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5-25 17:27 編輯 馬雲的瘋狂布局:充滿想象力的阿里“衛星城” 作者:格隆匯 天成 阿里巴巴自去年上市,踏上神壇以來,日子並不好過,遭遇了一系列風波,股價也應聲而降至最低80元左右。現在的阿里,傳統電商業務似乎已過了黃金時代,新興業務、國際化戰略見效仍需等待,青黃不接之時,難怪不少人懷疑:阿里的好日子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確實,阿里的主城——電商業務已經發展得太龐大了,要維持運轉已經相當不容易更不用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了。不過,在阿里帝國,主城之外,馬雲已經布局相當數量的“衛星城”圍繞周邊,並且還在快速“建設”,這些衛星城與主城密切相關,與主城資源互補又獨立發展,未來如果發展壯大,將有著不亞於主城的規模與能量。 在分析馬雲的諸多“衛星城”之前,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麽是衛星城? 衛星城概念最早產生於英國,當時倫敦人口、規模已經相當龐大了,於是有人提出大規模地把倫敦的人口和就業崗位分散到附近的衛星城鎮去。不過直到後來,美國學者泰勒正式提出並使用了“衛星城”這一形象性的概念: 衛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圍建立的既有就業崗位,又有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設施的城鎮,是在大城市郊區或其以外附近地區,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業而新建或擴建的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城鎮。因其圍繞中心城市像氣象衛星一樣,故名。 其發展要經歷三個階段:
簡而言之,衛星城初期是為滿足分流中心主城的壓力而提出的,不過隨著衛星城發展到一定階段,將會獨立於主城,依著自己的特點,闖出另一片天地。 而其實接下來你會發現,建築規劃師們提出的衛星城概念,和馬雲在主城——電商城之外所布局的林林總總的“衛星城”是一個道理。 馬雲的中心主城和衛星城 馬雲的中心主城是電商,早期以電子商務為核心的投資並購占據絕大部分,不過隨著電商領域的布局豐滿,阿里開始深入娛樂、金融、生活服務、醫療等多個與消費者息息相關的領域,並以大數據、雲計算為核心進行整合的衛星城池正在形成。下圖描述阿里的各領域業務的布局情況: ![]() 阿里主城:電商;衛星城布局包括:雲計算服務、倉儲物流、支付、電商業務、O2O、移動端、文化娛樂和數字媒體、在線教育、健康醫療產業、金融業。 ![]() 阿里商業布局圖: ![]() 來源:易觀智庫 阿里投資路線分布: 從投資行業分布看,2013年以前,阿里主要是以電商、物流為核心展開一系列投資布局——從早期的基礎網絡架構投資、到電商協同服務投資,都是以擴展、完善中心主城——電商生態為主。2013年至今,阿里則將中心轉移到移動互聯網、O2O、金融、社交以及文化創意等社交和生活服務類投資,並且從投資數量來看,已經遠超過往,說明這兩年阿里正在快速把資金投放和布局這些領域(大力建設衛星城)。 ![]() ![]() 阿里近10年的投資收購事件: ![]() 阿里瘋狂布局衛星城背後的邏輯 這兩年阿里瘋狂的投資並購,布局像文化娛樂、健康醫療這樣的衛星城(華數傳媒、恒大足球、文化中國、優酷土豆、21世紀傳媒、中信21世紀...),讓眾多阿里粉絲們大呼:看不懂。曾有批評指出這類投資與阿里主營的電商業務相去甚遠,可謂“不務正業”,一路“投資”過來,誰也看不清楚馬雲、阿里的邏輯,只是在期待他的下一次“投資”大戲。 那麽,阿里這樣做,是布局?還是迷失? 其實就像建設衛星城一樣,阿里在電商之外這樣的“輻射”動作,其背後是:電商的格局已經穩定了,空間在縮小、風險卻在提高,阿里亟需從電商中出來,去輻射更多的服務領域。從戰略角度來講,電商平臺業務就好比阿里的“都城”,都城穩定了,想要繼續擴張,只有在大本營周圍建立衛星城和護城河,不斷試探和鞏固後方,才能使阿里的稱霸無後顧之憂。 阿里這樣看似多點撒網、毫無章法的做法的確會讓人看不懂,但高手就是高手,縱觀馬雲的投資布局,不是把控了產業上遊,就是與行業領先者深度合作,抓住痛點精準出擊。我想,如果馬雲學習圍棋,必是圍棋高手,所謂布局,好比“於無聲處聽驚雷”,講究的是先人一步,圍棋落子,看似天女散花,毫無章法可依。但用到巧處,日後竄起成勢,讓對手措手不及。研究馬雲的每步棋,確實都讓人眼前一亮,奇思中不乏“穩健”。依托阿里的現有的大平臺,執行得當的話,未來5到10年“開花結果”只是順理成章罷了。 阿里衛星城布局的三個階段 前面講到,衛星城的發展要經歷三個階段:
這三個階段是逐步遞進的。反觀阿里這麽多年來的投資布局,其實也是這樣,按照自身以及市場需求,從小到大,層次從低到高。 第一階段:完善主城的布局——電子商務的生態體系布局 電子商務是阿里的立足之本,因此其投資與收購的前期布局主要是圍繞其主業,逐步形成行業垂直發展優勢,最終建立電商、物流、支付三大核心生態體系,這一布局是其能夠立足產業發展巨頭地位的核心根基。 第二階段:彌補與競爭對手差距的主動出擊——重點布局移動互聯網 受移動端入口分散特性的影響,和競爭對手相比,阿里在PC端的海量流量優勢並沒有被成功移植到移動端。通過對UC、高德地圖、新浪微博的投資與全資收購,阿里在移動端掌控了多個大流量入口,彌補了與騰訊等競爭對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差距,未來可能將地圖資源、支付、電商等資源打通,形成涵蓋用戶日常生活學習、商業活動、社交等領域,最終形成包含吃、穿、住、行等綜合需求的數據收集和匯總的生態體系。 第三階段:獨立於主城、有潛力的衛星城布局——滿足用戶更高的生存與精神生活需求 如果說阿里在投資的第二階段主要圍繞布局移動互聯網流量入口,通過線上線下移動商務閉環布局,完善本地生活和基於LBS功能的用戶體驗,滿足用戶在社交、衣、食、住等方面的基本生活需求,那麽阿里在投資的第三階段力求通過全面布局滿足用戶在醫療、教育、金融,特別是在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 如文化傳媒領域,收購文化中國(阿里影業)、推出娛樂寶產品、投資優酷土豆、21世紀傳媒,以及收購恒大足球隊50%股權等案例,本質上是圍繞用戶在文化娛樂等更高層面的精神需求展開——娛樂寶實現新的影視劇投資模式、阿里影業等生產內容、優酷土豆是播放平臺,而同華數傳媒的合作,可借助其在內容資源、牌照和渠道方面的優勢。通過以上布局,阿里已經形成一個貫穿上下遊的文化創意產業生態圈。 阿里布局的三個階段 ![]() 那麽,阿里這樣三個階段布局的最終目的又是什麽呢?用阿里投資部負責人張鴻平的話說就是:建立無邊界的商業生態系統。 “阿里的投資方向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和阿里現有業務做比較強的整合,相對來說,這部分阿里會采取控股的方式(多數股權、全資);另一部分,阿里巴巴在眾多的投資里,采取少數股權投資。阿里從本身來講,是一個從打造生態圈做平臺的公司起家的,所以我們實際上非常強調在生態圈里頭的布局和大家共贏的觀點。通過不斷布點、織網,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阿里巴巴將打造一個全新的生態體系,建立移動互聯的“無邊界生活圈”,實現“淘寶就是生活”的願景。” 馬雲的衛星城布局能成功嗎? 其實,馬雲、阿里建的這些衛星城、做的這些布局,是在取勢,這勢便是未來十年、二十年的大趨勢。正如十幾年前,別人看不懂馬雲做電商一樣,因為他的想法和別人不一樣,現在同樣很多人看不懂阿里。用馬雲的話說就是:大家對於阿里的有些投資看懂,有些投資看不懂,都很正常。其實一個投資,假設連街上買股票的老太太都能看懂的話,那麻煩就大了。戰術是基本上今天做的事情大家都明白,你原來幹這個,那只是戰術,真正的戰略,你去思考未來。 沒錯,馬雲在思考未來,但這未來並不是空洞遙遠的如科幻小說一般,而是看得見想得到的未來,很多人看不懂不做,但也有人看的懂不願意做,因為一旦你下決心要發力這些朝陽領域,重構傳統行業,面臨的道路險阻將會異常的多,沒有打破傳統的意念、沒有堅韌不拔的決心、沒有一呼百應的統治力,是決然成功不了的,能成功的必然是人上之人。 這些,馬雲有嗎? 《福布斯》雜誌曾這樣描述馬雲,“深凹的顴骨,扭曲的頭發,淘氣的露齒笑,一個5英尺高,100磅重的頑童模樣。這個長相怪異的人有拿破侖一般的身材,同時也有拿破侖一樣的偉大誌向! ” 網友和媒體稱他為“外星人”、馬ET。對於酷似“外星人”的長相調侃,有人解釋原因稱因為他不太走尋常路,對地球上的規則天生叛逆。 沒錯,馬雲絕對是叛逆、打破常規之人。零售業被其顛覆、物流業被其顛覆,連銀行業也被其改變(余額寶),阿里如此敢為天下先的“大膽”動作,鑄就了它的的偉大。正如Facebook創始人紮克伯格的信條——Movefast and breaking things(快速前進,打破常規),一件事情、一個項目想要成功,必然是善於破除原有規則,創新、在創新...... 目前來評價馬雲的衛星城布局能否成功還為時尚早,其中一個難題是:業務整合、協同效應。 阿里已經做到如此龐大的規模,並且還在不停的投資、合作、布局,比如前段時間和上汽合作開始進軍互聯網汽車、與樂視體育合作開始做體育產業、還有銀泰商業傳要變為阿里商業,未來阿里的衛星城池將進一步擴張,大家擔心的是:馬雲真的是外星人麽,能把這麽一大家子給管好? 這些,我們就留給時間來檢驗吧。 參考文章:《阿里投資邏輯與產業布局(2005-2014)》——但斌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持有該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 |
“大城市的疏散主要靠衛星城,首先衛星城必須擁有能夠產生產業的系統,如果一點都沒有,那就麻煩。”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仇保興近日稱。
他是在由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主辦的“2016中國特大城市高端論壇——從國家規劃到城市治理”論壇做上述表態的。2016中國特大城市高端論壇的召開正值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喜迎六十誕辰之際,是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建校60周年的重要活動之一。
仇保興表示,近代以來,全球城市發展有這三個里程碑。在五千年城市發展史過程中間,其實都圍繞著三個目標,一個就是城市的幸福指數。第二就是經濟發展,第三個就是可持續性。這三角形左右了我們城市發展史最主要的問題。近代以來由於工業文明推動了城鎮化,我們把城市發展立足三個里程碑。
第一個就是120多年前英國人霍華德提出的田園城市,主要是針對工業革命以來,我們城市出現眾多的城市病,120年前城市病,他提出來田園城市來彌補,來解決。
第二個階段是波蘭籍的規劃學家沙里寧就提出了特大城市有機疏散,然後根據這個理論英國跟法國開展了新城建設,形成了風靡全世界的新城運動。這個新城運動就是解決超大城市的空間疏散,圍繞著生活更美好,可持續性和經濟的繁榮。
到了上世紀末我們越來越發現城市是氣候變化的主因,聯合國做過統計,以城市為單元產生的溫室氣體,相當於人類活動產生溫室氣體75%,城市主因在城市自身需要作出變革,所以提出來生態城市。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從田園城市到有機疏散再到生態城市,經歷了三個里程碑。
仇保興認為,大城市的疏散主要靠衛星城,首先衛星城必須擁有能夠產生產業的系統,如果一點都沒有,那就麻煩。同時這個磁力必須兩對,第一對是居住,因為價格比較便宜,容易解決。第二對磁力是產業,沒有兩對以上的磁力是很糟糕的。
第二新城鎮不在於大,而在富有特色化、與主城互補性、展示稀缺性,主城沒有的,我有,或者主城有的,我更優。所以應該在環境更美、公共服務更優、生活更適宜等方面下功夫。
第三,每個反磁力中心應該有一個很好的生活中心,就有一個類似於我們小的CBD,這一種CBD就包括了商業、娛樂、高水平的教育和衛生機構,很高興看到上海市政府終於明白了,前年開始在每一個衛星城,在每一個鎮里面衛生院由三甲醫院去承包,變成了分院。每個學校小學、中學由最好的小學、中學去承包,變成它的分校,所以那些60個鎮、9個衛星城都變成學區房了。
第四點,衛星城的產業應該形成一種集群,這種產業雖然它是單一的,但是它的單一性,因為它是一種產業。這一種產業里邊,把它從設計、制造、銷售、研發都集合在一個集群里面,所以這種衛星城是非常強的生命力。所在的城市雖然小,但是它是專業,可以湧入到全球的生產鏈中間去。
第五,衛星城的建築風格應該傳承當地的歷史文化,並與周邊的自然景觀應該相融合,形成有特色,但是與主城有差異互補的增值空間。所以你與主城有差異互補,那你就增值,如果是一致性的,那相互之間就是沖撞的。
第六點,衛星城的基礎設施應該遵循“微循環”的新理念,一切都是可循環的,而且是微循環的,不是我們現在長距離的循環。這樣我們可以把三個里程碑中間最後一個,就生態示範的城市設計樣板可以跟新城建設相互融合,然後創造出來生活更宜居,循環經濟可以做到更好,環境更加整潔,可持續性更好的生態樣板城。
近幾年,區域分化成為樓市發展的主旋律,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未來樓市的增量空間在哪里?
近日國務院公布的《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6—2030年)》透露了重要信號。
環一線城市的機遇
2月4日,國務院公布《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6—2030年)》提出,提升優化開發區域城鎮化質量,將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區建設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城市群,以盤活存量用地為主,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統籌地上地下空間,引導中心城市人口向周邊區域有序轉移。
這也意味著未來我國將繼續嚴格控制北上廣深這些超大城市的人口和土地。這是因為,超大城市的城區人口均已超過了千萬,北京、上海甚至超過了兩千萬,超大城市面臨著人口超載、交通擁擠、空氣汙染等一系列的大城市病問題。對這些城市來說,再大幅增加土地供應,擴大城市和人口規模也不太現實。對他們而言,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向周邊分散。
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發展。中財辦副主任楊偉民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房地產高泡沫和高庫存並存的局面,必須調整和優化城鎮化的布局和空間結構,功能集聚過大、人口壓力過大的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的發展。
在這方面,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近年來已加快疏解功能的腳步。2月5日,北京市市長蔡奇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調研行”座談會上稱,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提供契機,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應該把握三點:從服從重大國家戰略的高度把握,從實現首都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把握,以及進一步增強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蔡奇表示,未來將著力把北京建設成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並打造現代化新型首都圈。目前疏解工作在人口調控方面已初見成效,去年北京中心城區人口下降11萬人,實現由增到減的歷史性拐點,接下來將爭取到2020年把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萬以內。
在上海,至2015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總數為2415.27萬人。相比2014年996.42萬的外來常住人口,2015年上海外來常住人口減少近15萬。專家分析認為,2015年減少的15萬上海外來常住人口以外來務工人員居多,此次外來常住人口的減少與房地產本身並無直接關系,主要是與上海的產業結構調整有關。
當然,將部分功能疏解轉移到周邊中小城市,打造衛星城,即城際軌道交通基礎上的“一小時通勤圈” ,比如上海的很多購房者到嘉興、蘇州的昆山、太倉等地買房,北京購房者到北三縣,深圳購房者到東莞、惠州,廣州購房者到佛山,這種距離都是在一小時通勤圈內。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總監嚴躍進對第一財經分析,未來一線城市周邊的一些距離在80公里內的中小城市、衛星城將是樓市增量的重要來源。通過發達便利的軌道交通體系,一線城市的功能將分散到這些衛星城、中小城市當中。
20個城市圈有前途
在一線城市嚴控新增人口和用地的同時,其他二線城市自身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在土地供應方面,去年12月召開的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落實人地掛鉤政策,根據人口流動情況分配建設用地指標。要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應,提高住宅用地比例,盤活城市閑置和低效用地。
這里面的人地掛鉤政策十分關鍵。尤其是,土地在地區之間的供需錯配,導致了部分一二線城市土地供應不足,房價高速上漲,而大部分三四線城市土地供應過剩,庫存高企,即使現在不再增加土地供應,多年都不能消化完。
因此,要解決土地的供需錯配,必須建立起人地掛鉤政策,在三四線城市嚴控新增供應的同時,人口流入較多的一線城市和二線核心城市必須增加土地供應,這也是目前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這其中,一線城市由於人口超載、交通擁擠等大城市病問題,新增建設用地已無空間,其新增供應空間主要來自周邊的中小城市、衛星城。但對於其他熱點二線城市如像廈門、合肥、蘇州、南京等二線熱點城市,本身的城市和人口規模與一線超大城市仍有很大距離,這些城市的發展空間仍然很大。
當然隨著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核心區房價的快速上漲,未來二線熱點二線城市也必將對周圍產生外溢,比如目前廈門的不少購房者就轉移到了周圍的漳州龍海,蘇州、杭州等地很多購房者則到下屬的郊縣和遠城區。
規劃綱要提出,培育發展中西部地區城市群,發展壯大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遊、成渝地區、關中平原城市群,適當擴大建設用地供給,提高存量建設用地利用強度,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加快人口、產業集聚,打造推動國土空間均衡開發、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中原地產首席市場分析師張大偉對第一財經分析,這兩年,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房地產市場也進入到了新常態,未來樓市比較有發展空間主要就集中在一二線大城市周圍,即一線城市和二線熱點城市的周圍,這些地方有產業轉移的空間,有人口的支撐。
張大偉認為,在新階段,房地產市場不能再簡單的再用一二三四五線來劃分,而只能分成為一二線一小時城市圈和非一二線城市圈兩大類。挨著北京深圳周邊的,哪怕是五線的縣城也比內陸地區的三線地級市有前途,比如目前燕郊的房價已經普遍在2、3萬了,比很多中西部的省會都貴得多。再比如未來鄭州周圍的郊區,房價會超過河南省內其他地級市的市區價格。
他分析,未來樓市的發展將主要集中在20個左右的城市圈,這些城市圈的核心區經過近2年的過快上漲,房價已經很貴,因此購買力將外溢到周邊區域,即城市圈。“這些城市圈之外的其他三四五線城市,跟農村其實是一樣的,人口都在減少。”
“歸根結底還是以為中國經濟的活力和產業主要集中在20個城市,即使轉移,也只能是溢出,而不是離開。”張大偉說,像深圳的不少制造端環節就外溢轉移到了東莞和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