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退休員工揭露:一號機「震動」存在近三十年 核二螺栓斷裂疑雲 台電沒說的真相?
2012-5-21 TWM
核二廠「錨定螺栓」斷裂事件,事發近六十天後,台電終於公布原因。不過整起事件並未因此釐清,疑雲反而有 越滾越大之勢。台電退休員工直指,應是水槌作用長期引發震動,加上金屬疲勞,導致七根螺栓斷裂。學者建議台 電應請國際專家會診,提出合理解釋。
撰文•張瀞文 五月十四日,原能會召開第四次的核二廠一號機錨定螺栓斷裂專家諮詢會議。在當天的會議中,台電表示,螺栓
斷裂的三大原因主要是材質有問題、安裝不當,以及階段性腐蝕環境共同作用所致;裂紋初期應該是由應力腐蝕龜
裂造成,後期裂面成長則是因金屬疲勞所主導,最後導致斷裂。
這是核二廠螺栓斷裂發生至今約兩個月後,台電首度對外承認「螺栓斷裂與腐蝕有關」。 但是對於台電的說法,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表示,這只能說是螺栓斷裂機制的分析,斷裂背後真正那個
「力量」來源,台電還是沒講清楚。
由於台電一直強調,核二廠一號機停機期間「每天至少損失五千萬元」。環保團體擔心,在五月十八日原能會對 外召開聽證會後,可能會讓台電過關,台電也會搶在這個月月底立院休會前,進行專案報告,然後就闖關申請,讓 換了反應爐基座螺栓的核二廠一號機重啟運轉。
儀器壞?台電退休員工駁斥對於台電提出螺栓斷裂的三個理由,曾經親自參與國內核一、核二廠建置,同時在台 電服務超過三十年的台電退休員工李桂林則予嚴正駁斥。
李桂林表示,台電提出的三個理由當中,「安裝不當」就是把責任推給原廠奇異以及顧問公司貝泰;第二點「材 質問題」就是指「螺栓製造過程有問題」;第三點「階段性腐蝕環境」就是「大環境所造成」。若按照台電的說法
,針對「螺栓斷裂」,台電一點責任都沒有。
李桂林說,從這次斷裂的螺栓都在內側且位置上互為對稱可以清楚說明,螺栓斷裂原因主要是來自於震動。 另外,李桂林更語出驚人地表示,「核二廠一號機的震動問題,已存在近三十年。」水槌作用引發震動? 李桂林回憶當年在核二廠裡工作情景說,「以前在沒有地震的情況下,核二廠地震儀器上也曾有過○•二G多的
震動訊號出現,當時(在一九八○年左右)大家都當成是一般雜訊處理,並沒有特別在意。」李桂林分析,當反應
爐要停機,模式開關由熱停機轉到冷停機時,系統的設計會有RPS(反應爐停機系統)再驗證的動作。
所謂的「再驗證」就是「控制棒再急停一次」。由於冷停機時,反應爐一直到頂端都灌滿水,這時底部因急停所 產生接近二七○公噸的重力往上,撞到反應爐頂部,產生反彈波來回震盪,就是所謂的「水槌作用」。
上下的反彈波會造成相互撞擊,且撞擊的時間會越來越短、力道會越來越強。李桂林表示,當年在核二廠內工作 時,也曾經站在管路上,感受過這樣巨大聲響的震動。
但是當年他並不清楚是反應爐冷停機造成「水槌作用」,一直到累積多年經驗後,才了解到這樣的威力。 李桂林推測,核二廠接近除役年限,錨定螺栓已出現金屬疲勞,再加上水槌作用的加乘,是造成反應爐內圈七根
螺栓斷裂的主要原因。
對於李桂林「水槌作用導致反應爐內部出現劇烈震動,進一步造成反應爐基座內圈多根錨定螺栓出現斷裂」的說 法,原能會核能管制處處長陳宜彬表示,「任何原因,原能會都會追查,但水槌作用應該不會是原因。」
斷裂螺栓應送國際鑑定 李桂林也強調,因反應爐裡頭冷卻蒸汽的乾燥器是焊接上去的,「水槌作用」也不排除會震裂乾燥器。如果乾燥
器有裂縫,那蒸汽將夾帶水分進入到汽機當中,就會形成「水刀」,侵蝕汽機運轉的葉片。
至於葉片被侵蝕的後果,輕則葉片受損;嚴重的話,如果在運轉中造成葉片斷裂,那麼斷裂的葉片可能會打穿反 應爐汽機的殼,進一步造成含有輻射的蒸汽外洩,情況將相當危急。
經營大地工程的專業工程師王偉民分析指出,台電目前對螺栓斷裂原因指向安裝不當與材料瑕疵,但這無法說明
為何斷裂螺栓都集中在內圈?也無法解釋為何斷裂螺栓位置呈南北、東西的對稱性。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系教授張武修建議,台電除了把斷裂的螺栓送到國內核研所鑑定外,應該進一步將斷裂螺 栓送到歐洲AREVA(全球最大的核能工業公司)等具有公信力的機構做鑑定,並商請國際核能協會相關專家來 台灣會診。畢竟「錨定螺栓」斷裂事件在全球核能界絕無僅有,台電在處理上必須更周延,才能使民眾安心。
水槌作用 慣性動量驚人水槌作用(Water?Hammer),或稱水擊。意指水流於長管路中流動,此時若將管路下游 之閥門快速關閉,水流之流動具有慣性動量,因此水流之慣性動量持續往前推擠,造成管內壓力急速上升,導致管 路受到破壞。
水槌作用大小視發電水路之流量與水頭落差(指管路兩頭落差)而定。瞬間流量與水頭落差愈大,造成流速愈快
,相對地水流的慣性動量愈大,產生水槌作用所造成的巨大壓力更是驚人,有可能造成設備的損害。
俄羅斯央行拋售黃金可能震動全球市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1891
兩天前,美國與歐盟分別宣布了凍結數名俄羅斯、親俄派烏克蘭官員及克里米亞領導人財產等制裁措施,並警告可能進一步行動。而如果俄羅斯央行搶在西方嚴厲制裁以前拋售黃金,有分析人士預計可能會震動全球黃金市場。
法國興業銀行分析師Michael Haigh本周在報告中提到上述俄羅斯拋售的潛在風險,但又認為俄羅斯央行不可能為彌補制裁產生的石油收入減少而拋售黃金:
我們預計他們不會這麽做,或者說沒這必要。他們有沒有可能為了支持自身需要賣黃金?當然可能。那就會震動整個黃金市場,就像塞浦路斯的影響那樣。
以上Haigh所指的塞浦路斯影響是,去年4月外媒曝出塞政府為應對債務危機出售4億美元黃金儲備的傳聞。雖然塞央行發言人後來否認此事,但這一傳言已經導致金價4月12日與15日連續兩個交易日跌近14%。
因此Haigh說,從未聽說哪家央行會為了籌資拋售黃金儲備,即使塞浦路斯去年傳出那樣的消息也並未得到官方證實。
世界黃金協會(WGC)本月公布數據顯示,以黃金儲備而論,俄羅斯是全球第八大黃金持有國,持倉1034噸,約占儲備總規模的8.3%。去年俄羅斯凈買入黃金約77噸。
今年2-3月,俄羅斯黃金儲備減少0.5噸,以現貨黃金每盎司1367美元估計,一噸黃金價值約4390萬美元。即使出售一噸左右,許多黃金投資者也會覺得微不足道。
截至本月12日當周,美聯儲托管外國機構美債持倉暴跌1045億美元。市場猜測,可能是俄羅斯為防備美國制裁,更換美債托管方或直接拋債,也可能是俄羅斯為提振盧布拋美債。
不管俄羅斯是否確實出於以上兩種原因拋售美債,有關專家認為,除非俄羅斯大量減持黃金,否則也不會有什麽實質影響。
為多家央行提供投資黃金咨詢服務的投資顧問George Milling-Stanley向美國《國際財經時報》(IBTimes)表示:
(俄羅斯拋黃金)可能稍微傷害市場情緒,但我認為不會有實質影響,除非俄羅斯大量拋售。
Milling-Stanley稱,過去數年,俄羅斯一直是全球前二十大黃金買家之一,自前蘇聯快要解體開始,俄羅斯就在購買,持續了二十多年。
Milling-Stanley認為黃金比美元和歐元更可靠、更堅挺,所以:
即使是制裁,無論可能有多重,我也很難相信他們會真正拋黃金。我倒覺得他們可能想拋手上的一些美元。
貴金屬交易商GoldCore預計,俄羅斯甚至可能要求石油和天然氣的進口方以黃金支付,但外部因素才可能產生那種情形。
中國央行意外降息 全球市場震動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023
中國央行今日晚間意外下調基準利率,市場出現波動,澳元、黃金和標普500指數期貨快速上漲。
商品方面,LME三個月期銅一度升0.7%,至每噸6,710美元。
澳元/美元一度急漲,隨後小幅走低:

黃金大漲10美元,沖高後小幅回落:
![H]]P7GPG2H3K6NJ`WCGF_@4](http://img.cdn.wallstreetcn.com/thumb/uploads/50/60/68/h-p7gpg2h3k6nj-wcgf-4,w_640.jpg)
標普同樣出現上揚:

原油上漲: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周五A股也飄紅,滬深漲幅超過1%。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98年危情重演?俄羅斯經濟危機可能怎樣震動世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686

以經濟體量而言,俄羅斯的GDP僅占全球的3%。但就在1998年,俄羅斯的債務違約也震動全球,使當時正面臨亞洲金融危機的全球經濟又遭打擊,迫使華爾街機構將資金撤出新興市場。如今國際油價暴跌、俄羅斯盧布一再貶值,華爾街見聞今年10月就曾援引西方分析人士觀點稱,俄羅斯可能重演1998年震驚世界的違約。
上周一,盧布大跌6%,單日跌幅創1998年以來新高,今年以來跌幅已接近40%。同日俄羅斯經濟部公開警告,明年國內GDP增長可能收縮0.8%,將是2009年以來首次正式陷入衰退。盧布貶值的同時,國際油價五個月來跌入熊市,使嚴重依賴石油收入的俄羅斯遭到雙重夾擊。俄羅斯經濟的危險信號越來越多。
英國《衛報》的經濟編輯Larry Elliott近日發表評論文章認為,某種程度上說,俄羅斯的經濟結構應該會緩和其經濟危機傳染的風險。因為俄羅斯缺少現代化的制造業,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不大。而且,一旦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理論上任何其他能源生產國都可能增加油氣供應,抵消俄羅斯帶來的沖擊。可是,俄羅斯的危機至少可能以五種方式蔓延全球:
1、俄羅斯的問題惡化要歸咎於國際油價暴跌,但俄羅斯並非唯一的受害者。國際油價跌破每桶70美元,委內瑞拉和伊朗都難以支撐,如果俄羅斯倒下了,主要產油國的一連串多米諾骨牌就此傾倒,誰會是下一個?
2、俄羅斯與東歐的經濟關系密切,俄羅斯經濟崩潰已經在傷害烏克蘭,還將嚴重影響波蘭這類東歐國家。如果俄羅斯切斷出口歐洲的天然氣,西歐也會受影響。
3、歐洲信心將遭打擊。因全球經濟不景氣,今年春季以來,歐元區經濟發動機德國的經濟增長一直表現疲弱。其他歐元區國家經濟下滑對德國的影響其實更大。俄羅斯與烏克蘭緊張的地緣政治關系也無助於歐洲經濟複蘇。俄羅斯經濟危機可能足以拖累德國陷入經濟衰退,屆時歐洲央行也必定要啟動全面QE。
4、誰都無法確定,俄羅斯總統普京將怎樣回應1998年以來俄羅斯最嚴峻的經濟挑戰。經濟危機對國內信心的任何影響都會被放大,因為普京讓國民相信,俄羅斯仍擁有較高的地緣政治地位和強大的軍事實力。
5、有人認為,金融市場的俄羅斯風險敞口相對較小,因為今年3月美國最初施加對俄制裁時,海外銀行的俄羅斯貸款為2090億美元。西方投資者並沒那麽脆弱,並且有時間撤出資金。1998年外界也曾這麽估計。可當時僅巴克萊一家機構就為彌補持有俄羅斯風險的損失計提了2.5億英鎊(約合3.9億美元)。現在的金融交易很複雜,杠桿很大,不可能那麽確定現在俄羅斯的相關風險會產生多大的損失。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盧布危機震動全球市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083
今日盧布一度暴跌20%,推動全球股市、石油、黃金、日元等市場劇烈波動。
黃金價格在大漲後開始逆轉,目前跌破1190美元,跌幅逾1%。

白銀也在大漲後開始暴跌。

日元大漲後回落

油價迅速反彈

美債走勢也出現了逆轉:

盧布則在暴貶後開始平穩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如何開口推銷震動棒?矽谷的正確姿勢是這樣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07/153657.shtml
導讀 : 創業,就是不斷地把不可能的事情變得可能,要有科學精神,也得有創造精神,還得有海盜精神。

最近有一個新聞應該刷爆了朋友圈,“ SpaceX獵鷹9號火箭完美著陸,火箭回收時代正式開啟”。
SpaceX的投資人之一就是矽谷風投教父Tim Draper。這位創投界的顛覆者投資了SpaceX,Tesla, Theranos,Thumbtack等目前炙手可熱的公司,同時早年也投資過Baidu,Hotmail,Skype等耳熟能詳的公司。
Tim 在矽谷創辦了一家創業魔法學院Draper University。要進入這個學校,需要說服錄取委員會,自己能夠改變世界。今年年初的時候,我順利地被Draper大學錄取,和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的青年創業者一起經歷了一段奇妙的Draper之旅。
從Draper大學一離開我就和合夥人一起開始創業。創辦的廳客獲得非常快速的發展,在創業的這個過程中,有很多體悟很多感觸都來自矽谷Draper的經歷,通過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分享這些經歷,矽谷對我的創業,到底帶來了什麽。也希望這些對創業的感悟,能夠點亮更多和我之前有同樣困境的創業者。
看起來奇葩的想法,才更有潛力
SpaceX的創始人Elon Musk就是Draper大學的Speaker之一。Elon Musk在矽谷Draper大學的課堂上提到他做SpaceX這個公司的時候說,“這個想法就算在思想開放、創新大膽的矽谷,周邊也有99%的人都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顧的,但是會有1%的人願意認同這個奇葩的想法,甚至願意放棄大公司的高薪酬和他一起幹。而這1%,可能就是世界上最聰明的1%”。
其實這個故事對我的創業影響非常大,我也經常把這個故事和更多的人去分享,因為這個故事鼓勵我們堅持自己的想法,就算與眾不同,也要堅持做自己。
我們最早融資的時候,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我的創業項目叫做“廳客”,“廳客”其實是“客廳”這個詞語反過來,因為我看到很多lifestyle business和一些有意思的創業,都是從家里的客廳里面開始的。他們在客廳里面做星盤占蔔,做服裝設計,做私家美廚,甚至有人直接把房間改造成了密室逃脫。於是做廳客的想法橫空出世,用一個app連接這些有意思的服務提供者和消費者。有了這個想法,我們做了一個demo,滿懷信心地開始約見投資人。但是見投資人的過程就像是過山車,在見了30多個投資人之後,都不太順利。但是我們堅信這個方向,直到我們的天使投資人像天使一樣出現了,聊了10分鐘,他淡定地說“好”。我和我的合夥人當時都有點不太敢相信,就這樣了?後來我問我們的天使投資人,為什麽投我們,他說“看起來奇葩的想法,才更有潛力”。於是我更加堅信,創業初期,要堅持找到認可自己的1%。

勇敢地面對不確定性
在矽谷Draper大學的每一天,我們的schedule(計劃)都是不固定的。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麽。有一個故事流傳甚廣,Draper大學校長Tim 當時招聘一位投資經理,一位美女踩著高跟鞋,穿著正裝來到了辦公室,Tim 直接扔出一句話,“走,和我去爬山”。於是在爬山的途中他了解了這位候選人的應變能力和性格特征。
我們的課程有很多矽谷知名科學家、企業家過來分享他們的知識和經驗,本來以為下午是一場知識盛宴,會有人直接告訴我們,“走,讓我們下午去舊金山,你們的任務是在24小時內找到一份工作”。
還有我永遠無法忘記的經歷。一個漆黑的夜晚,Tim 把我們全部帶到了一座荒山,他給我們每個隊一個指南針,需要找到固定的坐標,每個坐標會有下一個坐標的提示,然後憑借腳步的長度丈量,從漆黑的荒山中走出來。那是最煎熬的夜晚,伸手不見五指,我們團隊五個人用衣服把團員互相綁在一起以防失散,然後憑借夜光指南針尋找坐標。更困難的是,我們需要用自己的腳步丈量需要走多少米。
比如我們最開始產品的定位是服務好lifestyle business 的個人創業者,於是在一開始我們的目標受眾是自由職業者,那時我們還在內測,發現後臺申請邀請碼的人很多並不是freelancer,比如外企的職業經理人其實是一個瑜伽高手,於是她在廳客上出售瑜伽服務;也有電視編導,是占星達人,在廳客上慢慢地成為了全職占蔔師。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廳客來提供自己真正熱愛和喜歡的東西,這些模式的改變都是團隊在混沌中慢慢摸索出來的。
我們團隊在這一年里,每每遇到那種混沌的狀態,那種對不確定和不知方向的恐懼,我都會想起矽谷那晚的經歷和手中的指南針。初創公司的處境其實和漆黑的荒山特別像,隱約有方向,但是不確定性和不精準性會讓很多人恐懼。而真正的創業者,敢於直面這種恐懼,相信自己腳步的丈量,從而走出迷霧。

直面競爭,重建規則
我們在矽谷Draper大學玩過一個遊戲。兩隊PK,足球比賽,按照足球比賽規則進行。突然地,Tim 大聲吼起來,“現在大家可以用手觸碰足球”!這一下,比賽變得有意思起來,開始有人用手抱住足球分奔,直接投入了對方球門得分。沒過多久,Tim大笑,說到,“現在可以用你們身體的任何部位觸碰球”。這下場上熱鬧了,有人直接把球壓出在地上爬起來,然後有人撲上去,慘烈地廝殺起來……
開始創業後,我才明白,真正的創業,遠比一個沒有規則的足球賽,要慘烈得許多。看看歷史上的團購戰、電商戰、O2O戰,都是血雨腥風。
包括我們現在做個性化服務的交易市場,有不計其數的模仿者也進入了市場。一定程度上,這也是一件好事情,因為代表了大家對這個領域的認可。回想當時遊戲結束後,Tim問我們學到了什麽?有人說,規則不一樣,結果就不一樣。也有人說,要快速應對規則的變化。而現在,我才更加深刻地明白,他設計這個遊戲,是想讓我們明白,競爭是企業發展永遠躲不開的刀槍,而且這種競爭很多時候甚至會是無序的。不要局限於固有的規則,規則是可以靈活變化的。甚至,規則是可以由卓越的團隊,自己來引領和設計的!

人,是可以被激發和改變的
最後,回歸到人。Draper大學歸根結底,其實是對人的改變和塑造。每一個從這里離開的校友,都發現自己做了無數件曾經不敢想的事情。
我們不敢想自己可以帶著錫箔紙在零度的荒郊野嶺過夜,不敢想可以設計紙片螺旋結構的降落傘讓雞蛋從20樓扔下去不會碎,不敢想自己能夠在24小時內能夠設計一款新產品,不敢想靦腆的人敢於開口銷售女性震動棒,不敢想一個怕水不會遊泳的人可以一次又一次地跳進水池還擺出各種造型,不敢想可以自己造船過河,不敢想自己可以輕而易舉擊碎堅硬的木板……
創業,就是不斷地把不可能的事情變得可能,要有科學精神,也得有創造精神,還得有海盜精神。我非常熱愛自己現在做的事情:讓每一個有才能的人都能夠做自己熱愛的事,同時獲得認可。
離開矽谷Draper大學創業這一年,我們完成了很多不可能。從零組建團隊聚集到國內外優秀的人才,從一個demo發展成為完整的交易市場app,從一個想法到幾十萬的用戶,在資本寒冬期依然順利融資。
創業就是這樣一個奇妙的旅途,你永遠可以做到那些曾經你認為毫無可能的事情。
關於作者:
馬靜,廳客app創始人。連續創業者。作為創始成員參與創建估值20億美金的人工智能公司曠視科技(Face++)。從矽谷Draper大學畢業之後,創辦了廳客app,已獲得真格基金、心元資本、阿里巴巴創始人數千萬元投資。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app創始人馬靜,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美邦高層震動:創始人周成建辭去董事長、總裁等所有職務
11月21日消息,上海美特斯邦威服飾股份有限公司發布晚間公告稱,公司董事長、總裁周成建向公司董事會申請辭去其所擔任的公司董事長、董事及董事會下設各專門委員會的委員職務,並同時申請辭去公司總裁職務。同時公告稱,董事會同意聘任胡佳佳為公司新任董事長和總裁。
美邦服飾公告稱,該公司董事會近日收到公司董事長、總裁周成建提交的辭職報告,為更好地專註於集團整體業務發展工作,周成建向公司董事會申請辭去其所擔任的公司董事長、董事及董事會下設各專門委員會的委員職務,並同時申請辭去公司總裁職務。周成建的辭職申請自辭職報告送達公司董事會之日起生效。
據公告稱,同時美邦服飾召開的第三屆董事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選舉公司董事長的議案》和《關於聘任胡佳佳女士為公司總裁的議案》,同意選舉胡佳佳為公司董事長,任期至第三屆董事會屆滿。同時,董事會同意聘任胡佳佳為公司總裁,任期至第三屆董事會屆滿。
與此同時,今日公告披露,美邦服飾同意聘任周成建的兒子胡周斌為公司總裁助理,負責互聯網與創新業務發展工作,任職期限至第三屆董事會屆滿。
值得一提的是,美邦服飾還同期披露董秘、財務總監、證券事務代表變更的公告。
美邦此前披露的2016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公司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3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0.68%。其中,直營業務收入較上年同期增長13.24%,保持良好增長態勢;加盟業務扭轉持續下降局面,收入增長7.08%。截至報告期末,公司較去年同期虧損減少36.48%。至本期末,公司總資產為63.56億元,總負債為33.12億元,所有者權益為30.44億元,資產負債率為52.11%。
而美邦服飾公布的2015年財報顯示,其總營業收入為62.94億元,較2014年同期下降4.92%,而凈利潤同比跌396%,虧損4.31億元。這是美邦上市七年來首次虧損。

今天,這個國家的總統選舉也將震動歐洲
當地時間12月4日,除了舉世矚目的意大利憲法公投外,還有一個歐洲國家也將在當天舉行總統選舉,極有可能選出二戰後首位極右翼總統,從而延續“英國脫歐”後的歐洲政壇動蕩。
這個國家就是奧地利。
目前,民調顯示,出身於極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奧地利自由黨”的總統候選人諾貝特·霍費爾(Norbert Hofer)很有可能在4日的奧地利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中戰勝他的對手、前綠黨領導人亞歷山大·範德貝倫(Alexander Van den Bellen),成為奧地利總統。兩人4日前的支持率為52%:48%。
根據奧地利憲法,總統是國家元首,有權任命總理和內閣成員等,有權提出罷免總理和解散議會。
其實,早在今年5月,奧地利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就已進行。當時,範德貝倫以3.1萬票(50.3%)的微弱優勢擊敗了霍費爾(49.7%),但後者以投票期間部分選區出現異常情況為由,遞交訴狀要求重新投票。奧地利憲法法院在7月判決該輪投票“不算數”,從而把這一最終決定奧地利、乃至歐盟未來命運的抉擇延至了12月4日。

“奧地利自由黨”總統候選人諾貝特·霍費爾
霍費爾是誰?
有奧地利政治觀察家起先認為,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上臺後隨之產生的“特朗普效應”不太會影響奧地利的總統選舉,畢竟在今年5月的投票中,選民心中早就有了自己的決定。但是,民調機構蓋洛普最新在奧地利全國進行的民調顯示,53%的受訪者認為,特朗普上臺有助於霍費爾的勝選,而只有9%的受訪者贊同這一結果對範德貝倫有益。
在奧地利,現年45歲、前航空工程師的霍費爾被認為是“特朗普的翻版”。在競選時,他一直將自己打造成“和善的極右翼”。他的名言是,“我雖然強勢,但你也不用怕我。”他呼籲奧地利社會應回歸更有序的法制;降低非法移民與政治避難申請者的數量,以減輕政府的壓力;支持采取更嚴格的反恐措施;反對同性戀婚姻等。
尤其是他對難民不妥協的立場更是贏得了奧地利國內草根階層的叫好。霍費爾曾提到,自去年以來,已有約9萬名難民進入人口只有860萬的奧地利,加重了社會負擔。他甚至對那些不認同奧地利國家價值觀或者有犯罪前科的難民叫囂道,“這不是你們的家,請離開奧地利。”
一直以來,奧地利對歐盟無力應對當前席卷歐洲的難民潮,持反感態度。比如,奧地利主張在邊境“築墻”,防止更多難民湧入;提高門檻,遣返更多難民等。
在對待土耳其的問題上,霍費爾不僅僅反對土耳其加入歐盟,更反對土耳其人來到奧地利,“因為信仰之間的不同是根本差異。”土耳其7月發生未遂政變後,一些歐盟國家領導人對土方處理政變的方式有異議,其中就包括奧地利。隨著土耳其在今年8月召回駐奧大使,兩國關系迅速惡化。
歐盟警告
面對霍費爾大概率勝選事件,歐盟內部有人擔憂他上臺後對歐盟的影響,也有人認為無需那麽緊張,畢竟他只是位投機的政客。
目前,霍費爾本人尚未明確表態,勝選後,是否會追隨英國的腳步退出歐盟,只是強調,“如果布魯塞爾(歐盟總部)一再尋求擴大權力,那麽可能會仿效英國進行‘退歐公投’”。但有分析認為,霍費爾的勝利就是“英國脫歐”產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會極大地破壞當前奧地利親歐盟的立場。
“霍費爾正在觀望明年的法國大選。如果極右翼‘國民陣線’領導人勒龐上臺,那麽,不排除,霍費爾也會就是否繼續待在歐盟予以重新考慮。”奧利地學者佩林卡(Anton Pelinka)說道。奧地利歷史學者拉特克爾布(Oliver Rathkolb)強調,霍費爾對英國式的脫歐公投不感興趣,不排除會另辟蹊徑。
歐盟議會主席舒爾茨(Martin Schultz)則認為霍費爾是“披著羊皮的狼”、“是顆埋藏在歐盟內部的定時炸彈”,“一旦他上臺將極大地改變歐盟的本質”。
面對歐盟內部可能接二連三出現的“退歐公投”,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日前已發出警告,“不要動不動就拿歐盟成員國的身份進行公投”。容克擔心,給予了民眾投票權,他們很有可能“非理性”地仿效英國退歐的結果。“無論哪個候選人勝選奧地利總統,我相信他一定不會冒這個險。”容克說道。
自英國公投選擇退歐這一結果以來,容克就備受歐盟內部的指責。但是他一直借各種場合反複強調,“歐盟的存在是毫無疑問的”、“歐盟面對的問題是‘缺乏愛’,而不是布魯塞爾的行動”。
有媒體預測,如果霍費爾勝選,將對奧地利甚至整個歐洲發出信號:在經濟持續低迷、難民不斷湧入的背景下,歐洲民粹主義和極右翼勢力通過利用民眾不滿,逐漸成長為可與傳統中左、中右政黨抗衡的力量,整個歐洲政治版圖或將發生重大改變。
陳天橋1億美元捐款震動中國科學界
12月7日,盛大創始人陳天橋宣布成立10億美元基金支持腦科學研究。首批將向加州理工學院捐款1億美元,用於大腦基礎生物學研究。這項計劃稱,將幫助科學家和研究人員深入大腦的研究,探索大腦基礎層面的運作機理,以及由於疾病和衰老而導致大腦運作失靈的原理。陳天橋表示,對人腦的研究是未來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
用陳天橋的話來說:“我並不是說自己有多麽高尚,就是要做對人類有意義的事,這讓我感到興奮和快樂。”消息一經公布,立即引起社會的巨大反響。有人說,陳天橋為人類科學的發展貢獻私人財產,這種做法值得表揚。有人說,陳天橋身為中國人,在中國科研經費緊張的時候,卻把錢捐給了並不差錢的美國人,有失意義。

錢該往哪兒捐?
當天上午,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仇子龍研究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首先是驚喜,企業家也對大腦科學與基礎研究有興趣,其次是惋惜。”
話音剛落,第一財經記者就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饒毅一條被瘋轉的評論,他說:“陳天橋夫婦選擇在生物學和神經科學研究都歷史悠久的加州理工學院支持腦研究,而不是上升期的中國,是典型的錯誤。”
支持和反對饒毅的人立即開始站邊。畢業於加州理工學院的浙大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立銘反駁說:“捐助科學,說明中國企業家開始積極關註更長遠更有意義的工作,這是好事。特別是他的選擇,最前沿的領域——神經科學,加州理工學院,DavidAnderson教授,這些都是很好的選擇。當然,作為中國神經科學家,我更希望看到我們的企業家捐助國內的神經科學。”
上海科技大學的胡霽教授也強烈支持陳天橋的捐贈行為。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陳天橋醞釀這個項目已經好幾年了,談了很多家機構,據我所知,他考察國內外科研院所至少已經有3年。基礎科研對科研工作者自身有競爭,但對全人類而言不存在競爭。比如中國人一直在癌癥治療等領域受到美國科研進步的好處。富豪關註科研是好事,陳天橋有超越大多數中國富人的科研視野和追求,這是純粹的慈善,值得鼓勵。”
而在仇子龍看來,在中國科研實力完全能夠達到國際頂尖水平的前提之下,錢捐助給中國或許是個更好的選擇。
他認為,我國的神經科學起步晚,總體實力不及發達國家,但最近10余年,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和成就,也建立和發展了一大批優秀的研究機構。比如由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蒲慕明先生領銜的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的麥戈文腦研究所,浙江大學醫學部的神經科學研究中心,複旦大學腦研究院等研究機構都已具有世界一流腦科學研究的實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國內現在聚集了一大批優秀的青年科學家,他們大都在國際頂尖研究機構經過嚴格科研訓練,完全能夠達到國際水平,而且他們的研究才剛剛起步,更需要資助。因此如果陳天橋把錢捐給中國,從推動人類科學發展事業的角度來說一定會取得同樣的效果。
“陳天橋的捐款是私人行為,我們道理上不應妄加評論,但是我們衷心希望這件事能夠成為一個引子,為中國健全國內的資助體系、完善管理透明提供契機。仇子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要知道1億美元對於美國可能不算什麽,對中國科研界來講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了。我們中科院的每一個課題組每年的科研花費大概不會超過200萬元人民幣,50萬~100萬元的資助對我們來說已經相當不錯了。”
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陳椰林研究員表示同意仇子龍的看法:“我為陳天橋捐助神經科學點贊!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美國神經科學研究的盤子已經太大,1億美元帶來的改變其實非常有限,只有一時的新聞效應。而中國則正處於高速發展的初期,屬於潛力股,資金在這種階段的投入顯然更容易帶來長遠的改變。我相信,假以時日,中國一定能趕上美國的水平。放眼未來,捐助美國不如押寶我們自己的科學家。再說我們本來就是剛從美國回來的。”
仇子龍預測,如今的70後科研人員,回國10年後完全能超過留在國外的同齡人,而且政府和國內高校科研院所正加大投入,吸引著大批80後優秀科研人員回國。“有基礎人才,資本才願意投。”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討論中也有持中立態度的科學家。中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薛天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對於富人的捐款,不能追加道德的約束,尤其是這樣的捐款是為了促進全人類科學的,捐給加州理工學院本身是好事。陳天橋的這些錢如果投到中國可能格局可以做得更大,與此同時不確定性也會更多。我們更應該自省,國內有什麽樣的制度和機制欠缺阻礙這類科研捐贈。”
捐助體制需破藩籬
雖然大部分科學家同意目前的腦神經基礎研究中國具有趕超美國之勢,但他們幾乎一致認為陳天橋之所以把錢用來支持美國的腦科學研究,而不是中國,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美國有良好的捐助傳統,有完善的捐贈體制,為私人捐助者進入科研領域提供機會。
中科院上海神經所副所長王佐仁研究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根據饒毅曾經提供的數據,美國國家每年投入神經科學研究的資金是50億美元,中國是2億美元,只有美國的4%。這還沒算美國私人基金投給科研的錢,如果加上差距更大。這就讓中國吸引私人捐款更加迫在眉睫。中國科學家也在從自身開始反省。”
重慶腦科學協同中心諶小維也補充道:“中國的基礎科研全靠政府資助。比如最近重慶市啟動腦計劃,市財政勒緊褲腰帶,才投入1000萬元,這對於目前飛速發展的研究團隊規模,真是杯水車薪。企業家應該和政府一道積極參與到推動中國前沿科學發展的偉大事業中去。”
曾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幹細胞研究中心工作的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曉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國內現狀是科研資助大多都來自政府,私人的錢很少有途徑進入科研領域,應該更多地鼓勵國內捐贈,並建立健全機制。”
就美國私人捐贈科研的傳統,第一財經記者還特地咨詢了著名美國腦科學研究所冷泉港(ColdSpringHarborLab,CSHL)神經科學主席AnthonyZador。Zador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為什麽是美國人而不是中國人得到了這項捐贈,很顯然美國大學接受私人慈善捐款的歷史更為悠久。即便是科學非常發達的歐洲也很難獲得如此大規模的捐款。當然英國除外,近20年來,英國建立了很好的私人捐助的渠道和傳統。”
他補充道:“我必須要說,美國人比中國人更需要私人捐助。雖然這看上去很諷刺,但是要知道中國國家對科研的投入是巨額的,但是美國政府(尤其是共和黨)根本不會在科研上投錢。過去10年中國在科研經費上的支出增長是顯著的,而美國幾乎停滯。”他同時介紹稱,陳天橋的這項捐贈看似是捐給DavidAnderson教授的,其實根本目的是用來支持腦移植專家RichardAndersen。
由此,仇子龍拋出了一個問題:“我的設想是能不能在國內成立一個相關的基金,或者掛靠在某個機構下,用於吸收民間資金資助,並由國內外優秀科學家組成評審委員會。參考國外的模式,科研項目組可以拿這些資助從事神經科學研究,尤其是資助青年人,但是必須每隔幾年定期接受專家委員會的審核,如果無法給出滿意的研究成果,就自動淘汰。”
仇子龍所說的國外經驗,特別指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TheHowardHughesMedicalInstitute,HHMI)。該研究所是美國一個非營利性的醫學研究所,成立於1953年,是全美規模最大的私人資金資助生物和醫學研究的組織之一。成立至今為止,能夠進入的華人研究員不超過10位。
王立銘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美國的索爾克生物研究所(SalkInstituteforBiologicalStudies)和艾倫腦研究所(AllenInstituteforBrainScience)都是國外很好的案例,我們可以借鑒。”
諶小維教授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稱:“除了美國,在其他國家,比如德國、以色列等都有大量的私人基金會捐助神經科學。而我國的現行制度很難成立獨立的基金會,校友會基本代替了基金會的作用,成為目前接收企業或私人捐助的主要途徑。”諶小維教授畢業於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其博士期間的工作很大部分由Friedrich-SchiedelStiftung基金會捐助完成。
仇子龍對記者表示,他曾接觸過上海市福利基金會下屬的雨人公益基金等針對自閉癥兒童的資助機構,他認為民間的渠道並沒有完全關閉,成立相關的基金會不是沒有可能,只不過是中國沒有參考的模式而已。
仇子龍呼籲盡快建立起中國的私人捐贈渠道。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今中國腦神經科學家是國內朝氣蓬勃的一代,完全有能力把私人的錢用好,把錢用好是科研團隊成熟的表現。除了國家層面稅務的問題,科學家群體自己也要努力,把國內科研體制欠缺的地方補足,對自己負責,加上第三方公開透明的監督,是可以做出一個私人捐助的基金會的。”
中國科學家“走出去”
科學家們認同中國的研究機構吸引不到私人捐助的一些原因:包括國家沒有稅收鼓勵、大學也沒有足夠誠意、財務制度不夠透明等。但他們同時從自身反省:“我們有沒有做出最好的研究?有沒有盡到科學傳播以及和公眾交流科學的責任?”
對於這個問題,科學家們普遍認為中國科學界對科普的重視程度不夠。
王曉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還是需要正確看待陳天橋的捐款,反思中國科研界自身的制度和體制,建立通暢的溝通渠道與途徑。相比美國的科學家,國內科學家與公眾的溝通能力較弱,科普能力不如國外。在國外,醫學院會有一套專業的公共關系培訓課程,都是為了系統地培訓如何去和公眾溝通的能力。”
胡霽表示:“中國年輕科學家如果拿到資助,做出來的研究一定不會比美國人差。但是我們很難讓普通人了解自己在幹什麽。在國外拿了NSF(國家自然基金會)的錢,有義務一定要去科普的。”
“尤其是考慮到我們其實是在拿納稅人的錢做研究。如果能夠擴大中國人對科學的興趣,長遠來看,捐款的資金池會更大。老百姓的小額捐助,也可以積少成多,國外有些私人的基金,就是從老百姓那里募資,然後再去支持科學家。”胡霽補充道。
科學家不僅要加強與公眾的溝通,更要學會與企業家溝通,並且了解企業家在想什麽。仇子龍舉了一個切身實例,在一個私人聚會的非正式場合,某院士問企業家:“你那麽有錢,為什麽不投給我們做科研呢?”企業家說:“我們要收益,所以還沒考慮過投資科研。”院士說:“你投給我們長期有收益,對人類的進步有貢獻。”企業家說:“長期就不叫收益了,是慈善,也可以叫回報社會。”
仇子龍說當時他的感觸特別深。“科學家要明白企業家想什麽,他們捐款可能一部分是投資,另一部分錢是回報社會,是慈善,但是慈善也是要有目標的。”仇子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因此溝通的能力中國科學家一定要好好學習,需要與時俱進,更善於與不同領域的領袖溝通。”
陳椰林表示同意:“前一段時間與企業家聊天,他們對生命科學的興趣特別大。只是平時沒有途徑去了解。我們做科學不能純粹為了滿足好奇心,是要去交流與科普的。王立銘教授經常做科普,他已經成了‘網紅’,是我們的榜樣。”
對於未來,科學家們紛紛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諶小維表示:“說到慈善,過去捐款建校舍、建教學樓都是很好的案例,我們可以借鑒,比如逸夫樓。將來我們期盼捐款不僅僅是建教學樓,也可以捐到前沿基礎研究,讓天橋神經科學中心、馬雲腦科學院等開滿祖國大地。”
“陳天橋的出現,對很多科學家來說,是讓他們看到了資本市場對於科研的重視,是積極的。”王立銘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最近幾年,國內的基礎研究飛速發展,很多年輕科學家也迅速成長起來,同時因為陳天橋這樣的人開始出現,不管是科學方面的交流還是科研資助,我們都正處於一個最好的時期。”
諶小維介紹稱,比如房地產開發商應該把眼光放長遠,如果建立世界級的科研機構,那麽勢必帶動周邊的服務業和房價。“例如佛羅里達為了拉動房價,和世界著名的基礎科研機構德國馬普學會合作建立了神經科學所。當然這不是說讓科研成為企業家炒作市場的手段。”他表示。
王曉群介紹稱:“美國公立大學如何接受私人捐助,都有非常成熟的模式,值得借鑒。比如UCSF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所每年都會舉辦募捐晚宴,並通過各種社交網絡,吸引願意資助的富人來參加。這是國外的優勢。在國內,宣傳形式很複雜,一直沒有建立起合適的體制和組織形式。比如怎麽吸引富人來和科學家溝通,這都是問題。
仇子龍最後總結道:“中國目前對私人捐助的機制需要完善,科學家願意和企業家一起努力,探討方案,做出世界水平、與國際接軌的私人捐助科研的體系。”
Uber人事震動不斷 企業文化被指“有毒”
官司纏身、醜聞不斷,引發多位高層離職,全球最大的共享打車軟件平臺Uber最近的日子有點難過。
最新宣布離開公司的是Uber總裁、公司二把手Jeff Jones。他在離職聲明中說道:“我現在仍然不確定引導我職業生涯的對於領導力的信仰和方式是否與我在Uber的所見和所經歷的不一致。我已經無法在這個共享打車平臺上繼續工作下去。”Jones到Uber工作的時間還不到一年。Uber方面已經確認了他的離職消息。

面對近期的一系列麻煩,Uber CEO Travis Kalanick此前宣布招募一個首席運營官的職位來幫助Jones應對這些棘手的問題,不過Jones還是決定放棄,他認為現在的工作不是他最初設想的那樣。熟悉情況的人士向科技媒體Recode透露,Kalanick想任命新的首席運營官可能會削弱Jones的權力,但這並不是他離職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Uber的情況和問題比他設想的要更為複雜。”這位消息人士透露。
熟悉Jones的人士對他的離職並不感到意外。“他不喜歡沖突。”Jones的一位前同事透露稱。去年秋天Kalanick把Jones挖來Uber,兩人第一次見面是在溫哥華的TED大會上。在加入Uber前,Jones是美國大型零售商Target頗具聲望的首席營銷官。他的工作是處理公司的危機公關,維護企業形象。他取代了原董事會成員、Uber首任CEO Ryan Graves的位置,後者目前負責Uber的配送業務UberEverything,這項業務將幫助Uber擴大運營規模。
Uber CEO Kalanick在Jones宣布加入Uber後曾發表評論稱:“我們認為Uber快速增長的市場需要更大程度地把城市運營整合進我們的業務。”
Jones加入Uber後,很大一部分工作都在處理與司機的關系。最近Uber在美國和其它地方發生多起爭議事件,風波不斷。這引起了司機和消費者雙方的不滿。比如在美國,Uber被批評誇大專車司機的安全背景審查,欺騙消費者;在招聘過程中,誇大未來的潛在收入,導致購買車輛加盟的司機受損失。此外,Uber還和多地監管部門發生糾紛,監管人員指責專車司機未取得牌照隨意營業,且未購買保險,給乘客造成風險等。

更加讓事件惡化的是,不久前Uber被曝出性騷擾醜聞,一名前Uber女性員工指控Uber內部存在性別歧視、性騷擾等現象,而且Uber人力資源部門置若罔聞。這些負面新聞見報後,Uber就開始了一場人士動蕩,多位高層相繼離職。
就在二月底,Uber負責工程技術的高級副總裁辛哈(Amit Singhal)離職,這位原谷歌高管此前就被人指責有性騷擾醜聞,但在招聘過程中,辛哈沒有披露這些敏感內容。在掌門人Kalanick的壓力下,辛哈被迫離職。
一位Uber員工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近期公司正在發放2016年的獎金,確實有一些員工在拿到獎金之後離開。”上周末前Uber產品與增長副總裁埃迪·巴克(Ed Baker)也宣布離職,外媒稱巴克的離職與公司對文化和企業行為的審查持續升溫有關。
一些海外媒體已經開始公開質疑Uber的企業文化、管理風格等存在嚴重問題,並稱這種“有毒”的企業文化會殃及員工和消費者。在巨大的壓力下,Kalanick也抑制不住暴躁。此前彭博社披露了關於Kalanick的一段在Uber高端專車中的視頻,當時他和正在抱怨公司新政策導致收入下降的專車司機發生了口角,並報以粗口。視頻公布後,Kalanick對外道歉,表示自己“仍然需要成長”。此前,在外界輿論的壓力,Kalanick還宣布退出特朗普的經濟顧問團隊。
但和這些“花邊負面新聞”相比,真正擊中Uber的是在自動駕駛技術領域面臨的質疑。近期Uber被谷歌旗下的自動駕駛部門Waymo公司告上了法庭。Waymo指控稱,Uber曾經收購了自動駕駛卡車公司Otto,而這家公司的創始人Anthony Levandowski正是谷歌過去從事自動駕駛汽車研發的員工。“多名谷歌的員工在離職前,從內部電腦中盜取了大量的技術資料,尤其是有關激光雷達系統的設計圖紙。”Waymo指控稱,“Uber在收購Otto後,采用了這些盜竊的技術,來開發本公司的激光雷達系統。”
目前,Waymo已經向法庭申請禁止令,要求Uber停止使用相關盜竊的技術開發自己的無人車。不過Uber對此回應稱,Levandowski本來就是谷歌激光雷達系統的發明者。“難道發明者帶走自己的技術也有錯嗎?這就好像愛因斯坦在德國發表了相對論,瑞士政府起訴他從瑞士偷走技術一樣荒唐。”Uber反駁道。
目前,Uber已經擁有十幾輛汽車組成的自動駕駛汽車車隊,正在亞利桑那等地進行上路測試。另外Uber也在匹茲堡市和卡內基-梅隆大學合作,研發無人車。在過去很短的一段時期內,Uber曾在卡內基-梅隆大學挖走了40多位無人駕駛研究人員和科學家。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