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機器人中國“智”造 長三角成“上甘嶺”

作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機器人產業極大影響著中國制造的走向。而在這股浪潮中,機器人產業南下發展的趨勢越發明顯。

根據高工產研機器人研究所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長三角板塊江浙滬與安徽共計1393家,同比增長11.35%;環渤海板塊京津冀+山東+東北三省共計918家,同比增長13.90%;珠三角板塊廣東省共計747家,同比增長13.53%。

在這場機器人產業重心大遷移的過程中,珠三角地區,尤以深圳為代表,在創新力上走在全國前列。但是帶有高科技屬性的機器人產業,要實現中國“智”造突圍,成功點卻可能是在以江浙滬為核心領域的長三角。

應用需求倒逼

不得不說,機器人產業是典型的三高產業:投資密度高、技術水平高、人才要求高。相較於東北老工業基地而言,南方的資本更活躍、人才更密集,政府帶頭下創新創業的氛圍更濃厚。

“深圳確實在創新上走在前列,在機器人控制器、伺服系統上由於涉及得比較早,所以在國內相對來說做得比較好。但是在機器人本體及核心零部件上,需要的精密加工能力和技術沈澱,投入產出回報周期過長,深圳的很多企業不願做這些。” 高工產業研究院院長張小飛博士告訴記者。

工業機器人的業務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機器人本身的研發,包括關鍵零部件、控制系統等,這一部分保證了工業機器人的可靠運動;另一部分是機器人在實際應用中針對現場的集成開發,包括工裝夾具、現場使用的焊槍、噴槍等,完整的一個系統的調試開發,就是機器人的系統集成。

在張小飛看來長三角地區才是中國智能制造的“上甘嶺”。關鍵的一點在於,機器人的發展仍然是看應用前景,其應用必須建立在大型企業的基礎上,比如說軌道交通新能源等重工業方面,這些也是機器人應用的高端領域。

相較於珠三角地區控制系統優勢,長三角地區產業鏈條更為完善,尤其在上海,國際四大機器人巨頭均設有機構,國內龍頭企業也紛紛落戶,形成了研發、生產、應用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集聚了一批本體和功能部件企業、系統集成商、相關大學和科研院所。

而周遭無錫、常州、昆山、南京、蘇州、杭州為中心不僅本土制造業發達,同時也通過園區的形式引進了眾多國外公司。“長三角的飛機、造船、汽車等等行業,整體上來說比珠三角更有優勢。早期一定是珠三角比較快嘗試,但要看長遠應用發展,可能還是要落到長三角這里。”張小飛補充。

低端制造困境

應用需求倒逼智造產業鏈的整體水平提升,機器人產業智造突破點究竟在哪里,還需要回歸至當前國內的產業現狀來看。事實上國內目前機器人產業的市場需求並不大,且面臨低端制造困境。

“就算發那科做到全球最大,一年的全球銷售也在500臺以下,中國的國產機器人總量最多一年也就幾千臺,平均每個月就幾十臺。” 世界四大機器人巨頭之一的發那科機器人上海公司副總裁沈崗告訴記者。

據悉埃夫特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去年共銷售1200臺,按照平均一臺1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總收入才1.2個億。“盡管機器人是一個高新產業,但內部的產能過剩問題依然比較嚴重,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能做不上去,幾乎每個行業都是這樣。”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表示。

機器人本身的研發業務包括本體制造與核心零部件制造。目前國內大部分機器人制造商只具備做本體的能力,而國產的本體還集中在搬運碼垛、機床加工等低端應用領域。

同時中國國產核心零部件的評價也不高。就減速器而言,中國國產的減速器平均壽命只有進口減速器的1/10。發那科甚至不願意在中國生產任何一個零部件,所有都是在日本進行生產。

而且,近兩年外資企業為了中國業務能有更好的成績,也開始試著降價。以弧焊機器人為例,前幾年外資品牌的價格一臺十幾萬塊,彼時國產弧焊機器人7-8萬左右。而現在,外資品牌的價格可能只比國產的貴1-2萬,在產品性能相對等的情況下,用戶肯定首選外資品牌。

以ABB、發那科、庫卡、安川為代表的國際巨頭已瓜分完汽車等部分高端市場,掙紮在低端市場本土制造商並不受資本青睞。擁有研發能力的國產機器人領頭羊們也因為投入產出周期過長,讓資本覺得尷尬。

在沈崗看來,很多國產機器人企業沒有接觸到市場實際的需求。國內的政策導向是強調本體生產和零部件生產,強調可以自主生產,沒有像大企業一樣大規模占有市場,對於現場需求和問題的了解程度還不夠。

徘徊在低端應用領域的國產機器人制造商們,單靠自己實現“智”造並不容易,埋頭做技術、盲目創新的效果可能不會很明顯。

涉足高端市場

工業機器人的系統集成業務,是連接下遊應用的關鍵。據高工產研機器人研究所(GGII)統計,中國本土系統集成商前100名中,有44%分布在江蘇、浙江、上海三省市。

中國本土系統集成商前100名地域分布情況

數據來源:高工產研機器人研究所(GGII)

雖然本土系統集成商之間的競爭比機器人本身業務更為激烈,但值得期待的是,略有規模的中國系統集成商們,以焊接、噴塗、裝配等集成應用較多,主要集中在汽車、電子等高端領域。它們與國際機器人本體企業合作密切,已經分到了一杯羹。

“應該是一個倒逼的過程,當你做好系統集成,搞明白整個工藝、機器人性能以後,才有可能去對癥下藥去開發一款好的機器人。如果你只是自己摸索在猜,又沒有市場,不知道企業怎麽要求的,就很難發展的。”沈崗強調。

在其看來,其實系統集成還是有很多研發的空間,應該從系統集成一步步走上去,先有系統集成,再有機器人公司,再有核心零部件。

“對於不明白需求,不知道為什麽開發產品的機器人公司肯定不投。”中金集團股權投資部總經理方衛平直言。

如果這些已經有機會涉及高端市場的長三角系統集成商們,真的能夠在實踐與合作中掌握到市場需求,再回過頭倒逼研發,或許會極大提振中國“智”造的速度。但是,任何研發都建立在技術的積累上,如何與精耕技術的公司進行合作,可能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413

攻防長三角農業汙染 中科院、安利組“聯合艦隊”

當前中國社會經濟改革和轉型的過程中,企業社會責任的作用正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全球直銷巨頭安利積極參與十三五重點科技研發項目中,獻策農業汙染防控。

近日,“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長江下遊農業面源汙染和重金屬汙染防控技術示範”項目組與安利中國植物研發中心在無錫簽署合作備忘錄。

“長江下遊農業面源和重金屬汙染防控技術示範”是十三五期間國家首批重點科技項目“農業面源和重金屬汙染農田綜合防治與修複技術研發”方向的一個重點項目,目前該項目已經獲得國家科技立項並順利通過科技部網站公示,於日前正式啟動實施。

安利(中國)植物研發中心作為項目團隊成員與主持單位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及其他參與機構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一起立足長江下遊地區這一國家經濟中心和發展引擎,圍繞農業面源和重金屬汙染防控主題,共同推動並形成若幹業內領先的環境友好型農業示範研究與生產基地。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面源汙染治理技術研發中心主任施衛明教授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目前該項目團隊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級野外實驗臺站、農業部教育部和環保部多家重點實驗室等,在農業面源汙染防控方面已開展十余年的系統研究和技術攻關。”

安利大中華研究開發和技術法規及質量管理副總裁陳佳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安利紐崔萊在全球累積了80余年的有關有機種植、質量管理及植物營養素研究的經驗,希望能夠在項目研究中不遺余力貢獻安利的一份力量。”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安利(中國)植物研發中心於2015年在無錫落成,該研發中心歷經6年籌備,由先進的科研實驗室,智能研究溫室和占地700多畝的研究農場組成。致力於中草藥植物的有機種植研究、提取物研究,開發具有保健美容功能的創新中草藥新原料。

農業汙染問題刻不容緩

  近年來,農業面源和重金屬汙染問題已成為我國廣泛關註的重大農業生態環境問題。據第一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公報顯示, 化學需氧量COD、總氮、總磷等主要汙染物排放中, 農業汙染源排放量占全國汙染物排放總量比例分別為43.7%、57.2%、67.3%,農業源汙染已經成為環境汙染中的重要因子。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當前國家重點戰略之一,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長江下遊地區經濟相對發達,農業集約化程度高、降水頻繁,面源和重金屬汙染嚴重,對糧食生產和人體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

“產學研”結合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成立於1953年,是中國土壤科學研究的發源地,自成立以來,一直是中國唯一專門從事土壤科學綜合研究的機構,為我們國家土壤資源的合理利用、農業可持續發展、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發揮了重要作用。

安利旗下品牌紐崔萊一直倡導避免使用農藥和化肥,采用接近自然的方式來種植原料作物。與此同時,紐崔萊也不斷總結發展可持續有機農耕理念,已經形成完善成熟的有機農耕標準。

安利紐崔萊是當今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在自有有機農場種植、收獲和加工植物原料的營養保健食品品牌,在美國、巴西、墨西哥擁有三大獲得權威認證的有機農場。

陳佳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有機種植作為一種農業生產模式,由於其在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具有更好的社會效益,在世界範圍內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這次能夠參與十三五重點研究計劃,是學界對於安利公司研發實力的認可,安利中國植物研發中心身處無錫,擁有研究型農場,未來將繼續與各機構協力合作,推動項目的順利進行。”

安利(中國)植物研發中心從籌備伊始就開始尋求與國內頂尖的機構合作。據了解,目前已經與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開展多項合作研究,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朱兆良院士合作建立企業院士工作站,促進和推動中草藥有機種植的發展和提升。

 引入企業參與

今年10月,國務院印發《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從五大領域布局“十三五”期間全國現代化發展任務,並提出註重可持續發展的新目標,指向創新綠色。不久前的7月,國務院還發布了“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圍繞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篩選出來的若幹重大戰略產品、關鍵共性技術或重大工程,是我國科技發展的重中之重。“十三五”國家科技重點研發計劃羨慕在現代農業領域設立了14項專項研究。

但目前,根據2015年發布的《農業部關於打好農業面源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中的表述,我國農業資源環境遭受著外源性汙染和內源性汙染的雙重壓力,依舊是制約農業健康發展的瓶頸約束。

一方面,工業和城市汙染向農業農村轉移排放,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令人堪憂;另一方面,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畜禽糞便、農作物稭稈和農田殘膜等農業廢棄物不合理處置,導致農業面源汙染日益嚴重,加劇了土壤和水體汙染風險。

“長江下遊農業面源和重金屬汙染具有汙染物負荷量大、複雜性高等特點,聯合業內領先的學術研究機構和標桿企業的優勢資源,才能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施衛明教授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對於長江下遊農業面源汙染和重金屬汙染防控技術示範項目中,引入企業力量參與,施衛明教授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企業是國家科技創新實踐的重要參與者,對生產實際情況的了解和技術需求有切身的體會和實踐經驗,也是部分重要技術和產的擁有者,是鏈條式科技創新體系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同時,他也表示,優秀的企業加入有助於形成的優秀的技術集成模式在更大範圍內推廣輻射。同時,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也是希望項目過程中形成的優秀生產模式及優秀的產品能夠由企業開發成有影響力的產品,為優質的農場品找到出路,推動新型農業模式的良性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895

新城控股2017業績目標曝光 重倉押長三角沖千億陣營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2-06/1074212.html

14672666.thumb_head

每經記者 吳若凡

今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新城控股內部獲悉,新城將2017年的業績目標確定在1000億元。這是繼今年1月新城制定“千億戰略”後,首次明晰今年的業績目標。不過目前,新城控股尚未發布2017年的具體業績數據和公告。

新城控股數據顯示,2016年公司累計完成銷售簽約650.6億元,銷售面積575萬平方米,銷售增速達到110%,排名至行業第15。《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整理新城控股歷年業績實現情況發現,近年其年複合增長率約30%,按此計算,新城控股今年業績完成量保守估計或不低於85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克而瑞數據顯示,在2016年房企銷售金額TOP 20名單中,首次出現了新城控股的身影。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2家房企跨入千億陣營。若完成1000億元銷售目標,則意味著新城控股能夠躋身千億俱樂部,甚至沖入TOP10。

但正如新城內部人士向記者坦言,今年樓市整體壓力大。2017年新城控股如何沖刺千億元?可能性有多大?

新城曝光年度目標 6成土儲押註長三角

新城控股數據顯示,2016年公司累計完成銷售簽約650.6億元,銷售面積575萬平方米,銷售增速達到110%,排名至行業第15。

近年,新城控股的年複合增長率約30%。若按此計算,新城控股今年業績完成量保守估計或不低於850億元。據新城控股相關人士透露,今年新城銷售增長率或不低於50%。若增速得以保證,2017年新城有望實現1000億元的業績目標。

實際上,在2017年1月18日的新城集團年會上,董事長王振華曾在主旨演講中明確提出了“千億戰略”。

年後,各大房企多已明確年度業績和區域目標的,據企業內部透露,新城控股也確立了1000億元的目標銷售數值。

同時,據相關人士透露,新城控股今年沖刺千億元,重倉押註在長三角,這一區域貢獻率或在6成以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新城控股的土地儲備分布情況發現,2016年新城控股住宅開發事業部獲取了1591億元的新增土地,聚焦在長三角、環渤海、珠三角、中西部核心城市核心區域及周邊。其中長三角的貨值儲備在60%以上,中西部重點城市(如成都、昆明、南昌、晉江、武漢、山東、濟南、青島等)、環渤海、佛山、海口等城市占到30%。

沖刺千億 新城土儲還需調整

新城控股聯席總裁梁誌誠曾經指出,房地產前20強的門檻提高到了近650億元,可以說是開啟規模化發展新時代。在這樣的生態環境下,企業的發展是不進則退,慢進亦退。

但依靠目前的區域布局,新城能否“進”到千億陣營?

在知名地產專家薛建雄看來,目前企業的銷售後發力,主要取決於未來的貨值,一要看有多少貨源可賣,二要看優質貨源有多少,另外則要視行情而定,要看今年的行情能否稍微延續2016年的火爆。

對於2017年的行情,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中國房地產周期是市場運行和政策疊加而成,近幾輪房價周期上漲時間長、調整時間短,平均36個月左右為一輪房價周期,其中平均上漲24個月,調整12個月。當前房價漲幅放緩,按照12個月左右的調整周期,預計房價降調整到2017年底至2018年上半年。另一方面,2016年國慶前後新一輪房地產調控政策出臺,銷量大幅回調,房價漲幅放緩。

不過,這一輪調控的思路也非常清晰,決策層多次強調因城施策,建立長效機制,限制投機性需求,增加土地供給,發展大都市圈。

“跟著調控思路布局發展,是2017年房企取得好業績的前提。”有業內人士就表示。

從目前新城控股的貨值儲備來看,重倉押註的長三角區域,新城控股高級副總裁歐陽捷認為,長三角15個城市的土地購置面積僅占全國的9%,人和資本是流向長三角的,這一區域具有強勁的房地產潛力。

融信集團董事、副總裁林峻嶺也曾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房企專註長三角,進全國20強沒問題。

“不過,在市場沒有增長的情況下,新城還要保持30%以上的增長,壓力不小。”薛建雄直言。

在其看來,要達到1000億元的銷售額,從目前來看,新城控股還需要增加土地儲備,特別是長三角的貨值,占比達到70%最好。另外,未來在天津、北京、山東等區域,中西部地區的鄭州、重慶、成都等省會城市,也都可以再增加一些貨值,這些城市可以單項目為主。雖然就單個項目而言,貢獻率或許不會太大,但這幾個城市加起來之後,能夠增加市場份額,並且在年末總結的時候起到很好的補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440

厲害了!長三角、廣東等地鐵路項目密集上馬

隨著我國城市化由城鎮化向都市化演變,大型都市圈的城際軌道交通網愈發密集,包括長三角、廣東等地正密集上馬城際鐵路建設。

日前,來自上海鐵路局的消息,今年長三角鐵路建設將再掀高潮,年內將開工建設滬蘇湖鐵路、鹽通鐵路、滬通Ⅱ期、安九鐵路、昌景黃鐵路、黃池鐵路、甬金鐵路、杭紹臺鐵路、莊橋至寧波增建三四線、水蚌電化蚌埠外繞、大豐港支線、湖州西貨場等12個項目,總投資規模約2262億元。

其中,備受關註的滬蘇湖鐵路即新建上海至蘇州至湖州時速350公里的高鐵,新線全長164公里,總投資約418億元。滬蘇湖鐵路起自上海虹橋站,經蘇州吳江至湖州,建成之後,從湖州到上海將在一小時以內。

而滬通Ⅱ期則是在建的滬通鐵路的延伸段,即江蘇太倉至上海奉賢四團段線路,全長112公里,設計時速200公里,總投資353.4億元。

在長三角加快鐵路建設的同時,第一經濟大省廣東也在快馬加鞭布局鐵路網的建設。3月15日,廣東省鐵路建設投資集團召開第二次黨代會上透露的信息顯示,2020年廣東省內鐵路運營里程將達到5253公里,較2010年底運營里程2590公里將翻一番多。這也意味著廣東省從2011年到2020年這10年間建成運營的鐵路里程將超越過去110年的鐵路建設成就。

根據廣東省加快推進高(快)速鐵路通道和市域(郊)鐵路建設,完善珠三角城際鐵路和粵東城際鐵路規劃的構想,廣東將規劃推進約42個鐵路項目,建設里程約3600公里。

廣東鐵投集團負責人表示,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廣東省幹線鐵路和城際鐵路建設將繼續保持快速發展勢頭。“十三五”期間,將陸續開工建設廣佛江珠、琶洲支線等8個城際鐵路項目,以及廣州至汕尾、汕尾至汕頭、龍川至龍巖等幹線鐵路項目;建成通車廣州南沙港疏港鐵路、湛江東海島鐵路等一批幹線鐵路項目,以及穗莞深、廣佛環線佛山西站至廣州南站段等一批城際鐵路項目,新增幹線鐵路運營里程723公里、城際鐵路運營里程510公里,力爭完成鐵路建設投資2600億元。

此間的一大背景是,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中國的城市化由城鎮化向都市化演變,大型都市圈的作用在日益凸顯。

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認為,2010年之前,中國經歷了“城鎮化”,人口向大中小城市的平均流動速度差不多,人口流動沒有選擇性。2011年前後,中國從城鎮化轉入都市化,人口開始集中地流入一部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流動表現出強烈的選擇性。

專家分析,從國際競爭的角度來說,都市圈、城市群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平臺。這其中,發達的城際軌道交通對城市群的發展至關重要。

除了長三角和廣東,其他城市群、都市圈也在加快鐵路網的建設。在福建,此前3月2日,鐵路總公司與福建省舉行會談,同意啟動研究福廈漳高鐵南延與廣東省提出的廣州經汕尾至汕頭高鐵接軌,形成沿海福建至珠三角時速350公里高鐵通道的方案。

在山東,根據《關於環渤海地區山東半島城市群城際鐵路規劃(2014-2020年)》,2020年前開工並建成通車的主要有濟南-青島、濰坊-萊西、臨沂-曲阜、濟南-機場、濟南-聊城、濟南-萊蕪、濟南-泰安、青島-海陽、紅島-膠南9個項目。其中,確定濟南-青島、濰坊-萊西、紅島-膠南利用正在修建的濟青高鐵,2018年年底建成通車。

在經濟下行壓力不小的情況下,投資仍是經濟穩增長的重要手段。“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沒有問題,但前提必須是有效投資、有龐大需求的投資。”廣東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投資有很多方向,但當前還是要投向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轉型升級、滿足社會民生需求的領域。他認為,在基礎設施領域,發達地區可能需要增加密度,而欠發達地區仍存在補足短板的問題。關鍵在於投資要保持合理的度,包括速度和力度。

這其中,鐵路投資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方向。尤其是在大型城市群、都市圈,城際軌道交通建設的需求不小,加快城際軌道交通建設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日常出行需求,促進城市群、都市圈的一體化發展,而且不會帶來產能過剩,同時又可以有效拉動經濟的增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682

長三角城市商品住房庫存告急 急需供給端發力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4-09/1092546.html

針對熱點城市庫存減少情況,相關部門已經發文從供給端進行相關指導。

4月6日,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官網發布了由住建部和中國國土資源部共同簽發的《關於加強近期住房及用地供應管理和調控有關工作的通知》(簡稱“通知”)提到:各地要根據商品住房庫存消化周期,適時調整住宅用地供應。

其中具體指出,消化周期在36個月以上的,應停止供地;消化周期在36-18個月的,要減少供地;消化周期在12-6個月的,要增加供地;消化周期在6個月以下的,不僅要顯著增加供地,還要加快供地節奏。

易居研究院數據顯示,截至2月底,全國70個重點城市中,至少有45個城市的庫存消化周期在12個月以下(含12個月)。

其中南京、杭州、合肥、南昌、鄭州、惠州6個城市在過去六個月的平均去庫存周期都在6個月以下,必須顯著增加供地。一線城市中,北京、上海、廣州的平均去庫存周期在6-12個月,深圳在12-18個月。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指出,上海、蘇州、南京、杭州等地,尤其是一線城市,土地的實際供應無法突然增加,這就造成了這些地方一旦有土地出讓就會遭遇房企爭奪。因此急需在庫存降低的城市加大土地供應。此外,土拍過程中競自持、配建措施很有必要,如此可留下有運營能力的房企,而非造成房企拿高價地幹擾整個市場。

持續熱銷

據“南京樓市”自媒體號統計,南京目前2.5萬元/平方米以內樓盤,共39個,集中在江寧、江北、板橋、麒麟區。河西、城中區內,2.5萬元/平方米以內樓盤已經絕跡,城東、城北、仙林等區域的2.5萬元/平方米以內樓盤也正在絕跡。

庫存減少的背後,是調控升級之下,南京樓市沒有明顯降溫。當地房管局數據顯示,3月27日至4月2日,南京多個樓盤集中開盤。經記者估算,其中6個項目售罄、3個項目去化90%以上,4個項目去化在59%以上。

南京網上房地產數據顯示,截至4月4日晚24點,南京樓市清明小長假期間(4月2-4日)共認購商品 住宅15套、成交803套。與去年清明小長假認購1374套、成交860套相比,認購下跌近50%,成交下降近6%。

這樣的情況在長三角多地並不少見。比如上海,戴德梁行數據顯示,受政策及季節因素影響,一季度上海新建商品房住宅市場共成交129.98萬平方米(10594套),同比下降68.69%(67.72%);其中2017年2月成交36.3萬平方米,為近5年來單月歷史成交最低。

戴德梁行指出,雖然上海樓市整體成交量下滑,但市場依舊供不應求。一季度新增供應103.37萬平方米,與去年同期供應量104.68萬平方米基本持平,其中78.0%的新增面積在外環以外;成交均價為47335元/平方米,環比2016年四季度上漲6.0%,同比上漲35.48%。

供給側入手

《通知》下發第二天,南京土地市場網掛出2017年第二批預公告信息,共計劃出讓18幅地塊。其中浦口、六合、江寧各5幅,河西、城南、城北各1幅,商品住宅類用地12幅、商業類用地6幅,用地總面積約99.78公頃。其中5幅為國土局2月底公布的計劃今年上半年出讓的地塊。

據當地房管局統計,截至3月底,南京新房庫存已跌破20000套;而在3月初,庫存還有22814套;二手房市場近一個月持續上漲,很多板塊二手房掛牌價已經超過新房價格。

杭州也有類似情況。房管局數據顯示,截至3月31日,杭州九區顯性庫存為571.7萬平方米,比2016年9月底的713.2萬平方米下降了141.5萬平方米,降幅19.8%。總庫存方面,期間九區供應宅地建面410.2萬平方米,商品住宅成交面積511萬平方米,總庫存下降了100.8萬平方米,下降14.1%。

值得註意的是,去年9月30日開始各地陸續出臺的調控政策主要從需求側入手,且主要以“限”為主。而此次兩部委文件則主要從供給側入手。

業內人士稱,通過對土地供應結構性的調整以及嚴防出現高價地等規定,將更有利於引導房地產商以及購房者對於市場的預期。

實際上,北京已經在加大土地供應。北京市規劃國土委3月31日表示,一季度,北京已供應經營性用地約230公頃。其中商品住宅供地161公頃,是去年同期的6.2倍,是去年全年商品住宅實際供地量的1.5倍。

今年一季度在樓市普遍降溫的情況下,部分房企仍積極拿地。中國指數研究院數據顯示,2017年一季度,全國300個城市住宅用地共成交1.4億平方米,同比增長13.0%;各城市成交量均增長,其中二線城市同比增長19.0%,增幅最大。

或許,正如張宏偉所言,拿地方式的改變,可一定程度上抑制高房價。比如上月太倉土拍歷史上首次推出限價制度,每幅地塊均設置網上競價終止報價以及一次性報價最高價,最終地價控制在溢價率50%左右;此前,南京、合肥均采取網上競價方式,同時配合熔斷機制。

不過張宏偉認為,這更多是對市場預期的引導,短期內對市場改變不大。從供地角度來看,現階段落地仍有阻力,因為一旦推出就易成為高價地,會削弱調控效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713

南通要做上海“北大門” 長三角周邊城市更大力度對接上海

周邊城市接軌上海的力度正在不斷加大。在嘉興設立浙江省全面接軌上海示範區後,江蘇南通提出要建設成為上海的“北大門”,同時將對接上海服務大會拉到上海舉行。

4月27日上午,南通在上海舉行首次對接上海服務大會。南通市長韓立明表示,作為南通為打造上海“1+6”大都市圈和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增添新動能的具體舉措之一,今後這樣的活動將每年舉行一次。

江蘇省常務副省長黃莉新表示,希望南通進一步發揮“潛力股”的優勢,搶抓“風口”上的機遇,加快滬通合作項目建設步伐,主動融入“1+6”上海大都市圈,爭創南通發展的新優勢。

黃莉新也表示,江蘇將進一步支持上海建設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同時懇請上海進一步關心南通的發展、支持南通的建設,在推動都市非核心功能疏解過程當中積極向南通傾斜,支持南通“三港三城三基地”建設,不斷強化對南通的輻射和帶動。

上海市副市長時光輝則表示,上海的發展離不開全國,特別是包括南通在內的長三角各城市的幫助和支持。上海也將繼續發揮好長三角地區合作交流的積極作用,進一步加強與南通等城市的合作,更好地服務長三角,服務長江經濟帶,服務全國。

從接軌到對接

在中國版圖上,處於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T”形結構交匯點和長江三角洲洲頭的城市只有兩個:一個是上海,一個是與其一衣帶水、位於長江北岸的南通。

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南通,早在2003年就提出“接軌上海、融入蘇南”發展戰略,並出臺《接軌上海綱要》;2004年成立接軌上海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每年印發《接軌上海重點工作目標任務》,持續推進對接服務上海工作。

在“接軌”上海的過程中,滬通合作日益緊密。據統計,目前南通50%的企業與上海合作,60%的貨物通過上海口岸;作為上海的“菜籃子”,南通全市40%的農副產品供給上海;上海市在建的超高層建築(29層以上),每100幢中有15幢由南通建築鐵軍承建,總數達到298座……

在產業融合領域,推動共建產業合作園區成為亮點。目前共有上海外高橋(啟東)產業園、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上海楊浦(海安)工業園、上海奉賢(海安)工業園、寶鋼(海門)工業園、複旦複華(海門)高新園、啟東江海產業園等7個合作園區。截至2016年底,這些合作共建園區作為重要的承載項目平臺累計引入億元以上企業77個,總投資291億元。

借助產業協作,南通每年引進上海億元以上項目60個左右,實際完成投資額保持在200億以上;南通全市179家創投風投機構中近40%來自上海。

隨著2014年《國務院關於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的發布,長三角區域正邁入一體化協調發展的新階段。

與之呼應,《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也提出,優化上海大都市圈格局,構建上海與蘇州、無錫、南通、寧波、嘉興、舟山等地區在內的“1+6”城市群範圍協同發展的上海大都市圈,形成90分鐘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應。

同時,規劃也提出要逐步推動上海非核心功能向郊區以及更大範圍疏解。這也將加快上海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有關生產要素和產業將亟須向周邊城市和區域轉移。

2016年11月、2017年2月份,江蘇省委書記李強分別參加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江蘇省人代會南通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南通一定要做好跨江融合、“接軌”上海的大文章,努力建設成為上海的“北大門”。

如何實現上海北大門定位

南通市委書記陸誌鵬表示,把南通建設成為上海大都市北翼門戶城市,使南通這扇“北大門”在外在形象和內在水平上向上海看齊、與上海匹配,根本的路徑是推進交通互聯互通、城市功能互補、產業協同配套、文化相通融合、生態共保共治,構建全方位、高層次、寬領域對接服務上海的新格局。

在對接服務的具體抓手上,陸誌鵬表示,重點是打造“三港三城三基地”,以點帶面推進對接服務上海工作。

所謂“三港”,主要是從基礎設施支撐考慮,著眼策應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和江蘇港口一體化改革,立足南通交通區位條件,發揮沿海深水大港和沿江深水航道優勢,提升興東國際機場能級,深化國家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增強南通承南啟北、通江達海的門戶開放功能,重點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北翼江海組合強港、長三角北翼重要航空港、華東地區重要信息港。

所謂“三城”,主要是從城市發展組團考慮,發揮南通市中心城區、通州灣示範區、長江口獨特的資源和空間優勢,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創新要素加速集聚,重點打造創新創業生態城、通州灣臨港產業城、長江口生命健康科技城,形成“一主兩副”產城融合、特色鮮明的城市組團。

所謂“三基地”,主要是從培育重點產業考慮,充分發揮各縣(市)區支柱產業、新興產業、特色產業優勢,聚焦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都市農業,打造對接服務上海的產業高地,重點建設現代先進產業協同發展基地、文化旅遊休閑度假基地、優質農副產品市場服務保障基地,與上海形成優勢互補、協作發展的良好態勢。

南通目前已經初步制定了《南通建設上海大都市北翼門戶城市總體方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320

長三角中歐班列營運線路增至12條 抵亞歐14國24城

5日據中新網報道,在浙江義烏的西貨運站,滿載小商品的集裝箱被吊裝到鐵路平板車上。這些貨物,將“搭乘”中歐班列啟程,跨過萬里行程,“走進”歐洲的千家萬戶。

上海鐵路局5日統計,近三年來,長三角中歐班列開行方向、頻次、運量、規模不斷擴大。目前,長三角中歐班列營運線路增至12條,境外抵達亞歐中亞五國、伊朗、阿富汗、俄羅斯、拉脫維亞、白俄羅斯、波蘭、德國、西班牙、英國等14個國家24個城市。

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制造企業聚集,民營經濟活躍,數百萬種商品銷往全球,因此,長三角中歐班列貨源支持十分強勁。

據中鐵集裝箱公司上海分公司人士介紹,三年來,長三角中歐班列貨運量大幅增長。今年前4個月,長三角中歐班列歐洲方向開行95列、運送8850個TEU(集裝箱國際標準通用計量單位),同比增長375%、138%。

去程貨源方面已有“雛形”:浙江義烏至歐洲相關國家以小商品為主,江蘇蘇州至德國漢堡、波蘭華沙以電子產品、電器為主,安徽合肥至德國漢堡以白色家電、機械產品為主。

目前,長三角中歐班列亞歐方向已實行每周20列常態化開行。

吸引回程貨源同樣重要。當下的長三角回程中歐班列,貨源品類越來越豐富,貨值越來越高:最初只是歐洲紅酒、橄欖油、西班牙火腿等快消品,現在增加了生物醫藥、母嬰用品、軟飲、太陽能薄膜、洗衣機配件、成套櫥櫃等工業品;至今年,轎車整車實現回程運輸。

“中歐班列日均運行1300公里,最快12天抵達歐洲,運輸時間是海運的1/3,運價為空運的1/5。中歐班列給沿線國家送去了‘中國制造’,也帶去了‘中國機會’。”中鐵集裝箱公司上海分公司總經理劉錫林說。

據鐵路部門統計,今年1至4月,中歐班列回程貨運量大幅增長,累計開行12列、運送1296個TEU。

目前,長三角中歐班列回程營運線路達4條,進入雙向常態化開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097

長三角土地市場變局: 拿地降溫擴圍 租賃用地加速推出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2-10/1169869.html

Upload_1512909319629.thumb_head

CFP圖

長三角土地市場降溫信號在逐漸增強。10月26日,南京公開拍賣8幅地塊,分布於浦口、九龍湖、方山、燕子磯等熱門區域,中海、美的、景楓等房企均有所斬獲。不過這8塊地的樓面地價都沒有超過2萬元/平方米;10月31日,南京再出讓4幅地塊,分別位於秦淮區、江寧區,其中3幅為住宅用地。由於宅地均沒有觸及最高限價,多名南京業內人士認為,土地市場開始降溫。

12月7日,鎮江出讓11幅土地,其中富力地產以77%的全場最高溢價率拿下一幅商住地。

融信品牌營銷中心總經理張文龍認為,最近熱點城市地價確實出現降溫,包括南京、蘇州、廈門,乃至上海,鎮江作為環南京區域城市受影響被傳導。張文龍指出,這對樓市而言是一個積極信號:一方面政府開始加大供應,緩解供求關系;另一方面地價相對溫和,房價也會對應理性。這與“房住不炒”的政策是相匹配的。

尋找新區域

年底長三角區域內城市正加大推地力度。

而在一線城市供應相對少的情況下,品牌房企開始選擇進入部分受經濟外溢影響的三四線城市參與土地競拍,如在此次鎮江土拍中,碧桂園報名了8幅地塊。富力此次所拿商住地樓面價格為8480元/平方米,幾乎貼近同區域樓盤在售價格。

據業內人士分析,鎮江市場此前經歷過一段樓市低迷期,但2016年以來隨著周邊城市樓市上漲,和外來炒房團勢力等多重因素影響,鎮江樓市成交量上漲明顯。來自同策咨詢《江蘇城市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1-12月,鎮江市區商品住宅成交以潤州區為主,簽約量95.52萬平方米,占比32.9%;簽約均價最高,為8057元/平方米。

同策咨詢研究總監張宏偉分析道,這兩年核心區域房價大漲後,房企開始關註一線城市周邊的市場盈利空間;此外目前核心城市推地偏少,房企也被擠壓到三四線城市拿地。值得關註的是,2-3年前品牌房企進鎮江是虧損的,去年市場逐漸火起來,品牌房企又開始關註這個區域。已經入駐鎮江的房企已經歷過市場波瀾,再拿地相對謹慎,沒有進入的房企則為布局考慮,畢竟是一個土地儲備的機會。

也有鎮江當地業內人士指出,從宏觀角度和市場表現而言,鎮江暫時不會跟進限購、限售等調控措施,中海、恒大等大型房企在此布局,說明這里仍值得關註。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明年很有可能是房地產小年,部分抗跌性較差的板塊後期或將出現問題,比如金山板塊,配套、教育都相對弱勢,出讓地塊溢價率較低也屬意料之中。更有分析指出,估計明年中海、恒大、雅居樂、中南等在部分區域有所布局房企的日子不是特別好,尤其是南徐兩塊地,早前放風價非常高,現在只能等待開盤。

租賃地加速推出

核心城市鮮見純宅地推出的另一面是,租賃用地開始大規模推出。自上海首宗“自持不售”純租賃用地出讓以來,全國一些熱點城市相繼跟進。

張宏偉指出,政策推動下,未來租賃市場必然占有更大市場份額,並將形成商品住宅、租賃住宅、政策性住宅三分天下格局,房子的居住屬性正在回歸。

當前全國至少48個城市出臺租賃住房新政。據同策研究院統計,截至2017年11月,全國掛牌定向用於租賃的住房用地共計26塊,官方公布12月將全部出讓完畢。其中上海掛牌21宗,成功出讓15宗。而後,杭州、廣州、深圳、合肥、南京依次推出城市內首宗租賃用地。無論從推地速度和力度來看,上海都首當其沖。

根據此前上海市發布的《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本市住房租賃市場的實施意見》,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形成多主體參與、多品種供應、規劃化管理的住房租賃市場體系。而供應結構上也有調整,租賃住房用地的供應比例由“十二五”期間的13%提升至41%,計劃新增供應租賃住房70萬套。

上海已掛牌的21宗租賃用地,總建築面積達143.5萬平方米,預計供應住房總套數不低於1.8萬套。據統計,4個月不到的時間,上海租賃用地供應量已達到2017年前11個月住宅供應量的15%。按照這個節奏推算,到2020年,預計將達到20萬套供應,後期會有平緩的可能,但總體趨勢每年幾萬套的供應量已經很明顯。

除公開招拍掛,政府還將商辦用地、工業用地改造為租賃用地。前述分析師指出,以靜安區為例,區內兩幅商業用地和一幅工業園區用地,調整為四類住宅用地(租賃用地),三幅地塊提供總建築面積將超20萬平方米。且類似工業園區土地用於租賃住宅的方式將會在全市範圍內推廣,而商辦住房改租賃住宅的細則已經在醞釀中,從而進一步加大房源供應。

張宏偉指出,上海已出讓的15幅租賃地塊均被國企收入囊中。近期,上海15家大型國有企業共梳理出80幅土地,符合條件的土地將轉變為租賃住房用地。而未來,國企拿地後怎麽消化還需拭目以待。

據分析,上海推廣租賃用地力度最大,原因在於,近年來上海對土地財政依賴度逐漸降低,財政局數據顯示,2016年末上海土地財政依賴度為25.59%,而2017年前三季度為18.35%;二是上海引進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而滿足人才居住需求是抑制人才流出的一個重要手段。

杭州的供地格局一樣有變。9月22日,杭州市委召開會議提出,未來3年,杭州新增租賃住房總量占新增商品住房總量的30%。具體措施包括:加大公共租賃住房供應力度;增加租賃住房用地有效供應;盤活存量土地、用房,開展村集體10%留用地以及存量工業、商業辦公用地、用房新(改)建為租賃住房試點;房地產開發企業競投自持比例確定的企業自持商品房屋全部用於公開對外租賃;鼓勵和規範個人出租閑置房源。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唐韶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613

近惠長三角遠利全球金融航運,上海服務能級顯著提升

“上海服務”品牌,位列上海要打響的“四個品牌”之首。自去年底以來,這一品牌正在逐漸提升影響力,包括優化服務環境和營商環境、政府當好服務企業的店小二,發揮上海功能性服務平臺,釋放經濟中心城市對外聚集、輻射並帶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而服務全國的潛力。

去年12月,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提出,要打響“上海服務”品牌,強化服務功能,提高服務經濟能級,增強經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

目前,上海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基本形成。上海市統計局日前公布的今年一季度數據顯示,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GDP)比重為70.3%。服務經濟占GDP比重超過70%,這意味著上海基本達到了世界級“服務型城市”的標準。大大提升了的城市服務能級,為持續打響“上海服務”品牌夯實了根基。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發展改革委主任湯誌平去年底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下一步全力打響“上海服務”工作,首先是要深入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等重要城市服務功能的融合聯動。

在發揮功能性服務平臺方面,上海近期相繼推出了一系列新舉措,在深入推進上海“四個中心”(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建設服務全國的同時,也進一步打響了“上海服務”品牌。

3月26日,醞釀多年的中國原油期貨終於在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掛牌上市。以人民幣計價、我國首個境內外投資者同臺交易的金融產品原油期貨3月上市以來,成交活躍,首周各品種累計成交27.82萬手,總成交金額1159.23億元。

市場普遍認為,原油期貨上市更有利於形成反映中國和亞太地區石油市場供需關系的價格體系,並加強中國在國際能源市場的話語權乃至定價權。

4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宣布了六項金融領域開放舉措,包括取消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將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人身險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上限放寬至51%。從今年5月1日起,擴大內地和香港兩地股市互聯互通每日額度,並將滬股通和深股通每日額度由130億調整為520億元人民幣。

上海證券交易所透露,正與倫敦證券交易所推動滬倫通規則和操作性安排的落地工作。

上海“四個中心”在服務全國發揮了顯著作用。比如,2017年上海金融市場交易總額約1430萬億元,擁有持牌金融機構1537家,成為中外金融機構重要集聚地。目前全國直接融資總額中的85%來自上海金融市場。

上海市金融辦主任鄭楊去年底表示,目前上海集聚了股票、債券、期貨、貨幣、票據、外匯、黃金、保險等各類金融要素市場,成為全球金融要素市場最齊備的金融中心城市之一。在英國智庫Z/Yen集團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上海躍升到全球第6位。

上海不僅在金融市場上服務全國,在代表國家參與全球合作競爭時,在航運、貿易等方面也表現突出。比如2017年上海港國際集裝箱吞吐量達到4018萬標準箱,連續八年位居世界第一。

服務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也是打響“上海服務”品牌重要內容。

比如,長三角地區一體化正在加速推進。今年初,由上海、浙江、江蘇、安徽三省一市聯合組建的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在上海成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初稿即將成形,將聚焦交通、能源、環保、科創等專題領域。該計劃明確了今年各省市的工作計劃和未來三年的區域發展目標。

長三角地區常住人口2.2億,經濟總量達到19.5萬億元,占全國比重達到23.7%,長三角地區一體化深化將有利於服務全國發展格局,在世界城市群競爭中占領重要一席之地。

優質高效的政府服務是“上海服務”品牌的應有之義,上海市政府在大幅改善企業辦事全流程所花時間、效率和費用上進行革命性再造,營商環境朝著國際最高標準邁進。

2018年上海市開展為期一年的大調研,聚焦治理“難點”、民生“痛點”、政策“堵點”,優化營商環境,全力當好服務各類市場主體的“店小二”。

比如,上海市稅務局調研初創科技企業時發現,不少企業或由於核算制度不完善,或由於稅收政策掌握不及時、不準確,導致相關優惠未能應享盡享。

為此,調研人員主動上門“開藥方”,開設專場輔導會,鼓勵企業根據政策導向優化財務核算,並制定《科創企業稅收服務工作方案》,通過定點聯系人制度,點對點精準服務企業涉稅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883

德企之鄉盯緊科創與新興產業 太倉要搶占長三角合作先機

在被譽為“中國德企之鄉”的太倉,目前,全市共有300多家德企、2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如今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邁入了全面融合的時代。太倉也為自己量身定制了新的發展戰略。

“中國經濟已經到了靠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推動的階段,中國需要科創資源集聚和新興產業策源的地方。作為蘇州里最靠近上海的城市,太倉還是要把文章做在科創和新興產業上。”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市經濟學會副會長陳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5月4日,由太倉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上海經濟學會共同發起、陳憲主持研究的《太倉建設臨滬科創產業高地戰略研究》(下稱《戰略研究》)發布。《戰略研究》提出,太倉應以建設現代化創新創業城市為長遠目標,盡快建成臨滬科創產業高地。

在發布會上,太倉市委書記沈覓表示,太倉將進一步深化與上海各園區、鄉鎮的融合對接,更加主動地在產業轉型創新、城市規劃建設等領域加大融合力度,借力借勢實現更大發展。

臨滬科創產業高地建設

太倉與上海地域相連,與嘉定區、寶山區接壤,主城區距上海虹橋機場僅30分鐘車程。近年來,太倉把融入上海作為推動太倉發展的重大戰略。

比如,太倉始終堅持把打造對滬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作為融入上海的首要工作。目前,太倉已有G15沈海高速、204國道、346國道、華瀏線、飛滬路等5條道路與上海道路實現互連互通;開通太倉至上海地鐵11號線、7號線和虹橋機場、浦東國際機場跨省城際快速公交線路等。

在產業協同發展方面,太倉堅持緊盯滬上產業發展方向,搶抓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和上海自貿區建設及“四新”經濟發展等歷史機遇,積極承接上海產業溢出效應,每年在上海舉辦招商投資說明會,已成為上海高端產業發展的重要協作配套區。承接了上海複星、滬工智能等一大批產業項目轉移,服務完善了上海的產業鏈配套。

“要在這輪長三角區域合作中搶占先機,太倉的重點突破口在於集聚科創資源和發展新興產業,不可能再去走其他路。”陳憲對記者表示。

以深圳與周邊城市來對比上海與太倉,陳憲為記者分析道,目前中國在科創資源集聚和新興產業策源方面,成長最快和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是深圳,而“粵港澳大灣區”的提出其實包含了“科創”這個概念。粵港澳大灣區實際上就是深圳、廣州等九個城市加港澳,香港以金融見長、廣州以商貿見長、深圳以“科創+信息產業”見長,其中深圳周邊城市是完全依托深圳的。“未來太倉應該也會在環杭州灣大灣區里,太倉利用與上海的地緣優勢,就是要去發展科創和新興產業。”

《戰略研究》提出,太倉要爭取形成“一城一區一中心”現代產業發展的空間格局,即臨滬智能制造產業城、沿江現代物貿產業區、太倉雙創集聚中心;同時,根據自身特點及未來產業優勢,建設先進產業承接板塊、新材料產業板塊、生物醫藥產業板塊、特色農業創新示範板塊等四大功能板塊。

其中,在建設臨滬智能制造產業城上,陳憲指出,太倉要發揮七大對德合作平臺作用,加大對德招商引資力度。形成德資工業產業鏈集群,以高新區為核心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智能制造。

同時,《戰略研究》提出,太倉還要強力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區位優勢(軌道交通、高鐵、高速公路、城際公交等)。

陳憲在發布會上談道,如果解決上海周邊1小時都市圈範圍內的城市網絡狀軌道交通問題,將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產業轉移承接產生很大的影響。“太倉的區位條件在交通設施的推動下將進一步提升優勢。”

發展瓶頸和制約

同時,陳憲也對記者談到,太倉在發展科創和新興產業上還存在瓶頸和制約,比如科創產業優勢並不突出,面臨昆山、吳江、嘉善等地的同質化競爭;在自身內部經濟中,太倉的高新技術產業比較分散,還沒有形成產業鏈,優勢和特色產業集聚程度不高。

《戰略研究》指出,目前太倉企業大多集中在產業鏈的中低端環節。多為生產中間產品,缺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和產品,缺乏引領行業發展的自由度和話語權,更加缺乏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尤其是一大批從事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的民營企業,企業和產品知名度不高,盈利空間不多,受市場波動的影響較大。

《戰略研究》還指出,目前太倉企業研發投入不夠,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和產品。現在太倉規模以上企業1020家,研發投入在1億元以上的基本沒有,企業研發投入一般在一兩百萬,最多幾千萬。

在對接上海這個問題上,上海創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陸怡皓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太倉應該跳出這個框框,自己尋找一個產業鏈比較長並且是長期可持續發展的主打產業,這樣就可以依托上海的人才優勢,發展出自己的特色產業。“建議太倉往綠色產業發展,比如大健康方向考慮。”

“關於如何對接上海,很多鄰近上海的城市包括昆山、嘉善等都提出過類似的問題。現在一些企業會離開上海,但有幾種情況:一是上海商務成本比較高;二是一些企業會把附加值比較高的部門放在上海,比如研發和銷售中心,生產基地則會搬到周邊地區去。這樣,實際上,周邊城市基本上還是一種被動的選擇。所以我建議太倉要跳出這個框框。”陸怡皓對記者補充道。

今年年初,西北工業大學、西安利物浦大學兩所高校的落戶,也為太倉今後臨滬科創產業高地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陸怡皓對記者談道,希望這些高等院校設置的專業能夠和太倉今後所確定的主導產業緊密相關,這樣可以真正形成人才、研發、產業的正循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5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