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到跑輸人!購併狂思科急減肥

2011-8-1  TCW




中國古諺所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套用在全球最大網路設備公司思科(Cisco System)近兩年來的決策與發展,只能說是走過頭了。

七月十八日,思科宣布全球將裁員六千五百人,以期達成一年內省下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百九十億元)營運成本的目標;此外,思科還同意將位於墨西哥的機上盒製造廠,連同五千名員工一起賣給台灣的代工龍頭鴻海。

連砍帶賣,思科共削減一萬一千五百個職位,近總數一六%。這是思科成立二十七年來第二次大裁員,而且數量還超過二○○一年網路泡沫破裂時的八千人。

別的不說,光是這點就透露出情勢有些緊張。

病因一:擴張成癮大吃陌生的非本業公司

產業觀察家與華爾街分析師不約而同將問題歸咎於「大」病:忙著擴張規模,購併了一堆與本業相差甚遠的公司,終至累積出肥滋滋的中階管理層「脂肪」,連執行 長錢伯斯(John Chambers)都坦承:「決策過程緩慢,有些錯誤的決策和缺乏擔當的問題,我們都感到吃驚。」

思科的確應該吃驚,因為購併一向是它坐穩市場第一把交椅的利器,如今卻成了沉重的負擔。

自從一九九三年買下第一家公司開始,就沒停止過收購能掌握未來科技的新創公司。根據道瓊創投(Dow Jones VentureSource)去年底統計,過去十年間,思科收購了四十八家新創公司,比第二名的IBM多出三分之一,堪稱「矽谷購併王」。

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的專欄作家傑菲(S. Jaffe)以前曾推崇,思科專注創新技術的購併策略能帶來良性循環。他分析,這是思科股價受到投資人追捧的主因,而且這些被暱稱為「思科貨幣」 (Cisco dollars)的充沛資金,又能用來支持它繼續擴張的基礎。

思科展開購併之旅的十八年間,拿下網路時代幾張重要門票:進入交換機市場,兩年內從第一代競爭對手3Com手中搶下冠軍寶座;購併專攻企業網路的公司,確立企業資訊傳輸的領先地位等。

然而,擴張一旦成癮,可能就免不了過量,導致思科今日活生生演出一齣「暴飲暴食之後,發現消化不了,才又趕緊催吐」的老戲碼。在所有分析師質疑的購併案中,大受抨擊的一環是它放手一闖消費性電子市場的決定。

二○○三年,思科收購連系(Linksys),切入家用網路市場與零售通路。

分析師隨即察覺,思科有意開發全然陌生的終端個人產品市場,便發出警語:「這是個距離太遠的跳板。」

不過思科仍陸續買下奇思科技(Kiss Technology A/S)、科學亞特蘭大(Scientific Atlanta,即日前所賣廠房),以及為了推動消費影音上網業務,斥資近六億美元,搶下在美國大受歡迎的Flip Video生產商。

病因二:放縱集體領導反應太慢,客戶被搶走

二○○九年更是關鍵點。思科聲稱路由器和交換機市場接近飽和,為了保有兩位數成長,它必須將觸角伸向與核心業務鄰接的三十個市場,並打破由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大權下放給跨部門運作的發展理事會(development council)。

錢伯斯本人強烈支持這種做法,數次對外表示,七○%的創新決策來自集體領導,一年促成跨部門計畫多達二十二件,是垂直領導的十倍之多。不過,根據《華爾街 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光是二○○九年就有多達五十九個發展理事會,拖累決策速度。

一個現實的例子是,原是客戶卻變敵人的惠普(HP)在二○○九年收購3Com,很快就推出免費升級和支援服務的方案,但採取共識決的策略卻讓思科拖了一年才跟上來,一批高階市場客戶等不及,已琵琶別抱。

另一個集體領導難辭其咎的弊病是,儘管不能獲利的業務占據大量資源,但這些發展理事會卻有志一同的「為員工謀福利」。網路設備分析師諾蘭(Jayson Noland)舉例,在同一地區,思科比中國的競爭對手華為,同等資歷的工程師年薪多兩倍。

龐大的組織、高昂的人事費用、速度落後的關鍵決策,思科就像一個消化不良的巨人,抱著吃太撐的肚子與對手競跑。根據市調公司愛迪西(IDC)表示,思科不 僅已連續四季獲利不如市場預期,核心產品路由器市占率四年內從六六%降至五五%,其他網路設備也被對手搶走一成以上。

藥方:大裁員一五%指向高階主管

向來懂得「傾聽市場意見」的錢伯斯,終於痛下改革重藥,定下整個裁員計畫中,一五%「分給」副總裁以上的高階職位,儘管得因此償付十三億美元的人事費用,多數分析師給予肯定。

投資銀行太平洋王冠(Pacific Crest)的分析師布蘭斯林(Brent Bracelin)在報告中指出:「思科賣廠、裁員雖不是長期解決方案,但重組後將更加切合競爭加劇的現實環境。」

言下之意,思科意識到肥胖百害無一益,抽脂瘦身雖能馬上消腫,但恢復體能後能夠持之以恆才是更重要的課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81

名目GDP成長率 只有韓、泰的一半競爭力輸人 別再拿匯率當藉口!

2013-11-11  TWM
 
 

 

台灣有一個聲音,穩定堅強,不論經濟再差、社會再亂,都能夠傳到最高層,那就是出口企業大老要求台幣貶值的高分貝音量。近日出口產業不但公開呼籲央行總裁彭淮南應該學韓國貶值,甚至有科技業大老直接在馬英九耳邊進言,要求「照顧」出口產業。十一月四日立委到中央銀行考察,更對出口拖累經濟這件大事關切。

今年以來,大部分亞洲貨幣兌美元匯率均呈走貶,尤其是和台灣產業重疊性高的韓國更受關注。對出口產業來說,誰的匯率低,誰的商品就顯得便宜,更有價格競爭力。也難怪國內一家科技業大老就批評,金融海嘯以來,台幣相對韓元升值一五到二○%,「使台灣無法和韓國競爭」。

不過,台幣真的沒有韓元貶得多嗎?

台灣升值苦了企業主?

實質匯率戳破台灣老闆迷思其實,從實質有效匯率指數來看,台幣不但沒有韓元強勢,比起韓國價格競爭力更是十足!金融海嘯以來,雖然韓元的有效實質匯率指數一口氣從一○○跌到八七,而新台幣則相對穩定;但過去幾年隨著經濟恢復,韓元升值的速度反而比新台幣快。

為什麼這個實質匯率和名目匯率(台幣兌美元匯率)會不同?根據央行解釋,國際清算銀行(BIS)編製的「實質有效匯率指數」,不像「名目匯率」僅僅兌美元,而是和我們實際的貿易國貨幣做均衡,反映的是新台幣與貿易對手國之間的匯率變動。

所以,實質有效匯率指數下跌,表示台灣的對外價格競爭力上升;指數上漲代表貨幣升值,本國商品的對外價格競爭力下跌。而將韓國和台灣的有效實質匯率以一九九四年為基準,觀察其長期變動方向,可以發現,台灣的實質有效匯率不但低於韓國,將近二十年來,新台幣更是長期走低!

為什麼,我們的價格競爭力已經比韓國多這麼多,但台灣企業還在叫苦連天?台灣電子業及出口產業的問題,真的出在匯率嗎?如果一把寶劍殺不退敵人,問題可能出在揮劍者身上。看看最讓國內出口產業稱羨的日本「安倍經濟學」就能知道。

台幣匯率寶劍銳利

問題出在揮劍者身上

自從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任之後,「三支箭」政策之下,日圓大幅貶值超過三成,讓不少國內科技業大老直呼「台灣也需要三支箭」:若像日本一樣貶值,台灣經濟一定不一樣。

但是,日本指標性電子巨人索尼,才在十月底發出獲利警訊。雖然營收較去年同期比增加一○.六%,但是今年預期獲利卻大砍四○%,除電影部門大虧損外,也大砍電視、電腦、相機等消費性硬體等營收。英國《金融時報》分析師珍妮佛.湯普森(J. Thompson)指出:「貢獻獲利最多的只剩『匯差』。這也暴露出安倍經濟學的弱點,如果企業本身技術沒有走在競爭者前面,不能抓住市場,再怎麼有利的貨幣政策都沒用。」當一家企業的外資報告上,唯一的利多只是孤單地寫著一項——「匯率大幅貶值」,那麼這家企業的問題也許不在匯率。不幸的是,從有效實質匯率指數來看,台灣的出口產業,早已習慣了長期「往下走」的匯率,只要台幣一升值,就高分貝叫苦。

「台幣貶值,是吞毒藥,是飲鴆止渴,大家都知道。」一位金融機構的總體經濟分析師說。這位分析師還透露,其實台幣只貶不升,還有一個不能說的祕密,就是央行的匯損。

因為台灣傲人的四千二百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其實七成都是美元計價。如果台幣兌美元升值一%,那麼央行就損失了三十億元資產。「而且,央行又有繳庫壓力。」業界預估,今年如果台幣兌美元升值到一定程度,那麼今年央行要達成繳庫盈餘的目標,就有困難。這也是為什麼雖然央行不斷強調「匯率是市場機制」,但是央行每天在匯市「拉尾盤」,將升值的台幣吐回去的傳言,早已是各行庫祕而不宣的公開祕密。

就是這樣的共犯結構,長年以來,讓出口產業與央行聯手將匯率壓低。匯率政策應該考慮的,除了國家的進出口,還有利率、通膨等重要的經濟要素。當政府和企業都專注在名目匯率,反而長期忽略了實質匯率。如果台灣經濟能因此振興也就罷了;殊不知,就是台幣長期往下走的匯率,害了我們的經濟!

實質有效匯率不只透露出真實情況,還暴露出台灣經濟不振的一個重要原因。這要從台灣經濟另一個弔詭的現象講起。

長期低匯率遺毒

進口物價吃掉經濟成長

今年台灣GDP(國內生產毛額)又再度讓人失望,台經院預估,實質GDP一.九三%成長率。但,台灣過去十年的名目GDP成長卻連實質GDP都不如!這個詭異的現象是為什麼?難道我們實際上拿到的錢變多了嗎?事實正好相反,而關鍵,正是台灣的低匯率!

行政院財經政務委員薛琦就曾發文「教育」民眾,低匯率是怎麼吃掉我們該拿到的錢。所謂GDP名目值是根據會計報表資料統計的結果,也就是員工實際拿到的薪資、利息、紅利,是一般民眾能夠直接「有感」的數字;但政府最喜歡公布的實質GDP,卻是主計總處經過物價調整後得到的數字。而這個調整,被稱為「GDP物價平減指數」。

雖然我們每年的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都上漲,但是台灣的「GDP物價平減指數」的趨勢卻是向下(過去十年,有七年為負數)。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的「進口物價」。過去十幾年,台灣經濟成長的重心都放在出口產業,壓低匯率拚出口,因此台灣貿易都是出口商品跌價,但是進口商品的成本價格卻持續上漲。

這些進出口物價的變動,在計算實質GDP時被調整掉了,所以才會看到我們的實質GDP成長高,但是我們每天的生活、領的薪水或收到的股利、股息,成長的幅度卻極為有限。「當台灣這兩個數字的差距是如此之大時,難怪感受不到經濟成長的果實。」薛琦說。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經濟雖成長、通膨穩定,但是商品和服務在國際上越來越廉價、人民口袋的錢也越來越少。因為,透過匯率的「廉價化」,不只商品,連我們的人力價格(薪資)都一同弱化了。

事實上,台灣的名目GDP成長一年一年地慢慢落後,到現在早已遠遠落後亞洲其他國家。我們十五年來的名目人均GDP好不容易超過二萬美元,但成長率只有六二%。

反觀韓國,一九九八年時人均GDP是七千七百美元,只有台灣的一半,但是二○一二年已經超越台灣,足足成長了一九九%。台灣的人均GDP成長率,甚至只有泰國的三分之一!這正是台灣長期只專注在兌美元匯率,而忽略了實質匯率的結果。

拋開廉價台灣老思惟

才能脫離台灣低匯率的惡果單靠出口成長的台灣,就會有這樣的通病。一名金融業人士就說:「台灣長期以來就是出口導向,被『出超』(貿易出口大於進口)思惟綁架了。」壓低成本賺外匯,早就是行之多年的成長方式,「我們在國際購買力低,不只是搶人才搶不過別人,科技業要買專利、購併外國企業,都變得很吃力。」過去台灣為了壓低匯率,已經付出了慘痛代價,如果台灣每天還想著要靠低匯率、壓低價格,來求取那最後一點競爭力,台灣不但超越不了韓國,連泰國都會輸。台灣除了應該減少出超,讓經濟從過去的出口回到內需成長,匯率政策也應該放掉名目匯率,學習如新加坡先進國家以實質匯率為觀察指標。

企業主與其抱怨新台幣升值,不如放下匯率迷思,重新找回市場,找回產品的競爭力,別再把匯率當成藉口。

撰文‧楊卓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414

品火鳯(4):士氣論/輸人唔輸陣(第4冊第31回)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p=5181

成日都聽人講:「港女輸人唔輸陣」究竟乜野為之「輸人唔輸陣」?
係唔係即係所謂的「死雞撑飯蓋」,咁簡單?
陳某老師借水鏡先生司馬徽的角色說出來:

士氣論01

 

士氣論02

 

士氣論03

 

貶敵抬己,其法有三。
其一,敵將初勝者,貶己方武將魯莽。
其二,敵將多勝者,貶己方軍師擇地失當,氣候預測錯誤。
其三,敵將常勝者,貶敵方將領有勇無謀。

台灣作家九把刀筆鋒一轉,將之改為:

新手剛出書,貶市場有收無類。
作家甫登排行榜,貶大批讀者腦殘,泱泱書市竟無好手。
作家屢屢暢銷,貶此人太市場──譁眾取寵。

九把刀論火鳯

 

真正的輸人唔輸陣,並不是指個人,而是群體。

武將雖勇,但真正戰鬥者皆為兵士,戰爭只是兵士間士氣的一場競逐。

正如,一間公司,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都不是管理層的戰爭,而是整體團隊之間的一場競逐。
而古今討論士氣的,當推《左傳》《曹劌論戰》,原文是古文,請參閱維基,筆者找到以下的語譯: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的軍隊進攻我國。魯莊公將要應戰。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他的同鄉說:「當官的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介入呢?」曹劌說:「當官的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入朝拜見魯莊公。

曹劌問魯莊公說:「你憑甚麼作戰?」魯莊公說:「衣服和食物這些用來養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用,一定拿來分給別人。」曹劌回答說:「這些小恩小惠沒有普遍地加在老百姓身上,老百姓是不會跟從你的。」魯莊公說:「祭神用的牲畜、玉器、絲綢,禱告時不敢虛報數目,一定說老實話。」曹劌說:「這小小的誠實不會取得神的信任,神不會保祐你。」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根據真實情況處理。」曹劌回答說:「這是盡心為人民辦事,可以憑這一點和齊國打仗了。打仗時請允許我跟隨你。」

魯莊公和他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地方打仗。魯莊公正要擊鼓進軍,曹劌說:「不行。」齊軍已經三次擊鼓進軍了,曹劌才說:「可以擊鼓進軍了。」結果齊軍大敗。魯莊公正要驅車追趕,曹劌說:「不行。」他下車察看齊國戰車的輪跡,又登上車扶著車前的橫木觀望齊軍敗逃的情況,然後說:「可以追趕了。」魯莊公於是追趕齊國的軍隊。

打勝仗以後,魯莊公問他打勝仗的原因。曹劌回答說:「打仗,是要靠勇氣的。第一次擊鼓,士氣振作;第二次擊鼓,士氣就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竭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盡,而我們的士氣正盛,所以能夠戰勝他們。齊國這個大國,是難以測度虛實的,我恐怕有伏兵。我看見他們戰車的輪跡亂了,望見他們的軍旗倒下了,所以追趕他們。」

 

成語「一鼓作氣」就是出自此文,套在現代的語言就是:「一係唔做,一做就做到底。」事情只要拖一拖,就會再衰三竭,搞唔到落去。
所謂輸人唔輸陣,就要要防止群體的意志經多次打擊而崩潰,所以即使一輸再輸三輸,作都要作一些理由出來解釋。
以筆者多年職場所見,很多管理人員事前做事計劃欠缺周詳考慮,事情一出現不利的變化,就走去做翻轉頭。
結果,員工認為這是管理人員無能所致,失去了信心,往後要再搞真是「醫返都殘廢」。

整篇《曹劌論戰》,是講述了三步曲:
在準備的階段,管理人員與團隊是否同心同德,有沒有共同的願景和目標?
在作戰的階段,是否等待敵方「鈍兵挫銳」,才以全盛之師出擊?
在追擊的階段,敵方究竟是真的潰敗,還只是佯敗設伏?

大家可以想一想:輸人唔輸陣,並不存在於個人層面;但是士氣則無論個人或團體都很重要,做事要一鼓作氣,否則是三分鐘熱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864

台灣沒FTA出口輸人?畫錯重點了

2014-11-24  TCW

 

經濟學概念不管對錯,影響力都比一般人想像還大。實業家自認不受任何概念影響,殊不知他們往往是已故經濟學家的奴隸。」凱因斯(John M. Keynes)這句名言,用來形容當前關於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的討論,完全適用。

許多人認為自由貿易協定的好處,就是「別國降低我國出口品的關稅」,壞處是「我國降低外國進口品的關稅」。因此,中韓自由貿易協定出爐,韓國享受出口中國零關稅,台灣享受不到,對台灣就不利。

這種思維正是「已故經濟學家的奴隸」,因為它不過是十六至十八世紀歐洲「重商主義」謬論的翻版。「重商主義」認為,出口好,進口壞,因此一國要擴大出口,減少進口。自由貿易協定的讓利、早收清單、緩衝期等,都是這種思維。

但貿易的真正好處,不在出口,而在進口。一個人每天工作,以換取食衣住行各種產品,他是「出口」勞務,「進口」財貨。他絕不會說:我要盡量多出口勞務,盡量少進口財貨。因為「進口」才是目的,「出口」則是獲得財貨的手段。

現有論調犯重商謬誤保護國內產業,反傷害整體

有些人說,沒有出口,就沒有收入來購買進口。但為什麼我們能出口呢?這是因為我們進口別人的東西,別人才能買我們的東西。就如農夫用米向裁縫換衣服,農夫若不進口衣服,裁縫的衣服賣不掉,買不起農夫的米,農夫就無法出口。

同樣的,當台灣減少對中國的進口,也就減少中國人出售給台灣的財貨,他們能向台灣人買的東西也變少,台灣出口就下降。沒有進口就沒有出口,把「增加出口」當好事,「開放進口」當壞事,這正是當前不少人對自由貿易協定的誤解。

目前各國減少進口的手段,都是對外國進口品課關稅。事實上早期關稅比較像「過路費」:任何財貨出口或進口,經過海關都要課稅。但「重商主義」興起後,關稅就變成只對外國進口品課稅、本國出口品不課稅;其目的是要保護國內產業,免於受外國進口品競爭。

但此舉結果卻是犧牲其他產業,整個社會財富也因此下降。十九世紀初,英國頒布「穀物法」,對國外進口的小麥、大麥課極高關稅,以保護本土農業。英國國內糧食價格因此大漲,當時的英國工人,必須為糧食支付更多錢,他們變更窮,糧食短缺與暴亂也開始出現。

同時在法國與匈牙利等國家,因為英國不進口他們的穀物,他們就沒收入買英國的製造品,英國出口也開始減少——這是「沒有進口就沒有出口」的另一例證。結果是英國的城鎮工人也開始失業。在曼徹斯特,有一千六百家工廠被關閉,二千多個家庭連床都被抵押,一萬二千多個家庭接受貧困救濟。「穀物法」最後是造福了農業,但卻犧牲了社會其他大部分人的利益。

自由貿易協定可以增加出口,但這並不是它真正的好處。它真正好處在於:降低我們對外國進口的關稅,也就是取消對國內產業的保護,讓其他人不用再犧牲自己來造福他們。

以遊戲機大戰為例美國沒保護微軟,市場雙贏

同時,降低外國進口的關稅,讓國內產業和國外產品在同一立足點競爭,國內產業才有誘因提升競爭力,他們才會提供更物美價廉的產品,這對社會才是真正的好處。

舉個現實例子:日本索尼的PS4,是近來最熱賣的遊戲主機,它的主要對手是美國微軟的Xbox One。據彭博(Bloomberg)今年三月調查,PS4在世界各國售價(換算成美元),美國市場是全球第二便宜,而全球售價最高的則是巴西,在巴西買一台可在美國買四台,原因是巴西對進口品課極高關稅(在巴西買iPhone也是全球最貴)。

相對來說,美國對像PS4這類進口品,關稅幾乎是零,因此消費者用低價就可買到此產品。在美國市場,PS4銷量幾乎是對手Xbox One兩倍。假如美國政府想保護美國企業,它可對PS4課高關稅,扶植微軟來對抗日本索尼。

但美國政府卻沒這麼做。微軟沒有美國政府保護,在面臨PS4競爭下,它宣布Xbox One在美國降價,Xbox One銷量因此增加兩倍以上。結果是廣大消費者享受到更物美價廉的遊戲主機,遊戲軟體銷售量也因此增加,更多其他人分享到了好處。若當初美國政府想保護微軟員工,對PS4課高關稅,最後微軟工人的處境會變好,但整個社會一定會變更糟。

以英國穀物法為例英先降進口稅,法國跟進

台灣能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雖然不多,但不代表我們不能從貿易獲得好處。即使別國不降關稅,我們自己調降外國進口品關稅,我們也可得到好處。

一八四六年,英國廢除穀物法,實施單邊自由貿易,不管別國是否降關稅,英國主動調降進口品關稅。結果是英國產業競爭力大增,各國都想買物美價廉的英國貨,最後是法國和英國簽署世上第一個自由貿易協定,法國主動調降來自英國進口品的關稅。

目前對自由貿易協定的流行看法,多集中在「爭出口」,但其實更有利的做法是「爭進口」——主動調降進口品關稅。這個做法一來操之在我,二來可提升我們產業競爭力,三來最後也能擴大我們的出口。「爭進口才能爭出口」,這才是我們對自由貿易協定應有的正確認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341

台灣沒FTA出口輸人?畫錯重點了

2014-11-24  TWM
 

經濟學概念不管對錯,影響力都比一般人想像還大。實業家自認不受任何概念影響,殊不知他們往往是已故經濟學家的奴隸。」凱因斯(John M. Keynes)這句名言,用來形容當前關於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的討論,完全適用。

許多人認為自由貿易協定的好處,就是「別國降低我國出口品的關稅」,壞處是「我國降低外國進口品的關稅」。因此,中韓自由貿易協定出爐,韓國享受出口中國零關稅,台灣享受不到,對台灣就不利。

這種思維正是「已故經濟學家的奴隸」,因為它不過是十六至十八世紀歐洲「重商主義」謬論的翻版。「重商主義」認為,出口好,進口壞,因此一國要擴大出口,減少進口。自由貿易協定的讓利、早收清單、緩衝期等,都是這種思維。

但貿易的真正好處,不在出口,而在進口。一個人每天工作,以換取食衣住行各種產品,他是「出口」勞務,「進口」財貨。他絕不會說:我要盡量多出口勞務,盡量少進口財貨。因為「進口」才是目的,「出口」則是獲得財貨的手段。

現有論調犯重商謬誤保護國內產業,反傷害整體

有些人說,沒有出口,就沒有收入來購買進口。但為什麼我們能出口呢?這是因為我們進口別人的東西,別人才能買我們的東西。就如農夫用米向裁縫換衣服,農夫若不進口衣服,裁縫的衣服賣不掉,買不起農夫的米,農夫就無法出口。

同樣的,當台灣減少對中國的進口,也就減少中國人出售給台灣的財貨,他們能向台灣人買的東西也變少,台灣出口就下降。沒有進口就沒有出口,把「增加出口」當好事,「開放進口」當壞事,這正是當前不少人對自由貿易協定的誤解。

目前各國減少進口的手段,都是對外國進口品課關稅。事實上早期關稅比較像「過路費」:任何財貨出口或進口,經過海關都要課稅。但「重商主義」興起後,關稅就變成只對外國進口品課稅、本國出口品不課稅;其目的是要保護國內產業,免於受外國進口品競爭。

但此舉結果卻是犧牲其他產業,整個社會財富也因此下降。十九世紀初,英國頒布「穀物法」,對國外進口的小麥、大麥課極高關稅,以保護本土農業。英國國內糧食價格因此大漲,當時的英國工人,必須為糧食支付更多錢,他們變更窮,糧食短缺與暴亂也開始出現。

同時在法國與匈牙利等國家,因為英國不進口他們的穀物,他們就沒收入買英國的製造品,英國出口也開始減少——這是「沒有進口就沒有出口」的另一例證。結果是英國的城鎮工人也開始失業。在曼徹斯特,有一千六百家工廠被關閉,二千多個家庭連床都被抵押,一萬二千多個家庭接受貧困救濟。「穀物法」最後是造福了農業,但卻犧牲了社會其他大部分人的利益。

自由貿易協定可以增加出口,但這並不是它真正的好處。它真正好處在於:降低我們對外國進口的關稅,也就是取消對國內產業的保護,讓其他人不用再犧牲自己來造福他們。

以遊戲機大戰為例美國沒保護微軟,市場雙贏

同時,降低外國進口的關稅,讓國內產業和國外產品在同一立足點競爭,國內產業才有誘因提升競爭力,他們才會提供更物美價廉的產品,這對社會才是真正的好處。

舉個現實例子:日本索尼的PS4,是近來最熱賣的遊戲主機,它的主要對手是美國微軟的Xbox One。據彭博(Bloomberg)今年三月調查,PS4在世界各國售價(換算成美元),美國市場是全球第二便宜,而全球售價最高的則是巴西,在巴西買一台可在美國買四台,原因是巴西對進口品課極高關稅(在巴西買iPhone也是全球最貴)。

相對來說,美國對像PS4這類進口品,關稅幾乎是零,因此消費者用低價就可買到此產品。在美國市場,PS4銷量幾乎是對手Xbox One兩倍。假如美國政府想保護美國企業,它可對PS4課高關稅,扶植微軟來對抗日本索尼。

但美國政府卻沒這麼做。微軟沒有美國政府保護,在面臨PS4競爭下,它宣布Xbox One在美國降價,Xbox One銷量因此增加兩倍以上。結果是廣大消費者享受到更物美價廉的遊戲主機,遊戲軟體銷售量也因此增加,更多其他人分享到了好處。若當初美國政府想保護微軟員工,對PS4課高關稅,最後微軟工人的處境會變好,但整個社會一定會變更糟。

以英國穀物法為例英先降進口稅,法國跟進

台灣能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雖然不多,但不代表我們不能從貿易獲得好處。即使別國不降關稅,我們自己調降外國進口品關稅,我們也可得到好處。

一八四六年,英國廢除穀物法,實施單邊自由貿易,不管別國是否降關稅,英國主動調降進口品關稅。結果是英國產業競爭力大增,各國都想買物美價廉的英國貨,最後是法國和英國簽署世上第一個自由貿易協定,法國主動調降來自英國進口品的關稅。

目前對自由貿易協定的流行看法,多集中在「爭出口」,但其實更有利的做法是「爭進口」——主動調降進口品關稅。這個做法一來操之在我,二來可提升我們產業競爭力,三來最後也能擴大我們的出口。「爭進口才能爭出口」,這才是我們對自由貿易協定應有的正確認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344

湯文亮:曾蔭權輸陣不輸人

1 : GS(14)@2017-05-17 22:35:30

【明報專訊】上星期五晚,在灣仔扶輪社慈善餐舞會見到曾蔭權,他表情雖然相當嚴肅,但精神尚可。當晚,有人認為曾蔭權不應該出席,無謂被人見到自己落泊時候的樣子,我認為這是一般人的想法,一個有能力做大事的人,在失意時更加要被其他人見到,即使不是神采飛揚,但就可以話畀那些有心人知道,他雖然失運,但沒有被擊倒,正是輸陣不輸人,這個意念,比輸人不輸陣深奧得多。

推SSD減泡沫 衍生向下炒炒家

今天政府要推出那麼多辣招對付樓市,可以說是從曾蔭權開始的,但他只是推出了SSD,嚴格來說,根本不會傷害樓市,只是減少了物業市場中炒賣的人,令樓市不會出現動態泡沫,但有一些業主接受了錯誤信息,認為曾蔭權決心將樓價壓下去,政府出招,樓價有三成以上跌幅是不成問題,於是將唯一的自住物業賣走,希望以後可以在低價買到更大更優質的單位。

我相信曾蔭權當時想唔到,他雖然制止了一班炒樓市上升的炒家,但同時衍生了一批炒樓市下跌的炒家,樓市此後受到監管,他亦兩面不討好,他對香港物業市場的功過,亦應該有一個終結。

公開露面 證未被擊倒

曾蔭權在卸任後不斷受到追擊,最後更不幸身陷囹圄,不過無論如何,法庭會給予一個公平審判,但現在陣勢已失,如果採取避而不見的策略,便會給人一個人陣皆輸的感覺,如果唔出現,更加不知道人間有情。當晚有不少人主動要求與曾蔭權合照,他亦來者不拒,我將與曾蔭權合照相片放在facebook,竟然有500個like ,佔我總facebook朋友人數10%,所以,如果曾蔭權不公開露面,絕對不會知道他受歡迎的程度比當年做特首的時候有過之而無不及,現在是輸陣不輸人。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湯文亮 敢說亮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354&issue=201705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0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