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機器人中國“智”造 長三角成“上甘嶺”

作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機器人產業極大影響著中國制造的走向。而在這股浪潮中,機器人產業南下發展的趨勢越發明顯。

根據高工產研機器人研究所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長三角板塊江浙滬與安徽共計1393家,同比增長11.35%;環渤海板塊京津冀+山東+東北三省共計918家,同比增長13.90%;珠三角板塊廣東省共計747家,同比增長13.53%。

在這場機器人產業重心大遷移的過程中,珠三角地區,尤以深圳為代表,在創新力上走在全國前列。但是帶有高科技屬性的機器人產業,要實現中國“智”造突圍,成功點卻可能是在以江浙滬為核心領域的長三角。

應用需求倒逼

不得不說,機器人產業是典型的三高產業:投資密度高、技術水平高、人才要求高。相較於東北老工業基地而言,南方的資本更活躍、人才更密集,政府帶頭下創新創業的氛圍更濃厚。

“深圳確實在創新上走在前列,在機器人控制器、伺服系統上由於涉及得比較早,所以在國內相對來說做得比較好。但是在機器人本體及核心零部件上,需要的精密加工能力和技術沈澱,投入產出回報周期過長,深圳的很多企業不願做這些。” 高工產業研究院院長張小飛博士告訴記者。

工業機器人的業務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機器人本身的研發,包括關鍵零部件、控制系統等,這一部分保證了工業機器人的可靠運動;另一部分是機器人在實際應用中針對現場的集成開發,包括工裝夾具、現場使用的焊槍、噴槍等,完整的一個系統的調試開發,就是機器人的系統集成。

在張小飛看來長三角地區才是中國智能制造的“上甘嶺”。關鍵的一點在於,機器人的發展仍然是看應用前景,其應用必須建立在大型企業的基礎上,比如說軌道交通新能源等重工業方面,這些也是機器人應用的高端領域。

相較於珠三角地區控制系統優勢,長三角地區產業鏈條更為完善,尤其在上海,國際四大機器人巨頭均設有機構,國內龍頭企業也紛紛落戶,形成了研發、生產、應用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集聚了一批本體和功能部件企業、系統集成商、相關大學和科研院所。

而周遭無錫、常州、昆山、南京、蘇州、杭州為中心不僅本土制造業發達,同時也通過園區的形式引進了眾多國外公司。“長三角的飛機、造船、汽車等等行業,整體上來說比珠三角更有優勢。早期一定是珠三角比較快嘗試,但要看長遠應用發展,可能還是要落到長三角這里。”張小飛補充。

低端制造困境

應用需求倒逼智造產業鏈的整體水平提升,機器人產業智造突破點究竟在哪里,還需要回歸至當前國內的產業現狀來看。事實上國內目前機器人產業的市場需求並不大,且面臨低端制造困境。

“就算發那科做到全球最大,一年的全球銷售也在500臺以下,中國的國產機器人總量最多一年也就幾千臺,平均每個月就幾十臺。” 世界四大機器人巨頭之一的發那科機器人上海公司副總裁沈崗告訴記者。

據悉埃夫特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去年共銷售1200臺,按照平均一臺1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總收入才1.2個億。“盡管機器人是一個高新產業,但內部的產能過剩問題依然比較嚴重,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能做不上去,幾乎每個行業都是這樣。”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表示。

機器人本身的研發業務包括本體制造與核心零部件制造。目前國內大部分機器人制造商只具備做本體的能力,而國產的本體還集中在搬運碼垛、機床加工等低端應用領域。

同時中國國產核心零部件的評價也不高。就減速器而言,中國國產的減速器平均壽命只有進口減速器的1/10。發那科甚至不願意在中國生產任何一個零部件,所有都是在日本進行生產。

而且,近兩年外資企業為了中國業務能有更好的成績,也開始試著降價。以弧焊機器人為例,前幾年外資品牌的價格一臺十幾萬塊,彼時國產弧焊機器人7-8萬左右。而現在,外資品牌的價格可能只比國產的貴1-2萬,在產品性能相對等的情況下,用戶肯定首選外資品牌。

以ABB、發那科、庫卡、安川為代表的國際巨頭已瓜分完汽車等部分高端市場,掙紮在低端市場本土制造商並不受資本青睞。擁有研發能力的國產機器人領頭羊們也因為投入產出周期過長,讓資本覺得尷尬。

在沈崗看來,很多國產機器人企業沒有接觸到市場實際的需求。國內的政策導向是強調本體生產和零部件生產,強調可以自主生產,沒有像大企業一樣大規模占有市場,對於現場需求和問題的了解程度還不夠。

徘徊在低端應用領域的國產機器人制造商們,單靠自己實現“智”造並不容易,埋頭做技術、盲目創新的效果可能不會很明顯。

涉足高端市場

工業機器人的系統集成業務,是連接下遊應用的關鍵。據高工產研機器人研究所(GGII)統計,中國本土系統集成商前100名中,有44%分布在江蘇、浙江、上海三省市。

中國本土系統集成商前100名地域分布情況

數據來源:高工產研機器人研究所(GGII)

雖然本土系統集成商之間的競爭比機器人本身業務更為激烈,但值得期待的是,略有規模的中國系統集成商們,以焊接、噴塗、裝配等集成應用較多,主要集中在汽車、電子等高端領域。它們與國際機器人本體企業合作密切,已經分到了一杯羹。

“應該是一個倒逼的過程,當你做好系統集成,搞明白整個工藝、機器人性能以後,才有可能去對癥下藥去開發一款好的機器人。如果你只是自己摸索在猜,又沒有市場,不知道企業怎麽要求的,就很難發展的。”沈崗強調。

在其看來,其實系統集成還是有很多研發的空間,應該從系統集成一步步走上去,先有系統集成,再有機器人公司,再有核心零部件。

“對於不明白需求,不知道為什麽開發產品的機器人公司肯定不投。”中金集團股權投資部總經理方衛平直言。

如果這些已經有機會涉及高端市場的長三角系統集成商們,真的能夠在實踐與合作中掌握到市場需求,再回過頭倒逼研發,或許會極大提振中國“智”造的速度。但是,任何研發都建立在技術的積累上,如何與精耕技術的公司進行合作,可能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4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