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高手難求-中國星系(764,326,8130,8172)


原本8130是326一員,但因為分兩批大手配售新股,使326淡出8130,由持股29.90%,降至約5%。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1026/GLN20071026071_C.pdf

向先生向326買番764的29.90%及8130約8%的股權,以及764的可換股債券,而這些可換股債券是收購326的金域假日酒店50%得來的,代價約為3.3億元,764錄得盈利3.7億元。

(1)收購條文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515/LTN20080515404_C.pdf

(2)可換股債之得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808/LTN20070808392_C.pdf

8130前天宣佈1供9,每股4仙,集資約4,000萬買8172的可換股債,行使價5仙,若全數兌換,會成為8172的大股東,但這不是全部。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1204/GLN20081204044_C.pdf

幾日後,326又宣佈1供2,供1股送3股,每股5仙,實即1供8,每股1.25仙,集資6,000萬,目的是買8172可換股債,行使價5仙,若完成兌換後,又變成8172的最大股東。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208/LTN20081208722_C.pdf

最終的結果是大家都猜不到:

其實是8172向764購入北京一地皮的股權,以發行1億可換股債予764,然後發行價值約500萬股新股及現金、另外就是以1億承付票支付,而這1億就是326和8130供股集資後再認購8172可換股債券的資金之和,加上8172亦承擔約3.7億的貸款,若不能清償,則以可換股債付出差價,即作價約共5.8億,若完部完成,764才會成為8172的最大股東。

764亦負責為8172擔保該塊地皮的2.8億貸款。

而該地皮是764在2006年初購入,作價2.6億港元,即今次帳面獲利約3億元。

(1)今次收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1209/GLN20081209000_C.pdf

(2)地皮的由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0223/LTN20060223127_C.PDF

以上全由金利豐經手,大家有空可以研究。

8172經過多手後,如被人蹂躪,今次更為毀滅性。

764、326、8172、8130經今次認購及收購後,變成兩組人持有,但各有相關的公司,一組(向先生)持有全系,而李先生則持有8130,另透過8130持有8172。

金利豐的財技高手,真是名不虛傳,以連環供股及各不相關的關聯交易,完成了這次收購,實在是高手,我都想向他們拜師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84

配完又供-中國星投資(764)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217/LTN20090217412_C.pdf

好似真係好缺水的中國星投資,除出售北京地皮套現2億幾之後,在筆者執筆前十分鐘前宣佈,會配售3億股,作價9.1仙,集資2,730萬元。

另外公佈,會按照3億股的配售程度,2供1,發行2.1億至3.7億新股,每股0.1元,集資約2,100萬-3,700萬元,而大股東向先生除會按比例供股外,亦和宏安供股一樣,另外按配售股票程度,額外購入1.07億至2.41億股,使自己持股比例維持在29.9%。

包銷售當然就是金利豐啦。

買配股的人,除以9.1仙供股外,又可以要以1毛錢買多半倍股票,倒不如在市場上直接買9.1仙的股票而唔供股,看來今次呢條計會搞到好多人唔供股,貨源會入證券行手,但是這家公司就算多平都不應該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17

以債填債、反客為主-中國星(326)、中國星投資(764)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1026/GLN20071026071_C.pdf

原本向先生向326買番764的29.90%及8130約8%的股權,以及764的可換股債券,而這些可換股債券是收購326的金域假日酒店50%得來的,代價約為3.3億元,764錄得盈利3.7億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208/LTN20081208722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226/LTN20090226366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12/LTN20090512498_C.pdf


向先生等人在326股權被大量發股攤薄,中間曾經20合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27/LTN20090727842_C.pdf


今日,764認購326的2億可換股債,行使價20仙(合股前1仙),年息p+3%,猶如貴利。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05/LTN200905051367_C.pdf


為甚麼要借錢?


因為要買大股東的東西。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05/LTN200905051367_C.pdf


借錢條文: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312/LTN20090312410_C.pdf


明白肥是誰,輸是誰吧,有人一塊錢都不用出就拿錢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69

「賣殼」背後的故事-中國星投資(764)


前有關該公司的文章: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php?ownerid=9&searchtext=764&Submit=%E6%90%9C%E5%B0%8B


(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20/LTN20091120403_C.pdf

在11月20日晚,中國星投資宣佈有位張先生購入5,600萬股中國星投資,每股50仙,斥資共2,800萬。完成後,該位張先生將成為持股29.77%的大股東,至於原大股東向老闆,則股權被攤薄,退居為第二大股東,持股17.5%。


(2)


至於這位認購人,就是我之前寫過的永恆國際的大股東之一,張國勳先生。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1470

張國勳先生,42歲,為創辦人之一兼執行董事。張先生於二零零九年六月十八日獲委任為執行董事,並負責產品設計之開發業務及本集團之行政工作。

張先生為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澳洲皇家建築師學會會員、香港註冊建築師及認可人士(建築
師名單)。
張先生於一九八九年獲得香港大學建築學文學士學位,並於一九九一年獲得香港大學建築學學士學位。彼曾於二零零五年獲國際青年商會香港總會選為十大傑出青年。

張先生於設計領域擁有逾17年之工作經驗。自本集團於一九九九年成立以來,張先生兼職參與本集團之工作。然而,張先生已辭去彼於一間建築設計公司之職務,並自二零零九年五月起全職參與本集團之工作。張先生與蘇先生及鄭先生(均為執行董事)一起成立本集團。

但是在認購公告第一頁稱,張先生在香港物業市場及國際貿易有逾10年以上經驗。

他所謂的「經驗」,真是令人哈哈大笑,可以按情況更改,況且永恆國際前身看來都很兒嬉,所以他那些自稱的經驗成疑,現「估計」其經驗由來如下:

國際貿易方面,就估計是成立永恆國際後計算。但是據簡歷稱,都是兼任的,今年才加入,況且生產都是其夥伴做的,那他那究竟有多少國際貿易經驗,對於國際貿易認識多少,真是心知肚明。

於一九九九年七月,鄭先生、張先生及一名獨立第三方(統稱為「原合夥人」)以「永恒珠寶公司」之名稱成立一間業務合夥企業(「合夥企業」),以從事珠寶業務。

在當時,蘇先生擔任合夥企業之生產經理職務。....

於二零零一年六月,原合夥人同意終止合夥企業之業務,於是解散合夥企業,鄭先生及張先生邀請蘇先生共同投資及重新開展珠寶業務。

因此,永恒行(於一九九六年九月在香港註冊成立之公司,其後由各創辦人以等額股份持有)以「永恒珠寶公司」之名稱於同月成立一間分公司,以繼續原先由合夥企業進行之珠寶業務。

而究竟所謂物業市場經驗,是否買一層樓自住或是協助公司租賃物業就算,但當時稱私人投資成效並未成功,是否指物業投資? 那如是這樣,這就是不成功的投資者,又投資這家老千股幹甚麼,又多失敗一次?

永恒行原先由各創辦人創辦,以拓展彼等之其他私人投資,而該等投資於當時並未成功,因此創辦人為節省註冊成立之時間及成本,決定將永恒行用作法人媒介,以繼續經營合夥企業之珠寶業務。



(3)
細看公司財報,在售出北京物業後,公司實際上已被掏空,但經出售中國星股份後,財政稍有改善。但是手上仍持有中國星電影(8172,前恆科創業、寶利福)及中國星(326,前星光娛樂)去 向則不明。如向氏放棄此中國星投資,亦同時放棄前述兩公司股權。


中國星投資持有的兩家公司,寶利福在出售北京物業後持有大量現金,中國星則持有大量澳門的地皮,價值不少。


以他們喜歡玩資本遊戲的性格,及公司持有的資產豐厚,相信不太可能會不炒股票,亦不會放棄這堆貴重資產。故我不太相信他們會放棄一套公司。


該物業的資料: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4484


中國星投資售出中國星股份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25/LTN20090925733_C.pdf


寶利福出售北京物業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90819/GLN20090819031_C.pdf


(4)


至於張先生的現金來源,亦有一點疑問:


在永恆國際公告稱,上市前前公司注資的款項和派息的款項差不多,他們基本上都沒有錢,甚至要加大投入,或有一定的財政負擔。


上市後,三大股東各以25仙合共減持8,000萬股,即套現2,000萬,每位套現666-667萬之間,扣除佣金亦接約650萬。


此外據招股書稱,股東貸款約2,000萬亦已在兩個月前全數清償,假設股東貸款又是均等投入,即又可取回680萬。


此兩項計有約1,330萬,但本次認購款項約2,800萬,當中的1,470萬何來,以一個當設計師人來說,1,470萬可能是他多年的薪金,投入一家小弟已講了幾年這隻股買不過的公司做大股東,豈不是自討苦吃?


雖然,他可能得知該公司的祕密,因為該公司部分董事、財務及職員都有部分是中國星投資有關係的人,正如這兩位先生,但是都不能解釋其資金何處來:


 


(1) 陳健華先生,46歲,於二零零九年九月二十一日獲委任為獨立非執行董事。陳先生於會計、財務及稅務領域擁有逾15年經驗。彼為香港會計師公會之會員、澳洲會計師公會之高級會員及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之非執業會員。彼於一九八五年獲得加拿大渥太華大學之工商管理學士學位及於一九九二年獲得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之專業會計商學碩士學位。


 


陳先生現為創業闆上市公司寶利福控股有限公司之公司(8172)秘書及聯交所主闆上市公司中國星投資有限公司(764)之公司秘書兼財務總監。陳先生亦為聯交所主闆上市公司正興(集團)有限公司(692)之獨立非執行董事。



(2)李燦華先生,41歲,為本公司之公司秘書兼財務主管。李先生於一九九二年獲得香港浸會學院(現為香港浸會大學)金融工商管理學士學位。李先生於審核及會計方面擁有逾16年經驗。彼為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及香港會計師公會之會員。


李先生現為創業闆上市公司采藝多媒體控股有限公司之執行董事,及聯交所主闆上市公司多金控股(628)有限公司之獨立非執行董事。此外,自二零零五年十二月起至二零零七年九月止,李先生為創業闆上市公司環球集團控股有限公司(8192)之執行董事,並自二零零八年十一月起至二零零九年八月擔任創業闆上市公司寶利福控股有限公司(8172)之執行董事。

由此可見,他可能在事前得知這家公司的部分財務情況的,可謂知根知砥。但是他不知道向先生是甚麼來歷嗎?


(5)


照我估計,雖然今次有可能賣殼,估計他們有一定的協下協定,有人提供資金給張先生買殼表演,資金則以未來演出戲碼的資金支付,但內中的兩家上市公司資產則會轉移至向先生。

至於中間人,永恆國際保薦人之一是金仔、中國星又喜用為之配售代理及包銷商,此外有部分董事及職員和中國星投資有關係,相信不出他們幾個了。


至於股價表現,可參考之前向先生向中國星(326)購入中國星投資及采藝多媒體(8130,前銀河影像,現易名杏林醫療訊息科技)後的股價表現,是先急升,後陰跌,再併股又跌的。今日已經大升了,未來又會如何?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515/LTN20080515400_C.pdf


我為金仔多了一個潛在客人達成感到高興,但又少了一個幹實事的實業家,又感到香港的未來快沒有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25

邊個賣股票-中國星投資(764)、亨達集團、信達國際控股(111)


前傳: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936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2925

故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904/LTN2008090408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118/LTN2010011851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201/LTN201002011306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331/LTN20100331826_C.pdf


有機會繼續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28

邊個賣股票-中國星投資(764)、亨達集團、信達國際控股(111)(少量更新)


關於這些公司,在小弟的博客都談過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想不到,他們竟是有關係 的。詳情請看以下文章。現在我們談談故事。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936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2925

(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904/LTN20080904089_C.pdf


亨達國際在2000年上市,主要從事包括保險、證 券買賣、金屬買賣、外匯及企業融資業務,以及少數國內的基建投資。


在2008年,公司賣殼。在分派所需境外金融及外匯買賣業 務予Hantec Pacific Limited予全體股東後,再由最初職責為處理銀行壞帳的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控股的華建華建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控制的Sino Today及銀建國際(171)分別購入原大股東亨達集團的218,650,000及40,220,000股,每股93.4仙,斥資 204,219,100元,並提出全購。完成重組後結構如下:





其後原大 股東亨達集團提出以30仙全購Hantec Pacific Limited,約出資48,751,000元,估計淨套現155,468,000元。

公司在變更控股權後,易名信達國際控股,由於全購關係,信達國際方股權一度增至91.05%,但為維持足夠公眾持股量,維持上市地位,信達國際減持股份至約72%


其後公司配售股票,並以1.103億元向母公司收購漢石資產管理40%股權,現時信達國際持股約62%,銀建國際持股約7%。最近,因原有本業槓桿式外匯交易業務業績不佳, 故此不會接受客戶槓桿式外匯交易的新交易落盤,並把省來的資源投放在董事認為在集團餘下有較高潛力的業務上。


至於中國星投資(764),其前身海岸集團亦於2000年上市,不久即給中國星集團(326,前星光娛 樂)購入 控股權,成為大股東,據稱當年網上有一位先生為主力之一,聲稱股權已非常集中,在 2002年易名丰采多媒體,股價持續上升,在2005年涉足賭業及中國北京房地產業,前者雖失敗,但後者成功,終成功 散貨,開始進入熊途。



當年其稱:


如 果764個老闆低價批股,這個係有可能的,但不一定下跌,764仲有兩個 股東各9%(138&326)他們成本1.38(上市價),你估我地每人拿幾百萬出來,係亂簡一隻來玩,當然不是,請你放心吧! 有位朋友又話拿千幾萬博千幾萬值得咩!邊個同你講博千幾萬呀!咁睇少我地!!

.....

764 我不敢話賺10倍,你比心機睇下會點, 你由可以睇番595同979兩隻股既上市時圖表過程,收集同派發用多少時間,人地賺10倍利潤不是一朝一夕


 如 果你記得,我講過蛇年會玩764,其實隻股已圍哂貨,街貨已冇幾多, 但你們不要入,原因點解,講出來好殘酷,話到明一有街外人跟,我地就會吾玩,做到低收,悶死你,....到我地要派貨時至會大手掛入,其實到這時已知街冇 貨比,係比人睇既,趕個價上去....



764係小弟第一隻打莊既股(同幾個人合資),成間公司只發行1億5千萬股,扣除大股東既貨,只得約2000萬股,我地既貨 已佔85%,收集1年,成本約 0.6,賬面仲要輸,


在 2007年,公司向中國星集團(326)購入收集巳久的金域假日酒店,失敗,其後購入澳門賭業,不久中國星集團(326)把當時公司控股權售予向先生夫 婦,其後更 反過來透過借款予中國星集團,後變成可換股票據,成為中國星集團大股東。


2009年,經過一連串的系內供股,由寶利福(8172, 前稱恆科創業,現稱中國星電影)購入中國星投資的在2005年發展的北京投資項目,成功把中國星投資變成 空殼。


2009年11月,永恆國際(8351) 的大股東之一,張國勳先生中國星投資(764,前稱海岸集團、丰采多媒體)認購擴大後29.9%新股,成為大股東,稍後委任李先生及陳 先生為執董,其後向先生辭任主席,並由李先生取代。根據公告,至於李先生及陳先生的資料如下:


李先生曾任中國星投資前身丰采多媒體的行政總裁及執董,並 曾為為中國星系內的采藝多媒體(8130,前銀河影像、現杏林醫療科技)的主席,該公司後來予向疑似陳振聰及多金控股(628,前浩基控 股)有關人士收購醫療電子業務資產,成功把控股權轉移。



陳 先生則為公司的財務總監、並為火車系之一的正興(692)及大股東張國勳先生大股東 之一的永恆國際(8351)的獨立非執董之一。由此可見,兩個僅為中國星系的人頭之一,可以說,雖原大股東控制力減少,新大股東進入,但中國星的控制力無 減退也。


下篇繼續談今次這個交易。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331/LTN20100331826_C.pdf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94

邊個賣股票-中國星投資(764)、亨達集團、信達國際控股(111)(2)(再次更新)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331/LTN20100331826_C.pdf

(1)


公司在2010年3月31日宣佈,向一名未有公佈名稱的獨立第三方購入亨達集團控 股(即是前述的亨達控股)4.5%股權,作價1,800萬元,以每股68.1仙,發行2,642萬股的代價股票支付。


當中有兩項條款:


(1) 賣方可以在1年內2,160萬購回這批股份,相當於購入價的120%。


(2) 由購入日期起至2012年6月30日,年度化的股息不少於180萬元,相當於年度化回報10%。


(2)


這名賣方會是誰?

根據公告顯示,亨達集團有限公司由鄧先生擁有 35%、Convenient Way Limited(一家由楊世杭先生控制之公司)擁有 35%、Alpha Elite Assets Limited(一家由何月英女士全資擁有之公司)擁有 25%及文剛銳先生擁有5%。





1. 楊世杭先生(上圖右)為其父親楊培鑑創辦的培新集團的主要掌舵人,據明報稱,其家族祖籍山東,自1908年代起,因舊樓併購熾烈,楊先生也亦積極參與,並 開始認識李兆基等城中富豪,其後陸續將收購所得的跑馬地南廬、山村臺及灣仔活道20號 等舊樓,其後轉售予發展商後,更勁賺約13億元。


據胡潤百富榜資料稱,其家 財約18億元,但據我們手上的資料,肯定較為低估。據公司網頁稱,其在香港及中國北部省份有大量投資,目前僅以手上可估值的資料:


(1) 持有濰柴動力A股3,760萬股,現值30.12億港元。


(2) 手上持有名家匯、天匯項目的40%股權,只僅據恆基兆業的收購價估值折算計,約16.76億元。


(3)恆基兆業此前向其購入落禾沙項目,價格合共5.96億。


此三項已約52.12億元,由此可見其家財豐厚。





2. 鄧予立,據東周刊的報導,其出身於書香世家,父親鄧毅生是中醫師和書法家,他十七歲便在大同中學執教鞭。1年後,他 發覺金融界才賺到大錢,1969年毅然轉行,加入浙江興業銀行做外匯交易員,其後任職交通銀行及萬國寶通銀行,在1990年和以上三人合夥創立亨達集團, 經過10年的努力,終使公司在2000年上市,故事則如上篇所述。


3. 至於何月英,我找到一個同名同姓的人在瑩輝集團(1163)股東出現,其為創辦人兼主要徐水盛之妻,亦為該公司主席的兄長。





4. 文剛銳,據資料稱,文先生先後在美國Smith Barney (現為花旗集團)、Shearson Lehman Brothers Inc.(現為雷曼兄弟)、Derby Metals及寶生銀行等大型企業累積了十五年的經驗,在1993年加入亨達國際,出任董事及副總經理,其後在2005年加入澳門資本的結好(64),其 後陸續加入快意節能(前大中華科技,8032)、財華社(8317),以及中國星系的杏林醫療科技(8130,前銀河影像、采藝多媒體),均任董事。


從上面資料可見,售出的所謂獨立第三者,以他們認識的人和股東之中,最後一位的機會較大,因 為其和中國星系的確千絲萬縷,並任其中一家前身公司的董事。


(3)


到現在我們談談交 易條件的問題。


1. 作價


按作價而言,購入4.5%權益的亨達集團,作價1,800萬,故全部亨達集團相應估值為4 億,P/B為1.2倍,價格尚不致太高,但懷疑之處在於,由於缺乏表決權,估值應該相對有折讓,為何要以溢價購入?


2. 股息保證


這位先生提供股息保證,保證其部分的年度股息不少於180萬,即全家公司派息4,000萬。


據公告顯示,2007年稅後賺3,995萬,2008年-2009年6月18個月稅後賺1.03 億,年度化即6,897萬。


而據資料稱, 其主要子公司Hantec Pacific至2005、2006、2007年盈利持續增長,2007年盈利達3,091萬,2008年因經濟環境關係,上半年業績倒退,獲利僅 709.5萬,但近年經濟好轉,業績應持續增長。

由上述資 料可見,亨達集團應另有其他業務,近年的盈利如果全部用於派息,應能維持保證,故此這條款其實無甚保障。


3. 回購期權


購回期權為一年期,保障回報是20%,看來甚具保障,其實不然。我們要問問,他為何要保證20%回 報?可能就是他發現一項超過20%回報的投資。


但是,一年超 過20%回報的投資肯定有一定的高風險,如果這樣的高利息都肯借的話,那你想想,為何低利息的人不借給他呢?

所以這更證明他借的錢投資的標的肯定含高風險,失敗機會較大,所以極有機會可能拿不出錢,所以需要股息保證,以保證其利益看來不致損害。但是又為何要保證 3年?
即 可以稱,公司肯年會持有超過1年,亦因為這樣,購回期權一定失效,作價則可能任意。所 以這購回期權可見只是一個幌子,使股東以為是有保證的。


故此這購回期權也可以忽略。那 他們的真正目的,只剩下以亨達股權交換股票,那為何這位先生肯這樣?


(4)
個人認為,因公司肯定持有超過一年,故缺乏認購期權的保證,這件東西的價值就可變得任意。那他們的盤算可能是這樣,本質上其實和華匯系的林木及物業交易有 異曲同工之妙,但稍有變化。



我估這位先生拿中國星投資股票後就售出套現,在一年後,以這些 股票套現所得一部分,購回這批亨達股票,售出原因則是可能不能釐行派息的保證,故此無得益,就此沽出之類。


至於中國星投 資,則這個方法變相印發新股票,換取資金營運,雖然 在帳目上有虧損,但實際上以無成本公仔紙換取真正的現金,其實是有賺的。


雖然他們本意 是好的,不過以股東錢幫,就有點不太好。

個人認為,這些公 司根本不知股東權益為何物,賺錢就自己吃掉,蝕錢就叫公司吃掉,真的不懂做股票,只是懂集資,不知所謂,做股票不是股票一定要升,是在每股股東權益 而言,使股東獲到增值,這堆公司萬不能做到這一點。這些只顧自我利益的行為,只會被股東所唾棄。


一家公司是要賺到錢,照顧到小股東利益,才能賺到大錢,這 些短視的行為,雖然自己勢成騎虎才會做,但如果一早沒這麼大的頭,為何要戴這麼大的帽,所以可以 話,他們是自己捉蟲。

做股票不是這樣做的,只要踏踏實實做事,又何愁不能集資,經常騙人的,最後都是沒人相信的。

希望他們懂得想,現時資訊流通,騙得一次,不能再騙第二次的,做股票是要股東賺到錢,每股權益增長,不只是為了集資,或是幫朋友這樣做,是要每個股東都獲 得公平的照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00

網友對永恆策略(764,前海岸集團、豐采多媒體、中國星投資)的看法

按: 個人認為,其實他們在這隻股的玩法和嘉匯投資控股(8172,前衛科創業、寶利福、中國星投資)其實差不多。

這就是向下炒的精妙,我猜,老闆的目的應該和你想的差不多。

金利豐應是負責融資、協助分配貨源及計劃收購以賺取佣金,應該不負責炒作。

張先生應是他們的財務介紹的,但是否人頭,我是不清楚,也許被人騙了,應知道部分未來的計劃,並暫時當個大股東,以讓股價有一定的波動,順便也協助公司集資。

還有一些不知道底細的網友還天真地以為公司值得投資,我勸他們應該清醒一下。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2925

argentneKing:
is it still worth to sell 764? the company have more cash than its total market capital at the current price.

greatsoup:
可能你真是唔知世途險惡,現金多是因為經常合併供股,並不派息而致。對於這些股,每股現金值多於股價,只是一個符號吧,一兩個deal,錢立刻就沒了。

argentneKing:

供股1供3供股,籌3.5億元, dividend 0.3億, even if we leave out the original assets on the books, 永恆 still have 3.5億元 cash on top of book value.

08-Sep-10 董事/最高行政人員 李雄偉 以每股HKD 0.400買入 218,960,000股
28-Jul-10 個人大股東 李月華 以每股HKD 0.400買入 879,960,951股

if someone come in and buy the company, can realise gain straight away (if they sell).

I agree, 世途險惡. but one day, they have tp find their way to make money on this stock.

greatsoup: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723/LTN20100723644_C.pdf
可能你睇漏了這樣東西。假如這項生意的不值錢的呢?他們賺錢不是靠替公司增值,是靠騙公司的錢,利用低價購入一些要多年回本,還需要大量投資的項目,然後叫估值師高度重估,然後高價賣給公司,然後據為私有。

你可能還不明白他們的往績吧。十年股價圖已告訴你全部東西了。

李雄偉是8172的人,亦是中國星中人,該系的8130、8172也都表現和764一樣。

朱太是包銷商金利豐股東,不是她想增持的。7月28日披露就是這個原因。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728/LTN20100728824_C.pdf


你可能在外國回來,還是股齡短淺,不明白這些人可靠這些賺錢,不一定要分錢給股東才會賺到錢的。

argentneKing:

But 朱太 and her clients have 50.37% of the company, so 朱太 will have the controlling stake in the company, therefore 朱太 can decide what to do with the cash. However, if 朱太 is behind this Vietnam property transaction, then I have nothing else to say.

朱太 is powerful woman, she will not let the others take money off her like this unless she also benefit from it.

greatsoup:
我不知朱太有沒有持有股票,但是朱太持有的證券的公司有持有股票。

這個同系的公司前幾個月就是供了股,之後股價都是一跌如注。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100614/GLN20100614054_C.pdf


這一家,朱太的客戶都接了貨,結果呢,請你自己留意股價。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317/LTN20100317523_C.pdf


他是一個有能力的女人,我知道,但是如果這是代表股價升的話,我無話可說。

例子還有大量,你還有甚麼東西證明呢?

argentneKing:


朱太持有的證券公司有持有股票 and have controlling stake (>50%). So if they are the 'JOHN' and decide to let the price slide after paying HKD 0.40 for it, its because they want to absorb more shares. I believe they deliberately become the 'John', as everyone will understand, who will 供三股 for a stock that's doing nothing. Also 朱太/金仔 have voting right to sack the board members. So if the board stays, it means 朱太/金仔 is part of the whole scheme of manipulating asset valuation and sell those overvalued assets to 764, which she then basically buy herself?

We know once in a year they will generate some news and sell off the shares to retail share holders, may be now they are just absorbing more shares to maximise their profits before they make their move. we know the simplest route for 朱太/金仔 to make money is to sell all the assets, payout all the cash as dividend and then sell the shell company without doing all those dodgy stuff. But 朱太/金仔 have a bigger plan to make more in the future.

Those other two examples you give me, potentially a similar plan as they are both done at a similar time period. we know if we look back further in history, once a year, all these stocks will have a huge rise before fading again.

greatsoup:
1. 朱太金仔唔只這幾個殼,他們的連繫人做莊不是這單才有,但不一定會升的,正如1166,你自己睇番就明白,是跌了9成幾,然後先升番兩三倍。

2. 這些交易搞個第三者唔難,他們一派人經常都會搞這些,關連交易和非關連交易中,前者大股東是不能投票的。

3. 他們炒股的事我知道,故事都一模一樣我都知,但是不一定會派息,我未見過除中國星系的同類公司會派息,最多之後一定會買件垃圾花光它,例子如剛才那兩家公司,還有一家叫做江山控股,他們手上都有兩三億現金,但最後都低價供股,所以不會益你的。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427/LTN20100427010_C.pdf


4. 我再想重申說一次,買這些股不一定會升,更多的是跌了七八成,供多幾次又合次,才來一次像樣的,但你的資金已貶值九成,就算能升幾倍,你最終也是輸的,所以為甚麼當初不買一些更好的?

5. 我非常肯定你是外國回來的或是未試過炒香港股票又或是新手,香港的平股自有平的理由,招數是你未試過這樣下流的,這隻是其中一隻吧。我早期都吃過不少這樣的招數,小心吧。

119.237.173.82:

請讓我獻醜,從另一角度看看它. 第一,你要了解它的“前”大股東X生是誰,您知道他是誰,就應有一些介心。

X生去年把股票
賣了,作價是約0.6+,這個價比它的資產值(約$2, 供股前)低很多,他是大股東,難道他不知公司有多值錢嗎?您應想一想他為什麼要低價賣了他的股票。

現在試試想象一下這個故事有沒有可能。X生把股票賣了,是讓一些炒家玩一轉,他賣股後股價真的有些波動。但是他還是對公司有控制能力,最少公司的新主席是 長期跟他揾食的高級打工仔。過了幾個月,他要把公司拿回來,公司就公佈要大比例供股,股價向下跌,跌破供股價,當然無人供。

好了,先要新主席出面供了 20%。其餘就通過包銷商安排一班人認購了股份,那一班人其實都是原大股東的代理人。您可以想一想公司的現主席L生那里來9千萬認購股份,他只是高級打工 仔。

所以現在控制公司不是包銷商G仔的C 太,而是原來的大股東X生。C 太只是讓一些交易”正常化“,她們只是賺了佣金。

您可能會問為什麼X生(的代理人)用0.4供股,0.3至0.25 都賣。X 生出了$0.4, 先收了 $0.03 息,當他用0.3賣了1/3 股票,他就拿回了等于每供股股份的$0.1. 他現在的成本只是每股$0.27.

X生不出面,有很多好處,公司的交易就不是關聯交易,辦事就可以簡單得多。


他只要把一些不值錢的資產賣給公司,就可以把供股的$0.37(扣了股息)拿了出來。上面說過,他的成本只是$0.27, 他拿回$0.37,就賺了$0.1每股。他還有很多股票在手可以遲些好價時賣。

股價可升可跌,當不值錢的資產要減值,公司蝕錢,或要再次供股時,股價就會急跌。當然也可能會上升,但通常是短時間。正于湯兄說,可能股價先跌8/9成才回升1陪。當股價反彈時,有些散戶會賺到錢,但這是更多人蝕錢後的”擭利回吐“。

但無論股價升或跌,X生都是穩賺的。包銷商G仔的C 太只是X生的親密生意partner。不要對她有期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27

華為:2016年凈利371億 研發費用高達764億

3月31日上午消息,華為今日發布了2016年年報,報告顯示,華為運營商、企業、終端三大業務穩健增長,實現全球銷售收入521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2%,凈利潤37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0.4%。2016年華為持續投入未來,研發費用達764億元人民幣。

華為輪值CEO徐直軍表示:“2016年華為聚焦戰略、厚積薄發,實現了穩健增長。隨著人類對數字世界的探索不斷取得突破,數字化和智能化進程為各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商業機遇,也為ICT行業開辟了新增長之路。華為將繼續堅持以客戶為中心,使能行業數字化轉型,為客戶創造價值,實現有質量的增長。”

2016年,在運營商業務領域,華為圍繞數字化轉型,抓住雲、視頻、物聯網、運營轉型等機會,實現銷售收入290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4%;

在企業業務領域,華為聚焦ICT基礎設施,與合作夥伴一起助力公共安全與政務、金融、能源等重點行業數字化轉型,實現銷售收入40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7%;

消費者業務全年智能手機發貨量達到1.39億臺,銷售收入179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791

手握764萬海外買家數據 廣交會加速電商布局

“雖然從現場下單的情況來看跟去年差不多,但還是能感覺到外部的市場環境在好轉。” 4月15日,第121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下稱“廣交會”)開幕,廣州浦信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魯文波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如此說道。

外貿形勢依然嚴峻

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國進出口總值比2016年同期增21.8%,這是我國自去年下半年以來連續三個季度進出口總值實現同比增長。“外貿晴雨表”廣交會的與會采購商和成交額也在連續四年的下滑後,於去年也雙雙止跌,雖然增幅不大,但與我國外貿的總體形勢相吻合。

盡管數據一片向好,但魯文波仍然高興不起來,因為“銷售漲了,利潤卻降了”。

魯文波說,去年隨著人民幣的貶值,美國、東南亞新興市場國家的複蘇,公司的營業額有一定幅度的增長,但是利潤卻在壓縮。“我們主要是做冰箱、空調壓縮機出口的,去年鋼材的價格翻了一番,再加上塑料等包裝材料也大幅度漲價,導致生產成本上漲,我們不得不讓出一部分利潤空間來維持競爭力。”

廣交會新聞發言人徐兵14日在開幕新聞發布會上也表示,今年以來,我國外貿延續去年以來回穩向好的良好勢頭,發展新動能正在積聚。但當前世界經濟複蘇乏力,市場需求尚未根本改善,“逆全球化”明顯擡頭。我國國內綜合要素成本不斷上升,外貿傳統優勢不斷弱化。外貿形勢仍複雜嚴峻,鞏固外貿回穩向好勢頭仍需艱苦努力。

“不僅如此,我們絕對的價格優勢正在消減,可以很明顯感覺到印度、越南、泰國的產品已經很有競爭力。”對於後市,魯文波依然覺得壓力很大。

銷售渠道越發多元

中國對外貿易中心主任李晉奇曾在商務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廣交會從第117屆起對參展企業做調查,發現企業已不再局限於現場成交,會後成交額占參展企業通過廣交會達成的總成交額的近七成。

而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貿易形勢嚴峻及各類專業展爭食等因素夾擊下,廣交會早已不是企業出口的唯一渠道,尤其是前幾年與會采購商人數逐年下降,許多企業主動求變,比如出口轉內銷、加強自主品牌推廣、主動“擁抱”電商平臺、直接去國外參展等等。

佛山市高爾頓家具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家具、衛浴、小家電為主的純外貿企業,該公司董事長鐘石軍就是“外貿電商”的堅定支持者。

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去年公司的營業額增長了27%,而這有賴於“阿里巴巴一達通”提供的信用擔保、交易展示、數據保障、先行賠付等功能。“原來談客戶,我說我們公司成交了多少人家經常表示懷疑,現在直接把我們所有的訂單、交易數據展示在平臺里,讓客戶自己去看,我們現在有很多單子都是客戶自己看了之後主動找上門的。”

一達通是為中小微外貿企業提供通關、退稅、外匯、物流和融資等一站式外貿綜合服務的平臺。目前,該平臺的年出口額已經超過了150億美元,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外貿綜合服務平臺,並且被上海市政府引入,以提升貿易便利化、打造外貿發展的新模式。

除了一達通,目前國內市場上還有世貿通、貿趣、環球資源等一批外貿電商平臺。2017年1月中國出口制造業展望調研的數據顯示,目前,81%的供應商使用B2B的外貿渠道,47%的供應商使用B2B2C的渠道,29%的供應商使用B2C的渠道。

廣交會加速電商布局

事實上,廣交會早在2012年就已推出電商平臺,但直到上一屆推出一款采購商app才刷出了“存在感”。本屆展會上,該采購商app在已有展館導航、商機處理、詢盤等功能後,新增加了“展會通”、“即時通訊”等新服務功能,可以根據雙方需求將匹配後的信息精準推送給目標采購商。

廣交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裁李曉濱對第一財經記者坦言,與目前市場上已有的外貿電商平臺相比,廣交會電商起步晚,對於符合自身情況的電商業務的探索還需要一段路要走。

李曉濱表示,一方面,廣交會積累了海量的優質海外買家,對於這些數據的清洗、打標、激活、活躍付出了很高的時間、金錢、人力和學習成本。另一方面,大公司對於人才的虹吸效應明顯,廣交會電商在引進專業人才方面遇到很大阻力。

“不過,廣交會電商的優勢也是明顯的。我們是唯一可以館內現場地推的電商公司,能夠低成本、無競爭的完成買賣家的註冊、激活和貿易活動。而且,廣交會至今已舉辦了61年,積累了764萬海外買家和10多萬國內供應商的實名數據。通過3年的數據準備,已經逐步和持續的產生經濟效益。”李曉濱說。

目前,廣交會電商的服務模式為信息撮合平臺,而非直接線上交易,魯文波覺得這已足夠。作為20多年的老參展商,他認為,外貿電商必須跟實體結合起來做,尤其對於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可以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進行推廣、與采購商對接,但最終仍然要去實體店、工廠考察才會下單。

據悉,結合廣交會打造O2O模式的跨境貿易B2B數據信息服務平臺只是廣交會電商布局的第一步,接下來將吸納跨境貿易服務鏈條中的信息、金融、物流、信用、通訊等環節的服務商,打造我國跨境貿易全產業鏈雲服務平臺,最終的目標是逐步形成蘊含外貿特征、行業信息和地區特性的大數據格局,逐步滲透進供需雙方的市場、供應鏈、金融、物流生態領域,搭建、再造高效的跨境貿易生態系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6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