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九成死亡率 非洲﹁黑死病﹂正全面擴散 台灣能躲過伊波拉病毒的侵犯?

2014-08-11  TWM
 
 

 

「香港出現疑似感染伊波拉病毒個案!」上週斗大的新聞標題,讓人不禁回想到十一年前的SARS風暴。這個死亡率高達九成的出血性病毒,有沒有可能攻進台灣?它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如何?

撰文‧賴若函、任中龍

二○一四年二月,伊波拉病毒出血熱再爆疫情,這個被稱為「世紀黑死病」的病毒,從一九七六年第一次出現在人類歷史後,近四十年以來仍無藥可解,死亡率達九成,人人聞之色變。原本只侷限在非洲中部國家,目前已擴散到西非的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共和國與奈及利亞,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公佈的最新數據,截至八月一日,通報案例增加至一六○三人、死亡數累計達八八七人。

WHO祕書長陳馮富珍警告,當地疫情正在失控,但若因應得當仍能遏止。美國疾病管制局於七月二十八日發出對疫區的旅遊警訊,等級等同於○三年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事件,三十日,距離台灣飛行時間不到一個小時的香港,就傳出有疑似個案入境,後來雖證實是虛驚一場,但也讓台灣民眾神經緊繃起來。畢竟,當年SARS事件,首例個案就是一位由港返台民眾感染,讓人不禁擔心:「這次台灣能不能躲過伊波拉病毒的侵犯?」

大規模傳染暫時不可能

雖然菲律賓與中國曾發現伊波拉不同的病毒型別,但疫情仍長期侷限於非洲,學者一致認為,病毒要擴散不太容易。台大醫學院院長張上淳表示,就算他國民眾前往非洲感染,也是單一個案,「大規模傳染暫時不可能。」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發言人、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李秉穎則指出,伊波拉病毒共有五型,其中又以薩伊型最強,致死率高達九成;這次疫情死亡率沒有這麼高,研判可能是感染其他毒性較弱的病毒,但從死亡人數不斷攀升來看,仍須留意疫情擴散。

美國疾管局已發出「第三級旅遊警示」,警告在疫區的美國民眾避免接觸病人的血液及體液,前往西非的旅客必須採取額外的防疫措施。同時,兩名在西非受感染的美國醫療照護人員運回國內治療,首度讓美國境內有伊波拉患者入境。

鄰近的香港也啟動機制,只要從西非這三國入境的旅客出現發燒症狀,將採取預防性隔離。和香港一樣曾出現疑似案例,且經檢驗未遭感染的英國,則決定目前最好的應對方式是提供西非疫區「額外資源」,主動協助西非防疫。

台灣已啟動三關防疫機制,衛福部部長邱文達在行政院院會表示,將加強國際疫情監測,若國內出現疑似病例將成立應變小組,甚至防疫中心;持續加強風險溝通,包含旅遊警示、醫師通函、防治手冊等;強化人員與物資整備,比照普通大型傳染病做好準備。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指出,台灣經過SARS與禽流感事件後,對於疫情防治已經累積了一定經驗,加上各專責醫院所備有的負壓隔離病房,只要醫護人員能夠做好自我防護,在最快時間內將可疑個案隔離,即使進到台灣也不必過度恐慌。

伊波拉病毒的可怕,在於它的高死亡率,且至今來源不明。一九七六年,首度在非洲剛果(舊稱薩伊)揚布穀(Yambuku)村落造成嚴重死傷,最後確定感染源為一種新興病毒,於是就以當地河流命名為「伊波拉病毒」。

根據WHO官方資料,在過去近四十年中,伊波拉曾爆發四波疫情,地點都在中西非國家,至今已奪走二四七七人的性命。

「無利可圖」 人體試驗未完成能對抗伊波拉病毒的疫苗,為何遲遲無法出爐?原因和藥商「無利可圖」有關。

根據世界銀行統計指出,在一二年的世界各國人均醫療支出中,位於本次疫區的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和奈及利亞,分別只有三十二美元、六十五美元、九十六美元和九十四美元,和第一名的美國八八九五美元相比,差了千倍之多。

八月三日,英國公共衛生學會會長約翰.艾希頓在《獨立報》為文指出,就因非洲國家多半貧窮落後,買不起疫苗,導致藥商開發意願低落。其實加拿大、日本等國科學家,早先已研發出特定單株抗體,能夠一搏伊波拉,但人體試驗全都未完成。

WHO目前雖未對上述爆發疫情國家的經貿活動有所限制,雖然本次疫情的延燒規模,是有史以來最大,但一般認為,如果能將疫情控制在非洲內,對於世界的經濟影響,應該有限。

只不過,疫情所帶來的衝擊仍不容小覷,○三年,SARS重創國人的生命和經濟,短短十天,台股就蒸發一.一六兆元。本次伊波拉疫區中,獅子山以血鑽石出名、幾內亞為世界第六大腰果生產國、賴比瑞亞出口天然橡膠、木材和鐵礦砂,若無法遏止疫情,也可能牽動到國際供給,擴大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程度。

病毒肆虐

—伊波拉出血熱與SARS比較

疾病

伊波拉病毒出血熱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發現時間 1976年 2003年發現地點 剛果、蘇丹 越南傳染國家剛果、蘇丹、加彭、象牙海岸、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和奈及利亞等 中國、香港、台灣、加拿大、新加坡、越南等傳染途徑接觸受感染果蝠,或中間宿主之野生動物;直接接觸被感染病人或其屍體之器官、血液、體液;間接接觸被感染者體液汙染的環境近距離飛沫傳染,包括吸入病人的飛沫或體液、接觸到病患分泌物或帶菌的體液症狀初期:發燒、頭痛等流感症狀幾小時後:咽喉炎、嘔吐、腹瀉、斑丘疹等症狀五到七天後:大出血、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初期:突然發燒、咳嗽、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

後期:瀰漫性肺炎及呼吸衰竭

死亡率 90% 10%

資料來源:病病管制署、世界衛生組織 製表:郭淑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470

今年上半年孕產婦死亡率上升30% 學者稱與全面二孩無關

今年上半年,我國孕產婦死亡率出現升高趨勢。全國婦幼衛生監測數據提示,上半年全國孕產婦死亡率為每十萬人死亡18.3人,比去年同期增長30.6%。27日下午,國家衛計委召開的加強生育全程基本醫療保健服務視頻會議上公布了上述數據。

從醫學上講,從妊娠開始到產後42天內,因各種原因(除意外事故外)造成的孕產婦死亡均屬於孕產婦死亡。各國統計數據顯示,全世界孕產婦死亡基本上發生在發展中國家。就中國的情況看,2015年全國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分別下降到20.1/10萬和8.1‰,比2000年分別下降62.1%和74.8%,提前實現了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被世界衛生組織評為婦幼健康高績效國家。

但是,值得關註的是,今年上半年全國孕產婦死亡率出現升高趨勢。全國婦幼衛生監測數據提示,2016年上半年全國孕產婦死亡率為18.3/10萬,比去年同期增長30.6%,與2014年同期基本持平,保障母嬰安全形勢十分嚴峻。

國家衛計委副主任馬曉偉表示,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經過多年快速下降,逐漸進入到平臺期,進一步降低的難度加大。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半年來,累積生育需求集中釋放,出生人口數量明顯增加,高齡孕產婦比例增高,婦幼健康服務的數量、質量和服務資源面臨新的挑戰。

據中華醫學會圍產醫學分會主任委員楊慧霞介紹,妊娠期女性身體各組織器官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有不少疾病是妊娠期的“特發性疾病”,只在妊娠期發生,對孕產婦構成巨大危害。從死亡率上看,奪去我國孕產婦生命的前三位疾病包括產科出血、羊水栓塞和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孕產中的高危人群包括35歲以上的高齡產婦、18歲以下的低齡產婦以及合並有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等疾病的孕產婦以及有其他特殊情況的孕產婦。

今年上半年孕產婦死亡率為什麽會陡然上升呢?有觀點認為是全面二孩政策放開的影響。這種觀點認為,全國二孩放開後,有很多生育意願強烈但是受獨生子女政策所限沒辦法生育二孩的人群懷孕生產,導致高齡產婦比例增加,因而孕產婦死亡率增加。

人口學者黃文政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如果有詳細的年齡別孕婦死亡率會比較好做全面的分析。如果按年齡調整後孕婦死亡保持不變,那麽2016年孕婦死亡率增長就完全是因為產婦年齡上升導致的,如果按年齡調整後的孕婦死亡率也有增長,那麽說明2016年孕婦死亡率增長的部分原因是醫療條件下降(比如孕期診斷不足)。

“我個人猜測高齡產婦是主因,但不排除醫療條件不足的輔助因素。”黃文政說。

一位曾經做過婦產科醫生的人口學者認為,2016年上半年孕產婦死亡率上升,如果這些數據屬實的話,跟全面二孩政策沒有一點關系。

“孕產婦死亡主要是在圍產期,2016年1月1日才開始全面二孩,懷孕266天,要到年底才陸續出生。所以,上半年的孕產婦死亡率提高與全面二孩沒有關系,應該從其他方面尋找孕產婦死亡率升高的原因。”這位學者說。

調查顯示,如果預防或控制並發癥的保健方案執行到位、分娩期和分娩後能得到適當醫護支持,孕產婦死亡大多是可以避免的。尤其是分娩期,熟練的專業人員接生、及時的處理和治療非常必要。

27日,馬曉偉在講話中提到,目前國內孕產專業技術人員短缺,孕產婦和新生兒突發情況多、病情變化快、家屬期望高、救治難度大,對醫務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產科、兒科醫療服務成本高風險大,投入多回報少,人才流失嚴重。同時,產科、兒科醫護人員中年輕女性較多,自身生育需求較強,人力資源顯得更加不足。

上述學者表示,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後,肯定是有一部分積壓的生育能力被釋放,政府和相關部門必須以高度負責的態度來做好孕產服務的提供工作,讓所有孕產婦得到充足方便的、有尊嚴的孕產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009

孕產婦死亡率增長30% 聽產科專家講五大因素

全國婦幼衛生監測數據提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孕產婦死亡率出現升高趨勢,孕產婦每十萬人死亡18.3人,比去年同期增長30.6%。到底是什麽原因導致了孕產婦死亡率如此顯著的上升?

第一財經專訪了北京市複興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姜桂英,請她結合臨床經驗分析孕產婦死亡率上升的原因以及如何規避孕產期風險。

第一財經:根據國家衛計委公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孕產婦的死亡率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0.6%。這個數字讓很多人感到意外。根據您在臨床觀察的情況,到底是什麽原因導致孕產婦死亡率出現這樣的上升?

姜桂英:孕產婦死亡率增加,原因比較複雜。首先是高齡產婦比例增高,現在大家生孩子的年齡越拖越晚。本來正常20多歲該做的事,現在拖到40多歲,內科的合並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比例就會高,懷孕後就會加重。內科的其他疾病,包括腫瘤等的發生率也會高一些。還有的是很多年不孕,好不容易通過輔助生殖技術懷孕,有的還是雙胞胎,多胞胎,這都增加了孕產風險。

其次,現在第一個孩子的剖腹產率太高了,以前想著就生一個,輕易地就剖了,現在放開二孩了說再生一個,孕產風險就加大了。本身瘢痕子宮妊娠的風險就很大,比如前置胎盤、再次剖腹產的比例都會增加。在剖腹產的過程中,瘢痕子宮本身的收縮性就差,損傷的機會增加,產後出血的機會也增加,所以風險也就加大了。

第三個,現在對孕產婦及家屬的教育不夠,老百姓對孕產的觀念需要改善。現在孕婦營養過剩、孩子偏大的現象很普遍,孕期糖尿病、孕高癥增加了,難產的幾率也增加了,順產的難度加大。產道損傷,產後出血等也都會增加。

現在有一個誤區,大家都以為孩子越大越好,多喜慶啊,八九斤的大胖小子,豈不知在生產過程中會帶來風險。總體看,目前家屬對懷孕風險的認知度是不夠的。

還有一個原因,流產的普遍多發也加大了孕產風險。不少女性年輕的時候做人流,該生的時候懷不上,然後做試管嬰兒,一系列的並發癥風險就大了,比如子宮內膜的損傷可能會增加,胎盤粘連,胎盤植入,前置胎盤等等,這樣分娩的風險就增加了,產後出血的機會也增加了。不管是人流藥流,都會使以後的孕產風險加大,過去大家對這個的認知很不夠,女性朋友一定要註意這個問題。

最後,產科醫務人員醫護壓力過大可能也是一個原因。今年一方面因為去年是羊年,一些看重屬相的人紮堆到今年生了,再加上今年全面兩孩政策放開,多種因素導致孕產婦的數量增加很多,這就給產科工作增加了很大壓力。產科工作忙壓力大風險高,這是大家都看到的,同時產科的待遇又很低,現在剖腹產的收費還是幾十年前的價位,順產一個接生費是180多塊錢,剖腹產540多元錢。這樣,醫務人員的價值體現不出來,收入很低,但工作勞動強度非常大。晚上一般的產房,一夜生十幾個,值班的醫生護士整宿不能休息,非常辛苦。所以產科的人才流失非常嚴重。人手短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然就可能增加風險了。

第一財經:孕產婦死亡率上升的消息也讓不少孕產婦和家屬感到恐慌。這種恐慌是不是多余的呢?

姜桂英:我倒不覺得多余。很多孕產婦和家屬的風險意識特別淡漠,現在有必要讓大家知道生孩子是有風險的。孕期要加強監護、指導,要監護妊娠相關的並發癥,比如妊娠貧血啊,巨大兒等等,這些監護好了,才能減少孕產婦死亡。現在4公斤以上的巨大兒太多了,整體胎兒偏大。還有的孕婦,一懷孕就不上班了,什麽都不幹,在家保著胎,天天吃了也不動,其實是增加了風險。

第一財經:從孕產婦死亡的案例看,有些是不是可以避免的?

姜桂英:從總體來說,有的孕產婦死亡可以避免,有的不可以避免,有的創造條件可以避免。也就是說,把所有的監護都做到位了,孩子大小合適了,各方面監護到位,加強責任心,也許有的死亡是可以避免的,但很多是並發其他疾病,即使都做到位了,也很難避免。現在醫院對這類案例是很重視的,一旦發生一起,全市都要討論,看到底是什麽原因,是不是可以避免。所以,歸根結底,我想說的是,生孩子是一件有風險的事,家屬和孕產婦都需要提高認識,適度飲食和運動,減少巨大兒,同時盡量在正常生孩子的年齡生孩子,不要拖得太晚,人為增加孕產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482

癌癥死亡率20年降低23%,歸功於創新療法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2732

放射治療設備(資料圖)。(新華社記者 方喆/圖)

“以肺癌為例來看,短短這十幾年的時間,我們已經讓晚期患者從過去不到一年生存期,到現在我們有可能讓患者活到四到五年左右,這種巨大的進步有賴於創新藥物的出現。”

廣東省人民醫院副院長、中國臨床腫瘤學會理事長吳一龍教授感慨。

2017年2月4日是第18個“世界癌癥日”,今年的主題是“我們能,我能戰勝癌癥 (WE CAN, I CAN)”。在這前夕,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制和開發行業委員會(RDPAC)發布了《以藥物創新應對癌癥的挑戰》報告,揭示全球及我國目前嚴峻的癌癥形勢和沈重的疾病負擔,以及針對癌癥治療的多種創新療法。

過去的20年,癌癥治療有了顯著的進展。據美國癌癥協會2016年的數據顯示,與死亡率高峰的1990年代相比,目前的癌癥死亡率已降低了23%,這其中83%都歸功於新型的癌癥治療方法,從手術、化療、靶向治療到最新的免疫腫瘤治療、基因療法等。

又根據美國藥品研究和制造商協會(PhRMA)的數據顯示,全球共有超過800種癌癥藥物在研發過程中,其中73%的藥物都是針對個體化治療。“毫無疑問,個體化醫療是目前癌癥防治的重要手段。它一方面通過確定特殊的基因標記物,另一方面通過傳統臨床試驗數據、先進的診斷檢測數據和真實世界數據,幫助每一位腫瘤病人提供最適合、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提升生活質量。”羅氏制藥中國醫學部副總裁張方直博士說。

最值得驚喜的突破

在創新療法中,最值得驚喜的是腫瘤免疫療法。目前在某些特定的癌癥類型中,腫瘤免疫治療已經成為和手術、放療、化療和靶向治療並重的一種治療方式,有望不斷提升難治癌癥的生存預期,並改善癌癥患者的生活質量。

其中最突出的是以PD-1/PD-L1為代表的腫瘤免疫藥物。腫瘤細胞可以發生在人體許多組織器官中,一旦它們被PD-1抗體攻擊後,免疫細胞就可以根據作戰方案各個擊破腫瘤細胞。一些晚期癌癥患者在使用後,散布全身的腫瘤大都被清除,只剩下極少數頑固的腫瘤。這時,只要將這些頑固腫瘤用手術切除,他們的癌癥就可在至少幾年的時間被不會發作,生命將大大延長。

就抗腫瘤而言,PD-1抗體作用是廣譜的,目前臨床試驗中已經包括肺癌、腎癌、胃癌、結腸癌、卵巢癌、乳腺癌、皮膚癌和腦腫瘤等。它可以控制50%的皮膚癌病人的癌癥進展,治愈10%左右的皮膚癌病人。對於頑固的非小細胞肺癌病人,多年來醫學上束手無策,PD-1抗體也對24%的病人有臨床控制效果。在不良反應上,多數化療藥常見的副反應包括骨髓移植及消化道毒性,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量。而PD-1的最常見副反應為疲乏,出現率大約20%。

據統計,僅2016年一年,科學家們發表了大量研究進展,揭露了腫瘤細胞“對抗”免疫細胞攻擊背後的不同機制,並開發了一系列新型免疫療法(如調節膽固醇等),找到了癌癥免疫療法只對部分患者有效的多項證據,發現了可用於免疫治療的新靶點,以及改善免疫治療的多種途徑(如“雙抗原”CAR-T系統等)。同時,被譽為癌癥治療未來必然發展趨勢的聯合療法也取得了大量喜人成果。

中國需要更多推動力

這是國內外眾多企業競相角逐的市場,前景非常令人期待。在國內,大批具有海外新藥研發經驗的科學家回到國內,聚焦在這一領域的藥物研發上。隨著醫藥企業渴望轉型,加之國家政策的支持、資本市場的介入,中國的創新藥公司已經逐漸跟上步伐,層出不窮的國內企業創新項目轉讓海外權益就是一個證明。

不過,目前國內暫無腫瘤免疫治療藥物獲批生產,歐美企業百時美施貴寶、默沙東、羅氏在中國開展的腫瘤免疫治療三期臨床試驗正在進行。“隨著研發的進步以及對癌癥基因圖譜研究的深入,我們會更有信心攻克癌癥。”百時美施貴寶中國研發部負責人阮卡淳博士表示。

中國治療癌癥新藥的可及性遠不如美國和英國等發達國家。《2014年全球癌癥報告》顯示,全球癌癥新發和死亡病例呈持續上升之勢,新增病例有近一半出現在亞洲,其中大部分在中國,而在肝、食道、胃和肺等4種惡性腫瘤中,中國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數均居世界首位。

根據艾美仕市場研究公司(IMS)最新研究數據顯示,中國在2010年—2014年全球癌癥新藥可及性的排名遠遠不及美國和英國等發達國家,49個新藥中僅有6個在中國上市供患者使用。同時,在中國進行的與癌癥相關的臨床實驗研究項目數量不到美國的1/5。

治療的效果也存在巨大差異。 2015年中國癌癥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新發癌癥病例達429萬例,占全球新發病例的20%,死亡281萬例。中國所有癌癥的5年生存期在2015年預估為36.9%,而美國在2012年已達70%。

吳一龍說:“十年前,一個靶向藥物上市需要八到十年的時間,而最近的創新藥上市大概僅需兩到三年,未來的速度還會更快。但在中國,這個速度通常落後三到五年。近幾年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這種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如果能夠進一步加速,很多患者將從中獲益。”

癌癥防治已成為我國一項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給患者家庭和社會醫療體系帶來沈重負擔。RDPAC發布的報告中提到,最新研究報告顯示,結直腸癌和食管癌在中國城市地區的人均就診負擔最重,大約為1萬美元,肺癌和胃癌患者的負擔次之,大約為9900美元,肝癌和乳腺癌的人均就診支出約為8500美元。

“這些數字是什麽概念?這個負擔是非常巨大的。”吳一龍直言。就全國來說,一個家庭平均一年的支出費用是8500美元,如果有人得了肺癌,就意味著這個家庭一年的總支出沒有了。

“長遠來看,在國家層面不斷完善腫瘤防控和藥物創新的頂層設計、加強基因測序的系統研究在應對癌癥挑戰方面至關重要,歐美國家在這個方面的經驗可以借鑒。我們希望在未來,癌癥就像我們治療高血壓、糖尿病那樣,可以把它變成一個跟我們人類相伴相隨的慢性疾病。”吳一龍建議道。

RDPAC執行委員會成員林泰慷博士也呼籲:“政府、民間組織、企業和個人應攜手努力,促進創新治療方案的研發,同時積極改善患者可及性,加速推進實現中國癌癥防治的目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448

癌癥死亡率20年降低23%,歸功於創新療法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2732

放射治療設備(資料圖)。(新華社記者 方喆/圖)

“以肺癌為例來看,短短這十幾年的時間,我們已經讓晚期患者從過去不到一年生存期,到現在我們有可能讓患者活到四到五年左右,這種巨大的進步有賴於創新藥物的出現。”

廣東省人民醫院副院長、中國臨床腫瘤學會理事長吳一龍教授感慨。

2017年2月4日是第18個“世界癌癥日”,今年的主題是“我們能,我能戰勝癌癥 (WE CAN, I CAN)”。在這前夕,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制和開發行業委員會(RDPAC)發布了《以藥物創新應對癌癥的挑戰》報告,揭示全球及我國目前嚴峻的癌癥形勢和沈重的疾病負擔,以及針對癌癥治療的多種創新療法。

過去的20年,癌癥治療有了顯著的進展。據美國癌癥協會2016年的數據顯示,與死亡率高峰的1990年代相比,目前的癌癥死亡率已降低了23%,這其中83%都歸功於新型的癌癥治療方法,從手術、化療、靶向治療到最新的免疫腫瘤治療、基因療法等。

又根據美國藥品研究和制造商協會(PhRMA)的數據顯示,全球共有超過800種癌癥藥物在研發過程中,其中73%的藥物都是針對個體化治療。“毫無疑問,個體化醫療是目前癌癥防治的重要手段。它一方面通過確定特殊的基因標記物,另一方面通過傳統臨床試驗數據、先進的診斷檢測數據和真實世界數據,幫助每一位腫瘤病人提供最適合、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提升生活質量。”羅氏制藥中國醫學部副總裁張方直博士說。

最值得驚喜的突破

在創新療法中,最值得驚喜的是腫瘤免疫療法。目前在某些特定的癌癥類型中,腫瘤免疫治療已經成為和手術、放療、化療和靶向治療並重的一種治療方式,有望不斷提升難治癌癥的生存預期,並改善癌癥患者的生活質量。

其中最突出的是以PD-1/PD-L1為代表的腫瘤免疫藥物。腫瘤細胞可以發生在人體許多組織器官中,一旦它們被PD-1抗體攻擊後,免疫細胞就可以根據作戰方案各個擊破腫瘤細胞。一些晚期癌癥患者在使用後,散布全身的腫瘤大都被清除,只剩下極少數頑固的腫瘤。這時,只要將這些頑固腫瘤用手術切除,他們的癌癥就可在至少幾年的時間被不會發作,生命將大大延長。

就抗腫瘤而言,PD-1抗體作用是廣譜的,目前臨床試驗中已經包括肺癌、腎癌、胃癌、結腸癌、卵巢癌、乳腺癌、皮膚癌和腦腫瘤等。它可以控制50%的皮膚癌病人的癌癥進展,治愈10%左右的皮膚癌病人。對於頑固的非小細胞肺癌病人,多年來醫學上束手無策,PD-1抗體也對24%的病人有臨床控制效果。在不良反應上,多數化療藥常見的副反應包括骨髓移植及消化道毒性,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量。而PD-1的最常見副反應為疲乏,出現率大約20%。

據統計,僅2016年一年,科學家們發表了大量研究進展,揭露了腫瘤細胞“對抗”免疫細胞攻擊背後的不同機制,並開發了一系列新型免疫療法(如調節膽固醇等),找到了癌癥免疫療法只對部分患者有效的多項證據,發現了可用於免疫治療的新靶點,以及改善免疫治療的多種途徑(如“雙抗原”CAR-T系統等)。同時,被譽為癌癥治療未來必然發展趨勢的聯合療法也取得了大量喜人成果。

中國需要更多推動力

這是國內外眾多企業競相角逐的市場,前景非常令人期待。在國內,大批具有海外新藥研發經驗的科學家回到國內,聚焦在這一領域的藥物研發上。隨著醫藥企業渴望轉型,加之國家政策的支持、資本市場的介入,中國的創新藥公司已經逐漸跟上步伐,層出不窮的國內企業創新項目轉讓海外權益就是一個證明。

不過,目前國內暫無腫瘤免疫治療藥物獲批生產,歐美企業百時美施貴寶、默沙東、羅氏在中國開展的腫瘤免疫治療三期臨床試驗正在進行。“隨著研發的進步以及對癌癥基因圖譜研究的深入,我們會更有信心攻克癌癥。”百時美施貴寶中國研發部負責人阮卡淳博士表示。

中國治療癌癥新藥的可及性遠不如美國和英國等發達國家。《2014年全球癌癥報告》顯示,全球癌癥新發和死亡病例呈持續上升之勢,新增病例有近一半出現在亞洲,其中大部分在中國,而在肝、食道、胃和肺等4種惡性腫瘤中,中國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數均居世界首位。

根據艾美仕市場研究公司(IMS)最新研究數據顯示,中國在2010年—2014年全球癌癥新藥可及性的排名遠遠不及美國和英國等發達國家,49個新藥中僅有6個在中國上市供患者使用。同時,在中國進行的與癌癥相關的臨床實驗研究項目數量不到美國的1/5。

治療的效果也存在巨大差異。 2015年中國癌癥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新發癌癥病例達429萬例,占全球新發病例的20%,死亡281萬例。中國所有癌癥的5年生存期在2015年預估為36.9%,而美國在2012年已達70%。

吳一龍說:“十年前,一個靶向藥物上市需要八到十年的時間,而最近的創新藥上市大概僅需兩到三年,未來的速度還會更快。但在中國,這個速度通常落後三到五年。近幾年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這種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如果能夠進一步加速,很多患者將從中獲益。”

癌癥防治已成為我國一項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給患者家庭和社會醫療體系帶來沈重負擔。RDPAC發布的報告中提到,最新研究報告顯示,結直腸癌和食管癌在中國城市地區的人均就診負擔最重,大約為1萬美元,肺癌和胃癌患者的負擔次之,大約為9900美元,肝癌和乳腺癌的人均就診支出約為8500美元。

“這些數字是什麽概念?這個負擔是非常巨大的。”吳一龍直言。就全國來說,一個家庭平均一年的支出費用是8500美元,如果有人得了肺癌,就意味著這個家庭一年的總支出沒有了。

“長遠來看,在國家層面不斷完善腫瘤防控和藥物創新的頂層設計、加強基因測序的系統研究在應對癌癥挑戰方面至關重要,歐美國家在這個方面的經驗可以借鑒。我們希望在未來,癌癥就像我們治療高血壓、糖尿病那樣,可以把它變成一個跟我們人類相伴相隨的慢性疾病。”吳一龍建議道。

RDPAC執行委員會成員林泰慷博士也呼籲:“政府、民間組織、企業和個人應攜手努力,促進創新治療方案的研發,同時積極改善患者可及性,加速推進實現中國癌癥防治的目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094

外科醫生續流失 九龍東人口老化聯合醫院非緊急手術死亡率高

1 : GS(14)@2014-11-23 13:21:49





■聯合醫院非緊急手術實際死亡率較預期死亡率高。


【本報訊】九龍東醫院聯網龍頭的聯合醫院非緊急手術表現欠佳。醫院管理局最新一份「外科手術成效監察計劃」錄得,聯合醫院非緊急手術表現較整體公立醫院平均表現差,實際死亡率較預期死亡率高。有醫生表示,近年該院外科醫生持續流失,過去一年有三名年輕專科醫生轉職到其他醫院;加上九龍東人口老化,不少病人病情較嚴重,增加手術風險。記者:陳沛冰



「外科手術成效監察計劃」分析17間公立醫院的緊急及非緊急手術死亡率。聯合醫院在2010/11年度與屯門醫院在非緊急手術表現最差;2011/12年度聯合醫院的緊急手術死亡率高,則與屯門醫院及伊利沙伯醫院排榜尾。本報據悉,2013/14年度的監察計劃最新數據,錄得聯合醫院的非緊急手術表現,較整體公立醫院平均表現差,實際死亡率較預期死亡率高;醫管局正進行統計學分析,調整病人本身風險因素,得出最後結果。2011/12及2012/13年度整體公立醫院非緊急手術粗死亡率(未調整病人本身風險因素)為0.7%。



接收複雜病症增風險


有醫生表示,經研究聯合醫院非緊急手術死亡個案,沒有發現因臨床治療問題引致病人死亡。不過另有醫生表示,九龍東屬基層地區,人口老化,沒有私家醫院,複雜病症靠聯合醫院接收,增加手術風險。近年外科醫生持續流失,去年有三名年輕專科醫生轉職到其他醫院。雖然聯合非首次包尾,但以往醫管局集中火力處理其他醫院,如包尾次數較多的屯門醫院,但未有對聯合醫院特別增撥資源處理問題。據資料顯示,2013/14年度醫管局獲444億元撥款,在七個聯網中,九龍東聯網獲撥款最少,只有41億元,但該聯網人口達101萬,佔全港14.1%,病人比例佔整體醫管局13.1%,急症住院工作量也佔整體11%,三者均較東區醫院所屬的港島東聯網高,但獲撥款較港島東聯網少27億元。有醫生表示,非緊急手術雖然是「病人可以等」,但當中也有超大型及大型手術,需要足夠人手及資源支持;但九龍東一直面對資源分配不均問題,「唔可以話冇影響」。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1123/1894487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542

法40℃死亡率增7%

1 : GS(14)@2015-07-23 01:19:23

歐洲受到熱浪侵襲,法國及意大利(圖)多處溫度高達40℃,導致法國近日的死亡率飆升7%,平均每周多700人死亡。法國衞生部指,在上月29日至本月5日期間,全國每周死亡人數比平常多700人,其中有的是熱死,另外亦有人在水中消暑時溺斃。法國對上一次最多人熱死是在2003年,比平常多15,000人熱死。在意大利波河(Po River)一帶的農業區,溫度同樣直逼40℃,創下十年新高,不少農夫都在牛棚和豬欄加裝花灑及冷氣,並延長飲水機運作時間,每日向牲口提供140公升食水,比平日多出一倍。有農業組織指,在本月首15天,國內牛隻的產奶量比過往減少5,000萬公升;雞蛋產量下跌5%至10%。路透社/德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717/1922254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671

【動畫】日坐夜坐死亡率高 每小時起身行兩分鐘啦

1 : GS(14)@2016-08-09 07:11:17

以為坐一坐沒甚麼?其實坐得多會造成多種健康問題。



返工,坐;吃飯,坐;hea,坐;看電視,坐……生活每一刻你都是坐。但坐得多其實會造成多個健康問題,例如是代謝綜合症、腰背痛、心臟病甚至會有早死的問題。但除非你脫離現代生活,否則都會想辦法逼自己坐少一點,例如索性連書桌都換成了站立式。不過,或者問題沒這麼難解決,只要大家每個鐘起來走動兩分鐘左右,就有很有幫助。


美國鹽湖城猶他大學的學者,就由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調查統計的巨量資料之中,找出個相對簡單的方法。參與這統計的其中3,626名成年男女,每一日都穿戴監察器,記錄生活中的活動,而學者就是抽取他們的資料來作分析。首先,學者們先是發現這批男女可分成三組,一組是日坐夜坐沒活動,一組是只作低強度活動,如行身走動,最後一組則是經常運動組。然後學者們分別調查了這三組人在完成統計後的三四年內的死亡紀錄,發現死亡率最高的是日坐夜坐組,而經常運動組死亡率亦最低,只是經常運動組人數實在太少,難以得出統計學上準確的數據。但驚喜是來自第二組低強度活動組,他們死亡率相對經常坐的人足足低33%,但根據監察器的紀錄,他們坐的時間並沒有少很多,不過平均每個鐘他們都會起來走兩分鐘。沒錯,就是這麼簡單,讓他們死亡率降低,所以無論你是要飲水或捉精靈也好,為健康,記住給自己理由走多一點。資料來源: Beddhu, S., G. Wei, R. L. Marcus, M. Chonchol, and T. Greene."Light-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ies and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General Population and CKD Subpopulation." Clinic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10.7(2015):1145-153. Web.記者:黃 力攝影:鄧鴻欣



想輕輕鬆鬆健康?,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808/197270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013

【話你知】皮肌炎死亡率高達五成

1 : GS(14)@2017-02-07 05:15:50

魯芬因皮肌炎致肺部衰竭逝世,風濕科專科醫生李家榮表示,皮肌炎是免疫失調引致的疾病,即攻擊自己的皮膚及肌肉,如手背關節位、頸背或上眼簾出現紅疹,頸及前胸亦有「V」字形紅疹;大腿、臀部及肩膊的肌肉可因發炎引致無力及痛楚。病發率每10萬人有5至20人,一般病發年齡40至50歲。皮肌炎可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繼發性是癌症相關引致的皮肌炎;原發性皮肌炎的病人可帶有不同抗體,如「抗MDA-5抗體」攻擊肺部較嚴重,可引致肺炎及纖維化,再引致肺部衰竭而致命,半年內死亡率達50%。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207/1992008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8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