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誰在給熊膽定價?

http://www.infzm.com/content/71734

活熊取膽,但普通熊膽粉賣不了高價,因為下游的巨頭企業——業已登陸創業板的上海凱寶掌控著行業的話語權。為整合產業鏈資源、大規模建造高端熊膽粉專賣店,歸真堂急於上市,未曾料到陷入的輿論漩渦一輪大過一輪,而上海凱寶的命運似乎也好不到哪裡去。

隨著「活熊取膽」及歸真堂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產業鏈上的另一家企業、已經在創業板上市的上海凱寶藥業股份公司(下稱「上海凱寶」,300039.SZ)也進入了人們視野。

從2008年至今,中國每年熊膽粉產量的一半左右都由上海凱寶改採購。2011年,在全國不到30噸的熊膽粉產量中,上海凱寶採購量為13.4噸。

寡頭壟斷

上海凱寶幾乎在每一次的報告中都提到:「作為熊膽粉最主要的採購商,公司具備較強的議價能力,通過與主要供應商簽訂長期供貨合同等方法保證熊膽粉的穩定供給。」

上海凱寶買來的熊膽粉用於其主打產品「痰熱清注射液」的生產——熊膽粉在這種注射液的原材料中所佔比例是45%-50%。

痰熱清的功效是「可用於急性支氣管炎、急性肺炎(早期)出現的發熱、咳嗽等」。2007年8月,痰熱清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列入「有嚴重不良反應報告的注射劑品種名單」和「中藥注射劑高風險品種名單」。

儘管如此,每次出現大規模流行疾病時,都少不了痰熱清注射液的出現:2003年5月取得生產批文後,馬上就入選上海市「抗非典」重點新產 品;2005年進入衛生部的「人禽流感用藥目錄」;2006年被國家發改委列為「防止流感儲備藥品」;2009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列入防治手足口病臨床 治療藥物。

而且根據國家藥監局2008年6月頒佈的《含瀕危藥材中藥品處理原則》,除了上海凱寶自己申請改劑型之外,其他廠商的改劑型和仿製都不會被批准——這意味著為痰熱清設置了「准入壁壘」,別的廠商都不能仿製生產這種產品。

同時,得益於近期控制抗生素濫用的政策,以「中藥抗生素」面目出現的痰熱清注射液繼續受到醫院的青睞。

目前,上海凱寶的痰熱清在全國約3000家醫院銷售使用,在這些醫院中約五成的供應缺口,甚至連在2009年被列為防治甲流儲備用藥後,上海凱寶卻沒有足夠的產品供應國家和地方省市的收儲計劃。

面臨供不應求的情況,上海凱寶自2010年以來就以擴大痰熱清的產能為首要任務,目標是2012年生產4500萬支痰熱清,對應的是18噸熊膽粉的需求量——這較三年前的需求翻了一番。

相對於需求的旺盛,熊膽粉的市場供應一樣快速增長。中國中藥協會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範化養熊場就有68家,黑熊總存欄量已超過1萬頭,其中有6000-8000頭黑熊可取熊膽。2012年全國熊膽粉的供應量是35噸,足以滿足上海凱寶的需求。

上海凱寶幾乎在每一次的報告中都提到:「作為熊膽粉最主要的採購商,公司具備較強的議價能力,通過與主要供應商簽訂長期供貨合同等方法保證熊膽粉的穩定供給。」

一位證券分析人士稱,上游的養熊企業過於分散,規模偏小,而下游的需求方是「一家獨大」,形成了寡頭壟斷,從而掌握了熊膽的定價權。

從2006年至2009年6月,熊膽粉的市場價格持續上漲,上海凱寶採購均價從2674元/公斤上漲至3174元/公斤,而近兩三年上海凱寶採購的價格基本穩定3850元/公斤左右。

六年間漲了近50%,熊膽粉價格的漲幅相對於其它動物原材料類藥材,其實是「小巫見大巫」:使用天然麝香的片仔癀產品在過去六年裡價格翻了一番,而使用驢皮的東阿阿膠更在最近八年價格漲了近六倍。

天價「金膽」

歸真堂每年「金膽級」熊膽粉的產量超過2噸,其市場價是每克118元,即11.8萬元/公斤——這是上海凱寶對普通原料熊膽粉採購均價的三十多倍。

歸真堂等顯然對上海凱寶「綁架」上游同行的做法頗為不爽,一場關於熊膽粉定價權的較量和新地盤的爭搶開始了。

業內根據品質將熊膽分為四類:金膽、鐵膽、菜花膽和油膽。其中,品質較差的「菜花膽」一般不作為中藥直接面向終端消費者銷售,而是作為原料生產中成藥,習慣上稱為「原料熊膽粉」——主要提供給了上海凱寶作為原材料。

相比之下,「金膽級」的熊膽粉質量最高,被製成熊膽粉、熊膽粉膠囊等單方中藥,直接銷售給客戶,這類產品習慣上被稱為「中藥熊膽粉」。

由國家林業局主辦、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承辦的中國林業網上,刊發有東北林業大學副教授楊淑慧一篇題為《中國熊膽粉的生產和利用現狀》的文章。文章 稱,菜花膽多作為原料用熊膽粉,由於其有效成分含量相對較低,作為中藥銷售無法得到消費者認可,只能向藥廠批發銷售,而且各家黑熊養殖企業均能提供,屬於 充分競爭的市場,價格較低,目前市場價格在3-5元/克,與現在上海凱寶3700元/千克的採購均價相當。

「由於其附加值較低,難以為黑熊養殖企業帶來足夠好的回報,這也成為很多黑熊養殖企業退出養殖行業的重要原因。」楊淑慧在文中表示。

相對應的是高端的「金膽級」熊膽粉:年總供給量在2.6噸左右,總銷售額約為2.6億元。「國內能夠提供金膽級熊膽粉的廠家為數極少,其中能夠批量提供的僅黑龍江黑寶藥業、福建歸真堂藥業等少數幾家。」

楊淑慧這篇文章曾經被質疑是為歸真堂上市「正名」的背書。但遵循這個思路,歸真堂圖謀上市的「小算盤」也一目瞭然:它想掌控熊膽粉——尤其是高端熊膽粉的定價權。

歸真堂總經理陳志鴻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目前歸真堂採用凍干技術,生產出來的是最高級別「金膽級」的熊膽粉,每年熊膽粉的產量超過2噸。其市場價是每克118元,即11.8萬元/公斤——這是上海凱寶對普通熊膽粉採購價的三十多倍。

根據楊淑慧文中的數據,2009年,按照熊膽粉系列產品市場終端售價計算,歸真堂的熊膽粉市場份額為24.5%,排在行業首位。

陳志鴻說,歸真堂的熊膽粉沒有作為原料出售,都是加工成熊膽粉出售,走專賣店、醫院和藥店渠道。

圖謀高端市場即想打造「禮品」概念,這從歸真堂官方網站上的宣傳語即可見一斑:關于歸真堂「熊膽館」專賣店的加盟業務的介紹,標題是「熊膽粉養生——送禮送健康,送禮新潮流」,結語是「歸真堂熊膽粉作為高品位、真品質的名貴養生好禮,讓送的人臉上有光,用的人面上紅光」。

「包裝成禮品出售是一種順應市場發展的營銷策略。」陳志鴻解釋。

「上海凱寶已經上市並進行產業鏈整合。」歸真堂副董事長蔡資團說,歸真堂一旦上市成功,將來也一定會整合行業資源,特別是收編很多小規模的養熊場。

雙輸的賽跑

一位銀行業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歸真堂主要從中小銀行獲得貸款,每筆貸款只有幾百萬到一千萬之間。

上海凱寶和歸真堂等在兩條平行線上展開了賽跑和競爭。

就上海凱寶來說,資金的優勢讓它有機會收編上游的養熊場。2010年1月,擬募資2.87億擴大產能的上海凱寶,作為創業板成立後的第三批企業「光榮上市」。而中國股民打新股的熱情,讓上海凱寶實際獲得了9.74億的融資,超募了6.87億。

「財大氣粗」的上海凱寶將手伸向了上游。一方面,利用全資子公司四川凱寶動植物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四川凱寶」)所擁有人工飼養黑熊的資質, 開始「嘗試性」地飼養93頭黑熊,以圖逐步實現自供自給;另一方面,打算使用超募資金的1.5億來購入大規模養熊場的50%股份,以資本換資源,以對抗歸 真堂等「心頭大患」。

然而,這兩項的推進都未獲成功。2010年8月,上海凱寶意欲收購養熊場的消息一傳出,即遭遇廣泛反對,最終不了了之;2011年1月,上海凱寶公 告稱,四川凱寶規模較小,處於累計虧損狀態,故將其全部股權出售轉讓。看來,會賣藥的並不代表就會養熊。此外,上海凱寶銷售費用率過高、市場推廣放緩等問 題也成為了其向上游延伸的障礙。

資本市場也開始冷落上海凱寶。在2010年末,該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東全部都是公募型基金。而到了2011年第三季度,這個名單上只剩下匯添富旗下的兩隻基金了。股價在2010年末見頂後一路下瀉,如今已遭腰斬。

此時的歸真堂也希望借助上市,後來者居上,在高端熊膽粉市場上闖出一片天地。然而,沒想到遇到了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民間反對IPO的力量。

現實的經營情況可能讓歸真堂創始人邱淑花騎虎難下——因為歸真堂的戰線已經全面拉開。2007年開始,歸真堂在全國各地大面積地開設「熊膽館」連鎖門店。邱淑花當時放言,這類終端門店要達到3000-4000家,除了極少部分讓當地經銷商加盟之外,幾乎均由歸真堂獨資。

在歸真堂的招商表上,一家省級館的首批進貨標準為50萬元,年度銷售目標為500萬元;市級館首批進貨標準20萬-30萬,年度銷售目標200萬-300萬;縣級館則是10萬元,年度銷售目標100萬。

目前,歸真堂一年的營業額大概在1億-2億元,包含了醫院、藥店和熊膽館等渠道。按此算來,全國上百家熊膽館專賣店,平均每家的年營業額不到100萬。

歸真堂的一位銷售人員向記者介紹,熊膽館專賣店大多數開設在各個城市的黃金地段,部分門店租金極高。

歸真堂渴求資金,而一位銀行業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從銀行系統看到的數據,歸真堂主要從中小銀行獲得貸款,每筆貸款只有幾百萬到一千萬之間。「這樣單筆的貸款金額都不算高,期限也不會很長。」

來自機構投資者的資金可能是維持歸真堂存活的來源。據媒體報導,2009年,江蘇澄輝創投和江蘇鑫澳創投共投資7650萬到歸真堂——但是投資方代表、鼎橋創投合夥人張志鋆稱該數字並不準確。「只有等IPO預審通過後才能公告。」

但「燒錢」也總有個盡頭,而且風投是一把雙刃劍。何況歸真堂闖關上市已經失敗過一次。「一般而言,風投會跟企業簽訂類似對賭協議的合同,要求企業在某個時間點之前上市,否則就得賠錢給風投。」投行人士稱。

歸真堂和風投在表態上已經出現分歧。邱淑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哭訴,早知道這麼苦,就不搞上市了。「我們民營企業不上市,大家自由自在;要上市的話,左也不行,右也不行。」

「如果動物保護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即便其最後上市了,股民不去申購,也等於上市失敗。」投資方的張志鋆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63

誰在給「洋奶粉」做宣傳?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15/1ONDE4XzQ1NDc1OQ.html

中國乳製品協會近日發佈報告稱,目前國產乳製品,特別是嬰幼兒配方乳粉的質量安全狀況是「歷史最好時期」,該協會理事長 宋崑岡還振振有詞地稱:「我孫子喝的就是國產奶!」話音未落,伊利嬰幼兒奶粉即爆出「汞超標」。昨日,伊利公告個別全優2、3、4段乳粉參照健康綜合指 標,產品汞含量有異常。

「這恐怕又給洋奶粉做了最好的廣告。」一家洋奶粉品牌公司相關人士說道。國產奶屢屢爆出問題,將國內消費者一再推向了洋牛奶一方。

乳 業知名專家王丁棉向記者表示,目前,在沿海大城市,洋奶粉儼然佔據了八成以上份額,全國範圍內,嬰幼兒奶粉被「洋奶粉」佔據了六成左右的份額。是什麼讓洋 品牌或者傍洋品牌的牛奶企業賺得盆滿缽滿?王丁棉一語道破:「三聚氰胺事件以來國產牛奶行業問題不斷打擊了國內消費者對國產奶的信心。」

聽到伊利牛奶出問題,西部乳業發展協作會秘書長魏榮祿感嘆道,這顯然再次給洋奶粉做了最好的宣傳,讓洋奶粉可以乘機而入。

近 幾年,洋奶粉不僅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其價格也是一路高歌。2008年9月至今,洋奶粉在中國市場的總體價格漲幅已達50%,被稱為「全球最貴洋奶粉」。 給中國媽媽們帶來了壓力的同時,也給「洋奶粉」廠家及經銷商帶來了高額利潤。王丁棉表示,即使加上運費等費用,一罐重量為850克~900克的進口成品奶 粉,增加的成本也僅為80元~90元。廠商與經銷商賺取了高額利潤。

魏榮祿告訴記者,表面上看,是中國奶業屢出問題給了洋奶粉機會,中國 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缺乏信任造成洋奶粉再怎麼漲價也不愁銷量。而深層次原因是,中國奶粉管理上出了問題。雖然宋崑岡稱,我國嬰幼兒配方奶粉標準世界最嚴。但 是在魏榮祿看來,事實遠非如此。我國牛奶屢出問題背後恰恰是標準不完善。

魏榮祿告訴記者,目前,我國牛奶行業只有產品標準,這部分標準本 身就不夠完善。而國際上,完善的牛奶行業標準包括三個方面,除了產品標準外,還有專業術語標準以及產品生產工藝標準,這兩塊標準在我國都沒有。「這也導致 了我國牛奶行業『三亂』:亂添加、亂運營、亂廣告。」魏榮祿感嘆,中國「先搞市場、後搞工廠、再搞農場」的做法在國際上沒有先例。「或許,只有當洋奶粉完 全佔據了國內市場,國產奶才能醒悟。」一位奶業人士感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93

誰在陰謀做空--1068事件再回顧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e0kt.html
公司和大股東

一、1068於2005年10月上市,當時大股東持股53.47%的股份,到去年6月底大跌時,大股東的股權已經高位減持和稀釋到了25.39%;

二、在1068上市前的2004年底,雨潤食品無償借給大股東12.57億的資金,同時,2004年5月,1068的大股東在二級市場購入了600280南京中商29.49%的股權;

三、隨後的幾年,1068的大股東一路減持1068,同時一路增持600280南京中商,為什麼呢?

四、2011年6月底,1068傳聞被渾水做空,股價暴跌,各位注意一下:1068的大股東竟然在7月4號增持00159華南投資2.09億股(持股從2%增加到6%),當時00159二級市場的股價大概是1.2元左右,估計成本超過2億元,這又是為什麼呢?

五、2011年7月,1068股價繼續下挫,大股東終於在7月12、13、15號增持1030萬股,平均做價22元,耗資2.27億左右;

六、增持後到8月17號中報公佈前,1068的股價暫時穩定在18元上方,1068也明顯在極力維護股價,中報業績大增,核心利潤增長了70%;

七、從8月24日起,公司先後披露3名高管行使認股權套現,一共行權1020萬股,價格接近18元,套現近8000萬元;

八、高管行權後,1068從18塊跌到了13塊;

九、有媒體報導中糧與1068大股東談判收購事宜,但談判最終破裂,具體細節不清楚(大家可以上網搜索相關報導);

十、9月份中旬1068在13塊整理,月底再次大跌到7.7元,26號,公司公告媒體負面報導及行業困難影響3季度利潤減少,並有機會影響到4季度(9月初確實有少量媒體報導雨潤有屠宰場自檢出1頭帶瘦肉精的豬,注意是一頭,是自檢出,不是市場銷售的);

十一、11月1號,公司公告3季度利潤下降25%,並說4季度依然困難,理由同上,但這個時候媒體已經沒有什麼報導了,不但沒有食品安全的報導,連財政補 貼之類的都沒有了。而同樣是2011年下半年,同行雙匯和眾品的營收和利潤都處於正常水平,自9月底到今年6月,1068的股價一直在8-13元之間徘 徊;

十二、2012年2月25號,南京中商宣佈大股東高價要約收購9.7%的股權,耗資3.76億元,最終於6月初完成此次收購。而在2011年7月到目前為 止的一年中,儘管1068的股價已經從大股東增持時的22元跌到了7元以下,1068的大股東沒有再增持一毛錢,上市公司也沒有回購一毛錢;

十三、南京中商目前總資產70億元,總負債高達64億元,資產負債率90%以上,單是銀行借款就有36億元,那麼大股東為什麼要從2004年的二級市場買 入29.49%的股權並一路增持到目前的57.13%的股權呢?與之對應的是,1068的股權從2005年的53.47%降到了目前的25.94%。另 外,大股東還增持了00159華南投資的股權,並且是在1068的股價大跌時增持的。這種反差,能說明什麼呢?

十四、從去年6月大跌前起,以大摩為首的代持機構,短倉持續上升,目前已經升到20%以上,其中僅大摩就從一年前的4%一種攀升到目前的9%。


本人


再看看本人的操作和分析記錄,有博客、雜誌文章、論壇、Q群聊天記錄等為證:

一、2011年初,本人以22塊多的成本買入1068,至當年6月,股價一度上漲到30元,本人因看好行業,雖然感覺大股東可能有點問題,但堅持看多股票;

二、6月底,1068股價大跌,本人在6月30號寫了《在恐懼中前行--買入雨潤食品》;

三、在股價一路下跌的過程中,本人開始深入瞭解和分析1068,到今天一共原創過14篇帖子,轉載過6篇帖子,最初我對公司質疑較少,比如9月26號的 《1068雨潤食品為什麼一跌再跌》,10月18號我還寫了《駁1068雨潤食品財務造假》,當時股價已經處於最底位8塊到反彈後的13塊之間。看著股價 這麼殘,我真是一邊罵大股東不厚道(這個算是誹謗嗎,如果是那我認罪,我確實罵過大股東不厚道,博客上有記錄),一邊說大股東有能力,同時我也開始反思的 檢討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操作行為,但我仍然看多股票,並且自嘲自己是雨潤的性奴。實際上,1068那時已經跌這麼慘,套這麼深(我在破8塊時抄底加倉了,反 彈到12塊時又拋掉了加倉的部分,其中還買過一個CALL,最後當然是歸0),我想一般人也不可能再割肉了,都只剩下骨頭了,做空對於多頭思維重的小散來 說,就更不可能了;

四、由於我不斷的查找雨潤和屠宰行業的資料信息,整理後在自己的新浪博客發了不少帖子,又常和股友們互動交流,這期間我對1068的瞭解漸漸深入。媒體和 業內人士也開始關注我,其間還有一上市券商老總通過博客找到我,希望我去他們那做研究員。我在工廠做了十多年的會計,近年確實對股票投資非常感興趣,也想 過轉行,但最後因為一些原因雙方沒有談妥,我放棄了這個機會;

五、2012年2月11號,我在《證券市場週刊》上發表了《雨潤食品疑粉飾財報》的文章,針對公司預告2011年業績同比大減的事件,做了財報可能粉飾的 推斷,在我的博客,簡單的歸納了1068主要的問題,以及估計1068的可能結局,同時也再一次反思了自己的錯誤,當然,雜誌上的內容與博客會稍有不同, 編輯在審稿時,對一些敏感的措辭做了處理,但整個思路和主要內容完全一樣,這個有心人也可以去雜誌的網站上對比一下。這裡我也要檢討一下,因為自己平常說 話太直接,也因為身處社會最底層,沒有社會影響力,所以在論壇和自己的博客上發言時,沒有太注意措辭,有些可能還比較激烈,這也是導致我現在受某些人所謂 「誹謗」和「侵害商業信譽」攻擊的因素之一。
補充說明一下,我第一篇發表在《證券市場週刊》上的文章是2011年10月底的《免費槓桿撬動惠理集團》,即《雨潤食品疑粉飾財報》並不是我第一篇公開在有影響力的雜誌上的文章。說得再直接一點,並不是因為有人蓄意利用我做空1068,我才被媒體認識的;

六、2012年3月20號,我在《證券市場週刊》上發表《稅收籌劃調劑雙匯雨潤等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毛利率》,文章結論是「從稅收籌劃的角度同理推斷,雨潤 過去數年毛利率相對雙匯發展較高,是合理的。」同日,某知名博主及職業投資人轉載了我的這篇文章。因為該人士自己《雨潤食品並未造假》,分析的東西可能並 不正確;

七、2012年6月初,雪球的營運人員私下問我是否願意做一期文字訪談,並問我訪談哪個方面好,我當時建議談財報分析,對方建議我聊個股比較有針對性。我 說自己對806惠理略有瞭解,對956新天綠色等風電運營和電力行業也略有瞭解,還有就是銀行,寫帖子比較多的是1068雨潤,但之前有兩位著名投資人已 經談過1068,806也有人談過了。後來雪球的運營還是建議我談1068,把時間定在6月27號晚上,星期三,並且提前一週在網站上做了公佈;

八、2012年6月24號,有位叫「鳳凰投資山莊」的雪球股友問了我《1068雨潤食品雪球訪談記錄》第一個問題,當時還沒有到27號,但我還是提前回了 個貼子,帖子是26號早上9:20回的。當時我也沒太在意,寫的問題也只是從一個方面進行了推理,因為不是要發表文章,所以不是太嚴謹,包括措辭。當然, 我不是說我要否定當時自己的觀點,我的意思是我對自己提出的質疑,除了上邊說的理由外,我其實是可以從3個甚至多個角度進行交叉驗證推理的,那樣我的推理 會更有說服力些。當然,若是知道會惹出這麼大的麻煩來,我當初措辭就會謹之又謹了,或者乾脆就不寫了。

九、26號晚上,我在等兒子學畫畫的過程中無聊,少有的去看了一下自己的新浪微博,結果發現有人轉了第一個問題的回覆,在此之前我基本都不怎麼發微博,覺 得內容太少,難以深入,經常是一週才查看一二次。這個事我還同雪球的一個營運朋友聊過多次,我接受新東西確實是太保守,他老說微博好玩,可能也同他的話有 關,我才從那晚起,每天看一下自己的微博。

十、26號晚我還意外發現了《新財富報告》編導發給我的一條微博,是關於一篇《香港媒體對中國狀況的發出了強烈遣責》的貼子,我在後邊指出了該報導上的一 些宏觀數據錯誤,比如工資佔GDP的比重之類,我也是隨便寫的幾句話而已,對方說看了我的文章,覺得我水平不錯,問我有沒有興趣去參加幾期節目。所以,我 認為我週日參加鳳凰衛視資訊台的《新財富報告》節目,與1068事件並無直接關聯,至少人家欄目組沒有某些人說的那樣想利用我搞1068,當然,節目內容 實際上完全沒有涉及1068;

十一、27號,網易發表了《雨潤食品遭投資者質疑 大股東涉嫌挪用50億資金》的文章,並且有大量的其它媒體進行了跟進報導,但當天1068股價並未大跌,27號晚上,我按約參加了雪球的文字訪談節目;

十二、28號早上,網上已經基本搜索不《雨潤食品遭投資者質疑 大股東涉嫌挪用50億資金》的文章了,但開盤後,1068就跌了三五個點,隨後跌幅加大。我那個時候還在整理頭天晚上的訪談記錄,直到中午臨近收盤前才弄好,這時候1068已經跌了9個多點了。所以,造成影響的文章應該主要是《雨潤食品遭投資者質疑 大股東涉嫌挪用50億資金》,而不是我的雪球訪談記錄,並且我的訪談記錄裡質疑1068的篇幅不大,對行業的問題分析較多,同時我也給了1068正常20塊的估值,並一如既往的看好屠宰業,也認同1068的核心業務沒有問題,最後也對自己的投資錯誤進行了反思和檢討。

通過對1068公司及大股東的一些事件回顧,再結合我本人與1068有關的歷史記錄,大家應該可以一眼看出,我到底有沒有陰謀,有沒有違法,有沒有取得不當利益。雨潤食品和個別投資者對我的舉報和質疑,到底有沒有事實依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70

分享: 誰在堅持地產調控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8-10/100422352_all.html

 7月下旬開始,國務院八個督查組奔赴全國16個省(市),專項督查地產市場調控政策的落實情況;此前一週,國土資源部召開視頻會議,提出堅決防止房價反彈、進一步加大土地供應力度,要求各地不得擅自調整放鬆調控政策。

  中央政府大規模開展督查工作的背景,是市場回暖,以及各地政府層出不窮地冒出「不聽話」政策。

  房價在環比連跌八個月之後重拾增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6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上漲城市達到25個,較5月增加了 19個。中國指數研究院發佈的報告顯示,7月全國100個城市(新建)住宅平均價格比6月上漲0.33%,其中70個城市環比上漲,只有30個城市環比下 跌。

  在北京和廣州等大城市,「地王」也重現市場,買賣雙方對於房價繼續回調的預期開始逆轉。

  讓開發商看到「希望」的,是地方政府悄悄敞開的「綠色通道」——

  7月16日,深圳首次啟動住房公積金貸款,最高80萬元貸款和低於銀行商業貸款的利率,刺激當地樓市。

  7月23日,南京市出台定向「購房補貼」新政,放寬「321」人才購房限制和鬆綁公積金貸款的舉動,被看作是變相放鬆樓市調控。

  此外,普通住房標準降低、限購政策到期不續、稅費優惠等變相微調救市政策在各地頻頻出現。地方政府一方面表態嚴守中央政策紅線,一方面積極推出「擦邊球」辦法,在上級政策壓頂和財政困頓之間努力尋求平衡。

  此次督查工作已近尾聲,上海、義烏等多地微調政策被收緊。從各地情況看,國務院督查組對超過半數的省市樓市調控落實情況予以肯定,同時以提醒、建議等方式,對湖北、湖南、河北、山東等省提出批評。

  「我們圈子裡有個說法,2011年,是溫總理PK開發商;現在,是溫總理PK地方政府。」在上海一大型房企的副總裁看來,地方政府日子不好過,會想辦法增加土地交易的活躍度。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不敢在敏感時期出現高地價,「我們不敢說春天來了,但是看到了希望」。

  一位接近中央決策層的人士則向財新記者表示,目前中央正在醞釀新的政策,「現在中央對地方政策執行情況監督的很嚴,哪有反彈就去壓」。

地方財政難支

  地方政府正在經歷財政壓力的煎熬。中國指數研究院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各地土地出讓金收入明顯下降,全國300個城市土地出讓金總額 6525.98億元,較去年同期10598.24億元下降38%。其中,上海從前兩年的第一名滑落到第九名,出讓金總額184.2億元,僅為去年同期四 成;北京今年跌出前十,出讓金總額僅144.88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55.65%;廣州上半年土地出讓金收入94.58億元,同比下降42.2%,減收 69.05億元。

  財政部公佈,2012年1月-6月,與房地產相關的稅收收入下降。1月-6月契稅、房地產營業稅同比分別下降9.9%和8.5%,比去年同期增速分別回落37.4和27.9個百分點。

  世聯地產今年初完成了一份報告,通過測算城市土地財政的依賴程度指出,最有意願政策微調的是二三線城市,「他們對土地財政的依賴程度最高,而且依賴度排在前十位的城市,都是去年傳出要被限購限價的城市,或地方政府蠢蠢欲動取消限價限購的城市」。

  在2009年-2010年樓市最好的時期,一線城市在全國總銷量的佔比不足20%,二三線城市則是新房產品交易和土地開發的主力。但長達兩年的 樓市調控,讓二三線城市土地財政的收入銳減。「我們前段時間調研一個城市,它現在的財政缺口已達到60億元。」中原地產策略總監周曜告訴財新記者,「我們 去常州考察,發現常州稅收收入是負增長的,地方政府壓力很大,不敢上報。珠海、杭州財政都非常吃緊。」

  過去幾年,地方政府的資產負債表持續擴張,事業單位、公務員待遇增長,基礎設施長期投資等,均加大了地方政府財政支出,地方政府償債能力受壓。

  事實上,為地方政府財政紓困,中央亦做出相應的政策調整,比如允許地方債發行,鬆綁城投債等。但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高度依賴積重難返。

  「現在政府在加緊收稅。」上述上海房企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在稅源好的年份,當年稅收指標完成後,地方政府會主動要求把一些部門項目放到第二年核算,但眼下,「恨不得各種稅都收,預售賬款要收稅,符合政策的清退也不退,入庫的門檻非常高」。

  從政府的收稅衝動中,開發商意識到「地方政府沒錢了」。「沒錢就沒辦法再緊了,不緊,對我們來說,就是松。」該負責人說道。

曲線救市

  7月23日,南京市出台定向「購房補貼」新政,即《市政府關於進一步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若干意見》。《意見》明確表示,為鼓勵擴大內需、拉動南 京房地產消費,對住房公積金繳存者首次購房家庭給予公積金貸款支持。當天深夜政府相關部門緊急闢謠未放鬆限購,隔天國務院督察組便已抵達。扎眼的放寬 「321」人才購房限制和鬆綁公積金貸款的舉動,讓南京成為地方政府博弈調控政策典型,外界質疑南京市假借招納人才之名,行「放鬆限購」之實。

  與購房補貼相對應的,是過去一個月南京政府一共推出了51宗地塊,表明南京政府迫切希望促進房地產消費。

  近半年來,已陸續有數十個城市進行了花樣繁多的樓市政策微調。使用最多的方法就是降低普通住宅標準、實施稅費優惠以及購房補貼等。2012年1 月以來,北京、上海、武漢等多個城市陸續對普通住房標準進行調整。調整後,普通住房範圍擴大,意味著有更多居民能夠享受購買普通商品房的優惠。

  以上海為例,上海市將多年沒有變動的普通住房劃分標準進行調整,門檻設定為:內環線以內標準為330萬元/套以下,內外環之間為200萬元/套以下,外環以外為160萬/套以下,較2008年的標準分別提高85萬元、60萬元、62萬元。

  此外,今年以來,上海市傳過五次限購政策變化的消息。2月中旬,「上海市居住證滿三年可購二套房」的做法被上海市政府發文叫停。5月之後,又有 四條趨緊政策解讀出爐,分別是「滬籍單身人士不得購買二套房」「補繳社保購房不予承認」「非滬籍單身人士不得購房」「酒店式公寓屬於限購範圍」。財新記者 瞭解到,上述官方表態禁止的方法,都是繞開限購政策的「擦邊球」,在部分區縣悄然運行已久。德佑地產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上海最初限購政策留有很 多『漏洞』,市場不好時,這些『漏洞』就被允許使用,旨在擴大交易量。被揪出來,就嚴格一點。」

  比如,上海市限購政策僅規定「滬籍家庭可購兩套,非滬籍家庭限購一套」,並未限制單身人士購房,此後相當長時間裡,單身購房成了模糊的政策地帶,滬籍和非滬籍也有不同待遇。

  在國務院督查組到達上海前,上海市政府7月26日發通知重申,要求嚴格執行差別化住房信貸、稅收和住房限售政策。上海市市長韓正承諾 「確保全年房價穩中有降」。上海成為此次督察省市中「反應最快」的城市。北京市也迅速表態,北京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在督查期間表示,對五六月份樓市回暖情 況,住建委及時對企業約談和告誡,為使北京房價合理回歸,北京將繼續從嚴執行住房限購政策。在實際操作層面,北京市則在今年年初調整了普通住宅標準,新標 準繼續按房屋區位設定,標準最高的四環內北部地區達到38880元/平方米,最低的六環外地區達到17280元/平方米。

  深圳則推出了從未有過的住房公積金貸款政策。此前,深圳剛剛放寬針對大學生的入戶條件;在武漢,特殊人才不限購,只要想辦法達到特殊人才標準,則可以巧妙地打破限購政策的限制。

   「限購政策的執行層面是掌握在各個市、區房管局,可操作空間很大,尺寸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德佑地產董事張劍東告訴財新記者。

  廣東某市政府甚至在一份2012年房地產調控報告中提出,在國家房地產調控政策未現放鬆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很難突破國家政策框架調整地產政策,但考慮到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預測中央樓市調控會有所放鬆,屆時「我們要做好限購、限貸等政策微調的儲備工作」。

問責機制缺位

  國務院督查組在浙江督查期間,「義烏市限購政策已停用七個月」的消息見諸報端。經查,義烏市原定的限購政策截止日期是2011年底,到期後並未有續延政策出台。在實際操作中,很多樓盤已經不再受限購約束,可以任意買賣。

  消息發酵後,義烏市立刻宣佈繼續執行限購政策。浙江省建設廳隨後表態,將嚴格問責相關負責人。7月20日,廣東省政府也下發急電通知,有變相放鬆房地產政策調控的市地區域,相關負責人將被問責、約談。

  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已指出有關部門要加快完善房地產調控的巡查、考評、約談和問責制度。7月,溫家寶總理在江蘇常州調研時強調,加快建立健全房地產市場調控的長效機制和政策體系。

  儘管中央三令五申強調要堅持調控,地方違例也偶有發生,但尚未見到有地方政府負責人受到處分,最壞結果是微調政策被中央政府叫停或者撤銷。7月 23日,中國社科院發佈的《中國住房發展(2012年中)報告》認為,房地產調控目標並未制度化和長期化,表現在沒有追究2011年調控目標沒有實現的部 門的責任,問責制沒有兌現;2012年沒有延續上年各城市確定調控目標的要求,使得問責制無法實施;而針對一些城市微調調控政策、變相放鬆限購或者實施土 地炒作也沒有進行責任追究。

  「房地產涉及貧富分化、土地財政、央地關係等諸多層面。」一位接近決策層的人士曾告訴財新記者,中央不會放鬆調控政策,但囿於整體經濟環境,調控加碼的可能性也不大,「未來更多會以督查組的形式進行單點滅火」。

  國務院此次派出八個督查組,對16個省(市)開展專項督查。財新記者從參與調查的銀行內部獲悉,國務院督查組在上海期間,對上海地區的萬科金色 華亭苑、龍湖好望山、同潤山河小城等樓盤的銀行房貸業務進行定向檢查,內容包括:與經辦客戶經理面談,瞭解銀行對借款人是否滿足貸款條件的認定標準、對貸 款資料的要求、差別化房貸政策執行情況、二套房政策掌握情況等;瞭解銀行房貸政策落實情況、銀行內部有無發現風險、控制風險的內控機制等。

  「與之前很快被叫停的蕪湖、珠海、中山等地的微調政策相比,南京市的『人才政策』更加討巧,其切入角度是引進人才,符合國家的人才政策,也不違反限購政策。南京的示範效應或許會讓其它的地方政府更加『聰明』。」 同策諮詢研究中心總監張宏偉分析到。

  在已經公佈的督查結果匯報中,國務院督查組對超過半數的省市樓市調控落實情況予以肯定,「各地雖然出台了不同程度的微調樓市政策,但是都未涉及限購限貸這一紅線。所以各地的執行情況都比較良好」。■

地方如何挑戰中央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

  ● 佛山 2011年10月11日,解禁限購令,一天被叫停

  ● 義烏 2011年末,限購到期不續,2012年8月初恢復限購

  ● 蕪湖 2012年2月,發佈購房補貼政策,三天即被暫停

  ● 中山 2012年2月起,限價令悄然解禁,後被叫停

  ● 上海 2012年2月至6月,相繼發佈五條房地產市場「糾錯」政策

  ● 揚州 2012年5月,獎勵特定購房群體

  ● 河南 2012年6月,出台新政救市,幾天後被叫停

  ● 珠海 2012年7月13日,鬆綁限購令,半天即被叫停

  ● 深圳 2012年7月16日,首次啟動住房公積金貸款

  ● 南京 2012年7月23日,出台政策鼓勵入圍「321人才計劃」的人才購房

  資料來源:財新記者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204

誰在推漲鐵礦石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3-01-11/100481821_all.html#page2
劉明是華東地區一家中型鋼廠的原材料採購負責人,他做鐵礦石採購已有十來個年頭,但最近兩年覺得工作越來越難了。「現在感受最深的就是——礦價不可捉摸,無法判斷。尤其這輪鐵礦石價格的上漲,很難用供需形勢、宏觀經濟來判斷。」劉明稱。

  從2012年9月至今,進口鐵礦石價格由不足90美元/噸一路狂漲至當前的155美元/噸,漲幅達75.1%。特別是進入12月以後,礦價加速上揚,短短一個月時間竟瘋狂上漲了近40美元,漲幅高達31.4%。2013年1月8日,力拓的PB(皮爾巴拉混合礦)粉礦招標價格已接近每噸160美元。

  到底是什麼因素在推動鐵礦石價格的瘋漲?

  「你看看粗鋼的數據,就可以知道需求是否在增加。」上海一家大型鋼廠原材料中心負責人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

  根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公佈的最新數據,2012年12月下旬重點大中型企業的粗鋼日均產量為161.31萬噸,旬環比下降0.63%;預估12月下旬全國粗鋼日均產量為190.07萬噸,旬環比下降0.53%。

  在中國冶金工業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海民看來,近期這輪鐵礦石瘋漲的行情,並非真實需求的反映,「是在拉漲」。實際上,劉海民的觀點已經是鋼廠和鐵礦石貿易圈內的普遍共識。「礦山和鋼廠,分別代表供應者和需求者,對市場看法都十分悲觀,惟有中間環節的貿易商卻熱情四溢,推高市場價格。」河北國豐鋼鐵一位管理層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

  「推高市場價格並不是我們這些中小型貿易商能做到的,而是大型貿易商,類似於瑞鋼聯、中建材。」上海一家中型鐵礦石貿易公司的執行董事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

  他所提及的「瑞鋼聯」,目前已是中國最大的民營鐵礦石貿易商,全稱瑞鋼聯集團有限公司;中建材則在2012年成為中國最大的鐵礦石貿易商——全稱是中建材集團進出口公司。諸多信息表明,大型貿易商在這輪礦價上漲中發揮了重要影響。

天量進口

  「你知道瑞鋼聯、中建材一年的鐵礦石進口量能有多少嗎?」上述上海貿易商對財新記者說。

  根據海關統計數據,2011年瑞鋼聯進口鐵礦石為1459.21萬噸,是中國第二大鐵礦石貿易商;排在其前面的是中鋼貿易,進口量為2501.76萬噸。

  另據知情人士透露,瑞鋼聯2012年全年的海關進口規模估計超過1800萬噸。進口增長更為迅速的中建材,2012年全年進口量則可能超過2100萬噸,而其2011年進口量是1074萬噸,同比增長超過95%——但這些明面上的海關數據遠非全貌。

  上述上海貿易商稱,海關顯示的數據僅是以瑞鋼聯或中建材名義報關的進口鐵礦石,「他們大部分中標三大礦山的現貨鐵礦石在海上就已經賣了。所以那些鐵礦石是以客戶的名義報關的,並未顯示在貿易商進口量規模中。」

  目前三大礦山均採用招標的方式銷售現貨。所謂招標,就是礦山發出一船礦石,邀請鋼廠和貿易商都來參加競標,價高者得。但對參與競標者有一定的門檻,並非所有鋼廠和貿易商都能參與。

  劉明所在的鋼廠這兩年就在「海上」買過幾次瑞鋼聯和中建材的貨。「我們進口礦現貨採購比較多,一般都是港口現貨採購,但資金緊張時,我們也會在海上買一些他們的貨。」劉明透露,因為海上採購屬於遠期現貨,不需立即付款,可以等貨到後付款,「一般會在兩三個月以後到貨。」

  海上現貨更大的買家還是貿易商,包括像中鋼貿易這樣的央企。「現在我們在進口鐵礦石方面比較謹慎。有時客戶需要貨,而我們又沒有,就只好從瑞鋼聯、中建材手裡拿貨。」中鋼貿易一位副總經理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幫客戶拿貨也收取代理費,所以價格不是問題。」

  五礦旗下的鐵礦石進口公司——中國礦產有限責任公司的一位中層人士則給出了另一番解釋:「瑞鋼聯、中建材現在和三大礦山的關係好,有時他們能夠拿到一些不是現貨招標的礦,價格比較低,所以從他們手裡買比港口現貨還划算。」

  除了海外買賣現貨,像瑞鋼聯這種有境外分支機構的大型貿易商,一般在保稅區還擁有一部分進口鐵礦石。瑞鋼聯在新加坡和香港各有兩家分公司,名稱分別為新加坡繁榮鋼鐵有限公司和瑞鋼聯國際貿易公司。「這些境外公司在保稅區也可以進行鐵礦石現貨買賣。」上述上海貿易商稱。而據接近海關的人士透露,保稅區的很多鐵礦石也難以在進口統計中反應。

  有多位鋼廠和貿易商人士不約而同地預測,綜合以上各種途徑,瑞鋼聯2012年鐵礦石進口量超過了5000萬噸。「其實瑞鋼聯2012年鐵礦石進口的數字,我們曾經聽瑞鋼聯的人說過,他們自己就聲稱有6000萬噸。」上述上海大型鋼廠負責人稱。

  此外,上述上海貿易商以及河北一家年產量達到800萬噸的鋼廠總裁,都對財新記者稱,聽到過瑞鋼聯去年鐵礦石進口達到「6000萬噸」這個數字。

  6000萬噸是個什麼概念?根據海關統計,2012年前11個月中國進口鐵礦石6.73億噸,6000萬噸約佔前11個月進口量的8.92%;也比中國鐵礦石進口量排名前兩位的寶山鋼鐵和河北鋼鐵集團還要多。

 

托市之疑

  2012年,進口鐵礦石市場從4月每噸150美元一直持續下跌,跌至8月底到了每噸90美元,9月初最低達到了88美元/噸。由於鐵礦石價格跌勢凌厲,接連突破110、100、90的整數分界線,眾多市場人士看空,認為進口鐵礦石還將進一步跌破80美元/噸。這時,瑞鋼聯和中建材開始出手了。

  2012年9月初,中建材上海公司和瑞鋼聯分別從力拓公司拿了六船共計300萬噸的PB礦。

  中建材先是通過投標方式向力拓購買一船PB粉,按CFR(賣方承擔運費)91.39美元/干噸成交;隨後以同樣價格跟了一船;再後又按照指數價格拿了四船PB粉+PB塊拼裝的貨物。瑞鋼聯集團也從力拓買了六船PB礦。

  而其時,PB主流粉價格在89.5-90.5美元/噸。由於當時鋼材市場狂跌不止,其他貿易商對後市並無好的預期,都採取降低庫存,隨行就市的銷售策略,不敢貿然出手。

  「在大家都預期還將跌的時候,瑞鋼聯、中建材果斷拿貨,而且是高價拿貨。拿完貨後價格即一路上漲,可以說他們有遠見,但我更願意相信這是他們與礦山之間的合作。」上述上海貿易商對財新記者表示,「他們就是在90美元/噸附近聯手企穩礦價。這手法相當眼熟,不能不讓人聯想起2011年10月28日的那十條船。」

  2011年10月底,進口礦價格從之前的每噸180美元跌至116美元,也是大貿易商以120美元/噸左右的價格出手拿貨,一拿就是上百萬噸,導致價格掉頭上漲。

  在2012年9月初瑞鋼聯、中建材出手大量拿貨後,進口鐵礦石價格開始上漲。到9月中旬,PB主流粉礦反彈至每噸112.5美元。雖然期間礦價略有波動,但整體呈單邊上漲趨勢。

  進入12月以後,進口礦價更是加速上揚,不到一個月竟上漲了近40美元。對於目前的高礦價,力拓公司鐵礦石業務首席執行官Sam Walsh公開表示,近期鐵礦石價格的迅速上漲可能是暫時的,不會持續。

  「目前鐵礦石價格的上漲,並沒有反映真實的需求,或說是誇大了中間貿易商的需求。因為大貿易商高價拿貨會影響其他中小貿易商的採購心態。」劉海民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2012年12月19日,在力拓PB粉招標中,唐山福翼物資有限公司以137.88美元/噸的高價中標。

  大貿易商高價拿貨,除了帶動中小貿易商跟隨,還直接拉升了現貨價格。以2012年12月14日力拓61.5%品位PB粉礦招標為例,當日招標價131.1美元/噸,比前次招標12月12日價格上漲了5美元/噸。這直接導致了鐵礦石現貨價格的上漲。12月14日,進口鐵礦石現貨價格反彈至128美元/噸,較前日上漲2.5美元/噸。普氏鐵礦石指數為131美元/噸,比前日上漲了2.75美元/噸,兩天內漲幅達5%。

  當然,大貿易商能夠拉漲價格,與其進口量有緊密關係。「目前礦山的現貨大概在一億噸左右,瑞鋼聯和中建材的進口量就佔到了60%-70%,這麼大量的進口足以控制價格。」上述上海貿易商稱。

   這一說法也得到了一位前瑞鋼聯員工的認同。「現在大貿易商不是在做貿易,而是在操縱價格。」

   2008年金融危機時,中鋼、瑞鋼聯等大貿易商囤貨被套,元氣大傷,面臨消化高價庫存的挑戰。

  「拉漲後,可以減少他們之前的虧損。」北京鋼聯資訊總監徐向春認為,拉高招標價格,間接拉漲了港口現貨價格,使得這些貿易商可趁機賣出港口庫存的現貨。

  根據中鋼協統計,2012年12月末,進口鐵礦石港口庫存降至7314萬噸,環比減少752萬噸,較去年9月初庫存減少了2300萬噸。

  「但是,招標的現貨屬於遠期現貨,有裝船期和運期,到中國一般是一個月左右。誰能保證一個月後還是那個高價呢?如果礦價跌了,這船貨就是虧的。除非他們能夠繼續拉漲。」徐向春說。

鋼廠很難受

  在礦價瘋狂上漲過程中,礦山是最大獲益者,大型貿易商也能減虧,但直接需求方鋼廠卻極其難受。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長王青海在2013年1月5日召開的中鋼協會議上直言,「鋼鐵企業採購進口鐵礦石成為高風險的遊戲,許多企業就是因為沒有踩準點而陷入虧損。」

  在劉明看來,因為非理性的上漲,鋼廠很難把握好採購時機,「按照正常的供需形勢來判斷,現在價格不應如此上漲」。劉海民也持相同看法。「2012年12月國內大部分地區進入施工淡季,需求下降使鋼鐵產量有所減少,對鐵礦石需求也有所下降。鐵礦石價格應該呈波動下行走勢。」

  不過,目前也有一些鋼鐵行業分析師指出,鋼廠在年底需要補庫存,雖然粗鋼產量沒有上漲,但補庫存加大了鐵礦石需求。

  「一般鋼廠從2012年11月就開始補庫存,陸續採購。這個需求也不足以使鐵礦石價格在12月上漲40美元一噸。」前述國豐鋼鐵人士表示。

  由於無法按照常理判斷礦價走勢,鋼廠只能在礦價上漲的時候被迫購買,這增加了成本。「不僅拉漲了現貨價格,增加了成本;還直接影響到我們的長協價格。」上述上海大型鋼廠人士表示。

  自從一年一度的年度基準協議價格被打破後,2010年三大礦山用季度定價取代了年度長協價;2011年3月,力拓進一步推行鐵礦石按市場需求每月調整定價的新機制。這種定量不定價的長協合同,價格主要依據普氏指數制定。目前許多鋼廠的長協礦仍佔大頭。

  「現在招標價格對普氏價格指數的影響越來越迅速。」徐向春表示。以2013年1月8日招標價格為例,力拓PB粉的招標價位每噸159.88美元,當日普氏能源價格上漲2.5%,達到159美元/噸,比前一日上漲2.5美元/噸。

  普氏能源一位分析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因為近期現貨價格的大漲,使得2013年一季度的協議價,會比目前現貨價格更高。

  前述國豐鋼鐵人士也認為,普氏價格上漲勢必影響長協價格,「我們算了一下,2012年長協價格比現貨的平均價格高上10美元/噸。」

  「我們一直在想辦法解決鐵礦石供應問題,但都敵不過大型貿易商壟斷現貨後,拉漲價格給整個鋼鐵行業造成的損失。」中鋼協常務副會長張長富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

  根據中鋼協報告,納入鋼協統計範圍的大中型鋼鐵企業,2012年1至11月累計實現銷售收入32440億元,同比下降5.37%;實現利稅660億元,同比下降57.73億元,淨虧損19.7億元。

瑞鋼聯的能量

  大型貿易商能夠拿到大量的現貨,其與三大礦山的關係是一個重要因素。

  以瑞鋼聯為例。瑞鋼聯實際控制人為丹麥籍華人遊振華。游振華是安徽工業大學(原華東冶金學院、馬鞍山鋼鐵學院)1988級物資管理系學生,畢業後去了當時冶金部所屬中國鋼鐵爐料總公司上海分公司。

  1993年,中國冶金進出口總公司、中國鋼鐵爐料總公司、 中國國際鋼鐵投資公司和中國冶金鋼材加工公司組建成中鋼集團。游振華一直在中鋼負責鋼材貿易,任中鋼上海公司(那時叫中鋼閔冶)總經理。

  「當時鋼廠的直供比例不多,且民營鋼材貿易商也不像現在這麼多,因此游振華憑藉做鋼材貿易,與很多鋼廠都建立了較好關係。」 一位原中鋼協官員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

  2004年,游振華離開中鋼投身瑞鋼聯創業。根據瑞鋼聯工商資料,北京瑞鋼聯貿易公司成立於2003年1月。在2003年8月,為擴大銷售,爭取更多的進口配額指標,瑞鋼聯開始進入礦產品、焦炭等業務,增加了各類商品和技術的進出口。

  「他當時帶走了很多中鋼的老部下,包括現在瑞鋼聯鐵礦石部總經理張世平。」一位曾與游振華共事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截至2006年8月,上海華熹貿易公司、游振華、林尚澤、周岩,在瑞鋼聯持有的股份比例分別為75.5%、12.74%、9.8%、1.96%。

  「游振華應該是上海華熹貿易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因為現在游振華並非瑞鋼聯大股東,但他在瑞鋼聯是一言堂,手下人都很怕他。而且瑞鋼聯的很多業務都是游振華自己的關係,經常自己親自談。」一位前瑞鋼聯員工對財新記者透露。

  瑞鋼聯的發展得益於鐵礦石貿易。「現在,瑞鋼聯的鐵礦石進口業務還在不斷快速增長。」與瑞鋼聯有過業務往來的一位央企負責人表示,瑞鋼聯主要是與鐵礦石供應商建立了比較好的關係。

  「當時在礦價不斷下跌時,只有瑞鋼聯敢接貨,其他企業都不敢。當後來價格反彈時,其他貿易商和鋼廠再想購買,礦山就不給了。」上述上海貿易商回憶稱,當時向三大礦山要貨時,三大礦山會說「你要買貨就找瑞鋼聯」,而瑞鋼聯那時候「很容易以加價形式賣出手中囤貨」。

  除了取得礦山的支持,融資支持也必不可少。

  以鐵礦石貿易為例,一船鐵礦石貿易,貿易商需要先向銀行申請開立鐵礦石進口信用證,收到賣家跟單文件後,銀行先行對外支付,貿易公司隨後付錢給銀行,如果這時貿易公司沒錢給銀行就會形成貸款。根據銀行要求和貿易商實力資質,貿易商一般只需支付一船鐵礦石總價的15%-30%資金,即可獲得銀行信用證。

  一位與山東地區最大貿易商山東萬寶集團關係密切的人士,如此形容萬寶集團與銀行的關係,「銀行就是他們的衣食父母,攻克了銀行,做貿易就無憂。」

  瑞鋼聯也一樣看重銀行關係。瑞鋼聯成立不久,游振華就從中國銀行挖來了一個實力人物——鞏紅,現任瑞鋼聯財務總監。

  「鞏紅的到來,為瑞鋼聯帶來了許多銀行關係,也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支持。」上述前瑞鋼聯員工稱,游振華在瑞鋼聯一言堂,但只有鞏紅能夠和他爭。

  「處關係是游振華的長處。他們公司招人都看關係,很多『領導』的孩子,比如鋼廠、中鋼協、銀行領導的孩子或親戚。」上述央企負責人稱。

  根據瑞鋼聯工商資料,2003年、2004年瑞鋼聯的負債率為81.78%,2005年87.78%,2007年達到了95.01%,其中長期負債為4480萬元。2008年,瑞鋼聯資產總額為83.31億元,負債總額80.23億元,負債率96.29%,其中長期負債為0萬元。此後負債率一直維持在95%左右。

  瑞鋼聯的負債率在同行中偏高。據公開資料顯示,亞洲大型鐵礦石貿易商香港來寶集團(Noble Group),2008年到2011年資債率分別為77.17%、71.48%、74.44%和73.33%。

  上述上海貿易商稱,「2008年鐵礦石價格暴跌,如果得不到銀行支持,瑞鋼聯也肯定過不了那個難關。」

  根據海關數據,2008年瑞鋼聯鐵礦石進口量為1151.82萬噸。

  上述貿易商稱,「2008年瑞鋼聯賭貨時,每噸拿貨價約在190-200美元(約合人民幣1400元/噸),後來將近一年割肉都割不出去。2008年底,礦價最低時達到60美元/噸(約合人民幣420元/噸),瑞鋼聯每噸虧損1000元左右,100萬噸就是虧損10億元。」

  上述貿易商透露,2008年瑞鋼聯在市場上壓了五六百萬噸的貨,以每噸200美元計,將近壓了10億美元資金(約70-80億人民幣)。「當時他們根本還不出這麼多錢,肯定有銀行在不斷地幫他們renew(更新貸款)。」

  據公開資料顯示,瑞鋼聯目前是中國銀行的重要客戶。在新加坡中國銀行成立75週年的宣傳中提到:新加坡中行的客戶包括了許多「走出去」的中資企業,如中石油、中石化、華能、中海油、中化、五礦、中鋼、瑞鋼聯以及華為等,為中資企業走向世界、擴展更廣闊的空間給予積極的金融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845

誰在和康美做生意?$康美藥業(SH600518)$ 都說

http://xueqiu.com/6586543386/23772351

說明:本人融了康美的券,規模不大,一萬股。康美股票下跌才能獲利,我寫這篇文章不可避免帶有些許偏見,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應瞭解這一點。

我是在看了@中能興業valuetool 《康美謊言》和@奧德修斯 《康美故事》後做空康美的。感謝他們發現了這家公司的問題。但質疑發生以來康美的股價表現,讓我不得不為自己的利益做一點貢獻。感謝週刊的一位記者從預付賬款科目發現康美將數億的廣告款付給了一家註冊資本僅3萬元、因完成崇高歷史使命已註銷的公司。受週刊記者的啟發,我也從預付科目出發,做了一番探索。我試圖發現的是:誰在和康美做生意?

要搞懂康美的生意經不容易,因為自2011年報始,康美披露的信息越來越少。朋友們可將之與2010年的年報對照閱讀。當然2012年的披露更加離譜。

(a)業務細分披露越來越粗,2012年甚至將出售商舖所得記入「中藥」

圖:業務細分數據

查看原圖
2010年還能看到的中藥細分——中藥飲片、新開河產品(人參)、中藥材貿易,2011年合併成了中藥。中藥飲片和中藥材貿易是一回事麼?完全不是。2010年中藥飲片、新開河產品(人參)、中藥材貿易這三者合計收入為22.7億,以翻番的速度增長到2011年的49.6億,是哪部分在增長?

2012年報細分與2011年相似,這種細分更加可笑。2012年康美亳州中藥城的商舖對外銷售併入賬了。收入細分裡卻看不到這部分,跑哪裡去了?大概是記入「中藥」裡了。不帶這麼玩的吧?因為商舖賣的是中藥材,所以賣商舖的收入計「中藥」?這還怎麼分析、估值?

(b)不再披露詳細前五大客戶

查看原圖

「現在大家都這麼披露,原先康美是過度披露」,你要這麼說,我也沒什麼可爭論的。

不過從上表可以看出,康美向前5大客戶的銷售增長幅度有限,僅為12.4%(380,883,525.42/338,855,684.06-1)。因此,有理由相信,2011年康美收入的增長不是與老客戶的生意規模在急劇膨脹,而它與越來越多的客戶做生意。僅僅因為「康美之戀」的廣告,所以越來越多的中藥材貿易商站到了康美麾下?

(c)不再披露預付款項前5名名單

這個後面細說。

這個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康美選擇越來越少的披露,背後肯定不是「糾正過度披露」的錯誤,而是刻意想隱瞞什麼。康美前五大客戶主要是中藥飲片客戶,我覺得這部分疑點不多。但別忘了康美的核心業務是中藥材貿易業務,數據簡單外推顯示康美2011年中藥材貿易收入35.7億元,佔公司業務收入59%。但試圖從業務細分、前五大客戶等看出康美在與誰做生意是不可能的。

讓我們回到2009年年報預付款項細分上,從中可以看到康美的上游。

查看原圖

上表中單位名稱居然是「預付『景天苷注射劑』技術轉讓費」、 「預付『毒熱平注射劑』技術轉讓費」。靠,這也行?具體信息沒說,沒關係,看之前年度的年報。

2008年報p55內容如下:

b、公司於2006 年9 月與北京群隆華科技有限公司簽訂關於「景天苷注射劑」技術轉讓合同書,總額合計30,000,000.00 元,2006 年9 月年已支付第一期款18,000,000.00 元,2008 年12 月已支付第二期款9,000,000.00 元。

c、公司於2006 年9 月與北京市中醫藥大學簽訂關於「毒熱平注射劑」技術轉讓合同書,總額合計15,000,000.00元,公司已按合同條款支付了第一期款9,000,000.00 元。

2006年報p39內容如下:

公司於2006 年9 月與北京群隆華匯科技有限公司簽訂關於「景天苷注射劑」技術轉讓合同書,總額合計30,000,000.00 元,並已支付第一期款18,000,000.00元。

2008年報中的「北京群隆華科技有限公司」應為「北京群隆華匯科技有限公司」,因為北京工商局網站上只能查到後一家公司而查不到前一家公司。好吧,一家一家說。

1、青海寶峰土特產有限公司

公司簡介:土特產品、中藥材的銷售(專項規定的除外),冬蟲夏草、青貝、農副產品的收購(不含糧食)、批發銷售(來自Google)

網站上找到的電話已無人接聽

青海工商局查詢結果:已註銷。網頁沒顯示註銷的時間。2010年報沒再出現這家公司,大概是2010年註銷的?有康美這樣的大金主,2009年末預付近9000萬購冬蟲夏草,公司居然還註銷了?是不是這裡面有什麼見不得光的東西?

查看原圖

2、北京童年時光影視文化傳播中心

這個不多說了,證券週刊上寫過這家公司。註冊資本3萬,康美付了它巨額的廣告費。目前已經註銷。

查看原圖

3、北京群隆華匯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市企業信用信息網顯示這家公司尚健在,註冊資本50萬,地址在北京市朝陽區花家地南里10號樓412室。

查看原圖

利用5.1的好天氣,去了趟朝陽區花家地南里10號樓。照片如下。這是一棟居民樓。只是412室無法確定,因為有好幾個門洞,正確地址應該是朝陽區花家地南里10號樓x單元412室。向居委會大媽詢問北京群隆華匯科技有限公司,大媽表示沒聽過這家公司。

康美的3000萬付給了居民樓裡的這家公司?你信麼?我信,因為康美不是付了好幾億的廣告費給一家註冊資本為3萬元的公司麼?

查看原圖

4、北京中醫藥大學

這個不多說吧。

5、青海珍寶土特產有限公司

情況同1,已註銷。

查看原圖看了獲得的這些資料,我特麼非常頭暈,康美究竟在和誰、以什麼樣的方式做生意啊?難道和康美做過生意的公司就得死?

查看原圖

下面是我含有偏見的猜測。

在天朝做生意不是那麼容易的事,灰色部分起了很大的潤滑作用。象康美這樣的民營企業,短短幾年在資本市場上融資近100億,更是難以想像。對比信託公司的利率,就知道康美的這些資金成本有多低。要獲得這些低成本資金,會有額外的資金成本。假定額外資金成本2.5%,100億對應的xx支出為2.5億元。

我推測,上面除北京中醫藥大學外,其他均為有特定目的的「項目」公司。這些公司一旦「項目」完成,公司的使命隨之終結。這些,你懂的。

這些「項目」難道會和監管部門毫無關係?當然不會。康美事件以來證監會的表現已經說明了一切。

投鼠忌器啊。寫到這裡我忽然悲觀起來,準備明天回補、認賠出局。因為如果證監會不作為,誰也拿這種騙子沒辦法。證監會會作為嗎?答案是:不會。萬福生科的案子已經說明中國資本市場是怎麼回事。好吧,認賠、出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87

爛片充斥電影院:誰在控制中國的電影院線?!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945.html

誰在控制中國的電影院線?

《小時代》在20個城市的首日排片45.01%,打破中國影史全項紀錄,雖然影片褒貶不一,但是如此高的排片還是帶來了穩定的票房收入,上映三天即破兩億元;同樣「負口碑」影片《天機·富春山居圖》(以下簡稱《富春山居圖》)上映時達到35.6%的排片份額,票房2.9億元也算「完美收官」。

相比之下,同期上映的影片如《光輝歲月》《逆光飛翔》等影片卻票房慘淡,《光輝歲月》在上映後三天票房不足百萬元,而對此《光輝歲月》劇組也公開與光線傳媒掐架,斥責對方不作為。

從《富春山居圖》到《小時代》的高排片率可以發現,中國電影院線和發行方有力掌控影片的生殺大權,而觀眾則是陷入從「被選擇」到「無從選擇」的怪圈。市場化調節的電影產業在中國發展畸形,營銷本無可厚非,然而「爛片大排檔」集體拉低觀眾口味,而「好片」也會因為市場的「不選擇」而慢慢銷聲匿跡。

制發方利益早綁定

如今,幾乎所有的電影營銷技術總和都比不上「排片率」一個數字,特別是首日高排片量已然成為片方宣傳手段之一。

6月27日《小時代》全線上映,第二天片方微博即曬出一組數據彰顯其野心:如果從《阿凡達》到《北京遇上西雅圖》等近年20部賣座片的首日排片量進行對比,不難發現在最近半年賣座片中,《泰囧》首日排片約34%、《西遊:降魔篇》約40%、《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約35%、《中國合夥人》約36%,這些影片最終累計票房均超5億元……

據瞭解,《小時代》首日排片量即達到45%,壓倒前人的數據將《小時代》以及背後的樂視影業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上映三天導演賈章柯即在微博上暗諷《小時代》無約束排片擾亂市場經濟秩序。

排片率懸殊直接導致影片票房收入巨大差異,而票房收入則關係著製作方和發行方在分賬中獲得的實際利益,其中再加上黃牛等因素的爆炒加碼,院線排片成敗是決定影片生死的致命因素。而背後利益的操縱者還是發行方和院線。

記者觀察到,電影《小時代》開演即列出背後投資方有十餘家,其中包括北京大盛國際和樂視,而這兩家也在發行方之列,其中樂視影業則在後期發行中佔據絕對份量,其CEO張昭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現在沒有一個片子不做市場會有好結果,而等片子出來了再到處求人發行絕對為時已晚,樂視對《小時代》從投資到製作到發行,早就有自己的想法,這幾方面是相互配合的。」

而同時擔任出品方、製片方和發行方的大盛國際則因為成功投資發行電影《錦衣衛》和《葉問2》而聲名鵲起。在電影的宣傳發行期間直接加入其他投資方則是大盛國際創始人安曉芬和張昭的共識。

「電影進入發行階段而投資方多得根本擠不進來。」安曉芬表示,「具備優勢資源。再有實力的公司也不可能一家做,不僅是為了分散風險,而且是為了資源組合。你看很多電影出品單位一串,都是因為資源整合的需要,院線、電視台、廣告商這些資源都是錢買不來的。」

事實上,與其說發行院線「珠胎暗結」,不如說院線排片量的多少最終是發行方內部資源整合的外化體現,合力迫使院線「投降」。

「一部電影的上映檔期和排片率,製片人和導演往往沒有太多的話語權,是由發行方來決定。發行的軟實力和電影本身硬實力的總和才是影片最終成功的保證。好比像《小時代》投資和發行高度重合一體化,首先上映的檔期都可以由總裁自己決定,另外除了利益驅動也有關係因素,《小時代》投資方的資源太豐富了,而且一些直接參與發行,這其中資源充分調動也能促使院線、影院必須給這個面子。」電影營銷專家王大勇表示。

發行方的話語權

製片方、發行方與院線和影院的票房分成比例之爭由來已久。分賬制是現在電影產業票房利益分配最主要的一種形式。一般而言,每部影片在電影院上映的收入,除去5%的國家電影發展專項基金和3%的營業稅兩項固定支出以外,剩下部分的實際分成比例為:製片方和發行方佔43%~45%,院線和影院佔55%~57%(部分強勢影片有浮動)。而製片方在43%~45%中間再進一步協商分賬,一般而言發行方需要先收一個發行代理費(發行佣金),約佔發行票房可分配收入的5%~15%。再在發行總的可分配收入中逐項收回發行佣金,導演或主創明星獎勵,代為墊付的發行成本(拷貝費+宣傳費等)以及稅金等。

因此,承擔風險最大的製片方分賬最少,一直以來分賬制度向院線傾斜引起製片方的不滿,而在調整比例無果的情況下只有依靠發行方將蛋糕整體做大,才有可能確保賺錢。而在整個發行環節中,和院線確定具體的排片數量又是最關鍵的一環。發行方與製片方的命運綁在一起,而發行方又和院線之間相互博弈。

事實上,在製作、發行以及院線三方中,只有發行幾乎是旱澇保收的,這也就決定了其可以在兩方中間調節利益關係。一般而言,為了取得良好的排片率,發行方小投入而換取高票房則是圈內不言自明的潛規則,比如,電影人朱三衛抨擊《小時代》砸錢包場造聲勢,還根據排片率的高低給影院返點,影院排片達到40%給影院一個點,45%給影院兩個點。對此樂視影業並沒有給予否認。首都電影院總經理邱鴻濤表示,這種以排片率返點的做法也不是《小時代》獨有。「當然沒有高額票房預期的影片,哪怕片方說不分成,影院也不可能接受。」

在中國電影市場明顯畸型的利益分配格局中,看似市場化而實際壟斷性的院線投資,製片公司、發行公司、院線公司等諸方之間看似清晰又異常模糊的職能界限,最終反映到排片率上,呈現飆高失控狀態。

「進口大片的發行基本上不叫『發行』。海外片方給了什麼素材,製作完了給影院上映就行了。如果這部電影份量很重,院線、影院都知道能賺錢,就會把檔期調給這部電影,這根本就不叫『發行』。發行實際上包含了更多的層面,包括宣傳、策劃和排映。排映實際上最能反映發行方的水準。」王大勇對記者表示。

相對於廣義上的「發行」,每個發行公司又有自己的定義。光線影業發行總經理陳紅莉認為任何一部電影若委託光線擔當發行方,公司的職責是將承載影片整體的宣傳規劃,包括宣傳階段活動的設計安排,其中,尤為重要的是需要藝人積極配合,藝人的配合對宣發任務而言,其重要性屬策略級別。

食物鏈底端的掙扎

在任何範疇下,市場制度和規則的不公正,最直接、最必然的結果都是處於食物鏈最末端、最弱勢的群體被更慘烈地蠶食和犧牲掉,去年有《銅雀台》,現在有《光輝歲月》《逆風飛翔》。然而即便《富春山居圖》《小時代》的爛口碑,但是由於類型片和觀眾心理接近,投資金額多,有品牌植入,並且有大明星支持,相反最符合如今市場的要求。

一般而言,一部電影上映之後,院線會根據其口碑、上座率等因素決定是否增加排片場次。此前增加排片場次都是由影院經理來完成,但是一些院線為防止院線經理權利過大將萬達院線和大地院線主動權從影院經理手中回收到院線方。

然而,這種看似由市場調節的機制卻由院線方親手打破。由於上映時排片比例懸殊導致那些擁有高排片比例的影片即便再爛也能夠通過口碑營銷,或者進行映後營銷從而將排片率在第二周之後穩定在20%~30%的水平。而那些一開始排片率就超不過10%的影片則幾乎不可能在後期使影片排片率陡增。由於這種機制的自動運行,因此處於食物鏈最底端的製片方其實非常被動,如何化被動選擇到主動成為製片方必須考慮的問題。

近來影片《光輝歲月》和光線的罵仗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道理。

「這絕對不是天災,而是人禍。」《光輝歲月》導演熊欣欣在6月的海峽影視季上直指宣發方(光線傳媒)沒有做好分內事而導致票房慘淡。該劇組隨後在公開信中吐槽光線傳媒「宣傳物料投放不到位,電影同行觀影活動不組織、安排的場次很尷尬。」並稱與光線傳媒停止合作。

同樣遭到類似「不公」待遇的還有小清新影片《逆光飛翔》等,因為排片率只有個位數,製片方通常把矛頭直指發行方,令《光輝歲月》劇組氣憤的正是光線傳媒拿人錢財卻沒替人辦事。

對此,光線影業發行總經理陳紅莉對記者表示:「對於一部投資超過7000萬元的電影,而且宣發費用都不需要自己去墊付,大家覺得宣發費多少合適?事實上,雙方商議宣發預算不超過1000萬元,實際給了我們700萬元,目前花掉的費用不超過400萬元。其中還包括應該出現在製作費裡面的費用:主題曲製作和後期製作。而在看完粗剪版之後認為不值得為其發行。」

事實上,在發行方擁有話語權的大形勢下,宣傳發行成了「良心活兒」。「光線只負責發行,無投資。如果沒有光線的發行,《光輝歲月》只能更慘,影院已經很買賬了,上映權在影院一方,影院要賺錢,不可能上不賺錢的片子。」陳紅莉表示。

然而有意思的是,在打嘴仗的同時,《光輝歲月》在院線的排片率居然微微回升,即便製片方賭氣說:「不玩了,下線吧。」一些影院仍舊排片的原因在於《光輝歲月》利用微博大戰有意無意完成了上映以來最有效的一次營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342

誰在妖魔化汽車後市場?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659.html

導讀:最近不止一次聽到專業人士對汽車4S售後業態提出批評,互聯網人批評情有可原,因為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永遠都是持批判態度。但做投資的應該對這個業態有更深刻的認識,不應人云亦云地否定這個業態的市場價值。對於4S的判斷,投資人和消費者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不可能相同,如果相同,那投資人一定站錯了隊。

在我看來,都是一些不懂4S售後運營的人在批評這個業態,作為汽車後市場的用戶漏斗,4S的售後業態實質上借助價格歧視篩選出了高價值用戶。4S的配件和服務有高利潤,一方面實現了真正意義的品牌連鎖,另一方面也使得這個業態有可能擺脫汽車後市場惡性競爭的宿命。

對於某些價格敏感型消費者而言,這種奉行撇脂策略的4S模式罪大惡極,但對於投資者而言,這樣的業態更值得投資。所以,如果消費者組織說4S業態不可持續情有可原,但對於專業人士不應得出這個結論。

4S業態的弊端是其他業態生存的土壤,但毫無疑問的是,其他業態都只能填補4S的服務空白,而無法取代它,在這種情況下,4S佔有高端,其他業態佔領低端,4S降低成本降低服務價格意味著其他業態被顛覆,其他業態漲價意味著自己被顛覆——從這個邏輯看,顯然4S業態是好的,其他業態則前景堪憂,投資者何去何從應該慎重思考。至於4S業態未來,精細化管理提高服務利潤,降低服務成本是根本,利用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是短期必然會做的事情,很多創業者都圍繞4S的配件供應、人員培訓等需求在賺錢,相反,靠著其他後市場業態賺錢的則很難。高端業態有更大的調整空間,相反,路邊店等低端業態要調整則困難重重。

之所以說4S業態值得肯定,實現了真正意義的連鎖是核心。麥當勞和肯德基的連鎖服務是很多人津津樂道的,投資這種餐廳的加盟費也在幾百萬左右,但這幾百萬的投資才能保證服務的標準化。20多年來,無數企圖低成本模仿麥當勞、肯德基的本土投資都失敗了。大量本土的餐飲連鎖都只能保持小而美,距離成為全球性品牌十萬八千里。4S售後服務是目前國內汽車服務業態中標準化做得最好的,對於正常服務的4S店,無論在哪裡,其服務人員的服裝、話術、價格、配件品質都基本相同。隨著廠商檢查項目增加,這種標準化做得會更好。

我們可以看到今天汽車後市場有很多打著連鎖服務旗號的快修服務網絡,看門臉或者服務人員的服裝似乎還算統一,但如果問問它的投資人大家就會明白,這類連鎖幾乎都是掛羊頭賣狗肉,雖然店頭有品牌,但內裡則是另外一回事,各種渠道各種品質的零部件都會出現在這種連鎖店裡,各種服務報價甚至在一個城市都難統一 ——最近一兩年投資的汽車後市場連鎖正是為了做到統一服務而不得不採取直營模式。作為品牌輸出方,連基本的技術支持都很難做到及時,更遑論提供高質量的人員培訓、品牌推廣、市場營銷、客戶導流了。

說到底,隨著汽車三包開始實施,4S業態下,主機廠會通過建立技術支持體系來解決車輛修復的問題,但非4S模式可不會保證幫你把車一次修好,一定意義上,修的次數越多,它獲利也越多,你如何約束它呢?但4S是有約束的,正因為有這個約束,廠商才會花功夫建立遠程診斷、技術中心站、技術服務中心等並不常用的體系,這些成本當然需要高回報的業務模式才能建成。

4S業態值得肯定的第二點在於這種業態不考慮地租實現了統一定價,真正擺脫了其他業態的價格戰的惡性競爭。我們可以看到除了4S售後業態外,其他競爭業態獲得用戶青睞的主要理由就是價格便宜。如果賣便宜就是優勢,那直接免費豈不是更有優勢?但免費服務可以在互聯網上當噱頭騙網民點廣告,但在現實世界中,免費服務會讓投資人血本無歸。其他售後業態的低價競爭最終只會讓自己無路可走,唯關門大吉一途。

對於投資人而言,連鎖服務才有可能把各個連鎖店的涓涓細流變成可觀的現金流,然後拿著這個現金流到資本市場打包銷售。真正靠售後那點利潤空間賺錢的投資人就太天真了。但要真正打動資本市場,真正的連鎖服務才有生命力。廠商的霸道之處就在於,它能夠在不掌握店舖所有權的情況下,讓店舖所有者服從連鎖條款約束,這是所有連鎖服務能夠成功的關鍵。雖然也有少數4S店經營者涸澤而漁,幹著坑蒙拐騙消費者的事,大從大趨勢看,廠商會借助很多種監控工具降低這類事情發生的概率。相比之下,目前試圖和4S競爭的其他業態連找到合格投資人都比較難,連基本的真品配件、專業技術支持都難做到,何談連鎖服務,何談品牌價值,何談未來在資本市場上獲利呢?

我不認為4S是後市場的終極模式,但它所建立的服務標準是所有其他業態繞不過去的。在保持同樣服務標準的情況下,如果其他業態能夠做到規模化連鎖服務,或許那時候才是給4S模式致悼詞的時候。目前我只看到靠著更低配件加價率、靠著不給員工上保險才能運轉的後市場連鎖服務,對投資人而言,這種業態並沒有增加價值,只是降低利潤率期望,這是劣幣驅逐良幣的競爭,不要期待這種這種低成本低利潤的業態會是產業未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264

誰在管理全球超級富豪們的財富?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465

現在,新晉的百萬富翁不再是守舊的鐵路大亨。

據彭博市場雜誌數據,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北美百萬富翁的人數增加了11%,達到373萬人。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百萬富翁都把他們的財產放在哪兒呢?

彭博市場為管理這些超級富豪資金的金融機構進行了順序。許多頂級多家族理財室(multi-family offices)均與銀行有關(為了保持神秘性,它們努力表現的規模較小)。但是,另外一些金融機構是獨立運營的。

超級富豪們的資產去年增長至46.2萬億美元。現在,全球存在很多潛在的新客戶。這些金融機構正在從拉丁美洲尋找新客戶。

在為富豪們理財的金融機構中,匯豐銀行居首。它服務340個家族,管理的資金達到1373億美元。Northern Trust和Bessemer Trust 緊縮其後,分別服務3457個家族和2200個家族,管理資金分別為1120億美元和779億美元。

按資產管理規模排序,以下為具體情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201

GMO: 當下的中國,投資者的墓地 誰在裸泳

http://xueqiu.com/9034945120/24717817
Edward Chancellor,GMO的投資經理。他從投資的角度,對中國現狀進行了判斷。「墓地」這個字眼,並非小編譁眾取寵的噱頭,而是該文作者自擬的標題(China: the graveyard for investment)。編譯如下,僅供參考:

中國經濟的「不平衡」,談了多年,已成共識。但是,很少有人專門從投資的角度,分析這種「不平衡」對投資收益的影響。

下面的分析很簡單,只有三個東西:一個基本的經濟原理、一種常見的投資現象、一類經典的發展模型,恐怕讀者都似曾相識,然而,再往前推一步,你將發現:中國,正在變成投資者的墓地。

一個基本的經濟原理

翻開各種經濟學課本,你都能找到這條原理:邊際收益遞減。

這條原理,用大白話說,就是:餓的時候,吃飯很香;撐的時候,吃飯想吐。

這條原理,放到投資裡講,就是:投資不足時,往裡投,收益高;投資過度時,還往裡投,死得慘。

因此,決策時,不能單單回頭看,不能只看歷史收益率;更重要的是,看現在。 你必須理智判斷,你要投的那個地方,現在,是投資過度,還是投資不足?弄懂現在,未來的收益率顯而易見。

所以,投資而非投機的人啊,請記住,要預測未來的收益率,永遠不能依賴歷史數據,只能依靠當下的投資存量。過去,有人在中國成功淘金,收益爆棚,但是,你現在再去,可能已經晚了。

一種常見的投資現象

隨便翻開一本投資學的書,你都能找到這個詞:羊群效應。

這種效應,用大白話說,就是:灰機,看,灰機~ 不管天上有沒有東西,只要有人仰著頭,就會有一群人跟著傻看。

這種效應,放在投資裡,就是:投資,往往扎堆從眾。一項投資品,哪怕價值一般,在你之後,只要還有買入的,你就還能出手;如果你是最後一個,不好意思,要砸手裡了。所以,買得越晚,越是危險。

所以,投資的人,請記住,要決定是否投資,永遠不要看多少人投過。即便一定要看別人,也要看有誰剛剛投過,注意,關鍵詞是「剛剛」和「誰」。一個多年不倒的投資聖地,那些投資巨擘就算來過,也早見好就收、儘早撤退了;這種投資聖地,熱鬧得越久,裡面越空。

一類經典的發展模式

但凡接觸過「發展經濟學」的人,都知道這個詞:亞洲發展模式。

任何發展模式,都有目的與手段。亞洲發展模式的目的是單一的:追求最大的GDP增速。

至於手段,理論上講,帶動GDP的有三駕馬車,消費、投資、進出口。但是,由於發展中國家購買力不足,無法依靠消費與進口,就只剩下兩個輪子可用:投資與出口。

擴大投資與出口,有正常的辦法,也有不正常的辦法。不幸的是,大部分國家採用了不正常的辦法,包括中國:首先,扭曲金融體系,鼓勵儲蓄,抑制消費,保證重要產業的資金供給,充分生產;其次,扭曲匯率體系,壓低人民幣估值,把「中國製造」變便宜,使勁出口;再次,扭曲政府支出,增加投資性支出,大力引導「鐵公基」建設。

不正常的手段,能迅速帶動經濟,但後患無窮。留下來的,是一個脆弱的金融體系,一大攤過度的存量投資。

所以,投資者需要懂得,自己的目的是什麼,投資對象的發展目的是什麼。兩個目的,越重合,越好。

做投資的目的,是追求最大的回報率;而「亞洲增長模式」的目的,是追求短期GDP增速最高,是追求產出最大;相應後果,是積累了過度的存量。

你懂得,過度存量,從來都與高回報沒有關係。

再看中國

以上道理都是普適的,沒有一個是為了針對中國而創造的。

然而,上面三個投資陷阱,中國全都掉了進去。中國現在,與1990年失衡的日本很像,不同的是,中國比日本嚴重得多。關注一下與投資關係最密切的兩個指標,國家的過度儲蓄,與國家的投資佔比——中國的過度儲蓄,用經常賬戶順差衡量,現在是GDP的10%;而日本最高的時候,也沒超過GDP的4%。中國的投資,已經爬向GDP的50%,幾乎是日本失衡頂峰的兩倍。

讓我們看一張華爾街見聞曾刊發的舊圖,來自IMF估算。橫軸是消費,縱軸是投資,把全世界主要國家畫在上面,大家看看中國在哪裡:

查看原圖
現在的中國,就是二十年前的日本,同一策略,同一思路,同一節點。1990年,日本失衡無以為繼,金融體系幾近崩潰,接下來,它步入了持續二十年的滯漲與停滯。中國,能離這一命運能有多遠呢?保8、保7、還有最起碼保5,無論多少人說了多少遍,Edward Chancellor的看法,保持悲觀,且很堅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6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