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07/147548.html
股票市場心靈雞湯 巴黎的價值投資
來源: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4/12/blog-post.html
巴黎:
有很多朋友問我如何解決信心的方法,其實自己和大家一樣,每一單交易前都是誠惶誠恐,因為我亦只是常人,但過去卑微的經驗還是可以和大家分享。
7年前筆者選擇了一條不一樣的價值投資之路,自己大部分投資策略,在多數人心目中都屬於異類。
價值投資就像異教徒一樣,不獲主流認同,那時覺得這條路非常難行。
因而在這實踐價值投資過程中,學到的心靈修練反而較技術更實用和重要。
自己一直都信奉價值投資,但過去就是太過唯價值投資獨專,在失敗時拒絕承認,在好成績時不能容納其它門派的意見。
回望過去,筆者也覺得實在太傻。
馬克吐溫說:就是因為有不同意見,所以才會有賽馬比賽。
然而筆者發現,即使價值投資在今天比賽勝了,也非一定是事實的真理。
因爲若是全部事實的話,便不會有下一場比賽,下一場比賽也不會有不同門派的人勝出,也就是說每個人相信的所謂真理是會隨著時間而變化。
我的女兒是個非常調皮的吖頭,每每在對話中頂撞了這個"老人家"後,看到我想發脾氣時馬上說:
"不同意見的辯論是用來給兩個高水準的人學習,對低水準的人提供不了任何幫助"。
她的話譲自己無法不思考到底有沒有周詳考慮過她或任何人看似幼稚或挑戰自己的意見,
自己到底想做一個能不斷學習進步的高水準的人,還是為了自專、自滿而固歩自封,走向末路的失敗者。
放低自尊、自滿在投資市場較任何領域更重要。若因此而對一些應該要做的事情產生猶疑和搖擺,股票市場會馬上給予無情的審判。
如果一定要堅持這兩項人性的弱點,最好還是離開股票市場,因為此地是不屬於這類人。
有一本由Rockerfeller寫名叫"給兒子的信"非常好看的書,全書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愛,和勇敢面對錯誤和困難、積極的人生觀的方法,而作者那種對做正確事情不妥拹的精神,讓筆者非常敬佩。小Rockerfeller後來的名句,亦成為我人生的方向標,當每次自己和市場對著幹產生恐懼時,筆者便放下自己一切交給它,讓它指引去路,這或許是我信念的來源,他說:
Every right(筆者譯為正確之事而非權利) implies a responsibility, every opportunity an obligation, every possession a duty.
如果一開始時不認識清楚是件正確的事情,不要貿然去做,
如果是件正確的事情,不要怕做,因為這是生存的目的。
股市心灵鸡汤其实是洗脚水 黄祖斌
http://xueqiu.com/9386038954/42600339
不久前看一个文章,说网上流行的所谓白岩松制造的心灵鸡汤类语录,其实根本不是白岩松说的。人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所以15岁前看看名人名言,背些诗词名句,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过到了20岁还需要从各类心灵鸡汤中寻找心理安慰或是为自己打气,那或许是因为三个原因:一是父母没有能给予正确的指引;二是碰上了毫无责任感的教师(当然现在的教师基本上是没有责任心的);三是自己浪费了太多的本应用于学习和思考的时间。真正有见识,内心强大的人,读到各种破绽百出,片面窄獈的心灵鸡汤,很少有阅读速度放缓的。
在股票投资这个事上,也有人制造各类心灵鸡汤。喜欢喝股市心灵鸡汤的,一般都是简单的算术都不灵的人。我以前有个上级领导,说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其实就是老太太菜市场买菜的方法,其实就是这样。货比三家,买下物美价廉的菜,方法有:不买反季节菜(反正到了季节肯定能吃到),收市前买(这时候价格比较便宜),买打折菜……
鉴别股市心灵鸡汤是否真有价值,还是用吃剩的隔夜鸡熬的汤,其实和股票投资一样,需要用常识来判断。
最近就看到一碗股市心灵鸡汤:“李嘉诚的司机给给他开车30多年,准备离职。李嘉诚拿了200万支票给他,司机说不用了,一两千万我还是拿的出来的。李嘉诚很诧异,问:你每月只有5、6千收入,怎么能攒下这么多?司机说:我在开车时,您在后面打电话说买什么股票,我就买点!——你是谁不重要,你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很重要!“
这个故事想讲什么?是不是做投资的人应该去给亿万富翁开车?其实这个可笑的故事至少有7个明显的问题:
1、李嘉诚司机的收入怎么会低于香港平均工资?
每月五六千的收入,在香港恐怕只能住在用于养鸡的铁笼子里。香港有几万人住的就是这种笼屋。香港做清洁工,收入恐怕都不止这个数。给李开车30年,居然能一直忍受这种低工资,李嘉诚就不怕这个司机把车开下悬崖?
2、李嘉诚不是一个股票投资高人。
只要是股票投资高人,都有众所周知的案例。比如巴菲特投资富国银行、运通,林奇投资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福特汽车、克莱斯勒。哪怕是中国的但斌,很多人都知道他买茅台。但李嘉诚有纯粹做股票投资赚了大钱的例子吗?我一个都想不起来。他在2000年前后卖出橙电,在1990年左右在石油只有大概12美元一桶的时候买进加拿大赫斯基石油,都是对企业控制权的收购或是出售。他对行业的周期把握能力很好,但并不擅长对二级市场股票的财务投资。我在大概2008年,曾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当时了解到的是李喜欢买进高股息类的股票,而不是高风险的股市交易。李其实因为有早年差点破产的经历,所以总体上是比较保守的,负债率很低,宁可放慢赚钱的速度,也不能冒太大的风险。
3、内幕交易是不道德的。
按这个故事的内容,司机就是因为成为内幕信息的知情人而赚了大钱。即使他未受到法律的惩处,也是不道德的。从2006年开始,就有不少人出于好心告诉我一些内幕消息,我从来没有因此兴奋不已搞重仓。倒不是我怕进监狱,主要是觉得内幕消息就算真能赚钱,也不是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如果因此产生惰性,就是害了自己。更何况我有自己的有效办法,股市中有方法的人,对别人的好方法都不怎么看得上,更不用说内幕交易这种没有脑浆含量的东西了。我最近两三年还提醒几个提供消费的人让他们警惕因为内幕交易被证监会或是检察院盯上。倒不是我这个人道德上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关键是股市赚钱应该问心无愧,不要有内心上的不安,否则真的赚了大钱也未必开心。如果有女人年青时当妓女,结果被巨富娶进门,晚年极其富有,回想起来,恐怕也不会感觉自己的一生是光彩的一生。
4、内幕交易未必真的能持续赚钱。这方面的失败案例非常多,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科斯托拉尼在他书中回忆在某饭店无意中看到的两个实力人物股票交易的计划,结果在他买进后股票暴跌大概四分之三。他当时并没有什么名气,根本不可能是两个巨富要设局搞他。股票涨跌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单方面的涨跌因素,未必就能影响股价的涨跌。我在08年初时曾在电视上看到有个上海人说深发展可以买,因为当时宝钢和深发展签了高价入股的协议。作为上海人,对宝钢的实力当然是相信的。但因为金融危机,深发展并没有因为那个高高的入股价格就不跌。事后双方解除了协议。社会生活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非理性的,但却是事实的结果。这里我想起一个比较有趣的骗局。
这是美国大概150年前的加迪夫巨人骗局。有人(假设叫A)不相信传教士说的那一套,就想羞辱一番这帮人。A用石头雕刻了一个巨人,埋在地下。大概半年后以挖井或是其他目的,让工人”无意“中挖了出来,有教士说这是圣经中记载的巨人的化石。有各类记者、生物学家纷纷前来说这是巨人化石,A从来没说这是巨人化石,但开始收费展览。有人说A是个骗子,有人说要起诉他,有人要求高价收购化石,越是这么说,经报纸报道后这个巨人化石越来越有名气。于是开始全国巡回展览,门票逐渐上涨。一共收了大概100万美元,这在黄金只有20多美元一盎司的时代,这是一笔巨款。最后终于真相大白了。然而,有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个事,于是纷纷赶过去,花大概1美元要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骗了那么多人,于是最后又赚大概20万美元。
5、司机五六千元的月薪,居然李嘉诚说买进什么股票,他就能跟着买一点,这显然不现实。
6、世界上的巨富,有两种,一种是花钱很便宜,象那个娶了肯尼迪遗孀的那个希腊船王。另一种是花钱比普通人更抠门的人。象已故亚洲女首富龚如心,有好几百亿的资产,每月居然只花3000港元。巴菲特的抠门就不用多说了。连比尔盖茨都因为停车费一小时30美元而去寻找更便宜的停车位。李嘉诚这个小时候吃过大苦的人,同样属于第二种人。他怎么可能在没有义务的情况下,随便给要退休的司机相当于年薪30多倍的钱?我记得巴菲特开的纺织厂要关门,一些长年在织布机旁边工厂导致听力严重受损的工人在被遣散时希望见一见巴菲特,巴菲特拒绝了。
7、富人对自己的安全是极为重视的。李嘉诚在大儿子被绑架后,大力投资安保系统。一个司机如果为他开车30年,年龄当然已经比较大了,经验虽然很丰富,人品应该也比较可靠,但反应毕竟不如年龄人。我不大相信李嘉诚用一个五六十岁的人为自己开车。
最要紧的是,这个故事鼓吹的攀附权贵,获得内幕消息的思维,是很让人看不起的。这不是心灵鸡汤,而是洗脚水。
火星救援:送給創業者的一碗好雞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30/153004.shtml
導讀 : 《火星救援》用兩個小時詮釋了什麽叫終極版的“理性樂觀派”,它更適合在大眾創業的歡愉氣氛下被創業者當作一味“精神鴉片”食用。
文/李北辰(微信公號:李北辰)
本·霍洛維茨在《創業維艱》中用如下這句話回溯自己的創業時光:“在擔任CEO的8年多時間里,只有3天是順境,剩下8年幾乎全是舉步維艱。”用中國互聯網界的行話來講,這就叫九死一生——我猜這個詞要是被《火星救援》里的男主角馬克·沃特尼聽到一定覺得心有戚戚焉。
幾天前,去參加了一場《火星救援》觀影交流會,對科幻學者吳巖老師的點評印象頗深,他認為這部作品比《三體》更適合我國互聯網界集體觀摩。我個人則覺得,雖然沒有《三體》那麽多與企業之間各種明爭暗鬥契合的黑暗隱喻,但《火星救援》用兩個小時詮釋了什麽叫終極版的“理性樂觀派”,它更適合在大眾創業的歡愉氣氛下被創業者當作一味“精神鴉片”食用。
馬克·沃特尼幾乎擁有“成功創業者”的一切素質。憑借主角光環與生俱來的勇氣與運氣,作為一個全新領域的先行者,他在毫無經驗可考,資源極度匱乏,每日都被巨大不確定性籠罩的情況下,以幾近完美的專業度為基礎,通過整合幾近破爛的當下資源,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細碎卻至關生死的具體問題,最終活了下來——簡直是一個在火星上創業的勵誌劇!
嗯,這部電影連同此文,絕對是送給廣大創業者的一碗色香味俱全的好雞湯。
品嘗之前先劇透一下。一次火星任務中,因遭遇風暴(科學家說這是bug,火星氣壓乃地球兩百分之一,若真有時速150公里沙暴,據說只相當於地球上的清風徐來),團隊撤離火星,沃特尼由於意外被落在孤星之上,其他人都認為他死了但他沒有,他醒來後意識到,已有物資完全不足以撐到理論上獲救的那一天,於是沃特尼腦洞大開,成為火星有史以來第一位農民,他在荒蠻之地種起了土豆,並找到了與地球聯絡的方法,最終憑借一系列荒誕卻有效的技術手段成功獲救。
若你是個創業者,又恰有些自戀,觀影過程中也許能依稀見到自己的影子。不妨從幾個方面比對一下。
前無“古人”
沃特尼與創業者第一個相似之處即是:任務的獨創性。這也是之後要講到的其他困難的邏輯起點。
在大多數時候,沃特尼在火星這片試驗田上的一舉一動,甚至一顰一笑,都造就了人類各種“第一次”,他自己也知道“我在做一件很特別的事,自己在火星上的每一步,爬上的每一個山丘,留下的每一個印記,都是幾十億年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步。”(有人質疑,人類耗費巨大資源救一個人值得麽?事實上,正由於各種“第一次”,沃特尼帶來的科研價值已無比巨大)。
創業者亦然,否則幹嘛要創業。重要的是,這種“第一次”的驕傲很容易陷入一種沁人心脾的自我感動和認同——特別對創始團隊而言,使命感尤為強烈。這一切沒什麽不好,只要這一切為你所愛。《火星救援》最令人動容一幕就是沃特尼在孤星之上向父母表達了自己對這項事業由衷的驕傲與喜悅。
專業,專業,還是專業
原著里,沃特尼擁有植物學和機械工程學雙碩士學位,這種“學霸”降臨火星,專業極為對口,有了無以匹敵的專業度,才有了荒野求生,甚至“I am gonna science the shit out of this planet(我一定要用科學幹死這個星球)”的資本。
而關於創業,我一直有個可能稍顯偏頗的觀點:創業者必須是所在領域真正意義上的專家,而“專家”這次詞在被汙名化之前,幾乎是“浸淫多年”的代名詞,許多時候所謂“旁觀者清”都是旁觀者的自嗨罷了。你知道,人類在科學領域最頂尖的大腦幾乎都來自高校,尤其在美國這種技術驅動創業的地方,創業無疑是有一定門檻的。就像王煜全所言:“可以有20歲的王牌程序員,但沒有20歲的產業專家,因為想看懂一個產業,沒10年20年的浸潤,思考,試錯,是不可能的事情……不把產業里的人當傻子,既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負責任。”
持續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電影結尾,沃特尼在向NASA新人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說(大意):面對困難,你可以等死(原著里,基地有大劑量嗎啡,能讓沃特尼無痛苦地自我了斷),也可以馬上動手解決問題,解決完一個,就再解決一個,然後就可以回家了。
這絕對是創業者的真實寫照。創業過程即是由一個一個具體的問題組成,團隊,投資者,競爭對手,其他外部資源,構成了所有意外。而如前所述,既然前路無從參考,那麽唯一能做的,就是發現問題,動手解決,重複這個過程,重複次數最多者勝出——所謂剩者為王。其背後邏輯是,將恢弘願景(比如逃離火星,比如當行業老大)拆分成一個個能力範圍之內的小項目。在一步一步向前拱的過程中,你會獲得勇氣,而勇氣又是個流動的概念,就像本·霍洛維茨所說:“你每做一次艱難而正確的決定,勇氣就會增加一分。”這也許是人類本性上對於冒險的獎勵機制。
而在持續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里,試錯能力無疑很重要。盡管專業對口,但凡人如馬克·沃特尼也仍然會犯錯——比如在造水時忘記考慮自身呼吸的氧氣,把自己給炸飛了。其實正如獵豹移動CEO傅盛所言:“當所有一切都不支持你的時候,你還要找出解決方案,你必須快速地往前跑,不回頭,不糾結,不後悔,用更多嘗試和更多錯誤去找到正確的道路。”
低成本整合資源的能力
當沃特尼種完土豆,嘗試與地球建立聯系時意識到,他必須仰仗現有資源去尋找之前一臺距離甚遠的探測車,他手頭只有一輛最高時速25公里,且每走倆小時就要充電的火星車,更要命的是,車內無比寒冷,資源也不夠,設備也堪憂,但沃特尼仍舊通過各種資源的整合與妥協改裝了火星車。這種“先能用再說”的理念也體現在故事後段他用塑料布和膠帶的逆天飛行上。
某種意義上,創業的本質就是確定一個目標,而後在廣袤市場資源中探尋一種新的整合方式去實現它。通常情況下,資源遠非最優,所以低成本整合現有資源的能力無疑非常重要。
當然,若你足夠好運,可調用資源範圍甚至超出想象。
不同於傳統“荒島文學”主人公始終相伴的孤獨感,沃特尼“身邊”有整個人類同胞寄予他的幫助與智慧(地球專家在技術細節等方面作用顯著;沃特尼也取得了幾乎所有人的情感支持),這可比那些兜售夢想求關愛的創業者幸福多了。
創業者永遠要牢記的一個邏輯是:無論哪個階段,願意幫你解決問題的人越多越好。任何人都無法解決自己不懂的問題,獲取他人的支持有時是低成本整合資源的最佳路徑之一。
盡量做個有趣的人
當然,你可以認為這條不重要。
不同於雷德利·斯科特其他科幻作品的陰暗與壓抑,《火星救援》甚至帶有某種喜劇色彩。哪怕更多是出於宣泄,沃特尼在火星上表現出來的樂觀、幽默與自嘲(自嘲絕對是人類最可愛的品質之一),或許在潛意識里對求生有所幫助。因為歸根結底,他是一個有趣的人,有趣的人總想多活些日子,看看這個有趣的世界,至少我是這麽想的。
坦率地講,我見過不少不快樂的創業者,其中一些眉頭永遠緊縮,仿佛選擇創業是全國人民對他的虧欠,他們或許喜歡馬雲那句著名雞湯:“男人的胸懷是被委屈撐大的”。我建議他們不妨幹點別的,這麽作踐自己不值。
以及不重要的……
最後,沃特尼成功返回地球,導演很克制,沒拍紅旗飄展什麽的,印象中鏡頭直接給到了沃特尼向未來宇航員們傳道授業的畫面。
哈,作為成功創業者,你有了“灌雞湯”的資格。這個時候,我真希望你能像沃特尼那般坦誠,哪怕是雞湯,也盡量好喝一些。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李北辰,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吐一吐這一年來喝的餿雞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29/153515.shtml
導讀 : 現在的創業風吹的太大,大到讓所有都覺得自己只要努力,就有機會成為下一個馬雲。這些論壇上所宣稱融資故事,要麽是刪減版,要麽是添油加醋版。而你卻希望依葫蘆畫瓢,癡人說夢。
一到年底,在大魔都,幾乎每天都有“論壇”“嘉年華”“年會”等活動在舉行,而這些互聯網年會基本就是請一些今年被炒熱的創業者上臺分享,關於融資,營銷推廣,吸粉等案例。
臺上人說的天花亂墜,臺下人聽著聚精會神,認真到害怕漏掉一個字。好似唐僧當年去西天取經似得虔誠。然而這些經,也許只是一碗餿掉的雞湯。
現在的創業風吹的太大,大到讓所有都覺得自己只要努力,就有機會成為下一個馬雲。每一個創業者幾乎都熱衷於參加各種論壇,線下聚會。一是覺得可以增加人脈,二是希望可以學到一點經驗。但是他們不知道,這些論壇上所宣稱融資故事,創業故事,要麽是刪減版,要麽是添油加醋版。而你卻希望依葫蘆畫瓢,可以創造神跡。顯然也只是癡人說夢。
所有的神跡,都是一場公關
你常聽到,某創業者3分鐘完成融資、聊半小時即敲定融資、未見面就有投資人找上門求投資……
你以為只是自己不幸運,沒有遇到合適的投資人而已。可是你不知道,其實故事應該還有另一個種版本。
所謂三分鐘融資,也許有人家臥薪嘗膽三年準備。未見面就有投資人找上門,也是人家花了幾年已經打穩江山。
這些神跡,說到底不過是謀劃精細的公關。
0元營銷都是放屁
創業公司最喜歡的就是聽到“如何做0元營銷”“如何0元做公關”等標題的分享。
這些雞湯不僅不帶勺子,還是餿的,誰信誰傻。
可是不少創業公司的老板還真是信了,天天逼著底下的人,不給預算做活動,沒有效果就是無能。真是心疼這些員工。
如果誰能真的0元做營銷,我喊誰爸爸。
如果有人和你說,都是拿資源換的,你就糊他一臉辣椒面!
資源不是錢?
無推廣就能吸粉百萬?
這種確實有神跡。但是並不是人人都能有這樣的機會。
就像中彩票,我不能說你中不到。
此前有三款APP,曾迅速火爆朋友圈,一款是足跡,一款是臉萌,還有一款是奇幻哢哢。這三款APP 的走紅,的確充滿了偶然性,完全不可複制。而且這些APP並不是一上線就自動走紅,而是沈寂一段時間後,因為一些偶然因素爆紅朋友圈。
無推廣一上線就能吸粉百萬的,不是有幹爹給流量入口,就是親爹拿資源捧,要麽就是燒著投資人的錢悄悄買流量,卻告訴你,我沒推廣。
創業是個舞臺,這個舞臺上,戲子無心,聽者也莫有意。成功的秘訣就像飯店招牌菜的配方,不會有任何一個成功創業者會輕易的告訴你讓你去炮制。更何況,他們還沒有真正成功。你也許今天在舞臺上看到他星光熠熠,明天就聽到他捐款跑路,E租寶就是個活生生的案例。要麽占領高額市場份額,明天就被曝欠薪不還,比如愛屋及烏。還有的就比如錘子,之前還在高歌情懷,但是最近就被曝代工廠倒了。
創業這條血路上,你看到的,只是他們某個成功的瞬間,卻沒有看到他們打落牙齒和血吞樣子。2015要結束了,我們是時候,吐一吐這一年來喝的雞湯,清清腸胃,為來年的幹貨騰好位置。
版權聲明:
本文系作者投稿,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喝再多雞湯也改變不了你創業失敗的事實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07/153663.shtml
導讀 : 這個世界上正因為有那些渴望雞湯的人,才會有制造雞湯的。為什麽要去喝別人的雞湯呢!難道就不知道自己制造雞湯給別人喝嗎?
別以為看幾本什麽:創業維艱、從0 到1就懂得了創業的艱難,別以為看幾本粉絲經濟和解讀小米就懂得粉絲以及創新,別以為看點馬雲的演講你就真的能創業。有時候只是你認為自己能創業,但其實你什麽都不能。
有時候只是你自己感覺在創業
找個合夥人一起成立個XX科技公司,穿梭在孵化器咖啡廳之間,逢人就塞名片介紹自己是XX科技公司的CXO,天天異想天開等著什麽投資人給你個幾百萬。醒醒吧!其實你根本就不是在創業,你只是自己認為自己在創業罷了。
不管是否註冊公司,不管是否有XX科技公司的CXO的名片,不管你是否穿梭在孵化器和咖啡廳之間,只要你不安於現狀,不懼前方的艱難險阻,朝著一個目標永不放棄,那麽,你就是在創業。
當你上班厭倦了,不願意拿著低廉的工資,不想聽人使喚,自己又不想努力。當出現這些問題的時候,這些都成了你自己選擇創業的借口。選擇創業的人更多是因為走投無路,或者是為了能讓自己的能力提升,而並非是因為某些自身的借口才選擇創業的。
百分之九十九的idea都是不符合實際的
別再說你的什麽idea絕無僅有,狂拽酷霸叼炸天,估值上千萬,上億,idea可行性非常強,有類似案例什麽的,目前就缺個產品經理,缺個市場總監,缺個運營總監,當然,還缺程序員和啟動資金。當你有這些吹噓自己idea 的時間不如自己付諸行動,把idea變成現實,然後讓更多用戶來使用,到那時候,自然會有投資人找你。
我曾經就見過這麽一個創業者,時時刻刻都會冒出一些不符合實際的idea,什麽美女上門服務打掃衛生,什麽老年人社交產品,什麽全球首發電商平臺。基本一天會產生2個以上的idea,然後各種網上尋找資料,調查市場,去微信群或者孵化器頭腦風暴,交流idea可行性,然後熬夜做PPT,結果還沒見到投資人idea就被pass掉了。
有時候真該好好想想,自己的idea是否符合實際。我們都是生活在這片黃土地吃著地溝油,吸著霧霾,基本上都是類似的,你輕而易舉就能想到的idea別人也能想到,所以千萬不要把自己的idea認為非常寶貴,僅憑一個idea就能拿到的融資並沒有多少,不要以為自己看到幾篇關於憑一個idea就拿到融資的新聞就認為自己也可以。有時候站在投資人的角度想想:你是願意投資一個剛大學畢業,天天喊著創業口號而不付諸行動的應屆生,還是願意投資一個在BAT待了7.8年後出來創業的高管?
你所謂的創新只是在別人的基礎上修改一下
聽說你的項目非常創新,產品不僅體驗好,而且還能有讓用戶尖叫的創新,和所有同競爭產品不一樣,而且無論是營銷方面還是市場方面也是絕無僅有?別做夢了,再不努力這個月連房租都交不起。
你所謂的創新只是在別人的基礎上修改一下而已,不管營銷也好,產品也罷,沒有誰模仿誰,更別說自己是獨一無二。因為市場上根本沒有獨一無二的產品,這也就是為什麽會有BAT三足鼎立的原因。當一個產品沒有競爭對手的時候,那個產品將會是差的一個產品,如果後面出來一個同類的產品,不管體驗還是創新也好,比第一個出來的產品都要差,那時候,第一個出來的產品就是最好的產品。因為一個產品的好壞並非用戶體驗和創新,而是是否有同類競爭產品來做對比。
我曾經也有這樣的一個想法:“我要做一個淘寶一樣的電商平臺,微信一樣的社交軟件,百度一樣的搜素引擎,並且我會做的比他們還要創新,讓用戶尖叫。”我想有這種想法的絕對不止我一個,我們回頭想想,做一個別人已經做的非常好的產品,然後在他們原來基礎上修改某些功能,增加用戶體驗,這難道就是所謂的創新了嗎?
模仿一個已經很成熟的項目,然後用那些所謂的創新,顛覆來走向市場,不僅不會得到用戶的認可,更多的只會被同行認為你是在搗亂市場。我想很多90後應該了解一家公司,那就是騰訊,從當年網吧風風火火的CF到如今直播都能日薪上萬的LOL主播,騰訊的那些遊戲讓多少90後深陷其中,但騰訊的這些都是在其他遊戲上進行修改,創新,顛覆。我並不是在說這種模仿可行,而是在說這種模仿只是你不行,因為你什麽都沒有。
所謂的雞湯是改變不了你創業失敗的事實
喝再多的雞湯,聽再多的勵誌故事,看再多的書,研究再多的互聯網大咖,最終你還是會創業失敗。並不是你能力不行,也不是你欠缺什麽,而是你的創業失敗就是這個互聯網時代的設定,你註定會失敗,這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即使你現在小有成就,也許在明天,你就會失敗,因為沒有一個人是不經歷失敗就能成功。
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曾經說過:發明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組成的,但是很多不知道的是那百分之一的靈感高於那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希望同為創業者的我們能用“發明”的心態去創業,而不是那些所謂從模仿中提煉出來的創新和顛覆。
這個世界上正因為有那些渴望雞湯的人,才會有制造雞湯的。為什麽要去喝別人的雞湯呢!難道就不知道自己制造雞湯給別人喝嗎?
作者:戴春平,一個被稱為連續創業者的80後互聯網老兵,個人微信:9905635,歡迎實名添加相互交流。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戴春平,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你哈哈大笑,還能喝點兒雞湯 央視的戶外真人秀嘗試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4663

在藕塘挖藕,阮經天用鼻子幫華少蹭癢,屏幕上不斷跳出調皮的字幕和特效——這種畫風對央視的主流觀眾群——中老年觀眾群體來說很新鮮,同時也為央視吸收了更多的年輕觀眾。 (節目組供圖/圖)
撒貝寧背著采茶筐在杭州山間采茶,因為遲遲學不會采茶技巧,他被“老師”——態度嚴厲的老阿婆敲打、責備,最後也才讓筐沒底。不過想到要連夜從北京坐硬座趕往內蒙古赤峰、饑寒交迫的沙溢和嶽雲鵬,撒貝寧覺得也沒那麽苦了,還幸災樂禍地打電話給他們,誇張地發出大口喝茶的聲音。觀眾熟悉的撒貝寧是“央視法制節目主持人”,一貫給人嚴肅嚴謹的印象,此刻,他撕下了這層標簽。
沙溢除了和嶽雲鵬一起連夜奔波,還和阮經天一起,在飛機上穿上空姐制服,蹬上高跟鞋,服務全機乘客,面對同機的華少、嶽雲鵬的奚落和刁難。“我們學習表演,第一堂課就叫解放天性練習,把一切都忘記,讓你幹嘛就幹嘛。”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可穿上空姐裙裝的那一刻,他還是臊紅了臉。
撒貝寧、沙溢、嶽雲鵬、阮經天、華少和樂嘉,是戶外真人秀《了不起的挑戰》中的明星嘉賓,這檔戶外真人秀引進自韓國原版《無限挑戰》,由央視與燦星、韓國MBC電視臺聯合制作。2015年12月6日,《了不起的挑戰》在央視一套首播——這也是戶外真人秀節目第一次在中國的國家電視平臺上播放。
“挖藕工”華少和阮經天在泥濘的藕塘挖藕,阮經天用鼻子幫華少蹭癢,配合不斷跳出調皮的字幕和特效……這些“畫風”對於央視的主流觀眾群——中老年觀眾群體而言很新鮮。另一方面,截至2016年1月3日,《了不起的挑戰》共播出三期,比央視之前同檔期的節目多吸收了20%的年輕觀眾。
2015年中國電視熒屏上的戶外真人秀,比2014年增長了80%。無論數量還是收視都穩居第一。韓國本土成熟的戶外真人秀模式,基本被中國買了個遍。《了不起的挑戰》姍姍來遲,無論對於央視,還是以制作室內真人秀《中國好聲音》聞名、第一次制作戶外真人秀的燦星而言,都是挑戰。
不能太花哨不能太奔放
節目籌備了半年,合作三方在每一步上都謹小慎微——做一檔在央視播出的戶外真人秀,必然要收斂很多。
“它不能花哨,在遊戲設計上不能那麽奔放,年輕人看真人秀,不講究邏輯,好玩就行。但央視的觀眾講邏輯。”《了不起的挑戰》的總導演陳滌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所謂“邏輯”,用撒貝寧的話說就是“意義”。
“作為媒體人,我覺得節目傳遞的信息,得有點作用。”撒貝寧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以前姜昆老師他們在春晚上說相聲,都會針對當時的一些社會現象,你哈哈大笑之後,還能留下點兒什麽。”這一點他“踏踏實實放心”:“我知道,既然在央視播出,就肯定會對挑戰項目過濾,一定不會特別惡俗。”
除了《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這種以競技遊戲為主的“追擊類”真人秀,韓國可供借鑒的真人秀模式還有“燒腦類”“體驗類”。“不能奔放”的陳滌團隊選擇了“體驗類”的韓版節目《無限挑戰》,在其中穿插燒腦和追擊元素。
體驗類最大的好處是“講道理”。連韓國團隊自己也會反複強調:每個遊戲的設計,背後都有其道理。比如,韓國版中出現了“拉飛機”。那是因為2013年,韓亞航空一架飛機在拉升過程中失事,多名乘客受傷,兩名中國學生被甩出艙外,當場身亡,“拉飛機”是想起點警示作用;“無人島”遊戲的設計,源於日本和韓國在獨島事件上的爭執;做古裝穿越,因為韓國也有戲說歷史的傳統,讓明星穿越到古代去,發現真實的歷史,引發反思。
中國版中,節目的一些用意顯而易見:樂嘉和沙溢做“棒棒軍”、撒貝寧被繩索吊下懸崖做清潔工,觀眾看見的是明星出醜,也是勞動者的艱辛;嶽雲鵬到地下500米的煤礦中做工,哭得稀里嘩啦,觀眾看到的除了艱辛,還有過去層出不窮的小煤窯塌方事件。
“我們是帶著雞湯的娛樂節目。”陳滌為《了不起的挑戰》這樣定性。“‘雞湯’不是直白地告訴觀眾,但是這些道理導演自己心里一定要有。”
“央視主持人都可以 這麽愉快地玩耍”
中國的戶外真人秀喜歡拼明星“大咖”,這招在央視也行不通。“央視不希望把這變成一個鋪張浪費的節目。”陳滌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最終請來的六位嘉賓:主持界的撒貝寧、華少、樂嘉,影視演員阮經天、沙溢,相聲演員嶽雲鵬,都算不上一線大牌,卻都能說會道。
更重要的是:“六個人各有缺陷,優點正好是缺陷。”陳滌解釋,阮經天曾是“小鮮肉”,現在是“老鮮肉”了,帥反而成了缺點;說相聲的靠耍嘴皮搞笑,但嶽雲鵬本人的搞笑更多來自他的表情;樂嘉是“性格分析師”,分析別人的性格,自己卻不太合群;沙溢少年得誌,出演《武林外傳》中的白展堂,這麽多年過去了,他都沒能演一個超越“老白”的角色。他們在挑戰任務的時候,也是在挑戰自己。
撒貝寧是唯一被節目組賦予了角色設定的嘉賓。他應該是幾個嘉賓的潤滑劑,刺激他們釋放自己的性格,同時推動節目流程。“但這個角色,目前沒有很好的實現。”撒貝寧自陳。原因是撒貝寧在潛意識里有些抗拒這個設定。“如果在真人秀里,還帶著法制節目、新聞播報的主持狀態,那是把觀眾拒之門外。”撒貝寧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一旦給自己設定角色,就容易按照事先定好的方向去表演。而我更希望還原到最真實的狀態。”
之前,撒貝寧沒看過任何戶外真人秀。韓國導演發給他的原版《無限挑戰》,他也一眼沒看。這是他多年的習慣:法制節目錄完,他從不回看;演講類節目《開講啦》錄制前,他從來不去見嘉賓,即便是貝克漢姆、劉德華這樣的大牌。“其實我在這邊激動得不行了,但還是不願意去跟他們打招呼。想把最真實的第一見面感覺,留在臺上。”
這反而使撒貝寧在節目中的反應更真實,也給其他嘉賓更自然的刺激。第一期錄制,五個嘉賓眼睛都先盯著撒貝寧——他是央視的主持人,而這是央視的節目。那期節目錄完,阮經天說:“我真不知道,原來撒貝寧是這個樣子。”
這話讓撒貝寧很高興,他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這讓我覺得效果達到了——央視主持人都可以這麽愉快地玩耍,我們為什麽不行?大家狀態一放開,就火花四射了。”
連哄帶騙,逼迫情感
因為《了不起的挑戰》,樂嘉的私處掛了彩。觀眾也看得見,在這個節目里,沒有輕松的嘉賓。
“懸崖清潔工”這種高危職業,十年前撒貝寧就體驗過。那時他在央視“社會與法”頻道,旅遊季期間,到各地做監督式報道。在黃山,他也吊著繩索撿過垃圾,但危險性遠不及這次張家界的懸崖峭壁。
慢慢往懸崖去的時候,撒貝寧就開始手抖、腿軟、大腦完全不受控制。一邊往下,一邊天色不對了。師傅們建議:“今天別下了,一般碰到這種天氣我們也不下。”撒貝寧沒聽,他希望體驗是完整的。當完全下到懸崖底部的時候,撒貝寧的兩只手已經僵透了,他只能一點點用一只手把另一只手掰開。
最難的是往上爬。雨後懸崖上的泥土開始剝落,腳下變得濕滑,即便抓住繩子,也很難踩得住。最難上的時候,他們做過最壞的打算:待在懸崖下面等救援。下到崖底只用了十幾分鐘,上來卻花了一小時。當最後一個工作人員——一個胖胖的韓國攝影師回到崖頂的時候,撒貝寧沒控制住,哭了。
嶽雲鵬實打實在礦井下工作了八小時。繁重重複的挖煤勞動,讓嶽雲鵬吃不消,節目組沒有理會,“連哄帶騙”讓他工作:讓他必須挖一米的礦,他一定會覺得完成不了;但如果告訴他,要麽挖一米,要麽挖三米,你想挖幾米?那麽他就會選挖一米,心情也不一樣。
最後,工作大半天的嶽雲鵬坐著運煤車回到工作點。攝影師悄悄跟上去,拍下了他在黑暗中抹淚抽泣的背影。“演的情感和真實情感是不一樣的。”陳滌說。他佩服韓國團隊的這種“無情”,將之稱為“逼迫情感”。
“陪體”也是助攻“逼迫明星情感”的重要方式。所謂“陪體”,就是配合明星活動的群眾,他們並非群眾演員,而是普通人。第一期節目中,嶽雲鵬和沙溢要從北京坐綠皮火車,連夜趕到赤峰的草原。節目組比明星早半小時上火車,快速了解同一節車廂的乘客信息,把“有故事”的乘客放到並不知情的明星身邊。每期拍攝要準備七八個陪體,有些陪體的故事,明星問不到,也就跳過去了,最終能讓觀眾記住的,一期也就一兩個。
讓受歡迎的更受歡迎,被冷落的更被冷落
之前陳滌制作過《舞林大會》《中國好聲音》《中國達人秀》《出彩中國人》,接觸的都是歐美模式。韓國模式風格迥異,沒有制作“聖經”,沒有工業流水線似的模板,常不按章法出牌,這讓陳滌最初難以適應。比如,節目拍攝前,會準備厚厚的文稿,但實際拍攝階段,大約只有三分之一會按文稿走,其余靠的是編劇的現場即興反應。
節目第二期,樂嘉和沙溢抽到了去重慶當“棒棒軍”,劇本設計讓他們在同一家服裝批發商場當挑夫。到現場,節目組發現,樂嘉特別受女性群體歡迎,沙溢卻意外受了冷落。編劇們緊急調整。樂嘉受歡迎,就越把他往女人堆里放;沙溢受冷落,就越將他引導到人相對稀少的上下坡地區攬活。反差很快出來了——在女人們的鼓勁下,樂嘉越幹越起勁兒,很快賺到不少錢;沙溢卻半天攬不到一單活。最後,樂嘉得意地掏出掙來的上百元,沙溢兜里卻只有寒酸的五塊錢,喜劇效果就出來了。
對於戲劇性的理解,中韓團隊並非完全默契,常爭得面紅耳赤。嶽雲鵬當礦工,最後沒有完成任務,情緒崩潰。在陳滌看來,哪怕沒有完成任務,嶽雲鵬的崩潰也能打動觀眾。韓國團隊則一定要嶽雲鵬把所有事情都完成。笑點也不一樣,韓國團隊覺得嶽雲鵬黑著臉,一臉煤灰的模樣很搞笑,但中國團隊覺得,還得露出一排白牙,才有喜劇效果。
這些因文化背景不同帶來的理解差異,最後主要靠後期剪輯來調和。每期拍攝完成,韓國團隊會完成初剪,大約180分鐘,每個嘉賓各有一整段。中國團隊負責將這180分鐘壓縮成節目播出的90分鐘,按照一定的線索進行穿插和組接。
常用的是“平行剪輯”的邏輯。撒貝寧在500米高空懸崖緩緩下降,做清潔工撿拾垃圾,他能不能克服恐高,完成作業?鏡頭隨後切換到另一個同樣危險的場景——地下500的礦井。“兩個危險的工種接在一起,就是為了強化地上五百米、地下五百米,這兩個生死瞬間。”節目後期總監鄭磊對南方周末記者介紹——強調的還是“意義”。
過去幾年,央視做了許多新節目的嘗試。2010年做綜藝情感類節目《我們有一套》,撒貝寧頗擔心:“這個節目做得時間長了,我以後會不會做不了法制節目了?”後來他陸續主持了《夢想星搭檔》《開講啦》《挑戰不可能》,發現沒有那麽嚴重:“法制節目中的我,和真人秀中的我,都是真實的我,我並沒有在這當中人格分裂。”
他所任職的國家電視臺也是如此——即便嘗試了最娛樂化的戶外真人秀,還是留有正經的央視範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