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邊城市接軌上海的力度正在不斷加大。在嘉興設立浙江省全面接軌上海示範區後,江蘇南通提出要建設成為上海的“北大門”,同時將對接上海服務大會拉到上海舉行。
4月27日上午,南通在上海舉行首次對接上海服務大會。南通市長韓立明表示,作為南通為打造上海“1+6”大都市圈和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增添新動能的具體舉措之一,今後這樣的活動將每年舉行一次。
江蘇省常務副省長黃莉新表示,希望南通進一步發揮“潛力股”的優勢,搶抓“風口”上的機遇,加快滬通合作項目建設步伐,主動融入“1+6”上海大都市圈,爭創南通發展的新優勢。
黃莉新也表示,江蘇將進一步支持上海建設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同時懇請上海進一步關心南通的發展、支持南通的建設,在推動都市非核心功能疏解過程當中積極向南通傾斜,支持南通“三港三城三基地”建設,不斷強化對南通的輻射和帶動。
上海市副市長時光輝則表示,上海的發展離不開全國,特別是包括南通在內的長三角各城市的幫助和支持。上海也將繼續發揮好長三角地區合作交流的積極作用,進一步加強與南通等城市的合作,更好地服務長三角,服務長江經濟帶,服務全國。
從接軌到對接
在中國版圖上,處於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T”形結構交匯點和長江三角洲洲頭的城市只有兩個:一個是上海,一個是與其一衣帶水、位於長江北岸的南通。
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南通,早在2003年就提出“接軌上海、融入蘇南”發展戰略,並出臺《接軌上海綱要》;2004年成立接軌上海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每年印發《接軌上海重點工作目標任務》,持續推進對接服務上海工作。
在“接軌”上海的過程中,滬通合作日益緊密。據統計,目前南通50%的企業與上海合作,60%的貨物通過上海口岸;作為上海的“菜籃子”,南通全市40%的農副產品供給上海;上海市在建的超高層建築(29層以上),每100幢中有15幢由南通建築鐵軍承建,總數達到298座……
在產業融合領域,推動共建產業合作園區成為亮點。目前共有上海外高橋(啟東)產業園、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上海楊浦(海安)工業園、上海奉賢(海安)工業園、寶鋼(海門)工業園、複旦複華(海門)高新園、啟東江海產業園等7個合作園區。截至2016年底,這些合作共建園區作為重要的承載項目平臺累計引入億元以上企業77個,總投資291億元。
借助產業協作,南通每年引進上海億元以上項目60個左右,實際完成投資額保持在200億以上;南通全市179家創投風投機構中近40%來自上海。
隨著2014年《國務院關於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的發布,長三角區域正邁入一體化協調發展的新階段。
與之呼應,《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也提出,優化上海大都市圈格局,構建上海與蘇州、無錫、南通、寧波、嘉興、舟山等地區在內的“1+6”城市群範圍協同發展的上海大都市圈,形成90分鐘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應。
同時,規劃也提出要逐步推動上海非核心功能向郊區以及更大範圍疏解。這也將加快上海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有關生產要素和產業將亟須向周邊城市和區域轉移。
2016年11月、2017年2月份,江蘇省委書記李強分別參加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江蘇省人代會南通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南通一定要做好跨江融合、“接軌”上海的大文章,努力建設成為上海的“北大門”。
如何實現上海北大門定位
南通市委書記陸誌鵬表示,把南通建設成為上海大都市北翼門戶城市,使南通這扇“北大門”在外在形象和內在水平上向上海看齊、與上海匹配,根本的路徑是推進交通互聯互通、城市功能互補、產業協同配套、文化相通融合、生態共保共治,構建全方位、高層次、寬領域對接服務上海的新格局。
在對接服務的具體抓手上,陸誌鵬表示,重點是打造“三港三城三基地”,以點帶面推進對接服務上海工作。
所謂“三港”,主要是從基礎設施支撐考慮,著眼策應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和江蘇港口一體化改革,立足南通交通區位條件,發揮沿海深水大港和沿江深水航道優勢,提升興東國際機場能級,深化國家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增強南通承南啟北、通江達海的門戶開放功能,重點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北翼江海組合強港、長三角北翼重要航空港、華東地區重要信息港。
所謂“三城”,主要是從城市發展組團考慮,發揮南通市中心城區、通州灣示範區、長江口獨特的資源和空間優勢,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創新要素加速集聚,重點打造創新創業生態城、通州灣臨港產業城、長江口生命健康科技城,形成“一主兩副”產城融合、特色鮮明的城市組團。
所謂“三基地”,主要是從培育重點產業考慮,充分發揮各縣(市)區支柱產業、新興產業、特色產業優勢,聚焦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都市農業,打造對接服務上海的產業高地,重點建設現代先進產業協同發展基地、文化旅遊休閑度假基地、優質農副產品市場服務保障基地,與上海形成優勢互補、協作發展的良好態勢。
南通目前已經初步制定了《南通建設上海大都市北翼門戶城市總體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