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當巴黎遇上Starman

剛過去的星期日,看到巴黎兄的直播有特別嘉賓,是另一位人氣財經blogger Starman。聽到兩位的分享,講股票、債券、磚頭、地皮、槓桿,內容十分充實。



平日止凡也常看Starman兄的文章,不時都有一點迷思,今次難得看見他的即時分享(雖然沒有露面),亦不期然把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從這次分享之中,發現Starman兄的思路很清晰,與他的文章風格亦很一致,亦解答了我的迷思,從影片中學到很多,十分高興。

很喜歡Starman兄提出資金鏈的概念,這跟現金流差不多吧,然而,由於他會不時投資地產項目,所以拿一個更有深度的詞彙更貼切。常看他的文章都知道他的投資理念是攻守兼備的,「守」的有穩定產生現金流的股票組合與債券組合,「攻」的有地產項目投資。

關於地產與地皮的發展投資,Starman兄分享了很多難得的財務知識。所謂難得,因為很少人接觸這方面的投資,就算接觸也多不會分享箇中智慧,就算我未必有機會參與,學多點知識也無妨。

原來香港今時今日,做貨倉的地皮非常短缺,Starman兄又道出地皮發展的來龍去脈,例如今天要把未劃用途的地皮申請改用途,近期變得很困難,主因是政府覓地建房心切,未看清形勢時都先暫停批准地皮轉用途,加上多項因素令需求大增,變相使貨倉地短缺。

另外,又談及地皮與路權的關係,又談及一些別人眼中的「問題地皮」其實不難處理,這顯示了同一個投資項目的風險在不同人的眼中確實有高低,主要還是財務知識與對投資項目的了解。

話說回頭,看Starman兄的blog時我一直有一個迷思,就是他於如此低息環境建議利用槓桿投資債券產生現金流,當加息使債價下跌時,雖說債券持有人只要持有至到期日就能立於不敗之地,但由於利用了槓桿投資,若債價大幅下跌時會被要求補倉,這會做成現金流問題,得不償失。

今次聽完直播,終於明白原來Starman兄的做法是靠股票倉的孖展作支援。除債券戶口外,還有一個股票倉,並一直不會動用孖展,股票倉內所選的都是REITS一類的公司。這股票投資理念不求股票價格大升,只求穩定有現金流,同時銀行很喜歡REITS這類股票資產,可動用的孖展水平也較高。

這兩方面的投資組合,個別來看都有壞處,但合起來的防守力就很不俗。再者,他在直播中還未談及他曾在blog內分享過的,可以拿債券組合跟私銀要求更低借貸利率,這將更有威力及低風險地運用槓桿投資。

常言道,每個投資安排也要配合個人操作,當我們還在問別人股票號碼時,又或者批評別人的投資成績時,到底我們有多明白別人的整個投資理念呢?選股絕對重要,但資金配置的重要性亦不能忽視。從Starman兄這個例子我深深體會到,單單問他拿個號碼,實在意義有限。

另外,他倆還分享了其他的題材,例如以公用股來看待內銀股,這都令我耳目一新。這樣的直播很有火花,啟發性很高,希望巴黎兄繼續找來更多嘉賓,得益的將會是一眾blog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487

iM上的Starman

iM記者朋友多次提醒止凡今期的iM有Starman兄的專訪,叮囑我一定要看,因為記者們指這是一個很棒的訪問,令他們本身也學了很多東西。我星期六第一時間買了一本iM來看,如果大家想看,可以到Starman兄處重溫一下。

看完這篇報導,感覺不錯,有幾點感想希望說說。



首先,這篇訪問文章分享了Starman兄的秘技,這就是房托、債券、工廈、農地、貨倉,在他的blog中分享債券操作較多,那時候有些操作問題我仍是想不通,直至看了他與巴黎兄的直播後,他的操作理念都大概了解。

今次訪問文章在債券槓桿操作方面,提出了一個簡單例子說明,例子假設買入100萬7厘息的債券,再按給銀行取回80萬本金,計計利息與成本為多少,大約3年多回本,持有3年期債券的話,每年20多厘回報與保本,而期間債價上落而被call孖展的話,就利用股票倉的孖展額去做緩衝,文章解說得非常清晰「到肉」。

另一個想說的是Starman兄的財務自由的經驗,當時未到30歲的他就已經每月有幾萬元被動收入,達至財務自由。因此,他就試過一些吃喝玩樂的日子,生活完全沒有目標,但發覺這樣的生活完全不行,所以又出來做生意創業。原來他所指的這種生活只是維持了兩星期,其實一點也不長,我還以為是一年以上,不過越早重拾人生方向越好吧。

十分認同Starman兄的理念,財務自由是一種狀態、一個開始,絕對不是終結,更不一定要退休。尤其他只是30歲出頭,這個世界還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去幹。如果,30歲因為財務自由了,從此就吃喝玩樂的話,這樣的人生毫不精彩,更可能「窮得只剩下錢」。

我發現這些年來,越來越多這裡的blogger被報章訪問,單是iM也訪問了數位,我們的聲音慢慢走出blog的世界。最有趣的是當blogger的報導登出後,多會引來不少震撼。

我們常常看見什麼大鱷、富豪、名人等在雜誌頭版預測大市,大談對股樓看法之類的故事,我們的態度是吸取資料,多一個想法與觀點作參考吧。從來都不認為這些登上雜誌的人與自己的距離很近,感覺像他們是「金融世界裡」的人,說一些「金融說話」,我們這些「地球人」就聽聽這些「金融說話」吧。

然而,blogger接受訪問的報導,會令讀者感到更切身。原來過去自己營營役役多年,另一邊廂卻有一些平民打工仔踏上財務自由之路。他們不是什麼富二代施展財技玩弄上市公司、又不是什麼大富大貴、更不是影響金融運作的人物,訪問的故事內容都能讓一般打工仔借鏡與學習,甚至反思。正因為太接近自己,所以更感震撼。

話說回來,我們又要深思,如Starman兄一樣成功了的人,他們需要分享嗎?就算他不告訴大家所用過的方法,他本身的身家與現金流都一樣不會受到任何影響。R兄曾經說過,其實香港有錢的人多的是,只不過大部份都不會告訴你成功之道,一來怕別人酸葡萄攻擊一番,二來怕稅局或其他問題,始終不是每一個銅板都是「取之有道」吧,三來又無必要,正因為這樣,我對這些故事與人物特別珍惜。

但切記,他過去能做到,用了如此方法,可能有一些天時、地利、人和,再加上財商、眼光、膽色等,讀者要對別人的成功故事好好作出分析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417

止凡飯局 - Starman與市場先生

曾與財叔飯局交流,原來他那個年代寫blog或一些專欄作家,不少也曾經與他有真實接觸過,他隨口也能說出多位寫作人的事跡。這給我一個啟發,近年我們這些blogger都較少有真實交流,大家在網絡上交流已久,何不出來食個飯見個面,交換一下手機whatsapp,由網絡上的朋友變為真正朋友也不錯吧。




昨晚相約了Starman兄市場先生出來食個飯,之前從未與他們見面,我相信見過他們又知道他們寫blog身份的人都不會多吧,他們絕對在神秘blogger之列。有幸與他們食個飯交流一下,見見真人,實在欣喜。

首先見到Starman,因為市場先生要晚一點才到。Starman果然非常年輕,感覺外型有點孩子氣,他坐下後就分享了很多生意上及投資上的近況,是個很健談的人,他對自己每個投資理念及細節都很樂意作出分享。

之後,市場先生到了,給我的感覺較穩重,較沉默,喜歡聆聽,亦喜歡發問,當別人給予答案時他會思考一下。兩位在白天也工作忙碌,市場先生遲下班,Starman也整天開了很多會議。

看過Starman的blog都會了解他分享很多債券買賣知識,香港債券買賣算是冷門,我很好奇為何他對債券如此認識。Starman並非有相關學歷,而是因為之前在類似投行的公司內工作,主要幫其他公司做收購融資之類的服務,他雖不是合約條款的創造者,但作為前線負責人,為應付客人的問題,自己都需要了解類似債券工具等融資細節,所以年紀輕輕就累積了如此的財務知識,亦認識不少內行人,知道證券世界的黑暗,有助訂立自己的投資計劃,發展自己一套。

我又訪問一下市場先生,他的工作並不是跟金融相關的,看他的文章多年,早已感受到他對公司股票的數字分析得越來越深入,尤其金融類股票,感到這是自學的功力,一步步進步中。當他在飯局中談到一些有留意的公司股票時,隨口都能說出其內裡的數字,看來都把年報的數字放進腦中,一名散戶有這境界實在厲害。

Starman分享他由工作之後為何辭職不幹、搞生意、投資工廈、投資農地、再投資貨倉地的歷程。只是30出頭,就有這樣的經歷,實在超強。

當中Starman談到一些資金回報期的操作令我印象深刻,他指每個投資項目只需要拿兩成資金出來,因為需要付餘額資金之時他們都能賣掉足夠單位把資金回籠了。這比起發展商投地後向銀行借錢建房再賣樓花的資金回籠期更利害。起初我聽不太明白,原來是透過長成交以達到目的,再於成交期內完成裝修再賣出,有趣。

我的感覺,不久將來,Starman絕對能擁有上市公司,富甲一方。因為今天他的公司,已經在關注一些有關QDII的操作,例如他的公司嘗試發行證券,讓一些內地公司把資金有渠道投來香港,而且反應很好。另外,有不少上市公司由於業務停頓,被證監會及港交所調查,並要求盡快開展業務,否則會被除牌,不時有這些上市公司向他們提出條件,希望他們可把其公司業務注入那些上市公司的殼內,讓他們不至被除牌,可見他們的營運已經有上市公司的級數了。

Starman這些分享都聽得我津津樂道。另一邊廂,大家都知道市場先生寫blog多年,每有匯控或金融股的問題,不少傳媒都會訪問市場先生。原來,近日信報月刊又訪問了市場先生,將在4月登出,又要買本來看看了。

Starman寫blog日子尚淺,而市場先生就寫了超過10年,市場先生亦分享了寫blog的演變。本來他由一些類似forum或網頁的地方開始寫,後來發現yahoo blog的介面很方便,只要寫好題目及內容,按個按鈕就能發一篇設定好格式的文章,又有blog的排名,讓blog友很容易找到他寫的東西,而且記錄又有條理,可以按日期回看自己過往文章。於是他就轉用yahoo blog,開始了寫blog的生涯。

他倆都有小朋友,年紀都比我的小朋友大,他們大談找學校及湊仔經之餘,亦指不夠時間寫blog。兩者的目標大概都是一星期一篇文章,但近期都表示難以達標。如果他們能分享更多,我們就更有福了。

有一個問題我很想知道的,就是多年以來非常神秘的市場先生,到底他身邊朋友是否知道他這個身份呢?原來他熟絡一點的朋友都會知,而同事就不會知道了。他們則很有興趣反問我,是否所有身邊朋友同事都知道我就是blogger止凡?哈哈。

還有很多討論,不能盡錄。出來食飯討論才知道,原來大家對很多人和事都有很多看法,只是平日不一定都在blog內分享。最後大家傾到不知時間,要餐廳伙計走過來要求我們先結帳。離開時大家都有點意猶未盡,希望還有下次吧,更可請多些blogger出來一起聚聚。

今次也有邀請巴黎兄一起來,可惜他事忙不能來。感覺上市場先生與巴黎兄互相非常希望見見面交流一下,希望下次有機會吧。

其實,我與巴黎兄算是見最多面的,他是最喜歡以不同渠道讓blog友接觸到的,搞工作坊、課程、直播等,可謂最不神秘的blogger。他的課程搞到今天還在搞,曾經上過的學生,覺得不錯,不妨推介身邊朋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087

傾聽Starman

收聽一個訪問Starman兄的電台節目,這個已經是已知的第二個電台訪問了,應該還有一個在新城財經台,還未有完整的重播連結,所以未有機會完整地聽其內容。




這個訪問內容很有條理,由讀書時代一直談下去,整個人生轉變都略略討論。當談到讀書時,原來Starman也試過失敗,由於當年他學業成績不好,因而需要重考會考,被他感受到有機會無書讀的可怕。這令我想起曹仁超先生都講過「千金難買少年窮」的道理,受過錯敗的人很多時會開竅,更懂珍惜與更成熟,讓往後的路走得更好。

本身為文科人的Starman,到大學時特別喜歡讀經濟,主因它的一套思維模式。他認為經濟學的思維集中研究一些事件發生時的情形、背景,著重思考因果多於背誦定義,對他日後獨立思考有重要影響。他平日會看報章,但重點在於閱讀當中的客觀資訊,作為個人思考的內容,絕不會人云亦云,而是會作獨立思考,演化出自己的一套睇法,他未必太著重結果是否與大眾不同,反而著重思考過程是否合理。他相信,與眾不同,某程度上是致富必須的,因為成功只會是少數人。

在訪問中,他再次談及他的現金流引擎,即「債券/房託倉」,借節目再好好解釋當中的投資理念與風險控制。常言道,投資並非單看個股升跌,需要明白投資者整套資產配置的邏輯。

例如,他於2010年時,以中信泰富債券製造出槓桿後達30%的年回報,而他所著眼的是如何好好管理當中風險,包括如何考慮資產價格的波幅水平如何令孖展額被吃掉,安排足夠的房託倉作緩衝等。時間的推移讓現金流一直增加,他就利用現金流買入更多的房託基金作緩衝,把風險水平慢慢調低。

這操作理念就正如他早前一篇文章所言,見《槓桿的意義》,當中寫道「今天的槓桿,是為了他日的去槓桿」。訪問中提到一個比喻很形象化,運用槓桿就如運用一根棒子去撥動一塊大石,當大石起動了而滾下山,它便會自動越滾越快,我們就不需要再運用槓桿了。

話題又被帶到一個rebalancing的操作,Starman直言他不常做這動作,這與槓桿的考慮相似,因為投資起始時與上軌道後,在槓桿運用上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每隔一段時間做一次rebalancing,把資產配置回復到起點時一樣,那槓桿比率就不斷被重複地保持著起初的高水平,做不到慢慢地「去槓桿」的效果。

另外,訪問時他提及了一個投資門檻的問題,他觀察到這是投資世界中的一個規則,不同投資門檻有不同的投資工具,而投資門檻越高的產品就越著數,這是計及風險後所得回報的不公平。

舉例,同樣運用一些工具去取得5厘的年回報,投資門檻高的產品所承受的風險,一定低於投資門檻低的產品。單是證券市場都有這個現象,莫再講一些工廈、地皮、生意買賣等。因此,他建議投資者由百萬上千萬時,應該轉變一下投資思維,了解不同投資門檻的產品。

近期Starman出版個人處女作《現金流為王》,他直言用這個書名,主要想帶出一個核心理念,就是不要以銀紙做本位,而是資產,再產生現金流,這是致富的中心思想。

若銀紙沒有背靠資產,只是廢紙一張,因此他努力找優質資產,產生現金流,有現金流後又會再買入資產。他並不建議為賺價而沽出資產套現,因為把資產換回現金,拿著現金沒有用處,只為賺而賺,一時的資金進帳,很快就會後悔。

他舉例,領展在$30時買入,今天升到$50,他沽出就賺了$20的差價,賺到了又如何?如果領展是優質資產,而沽出套現後又找不到更好的資產買入,就只能賺這$20而已,賺了這$20並不會令你持續地富有。

當中更分享了一個有趣邏輯,資產價格升,某程度上是因為它的優質,例如該資產是有盈利、有增長、有前景,因而令其價格水漲船高。而不少人見價升便想賺價,於此時去沽出這件優質資產,把它讓給別人,自己卻變成手持現金,是否有點奇怪呢?

因此,在沽出資產時,他多會先考慮有否更好資產可以「換貨」,否則還是一動不如一靜。這個概念很類似財叔,記得他在其著作《獅子山精神投資法》也有提及。看來投資了得的高手,無論投資工具與背景如何,總有一些共通的理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Dq1tWaP56s&list=PL2FflE5xSM4SB9vazF_dcYmop-HiucsPD



e線金融網@rthk:
http://podcast.rthk.hk/podcast/item_epi.php?pid=175&lang=zh-CN&id=928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625

30歲成千萬富翁 博客Starman創富上位方程式

1 : GS(14)@2017-07-03 03:10:54

2017-06-21 NM

  30歲出頭已晉身千萬富翁的Starman,透過投資債券及房託股致富,又涉足工廈和農地買賣,最近更跳出香港,在馬來西亞、澳洲和柬埔寨經營生意。Starman早前出書,講述自己投資理念,「我想講自己的理念,投資工具(如債券及REITs)可被取代,但理念不能被取代。」

  這位年輕創富者寄語年輕人,及早規劃人生,尤其是畢業後第一個10年,定下賺取第一桶金、100萬元的目標,「視線被一幢幢樓遮住」並不值得,及早規劃讓人生下一個10年有更大選擇。

  Starman年屆30歲便晉身千萬富翁,iM去年曾報道他的傳奇故事。有誰想到他中五會考失利,全靠重讀發奮,以優異成績入讀大學經濟及金融系。畢業後Starman進入大型金融機構,任企業融資,期間累積創業資本和營商人脈。2012年,Starman與朋友夾份成立投資公司,最先購入的項目是一整層葵涌工廈,進行大翻新後,再把單位分契拆售,項目短短半年已賺了逾一倍回報。此後3年公司「照辦煮碗」完成了20個項目,遍及荃灣、葵涌、荔枝角及紅磡,賺五成至一倍不等。

  後來Starman將概念引入新界農地及倉地,先購入平價農地,然後翻新成有機農莊,再分間至數百呎至千呎轉售,回報達1倍至3倍;他又買入接近邊境的倉地,興建有蓋倉庫,吸引國內外企業租用。Starman近年更把生意拓展到海外,在馬來西亞新山收購了一間建材廠,眼見當地樓盤發展正如火如荼,故其建材廠近水樓台,生意源源不絕;又在澳洲開展地產項目。最新則看中「一帶一路」的商機,到柬埔寨開展食品貿易生意。

  生意背後,Starman建立了一個「債券+REITs(房地產信託)」的投資組合,每月營造穩定現金流,目前組合每月產出6位數字的被動收入,養妻活兒,讓自己無後顧之憂地創業,今年32歲已有過千萬身家和持續增長的生意,可謂人生贏家。Starman早前出書,講述自己投資理念,多次登上暢銷書榜首位,出版短短兩周已加印第二版,現時更出到第三版。「我想講自己的理念,投資工具(如債券及REITs)可被取代,但理念不能被取代。」

第一式:人生規劃要趁早

  張愛玲說過「成名要趁早」,Starman則認為人生規劃要趁早。除了少數富二代,相信大部分沒有父幹的年輕人,難以贏在起跑線,因此他認為年輕人要盡早利用時間去儲蓄資本,而投資回報不外乎3個元素:「回報率x時間x本金」,「沒有本金,回報再高也是零。沒有時間則不能創造財富,三者缺一不可。年輕人最大問題是有時間但沒有本金,所以要做好規劃!」

  他建議年輕人將人生分為3個10年,第一個10年是22至32歲、即大學畢業後首個10年,由選擇工作、努力工作或學習、進修、升遷、轉工,到適婚年齡組織家庭、置業、結婚生小孩等等,是忙碌和充實的10年。若第一個10年已妥善規劃,累積到第一個100萬元,加上過程中累積的人脈、工作經驗、專業知識等,到了第二個10年,即32至42歲,人生的黃金時代可有更多選擇。

  因此,最重要是人生第一個10年要定下目標、儲蓄資本。然而不少年輕人抱怨上車難,「哪有錢」累積到100萬元?Starman坦言不少年輕人「視綫被一幢幢樓遮住」,即使現時買不到樓,也不能荒廢投資機會,以及累積工作經驗,及早規劃才能打破「窮忙族」宿命。

  Starman讀大學已規劃人生第一個10年,定下從商的目標。他2007年大學畢業後進入大型金融機構,擔任企業融資工作,過了幾年天昏地暗的打工生涯,經常忙著中港兩邊走,但可乘工作之便,為日後做生意鋪路。一來這工作夠忙,沒時間消費,可讓他儲到豐厚的創業資本。同時,企業融資工作勝在機會多,可建立了不少國內外人脈。尤其是金融海嘯後中國企業紛紛「走出去」投資海外,Starman當時接觸了很多民企老闆,當面向他們請教做生意之道。他發現成功白手興家的老闆,往往也是贏在思維,到了市場機遇來臨便迅速把握。

第二式:擺脫窮中產思維

  累積工作經驗再辭工創業,未必人人適合,但建立理財投資的思維,卻人人受用。「這是通識,每人也要識,只要有消費的人便要理財,不是專業人士才能理。要有理財Mindset,提升財商便可以開始走出老鼠圈。」

  Starman眼見不少人陷入「人生老鼠圈」,「每天工作8小時後,不能放工要鬥OT,久而久之沒有時間給自己,也沒時間處理財務,要繼續打工。」從此墮入中產貧窮的循環。

  想擺脫中產貧窮,要認清自己的消費模式,不應作出超出自己能力的消費,開支愈高,愈難做到財務自由。然後要改變個人投資思維,「如果你買一些『等升』的資產,你計不到數,因為這不是收入來源,這只是One Off Gain。收入來源應該有持續性,像每月薪金或每半年派一次的股息。」Starman因此鍾愛債券和REITs,因為這是「有數得計」的投資,即會持續定期地產生現金流。

  累積這類資產時,收入來源更廣,「當收入擴闊了,打破了單一收入來源(工作),便不用再怕你老闆。」他持續產生現金流的資產包括:穩定派息的股票、以一籃子租金收入為主的REITs、固定收益資產如定息企業債券、收租物業,以上資產的回報統統「有數得計」,屆時再利用收回來的利息分散投資其他具增長潛力,又穩定派息的資產,利用現金流和複利滾雪球。Starman相信,若大家能夠持之以恒,儲蓄「有數得計」的資產,32歲前儲到100萬元並非不可能。

第三式:投資贏在現金流

  Starman認為,無論個人理財、做生意和投資,現金流也很重要。建立持續產生現金流的被動收入組合,可讓人生第二個10年無後顧之憂,尋找自己的藍海;也可在第三個10年(42歲起)着手計劃退休。

  相信很多讀者也熟悉,財務自由是被動收入大於生活支出,每月有正現金流剩下,若每月也持續獲得正現金流,便是財務自由。原來這套現金流理論,放在房地產和生意皆通。

  Starman以翻新工廈,再分契拆售起家,原本工廈單位因工業式微,1萬平方呎的呎租低至10元,但當改變用途,將工業變成商業用途,每呎租金躍升至40元,租值立即大幅提升,當租金(為業主帶來的現金流)倍增,物業估值、成交價格自然也跟着上揚。

  Starman認為任何生意追本溯源也是現金流,一般散戶投資先看價格,只針對價格升跌,但生意人如他,會從源頭思考如何提升物業的現金流,最終提升價格。

  他又認為若沒有財力做房地產生意,投資REITs也可應用這套現金流哲學,「讓上市公司代你收租。」他分析,本地REITs龍頭的領展(00823)的致勝之處也離不開現金流,認為「領展貴得有道理」,因它本身有持續收租的現金流,負債比率也不算高。領展更透過翻新商場,提升商舖租值,從而令商場估值上市,股價自然能夠提升。

料加息對REITs影響微

  Starman建立了一個「債券+REITs」的組合,目前組合每月產出6位數字的被動收入。雖然債券持續派發固定利息,但缺點是到期時沒有資本增值。Starman會將債券利息,投資於優質REITs。這些REITs持有優質地段的收租物業,而且這些大集團在尋找具升值潛力、回報高、銀行融資及投資效益上也較有優勢,長遠可跟隨通脹,做到資本增值,債券和REITs可優劣互補。

  美國聯儲局在7個月三度加息,REITs向來是息口敏感的資產,問到Starman何會擔心加息?「我相信美國不會大幅加息,因為現在不是加息周期,只是利率正常化。」他解釋,之前零息時代,美國聯儲局不能藉貨幣政策調控經濟,「利率零,即是廢了聯儲局貨幣政策的武功,以前格蘭斯班(Alan Greenspan)般有加有減才能調控經濟。」相反,若進入加息周期,即是美國經濟持續增長,有通脹才要加息控制。

  他相信聯儲局現在只是將息口上調至正常水平,並未進入加息周期,故現時REITs受影響輕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7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