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GGV李宏瑋:競爭差異性是公司勝出法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11/155137.shtml

導讀 : 投資早期時看人,看創業者的商業模式,到了中期看他的收入及各方面表現,到了後期的時候,隨著市場的成熟,會像美國一樣湧現越來越多的LBO模式。

大家好,我是GGV紀源資本的李宏瑋,英文名字叫Jenny Lee,做中美業務,除了要有英文名字,還要有中文名字,如果找到VC告訴你,他是做中美的業務,只看美國的業務,沒有中文名也是問題,GGV紀源資本是跨中美的基金,現在掌管38億美元,從階段的角度來說,我們既做A輪、B輪、也做C輪,按照階段風險因素考慮投資。我們看IT領域,硬件領域,在中美判斷市場采用一個眼光,就是看兩個市場的競爭優勢。

我們在國內從發起到現在有16年的歷史,投了早期的阿里巴巴、去哪兒、YY等等,在美國也有投資。16年前我來中國的時候,見創業者時第一個問題問的是你融的是美金還是人民幣?國內一般會找人民幣基金,如果海外上市會找美元基金,所以16年前從幣種的角度看屬於分離階段,創業者面向的領域和他們合作的投資人會有所不同。但是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民的增長,任何商業模式也離不開新互聯網,怎麽樣跟移動微信互動?所以因為市場的結合,因為用戶使用程度的結合,從投資的角度來說我們看到更多的結合性,很多時候看中國創業者,中國商業模式。

美國有一個搜索,中國是否也可以有搜索?美國有電商,中國也可以有電商?我們可以借鑒國際化商業模式,考慮中國在發展新興市場的時候,畢竟走同樣的路線,那個時候中美更多的是商業模式的轉移或本地化,完全從美國轉移到中國不一定完全成功。

2005年-2006年是社交媒體的結合,臉書在美國發起的,社交文字的交流也好,圖片交流也好,我們和社交有互動,從文字博客到後面的微信,是一種延伸,從商業的角度看,已經不再是美國領先於中國,更多的是中美有一定的需求。

2010年是中國移動互聯網時代崛起,6億手機用戶在中國,美國只有3億。我們在美國有一個映客,美國也開始放直播業務,中國已開始從商業模式的角度領先,而且我們有一些用戶的使用習慣可以借鑒,而且反向用到美國市場。

從一個投資角度來說,我們很關註消費者行為怎麽樣變化,中國和美國有差異,15年來差異不一樣,前者是時間的差異,後者是市場的差異,但是對於今天的創業者,不能只做本地化的企業,除了迎合本地化的需求,還要考慮國際化的商業模式。

另外從投資階段看也不一樣,從種子期到初期到發展期到之後的LBO,它的投資方式不一樣。早期時看人,看創業者的商業模式,包括到了中期看他的收入各方面,到了後期的時候,隨著市場的成熟,現在美國會有LBO的模式,企業已經有20年歷史,原來的創始人已經60多歲了,所以他希望有新的改造,改造企業各方面,引入資本,找到更好的專業經理,把市場做得更好。

漸漸地我們也會看到,中國有這樣的趨勢,什麽是互聯網+?更多的是造就企業,改造傳統的企業就是幾個,一是偏向業務,考慮更多新興的商業模式,如果能夠借助投資人或PE,已經在國內走過10年、20年,幫助企業從小到大有管理的資源,全方位考慮的時候,慢慢地形態會是比較有趣的,更多不是傳統的企業找PE,現金流在傳統之下,幫助他脫胎換骨,從之前線下業務,更多結合新興商業模式,所以我們看好資本力量很重要。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資本背後帶來的企業人脈,各方面的事情,比如阿里巴巴在國內對電商的認識很透徹,到美國的時候也有可能借助熟人資本的力量,也能改造美國傳統的電商的公司,這需要VC的參與。

因為企業不止是運營,管一萬人和管理幾千萬人不一樣,是傳統的要求,中國借助矽谷的技術,如果借助互聯網+技術,註入的基因是互聯網基因,所以這一塊引入不一樣的背景人員,這部分傳統企業是缺,不知道去哪里找?所以VC幫助這一塊,可以幫助他們,15年前那個時候沒有這樣的資源。

從基金的角度當然看,基金必須要專註,如果投入1000萬,拿回30倍、50倍,投資30萬拿回300-500倍,投資各方面資本利益有機會,而且市場環境滋生了多元化的投資方式和基金定位。

企業要擁有差異化的競爭能力。從未來看,中國一定以技術為導向,創新為導向,比如無人機企業,你的無人機在國內生產,真正的市場是國際化市場,怎麽樣更好帶動國內的技術創造很好的產品,並把這個產品賣到全世界,需要的是綜合性與結合性。

本文根據Jenny李宏瑋在投中舉辦“2016年中國投資年會”所做分享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188

GGV童士豪:要是按書上教的去投資,完全不會投小米、小紅書和Wish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20/155309.shtml

導讀 : 深度探討跨境電商的投資邏輯。

文 | 網易創業Club 王先 

這是乍暖還寒的一個午後,北京東三環燕莎橋西北角某寫字樓,GGV紀源資本北京辦公室。和GGV同樣集中在這幢樓里的,還有高翎資本、高榕資本、清流資本等VC機構。

童士豪剛剛落地北京,這天路況出奇好,打車居然很順利地到了辦公室,正等待北京同事半個小時前幫忙預訂的外賣,1米95的個子躬身抽出桌上的紙巾揩汗。和網易科技記者閑聊了幾句行業動態後,說:“我們互相加下微信吧。”

幾天前,《福布斯》發布2016年全球最佳創投人榜單,童士豪排名中國區第2,全球第21。

生於臺灣,13歲去美國,求學於斯坦福,畢業從事投行工作,履歷完全是媒體津津樂道的成功人士標配。以致創投圈外人都聽說了“有一個叫童‘土豪’的很厲害”。

他早期主導投資或擔任董事的幾家創業公司後來成長得似乎還都蠻有聲有色,比如螞蜂窩、凡客、返利網、多盟、一嗨租車,還有一家公司叫小米。

也是在第一次登《福布斯》榜單的2013年,童士豪加盟GGV出任管理合夥人,與李宏瑋、符績勛後來一起構成了“GGV鐵三角”,主要關註中美兩地消費級移動互聯網、跨境電商等領域。

然後,投了一個叫Wish的跨境購物應用,4年內估值飆升到30億美元;投了一個叫Misfit的智能硬件制造商,被美國時尚品牌Fossil以2.6億美元並購;投了一家16個月完成C輪、估值到10億美元的跨境購物應用,叫小紅書。

當然失敗的案例也不少。But so what?

畢竟風投回報並不遵循正態分布,而是遵循冪次法則:一小部分公司完勝其他所有公司。——Peter Thiel 《從0到1》

對尚處於繈褓中創企價值的判斷,大概總是需要VC有那麽一點“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敏感在里面,既然風投無秘籍,那麽只遵循一些基本原則好了。

比如,童士豪說:見Wish團隊,我問了他們五個問題。

在中國有沒有用戶?回答是一個都沒有

聊天過程中,童士豪總會時不時地強調一句“我覺得投資相對來講是一門藝術,而藝術是不能量化的”。

但做投資,總需要依據點什麽吧。

人。比如判斷創業者未來的格局會有多大。

如果具體到電商,VC往往還會看些核心數據。但問題是,創業公司在早期一般是沒有太漂亮數據的。

“投Wish的時候,它才賣了幾個月商品而已,所以就看留存率或轉化率,其實一些不錯的創業公司都是有更大的發展跟調整空間的。更多的要看你對這個模式是否認同。”

不過重看數據,也是基於童士豪此前的遺憾得出的經驗。當初童士豪曾在京東和58同城早期接觸過,但最終並沒有選擇投資——當時這兩家數據所表現的毛利潤並不高,而且市場競爭也非常激烈。

“投資還是一門藝術,不是一門科學”。又一遍。

童士豪說:在見Wish團隊的時候,我問了他們五個問題。

1,在這個平臺上賣得好的產品是有品牌的還是沒有品牌的。(自有品牌合作相對會比較容易,比較高端的品牌受限會比較大。得到的回答是自有品牌多。

2,商品有多大比例來自中國。回答是幾乎賣得好的商品里百分之八九十以上都來自中國。

3,美國市場誰買你們的產品,他們分布在哪里,是比如洛杉磯、舊金山、紐約這樣的大城市,還是所謂的二三線城市。團隊給出一個地圖:買的人遍布全美國,很多人還不在美國所謂的一線城市。

4,銷售額有多少來自美國,多少來自其他地方。(VC希望了解產品的全球化速度有多快。)回答是才賣了三四個月,百分之五六十都在美國,百分之四十在海外。

5,在中國有沒有用戶。回答是一個都沒有。

5個問題問完之後,童士豪認為賭這個團隊應該是可行的。決定前後只花了20分鐘左右。

“一個才做了三四個月的電商公司,而且是美國的團隊(雖然也有中國人組成),能懂得調整,利用中國的商家把業務賣向全球,而且很快便突破美國做成國際化,可見那個自有品牌拓展空間還是巨大的。如果可以把這個邏輯想清楚,那暫時的數據並不重要。” 

那一次聊完,GGV團隊對Wish例行做了盡職調查,訪問了一些用戶,看對這個平臺的評價如何。發現用戶反饋還不錯,而且遇到的問題實際上都是可以解決的。

“另外,國內已經有淘寶和京東這樣的巨頭存在,Wish在中國境內發展的必要並不大,但是把中國網商帶到全球發展是有必要的,我們認為中國商家到了適合出海的時候了,種種模式可以輸送到海外。Wish恰恰可以扮演這個角色。”

據說Wish如今一年交易額幾十億美金。

“還是那句話,投資是一種藝術,並不是科學。通過對於一些屬性的判斷選對賽道,再去判斷這個賽道里具體的公司。技術性的問題一般來說,只要找到適合的人,都可以解決。主要看產品理念和運營。”

投小紅書時最大的質疑是模式問題

當時有人建議毛文超(小紅書創始人)應該去多找一些有電商經驗的人才加入團隊,但毛文超沒聽,最後選擇的都是他在斯坦福和哈佛MBA商學院的同學。

這些人沒有什麽電商經驗,但他們自己本身就是目標消費者,學習的速度也不慢。

所以,有時如果你按照書本上教的方法去投資的話,可能完全不會投小紅書,也不會投Wish或小米。

 

童士豪說,當時決定投小紅書,主要考慮這幾方面:

1,從“人”的角度看:

童第一次認識毛文超是在2012年,那時候他正在為當時所在機構找暑假實習生,從美國最好的MBA商學院收到了很多國內學生發來的履歷,大概有50多份,之後打電話訪問了大概有20多位,都很優秀。

“毛文超明顯是其中最亮眼的同學——思路非常敏捷,對中國互聯網未來的一些發展趨勢,尤其是消費升級這部分,非常有商業感覺。他自己喜歡旅遊,對於人生有追求和期許。跟他聊用戶的特性和屬性的時候,他其實是蠻了解的。”

但那時的毛文超正在做投資和戰略顧問,還沒有創業的想法,只是覺得應該趁夏天做一點和之前經歷不一樣的事情。

在第二年讀完斯坦福MBA後,他決定創業。

“過了幾個月在我關註跨境電商的時候,兩個投資人向我推薦小紅書,一見面才發現原來之前已經認識了。”

這次接觸過程中童士豪發現,“毛文超比一年前明顯成熟了許多。” 

一個人如果能在短時間內能夠迅速成長,說明他有很強的自我學習能力,這樣的人通常都具有很強的潛在價值。 

2,從“賽道”的角度看:

伴隨著消費升級時代的到來,跨境電商是個很好的商業機會。中國的“白富美”需要找到一個地方來分享自己的想法,並且找到類似誌同道合的朋友去交流。

所以不論是看人還是看賽道,小紅書都有資格成為一家可被投的創業公司。

3,關於模式的質疑:

當時最大的不確定性就是,很多人懷疑“社交+電商”是否能在同一個平臺上出現,兩個一起做是否合適,它應該是以電商為主還是以社交為主,這些在當時的爭議其實蠻大的。

所以童士豪在和毛文超聊的時候,也做了一些簡單的測試:

(1)稀有性和效率:

雖然小紅書上售賣的一些產品,在其他平臺也能找到,但是在這個平臺上的轉化率就更對更高——因為有用戶推薦,所以會更精準,能夠幫助新用戶找到這個產品。

正是由於轉化率不同,讓童覺得這個平臺有一定的稀有性和效率。

(2)“白富美”時代是否到來

畢竟直到2013年,中國互聯網這個市場還是草根為王的時代,對於創業者來說都是得草根者得天下。

所以GGV當時也並不確定中國所謂年輕的“白富美”市場到底有多大,成長有多快,屬於她們的時代是否算是到來。

況且線下很多奢侈品門店短時間內也開始變得不大理想。

那麽線上是否還可以賭這個方向?

但是另一個事實是,蘋果手機在中國的銷量已近1億,高端三星手機數量也不少。所以GGV覺得這個族群應該還是足夠大。

基於這三個方面的風險評估,“還是可投的。”

什麽樣的生意自帶電商屬性

有著主導投資中國的小米、凡客、一嗨租車等明星企業,以及印度電商Flipkart、Snapdeal等經歷,童士豪對電商有自己的一套認知體系。對於自帶電商屬性的生意,他認為簡單說來有這樣一些特點:

1,比較大宗的商品做電商當然很困難,消費頻率不會那麽高。購買頻率越高的行業做電商,對運營商越有利。因為獲取用戶的成本能夠分攤到多次購物中來,所以有更多機會接觸更多用戶。

2,產品本身如果是比較容易引起大家討論的,口碑、營銷的機會是比較高的,也更適合做電商。

3,但是一般來講,電商幾乎在所有行業多多少少都會發揮一定作用,只是滲透率在每個細分領域不同而已。直白一點說,電商不僅僅是一個行業,還是一種方式。

消費升級給VC帶來的投資機會可能也有15

如果說中國互聯網從1999年開始,到2013年還屬於相對比較草根市場,那麽這個市場其實已經存在了15年左右。

消費升級在未來是否也有15年的發展空間,童士豪說還是蠻有可能的。聊到這里,坐在沙發上的童士豪向前微傾,十指交叉。

“我記得2005年搬到國內的時候,電商這個市場占全國零售規模大概不到0.1%,非常小。現在這個比例已經升到15%,也就是每100塊零售的消費,有15塊是在線上完成的,這個數字非常可怕——比較一下美國到現在也不過8%而已,日本不到3%。在中國因為線下各種限制和挑戰,給了網商很多機會,所以不管是2C也好,2B也好,未來中國15年,甚至更久的時間,電商都會扮演蠻重要的角色。” 

“社交+電商”是個好模式

如果把AR/VR為代表的高科技技術看作是一種垂直突變,那麽全球互聯網化其實可以看作為一種橫向的大變局。

“中國近十年里各種互聯網新模式和創新的出現,越來越有普適性,在其他海外市場——只要人口密集度高、城市化速度快、有人口紅利出現——都會有可借鑒性。”

電商自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即便作為一種方式,它也能更直觀地幫助應用產品形成閉環,讓用戶願意為消費或服務而買單,讓平臺產生利潤,而不用過度依賴於廣告。

童士豪覺得,在全品類電商平臺幾近飽和的現狀下,“社交+電商”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這也是當初在美國投資Wish、在上海投資小紅書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在垂直領域總會有新機會,正如此前的母嬰電商或家居電商等等——前提是市場夠大。

現在還剩下某一族群未定位,對於創業者來說未來可能更多會關註一個族群。比如目標用戶定位在年輕的“白富美”,或定位於農村市場。中國未來五年,電商機會在於是否能鎖定一個族群,把他們的特性和喜好緊緊抓住,提供給他們喜歡或需要的服務。

2016年或許是跨境電商行業洗牌的開始

2016年3月24日,財政部印發了關於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通知: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的單次交易限值為人民幣2000元,個人年度交易限值為人民幣20000元。在限值以內進口的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關稅稅率暫設為0%。

從外界看,這對於跨境電商平臺來說,似乎並算不上是好消息。

“但我覺得對於大的商家不會造成太大影響,如果用戶比較信賴,很多用戶還是願意付更多的錢拿到真實性更高的產品;而對小的玩家可能真會造成一些影響。做得不錯的反而還會趁這個機會做得越來越好。短期會有一些波動,但長遠的趨勢應該非常好。”

“今年可能是跨境電商行業洗牌的開始。”

在結束采訪的第二天,微信朋友圈被“蜜淘辦公室人去樓空,陷倒閉危機”的消息刷屏。

電商版圖里,這是一個大者恒大時代的開始。

從PC時代電商市場演變來看,前三年(2008-2011)資本瘋狂投入,但從2011年之後,市場寡頭效應開始出現。

無獨有偶。

童士豪說今年會是移動電商發生變化的元年。“雖然可能還不到並購的時候。但是不見得每一家做這個行業的平臺是都能夠融到錢。”

另外,如果從政府的角度來看,未來更是會更鼓勵出口電商——可以增加GDP,賺取更多的外匯。

“這也是我們當初投資Wish時考慮到的一方面。中國現在有1000多萬網商商家,而這1000多萬做跨境電商的不到10%。所以可以認為未來還有很多成長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978

GGV Jenny:創業是每天24小時的戰役,只為成為贏者戰鬥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14/156511.shtml

GGV Jenny:創業是每天24小時的戰役,只為成為贏者戰鬥
GGV紀源資本 GGV紀源資本

GGV Jenny:創業是每天24小時的戰役,只為成為贏者戰鬥

最重要的一點是,當我看著這位CEO的眼睛時,我相信我們一定會贏。

文| GGV紀源資本

640.webp

左起:GGV管理合夥人李宏瑋(Jenny Lee),500startups創始人Dave Mclure

從追逐創新到領導創新

李宏瑋: 我是一名VC,這是我最主要的工作,也是我至死方休的事業。我並不是一名專業的律師,但當企業家想要了解如何才能進入中國市場,什麽樣的公司架構會適合中國,我們已經在這個領域工作了超過15年。我們非常了解本地化的方法論。

Dave: Jenny能否談談你在中國投資的經歷中最激動人心的一個例子?

李宏瑋: 我在中國的VC行業工作超過15年。2005年,作為GGV中國地區的第一位員工,我帶著一箱現金只身前往上海,正式展開了GGV在中國業務的運作。當時作為外來者的我甚至都不會說普通話。

然而,借此機會,我和國內大量企業家和創業者進行了密切接觸。在2000年到2005年,中國的互聯網活躍於基礎設施搭建和網絡完善中,所以在最開始的五年,我主要投入於企業級服務領域。

其中,我們投資了文思海輝。回顧公司在過去十五年的發展,它從一家只有一百多人的小公司成長為超過一萬五千多人的大企業。文思海輝先後經歷了從美國上市,到與之規模相近的競爭對手文思創新合並,更名為文思海輝,最終被黑石私有化收購。

我至今依然在文思海輝的董事會上。見證一家公司從數百名員工的中小企業成長為數萬名員工的巨頭,即便對我個人而言,也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探索旅程。

640.webp (1)

另一個我引以為豪的,也是令大多數中國創業者自豪的公司,是YY。在過去的十多年中,我常常被人問起,創新精神存在於中國的創業界嗎?大多數中國創業者僅願意在中國複制美國的商業模式。

在中國市場發展的初期,中國創業者有強大的學習能力,善於將美國模式“本土化”,我們稱他們為“translation models”。但在最近的五年時間中,隨著中國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我們看到更多有趣而又互動性強的社交模式。

YY是在遊戲語音領域第一個真正應用“虛擬貨幣”的公司:當你有一定的粉絲基礎,你能通過互動接受粉絲的虛擬道具得到回贈,並且將其轉化為真實貨幣。而這種互動將激勵更好的內容產出,也加強了產品體驗。

從PC時代到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擁有了超過6,7億的移動互聯網用戶,YY創造的這種模式成為越來越多中國公司的創新趨勢,通過社交和互動在用戶之間形成高度的粘性。而這樣的特征在海外移動市場上其實並不常見。YY最終在美國上市,也讓更多海外市場看到了這種創新。

贏家的必經之路

Dave: 當你在做投資的時候,你如何確認你選擇的項目將成為未來的贏家?

李宏瑋: 我們的投資從種子期持續到中後期,但我們在進行每一個投資決策時,最重要的一點是,當我看著這位CEO的眼睛時,我相信我們一定會贏。無論投資或創業,最重要的部分都是贏,而這種行動伴隨著巨大的信念,創業者必要堅信這是你的戰場,這是你每天投入24小時的公司,思考生存或死亡的問題,你必須有足夠的信念:這是會讓我“贏”的事。

作為一個投資人,我們也需要和創業者共享這種信念。在每一次投資的開始,我都會這樣問自己:這就是我將與創業者共同投入時間和精力事業嗎? 這個問題將幫助我作出決策的第一步。

接下來回歸理性,我同樣會思考:產品被投放到了正確的市場嗎?他們有合適的團隊來幫助產品打入市場嗎?最後,我們整個團隊會反複斟酌和考察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根據產品本身歸屬的領域:電子商務、共享經濟,IOT,智能裝置,可穿戴裝備……進行不同方向的探討。

對於創業者,我們常常會問的一個問題是:你想要創建的公司DNA是什麽?如果你認為公司的決定性因素是執行力的話,那麽執行力將會成為你在打造商業模式,建立創業團隊時候的關鍵DNA;如果你想要發明下一代智能機器人,那麽科技DNA將對你的公司至關重要;如果你的產品需要全球化營銷,需要專註品牌打造,你必須創建市場、品牌方向的DNA。

因此,了解你自我的DNA,了解你公司的DNA,了解通向成功所需要的DNA,對於每一個創業者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經歷。

Dave: 當你所投資的公司出現問題的時候,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你有什麽理念能與大家分享的嗎?

李宏瑋: 第一準則:問題總是會出現。不管是公司投資前,投資後一年,三年乃至公司上市,問題總會出現。 我認為關鍵在於你要學會解決問題。在公司的不同階段,問題也是不同的。早期發展時,你可能需要考慮如何發掘合適的人才加入團隊之中,如何領導團隊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隨著公司成長,你需要關註市場戰略,如何正確定位產品,如何找到市場,以及你的經濟模式是否可行。一些創業公司身處14,15年的熱潮,在Uber, 滴滴的影響下,可能被誤導,認為通過補貼的模式可以創造市場。

我認為這種模式在某些領域也許是可行的,但無法適用於所有領域。所以,在第二階段,你需要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補貼用戶的方法不一定總是正確的,但如果你能夠通過補貼用戶不僅提高轉化率,而且提高留存率,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最後,當公司成長到一定階段,公司將面臨的抉擇是,在當下的科技世界里,如何面對行業巨頭?你面臨的並不是空白的市場,你要思考何時與先行的行業領導者共存,這其中包括思索何時展開合作,何時拒絕合作,何時展開戰略合並的會談。

這些都是在整個公司發展過程中常常出現的問題。如果你不是聚會中最光芒四射一鳴驚人的人,而你也無法開放地尋找戰略合作者,你有可能會被市場甩開。

這些都是成為“贏者”的必經之路。如果你傾全力於一家公司,你希望你最終會是贏家,你就盡全力讓自己成為行業領袖。如果你不光芒四射,那就讓自己光芒四射。如果你不是第一名,那就找機會。無論是通過收購兼並還是戰略合作,去成為第一。我想這是創業最重要的事情。

Dave: 你們所投資的公司不僅在美國,同時也在中國。你認為在這樣一個存在著巨大機遇,眾多的精英與數不清的競爭者的中國,如何發展一個公司?這樣的認知隨著你在中國的經歷發生了改變嗎?

李宏瑋: 我認為中國創業者身處當下互聯網時代是很幸運的。毫無疑問,市場是巨大的。在此其中,對於一些模式,你需要花時間完成他的商業閉環,而我們認為在走向全球化之前,讓其在中國這個充滿競爭力的市場中發展至行業領先是有益的。

然而,如果你的商業模式已然成熟,如何運營才是關鍵因素的話,那麽在公司成立的第一天,全球化就必須作為一個不可避免的方向需要植入在企業的戰略中。你不會想要中國成為你商業版圖唯一支撐的市場,而忽略來自美國的力量,例如Uber需要從創始第一天開始就思考全球化。

另外一方面來說,如果你想要在市場需要尚未覺醒之前推出一個產品,那你需要在最開始做許多用戶教育的工作,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需求。在此基礎上,你需要更進一步地思考美國市場的接受情況以及其它的海外市場,這些市場是否會更開放地接納這些產品

因此,即便你是本土制造,在第一天起,你同樣需要全球化的品牌和市場推廣助力。創業者需要有這樣開闊的視野,但何時啟動自己的全球化戰略則依賴於你所處的行業。

Dave: 你們在進入中國或者美國和其它市場的時間分配上,各地方的百分比是多少?

李宏瑋: GGV是一個全球化的基金。我們的同事都是根據行業劃分的。我們有關註全球貿易,有關註B2B服務,有關註O2O服務,也有關註科技的同事。我們維持著垂直的組織架構,但我們的觀點一直都是全球化的。

如果我發現了美國一家遊戲公司,一家數字化媒體公司,我會將它們和中國的類似公司進行對比,看哪邊有更好的機會發展。所以我們並不是局限於地域,我們只關註你是否能在這個行業里做到領先。比如說一些做企業服務的公司,他們可能會更加本土化,這樣的話我們會看見企業服務,也就是B2B領域中,美國比中國市場擁有3-5年的領先,所以我們會投放更多資金在這個領域的美國市場。

我並不外包我的董事席位

Dave: 中國作為一個資本活躍的市場,有許多人強調經濟增長,你認為在過去一年中這個理念發生了變化嗎?而未來一年它又會如何發展?

李宏瑋: 我在中國15年了,我看見國內市場,IPO市場至少經歷了五次沖擊,從公司估值的角度來說也是充滿起伏的。2014年是一個資本火熱,甚至在某些領域資本過熱的時期,所以一些公司的估值是大於公司本身真實數據和規模的。

過去的12個月,我認為是最好的時機,如果你打算創業,馬上開始吧!在此期間資本市場逐漸沈澱,進入寒冬。我們看見只有那些高質量的,堅韌的創業者可以駐守在這個市場中。所以和投資者的會議中我們會參考不同的經濟形勢,來分析他的盈利能力,現金流,這樣我們的思考才是全面的。

回歸到商業建設方面,其實我們是很樂觀的,因為這樣的形勢減少了留住人才和獲得人才的成本。至於競爭情況,很多20歲的年輕人都選擇回到了校園,而不是創業。

Dave: 你認為GGV和市場中其他的VC 有什麽不同嗎?

李宏瑋: 我認為今天的VC要學會推廣自己,我們需要展示自己的人才,需要表現自己的特長,這樣才能找到和我們共享同樣信念、產生化學反應的創業者。

GGV想要做到的是某個領域的專註與專業,就像我之前說到的那樣,我們的內部的組織架構是垂直的。這意味著,打個比方,如果我們專註在遊戲產業,那麽中美80%的遊戲公司我們都有了解。也就是說,當我們和遊戲從業人員對話的時候,我們能夠擁有共同語言,能夠幫助他構建生態系統的幾率是很高的。所以,像專家一樣了解行業對我們做投資很有幫助。

其次,根據我中美15年的經驗,我們見證太多公司的成功與失敗,我們深知成功看起來是怎麽樣的,當然,也看到過失敗的痛楚。我在一個CEO解雇自己的員工們時坐在他身邊,也了解其中的痛苦。擁有了這樣的經驗來與你們分享,這是非常珍貴的。

我並不“外包”我的董事會。當我是董事會成員,我會出席每一次董事會議,這在行業中並不常見。

Dave: 你認為目前市場上什麽東西最讓你感到興奮?在你所熟知的領域中,有沒有什麽能夠代表未來的機遇?

李宏瑋: 說說我在中國前十年,2000-2010,更多的商業模式圍繞在運營層面:電子商務想要做得更大,社交產品希望爭取更多用戶,更多集中在運營模式。而我個人更多關註的是科技創新的融合,科技浪潮的革新。我在尋找新一代可穿戴設備、無人機、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我很樂意看到科技突破不僅僅來自於擅長於軟件的極客,更來自於由創客們引導的全方位的變革。

Dave: 你認為中國深圳目前代表了一種機遇嗎?

李宏瑋: 是的,我認為中國在供應鏈和制造業上面有先天優勢,這種優勢並不只是針對於中國創業者,而是面向世界的創業者,所以我也花了相當多的時間在深圳。但硬件只是一種方式,是搜集數據的一種方式,更重要的是你如何利用數據,去將數據結構化、挖掘分析、讓數據為你所用。

不管是在機器人、深度學習或者無人駕駛汽車,他們最終的應用都是很迷人的。而這不僅僅關於在深圳和廣州布局供應鏈,我們也有可能在美國和以色列設置R&D中心,利用當地的人才優勢,和不同區域有差異化的科技優勢結合起來,讓所有不同領域的成果為我們最終的成功做出貢獻。

Dave: 你認為廣州和深圳對於供應鏈的優勢是海外的創業者也能夠利用的嗎?或者是否有一種這樣的平臺存在讓他們能夠從中獲得便利呢?

李宏瑋: 我認為有許多的創業公司都希望成為中美貿易之間的橋梁,我們非常支持這樣的趨勢,也認為這是可行的。

但我也建議美國或東南亞的創業者,你擁有自己的硬件產品,你必須投入足夠多的時間,了解深圳的情況。花時間去和工廠溝通,關註最新的動態,這樣你們才知道要怎麽選擇你們的創業夥伴。

你有可能最終還是需要第三方幫助你搭建橋梁,但當你做出以下決定的時候,你已經做過足夠多的盡職調查。如果你覺得中國合夥人並不能令你滿意,那麽就再選擇另一個讓你滿意的人吧!

Dave: 你會擔心因為不是中國人,或者沒有中國的合夥人而被人利用嗎?

李宏瑋: 不論在哪里,這樣的風險都是存在的,你都有可能被人利用。所以當你坐上商業談判桌,你就需要有足夠多的信息。提前預知這樣的風險存在意味著你需要讓你的身邊存在合適的資源和合適的人才。如果一個月時間不足以讓你了解市場,那就兩個月,三個月。當然了,讓正確的投資人伴你左右,也同樣能夠幫助你。

_meitu_2

VC 創新 本地化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194

GGV Jenny:風險投資如何幫助前沿科技取得突破?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10/158065.shtml

GGV Jenny:風險投資如何幫助前沿科技取得突破?
GGV科技 GGV科技

GGV Jenny:風險投資如何幫助前沿科技取得突破?

最有前景的科研科技是和商業應用相結合的。

     過去的2010到2015年,是移動互聯網風頭正勁的五年。相較於全球70億的人口,我們目前擁有25億到30億的移動互聯網用戶,這種增長的勢頭還沒有停止的跡象,預期明年互聯網用戶會突破40億,因此全球擁有基數巨大的智能手機用戶,這遠超出了智能手機和計算能力在此之前所能達到的人們的想象。

2_副本

讓我們把目光放到物聯網和IOT,在我們眼中,物聯網不僅僅是通過智能手機連接,而是通過更廣泛的智能設備,智能設備的數量預計會超過150億。按照我們的統計,未來4-5年我們在場的每個人都將擁有8-10件的移動智能設備,無論它是智能手機、追蹤器或智能鞋子。

如果讓我猜測,在三年之後的converge會場,我們的討論的話題都將圍繞更酷一代的計算技術公司以及圍繞計算技術的新應用。這將驅動圍繞計算的創新更進一步,這意味著所有我們今天討論的蘊含計算能力的技術都將會有4,5甚至10倍的增長空間,計算能力的進步將催生我們今天所討論的前沿科技。

3_副本

所以在下面幾張PPT里,我將會分享GGV的投資觀點,關於我們將如何在以下三個主要領域中布局我們的投資。第一個話題是可穿戴設備,可穿戴是完全以人為本的,將人類從頭到腳地“武裝”,我還會討論可穿戴設備如何從第一代進化到第二代;第二個話題將討論交通,交通是我們和環境交互的方式,這里的交通不僅包括路面交通,而且包括太空探索,尤其當我們要談到前沿科技投資的時候;最後我們將分享的話題是機器人技術。

所以讓我們從第一代可穿戴設備開始。我標記了很多非常著名的追蹤工具,我從中有意和那些鼎鼎有名的大公司的產品保持距離,因為我希望觀眾能夠對這些來自中國新興公司的創新產品有更多的了解。這些公司也許你沒聽過,但他們是能夠將產業推動至下一個層次的存在。

我認為第一代可智能穿戴設備的使命是多元的。其一是教育用戶和市場。今天當我們說到可穿戴,毋庸解釋任何人都會知道可穿戴是什麽,它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追蹤獲取你運動時的數據。

4_副本

在這些不同類型的可穿戴設備中,有的是追蹤你的步伐,有的是幫助你改善高爾夫揮桿姿勢,這些都來自第一代可穿戴設備。他們在這個領域圓滿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但我認為令人激動的可穿戴產品將出現在下一代。下一代可穿戴設備將變得“無需穿戴”。“可穿戴”將被改造成沒有存在感的,即時在線,傳感器類型的隨身設備,它能夠追蹤數據也能夠將數據結構化,並據此給予用戶結構化的推薦,讓用戶與環境更好地交互。

如下有很多領域將會實現這種應用,在所有圍繞於AR的討論以及對於Google Glass的種種抱怨中,也會給我們掀開一些未來應用的廬山一角。是否能有一種隱形眼鏡直接在你的眼睛上成像投影?事實上這種技術已經開發於中美的研發中心,但如果以0到10考量市場的成熟度,我認為第二代可穿戴技術目前還處於0.5到1的階段,我們依然需要資金來幫助這一領域繼續發展。第一代可穿戴已經發展完善,我會打到6分,許多產品創新驚人、外形酷炫,並進入奢侈品之列。

45_副本

下面進入到交通領域,在美國,推動交通創新的需求圍繞於時間,勞動力和效率。比如時間效率,如果你想要從一個地方進入到另一個地方,就像花三十分鐘從舊金山到洛杉磯,那麽和兩地一個多小時的飛行時間比起來,它是更有效率的。你也許也考慮過用自動駕駛汽車來代替更貴的人工,前面百度的SVP也說過自動化汽車會如何挽救生命。在中國,這項科技的相似點在於它同樣圍繞勞動力和時間效率。

但在中國情況略有不同的是,中國有一億三千萬的汽車擁有者,每一年有兩千萬的新增車輛。基於我們說到的龐大數據,只有60萬的車是新能源車輛。所以在中國,驅動力會集中在如何在不同距離的交通中選擇相應的綠色環保、智能的交通工具。所以,如果你想要從家去到兩公里之外的地鐵站,你可能會選取類似於Ninebot (九號機器人)這種輕量級的移動設備,為了在國際上占領高端市場份額,Ninebot收購了Segway (體感車) 。小牛作為一家僅有兩年歷史的創業公司,立誌於用電動車顛覆每年產值7000萬的中國市場。同時,如果你有關註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你可能會關註到樂視準備推向市場的概念車Faraday。我們也可以看到比亞迪最近剛打入大眾市場的電動汽車。

5_副本

航空運輸也是值得討論的領域,首先我們來談談無人機,無人機分為商業用途和私人用途。我知道你們中的有一些人去過深圳,也參觀過大疆。同時也有許多關於無人機的討論集中在亞馬遜在物流上投放的無人機。在中國,相似的討論也在發酵中。電商公司京東最近也宣布了物流配備的固定翼的無人機和旋翼的無人機,他們最近也在上海的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進行了展出。

作為投資人,我們看見了私人用途的無人機領域的海量創新。你們中可能有人研究過大疆,這家有著十年歷史的公司已經占有了巨大的市場份額,在去年一年他們銷售了超過一百萬臺航拍無人機。

在最近的一年到一年半中,我們見證了來自中國公司的諸多創新。Hover cam,你可以輕松拋飛或者指尖放飛,這完全是一個飛行自拍的無人機。中國消費者非常喜歡在不同場合自拍,所以這就是為什麽它們允許你折疊,把它放在你的包里,同時在不同的場合使用它。這是一家中國的公司,團隊成員都畢業於斯坦福和卡內基梅隆。

最後一個關於創新叠代的例子就是億航184. 中國的公司正嘗試離開自動駕駛汽車,當你可以直接飛向天空的時候為什麽要費力適應改變地面的基礎設施呢?億航184的願景是低緯度的P2P運輸,無人機大到可以承載一個人,最近他們在拉斯維加斯的CES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也展示了他們的產品。

67_副本

最後我想提到的是,中國政府對此的態度極度積極,同時非常支持這個領域的發展。3,4周以前,政府其實發布了一則消息,他們想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去支持自動駕駛車、機器人以及無人機產業,這部分涉及到人才,知識產權保護,資金,跨境協作還有標準制定,因為在航空領域,標準制定也非常重要。

一提到前沿技術,就不能不涉及太空探索。中國一直嘗試在太空探索領域迎頭趕上,因為在一些太空項目的發展上我們一直落後的。其實中國的太空探索最近正在突飛猛進。

如果你觀察了美國的太空項目是如何發展的,你會發現最近美國太空探索的進程其實一直都被互聯網巨頭推動前進。Elon Musk, Jeff Bezos,這些互聯網巨頭們一直在嘗試將更多技術導入到太空中。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因為不僅僅是政府和研究人員在推動著太空探索領域的發展,而且有來自於互聯網,來自於創業者群體的支持,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我非常希望這件事情在中國一樣能夠發生。不管是BAT,還是創業者群體,我都鼓勵你們用更多的時間思考如何支持太空探索。最後一點,最近中國剛剛發射了飛船, 這是一個250英尺的氦氣飛艇,在15年10月發射,用於太空探測。所以盡管中國落在後頭,但我認為它在通過許多的努力去向前進步。

55_副本

最後一個領域是機器人。機器人技術應用分為消費級和服務業機器人。在這里我列舉了四家中國公司,它們在各個方面都具有代表性。科沃斯在中國家政清潔機器人領域有超過60%的市場份額,在和國際品牌譬如irobot的競爭中也表現良好。在其它領域,比如幼兒教學,一個產品叫做How are you可以通過唱歌和講故事等互動讓孩子在教育和學習中參與更多。

在我右手邊展示的是涉及到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的機器人技術。奇弩(Vincross) 是一家非常年輕的公司,它的CEO是一位畢業於清華的27歲的年輕人,17歲就畢業於清華。他想要進行的創新是機器人運動。我們在市場上見到的大多數機器人都在使用輪子,但最好的機器人其實是可以走路的。所以HEXA在做的就是模擬真實的運動,使其未來能夠整合到機器人的整體互動中。還有Rokid(若琪),Rokid是一家由前阿里巴巴員工創立,總部在杭州。他們想要做的是重新塑造家庭自動化。不管是質量,燈光角度,都有很棒的設計,而且能夠讓你重新管理整個娛樂、燈光系統,它基本上就是中國的另一個亞馬遜echo。

433_副本

接著就是工業機器人,這是中國另一個擁有優勢的領域。中國在過去20年工業制造的經驗為IOT和其它產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我認為他們需要快速學習的不是選擇更多的人進行工作,而是將工業生產的程序從全手動到半自動再到全自動。我想要提及的是中國在2013年超過了日本,成為全球機器人產業最大的采購者。在2015年,25%的工業機器人在世界範圍內銷售。盡管如此,中國在自動化方面還是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接受曲線仍在其上,我們感受到了向前進的緊迫性。順便一說,如果你比較機器人的應用空間,每一萬個制造工人中,韓國會使用478個機器人,而中國目前只使用的36個。所以這里還存在巨大的成長空間。如果你在開發任何針對工廠使用的國際性制造業機器人設備,不妨考慮中國,它將成為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同時這也是一個很好的產品測試的地方。我提到了兩個本土品牌,Sinsun(新松) 和STEP(新時達),他們也在嘗試為機器人打造更加高端的定位,不僅面向國際市場,同時也面向本土市場。

如果你向前看5,10年,在生物醫療領域也有三個不同區域劃分。我認為在3到5年之後,這些科技將會互相融合。不僅僅是在IOT和物聯網領域,而是如何跨越生物和醫學去發明新的產品來提高生活質量。這里展示的是一種可以溶解的醫學機器人,你可以在手術中註射進人體,它會在手術結束後自動消失;也可以借助機器人手臂在手術中幫助醫生操作。這些創新都是我們在與初創企業的交流中發現的研究與科技,但是我想重申,如果從0到10打分,在市場成熟度上來說,這些創新現階段只有0.5分。

最後一個非常有趣,我們討論過3D打印,現在有了4D打印。基本上打印出的4D產品也都是由打印機生產的,只不過其中多了一項時間相關性。也就是說這個產品在被打印出來後的一定時間內是可以改變形狀和大小的。我們相信這在生物醫學領域也將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應用。

333_副本

快速歸納一下以上的重點信息。我們相信,作為一個過去在中美投資了15年的投資人,中國的創新大有希望。我們看見了許多年輕的創業者,他們投入全身心和他們團隊協作創造新。從工業制造的角度來說,我們有創新的歷史,也有創新的能力。

在生產方面,90%的個人電腦、80%的空調、74%的太陽能電池和70%的手機都是在中國生產的。在人才方面,到2030年,25-34歲年齡階段新畢業的學生中,27%的學生都來自於中國。印度接近中國,比例在23%。所以2030年,如果你坐在這里,有50%的人才庫是來自於中國和印度。最後,人們總是討論到創新,創新的一個指標就是在全球範圍內登記的專利和知識產權數量。在2014年,中國在全球申請的數量上超越了美國和日本。我認為中國下一步需要做的是加強申請的質量,同時將更多產品帶入商業化階段。

我們非常激動,中國在科技領域正日漸成為新的前沿者,這些前沿領域包括無人機、機器人、太空探索、地面交通領域,以及醫療機器人。最後,我認為這些前沿領域不會變成國與國直接的競賽,因為它將需要每一個國家,譬如以色列,印度,美國,中國的複合型人才匯聚到一起協作,將其帶領至一個更好的層次,為全人類生產。

66_副本

對於投資者來說,我會很欣慰地去看見更多的投資者投入資金去支持這個產業。也許你需要等5年、10年,但相信我,這將會是一段滿載而歸的旅程,謝謝!

     GGV紀源資本是一家專註於中美兩地早中期企業的風險投資機構,成立於2000年,GGV紀源資本構建了一個整合協作的團隊,與中美兩地優秀的企業家合作,共同創建行業的龍頭企業。由於GGV紀源對中美兩個市場長期專註,並進行深入的本地化耕耘,從而使我們積累了獨特的資源,並鼎力支持企業家在其本土和跨國的拓展業務和市場。GGV紀源致力於發現那些潛在的偉大企業家和公司,並在其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之前完成戰略性投資。 

前沿科技 風險投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700

去哪兒前COO、Haystack創始人出任GGV紀源資本投資合夥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27/158974.shtml

去哪兒前COO、Haystack創始人出任GGV紀源資本投資合夥人
i黑馬 i黑馬

去哪兒前COO、Haystack創始人出任GGV紀源資本投資合夥人

去哪兒前首席運營官彭笑玫、Haystack基金創始人Semil Shah加入GGV擔任投資合夥人。

i黑馬訊 9月27日消息 近日,GGV紀源資本宣布,去哪兒前首席運營官彭笑玫(Denise Peng)、Haystack基金創始人Semil Shah加入GGV擔任投資合夥人,Pinterest產品經理Jason Costa加入GGV擔任入駐企業家。

i黑馬了解到,彭笑玫是連續創業者、天使投資人。2005年,她作為創始成員創立去哪兒網,歷任產品副總裁,執行副總裁,COO。對於加入GGV,彭笑玫表示,“GGV在中美兩地非常活躍,我也會把我十幾年來創業和運營管理的經驗,分享給GGV Familly(GGV投資組合)的成員們,幫助GGV為被投企業提供更多價值。”

另一位新晉投資合夥人Semil Shah此前曾在矽谷創立Haystack基金,專註早期投資。而入駐企業家Jason Costa此前在Pinterest擔任產品經理,他將與GGV被投公司合作,並繼續在電子商務、社交媒體和移動領域尋找投資對象。

據悉,GGV紀源資本成立於2000年,專註中美兩地早中期企業風險投資,目前管理著8支共38億美元的基金。已投資的公司包括阿里巴巴、滴滴出行、Airbnb、優酷土豆、去哪兒網、歡聚時代、Wish、musical.ly、Slack等。

GGV紀源資本 投資合夥人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858

GGV童士豪:我為什麽做互聯網投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102/159576.shtml

GGV童士豪:我為什麽做互聯網投資
GGV紀源資本 GGV紀源資本

GGV童士豪:我為什麽做互聯網投資

電子商務伴隨著消費升級,將在未來成為最重要的趨勢之一。這令我熱血沸騰,也讓我時刻充滿鬥誌。

本文由微信公號GGV紀源資本(ID:GGVCapital)授權i黑馬發布。

童士豪在風險投資、互聯網創業及科技投資銀行等領域擁有超過18年工作經驗,連續3年入選美國福布斯雜誌Forbes Midas List全球最佳創投人榜,並被《創業家》和《第一財經》雜誌評選為中國十大最受創業者尊敬的風險投資人之一。

謀定而動,順勢而為,碩果累累。職業生涯起步於投行的他,是如何走上風投的道路,並最終專註於互聯網投資的呢?他撰文作出了解答。

文|童士豪 (Hans Tung)

我本科畢業於斯坦福大學。當時我周圍的同學們都在追求投資銀行或者咨詢的職業生涯,於是畢業後我就去了紐約加入了美林證券的投行部,在那里工作了兩年。藉由這份工作的契機,我去了香港。1995年的香港是中國央企和國企赴美上市的核心樞紐,這段經歷也讓我見證了中國制造業的產業升級更新換代。之後,我在香港、新加坡、臺北和上海做過一段時間的投資業務,在這期間,我發現了科技才是我的真正興趣所在。 

這個時候,一個叫做互聯網的東西誕生了。當時我讀了楊致遠先生的一篇文章(現在我們是好朋友並一起合投了多家公司),那個時候我只知道他也是斯坦福的校友,並且他的名為雅虎的公司十分有趣。 

1997、1998年代的互聯網創業公司還十分有限,我覺得當時中國的互聯網距離騰飛還有一段時間,所以就回到了美國,加入了位於矽谷的Bessemer風險投資。當時,剛好是第一次互聯網泡沫的時候,確實有很多公司賺了很多錢,但是一切都被哄擡的很高,不知道世界的其他地方還要多長時間才能趕上來。 

當我2004年在Goldman Sachs做市場調查研究中國互聯網的時候,我註意到了數字用戶線路DSL對中國互聯網的影響。當時中國有5000萬到7000萬互聯網用戶,但是其實如果沒有DSL解決用戶上網最後一公里的問題的話,無論用戶在互聯網上花多少時間,他們在網上能做的事情都十分有限。DSL拓寬了互聯網的想象空間。 

中國互聯網在這十幾年中的增長速度是驚人的。攜程2003年上市時的市值是幾億美元,現在是200多億美元。當時攜程去哪兒董事會的成員在上市的時候能夠想象市值在今後的10多年間翻了100倍嗎? 

幾乎沒有人在當時能夠預見到今日中國互聯網的發展。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一直以來都把美國公司當做目標,向美國公司學習希望能縮小差距。 

在2005-2010年間,中國的公司實行的是“搬回中國”的模式,將美國的技術、商業模式搬回中國。在這段時間里,我們見證了非常好的將外來模式本地化的過程和中國創新研發能力快速增長的過程。 

之後,智能手機快速普及,基於移動互聯網的公司開始快速崛起,越來越多以前不曾在美國出現過的事情開始在中國第一次出現。微信就是其中的代表。 

中美科技公司之後的賽跑,將會是一場接力賽。有些跑道會由美國公司領跑,有些跑道會是中國公司領先。中國和美國之間的相互競爭和聯合會進一步促進世界科技的發展。就像歐洲的文藝複興一樣,當時歐洲的國家法國、英國、德國、荷蘭、西班牙都在互相競爭和快速發展,最終為工業革命萌芽奠定了基礎。如果你的體系不夠有效率的話,你就吸引不到人才和資金,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說,也是一場戰爭。 

我是一名籃球粉,經常在推特上發布籃球相關的推文。科比·布萊恩和邁克爾·喬丹是天生的對勝利的追求者,無論和誰比賽,他們血液中都充滿著對贏得比賽的追求。科比·布萊恩連續20年早上4點起床練球只為追求勝利。但是也有很多優秀的選手雖然也十分渴望勝利,但是他們卻做不到像科比一樣全力以赴。高超的個人突破能力外也需要完美的團隊配合,就像入選美國奧林匹克國家隊的全明星隊一樣,盡管團隊中的每個人都非常有天賦,他們在邁阿密16場比賽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這是因為他們風格不同,他們不知道作為團隊如何在一起取得勝利。 

這和創業公司組建團隊的道理是相通的,你需要有一個足夠有趣的想法把團隊凝聚在一起。就像小米的誕生、京東的誕生、阿里的誕生一樣,創業者需要找到方法讓團隊中的人才能夠在一起有效的工作。 

對於GGV的團隊來說,作為一支團隊橫跨兩個市場的投資,GGV的管理合夥人們頻繁往返於中美兩地。GGV的美國合夥人Hany在過去16年間去過100多次中國,Glenn在過去十年間去過50多次中國,Jeff在過去5年間也去過超過20次中國。Jenny,績勛和我也是一年之中多次往返於亞洲和北美兩個市場之間。如果沒有年複一年的堅持,很難做到如此投入。我曾在上海住過6年,在北京住過2年。 

在矽谷,人們很容易對前沿科技感興趣,現在最熱門的是人工智能、機器人、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這些領域的創業公司因此也往往有很高的估值。如果看看我工作的最底層的動力,那就是馬雲在阿里巴巴股東信中談到的消費升級。下一個十年中最重要的趨勢第一是國際化和全球互聯網,第二就是中國的消費升級。中國消費者的購買能力是驚人的,任何一個小長假,無論是五一還是十一,消費記錄一直在不斷被刷新。 

如果你曾為上世紀80年代看到日本消費者的購買能力而驚嘆,當今中國的購買能力在各個量級上都要比當時的日本大很多、也更具有可持續性。以前很難想象電子商務會占據中國75%的消費市場,電子商務伴隨著消費升級,將在未來成為最重要的趨勢之一。這令我熱血沸騰,也讓我時刻充滿鬥誌。

GGV紀源資本

互聯網 創業 投資 電子商務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749

GGV ·李浩軍:別管別人說你的想法很瘋狂,前進,不停就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17/160890.shtml

GGV ·李浩軍:別管別人說你的想法很瘋狂,前進,不停就好
投資人說 投資人說

GGV ·李浩軍:別管別人說你的想法很瘋狂,前進,不停就好

迷茫焦慮的2016已過去,機會與陷阱並存的2017已來。

本文由投資人說(微信ID:touzirenshuo )授權i黑馬發布 

投資機構最終決定投或不投都是綜合因素考量的結果,不投你並不代表不看好你或這個方向,可能僅是在特定的時間點或估值下的決定。

1、困惑與機會

我從2012年進入VC行業,至今已經走過了四個年頭,所以嚴格意義上在行業里自己也還算是半個「新人」。但四年多的時間里,我也恰巧經歷了移動互聯網從爆發到現在所謂「資本寒冬」的整個周期。這次我想與你分享自己在投資過程中的一些思考。

最近一段時間,無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在方向上都感到非常迷茫。究其原因就是目前中國經濟處於下行期,加之從2015年開始,智能手機用戶的人口紅利開始逐漸消失,整個創投圈也正好處於「上一波移動互聯網高潮剛過,下一波趨勢尚未清晰」的階段。

很多人在這個時間點看不清楚未來的方向,所以便顯得焦慮。實際上當年在Google、Facebook上市以後,也有很多人問互聯網還有沒有機會,而真實的情況就是美國互聯網在Google、Facebook之後每年還是能誕生一家幾百億美金的公司,包括Uber、Twitter等,都是在Facebook、Google之後誕生的,所以機會總是存在的。

另外,像中國這樣一個正處於轉型期的人口大國存在著非常多的機會,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發現機會並牢牢地把握住。

比如當初移動互聯網剛起步,離大勢清晰尚早時,騰訊非常害怕失去在即將到來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地位,所以每個部門都絞盡腦汁地想著開發各種各樣的移動應用,甚至鼓勵內部競爭。即使兩個部門開發一樣的產品也是被允許的,後來就有了微信。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微信出自於騰訊也是個必然。

因此,我覺得現階段無論是投資人還是創業者都不要太過焦慮,所謂「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要想在下一個大勢來臨的時候把握住機會,需要有一個平和、樂觀的心態,同時還要提高對新事物的洞察能力。

2、機會蘊藏在新人群中

這一兩年,我在社交和消費升級兩個方向上看得相對較多,如今新興90後、00後人群需要更好玩,更符合他們調性的平臺來滿足他們的需求,這其中有很多的機會。

社交

我一直認為,社交是每隔四五年就會出現大機會的行業。背後的邏輯其實還是人群的更替,新興人群在新的環境(包括網絡環境,手機硬件環境等)下,對於新的自我表達方式的訴求。

從QQ和微博最近的公開數據中也可以看出,QQ作為年輕人的熟人社交工具,目前用戶基本已經見頂,熟人關系鏈基本已經建立,所以年輕用戶的興趣交友需求需要新的平臺來滿足。其實在美國的青少年中,這兩年也有很多人已經不願意使用Facebook了,原因之一就是嫌Facebook不夠酷。

96c3061

*圖片來源:《企鵝智酷:2016年微博用戶研究》

另外一方面,微博卻出現了連續多個季度活躍用戶的上漲。可以看到隨著網紅經濟、直播等新的玩法的興起,用戶尤其是下沈在三四線城市的用戶被逐步喚醒並回歸。通過快手的飛速成長,也可以看出新興用戶群體的力量。因此,我們還是認為在這里會有大的平臺型的機會誕生,關鍵在於你能不能為用戶提供更好的交互體驗,如果能形成高密度的用戶關系和使用頻次便能夠帶來更好的社交交互體驗

消費升級

61bfe08

*圖片來源:《BCG波士頓咨詢:中國消費者洞察2016》

引用前段時間波士頓咨詢公司(BCG)發布的一篇報告,即使中國的實際GDP增速進一步放緩至5.5%(低於官方預期),到2020年,中國的消費市場仍將擴大約一半,達到6.5萬億美元的規模。18-30歲的年輕人口將占全部城鎮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他們的年消費增長率為14%——是上一代人(35歲以上)的兩倍。到2020年,年輕一代在消費總額當中的占比將由目前的45%增至53%。

這些年輕消費者大多成長在中國經濟市場化改革、財富不斷擴張的時代。他們沒有經歷過上一代人記憶中的經濟緊縮和困難時期,這也使得他們的消費意願更加強烈。

那麽問題來了,這些年輕的消費者有什麽不同?我在投資的過程中發現了這兩個變化。

第一個變化:有調性的社區電商成為年輕人購物主要來源之一

現在許多90後都不用淘寶,因為在淘寶上購物時間成本太高,效率低且質量也參差不齊。他們購物時首先要求質量和功能要好,其次可能才是價格。因此許多細分的社區電商滿足了他們的需求,這也反映了國人追求更高生活品質的強烈訴求。

小紅書是其中比較典型的案例,它一開始只是做了一些購物攻略放到網上傳播,結果發現女生對此非常感興趣,於是就從海外留學生人群切入做了一個社區APP產品。

不過要做一個社區就需要有一群共同價值觀的人和好的內容,並讓大家產生交流。因此小紅書就在內容端將整個社區的氛圍和調性引導為發現好東西和好的生活方式,而這種好東西和好的生活方式並不一定要有一個很高的價格。

由於小紅書內容做得比較好,很多留言也會問在哪里可以買,於是小紅書就開始考慮將電商作為自己的變現方式。剛開始主要是考慮從高頻需求切入,而高頻和大家比較容易接受的東西基本上都是食品、美妝、護膚品等。

現在想來,小紅書在從社區向電商轉型的整個過程中,社區增強了整個產品的粘性,為用戶支付準備了很好的基礎;而電商對於整個平臺而言,滿足了用戶的需求,也進一步增強了用戶體驗,因此形成了一個正向循環。所以,當小紅書加上電商以後,整個用戶量和銷售額增長非常迅速。

第二個變化:追求健康和體型美成為年輕人熱衷的生活方式

我們曾專門跑到上海高校去和高中生、大學生聊天,問他們錢主要花在哪里,讓人十分詫異的是排在第二位的居然是健康和健身,所以我們判斷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經有了趨勢性的投資機會。

後來我們選擇投資了Keep,一方面是因為創始人王寧自己有過一段從180斤減到130斤刻苦銘心的減肥經歷,所以他能知道用戶的痛點在哪里。另外他做過產品經理,非常在意產品的細節,比如他知道這個課程的暫停按鈕應該放在什麽位置,課程的背景音樂要什麽感覺.....我非常相信一句話——對於用戶需求,我們永遠是發現者,而不是創造者。換句話說,CEO一定要先是自己產品的用戶

後來,Keep又將移動社交屬性和工具屬性相結合,用戶不僅將Keep視為健身工具,同時也將其作為運動社區。這使得Keep極具黏性, 因而90%的用戶願意在Keep上與他人互動,在社區中關註達人與其交流,並為好友點贊,社交分享屬性也為其帶來了高速持續的增長紅利。

投資這兩個案例也讓我明白,如今很多年輕的消費者已不再滿足於消費一個東西那麽簡單,除了實實在在拿到手的東西,還需要身份認同、群體歸屬感以及無與倫比的體驗。因此,一個品牌一定要找到它的差異點,不能人雲亦雲。否則,年輕人是不會買賬的。

3、警惕機會中的陷阱

這幾年,很多領域看起來都很有機會,但我發現那些被大家稱為機會的領域中往往存在著一些陷阱,在這里也想和你分享一些我在這方面的思考。

比如,移動互聯網出海。許多創業者把中國的移動互聯網模式複制到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亞等海外市場,然而這當中有很多人並沒有把這件事想得非常明白,只是在簡單地追逐新興市場的人口紅利,如今還想做出海的創業者需要先明白這兩點:

1)工具類APP出海的紅利期基本已結束。一些工具類APP是之前許多出海創業者熱衷做的項目,因為這些產品本身不需要落地,所以不用考慮線下的種種問題,只需要將自身用戶體量做得足夠大就可以了。

但是目前工具類APP出海的紅利期基本已結束,而且這種項目單純依靠廣告來變現的模式瓶頸也非常明顯,因為流量會越來越貴,當用戶達到一定量級想要再取得新的突破非常困難。

2)創業者在一開始就要將商業模式想得相對清楚。今天的投資人會考慮到你的商業模式,甚至要想到這個商業模式之下你到底能賺多少錢,值多少錢,機構退出的時候能賺多少錢。

所以如今你把產品做出來了,也有了用戶,但就是沒有找到商業模式,那我會認為你在一開始就沒有把這件事情完全想明白過

再比如,互聯網自媒體。現在大部分網絡自媒體大號的商業模式主要為兩種:一是廣告,二是電商。對於一個媒體公司,如果你只是靠廣告來賺錢,那它不會是一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因為廣告是一把雙刃劍,太多廣告會影響用戶體驗導致粉絲取消關註,所以一般情況下投資機構對於廣告模式都非常謹慎。

如果你是靠電商來賺錢也存在這三個問題:

1)如果你用公眾號賣產品,那你能夠賣的東西相對有限,因為這完全受限於你後臺的粉絲類型。比如你是一個母嬰號,就只能賣母嬰產品;你是一個汽車類的號,就只能做車的廣告。

2)投資電商公司的KPI與自媒體的KPI不同。試想把你當作一家電商公司來看,投資人會分析用戶獲取成本、留存、客單價、毛利水平等一系列指標,但如果是自媒體則是另外的分析思路。

3)你的購買用戶來自於公眾號粉絲,當公眾號粉絲增長到一定量級後,業務的增長就會出現明顯的停滯甚至下滑趨勢,公司估值也就到頂了,天花板非常明顯

當然,自媒體創業者也有將商業模式想得比較清楚的。比如同道大叔就是很好的IP探路者,他在線下開咖啡廳、賣玩偶,和別人合作出書、制作話劇,在線上賣星座相關的產品,形成了一種生態化的商業模式,由於變現渠道多元,所以其生命周期就會長一些。所以在不同業態下,商業模式也是不同的,但你越早想清楚就越好。

4、Lager than life

74c62a0

*耐克創始人菲爾·奈特(PhilKnight)

最近,我在看耐克創始人菲爾·奈特(PhilKnight)的自傳《鞋狗》,書中有一條建議——別管別人說你的想法很瘋狂,前進,不停就好。甚至在你達到目標前都不要想是不是要停下來,不要過多地關註目標到底在哪里

看到之後讓我很受觸動,隨著自己接觸的創業者越多,就越覺得創業真的是一件九死一生的事,只有不斷向前沖才有可能抵達終點。

而這過程中創業者千萬不能忘了初心。所以我常常會問創業者一個問題:你覺得自己的公司五年後會變成什麽樣子?雖然這個問題聽起來感覺有點虛,但這反映了你創業的初心,即你到底想做一個什麽樣的公司。

我提這個問題也是想確認你到底有沒有想明白自己的定位。因為創業不是一件草率的事情,如果真的是天天在琢磨自己公司事情的人,就能很快給出回答。

同時你創業的過程中一定要分辨清楚你與投資人追逐的成功是否相同。其實投資人與創業者所看到的成功是不一樣的,投資人都希望能投出十億美金的獨角獸企業。因為從投資回報的角度看,若單個項目的回報不夠高就不足以支撐一個基金的回報;但是對創業者來說,只要是有真正需求的事都是值得做的,不是非得拿到風險投資才算創業,也未必一定要把公司做成十億美金的規模

因為每個創業者最終的理想和野心不一樣,也並非每一個創業者都有能力做一個十億美金公司的CEO。

而且,不同投資機構對什麽樣的公司能做成十億美金公司的判斷標準是不同的,投資機構進入的時間點不同,對項目的期望值也不同。所以,投資機構最終決定投或不投都是綜合因素考量的結果,不投你並不代表不看好你或這個方向,可能僅是在特定的時間點或估值下的決定

最後,將「Lager than life」這句話送給自己也送給前行的創業者們,回歸初心,做你內心真正認為有價值的事,比你的生活活得更遠大一些。

方法論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918

GGV廣挖人 加磅早期項目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3/161650.shtml

GGV廣挖人 加磅早期項目
徐建鳳 徐建鳳

GGV廣挖人 加磅早期項目

新鮮血液的註入正在悄然改變著GGV。

理性的符績勛、敏銳的李宏瑋和“鷹眼”童士豪,並稱GGV紀源資本(以下簡稱“GGV”)“鐵三角”。他們每位個體都有自己極其擅長的領域,且能快速尋到獵物並納入囊中而被投資界津津樂道。

不過,這完美配合且穩定的“鐵三角”從去年開始快速吸入新鮮血液。GGV新的管理格局及投資方向逐漸形成。

2016年,去哪兒前首席運營官彭笑玫以投資合夥人身份加入了GGV。同時,Haystack基金創始人Semil Shah和Pinterest產品負責人Jason Costa也與GGV結緣。今年年初,前海納亞洲創投基金董事總經理徐炳東(Eric Xu)也以管理合夥人的身份加入了GGV。

新鮮血液的註入正在悄然改變著GGV。

“我們的要求是,每個團隊都是精兵強將,每個團隊在每個時間點都要不斷自我地去推進,拿出更好的成績,投出更好的項目。在發展過程中,我們一直都保持著以目標為導向。” GGV管理合夥人符績勛告訴創業家&i黑馬,在GGV沒有一個人因為是創始人,或者之前做出重大貢獻,就被認為功德無量,就不會退出。

一系列重量級大咖的加盟,似乎揭示著中國市場正在成為GGV的主要目標。近日有消息稱GGV計劃設立首支人民幣基金,以便更容易地投資中資企業。“基金規模還沒定,但是我們已經有這個計劃了。” 雖然符績勛不願過多透露人民幣基金的設立情況,但是跨國創投機構對中國市場的重視卻已顯現。

加磅早期項目

設立人民幣基金,將重心逐步轉向中國,在跨中美的投資機構中GGV不是第一家,也一定不會是最後一家。北極光創投等其他創投機構,也在運用人民幣基金加大國內布局。

這些機構都有一個共同點,在公司創立之始,都以美元基金為主,且被投項目多數在國外,既便於投資,也利於被投項目在國外進入資本市場,而中國市場僅作為補充。彼時,登陸中國資本市場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很多中國公司都奔向海外上市,其中,納斯達克是中國公司的首選。

這一格局在近兩年被打破,這從普華永道近日發布的《中國私募股權及風險投資基金:2016 年回顧與2017年展望》便可窺見一斑。2016年,全球私募股權及風險投資基金募資規模從3470億美元降至3360億美元,而同期在人民幣基金募資劇增的推動下,中國市場募資金額大幅攀升至725.1億美元,較2015年增長49%。此外,2016年人民幣基金募資金額較2015年猛增177%,達到548.9億美元,占總募資額比例劇增至76%,而2012年至2015年間,該比例僅為40%左右。

中國投資市場的火爆,投資機構將重心轉向中國市場必然是大勢所趨。當然,這離不開中國資本市場的日益多樣化,以及中國創業土壤的肥沃。創業板、新三板為小而美的項目提供合適的募資場所。“中國跟美國一樣,都有大量的創業人才,中國尤其是這15年累計下來的創業者,還有許多連續創業者,創業的成功概率要高很多。” 符績勛如此評價中國創投環境。

2016年,GGV可謂是成績斐然。它共計投出3.7億美元的資金,其中包括對超過30個新項目的投資和向近30個已有投資項目的追加投資;向LP返回超過5億美元的現金回報,並仍持有121家被投企業的股權,旗下獨角獸公司(市值大於10億美元的未上市公司)有17家,準獨角獸公司(市值大於5億美元的未上市公司)有5家。

這就不難理解,GGV緣何要將徐炳東收歸麾下。徐炳東擅長早期項目投資,重點關註電商、金融、社區、媒體等領域。無論是從投資領域,還是從投資的階段,徐炳東的加入都是對其投資項目的重磅加持。

“其實,我們一直以來都是投早中期,但是很多時候都是在公司拿到天使,或者一個小A輪以後。” 符績勛介紹,長時間發展下來,GGV積累了很多的創業者人脈,如李彥宏、莊辰超,他們不僅變成了GGV的投資人,還能為GGV推薦優秀的創業者。GGV也因此可以發現更早期的一些機會。“我們在逐步擴大我們的網絡的過程里,能夠觸及的投資機會越來越早,我們也要有合適的人來一起掌握這些機會,所以我們就邀請了Eric過來。”

結緣51信用卡

“我追了他很久,有一年多吧,用各種各樣的手段。”符績勛早在2016年春節,就曾與徐炳東接洽過,最終得以結盟,卻是在2017年春節。這期間,符績勛還曾把GGV的美國合夥人都請來國內,一起對徐炳東展開攻勢。

他們用“戀愛長跑”來形容彼此結盟,徐炳東更是用“估計績勛這輩子追女孩子都沒用這麽久”來調侃這次合作。不過符績勛卻回以“那你得跟我老婆交流一下”,這是理性金牛座男人的冷幽默。

之所以花了這麽長時間才達成合作,除了彼此需要了解彼此的處事方式、文化背景等多個角度是否契合外,也與徐炳東曾經一度想“單飛”有關。

“大概有一兩年的時間,我一直覺得自己會做一家新基金。至少我相信自己的能力到這個階段了,我能規模化找到一些還不錯的案子,另外,這件事情對我的挑戰很大,我也非常有激情去嘗試。並且我覺得我可能會找到一些比較好的合夥人,跟我同樣優秀,甚至比我更好,我們一起來合作。” 徐炳東說。

但最終,徐炳東還是沒經受住符績勛的強烈攻勢。“最後發現無論是做事方式,還是文化背景,我們彼此之間都非常默契。”這是徐炳東最終放棄單幹,加入GGV最主要的原因。

早在2005年,符績勛與徐炳東就已相識。彼時的徐炳東還在華盈資本任職,符績勛說那時的徐炳東還是“剛入行的小夥子”,徐炳東也確實是從那時從傳統意義上的投行轉向了風投領域。徐炳東覺得風投領域更能實現個人價值。“如果說成功投了一個項目,會讓你驕傲一輩子有點兒誇張,但是驕傲三五年還是有的。”

徐炳東與符績勛交集很多,這是因為2007年華盈創投同KPCB合作,成立凱鵬華盈,正好與2006年進入中國市場的GGV共用一個辦公場所,因而他們就有了很多項目交流的機會。

而雙方的深度合作是緣於51信用卡。徐炳東投了51信用卡的A輪,GGV則隨後跟投了B輪。符績勛很驚訝徐炳東對於其投資的企業的投後服務。

徐炳東認為51信用卡應該做金融,雖然用戶群有高有低,很難做一個所有人都一直喜歡的產品,但是一定可以在這個很小的洞里挖到自己的金礦。51信用卡創始人孫海濤雖然覺得可以去試試看,但是並沒有往前走。此時,GGV的管理合夥人李宏瑋與徐炳東意見也是相同的,她也認為這個產品未來一定能在金融上變現。

之後,徐炳東促成了51信用卡與宜信的合作,它用51信用卡的平臺來抓用戶,給用戶貼標簽,然後篩選用戶,開始做信貸。這一步也證明了徐炳東的眼光毒辣。而其實,這並不是徐炳東第一次提出51信用卡可以走金融這條路。在51信用卡還是賬單管理工具的時候,他就曾和孫海濤提過此事。

“哇,你讓我腦洞大開。”這是孫海濤聽了徐炳東建議後的感慨。徐炳東還曾因此竊喜,以為兩人在公司的發展方向上達成了默契。直到後來才發現,這是孫海濤不認可別人建議時的口頭語。這句話就相當於,“哇,這麽天馬行空的想法也會有。”但是最終,徐炳東還是說服了孫海濤。

與被投項目的創始人保持緊密的合作,在很多關鍵角色上為初創企業提出意見,並幫助其補齊資源短板。這是徐炳東的投後秘訣。而這也是符績勛看中他的地方。

除了看中徐炳東在投後的態度和做事方式外,他的年齡也符合GGV的需求。“在選合夥人的時候,我們對年齡也有一些考慮,我們希望有新一代的合夥人加入。Eric比我要年輕差不多10歲。在新一代的合夥人里,像他那麽優秀的人並不多,相對而言選擇也不是太多。”60後的符績勛,希望能夠尋到80年後的合夥人。

最喜收攬身邊人才

符績勛與徐炳東的故事,只是他收攬人才的冰山一角。

與符績勛並稱“GGV鐵三角”的童士豪,也曾被符績勛追了近一年才加入GGV的。他們相識,是在2005年,彼時的童士豪尚在柏尚投資(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任中國代表。一次,符績勛在中國大飯店與朋友一起討論項目,結識了大個子的童士豪。之後,在項目交流上就多了,比如一嗨租車、小米等。

“雖然在一起沒有投過特別亮眼的項目,但是大家還是有很多的共同語言,蠻希望一起合作的。”童士豪雖然與符績勛的合作不夠深入,但是曾與李宏瑋在中國博客項目上進行過深度交流。可以說,他們彼此非常熟悉。

2013年年後,還在啟明創投任職的童士豪,也希望能夠找到一個跨中美的平臺,做這類的項目。因此,在2013年,他以管理合夥人的身份加入GGV。

彭笑玫則是在去年9月加入GGV的。彭笑玫是去哪兒網創始成員,在2005年加入去哪兒網,歷任產品副總裁、執行副總裁和COO,而GGV則是去哪兒網的投資方。

2011年,百度投資了去哪兒網之後,符績勛與彭笑玫之間的接觸才逐步加深。攜程與去哪兒網合並後,彭笑玫宣布離職,但並未宣布新去向。不過,她希望接下來的時間里能夠嘗試一些與之前的經歷“一樣”又“不一樣”的事情。而GGV恰在這時向她伸出了橄欖枝,最終促成了彭笑玫加入了GGV。

無論是徐炳東,還是彭笑玫,亦或是童士豪,他們加入GGV,都沒有傳奇的故事。他們都是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和符績勛相識,然後才被放長線的符績勛給“釣”到手。“文化背景、做事方式方面能達成默契非常重要。”這也是符績勛為何在收攬人才的時候,不尋求獵頭的幫助,而是從身邊下手的原因。

GGV 投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084

投資階段前置 17歲的GGV這樣想

考慮了一年,SIG前董事總經理徐炳東最終決定以管理合夥人的身份加入GGV紀源資本。上任一個月後,GGV把他推到了媒體面前,一起露面的還有中國區的管理合夥人符績勛。

符績勛絲毫不吝嗇對徐的溢美之詞,並透露,GGV一直在尋找新一代的合夥人。

此前,GGV有五位管理合夥人,兩位在中國,三位在美國。徐炳東的加入,也是在2013年GGV管理合夥人童士豪加入之後,GGV的高管團隊再次擴容。如果說童士豪幫助基金更深層次地連接了中美市場,那麽徐炳東將是基金分食早期投資蛋糕的籌碼。

事實上,在徐炳東之前,GGV還火速吸納了去哪兒前首席運營官彭笑玫、Haystack基金創始人SemilShah、Pinterest產品經理JasonCosta等各方人才。GGV算是最早一批活躍在國內市場的美元基金,但在沸騰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沒有一成不變的經驗可供享用。

現在,這家17年歷史的基金正在謀求變革。

 

徐炳東

變局

“對於投資的方向來說,我們看到的幾個大趨勢:一是企業互聯網的崛起,二是機器人在取代人工,三是全球化的機會,四是消費升級中新品牌的崛起。”符績勛說道。

對於一家橫跨中美的風險投資機構來說,看到的不僅僅是發生在中國的趨勢。以musical.ly為例,這家誕生於中國的移動社交平臺,在美國市場尤其受到歡迎,GGV給出的數據稱,該應用現在已經涵蓋了美國一半以上的青少年群體。

GGV在去年領投了musical.ly的C輪融資。四年前加入GGV的童士豪負責了該項投資,也是其董事,童士豪稱,musical.ly“將一款工具變成了社交網絡,這種能力令我印象深刻”。另一款值得關註的是視頻直播應用Live.ly,兩個應用出自同一團隊之手。公開資料稱,前者的估值已經達到了5億美元。遺憾的是,GGV並沒有在項目早期就介入。

“中國移動互聯網仍有很多機會沒有完全釋放出來……例如汽車、房產、住房租房交易、醫療健康還有很多的垂直領域,這些行業市場結構相對複雜,移動互聯網的成熟度不高。”大概在半年前,符績勛這樣說道。這些領域也是GGV後來下註的地方。

機會的確非常多,比如直播。在2016年,市面上十來家用戶數量較大的直播平臺拿到了數千萬到數億元不等的投資。像獵豹這樣做工具起家的公司,也開始做直播,並且將主戰場放在美國。

但用戶的轉化和留存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一旦新業務觸犯了用戶,很可能之前的努力都付之東流。徐炳東曾經和他投資的一個項目做過嘗試——寶寶樹,從做母嬰社區起家,開啟了後來媒體+電商的雙向盈利模式。

“現在絕對不是一個紅利時代,用戶獲取成本會越來越高。說得難聽點,很多電商就是融了錢買一批用戶,把用戶轉化了以後,變成一部分銷售額,銷售額增長了,再去買更多的用戶,這不是可持續、可盈利的商業模式。”

他們走得很小心,以至於寶寶樹後來獲取的電商用戶完全是社區用戶的轉化,甚至一開始都沒有設立專門的頻道,只是在社區里面隱藏了一些入口來做電商。

但不管如何,“證明了社區電商的路子在中國是走得通的。”這是這個案子留給徐炳東最大的收獲。

徐在早期項目上的這種探索是眼下GGV所需要的。

早期+人民幣

2014年甚至更早之前,GGV的投資多集中在B、C輪及之後的項目,成長型的公司是這家基金最青睞的對象。但是當移動互聯網進入爆發期後,GGV加快了在早期階段布局的速度。去年4月,GGV募集了總額達9億美元的旗艦基金——第六期基金和第六期附加總額為2.5億美元、關註中國早期發展機會的首期探索基金,其中80%將投向中國初創企業。

事實上,在資本寒冬之下做早期投資是一個很微妙的時刻,意味著尋找接盤者已經沒有那麽容易了,一些投早期的基金甚至開始收網。對於要在這個時候把投資階段往前挪,符績勛這樣解釋:基金已經積累了很多創業者的資源,能夠觸及的機會也越來越早,希望能在一些項目的天使階段就介入。

因此,他們需要找到一些有早期項目投資經驗的年輕人來參與基金的管理。在GGV的“獵頭”名單中,徐炳東在列。

徐的經歷看上去符合GGV的所有設想:與符績勛認識超過10年,經常會一起交流投資想法,所投的項目被GGV接過盤。曾經在英國留學,回國後在投行工作,然後轉入了VC行業,在SIG海納亞洲基金工作十年,除了寶寶樹,他的項目清單里還包括了喜馬拉雅FM、51信用卡、天天果園、返利、觸寶科技、美柚、中文在線等等。

對於徐炳東來說,GGV“合夥人現在還保持到一線看項目的狀態”、“相對尊重合夥人自己的判斷”這兩件事很打動他。此時的徐炳東,已經從業十年,進入了一個相對舒適的區域,GGV的邀約或許會是打破舒適的一道光。

“這是一個瘋狂的時代,”2015年底的一次媒體采訪中,徐炳東曾這樣說道,“風險投資用千萬、億萬美元砸向那些用破壞性手段(價格顛覆、體驗顛覆、技術顛覆)來撼動用了幾十年才形成的原本盈利的行業格局,這個變革在過去幾年已經開始發生了,並將持續下去”。

近年來,GGV也在做持續的調整,在投資定位上,更多地觸及項目早期階段;與之相對應的,在決策機制上,開始偏重合夥人本身的決策,而不是投委會的集體意誌。

2016年,GGV投出了3.7億美元,完成了63項新投資以及後續投資。在資本熱度下滑的時候,投資於早期項目需要美元基金的心態搭配人民幣基金的操作手法。

今年下半年,GGV也會單獨再募一只人民幣基金,徐炳東將成為這只新基金的負責人之一。

畢竟人民幣基金的大勢已經到來。投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市場上共披露出1351只基金募集完成,披露的募集完成的規模為1746.95億美元。從開始募集和募集完成的基金幣種來看,仍然呈現出以人民幣基金為主導的格局,且無論是VC還是PE市場,人民幣的投資都處在主導地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517

GGV紀源資本童士豪:好的消費升級品牌是這樣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28/162884.shtml

GGV紀源資本童士豪:好的消費升級品牌是這樣的
野草新消費 野草新消費

GGV紀源資本童士豪:好的消費升級品牌是這樣的

在日本你看不到摩拜和ofo,整個中間的細節可能還是會不同,但絕對是朝著更有效率和方便的方向走。

當下,消費升級無疑是一個熱門話題,從周黑鴨、絕味等食品企業爭相上市,到最近新零售、共享充電寶獲得多輪融資。創業者的湧入,資本的助推,產業的變革,都讓消費領域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一些世界性品牌正在中國孕育。

【投資人看新消】第二期,野草君采訪的是紀源資本管理合夥人童士豪。作為小米最早的投資人之一,童士豪於2013年加入紀源資本,重點關註中美兩地具有全球化潛力的消費級移動互聯網、跨境電商等領域,並主導了跨境電商平臺Wish、海外購物社區小紅書、時尚買賣平臺Poshmark、運動休閑品牌Lively等項目的投資。

在野草君的本次采訪中,對於近來消費產業的變化趨勢,中美在消費產品上的異同,消費品牌的評判標準,以及消費品投資心得等問題,童士豪做了一一解答。

口述 | 童士豪

整理 | 張曉軍

迎合85後、90後的新品牌將不斷出現

過去一年里,我在紐約投了不少消費品項目,觀察下來,不管是消費者和品類上都發生了一些變化。在各種快消品的細分領域,包括寶潔下面所有產品系列,都可能出現迎合85後、90後的新品牌出現。這些品牌的玩法,一定是在社交平臺上粉絲會很多,很活躍。同時打包產品時,里面會添加一些個人化元素,用戶參與度會更高,自主能力也會更強。

不管是function of beauty、wear lively,或是dirty lemon,這些公司都已經有類似的產品。講白了,就是小米和蘋果模式,尤其是小米的打法手段,在其它細分領域都是可以出現的。包裝的手法可能會比較國際化,但宗旨是類似的,就是讓用戶參與度高,能夠玩的嗨,而且有一定的定制能力。

同中國用戶一樣,美國用戶也希望有參與感,不然就不會用Airbnb。Airbnb是用戶去旅遊時,發現這種住宿方式很酷,可以了解當地人怎麽過日子,結交一些當地朋友。開心回來之後,便很願意參與到類似的社區建設,自己也變成新房東,讓房客有意願來住,形成某種共同體。

Airbnb在中國相對水土不服的狀況下,用戶還能成長這麽快,也在於中美的用戶群體彼此的共同性很高。大家基本是85、90後,喜歡嘗試生活,喜歡到各地去看,和世界接軌,不會只待在家里。

這種參與度比較高的服務平臺,利用住宿環境和風格,具備自身拓展的能力,是之前你所去的酒店得不到的。而對應的消費方式,在快消商品領域也會逐漸出現。

中國消費者改變的速度比預想的快

中美消費者在快消領域,差異並不大,在發質、皮膚等方面面臨的問題,其實可以通過科學、技術手段解決。從價值觀角度來講,相同度比我們想像的要高。

雖然在品類或者品牌宣傳上,中美兩地會有一些本地化的策略,玩法要了解當地流行文化,要打動用戶的心,所以落地部分的比率還不小,但背後的宗旨、打法和想法有很多的共同點。

像是Airbnb上面有日本的Airbnb、美國的Airbnb、英國的Airbnb,沒有對中國的用戶做太多的定制,但是當你選擇的時候,不會覺得每一個是和你無關的。當你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選擇喜歡的房子時,其實被給予的選擇很多,不是每一個都迎合你,你卻可以在里面找到和自己的價值觀或者品位相類似的。在某種程度上,沒有專門針對你做推廣,但是他的風格是你認同的,所以你願意來。

從快銷品來講,拿Zara做例子。Zara的店在上海、北京和在美國、西班牙的差別不大。不管是流行的風格,還是每個禮拜的新款,會有一些本地化的需求,但產品本身的品質和設計必須是世界級的水準,對於這個水準,中國的用戶也會逐漸認同。

這也是中國消費者消費升級的重要部分。中國人買Zara並不是因為品牌是Zara,而是我喜歡這個東西,我願意穿,我認同這個產品本身的品質和設計。

其實,中國消費者改變的速度比市場預想得要快,一年前誰願意騎腳踏車,這是小時候幹的事。但當我們發生交通擁擠時,有一個ofo和摩拜很方便,所以在一定情況下,大家轉變觀念的速度也會很快,比美國消費者都快。這也是我們喜歡在中國投消費類產品的原因。

消費升級的背後是產業升級

在現在很多的消費升級討論中,我們談的很多都是升級,然後怎麽買東西。但終究要回到這個產品是誰給你產出的,所以消費升級的背後是產業升級。誰能夠把中間的B2B做好,後進發展的力量就很大。

B2C最後的結果就是,B2B的部分一定會加強,你要把生態鏈打造起來,給生產者更多的刺激,讓他們把品質提升的更好,生產出來一些自由的品牌。

相對來講,這些公司的IT都不是很強,所以你可以提供一些應用,把應用變成OS(操作系統),讓他們有更多的CRM(客戶關系管理)服務通過應用來完成,這是一個巨大的趨勢。因為農村的生產者都用過微信,只要用過微信和QQ,你對應用就有一個基本的概念,比如上面的下單和生產,這給做CRM非常好的機會,也是我們看好的。產業升級應該是最後一個結果。

此外,我們投的項目多了以後也發現,當某種公司的消費者花的時間越來越多,行為改變了以後,第二、第三波的用戶自然會出現了。如果前面C2C不夠強的話,是無法影響B2B的。到一定的規模可以再往上,最後會造成產業的升級。當升級夠了,那麽服務就可以做的更好更多。

新零售火爆的三個原因

對於消費領域一些新的投資熱點,比如說新零售為什麽火起來,包括阿里、京東都在做相應的布局,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電商的驅動,實現了半天之內送貨到家。但有很多的城市一天之內都不能送到,在整個服務的水準,後向能力都跟不上的時候,做線上線下結合就更有意思。

二是因為微信的存在,很容易掃碼購物。你在各地地鐵,看到一些你需要的服務時,就很自然願意用微信掃描。只要服務速度夠快的話,想要什麽半天之內可以收到貨品,能夠快速地滿足沖動和欲望。

簡單來說,這兩者的結合,造就了新零售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另外,沒有地鐵的時候很難做新零售。我以前常常去日本,日本圍繞地鐵的文化發展非常豐富。

地鐵多,周邊的服務速度也會變得很快,各個商業點對你的刺激,能夠讓你願意消費的沖動點變多。日本幾乎所有的地下站里,都充滿了商店。你坐地鐵回家,不管是從離公司近的站,或者離家近的站出來,都可以買到很多東西,而且服務水準極高,線上可以下單,線下拿到東西,貨也可以很順利送到便利店里。

當便利店更普及的時候,地鐵+便利店,地鐵+滴滴,地鐵+摩拜,生活的整個節奏變得極高,你消費的方式也會很快捷,因為太方便了。在日本,到了東京或者大阪的機場,不需要拉著行李到酒店、上高鐵,你只要從機場下來,就會有人把東西送到你的酒店。因為你的酒店經常在離地鐵站不遠的地方,後面的流程也都跟得上。未來中國會有這樣的服務,只要有足夠的量,讓它的服務體體系能夠建立起來。

人口密集的地方是最有效率的,在日本你看不到摩拜和ofo,整個中間的細節可能還是會不同,但絕對是朝著更有效率和方便的方向走。

消費品牌最重要的評判標準

別人經常問我如何評判一個消費品牌?在我看來,消費品牌的評判,更多的是這個團隊對於消費者的需求和認知有多強,然後是對細分領域產品的執著有多深。因為產品品質,設計能力,以及整個包裝不夠強的話,消費者會覺得你是在騙他,不夠實在。

CEO本身的價值觀和執行能力,在你和他聊過兩次以後,隔一段時間可以看出來。一兩次聊不完,覺得不錯的我們會再花時間做一些用戶調查。通過用戶調查,你會看很多的數據和反饋。當你和他再聊,把這些數據反饋和他分享時,可以看看那個CEO是怎麽想這件事情的。

比較開放和聰明的,他不知道會承認說這個沒想過,你會發現他拿到數據以後在學習和成長,而不是給你辯。只是辯的話,沒有什麽意義,證明誰對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公司怎麽樣不斷的成長,尤其在公司的早期階段。所以,CEO本身的成長速度,在聊完兩三次以後,大概可以看出來這個人未來成長空間可能有多大。

我們曾經錯過一些因為溝通時間不夠、不太了解的接地氣項目。那些公司現在做的很好,非常了不起。但是一個VC成功的機會,最多是20%、30%,有的項目大家就是沒對接上。對此,也不會有太多的後悔。我更後悔的是想投但是沒投成的項目,YY、去哪兒、京東、滴滴,都是很早有機會投資的,但很多的原因導致無法投資這些項目。

投資人與創業者最好的合作方法,就是投資者和CEO或經營者彼此有很多的共同語言和觀點,那麽做很多事情的成本是極低的,不需要管它,大家的思維模式是可比可溝通,類似的,很自然地在很多事情上事半功倍。

但公司是姓創業者的姓,投資人只是幫忙而已。你需要擁有一個好的關系,彼此互信和擁有共同的價值觀,遇到分歧時能夠比較理性的討論。如果背景不一樣,然後溝通方式或者價值觀不同的話,那麽一起生活也是非常痛苦的,有分歧的時候很難解決。

回歸到歷史中做投資判斷

我當初投過谷歌中國,投過開心網,投過凡客。不管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投資人,或者是海外過來的華人,都會遇到不成功的項目。水土不服或是沒有經營好,這都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每個人從失敗的經驗過程當中,怎麽樣快速地學習和理解。

相對來講,我覺得我可以抓住十年前中國互聯網市場的崛起和四年前跨境時代的崛起機遇,對於這個市場的改變的把握還是比較不錯的。

關於背後的投資邏輯,可能我的答案可能不會讓一些人滿意。我之前去過很多國家和城市。每次去一個新的地方,新的領域,或者說從頭學起的時候,我都會逼著自己最短的時間之內分析這個社會,也許細節沒有當地人懂的多,但是對於趨勢的把控和國家發展必須經過的路程,都會有比較清晰的感覺。

1993年我大學畢業去紐約,兩年之後去香港,在1995年,剛好遇到去紐交所拿錢的第一波中國國營公司。1997年去了臺灣,看到了臺灣半導體行業的崛起。然後1998到1999年在新加坡,是新加坡建國30周年的經歷。你看到這些國家在這幾十年年來,在美國想辦法領導消費市場的情況下,找到了自己在這個供應鏈或者價值鏈應該有的位置。整個的生態鏈的變動,讓我有很深的印象。

所以當我在看小米做生態鏈時,不會覺得之前沒有見過。其實十年前、二十年前我就已經看到過,只是那個規模形態,是美國、日本、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的生長態勢。我自己特別喜歡看中國歷史、歐美歷史,日本歷史,歷史上面各種國家的崛起和沒落,看多了之後,你會對整個趨勢、國家變化,產業變化比較有感覺。這樣長期的累計下來,三十年累計下來,哪怕別人再聰明也是沒有辦法彌補這個差別的。

所以我的建議是,其他人想要做投資的話,應該多看歷史書、歷史劇,然後多看中日美歐這些國家經歷的比較,看的多,頭腦風暴多的話,對於自己判斷的趨勢會有更強的把握。歷史應該往哪個方向走,我在這中間不會感到糾結。遇到挫折沒有問題,想辦法繞過去就可以了,我不需要擔心一定走哪一條路線,路線意識對我來說不是問題。

不喜歡看歷史書的人,另外一個方法是,特別喜歡研究用戶和產品,對於用戶和產品特別理解,如果你喜歡的產品和關心的用戶剛好是一個成長速度快的族群的話,那麽你對世界趨勢不懂都不要緊,你可以幹出來直播這樣子的東西來。

可以說,全世界的人,其實無論黃種人還是白種人、黑種人,追求的東西都是一樣的。有很多類似的地方,他施展的手段可能不同,但是歷史的方向,我覺得很難改變,不是誰能夠左右的。可能一段時間內會走彎路,包括我也走了一些彎路,但是不影響,不可能要求所有事情一帆風順,走彎路不是問題,怎麽解決問題才是重要的。

歡迎關註新消費第一媒體:野草新消費(ID:yecaoxxf)

微信圖片_20170428134145

消費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3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