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41320&time=2011-03-26&cl=115&page=all
首都華盛頓的地鐵自動扶梯常常一半運行一半檢修,運行正常的也不斷發出吱吱的摩擦聲;走到超市深處,美國第二大電信公司AT&T的訊號 經常變得無影無蹤。
如此感受絕非財新《新世紀》記者個人獨有。去年11月底,《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裡德曼在一篇文章中假借中國人之口將美國的基礎設施之陋描繪得 異常生動:中國大使最近乘坐了美國的高速列車從華盛頓前往紐約,足足坐了三小時,而他們的子彈列車從北京到天津要30分鐘。大使在路上拿出手機給大使館打 電話,1個小時內他掉線了12次。
![]() |
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們對現有基礎設施的使用率已經超過了當初設計時的預 期,這進一步加劇了老化。Chris Hondros/Getty Images/CFP |
「當有人從中國給我們打電話過來,聲音聽上去就像他在隔壁;而當隔壁真有人給我們打電話時,他聽上去像從中國打過來的。」弗裡德曼說。
美國民用工程師協會前主席摩根(David Mongan)向財新《新世紀》記者介紹,目前美國四分之一的橋樑被判斷為存在結構性缺陷,並且橋樑設計壽命一般為50年,而目前美國橋樑的平均年齡已達 43年。另外,隨著城市的高速發展,人們對現有基礎設施的使用率已經超過了當初設計時的預期,這進一步加劇了老化。
「我們的基礎設施過去是最好的,但現在已經落後,韓國有比我們更快的互聯網,歐洲以及俄羅斯在公路和鐵路上的投資超過了我們,中國正在修建高鐵 和新機場。而我們自己的工程師給我們基礎設施的評分是D。」奧巴馬也在國情咨文中說道。發展本國基礎設施,在這次講話中被列為美國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現狀堪憂
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2月公佈的一份研究報告,美國的基礎設施已經無法滿足經濟增長的需要,從交通設施到水處理系統的質量正處在相對下降的狀 態,整體質量居於全球第23位,而在2008年時還處在第9。「基礎設施正在威脅美國的競爭力。」報告說。
造成這一原因的,是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在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上的投資一直不足。據布魯金斯學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上世紀50年代至70 年代,對這些領域的投資在美國GDP中只佔不到3%,進入80年代後比例進一步下降到2%。在此期間,日本的這一比例為6%,韓國為5%,澳大利亞為4%。
布魯金斯學會政府研究主管韋斯特(Darrel West)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美國政府部門在預算結構上存在缺陷,很多部門沒有發展基礎設施的預算,如果想投資建設高速公路、橋樑等,就必須挪用 其他運行費用。
「很多官員都不會考慮得太長遠,制定政策時基本是按每個預算年份為單位思考。而且美國的州政府官員或聯邦政府官員任期多為兩年或四年,他們不會 太關心10年或者20年的長期規劃。」韋斯特說。
由於在財政充裕時期忽略了對基礎設施的投資,美國基礎設施老化的現象日趨嚴重。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提到的「D分」是根據美國民用工程師協會 2009年的一份評估報告,該報告顯示美國的飲用水設施、大壩、航空運輸、公路等基礎設施的評分為D-,其中飲用水設施問題突出,大量設施已經接近設計的 使用壽命,單是更新已有設施的資金缺口每年就達110億美元。
從現在的財政能力來看,美國聯邦政府2011年的預算赤字估計高達1.5萬億美元,公共債務2000年至2007年間增長了50%,2010年 末時累計達到13.5萬億美元,利息支出達到4140億美元。美國各州的財政也陷入惡化,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債務從2000年開始以8.1%的年複合增 長上升,目前已接近2.5萬億美元。
美國的主要基礎設施建設由聯邦政府承擔大部分支出,州政府也需要承擔剩餘部分。比如在佛羅里達修建高速鐵路預算為26億美元,其中24億美元擬 由聯邦政府提供,剩餘缺口則由州政府填補。而地方性的一些基礎設施則主要由州或地方政府自行籌資和建設,對地方資金要求更大。
但由於州政府財政狀況惡化,過去作為基礎設施資金主要來源的市政債券市場變得日漸緊縮,投資者擔心州政府解決財政赤字的能力從該市場抽走了資 金;將來,隨著聯邦政府可能停止減免市政債券的稅收優惠,這一情況還有加速的趨勢。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從去年11月10日到今年1月中旬,市政債券市 場規模已萎縮5.3%,共有227億美元流出。
韋斯特介紹,2009年的經濟刺激計劃包括了發展高速鐵路的80億美元專項撥款,聯邦政府計劃先在一些特定地區修建以作為範例。但一些州面對財 政困境,加上政治考慮,採取抵制立場。比如,佛羅里達新任州長斯科特(Rick Scott)上月拒絕了修建高鐵的計劃,他是繼俄亥俄、威斯康星和新澤西州之後第四位反對高鐵項目的共和黨州長。
「公私合營」之路
民主黨重量級參議員克里和共和黨參議員哈金森(Kay Hutchison)3月16日聯合提出議案,擬建立「基礎設施銀行」,即由聯邦政府出資100億美元建立一個獨立機構,該機構通過提供貸款或貸款擔保以 槓桿撬動6000億美元私人資本投入新建、維護或升級基礎設施。按照設計,該機構參與的任何基建項目都必須能產生收入,且來自該機構的投資不會超過成本的 一半,以此吸引私人資本進入。
如果該議案通過,除了對美國私人資本打開投資基礎設施的大門外,對類似於中投公司這樣的外國主權基金也同樣如此。中投資產配置與戰略研究部主管 周元在去年接受英國廣播公司採訪時表示,建議奧巴馬政府在今後五年投資1萬億美元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此後又在紐約敦促美國政府建立一個公共-私人合作的機 制以投資基礎設施,並稱中投在風險和回報合適時有興趣投資美國基礎設施。
根據布魯金斯學會名為《外國資本和全球公共投資者的角色》的研究報告,基礎設施收益低,但能提供非常穩定的長期收入,且新的競爭者難以進入。從 資金需求角度來看,全面改善美國基建所需的資本大大超過美國國內私有機構投資者的能力;相較之下,主權基金偏好於可提供穩定、可預測且有政府支持的投資對 象。
「如果美國真心希望改善基礎設施現狀,它就應該對可能的外國資本保持開放態度。」報告作者韋斯特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
不過,韋斯特也承認,美國對國家安全的顧慮和對外國資本控制美國重要經濟資源的擔心是一個主要障礙,需要設計合適的機制以打消顧慮。目前對涉及 國家安全的投資項目都需經過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審批,今年華為收購3Leaf公司失敗就是因為未獲批准。
對此韋斯特表示「基礎設施銀行」或一些專門投資基金可作為外國主權基金的投資渠道,發揮資金池的作用,以此使投資方與管理權相分離,主權基金投 資者以有限合夥人的身份存在,只能從投資中獲取收益而不具有決策權。
「比如中國投資美國的電網建設,可以通過投資機構。該機構發揮資金池的作用,中國的主權基金可以往裡面投,但池子裡同時還有其他主權基金,也有 美國國內投資者,以此消除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影響。」上述報告的作者之一,高盛合夥人金博爾(Richard Kimball)說。
目前「基礎設施銀行」並未確定最終形式,也未提出是否會直接對主權基金開放。按照克里等議員的構思,該機構不會發行股票,但關於它的資金來源仍 處在爭議之中。眾議院交通和基礎設施委員會主席米卡(John Mica)稱希望看到「更多的私人投資」躋身其中。
鋼材價格似乎在「金九銀十」突然重獲新生了。
由於庫存積壓、需求不振等原因,國內鋼材市場的低迷幾乎已經持續了一年時間。從 2011年9月至今年9月初,滬螺紋鋼期價的總體跌幅已超過33%,疲弱的走勢嚴重影響市場信心,甚至在9、10月份這個傳統的消費旺季到來時,鋼材價格 仍一度不被看好。然而從9月6日以來,鋼材期、現市場突現戲劇般地扭轉,滬螺紋鋼期貨主力合約的價格過去9個交易日的反彈已超過10%,發改委「鐵公基」 項目批覆的推出似乎瞬間成為市場的「救心丸」。
就在鋼材市場回升前一天的9月5日,國家發改委網站集中公佈多項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涉 及項目25個,總投資約7000億元。9月7日,發改委又批覆了13個公路建設項目,總里程數達到2018公里。據業內粗略測算,軌道交通每投資1億元, 可消費鋼材1.12萬噸,7000億元投資將拉動鋼材消費量約7800萬噸,而此次發改委批覆的鐵路公路項目總用鋼量為7870萬噸左右,佔2011年國 內總用鋼量6.8億噸的11.5%。
雖然基建需求總量非常可觀,但亦有業內人士表示,這些大多數工程的建設週期都在4~5年,短期內對鋼 材終端需求的實際影響較小,鋼材價格近期的快速回升或許只是市場在政策推動下的短期行為。且具體到螺紋鋼上,該品種本身也並不在上述基建項目刺激消費的範 圍之內,其期貨價格上漲更多是受到現貨鋼市普漲的推動。
其實國內鋼材市場的去庫存化進程正悄然加快,鋼材庫存量有所下降。據統計,近期國 內主要城市建築鋼材總庫存約為721.12萬噸,較一週前減倉幅度大約為2.18%。鋼材庫存量下降,說明需求在釋放,矛盾正在緩解。同時,上週進口礦港 口現貨庫存總量繼續下滑,較前一週大幅減少約42萬噸。三大主流粉礦庫存量均下降,其中,澳礦庫存量降幅最大,幅度在17萬噸左右,巴西礦庫存降幅在11 萬噸,印礦庫存降幅也在約6萬噸。
在鋼材價格反彈的同時,鋼鐵原料價格也在回升,剛性成本支撐動力增強。最近鐵礦石、鋼坯等原料價格有所上揚,監測數據顯示,上週進口礦港口現貨市場價格上漲幅度在75~115元/噸,個別品種漲幅較大。鋼鐵原料價格的反彈,鋼廠的成本壓力再度加大,出廠價格下調已無空間。
不 過,根據光大期貨近期對國內多家鋼鐵企業的調研,現貨企業對鋼材後市的看法遠沒有期貨價格看上去那麼樂觀。有企業表示,近期鋼價出現上漲,但是總體上來看 是礦石價格上漲幅度大於鋼坯價格上漲幅度,鋼坯價格上漲大於鋼材價格上漲。且企業的鋼材銷售並不理想,庫存依舊處於高位,貿易商進貨並不積極。雖說出現生 產虧損,但是多數企業並沒有停減產計劃,目前壓縮成本是企業唯一實施的相應措施,甚至部分企業新增產能在價格合適時也會投入使用。近期鋼材價格上漲後,企 業就更不會停減產,未來的市場供應只可能有增無減。
光大期貨分析師呂肖華亦指出,由於短期內發改委批覆項目對消費的拉動有限,而國內鋼鐵供應在價格上漲後有增無減,所以預計此次鋼材價格反彈的高度和時間都有限。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今天在兩會做政府報告時指出,鐵路投資今年要保持在8000億元以上,新投產里程8000公里以上。受此消息影響,基建股尾盤集體直線拉升,有合並利好的南北車盤中漲停。
李克強總理強調,將鼓勵企業參與境外基礎設施建設和產能合作,推動鐵路、電力、通信、工程機械以及汽車、飛機、電子等中國裝備走向世界,促進冶金、建材等產業對外投資。
周四晚間, 中國南車、中國北車合並正式獲得國資委批準。此前據《東方早報》的消息,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合並事宜正有序推動,合並方案將於下周一提交股東會審批。
利好消息推動之下,南北車“火箭發射”幫助基建股集體上行
中國目前正在大力推進一帶一路政策,許多企業正在積極參與海外項目。商務部外貿司副司長支陸遜2月5日曾表示,2014年中國參與境外鐵路建設項目348個,同比增加113個。累計簽訂合同額247億美元,同比增長3倍多。
近5年來,中國北車是世界最大的電力機車、鐵路貨車、地鐵列車和時速300公里以上高鐵列車提供商。2014年中國南車海外簽約額近40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而德國權威咨詢機構調查報告顯示,全球鐵路市場容量目前是1620億歐元,未來有望以每年3.4%的速度增長,到2018年有可能增長到1900億歐元。
除了鐵路建設之外,李克強總理還宣布在建重大水利工程投資規模超過8000億元。這和2月25日其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部署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議題吻合。
從去年10月份開始,發改委不斷批準鐵路、機場和深水港等大型基建項目。2015年初始,經濟發展明顯趨緩,所以發改委又連續批了11個大型項目,總投入超過了1100億元。
除了中央政策助力,地方同樣出招穩增長,多個省份千億投資緊跟國家戰略。湖北提出投資850億元布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貴州今年確保完成公路水路固定資產投資1300億元,力爭1350億元,同比增長13.9%。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交通運輸部26日對外發布消息稱,今年1至4月,我國交通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較快增長,交通運輸經濟運行繼續呈現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在當日舉行的交通運輸部2016年度第三次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劉鵬飛介紹,今年1至4月份,公路建設完成投資3472億元,同比增長8%,增速與一季度基本持平。
其中,高速公路完成投資1626億元,同比下降4.3%;普通公路完成投資1846億元,同比增長21.9%。水運建設完成投資304億元,同比下降13.9%,降幅較一季度減少0.5個百分點。
分地區看,東、中、西部地區公路水路分別完成投資1205億元、804億元和185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7%、下降0.1%和增長13.6%。
劉鵬飛介紹,4月份,鐵路、公路、水路分別完成客運量15億人,同比下降2.8%,降幅較一季度擴大0.7個百分點。1至4月份,共完成客運量62.5億人,同比下降2.3%。
其中,鐵路客運保持快速增長,4月份完成客運量2.4億人,同比增長13.1%;1至4月份共完成客運量9億人,同比增長13.3%。公路客運則降幅擴大,4月份完成客運量12.3億人,同比下降5.4%;1至4月份共完成客運量52.7億人,同比下降4.6%。
水路客運出現負增長,4月份完成客運量0.22億人,增速下降2.0%;1至4月份共完成客運量0.8億人,同比增長0.1%。
交通運輸部介紹,今年以來貨運增速回升。4月份,鐵路、公路、水路完成貨運量36億噸,同比增長3.4%,增速較一季度回升1.3個百分點。1至4月份,共完成貨運量123.9億噸,同比增長2.5%。
其中,鐵路貨運降幅減少,出現去年以來最小降幅,4月份完成貨運量2.6億噸,同比下降4.5%,降幅較一季度收窄4.5個百分點;1至4月份,完成貨運量10.5億噸,同比下降7.9%。公路貨運增速回升,4月份完成貨運量28.3億噸,同比增長5.1%;1至4月份,完成貨運量94.5億噸,同比增長3.7%。
監測數據顯示,全國主要省份高速公路貨物發送量同比增長4.7%。水路貨運有所下降,4月份,完成貨運量5.0億噸,同比增長0.7%;1至4月份,完成貨運量18.9億噸,同比增長1.4%。
劉鵬飛介紹,在港口運輸方面,“外升內緩”特征明顯。4月份,規模以上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9.9億噸,同比增長1.7%。其中外貿吞吐量增長3.5%,較一季度回升0.9個百分點,內貿吞吐量增長0.8%,較一季度放緩1.5個百分點。1至4月份,共完成貨物吞吐量37.7億噸,同比增長2.2%。
5月26日,交通運輸部2016年度第三次例行新聞發布會現場。攝影/章軻
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劉鵬飛。攝影/章軻
新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北京時間3月1日上午首次在國會演講時,重申了“美國優先”思想(American First),以及他對財政刺激、減稅、去監管、移民管控等方面的一貫觀點。
盡管是“舊瓶裝新酒”,但萬億美元基建計劃仍令市場期待。美國三大股指周三集體高開,再創歷史新高:道指高開179.06點報20991.30;納指高開49.88點報5875.32點;標普高開18.72點報2382.36點。
特朗普的國會首秀
然而,“特朗普牛市”若想繼續牛下去,必須向市場註入更多政策細節。“此次演講仍然重於形式。”招商證券(香港)宏觀研究副總裁宋林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特朗普的國會“首秀”與前總統奧巴馬形成鮮明對比,奧巴馬當年在展現施政風格的同時,還提供了很多計劃的細節。
“1萬億美元的基建計劃較此前的說法略有縮減,但可能更符合美國的經濟現狀。對於政府債務較高、私人投資占據主體的美國經濟來說,政府的角色仍然有待商榷。”德國商業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師周浩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1萬億美元的基建計劃約為美國GDP(國內生產總值)的4.5%。
事實上,如果特朗普的“萬億美元基建夢”真能逐步實現,很大概率會拉動全球相關領域的需求,對全球經濟複蘇有一定貢獻。摩根士丹利日前就發表報告稱,特朗普的基建大計未來五年會增加美國鋼鐵需求兩成。
當然,這同樣也會提高通脹預期,導致美聯儲進一步加快加息步伐,以致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加劇。
“美國優先”再現
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特朗普的演講風格保持著驚人的一致,“美國優先”則是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此次演講也不例外。
“(特朗普的)保護主義色彩仍然很重。”宋林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特朗普表示要對企業和中產階級減稅,甚至承諾‘大大減稅’,但卻並沒有具體細節。”
演講一開始,他便開始悉數其上任一個月來的“輝煌戰績”——股市繁榮、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TPP)、移民管控、去監管等。此後,他開始陳述其對未來政策的設想,而這些事項大多都需要通過國會的最終批準。
特朗普首先要求美國國會批準1萬億美元的基建計劃。周浩表示,基建設施的老化存在於很多發達國家,“特朗普對這一狀況的重點提及,可能意味著發達世界未來整體政策導向的變化。”
除了基建投資,構成特朗普財政刺激核心議程的還有減稅。特朗普在演講中表示,美國將進行大規模的公司減稅計劃,同時對海外商品增加稅收。
“這也是美國‘再平衡’的一步,對於美國經濟來說,大規模的財政赤字、經常項目赤字,以及龐大的私人消費,構成了其經濟發展的基礎,但特朗普卻要扭轉這樣的狀況,事實上也意味著其整體政策變得更加具有顛覆性。”周浩表示。
當然,減稅和擴基建都並非一朝一夕之功,這將會導致政府稅收收入下降。
特朗普在強調“用美國貨、雇美國人”的基礎上,還指出政府將減少社會福利支出,轉而通過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的方式,讓美國人更加自主地選擇自身的福利計劃,這也是他對“奧巴馬醫改”政策的調整。
此外,特朗普還提到了去監管進程,並宣稱要大規模增加國。“總的來說,特朗普的改革計劃具有其合理性,對於世界來說,制造業的再度受寵,也成為最為明確的政策信號。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目前的‘再通脹’預期。”周浩表示。
“萬億美元撬動經濟”待觀察
在眾多政策主張中,全球最為關註的無疑是一萬億美元的基建刺激政策。擴大財政支出將推動經濟增速、撬動全球供求、推升通脹預期,導致央行政策出現變化,並影響金融市場。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然而,主流分析認為,特朗普的基建計劃是希望通過給予1370億美元的稅收減免,來帶動私營部門參與投資,幫助建設道路、橋梁和其他項目,並使得企業從中獲益。其設想的是,這些稅收減免將會幫助政府獲得1萬億美元的融資,這與1萬億美元的直接政府註資是截然不同的。
特朗普在當選前便提出,將在10年內通過稅收優惠,激勵1萬億美元的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和私人資金參與基建投資。當選後,他在競選官網中表示,政府將投入5500億美元,用以提升美國的交通網絡。
有機構曾根據5500億美元的政府投資規模做過一個測算。“根據我們測算,其投資計劃所帶來的新增粗鋼、精煉銅需求大約相當於 2015年全球粗鋼和精煉銅需求的0.4%和0.2%,在全球鋼鐵和有色總體過剩嚴重的背景下,如此有限的需求應該無法對價格產生明顯影響。”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此外,“盡管美國難以實現原油自給,但如果美國頁巖油產能利用率提高,可能加劇全球原油的過剩程度,對原油價格形成壓力,‘再通脹’憧憬或落空。”魯政委認為,市場當下對“特朗普新政”的通脹預期很可能被高估了。
不過,建行金融市場部市場研究處處長張濤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萬億美元基建投資計劃必然會產生數量可觀的就業崗位,進一步降低失業率,推升美國核心通脹率。
當然,對於擴大基建投資的另一大障礙就是美國居高不下的赤字率。不過,有觀點認為,特朗普可能會運用“邊境稅調整”來彌補赤字。分析師預計,在當前設想下,企業需要為進口品額外支付20%的企業稅率,而出口產品將有12%的稅收減免;研究測算顯示,這就等同於美元貶值15%。如果其他保持不變,美國貿易赤字將下滑2%,相當於4000億美元,也即美國貿易赤字將被完全消除。
金融市場期待更多細節
盡管政策尚未落實,但從特朗普當選以來,金融市場便持續狂歡了4個月。公司稅改革、基建投資擴大、財政刺激等預期推動道指暴漲13%。然而,市場越漲就越依靠特朗普。
“自2016年11月以來,股市增值了近3萬億美元。”特朗普此次稱。截至過去一周,道指連續11個交易日創收盤紀錄新高,標普500指數以及MSCI世界指數已連續91個交易日未出現超過1%跌幅,是8年以來最長紀錄。
當然,不斷高企的估值風險已經不容忽視。數據顯示,標普500的遠期市盈率已經達到了17.6倍,這是2004年來的新高。
主流觀點認為,即使是企業盈利增速暴漲,如果沒有減稅措施和其他財政刺激的落實,這種高估值也無法持續。隨著不斷創出新高,市場越發依賴特朗普的後續政策落實。
“顯然,要靠特朗普刺激政策來買入美元的投資者可能無望了。雖然美聯儲3月加息概率飆升,美元依然無法上漲,市場似乎已經疲於將兩者聯系起來。” 富拓外匯分析師鐘越告訴記者。
特朗普演講期間,期待更多政策細節的美元多頭似乎略感失望,美元下跌,非美貨幣集體反彈,下午開始反彈。但不論如何,通脹預期的上升正不斷將美聯儲推向“鷹派”。
CME的聯邦基金利率期貨顯示,交易員認為3月加息的可能性從31%漲至35%,而變化更為靈敏的彭博WIRP則顯示,在特朗普演講期間,3月加息可能性在50%~70%之間波動。
鐘越稱,周二有三位美聯儲官員集體發聲呼籲該央行盡早加息。其中,“三號人物”、紐約聯儲主席杜德利預計該央行將在“不遠的將來”加息一次,達拉斯聯儲主席卡普蘭重申前一日“加息宜早不宜遲”的立場,此前費城聯儲主席哈克多次表態“3月可討論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