咖喱味的UC瀏覽器是如何佔領印度市場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976.html飛機穿過層層疊疊棉絮般的云海,開始下降。射掌合上電腦,閉目養神。
突然,飛機開始急劇顫抖,顛簸不止,瞬間急墜。機艙裡一陣騷亂和尖叫。
出差多了,射掌淡定了很多,只要上了飛機,離開大地,生死有命,知道一切根本不由你控制了,於是乾脆連眼睛都沒睜。
終於慢慢平穩了,飛機沒有繼續下墜。左側一群人發出了劫後餘生般的笑聲和談論。
忍不住看了他們一眼,一群印度人,正在興奮滴交談著。呵呵,射掌心底也微微笑了笑,知道總會沒事的。
誰知道,落地的那瞬間,又比較猛。好吧,好在安全。
下飛機的時候,射掌又觀察了下那個印度團隊,他們好幾個打開手機,居然都點開了一個小松鼠圖標,定睛一看,這不是UC瀏覽器嘛?
看來俞永福沒忽悠,印度人果然愛用這個手機瀏覽器。前幾天,俞永福在UC成立9週年的時候,意氣風發地宣佈,UC優視已經超過Opera成為了印度市場上最大的移動瀏覽器供應商。這是中國互聯網公司首次在其他國家和地區拿到市場第一的成績。
UC優視還宣佈調整董事會結構,邀請馬云加入董事會,為公司的未來發展獻計獻策。UC優視創始團隊在新董事會仍將佔多數席位,繼續保持對公司的絕對控制權。UC要獨立發展進行IPO。
這個新聞,射掌關注的是在印度這個神奇的國度,UC怎麼做到市場第一的。
對,印度確實是個神奇和靈異的國家。你若不信,射掌就跟你扯一些匪夷所思的印度故事。
對了,希望你已經吃過飯了。否則,你吃了一半的東西一定無法繼續了。
你知道嗎?印度人上廁所大便都不用手紙。難道用手指摳嗎?恩,你說對了,最早的印度人是這麼幹的。
擦!真的啊,你是不是看不下去了?射掌知道你即使是覺得噁心,你還是想繼續看。真的,印度人真的用手解決,然後再洗手。但是,一定要記住,他們只用左手清理屁股。
即使到今天,印度人大便的時候,有的也手拿一口杯水,條件好的廁所,是在馬桶旁邊放著一桶水。
這不是醜化印度人,他們習俗規定用左手洗屁股,所以到商店挑食品不得用左手,付款時只用右手,所以,在印度,千萬不要用左手和人握手或者打招呼,否則,對方便會認為你這是對他極大的侮辱。
印度人說,這其實是一個好習慣。其好處首先痔瘡的發病率大大減低;其次可以大量節約紙張,對保護地球資源、綠色工程的保護和發展,都極為有利。光這一項,就能節約大量木材。但旅居在印度的僑胞,認為有傷大雅,大都還不習慣,至今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習慣,仍然用手紙。
你先別嫌棄人家,人家印度人會說「想到你們用紙擦,我都不願意和你們握手」。
為什麼印度人會這麼想呢?原來印度人認為,所有用紙清潔大便的人,都是不洗手的。
好吧,你們贏了。有個問題,想弱弱地問,印度不是流行吃手抓咖哩飯嘛?這摳完屁股就抓飯,吃得下去嗎?
有人告訴射掌,他們堅決不會用左手吃飯,吃飯時都只用右手,左手只能放腿上,不許上桌。
你妹的!都是左右手,還有如此歧視,一個終生上不了檯面。可是,可是,射掌還有個問題不解:那印度的左撇子怎麼活?
神奇的印度啊,你知道嗎?他們不吃牛肉,但喝牛奶,他們側頭表示同意。最牛逼的是,印度佩拉於爾村沿襲了已經足足57個年頭的「活埋」兒童儀式。參加這一祭祀儀式的兒童首先失去知覺,然後再被放入預先準備好的臨時墓穴,用土完全掩埋60秒之後,再將他們挖出來。據說這是當地一種傳統的宗教習俗,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祭祀兩位能夠驅趕妖魔的女神。
匪夷所思吧。
在這樣一個神奇的過度,你知道UC是怎麼做到第一的。答案實際是,讓UC在印度變得更有咖喱味。
俞永福說,我們針對印度用戶做了深入的本地化產品設計,比如印度用戶喜歡下載,但是由於印度PC滲透率低,很多人沒有PC用於存儲,所以我們設計了網盤,網盤在印度的使用率非常之高。
誰都知道,印度是個性崇拜和性犯罪極其高的國家,前幾天一個女記者被輪姦,之前一個老太太也被強姦。難道這和PC滲透率低有關係嗎?你想,不能在電腦上經常看蒼井空,難以發洩,豈不就性侵犯嚴重?
射掌實在想知道印度手機用戶最喜歡下載什麼看,但俞永福不說。UC把手機下載和云存儲功能做好了,但願對印度的強姦率下降有幫助。
除了英語之外,UC還推出印地語版本,將用戶群擴展到更廣闊的印度消費者(印度有1635種方言,其中11種較大的語種有10億印度人講,能讀英文的只有7700萬;講印地語的有4億多人)。
聽完這些,我突然嗅到我身邊那些印度人手機裡飄出濃郁的咖哩味,佔領整個機艙。快下飛機吧。
印度拋餅射掌也不打算吃了。
UC選擇不賣的底氣在哪?未來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格局?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3068.html靴子終於落地。9月16日,隨著騰訊以 4.48 億美元戰略入股搜狗(佔股36.5%),並將搜搜和 QQ 輸入法併入搜狗現有的業務,關於搜狗持續近一年的肥皂劇終於有了結局,2013年移動互聯網一系列的資本併購與整合也借此畫上了一個階段性的休止符。
對於中國的移動互聯網來說,2013年是從諸侯林立的春秋向群雄割據的戰國過渡的關鍵一年。高德、UC、新浪微博、91、搜狗這些移動互聯網時代BAT們身後的變量們紛紛上演了與巨頭的合縱連橫。資本層面發生的很多事情,如同一幕大戲。
從今年4月29日阿里5.86億美元入股新浪微博到5月10日馬云退休當天2.94億美元投資高德,再到8月14日百度19億美元收購91無線以及最新發生的騰訊4.48億入股搜狗,在今年圍繞移動互聯網這一系列涉及超過30億美元的資本整合中,表面上看4月底5月初阿里的投資組合拳帶來了大戲的高潮,而整個大戲的開幕則始於年初百度收購UC的緋聞。
2013年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資本整合有著兩大邏輯起點:一個是阿里為求上市在移動端做出的佈局,另一個則是百度為後來居上面向移動互聯網第二梯隊揮舞的鈔票。事實上,面對BAT們身後的這些變量,百度早在去年年底就開始了與有著獨特戰略價值的UC的接洽。
正因如此,這一年的資本的合縱連橫看似千頭萬緒,但是UC的決策軌跡卻是最值得研究的一個,據接近雙方決策層的業內人士透露,當時百度給UC開出的收購價格高達創紀錄的15億美元,雖然最終沒有成功,可是在整個互聯網力學體系中,百度的決心和UC的選擇卻一起帶動了一串連鎖反應。讓整個互聯網領域的資本角力迅速進入白熱化階段。
客觀來看,UC的確處在產業鏈條上的一個重要位置。例如,他是國內少數除了BAT之外擁有上億活躍用戶的應用之一;是國內最重要的第3方移動應用分發渠道之一;在炙手可熱的手機遊戲市場擁有覆蓋大量開發者的成熟分發能力;同時,在應用商店模式弊端越來越顯現的背景下,輕應用及web app將在未來逐漸成為主流,而這恰恰也是UC耕耘多年的領地。所以當時業界傳聞百度以15億美元左右首先下決心出手UC,百度看中的也確實是一塊志在必得的優質資產。
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手機瀏覽器正在失去價值,他們認為UC今年拒絕在創紀錄的高位賣給百度,將會是一個巨大的錯誤。畢竟這一年,巨頭們在大格局上的資本角力已經到了不惜代價拼刺刀的階段,的確是很多創業者退出的好時機。
那麼,UC「繼續獨立發展」這選擇以及選擇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而這又將對中國互聯網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三個階段與四種選擇
2013年是移動互聯網不折不扣的資本整合年,資本整合的背後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進入到了搶灘的關鍵階段。在UC優視董事長俞永福看來,互聯網的發展每10年會有一個大的浪潮,過去幾十年分別走過了從硬件、軟件、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4個浪潮,IBM、微軟、谷歌、蘋果等偉大公司也分別先後站在浪潮之巔引領一個大的時代。
第5個浪潮會在2020~2030年到來。這也就意味著第5個浪潮的第一批公司會在大概2014年2015年左右建立,種子會在那個時候埋下。今天產業勢力的爭奪,其實是在為下一個10年埋下伏筆。
「我們今天處在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第4波浪潮,在這一個為期10年的浪潮中有3個明顯的風暴,他們的關鍵詞分別是搶灘、變現和規模效應。」俞永福說。
2013年發生的一系列資本整合核心都是圍繞搶灘。搶灘的風暴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到今年年底基本結束,也就是說,在這樣的歷史窗口期只有圍繞渠道把握住穩定的用戶量之後後續的變現和商業化才會成為可能,這也是為何巨頭哪怕付出令人瞠目的價錢也要拚命搶佔移動渠道的邏輯所在。
「搶灘」之後的第2個風暴核心是圍繞「變現」。 「搶灘完成之後就是大家精耕細作,如何尋求變現,其中又將經歷一輪拼眼光拼執行並逐漸形成新格局。如果有人慢了,舉個例子比如遊戲慢了,同時移動電子商務起來了,變現已經非常明確了,那麼有流量有平台的企業可能就來不及自己建設,而是選擇開始大規模的併購重組。雖然也會有資本整合,但是第2次風暴的關鍵詞還是變現,不是搶灘。」俞永福說。
「變現」之後的第3個風暴的核心是規模。存活下來的企業從產品到商業化都逐漸成熟,移動互聯網時代新的平台格局會逐漸穩定,在弱者被蠶食強者擴大規模的同時迎接下一個10年第5次浪潮的到來。
正因為此,在決定整個移動互聯網時代格局與成敗的最關鍵的搶灘階段誰也不敢怠慢,無論是BAT還是360,UC、搜狗還是新浪微博等都在為自己未來的位置投下賭注。正如歷史從來不是靠簡單的線性邏輯能夠解釋的,BAT們投資誰與UC們選擇誰,背後也並非簡單的數字相加,只有知道參與其中之人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才能更清晰地理解這一年發生的種種資本整合的內在邏輯。
俞永福認為以BAT之後的幾家公司360、UC、搜狗、新浪微博為例,各自追求的關鍵詞其實是不一樣的,這就導致之後做出選擇的不同。
例如,在這個大家紛紛搶灘、拚命搶奪渠道和用戶的階段,微博選擇的關鍵詞是「變現」,無論是管理層的變現還是整個公司在資本市場的變現。且不論這種戰略正確與否,畢竟一家為投資者負責而非CEO能絕對掌控的企業追求短期回報也無可厚非,接受阿里的投資自然是這一邏輯下的合理動作,無論是從產品層面的互補還是從給資本市場講個故事的角度。
搜狗CEO王小川追求的核心關鍵詞是「自由」。在這樣一個巨頭混戰的亂局中,他需要借力從一個職業經理人轉身成為一家公司的擁有者,能夠最大限度把控搜狗未來的方向。這也是儘管360給出了極具誠意的收購價格,但在強勢又立志在搜索上有一番作為的周鴻禕面前,王小川最終選擇了接受騰訊的部分入股。
360追求的核心關鍵詞是「王朝」。在2013年初俞永福與周鴻禕的一次私人會面中,前者曾對後者說:「360在今年做任何大動作,都會讓現在20多億美元的股價突破百億美元,因為資本市場在期待BAT後的第4極,誰能證明自己有潛力做到,就一定會被資本所追捧。」從發力搜索到拉攏搜狗共同挑戰百度,很顯然,360必然也必須要去構建一個新的王朝。
而俞永福認為對於UC來說,核心追求的關鍵詞是延續自己的夢想。「任何一個有追求的移動互聯網第2梯隊企業,在面對BAT伸出的資本橄欖枝時,心情都是複雜的,很多時候被收購意味著獲得大筆的現金,但同時也意味著夢想的破滅。至少也是自己變成實現巨頭夢想的工具而已,對於任何想要有所作為的創始人來說,內心都會有些許不甘。」俞永福說。
「著陸?還是繼續飛?」
「其實UC和百度還是挺可惜的,這個可惜是因為從2005年開始兩家公司合作了8年,BAT中從業務上最瞭解UC的就是百度。」9月17日,UC董事長俞永福面對《商業價值》記者第一次對外談起錯過百度的細節。
根據俞永福透露,從2008年開始,UC的流量和營收都是取得了百倍的增長,這些百度看在眼裡震撼自然是很大,所以百度很早就伸出了橄欖枝,李彥宏也親自全程參與了談判。
表面上看,兩家公司從業務到戰略都如此契合,百度給出的價格也極具誠意(參考百度為一個戰略價值遠不如UC的91開出19億美元的籌碼),但與之相比雙方的分歧更加明顯且難以調和。
「我們的希望和訴求是圍繞UC的夢想,但在資本層面最終沒有合作最大的原因就是這個原因——百度太想控制了,他希望把自己的夢想嫁接到UC身上。」 對於UC來說,未來幾年戰略的核心方向是圍繞智能化、平台化、商業化和國際化。但對於在移動互聯網最初3年慢了半拍的百度來說,圍繞未來進行佈局,百度有太多的想要UC幫他去支撐、幫他去落地、幫他去完成的事情。然而很多百度認為戰略優先級較高的事情都不是UC今天要重點去發展的方向。
例如,在智能化這件事情上,UC希望集中精力,圍繞安卓做好核心產品,而百度則是希望「七劍下天山」;圍繞平台化、雖然雙方的戰略方向判斷一致也都在推輕應用,但是各自的想法圍繞的生態卻都不同。百度希望加強百度的生態,UC則希望構建自己的生態。儘管商業化和國際化雙方各有優勢,可以互補,但也難抵原則性的分歧。
邏輯上雖然如此,但十幾億美元的誘惑對於任何一個創業團隊都是一次不那麼容易的抉擇,尤其對於UC很多創業8年的老員工百度開出的豐厚激勵足以讓很多人提前退休。
「選擇的核心就是我們今天到底想要什麼。向左走還是向右走?向右走,想要錢,肯定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因為這是「搶灘」,為了搶灘大家已經不在乎開出的價格是不是過高的溢價。另一條路就是回歸原點,創業之初的這個事業還想幹不想幹了。」俞永福說,當時他的思維回到基本面後,基本就是這樣一個選擇題。
俞永福認為,移動互聯網發展到今天,UC是非常幸運的。甚至距離他創業之初的大膽狂言——未來能做個可以幫助一半的地球人連接互聯網的公司,看起來也不是那麼瘋狂了——因為UC今天的全球用戶已經超過了6個億,累積的設備覆蓋人群接近10億,在中國和印度這全球前兩大移動互聯網市場都佔據了市場份額的第一,更重要的是成長還未遇到瓶頸,整個公司處在向上發展的通道中。
「移動互聯網這波大潮,UC是幸運兒。今天你如果從抓住的大潮之中退了出來,我想終身都會後悔。這種大潮是可遇不可求。」俞永福說,這背後其實也是個勇氣的問題,「颱風來了豬都能飛起來,找個機會平安著陸當然挺好。但如果相信自己不是被吹起來的豬,有勇氣繼續向前飛,這個才是最大的考驗。」
2013年春的一天,俞永福召集了公司的所有合夥人,給大家列出了當時面臨幾種選擇各自的收益和各自的風險,之後請大家各自回去考慮。一個星期之後,所有人全票通過了獨立發展而非賣給百度的決定。
而就在這個時候,另一個巨頭——阿里巴巴正在向UC伸出橄欖枝,不過這一次不是要收購,而是選擇另一種方式來完成自己的佈局。
對於阿里為何要投資UC,一位知情人士曾經這樣解讀——在阿里眼裡,整個互聯網似乎只有兩個大戰場:一個是電子商務戰場,在電子商務戰場中,阿里非常熟悉,馬云在用他的方式構建一個龐大的生態,這裡面阿里希望只有草原不見森林,它是絕對的王者。
而在電子商務以外的非電子商務市場,阿里的能力是有限的。在這個市場現在有兩個王者,百度和騰訊,所以在這個非電子商務市場中阿里要做的就是培植更多變量,只要不讓這兩個巨頭更多的蠶食自己未來的空間,甚至塑造更多的山頭和高地,這對阿里來講就是最有利的。
斜刺殺出的阿里
阿里的出現對於UC也是非常重要的。
對於渴望在未來成就平台級企業的UC來說,阿里在這個時間節點的入資,用俞永福自己的話來說,「讓我們深吸了一口氣。」
「深吸一口氣」的一個解讀是UC可以不用急於上市,可以用一系列資本動作去畫下一個更大的藍圖。
雖然UC自從2009年開始就已經持續盈利,早已過了需要VC不斷輸血的階段,但是阿里的進入讓UC有更大的資金吞吐量可以做大規模的資金運作,在移動互聯網創業市場整體遇冷的2013年,UC反而能夠拿出3年30個億支撐新的變量成長,圍繞自己構建生態系統,阿里的支持將加速UC盡快完成佈局。大環境退潮,UC選擇逆市加大投入,一退一進之間,為UC未來更大的格局埋下了伏筆,這也讓UC的夢想更向前邁進了一步。
另一方面,要支持更大的夢想也需要樹立公司的股份結構和統一思想。雖然與王小川不同,同為CEO的俞永福對於公司有著更強的掌控力,但是在阿里投資之前相對複雜的董事會結構,某種程度上制約著UC實現自己更大的理想。
在本次阿里巴巴增資之後,包括B輪融資中領投的晨興集團和聯創策源,以及C輪的諾基亞成長夥伴基金都完全退出。UC的董事會席位從7席變成了5席,除了保持3個管理團隊的席位之外,馬云一席,剩下的第5席極有可能就是UC的天使投資人——雷軍。
在這樣的董事會結構中,俞永福為代表的UC管理團隊佔據絕對人數優勢,況且剩下兩席還是俞永福私下感慨過的「最感謝的兩個人」——二者分別在UC創業初期和今年談判的關鍵階段對俞永福說過同樣的話「你做什麼都支持。」
「做什麼誰決定,是關鍵問題,而不是怎麼做。這一點既然馬云這樣表態,也是給了我們繼續實現自己藍圖的空間。這幅圖畫怎麼畫,我要做的是創造者,而不是執行者。」俞永福說。
事實上,如果回到之前俞永福移動互聯網的這個10年將先後經歷搶灘、變現和規模化3個風暴,在今年年底之前巨頭圍繞渠道搶灘基本完成的背景下,接下來3年的競爭焦點將會圍繞「變現」來展開,從這個角度看,UC最終選擇接受阿里的投資也是為了對移動互聯網3年後的熱點埋下伏筆。
「我的判斷是2013~2015年移動互聯網發展最核心是靠移動增值服務,但是從2015~2017年這3年整個移動互聯網市場變現上面最重要被爭搶的則是移動電商。」俞永福說。
例如,在移動電商這塊蛋糕中,支付環節是重中之重,從這一點出發,UC在瀏覽器內整合支付寶對雙方都是雙贏的佈局。另一方面,移動互聯網最大的增量在於它打開了PC互聯網時代時空的限制,基於此移動電子商務未來的市場份額將遠遠大於PC電子商務,並且在分析用戶需求和行為習慣基礎上隨時隨地的購物決策引導也將會是一個UC能夠介入的巨大的藍海。
在放棄了借百度收購安全著陸的機會後,UC選擇了迎著颱風繼續飛。這種選擇一來靠的是相信移動互聯網的大颱風未來依舊風力強勁,二來則是俞永福對於UC踩准移動互聯網下一個熱點的自信。
戰略轉變
在過去,UC作為用戶最多的手機瀏覽器讓任何巨頭都不會放過與他的合作,也正是由於不屬於任何一家巨頭的勢力,無論是BAT還是360都希望用合作的方式將其拉攏到自己陣營,客觀上說,中國互聯網若干巨頭的格局也為新的變量的成長創造了閃轉騰挪的空間。如今在接受阿里增資,試圖向未來平台級企業邁進的UC不可避免的要在戰略上作出新的調整。
戰略調整的一個大背景是今年整個移動互聯網創業者市場的遇冷,如果說去年的App創業市場達到沸點的話,今年的熱度恐怕只有1/10。例如,在國內IOS和安卓市場下載量TOP50的應用中,來自百度陣營的有百度地圖、百度搜索、愛奇藝、去哪兒、pps、百度音樂、百度視頻;阿里陣營的包括:手機淘寶、手機天貓、支付寶、陌陌、丁丁地圖、高德地圖、微博、UC;騰訊旗下則是:手機QQ、微信、QQ瀏覽器、搜狗輸入法、QQ音樂、財付通、手機助手。除了BAT和創業5年以上的公司,創業公司的App能進入榜單前50的可謂鳳毛麟角。 創業者市場的遇冷也成為UC戰略調整的契機。
「之前App創業很熱的時候其實市場是不理性的,很多創業者都能拿到錢,也不缺UC掏錢,但是年底整個市場冷下去之後,第一價格會更合理,第二如果UC今天加大投入,對這個市場是有價值的,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更多的創業者,讓這個市場的變量會變得更多。」俞永福說。
基於此,UC制定了3年投入30億扶持開發者的計劃,在UC看來處在移動互聯網第二集團的企業天天盯著BAT沒有用,要考慮的是生態裡更小的企業更小的變量,扶持並培養變量,建立自己的生態。
除了和創業者站在一起,另一個大的動作就是加速推進國際化戰略。迄金為止UC瀏覽器的服務寬度超過150個國家,市場份額超過10%的國家就有10個,集中在中東、東南亞和南美。在中國和印度兩個最大的瀏覽器市場中做到第一。在俞永福的計劃裡接下來將繼續在非洲和南美發力逐步成為各個市場的領導者。
UC把全球的移動瀏覽器市場分為4個區域:中國市場、日韓市場、歐美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市場。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某種程度上智能手機的出現讓他們跳過了PC互聯網階段,移動互聯網幾乎等同於他們的互聯網,基礎越薄弱也就意味著越大的空間。
而在國際化的目標上,除了市場佔有率,俞永福更看重有沒有建立起國際化的團隊。「從一個中國公司變成全球公司最大的挑戰是能不能建立一個國際化的團隊,如果都是中國員工,最多是一個有海外市場能力的中國公司。」基於此,UC給海外團隊制定了「30%」的目標——即中國員工在團隊中比例不能高於30%。
俞永福在戰略上做出的另一個大動作是把九游從團隊到品牌整個獨立出來,做出這樣決策的依據是判斷2013~2015年移動增值服務尤其是移動遊戲會成為最關鍵的增量。
在俞永福看來,從產業規律上看,手機遊戲將會發生4個層面的變化。
第一是在遊戲發行環節,正如電影行業經歷的獨立院線到大院線的整合,遊戲發行渠道的集中化也不可阻擋,只有讓自己成為排在前面的遊戲發行渠道才有可能出頭,百度花費19億美元收購91更大的影響也是體現在對遊戲發行渠道上。
第二是遊戲的內容製作將會回歸到精品化的時代,而且對於沒有成功的規模化遊戲經驗的團隊在成功的概率上會明顯的下降。反過來說就是PC時代成功的遊戲商在今天它的競爭力會繼續上升,對於獨立的純app的遊戲工作室今天再去做這個事情風險已經極高了。
第三是從市場規模的角度,他相信手游市場一定會大於整個PC遊戲市場。雖然大家講手機遊戲很輕量,但是最重要的是打破了時空限制,用戶群也在前所未有的擴大。突破時空,這是非常重要的變化。
第四是從形式上,移動遊戲也會比PC更加多樣性,手機、pad、電視。尤其是電視,電視將來會是非常重要的遊戲平台。中國和美國遊戲市場有一個非常大的差異,美國的pc遊戲市場更多是被電視遊戲市場擠佔了。最近已成紅海的互聯網電視未來將會造就電視遊戲在中國的爆發。
UC的發展深刻受益於智能終端的普及和爆發,因此俞永福在面向未來作決策的時候對於終端的變化極其敏感。
「終端的變化其實是所有業務實現的落腳點,它會非常影響業務的性質。比如我們看早年的電視和計算機。都是二三十英吋的屏幕,但是最大的區別是什麼?計算機是前傾15度輸入,電視是後傾15度輸入,這個前傾和後傾的對用戶的人機互動輸入輸出影響非常大,前傾你可以用鍵盤鼠標,後傾輸入就不能。」俞永福說。
基於終端多屏化的發展,UC很早就確立了「云加端」的架構,把多屏連接,針對不同終端優化各自的用戶體驗。
魚缸與海洋
「以native app為核心的移動產業鏈條已經腐朽了!」俞永福說。
他進一步解釋道,「今天從App開發者的角度已經走入到了層層交保護費的死胡同:小應用罵渠道,渠道心想我還要給廠商給運營商交保護費呢,而廠商則會說我之所以收保護費是因為我原來的業務上掙不到錢了,手機都被你們折騰得那麼便宜沒利潤了!」
當一個產業鏈條不是在想著創造價值而是琢磨怎麼能向產業鏈下游多壓榨點利潤,他的腐朽已經不可避免。
以最近垃圾短信的氾濫為例,垃圾短信的氾濫並非因為發送垃圾短信的任何機構在增多,其背後的真正原因在於追求短信收發量的KPI,在短信被微信等即時通信應用衝擊的遍體鱗傷的時候,它的垂死掙扎必將伴隨底線的喪失。
同樣,當App的整個鏈條進入到了層層收保護費的互害階段時,深層的原因其實是App store所開創的應用商店上台逐漸在走向沒落甚至腐朽。 從本質上來說,Native App違反的是互聯網互聯互通的基本精神,互聯網如果是一個海洋,生態中的所有生物都能夠從海洋中獲得養分自由發展,今天的應用商店模式就像是在海洋中矗立著很多魚缸,看似透明,但是每一個魚缸都在建立自己的生態。
表面上看每一個魚缸都在制定規則,提供服務,但是根子上的反互聯網和封閉性是它走不通的根本原因。封閉帶來的直接結果是用戶的使用成本過高。這種魚缸的生態最明顯就是自循環自清潔能力不足,最後一定會很快被污染,最終破壞整個海洋的生態。Native App模式走到盡頭,這也是為什麼super app加輕應用會在後App時代崛起。super app產生於基礎應用中,如微信、360、手機QQ、UC、微博等大用戶量的應用,各個平台出於加強自己生態系統建設的考慮,都會做出一定程度的開放。而從開放程度來說,瀏覽器天生的開放程度更高。
從應用開發者的角度,在應用商店的生態下,大量長尾產品要為多個渠道和發行平台打工,而且除了部分遊戲類應用大多數並沒有理想的變現方式,使得App創業約等於燒錢遊戲。
在輕應用的生態下,這種困局將會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
在UC總裁何小鵬看來,輕應用能夠興起得益於以下幾個背景。
其一是大量追求小而美的應用靠應用本身商業化困難。在UC聯合創始人、總裁何小鵬看來移動互聯網的最初兩年大家基本上只看市場規模,但是最晚兩年後移動互聯網企業要能夠變成既有市場又有遠景收入的公司,而小而美的應用很難在一個App裡做到將產品元素和商業化元素整合,商業化之路困難。
其二是過去移動應用所期待的移動廣告發展緩慢。不僅是在中國,即使在移動廣告聯盟更強大的歐美,通過一個純粹的App能做到商業化依然很少,因為廣告追求的永遠是大流量和直達用戶,追求的是信息的無障礙自由流動,而App的封閉性決定了這個市場走下坡路是必然的。
第三是智能手機的變化。5英吋的手機越來越多,年底移動電信等運營商會推4G,手機資費相對降低,再加上瀏覽器在手機上的一個痛點不是屏幕不是網速而是內存,內存的瓶頸使得手機同時打開多個瀏覽器窗口運行緩慢,這些都將隨著智能手機普及1G以上內存得到解決,也意味著手機瀏覽器有條件去擴展出更多可能。這使得依附於手機瀏覽器生態輕應用門檻大大降低。
第四則是開發技術的成熟。過去談到Web App會是取代Native App的未來,但是整個行業都在期待HTML5的發展,而HTML5更多需要行業領頭者的推動,它的實際進展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如今通過HTML4+java的技術在手機頁面的基礎上做成Web app越來越可行,這也將大大降低輕應用普及的技術門檻。
那麼對於應用的開發者來說,輕應用的優勢在哪裡?
一方面是開發成本的降低。開發者不用絞盡腦汁地去做適配,只需少許研發投入就能直接進入推廣和使用序列。這一點 UC、微信和百度都符合要求,平台上應用研發的成本都足夠「輕」。例如 UC+ 中,接入網頁應用中心可能只是一個提交地址的步驟,而插件就是把原有的 Android APK,通過 SDK 接入瀏覽器後相互調用,沒有什麼特別的工作量。
另一方面則是收益或性價比的提高,也就是更方便的商業化路徑。相比應用商店,超級App 不僅有最基本的大流量/用戶量,還能提供豐富的調用場景,以及運行擴展架構的底層技術。
例如,許多 App 不是做得不好,而是使用頻度不高,時間一久就被用戶忘了。但如果做的是輕應用,因為上層的超級App 屬性就是高頻度、多使用場景,只要到了合適的時機,就會自動調用相應的 Web App 或插件,解決一個應用被用戶下載半年但打開次數不超過3次的尷尬。
「當然,並不是只有輕應用需要超級App」,何小鵬說:「超級App同樣需要輕應用。UC瀏覽器希望在未來幾年走一條化繁為簡、舉重若輕的道路,我們希望提供足夠強大的瀏覽器基礎能力,而開發者們提供的輕應用則提供豐富的、用戶可自行進行個性化選擇的功能和服務。」
在俞永福看來,在一個不斷變化的時代,任何產品都要跳出自我的既有認知去重新定義,微信的成功在於打破了對IM的既有定義,而對於UC來說,對於移動瀏覽器的定義也需要被重新考慮。重新定義的方式便是從產品到服務。
「人們一直不太理解,就說chrome在安卓的生態裡有著非常大的優勢,那麼第3方的瀏覽器怎麼發展?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想一想微軟的IE怎麼輸的,chrome就有這個風險:他如果跟操作系統捆得太緊,就容易成為操作系統裡的一個軟件產品,就很難走出工具的誤區去做服務。」俞永福說。
對於UC來說,移動瀏覽器也不只是一個產品和工具,而變成了服務的平台,得益於瀏覽器天然的開放性,在有用戶有流量的基礎上對應用的開發者提供基礎平台服務,這是UC選擇不賣的底氣所在,也是其在未來想要講述更大的故事的雄心所在。
阿里並UC:四個男人間的故事終局
http://www.iheima.com/thread-12060-1-1.html百度19億美元收購91後,中國互聯網併購整合記錄又被刷新了。今天,UC優視宣佈併入到阿里巴巴集團公司,組建為阿里UC移動事業群,俞永福則被邀請加入阿里巴巴最高的業務決策團隊,任阿里UC移動事業群總裁。雖然官方暫沒有透露併購整合金額,但俞永福已在和內部員工信中興奮地表達:「整個交易總對價遠遠超過之前中國互聯網最大併購交易『百度19億美元併購91』。」這個估值,據傳在40億到50億美元之間。
這不得不讓人想起一個月前的GMIC。俞永福出人意料地炮轟百度,並在演講的最後表示:「今天做了一個很重要的決定。」這句話是長城會前兩天的晚上,俞永福更新的一條微博內容。隨後媒體採訪中,多次被追問這個重要的決定是什麼,俞永福始終避而不答。想來當時那個重要的決定,是俞永福是UC與BAT的併購曖昧緋聞做出了決定,這是繼2009年、2013年阿里集團對UC優視投資後,雙方實現的全面融合。這也意味著,國內互聯網格局中最後一個重要變量已經塵埃落定。
複雜和激烈競爭的中國互聯網一直被標註為三個男人的故事——富於夢想的馬云(天秤)、高富帥的李彥宏和低調內斂的馬化騰。而隨著移動互聯網成為眾人搶灘的領域,深耕該領域數年的UC在這場適者生存的競爭中,一直被BAT當做重要變量來追逐。
三點構成一個穩定面,但如果在三點中加入第四個「變量」點,形勢就變得很微妙了。「入口」UC2011年以來,互聯網巨頭BAT的圈地和混戰愈發白熱化,從生活消費到電子商務,從無線服務到互聯網金融,巨頭們樂此不疲地過招「三國殺」。BAT對UC急躁的的輪番併購只因格局正在發生劇烈變化:在過去的幾年間,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們已經集體患上焦慮症——在PC弱化的將來,如何將PC時代累計的優勢複製到移動端,是馬化騰、李彥宏以及馬云等共同考慮的問題。
從互聯網往移動互聯網延伸的過程中,BAT或多或少遇上了阻礙——原本在PC端暢通無阻的業務和推廣招數行不通了。尋找一個在該市場已經有成熟產品和經驗的團隊來迅速彌補移動互聯網入口,這也是BAT不斷收購移動互聯網產品的邏輯。
移動互聯網有五個公認入口:一是硬件,掌握在手機廠商手裡,二是網絡,掌握在運營商手裡;二是瀏覽器和超級App;三則是搜索引擎。(應用商店也被視為一個入口,但從內容角度來看,應用商店只能帶來分發流量而不可能帶來內容流量。)
在以上五大入口中,能被BAT納入麾下並短期見效的入口也就瀏覽器和搜索引擎。客觀來看,UC的確處在移動產業鏈條上的一個重要位置。在應用商店模式弊端越來越顯現的背景下,輕應用及web app將在未來逐漸成為主流,而這恰恰是UC耕耘多年的領地。而在另一移動互聯網入口——搜索,UC旗下潛行四年的移動搜索業務神馬月度活躍用戶數達到1億,國內移動搜索引擎市場的滲透率超過20%。
除了UC本身所處的產業位置,更為讓BAT心動的是UC的各項數據。它擁有國內少數除了BAT之外擁有上億活躍用戶的應用之一,UC瀏覽器目前全球用戶超過5億,艾瑞諮詢的數據顯示,其旗下手機瀏覽器在國內移動瀏覽器市場的月度覆蓋人數佔比達到了65.9%,和中國網民花費時間最多的三大應用之一;它是國內最重要的第三方移動應用分發渠道之一;在炙手可熱的手機遊戲市場擁有覆蓋大量開發者的成熟分發能力。
除了強大的內容平台,UC甚至還做到BAT未必做到的事情——UC也是國內最早一批進行國際化探索的互聯網公司,海外用戶早早地過了億。
借助這些成績和雷厲風行的團隊,UC無疑是那個極有可能改變中國互聯網商業格局的「變量」.BAT都認為成功收購UC就意味著拿到了「船票」,並恰如其分地緩解了他們在移動互聯網佈局上的飢渴。
原本,UC想要傲然地成為BAT之外的另一極,坐上中國互聯網第四把交椅。按照俞永福的意思,其實在2010年,UC就已經具備了上市的條件,「對比360上市之前的兩個關鍵指標,第一個是瀏覽器用戶1.72億,另外一個是收入3.7億元人民幣,我們早就達到了這兩個指標。」
於是,即使俞永福不斷在強調UC不賣,但絲毫不影響BAT對其的青睞。UC一直躺在各個巨頭的收購名單中,並「定期」成為移動互聯網收購緋聞主角。
中國互聯網江湖的是非,充滿了男人們的野心、夢想、意氣和算計。有時候商業的翻臉遠比情感起伏來得快得多。在這場BAT對UC的的追逐併購中,馬化騰一度示愛,俞永福不賣,後來UC開始長達5年的騰訊抗戰史。和UC保持長期曖昧基友關係的百度曾伸出橄欖枝,俞永福拒絕,後來今年5月那場被稱為移動搜索第一戰的「百神大戰」爆發了。馬云酷愛武俠,熱衷佛禪研究,此時他表現出似乎更懂男人的夢想和奮鬥,對俞永福說,來我這裡,做你想做的事。俞永福心動了。
阿里:志在必得2009年,阿里巴巴對UC進行第一輪戰略投資時,UC的用戶還是1億,國際化的想法剛剛形成。而如今,UC的全球用戶已經到達5億。
不管馬云當年對UC的投資是洞悉全局還是誤打誤撞,在這些年裡,馬云一直向俞永福表達了增持的意願,直至上個月阿里提交的招股書透露信息,阿里巴巴已佔據UC66%的股份,但控制權仍在俞永福手裡。這個月內發生了很多事情:京東成功上市,微信小店正式上線,搜狗整合微信資源推出微信搜索……對於這些被外界視為對阿里巴巴發起進攻的舉動,馬云始終悶不做聲,而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完成一個個的併購。當然,這次說服的是俞永福。
馬云和俞永福的私交不錯,在多個場合,俞永福在毫不掩飾對馬云的稱讚,甚至將之捧為貴人。從俞永福的初衷來看,私交歸私交,商業歸商業。但在說服俞永福這件事兒上,馬云比其他人有耐心得多,誠意也是顯而易見:來我這裡,做你想做的。這是俞永福最看重但百度騰訊不願意給的。當然,一個足以讓俞永福可以給全部員工交代的估值也是關鍵。雖然目前沒有公開交易金額,根據俞永福內部信,這筆交易「將創造目前中國互聯網史上最大的整合」。
為什麼馬云對UC如此勢在必得?上述提到的UC產業鏈價值顯然是一大原因。回溯阿里巴巴近年來以及最近幾次的收購,有些人看不懂馬云的棋局——併購對象太分散了。在移動領域,收購了美團、陌陌、丁丁網、友盟等,而在更多垂直領域,金融上收購天弘基金、文化上收購文化中國、體育領域收購恆大足球……如果加入UC,馬云的戰略意圖就清晰了。近年來,馬云一直強調做生態而並非公司。
今天的阿里集團,在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云計算、大數據、文化娛樂、物流、國際化甚至體育等多個垂直業務上的縱深佈局,已經遠遠超越了國內任何其他互聯網公司的格局。然而在這個佈局中,阿里始終缺少能持續提供巨大流量的源泉,UC的加入彌補了這一點。如果說阿里巴巴在編織一張很大的網,UC便是線。作為一個基礎平台,串聯起所有的縱深佈局。更重要的因素則在於俞永福領導的UC團隊。在移動互聯網領域,這支隊伍稱得上兼具經驗、敏感度和有實力的團隊。
對阿里來說,這是個接近完美的佈局;而從UC角度來看,阿里其實遠比騰訊和百度更適合UC。縱觀BAT的收購整合策略,騰訊和百度更偏向將業務嫁接在其原有業務上,這種策略更適合產品單一型公司。而UC瀏覽器作為一款平台型產品,已經有一套完整的業務體系,顯然阿里的整合能讓UC發揮更大優勢。
百度:失之交臂去年百度創造的中國互聯網併購記錄「19億美元收購91」的收購案,女主角本應該是UC。
由於對移動互聯網反應遲鈍,在BAT競爭中,百度已經落後一步。從主營業務出發,百度將其移動戰略寄希望於移動搜索上。從業務契合度上看,UC對百度支撐力度是目前任何一款產品都無法替代的。瀏覽器和搜索是天生一對,這一邏輯已經被360在PC端成功證明,神馬搜索則在手機端進一步證實,推出一星期後,神馬搜索已經獲得20%的國內移動搜索用戶滲透率。在移動瀏覽器,UC長期穩居65%以上的用戶滲透率,很長時間裡,UC為百度無線提供了三成以上的流量。UC的海外市場成功拓展也對百度未來的國際化戰略意義重大。
在稍縱即逝的歷史窗口期,只有圍繞渠道把握住穩定的用戶量,後續的變現和商業化才會成為可能,這也是為何巨頭哪怕付出令人瞠目的價錢也要拚命搶佔移動渠道的邏輯所在。
對於想要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後來居上的百度來說,買下UC等於為自己買下未來衝擊千億美金市值的可能。拿下UC,無論在資本市場,還是移動互聯網的業務拓展,百度都會表現得遊刃有餘。
這場聯姻本來可以成為美談。作為之前多年的合作夥伴,李彥宏幾乎是看著UC過去幾年的快速成長。俞永福甚至還說過,BAT中從業務上最瞭解UC的就是百度。從2008年開始,UC的流量和營收都是取得了百倍的增長,這些百度看在眼裡震撼自然是很大,所以百度很早就伸出了橄欖枝,李彥宏也親自全程參與了談判。百度給UC的估值則是20億美元——在當時,這也是一筆創造了中國互聯網併購整合記錄。
坐到談判桌上時,分歧便出現了。最根本的原因在李彥宏身上,矛盾點則是控制權。李彥宏和俞永福應當是惺惺相惜的兩個男人,同樣的理性、低調,同樣的理科男,同樣都是天蠍座。問題就出在這裡,兩個天蠍座的男人相遇,大家都想控制局面,最後這場談判竹籃打水。後來俞永福在媒體採訪中說到:「百度只有李彥宏一個人能做決定,其他無論哪個人說白了都是執行層。即使百度和UC的戰略發展高度協同,俞永福和李彥宏也是匯報關係,而不是合夥人關係。」
隨後的事情所有人就都知道了,百度沒能說服俞永福出售UC,轉而以19億美元收購了91助手,與UC徹底分道揚鑣。愛不成,仇相見。如今,雙方已為移動搜索大打出手。一個有意思的事情是,在百度對UC旗下神馬搜索的特別關照中,俞永福憤而更新微博:「五一期間認真做了反思,為什麼百度發佈手機瀏覽器,UC很淡定,UC發佈神馬移動搜索,百度很瘋狂?今天做了一個很很很重要的決定。」
高富帥的李彥宏終於親手把自己好基友俞永福推入馬云懷裡。
騰訊:紛爭不斷在輿論印象裡,騰訊是最不可能與UC牽手的公司,因為兩者之間的紛爭可以追溯到2008年,QQ瀏覽器推出以後,就沒有過任何走到一起的跡象。但即使是這樣,其實馬化騰對於UC的價值,還是一直很認可的。
在手機上,瀏覽器保持了舉足輕重的入口地位,即使是已經擁有微信和手機QQ兩大手機應用的騰訊,瀏覽器還是騰訊想守住的入口。這也是這一輪的收購狂潮一切都圍繞著移動互聯網上的「入口」展開的原因。馬化騰之前說過,騰訊要「連接一切」,最近QQ瀏覽器推出了微信版可以看出,瀏覽器顯然是可以實現不同終端連接的極佳工具。
作為國內最大的手機瀏覽器,馬化騰第一次向UC投來橄欖枝時,那時QQ瀏覽器還沒開始做,當時的騰訊和百度一樣更傾向全資收購,而不是戰略投資。俞永福拒絕了這個提議。
隨後騰訊乾脆推出了QQ瀏覽器。然而根據艾瑞的最新報告,UC瀏覽器用戶滲透率達到65%,而QQ用戶滲透率徘徊在30%左右。這樣騰訊更多希望給予瀏覽器開展的業務進度一步步推遲或改變。
在和騰訊的競爭中,俞永福和馬化騰私人關係還是不錯的。而因為雷軍的存在,兩人的關係更為微妙。
俞永福曾說過其創業過程中最感謝的兩位貴人,一個是馬云,另一個便是雷軍。在俞永福加入UC創業時,得到的第一筆融資便是來自雷軍。雷軍還曾任UC董事長。小米推出的米聊和騰訊存在競爭關係,但其代表的金山則是騰訊的戰略合作夥伴。
其間,雙方競爭出現了些口水,比如騰訊利用自身壟斷業務對UC瀏覽器進行打擊,發佈虛假市場數據等。雙方在手機瀏覽器的戰爭正式擺上了檯面。
在衝突中,俞永福向馬化騰發出了第一條短信。「有市場就有競爭,UC還是一個年輕的創業企業,我們希望UC成為受人尊敬且有所成就的人,希望就一些事情跟馬總溝通。」馬化騰也「禮貌」性地回覆了俞永福:「永福,雖然我們有多款競爭,但是我們也相信大家都有底線,是良性競爭。」
在馬化騰不痛不癢的回覆中,雙方的競爭愈演愈烈。在此過程中,騰訊依然希望通過錢來將UC納入旗下,取代原有的QQ瀏覽器,傳聞出來時,CEO俞永福還不失時機地通過其新浪微博調侃道:「如果併入騰訊後,至少是把手機QQ瀏覽器統一命名為UC瀏覽器。」這當然是一句玩笑,但能確定是,此輪結果條件依然談不攏。
值得一提的是,和李彥宏一樣,馬化騰也是天蠍座的。
現在,四個男人間的故事終於有了結局,以馬云徹底拉攏俞永福告終。這個變量作為馬云下一步的籌碼,究竟能發揮多大效能還有待檢驗,尤其是當你要面對微信這樣的產品的強硬挑戰時。但可以確認的是,今天之後,無線互聯網的天平已經又向阿里傾斜了一點。
來源:中國企業家雜誌
作者:key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