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 報訊】飽受毒奶事件困擾的蒙牛乳業(2319)昨日終於發出盈警,預期08年全年業績虧損約9億元(人民幣.下同)。蒙牛又披露,為鞏固集團財務狀況,正 開拓多項機遇,包括與多名獨立第三方進行初步接觸,但未有透露具體內容。有市場人士估計,蒙牛考慮配發新股籌集資金。記者:余志浩 蒙牛表示,以今年首11個月的未經審核賬目及目前所掌握的其他相關資料,初步估計截至12月底止全年業績會蝕約9億元,主因是發生三聚氰胺事件,導致旗下產品銷量下跌及需要撇銷若干存貨,另在處理原奶和促銷產品宣傳活動亦產生了額外成本。 業績受毒奶事件打擊 蒙 牛今年上半年純利約5.83億元,手持現金22.7億元;換言之,集團下半年虧損接近15億元,相等於將07年所賺的9.36億元,以及今年上半年純利統 統拿出來「倒貼」。同樣捲入毒奶風波的伊利及光明乳業,前者於第3季度(7至9月)蝕2.2億元,後者則蝕2.7億元。蒙牛董事會認為,集團目前運作正 常,並有足夠財務資源應付現時所需。 柳傳志願助籌資金 不過,集團補充,作為持續財務管理的一部份,一直積極開拓多項機遇,務 求鞏固該集團的財務狀況,其中包括與多名獨立第三方進行初步接觸,惟該等財務機遇現仍在考慮階段,集團至今尚未就此達至任何協議。蒙牛透過公關發言人重複 公告內容,未有回應意指何種「財務機遇」。內地傳媒上月曾報道,聯想集團(992)前主席柳傳志等內地企業巨頭願意伸出援手,協助籌集資金。另有分析員認 為,蒙牛有機會趁機併購牧場,確保有可靠穩定的奶源,以「省靚」品牌。內地毒奶風波於9月中旬全面引爆,蒙牛一度停牌,復牌後即遭洗倉,股價由停牌前的 20港元,單日暴瀉六成至7.95港元,過去3個月最低曾見6.03港元;蒙牛昨跌2.6%,收報9.68港元,至今股價仍然「唔見一半」。 分析員:或趁機併購牧場 蒙 牛副總裁姚海濤上月底在內蒙古接受傳媒採訪時表示,目前旗下產品銷量已回復事前的70%至80%,預期最快可於今年底完全回復以往銷量。大摩早前發表研究 報告,估計今年蒙牛虧損8.8億元,主因回收成本料逾20億元,但由於其內地銷量恢復速度較預期快,預期明年可轉虧為盈,賺8.33億元。 蒙牛毒奶事件簿 9 月12日內地媒體廣泛報道三鹿奶粉含有三聚氰胺9月16日中國官方公佈108個國內奶粉檢測樣本結果,蒙牛奶粉三個樣本含三聚氰胺9月17日蒙牛申請停 牌,停牌前報20元9月18日國家質檢總局發現蒙牛121個樣本中有11個含有三聚氰胺9月22日有投資銀行發表報告,指管理層承認早在8月份已察覺奶品 有異樣9月23日蒙牛復牌,股價暴瀉六成至7.95元,市值單日蒸發188億元10月1日蒙牛發聲明,澄清無隱瞞毒奶12月23日蒙牛發盈警,預期全年蝕 9億元人民幣 | ||||||
| ||||||
【本報訊】ASM太平洋(522)截至去年底全年純利9.74億元,跌23.3%,每股盈利2.49元,派末期息0.5元;單計第4季度僅賺3200萬元,遠低於07年同期的3.3億元。 上季僅賺3200萬 ASM 預料,半導體行業不會迅速復蘇,除非全球經濟好轉,否則集團本年度表現將較去年遜色;該公司又坦言,基於季節性需求變化,今年首季業績可能較去年第4季進 一步下滑。ASM去年新增定單總額45.1億元,按年減少21.7%,全年定貨對付運比率為0.86,但第4季已跌至0.33。另外,第4季新增定單僅 2.73億元,按年跌83.4%,較第3季則跌78.4%,反映金融海嘯引致行業需求疲弱。至於未完成定單總額由去年初約11.7億元,降至年底的4.1 億元。截至去年底,集團手持現金8.46億元,零負債。ASM擬透過降低存貨及追收應收賬款,以保持充裕現金。ASM現階後沒有擴充產能計劃,故本年度資 本開支或低於去年度的2.34億元,並將由折舊悉數支付,主要用於研發及擴大自動化生產等;並指經濟放緩改變人們消費模式,預計經濟回穩後,消費者會大幅 轉向購買較低價產品,故集團研發方面會適應市場調整。 料轉開發低價產品 期內營業額倒退2.5%至52.6億元,毛利率由43.64%降至39.84%,集團將集中於精簡業務及生產流程,及大幅削減產品成本,預料措施效益將反映於未來數個季度。 |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30/3NMDAwMDIwODI3NA.html
11月23日,霸王国际(1338.HK)发布盈利预警公告表示,董事会初步估计集团在7月至10月期间的营业额同比大约下降31%,导致本年度的业绩与去年同期相比,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对此,霸王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主席陈启源认为,造成业绩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7月14日爆发的“二恶烷事件”,对公司过去几个月的销售业绩造成了不利影响,为恢复消费者的信心,霸王不得不额外增加促销推广活动费用。
“连月来,公司在电视报纸大笔大笔地投钱,光是亚运会的赞助费就花了300万。”霸王公司一位内部人士对本报证实了上述说法。
经历了二恶烷事件后的霸王仍然相信,广告轰炸及明星效应可使其走向IPO巅峰,亦可使其从深陷的泥泞中翻身。
一 位在4A工作多年的广告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一般来说,电视广告的总费用主要由代言费、制作费和媒体投放费三大部分组成,一条广告片的平均制作费用为20 万~100万不等,而广告代言人的费用因对象知名度不一样而有所不同。她估计,霸王此次在亚运期间的广告投入高达数千万甚至上亿元。
7月爆发的二恶烷事件,霸王市值一度蒸发40亿港币。
霸王在半年报中表示,“中草药”是企业的品牌核心,而“中草药文化”是企业的核心文化,但二恶烷事件,已严重地损坏了公司的品牌形象和消费者对于公司产品的信心。
霸王在广告代言方面从不吝啬。今年上半年,霸王的分销开支上涨了34.5%至3.821亿万元人民币,原因就是“透过不同媒体渠道宣传各品牌及产品所产生之广告费增加。”
据Euromonitor研究报告显示,2009年霸王占中国整体洗发水市场的9.6%,而在中草药洗发水市场,霸王的市场份额由2008年的46.3%进一步增至2009年52.9%。
但在业绩亮起预亏红灯之时,巨星代言、广告效应是霸王翻身的神来之笔吗?“董事会认为本集团拥有足够的财务资源为其持续业务的发展应付其现时所需。”陈启源给予的答复十分官方。
与此同时,霸王今年推出的跨行业新品霸王凉茶远不敌对手王老吉。杨政书表示,目前霸王凉茶已在华南的一、二甚至三线城市铺货,而华东、华北市场也“一直在稳步推进中”。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07/2094875.shtml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3/zMMDcyXzM2MjMzMg.html
潘多拉的盒子已悄然打開,泡沫這個魔鬼正逼近雀躍歡騰的中國電子商務產業。
繼「開心團購」裁掉百餘名員工,「高朋網」裁員25%之後,有標竿地位的凡客誠品近日也做出裁員5%的決定。對於此次大規模裁員,凡客一直採取「不評論」的態度。業界斷定,這背後無疑與其內部削減成本、備戰IPO有關。
這,或許正是中國電商環境急轉直下的一個標誌。
過去兩年來,一度保守、穩健發展的中國電子商務突然像被注入「催化劑」,從商業模式開發、到融資環境都迎來前所未有的春天。但是,滿懷希望的背後,是貪婪、虛假繁榮和惡性競爭。
「目前,很多公司營銷成本已經佔到總營收的30%。」 不願具名的電子商務B2C公司CEO告訴記者,這使得諸多電商公司的盈利時間表一推再推。
「流量獲取成本過高」、「營銷成本超過營銷額」以及「拉幫結派現象嚴重」等像毒瘤一樣蠶食著電商業的健康發展。泡沫,已成為中國電商產業無法迴避的事實。
伴隨著今年以來,海外資本市場的驟變,赴美上市融資窗口的縮緊,投資商和電商們都在開始反思、求變。據記者瞭解,考慮到電商投資的回報率可能被降低,少數VC、PE已經開始把主要目光轉向無線互聯網。
「我們和百度導航站123談合作,每月需要繳納70萬元,曾經我們認為這個價格已經過高。可是沒想到,團購網站一進來,就直接把價格抬高到270萬元/月。」一位不願具名的電商CEO向記者抱怨。
中國的電子商務佔中國社會零售品總額的滲透率不到2%,而美、韓、日等發達國家一般為7%-10%。巨大的想像空間吸引了眾多的投資,電商的蓬勃發展最終演變成過熱,而最明顯的表現是流量獲取成本不停高漲。
據記者瞭解,電商投放的線上營銷渠道主要有三類方式:網絡聯盟、導航欄和搜索引擎關鍵詞購買。其中,導航欄和搜索引擎關鍵詞由幾家壟斷,成本較高。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導航欄廣告價格正在以每季度翻倍的速度增長,到今年第三季度,導航欄的價格已經是第一季度的8倍。據一些電子商務公司透露,通過導航欄獲取新客的成本已高達100多元/位。
以百度和谷歌為代表的關鍵詞購買成本也較高,平均獲取新客的成本約為80-90元/位。「但是,這部分投放可以根據網站自身的需求來做動態調整。」該人士說道。
網絡聯盟方面,由於它是多家網站組建,獲取成本相對合理、低廉,新客的成本約為30-50元/位。
線上營銷成本的水漲船高使得電商們苦不堪言。噹噹網CEO李國慶甚至在2011年派代電子商務論壇上對參會的近千名同行放炮:「百度hao123這麼昂貴的費用,還待在那裡幹嘛?」
此外,據記者瞭解,由於不堪門戶網站banner展示類廣告的高成本,預計到今年第四季度,絕大部分電商都會放棄該領域的投入。而線下的戶外廣告,由於投入產出比難以計算,除了少數新進入的電商對此青睞外,京東、凡客等大型電商也趨於謹慎,漸少投放。
儘管如此,這絲毫不能減少一些電商的廣告營銷支出。以凡客誠品為例,其2010年的廣告投放額約為4億元,銷售額約為30億元。但今年初,凡客誠品CEO陳年聲稱,2011年市場推廣費用將達到10億元,銷售額提升到100億元。
這是一把雙刃劍。巨大的廣告開支能帶來銷售額的增長。但是,過高的廣告支出可能會擠壓凡客誠品的採購成本和產品質量,也影響電子商務公司的盈利。
據瞭解,目前,中國主要電子商務都難以實現盈利。京東商城最早實現盈利也需要等到2012年。已經上市的噹噹網,今年第二季度淨虧損440萬美元,同比增加60%。
不 可否認,這種光燒錢不賺錢的做法正在拖垮電商的競爭力。電商們也開始思考變相削減成本,而裁員是其中一項重要措施。今年3月份,凡客員工規模達到6000 人。以裁員5%計算,這次裁員將裁掉300人左右。若按照每位員工月薪4000元計算,凡客每月至少節省下120萬元。
此外,記者瞭解到,今年初電商界頻頻爆出高薪挖角,年中開始,薪水溢價能力逐步趨緊。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想跳槽的電商人才基本都會選擇在年中抓緊完成,因為到今年底,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對於想要融資的企業,他們都會儘量在今年中完成。到今年年底,恐怕就很難了。
事實上,電子商務過去兩年的瘋狂,離不開資本的推波助瀾。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2011年1-6月電子商務領域(包括B2C和B2B,不含網絡團購)已披露的投融資共有44起,其中風險投資42起,總額逾18.3億美元;2起IPO均發生在國內創業板,共募資8.37億元。
「去年年底,我們每天都在看項目,看了很多個電商項目。」 一位從事風投人士告訴記者。當時電商已經成為風投商的標配,誰沒有投電子商務,誰就將錯失下一顆矚目的新星。他告訴記者:「現在我們覺得,電商的投資機會已經不多,開始更多偏向無線互聯網。」
此 輪電商的瘋狂圈錢始於凡客誠品2008年的融資。大部分電商公司的A輪融資主要集中在2009年下半年、2010年上半年,融資金額一般為2000萬元以 內;第二輪融資的規模則達到2000萬至4000萬元左右;第三輪融資基本上超過一億元。目前,包括鑽石小鳥、麥包包、樂淘、瑪薩瑪索和敦煌網等在內的 40多家電商公司都獲得金額不等的二輪、或者三輪投資。
但隨著美國資本市場的跌宕起伏,今年4月爆發了中國概念股誠信危機,再加上此後美國債務危機引發全球股市暴跌,赴美上市的窗口正在趨緊,電子商務的融資環境也在惡化。
「公共市場的動盪對投資人的心態有一些影響,比如,做條款邀約的時候,會更加猶豫。對於估值,也會更加保守。」易凱資本CEO王冉認為,與六個月前相比,中國電子商務領域已經變得更加理性。
據 瞭解,過去兩年,風投們在投資電子商務公司時主要針對其銷售額、市場排名,團隊運營能力和行業空間等因素進行考量。「融資過程中,各家情況會有差異,沒有 具體的計算比例。但是,根據現狀來看,如果公司今年預計營業收入將超過1億元,今年上半年投資時,就有望獲得1.5億元規模的投資;如果預計明年收入將突 破5億元,今年下半年或將融到5000-8000萬不等規模的投資。」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
「對於電商而言,年營業收入1億、5億或者10億元,都是不同的門檻。」 該人士告訴記者,每突破一個瓶頸,後期需要撬動市場的資金槓桿相對減少。
但是,與之前的瘋狂相比,電商和投資者們都意識到,不是所有的領域都適合電子商務。一位不願具名的B2C公司CEO告訴記者:「其實,電子商務領域的發展機會並沒有像想像的那麼大。」
過去一年,除了3C、服裝和鞋類等領域外,在不同細分市場都興起電商公司,包括酒類、食品、裝修建材等。「但是,有些領域,它的退換貨成本過高、資金壓貨現象嚴重,並不適合都做B2C電商。」該人士說道。
啟 明創投董事總經理童士豪表示:「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已經超過50家。當新的企業來上市時,美國投資者會比較一下手中的互聯網企業股票,如果新的企 業不能撼動或者不能代替,即使你做得再好,美國投資者也根本不會理會。」換言之,池中的水容量是有限的,當有更多容器來分搶時,爭搶的難度也會增大。
記者瞭解到,目前電商的融資難度已經大增。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對於想要融資的企業,他們都會儘量在今年中完成。到今年年底,恐怕就很難了。」而對於尚未取得第三輪融資的企業而言,他們的發展將舉步維艱。
新攪局者
對於泡沫的來臨,各家電商們心態不同,有人期盼、有人緊張、也有人積極尋找新的思路和發展方式。
最值得關注的是,新浪、騰訊等在大型互聯網公司的攪局。騰訊高級副總裁吳霄光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我們已經開始思考,如何幫助電商不僅僅依靠搜索獲得流量,也能從社交網絡領域獲取更有效得流量。」
社交網站是騰訊的強處。據瞭解,若單純按照曝光量計算,QQ每天的曝光量超過300億,騰訊網所有網頁流量加起來超過80億,無線互聯網的流量是150億左右。其外,SNS的流量大概在30億。如果將其流量充分利用到電子商務領域,其體量和規模不可小覷。
吳霄光表示:「我們注意到,原先互聯網公司是強者恆強的現象,後來者很難打破先發者的壟斷優勢。但是,在電子商務領域,整個產業鏈非常不一樣。淘寶雖然仍然佔據強大優勢,但是,不能阻擋獨特體驗的垂直B2C的興起。」
據瞭解,騰訊網正計劃從三方面來推進電子商務領域的發展。第一是,在今年第四季度推出一個新的B2C商城,與目前很多大的B2C合作,提供一站式的電商平台;第二是,提供一個更開放的模塊,提高整個電商的轉化率;第三是,通過無線流量的開放,加強與電商們的合作。
此 外,在一週前舉辦的2011年互聯網大會上,新浪CEO曹國偉表示,新浪將在不太依賴物流的「輕電子商務」如虛擬物品銷售等方面可能做出嘗試。目前,新浪 已經和京東商城結成「戰略合作夥伴」,推出可直接點擊購物的企業版微博。今年3月,新浪宣佈斥資6600萬美元購入麥考林19%的股份。
對 於已經佔據優勢地位的B2C公司而言,他們則期待泡沫的盡快破滅。樂淘網CEO畢勝對記者表示:「我們希望泡沫儘早破滅,只有這樣市場才能進入穩定、健康 的發展。」目前,樂淘網處在中國鞋類B2C領域第一陣營,但受制於營銷成本的高漲,以及人才、市場「燒錢戰」的困擾,公司需要不斷挖掘開拓新的市場機會, 包括無線互聯網、前店後廠等經營模式。
泡沫的儘早破滅,將使得一批潛在的競爭者儘早被市場淘汰,營銷成本也不會隨著新進者的哄抬而快速增長。在市場穩定狀態下,在市場上處於優勢地位的企業才能夠加深產品和服務品質的改良和發展。
而 對於還在融資不足、拚命往前衝的電商企業來說,他們的日子是最艱難的。童士豪表示:「融到資的公司,已經開始準備過冬。但是,還沒有融到C輪投資的公司就 比較辛苦。雖然,一些敢賭的CEO還繼續以規模擴展為主,但是,更多的公司會儘量注意到現金流的持平。而且,說實話,投資者也會對C輪融資比較謹慎。」
換言之,與過去兩年「賠本賺吆喝」、「規模為王」、「以速度獲資本」的時代相比,中國電商們現在更加趨於理性、謹慎。
中國證監會已經做好準備應對中小企業私募債的違約,至少,證監會正在努力向市場發出 這個信號,擺出出這一姿態。
「地方政府、交易所和承銷商都不會背書,損失需要投資者自己承擔。」 中國證監會債券辦公室副主任霍達強調——雖然中國債券市場20年來從未真正發生過實質性違約。
自6月8日首隻中小企業私募債由東吳證券承銷的蘇州華東鍍膜玻璃有限公司發行以來,據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7月下旬披露的數據,26 家企業的中小企業私募債通過申請備案並完成發行,總金額為23.33億元。
在券商、投資者對中小企業私募債抱有超級熱情的同時,監管者希望違約事件能夠為市場明確定位,之後再考慮發展市場擴大規模。
熱情高漲
中小企業私募債在分割管理的債券市場中最晚出現,市場規模最小,仍引發業內高度關注。
截至7月23日,共有28只中小企業私募債在滬深交易所分別完成發行,募集資金總計36.33億元,單筆募集規模在1000萬元至2.5億元間 不等,按募集資金規模加權的收益率為8.95%,共有38家券商獲得中小企業私募債承銷資格,符合中小企業私募債承銷資格條件的券商則達66家。
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助理夏建亭介紹,目前投資中小企業私募債的投資人以機構投資者為主,有34個機構賬戶,有1個個人賬戶,而單賬戶單只私 募債券認購金額最低為100萬元(信託賬戶持有),最高為1億元(信託賬戶持有)。
深交所公司管理部副總監蔡偉彬表示,深交所的轉讓情況目前沒有上交所活躍,12家完成發行中的11家在平台完成了轉讓的服務,從6月18日開 始,發生26筆轉讓,轉讓金額3.02億元,主要是一些金融機構之間的轉讓。
7月23日,上交所專門組織了對中小企業私募債發行的培訓,會議期間,券商最關注的是哪些行業、哪類公司可以被允許發債。夏建亭對財新記者表 示,能夠感受到券商熱情高漲。
據中國證券業協會場外市場部副主任潘志堅介紹,目前行業熱情很高,中小企業私募債這項承銷業務開展後,對證券公司提高客戶黏性,發揮各業務之間 協同性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作用。
「我們感覺目前證券公司還沒有建立一個成熟的運營模式。券商對中小企業私募債業務還處在一個探索過程中。目前承銷費費率在1%-2%之間,因為 有的債券規模比較小,承銷費不能涵蓋成本,還沒有建立起清晰的盈利模式。」潘志堅說。
不過根據國泰君安非銀行金融分析師梁靜的測算,中小企業私募債能夠給證券公司帶來立竿見影的高收益回報,未來將成為重要業務來源。預期高收益債 業務未來3-5年內將為證券行業帶來約73億-143億元的收入,收入佔比3.4%-4.8%,貢獻度遠超投資等級企業債;遠期來看,收入可達350億 元,收入佔比12%。
一位券商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我們發行私募債產品比較多,現在大家都很樂意做這個新產品,比較賺錢。」
關注違約
加油門,還是充分地風險預警,在對待私募債這一創新品上,監管者力圖展現出一派審慎態度。
全球私募債近十年違約率為5.14%,金融危機時期,違約率超過11%。「私募債的屬性就是高風險。」上交所副總經理劉世安說。
霍達表示,要警示中小企業私募債業務風險,澄清對證券交易所或地方政府信用背書的誤解,引導證券公司歸位盡責,切實做好各業務環節的風險防範工 作。「地方政府不會做兜底安排,不要對交易所、地方政府的背書有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債券發行人違約是市場發行的常態。」
「20年發展史上無違約,恰恰說明債券市場不夠成熟,承平日久,必生懈怠。」霍達表示,「要提前做好投資者教育工作。中小企業私募債是必然會有違約的,不 要等到真的出現第一筆違約,變成新聞事件才說。」
不過,由於近期中國債券市場一再出現江西新余政府救助賽維,山東濰坊政府救助山東海龍的案例,很多投資者甚至承銷商都相信,地方政府為了地方信 譽也會出手相救。
對此,霍達強調,券商應該提高客戶的風險意識,不能發行時呼籲市場化,違約時呼籲行政救助。各方責任要靠司法裁決,損失要靠投資者自擔。
7月24日,地方政府金融辦和證監會債券辦建立了會商機制並召開了第一次會商會議。證監會希望各地金融辦向券商開放企業徵信系統,幫助券商甄別 企業信用,以減小信用風險。
對於中小企業私募債的違約處置,匯添富基金固定收益部高級分析師任建華建議應建立違約後處理程序,同時,既然是私募債性質,就出現問題內部協 商,不要公開。
證監會法律部處長蘇虎超分析了一些極端情況下私募債違約的司法救濟途徑,如訴諸仲裁機制,因為仲裁員相較於法院法官,更為熟悉當事人所在的專業 領域,當事人可以參與組成仲裁員的指定過程。仲裁機制在程序上有簡單快捷的特點,一次仲裁即生效,裁決結果不公開,便於保護商業秘密。
蘇虎超認為在私募債違約風險管理上,債券受託管理人有三個原則:按約還本付息、建立預警機制、發揮主導作用主持和解等。
「要建立一個逐步升級的管理機制,不能說債券發行完了,債券受託管理機構就沒責任了,券商還要持續關注,對投資人負責任。」
券商責任
對於券商要在中小企業私募債中承擔怎樣的責任,監管者和券商之間的看法頗為對立。
一位券商人士表示:「承銷商把債券承銷出去,找到買家,拿到了承銷費,此後就和承銷商關係不大了。這是個私募產品,為什麼要和IPO一樣承擔持 續督導責任呢?」
監管者則完全否定這種想法。霍達表示,「中小企業私募債未擺脫公募產品的思維,把更多注意力放在賣方,券商覺得自己主要精力是爭到行政許可,拿 到批文,業務就開花結果了。私募債不是這樣的,除了考慮賣方,還要尊重照顧買方。」
既想適度寬鬆,又要嚴格把關,監管者試圖把握平衡。潘志堅說:「一方面地方政府、交易所不可能對債項進行擔保,不能保證債券能得到清償。另外我 們也不能不負責任,在不瞭解發行人基本情況的情況下盲目發債。所以這是我們不斷思索的問題。」
也有監管人士提出,既然地方政府、交易所不背書私募債,那為什麼要放在交易所來做,為什麼還要管呢?
潘志堅稱:「整個證券市場都在創新。中小企業私募債就是創新的一個體現。如果私募債做得灰頭土臉,那對其他私募類、場外的非標準化產品都會有影 響。」
回歸櫃檯
雖然目前中小企業私募債由滬深兩地交易所組織管理,但在未來的管理框架上將回歸櫃檯交易,監管者已經開始研究考慮制度設計。此外在具體產品設計 上,監管者也開始討論創新空間。
潘志堅說:「證券業協會目前準備按照證監會的統一部署,統籌考慮中小企業私募債、證券公司櫃檯市場和新三板市場、區域性股權交易,未來要研究構 建私募債券新的管理構架和制度安排。目前的制度安排,還是依託交易所的市場組織功能,長遠來看,私募債還是要回歸到櫃檯。目前我們已開始研究工作,希望使 以私募債為代表的證券公司的私募業和場外業有長足的發展。」
已完成發行的中小企業私募債有26家,但同質化現象突出。霍達說:「這些債券樣子長得差不多,都是兄弟,特點不鮮明不充分,要做到契約條款下更 貼近更靈活地符合企業實際需求。」
中小企業私募債風險高,目前不具備在全國的推廣條件。在當前階段,擔保作為中小企業私募債券的增信措施還是非常必要的,這個成本不能省。
「可以考慮一定的靈活性,不強求全額擔保,允許一定比例的擔保。」霍達說。
夏建亭表示,在設計債券增信中,可以使用自身資產抵押質押、應收賬款質押、專項償債基金、分紅政策、優先/次級結構、認股/轉股條款及一些限制 性的特殊條款,例如限制資產抵押給其他方、限制新增貸款、限制負債率、限制出售核心資產等。
本刊實習記者劉卓哲、彭雨婷對此文亦有貢獻
隨著鋼鐵生產商步入低谷,作為上游的鐵礦石貿易商也舉步維艱。「目前不論大型貿易商還是中小型貿易商,無論國外還是國內,經營都很困難,大部分在虧損,這幾年根本就很難掙錢。」山東華信工貿有限公司董事長拜文匯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
進口鐵礦石的港口庫存數據印證了這一點。根據鐵礦石諮詢機構聯合金屬網統計,截至8月3日,中國進口鐵礦石庫存已經突破1億噸,全國34個港口鐵礦石庫存量為10240萬噸,已經連續兩個月出現遞增。
鐵礦石庫存不斷增加,價格遠景看跌,意味著囤積鐵礦石的貿易商面臨的風險也在積聚。中小貿易商可以轉行,但是對於一些大型貿易商來說,轉行並不切實際,已然被深套在其中。
在中國冶金工業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海民看來,鐵礦石貿易商的困境與現在的鐵礦石貿易環境有直接關係,「鐵礦石傳統年度定價機制被打破,導致礦石價格調整越來越頻繁,掙差價空間越來越小」。而另一方面,鐵礦石供需格局在改變,鐵礦石的需求沒有前幾年那麼緊張。
貿易商被套
在目前中國上億噸的壓港鐵礦石中,有將近40%為貿易商所有,而其中絕大部分是大型貿易商所囤之貨。
一位不久前到日照港做調研的分析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在目前港口庫存中,鋼廠的進口量主要是滿足生產所需,小貿易商也會囤積一些礦石,但囤積量一般不超過幾十萬噸,「更多的是那些不差錢的大型央企貿易商,比如五礦、中鋼、中建材、中鐵物資,他們拖得起」。
大型央企貿易商囤礦被套早有先例。其中典型者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時,中鋼集團囤了上百萬噸鐵礦,虧損達到上億元。雖然此後礦價有所上漲彌補了一些損失,但是有些高價庫存依然還未被消化。
五礦集團是中國最大的鐵礦石貿易商。財報顯示,截至2011年年底,其庫存達268.77億元,計提跌價準備14億元,庫存產品中鐵礦石佔第二位。
不過,對於這次能否消化庫存,財大氣粗的央企貿易商也沒有底氣。
「現在我們已經不再想著掙多少錢了,我們加大了代理業務。」五礦集團一位中層人士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做代理業務可以每噸穩掙幾美元。」
代理業務指與沒有進口資質的用礦企業簽訂鐵礦石進口代理合同,由五礦這樣的貿易商為其代理鐵礦石進口業務,約定雙方責權利。代理費用參照國際國 內商貿規則慣例,經雙方協商確定。代理業務和此前賺取鐵礦石差價模式的不同之處是,簽約代理合同減小了鐵礦石貿易商的風險,同時也降低了套利的空間。這種 貿易方式在前幾年鐵礦石價格不斷上漲時並不受貿易商青睞,現在卻日益受到重視。根據上述五礦集團人士透露,目前代理業務的收入比重上升到49%,此前在 30%左右。
另一家央企貿易商——中鐵物資集團有限公司也加大了代理業務。
根據中鐵物資財報,2011年該公司進口鐵礦石為2041萬噸,其中有93%屬於代理業務,比2010年增加了兩個百分點。加大代理業務之外,大型央企貿易商也在力爭提高自身的服務含量,包括為鋼廠提供資金支持、提供礦石混裝配礦服務等。
「由於目前鋼廠的資金壓力比較大,我們會幫助一些鋼廠進口鐵礦石,和代理制不一樣的地方是我們會收取部分利息。」上述五礦人士稱。
一直以來,鋼鐵企業向鐵礦石供應商購買礦石後,要自己配礦生產。五礦集團希望混合配礦能成為新的增長點。但這一系列轉型收效甚微。根據五礦集團下屬上市公司五礦發展財報,2011年鐵礦石毛利率僅為0.92%,而在2010年和2009年分別為3.9%和3.99%。
格局之變
鐵礦石貿易商今天面臨的挑戰,是過去兩年來鐵礦石定價機制不斷演變的結果。在年度長協機制沒有打破之前,中國鐵礦石貿易市場分工比較明確——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三大鐵礦石廠商主要供應長協礦;貿易商主要做現貨礦貿易,其中現貨礦以印度礦為主。
從2010年開始,鐵礦石貿易商就開始遭遇挑戰。當年4月,淡水河谷、力拓和必和必拓強硬地用季度定價取代了年度長協定價,同時開始加大現貨投放。
進口到中國的印度礦在不斷減少。「金融危機以來,印度政府通過上調鐵礦石出口關稅和上調鐵礦石運費,限制印度礦的出口。」劉海民表示,這直接導致了印度礦在中國市場份額的下滑。
根據中國海關數據,2011年中國從印度進口鐵礦石0.73億噸,同比下降24.36%,佔進口鐵礦石市場的10.65%。印度鐵礦石在中國市場佔據份額最多時是2005年,一度高達25%。
「印度礦減少,三大礦山的現貨礦不斷增加,這些本來都不是大問題。關鍵的問題是,三大礦山投入現貨後採取了招標的方式銷售現貨。」上海一家中型 鐵礦石貿易公司執行董事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所謂招標,就是礦山發出一船礦石,邀請鋼廠和貿易商都來參加競標,出價高者得。
隨著年度長協定價機制被打破,力拓和必和必拓也開始嘗試著將一部分現貨礦石以招標形式出售,淡水河谷後來也加入這種模式。
「招標前,一般採取一船一議價。採用招標後,現貨市場、鋼廠和礦山直接對接,貿易商操作的空間小了。」上述上海貿易商人士稱,貿易商的很多客戶就直接對接三大礦山了。現貨招標給貿易商帶來的另一個不利之處。由於招標使價格透明,貿易商不好隨便加價。
「以前一船一議價,價格只有貿易商和礦山知道。貿易商要倒手給鋼廠時,貿易商可以根據當時的行情隨意加價。」北京鋼聯資訊總監徐向春在接受財新 記者採訪時表示,採用現貨招標後,價格比較透明,即使最後是貿易商拿到貨,加價也不是那麼容易。此外,業內還有看法認為,現貨招標方式價高者得,變相推高 鐵礦石價格。「比如現貨市場價格是160美元/噸左右,如果看好未來市場,競標者就會出價到164美元/噸,這樣比一船一議價的價格高出不少。同樣,貿易 商最後掙到的差價幅度減少,利潤也就減少。」徐向春稱。
拜文匯總結現貨招標給貿易商帶來兩個不利結果:客戶減少和利潤下降。
誰能逃離
招標方式帶來的格局變化,使貿易商無法像2008年以前那樣獲取暴利。眼下,鐵礦石貿易商頭疼的是鐵礦石根本賣不動了。王磊是山東一家鐵礦石貿易商負責人。他於2006年進入行業。「我趕上了鐵礦石貿易好時光的尾巴。」王磊戲稱。
2006年到2008年上半年,進口鐵礦石價格一路飆漲。2006年鐵礦石均價在60美元/噸,隨著全球經濟特別是中國經濟對鋼鐵產品需求的增長,鐵礦石價格2008年攀升到了近160美元/噸。
「金融危機前,鐵礦石價格一直上漲,只要有鐵礦石,囤在手裡一兩個月後再賣,每噸掙個二三十美元並不難。」王磊表示。
金融危機到來後,王磊和其他鐵礦石貿易商一樣,眼看高價礦石在手中迅速貶值。2009年進口鐵礦石價格一度跌破60美元/噸。「當時礦價下跌,但我們並不悲觀。」王磊表示,因為隨著政府刺激政策出台,需求肯定在,「有需求,價格就會上漲」。
果不其然,由於2010年鐵礦石談判前景黯淡,三大廠商縮量限供,礦價從2009年底就開始有強烈上漲預期,2010年進口鐵礦石價格一度達到近200美元/噸,讓鐵礦石貿易商再次嘗到暴利滋味。
「我們2010年賣了幾十萬噸,掙了1000多萬元。」王磊表示,雖然當時也曾遇到囤貨後價格下跌,但沒過兩個月價格又開始上漲,而且幅度不小。「其實做貿易只要價格有漲有跌,就有錢掙」。
如今是鐵礦石價格從去年10月開始一路下跌,看不到上漲預期,短短兩個月就下降了20%。到今年開工旺季的4月,鐵礦石價格並未上漲,仍在下 跌。截至到目前,鐵礦石價格已跌到近八個月以來的新低,品位62%的粉礦到岸價已經跌破120美元/噸。價格越跌,賣貨就越困難,導致港口鐵礦石庫存持續 增加。拜文匯坦言:「我們公司的庫存和目前港口庫存一樣,處於高位。」
「庫存高,因為鐵礦石根本賣不動,鋼廠接貨意願不強,應該說鋼廠根本不願進貨,現在都在消耗庫存。」聯合金屬網鐵礦石分析師張佳賓告訴財新記者,唐山一帶中型鋼廠的庫存維持在20天左右,「現在大型鋼廠主要是消耗協議購買的礦石,貿易商的礦石根本不買」。
王磊也證實了上述說法:「我們採購進來的鐵礦石價格在135美元/噸左右,現在想虧本甩貨都沒有人接盤。」
他預計,鐵礦石價格可能跌破100美元/噸,主要原因是全球經濟都不景氣,很難復甦。由於對後市悲觀,王磊也想急於出手手中的鐵礦石。
「現在能出手,也就意味著可以減少虧損。」他說,「我有朋友在今年年初全身而退,已經投資電影了。」■
國際著名信用評級公司標準普爾(下稱標普)選取了107家中國大型公司作為樣本進行了財務狀況調查,約80%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國有企業。10月24日,標普發佈報告,認為17家國有企業財務風險「極大」,33家國有企業財務風險「很大」。
這是個宣佈中國的大型國企開始進入新一輪財務危機的重要信號。標普指出,隨著經濟增長放緩,中國大型公司財務風險狀況可能惡化。「樣本國企所在的多數行業利潤率均偏低,大型國企偏向大規模投資,而銀行貸款是最主要的融資來源,資產負債表的槓桿率偏高。如果中央政府實施又一輪的經濟刺激計劃,部分國有企業的財務槓桿在短期內還會飆升。」標普分析師盧文正分析,基建行業在樣本所涵蓋的15個行業中整體風險狀況最差。
一位國企研究專家告訴財新記者,標普列出的財務風險狀況不佳的企業大都是由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牽頭的行業巨頭,一方面所處行業受到經濟週期影響較大,另一方面負擔較重,比如一些地方煤炭大型企業,在政府主導下被迫收購很多其他的中小型企業,耗費大量資金。一些大型鋼鐵企業需要為當地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以致越生產越虧損。
但大部分受訪業內人士都相信政府會為國企財務風險埋單。被宣佈財務風險極大的鐵道部、中國遠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遠洋)、淮南礦業等均向財新記者辯稱,「標普不通國情」,「企業負債率不高」、「風險可控」。
盧文正表示,標普對國企的分析是在不考慮政府對其支持的前提下所做的獨立個體分析。如果在實際的債務評級中,加上政府等外部支持因素,這些國企雖然有些問題,但整體風險不是很大。 「但畢竟沒有明文法律規定政府必須得這麼去做,政府信用也有代價,是否真有能力肩負越來越沉重的負擔? 」
另一家國際評級機構惠譽也曾發佈報告稱,國有企業債券是地方政府最重要的金融工具之一。這部分債券有時需要地方政府的財政支持,這部分債務規模已經成為地方政府最大的隱性風險。
危險區
17家國有企業被標普認為財務風險「極大」,即1-6個類別中最差一級。其中基建行業有5家國企,煤炭行業有4家,鋼鐵行業2家,還包括被斥為官企不分的鐵道部、2011年度「A股虧損王」中國遠洋、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等。除基建行業,煤炭行業中冀中能源、中國平煤神馬集團、淮南礦業3家還被宣佈業務狀況「疲弱」,因其業務產品較單一,成本普遍高出該行業優勢企業。
中銀國際分析師唐倩認為,冀中能源大部分生產焦煤,對煤價和生產成本較為敏感,而下半年焦煤的持續跌勢可能對其業績形成較大壓力,生產成本進一步下調的空間有限。
2012年中國大型鋼鐵公司出現近十年來首次虧損。標普認為,鋼鐵行業產能過剩、產品差異化程度低、市場分散度高以及需求放緩都可能令鋼鐵價格繼續疲弱,從而進一步打擊鋼鐵企業。「預計利潤率疲弱將在未來幾年內持續侵蝕中國鋼鐵業的盈利能力。」盧文正表示。
此外,根據標普分析,鐵道部的現金流保護疲弱,資本結構呈現高度槓桿性,流動性亦是疲弱。即使包含其從鐵路建設基金獲得大量的資金,其負債對息稅及折舊攤銷前利潤比率高達12.3倍,經營現金流對總負債比率僅為6.1%。
「鐵道部此前通過較高水平的發債對資本項目提供資金,槓桿性出現實質性改善的可能性較低。儘管經營狀況良好,其他運輸方式的競爭、較高的經營成本、服務提供商和監管者集於一身帶來存在矛盾的職能,以及大量的資本支出亦會削弱其業務風險狀況。」標普分析師李國宜表示。
![]() |
內外有別
對國企負債風險的關注,並未在國內評級公司的評級結果中顯現。
與國際評級機構對中國國企的評級相比,國內評級機構對國企的評級等級呈現出評級等級高,高級別多,鮮有調降的特徵。標普所列舉的17家財務風險極大的國有企業,所發行的公司債或中期票據均是由國內評級機構提供評級,且大多數集中為最高級別AAA級,最低級別也為AA+。
國際評級機構給與中國企業的評級均比較低。財新記者統計,標普在中國的71家債券評級企業客戶中,被評為其大中華區評級體系最高評級等級cnAAA的僅8家,均為國有企業,所佔標普的國企客戶比例也較小。
被標普分析為業務狀況疲弱、財務風險極大的淮南礦業,在國內資信評級公司聯合資信處卻獲得了主體長期評級AAA的最高評級,評級展望為穩定。
聯合資信分析師鐘睿告訴財新記者,儘管淮南礦業淨利虧損,債務負擔較重,但考慮到對煤炭行業特別重要的規模效應,優勢明顯,作為安徽省排名靠前的國有企業,肯定會得到政府的資助,因此給予其最高級別評級。
「給出的評級等級並非以能不能償債來衡量的, BBB+等級也能還得起債,等級間的差別意味著出現違約的概率大小。」國內評級機構的一位高層人士說。
惠譽評級公司的一位分析師告訴財新記者,按照其標準,一個行業的固有風險與週期特性可能會對本行業的評級設定最高值,這類行業的企業即使有著保守的財務記錄,依然不可能達到最高評級(AAA級)。
中誠信一位分析師認為,國際國內的評級體系和標準並不一致,最高級別雖然都代表著最高如約償債水平,但實際中對應的企業水平也並大不一致。雖然標普等評級公司也發行了大中華區評級體系,但中國的企業無論在資本結構或是償債能力方面都與國際上的大企業不能比及。
如果說不同的評級機構給出的評級等級結果之間不具備直接可比較性,那從國內外評級公司對國企評級等級的調整頻率和幅度亦可以看出,國內國外評級機構對國企債務風險的不同認識。
中鋁是全球第三大氧化鋁製造商。2012年,標普曾在2月及9月兩次下調中鋁評級,其長期企業信用由年初的BBB+/cnA+下調至現在的BBB-/cnBBB+,連降兩個等級。標普在評級報告中指出,雖然相信中鋁將通過母公司獲得中國政府及時而充分的支持,但由於鋁價走低,中鋁的全年利潤率承壓,預計利潤率狀況在未來18個月內不會出現顯著改善,其盈利能力仍然較差。
標普認為,中鋁的經營性現金流疲弱,其自由經營現金流在未來幾年保持負值,而由於低利潤率,其負債在未來一年不會顯著減少。
中國誠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毛振華稱,形成中外資信公司在針對同一主體的評級差異巨大的原因為多方面,既有債券市場發展以來中國宏觀經濟一直呈現單邊上升的趨勢,從政府監管的角度,對債務違約的高度不容忍,客觀上使得中國沒有發生過違約事件,無違約檢驗。另一原因是國內評級機構在競爭中出現了一些不規範的做法。
「為搶奪客戶,國內機構往往採取兩種方式,一是降低費用,二是調高評級。」毛振華告訴財新記者,「以前有一家企業,我們認為它有欺詐發債的嫌疑,存在巨額資本金來源不明等問題,給不了它想要的評級。它最後找了很多關係,找到了其它評級機構(如願以償)。」
「現階段債券的發行方和承銷商,都沒有正確地認識到評級機構在市場中所應發揮的正常作用,並不將評級過程看作是風險控制的環節。」毛振華指出。
市場幻覺
至少到目前為止,市場相信無違約紀錄會繼續保持,尤其是國企。只要債券發行人帶著國字頭,其債券或主體評級等級都是清一色的高等級,體現不出任何風險的差異性。
比如,連續巨虧的中遠被標普認為現金流保護疲弱且波動,流動性不足,其資本結構高度槓桿化,因出現經營虧損並進一步擴張而增加借款,過去三年的調整後負債對資本比率高達約為70%。
中國遠洋在2012年上半年再虧49億元。但這兩年間其在國內獲得的主體及債項評級依然為最高級別AAA級,並沒有太大的調整。
長江證券分析師韓軼超認為,儘管截至2011年末,中國遠洋擁有470億元的現金,遠高於217億元的流動負債。作為大型國企,也可能會獲得銀行貸款的傾斜性政策,但並不意味著它的償債能力風險消失。
「政府對企業的支持並無可預見性,缺乏明確的書面協議規定,相應法律環境也在不斷完善,何況個人關係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盧文正指出,該對借款人違約風險進行差異化評價。
標普分析師告訴財新記者,2009年金融危機之後,政府對國內經濟的干預度加大,標普在那時制定了一套針對政府關聯實體,即包括國有企業等企事業單位的評級準則指導,延續使用其全球範圍內適用的評級方法。「我們對國企的評估過程是在做加法。首先對債券發行人所處的行業等環境因素以及其自身因素得出一個獨立的『個體信用狀況』,這是對其評級的一個部分,其次我們評估其外部支持,通過考察這家企業能獲得政府支持的可能性,並考察政府本身處於什麼水平。『個體信用狀況』加上『外部支持』,最終得出『發債人信用評級』。」盧文正告訴財新記者。
考察債券發行人與政府的關係,評級機構一般設立兩個指標,一是發行人對政府的重要性,二是兩者的親密程度。
盧文正向財新記者舉例,鐵道部實際上是國家部委,它對國家和政府的重要性在指標中屬於極其高,緊密度屬於非常緊密,因此如果要對其進行評級,儘管認為其財務風險是極大,最終得出評級應該是和主權評級一樣。但其他國企則未必能獲得此類待遇。
國資委一位部門主任告訴財新記者他對此事的看法。他認為標普對中國企業的評級報告,有一定參考作用,但對中國企業不瞭解,存在較大偏見,對國企的很多觀念沒有更新。比如中石油、中石化已是境外上市的公眾企業,央企至少二級以下的實體企業也已經股權多元化,但國外的評級機構仍視同為國有企業,與計劃經濟時代的國企觀念掛鉤。
他更指出,政府和國企的關係已經在逐漸淡化,比如財政對國有企業的補貼屬於產業政策,是對全行業的補貼,無論國企、民企都可享受。央企的問題更多是體現在政府體制上,一是政府管制太多,市場化程度不夠,如價格管制,國企和民企有些項目投資都要發改委審批;二是企業層面,體現為兩個方面的問題,根本原因也是體製造成的,一是沒有形成職業經理人階層,還是官員心態;二是收入分配機制改革雖然已有很大進步,但激勵約束仍不到位。
「財政的錢也是救急不救窮,行業形勢不好,淨利一直虧損,風險始終存在。」韓軼超說。
一旦風險爆發,國家不可能為所有國企都提供擔保。歷史不是沒有發生過所謂地方政府的「安慰函」失效的例子。所謂政府為國企統一提供信用擔保說,其實更多是市場不切實際的幻覺。
本刊記者張宇哲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