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溫氏集團將整體上市 批量產生億萬富豪?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4/4611832.html

溫氏集團將整體上市 批量產生億萬富豪?

一財網 胡軍華 2015-04-28 21:44:00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發現,如果整體上市成功,包括溫氏在內,將有13個家族和個人身家過億,溫氏創始人提出的共同分享財富觀念變成現實。

“家財萬貫,帶毛不算”,這句話用在溫氏集團上,未必準確。

溫氏集團是中國最大的肉雞和肉豬養殖企業,最新公告顯示,該公司將整體上市,《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發現,如果整體上市成功,包括溫氏在內,將有13個家族和個人身家過億,溫氏創始人提出的共同分享財富觀念變成現實。

10余家族身家過億

上市公司大華農(300186.SZ)4月27日公布了“廣東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換股吸收合並廣東大華農動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暨關聯交易報告書”,根據方案,溫氏集團擬以換股方式吸收合並大華農,溫氏集團向大華農的所有換股股東發行股票交換該等股東所持有的大華農股票。

吸收合並完成後,溫氏集團將承繼及承接大華農的全部資產、負債、業務、人員、合同及其他一切權利與義務,大華農終止上市並註銷法人資格,溫氏集團的股票(包括為本次吸收合並發行的A 股股票)將申請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流通。溫氏集團的發行價格為16.30 元/股(除息前)。

溫氏家族為溫氏集團實際控制人,合計持有公司15.92%的股權,溫氏集團董事長溫鵬程、副董事長溫誌芬、副總裁溫小瓊等家族成員持有公司股份約5.0787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5.92%,按照每股16.3元的發行價計算,身家將達到約83億元。

溫氏集團總裁嚴居然、董事嚴居能兩兄弟及其家族成員合計持有約2.36億股,身家約39億元。

其他持股較多的家族持股數分別是:黎沃燦家族,約1.6億股;黃伯昌家族,約7700萬股;黃松德家族,約5300萬股;溫耀光家族,約4900萬股;何維光家族,約4600萬股;謝應林家族,約2600萬股;葉京華家族,約2200萬股;伍政維家族,約1200萬股;羅旭芳,795萬股;陳峰,718萬股;傅明亮家族,約660萬股。

按照溫氏集團每股16.3元的發行價,上述13個家族和個人身家至少在1億元以上。

產生如此眾多的上億資產的家族和個人,在於溫氏集團的股權較為分散。不存在單一持有公司5%以上股權的股東。溫氏家族為公司實際控制人,合計也只持有公司15.92%的股權,溫氏集團也不存在其他具有親屬關系的股東合計持股比例超過10%的情況。

溫氏集團的財富較為分散,與溫氏集團的創始人溫北英有密切關系。

1983年5月,原廣東省新興縣食品公司幹部溫北英停薪留職,與其子溫鵬程等七戶八人自願入股,每股1000元,共集資8000元,牽頭創辦了勒竹畜牧聯營公司,開始養雞。

溫氏集團一位高管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溫氏集團創始人溫北英胸懷廣闊,認為財富不要集中在一個手里,而是大家一起勞動,一起分享勞動的果實。溫氏集團的企業文化是“精誠合作,齊創美滿生活”,在創業發展過程中溫氏集團實行了員工股份合作制,主要幹部和骨幹員工不少都持有公司股份,員工既是公司股東,又是企業員工,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股東和員工利益的相對統一。持股員工在獲取合理勞動報酬的基礎上,還能分享公司發展成果,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員工創業積極性。

上述高管對本報記者表示,參與創造財富的人,共同分享財富,溫氏集團一直貫徹了這個理念到今天,因此也才成就了今天的地位。

溫氏集團在雲南的祥雲種雞場(來源:雲南省農業廳)

“公司+農戶”模式攻城略地

2014年,溫氏集團資產約253億元,實現收入380億元左右,利潤約29億元。截至 2014 年12 月31 日,溫氏集團當年商品肉雞銷售量達到6.97 億只,約占全國商品肉雞出欄量的8.51%,占黃羽商品肉雞出欄量的19.10%。

同期,溫氏集團商品肉豬銷售量達到1218.27 萬頭,占全國肉豬出欄量的1.66%。溫氏集團肉雞與肉豬銷量均居全國首位。

溫氏集團是國內最早探索“公司+農戶”實現規模化養殖的公司之一。這種模式,合作農戶主要負責飼養環節;養殖產業鏈中的品種繁育、種苗生產、飼料生產、飼養管理、疫病防治、產品銷售等環節則有溫氏集團掌控。與一些跨國公司則將所有的產業鏈環節都由自己掌控相比,溫氏選擇了一條不同的道路。

對於兩種模式,嘉吉中國動物蛋白事業部總裁梁厚哲認為,養殖的全產業鏈模式,每只雞的成本要比公司加農戶的高出10%,因為它對食品安全、環境安全以及動物福利都有更高的要求。

跨國公司養殖全產業鏈的模式,由於規模化生產以及全球共享的技術和經驗一系列原因,成本最終能夠得到較好的控制,滿足了麥當勞等跨國連鎖公司的需求,而溫氏集團“公司+農戶”的模式,也較好的適應了中國的特殊國情,因此迅速得以在全國推廣。

在市場相對低迷時,溫氏集團為保障合作農戶(或家庭農場)收入水平,會主動承擔部分市場風險, 2013 年,溫氏集團商品肉雞銷售毛利率出現負值,但是支付給合作農戶(或家庭農場)的每只商品肉雞委托養殖費用平均值仍保持相對穩定狀態,每只2.49元,與2012年的每只2.58元相比,基本保持不變。

權威人士介紹,2014年,與溫氏集團合作的農戶平均收入約7.5萬元,在落後貧窮的農村,這個收入還是不錯的,今年目標是8.5萬元,現在農村收入水平提高很快,溫氏集團會跟上這個趨勢。溫氏集團會考核農戶的收入是否達到設定的目標,如果沒有達標,二級公司的總經理會受到扣除一部分獎金等形式的處罰。

上述人士告訴本報記者,溫氏集團已在國內26省級市場做了布局,達產規模可以實現超千億的銷售值,這樣的發展除了分享財富激發了公司內部的動力,也在於溫氏集團將經營成果與合作農戶分享,因此在很多農村得到了農戶的歡迎。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862

養豬也能數錢數到手軟 溫氏股份月賺10億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7837.html

商務部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18日~4月24日全國肉類價格繼續小幅上漲,其中豬肉價格比前一周上漲1%。

豬肉價格還在歷史高位盤旋不落,20元/公斤的毛豬價格,養豬一頭利潤超過1000元,溫氏股份(300498.SZ)作為中國最大的生豬養殖企業,2016年第一季度數錢數到手軟。

溫氏股份第一季度實現營業總收入約13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3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64%。

一個季度實現31億元的利潤,已經接近2015年該公司60億元凈利潤的一半,平均每個月凈賺10億元,在國內A股上市公司中,十分少見。

溫氏股份的凈利潤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報告期內,該公司商品肉豬出欄量穩定增長;商品肉豬銷售價格較上年同期大幅上升。如虎添翼的是,溫氏股份飼料原料采購價格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飼料成本降低。

溫氏股份大賺,肉類下遊的公司卻度日如年。

今年第一季度,得利斯(002330.SZ)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374萬元,同比下降37%。

得利斯的主營產品是冷卻肉及冷凍肉和低溫肉制品,業務集中在下遊,在生豬價格暴漲的情況下,能夠對沖的手段有限,不管是殺豬賣肉,還是低溫肉制品,競爭對手既有全國性的品牌雙匯、雨潤、金鑼,也有區域性的強勢品牌,比如同樣位於山東的龍大肉食(002726.SZ),提價轉嫁生豬價格大漲沖擊這樣的手段,不管是得利斯,還是雙匯、雨潤,誰也不敢輕舉妄動。

得利斯雖然保持住了營業收入的規模,凈利潤下滑難以避免。

與得利斯相比,有養豬業務的龍大肉食2016年第一季度的業績表現不錯。龍大肉食2016年第一季度的營業收入12億元,同比增加約3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526萬元,同比增加約68%。

龍大肉食與得利斯同在山東,龍大肉食早幾年布局了養豬業務,如今受到的沖擊要小於得利斯。

龍大肉食全資子公司煙臺龍大養殖有限公司(下稱“龍大養殖”)從事生豬養殖業務,龍大養殖2016年3月份銷售生豬2.1萬頭,實現銷售收入0.44億元。

2015年度,龍大養殖實現營業收入4.2億元,凈利潤5593.24萬元。再早一年,龍大肉食的養殖業務收入只有20余萬元。

至少目前看來,打通了產業鏈的龍大肉食表現得中規中矩,筆者認為主動權能大一點,業績沒有溫氏那麽好,但也沒有出現大的震蕩。

雙匯發展(000895.SZ)還未公布其一季報,但是有兄弟公司萬洲國際(00288.HK)提供進口豬肉的支持,成本上受到的沖擊要比同業能好點。從大局上來說,雙匯也是打通了產業鏈,在國內有上遊的養殖業務,年出欄生豬30萬頭左右,在美國生豬養殖的規模超過千萬頭。

雨潤食品(01068.HK)最新的銷售情況也未公布,雨潤在養殖環節也沒什麽作為,說起來雨潤食品在上遊成本暴漲時,也只能被動挨打。

在筆者看來,現在殺豬不養豬真的是虧大了。

養豬的暴利拉動了養殖業的補欄積極性。農業部4月27日公布的數據,全國500個農村集貿市場仔豬平均價格在4月20日是47.83元/公斤,比2015年同期暴漲100.9%。

豬價高燒不退,養殖業已經心生忐忑。一則朋友圈順口溜稱:多年辛苦有回報,終於發財鼓腰包。好景不常有,奢望莫太高。大顯身手幹一票,情況不好馬上跑。保護既得成果,抓住機會再撈。平衡豬價作貢獻,為黨分憂投機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273

午間公告:溫氏股份7月銷售額同比大增

溫氏股份:7月肉豬銷售額同比大增

溫氏股份8月5日午間公告公司7月份肉豬銷售簡報,顯示公司今年公司7月份共銷售商品肉豬141.73萬頭,收入30.72億元,銷售均價18.86元/ 公斤,環比變動分別為13.74%、3.33%、-8.62%,同比變動分別為11.91%、26.32%、8.77%。
溫氏股份表示,公司2016年7月商品肉豬銷售收入較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長, 主要原因在於公司業務規模擴大、商品肉豬出欄量增長及銷售價格上漲。

新界泵業:非公開發行獲證監會受理

新界泵業(002532)收到了中國證監會出具的《中國證監會行政許可申請受理通知書》,認為公司申請材料齊全,符合法定形式,決定對該行政許可申請予以受理。

振東制藥:控股股東所持公司股份被凍結

振東制藥(300158)近日接到第一大股東山西振東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通知,獲悉振東集團所持有公司的部分股份被凍結。

光迅科技:董事長辭職

光迅科技(002281)董事會於2016年8月4日收到魯國慶先生遞交的辭職報告。魯國慶先生因工作變動原因申請辭去公司董事會董事長、董事職務,同時辭去董事會戰略委員會主任職務。辭職後,魯國慶先生不再擔任公司的其他職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817

【農業】30%利潤率,分紅最多創業板公司:溫氏,豈是池中之物——中國最大養豬巨頭成功的秘訣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1501&summary=

【農業】30%利潤率,分紅最多創業板公司:溫氏,豈是池中之物——中國最大養豬巨頭成功的秘訣

業板塊第一價值股,萬億生豬加速集約!


1、價值投資風雲際會,溫氏可站風口


作為創業板市值第一股的溫氏股份(300498.SZ),已穩居養豬養雞“雙料龍頭”:2015年,溫氏上市商品肉豬 1535 萬頭,約占全國產量的 2.17%;溫氏養雞業在國內排行神話,占黃雞市場的約 20%,占整個肉雞市場的約 10%。還囊括了創業板其他五個“神話”:二季末,以總資產 365 億元、凈資產 287 億元、上半年營業收入 284 億元、凈利潤 72 億元的傲人數據雄踞創業板神話;另外自 2015 年 11 月 2 日上市以來分紅 18 億元,是該時間至今分紅最多的創業板公司,8 月其董事會又提議分紅 21.75 億元。


(1)股權特征:持股極為分散,公司態度開放


溫氏創始人溫北英先生在創業初期便堅持“共同創業致富”的理念,實行“七戶八股”承包簕 竹養雞場。類似華為,公司以全員持股而聞名。1986 年,集團創始人溫北英在內部推行了職工全員持股制,號稱“溫氏食品、人人有份”,此舉對於員工歸屬感和集團發展推動極大,於是造成了超過 7000 名自然人持股超過 80%的局面。目前,第一大股東、董事長溫鵬程僅持有約 4%,整個溫氏家族持股不到 17%;而公司原始創業股東及高管超過 6000 多人持股,約占總股本的 75%。


溫鵬程在投資者交流會上一再強調 “凡是符合股東利益最大化的事情,我們都會考慮去做”。“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先”決定了對公司的財務投資是受歡迎和明智的,管理團隊不但希望員工通過勞動得到合理的回報而改善生活,更希望公司在成長中分享資本市場紅利,未來不排除主動引入戰略投資者的可能。


(2)財務特征:高 ROE、低估值、現金流充沛


財務投資可確認的收益率: 權益法確認的收益率=ROE/PB ,以 2016 年 12 月 2 日收盤價計算潛在收益率=39.41%/5.6=7.04%,若以 5%為收益底線,則股價可以達到 49.3元,距離現價有 41%的空間。



(3)巨額解禁:長期持股,化危機為轉機


公司總股本為 43.50 億股,2016 年 11 月 2 日,首發原股東限售上市 33.68 億股,流通股比例由 7.1%上升至 77.4%,以解禁日前一天的股價 35 元/股計算,解禁金額達 1179億元之多。公司歷年的現金分紅規模較大,給股東帶來了穩定的現金收入,這些可以滿足其生活所需。前 50 名創業股東平均年齡 55 歲,是溫氏精神最成功的實踐者,多數股東將堅定持有溫氏股票。巨額解禁對某些潛在股東來說是一個契機,管理團隊對於股東利益的重視,使得長期持有極具吸引力。


(4)深港通:利好深市大藍籌


12 月 5 日深港通正式開通,為海外投資者提供買入深市優質白馬股的便利通道,低估值高分紅的溫氏股份將直接受益。


深港通核心要點:①取消深港通總額限制,北向每日額度 130 億元,南向每日額度 105億元。 ②深股通股票範圍是市值 60 億元以上的深證成份指數和深圳中小創新指數成份市股,及深市 A+H 股。③深港通下的港股通標的擴容,新增恒生綜合小型股指數的成份股。


2、萬億生豬市場,集約加速造富


(1)生豬萬億容量,龍頭搶占市場


我國豬肉消費保持不斷增長,自 1975 年以來增長了約 8 倍,年均複合增長率為 5.3%。2015 年,國內總消費量達到 5567 萬噸,以當年豬肉平均價 24.69 元/kg 計算,豬肉市場總容量高達 13745 億元。我國居民的飲食習慣決定了豬肉消費的剛性,其產量占肉類總體的比例也常年穩定在 60%以上,中國當之無愧擁有全世界最大和最好的豬肉市場。



中國養豬業正從分散加速走向集約。自 2007 年開始整合,截止至 2015 年,養殖戶數量不斷下降,幅度高達 40%。出欄 500 頭以上的豬場出欄占比達到 45%,同時場均存欄數提升約一倍,但是相比發達國家仍然處於較低水平。


我們認為養殖業天花板仍然較遠,每年肉類消費增長 1%,相當於增加數百萬頭生豬出欄,而目前 CR10 約為 6%,尚有較大提升空間。溫氏股份在廣東約占 40%,較為穩定,但在全國僅占不到 3%,在散養戶加速退出的背景下,公司的養殖規模仍可以快速提升。



(2)類比美國 90 年代的規模化加速期


從美國養豬業從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開始整合,90 年代進入加速期,至 2000 年基本完其成規模化,我國現有情況類似其 90 年代初。美國由 70 年代末約 70 萬個商品豬場到2000 年不足 10 萬個,2010 年時僅約 7 萬家,生豬養殖場數量銳減近 90%。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①養殖場數量的急劇減少;②養殖場規模的迅速擴張;③規模化進程相對減速,場均存欄量趨於穩定,但大規模養殖場數量和存欄比重仍在穩步上升。



(3)Smithfield 詮釋生豬造富能力


在美國生豬產業整合的加速期達,史密斯菲爾德市值年複合增長率高達 33% , 十年間上漲 7.3 倍,生豬造富能力怎容小覷 ?


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Smithfield Foods,Inc.)的前身是 1936 年在美國弗吉尼亞州成立的史密斯菲爾德包裝公司(The Smithfield Packing Company)。1981 年後史密斯菲爾德開始了一系列的收購,1987 年以垂直整合豬肉加工業的領導者身份而聞名全美,1998 年成為全美排名第一的豬肉生產商,同年公司走出美國開始在加拿大、法國和波蘭進行收購,展開國際市場擴張步伐並成為全球最大的豬肉生產加工商。


公司生產超過 50 個品牌的肉制品,多於 200 種的美味食品,擁有從飼養到宰殺,再到分裝鮮豬肉和制作加工肉制品的全套產業鏈。公司養殖部門主要為加工部門提供生豬,實現較高的原料自給率,形成垂直整合的縱向產業鏈。2015 年,史密斯菲爾德的生豬出欄量約為全美出欄總量的 12.2%,屠宰量占 24.2%左右。2015 財年營收 212 億美元,凈利潤達 10 億美元。


1984 年,史密斯菲爾德在納斯達克上市,1990 年市值達到 6700 萬美元;在美國生豬養殖規模化加速階段的 1990-2000 年間,市值年複合增長率高達 33%。在 2000 至 2010年間,市值年複合增長率高於 10%,2013 年 6 月市值達 47 億美元。2013 年 9 月底,雙匯國際收購 SFD。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公司經過 30 多年的實踐,形成了緊密型的“公司+農戶(或家庭農場)”的合作發展模式,其獨特優勢在於:(1)公司經驗豐富的管理團隊,公司領導者的齊創共享的思想和行為,形成良好的創業氛圍;(2)公司與農戶以合理的利益分配為紐帶,連接成利益共同體,長期的合作形成了高度互信的合作關系,牢固的合作基礎,為公司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一點尤其表現在當市場行情不好的時候,公司仍然按合同約定,保證農戶每年都有穩定的收入,並隨著物價、社會生活水平提高,農戶的收益逐年提高。(3)公司將畜牧業產業鏈中的育種制種、飼料供應、防疫技術、養殖服務、產品銷售等環節整合為有機整體,在產業鏈內部建立一套完善且相對封閉運行的產業流程管理體系,提高了產業鏈內部運作效率,也保障了食品安全。



1、成功的模式:中規模分散式養殖模式


與規模化集中飼養和個體化散養模式均不同,溫氏股份在國內首創了“公司+農戶”的中規模分散式養殖模式。其創新之處在於,公司僅保留種豬繁育和育仔階段,而將商品豬的育肥階段以委托飼養的方式交由農戶負責。公司不需要提供仔豬育肥舍,由合作農戶按照公司的標準自己出資新建或改造現有的養殖場,並通過與公司簽訂委托協議,繳納一定的預付金(400 元/頭),“代替”公司進行生豬養殖。生產周期結束,公司按照合同約定價格回購成熟的商品豬,並支付一定的托管費;保證金可以退還給農戶,也可以抵用下一產期的保證金。


(1)打造穩定閉環,抵抗豬價波動


溫氏為農戶提供先進的技術指導、優質的飼料和疫苗采購等,並統一管理分散的農戶生產活動。在這個過程中,生豬的產權仍屬於公司,農戶的托管從傳統的“雇傭農工飼養-支付工資”變為“委托農戶飼養-支付托管費”,飼料等費用計入公司的應收賬款直至合同履約時才能收回。


從實際來看,溫氏的‘公司+農戶’模式參照了歐美現代農業的管理經驗,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的實際,既符合各地農民發家致富的願望,也符合各地政府解決三農問題的要求。因此,這種模式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符合當下社會的實際情況,以至於無論是養豬還是養雞抑或其他養殖領域的企業紛紛效仿。



(2)高點收獲利潤,低點收獲規模


在“公司+ 農戶”的養殖模式下,代養費較豬價更加穩定,這使得公司在景氣高點收獲更多的利潤;景氣下行時,則加速擴張合作農戶的數量,使得養殖規模在豬價低點迅速上升。



(3)起源小農經濟,邁向農場經營


1)過去成功的關鍵:閑散土地多、勞動力富余、豬肉市場優越、銷區分布


廣東地區人口眾多但人均耕地面積少,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的難度大;這就為溫氏的“公司+農戶”提供了充足的閑散土地和勞動力資源。通過現代化的企業管理理念,將零星個體農戶的閑置土地以及富余勞動力充分利用起來,形成有組織有紀律、緊密高效的利益共同體,實現多方共贏和利益最大化。


廣東作為經濟發達省份和全國常住人口第一大省,豬肉消費的市場需求巨大,豬牛羊肉人均消費量位列全國第二。廣東地區的整體消費水平也居全國前列,商品肉豬均價、仔豬均價及生豬養殖毛利潤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2)現在正做的轉變:以自動化養殖推動“公司+農戶”向“公司+家庭農場”轉變


扶持農戶轉變為家庭農場,自動化飼養技術非常關鍵。溫氏與 Smithfield 的模式差異之處在於農戶規模。SFD 合作農戶的養殖規模比較大,在 7 萬家庭農場中,母豬存欄規模達到 5000 頭以上的有 2900 家,平均在 5000 頭左右;溫氏 2014 年合作農戶的平均規模為 676 頭,目前約 800-1000 頭/戶,二者之間的差距較大。


而今,溫氏旗下高村豬場的豬群采用全進全出轉群模式,配置高溫高壓沖洗消毒。豬舍里安裝了特殊空調,溫度和濕度均由自動環控設備來進行調節。在母豬分娩舍,自動供料系統實現了定時、定量的精準飼餵,飼養人員無需進入豬舍餵料。


高村豬場所使用的自動化設備來自溫氏股份全資子公司—廣東南牧機械設備有限公司(下稱南牧公司), 擁有世界首條養豬裝備全自動化生產線,可以讓養豬生產效率成倍增加。南牧公司打造的現代化養殖場,配套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的設備設施。新的養殖場可養 8 萬頭豬,而傳統豬場最多能養 3.3 萬頭。可以使人工成本大幅下降,比如現代化高效種豬場人均管理 200 頭豬,而傳統豬場人均管理 70 頭豬;另外,土地日漸成為畜牧業的制約因素,而新豬場比傳統豬場節約三分之一的建築面積,優勢明顯。


(4)前瞻性布局環保,擴張極具優勢


規模擴張的阻力主要源於來源於 資金、土地、環保,溫氏在這三個方面的對策都面面俱到。


① 環保限制


公司五年前就將環保作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環節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非常註重環保工作。在發展壯大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很成熟的環保工藝,各生產單位尤其是合作農戶均按照環保建設標準配套完善環保設施。公司擁有完善的環保管理體系,設立了環保部門,配備專業環保人員,養殖場嚴格遵循“三同時”原則。具體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經過固液分離,液體部分通過氧化、分離等汙水處理工藝後達標排放,也可加工沼氣後有效利用;固體部分可發酵作有機肥;動物屍體采取無害化處理等。具備先進的環保設施並管理到位之後,平均一頭豬的環保投資約 50 元,環保政策出臺加速散養戶的退出,推進行業規模高效化發展,對於公司來說是個較好的機遇。


以溫氏下屬的一個典型的活禽交易中心為例,每日產生數十噸廢水,這些水經十一級凈化處理後,水質可超過普通自來水,可循環使用,而凈化處理所節約的成本正好與自來水價相抵。


② 土地限制


生豬養殖無需交稅,但帶來的環境汙染問題卻較為嚴重,很多地區的政府不太支持生豬養殖業。公司將以“公司+農戶(或家庭農場)”的模式發展,種豬場建設將以高標準、高效化豬場為主;主要以中部、東部、西部地區為產量增加主產區。響應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帶動當地農民致富,所以當地政府非常支持和歡迎公司,擴展上較為順利。


③ 公司+農戶無需大量集中土地


公司采取公司+農戶養殖模式,農戶規模一般在幾百到幾千頭,散點式分布無需大量片集中型土地,所以擴張起來較為靈活。


公司提出,2019 年年出欄肉豬要達 3000 萬頭,這將比 2015 年增加一千多萬頭,psy要達到 26.5,較 2013 年增長 10%以上。 公司未來將以北方作為重點拓展區域。溫氏在河北滄州、內蒙赤峰、遼寧朝陽、四平等地,計劃建設 1000 萬頭生豬養殖產能。公司在廣東地區除了禁養的珠三角和臺風比較多的湛江外,其他地區都基本完成了布點;而遼闊的北部區域對於溫氏而言尚屬處女地,且土地便宜,當地政府較為樂於招商引資,唯一的不足就是保溫費高。因此,溫氏的模式在省外拓展並沒有實質性障礙,公司的技術和人才儲備可以滿足未來的發展。



2、成功的核心競爭力:先進的育種、防疫和動物營養體系


公司總體養殖技術較為領先 ,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 :養豬方面,公司 PSY 水平居於世界先進地位;自動化養殖水平已與國際接軌;養雞方面,溫氏黃雞在育種、飼料、疫病防治方面在世界和國內均居於先進水平;生鮮環節的規模、水平在全國領先。


(1)百年育種,技術先行


育種作為生豬養豬的基礎環節,是決定企業競爭力高下的重要因素,海外生豬育種已有百年歷史。全球一半以上的生豬在中國飼養,但我國的核心種豬嚴重依賴進口;目前全球種豬有 5 大品種,其中杜洛克、長白、大約克三個品種的養殖最為廣泛。我國商品肉豬以三元為主,其中外三元“杜長大”占比超過 90%;近年來國內的公司化育種成為趨勢,因為育種投資大、技術要求高,專業性強、組織化程度高,規模太小不容易配套,規模大更具經濟價值。


溫氏集團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聚焦生豬育種環節,如今品種的優勢已充分體現。早在 2008年,公司創造了廣東省首例克隆豬,掌握了分子育種最尖端的技術;同時,依托華南農業大學的農牧學科優勢,公司在國內率先推行“產學研”一體化的研發體系。吳珍芳教授牽頭搭建先進的生豬育種體系,多名海歸博士組成專家團隊,助力溫氏將育種技術優勢發揮到極致。據公司披露,四元豬的 PSY 為 24,料肉比 2.45,大幅領先國內,達到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



(2)PSY、料肉比、動物營養


公司全系列飼料產品均系自主研發生產,營養水平高、飼養效果優良,料肉比大幅低於行業平均,且公司在前期料上掌握了關鍵技術,多方面因素助力養殖成本最小化。


PSY 、料肉比、商品代存活率等技術指標均大幅領先市場。溫氏的肉豬料肉比 2.4-2.5,大幅領先市場平均水平 2.8,如此大規模的飼養,即使 0.1 個點的差距會使得成本相差巨大;公司的 PSY 平均 24 頭,而業內平均水平僅 17-18;公司的商品代成活率達到94.5%以上,社會平均水平不到 90%。



(3)防疫體系先進


公司的防疫管理體系非常健全,早在 2004 年就建立起四級技術體系,一級是集團技術專家團隊,華農科研院所作為顧問;二級由集團直屬公司的技術部負責,以實戰經驗為主;三級由分子公司的技術小組負責;四級由奮戰在養殖前線的技術人員和廠長等負責。


2008 年豬藍耳、2011 年初到 2012 年的流行性腹瀉,公司都沒有受到大的影響,足以說明其防疫體系的完備。



3、成功的關鍵:不忘兼濟天下初心,方得成人達己始終


公司在自身迅速成長時,始終堅持對農戶、股東、員工予以最豐厚的回報,大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胸襟,並一步步兌現。溫氏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經營環境,才使得農戶與公司共同成長,從其養殖模式和股權結構便可窺一般,而這也是溫氏從 30 年前的簕竹鎮養雞場發展成為雙料龍頭的關鍵。


(1)對合作農戶:保收益穩增長


溫氏創始人溫北英先生在創業初期便堅持“共同創業致富”的理念,實行“七戶八股”承包簕竹養雞場,並快速發展成為溫氏獨有的緊密型“公司+農戶(或家庭農場)”合作模式,成為溫氏的“擴張利器”。經過 33 年的創業發展,溫氏與農戶合作關系更穩定牢固,形成利益共同體。據溫氏股份相關數據顯示,與溫氏合作的農戶數量近 10 年一直處於上升趨勢,養殖收益也穩步上升。與溫氏合作的農戶隊伍當中,不少農戶合作時間超過 20 年。


2016 上半年,公司給農戶每頭商品肉豬的費用是 228 元。縱觀溫氏近年來給養殖戶的委托養殖費一直處於一個上升的趨勢,公司會根據社會水平、物價水平逐年穩定地提高農戶的收益。即使是在 2014 年行情不是很好的時候,合作農戶每頭肉豬能賺 163 元左右,充分體現出溫氏互利共贏尋求長久穩定合作的精神。


隨著公司機械化養殖程度逐步提高,合作農戶養豬既是投資選擇,也是職業選擇,很多農戶月收入 1 到 2 萬元。自動化程度提高、勞動強度降低,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回鄉養豬創業。依托自動化設備,一般的家庭農場,夫妻二人即可打理。企業在為農戶改造生活的同時,將更多的人培養成新農人,為當地創造不少就業機會。



(2)對股東:堅持高分紅


公司堅持穩定的分紅回報公司全體股東,一般將每年不低於凈利潤的 30%用於分紅。公司盡量多現金分紅,有時還會送股,每年穩定的分紅,是對股東最大的價值投資回報。以第 200 名股東為例,自 2014 年以來,分紅收入 375 萬元。



(3)對員工:文化與回報並舉


溫氏股份要做成百年老店,就要讓員工在物質、精神層面都能受益。溫氏已有 33 年的創業歷史,企業文化深深被員工所認同,受歡迎程度高,核心動力是“齊創美滿生活”。公司制度依照企業文化而設定,企業有些問題無法靠制度解決但可以靠文化來解決。提倡共創共享,股東獲取豐厚利益,員工取得合理報酬。新員工加入溫氏後,通過多種方式讓企業文化落地,比如會議、培訓、文化活動等,新入職員工有師傅帶領,同時接受技能與企業文化等全方位培訓。


公司員工持股計劃實施後,員工持股覆蓋率將超過 1/3,將有效地將股東利益、公司利益和員工利益結合在一起,提高公司團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景氣跨度超預期,生鮮再造一個溫氏


1、超長豬周期發威,豬雞持續景氣


(1)能繁母豬再探底


2016 年 10 月,能繁母豬存欄數量為 3703 萬頭,自 2013 年 8 月以來持續下跌長達 39個月,中間僅有 2016 年 4 月反彈了 11 萬頭後又繼續探底,同比也連續 38 個月為負。


環保限補欄,拉長豬周期:本輪周期中“豬價漲”與“存欄降”長期共存,主要由於環保趨嚴導致豬場數量減少、補欄阻力加大,且規模化豬場的補欄速度不及散戶。本輪豬價上行周期與以往任何一次都明顯不同,出現了“豬價漲”與“存欄降”長期共存的反常現象,並導致持續時間和上漲高度均超歷史記錄。我們率先提出的超長豬周期理論正逐步兌現,能繁母豬仍在底部徘徊。


二季度各地仍在大量拆豬場,母豬淘汰加速,將使得 10 月前後的生豬存欄恢複進程放緩。至於洪水的影響,從母豬淘汰結構可以看出較為明顯,7 月生豬出欄均重驟降,大豬存欄占比降低,加速出欄的跡象顯著。預計 10 月份生豬存欄增幅將顯著放緩,到年底前生豬存欄難有實質性恢複,整體供應不足態勢將延續到明年上半年。



(2)白羽雞支撐黃羽雞


受制於歐美主要引種國閉關,白羽雞引種量將跌入十年最低谷,2016 年 10 月開始,在產祖代雞存欄呈斷崖式下跌,約 7 個月後傳導至終端,商品代白羽肉雞將於 2017 年 5月左右開始強勁上漲,屆時將對黃羽雞形成較強的支撐,預計明年黃羽雞景氣度將維持在較好水平。



(3)豬肉上漲在即,國內 CPI 上行


截止至 12 月 2 日,豬價已連漲 11 天,國內外三元生豬均價為 16.99 元/公斤,還差 0.01元/公斤豬價便踏上 17 元/公斤的大關。



1)豬肉需求側改善:


長期:隨著經濟的企穩,工廠開工率上行,外出務工人員增加,帶動豬肉需求回升。


短期:①寒流來襲刺激北方豬肉消費啟動,並將逐步帶動南方的需求回暖;②臨近元旦春節旺季,腌制臘肉需求拉動豬肉消費。


2)豬肉供給側惡化:


長期:①能繁母豬仍未見底,生豬供給難以恢複;②母豬集中補欄一般發生在一季度,二季度其銷售量大幅下滑,此外今年夏季的水災影響下半年仔豬存欄,四季度豬肉供給趨緊。


短期:①近日全國大面積大風降溫,晝夜溫差較大,加大畜禽的疫病風險,進而減少肉類供給,推升價格;②廣西走私豬被打,10 月進口肉環比大幅下降;③煤價上漲推升運輸成本,限制超載導致運力緊張,冰凍天氣加大調配難度,推動運價進一步上漲。



2、三大優勢奠定市占率、盈利能力雙增格局


溫氏股份依靠技術、規模優勢獲得巨大的成本優勢,再坐擁資本優勢,能更從容地應對周期的波動,在行業低點收獲市占率,行業高點收獲巨額利潤。


(1)技術優勢


以摩爾定理為例,技術的飛速進步帶來了成本的快速下降,從而帶動了一個產業的欣榮。現代化農業的第一生產力仍是科技,強的技術優勢將大幅削減成本,即使行業低谷來臨,也能保持可觀的盈利水平,這是穿越周期的根本。


溫氏目前的生豬養殖成本約 12 元/kg,比市場平均成本低 1 元/kg 以上,成本優勢顯著。公司有豐富應對措施和較強的實力,養豬業在市場行情最低谷的年份仍有約 80 元/頭的盈利。公司養殖效率在國內名列前茅,2015 年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 62.05 億元,同比增長 130.77%。全年合作養豬農戶共獲得養殖結算總毛利 33.13 億元。若加上委托養殖費來比較凈利水平,溫氏的養殖效率是高於牧原等同行的。



溫氏股份近年來采用了新式自動化養豬模式,人工成本具有進一步下降的空間。提升了公司的機械化養殖程度,大幅降低了養殖成本與勞動強度。新式自動化養豬模式采用了全自動化餵料系統、漏縫地面、自動刮糞系統、大跨度鋼結構豬舍系統和風機水簾溫度控制系統。以春南分公司年產豬苗 9 萬頭為例,傳統模式需員工 117 人(不含勞務工)、人均年產豬苗 769 頭;新模式僅需 90 人、人均年產豬苗 1000 頭,員工人數的下降幅度高達 23%,人均年產豬苗量可提高約 30%。



(2)規模優勢


農業公司應該走規模制勝的道路,只有在足夠大的行業中發展才可能產生規模優勢,而在商品肉豬這一萬億市場更容易做到較大的規模,發揮足夠的規模效應,溫氏顯然走在浪潮的前沿。


2015 年,公司上市肉豬 1535 萬頭,排名中國第一、世界第二;上市肉雞 7.44 億只,排名中國第一、世界第五,規模優勢顯著。近年,公司三費開始顯著下滑,2016 年前三季度三費合計占總營收的 4.81%,較 2015 年全年下降 1.66 的百分點。未來,規模優勢將帶來更大的成本優勢,助力公司盈利水平進一步上升。



(3)資本優勢


農業的強周期性決定了收入和凈利潤的大幅波動,唯有依靠強大的資本實力方能使企業穿越周期而立於不敗之地。公司近年來現金流充裕,資產負債率不斷下降,流動比率、速度比例不斷上升,在豬價熊市也較難出現現金流風險。



近年來,溫氏股份大力發展金融板塊。繼 2015 年增資旗下投資公司後,2016 年 8 月溫氏股份再次宣布斥資 9.1 億元設立財務公司,加快推進產融結合。成立於 2011 年的溫氏投資為溫氏股份的資本運作管理中心,業務涵蓋股權投資、證券投資及產業投資等各領域,另外還承擔了溫氏股份的資本運作職能。。去年,溫氏股份實現營收 482.37 億元,同比增長 24.57%;凈利潤 62.05 億元,同比增長 130.77%。其中,溫氏投資貢獻利潤約 2 億元。溫氏投資的投資總監羅月庭透露,截至今年 9 月底,溫氏投資實際管理自有資金已接近 60 億元,未來公司將重點關註大農業、大消費、大健康、大文化以及高端智造領域,目標在兩三年內將管理資產規模做到 100 億元。


3、生鮮終端發力,平抑周期


盡管公司在成本方面有了巨大的優勢,但養殖利潤還是部分受制於生豬價格波動,這也是資本市場對公司的最大顧慮,並反映在了跌跌不休的股價中。但公司正大力加強食品加工產業的布局,業績的穩定性和增長的可持續性將有效維持,估值將逐步走高。


目前,公司在屠宰加工業也經營了幾年,還處於摸索階段。目前已經開設了 43 家溫氏生鮮店,探索生鮮食品銷售模式。單店日平均營業額 1.3 萬元;個別單店日營業額達到3 萬元,毛利率接近 20%。目前單深圳地區門店就有 30 多家,各地加盟意願強烈。集團雞豬鴨蛋奶魚產品品類較齊全,體量大,可供龐大的人群消費。溫氏股份品牌號召力強,企業形象好,消費者容易接受。如果成功,可以迅速複制發展,在往後還會考慮發展電商模式。深加工方面,公司目前有熟食產品,主要銷往一線一些酒店,但銷量還比較小,未來將依次加強布局。


公司的屠宰規模還有待加強,采取的是溫氏豬+當地屠宰廠+溫氏生鮮店為主的模式。經營上延續了其在養殖上的作風,采取緊密型“公司+商戶”模式,公司實行“九統一”管理,提供十大支持,商戶專業從事分銷環節,降低了經營門檻及其他環節的風險。根據公司已有的店面測算,商戶初始投資 39 萬,一年可賺取 41 萬凈利,投入資金回收期為 1 年。月收入約 45 萬,毛利率達到 20%,具有較強吸引力。公司未來將達到 5000家門店,單店年營業額 500 萬元,總銷售收入 250 億元,將再造一個溫氏。



4、從 2 到 N,縱橫打造生態系統


從 0 到 1(黃羽雞養殖),從 1 到 2(生豬養殖),證明公司能非常好地適應時代發展,在現代化農業的浪潮中把握住大機會,而如今公司正從2走向N(全產業鏈食品供應商)。實際上,溫氏股份早已跳出了單一農業企業的範疇,主營業務拓展至肉豬養殖、肉鴨養殖、獸藥生產、乳制品生產、農牧設備制造、海洋養殖等多個業務板塊,以養殖業務為核心打造了完整的產業鏈,產業鏈上下遊各環節高效銜接並互相促進。


公司在養豬、養雞業方面保持總發展水平穩步上升;肉豬與肉雞業的周期不完全同步,這可以部分平滑肉豬或肉雞業周期性的影響;公司的其他養殖業務體量也正在穩步提高,業務平滑度得以不斷上升。這些都將削弱某單一行業景氣下行對業績的不利影響。


同時,公司一直努力探索與主營業務相關的新產業,對生鮮連鎖逐步加碼。


橫向方面,水禽、牛、羊、鴿、鵝等,均有很大空間。在奶牛業、水禽業、海洋產業等方面,公司將繼續擴大奶牛飼養規模,逐步增強溫氏牛奶的品牌影響力;加強水禽育種場地等硬件配套設施,開展番鴨及其他類型水禽品種的選育工作;充分利用海域資源,擴大深海魚養殖規模與業務深度,探索出海洋漁業的養殖模式,為未來規劃發展打好基礎。同時,繼續開拓市場,探索開展肉牛、肉鴿、肉羊和深海魚等小品種養殖產業。


縱向方面,肉豬、肉雞等產品的屠宰、加工前景廣闊,將適時增加規模,現階段重點布局生鮮店。


盈利預測與估值


1、盈利預測


我們預計 2016/17/18 年公司的歸母凈利潤為 138/138/174 億元,對應 EPS 為3.18/3.18/4.00 元,目標價 49.3 元,較現價具有 41%的上漲空間,首次覆蓋並給予“強烈推薦-A”評級。



2、估值對比



3、PE-PB Band



附錄



風險提示


豬肉價格超預期下跌


高致病性疫病:公司對行業的周期預判比較有把握,但往往出現一些事件是不可預測的,比如 2013 年的 H7N9 事件,這過程中有一些企業被淘汰了,而公司抵抗能力逐漸增強,後續的發展有目共睹。長遠視野來看,公司將維持穩步向上的趨勢。


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在中國現在的食品安全環境下,不管是本土企業還是外資企業,任何忽視食品安全的行為都將遭到重挫乃至倒閉。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新財富酷魚正在積極建立和讀者、合作夥伴的聯系,你想獲取更多有價值資訊嗎?你想成為我們網站的作者嗎?你對我們的網站的更新有什麽建議?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聯系我們的主編(本微信號不洽談廣告投放事宜,加的時候請註明“新財富+您所在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887

溫氏養豬養雞利潤過百億 讓五百強公司“臉紅”

2016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入圍門檻為209.2億美元,溫氏股份去年的收入不到入圍金額的一半,它的凈利潤卻超高,遠遠甩開一些高居500強前列的中國公司。

溫氏股份(300498.SZ)最新公告,2016年凈利潤118億元,這創造了一個歷史記錄。

30多年前,溫氏股份靠養雞發家,現在養豬貢獻的收入已經超過養雞,占到溫氏收入將近七成。

養豬養雞,幾千年前就有的行業,從來沒有站到過“風口”上,跟紅得發紫的“互聯網思維”沒有一毛錢的關系,老掉牙的養殖業,沒有任何花頭,一年凈利潤超過100億,溫氏股份是第一個。

公告顯示,2016年溫氏股份實現營業總收入約為594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18億元,同比增長89.70%。這種掙錢的速度,實體經濟里,估計只有房地產等少數行業能叫板。

2016年,最引人矚目的就是豬肉價格和房地產價格飆漲。上海的房子,房價漲50%的樓盤不要太多。豬肉價格全年處於高位運行,溫氏股份的商品肉豬銷售價格較上年同期上漲20.26%,使養豬業務盈利水平較上年同期大幅提高。

讓人嘆服的是,很多人看到豬價節節上漲的時候,才想起來趕緊補欄,擴大養殖規模。溫氏股份老早就已經布局好了。溫氏股份副總裁黃松德此前表示,1995年,溫氏開始布局生豬養殖,將近20年的時間里,不管豬周期如何變化,養豬業再虧損,決心也沒有動搖。

以2014年為例,中國生豬養殖業仍處於虧損或者微利的狀態,當年溫氏前十大在建工程均為養豬業板塊投資項目,截至2014 年9 月末,溫氏在建的投資子項目共有412 個,預算總投資140.27億元,其中約122億元投入生豬養殖項目。

提前布局的溫氏股份趕上了2016年養豬業的黃金時間,當年商品肉豬出欄量較上年同期增長11.57%。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句話用在溫氏股份上可不合適。去年豬肉價格上漲,飼料價格反而掉頭下跌,跟溫氏合作的養殖戶應該笑得合不攏嘴吧。玉米是養豬的主要原料,被國庫里玉米高庫存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中國政府降低玉米收儲價格,甚至放棄托市,玉米市場價格兩位數跳水,玉米種植上遊的農民叫苦不叠,對養殖業是極大利好。

溫氏股份去年獲得的巨大成功,給踏實做實業的公司打了一劑強心針,對熱衷於沖刺世界五百強的公司們潑了一頭冷水。

中糧集團與溫氏股份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不同的地方更多。中糧也養豬,在全國大建養豬場,還有自己的終端品牌“家佳康”。中糧集團還賣東西給溫氏股份,中糧旗下的中糧貿易公司多年是溫氏股份的第一大供應商,向溫氏股份銷售玉米等原材料。

過去10年,中糧集團總資產從727億元增長到4609億元,在國際大糧商中排名第一。雖然企業總資產快速增長,但企業利潤並未同步做大,2016年中糧實現利潤總額61.5億元,只有溫氏股份的一半,如果扣除政府補貼,中糧的利潤還要大打折扣。

與中糧不同,溫氏股份的業務主要在養殖領域,有一部分延伸到動物疫苗、飼料生產,與養殖共同構成養殖產業鏈的上下遊,業務相關性強。中糧旗下,有農業,有工業,還有商業;既養豬,也造房子,開酒店,還搞電商。中糧生產的產品,開一個小超市綽綽有余。什麽都做,最壞的結果是什麽都不強,中糧面臨相似的問題。

趙雙連在寧高寧之後接任中糧集團董事長,砍掉了巧克力業務、方便面業務,聚焦主業,效果如何,有待觀察。

雙匯發展(000895.SZ)與溫氏股份也有淵源。溫氏股份養的豬賣給雙匯不少。2016年前三季度,雙匯發展營業收入約384億元,凈利潤約31億元,預計全年收入過500億問題不大,凈利潤40億左右,與溫氏股份相比,總收入相差不大,但是凈利潤就相差懸殊。

萬老爺子擅長殺豬賣肉,對豬肉產業鏈上遊的養豬心懷謹慎。雙匯有自己的養豬場,2016年也賺到了錢,但是養殖規模並沒有放大。

2011年瘦肉精事件爆發的時候,外界呼籲雙匯擴建養殖場,解決上遊豬源安全風險,雙匯有所回應,但是自養生豬的規模並沒有大幅增加,還是年出欄30多萬頭,同期溫氏股份的養豬規模翻倍都不止。

萬隆堅定選擇殺豬賣肉,溫氏股份堅定養豬,很難說誰對誰錯,賺多賺少也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做企業總是要賺錢越多越好,萬隆把美國最大的養豬企業史密斯菲爾德收入囊中,可以視作補齊了生豬產業鏈的各個環節,2016年大量進口美國豬肉,賺得也不少,與溫氏股份各有千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0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