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霍林郭勒:瘋狂生長的煤城

http://www.21cbh.com/HTML/2012-8-31/0NNDE3XzUxMTQ0NA.html

霍林郭勒看似內蒙古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地方。

這個通遼下轄的縣級市只有10萬人口,即使按照它的「十二五」規劃,也只預備達到13萬。

但這裡卻因豐富的煤炭資源創造著經濟奇蹟。1958年,牧民發現裸露的煤礦, 1975年6月10日,周恩來總理對霍林河煤田的開發建設做出了「大力發展」的批示,自此類似大慶石油一樣的煤炭大會戰開始。目前霍林郭勒露天煤礦已是國家發改委確定的全國十三個煤炭基地之一。

這個小城經濟近年來出現瘋狂增長。2001年該地生產總值(GDP)只有7億元左右, 2011達到240億,10年增長了30倍。從財政收入來看,1998年財政收入只有3000多萬,但是2011年已經達到36億,13年增長100倍。

2011年,霍林郭勒人均GDP已經接近25萬元,即4萬美元,比香港還高,是北京上海的3倍以上。

霍林郭勒2015年GDP的目標是500億元,由於人民幣在升值,按此預計,2015年該市人均GDP可達10萬美元以上,達到全球最富裕地區的標準。

不過霍林郭勒面臨的問題在於,人均創造的財富高,並不意味著本地居民就富裕。這與鄂爾多斯、克拉馬依、大慶類似。

因煤而興

霍林郭勒的興建和發展,均從煤炭開始。

據統計,全市露天煤田長60公里,寬9公里,面積540平方公里,接近於新加坡的總面積,已探明煤炭儲量100億噸以上,相當於大同煤礦的4倍。霍林河煤田具有儲量大、覆蓋淺、傾角緩、地質構造簡單等突出特點,地下含煤24層,可採9層,厚度達81.17米。

1955年出生的張學志是吉林蛟河人, 1978年5月,他作為知識青年來到霍林郭勒露天煤礦上班。

當年他和全國來自北京、上海、浙江、吉林、遼寧等地上萬名知青來此地時,整個霍林郭勒煤礦區以及現在的城區,都是一片草原,俗稱「草甸子」。他主要從事煤礦生產的物資配備工作。

兩個月後的8月1日,張學志和成千上萬名煤礦工人,一起轉為工礦兵,他以軍人身份被分配在0049部隊露天煤礦後勤供應處工作,主要負責安排煤礦生產需要的鋼筋、水泥、木頭等物資供應。到1981年,他才從工礦兵轉為工人。

整個城市發展的最快時期,均與煤炭需求有關。在2004年以前,煤炭

價格低,每噸賣不到20元錢,霍林郭勒發展速度很慢,而隨著煤炭價格節節攀升,煤炭產量持續增加,企業收入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也快速增長。

「整個城市都是因為煤炭價格上升而發展起來的,這要感謝國家經濟發展對於煤炭價格的帶動。」張學志說。

霍林郭勒2004年原煤產量500萬噸,2011年達到5700萬噸,7年接近增長10倍左右。「十二五」末期,煤炭產量預計將達6000萬噸。

記者在霍林郭勒露天煤礦的南區看到,數平方公里的大坑下,多台挖掘機快速挖掘,經翻斗車運輸到礦區的堆煤處,直接裝上火車發往各地。而這種數平方公里的露天開採煤礦,其成本相比山西、陝西的井下開採,簡直就是印鈔機一樣簡單。

礦區工人也告訴記者,雖然目前經濟形勢不好,但是對礦區並無多少影響。因為礦區的煤主要供應電廠,都是數萬噸、幾十萬噸地供應,本地多個電廠也需求大,「礦區對於幾千噸的需求不屑一顧」。

鋁產業集群區

霍林郭勒與鄂爾多斯、榆林等地的發展路徑不太一樣,當地以煤電鋁作為產業鏈條在發展,即以煤炭發電,以電來發展電解鋁,進而提升了煤炭的附加值。

記者在霍林郭勒工業園區看到,本地已經有兩大鋁廠,另外配套有3個電廠,分別是裝機60萬千瓦、30萬千瓦和15萬千瓦。

霍林郭勒因此被稱為縣域經濟的鋁產業集群區。

記者在當地看到,配套的碳素廠、彩鋼廠等均有配備。其中碳素廠作為鋁釘陽極材料,今年以來一直在穩定生產。霍寧碳素公司調度室主任姚天虎告訴記者,碳素廠主要生產碳素,為鋁廠做原料,今年以來鋁廠生產穩定,即將有第三期投產,因此碳素廠生產仍比較穩定。

電解鋁是高耗能產業,每生產一噸電解鋁需要1.5萬度電。霍林郭勒的煤礦在本地大量直接轉電廠,滿足了生產鋁的需要。

目前國內廠家電解鋁成本在15730元/噸,8月電解鋁價格為每噸15500元以下,這意味著一般電解鋁企業都要虧損。

但霍林郭勒多家鋁廠仍能維持生產,並預備進行新的擴產,主要原因是,其用電成本在兩毛多左右,只有其他地區的1/3-1/2.

霍林郭勒前政策研究室主任沈保才認為,霍林郭勒豐富的煤炭資源為經濟增長帶來了極大好處,因煤多而電價便宜,工業用電在當地只有二毛六左右每度,遠比其他地方五六毛的價格要便宜得多。「也因為電價上的優勢,霍林郭勒的鋁產業才得以迅速壯大。」

當地做大經濟總量的同時,實現了就業的增長。比如近幾年來,僅僅當地的流動人口就達到3萬多人。而當地幾個大型企業解決就業就有上萬人。

居民收入待提高

不過,霍林郭勒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作為全國人均GDP比香港還高的城市,普通居民收入卻顯得並不高。相反,由於物價水平高,使得不少居民感覺生活壓力很大。

2011 年,霍林郭勒人均GDP是全國的10倍左右,但是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29060元和19015元,這分別比全國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23979元、農村居 民人均純收入6977元,高出不到1倍、2倍。同樣,該地人均GDP是北京上海的3倍以上,但是城鎮居民收入並不如北京、上海高。

而當地一位過去執政領導承認,霍林郭勒的經濟發展很快,但GDP增長快速,與老百姓的收入增長,以及幸福感,沒有什麼關係。

1969年出生的趙永紅是霍林郭勒本地人,他開出租車每月純收入在3000元錢左右,「一般餐飲和工廠職工,月收入稅後也就1500多元到2000元左右,買一個平方的商品房難度都很大。」

以張學志為例,1982年自己作為礦區工人轉到霍林郭勒糧庫上班,結果2002年單位改制,張因此下崗,僅僅獲得補償金10200元。

張學志、趙永紅感嘆是,當地的物價水平太高。比如當地餐館吃飯幾乎沒有20元以下的菜,這比通遼要高出一倍。記者發現,在霍林郭勒,一盤麻辣豆腐都需要20元左右,而在通遼只有10元左右。

霍寧碳素公司調度室主任姚天虎感嘆,自己稅前收入3000元,扣掉各種社保和公積金,只剩下1500元,幾乎派不上什麼用場。

1951年出生的當地人劉寶貴10年前下崗,現在自己繳納社保,每年繳納的養老金,2002年全年只有2800元,2005年變成4500元,2012年上半年繳納了6980元。

劉寶貴說,「感覺難度很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