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3月10日: 瑞菱(香港)上市(1,更新)

1989年3月10日,瑞菱香港(524,後易名Goldtron,現e-Kong)宣佈,已向香港交易所申請上市,並已委任標準渣打作為財務顧問,計劃在短期內掛牌。
瑞菱香港當時主席顏炳煥在1974年接手家族生意,從事磁帶貿易,其後為了擴大業務,穩定生產質素,故開始轉營為磁帶生產商,並與日本Uniteach合作,特別是VHS錄影帶的許可,於是成為香港第2間取得生產特許的公司。當年隨著各地逐步工業化,電視逐步成為各地娛樂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對錄影的需求有增無減,故業務快速擴張,瑞菱亦成為全港最大的錄影帶出口商。
除了當時位於魚則魚涌自置廠房外,其後又於中國開設2個廠房。因為其價格極具競爭力,為避免瑞菱及其他廠商影響本土企業,外國亦開始對其施加反傾銷限制,如關稅等,限制其市場發展,故在上市前已於馬來西亞開廠,瑞菱佔51%,另外也於英國開拓廠房,該廠房是收購取得,需要資金約1,500萬英鎊,但獲得500萬鎊的補貼,實際所需僅1,000萬鎊,,以避開關稅限制,但仍受歐洲當局控告反傾銷。或許因為這個不明朗因素,瑞菱決定上市集資。
瑞菱香港是以每股1元,發行7,500萬股上市,集資7,500萬,其中一半用於償還英國廠房負債、2,700萬用於馬來西亞及英國廠發展,剩餘則用作營運資金,上市後股本約增至2.275億股,市值2.275億,當年預計盈利4,604萬,市盈率4.94倍,預計派息5.4仙,年息5.4%,作價頗為便宜。
但當時可能因為市場冷淡,就算估值頗低,超額也僅為4.3倍,上市當日也只是上升6%,至1.06元,但在市場確認他是高增長後,股價節節高升,一度上升至6元至7元,市值急遽增至15億左右,可以見到作價低,有潛力,升幅少的股票也是黑馬溫床。在反傾銷前景不明朗及其業務聲譽及市值達到高峰下,可能顏先生認為是一個好機會印股票集資改善前景的機會,一場對其他上市公司的收購突然發動....


(待續)
1989年3月10日: 訊科國際上市(2)
講開瑞菱未來之路向,不得不提對訊科的收購。
訊科全稱訊科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於1982年由張氏家族成立,主要生產電話及電訊器材,主要市場在歐美地區。1985年增加生產立體式卡式機,1986年購入從事生產電視機之企業,加上管理人材之加入,生產品類亦擴至電視機,業務也快速發展。當年,為降低成本及避開歐洲之懲罰性關稅及賺取出口優惠,另外加上原料穩定起見,故於深圳及泰國開設生產廠房。
在1988年7月,訊科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宣佈上市,以70仙發行1.15244億新股,佔擴大後股本30%,集資淨額約7,200萬,以用於支持擴大泰國之廠房之用,該廠房面積100萬呎,第一期先發展其中40萬呎計劃耗資9,000萬元,其中400萬為地價成本,廠房及建築開支5,400萬,機器約3,200萬元,餘60萬呎則留待發展塑膠製件及發泡產品,及進一步發展電視生產業務。
訊科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宣佈上市預期賺3,500萬,預期市盈率為5.83倍,但無提及派息,可見公司負債頗重。在29日上市後,股價開市報76仙,升8.57%,為最低價,此後拾級上升至83仙,升18.57%,最終報82仙,升17.14%。
其後訊科國際受到六四風波及世界經濟增長放緩、生產延遲,收入減少,泰國發展規模過大,導致借貸增加,利息支出提升,業務轉差,派息也停頓,股價亦逐步下跌至30仙水平。之後發生甚麼事,?下回分解。
(待續)
1989年6月5日的股市
,


1989年6月5日,承接著「六四事件」的發生,當日香港股市已瀰漫一股悲觀的氣氛,一開市承接價已低兩至三個價位,但並無承接,開始出現恐慌性拋售,股價於15分鐘已降逾400點,超過15%,其後雖然有買盤逢低承購,但是股價仍再緩緩下降,最低曾造2,028.88點,下降646點,其後在部分技術性買盤吸納下,股市回升,當天恆生指數收市報2,093.61,跌581點或21.7%,把1987年股災以來的升幅幾乎一筆勾銷。
當日,匯豐跌0.9元,報4.95元,恆生跌3.9元,報19元,長江報6.3元,跌1.55元,怡和跌4.9元,報14.3元,置地報7元,跌1.9元,九倉10.9元,跌2.1元,港燈(現電能實業),11.1元,跌2.2元,太古跌4元,報13.2元,新世界7.25元,跌2.15元,均跌逾20%以上,同時嘉華石業(現嘉華國際)取消供股。
至於當日之慘況,較1987年更差。除了股票全線下跌外,在1987年仍有2隻認股證上升,但在1989年6月5日,甚至沒有。當日十大跌幅股票除了1隻是證股證外,其他全為股票。該等股票包括順豪物業(263,新貽投資、保興投資、現中國雲錫礦業)、十字軍(Crusader,前世界發展、偉東集團、深圳科技,現朗詩綠色地產)、遠生實業(0298,前遠生金屬、中國數碼世界,現莊士中國)、名力集團(為香港興業(480)母公司,已私有化)、聯合海外(0373,前兆安地產,現聯合集團),建懋國際(108,現國銳地產)、保華集團(0459,已予華人置業(0127))私有化、高日發展(0156,前新時代地產証劵投資、高日發展、華地,現稱力寶華潤)及鷹君(41),股價分別報3仙、14.3仙、10仙、31.5仙,56仙、25仙、60仙、44仙及1.79元,均跌逾40%,可以見到當時的慘況。
其後股市略予整固後,穩步大升,在1994年,股市升至逾12,400點,升幅接近6倍,可見在低潮購買股票的力量的確驚人,但是現在機會是否一樣,大家就有細心想想了。
1989年1月11日:茂昌眼鏡(0152)購入同業網絡

1989年1月11日,公司宣佈以500萬元向一堆公司購入5間零售店的同業,如果高於合約之淨值,代價約10萬。目標用於擴張零售網絡。雖然該網絡每年虧損150萬,但因為管理層有信心,在可見未來可恢復盈利。
但是,公司仍是經營不振,其後出售上市地位予深圳政府,易名深圳國際,前主購回茂昌眼鏡業務。2014年,中國華仁醫療(648,前祥華國際、軟庫國際、中國仁濟醫療)購入茂昌52%股權,作價254萬,所以這麼多年這業務貢獻仍是很低,把一家有上市地位的公司,變成財技玩具了。
1989年2月14日: 新地私有化新城市

出的價錢是現金6.3元或是1股新地加0.94元,當時新城市8塊多,新地15塊多,相信你也懂選擇,是一個不錯的套利。
1989年2月2日: 謝瑞麟(0417)以高溢價收購邱德根控制的遠東發展(0035)

當時出價1.2元,較市價溢價近30%,但邱德根及其家族持有股份近84%,邱德根拒絕建議,家人亦不會接受。究竟謝瑞麟是否因為炒股票,所以提出此項收購,不知而知,
1989年後禁B股上市
1 :
GS(14)@2018-01-08 00:49:45【本報訊】港股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曾興起雙重股權制度,即AB股制。當時多家英資公司包括會德豐(020)、太古(019)、怡和等均發行B股,每股有2票至10票投票權,以確保管理層控制權。其後因引起撤資憂慮,港交所在1989年修例,不再考慮B股上市。目前太古B(087)為僅存的B股。美國允許集體訴訟,上市公司如出現問題,將面對更嚴厲的投資者索償,因此允許雙重股權制的公司上市。2014年,阿里巴巴因股權結構問題棄港赴美上市,港交所就同股不同權展開徵詢,但被證監會反對。在今年6月,港交所再提徵詢。此次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不放在主板,而是在新設的創新板,並針對「新經濟」,不是傳統經濟。對於集體訴訟問題當局沒提出解決方案,只要求加強披露和監管,證監會再無提反對。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221/20251370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