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響起警號-中國綠色食品(904)(補充@2009/9/14)


謝akao兄提供原因。


繼利郎(1234)、博智國際藥業後(1149),又來一隻福建股-中國綠色食品(904)


這家公司正如超大現代(682)一樣,都是一隻福建農業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31231/LTN20031231035_C.htm


業務概覽: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31231/00904/CWP112.pdf

據稱其經營模式如下: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5157


中國綠色(簡稱中綠)與超大是兩間完全不同的公司,超大的規模優勢很明顯是上游的部分較多,中綠則以加工等中下游的部分較多,拓展品牌的價值效益會逐步在長綫裏顯現。」這是與記者同行的機構投資者參觀過後給予的評價。

記 者參觀中綠基地,印象最深刻的,反倒是其琳瑯滿目的產品陳列室,從飲品、即食麵、零食及糧食品一應俱全,活像個小超市。原來除了「嘜嘜果果」(中 綠零 售新試點)的零食產品為向外購置外,其餘都是中綠的品牌產品。盡管品牌食品佔中綠的營業額僅34%,餘下為新鮮農產品28%,加工食品38%,但品牌發展 卻是中綠的長遠目標。

「中國是世界工廠,企業賣的是產品,消費賣的是品牌,品牌的背後是文化,文化的背後是價值,無限的資產。」中綠主席孫少鋒銳意打造的全程綠色,是從種植、加工,到拓展高附加值的一條龍發展,並強調這是公司成立10年調整出的理念。

扶農政策引來新競爭者

盡 管本港上市的內地農業股不多,但在內地務農者數以億計,由於近年中央扶農政策,亦引來一批新的競爭者,當中亦有部分是較有規模的,面對競爭情況加 劇, 孫少鋒卻笑言:「主流農業是很難說了,但在內地從事農產品加工的企業不多,我們的獨特性在於產品的差異化、特色化,只有這樣才能從紅海中找出藍海。」

「每個企業都有他們的捷徑,這很難模仿的,一如茶料飲品,我們贏不過康師傅和統一,但玉米飲料(中綠的主打飲料)卻不同。」即使如方便麵,中綠亦以非油炸的玉米麵,避開與龍頭企業正面交鋒。中綠管理層更強調,集團的市場目標主要針對中高檔消費群。

雖 然很多農業股的管理層均指出,「不管經濟好壞,基本食物總得要吃。」不過,世紀金融海嘯下,企業發展多少亦會受到制約,如早前管理層指出,為了保 留現 金,會先暫停山東方便麵項目。此外,在產品結構方面,如農產品價格下跌,中綠將降低新鮮農產品的比重,而增加毛利較高的加工產品,包括水煮、速凍、醃製及 罐頭產品等。

「目前企業應該要做好3大準備:一要作出決策,處理業務如何保持足夠的現金流;二在生產加工方面,如現金流夠,則要學會控制成本;最後伺機發掘能配合業務發展方向的低成本投資機會,例如再次增加土地資源及提升品牌等。」孫少鋒表示。

...................

擇善而「栽」

中綠有栽種紫蘇葉銷往日本,主要用作壽司或拌菜,售價平均為一片1日圓,高峰期產量可達1至1.5億片。中綠同樣是利用季節反差,看準每年10月至明年4月,東亞或歐洲地區因天氣關係,把反季節的農作物售往日本以賺取較高毛利(08年度整體毛利率高達53%)。

中 綠10大出口客戶中,日本約佔七成,其餘為德國、比利時及台灣等,形式是先接單後種植,規模較小的客戶通常要先付成本的兩至三成,收貨後兩星期內 須清 繳尾數。因此,管理層強調,公司很少出現應收帳問題。中綠於內地的種植基地遍布40個,總面積達7.9萬畝,每年種植量為32.4萬噸。對於量與毛利的取 捨,孫少鋒指出:「這兩者有一定的關係,企業銷售的產品需要有一定的量才能搶佔渠道,這樣品牌的價值才能彰顯,毛利才能提高。這時如果我們捨棄一點毛利, 用量提升品牌,則明年又可迎來機會,所以量與毛利,必需要根據戰略而定。」

至於看好的文章,可以試試利用首頁中湯財文庫的搜尋功能來看一看吧。

又記得信報孔少林的2006年的一篇文章如下:


想升呀,借錢啦!

  有一些股份不論表面上如何吸引,身邊朋友高呼「明益你」,他日股價果真急升,我也不會羡慕,因為我膽小。約二個月前,多位「演技派」財經演員和相識的「全職炒手」分別力捧中國綠色(904),它的股價果然在一個月內急升逾五成,一切發生得似乎自自然然。


 

 

  農產品這門生意入行門檻不高,多間上市農產品公司股份利潤出奇地持續高企,一直是股壇解不開的謎;中國綠色也不例外,最近期業績顯示,純利率高達42%。請不要懷疑盈利的真實性,中國綠色現金流強勁,做生意不單有現金收,回收期亦快得驚人:一年做五億元生意,應收賬僅一千萬元,平均數期約一星期,略遜於便利店。


  一門業績年年有增長、做十元淨賺四元、有真金白銀落袋的生意,市盈率為何只得六倍?這正是中國綠色在今年1月時候的處境。


 

 

  中期業績報告截至去年10月底,中國綠色持現金五億元,無債,無特別大型資本性支出,表面看全無集資需要;可是在去年11月,中國綠色配股集資一億五千萬元。今年1月底,中國綠色向高盛發行三億三千萬元的五年期可換股債券,息率2.125%,換股價二元六角五點五仙;當時中國綠色股價是二元六角五仙。發行可換股債券後,中國綠色持現金達十億元。一間公司表面來看大把錢賺,沒有現金回籠壓力,沒有大型投資項目,為何要一次又一次集資?


  答案很快揭盅。高盛購入可換股債券消息傳出,中國綠色股價急升至三元七角七點五仙,高盛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行使換股權套現八千多萬元。中國綠色現價三元五角,較高盛持可換股債券行使價二元六角五點五仙,仍存有龐大空間,相信日後將陸續套現。原來今時今日,上市公司想搞活股份表現,途徑是借錢。


-------------------------------------------------


在2009年9月7日,南華早報報導該公司兄弟在新加坡的上市公司Radiance Group Limited 出現了財務困難。

據稱,中國綠色(904)主席孫江榕控制的Thumb China是以Sino-Environment Tech(中華環保科技集團)的56%股份來抵押,向Stark Investment 借了1.2億坡元,以作一項100億人民幣的房地產投資。


但Thumb China聲稱因金融風暴的影響無力償款,故違反和Stark Investment的借款協定,所以Stark Invesment 陸續出售股份還債。


此外,Thumb亦控制一家亦在新加坡的、且從事線路板製造業務的上市公司Radiance Group Limited(建光集團)。


從其在新加坡的公告可見,中華環保已經延遲公佈業績,上市數年間亦多次換財務主管及董事。另外建光集團亦有這情況。


從其2008年帳上可見,正如上星期日的福建股博智藥業,中華環保亦是借款突然劇增,獲利又是突然減少,變成虧損。


而建光集團的帳上則無異樣。


至於中國綠色來說,則盈利稍降,現金減少,但足夠償債。


另消失的大部分現金都流入一「長期預付款」項上,但無附註,年報並沒說明為何此數會劇增,可能被缺水的大股東挪用了。


據akao兄引述花旗的報告指出,是因為要保障生產能力,所以要預付福建的農地的20年租金,致長期預付款劇增。管理層預期下年開支會降低至1.49億人民幣。


回頭一想,那些農田要一年要4,000萬租金,那可以租多少畝呢?


看看這單法院新聞:


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283997&k_title=%E4%BA%91%E9%9C%84%E5%8E%BF&k_content=%E4%BA%91%E9%9C%84%E5%8E%BF&k_author=


 2007年1月20日,龙海市某镇的林某在云霄县东厦镇佳洲村向55名农民承包150亩的田地用于蔬菜种植,并与农民们商量好承包期限为1年,租金每亩每年250元,1年后按时支付田租并归还田地。

    2008 年1月20日下午,当佳洲村村长代表55名农民向林某领田地租金时,林某以蔬菜还未收成为由,拒绝按期支付150亩农田37500元的租金,并表示要延长 租期1个月。21日上午,55名农民集体到林某承包的田地讨要租金,林某又以种种理由推托,双方陷入了僵局。此时,部分农民气愤地提出要将林某种植的蔬菜 全部铲除,双方矛盾愈演愈烈。

以這段東西來說,以1畝250元計算,是16萬畝。


16萬畝有多大? 有1.3個香港島這樣大。


安排人力已經非常困難,況且建設、種植計劃,完全無提及,那如何產生效益呢?所以這個是一個很大的疑問。


派息減少,且和股價不成比例,可見財務略有問題。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24/LTN20090824226_C.pdf
---------------------------------------------------------------------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1042

In turn, legal action was under way or being prepared by Sun Jiangrong or against Stark in Hong Kong, on the mainland and in Singapore, Sun Jiangrong told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In addition to obtaining an order to freeze his assets, Stark had sold his shares. "This caused me losses. Stark's behaviour was excessive," Sun Jiangrong alleged.


The background to the current legal tussle dates back to 2007 when Stark extended a S$120 million (HK$647.29 million) loan to Thumb China Holdings Group, a British Virgin Islands (BVI) company wholly owned by Sun Jiangrong.

As security for this loan, Thumb pledged its 56 per cent stake in Sino-Environment Tech Group, a Singapore-listed waste management firm.


Thumb defaulted on the loan in February and Stark subsequently sold the pledged Sino-Environment shares, from which it recovered part of the loan.

Radiance is a Singapore-listed electronic product manufacturer majority-owned by Thumb.

Hong Kong records show Sun Shaofeng wholly owns Hero Key, of which he is the sole director.
Sun Shaofeng also owns 45.88 per cent of China Green, a Hong Kong-listed agricultural company headquartered in Fujian province whose market capitalisation is HK$7 billion.

Sun Shaofeng is ranked No 272 on Forbes' 2008 list of the 400 richest Chinese, with an estimated net worth of US$240 million.

A Singapore court order obtained on August 24 forbids Thumb and Hero from transferring Thumb's Radiance shares to Hero or any other party, according to the Radiance announcement.

Stark alleged that Thumb had breached clear contractual restrictions against further borrowings and created security over its assets, when Thumb pledged its 52.41 per cent stake in Radiance to Hero as security for a purported loan from Hero.


Stark also alleged that Sun Shaofeng was aware of the terms of the investment company's loan to his brother, and had unlawfully conspired with his brother to breach the terms of the loan.

Sun Jiangrong replied that the transaction between Hero and Thumb was a normal one, and that Stark's allegations were not entirely correct.

"This case doesn't really concern Sun Shaofeng much. Matters are not yet totally clear," said Sun Jiangrong.

When asked, Sun Jiangrong declined to give contact details of his brother. Efforts to reach Sun Shaofeng for his comment were not successful.

Claims against Sun Jiangrong and his related companies are also being brought in Hong Kong and mainland courts, which led on June 5 to the Hong Kong High Court granting an injunction against Sun Jiangrong disposing of his worldwide assets.

The claims stem from additional security that Sun Jiangrong procured for the Stark loan in the form of a pledge over shares of a Hong Kong company, Top One International (China) Property Group.

Previously, Top One International owned a Chinese property company, Chongqing Dading Property, which owned properties on the mainland valued at 10 billion yuan, according to a recent Sino-Environment announcement.

Despite restrictions in the security agreements against Top One International and Sun Jiangrong personally, Top One International had transferred to Chongqing Dading a Hong Kong company wholly owned by Sun Jiangrong, Top One Property Group.

Top One Property in turn tried unsuccessfully to transfer Chongqing Dading to a Chinese company majority-owned by Sun Jiangrong's brother-in-law, Sun Jing Sheng.


To protect the value of its security over Top One, Stark obtained a Hong Kong court order in May prohibiting Sun Jiangrong from dealing in the Chongqing Dading shares and subsequently obtained an order in mainland courts which froze the shares.

Two executives of international turnaround and restructuring firm Ferrier Hodgson, John Batchelor and Roderick Sutton, were appointed receivers of the shares of Top One on April 29 and Top One Property on May 22.

違約公告:


http://sinoenvironment.listedcompany.com/newsroom/20090305_215424_Y62_A998260ABBBDE6D64825756D0000F3C0.1.pdf


中華環保科技網頁:


http://www.sino-env.com/


建光集團網頁:


http://www.radiance-sin.com.sg/


其後,公司出公告稱中國綠色集團未受影響。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10/LTN20090910354_C.pdf


董事會由孫先生告知此司法訴訟,並在此澄清如下:
1. 本公司並未以任何方式涉及以上司法訴訟中,且此司法訴訟並未對本公司的業務、營運及財務狀況造成任何負面影響; 及


2. 健雄與本公司分別為兩家互不相關聯的法律實體。健雄並非本公司之附屬公司或股東,健雄與本公司並無任何形式之業務往來。


孫先生已知會本公司此司法訴訟並不會對其個人財務狀況或其在本公司的股權造成任何不利影響。且健雄已委任代表律師全力應訴此次於新加坡的司法訴訟。


-----------------


雖然看到這公告,但我也不能安心。


因為,我又想起福建兩兄弟組合同樣出現在中國包裝集團(572,前展鴻控股)及第一天然(1076),而其情況亦相同,當第一天然出問題時,中國包裝聲稱無問題,但是其後一樣玩完,這次是否會案件重演呢。


所以連利郎的評級,亦需一併下降,至即抽即拋吧。

又再奉勸各位民營企業的老總,企業上市不是你們私幫生意的起始,是你上市企業的起始,如果自己的私幫生意大失敗,你的帝國只會全部崩解。

所以做老總一定要先克制欲望,把根基一步一步打好,專注搞好上市公司。不然的話,只會毀滅你的企業和你自己。

第一天然出問題: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219/LTN20081219007_C.pdf


中國包裝出公告澄清: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218/LTN20081218068_C.pdf

大廢柴兄對第一天然研究: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6446


大廢柴兄對中國包裝研究: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6629

中國包裝下場: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30/LTN20090430651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10/LTN20090710087_C.pdf


第一天然現時情況: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31/LTN2009073158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27/LTN20090827559_C.pdf

對中國包裝及第一天然的新聞: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php?ownerid=10&searchtext=%E4%B8%AD%E5%9C%8B%E5%8C%85%E8%A3%9D&Submit=%E6%90%9C%E5%B0%8B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php?ownerid=10&searchtext=%E7%AC%AC%E4%B8%80%E5%A4%A9%E7%84%B6&Submit=%E6%90%9C%E5%B0%8B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30829/1920426700.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45

中國綠色食品(904.HK) – 不尋常的商業行為 天知 - 價值投資者

http://hk.myblog.yahoo.com/tin-knows/article?mid=1114

事件:

 

上星期四,20日,美銀美林的分析員Timothy在一份報告裡質疑中國綠色食品(904.HK)銷售有造假嫌疑,因為佔集團整體飲品業務的比重達50%之多的主力產品「玉米乳」在廈門25個零售渠道未有一個門店出售該項產品。結果報告一出,股價即時瀉逾6%,並於翌日停牌。

 

星期五中國綠色澄清了事件,重點如下:
·        2010財政年度 , 玉米乳產品的銷售額達到人民幣1.36億元。2011財政年度上半年的銷售額, 達到人民幣7千5百萬元。
·        2010年8月, 公司做出飲料的品牌整合決定, 將果蔬汁飲料列入作中綠青菜園品牌系列, 亦把水果型甜玉米飲料歸入中綠粗糧王品牌系列,取代原有玉米乳產品。
·       
水果型甜玉米粗糧王品牌的TP250包裝飲品將於2011年3月份起陸續上市,把水果型甜玉米飲料作為粗糧王品牌系列中的王中王。
·        2010年8月之後,本公司暫停TP250玉米乳產品在超市管道和常規管道的銷售, 但中綠食品不同包裝的玉米乳飲品仍在餐飲和特通管道進行銷售, 包括廈門航空、浙江、江蘇,、上海等的餐飲和特通管道。

天知觀點:

玉米乳產品的銷售分別佔中國綠色2010財政年度及2011財政年度上半年總營業額的7.1%及6.7%,如此重要的產品,竟在2010年8月至2011年3月期間8 個月停止於超市出售,非常不尋常。

 

我曾致電公司問及原因是否因為玉米乳產品賺不了錢,他卻堅決否認,只說“賣晒咪唔再生產囉”,試問如果你是該公司的老闆,在新舊產品交接期間賺錢的舊產品被賣清,你會怎麼辦?“死都死包奶出黎啦!”怎會有錢不賺,“嫌錢腥”,非常不尋常。

他另一個解釋是因為舊包裝的代言人合約已滿,因此公司不能用該相片,需換新裝,當問及合約是否突然終止時,他又說只是不續約而已。有充足時間換包裝賺錢,不賺,不尋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98

篤爆中國綠色 (904)

2012-10-18  NM



又是農業股,這次輪到中國綠色 (904,下稱中綠)。已有前科的中綠,主業是種植蔬菜及稻米等農產品,○九年宣布進攻飲品市場,去年一月被美林踢爆,王牌產品玉米乳在市場「失蹤」,質 疑其銷售造假,中綠股價應聲急跌一成六。為救火,中綠迅速推出另一飲品品牌「粗糧王」做擋箭牌。見過鬼仍未怕黑的中綠,更吹噓要做中國穀類飲品第一品牌, 及要將飲品業務分拆上市。為求真相,本刊記者踩入中綠總部及飲品基地所在的廈門市,走訪了五十五間大小商店,發現佔中綠收入逾四成,年銷售額達九億元的 「粗糧王」,只在兩成店鋪中找到。銷情不濟,生產線亦只有三分之一開工。不少士多老闆呻道:「不好賣!我不賣!」

來自福建的中綠,總部位於廈門,該市亦是其飲品市場的橋頭堡。根據中綠一二年年報,飲品業務佔營業額超過四成一,而飲品收益有九成來自推出市場不足四年的 粗糧王,年增長超過一倍。粗糧王系列屬穀類飲品,包括紅豆漿﹑綠豆漿及燕麥漿等。為解開銷售「暴升」的真相,過去一個多星期,本刊走訪了廈門市區及市郊多 間超市﹑便利店及士多,訪問其商店店員﹑老闆,以及中綠負責推銷飲品的業務員,還進入集團位於惠安的飲品廠房。從銷售﹑產品及生產三方面,逐一踢爆中綠作 大的真相。

作大一:十店八「無影」

中綠:粗糧王去年銷售額達九億六千萬元人民幣。去年中,中綠營銷副總裁陳謙正揚言要從總部廈門打起,將市內煙雜店(小商店)「壟斷」半年。真相:走訪五十五間店鋪,包括超市﹑便利店及小商店,只有十一家找到粗糧王。

中綠聲稱粗糧王會主攻煙雜店,指傳統小店數量多、深入社區,可迅速支撐銷量。但是,不少煙雜店的店員或店主聽到粗糧王,都一臉茫然,呆一呆才懂得反應: 「沒有賣,那東西不好賣﹗」然後反問:「你是不是要找谷粒谷力?」有店主表示已有一年沒見過粗糧王的營業員。記者致電粗糧王包裝盒上的銷售熱線,表明要買 貨,職員給予華南地區銷售總經理「陳總」的電話,但陳總多次託辭沒空,更不耐煩道﹕「我們會有職員跟你聯繫,你不要老是打過來。」相反,致電生產谷粒谷力 的惠爾康,隔日就獲其營業所所長接見。

原來廈門的穀物飲品市場,早被當地的惠爾康食品搶佔,其○七年推出的谷粒谷力系列,與粗糧王的口味幾乎一樣。本刊到訪的所有店鋪,均有出售谷粒谷力。即使 同場對撼,如市內超市沃爾瑪(Walmart)內,谷粒谷力的產品數量遠超粗糧王。有正選購飲品的顧客表示﹕「我沒喝過粗糧王,反正你說起穀物飲品,我只 會想到谷粒谷力。粗糧王的廣告曾經賣得鋪天蓋地,但在小店裡就找不到,怎麼做起來呢?」廈門市思明區一個小店老闆直言﹕「谷粒谷力早就做起來了,粗糧王是 後來才賣的,現在都沒人買,我就不賣了。」至於有賣粗糧王的悅士便利商店,女店員直指:「這種飲料不好賣,一個月也只賣十來包,大部分人都喝碳酸飲料 吧。」

中綠辣招無功而回

事實上,中綠○九年推出粗糧王時,曾使出連環辣招,試圖搶佔市場一哥位置。惠爾康廈門市營業所所長陳水營指出:「中綠從惠爾康搶人,從研發專家到銷售人 員,搶了好幾百人,薪金至少提高三成甚至一倍﹗」根據年報,現時中綠的飲料業務副總經理包彩雲便是惠爾康的「老臣子」。早期,中綠落重本宣傳,「我們抽獎 一向只是送小禮品,他們竟然送遊艇﹗去年我們也逼着要送十部比亞迪,今年送四部福特。」陳水營說。出手雖辣,但卻自討苦吃。「一箱十六盒裝的飲料,本來要 廿多三十塊,他們在超市外推廣竟然賣十多塊﹗銷量一定好,但街上的便利店﹑小店等,卻要用原價賣,根本沒有人會去買。」陳水營指,很多小店因此不再入貨。 粗糧王產品保質期大多只有一年,中綠提供免費換貨,以新貨換走出廠超過半年的產品。「我聽說他們兩年來不斷換貨,換到虧本。」陳水營嘲笑道。以粗糧王平均 入貨價一元六毫計,中綠全年需要賣出六億盒、每個月賣五千萬盒、每日賣一百六十多萬盒,才可締造九億六千萬元人民幣銷售額。然而,粗糧王在自家地頭已明顯 銷情不濟。

作大二:多個產品「失蹤」

中綠:玉米乳已併入粗糧王系列,年報指粗糧王品牌有九種口味的飲品,還有八寶粥及針對兒童的粗糧大王等。真相:玉米乳繼續失蹤,八寶粥、蜂蜜水等全部「無影」。

五十五間店鋪只找到六款口味,大部分店鋪更只有燕麥、核桃及紅豆味出售。去年初被美林踢爆的玉米乳,繼續「搵唔到」。中綠指玉米乳會主攻餐廳,如快餐店肯 德基,但有廈門肯德基分店的店員表示﹕「去年已經沒賣了。」記者再於市內抽查了十間餐廳,全部表示沒賣過中綠的玉米乳或其他產品。

透過一位商店老闆給予的電話,記者以買家身份約見中綠銷售員沈先生,他特意帶來多款中綠的「王牌」飲品,終於第一次見到蜂蜜水、紅豆紫米粥、罐裝粗糧王及 粗糧大王等產品。問到為何市面找不到,沈先生死撐:「蜂蜜水和粗糧大王仍在試賣階段,現在是贈品,讓大家試試口味,鐵罐粗糧王和紅豆紫米粥已在賣了,是你 沒找到。」沈先生指粗糧王的市佔率達七成以上。

作大三:產能過剩仍建新廠

中綠:第二間生產設施將於今年底投產,明年會於河北再興建兩間飲料廠,資本開支需約十二億至十四億元人民幣,故不派發末期股息。真相:唯一一間飲料廠前年落成,去年投產,十二條生產線中,只有四條正在運作。

粗糧王的包裝盒上列出數間加工廠名字,他們全是受中綠委託,生產粗糧王飲品,中綠自己的飲料廠,目前只有一間。上週四,記者以買家身份進入中綠位於泉州惠 安城南工業園的飲料廠,獲該廠總工程師李先生接待,參觀廠房。現場所見,只有部分生產線正在運作,生產粗糧王產品。李先生表示,十二條生產線中,只有四條 在運作,機器仍新簇簇。城南工業園隔壁是中綠起家時建的舊廠,主要用作生產鐵罐裝的飲品,現已暫停運作。本週二,中綠回應時稱,廈門市的局部情況不具代表 性,另指公司會集中生產粗糧王系列中較受歡迎的產品,至於「失蹤」的產品如紅豆紫米粥等,主要集中在中國北部市場銷售。

十三億債殺埋身

陷入「失蹤門」的中綠,主要業務為生產農產品,內銷及出口予日本等。○四年上市時,大炒綠色食品概念,獲超額認購一千六百倍。中綠上市後成為基金愛股,股 價一度爆升逾十倍至十元八毫。現在摩通及德銀仍持有約百分之六的股份。金融海嘯後,中綠為延續神話,進軍飲品市場,推出粗糧王品牌及玉米乳等產品,股價再 度起飛。一○年五月,中綠發行十三億五千萬人民幣的可換股債券「吸水」,換股價高達十一元二毫四,明年四月到期。誰知美銀美林去年初的調查報告,將中綠的 美夢一腳踩碎,股價由八元多直瀉至一元多。然而,距離債券到期日僅半年,難怪中綠極力唱好飲品業務,為再舉新債鋪路。

有份撰寫玉米乳報告的美林分析員表示,當初他因質疑中綠的營業額,才展開調查,「一家主力生產農產品、資金規模不算大的公司,竟可在一年內攻佔飲品市場,飲品銷售急增一倍,並貢獻整間公司近 三成營業額,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美林員工到廈門市廿五家銷售點考察,發現中綠主打的玉米乳完全「無影」。該分析員指報告公開後,美林研究部已「放棄」 這隻股票。有基金經理去年中到訪中綠廈門總部,並參觀過惠安的廠房,之後即沽空中綠股份,「當時粗糧王已推出兩年幾,但生產線仲未用晒,我哋喺市面走咗 轉,發現好少鋪頭有得賣,就算有都鋪晒塵。」該基金經理笑言﹕「依家想沽都沽唔到﹗」因為中綠市值已跌至十八億,要市值三十億的股票才可沽空。

細佬被追數

事實上,中綠由創辦至今,只有短短十四年,是典型發展超班的民企。主席孫少鋒出身官場,年輕時入讀黨校,根正苗紅,創立中綠前是福州市委。孫少鋒的姨母嫁 予一名從事食品進口的日本商人,帶挈孫少鋒棄官從商,與日本人合作,在鄉下惠安承包土地,種植綠色蔬菜,並於惠安螺陽鎮設立首個加工場,其後成立中國綠色 食品,將總部遷至廈門市。祖籍泉州市惠安區紫山鎮的孫少鋒,在家鄉十分出名。「他父親生前是紫山鎮小學的一名教師,他們三兄弟讀書成才,都搞大生意。」有 鄉里表示。孫氏其他兄弟並沒有參與中綠生意,但去年美國The Bank of New York Mellon(下稱銀行)入稟高院,向孫少鋒弟弟孫江榕索償,當中涉及一筆一億二千萬坡元的貸款,涉案的還包括孫少鋒旗下公司福建大宏實業。去年十二月高院判定銀行勝訴,孫江榕提出上訴。「細佬」有難,但孫少鋒卻自顧不暇。中綠的飲品王國大計接連觸礁,十三億五千萬人民幣的債券又燒埋身,下次再向股東伸手,相信要有另一個「神話」,才有「奇跡」出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810

騙錢和退殼的故事-中國綠色(904)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5/0325/LTN20150325251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5/0417/LTN20150417618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119/LTN2016011957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229/LTN20160229918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425/LTN201604251201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520/LTN20160520696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520/LTN20160520696_C.pdf

總體來說,這間公司都是一個陷阱,賣法多障礙其實老實和隆成集團(1225)一個模樣,一樣的著名外國人公司買方,一個想騙錢走退殼的老闆,又一個醫生系產物,和一個重大配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2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