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中:軟件行業融資持續活躍 IPO退出渠道通暢

http://news.imeigu.com/a/1320731495673.html

隨著我國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科技軟件行業對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滲透和帶動力不斷增強,以信息化為基礎對傳統經濟的改造和提高新興經濟運行效率的經濟結構 調整的內在需求持續提升,使科技軟件行業出現持續高速增長態勢。近年來廣泛受到投資者的關注,尤其是應用軟件領域持續受到投資者追捧。

根據 ChinaVenture投中集團旗下數據庫產品CVSource統計顯示,2008年以來,科技軟件行業融資規模逐年呈現上升趨勢,其中融資規模上升幅 度達168%,2011年至今,科技軟件行業融資案例達35起,接近2010年全年案例數量的73%;融資金額3.4億美元,超過去年全年融資總額,達到 近6年來歷史最高值,整體投資規模上升明顯。(見圖1)。

圖1 2006-2011YTD中國科技軟件行業VC/PE投資規模

以 單筆投資規模來看,2011年科技軟件行業平均單筆投資金額為963萬美元,遠高於2010年的440萬美元。由於科技軟件行業較少的受到宏觀經濟和行業 週期影響,投資者對IT行業的投資逐漸由過去的偏重於硬件設備轉向科技軟件及軟件服務相關行業。今年發生的幾起科技軟件融資案例,相對集中在應用軟件領 域。

以融資企業細分領域來看,2011年至今應用軟件領域以29起案例居各細分行業之首,佔軟件行業融資案例數量的83%。從融資規模來 看,應用軟件領域以2.7億美元佔比83%,仍然居科技軟件各行業之首,軟件產業其他與軟件外包行業以4534萬美元和2238萬美元融資規模分別佔比 13%、7%。2011年9月1日,保騰創投、邦信資產、中國高新投資、海通開元等認購北京華勝天成非公開發行股票,累計投資5161萬美元的案例就來自 於應用軟件領域,這起案例也是今年科技軟件行業融資規模最大的一起。

圖2 2011至今中國科技軟件行業VC/PE投資案例數量行業分佈情況

圖3 2011年至今中國科技軟件行業VC/PE投資金額行業分佈情況

表1 2011年中國科技軟件行業企業VC/PE融資規模TOP10

2010 年科技軟件企業在資本市場表現比較活躍,上市數量和融資規模都呈現大幅增長趨勢,上市數量和融資規模分別較2009年增長250%和248%,均達到歷史 最高水平 。2011年至今,該行業已有8家企業實現IPO,融資規模達6.7億美元,超過2010年之外的其他年份(見圖4)。2011年1月25日,萬達信息 (300168.SZ)在深交所創業板掛牌上市,發行股票3000萬股,每股發行價28元,共募集資金8.4億元,該起案例也是今年科技軟件行業融資規模 最大的一起案例(見表2)。

圖4 2006-2011YTD中國科技軟件行業企業IPO融資情況

表2 2011年中國科技軟件行業IPO融資案例

軟 件行業的投資退出方面,也一直保持較為通暢的境內外退出渠道。從行業平均退出回報率來看,2009年至今,行業平均退出回報率逐年上升,趨勢明顯。 2009年的平均回報率為5.05,2011年至今該行業的平均回報率上升至10.18,增幅達256%(見圖5)。2010年12月22日,世紀瑞爾深 交所中小板上市,國投高科獲74.95倍退出回報,2011年1月25日,萬達信息深交所中小板上市,上海科投獲52.44倍退出回報,這兩筆高回報退出 分別拉動了2010年、2011年該行業的平均回報率上升。

圖5 2006-2011YTD中國科技軟件行業IPO賬面退出回報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45

齊海濤:單靠低成本的軟件外包企業前景不容樂觀

http://xueqiu.com/1287305957/21541972

雪球此今日(3月6號)邀請到中國外包網CEO齊海濤,與大家交流中國軟件外包行業投資機會話題,以下為訪談內容整理,欲與齊先生直接交流,請直接@齊海濤 

 

1、談美股上市軟件外包公司:

$軟通動力(ISS)$  $文思信息(VIT)$   $海輝軟件(HSFT)$

 

提問:$文思信息(VIT)$Q4營收$8720萬,淨利潤大減至$490萬美元。$海輝軟件(HSFT)$Q4營收6490萬美元,淨利潤大漲至$680萬美元 。為何不同企業之間差距會這麼大?

齊:1、企業內部的經營基礎不同;2、經營策略和發展策略不同;3、訂單的質量不同。兩家企業相對而言,文思經營更積極,擴大規模是策略主線;海輝相對更均衡,更強調規模與收益並重。btw,這二個企業都是我非常看好的外包企業。

 

雪球網友提問:那您怎麼看$軟通動力(ISS)$,有些人認為其發展有點激進

齊:呵呵,是有這種說法。做企業本身就是一個平衡的藝術。當年聯想收購IBM有更多的人說激進呢,關鍵在於把控的能力。

 

提問:請問從您的角度看,軟通動力相對於其他競爭對手其最大的優勢是什麼? 謝謝

齊: 客觀來說,在目前階段中國外包企業,哪怕是TOPs的外包企業,也還沒有真正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比較競爭優勢領域。軟通是我非常敬佩的一個外包企業, 在過去的五年裡面實現了高速的發展。最核心的一點,我個人的體會是劉總對機會的把握和企業高速發展情況下對企業架構和流程的把握。

 

提問:您怎麼看東南融通事件對中國外包行業的影響?是否只是個案?

齊:東南融通事件絕不是個案。中外會計準則的差異以及中國企業對於誠信、經營守則的理解都有問題。這個事件導致了中國企業(包括外包企業)在海外上市時間窗的關閉(博彥已經回歸國內上市了)、海外上市企業股價大跌,中國企業集體誠信喪失等等。

其影響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短期對於海外上市外包企業以及離岸外包企業獲得國際訂單造成了衝擊,特別是品牌的損失很大;中短期看,中國企業需要這樣的教訓來熟悉海外市場的遊戲規則,從而加強內控和品牌建設,因此對於企業發展是好事;3、這個事件也不需要過分強調和強化,2008年印度出現的薩蒂揚造假事件,與東南融通非常類此,當時也對印度外包產業造成了很大衝擊,現在看也沒事了。外包服務關鍵在於自身的服務能力、價格和給客戶帶來的價值。

 

2、談A股上市軟件外包公司:

$東軟集團(SH600718)$ $浙大網新(SH600797)$  

$中國軟件國際(00354)$ $博彥科技(SZ002649)$

 

提問:請問您怎麼看中軟國際和華為最近達成的協議?會如何會改變中國外包行業的格局?

齊:中軟與華為的合資,個人認為是一個趨勢的標誌性事件。其最大的標誌性意義在於中國服務外包產業的格局發生了一個根本性的變化,即行業外的大鱷們開始進場。就是說從以往的外包企業自說自話,自己圈子內的競爭,現在新的player可以進入服務領域了。

從全球的視角下,華為與中軟的合資,與戴爾收購畢博、HP收購EDS、施樂收購ACS一脈相承,是軟硬結合,產品服務化這個大趨勢的體現。

就其影響來看:1、會有越來越多的類華為企業進入外包服務領域,產業競爭格局出現變化;2、軟硬結合的解決方案式的外包服務日趨流行,並會給市場帶來更多的競爭;3、依照華為的風格,合資公司應該只是試水,未來一定會有連續性的動作來加強其外包服務能力。

就這一事件,鼎韜有專門的一篇研究,可以參考:http://www.chnsourcing.com.cn/research-insights/article/24699.html

 

雪球網友提問:華為是很多軟件外包企業的大客戶,您估計和中軟合資以後,華為是否會減少對其他外包公司的分包量?

齊: 這個是必須的,我也瞭解華為內部的訂單會由合資公司華為的人員去打,這樣勝算要大很多。

 

提問:王星先生之前有文章分析博彥科技因為股權分散而導致其發展較為保守,不知道您對這家公司有沒有研究?

齊: 不敢說有多麼深入的研究,博彥是老牌的TOP級外包企業,這些年發展相對穩健,可能從速度上不如其他幾家,不過我更願意理解為這是一種不同的商業策略,畢 竟做企業是一場馬拉松,從企業當家人的角度,持續發展的百年老店其實更是追求的目標。不過從旁觀者的角度,我倒是建議博彥可以關注一下企業在某些細分領域 打造出競爭優勢和競爭力,畢竟發展到一定規模後,企業需要有自己獨特的niche market作為大本營。

 

3、談軟件外包市場

 

提問:請問您覺得純對日的外包領域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什麼?目前來看純做日本企業的離岸外包開發如果要轉型,哪些方面值得嘗試?

齊:對日是中國的傳統優勢領域,因此競爭激烈、層層轉包、利潤率和單價不斷降低;同時日本市場成長緩慢,屬於成熟型市場,在這個市場發展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從企業發展的角度,單純一個市場的風險確實比較大,可以考慮國內市場、歐美市場或者企業自身的軟件產品化,這些都是可以的路徑。具體如何要看企業的自身稟賦能力了。

 

提問:您覺得中國軟件外包未來最大的增長點來自哪裡?國內還是國外?哪個下遊行業會貢獻最多?

齊:內需市場,沒有國內市場,中國外包產業就沒有和世界比肩的機會。金融、電信、政府、醫藥和製造業是最值得關注的領域。

 

雪 球網友提問:想請教一下對國內外包內需前景的看法。現在的外包我們還主要關注離岸外包,發包方都是歐美或者是日韓,國內發包的情況現在怎麼樣,能發展起來 麼?個人覺得國內政府、企業的ITO、BPO空間都很大的啊,但是好像發展很慢。另外有沒有可能我們也發展成日本那樣,國內的頂級外包企業接高端外包,再 將下層的編碼、測試再分包到一般的企業或者比我們成本更低的地方?

齊:總體來說,國內市場還沒有完全真正啟動,這個其實也是巨大的機會,因 為一定會爆發的,鼎韜預測就應在在十二五期間。另外,國內外包的產業鏈缺失也是一個因素,咱們同樣缺乏像TPI、Gatener這個的諮詢機構,因此未來 也一定會有這樣的機構伴隨著國內市場的發展成長起來。

 

 

4、談軟件外包行業發展

 

提問:請問外包行業和經濟週期是什麼的關係?有人說是反週期,也有很說是稍微延後整體經濟週期。

齊:外包應該是半反週期的一個產業。在 經濟衰退初期,外包同步也會衰退。但會領先經濟週期就步入復甦通道,在經濟景氣期外包同樣會非常景氣。究其原因在於外包的兩個關鍵屬性:在經濟衰退期,外 包的降低成本屬性造成企業會採取外包降低成本,以往不採取外包的企業也會考慮利用外包;而在經濟的景氣期,外包提高企業運營效率的特徵則顯現出來,成為企 業快速進入市場,支持企業高速發展的有利手段。

 

雪球網友提問:很多投資者認為軟件外包行業無法形成有效的護城河。東軟集團劉積仁最近也認為純粹的外包行業再走下去是死路一條,您怎麼看?

齊:這個觀點有其合理的一個方面,不過也不盡然。嚴格來說,單純依靠低成本的軟件外包無法形成有效的護城河,發展前景不樂觀。相 對於軟件企業來說,軟件外包企業屬於服務型企業,服務型企業的護城河在於其服務形成的核心能力,這種能力可以是通過服務積累的技術實現能力;可以是模塊化 生產(服務)能力;可以是服務形成的解決方案能力;可以是快速部署快速實施的能力;可以是對行業的理解能力。任何一個能力都可以成為軟件外包企業的護城 河。進一步說,軟件外包本質上是一種服務,其核心能力的表現和養成與產品型企業截然不同,但其作為一種服務是市場的比如需求,不會有死路一條的情況。

 

提問:也就是說,必須有高端的技術/業務/管理人才才有可能成功突圍,對嗎?低成本的外包型企業是不是只有持續做大規模學富士康這一條路了?

齊:其實富士康模式並不算不好,未來一定有一批以規模低成本制勝,同樣也發展企業的外包企業,畢竟現實的市場需要這樣的服務企業。

 

提問:您覺得軟件外包產業更像製造業還是更像服務業,哪些外包企業能在產業升級中存活下來?

齊:現在的軟件外包產業更像製造業,很多外包企業都以富士康的管理為模板呢。因此只有真正成為服務業的外包企業才有望在未來的產業發展中生存發展。鼎韜對此也有一篇分析文章,可以供參考。http://www.chnsourcing.com.cn/outsourcing-news/article/11150.html

 

提問:多謝齊總,您覺得服務業的外包和製造業的外包最根本的區別是什麼?國內哪家企業最有希望完成這個轉型

齊:其實本質上沒有區別,只是交付物是有形的產品還是無形的服務而已。製造外包也在轉型想微笑曲線上端升級,服務外包也是如此。至於國內誰能完成轉型,現在說為時尚早,而且路徑也絕不唯一,最終一定有一批企業而不是一個企業。

 

 

提問:請問您覺得中國外包行業的人力成本還能維持多長時間?向二線城市轉移能在多大程度上延緩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

齊:中國人工成本的提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十二五應該是最需要抓住和把握的五年。與製造業不同,外包行業所面對的白領勞動力,在中國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產業轉移會延緩成本的壓力,但不是決定性要素。產業從成本領先型向價值驅動型的轉移才是中國外包行業的大勢所趨。

 

提問:能否解釋下外包企業「人員利用效率」在實際交付中是什麼概念?會有哪些因素影響人員利用效率?

齊: 在實際交付中,單個項目實際投入的人工數量是外包企業人員利用效率的最直接表現。人員利用效率的影響因素,可以從兩個方面評估:狹義上是項目收費工時與實 際投入工時的比例;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人數、時間、人員的水平等;廣義上,企業整體年度收費工時比率、知識的沉澱率、項目人員的交叉使用率等。影響要素還有 市場、溝通、管理、單人效率與平均效率等。

 

提問:軟件外包公司的競爭力主要集中體現在哪些財務指標上,一般從財報中如何找出有優勢的外包公司?

齊:人均銷售額,人均利潤率,應收款賬期和周轉率,客戶集中度等等

 

提問:上海增值稅改革對我國服務外包產業會有啥影響?

齊:總體來說是利好,不過要全國都實行之後了。可以參考鼎韜的研究:http://www.chnsourcing.com.cn/outsourcing-news/article/21535.html

 

5、談中印外包行業對比

 

提問:中國外包公司和印度巨頭如$Infosys(INFY)$等相比,差距到底在哪?

齊: 現狀而言,中印外包企業的差距表現為規模、能力、經驗、品牌等等,大而化之的一句話就是暫時不在一個量級上。從本質上來說,我認為根本在於對服務的理解和 感覺。外包本質上是一個服務的形態。中國企業最缺乏的其實是不知道什麼是服務,服務應該怎麼作為一種產品來經營。這與我們的傳統和經濟發展的歷程也是息息 相關的。我們現在需要的就是如何用全球通行的「語言」和流程來提供客戶想要的東西。

 

雪球網友提問:中國的軟件外跑企業現在規模相比TCS、infosys都顯得非常的小,而且在外包產業鏈中也處在比較下層,請問中國的軟件外包企業有可能成長到像TCS、infosys那樣的規模嗎?阻礙中國外包公司成長的最大障礙是什麼?

齊:我有充分的信心,中國頂級外包企業一定可以成長甚至超過TCS、infosys。其實我們現在還小的關鍵因素是時間,畢竟我們的企業才發展10年左右,相對於印度企業有20多年的發展了,這個不是拔苗助長的事情。中國外包企業成長的最核心障礙是高端人才和市場。我的解決方案是:海外用併購解決高端人才,順便獲得海外市場資源;國內利用國家政策支持,特別是啟動內需市場的政策支持獲得穩定的內需市場,同時訓練人才。

 

提問:對於印度的塔塔、infosys、高知特等公司進入中國,您認為他們是否會對中國的外包企業形成衝擊?對整個行業又有什麼影響?

齊:

印度外包企業進入中國,從商業策略上基本基於兩點考慮:1、進入中國市場,獲得中國以及東亞地區(日韓)的訂單和服務能力;2、均衡中國的低成本人力資源,在全球競爭中可以將中印合二為一,規避歐美客戶在中印之間的平衡佈局。

從 目前來看,印度外包企業在中國的發展一般,似乎只有infosys的實質動作比較大,這裡面有水土不服的情況。因此我倒不認為會對中國外包產業造成太大的 衝擊:至少從市場情況看,印度企業在中國和東亞地區的接受程度並不高。對於中國外包產業來說,可以的一個借鑑就是:到印度去!這其實是國際策略的一個重要 跳板,但並沒有引起中國企業的足夠重視。

 

(雪球xueqiu.com獨家稿件 轉載請註明出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80

軟件服務業的強盛時代 二月立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a21780100ys79.html

《下一個大泡泡》的作者,美國著名預言經濟學家哈里·S.登特曾說,企業的中年強盛時代是投資者最值得期許的黃金投資階段,這個論斷,對照另一個投資名家歐奈爾所總結的CANSLIM 七字法則,其內涵其實是一樣的。

 

週末作一週的市場總結,發現了近期的市場熱點的清晰脈絡,那就是軟件服務業在多個細分市場集體發力,成為資本市場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其中,有致力於醫藥健保體系的的SXC Health Solutions Corp(SXCI);有架構金融與企業互動,企業與客戶,企業與企業之間商務交流等交互中心的云系統的Netsuite公司(N);有提出新概念新理念的 Tangoe公司(TNGO),它的on-demand communications lifecycle management (CLM),意思是基於用戶要求的交互式產品生命週期管理;還有縱橫於非盈利機構網絡的CRM軟件服務商Blackbaud公司(BLKD),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即客戶關係管理,很多軟件服務商的核心業務就是這個,活躍於北美和部分歐洲國家的Broadridge Financial Solutions 公司(BR),是在金融業的CRM軟件服務商,有點類似於中國的上市公司東華軟件;另外,提供企業信息與技術智能化安保體系服務的Sourcefire公司(FIRE),服務於政府的公共安全管理軟件公司Tyler Technologies公司(TLY),近幾年也不斷獲得美國當地各州政府的訂單;市場與工程仿真軟件技術龍頭ANSYS 公司(ANSS)也在航天、汽車製造、泛製造業、電子半導體、生物醫藥、能源等生產製造業,設計業和學院等多個領域全面開花結果;企業數據採集與服務的軟件供應商 CommVault Systems公司(CVLT),其業務覆蓋面已經幾乎遍及五大洲,以及在酒店,醫院和特殊零售業軟件管理上具有一定霸主地位的MICROS Systems(MCRS)公司,上述這些企業,有一個共同名稱叫軟件服務商,他們在近期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他們的股票價格,全部創出了歷史新高。

 

軟件業,總的來說是一個新興行業,但按照我的分法,大致可以分為行業應用與服務類,云計算類,較新潮的SAAS系統(就是軟件即服務模式,是基於互聯網 的),這三大類其實是互有滲透的,只是從發展的時間和成熟的程度上,我個人的一個大致的分法,這樣做的目的也是從資本市場的視角看出去的,上述所列舉的那 些公司裡面,大多數還是屬於第一大類,就是行業應用與服務。

 

從投資上來講技術股其實不好把握,蓋因為技術的變遷與被取代在現實現代實在太快,令人目不暇給,如果在學習上稍有懈怠,或者瞭解的深度和廣度不夠,那麼一 旦迷戀了某項技術,相信了它可能創造的美好未來,進而去抱牢它的股票作所謂的長線投資,而於其下跌的慘烈事實不顧,最終很可能非常的悲劇,在這個背景之 下,軟件業似乎是技術類企業中比較好的,風險度較小的一類,因為軟件類企業,技術只是立足點之一,服務和運營這個服務體系更為重要,一般軟件企業總是依附 於某一產業,逐漸滲透,和該產業共同成長,他的服務性在中後期的重要性逐漸顯現,越強的,粘性越大,越是穩固,所以這類企業,一旦成功,後勁是很大的,容 易獲得資本市場的高估值。

 

哈里登特把企業的成長比喻為一個人的一生,青壯年期無疑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好的黃金時段,企業也一樣,對許多行業來講,也是遵循這個規律的,這次軟件服務業 大批個股創出歷史新高,也說明了這個行業目前正處於青壯年期,這是需要引起重視的,軟件服務業從起步到發展壯大也不過十多年時間,從行業成長的時間上來 看,他現在進入強盛期完全符合規律,各大產業的發展也印證了軟件服務業的充分必要,不管醫院,酒店,餐館,還是我們不能直接看到的銀行,保險,企業管理等 等,軟件服務的快捷,效率和方便是我們每一個消費者都切身感受到的。

如果上一個十年全球資源大漲價是人們對世界人口發展和消費規模上台階的恐慌表現,那麼最終要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不能再是戰爭之類的非人道手段了,除了加 大資源的勘察和研究,更重要的在於人類是否可以高效率的使用現有資源,這種高效率,很大部分就來自軟件服務,這也是軟件服務業得到大發展的最重要的實業支 撐點,是解密資本市場對軟件服務業給於正面追捧的最好答案。

 

未來,在現在的基礎上,傳統的軟件服務商和互聯網平台再加上今後的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整體上形成一個新的服務構架,SAAS只是這個大構想的一個初步的 命名,未來的以云計算為基礎的體系,是軟件服務業的終極形態了吧,正在向這條路上前進的企業,現在也有不少了,他們是軟件服務業的年輕人,同樣在近期的市 場表現不俗,只是他們還缺少業績支持,但從給出方向這一點上,已經足夠了。

 

世界產業是一體化的,在美國發生著的故事,很快也會蔓延開來,軟件服務產業進入壯年期,應該不是一地一國的事,就如同幾年前的資源上漲,很快就成為世界共同面對的事實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88

[轉載]過往30年國內為什麼缺少NB的軟件企業? 水晶蒼蠅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fe996b01011lb9.html
沒有哪個行業是生活在真空裡的,軟件說白了是個「依附性」很強的行業(特別是管理軟件),其依附的產業規模和發展階段的特徵的重要性很多時候會大於具體企業主觀努力的重要性。所以從產業發展史的角度看問題很重要,而這點是大多數人不具備的。

其 實你的這個問題還可以再提出一個,就是:為何沒有牛逼的軟件卻已經有牛逼的硬件企業(華為,聯想,這裡暫且以大為美)?這樣可以更深入一些。製造業存在發 展的前提是什麼?是港口,公路,碼頭,機場,電力...軟件信息時代的前提是什麼呢?是終端操作器,是網絡設備,是基站,是光纜....

那 麼今天軟件企業處於大發展的前夜了嗎?不妨這樣想,用友軟件現在40來億的銷售額也就是一個中等樓盤的營業額,全部中國管理軟件的市場規模不過200億不 到。這符合發展的常識嗎?但這種現狀存在的「道理」是什麼呢?這個「道理」是不是正在被內外部因素打破呢?其實這就是博主在討論的問題。

另外,就積累而言,其實更確切的說法是:不僅僅依賴於技術競爭的國內軟件企業,可能面臨著更好的機會。純技術層面比拚的,還遠沒到時候。
 

下午頭暈腦脹,辦公室通風條件極差。五六十人的辦公場所,居然沒有窗子。缺少寫大報告的氧氣,寫篇小文章還湊合著夠用。

這個問題其他行業的經常問起,並沒有引起我深入思考。昨晚一位業內公司總裁,席間突發此問。第一他很懂他的行業,第二他對這個問題肯定有思考,第三,他想試探資本市場如何看待軟件企業,而且事關他公司定位和估值。

這個是大問題,答案自然也是五花八門,各有各的道理。譬如缺乏如比爾·蓋茨類的軟件英雄,盜版成風產業環境惡劣,軟件企業自身大多浮躁跳脫,缺乏長遠的目標和追求等等。

對於造成這個現象的深入思索和答案,決定我們怎麼看未來的軟件產業。其實這是關乎未來的問題。我們無法培養一個比爾,也無力打擊盜版,更不能教育企業腳踏實地。因此,我更願意從產業演進和產業間的相互關係來找答案。本文重點說明企業應用軟件和行業專用軟件。

首先,軟件是本身是人類智力活動的凝結。之於企業軟件,是企業管理理論在各種各樣公司中的具體實現。一般的企業信息化過程是,管理標準化,標準流程化,流程信息化。因此如果沒有領先的企業管理理論,就難以產生領先的企業管理軟件。

第二,軟件的發展無法脫離其發展的產業背景。軟件是後工業化產物。看美國信息化發端可以用IBM大機的問世作為標誌。已經是二戰以後的事情。其實美國的工業化基本已經完成,出現了一大批大名鼎鼎的公司,GE,通用汽車,美國鋼鐵,IBM等等。麥肯錫這樣的智庫、德魯克這樣的智囊人物,在GE、通用汽車等優秀卓越的實踐中,汲取營養,形成管理方法論。這些為企業管理軟件的誕生準備了良好的條件。

反觀國內的產業環境,過往三十年用「沸騰」來形容,鄧公南巡以來,各路諸侯,各顯神通。宏觀產業是結構效率遠遠大於運營效率。也就是說,誰佔住了獨有的資 源,誰佔有的資源越大,越多,誰就越有競爭力。微觀企業管理層面,紛紛向德魯克取經,仰視西方五百強,沒有系統建立適用於中國企業的管理理論。一切都是舶 來品。

在這種大背景下,信息化處於從屬地位,大家崇尚拿來主義。人家那麼做的,我也這麼做。人家用的誰誰誰的,我也用誰誰誰的。至於外國的鞋子是否適用中國的腳,不需要關心,也很少有人關心。

這對處於蹣跚學步其的中國軟件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場悲劇。缺乏管理理論指導,看起來很土,上不得檯面;強敵打壓振振有詞,五百強企業中90%都用我們的產品。生存可謂艱難。

優秀的軟件,一定來自於卓越的實踐。中國行業整體性的崛起,將是軟件整體崛起的先聲。譬如建築行業,一半的起重機在中國,那麼中國的建築軟件的生存土壤就 是全世界最好的,因為它不得不面對各個各樣的需求,這些需求國外同類企業基本沒有見識過。在中國建築市場摸爬滾打出來的建築軟件,就一定是全世界最優秀 的。其他各行各業基本都在重複相似的故事,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

企業競爭要素發生了質的改變。過往三十年是結構效率大於運營效率。今後三十年是結構效率、運營效率、創新效率三者並重的局面。企業全面、深入擁抱信息化, 是其提供運營效率、培育創新效率的必然選擇。通俗的說,就是以前跑馬圈地,佔山為王,講究的是深厚的背景和靈活的手腕。現在要精耕細作,不得不坐下來,斯 文點,講究「預工其事,必先利其器」。

因此,未來十年是中國軟件企業崛起於世界的窗口期,誰能洞察先機,落子佈局,誰將贏得中國,贏得中國,也就贏得了世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44

手機旅遊軟件Touch China:盈利不僅來自下載

http://news.imeigu.com/a/1334366700264.html

商業計劃

沈卓立

2010年春天,我正在一家外企打工。彼時,我還有另一個身份兼職手機軟件開發者。我幾個月前做出的一款名為「故宮」的手機旅遊客戶端軟件,在蘋果App store的分類軟件排名中穩居第一。

故事就從此開始。有一天,蘋果公司開發者關係部突然找到我,希望我授權他們使用「故宮」應用在相應市場推廣活動裡。再後來,我就當真在當年的央視iPhone廣告宣傳片中看到了自己的軟件雖然只有5秒鐘。

這足以讓我熱血澎湃,甚至在某種程度上直接促使了我隨後的辭職創業。我現在將開發Touch China系列的手機旅遊軟件作為自己的事業,而我的創業也從起初的浪漫主義逐漸踏實落地、模式也越來越清晰。

以移動互聯網作為切入去做旅遊生意,這是我的夢想,我會一直堅持下去。

創業伊始

我非常喜歡旅遊,每到一個地方總會去當地遊覽一番。然而,在旅遊中我發現很多景點所用的語音導遊還是非常陳舊的系統。但如果不使用這些系統你很可能又會錯過很多文化和背景故事,旅遊效果大打折扣。

如果在手機上能有一個智能化的導遊軟件,有精美的地圖,有趣的語音介紹和最實用的本地信息,一定會很棒!

我之前就接觸過許多移動和客戶端領域的技術。所以,當2008年iPhone橫空出世,尤其開發者可以在開放平台上設計軟件並上傳出售時,我馬上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機會。我想要試試。

我第一個想到了故宮。我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古典建築,我很願意讓別人也知道這些東西。另一方面故宮本身的地位決定了它的應用一定不會沒有市場。打定主意後,我立馬決定動手做一個介紹故宮的iPhone產品應用。

地圖是重中之重。故宮是中國古典建築的最高層次,我希望能有一個非常棒的界面表現。這個地圖要足夠直觀和細緻,讓用戶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他現在面對的建築是在地圖的什麼地方,感受到自己在故宮的哪個層次。

我在網上翻閱查找了很多地圖,但都達不到要求。直到我輾轉聯繫到雅虎移動互聯網產品的資深界面設計師James,他後來成為了我的創業夥伴。現在呈現在我們軟件中的地圖是他一點一滴設計畫出來的。

在我們地圖上,即使故宮的一個小房子都能找到。如果仔細數基座的柱子,它和實際的數量都是一樣的。我認為在移動互聯網上產品品質和用戶體驗至關重要。這些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去實現。

另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怎麼跟用戶交互。我們的故宮軟件現在可以選擇不同遊覽時長,比如2小時、4小時,軟件會根據此推薦給你不同的遊覽內容,每個單獨的遊覽點又會配以生動的語音介紹和說明。

故宮在2009年9月上線蘋果商店,當時定價2.99美金。很長一段時間它排在旅遊付費軟件第一名。論壇上很多人更是爭相求破解。

有一天,蘋果公司開發者關係部突然找到我,希望授權蘋果使用「故宮」應用在相應市場推廣活動裡。再後來,我就當真在當年的CCTV的iPhone廣告中看到了自己的軟件雖然只有5秒鐘。

這款廣告總共選了10多個應用,我們是唯一一款旅遊類的軟件。這讓我熱血澎湃,後來我和我的團隊決定出來創業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鼓舞和促進因素。

故宮的框架做完以後,再去做北海、天壇、頤和園這些景點就非常容易。我們很快推出了一系列的景點旅遊軟件。

城市導覽

我最開始對於創業還是帶有很多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但是隨著一步步工作的進展,我的方向逐漸清晰。

在 做了很多單個景點以後,我們開始嘗試做Touch China系列城市導覽。城市導覽最突出的特點是集成了很多景點的詳細導遊,有精美的景點地圖,也有生動的語音故事,同時還集成了遊客在旅遊過程中所需的 各種信息。我們現在上線的城市共有8~9個,北京、上海、香港、澳門、天津、蘇州等。

香港是第一個也是所有城市導覽中是最好的。從去年10月1日上線至今,現在App下載量超過30萬 。 每 天 活 躍 用 戶 接 近6000~10000人。

其中,在香港每天當地使用的用戶接近4000人。換句話說,每天有大約4000部獨立的iPhone會用我們香港城市導覽。

這個導覽集合了你在香港吃喝玩樂的應用。比如從我們城市導覽可以進入海洋公園,後者的文字介紹、開閉館時間、趣談時間等各種細節,都很無縫地集成在導覽裡邊。

針對香港購物遊客多的特點,我們還嵌入了諸如海港城這樣的購物熱點地區。我們甚至還內嵌了匯率換算這樣一個實用的模塊。

我的城市導覽還會接著做下去,我會優先選擇上線一些歷史文化名城,比如西安、成都。這些城市則會升級成省的形式,比如昆明就會嵌入到云南模塊中。組合可以很多,比如五嶽系列、古鎮系列。

在具體應用細節上我們一直非常在意。我們近期會在蘇州城市導覽中實現兩個很重要的新功能,一個是評論,一個是行程制定。

這其中行程制定非常有意思。比如做一個新計劃,只要你輸入計划去幾天,上午到還是下午到,同時旅遊偏好是什麼(親子游還是度蜜月,或者獨自去看自然風光)。我們就會實時彈出一個行程安排。比如親子游我們會推薦蘇州樂園這種地方,而經典游則是以園林為主。

對於系統推薦的行程計劃你還可以進行編輯,做各種各樣的調整。

因為我們後台集成了一系列維度的算法,比如距離的維度、關聯度的維度、時間的維度。假設你在行程制定時一天以內安排了太多內容,系統會自動檢驗並提醒你「安排太緊」。

每次無論一個景點還是一個城市導覽做完,我們的編輯都會去當地踩點,呆上一個禮拜左右,去嘗試體驗自己的產品到底好不好用。

城 市導覽這個級別做的人並不少。但Touch China是全球範圍內第一個把城市層面的信息和景區的詳細導遊無縫集成在一起的手機軟件。打個比方說,所有城市導覽都會告訴遊客去北京要去故宮、 798,但是到了故宮、798具體怎麼玩,只有Touch China可以告訴你。

商業模式

從整個旅遊產業看,機票和酒店的互聯網化做得最好,因為這兩塊產品相對比較標準化。但從整個旅遊的預算來看,在目的地的吃喝玩樂不比酒店機票花費少。

傳統互聯網沒法做這一塊。這塊到了目的地後隨機性很大的一塊消費,恰恰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力點。Touch China就是一個在當地能陪著你的東西,它將當地的一些優質的旅遊資源挖掘出來,解決目的地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這裡邊可以變化出來非常多的商業模式,可以是廣告,可以撮合交易,也可以從交易中做返傭。因為期間交易會非常大,可能性也很多。

這將遠遠超過單獨通過軟件收費來獲利。一個手機軟件賣到10元可能還有少部分人來買,但是賣到20元基本沒人買。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將所有應用在去年七八月份全部免費。

Touch China的盈利方式會越來越清晰。第一是旅遊產品的購買,比如景區門票、好的一日遊交通推薦,我可以通過幫助用戶來產生這個購買。

第二是在目的地的娛樂和各種消費,包括推薦吃喝玩樂信息。關於這塊我們現在都正在接洽合作。

總之,我們不會自己去做落地。我會考慮尋找有此類資源的旅遊單位和我合作做。我帶流量,他提供資源,我們彼此分成。我的角色就像淘寶一樣充當一個平台。

我認為,最有效率的方式是產業鏈上的所有單位都專注把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好,互相之間銜接好服務,聯合起來為遊客提供一條龍的服務,形成生態鏈,才能發揮出「1+1>2」的效果。

現在,確實出現了很多模仿Touch China的軟件,但我認為重要的是你的態度,你到底是從短時間賺錢來出發,還是真正從旅遊者角度出發。

我們現在有天使投資,現在我們在做A輪融資。我也陸續見過很多投資人,他們很認可我們的產品能力,也尤其欣賞我們的執行能力。

要知道,去年城市導覽還只是個故事。當時我在做故宮、做頤和園,我就告訴投資人將來要做一個城市的平台,滿足用戶吃住行遊娛購方方面面的東西,這些我們現在已經實現了。

現在又有了新的故事。我們的行程計劃會把整個旅遊的過程變得更加豐滿,會更深入地觀察客戶在旅行中的需求。我們會進一步豐滿產品線,讓用戶能更長時間地使用Touch China系列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87

思考的碎片--行為會計學之軟件資產化處理 takeout

http://space.wolun.com.cn/2589/blog/42113.html
思考的碎片--行為會計學之軟件資產化處理。


反覆思考是用金融行為學還是用行為金融學
還是行為會計學還是會計行為學。

最後還是決定用行為會計學

邏輯是這樣。CFO的價值取向是所謂的人類行為在會計上的體現
所以用行為會計學比較合理。
算不算首創?不知道,也不關心。

so開始說正題

先說兩個基礎命題或者是基礎的結論

具體不去查paper。
我有確切的記憶這是有paper支持的結論

就是邏輯上業績+0.01 0.00 -0.01會均攤分佈

但是實際上+0.01 遠超過-0.01

這也符合我說的行為金融學的範疇
畢竟財務或者會計不是徹底客觀的。很多項目是可調整的。所以沒幾個CFO能忍受-0.01而不去積極調整。

其實我相信還有另外一個命題或者說結論這是沒paper支持的。只是我的直覺。

參與美股遊戲的人都知道,業績公佈後的漲跌。取決於below 還是beat analysis forecast
後來加上了對未來的預期。

so我的結論是beat0.01的同樣會大大超過below0.01 .我說數量上。這是統計學意義上的遊戲。

誰有興趣可以用briefing.com的數據做篇paper。或者capitalIQ的數據。

如果理解以上兩個命題。我這裡來說說軟件資產化的玩法和行為會計學的關聯。

軟件資產化這算一個會計處理。其實我是反對的。但是時下很多企業用這個玩法。
就是讓當期的費用資本化,然後通過折舊平穩各期業績。不讓業績波動太大。
這是積極意義的。
但是毋庸置疑這也會是行為會計學上一個重要課題。即回事一個很好的利潤調節器。
根據這個猜測,推導出一個很有趣的結論

即 可,此來企業即使用軟件資產化這個會計手段的公司。會也必定會:在業績平穩增長期控制利潤表達,即你不用希望他單季beat analysis forecast很多,但是如果可能每次會beat利用前期隱藏利潤逐步釋放業績。(行為學意義在意如果beat 太多他會多吧軟件當作當期費用抵充利潤,做到利潤調節)
反過來當利潤明顯低於analysis forecast他有動力做壞當期業績為日後業績表達奠定基礎。即可還是用軟件資本化這個項目,少計算資本化項目多歸入成本項目。

so這或許會成為一個有趣的視角
觀察企業的業績釋放。

讓大家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39

炒股軟件害人!(2012年03月20日的日記)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2zb.html
  昨天,朋友L帶他一位股友來我這。這位股友哭喪著臉,訴說他使用炒股軟件致使大虧的慘狀!

    這位老弟花了3.8萬元買了某款炒股軟件。起初,手氣頗佳,連連得手,稍有斬獲。於是,他放開膽子,融資融券地大干起來。後來,不知怎麼搞的,霉運襲來,連連失手,迅速虧損!

    他焦躁不安,遂找軟件開發商論理。開發商告訴他,市場在不斷變化,炒股軟件也需要緊跟著不斷更新、與時俱進的呀!現在已經開發出了最新版本,原來的軟件必須升級,才能保證制勝。這位老弟聽信,又花了2萬多元,求得最新版本。結果呢,也不知怎麼搞的,按照新版買賣信號操作,多數情況是,買進就跌,賣出就漲,他媽的,輸得更慘!

    這位老弟萬分沮喪,連連嘆息,說,輸光本金也就算了,可現在融資融券,拖著一屁股的債,這可是要命的啊!唉!我滴媽呀!

    朋友L帶他來,是想請他來聽聽我的意見。於是,我就簡單地講了股市的一個基本的邏輯道理。

    因為股市是個典型的複雜適應系統,短期走勢(甚至在規定時間內的中長期走勢)是不可預知的,所以任何炒股模型都無法覆蓋其不確定性部分。歷史從來不會昭示未來,也不會簡單地重複,而你炒股軟件裡的所有依據全都來自「昨天」的數據,所以對於明天將要發生的走勢,有個屁用!

    舉個例子,號稱索羅斯「關門弟子」的金岩石,曾經提請索羅斯,讓他根據他新建的一個模型來操作某個盤子,索羅斯當場拒絕!因為索羅斯深知,不確定性是市場的命門。

    由此可知,炒股軟件是個極其不靠譜的玩意兒,而依靠它再進行融資融券操作,那風險將有多大就更難預料了啊!倘若炒股軟件真可賺大錢,這些軟件開發商何必要去賣軟件呢?真是的!

    千萬別把邏輯搞顛倒了,趕快懸崖勒馬吧!

    只見這位股友老弟耷拉著腦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66

長亮科技:蹊蹺的金融軟件新星

http://www.infzm.com/content/74389

一家行業內排名並不靠前的銀行IT企業正跑步邁向資本市場,它將客戶群瞄準眾多「個別高層說了算」的城商行。而為了達到上市條件,它涉嫌通過不計股份支付費用的手法,使業績「更好看」一些

如無意外,自稱「最熟悉中國的銀行IT專家」的深圳市長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長亮科技」),距離在A股創業板掛牌上市的日子不遠了。2012年3月6日,長亮科技已成功過會。

中國創業板已經讓多個財富神話成為現實,不少企業創始人在上市後「一夜暴富」。但是, 長亮科技對公司員工採取了「太公分豬肉」式的股權激勵:在長亮科技的160名股東中,除了僅有的一名法人股東——招商資本,其餘159名都是自然人——這 麼龐大的「股東團」刷新了創業板公司股東人數的紀錄,這些股東都是與長亮科技一起「風雨同舟」的員工,儘管少部分已經離職。

然而,長亮科技「有福同享」背後有諸多蹊蹺之處,其在軟件行業的生長路徑也存在不少疑點。

「股份支付」之謎

一位「財務打假」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稱,如果長亮科技按股票公允價值計,其2010年的相關費用為5442萬元,而這一年的營業利潤只有3450萬元。

播種的時刻在2010年。當年7月29日,長亮科技新增了35名股東,他們以每股約0.61元入股——這是股改前的增資;兩個月後的9月28日,111名股東加盟,入股價格約1.9元/股,與當時的每股淨資產值相當——這是股改前增資入股價的三倍。

據長亮科技的招股說明書,這兩次價格差異的原因在於:股改前增資的股東是長亮科技主要股東、高級管理人員以及骨幹員工,對公司經營發展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因而「以較低價格吸引其入股」。

不過,至此,當時長亮科技約70%的員工持有了公司股份。雖然近半數股東持股比例都在0.05%以下,但名義上都成為了「主人翁」,一個具有「均富」特徵的「公司社會」形成了。

一般而言,「股份支付」是通過向員工發行股票,來代替工資的支出,同時作為股權激勵的一種手段。不過,企業應相應增加負債,按照股票的公允價值計入相關成本或費用。所謂公允價值,是指熟悉市場情況的交易雙方在公平和自願的條件下所確定的價格。

然而南方週末記者查閱長亮科技的招股說明書,並未發現因股份支付而確認的費用。

長亮科技創造了創業板「最長限售期」的紀錄:所有自然人股東承諾上市後三年內「鎖定」股票,而離職的自然人股東所持股票限售期最長甚至達到5年。 「由於限售的時間太長,所以這兩次入股的價格都顯得『低得合理』。」一位上市公司的財務總監分析稱,而員工認購股票的價格與公允價值間的差價就是「隱形工 資」,應當計算進費用。

如何確定長亮科技股票的「公允價值」?一位「財務打假專家」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應當參照同期PE入股的價格」。2010年12月24日,長亮科技唯一的法人股東——招商資本以每股約8.92元的價格入股,是三個月前1.9元股價的4.7倍。

他認為,兩次新增的股東146人所持有的股份符合「股份支付」條件,第一次35名股東每股股份支付公允價值約為8.3元,扣除12名老股東新增股權 份額,合計為4034萬元;第二次111名股東每股股份支付公允價值約為7元,合計1408萬元。「兩次合計為5442萬元,而該公司2010年度營業利 潤只有3450萬元,也就是說,該公司2010年度實際虛盈實虧,不符合創業板上市『連續兩年盈利』的要求。」

正因為此,不少人開始擔心長亮科技會成為「東南融通第二」。東南融通(LFT)自稱是「在紐交所上市的國內第一家軟件企業」。據研究機構IDC發佈 的有關2009年的數據,在中國金融軟件和IT服務業中,東南融通排名第一。不過它在2011年遭到「獵殺」:美國民間調查機構OLP Globle和Citron Reports分別在研究報告中質疑東南融通有「暗中轉移成本虛增利潤」的嫌疑。

東南融通在這一年的5月被暫停交易,最終於8月17日被摘牌並退入粉單市場(最底層的報價系統,好比退市公司的避難所)。而其技術人員也陸續流失,被同行公司所「瓜分」。

對於東南融通和長亮科技的財務情況,上述財務打假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雖然結果都表現為涉嫌隱瞞費用、虛增利潤,但性質上是不一樣的,東南融通 是業務層面造假,通過「虛增資產和隱瞞負債」方式支付人員薪酬。而長亮科技是在會計層面進行了技術處理,它涉嫌違反會計準則中關於股份支付的規定,同時根 據2011年10月出台的「創業板股份支付確認四原則」,「符合股份支付準則要求的,嚴格執行準則」。

南方週末記者就「股份支付不確認費用」的問題向長亮科技發去採訪請求,但截稿前尚未收到任何回覆。

王長春的「拿單」本領

「大銀行越來越趨向於倚重自家的IT部門,即使外包,也要規範得多,而對於中小銀行來說,IT業務一般外包,能不能搞定其『高層』成為重要一環。」

長亮科技的董事長和實際控股人是王長春,上市前其持股比例逾35%。若要瞭解王長春,則不得不從其前東家深圳奧尊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奧尊信息」)說起。

脫胎於招商銀行信息技術部的奧尊信息,曾經在金融IT業盛極一時。2003年,已在金融IT業成名的奧尊信息宣佈進軍電子政務市場,更聲稱「3年後 要趕超金蝶,5年後追上用友」。從數據上來看,奧尊的確有這樣的底氣,因為在2002年其銷售收入已達3.5億元,而長亮科技直到2011年的營業收入也 不過1.43億,不及當年奧尊信息的一半。

根據工商資料,奧尊信息的實際控制人是「招商銀行工會委員會」,而相當多骨幹人員出自招商系統。

然而,這樣的鼎盛已經成為奧尊人的集體回憶,甚至現在其官網的資料也停留在十年前的數據。奧尊信息一位前員工向南方週末記者介紹,2002年,「被 輝煌沖昏了頭腦」的奧尊信息管理層出現內亂,時任金融事業部總經理的王長春受到擠兌,率一群舊部相繼出走。後來,一度掌管奧尊信息的負責人來自招商銀行的 食堂管理部。

「在我們這個圈子,王長春算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可以拿到很多訂單。」按照他的說法,奧尊信息是金融IT業的「黃埔軍校」,業內很多人都是奧尊出身, 但目前看來創業最出色的要數王長春。而從長亮的招股書上來看,除了王長春,長亮科技的高管、董事和監事中,多人都有奧尊信息的工作經歷。

早期的長亮科技帶有濃厚的「奧尊痕跡」。「王長春帶走了不少奧尊的技術骨幹和市場關係,不然根本沒法活下去。」一位鄭州的銀行IT部門人士說,幾年 前他看長亮科技一些程序的代碼,居然裡邊還有奧尊信息此前寫的註釋。而且,長亮科技成立後好幾年間都是以年輕的畢業生作為業務的主力。

奧尊信息曾經追究過長亮的知識產權侵用的情況,但後來不了了之。據一位奧尊前員工稱,糾紛沒有繼續下去,也與招商銀行在其中調解有關。

從奧尊信息派生出去的長亮科技之後始終與「招商系」關係密切。長亮科技先後3次、涉及金額4000萬的擔保貸款,均由招商銀行辦理;長亮科技還曾在 2008年花2000萬元購買過招商銀行發行的短期理財產品。而日前最受非議的是,長亮科技不僅由招商證券保薦上市,還讓招商證券的子公司招商資本突擊入 股——這種「直投+保薦」的模式早已屢屢為人詬病,此前已被證監會所叫停。這讓不少業內人士深感愕然。

不過,比起奧尊信息的「江河日下」,長亮科技顯得要爭氣得多。到了2011年,長亮科技核心業務系統在國內城市商業銀行的覆蓋率近20%。長亮主打二三線城市,並瞄準處於轉型期的城市商業銀行。

「銀行與這些外包的IT企業關係很微妙。」一位長亮的內部員工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大銀行越來越趨向於倚重自家的IT部門,即使外包,也要規範得多, 而對於中小銀行來說,IT業務一般外包,「搞定中小銀行關鍵是要搞定其個別『高層』。有時候,銀行換了領導,就會把IT系統都換掉。」他說。

而另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給銀行返點已成為行規,譬如IT企業拿銀行2萬元,起碼要返還給銀行相關人士5000元。

長亮科技的第一大客戶恆豐銀行,在2010年出現了核心系統宕機事故,持續了接近一天時間。「很難查清楚究竟是恆豐銀行還是長亮科技的責任,但這樣的事故總會影響兩者的關係。」另一位業內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

在2011年,長亮科技21%的營業收入來自於與恆豐銀行間的業務。另外,位列前五大客戶之一的煙台銀行,是長亮科技的參股公司。2008年6月,長亮科技以2元/股的價格入股煙台銀行,持股比例為0.25%。

一旦登陸資本市場,長亮科技不僅會發揮「拿單」的本領,還找到了展現財技的舞台。

「狼多肉少」

「以前銀行每推出一個項目投標,最多也就兩三家企業來競標,現在動輒十幾家來搶吃。相互壓價,最後的贏家也只吃到骨頭」。

眼下,長亮科技面臨著公司內外的許多問題。

長亮科技與東南融通主業相近,都是金融軟件和服務提供商。而軟件企業最主要支出就是人工成本。如果能夠降低人工成本,就有可能使報表上利潤那一欄的數字「更好看」一些。

給員工報酬是一件讓人頭痛的事情。長亮科技在招股書中表示,在過去三年,長亮科技員工工資及福利支出,佔軟件開發業務成本的59.61%、佔管理費 用的58.01%、佔銷售費用的41.99%,是軟件開發業務成本和各項費用的主要部分。「如果公司未能有效控制人力成本、提高主營業務的收入水平,則將 面臨盈利能力下降的風險。」

軟件公司們也常給員工們「畫餅充饑」。客戶主要為券商和基金的IT企業恆生電子(600570。SH),在2011年底公佈了股權激勵計劃,擬授予298人不超過1900萬份期權——如行權條件全部達成,則其2012至2014年三年期權股價複合增長率達到26%。

除了需要對內安撫員工,對外,銀行IT企業面對的則是一片混戰的「紅海」。「現在行業裡時常有血雨腥風的廝殺。」來自銀行IT業龍頭企業之一——高 偉達科技公司的一位人士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稱,以前銀行每推出一個項目投標,最多也就兩三家企業來競標,現在動輒十幾家來搶吃。「相互壓價,最後的 贏家也只吃到骨頭。」

據他介紹,同類的項目,以前每個參與者每月收入可達十幾萬元,現在只有兩三萬元。目前,高偉達的主要客戶是建設銀行、郵儲銀行等大銀行。

在這個散亂的市場中幾乎找不到振臂一呼的「帶頭大哥」:根據IDC發佈的「2010年中國銀行業IT解決方案供應商」排名中,位列首位的宇信易誠 (YTEC)的市場份額也僅為5.2%。宇信易誠是第一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金融信息技術服務商。2010年,其營收為4.1億元,淨利潤只有區區 120萬元。儘管在2011年盈利大幅提升,但這種大起大落還讓人看不到「大哥」的風範。

在銀行的核心業務系統市場上,長亮科技排名「老六」,市場佔有率僅為2.05%——但這已經是長亮科技創始人王長春長袖善舞能力的展現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73

小米的「鐵人三項」:軟件 硬件 移動互聯網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6/27/228819.html

【創業邦訊】一直以來關於小米公司的新聞從未停止過,「掉漆門」、「飢渴營銷」、「成本質疑」、「售後門」等等,似乎任何與小米有關的事情都能引起媒體的極大關注。

創業兩年,估值40億美元,融資額3.47億美元,手機銷量300萬,小米公司刷新了一個互聯網公司的成長速度。

揭開迷霧:成本&利潤

在過去一個月的時間裡,周鴻禕在微博上猛烈抨擊小米手機存在暴利,稱其每部手機的利潤高達七八百元,按照之前雷軍對外公佈的銷售數據300萬~500萬部手機,小米手機的總利潤高達25億人民幣。

對於周鴻禕指控的小米暴利說,雷軍並未給出太多的正面的回覆,但向外界公佈了手機的成本構成,用雷軍的話,光稅費和專利費合計就將近400元。小米 是創業公司,目前採購的成本遠遠超過了周總說的價錢。6月26日,雷軍公佈了小米手機成本的主要構成部分,據瞭解這其中包括元器件採購、稅費、專利費、代 工廠加工成本、生產損耗等11項。

在回應小米暴利說的同時,近日雷軍也首次承認小米的確盈利,但不是暴利,「小米手機在銷售量超過30萬台之後,及已經實現了盈利。今年二季度實現商業利潤超過10%。

成功關鍵:持續創新

作為一個高速成長的公司,持續不斷的創新或是其不斷發展的必修課,在這方面小米公司也做了不少的功課。

首先,前不久小米公司推出了一款更具殺傷力的手機「小米手機青春版」,這款手機為此款手機搭在了1.2GHz的芯片,售價定為1499,而且只限量發售15萬台,純粹為了回饋那些喜愛小米手機的學生群體,僅此一次。

2012年5月18日,定價1499元的小米手機青春版開賣,不到11分鐘,15萬台備貨便告售罄。小米手機自2011年10月底正式發售以來,屢次創造銷售奇蹟,到現在已累計銷售近200萬台。

其次,昨天(6月16日)雷軍表示,小米將涉足移動商務領域,同時在年底啟動國際化進程。下一步小米手機將內置小米商城,擬從銷售小米配件等產品開始切入。實際上,雷軍投資的凡客也在向移動領域擴展,而雷軍本身還在移動電商領域投資了耶客。

此外,據一位小米科技投資人透露,早在今年5月小米二代手機已經成型,但由於雷軍一直致力於打造一款高性價手機,這款機型仍在不斷修改。不過,雷軍 透露,小米二代手機仍然定位高性價比,核心是服務米粉和服務小米的發燒友,做出讓發燒友滿意的手機。雷軍同時透露,準備推出WP版小米手機,爭取小米手機 可實現WP和Android操作系統互刷功能。此外,小米手機將在移動電商方面做出嘗試,不久的將來,通過小米手機可購買溝通小米網商品。小米手機還將嘗 試通過底層將信息PUSH給用戶。

實際上,此前周鴻禕曾表示,小米二代手機售價會定1999或更低。飛象網CEO項立剛也表示,由於周鴻禕攪局和其他廠商殺入,小米二代手機價格會低 於一代,但由於堅持走高性價比路線,價格不會明顯下降。雷軍還表示,小米手機還在嘗試推出WP版,目前正與微軟洽談。他透露,微軟與高通方面高管曾探訪小 米科技,在交流中已向他們提出,希望小米手機能同時支持Android和WP兩個系統。「發燒友可同時刷兩個系統,要用WP就用WP,要用Android 就刷Android。當然,選擇WP系統的用戶需要支付一定的微軟授權費。」

小米未來:融資&上市

昨日(6月26日)小米公司宣佈成功融資2.16美元,隨即小米手機此輪的估值也高達40億美元,但具體的投資方雷軍並沒有向外界透露。

是什麼原因讓這個成立兩年的公司得以如此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對此雷軍自己認為是腳踏兩隻船的結果,即左腳互聯網,右腳智能手機。

雷軍認為:「投現階段的小米,依靠的是「市夢率」,而不是市盈率。同時,小米是一家互聯網公司,互聯網公司作價是非常難的問題,核心是投資者的預期。「投資者投小米,賭的是小米能不能做成百億美元公司,賭的是我做的到。」

當數字大到超出一般人的理解範圍後,就顯得有些抽象,那麼40億美元究竟是一個什麼概念?舉例來看。

在目前的互聯網公司裡面:新浪市值34億美元、優酷24億美元、搜狐15.27以美元、奇虎360公司20.42億美元、人人17.93億美元。

而在手機這個梯隊裡面:諾基亞80億美元、黑莓50億美元、HTC100億美元,綜上所述,小米目前的估值是諾基亞的一半,超過新浪、搜狐這兩家門戶網站,更是奇虎360的兩倍。

算上本次2.16美元融資,小米公司一共進行了三輪融資。2010年底,小米公司完成了A輪4100萬美元的融資,投資方由 Morningside、啟明和IDG,估值2.5億美元左右;2011年12月,小米公司完成新一輪9000萬美元融資,估值10億美元,投資方包括啟 明、IDG、順為基金、淡馬錫高通、Morningside。

在結束了三輪共計3.47億美元的巨額融資之後,對於小米公司來講下一座里程碑就是上市的進程了。對於上市,雷軍表示,小米公司在談融資的時候,就強調5年之內不會上市,投資者同意則投,不同意則散。據雷軍透露,一家國際頂級投資人與小米溝通了兩個月,給出的價錢是將小米定義為硬件公司,認為小米在互聯網方面還不夠,最終導致的結果是談崩。

通信專家陳志剛認為,小米最大的價值在於其團隊的執行力上,而未來小米單從手機本身而言,則可能陷入混戰,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毛利,因此,商業模式的創新則成為首要的難題。

與其他的創業者相比,雷軍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天使投資人,人們曾把他所投資過的公司成為雷軍系,在組建小米之前,雷軍先後投資了卓越網、凡客誠品、U視、多玩等互聯網公司,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為雷軍做手機奠定軟件和硬件上一些基礎。

挑戰

1.2010年11月6日,雷軍的小米公司決定做米聊,12月23日米聊發佈;半年過去了,米聊用戶超過400 萬。2011年1月騰訊迅速跟進,推出「微信」。時至今日,據第三方情報,微信的用戶數已經接近1500萬,3倍於米聊的用戶數。雷軍起了大早,換了戲 服,剛剛亮好相,準備開唱,卻被馬化騰搶先佔了場子。小米在米聊上跌的跟頭應該吸取這方面教訓。

2.互聯網做手機的已呈現出先撲後繼、連綿不絕之勢,如何把握好先天上的優勢,不被後者趕超,這根神經不能放鬆。

3.做好售後服務不容忽視。

雷軍多次強調「鐵人三項標準」——軟件、硬件和移動互聯網三種資源的高度匹配則是小米當下最大的優勢挑戰,從目前來看這三項小米公司都具備,但究竟是不是「鐵人三項」還需要時間來檢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28

亞馬遜的新迷戀:軟件工程師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7/30/230398.html

自創立以來的大部分時間裡,亞馬遜一直都專心致力於為個人消費者提供服務,但現在這家公司擁有一個新的迷戀對象,那就是開發者。

這家全球最大的互聯網零售商正在加大吸引應用軟件開發者的力度,原因是其正在利用Kindle Fire——可能還有其他移動設備——來與蘋果和谷歌展開競爭。在亞馬遜為此而付出的努力中,遊戲和應用是最關鍵的,因此亞馬遜正在投入大量資源來吸引這 個重要性日漸變得更加重要的社區。

亞馬遜把Kindle Fire視為促進其網絡內容——從電子書到電視劇再到音樂等——銷售提高的方法之一,但分析師指出,這家公司還正將目標放在移動應用和遊戲市場上,增強自 身與平台運營商蘋果、谷歌、微軟和Facebook展開競爭的能力。亞馬遜已經組建了一個團隊,由艾倫·魯賓遜(Aaron Rubenson)負責管理,這個團隊會與開發者展開一對一的合作,為Kindle Fire設計、測試、發佈和出售應用以及遊戲。

據一位熟知亞馬遜開發者策略的匿名消息人士透露,在去年9月份推出Kindle Fire以前,亞馬遜已經開始為組建這個團隊而展開招聘工作,但自正式發佈這款平板電腦以來,亞馬遜加快了招聘的進程。亞馬遜的一名發言人則拒絕就此消息置評。

遊戲開發商Glu Mobile的首席執行官Niccolo de Masi稱:「亞馬遜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平台,其增長速度讓我們感到鼓舞。在來自於開發者的收入這一領域中,亞馬遜很有機會能超過微軟,成為排名第三的公 司,前提是這家公司需要在未來幾年時間裡繼續執行現有的開發者策略。」

蘋果被視為領先的開發者移動平台,這家公司在2007年初推出了最初的iPhone,到2008年中期才發佈了App Store應用商店。de Masi指出:「蘋果花了大約三年時間才真正在表面上建立了與開發者之間的關係。亞馬遜則要快得多,這就是後發者的好處。亞馬遜正試圖把蘋果所做的事情壓 縮到一年時間裡完成。」

良性循環

亞馬遜正在迅速採取行動,原因是預計遊戲、應用及其他數字內容將成為一個龐大的市場,而亞馬遜希望能在這個市場上分得一杯羹。根據Lazard Capital Markets的估測,這一市場將會以每年26%的速度增長,到2105年全球市場總額將會達到674億美元,其中遊戲所佔份額將會超過300億美元。

Lazard分析師阿圖爾·巴加(Atul Bagga)發佈投資者報告稱:「這只不過是亞馬遜從純粹的電子商務公司從數字媒體平台過渡的早期極端。」

與其他平台運營商一樣,亞馬遜從應用和遊戲收入中的分成也是30%。與亞馬遜的在線零售業務相比,這可能是盈利能力更強的一項業務。巴加預計,亞馬 遜數字媒體業務的利潤率為10%左右;與此相比,亞馬遜核心業務的利潤率僅為3%到5%。他還補充稱,如果亞馬遜想要成為數字媒體領域中的可靠從業者,那 麼讓培育開發者對亞馬遜平台的強烈興趣將是至關重要的一件事情。

巴加指出,如果亞馬遜能做到這一點,那麼或許可以創造出一個「良性循環」。在這個循環中,好的應用和遊戲會鼓勵更多人購買亞馬遜的設備,反過來又能吸引更多開發者帶來更多的應用和遊戲。

疲軟的開端

無線運營商Skyhook Wireless的首席執行官泰德·摩根(Ted Morgan)稱,當亞馬遜在去年9月份發佈Kindle Fire時,亞馬遜應用商店正處於人手不足的狀態,一些開發者感到挫敗,原因是他們開發的應用需要幾個星期時間才能獲批上架。Skyhook Wireless為Kindle Fire開發者提供定位數據。

但多名開發者表示,這家公司今年的表現已經有所改變。為Kindle Fire設計社交移動應用的開發商OneLouder的總裁埃文·康維(Evan Conway)稱:「亞馬遜已經聘用和培訓了一些員工,與開發者展開合作,這明顯與亞馬遜剛剛發佈Kindle Fire時不同。」

在今年7月份,亞馬遜聘用了前微軟Windows Phone部門業務開發高管羅伯特·威廉姆斯(Robert Williams),幫助擴大該公司在應用商店中的開發者服務範圍。微軟Windows Phone部門的開發者體驗總經理、曾與威廉姆斯合作的查理·金德爾(Charlie Kindel)稱:「亞馬遜不太善於建立開發者關係,而聘用象威廉姆斯這樣的人將有助於修復這個問題。」

金德爾是軟件創業公司BizLogr的創始人,他麾下的Kindel Systems LLC現在是亞馬遜旗下的廣告子公司。

共享數據

最近幾個月以來,亞馬遜已經為開發者推出了一系列的新服務,其中包括應用內購買、遊戲排行榜、遊戲平台GameCircle和一個擁有設計訣竅和樣本代碼的在線工具包。

據熟悉亞馬遜開發者策略的那名消息人士稱,現在亞馬遜應用商店中的大多數應用都能在不到一週時間裡得到審批,亞馬遜已經成立了一個特別小組來測試這 項應用,以確保它們能在Kinlde Fire上運行且不包含病毒。該消息人士還補充稱,當應用無法通過審批時,亞馬遜會向開發者發出電子郵件,建議如何做出修改才能獲批。一旦應用在亞馬遜的 平台上發佈以後,開發者就可看到有關應用下載量和應用內購買的相關在線報告。

巴加指出,與蘋果和谷歌相比,亞馬遜更希望能與開發者共享這些數據。他表示:「如果你是想要與蘋果和谷歌展開競爭的平台所有者,那麼就不得不提供更多的東西。」

價目表

一名開發者稱,與蘋果和谷歌相比,亞馬遜更清楚如何促銷應用,這名開發者在三個平台上都開發應用。通過Kindle Fire應用商店頂部的一個窗口,亞馬遜提供免費的應用促銷措施。

這名開發者還稱,開發者還能付款來為自己的應用做廣告和促銷。這家公司擁有一份「價目表」,顯示亞馬遜旗下不同網站上此類促銷措施的價格。

該開發者表示,這與蘋果和谷歌形成了鮮明對比,這兩家公司不提供付費的選擇。

習慣於付款

開發者對亞馬遜平台上的應用內購買功能感到最為激動,在移動遊戲領域中尤其如此。在這個領域中,許多遊戲都是免費的,但允許用戶在玩遊戲時購買應用。

當Kindle Fire用戶下載一個應用或遊戲時,會自動連接到亞馬遜的支付系統,這個系統存儲有消費者的信用卡細節信息。

蘋果也擁有一個類似順暢的支付系統,但一些開發者表示亞馬遜在這方面擁有一種優勢,原因是其用戶更加習慣於在其網站上進行購買活動。

移動遊戲開發者Animoca的首席技術官Yusuf Goolamabbas稱:「亞馬遜用戶傾向於支付,慣於為內容付費。即使是蘋果的用戶,也不會像亞馬遜用戶那樣慣於在網上買東西。」這就意味 著,Animoca在Kindle Fire上運行的遊戲能獲得更高的每用戶平均收入(ARPU)。

Goolamabbas表示:「包括我們在內的許多開發者都看到,(亞馬遜應用商店中應用的)每用戶平均收入非常高。就特定遊戲而言,是與我們合作的任何平台中最高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5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