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七冠王棋士 1200場勝局的決斷力


2012-11-26  TCW
 
 

 

當今最強將棋大師——羽生善治(HabuYoshiharu),一九七○年出生於日本埼玉縣,小學一年級開始下將棋。

十九歲首次挑戰龍王賽即得勝,獲得第一個頭銜「龍王」,創下史上最年輕的頭銜擁有者。一九九六年取得王將地位後,一人獨占將棋七大頭銜「王將」、「名人」、「龍王」、「棋聖」、「王位」、「王座」、「棋王」,開創將棋界首度七冠制霸。其超越一般常識的棋法,被稱為「羽生魔術」。

在天才雲集的世界,領先致勝的奧秘為何?羽生善治首度公開他的致勝思考法,從一千二百場勝局練就出來的決斷力。

直覺。讓靈感決定下法,效果大於判讀》

我認為,直覺能力是人類所具備的最優秀的資質之一。

至今為止,將棋正式比賽中,我下了合計有千局以上的棋。一局棋中,一眼掃過,憑著直覺感覺「這一手棋似乎最好」的下法,最後證實有大約七成是正確的。

這就是直覺力,也就是靈感。直覺力是過去各種經驗和從中培養的知識,儲存在頭腦某個領域,在無意識的狀態下顯露出來的能力。它並非完全偶然、憑空浮現出來的。

經過無數次對局,在好、壞不同結果累積之後,腦子裡就會無意識閃出「這種狀況,這樣因應比較好」的直覺。

「這裡要這樣下!」做這樣的判斷,直覺的效果大於判讀。包括將棋在內,勝負的關鍵都是出現在過程中。驗證勝負關鍵的「判讀」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衰退;不過,這項能力並不會失去,只是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而已。年齡漸長後判讀能力確實會退步,以我自己為例,現在就比二十歲時下降許多。

相對的,年齡增加後,也學到了盡可能精簡思考過程的方法。或許是心臟增強了,擅長活用經驗了。年長的棋士,不僅具備技術,心臟也較強。有時就好像在用心臟下棋一般。

判斷全局的視野, 就是所謂的「 大局觀」。也就是碰到一個棋面時,能夠判斷目前是什麼狀況,之後應該如何因應的能力。也可以說是洞悉全局本質的能力。

這種思考的基礎就是第六感,亦即直覺能力。而直覺能力的根本則是感性。

例如,一般人認為數學是由嚴謹的邏輯構成的學問,但是曾獲得有數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茲獎的小平邦彥教授,卻認為數學是高度感性的學問,因此他稱數學為「數覺」。再以中學幾何學中的圖形問題為例,如果沒有靈光一閃,想到要利用輔助線,就很難解開問題。在將棋的世界中,能否得到類似輔助線的靈感,往往成為決定棋力強弱的關鍵。

不限於將棋,任何實力相當的競爭中,能否發揮力量的關鍵,就在於這種大局觀與感性的平衡。要發揮感性,並不是啟動哪個部分,讓它發揮正面的功效,而是藉由閱讀、音樂、與將棋界以外的人士接觸等各種刺激,綜合性的讓自己的感性更為敏銳。

冒險。風險越大,值得挑戰的價值越大》

有些人在推動事情時,總是喜歡強調「時機還未成熟」、「環境還不夠完善」等理由,但所謂環境還不夠完善,反過來說,正是非常好的環境。過度強調風險,對新事物的挑戰就會裹足不前。

風險的大小也代表著它的價值,風險越大就越值得挑戰。著眼於這一點,相信你也會產生挑戰的勇氣吧。

將棋最重要的就是判斷與決定。我做決斷時,所有的依據都在自己心中。在將軍對方或被對方將軍的危險局面,最終都要由自己來承擔風險。這種狀況下的決斷,正可顯示一個人的本質。

將棋對戰時,序盤即掌握主導權,中盤以後小心的攻防,是決定勝負的關鍵之一。終盤的近身肉搏中,不僅有被將軍的風險,還需要高度的勇氣。現在的年輕棋士們,在這種局面下,會毫不畏懼的勇往直前。

要獲得勝利,有一條必經之路是避不開的,那就是面對風險也絕不害怕。若畏懼對手,就會想找各種理由來逃避。但是攸關勝負時,必然會面對這種局面,必須做出決斷。不論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勇敢表現自己是非常重要的。有犧牲的精神,才有成功的希望。

專注。深度專注,要像潛水般循序漸進》

當整體布局只剩最後一步時,那枚棋子就好像會發光似的。曾有其他運動選手也用過類似「發光」這個字眼。例如賽馬騎師武豐先生,他第一次騎著Super Creek得到GI冠軍時,就曾經說:「終點一片淨空,好像還發著光。」橄欖球的今泉清選手也曾經說過,在他仍代表早稻田大學的時代,比賽中接到球,眼看就要衝過對手的守備線時,前方有「一道光芒。」

這種現象很少見,原因我也說不上來,但都是人在達到深度專注時所發生的現象。

常常有人提到我的「羽生瞪」,好像是曾經有棋局的觀眾偶然與我四目交接,覺得我眼神很凶。我絕對不是因為覺得受干擾而瞪他,只不過我集中精神看著棋盤時,就是這麼板著臉,又剛好朝著他的方向抬起頭來。其實這根本是不自覺的,當我專心思考時就會這樣,並不是因為被誰干擾。進入深度專注的感覺很像在潛水,慢慢深入海底。

人無法一口氣就達到深度的專注,就好比潛水的時候必須要慢慢的,讓身體一邊習慣海中的水壓,一邊向海底深入。專注力也一樣,必須循序漸進。如果省略這個步驟,就無法真正達到深度的專注。

焦急只會讓自己一直浮在淺灘打水,無論如何都不能再深入。相反的,若是按部就班潛入,精神就可以非常集中。

深度專注的狀態就是毫無雜念或邪念,像是老僧入定的感覺。映入眼中的景象可能不是現實的周圍環境,而是平常肉眼所看不見的事物。對時間的觀念也會消失,一下子就看出對手的布局,可以很快判斷出致勝的一步。這樣的專注可以相當持久。相反的,若不是深度的專注,思緒會一直在原地打轉,遲遲無法做出決定。

常有人問我:「該怎麼讓孩子提高專注力?」我想,只單獨培養專注力應該很困難吧,又不是喊一聲:「專心!」專注力就會出現。

小孩子只要是做自己喜歡的事,都會一直做下去,甚至忘記時間。當他熱中於一件事的時候,就算大人什麼都不說,他們也會很專注。重要的不是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而是給他們一個能夠發掘興趣、想要深入探索的環境。培養一個興趣,一頭栽進去,如此不只是專注力,同時也會激發思考力和創造力。

玲瓏。能夠控制喜怒哀樂,也是種實力》

最近有人找我題字,我總是寫上「玲瓏」二字。玲瓏是取自成語的「八面玲瓏」,看清楚周圍的意思,同時也表達一種心境,期許人心能夠保持透明豁達,也有點類似「明鏡止水」的意思。

雖然我經常這麼寫,但不表示我已經到達那樣的境界,這只是我的願望。在對局開始前,我總希望自己能夠「八面玲瓏」,從容應戰;但對局一開始,經常都會變成迂迴曲折的混戰,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實在很難。對局開始時互道「請多指教」時心境還很「玲瓏」,下第一手的那一刻起就全忘了。這表示我的修行還不夠。

對局當中,會有喜怒哀樂各種情緒。我在成為職業棋手之前,就已經受過訓練,不管局面如何不利,心裡的情緒都不該出現在臉部表情上。但是,當我放棄贏棋,有時候還是難掩落寞的心情,結果也讓對方看出端倪,乘勝追擊。而當對方確定已經贏棋的時候,我也會從他們的表情知道自己「輸了」。

對棋局最容易產生影響的就是「怒」的情緒。如果時間還充裕,可以暫時離席,看看風景讓自己冷靜一下。但是接近終盤,時間所剩無幾,就沒有那麼從容。有時候一籌莫展,或是相反的得意洋洋。無法駕馭情緒或競爭心,就會影響表現。

不只將棋,所有輸贏的世界裡,最重要的就是,即使不慎失手,也要極力預防下次再失誤。一旦怒急攻心,就無法做到這一點。所以說,控制自己的情緒也是一種實力。

另外,對局的時候,當感覺自己已經輸了,還是有能否爽快認輸之分。有時候理智告訴自己:「應該要認輸了。」但另一方面又覺得或許還有反敗為勝的機會,就是不放棄一線希望。事實上,偶爾還真的就這樣贏了。一直思考勝負已定的局面是一件痛苦的事,或許,能夠趁早認輸的人,才是懂得控制自己情緒的人。

熱情。對一件事始終如一,就會有進步》

將棋界和講求學歷的社會是完全不同的世界。我不太清楚一般社會所說的學歷或成績到底有多重要,但是,頭腦的使用方法因人而異,所謂的聰明,也有很多種類。懂得活用知識、記憶力很好、計算很快、腦筋轉得很快等,都可以說是聰明吧。我認為,邏輯思考、判斷的能力有其必要,分析利弊、懂得取捨的決斷力也很重要。

我曾經認為才能是一瞬間的電光石火,但是現在我覺得, 十年、二十年,甚或三十年的時間,對一件事情的態度、熱情始終如一,那才叫作才能。

憑直覺棋法就從腦海浮現,或是能夠當機立斷某一步棋,這些判斷力的確是因人而異。但摒除這些因素,以長遠的眼光來看,能夠一直保持熱情的人,才真正有發展的空間。

如果說不管怎麼努力都沒有結果,就輕言放棄的話,進步也將從此打住。我周遭的頂尖棋士們,個個都看不出有什麼顯著的進步,但哪怕只是前進一點點,一直抱持著這樣積極態度的人,即使比別人花費更多時間,最後都可以留下好結果。(本文摘錄自第二、三、五章)

【延伸閱讀】將棋史上首位奪七冠王——羽生善治將棋賽事紀錄

1988年:對局數、勝利數、勝率、連勝數都高踞首位,獲得年度最優秀棋士賞,是史上最年輕紀錄(十八歲)

1989年:在第二期龍王戰擊敗島朗七段,獲得首個頭銜戰冠軍,是當時最年少的頭銜保持者(十九歲)

1993年:同時保持龍王、棋聖、王位、王座、棋王五項頭銜,是史上最年少的五冠王

1994年:首次奪取名人,成為史上第一位六冠王

1996年:首次奪取王將,包攬將棋界的所有頭銜,為同時保持七大冠的第一人

2012年7月:獲得的頭銜數已達八十一期,打破當今紀錄

2012年8月:取得職業第一千二百勝,是史上最年少、歷時最短、勝率最高的唯一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59

為了終結「空芯」的1200億

2014-05-19  NCW
 
 

 

中國芯片業仍以代工為主。1200億元國家扶持基金能否終結「空芯」現象?

◎ 財新記者 於達維 文yudawei.blog.caixin.com 「這是一個高風險、高投入

、對國家具有戰略意義

的行業,但我們很長一段時間每年的投入只夠修2公里地鐵。

」談起過去中國集成電路(IC)產業的窘境,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一位權威專家不無遺憾地說。

投資短缺的直接結果,是中國集成電路行業只能被國際巨頭牽著鼻子走,在這一利潤豐厚的行業中國企業只能掙到加工費。每年中國花在進口集成電路上的美元,大大超過了購買石油所用的外匯。對於具備戰略意義甚至軍事意義的高端集成電路,則是花再大的價錢也買不來。

這一現狀,被業內人士稱為「空芯」現象。從1996年開始的「909」工程、到2000年出台的18號文件,都曾經是中國趕超世界潮流的機會,但直至當下,「空芯」困境雖有所緩解,卻並未結束。

2009年3月, 「極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裝備及成套工藝」被列為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中的16個重大專項之一,頭兩年的總投資就達到180億元,這讓中國的IC行業的窘境有所改觀。

但是業內專家所預想的,在短時間內替代一半進口的目標,並未實現。雖然在這五年間中國 IC 行業取得的進展舉世公認,與國際前沿的差距顯著拉近,但是本土企業的增長速度並未趕上國內旺盛的需求,中國不僅在 CPU、網關、內存這樣的核心部件上依然受制於人,在新興的汽車電子領域,更沒有一片產自本土的芯片。

斯諾登所透露的中國核心芯片上都有美國後門的傳言,更是讓中國如坐針氈, 「空芯」現象必須有所改變。

據《中國證券報》報導,與信息安全相關的芯片產業,已被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中國將投入巨資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1200億元國家級芯片產業扶持基金有望於近期宣佈成立。有了國家隊資金的護航,集成電路芯片的設備、設計、製造、封裝企業均有望迎來高速發展。

這筆巨資應該怎麼花?在五年之後,中國芯片行業能否發生根本性改觀,進而走出窘境?答案未知。

「空芯」 依舊

上世紀末,是中國集成電路行業的黃金時期。剛剛起步的中國,迫切需要改變有腦無芯的狀況。當時出現兩座里程碑事件,分別是1996年華虹成立和2001年中芯國際的成立。兩家公司的背後,是「909」工程和18號文件的推動。

1996年3月,國家對建設大規模集成電路芯片生產線的項目正式批覆立項,即「909」工程,意為微電子產業上世紀90年代第九個五年計劃。該項目投資40億元,是中國電子工業有史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項目。上海華虹微電子有限公司(下稱華虹)同年正式成立,時任前電子工業部部長的胡啟立以66歲 的年齡兼任華虹董事長。

華虹於1999年建成,2000年試投產,當年贏利。雖經歷了2001年的大虧損,但2004年華虹銷售收入49億元,並進入穩定的贏利期,自主創新能力初步形成。到2005年6月,華虹已經完成和超過了當初立項的所有的目標。

當時的華虹副總裁、現在的上海集成電路協會秘書長蔣守雷對財新記者說, 「909」工程體現了國家對集成電路行業的重視,因為在海灣戰爭中美國和伊拉克軍隊的懸殊對比讓國家領導人非常震撼。當時的國家領導人在參觀韓國三星後回來說「觸目驚心、夢寐以求」 。

「但是從1996年到現在,國家再也沒有投錢,企業只能靠自身的能力上市或者融資。 」蔣守雷說,現在全世界的共識是這一行業不是簡單的一筆啟動資金就可以發展起來的,後來國家支持勁頭越來越小, 「原來的政治優勢發揮得不夠,對這個行業需要長期持續地大力投資認識不足」 。

1998年11月,時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電機系教授的馬啟元和楊雄哲以及另外兩位台灣半導體專家,聯名給當時的國家領導人江澤民和朱鎔基寫信,建議中國大力發展芯片核心技術,並且對這 一行業進行政策調整,配套與之匹配的資金。

馬啟元對財新記者說,當時他們的這封信,直接促成國家18號文件的起草,該文件提出對軟件和半導體行業僅徵收3%-6% 的增值稅。到2000年1月,這四位專家以及後來中芯國際的總裁張汝京與當時的國家發改委主任曾培炎見面,並促成中芯國際的順利組建。

他們當時的設想是,通過政策的扶持建立中國的第一個8吋和12吋晶圓廠,對於它的發展方向並未確定是走代工的路線還是自主研發的路線,從實際效果看,代工的道路走得比較快。因為中芯國際的有些股東就是他們自己的客戶,因此給他們做代工,產品比較有保障。

如今,雖然華虹已經壟斷了中國大部分IC 卡市場,中芯國際也已經是全球第三大代工企業,但是中國一直志在解決的核心技術問題,卻一直沒有解決。

當時隨中芯國際成立的幾家 IC 設計公司,也遠沒有達到能夠和國際巨頭叫板的水平。

2011年在為紀念已故的中國半導體協會前理事長、中芯國際前董事長江上舟博士召開的芯片產業座談會上,馬啟元就提出目前中國半導體行業存在的三個負增長問題,包括產值、進出口、以及製造業的負增長。

「從海力士(Hynix)在無錫設廠之後,除了中芯國際和宏力半導體的擴產,中國就沒有新的12吋和8吋廠動工,而三星、美國都在擴建,中國的製造增速在下降,我認為國家應該更重視這個問題。 」馬啟元說。

工信部運行檢測協調局數據顯示,過去六年,中國 IC 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僅400億美元左右,而英特爾僅2013年投資就達130億美元。同時,六年間有三年出現嚴重負增長,投資總量明顯下降,表現出不穩定、不夠持續的特點。

在核心半導體芯片(計算機、通信、存儲芯片)絕大部分仍依賴於進口。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在2014年1月公佈的相關資料顯示,2013年大陸的集成電路進口額為2322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大幅增長34.6%,逆差達到1441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擴大了50億美元,為連續第四年擴大。

可以說從中芯國際的成功開始,中國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生產基地,技術水平從比國外差四五代到現在差一兩代。

但是能夠自主的產品主要是消費電子產品中的中低端產品,而諸如電源管理、數字電路、通訊電路等高端產品還和國外差得很遠。

蔣守雷說,有一點是很奇怪的,中國每年石油進口需要幾百億美元,中國擔心國家石油安全問題;但中國每年進口的集成電路是用外匯最多的,但沒人說這有問題。

在馬啟元看來,中國集成電路行業現在的成績也並未達到他們當時設想的水平。 「我們當時覺得10年肯定可以達到台灣的2倍多,但到了2009年只有台灣的六分之一,到現在也是剛剛持平。 」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18號文件中對 IC 產業的優惠政策在2004年的取消。2004年3月,中芯國際在美國上市的第二天,美國政府就向WTO 遞交了對中國18號文件退稅政策的抗議。

蔣守雷說,因為當時中國 IC 產業的規模比較小,為這個被訴不值得,因此中國就妥協了,取消了優惠,雖然此後又有其他優惠措施出來,但執行得也不好。 「但換一個角度看,就是因為這 個行業重要,美國才抓住不放。 」

代工之憂

「中芯國際之所以沒法在自主開發上取得突破, 就是因為選擇了代工(foundry)的模式。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對財新記者說。他對這一狀況的解釋是,由於中芯國際的客戶就是國際芯片巨頭,前者要得到後者的訂單,就必須老老實實給後者做代工,如果想要自己開發的話,就意味著連維持運行的訂單都得不到。

但是得到了訂單的結果,就是技術上永遠受制於人。上述專家表示,三星選擇做 DRAM、FLASH,就做到了世界第一,選擇做代工,頂多是世界第一打工仔。

而缺乏垂直整合能力,在消費電子領域飛速發展的今天,劣勢就更加明顯。

在蘋果推出觸摸屏智能手機後,席捲了全球的市場,但是三星並未甘心失敗,在短時間內就推出了自己的 GALAXY 系列,與蘋果分庭抗禮。

馬啟元介紹,中國在過去比較重視設計公司的培育,他本人也投資過設計公司,但是由於國內製造能力不足,這些設計公司的流片只能到台灣去做,從流片到檢測和封裝,每個環節的等待時間是一兩個月,整個過程要六至九個月。

這導致當時國內做的手機芯片,每次出來都比三星晚四個月,原因就是三星是IDM(垂直整合製造商) ,有自己的製造廠,設計的時候就把每一道工序的時間表都排好了,就省掉了關鍵的三四個月,在中國往往是今年設計的,適合今年手機上用的芯片,明年才能上市,賺不到這個設計所應有的價值。

可以說,中國一開始是參照台灣新竹模式,但是在馬啟元看來,在站穩腳跟之後,就應該大力發展自己的製造能力,而不是繼續為人打工。 「後來的思路錯了。 」而中國又是終端用戶最多的國家,但是所有的終端廠都是組裝的,這是中國目前產業結構急需挑戰的瓶頸。

馬啟元說,台灣本地市場比較小,做代工可以理解。但我們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場,為什麼還要照搬台灣模式?中國既不能走歐美國家按部就班的模式,也不能走台灣的代工模式,韓國模式的吸收消化美國技術,注重應用創新,短期內組建一批垂直整合的產品公司,開發自己的品牌進行全球競爭,更加適合中國國情。

千億元拯救

為確保國家信息安全,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去年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對 IC 產業進行密集調研,強調加快推動中國 IC 產業發展是中央做出的戰略決策。

2014年2月,工信部電信研究院院長曹淑敏透露,國務院已經出台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綱要。綱要以財政扶持與股權投資基金方式,爭取更多資金進入IC 產業,形成對社會資金的示範引領作用,吸收各類社會資源和資金進入。

即將成立的國家芯片產業扶持基金規模將達到1200億元,其中國家財政撥款400億元,其餘資金依靠社會募資。

基金將採取公司化運作,專業化運營,重點支持集成電路芯片的設備、設計、製造、封裝等細分領域。包括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數字電視等重要領域的芯片,均將有望實現進口替代。

事實上,早於國家隊,各地已經開始著手打造地方版的芯片產業股權投資基金。繼去年底北京宣佈成立規模300 億元基金後,武漢、上海、深圳、合肥、安徽、瀋陽等多地也加速推進。

「極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裝備及成套工藝」重大專項專家總體組召集人、中國科學院 EDA(電子設計自動化)中心主任葉甜春告訴財新記者,經過五年的努力,在重大專項的支持下,中國把和國際上的差距從三四代縮短到了一代到一代半的水平。

他認為,中國長期與國際上的差距,背後的原因不是大家不努力,而是中國沒有發展到那個階段,因為這個產業總的來說跟整個工業基礎有關,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 「我們本來就是在打基礎。 」「現在產業實力在增加,規模上,需求上,勞動力和基礎條件好了,缺的就是核心技術,現在正是攻核心技術的時候。 」他說。在重大專項的推進過程中,關鍵的領域就是製造技術的知識產 權,主要是65納米、45納米的製造技術。

「第一步走得很順利了。 」葉甜春告訴財新記者,產業規模遠遠不夠的時候,先要把規模做起來,利用重大專項推動創新能力,後面的產業投入跟進,製造業水平提高的很快,現在已經具備了大規模擴大產業規模的條件。

在他看來,要替代近2000億美元的進口規模,就意味著中國的芯片產業規模要達到鋼鐵產業的規模,怎麼也要花10至20年的功夫。 「如果前面不是很順利,現在就不敢投那麼多錢。五年前只能做合資企業,主動權差很多,現在可以以我為主做產業的佈局,許多核心的芯片必須自己做。

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研究員謝常青對財新記者說,現在中國基本上是和國外差一到兩代,別人是22納米的水平,中國是28納米已經達到量產的水平,實驗室的水平14納米 -20納米。五年來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原來都是不敢想像的。

雖然中國還沒有進入非常高端的市場,但中高端的市場已經進入了。進口量大,是因為需求量大。他認為,再過5年 -10年,中國企業應該可以和國際巨頭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步,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

目前,展訊在 TD 基帶芯片市場已明顯領先,銳迪科智能手機基帶芯片產品批量出貨,福州瑞芯微、珠海全志在平板電腦主控芯片領域得到市場普遍認可。在長期被少數幾家國際巨頭壟斷的設備和材料領域,以中微半導體、上海新陽半導體為代表的國內設備和材料企業已經進入國際市場。

2013年7月,清華紫光以110億元的代價把美國上市的展訊收購,展訊終於「留美回國」 。蔣守雷說,這說明中國終於有人願意花大錢發展這個產業了,創業者得到了應有的回報,投資者也得到了收穫,對這個產業的長遠發展是個有力的刺激。

錢怎麼花

一位外資諮詢公司的通信行業專家對財 新記者說,雖然不夠強,目前中國在通信芯片的全產業鏈已經都有相當的佈局,華為的海思在通信芯片的商業化上已經走在前列,還有許多企業形成的一些實力。從政府層面通過資金扶持這個行業的增長是必要的,但是現在晚了點,通信、移動計算的芯片現在已經落後一段距離了。

他認為,關鍵是花錢怎麼個花法,都說是韓國政府支持得好,其實沒有真正研究錢是怎麼花的。他提醒說,一種需要避免的情況,是這些錢絕大部分落到央企和有國資背景的企業手裡,而真正做高新技術的民營企業,還是得不到支持。

資深半導體產業專家莫大康對財新記者說,芯片行業是非常複雜的,雖然沒有錢是往往不行的,但也不是靠錢就能夠解決的。在他看來,中國過去雖然也投了不少錢,在許多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與國際巨頭的差距並沒有縮小,甚至有所擴大。但是這並不是因為中國的企業不夠努力,而是中國整個的市場大環境的問題。

這些錢應該怎麼花,他認為關鍵是要市場化運作,雖然大家都認為三星得到了韓國政府的很大支持,但是三星的決策是市場化的。

市場化運作,最簡單的道理是投資要有回報,並不是在實驗室中取得什麼成果,而是能夠量產,能夠取得市場回報,如果說給一個企業100億美元,三年、五年後要考核,企業敢不敢要,能不能保證回報超過銀行的利息,這都很難說。

莫大康認為,關鍵還是要先把中低端的產品做好,佔據45納米的芯片市場,實際上在物聯網領域、汽車電子領域,不需要特別高精尖的技術。 「我們總是強調要彎道超車,但是在投入上、人才、市場環境上都比不上國際巨頭,中國在進步,別人的速度更快,能保持差距不被拉大就不錯了。 」實際上,從目前全球集成電路產業的狀態看,已經進入了寡頭競爭的時代,領先的設備公司、製造公司和設計公司之間的虛擬聯盟正在形成,原本開放的產業形態正在發生根本性改變。莫大康認為,如果中國的IC 產業在這五年內不能快速發展,那麼未來很有可能面臨「終端公司沒有芯片話語權、芯片公司沒有製造夥伴、製造公司沒有設備買」的邊緣化的威脅。 「大產業需要大政策,大政策需要大智慧。 」馬啟元指出,中國芯片行業的振興之路應該是像海爾、聯想這樣的整機廠進入芯片行業,才能成為中國的三星。

因為中國的整機廠對於芯片的需求很大,但基本依賴進口,因此他們的利潤現在越來越薄,這也讓他們沒有實力進入需要高額投入的芯片行業,導致他們越來越依賴別人。

「我曾經跟聯想、海爾、中興的掌舵人都建議過,各家公司每年都要進口幾十億美元的芯片,為什麼不能自己建個廠去設計製造?結果這幾家公司都成立了自己的設計公司,但是芯片製造上都卡住了,因為投入太大。如果國家這次的政策能夠支持,可以幫助這些終端用戶大佬們進入芯片行業,讓他們來設計和製造自己的芯片。

而且,他提醒說,中國有必要利用手中的現金,把國際巨頭的半導體部門收購過來,在金融危機後,許多跨國企業將半導體部門剝離出來成立新的公司,而這些公司的持有人大多數是基金,這些基金是需要變現的。中國大可以將這些部門收購過來,包括完整的品牌、技術和設備,比自建還要便宜,這樣可以以最快的速度發展自己的IDM公司。

他說,中國應該像抓兩彈一星一樣抓芯片工業,它作為現代工業的核心是政府必須主導和引導的,放任自由發展是不可以的。 「美國為什麼禁止出口中國高端芯片,就是因為這是一個國家的看家本領。 」財新實習記者由銳對此文亦有貢獻如今, 雖然華虹已經壟斷了中國大部分IC卡市場, 中芯國際也已經是全球第三大代工企業, 但是中國一直志在解決的核心技術問題, 卻仍未解決。

即將成立的國家芯片產

業扶持基金規模將達到

1200億元,其中國家財政撥款400億元,其餘

資金依靠社會募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097

光線傳媒上海「拿地」1200畝,投資100億背後的「政商邏輯」:從電影延伸至實景娛樂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478
上海希望發展電影產業,光線希望拿地,於是雙方一拍即合。

但王長田並不願意將光線影業全部搬來上海,於是,聯手吳征做了一個新公司,並且由吳征來主導。在付出最小成本的同時,光線獲得了1200畝土地開發的可能性。

近日,光線傳媒在上海開發布會,宣佈了兩項「上海大計劃」,但發佈會結束後,一眾媒體人私下都對這兩項計劃表達了不解。

第一,光線與上海市閔行區達成協議,在閔行建設「中國電影世界」項目,面積1200畝,投資100億。大家質疑的焦點在於,光線傳媒市值才200億,拿100億搞類似於主題公園的項目,還面臨與迪士尼的競爭,到底能有多大的前景?第二,光線打算與吳征合作,在上海設立明星影業公司。這裡讓人不解的是,王長田為什麼要跟吳征合作?

有人問,上海已經有迪士尼了,之前還有東方夢工廠(黎瑞剛的華人文化基金與夢工廠合作的項目,地處徐匯濱江,位置好得令人髮指),華誼兄弟也有文化城,光線的這個項目盈利點在哪裡?

在電影界,王長田是後起之秀,《泰囧》、《爸爸去哪兒》都創造了票房奇蹟,但吳征在國內電影圈並不為人熟知,在投資《摩納哥王妃》之前,不少人對他的印象只是「楊瀾的老公」。

事實上,只要想清楚一個問題,以上兩點疑問都可以迎刃而解。

光線傳媒此番動作背後,其實是上海市政府,確切地說,是閔行區政府的一次招商引資行為,這當中寄託著上海重振電影產業的希望。

在上個世紀,「上海電影」曾經幾乎是「中國電影」的代名詞,但最近二十幾年,中國電影業的中心迅速移至北京,上海的電影產業日益衰落。在與北京的PK中,上海在文化方面的吸引力日趨衰落,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

於是,上海找到了光線。

政府希望發展電影產業,光線希望拿地,雙方一拍即合。但王長田並不願意將光線影業全部搬來上海,於是,聯手吳征做了一個新公司,並且由吳征來主導。

在新成立的明星影業中,吳征是董事長,光線只是派出了光線影業的負責人擔任公司總經理。在明星影業發佈的若干個項目,幾乎都是吳征此前七星娛樂就已經有的項目,光線的參與,主要是中國部分的製片以及在中國的發行。

從明星影業發佈的項目來看,半數都由《速度與激情》林詣彬領銜,相對單一,而且林詣彬的體系是好萊塢式的,可能不適合中國市場,這也構成明星影業未來的一大風險。

對於光線來說,由於介入並不算深,無論事成與否,影響都不算大,何況多發行幾部影片,何樂而不為?

在付出最小成本的同時,光線獲得了大規模土地開發的可能性。

這次項目涉及1200畝土地,光是這些土地就價值連城,如果未來能夠配建地產項目,發展潛力巨大!

但王長田卻說,這不是地產項目,光線不進入地產業。為什麼?因為光線還目前還缺乏玩地產的實力。

「中國電影世界」投資額100億,但光線去年全年的營收僅有9億,單靠光線,根本吃不下來這麼大的項目。所以王長田說,今後的投資,會是由一個財團來開展。

我們不妨參考一下華誼兄弟的文化城。

早在2011年,上海市嘉定區就跟華誼兄弟有過幾乎一模一樣的合作。嘉定拿出1000畝地,給華誼兄弟建設影視基地,並且仿照洛杉磯環球影城,今後會開放觀光。

在華誼兄弟文化城的項目裡,華誼兄弟與嘉定區政府共同投資,華誼兄弟佔股40%,另有一些文化產業公司參股。

這一次,更像是閔行與嘉定的PK。

昨天的發布會上,閔行區書記、區長,以及區委區政府的領導班子幾乎全部出席,閔行區長致辭時說,除了一個值班的副區長和一個出差的副區長,其他人全來了。這無疑顯示出閔行對於這個項目的高度重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053

烏克蘭反對派:1200名新兵曾在俄接受訓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057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烏克蘭東部親俄反對派領導人Alexander Zakharchenko稱,他們已經接受了1200名新兵,他們“在俄羅斯經過了4個月的訓練”,這似乎證實了俄羅斯對反對派的軍事支持。

Zakharchenko稱,在反對派占領的區域,已經新增了以下儲備:150輛裝甲車(其中30輛是坦克)和1200名在俄羅斯接受4個月訓練的士兵。但是,這些裝甲車是否來自俄羅斯尚未清楚。

此前,北約和烏克蘭已經指責俄羅斯向反對派運送坦克、導彈發射器,以及其它武器裝備。周四,英國每日郵報和英國衛報的記者也目擊至少23輛裝甲車由俄羅斯運往烏克蘭頓涅斯克檢查站。周五,俄羅斯國防部稱,沒有俄羅斯軍隊進入烏克蘭東部地區,烏克蘭在境內摧毀俄羅斯裝甲部隊的報道是“某種幻想”。

至少現在清楚的是,許多來自俄羅斯的士兵通過反對派控制的邊境進入烏克蘭。Zakharchenko的講話並沒有證實這1200名新兵是俄羅斯服役軍人、誌願戰士,還是烏克蘭東部激進分子接受訓練後再次返回。

最近幾天,俄烏邊境備受關註,因為俄羅斯向烏克蘭東部派遣了援助隊。這270輛卡車裝滿了貨物,包括食品、水、藥品、床和發電機,他們周四距頓涅斯克過境站20英里處停止。

俄羅斯和烏克蘭就這批救援物質該如何送至反對派占領區域而爭論不休。

更新:法新社報道,國際紅十字會宣布,俄羅斯與烏克蘭政府已達成協議,允許俄人道救援物資越過邊境進入烏克蘭。雙方還商定了烏方如何對俄護送物資人員進行檢查。

烏克蘭東部親俄反對派領導人Alexander Zakharchenko在接受俄一家電視臺采訪時表示,武器並非來源俄羅斯,而是獲自烏政府軍,此外也沒有俄軍人支援,只有誌願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192

國芯國產: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掛牌在即 首批規模1200億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858

computer_chips

今日,《中國證券報》報道稱,備受關註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或於近期掛牌成立,首批規模將達到1200億元人民幣。(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產業界人士表示,該基金的落地將是振興我國集成電路行業極為重要的一環,顯示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將由國家進行統籌,改變過去松散無序的發展模式。

華爾街見聞曾提及,考慮到去年美國國安局監控全球的“棱鏡門”事件,發改委在今年早些時候對國際芯片巨頭高通和IDC展開反壟斷調查。

《中證報》報道還稱,該基金由工信部、財政部牽頭發起,財政部與其他投資主體共同出資組建,采用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的模式,主要投資於芯片制造等重點產業。基金出資方還有國開行、地方政府等,其中約400億元的資金需要向社會募集。

華爾街見聞早前提及,政府已明確以財政扶持和股權投資基金方式給予雙重支持,發展與信息安全相關的芯片產業被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按照6月公布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公布的發展目標,到2015年,集成電路產業銷售收入超過3500億元;2020年基本建成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的集成電路產業體系。

《綱要》還提出,要設立國家產業投資基金,主要吸引大型企業、金融機構以及社會資金,重點支持集成電路等產業發展,促進工業轉型升級。

各地自4月之前就已開始著手打造地方版的芯片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北京於去年12月北京成立IC產業發展基金,打響地方政府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第一槍。基金總規模300億元。

而安徽的計劃最為激進。該省提出,2017年省內集成電路產值達300億元以上,2020年總產值達600億元,支持合肥等市建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基金。

業內人士表示,集成電路產業作為電子產業鏈的最上遊,具有非常高的技術壁壘,同時也具有很強的規模效應。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集成電路企業在資本市場非常活躍。展訊、銳迪科、瀾起科技相繼從納斯達克私有化退市,擬回歸估值更高的A股市場。長電科技與中芯國際牽手設廠,盈方微借殼S舜元上市,近期市場又傳出長電科技和華天科技有意競購主要從事集成電路封測的星科金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903

俄羅斯政府:2014年資本外流規模或達1200億美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524

20140722putin

在烏克蘭危機的作用下,今年俄羅斯經濟最重大的一個主題就是資本外流。據國際文傳電訊社報道,俄羅斯經濟部認為,2014年資本外流規模或將達到1200億美元,差不多占俄羅斯GDP的10%。

今年7月,俄羅斯央行將關鍵利率上調50個基點至8%。這一舉措也被視作是前段時間烏克蘭局勢緊張、美歐擴大制裁後,俄羅斯應對大規模資本外流的措施。

華爾街見聞網站曾介紹,7月9日俄羅斯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截至當時為止,已有450億美元逃離俄羅斯,這幾乎達到了俄羅斯4%的GDP。

然而,今年5月份,歐洲央行無意中透露出來的數據更為驚人,歐洲央行表示,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俄羅斯實際的資本外流規模估計已經達到2220億美元,比俄羅斯自己承認的數字高出4倍,這顯示美歐對俄制裁已經對其經濟產生了嚴重的沖擊。

與此同時,普京居高不下的國內支持率令人驚訝。據蓋洛普民調顯示,普京目前支持率高於80%。然而,外逃的資金似乎不能夠側面證實普京在國內的高支持率:今年上半年外逃的資金已經達到了2013年全年的金額。如果民眾真正支持普京,資金理應不會大量外逃。

很少有人將支持率與資本外逃聯系在一起,但他們卻是普京主義的核心。普京給予普通俄羅斯人穩定的生活和大量的政治宣傳,然而,俄羅斯富豪卻被允許將資產轉移至海外。

普京一直被和重建俄羅斯聯系在一起。然而事實上,自他2000年就任以來,大量資本外逃,而腐敗則蔓延至俄羅斯各個角落。而普京對此並未加以制約。因為如果他采取行動,就意味著失去俄羅斯精英階級的支持。而精英階級的資源和渠道幫助了普京獲得成功。

此前華爾街見聞曾介紹,受歐美制裁和資本外流的壓力,普京政府開始越來越多的向中國伸出橄欖枝,計劃取消以往對中國投資的非正式限制,以刺激俄羅斯經濟。普京希望將中國資金引入房地產、基礎設施和天然氣資源中。

當然,中國並非在所有領域都將獲得準入,俄羅斯將在黃金、鉑金、鉆石和高科技項目中設置“投資紅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879

中國產鋼巔峰將至 礦業巨頭1200億美元投資命懸一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893

必和必拓、力拓等礦業巨頭原本預計,中國到2030年年末才會達到鋼產量巔峰。可最近業內預測,中國產量巔峰提前到來,速度遠超預期。這意味著,礦業巨頭1200億美元的鐵礦石相關投資命懸一線,前途未蔔。

Metal Bulletin數據顯示,本年度至今,基準鐵礦石價格累計下跌47%,在大宗商品之中今年表現最差。昨日價格繼本月5日後再創五年新低。鐵礦石跌跌不休之時,全球最大鋼鐵和鐵礦石消費國中國的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今年第三季度中國GDP增長率降至7.3%,創近六年新低。一些業內分析師和鋼鐵生產商由此認為,中國的鋼鐵生產巔峰期即將到來。

國際鋼鐵協會會長、奧地利最大鋼鐵生產商奧鋼聯(Voestalpine)的CEO Wolfgang Eder預計,中國的鋼產量將在三年內達到巔峰,這將迫使相關工廠停止拓展業務、關門大吉。Eder認為:

“中國鋼鐵行業將不得不重組。鐵礦石生產商越來越清楚,他們必須修改企業增長預期。產能過剩太多,即將投產的項目還在增多。壓力會更大。”

高盛本月6日發布的報告預計,到2017年,鐵礦石市場過剩的產量將增至將近3億噸。報告統計,2011年以來,共有24個鐵礦石項目啟動或者獲批。必和必拓和力拓為首的礦業生產商為這些新項目投入1200億美元。

投行Liberum Capital Ltd.的礦業分析師Richard Knights評論稱:“我一直覺得礦商這方面很高明,因為重大的投資決策都要以(產量)預期為依據。可如果這些企業弄錯了,哪怕只錯了一點點,就會對今後幾年的企業盈利和股價產生很大影響。”

俄羅斯金融服務公司BCS Financial Group的股票研究負責人Kirill Chuyko稱,鐵礦石生產商最大的弱點是,他們通常“過於看好行情”。Chuyko認為,中國鋼產量已達巔峰,“中國的需求會下滑”。

上月必和必拓已下調對中國鋼產量增長的預期幅度,但仍預計,到2020-2025年,中國的增長幅度可達到25%,由10億噸增至11億噸。力拓則預計,到2030年左右,中國的產量將達到10億噸。

國際鋼鐵協會上月公布,今年9月,全球65個納入該協會統計的國家粗鋼總產量達到1.34億噸,同比略降0.1%,其中中國粗鋼產量為6750萬噸,同比持平。下圖來自國際鋼鐵協會。

鋼鐵,鐵礦石,必和必拓,力拓,大宗商品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826

世界黃金協會:1200美元能反映黃金供需基本面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775

20141209zhenglianghao

世界黃金協會遠東區董事總經理鄭良豪在接受華爾街見聞專訪時稱,1200美元是反映黃金供需基本面的價位,是金價的重要支撐位,但不是最低位。

鄭良豪表示,2013年大跌之後,機構投資者已經從黃金ETF中撤出,現在的ETF持倉量和2007年相仿,而且都是以散戶為主,表明大的投機者已經基本撤出,現在的金價能夠反映市場的真實供求。

鄭良豪稱,過去十多年來,有三個大事支撐了黃金的上漲:1999年開始歐洲各央行的售金協議讓央行開始成為黃金的買家,2004年黃金ETF產品推出打開了很大的黃金市場,再就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黑天鵝事件。

長期來看,未來支撐金價的因素有三個。第一是中印的黃金需求,第二是發展中國家央行增持黃金,第三是美國消費者的需求回暖。

鄭良豪預計,未來中國和印度的黃金需求都將保持個位數增長,印度莫迪政府將會進一步取消對黃金進口的限制。

以下為訪談記錄:

華爾街見聞:據瑞信計算,截止去年4季度,黃金礦企的平均現金成本為728美元/盎司,若算上全部費用後金價的成本為1205美元/盎司,理論上1200美元應該是對黃金的一個強支撐,但黃金如今已經跌破1200美元,是否意味著黃金已經跌破成本價?

鄭良豪:我想1200是一個金價支持位,但是不是最低位。我想你在跟蹤金融市場的時候,往往都會了解,對於金融市場來說:“when they corrected, they tend to be overcorrected”。現在金價會不會降到更低呢?我想可能會降低一點,但是看總體來看,還是會回到近期供求水平。目前,1200的價格礦商還有利可圖,現金成本是七百、八百,意味著他們還可以收回幾百塊錢,再低下去他們根本不會做,或者不是馬上不做,會慢慢不做。所以1200或者1150到2000是市場的支撐點,但是不是最低位。

華爾街見聞:剛才提到兩個價格,一個是現金成本,一個是所有的成本。我們註意到在整個金融危機之前,金價是緩慢增長的,金融危機期間美聯儲推出QE後,黃金價格從700左右飆升高到了1900。有一種觀點認為現在金價跌回1200是泡沫的第一輪破滅,金價還會經歷第二輪泡沫破滅,也就是跌回危機前的700美元,也就是現金成本水平。您怎麽看?

鄭良豪:2000-2007年這一段時期的金價是反映了供求基本面的,它反映在這幾年全球尤其亞洲國家經濟起飛後對黃金的需求。

如果用ETF來看,ETF從2004年出臺,到2007年達到水平七百噸,金融危機之後,一些對沖基金或者大的機構投資者進來,把ETF推到最高點。

去年ETF大幅減倉,機構離場,金價也跌了下來,現在的ETF持倉量跟2007年差不多。也就是說大的機構投資者去年已經離開了,剩下的就是(金融危機)以前的基礎需求,或者是這些新增進來的投資者在支撐這個市場。而且我們看到股東名冊超過一百萬,說明是以小投資者為主。

華爾街見聞:所以說,現在的1200是一個能夠反映黃金基本供需面的價格。

鄭良豪:對,這是我一直以來的觀點。

華爾街見聞:中國印度黃金需求越來越多,而黃金儲量和供應越來越少,成本也會不斷上升,所以,長期來看金價的趨勢是否會不斷走高?

鄭良豪:長期來看有三個因素決定未來的需求。首先,是看中印兩個消費大國,在未來幾年會不會繼續增長。我們看到中國截止到今年都有明顯的增長,雖然已經緩慢下來了,但我想中國會繼續個位數增長,所以要看印度。印度的莫迪政府對黃金行業是很正面的,原來的80/20的限制也取消了。今後進口稅等負面影響可能也會慢慢解除,所以印度應該也會恢複個位數的增長。中國和印度能夠有個位數的增長,也是我們看未來市場一個很重要的元素,是一個基礎。

第二,發展中國家央行會繼續購買黃金作為他們的儲備,我們過去已經看到。我相信未來都會保持這個幅度,這是第二個很大的支撐力量。

第三個,我今天要說的,因為美國經濟慢慢複蘇,美國消費者可能重新返回黃金市場。過去幾年美國經濟跌到了谷底,現在我們已經看到美國黃金購買現在已經開始複蘇。

華爾街見聞:您的報告中有一張圖,美國現在一年也才買幾十噸黃金,比中國印度差很多。

鄭良豪:確實很少,跟我們中國差遠。不過,當年美國(黃金消費)是全球第一,這幾年金價升高,消費者負擔不起,開始買銅、白銀作為替代。現在(黃金)價格回落一點,美國人消費能力高一點,又開始買一點黃金,不過不是買足金,可能是9K或者14K。所以美國是很特殊的市場,但是他們已經開始多買一點,也是未來市場一個正能量,雖然不大,但錦上添花。

華爾街見聞:歐洲呢?歐洲人這兩年黃金需求也不少。

鄭良豪:歐洲不行,歐洲主要是買條塊(金條和金塊),但首飾歐洲不要想了。另外還有一點,回到(許羅德)理事長今天早上說的,現在(上海黃金交易所)要發展證券公司成為會員,可以通過證券通路發展黃金產品,或者將擴大黃金需求。

我們看過去十年,有三個影響市場的大因素:第一,是1999年開始的歐洲各央行的售金協議,是很大的推動力;然後是2004年ETF出臺,帶來了很大的黃金需求;再就是2007、2008年的金融危機。

這三個事情,第一個是市場結構的變化,央行可以從售金變成買金,這樣的結構變化,結構變化對市場的影響;ETF是新的產品,能夠吸引本來不進黃金市場的投資者。第三,“黑天鵝事件”金融危機。

這三個是過去十年,支撐整個黃金市場往上走的大因素。未來市場從現在谷底爬升,要看有沒有這些大的市場因素推動它,不然就會只是個位數慢慢穩健的增長。如果市場有什麽結構性的變化,或者新的產品能夠開放新的投資者,或者是金融市場黑天鵝事件,會反過來影響我們黃金市場。

華爾街見聞:如果證券公司允許交易黃金,也許今後中國散戶也可以購買ETF等等衍生品,這會成為像這樣重大的利好嗎?

鄭良豪:這是個利好消息,但是要看結構夠不夠大,市場每天都有新的產品,新的變化,但是能不能成為一個主要的推動力量,就是要看整個創新有多大。現在提出來,但是還沒有具體落實,落實之後它的能量有多大,還沒有看到。但是起碼我們業界還是從幾個方向走,去發展市場,發布新的產品,找新的投資者,或者進行結構性的變化。舉個例子,上海黃金交易所國際板就是市場結構性的變化,使市場更加好。有些變化會造成長遠的影響,但是往往在開始的時候,不太看得到。上海黃金交易所2002年上市的時候,我們要不感覺它的能量,三四年之後能量才發揮出來。

華爾街見聞:中國不管是現貨還是期貨的黃金交易量都很大。但目前中國在全球黃金定價上並沒有聲音。國外交易商不參與中國的交易,中國都是國內“自娛自樂“,黃金國際板打開一個口子,您預計大概需要多少年,中國在黃金定價權擁有一席之地?

鄭良豪:國際板是一個窗口,預計幾年我不曉得,不過中國的市場也不是用十年、二十年,是幾年的事情。中國黃金市場從沒有到現在才12年,真正起飛是2006、2007年之後,也就七八年的事情,國際板兩三年之內應該會成熟的。因為我們中國的能量太大了,全球參與者都不會忽略這個市場。

華爾街見聞:從國家的大戰略來看,推出黃金國際板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步驟。中國在努力尋求黃金、石油、工業金屬等大宗商品的國際定價權,您認為這幾個目標之中,黃金會首先實現嗎?

鄭良豪:當然。石油的市場在中東,工業金屬的在倫敦。我們黃金在你說的幾件事里是走在前面的。原因在哪里?我們黃金的載體是一致性的,而且變現能力很高,而且市場相對不太大,我們現在已經掌控全球25%消費市場。

華爾街見聞:剛才您還提到央行,現在央行是買入黃金的主力,但從結構上看,都是發展中國家在增持,像俄羅斯、土耳其、泰國、哈薩克斯坦等等這些國家,而歐美整體都在減持黃金。是不是說,隨著金本位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黃金對於央行的儲備沒有原來那麽重要了?

鄭良豪:兩件事情,西方國家會不會繼續減持,以及發展中國家會不會陸續增持?我們要了解西方尤其歐洲的國家,現在平均黃金儲備占外匯儲備的70%-75%,是很高的水平。前一陣子為什麽要售賣黃金?因為有些央行庫存超過90%以上,經過過去十多年減持已經下降到70-75%,他們對這個水平很舒服,而且我們也不會再要求已經有70-75%的國家再增持黃金。所以你剛才說的話,西方國家不會增持黃金是對的,因為百分比已經很高。

發展中國家以前沒錢,最近十多年、二十年慢慢積累財富,包括中國外匯儲備都是在過去十年突然漲上來,主要都是美元,黃金少於2%。其他發展國家中黃金占比都很少,所以未來增持黃金的都會是發展中國家央行。

華爾街見聞:發達國家的黃金占外儲比例高達70%-90%。而中國只有不到2%。您在報告中也提到,這個比例達到15%,中國將會有1萬多噸黃金儲備。但實際上,中國的黃金儲備自2009年之後就一直是1054噸,五年都沒有變過,外界有人推算稱可能中國黃金儲備已經到2700噸,甚至有人說已經到了1.6萬噸,您覺得哪個數字比較真實?

鄭良豪:1054噸。

華爾街見聞:為什麽?中國為什麽沒有像俄羅斯一樣去提高?

鄭良豪:這個是公布的數據,這個是真實的。我想這後面有很多因素,中國政府不站出來澄清,(那麽)事實就是1054噸。相信中國在這方面應該考慮,但是在證實之前都是猜測。

華爾街見聞:之前有一則新聞引起了我們很多讀者的興趣。德國央行準備從美國運回300多噸黃金,但去年一年只運了5噸回來,比原計劃少了很多。這讓德國人很不滿。今年德國政府突然又宣布放棄運回黃金。這件事您怎麽看?

鄭良豪:德國將黃金放在外國,是出於安全考慮。當年二戰的時候,俄羅斯軍隊兩天可以到柏林,所以他為了不讓黃金被搶走,把黃金放在法國、倫敦和紐約。而且放在外面也方便交易和變現。如果存在德國要變現還得搬過去,放在外面馬上可以變現,這些都是已經以前定下來的事情,這是歷史的問題。

華爾街見聞:但為什麽德國想要運回來呢?是因為不信任美國人嗎?

鄭良豪:具體情況我沒關註。不過黃金放哪里沒太大關系,主要是功能搞清楚就可以了。而且你相信你的銀行,幫你控制黃金是誰,現在是美國政府,英國政府。你可以派人去看,我聽說德國有派人去看,有去驗證黃金,沒事。

華爾街見聞:有很多陰謀論的猜測,說美國人把德國人的黃金用掉了,然後把其他國家的黃金拿給德國人看?

鄭良豪:不是,有號碼的,我們要相信系統。而且國家跟國家,真的做這個事情,你覺得可以過關嗎?沒事的。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760

希臘局勢現好轉跡象 黃金跌破1200美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445

周三,據彭博社報道,希臘政府計劃於本周四提出申請,延長原本將於本月底到期的貸款。希臘局勢有好轉跡象,黃金再度下挫,跌破1200美元/盎司,創六周新低。

goldcrash

彭博社援引知情官員稱,希臘政府計劃於本周四提出申請,延長原本將於本月底到期的貸款。這意味著希臘與債權人僵局有望打破。

投資者預期希臘終將就債務問題與債權人達成一致,避險資產黃金遭到拋售。紐約黃金期貨跌超0.8%,跌破1200美元大關,目前位於1198美元/盎司。

gold

上月,受希臘政局推動,黃金一度突破1300美元/盎司。目前,黃金自那時的高點已經下跌了超過7%。

中國春節將至,交易員預計金銀需求或放緩,也給黃金短線走勢帶來壓力。此外,投資者預計美聯儲將於今年加息,也是近來黃金走弱的重要原因。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848

美贊臣認罰1200萬美元終止在華行賄調查 “第一口奶”余波仍存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62163.html

美贊臣認罰1200萬美元終止在華行賄調查 “第一口奶”余波仍存

一財網 陸琨倩 2015-07-29 19:21:00

賈克布森表示,正在放緩的中國經濟、更多的品牌進入市場、更低的乳制品價格創造了競爭環境。他說,第二季度看到了中國市場正在朝著進口產品轉向,這些是以犧牲本土生產的產品為代價。但賈克布森坦言,進口產品的快速增長不足以完全抵消在中國本地分裝產品的銷售放緩。

從2013年調查至今,美贊臣終於在美國當地時間7月28日披露,同意支付1200萬美元,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其在華行賄指控進行和解。

美贊臣7月29日向《第一財經日報》確認,已接到美國司法部的正式通知,相關調查正式結束。 美贊臣營養品公司首席執行官卡帕·賈克布森(Kasper Jakobsen)表示,“很高興與美國證券交易監督委員會達成最終協議。”

SEC在文件中指稱,美贊臣在2008年到2013年間,在中國以207萬美元行賄,並從中獲得了777萬美元利潤。

賄賂金額達207萬美元

這宗調查其實是源於2013年。SEC在在美國當地時間7月28日披露的一份聲明講述這次調查的情況,SEC稱,美贊臣在中國通過一個名為“代理補貼”的基金來運轉這些不正當的支付。首先,他們將資金提供給第三方經銷商,之後,雖然這些資金屬於經銷商,但美贊臣員工在行使這些錢怎麽花費,對如何運用這筆資金,給經銷商提供具體的指導。

SEC指出,這五年間,有207萬美元用在了不正當支付,對象是公立醫院的保健專業人士。這些不正當的支付讓美贊臣從中獲得了777萬美元利潤。“美贊臣的內審制度未能保證美贊臣在中國的不正當支出行為。”

對於這份指控,美贊臣沒有承認或者否認,只是同意了和解調查。賈克布森稱,“中國是美贊臣最重要的市場之一,我們有信心繼續保持在中國市場的長期增長。”資料顯示,美贊臣已經為此解雇了在中國的高級職員,加強會計審核等。

記者了解到,這宗行賄事件其實是被央視曝光,當時央視報道,天津醫院的醫生護士受企業賄賂,強行給孩子餵“洋奶粉”的報道揭開“第一口奶”的內幕,所謂“第一口奶”,其實是各個奶粉品牌搶奪消費市場的重要陣地,當時卷入調查的還有多美滋。事件曾經讓多美滋“深表歉意”,為了解決事件,多美滋中止了涉事的項目,還任命了新的高管負責處理事件。

乳業專家宋亮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認為,這次賄賂事件的罰款對美贊臣在中國的業績影響有限,因為關註事件的主要是資本市場,而中國消費者對此並不是十分關心。

價格競爭

不過,事件卻已經在悄悄影響產業重構。

有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經過“第一口奶”事件後,雖然給很多洋品牌敲響了警鐘,但在中國的二三線城市,仍有不少品牌在以更隱秘的方式在搶奪“第一口奶”,這種爭奪,讓曾經碰壁的洋奶粉望而止步。有奶粉品牌負責人就透露,發生事件之後,公司明確規定不能踩界,但因為競爭對手不斷在做,所以導致份額受到影響。

因此,不做“第一口奶”可能意味著份額難以保證,因為這宗事件,曾經位列全國第一、二名的洋奶粉品牌多美滋與美贊臣在近兩年都受到沖擊,其中多美滋最近披露即將下嫁雅士利。歐睿咨詢給本報提供的數據顯示,在2012年,美贊臣與達能(擁有多美滋)在中國的份額分別為11.3%和9.7%,但到2015年,兩者的份額分別下跌到9.3%和8.1%。

而且隨著行業格局轉變,國內奶粉價格競爭激烈已經讓洋奶粉們倍感壓力。不久之前,美贊臣調低了全年預期,將銷售增長區間從7%下調至0%-2%,第二季度,美贊臣的銷售下降了3%,銷量同比下降了5%,其中,亞洲業務銷售同比下降了10%。美贊臣稱,主要有兩個因素拉低銷量,其一是競爭對手在數個市場發起價格戰,導致公司在一些國家市場份額受到負面影響,其二是3月在香港發生的民間事件,導致銷量繼續維持在低於去年的水平。

賈克布森表示,正在放緩的中國經濟、更多的品牌進入市場、更低的乳制品價格創造了競爭環境。他說,二季度看到了中國市場正在朝著進口產品轉向,這些是以犧牲本土生產的產品為代價,這些進口產品在新的母嬰店、電商等新通路上銷售。他認為,目前仍很難判斷中國的價格戰將持續到什麽時候。美贊臣今年已經在中國推出了荷蘭全進口奶粉介入競爭。但賈克布森坦言,進口產品的快速增長不足以完全抵消在中國本地分裝產品的銷售放緩。

宋亮認為,“第一口奶”事件讓外資品牌認識到政策風險對奶粉行業有致命影響,因此未來可能會降低洋奶粉對中國的投資風險,通過跨境電商代替現有的國內生產業務,而且美贊臣在國內國外的價格體系不一致,國內屬於高價體系,通過這次事件,美贊臣已經在調整它的策略,以更多的進口產品代替國內產品,以規避風險。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1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