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馬化騰三小時講話實錄:千億美金這個線,其實很恐怖,做不好分分鐘就剩幾個點了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16/56411.html
【導讀】本篇是馬化騰2013年11月8日在中國企業傢俱樂部理事互訪TCL站「道農沙龍」上的演講。在此黑馬哥分享這篇文章,其中馬化騰表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運行規則與PC互聯網時代完全不同,騰訊如果沒有微信,可能是一場災難。

以下為三小時講話全文:

邀請我來這裡是很好的機會,能跟各位企業家聊一聊,其實也不是什麼演講,最主要是希望能夠跟大家互動交流,提出很多的疑問想向各位企業家請教。

當然回到最近的一些話題其實挺熱的,包括三馬同槽,現場也是有點火爆,主要是郭廣昌,剛開始說不講敏感話題,後來也講了,所以很精彩,像平安傳統金融,和純互聯網,有很多激烈碰撞。所以今天也想借這個機會把騰訊和我的觀察和體會跟大家分享一下。

如果沒有微信,我們現在根本就擋不住

很多人說騰訊是最早拿到移動互聯網門票的公司,指的就是微信,很多朋友都用了。微信的確是唯一一個在手機上開始做的,並且是以手機為主的,這在以前是不多見的。以前一般都是在傳統互聯網上做好,換掉屏幕,轉到手機上,所以這個路徑跟之前完全不一樣。但為什麼反而特別有魅力呢?因為這個產品讓我們看到很多獨特的體驗。它充分利用手機和PC的區別,就是把人們用計算機的終端變成人隨身的一個器官,以前用PC還不能稱之為器官,離開電腦,站起來就脫離了,只有手機第一次跟著人體一起,連在一起,所以內置的攝像頭、傳感器、麥克風都可以成為人們在網絡世界裡面的眼、鼻、口、耳,甚至你的觸覺跟顏色,都可以通過互聯網把你的朋友連在一起。即使我們有手機QQ,但因為它有一半用戶在PC上,一半用戶在手機上,只有微信是完全基於手機來開發的。

你也看到微信其實沒有在線、離線的概念,以前我們做產品,肯定要有在線、離線頭像可以看,為什麼呢?要簡化它,因為一定是在線的,不可以離線的。但裡面又考慮了很多細微的區別,比如說隱私的問題,以前這個消息送達之後,你收到了還是閱讀了,對方是否看到,這個功能我們可以做出來,但我們希望人們在便捷的時候,又保持一份隱私。你們肯定有感受,很多人建議說我發了這個消息過去,他有沒有看到,希望我能知道,那是發的人爽,但是接受的人不一定很爽,他不希望說,他希望這個東西還保持一個隱秘,不希望太透明,這裡面其實是很複雜的,不單是一個技術或者是一個軟件的水平,很多是要靠對人性的把握。

從這個產品案例,我們可以看得出,即使是像QQ已經有每個月超過六億多的活躍用戶,兩三年前已經達到這個水平了,但是在這個領域裡面依然有創新或甚至差點被顛覆的可能性。坦白講,微信這個產品出來,如果說不在騰訊,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話,是在另外一個公司,我們可能現在根本就擋不住。回過頭來看,生死關頭其實就是一兩個月,那時候我們幾個核心的高管天天泡在上面,說這個怎麼改,那個怎麼改,在產品裡調整。所以也再一次說明,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個企業看似好像牢不可破,其實都有大的危機,稍微把握不住這個趨勢的話,其實就非常危險的,之前積累的東西就可能灰飛煙滅了,一旦過了那個坎兒就勢不可當了,這是一個感受。

移動互聯網不只是延伸,而是顛覆

我們再看移動互聯網,有些人說移動互聯網就是加了「移動」兩個字,互聯網十幾年了,它應該是個延伸。我的感受是遠遠不只是一個延伸,甚至是一個顛覆。看過去的PC互聯網都已經不算太互聯網了,移動互聯網才是真正的一個互聯網,甚至以後每個設備都能夠連上網絡之後,人和設備之間、設備和設備之間的通信全部連接在一塊,一切都連起來之後。這個還有更多的想像空間,現在還沒到這個程度,還在慢慢摸索。

我們再來看我們的使用時間,以我們的過去統計來看,大概每個人平均用PC互聯網是2.8個小時/天,現在移動互聯網,怎麼用呢?除了睡覺8個小時,16個小時是清醒的,跟它在一塊,不太容易丟開它,未必是每分鐘、每秒鐘在看,但是有消息到達,就會使用它,這樣的話就是16個小時,再加上設備本身,比PC多出十倍以上的使用時間。這裡的空間我覺得是無比巨大的。從去年7月份,PC的服務已經開始低於手機上服務的時候,不管是原有的QQ,門戶網站、微博、搜索引擎,包括360,這一年來已經十倍的增長了,這一年已經開始超越,甚至是70%多的流量是來自移動互聯網終端,但來自移動互聯網終端的收入,全行業看應該不超過10%-20%,它的商業模式還不清晰,但是時長多了十倍。

可以說半年前我還是比較悲觀的,我在很多場合也說,這個叫好不叫座,增量不增收。比如說搜索引擎轉到手機上,排滿了廣告位置,沒法排在右邊,就那麼一列。或者是遊戲,在微信的遊戲出來之前,傳統的手游其實大家也不覺得怎麼樣,這個市場沒有人用手機玩遊戲玩太長時間,付費慾望估計也不高,因為體驗也不是太好,而且用大屏幕電腦玩遊戲比較爽。還有包括其他,比如說打廣告,手機流量這麼貴,還加一個廣告,一個大大的圖,一個視頻。不可想像,在PC互聯網這些都是成熟的模式,但在手機上不敢這麼做,把他們的流量轉到手機上,白白降低了收入,這是很恐怖的事情。

Google、Facebook也一樣會面臨這個問題,直到最近這半年看到Google和Facebook股價創新高,包括Facebook也是最近這一兩個月才創新高,一下子從25塊到50塊,主要的問題就是大家終於看到他們在無線上的收入模式開始顯現,Google來自無線的收入增長加速,Facebook好像40%的收入開始來自於手機。原來他沒有想商業化,Facebook上怎麼加廣告?原來不敢做,沒敢想手機上能商業化,現在做了發現體驗還不錯,因為這裡面還得做很多研究,怎麼加了讓人不反感,這個數據出來之後股價開始上漲,從PE上給了很高溢價。

即使我在這個行業,我都有時候看走眼,因為我記得Facebook最初上市的時候,通過私人銀行還拿了一些股票,熬啊熬啊到最後還往下掉,都快跌穿當時拿的那個價錢了,後來終於上來一點之後,熬不住了,就出手賣掉了,25塊就賣掉了。當時我都覺得很難的,怎麼商業化?他確實厲害,美國互聯網尖端企業商業化了,後面的金融廣告、社交廣告的水平還是全球第一流的,他還真的做到了,當然他也得益於各種各樣APP需要大量廣告的這種需求。有時候我們身處其中,甚至可能外界的投資者也搞不太清楚,他只是看到一個大趨勢,我們有時候還更加擔心自己,覺得還挺悲觀的,這個也很有意思。

騰訊股價為什麼炒的這麼高?

我們壓力很大,因為我們也莫名其妙,把股價哄抬那麼高,其實我們壓力很大。這個怎麼能玩,所以社會不要給我們那麼大的壓力,還是未來長遠的看,我覺得投資人理解就理解,不理解的就虧損了,股價高低都不是我們太關注的。

騰訊的股價為什麼炒的這麼高?一是我們感覺資本市場給我們的期望很高,很多是因為微信突出來了,有門票了。微信出來之後,就兩個月前,遊戲出來了,很多從來不玩遊戲的人痴迷於裡面。第二個是因為洩露了那篇文章「千億美金下的反思」,外面人說看了很震動,我當時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這麼激進?大家的期望是寄託未來,說移動互聯網肯定很有前途,現在掙錢不多不要緊,關鍵是把這個事列出戰略,以後肯定是有辦法掙錢的,所以有很多的投資者是這樣的一個期望,把股價炒的很高,PE也很高,所以我們壓力也很大。但是我們也知道這是一個長期投入,因為很多的收入商業化未必那麼快,但趨勢是看到的,這麼多人用手機、用互聯網的服務,這個東西不可能壞到哪裡去。所以說,抱著一種長遠的發展思路,讓現在該投資的還投資,中短期的利潤多點少點都不要緊,都是階段性的問題,目前全行業都更加重視移動互聯網。所以我們的文章洩露出去之後,不僅是阿里了,很多互聯網公司都說要移動為先,一切都以移動來發展,都把這個作為下一階段極其重要的競爭要領來看待。

為什麼移動互聯網的魅力遠遠不止這些?因為有了移動互聯網,才第一次發現互聯網其實跟很多傳統行業的結合更緊密了,因為它是隨身帶著,跟隨著使用者,很多東西是可以跟傳統行業結合更加緊密的。互聯網顛覆了很多行業,大家都可以數一數,像音樂,遊戲其實也算顛覆了,包括索尼PS,現在可能只有微軟遊戲機xbox大家還在用,其他的那些都已經沒有人打了。媒體更不用說了,電子書、網上看資料,有微博、微信,很多媒體都佔去了大家閱讀的時間。還有很多行業,包括電子商務顛覆了零售行業,包括最近很火的互聯網金融也開始,最近幾個月突然炒起來,炒的非常火熱。大家是不是覺得互聯網怎麼那麼神奇?以前覺得還是新經濟、虛擬經濟,反正不是主流,現在就變成好像主流化了。我的態度是比較辯證了,我會覺得這個不是那麼神秘的,它不是說,那是你們那個行業,這是我們的行業,其實中間是有很多的連通性。

改良肯定不行了,一定要有顛覆

前幾天三馬論壇,我去講了一個觀點,這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一部分,打比方就像有了電力,以前是蒸汽機,後來有了電力對所有行業都發生了變化,都發生了影響一樣。有了互聯網,每個行業都可以把它變成為工具,都可以升級服務。當然有了互聯網,玩法是不一樣了,會有點不一樣了,每個行業,就算是金融業沒有電之前,以前還有銀號,還可以記記賬,有銀票,也能做,包括股票那時候也沒電,也能炒炒,叫叫價錢,也能買賣,有了電之後電子化,一樣是升級換代。但是有了互聯網之後,我相信每個行業都會有升級換代的這種變化,有人稱之為改良,我覺得改良肯定不行了,一定要有顛覆。我是比較客觀,為什麼一定要顛覆呢?因為只要在這個行業內用互聯網的方式做,我會稱之為顛覆,你在這個行業扎得很深。就算是電子商務,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垂直的,比如京東做3C產品,唯品會做服飾,毛利很高的包括有人專門賣鑽石的,看似它是互聯網公司,實際上還是傳統行業,只是用互聯網的方式去實現,一定也要在這個行業扎得很深,得知道你的供應鏈、貨源在哪裡,怎麼做,服務怎麼樣,是不是很專業。包括很多以前不起眼的,比如搜房網,不知不覺市值已經跟三大門戶不差了,和新浪差不多了,以前覺得搜房網好像很小,但搜房幾千人在不同的城市扎得很細。還有最近上市的幾個企業,比如58同城,包括還沒有上市的,比如美團,團購網站幾千人,看著不像那種互聯網的清新,其實都要扎得很深,只不過用互聯網的方式去做,本質上剝掉互聯網的殼,還是傳統行業,看到這些都是「又是顛覆、又是改良」的一種結果。

再看製造業,國內冒出的小米,做手機還能做成這樣,它就是用互聯網的方式來做的。因為雷軍對互聯網很熟悉,所以看到他很多的軟件、硬件加服務,加粉絲經營,加用戶高度介入生產過程,在微博上搞活動,很多人覺得傳統手機商不就在微博發幾句話嗎?是忽悠嗎?以為很簡單,實際上背後很多是用互聯網的思想來做,甚至說硬件不掙錢,靠服務,靠產生的用戶群,因為網絡硬件是跟用戶連在一塊的,不是賣完就丟掉用戶,不是一個簡單的客服,他是賣完之後生意才剛開始。所以很多的產品和服務,其實可以用互聯網的思想去做的,最近好多案例都是用一種我們看似是有一些互聯網精神的方式,請粉絲內測,測一測這種好不好用,其實這是口碑、高端用戶才能試的,慢慢慢慢形成在網上開始傳開了。包括現在美國很火的汽車特斯拉,電動互聯網化的智能汽車,也是一樣的,一看也是口碑經營,少數的高端精英用戶才可以用,然後很酷,這個電動汽車深圳比亞迪不都也有嗎?但是思路又不一樣,先做跑車,很互聯網化,裡面全智能的,全部聯上網,你做什麼事情,車要不要維修,全部通過智能手機可以感應到,包括很多各地充電的樁都是用服務的形式去做,在網上形成口碑。這些都是很有互聯網思想的方式去跟傳統行業結合,這是很好的案例。

每個企業都要給自己多一個準備

這些是我近期觀察到各行各業和互聯網有些結合的一些點,也是有點感受,跟大家分享一下。但是我想可能很多人問這個潮流來了,以後怎麼辦?都知道又該怎麼變,但是好像做不到,因為有時候會跟自己既得利益,或者說基因或者DNA好像不適應有關係,其實坦白講這確實是最大一個區別,可能十年以後再回頭看到底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或者說現在應該改變什麼,可能會有更清晰的認識,但現在往往是人在其中沒有切膚之痛,其實很難去放棄自己的一些利益,去做改變的。我自己的感受就是說,怎麼樣能夠給自己多一個準備,即使是比如你開一個另外的部門、另外一個分支,調一些團隊,做一些可能跟現在已經擁有的業務其實是有矛盾的,不妨嘗試,因為你不做的話你的對手或者是他想搶你市場的對手一定會做,還不如自己先試一下。

我們看為什麼諾基亞曾經如日中天,2000億歐元的市值,後來47億美金賣掉了,我們看到他曾經很堅持說我一定不用安卓,我控制不住,它是別人控制的,我堅決不用,但後來衰落了。微軟也是堅持說要維護我的Windows,還有Office,這是我的搖錢樹,這兩個是他最大的收入利潤,不肯放棄,現在很被動。現在蘋果剛發佈新版本,裡面什麼的Office軟件全部免費,以前還收錢。這是一招錯後面步步被動,所以還是要做軟硬一體化。

就像我們當時微信推出來的時候,手機QQ部門反對,雖然他也看到方向了,他甚至也有一個團隊已經在做一個類似的產品,其實兩個團隊都在做,只是最後誰跑出來受歡迎了,誰用這個軟件,最後是我們手機QQ的那個團隊失敗了,他做出來的不好用,微信出來了。我記得我們推出的時候,因為我們的無線業務部門做出來的東西不如廣州研發中心做QQ郵箱的團隊做得好,那時候運營商,我記得中國移動正在廣西、云南開會,數據部立刻打電話給我們QQ無線說,這個東西誰做都可以,騰訊做就不行,因為我們有業務合作,在別的地方可能要懲罰你,不結算,是不是有什麼不可以做了,這個壓力很大。所以我們第一個版本是沒有做通信錄匹配的,當時聯通說你做了那個就觸紅線了,不許做,好吧,不給匹配。然後出來的東西就好像一個簡版的QQ,大家用著沒意思,這個東西有什麼區別,簡版QQ,閹割版QQ,沒有意思。後來開始競爭了,國內已經好幾家出來了,我說不行了,給人罰,給人懲罰我們都不管了,通信錄要加入,原來我們導入的是QQ好友,再加上手機通訊錄,這是個很豐富的實驗,大家為什麼一加入之後,看到有好朋友冒出來,這是通訊錄匹配的結果。第二是加語音對講,原來沒有這個功能,就看著這個增長曲線,很難看的,平的,用的用戶不用了,不就是簡版的QQ嗎?沒意思,直到加入這個以後,瞬間就上去了。這個很高科技嗎?不高科技吧,十年前我們在PC上就做過這個嘗試,做完之後沒人用把它摘掉了,因為早年如果說有印象的話,十幾年前美國有一個運營商,就是基於通信電路做的產品,但是那個時候是給酒店的門童通知,把它拿到對講機網絡裡用,還沒有用在我們大家日常來使用,叫做通過移動電話通信網絡來實現集群調度的這種性能,以前大家就有對講機集群,一喊就通,集群系統。

以前我們做,覺得很老的技術,反而用在移動互聯網這個地方,為什麼呢?以前PC上我們模擬了,那種用途太少了,因為QQ已經視頻風行了,再加這個有什麼意思呢?第二,你給我留了言,我不在線,再上去聽你的話,中間對不起來,真的是像電話留言了,大家覺得沒意思了。反而在微信裡面用移動互聯網、用手機結合了之後,大家發現它還比較實時,因為很快可以收到,可以回應。第二,又沒有電話這種壓迫感很強,你現在忙,在洗手間,在睡覺,正在會議中或者是父母和你,一個在美國出國留學,一個在這邊。

這個發現出來了,它有獨特的魅力在裡面,同樣的一種形式在不同的環境技術下它是很有特色的,而且這個也是之前傳統運營商肯定做不到的,不管打電話也好,發短信也好,很多人說發短信可以群發,是群發了,但收到之後回是回給你一個人,不是回給所有的群,跟你現在群裡面一講大家是一起分享,這種感受是不同的。這種感受只有在郵件裡才能體會到,大家就討論了,這就是大家商業中都離不開的行為,其實這個原理就是微信的原理。為什麼在我們廣州的郵箱團隊做出來的,因為它實際上就是個郵箱,它就是郵箱系統改造出來的。

又回過頭來,這裡面其實我們當時是做了一些伏筆,現在回頭看還真的有用,是追溯到以前了。當時郵箱團隊,以前大家很難通過手機處理郵件的,最好就是黑莓,我是好幾年前開始用,用是香港的號,香港的運營商開通的。當然回頭說現在黑莓比較悲慘,熱的時候如日中天,奧巴馬總統全都用這個,高端的歷史,商業精英的形象。那時候我想什麼時候可以把這個讓老百姓可以使用,因為那時候還不是你主動去查郵件的,郵件是推到你的手中的,所以我說能不能我們把郵箱改造成一個客戶端軟件,基於這個來做,我們希望普及化這個移動郵件。現在這個已經不神秘了,所以這也難怪為什麼黑莓這麼慘,從曾經千億美金,現在是賣又賣不掉。

1000億美金這個線,其實很恐怖的

可以看得到在一個溫室裡面很舒適的情況下,這種危機是突然間就發生了,當然也給我們敲警鐘,我們摸了一千億美金這個線,其實很恐怖的,如果做得不好,真的能跌到只剩下幾個點的市值,幾個百分點,是分分鐘可能發生的,因為前面就倒下幾個,好多都那麼倒下的,屍體還溫著,還是很嚇人的,這個也是給我們這個感受。我們當時做了這個郵箱客戶端,後來我們要做一個類似像簡版手機QQ的那個版本,怎麼改呢?就直接拿這個,就這個團隊三五個人,趕緊抽調人馬做這個,後端拿郵箱改造一下,就出來了,只做手機,很快,做了兩個月,一路一路這樣,最後我們感覺到跟發現新大陸一樣,開始也覺得不如意,這個東西應該是補充。甚至在發展過程中,還有信息安全問題,比如說用微信練法輪功,還有搖一搖、查看附近,又成為什麼約泡工具了,趕緊給處理掉。當時中國移動意見很大,工信部壓力很大,我就問工信部,我說如果你能出一個命令說禁止微信團體用,可以,我還有手機QQ,我不怕,你能不能把全部封掉,包括國外的那些全部封掉。我說那不就是啊,你不做別人進來做了,如果你能一聲令下說會威脅運營商,這個東西一律不准做,也可以,而我手機QQ一直這麼多年都在,最後大家也都明白了,這個是大勢所趨,但我們花了很多很多時間,到現在有的運營商想明白了,有的運營商還想不明白。

所以說我們做很多,一路上好麻煩,都有還沒有解決的問題。還沒有安穩多久,現在就很多了,網易結合中國電信搞了易信,今天說是全網要免流量的,說是送流量。前兩天會議我說我們當年跟旺旺競爭,當時主持人郭廣昌說,你就把來往當成一個移動旺旺而已啊?我覺得這還是要跟他自己的淘寶用戶、電子商務結合,他的定位用於商家和買家之間的,它很難成為一個消費體的溝通工具,這個過去PC時代已經完全沿著這樣的路,15年後又再重演一次。我們回頭看,為什麼中國的運營商對這些業務這麼敵視,一年前我們剛好還投了一個韓國的微信,我們問他你們那邊怎麼樣,是不是也是這樣,一年多了,發生一模一樣的情況,最大的運營商開始使壞,在網絡上讓它信號斷一下、網絡斷一下,可以做這個事情,他公開這些數據給所有老百姓,說是被干擾,沒有被干擾是很好,一公開之後網民就炸鍋,因為人家給你運營商交了錢,憑什麼斷網,你是違約了,最後類似工信部這樣的部門就出來叫禁止。然後好,那我自己搞一個,幾家運營商,自己搞,也搞個類似像他這樣的團隊,就這麼失敗了,沒辦法,反正最好是天下大亂,他可以重新劃分界線,通常是最大的運營商最反對,因為既得利益。

所以看到這個東西,全世界都是一樣的本能反應,一樣有這個過程,要鬧,甚至有可能都會搞背後小動作,媒體再炒一炒,但最終都抵擋不過潮流,該怎麼樣還怎麼樣。因為不是我們去編這個,不是我們做的話,也有國外的競爭者會做,他也一樣會做這個事情,所以這是一個大勢所趨。移動互聯網還沒有這麼流行的時候,大家用的是物網,打個電話,現在用的是電腦,現在把用電腦的時間用在移動終端,用你的移動通信網絡服務,其實運營商還擔心什麼?至少是薄利多銷,或者是以後語音、短信完全免費,甚至在套餐裡面隨便用,其實最主要是流量數據包經營就可以了,因為誰也離不開你的數據流量,這個做得好的話每月其實並不會降價,完全是可以經營得好,當然利潤率也沒那麼高。再說,畢竟是中國運營商應用,這還是比國外高很多。未來運營商和很多服務提供商其實還有很多合作的空間,軟件硬件服務和通信服務其實可以連為一體提供一個綜合體驗的服務,我覺得這裡面是有很多空間的,跨界的合作其實是應該多想一想,因為靠以前每一個細分的領域去做,越來越不實用。現在軟件硬件加服務要一體來做,就是這個道理。

O2O和手游發展特別快

我們洩露出去的文章裡,當時我們總裁提到一個說法,現在日活躍使用最多的APP除了遊戲以外,的確是用QQ、微信是佔頭兩名,第三是搜狗輸入法,這個因為我們投資了,所以我們算半個,第四是Q Zone,是我們傳統的QQ的空間,這個在座不用,但是年輕人很喜歡用,第五個360,按日活躍數來看排序是這樣。我們為什麼有點幸運佔優,就是因為手機其實本身是一個偏通信的,電腦還更偏資訊、看視頻,但手機是通信屬性偏強,所以很幸運我們剛好做了通信,這是我們佔了先機。但是看後面其實手機功能越來越強、越來越大之後,其他東西開始被佔了,包括微博類,微博類雖然是算社交媒體,但它也是屬於傳播類的,轉來轉去的,是廣播型傳播的通信,新浪微博在手機上的活躍度,還進不了前五,但是前十以內。之後我們再看到移動支付在最近起來了,現在看到阿里是特別上心,對這個,因為看到他沖的很前,需要移動支付,當然也可能是受了微信支付的刺激,一下子定這個市場,聽說是抽調了公司的好手全部紮在無線這個業務上面,要打造幾個所謂的門票,所以他的支付寶錢包是比較跟進。

這個其實是一個蠻結合線上線下的,因為差不多兩年前我就開始鼓吹,應該說我在業內最早講這個二維碼,掃碼,這個技術已經存在了好多年,二維碼,但是真正說讓大家覺得很有意思的,更多是移動互聯網,特別是智能手機起來之後,這個掃碼率先在微信裡面先火了。如果在座大家有印象的話,是火在什麼地方呢?是火在我們推出公眾賬號之後,很多人發現公眾號是有機會擁有粉絲的,趕緊去經營,當時我們設了一個必須是超過500人成為你的粉絲才可以加V,才會給你認證,大家積極了,趕緊在微博,新浪微博也有,騰訊微博也有,很多在新浪微博的高端大V,拚命傳播微信的這個公眾賬號,幫我們做了大量廣告,知道什麼叫二維碼、什麼叫掃一掃,用微信掃,拚命做「請用微信掃一掃」,那個傳播的很快。那個之後我們這種掃一掃就成為一個腦子裡聯想用微信的,雖然之前有一些什麼掃一掃,但那個不是主流。

我當時跟業界說,PC是用一個網址,但這個可能涉及到線上基於IP網絡世界跟線下世界的一個關鍵連接點,一掃就連起來了。一掃三秒鐘你要的那個,完全無接觸,很多很酷的體驗,包括現在用手機,因為你一直登錄著,有你的賬號,在電腦上不在登錄狀態的,掃一下電腦,自動進入,登錄完畢,都可以做到,手都不用敲,無接觸式直接登錄。所以這些很酷的體驗都是以前沒有移動互聯網掃碼做不出來的,我們率先做出來,這些體驗有一點顛覆性和創新性。現在競爭越來越大,是移動支付。但電子購物沒有那麼快,因為很多人還是希望在PC上慢慢看,但是反而O2O,攜程也好,包括去哪兒也好,現在幾乎都已經呈40%,甚至有時候到60%的下載量,手機上,包括團購,現在大量通過手機上,為什麼呢?他本身需要這種商務,或者團購去吃飯,他就在路上,不在電腦上。那次見美團的CEO王興,就問他現在團購吃飯到進餐廳要隔多久,他說以前是比較長,現在團購都慢慢團,只有一個小時,就在他去餐廳的路上,去哪兒吃找一下就訂了,一小時內就到店了,到店以後就消費,這很快,都在路上就完成了,這個演變速度比我想像中快得多,我觀察到這些。手游就更不用說了,也就這兩個月,大家突然間發現微信是用社交做手機遊戲,是這樣,一天超過2000萬人,我們當時算了沒有任何付費,沒有試探出這個怎麼付費。前不久是斗地主,一天超過2000萬人斗地主,原來我們有一款老遊戲,是單獨的一款手機遊戲,叫節奏大師,是音樂類的,我已經上線一年多了,日活躍70萬,一上這東西1700萬,主要就是加社交,最主要是可以跟你的朋友比。但是這些都還是屬於那種輕度的嘗試,因為我們看到韓國、日本,他們在這方面其實是很早就已經證明這個,我絲毫不擔心,這個很容易做成的,但是往後怎麼發展,特別是很深的,重度的、大型的遊戲要怎麼開發,用戶會用,其實這個還不太清楚。

百度股價一度比較低迷,曾經到80多塊錢,最近到160了。Google也是一樣,它有安卓,有很多資產,還沒有體現出,最近有移動業務來證明這個,股價就迅速起來。一是,搜索行為平移到手機之後,每千次搜索的變現能力會不會降太低,因為以前的數據很悲觀,只有1/7,1/10,變現能力,很恐怖的,如果說這個,轉過來只剩幾分之一,這個變現能力多嚇人,現在開始慢慢上來了。第二,在手機上大家是不是不搜索了?直接有APP不就完了嗎?確實存在這個問題,因為直接點APP好過我在手機上打開瀏覽器搜索。我們現在看這個可能會有一半或者不到一半,但是即使一半,因為剛才講了,使用時間多很多,薄利多銷,這個盤子分母大,就算乘以1/2,可能總數還是達不到,所以也不用那麼悲觀。

微信站內搜索其實很難,覺得還是很難,除非是語音,問他要去哪裡,問的問題,讓他解答,傳統的這種搜索搜資訊,如果沒有標準APP的話,我覺得還是離不開瀏覽器的搜索,尤其是在手機上打開瀏覽器操作模式這樣一個流程,相對不會說打開一個搜索引擎。

穿戴我們覺得最近有點火,但是我都感覺好像還打動不了我,原來我買健康的設備,我買了好多送人,結果發現我自己不能堅持去戴,雖然可以監測身體狀況,生病寫了幾次,發現原來也就是那樣,算了不戴了,好像也很難,包括智能手錶這些,我都感覺有個手機也夠了,智能手錶沒什麼意思。所以我現在還有點慢慢從很興奮冷靜下來,看形勢。語音搜索,我也戴過,而且你戴了之後很反感,你一個人爽,我們所有人都覺得你在監視我,我覺得不太好,我這個是比較保守。

語音搜索突然也覺得這個是好的,但是有時候會覺得未必太好,比如說一個人說我要去幹嘛幹嘛,好傻,人一多我都不好意思這麼說,而且也不私密,寧可按幾下。我是覺得按道理我應該是支持,但不知道為什麼覺得,你跟他講半天還什麼什麼,下次就自己輸入算了。所以目前這個某些情況下可能可以用,但是我感覺離實用化還遠,但是我相信一定會能解決,但是目前人工智能理解,人講話的意圖還沒到這步,但我們自己內部也在研發這一塊。

所謂的顛覆,是讓你之前的產品和服務受到很大的挑戰

我們原來也很不適應這種,為什麼搞內耗嘛,這個東西打亂,不太想這樣。但是兩面看,因為有時候內部競爭還真的是瞎搞,是搗亂,也沒看他做出什麼,就是同質化,大家水平差不多,都是你搞我一下,我搞你一下,然後你不服我不服,最後誰都不成,這種還挺多的。我們是這樣想,在大的環境變的時候,你的對手或者是假設你挑戰你自己,假設你不在這個公司,你有什麼破綻是我可能會抄你後面,可能不是完全一樣的做法,但是你會非常難受,有些優勢是成了包袱,有沒有這樣的動作,如果有的話就會怎麼樣,會怎麼樣,別人會出什麼招,想出什麼辦法。當然這個東西其實也不能,因為我們看到很多都是同質化,大家水平、團隊水平不是很高,往往做又做不好。

我還有一個感受,所謂的顛覆,是讓你之前的產品和服務受到很大的挑戰,這個產品往往都是一個幾乎一樣的東西,看我們過去其實有很多很多失敗的案例,比如搜索,我們的團隊就完成照著百度,人家有什麼我們有什麼,他就沒有想到別的路徑,比如像搜狗就很聰明,他說我拼搜索拼不過你,我就拼瀏覽器,瀏覽器靠什麼帶?輸入法,輸入法帶瀏覽器,瀏覽器帶搜索,迂迴地走,走另外的路,就比我們做得好,人家花的錢是我們1/3,最後是我們2.5倍。像我們電子商務原來團隊是照淘寶做,做來做去,越做越沒希望,一模一樣的東西很難,包括我們微博,雖然說活躍量跟新浪微博差不多,但是始終沒辦法突破,最麻煩的是新浪微博也沒突破。所以就發現讓新浪微博絕望的不是微博,是微信,特別是加了朋友圈之後產生的,不加朋友圈還沒有,大家覺得不過就是這樣,加了朋友圈大家發現大量實際上閱讀朋友圈的,私密社交比公開社交還有意思,很多話不喜歡公開講,私下講很好。但是也會在外面說,還要出去講講話,還在外面講,感覺這兩邊比較,讓我們朋友圈保持一個私密社交,可能說為什麼不能轉,為什麼不能互相看到,我們說不要,就是保持私密,不能說又要私密,又要公開,就堅持你的定位,就是這樣,肯定是不一樣的東西,但是最後發現在人的時間分配上你是打得開,有些發圖、發帖的量遠遠超過新浪微博。會發現我們無意中形成,這個東西也給我們啟發,好像是應該打敗一個東西,就好像打敗微信的肯定不會是微信,肯定是另外更好玩的,就是它用掉了你的所有時間,所以就打敗你,是這樣的一種想法。

我現在反正也開竅了,以後我們就跟進,看到團隊有什麼想法,我們還是鼓勵,沒準他抓住了未來的一個機會。因為現在很多新奇的玩意兒,大家覺得我年輕,但我覺得我很老了,現在有些產品我都看不懂了,這兩天講Instagram,我投了一點點的股票,說起來很後悔,因為當時這個公司還不到一美金的時候我沒投,公司只有幾個人,當時我們副總裁看著說,這個公司不太靠譜吧,在一個公司就那麼幾個人,再一個靠近海邊的一個房子,就是玻璃,外面都看得見,扔個磚頭就可以把裡面的電腦全拿走了,創始人也好像挺高傲的,後來他說算了,不要了,後來我們就找回,他的數據增長不錯,所以我們是在他8億美金估值的時候,進入這個節點。火在什麼地方?應用數據很火爆,好幾倍,12歲到18歲的女性用戶開始喜歡,它的服務類似微信,但是不發消息,全部是拍個照片,發過去,只能按著才能看,如果COPY下來的話,因為你一截圖的話對方知道你在截圖,這個軟件會感知截圖,只打這個。我們當時說要投資,幾個人試著玩一玩,好無聊,我們幹這一行都覺得無聊。後來我們請一些投資調查一下,為什麼喜歡這個,用戶覺得這個東西沒有壓力,是消費照片,不記下來,所以他沒壓力,就是告訴你把一些好玩的東西給你一拍,就跟大家打個招呼,表示我存在,有存在感,這樣很神奇的,但是看到這個東西層出不窮在美國,幸好是Facebook把它收購了,要不然對Facebook有很大挑戰。在中國其實這個需求是給微信的朋友圈取代了,這個需求還很強,他也是通過手機通訊錄加為好友之後大家就以發圖為主,發圖就可以Follow他,就可以看到了,有公開的,也可以私密的,是這樣的。對Facebook威脅很大的,要不買下它很危險的。還有Twitter剛剛上市了。

可以看到創新層出不窮,它跟每個人做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都是要走一個差異化的東西,說這個東西有沒有吸引力不知道,也有些不成功的,還有很多看似好像一開始覺得很創新,但最後無疾而終,買的時候很貴,多少億美金,最後也就無疾而終了。所以有時候真的,各個行業都搞不清楚到底哪一個行業,因為我們不是十幾歲的小孩,不知道為什麼他們喜歡,不懂。所以現在有時候要問小孩,怎麼樣,來做測試一下,覺得你們喜歡嗎,你們的小夥伴喜歡嗎,比我們還看得準。所以我想說,我們老的如果判斷不出,起碼要找人看,聽他的意見。

移動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結合

我也沒有太清晰,遊戲當然最簡單了,剛才講的O2O,無線支付當然這個也比較清晰。O2O我們現在嘗試用公眾賬號,能不能重新再發明一次會員卡,所有商家的會員卡,放到微信上,好處就是已經做了一些嘗試了,效果還不錯。過去每個商業都有自己的客戶,但他跟客戶的聯繫以前靠發會員卡或者是在所有的CRM,企業有他的客戶群,他的客戶關係管理,那能不能把他放到微信、移動互聯網上來管理,你跟你的用戶是可以直接溝通的、是互動的,不像短期那麼單調的,是可以寫程序在裡面,可以交流,甚至還可以充值,我們正在比如跟星巴克談這個合作,星巴克用微信做他的會員卡,充值、儲值,儲值之後就可以算賬、可以消費,微信就在卡里面,在星巴克儲值卡里面消費就行了。他節省了大量的發卡成本,而且是傳播,成為他會員很容易。我們現在拓展B2C,比如噹噹接入,你買這個書的時候用微信支付可以在完全沒有登錄狀態下匿名訪問噹噹,可以掃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我要買,微信登錄,一掃之後,然後把微信裡面已經開通的銀行賬號,微信支付,以及我的地址已經帶到微信了,直接過去就拿下,不用再輸入地址,這個形式可以給所有網站,這個還是蠻創新的,這樣的體驗。然後他買完之後,順帶訂閱了這個賬號,成為噹噹的粉絲,這個書或者你買的商品什麼時候到賬,通過這個通道告訴實時通訊,這是一個閉環的體驗,而且是開放式的。線下也可以有,線下的店就可以通過一掃瞄,就可以進來,而且現在不買不要緊,售貨員可以跟你慢慢談,如果現在知道了,加我的微信,給你的東西什麼到,拍幾張照片微信發給你,現在是用那種土的方法,暫時是那麼做的,現在希望給他一個技術架構,讓傳統的零售商可以充分發揮他的店員平時的時間,其實可以通過手機,也不用搞電腦,用手機繼續維護他的客戶群,新貨到了開始促銷,或者是這個不滿意,遠程都可以玩,不用來店,好的話給你送貨過去,或者說下次來給你留下來。用戶一看到這個衣服不錯,發朋友圈,朋友圈再一點,也可以一鍵購買,會覺得這個好像是挺有意思的,而且是可以結合傳統零售行業的這些因素繼續做。這麼一談很多老闆挺感興趣,太好了。

移動互聯網與傳統行業,我相信肯定能結合,因為怎麼說呢,現在連3D打印都可以跟互聯網結合,傳統行業一樣可以用互聯網化推,這個我覺得要你們想,各行各業的導向我把握不準,甚至有時候不是跟互聯網結合,但是用互聯網的思想去做,剛才講到線下餐飲,看海底撈,其實裡面蠻多思想是互聯網化的,是做得很極致,做的是口碑,那是可以的,這也是一種想法。

具體開放到什麼程度?

這個問題很實際,因為我們在想一個問題。肯定是很開放的,但問題是說開放出來的經營者為什麼是你這家,而不是另外一家,因為跟你一樣的公司很多,這就涉及到你怎麼選擇的問題,有可能是多家一起進來。

就算是O2O我們做,我們是扒了第一層皮,第二、第三層是由你們來做,而且是非排他的,家家都可以接入,我覺得這樣比較完美一點。我們內部的部門,實際上坦白講他是希望包下的,因為我們電商的部門,說這樣太好了,這個東西我要自己做,我有時候談到說,行不行,搞了幾個月都沒出一個好方案出來,做的很慢,因為我們之前做微生活這個,也是搞了好久,最後出來我說這個體驗肯定不行,商家熱了一下之後慢慢不行,這個很難堅持很久,為什麼?因為你自己一家做的速度太慢了,你還不如放開一點把它介紹給別人,讓他們去,有時候他們做出來的東西簡直超乎我們想像的,我們原來公眾賬號為一個接口,以前有了,給一些明星開,講幾句話覺得很好,有粉絲,最後慢慢也不行了,這個意義不是很大,沒有意義。直到後面冒出來一個叫陳坤,覺得好酷,這個成為一個標竿應用,是全屏幕的,連論壇粉絲甚至成為他的會員,還要付費,做了全套功能,我們說可以做成這樣,我們下一步的時候要接手這個,那微信部門說這個東西由他包下來了,算了,這個你自己不能做,沒有這個想像力,或者你都不能拿到這個明星的授權,沒辦法成為官方的一個戰略,憑什麼去承包的,因為這些有的還要做客戶端,這個做也做不好。但有時候下面部門會很堅持,說這個是我以後的未來,是我成敗的關鍵,一定要讓我先嘗試,那行,我說大家定好線,你做哪一層講清楚,不要過線,過了之後反而害了我,浪費我的經費成本,本來給我外面人做得會更好,非要移到自己手上,做又做不好,怎麼辦?

所以這個時候不是說我們一個態度大家就能做,其實還有細節的,因為說是開放具體到哪一層,一到十到底是2.5還是3.5,還是5,或者不同的玩法,所以我們現在還在摸索。我的思路還是希望指導他們,第一,不要太亂,因為有些人是拿到手之後就亂來了,他首要的目的就是粉絲,你們傳來傳去那些東西全部是有專業人士運營的,你很感動的東西都有人運營,他為什麼寫著讓你去轉,他知道怎麼樣打動你,講講家庭、講講教育、講講企業思路,最近心情不好,會有人專門去寫,有什麼東西最打動你,20個人你們去分頭想,一天寫20個,然後我們篩選哪個最好,結果就放這個出去,都會有公司來運營,後面跟所謂的營銷公司、營銷專家,最後多少粉絲之後可以賣的,這個東西只是錢,應該是有這些產業,所以你稍微不慎就會落入這種圈套,最後正常的用戶沒用上,錢已經花掉了,其實後面是幾個幫派,我們最怕是這樣的,一抓就死,所以有時候捏在手上不是說我們不開放,是開放了之後亂套了,外面無法無天,以前還是有刷活動,後來停掉了,真的是你有政策,他們比我們內部所有部門動作都快,連夜都趕出來了。

所以這個時候是我們摸著石頭過河,現在要表態開放我沒準備好,我覺得冒然開放的話大家都把這個東西搞亂了,因為所有人說要開放的時候,做完了怎麼辦,有沒有想到有千千萬萬像你這樣的公司都提同樣的要求我怎麼辦?如果只優待你的話,或者頭兩三個,其實也是對其他人的不公平,所以我們有時候還要長遠來看。我們兩難,一是內部的人有時候不該他做的他搶,我們要適當解決;第二是開放出去之後,也可能有不公平,這個是挺為難的,但是我覺得慢慢摸索,一步步去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985

Snapchat憑啥對Facebook30億美金收購價說No?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707

一位年僅二十三歲的斯坦福大學輟學生,一個才剛成立兩年的移動互聯網公司,卻兩度拒絕了來自Facebook高達30億美金的收購,是什麼讓這個連大學都沒有畢業的年輕人有資本對Facebook拋來的美金說不?

近日,Facebook又一次撥通了Snapchat的電話,開出了比上一次更高的收購價。在旁人看來30億美金對於一個創辦兩年的手機App公司算是高價,可這次的開價並沒有俘獲23歲的創始人Evan Spiegel的芳心,他的胃口要比Facebook預期的還要大。近期,中國騰訊組成的投資團近2億美金的投資將Snapchat的公司估值推高到了40億美金;科技新聞博客TechCrunch的數據預測,如果Snapchat達到1億美金的營收,公司可以達到60億美金的估值。

如此看來,Snapchat公司估值有些水漲船高了, 而Facebook此前30億美金的收購價也略顯不足。

那麼Snapchat究竟有什麼驚人的本領,能讓風頭們一輪輪地加大堵住,又讓Facebook,騰訊等大型互聯網公司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呢?

Snapchat自身魅力: 

Snapchat最拉風的地方莫過於它的「閱後即焚」照片分享應用,其主要功能是所有發送的圖片或視頻會在1到10秒內會自動消失。

恰恰是這項特殊功能,觸碰了Facebook的硬傷——用戶隱私,請參閱少年們漸漸遠離Facebook 「轉戰」手機社交平台

很多人在面試之前,都要瘋狂地刪除或隱藏自己在Facebook主頁上有傷大雅的照片, 或者索性註銷賬戶等到面試結束後一段時間在將其激活。即便如此,用戶在Facebook上的信息和照片的安全性還是存在各方面的隱患。而Snapchat既為用戶提供了一個隨時和朋友分享私人照片的平台又不用為分享的內容被公佈於眾而擔憂。

雖然Snapchat沒有公佈具體用戶數量,但是據Snapchat官方博客報導,每天分享的圖片數量已經從今年六月的2億張增長到今年9月的3.5億張,充分說明了用戶對Snapchat表現出的興趣正在與日俱增。近期,公司又推出新產品Story, 允許用戶發送的圖片和視頻在24小時內可重複播放然後自動消失。 很快就有廣告商咬上鉤,21世紀福克斯就通過Snapchat的賬戶發佈視頻向影迷介紹新電影中男主角的過去;墨西哥連鎖餐飲店Taco Bell也一睹為快,在Story上發佈了一個一群朋友其樂融融就餐的視頻。

Facebook承認青少年用戶開始逃離 股價劇烈波動

讓我們來為Facebook算一筆賬,Facebook CFO David Ebersman在三季度財報電話中承認了每日年輕用戶數量正在呈現下滑趨勢,消息發佈後,股價直線下滑了近3%。 如果按當日股票的市值約1190億美元計算, 短短的時間內,Facebook 流失的就不止這30個億了。Facebook開出30億美元收購價遠高於之前斥資10美金收購圖片分享App Instagram。Facebook此舉是想將所有對其構成威脅的並有潛力的公司收於自己的囊中。

雖然目前Snapchat還沒有開始盈利,但Facebook首席運營官,Sheryl Sandberg認為Snapchat是很有發展潛力的。

騰訊將大筆投資Snapchat:

作為微信,韓國的KakaoTalk,印尼的Qute 等各種手機移動社交產品的投資商,騰訊目前將目光鎖定Snapchat,並建議Snapchat可以通過銷售聊天貼圖來盈利。

手機移動市場的社交產品日新月異,誰也說不準Snapchat就會成為明天璀璨的那顆星。在電話那一頭的Facebook會就此罷休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099

UC拿下PP內幕:估值超兩億美金,360高收益退出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28/56692.html

PP助手在廣州成立發展,秉承了南方系公司的「優良傳統」,是一家典型的悶聲賺大錢公司,這個公司幾乎沒有在媒體上有過任何曝光。從公開資料上看,運營PP助手的公司叫廣州鐵人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09年,總公司位於廣州。核心產品是蘋果iOS設備管理客戶端,包括PP助手iOS版、安卓版、Windows版以及Mac版。

很多人會問,這個公司跟360又有什麼關係呢?事實上,360就是鐵人網絡的天使投資人。在遊戲圈裡,這是個公開的秘密。

360曾經在移動發行領域佈局投了很多公司,現在做的比較好的PP助手和快用蘋果助手都是360投的。不過有趣的是,不論是PP助手還是快用蘋果助手,在進行市場推廣的時候均不約而同地對360的天使投資人身份採取了秘而不宣的態度。

在拿了360的錢之後,PP助手悶頭幹活,發展得很好。短短兩年時間,PP助手純靠用戶口碑積攢了4000萬用戶。現在,PP助手聯運的遊戲中有15款月收入超過百萬元,PP助手的月營收近4000萬元。

隨著PP助手市場地位的快速上升,新的買家出現了。據黑馬哥線人爆料,不知是否出於對360也投了快用蘋果助手,之前又曾經與91助手談崩的顧慮,最終的結果是360以十一億人民幣的估值退出,老周在這次移動互聯網的大型收購案裡又抬了把價,雖然掙了一大筆錢,但最終還是成全了俞永福,UC如願將PP助手收入囊中。

而UC之所以能成功以超過兩億美金的價格收購PP助手,從老周手裡虎口拔牙的原因,不外有二:首先,不差錢,俞永福5月的GMIC大會上就說過手裡有30億人民幣持幣待購;第二,現在UC主要的遊戲平台UC九游是2009年時收購而來,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了強勢的Android遊戲渠道之一。PP助手作為iOS平台的強勢渠道PP加盟UC之後,可以與UC九游在iOS遊戲發行上形成業務互補,也不用擔心未來的長期發展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70

【案例】世界上最賺錢的手游公司Supercell:靠兩款手游如何做到30億美金市值?!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08/56950.html

以下是記者與Paananen交談的內容。

問題:能否和我們分享你們是怎麼做的?

Ilkka Paananen:到現在我們還保持著屬於自己獨特的文化。我們已經將其融入到這些小型且獨立的團隊中,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細胞」。這也是「Supercell」這個名字的由來。我們認為有關遊戲的決策制定權利應該下放到玩家手上。因此,獨立開發者應該能夠決定與自己的工作以及任何可能影響玩家的內容有關的決定。如果你這麼做,你便能夠優化速度,並在致力於同一款遊戲中的團隊成員間創造一種歸屬感。

我們還為此推崇「小型」這一理念。小型團隊能夠更快速地發展。這裡存在較少的管理,官僚主義以及處理過程。最終便能讓開發者們變得更加輕鬆並因此創造出更出色的遊戲。再一次地,在Supercell,我們的遊戲都是屬於整個團隊。

如你所知,在遊戲產業中,公司經常會經歷一個許可過程。我們卻沒有,因為我們並不需要。在Supercell,兩個實體進行著把關。一個便是團隊本身。在開發過程中,唯一一個能夠推翻製作的便是團隊自己。甚至連我都不能這麼做。當一個團隊將其遊戲推向測試市場時,這一權利便從團隊手上轉向玩家。這時候,他們將變成以參數或數據為中心。為了實現全球發行,他們擁有遊戲必須到達的一定參數。

簡單地來說,在Supercell,兩個實體擁有控制權。在開發過程中是團隊,而在開發結束後,也就是在測試過程中則是玩家。這真的很簡單。所有的一切都是由此展開。我們已經嘗試著創造一個零官僚主義的環境。這裡只有真正有天賦的人。我們只有極少數管理者的角色。我們的主要目標只是為了創造環境,然後保持這種方式,讓人們可以真正專注於他們的工作。

作為一個組織我們還具有很大的透明度。每天早晨,整個組織都會收到一封電子郵件—-不管是實習生還是首席執行官,這是對於每一款遊戲的主要表現指標。每個人都能同時獲得同樣的信息。我們相信如果你能提供給人們正確的信息,你便不需要告訴他們該做什麼。他們可以自己想出答案。

此外,我們也會去慶祝任何一次的失敗。這並不是因為我們想要假裝失敗是有趣的。當我們需要終止一款遊戲的製作時—-想像一個由5,6個人組成的團隊連續好幾個月夜以繼日地致力於這款遊戲中。也許遊戲並未成功。也許出現了一個糟糕的焦點小組結果。也許團隊進行了測試但是用戶卻並不喜歡遊戲。當然,在這種情況下當我們想要終止一款遊戲便是因為它並不有趣。但我們認為值得慶祝的理由在於,我們可以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當我們不得不終止一款遊戲時,我們總是會為此舉辦一場聚會。遊戲負責團隊會走上台與我們分享哪些東西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以及他們從中學到了什麼。然後我們便會遞給他們一瓶香檳去慶祝他們的收穫。

實際上,作為一家公司,比起成功,我們經歷過更多失敗。去年我們便至少終止了5款遊戲。最終我們只發行了2款遊戲。我們將許多遊戲帶到測試階段,但是許多遊戲卻並未如我們期待的那樣順利。這便是商業的本性。但是我們相信如果你不主動冒險,你便不可能創造出真正受歡迎的遊戲。如果你想要做一些富有創造性的嘗試,你就必須承擔風險。承擔風險的自然結果當然有可能面臨失敗。但這也是推動一家公司繼續向前發展的關鍵。

問題:你們的任務是什麼?

Paananen:我們的任務是成為第一間實至名歸的全球性遊戲公司。對於我們來說,真正的全球性遊戲公司便是同時在廣闊的西方市場(包括北美和歐洲)和每個大型東方市場(包括日本,韓國和中國)擁有一款熱門遊戲。我們的目標是創造能夠聯合世界各地玩家的遊戲。儘管離這一目標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是至少我們已經收穫了一些可喜的結果。

我們面向iOS平台發行了兩款遊戲。《Clash of Clans》已經成為了139個國家的iPad暢銷遊戲排行榜上的冠軍。《Hay Day》也在102個國家中取得了同樣的結果。對於《Clash of Clans》,我們在年初將其帶到了日本市場。人們都覺得我們瘋了。因為他們認為日本是西方遊戲公司的巨大墳場。但是我們認為必須試看看。並且對於結果我們也感到非常滿意。《Clash of Clans》在這裡取得的最好成績是iPhone暢銷遊戲榜單中的第3位,並且直到現在仍停留在第5位或第6位。最近我們將它帶到了Android平台,並進入了排行榜的前10名—-《Hay Day》也是如此。

人們會問我,秘訣是什麼?我想可能是因為我們認為這些遊戲都是與眾不同的吧。許多公司都是基於「即發即棄」模式推出遊戲。推出遊戲,它不斷發展,然而在幾個月後它便會迅速衰敗。我們的遊戲已經在排行榜前列維持了1年多的時間。《Hay Day》是在去年6月面向全世界發行,從那時起它就一直待在前5名內。《Clash of Clans》是在去年8月發行,而現在它仍是美國排名第2的遊戲,僅次於《Candy Crush》。它們都有很強的持久力。

為什麼呢?第一個原因便是當我們創建公司時,我們最初的目標便是創造人們願意玩好幾年的遊戲,而不只是幾週或幾個月便捨棄的遊戲。Supercell中許多富有創造性的人都曾是MMO遊戲的開發者或用戶。我們玩過許多像《魔獸世界》或《英雄聯盟》這樣的遊戲。這類型遊戲都具有很長的保質期。我們的夢想便是創造出像那樣的遊戲,但卻是面向大眾市場和手機平台。當然這是我們在早期時候的想法,但很慶幸我們能夠擁有這樣的結果。

這一切都是源自我們將遊戲當成一種服務,而非產品的心態。我們一個最明確的任務便是每一週,我們都想要創造出更適合用戶的遊戲。而它們也都會變得更出色。

問題:你們是否仍處於領先位置?

Paananen:我最近都沒看更新了。我想在9月份的時候我們還是排在第1位。但我想現在應該也是如此,因為自從進入了日本市場,我們便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但這僅限於iOS平台。

另外一件讓我們興奮的事便是最近面向Android發行了《Clash of Clans》。有兩件事帶給我們很大的鼓勵。一件是來自玩家的反應。我們獲得了超過25萬的評論,以及4.7的星級。這表示用戶真的在接納我們的遊戲。同時我們在2周時間裡便進入了前10的排行榜單,不管是在美國還是日本。上次瀏覽時發現,我們在美國Android暢銷遊戲榜單中的排名是第3,而在日本是第6。在不久後《Hay Day》將緊隨其後。

接下來我將說說我們近來與Softbank 和Gung Ho的交易。從根本上看,之所以會出現這筆交易是因為我們在芬蘭建立了這家具有特殊目的的公司。該公司是Softbank和Gung Ho共同所有的,前者擁有80%的股份,後者是20%。該公司擁有Supercell51%的股份。我和Mikko Kodisoja(Supercell的創始人之一)都是公司的董事會成員。所以這與傳統的收購並不相同。這更像是來自合作夥伴的支持,一種策略性投資。就像你所瞭解的,他們已經為這些股份的獲得支付了大約15億美元,並將我們公司估值30億美元。

(i黑馬註:Supercell最近把公司的51%股份以15.3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日本的軟銀和GungHo Entertainment)

問題:為什麼你們要達成這一協議?

Paananen:主要有四個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認為現在仍是這一公司的發展初期。我們喜歡自己所做的事,並希望Supercell能夠繼續作為一家獨立公司運行下去。而這一協議能夠保證公司的獨立,這點非常重要。關於這一份協議中一個很大的部分便是公司的創始人對於業務仍具有表決控制權以及決策權。可以說籤訂了這份協議後的我們比之前更加獨立,因為創始人對於我們想要做的事有實際的控制權。我們將繼續完全第獨立運行。所有有關策略,產品,規劃圖,平台,市場營銷等內容都處於創始人的完全掌控中。這是協議所明確規定的。

這也將我帶到了第二個原因。在簽訂協議前,以及在與Softbank的創始人見面前—-投資界的人在說到「長期」時往往意味著5至10年的期限。而當你接觸了Softbank的創始人Masayoshi Son時,你會發現在他眼中的長期期限是30年計劃以及300年的願景。他與我之前遇到的其它商業主管(特別是來自西方國家的商業主管)都不同。如果你將他們的模式與傳統的風險資本家進行比較,你會發現這些人可能永遠將Supercell的股份握在手中,只要他們願意這麼做的話,這便是他們所追求的目標。

第三個原因便是,我之前曾說過我們想要成為一家名副其實的全球性遊戲公司。顯然Softbank能夠幫助我們更快第朝著這一目標前進。他們在日本擁有很強大的佔有率,並與中國和韓國市場也維持著很好的關係。他們最近收購了美國的Sprint,在全球範圍內更加活躍了。這也不是一種短期發展。在中期到長期的過程中,我們相信讓他們擔任股東將是一種有益的決定。

第四個原因是,我們與Son都認為生活和商業生活並不是一種零和遊戲。我們都認為自己擁有同樣的意識形態,所以公司所創造的所有經濟價值也是由所有參與人員所享有的,包括所有僱員。Supercell便證實了這點。而這一協議也是另外一個案例。對於我們來說,所有人共享公司真的非常重要。不管你是一個參與者還是創始人或者只是一名普通僱員,這種條款都是一樣的。再向前發展的話我們將進行股利分配。這是Supercell文化的一大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也很高興Softbank也具有許多相同的看法。

問題:什麼是長期觀點?

Paananen:我們相信自己處在一個全新的遊戲時代。這與一些內容相關。其中一點是遊戲作為一種大眾市場現象將朝著手機和平板電腦走去。下一代的主機將找到一個新的落腳點,並且再一次的它也不會是一款零和遊戲—因為即使手機表現得很好也不意味著主機就表現得很糟糕。但是我們相信這一設備是大眾市場娛樂消費的超級設備。我們認為當提到大眾市場的消費者時,免費遊戲模式便是贏家。我們相信這些遊戲正變成一種服務。這不只是關於發行了某些內容並轉向下一個新內容。當你發行了遊戲時,你的工作才算真正開始。我們相信自己能夠創造出足以持續好幾年的遊戲服務。我們也相信自己可以創造出真正具有世界吸引力的遊戲。

這是我們所相信的有可能改變這一產業的驅動力。為了支持這些改變,我們認為必須創造一家全新類型的遊戲公司。我們的目標是創造一家深受僱員喜歡,並受到玩家長達好幾十年追捧的公司。也就是我們希望即使20年,40年或者50年過去了,你也仍會想起Supercell。到了那時候,Supercell的存在才真正具有意義。想想任天堂。我們很難找到有人不喜歡他們所創造的角色,品牌和遊戲。而我希望在30或40年後Supercell也能做到這點。

我們想要成為遊戲歷史的組成部分,即創造一家足以改變我們對遊戲看法的公司。但這顯然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這不是1年,5年甚至是10年內就能做到的。這也是我們想要簽訂這一協議的最大原因。我們希望找到一個可以與我們分享同樣願景的合作夥伴,更重要的是,他們有足夠的耐心能夠等到那天的到來。如果你想要嘗試著做類似這樣的事,那麼你需要的最重要的資產便是時間。

問題:我想要知道你是如何看待這裡所存在的所有矛盾。你籌集了資金,但是你卻不需要它。你是以小型和快速為目標組建了團隊,但是你卻以緩慢的速度在製作遊戲。你願意與所有員工共享收益,但如此他們有可能會選擇離開而創建自己的公司。擁有如此的成功可能會引出各種奇怪的事。

Paananen:這也是我與許多其它公司擁有不同想法的地方。我們面對著許多這樣的問題。人們會問我或其他人:「為什麼你們會在清晨早早起床?你們已經不需要在為了賺錢而工作了啊。」我的答案始終是,我從來不是為了賺錢而工作。這聽起來可能很奇怪。因為我們已經取得了成功,所有人都想要談論我們昨天賺到了多少收益。這本身就是一個主題—-Supercell的每日收益是多少?這對我們來說很尷尬,因為我們創造這些遊戲並不是為了賺錢。我們只是對製作遊戲充滿熱情罷了。我們只是想要創造有趣且優秀的遊戲。

所以對此我的答案便是,因為我從未想過以創造遊戲去賺錢,所以我不認為事情會因此發生改變。同時,我們想要在Supercell中創造最好的環境去製作遊戲。這是我們作為公司的第一個目標。這也是我們公司的創建理念。為什麼人們會想要去創建自己的公司呢?如果在某些時候我們未能呈現出最適當的遊戲製作環境,他們便會選擇離開而創建自己的公司。但就像我所說的,這是我們所思考的一大部分內容。我們想要為最優秀的人呈現最舒適的工作環境。

問題:你是否認為芬蘭是尋找工作人員的最佳場所?

Paananen:是的。這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在這方面我們同意Softbank以及其它股東的看法,所以公司的總部將繼續保持在芬蘭。這是我們的家。不過話雖如此,我們也有30名來自不同國家的工作人員。粗略算來我們有一半芬蘭員工以及一半來自外國的員工。可以說這是一個多元化的群組。

擁有這種多文化環境讓我們的工作變得更有趣。但這也擁有一個明確的商業利益。如果你嘗試著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性遊戲公司,它將幫助你在辦公室擁有自己的「迷你地球」。不管我們談論的是哪個市場,我們都有來自當地的成員能夠進行交談。

問題:你是主要面向iOS發行遊戲,然後才轉向Android。你是否認為隨著Android市場的發展,這種模式會發生變化,或者你仍會主要專注於iOS?

Paananen:我認為這要結合所有的情況。我們在iOS平台上面臨較少的分裂。是的,這是眾所周知的事,但是從市場利益來看它也略勝一籌。但就像我所說的,這是到目前為止可行的方法。而今後我們將會繼續思考怎樣才是最適合自己的。

問題:《憤怒的小鳥》在撞擊到最高點後開始在暢銷遊戲榜單上下滑了。你將如何處理未來可能出現的這種情況?

Paananen:這歸根究底就是我們如何設計一跨優秀遊戲的原理。就像我所說的,我們的目標是設計出人們願意玩好幾年的遊戲。我們的遊戲已經做到了這點,就像《Hay Day》便在排行榜前列維持了18個月。我們還未看到任何下降的痕跡。但再一次,我們必須清楚這是遊戲產業。我們很難在此預測未來。我們也謙遜地意識到這種情況也會出現在自己身上。我們嘗試著去專注的唯一一件事便是確保在每一週這些遊戲能夠變得更好,更適合玩家,即不斷發行更新內容和新內容,並聽取玩家的反饋。我們盡所能地做好這些事。這也是我們唯一能夠做到的。

我認為像我們的遊戲這樣的遊戲是屬於新遊戲文化的組成部分。遊戲幾乎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我們的許多《Hay Day》玩家便表示自己會在每天吃早飯和睡覺前檢查農場的狀況。這些遊戲成為了他們日常生活眾多一部分。平均我們的每個玩家一天會玩9次遊戲(即包含這兩款遊戲)。這是一個平均值。更活躍的玩家一天會玩10次。這些遊戲就像Facebook一樣,即你每天都會檢查多次的一種服務。只要你能夠將這些遊戲真正融入玩家的生活中,它們便能長久地存在著。

讓人們願意回到這些遊戲的另外一個元素便是遊戲的社交屬性。《Clash of Clans》便在這方面表現突出。人們願意回頭玩這款遊戲的一大原因便不是因為遊戲本身。而是因為他們在遊戲中遇到的其他人。這聽起來可能很奇怪,但的確是別人吸引你回到遊戲中。

因為這兩點原因—-人們如何消費這些遊戲和他們如何設計這些遊戲,以及最重要的它們如何具有社交性,我們才相信這些遊戲將擁有很長的壽命。

問題:為什麼你們優先選擇一個跨國跨文化的勞動力?

Paananen:這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會更有趣,即這裡有許多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其次,這創造了較強的商業意識。當你嘗試著面向全球市場開發遊戲時,來自不同文化的成員能夠提供給你有關遊戲的合理反饋。當你在對遊戲進行本土化時,你們可以更好地分享看法。這很有意義。

問題:以《Clash of Clans》為例,你們平均中每個玩家身上獲取多少利益?

Paananen:我們並未真正公開這種收益KPI。就像我之前所提到的,對於我們以及其它免費遊戲來說,大多數玩家都是非付費玩家。只有少部分玩家願意為遊戲掏錢。這是一種很棒的模式,因為只要我們做得合理,這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雙贏的。那些不想花錢的人可以不必花錢,並且可以免費玩高質量的遊戲。當然,那些願意花錢的玩家也可以選擇想要支付多少費用。如果執行得當,我想免費遊戲便是一種制勝模式—-不管是從開發者角度來看還是從消費者角度來看。

問題:在亞洲,似乎「付錢玩一輪」模式非常受歡迎。你是否會面向不同的市場創造一款完全不同的遊戲?

Paananen:這是人們所建議的。我們很愚蠢地開始為本土市場改變遊戲。但是不管如何改變,他們都不如本土的遊戲出色。所以我們開始思考其它方法。除了本土化遊戲,我們不再改變任何內容。這便是我們的遊戲,是遊戲的靈魂定義了它們。如果你開始改變遊戲的靈魂,它便不可能成為任何人的選擇。所以我們保持遊戲不變,只是對其進行本土化。這就是我們所遵循的方法,也符合我們想要成為一家名副其實的全球性遊戲公司的願景。

問:我們什麼時候能看到Supercell的下一款遊戲?

Paananen(以下簡稱P):(笑)當它準備好的時候。在Supercell,開發團隊有控制權。我們一直堅守的一條原則是:儘早測試遊戲是合理的。你可能已經知道我們現在正在加拿大的應用商店測試遊戲《Boom Beach》。我們的模式是管用的,正如我所說的,先由團隊做決定,再於由玩家做決定。對於《Boom Beach》,如果玩家喜歡它,我們就全球發行;否則我們就放棄它。就這麼簡單。我們公司還有其他團隊在做其他遊戲,也採用了相同的原則。那些團隊也快有一些東西要測試了。如果可行,那就太好了。他們就會把產品正式發佈;如果測試結果不好,那就放棄然後轉向下一個產品。

問:你是連續創業者嗎?你管過多少公司?

P:我想我可以自稱是連續創業者吧。2000年時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創辦了我們的第一家遊戲公司Sumea。2004年,僱員達到40人時我們把公司賣給了Digital Chocolate,我於2010年時離開公司。我休息了幾個月後很幸運地成為後來的Supercell的創始人之一。

問:從一個公司轉向另一個公司,從一種環境轉向另一個環境,你學習到的最重要的經驗是什麼?

P:首先,人才是關鍵,我說的是創意人才。人才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有了最優秀的人才,那麼做出好遊戲是遲早的事。

我的另一個教訓是,儘量減少官僚主義。許多公司都有遊戲審核會,也就是讓團隊把他們的遊戲擺在委員會面前,然後由委員會反饋意見。這是很費時間的活兒。這可能導致惡夢般的情況——團隊遊說委員會和準備遊說的時間比做遊戲還多。而在Supercell是不會發生這種事的。那就是為什麼甚至連我都不能叫停一款遊戲。我的目標之一是,我要把自己變成世界上最沒權力的CEO。我對自己以及管理層的定位是促成者,其作用是保證最優秀的人才能專注於他們的工作。我們努力為他們創造最好的環境。

遊戲是一個看重人才的行業,人是關鍵。這是我學習到的最重要的一課。第二個重要的教訓是保持「小」的價值。與我們的許多競爭者相比,我們仍然是一家非常小的公司,並且我們希望繼續保持「小」。在小公司工作更有趣得多。當工作成為一件有趣的事時,你做出來的遊戲就會更有趣。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小」的附加優勢是,當公司很小時,你就不需要管理層、官僚主義和走程序這類人人都討厭的東西。

問:你認為理想的團隊規模是多少?你是如何計劃和管理那些團隊以及他們所做的遊戲?

P:《Clash of Clans》的開發團隊一開始是5個人。我們儘量保持團隊小——大約5到7、8人吧。至於運營團隊,因為我們每天服務於百萬玩家,所以人數要多一些,但規模仍然控制在約10到15人之間。

問:對於小公司,芬蘭的經濟環境算是友好的嗎?

P:是的,非常好。現在這裡有非常適合小公司的生態系統。在芬蘭,創立公司是很容易的。我們的企業稅率非常有競爭力。從明年起,這個稅率應該只有20%,是歐洲最低的稅率之一了。從這一方面來說,芬蘭的經濟環境是非常有競爭力的,很容易吸引國外的創業者到這裡來。另外,這裡的官僚主義氛圍很淡,治安好,非常適合居住。我們還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體系。在過去幾年,芬蘭在這些方面一直是榜樣。總之,優勢非常多。

我們有一個很大的優勢是,政府提供財政支持。Supercell就是這麼成立起來的:我們6個人組成團隊,投了幾千歐元創立了公司;然後我們向政府貸了大約40萬歐元。如果沒有這筆錢,Supercell可能不會存在了。政府給創業者提供這些貸款。即使你失敗了,你個人也不會破產。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模式。除了這些貸款,你還可以得到補助金。這一路走來我們已經拿了幾百萬的補助金了,這些錢幫助很大。在芬蘭還很容易從國外融資。大風投公司如Accel、Index和Atomico等等都有投資芬蘭的公司。

選擇芬蘭我還有一個個人原因,那就是,我堅信總有一天赫爾辛基會成為遊戲業樞紐——歐洲的硅谷,你可以這麼叫它。許多其他地區也在競爭這個地位,比如柏林、倫敦等,但我認為我們的環境好。我們有優勢,至少在遊戲方面。這裡已經有很多很強的遊戲公司了。

問:你剛提到,你們拿了創業貸款後又得到補助金。你能不能具體解釋一下?

P:政府可以提供兩種資助。第一種就是貸款。他們可以支助你最多70%的項目總成本。你最終是要償還這些貸款的,但利息率很低,可能1%吧,還貸的時限是5年或7年。

第二種資助是補助金,是不需要你償還的。最好的情況下,他們可能會提供佔你的開支的50%的補助金。我們很早就拿到那筆資助了。

基本上,如果你投資商或者風投的角度看,這是一件好事。假設我是一個風投商,我投了100萬歐元。除了那100萬歐元,我已經知道那家公司會從政府那裡拿到另一個100萬歐元。資本沒有被沖淡,所以不會消弱我的所有權。政府貸款使芬蘭成為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資聖地。

問:我理解那對你們來說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我很好奇這對芬蘭的納稅人來說,意味著什麼(笑)?

P:僅這一年,Supercell——我想創始人和公司一起支付了約2.7億歐元的稅吧。在此之前,納稅人在我們身上花了約500或600萬歐元。所以我覺得從芬蘭政府的角度來說,這是一筆很划算的投資。有人計算,僅Supercell一家公司就返還了政府投給其他小公司所有的錢。因為Supercell的成功,我們回報的比得到的更多。

在諾基亞崩潰之後,這個國家得重新改造自己了。我們需要新的公司,光有Rovio和Supercell還不夠。我們需要更多更多公司。在這裡的每個人都意識到這一點。從政府的角度看,這是一筆長遠的投資。

問:你對整個遊戲產業有什麼看法?你希望它變得更像Supercell嗎?你認為大發行商正在失去影響力嗎?

P:我希望在這整個遊戲行業中,更多的力量回歸到創意人才手中。我玩過老LucasArts工作室的遊戲和《模擬城市》,那都是好遊戲,但都不是大團隊開發的。那些遊戲受硬盤空間等條件的限制,所以更專注於玩法,畢竟不可能靠圖像吸引玩家。那些遊戲就是有趣,正是當時的創意天才們留下的寶貴遺產。我希望遊戲行業回到那個遊戲的黃金時代—-充滿創意能量和熱情的小團隊具有更多的控制權。

現在的遊戲產為好像由營銷人員掌管了。出於某些原因,遊戲開始把電影當作它們的學習榜樣。突然之間,你得花大量錢做遊戲了。一切都是第一週的銷量為指標,就像電影一樣。遊戲公司在發行前造勢,這也像電影。我不確定這對遊戲來說是否是正確的模式。

問:你能為什麼是創新的關鍵因素?你們打算什麼時候開發新遊戲?

P:關鍵因素有二。第一,把權力交給創意人才。以這種方式組織公司,使創意人才成為前沿和中心。儘可能讓他們自由。允許他們失敗。你得消除失敗的後顧之憂,否則。那些人才就不敢冒險。沒有冒險,哪來的創新?沒有創新,哪來的好遊戲?你必須給這些創意人才創造一個友好的、溫情的環境。

問:有沒有一個決定什麼是成功和什麼是失敗的規則或標準?

P:是的,有的。有時候人們會誤解我們的文化。有些人認為我們的公司文化就是,團隊可以愛幹什麼就干什麼,結果不重要。這是彌天大誤。在我們的團隊開始做什麼項目以前,我們要花相當的時間制定他們的項目測試時必須達到的指標。我們對那些目標是很嚴格的。如果他們達不到那些目標,那麼項目就作廢。就是這樣。

我不會詳細說明那些目標,但基本與留存率和沉浸感有關。30天後有多少人返迴游戲?他們每天上線多少次?等等。我們很仔細地定義這些目標。那是團隊和公司之間的約定。只要團隊達到那些目標,就可以搞發佈。否則,項目作廢。

因為團隊規模小,Supercell可能有比較高壓的遊戲開發環境。這並不適合每一個人。你必須非常積極主動,對遊戲和自己的工作充滿激情。否則,你就不能適應這裡。但對於對的人,這就是一個理想的工作環境。

問:有人認為現在的人更加不注重工作-生活的平衡性,你怎麼管理那些有家室的人或者必須彈性工作的人?你不想看到有人伏案工作到晚上10點嗎?

P:我們當然不希望看到有人工作到深夜。如果你下午5點半來我們辦公室,你會發現這裡基本上空了。我沒開玩笑。我們的工作時間是很靈活的。再者,我們信任我們自己的人。我們不用告訴他們什麼時間工作。我們不用記錄他們的工作小時。我們完全不管他們。我們只是信任他們。

我們只有一條簡單的原則——做對團隊和遊戲最好的事。有些人有時候在辦公室上班,有時候在家裡工作,那也是允許的。我們關心的只有結果。我們不關心你到底花了多少小時工作。

遊戲行業一直以從業人員過度勞累而招徠罵名。加班幾乎是慣例。有些團隊一整年都在加班趕進度。首先,這本來就是錯誤的。它是扼殺生命。但從商業的角度看,我也不認為是合理的。誰能夠全年每天工作18個小時還保持高效率的?在這種情況下,你不可能有什麼效率和創造力的。這對公司來說也不划算。我們堅持正常的工作日。但當我們工作時,我們就要非常努力非常專注地工作。

如果你想做出世界上最好的遊戲,那當然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和時間。但多付出的時間是有補償的,你可以休假。我們對這方面非常重視。如果你在三年內就把你的人都累垮了,那你還談什麼「創造歷史」?正如我說的,創造歷史是要花幾十年的時間的。

問:你們在理念上是否與GungHo合拍?

P:我們最大的共通之處是,我們對遊戲的整體看法。GungHo的人可是運營著這個星球上最賺錢的遊戲——《Puzzle & Dragons》。然而,你幾乎聽不到他們談論贏利的事。他們認為遊戲就應該有趣,如果你做的遊戲有趣,你就能賺錢。這就是他們的理念。據我所知,他們也非常尊重創意人才。

在我看來,他們是這個行業中最好的人。有意思的是,我們與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甚至語言不通,但無論何時我們一起出去,我們總是玩得很開心。芬蘭文化和日本文化居然有一些相當令人驚喜的共性。比如說,我們去別人家作客都要脫鞋才能進門。(笑)我們都知道怎麼辦好聚會。很多地方都很像。

我真的非常欣賞他們。所以我們很高興他們決定與我們合作。那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即使就投資的總金額來看,他們只佔了20%。

問:你認為諾基亞的衰弱是必然的嗎?還是說它做了一些錯誤的選擇?

P:我不是諾基亞的分析師,但它顯然是有一些失誤的。說其他什麼話都是說謊。他們沒有抓住一些相當重要的趨勢。那些後來者消滅了諾基亞。所以,我認為確實是有失誤。但那也是商業生命的一部分。聽起來有些可笑,但我認為它會好起來的——特別是與微軟的最近合作,我想它會好好努力的。正如我所說的,它迫使這個國家改造自己。我們可以放下過去,繼續做一些新的東西。

問:你所說的模式出自你的遊戲行業經驗,那麼你認為公司可以把它運用於其他方面嗎?

P:也許吧,但我也不肯定,因為除了遊戲,我在其他行業都沒有經驗。給建議是危險的,特別是如果你曾經成功過的話。(笑)成功竟然會改變人們對你的看法,真有意思。兩年以前我在遊戲開發者大會上說過同樣的事。當時大約有30個人在聽我的演講,其中有約25個人是我叫得出名字的。(笑)沒有人是真的對我說的東西感興趣。然而我現在仍然講相同的故事相同的文化相同的價值觀,卻人人愛聽。唯一的不同就是,現在我們成功了,而那時我們還沒有成功。

我真的認為讓我們成功的就是那種模式,但那並不意味著我們以同樣的方法讓別人也成功。大家應該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模式。但作為經驗法則,這種模式把更多的自主權交給真正幹活的人。這通常來說是有益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83

估值250億美金的屈臣氏是如何煉成的?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30/57490.html

近日,據香港明報報道,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集團(以下簡稱和黃)旗下的屈臣氏即將分拆上市,估值高達250億美元(約1950億港元)。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數據顯示:截止到目前屈臣氏這一員和黃系的主力“大將”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1,490億港元(合192億美元),同比增長4%,而2013年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757.6億港元(合97.6億美元)。除了這麽耀眼的數據之外,這家全球頂級的美容護理產品零售巨頭在中國市場也是難遇對手。2011年,屈臣氏在中國內地突破1000家店,2013年屈臣氏第1500家店在安徽開業,從而完成了中國區市場從一線城市到四線城市的覆蓋。這家“兇猛”的零售美容業“巨頭”誕生於中國,不過令人驚訝的是,其創立者是一名外國友人。大約在1828年,有一位叫A.SWatson的英國人在廣州開了家西藥房,取名廣東大藥房。1841年藥房遷到香港,並根據粵語發音將公司名譯為“屈臣氏大藥房”(A.SWatsons&company),這就是屈臣氏的由來。這個以藥店經營起家的公司至今仍保留著這一特色。隨後,這家老牌企業在1981年被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收購,成為和記黃埔的全資子公司,隨後將業務擴展到保健產品、美容產品、香水、化妝品、食品、飲品、電子產品、洋酒及機場零售業務等多個類目。而在1989年,屈臣氏才在中國北京開出第一家店,之後若幹年,相較於屈臣氏在全球領域依靠資本鐵蹄完成國際化擴張,在國內市場屈臣氏真正的起步開始於2004.。那麽人們不禁要問這個零售巨頭到底有何擴張的秘密,讓它能夠擁有250億美元的身價?第一張王牌:戰略控股和並購理解李嘉誠商業策略的人都會明白,李嘉誠旗下的長實系和和黃系都以兇猛的擴張和並購著稱。而其旗下的屈臣氏也有著鮮明的烙印,在成長為全球頂級的個人護理用品零售店之前,屈臣氏經歷數次的資本“西征”。2000年,屈臣氏西征歐洲,收購英國Savers連鎖店;2002年向東,收購荷蘭Kruidvat集團;2004年,成功收購拉脫維亞Drogas公司,此舉標誌著屈臣氏進軍波羅的海國家市場並初戰告捷;2005年,李嘉誠斥巨資近55億港元收購法國最大香水零售商Marionnaud的控股權,這是屈臣氏首次在歐洲大規模的擴充自己,使屈臣氏在歐洲重點發展戰略得到有效的執行。歐洲由於經濟發達,中產階級聚集,這樣的消費者規模正好吻合屈臣氏的消費定位,如此的一項大型並購行動不但使屈臣氏的營業網點增加了1300家,而且營業規模超過100億港元。這一次並購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屈臣氏通過並購的方式終於順利的進入歐洲主流生活圈。也正式進入世界主流經濟圈。同年屈臣氏收購總部設於聖彼得堡的保健及美容產品連鎖店SpektrGroup。這項收購讓屈臣氏的全球業務伸展至俄羅斯,進一步鞏固了其作為全球最大個人護理、美容零售商的地位。屈臣氏資本鐵騎繼續橫掃歐洲,2006年,屈臣氏把烏克蘭唯一全國經營的保健及美容產品連鎖店DC的65%股權收入囊中。當然,在歐洲銜枚疾進的過程之中,屈臣氏也並沒有忘記自己的大本營――亞洲和中國市場。在與香港地理位置相近的東南亞,屈臣氏還是依靠最為擅長的並購策略。據公開資料,屈臣氏2003年收購菲律賓某知名藥品零售企業;2004成功收購拉脫維亞著名Rota公司旗下大型零售連鎖企業―DROGAS公司,2005年還收購了英國MerchantRetail香水連鎖店馬來西亞ApexPharmacySdnBhd藥店。第二張王牌:借力商業地產對於中國這個代表未來的市場,沒有人會放棄。與傳統的零售巨頭進軍中國大陸市場依靠獨立行軍策略不一樣,屈臣氏善於合作。在大陸市場,與商業地產商的捆綁合作無疑是最快的行進路線。在中國大陸,同中國商業地產巨頭萬達集團和中糧的合作讓屈臣氏如魚得水。在零售業之中,快速的擴張一方面依賴於良好的現金流,另一方面,你需要有足夠多的商業廣場,而與中國地產巨頭的合作讓屈臣氏享有優先進駐權,同時大量節省了選址的時間,這樣就解決了零售業擴張的第一大瓶頸。而這種借力隨著中國消費的逐漸下沈,愈發顯示出屈臣氏的遠見。在二三線城市占住市場之後,讓後來者如萬寧、嬌蘭佳人等采用相同模式的企業缺乏足夠多的位置和它競爭。在三四線城市,真正適合城市綜合體業態生存的地域一般很難超過兩個CBD,誰先擁有這樣的優良地段,誰就基本搶到先機。2010年前,屈臣氏中國的店面數量都只維持在500家以下;2010年開始,屈臣氏啟動了中國市場的二次擴張,2011年開了第1000家店,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是,這一年,屈臣氏在全球突破了一萬家店。兩年之後,屈臣氏就在中國突破了1500家店面,每年平均新開250家店,第三張王牌:從渠道商到渠道品牌商當然,屈臣氏的成功並不只是依賴資本。自有產品,是所有已經構建完整供應鏈和品牌溢價的公司的最大殺手鐧。而早前在商界評論網的《麥德龍Vs屈臣氏:零售業革新者》文就中就認為屈臣氏最大的創新在於,擁有了穩定客流與品牌美譽度後,整合上遊供應鏈資源,在自身店面內不斷推出自有品牌的系列產品,實現了由單純渠道商向渠道品牌商的轉型。渠道品牌商的經營優勢顯而易見:傳統的零售渠道困境在於,由於處於價值鏈的最後一環,表面看起來風光,但是受制於歐洲大品牌化妝品的持續強勢,導致終端利潤並不太高,另一面由於本身店面數量不夠多,市場集中度並不太高,無法倒逼供應鏈,同時受制於互聯網時代渠道扁平化的擠壓,生存困境艱險。而屈臣氏用超過百分之二十五的自有品牌商品改變了這個局面:自有商品最大的價值在於自己掌握了定價權,擁有自己的渠道,無需損耗中間成本,不存在渠道讓利,外加本店中已有的成熟產品,讓自己進可攻,退能守。在世界範圍內,運用這個策略到爐火純青的顯然非零售巨頭沃爾瑪莫屬。而在國內,類似寶島這樣的眼鏡渠道商也是靠自有產品獲取高額利潤。歐美市場中40%以上的商品為零售商自有品牌,屈臣氏是這種策略的中國拓荒者。第四張王牌:個人護理專家的定位與產品組合屈臣氏產品組合策略也是相當成功。相較於國外的bodyshop這樣的身體護理產品的定位,屈臣氏的定位非常明確,就是其個人護理專家的形象的確立。這並只是一句口號,它的產品組合可以看出其差異化。屈臣氏藥品占15%,化妝品及護膚用品占35%,個人護理品占30%,剩余的20%是食品、美容產品以及衣飾品。所以這種獨特的產品結構讓它實現了差異化的跨界定位。如果只是單純的定位為化妝品集合店,那麽藥品、食品、美容這系列產品就會被剔除出店面,而事實上是購買化妝品的用戶同樣擁有很大的需求在其他個人護理上,尤其是女性其實用戶,是有很大的需求希望能夠一站式購物的,這種差異定位策略讓屈臣氏能夠超脫於單純的化妝品終端商的紅海廝殺。作為品類的創新者,屈臣氏的做法就成為行業標準。競爭者掃描:萬寧當然,目前在中國市場一騎絕塵之勢的屈臣氏並不是沒有競爭對手,萬寧已經在中國陪伴屈臣氏很久了。萬寧和屈臣氏定位相似,甚至於在開店策略上都使用了追隨策略,萬寧母公司是老牌英資企業怡和集團屬下牛奶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後者分別在倫敦、百慕達及新加坡三地證券交易所上市,是亞洲最大的零售企業,據公開資料顯示: 在內地,牛奶集團擁有7-11便利店和星巴克咖啡兩家全球品牌在華南的授權經營權,目前在廣東分別開設585家和87家門店.,不過由於落後屈臣氏10多年才進入中國市場,這導致其與宿敵的競爭之中並不太占優。競爭者掃描:本地化妝品商嬌蘭佳人自2005年至今已開出153家門店;以廣東珠三角地區為競爭主戰場的深圳千色店至今也開出200家門店;而在接受紅杉資本投資後,上海歌詩瑪預計2011年達到500家。而更多地深耕於本地的化妝品店也在逐漸崛起,這也會成為屈臣氏新的威脅。競爭者掃描:網購以天貓、樂蜂、聚美優品為代表的本土化妝品B2C的沖擊,也是屈臣氏需要警惕的。尤其是今年以來,天貓上化妝品淘品牌等新的品牌不斷崛起,極大地沖擊線下實體店。屈臣氏不依賴於價格而生存,但是面對網絡價格和成本殺手,不得不睜大自己防禦之眼。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王靜靜 | 編輯:luhaiti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705

{快訊】人人貸獲1.3億美金A輪融資,它如何半年做到10億交易規模的?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6/57693.html

互聯網金融再次大熱。人人貸日前獲得1.3億美元A輪投資,摯信資本領投6500萬美元,其他機構等投資6500萬美元。該公司還曾於2010年6月獲得弘合基金數百萬元天使投資。人人貸成立於2010年5月,是一個基於互聯網的P2P信用借貸服務平臺,是北京人人友信投資有限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及品牌。而在更早前的i黑馬曾經寫過這家公司是如何半年內做到10億元成交規模的,以下為全文。那些備受矚目的行業背後通常都有著巨大的市場機會。P2P行業最近引來諸多關註的主要原因就在於背後巨大的市場潛力。2012年末,P2P借貸服務平臺超過200家,可統計的P2P平臺線上業務借貸余額超過100億元,若是加上尚未統計的P2P平臺線下業務,其借貸余額和投資人數還將數倍於此。P2P主要針對的是對個人的金融業務。對於一家城市商業銀行來說,大約一年新增對私業務不超過10億元。但值得註意的是,因為沒有物理網店的費用,P2P的成本更低,所以整個P2P行業可以在2-3年的時間內將規模做到過100億元。以人人貸公司為例,這家公司用一年半的時間達到了10億元人民幣的成交規模,而下一個10億他們預計將於2014年1月完成。也就是說,當P2P公司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後,它達到預計交易量的時間會被大大縮短。這也是為什麽大部分的P2P公司可以保持超過200%/年的增速。這個行業充滿市場機會的原因在於常規的金融體系並不做個人的無抵押貸款,特別是不超過5萬的消費貸款。這里面的市場機會比洲際公路還要寬闊。銀行很少踏入這個領地的原因是算上物理網點的成本,這並不是一筆劃算的買賣。但基於互聯網的交易平臺則可以減少成本,並且通過抓取數據建立模型,可以簡化交易過程,並提高效率。人人貸保證這種交易可以運轉起來的原因在於其設計的交易模型。 互聯網的優勢在於可以積累大量的數據,而基於大量數據分析得到的客觀的模型及模型參數,又進一步的保障了人人貸的風險管理效果。人人貸的借款人模型基於數據挖掘。這些模型融合了行業經驗,經驗得以轉換為數據規則。違約貸款人的相關性描述,比如是否是工薪,還是學生;是否有車子和房子,有效聯系人,地域以及其他一些神秘兮兮被認為是行業秘密的指征。這些模型得以區分客戶屬性,並進一步的通過模型計算出用戶的違約概率,供審核參考。模型在用戶遞交填寫完資料的環節即進行相關的分析判斷,對於特征用戶給出預警信號。根據2012年年報,人人貸的30天以上逾期未還率為1.38%,90天以上為0.9%,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根據業內人士的消息,行業平均對應的壞賬率應為3%左右 。與銀行的大額貸款不同,人人貸並不那麽關心借款人的盈利能力,取而代之的是借款人的穩定性和持續還款能力。人人貸的宏觀的風險管理邏輯是控制借款人的單筆貸款規模,以及交易筆數更多――“量大,件均小。”那些普通的工薪階層,月收入為3000-4000元,無固定資產,從事小生意、網商與個體商戶,那些偏小微或者比小微還要小的人群是人人貸主要的借款人。對於他們的審核則在於是否有穩定的工作、是否有可以追訴的聯系人等。那些借款需求很大的客戶則很容易讓人人貸敬而遠之,他們的數據特征更難把握,單筆壞賬容易造成一定的沖擊,不容易緩釋個體風險。模型看重的是一種穩定性。邏輯上來說,因為借款金額很小,只要有持續工作,就可以還款。對於借款人來說,惡意欠款的幾率被降低,因為很少有人願意為了3-5萬元,而損失工作以及穩定的社交關系。對於出資人來說,實際上他們應該關心的不是一個人的違約情況,而是100個人里有多少人違約,即關註違約率。事實上,這是基於大數法則的一種風險管理理念。人人貸的借款用戶由於金額相對較小,在地域分布和借款用戶的行業分布上又有很好的分散性,因此系統性風險相對較小,單筆貸款違約的沖擊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宏觀的分散小額管理理念配合隨著數據積累不斷精確的風控模型使得人人貸的違約率可以控制在一個長期相當低的水平。大數法則的路徑是――如果你投擲1次硬幣,你很難預測正反面。但你投擲10次,可能會有5,6次正反面,但概率上還是沒有明顯特征。但當你投擲了100次,你則可以很肯定的說,獲得正面的次數是47-55次,當你投擲了10000次,正面數字是4990-5010次。這是被反複驗證過的。所以當交易規模達到更大的量時,均值會非常穩定。對於出資人來說,因為借款人是每月等額本息的還款,這保證了如果資金出現問題可以及早收到警示。如果出現逾期,以人人貸為例,正常的流程是――在借款逾期30天後,人人貸風險備用金會墊付給出借用戶本交易所有的未還本金,同時人人貸貸後部門會繼續對該筆逾期借款進行催收催繳,將追回的資金重新放回風險備用金中。類似人人貸這樣的P2P公司正在搭上互聯網這輛快車。模型可以讓汽車的運行更為安全,並保證更加快速安全地行駛在高速公路上。這也是這樣的公司可以在半年內達到10億交易量的秘密所在。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wangjingjing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09

科技公司跨入十億美金俱樂部:是里程碑還是兇兆?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6/57687.html

i黑馬發現,在科技界一家公司市值達到10億美金就是它的坎,如果再往上它就將成為巨頭,而往下,則可能什麽也不是。所以,有人戲稱10億美金的公司為獨角獸俱樂部。如果你的公司跨越了10億美金,恭喜你,你到了一個新高度。《紐約時報》日前發表分析文章稱,科技創新公司估值的飆升,雖然從目前的情況看並未產生太多的泡沫,但是從長期來看,這出戲終有曲終人散之時。以下為文章內容摘要,文章由騰訊科技編譯:去年的一段時間,創意產品閃購網站Fab.com(以下簡稱“Fab”)看上去就像是下一個亞馬遜。但是僅僅幾個月之後,Fab看上去又像是Pets.com(Pets.com創辦於1998年8月,2000年6月成為全球最大的寵物網站,但到了11月就宣布關門大吉,原因是無法籌集到更多的資金。)的翻版。在過去的幾年時間里,包括安德森・霍洛維茨基金(Andreessen Horowitz)在內的美國風險投資公司,為Fab註入了巨額的資金,原因是被這家公司令人驚愕的增長率所吸引。在募集到1.7億美元風險投資之後,Fab在去年6月又獲得了另外1.5億美元的註資。後一輪註資對Fab的估值達到了10億美元之巨,這也讓這家公司同Snapchat、Pinterest、Evernote、Spotify和Dropbox一樣躋身“十億美元俱樂部”。但是到了去年夏季末,Fab突然隕落。受陷入財務困境的影響,Fab解雇了數百名員工。這家公司的聯合創始人、首席運營官也宣布從公司離職。隨著公司的估值跌破10億美元,部分投資人的投資出現了賬面虧損。Fab的崛起及隕落,表明創新企業的命運變化速度之快令人咋舌。這家公司估值的迅速變化,也闡釋出為何一些人會擔心新一輪網絡泡沫的出現。哈佛商學院教授約什・勒納(Josh Lerner)認為,“判斷一家公司是低估還是高估異常的困難。這就如同是看到一家高估值的年輕企業就認為它被高估一樣,但有時情況確實如此。”截至目前,Fab對此報導未置可否。估值飆升與十年前相比,如今“十億美元俱樂部”的規模已讓當時黯然失色。道瓊斯旗下市場監測機構道瓊斯風險資源(Dow Jones VentureSource)提供的數據顯示,在2011年到2013年的三年時間中,至少有34筆投資對企業的估值超過了10億美元以上,遠遠高於1998年至2000年的16筆。不過這不僅僅是投機狂潮推動這些企業的估值超過10億美元。資本市場的眾多變化,風險投資產業和產權投資市場的協力,讓更多的創新企業估值達到甚至是超過了10億美元。舉例來說,證券和並購市場已經表明,許多企業的高估值能夠得到證明。在上市後經歷了股價的快速下跌之後,Facebook股價出現了飆升。Twitter等新上市公司的表現也令人稱道。Instagram和Tumblr均以超過10億美元的價格對外出售,這也令風險投資家們變得更加大膽。勒納就此認為,“社交媒體領域大量備受矚目的公司已經取得了成功。這引發了反饋效應。”推動創新公司估值飆升的另外一個因素,則是去年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上漲了38%。對於想要找到下一個熱門創新企業的風險投資人而言,健康的證券市場意味著綠燈的開啟,讓他們能夠為私有公司註入巨額的資金,然後等待著這些公司上市或是被出售。為數據中心提供雲計算網絡設備的Arista Networks首席執行官雅什利・烏拉爾(Jayshree Ullal)表示,“當經濟運行良好時,市場中總會有與熱情、興奮和一家企業增長相關的長期和幾乎是非理性的繁榮出現。”有報道稱,Arista Networks的估值達到了近25億美元。輕松募資更為重要的是,因為企業和投資人能夠募集廉價資金推動證券市場的上漲,這也讓投資人輕易的借貸並完成交易。養老基金和捐贈基金正加大對風險資金的註資力度。根據全美風險投資聯合會(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年第三季度,風險投資公司共募集到41億美元資金,較上一季度增長了28%。由於手中持有著巨額的資金,風險投資公司開始爭相向創新企業進行資本註入,這個進程通常也會推高創新公司的估值。當私家車共享乘租服務Lyft在去年籌備新一輪融資時,包括Greylock Partners在內的許多風險投資公司均對這家公司非常感興趣。消息人士透露,但是在這些風險投資公司與Lyft接觸之前,安德森・霍洛維茨基金提出的價格已經讓這家公司無法拒絕。安德森・霍洛維茨基金在矽谷以類似的戰術而著稱,這也讓這家公司成功的投資了Facebook、Twitter和Skype等公司。根據追蹤風險投資的市場調研公司CB Insights提供的數據顯示,安德森・霍洛維茨基金的平均投資規模,已經超過了競爭對手恩頤投資(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和Greylock Partners。不過並不是安德森・霍洛維茨基金一家這樣行事。根據全美風險投資聯合會和普華永道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第三季度,風險投資公司的投資總額達到78億美元,較上一季度增長了12%。競爭激烈想要對最吃香的“十億美元俱樂部”的成員在末輪進行投資,風險投資公司之間的競爭將尤為激烈。這些成員包括了移動支付公司Square、雲存儲公司Box以及打車應用開發商Uber。隨著新投資人開始與風險投資公司展開,對創新企業末輪的投資已變得越來越激烈。新出現的末輪投資者包括了Meritech Capital、Institutional Venture Partners以及對沖基金老虎基金、Valiant Capital Management等,這令創新企業的估值進一步上漲。因為這些基金的預期收益率遠低於風險投資人,因此他們不願冒更大的風險,寧可以更高的估值對那些已經相對成熟的創新企業進行投資。Cowboy Ventures創始人艾琳・李(Aileen Lee)表示,“如果你手中持有資金且必須進行部署,難道你不情願把資金投入到有十分把握的企業?”在廣泛閱讀了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科技創新企業的博客之後,艾琳・李把這些公司稱之為“獨角獸俱樂部”。去年5月,Evernote以高價完成了新一輪的融資。僅僅7個月之後,對沖基金Valiant和AGC Equity Partners旗下的投資公司m8 Capital便完成了Dropbox的投資,該投資對後者的估值達到了20億美元。投資多元化對那些無法對頂級創新企業進行投資的風險投資公司而言,他們傾向於擴大投資範圍,對眾多的衍生類創新公司進行投資。舉例來說,當年團購網站Groupon處於鼎盛時期,包括亞馬遜等投資人曾向美國第二大團購網站LivingSocial註入了巨額資金。當時,LivingSocial的估值超過了15億美元。但是到了今年2月,LivingSocial獲得了新一輪註資,但估值卻更低。紐約大學Stern商學院的亞歷山大・永奎斯特(Alexander Ljungqvist)表示,“風險投資基金目前持有著巨額的資金,他們把資金都註入到了看似熱門的領域當中。這就像是把意大利面扔到墻上,看看有多少能沾在墻上一樣。”由於手中持有著更多的現金,原本許多籌備對外出售或是上市的公司已經打消念頭,繼續保持其私有的屬性--這一戰略曾被Facebook所成功的使用。風險投資公司New Atlantic Ventures創始人、全美風險投資聯合會會員約翰・巴庫斯(John Backus)表示,“這是你為什麽看到LinkedIn、Twitter等公司上市時估值達到200億美元,而不像eBay或是亞馬遜上市時估值只有200億美元的原因。創新企業上市時估值的飆升,主要還是因為私人投資者的緣故。”還有,隨著所謂的非公開發行市場的崛起,創新企業的高官和早期員工能夠在企業依舊是私有性質時拋售部分的持股,因為非公開發行市場的股票數量有限,投資人爭搶創新企業的股票,也導致它們的估值出現上漲。意見不一致一些人發現部分創新公司當前的估值已經不合理。對私有公司財務狀況進行分析的Sageworks公司董事會主席布萊恩・漢密爾頓(Brian Hamilton)表示,“除去拿企業未來現金流與目前的現金流進行比較之外,我當前還找不到其它方法來評估一家創新企業的價值。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即便是按照未來最樂觀的現金流和營收進行評估,創新企業的估值也沒有這麽高。”不過許多投資人依舊認為,年輕的創新企業總有一天會證明他們使人瞠目的的估值。Arista Networks的烏拉爾表示,“估值永遠不會反映目前的表現狀況,它反映的是未來的機遇。絕大多數企業的估值都能夠相當準確的反映出其未來的價值。”科技產業的支持者們還強調,互聯網企業如今的市場規模要比15年前大許多。SV Angel天使投資人大衛・李(David Lee)表示,“在上一輪周期結束前,全球有大約5億網民,他們當時還使用的56K的調制解調器。到了2015年,全球將有50億人手中持有著超級計算機。”對一些人而言,Fab和其它一些公司之所以能夠獲得高估值的主要原因,正是因為市場中有著太多的資金在角逐為數不多的好創意。哈佛商學院的勒納說,“這出戲以前已上演過多次。在特定的時間點,曲終人散將不可避免。”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紐約時報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12

為什麽谷歌實習生月薪是5678美金?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6/57679.html

最近,互聯網上有個帖子很火,一個說的是“矽谷各大公司的實習生月薪”,引發了各種羨慕嫉妒恨,比如:蘋果實習生月薪4914美元,全職起薪106913美元;Google實習生月薪5678美元,全職崗位年薪起薪為113100美元;雅虎月薪5191美元……;另一個則說“矽谷不是天堂”,加班也非常嚴重雲雲,比如很多公司每天都會加班,晚上加班到9-10點也屬於正常現象。其實何止是矽谷呢?整個IT業就是一個靠著發展速度、靠著技術弒父、靠著自我壓榨而崛起的一個行業。我們也不妨做幾個小小的盤點,看看IT人的生態。400萬人主導的龍頭行業!美國無疑是全球IT行業的翹楚,如果不算互聯網行業,全球十大IT公司中8家是美國公司;而在互聯網行業,除了BAT,美國企業也占據其它七強――全球IT看美國,毫不誇張,這是一個美國創造、美國引領、美國壟斷的領域。但是,如果,問問你,美國的IT行業有多少人呢?可能很多人就不那麽了了。按照美國勞工局和第三方機構的多方統計,這個數據大約是400萬人。沒錯,僅僅有400萬,而且這400萬當中,包含了100萬左右的電信從業者、傳統企業的IT經理……美國真正的程序員不足100萬人,從事架構設計、產品設計的頂級人才無疑更少。然而,恰恰是這400萬人,決定了美國上萬億美金的“信息產業GDP”(全球約3萬億美金),而且其中包含Google、蘋果、微軟、思科、Intel、高通 IBM這樣的頂級公司和一大批創業企業。這些企業人均創造的價值是極為驚人的。比如,Google的年營收約600億美金,卻只有7萬員工,人均創造的價值近百萬美金;微軟約10萬員工,營收超過700億美金,人均創造的價值也超過60萬美金――而且這些公司的成本主要是人力成本,產業增加值極高。就算人均年薪15萬美金,為股東創造的價值也是極為驚人的。這樣一批人、這樣一個創造極高增加值和利潤的行業,其收入水平更高,其員工收入遠高於美國人均3萬-4萬美金的年薪也毫不奇怪。在入職薪資比較高的背景下,是競爭的激烈性。美國最牛高校的畢業生、那些最具創造性的人向充滿機遇的IT業擁擠,其競爭非常激烈;特別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其激烈程度超過了金融行業。即使是實習生,也是百里挑一,看看Google、Facebook等公司的招聘規則就能從中看到端倪。加之IT行業技術叠代迅猛,這種激烈的競爭也必然折射到公司之間、公司內部,這種情況下,矽谷公司加班情況眾多,毫不奇怪。也由於類似原因,中國的IT公司競爭也同樣激烈。無論是最低端的富士康,還是電信領域的華為,抑或互聯網行業的BAT,以及更多的創業型公司,加班情況都極為普遍,這是IT行業的宿命。技術進化所致的改變我們跳出IT行業,可以看到很多行業都有類似的特點,並且會發現更有趣的事實。比如,在美國最富有的1%的人,占據了總收入的40%財富,25%的收入;5%的人控制了60%的財富,20%的人控制了87%的財富。這些人是怎麽組成的呢?根據美國勞工局的統計,在前1%的家庭當中,31%是大型企業管理者或者私營企業主,15.7%是醫生,華爾街金融從業者占13.9%,還有一部分是富二代、富三代等食利階層,合計近七成,其它行業零散分布在IT、律師等領域。如果我們不只看IT行業,我們看收入前20%的人群,大約占美國就業人口的2000萬-2500萬人是怎麽組成的呢?其中,400多萬IT從業者中很多都在這個範圍內,因為低端產業大多通過外包轉移到了中國、印度這樣的國家,是服務外包和硬件OEM;而金融從業者中的400萬-500萬人很多也在這個群體中;在美國的1000萬左右制造業從業工人,制藥、汽車、航空航天、石油等也有半數在這個領域中;再加上美國近2000萬小企業主中的一部分,構成了這個群體的大多數。所以,當你看到IT業加班繁重、工作比較勞累的時候,其實你看看這些行業,多半工作也比較繁重,而且競爭也相當激烈。就算幾年前比較滋潤、競爭較少的底特律三大汽車廠商,薪資收入和福利下降明顯,競爭激烈程度也遠超前幾年了。之所以出現這種收入金字塔的狀況,IT行業是一個很好的觀測口。比如,雲計算出現的時候,大量傳統的存儲服務、服務器廠商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這背後不僅僅會導致大量的傳統IT業人員失業,更多的傳統行業IT維護人員失業。所以,如果我們看美國的IT業,2001年高峰期的從業人口就有近400萬,最近兩年就業人數才追平十年前,但是,它創造的產值、增加值已經增加了2-3倍。這種情況在金融、軍工、汽車等行業也先後出現過,它們都是廣義的“技術”領域,技術的進步,讓更少的人從事更高端的工作。最終結果是,少量資本家、創業者、頂級工人站在了1%的高度,19%的技術工人、小企業主站在了中高端,其他大多數人被擠出“技術領域”,從事零售、物流、看護等低端人工性工作,自然在財富分配的時候也難以得到很多。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說,是技術進步導致了就業結構的巨大變化,這種改變是不可逆轉的。而處於前1%的人、處於前20%的人,除了少數食利者,多數人也是殘酷競爭、運氣、才能綜合效應所致,這是資本主義的本質,也是技術進化所致,怎麽能不忙呢?Google實習生月薪5678美金不奇怪!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盧愛芳 辛苑薇) | 編輯:zhouxiaohong | 責編:周曉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15

為什麽谷歌實習生月薪是5678美金?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6/57679.html

最近,互聯網上有個帖子很火,一個說的是“矽谷各大公司的實習生月薪”,引發了各種羨慕嫉妒恨,比如:蘋果實習生月薪4914美元,全職起薪106913美元;Google實習生月薪5678美元,全職崗位年薪起薪為113100美元;雅虎月薪5191美元……;另一個則說“矽谷不是天堂”,加班也非常嚴重雲雲,比如很多公司每天都會加班,晚上加班到9-10點也屬於正常現象。其實何止是矽谷呢?整個IT業就是一個靠著發展速度、靠著技術弒父、靠著自我壓榨而崛起的一個行業。我們也不妨做幾個小小的盤點,看看IT人的生態。400萬人主導的龍頭行業!美國無疑是全球IT行業的翹楚,如果不算互聯網行業,全球十大IT公司中8家是美國公司;而在互聯網行業,除了BAT,美國企業也占據其它七強――全球IT看美國,毫不誇張,這是一個美國創造、美國引領、美國壟斷的領域。但是,如果,問問你,美國的IT行業有多少人呢?可能很多人就不那麽了了。按照美國勞工局和第三方機構的多方統計,這個數據大約是400萬人。沒錯,僅僅有400萬,而且這400萬當中,包含了100萬左右的電信從業者、傳統企業的IT經理……美國真正的程序員不足100萬人,從事架構設計、產品設計的頂級人才無疑更少。然而,恰恰是這400萬人,決定了美國上萬億美金的“信息產業GDP”(全球約3萬億美金),而且其中包含Google、蘋果、微軟、思科、Intel、高通 IBM這樣的頂級公司和一大批創業企業。這些企業人均創造的價值是極為驚人的。比如,Google的年營收約600億美金,卻只有7萬員工,人均創造的價值近百萬美金;微軟約10萬員工,營收超過700億美金,人均創造的價值也超過60萬美金――而且這些公司的成本主要是人力成本,產業增加值極高。就算人均年薪15萬美金,為股東創造的價值也是極為驚人的。這樣一批人、這樣一個創造極高增加值和利潤的行業,其收入水平更高,其員工收入遠高於美國人均3萬-4萬美金的年薪也毫不奇怪。在入職薪資比較高的背景下,是競爭的激烈性。美國最牛高校的畢業生、那些最具創造性的人向充滿機遇的IT業擁擠,其競爭非常激烈;特別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其激烈程度超過了金融行業。即使是實習生,也是百里挑一,看看Google、Facebook等公司的招聘規則就能從中看到端倪。加之IT行業技術叠代迅猛,這種激烈的競爭也必然折射到公司之間、公司內部,這種情況下,矽谷公司加班情況眾多,毫不奇怪。也由於類似原因,中國的IT公司競爭也同樣激烈。無論是最低端的富士康,還是電信領域的華為,抑或互聯網行業的BAT,以及更多的創業型公司,加班情況都極為普遍,這是IT行業的宿命。技術進化所致的改變我們跳出IT行業,可以看到很多行業都有類似的特點,並且會發現更有趣的事實。比如,在美國最富有的1%的人,占據了總收入的40%財富,25%的收入;5%的人控制了60%的財富,20%的人控制了87%的財富。這些人是怎麽組成的呢?根據美國勞工局的統計,在前1%的家庭當中,31%是大型企業管理者或者私營企業主,15.7%是醫生,華爾街金融從業者占13.9%,還有一部分是富二代、富三代等食利階層,合計近七成,其它行業零散分布在IT、律師等領域。如果我們不只看IT行業,我們看收入前20%的人群,大約占美國就業人口的2000萬-2500萬人是怎麽組成的呢?其中,400多萬IT從業者中很多都在這個範圍內,因為低端產業大多通過外包轉移到了中國、印度這樣的國家,是服務外包和硬件OEM;而金融從業者中的400萬-500萬人很多也在這個群體中;在美國的1000萬左右制造業從業工人,制藥、汽車、航空航天、石油等也有半數在這個領域中;再加上美國近2000萬小企業主中的一部分,構成了這個群體的大多數。所以,當你看到IT業加班繁重、工作比較勞累的時候,其實你看看這些行業,多半工作也比較繁重,而且競爭也相當激烈。就算幾年前比較滋潤、競爭較少的底特律三大汽車廠商,薪資收入和福利下降明顯,競爭激烈程度也遠超前幾年了。之所以出現這種收入金字塔的狀況,IT行業是一個很好的觀測口。比如,雲計算出現的時候,大量傳統的存儲服務、服務器廠商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這背後不僅僅會導致大量的傳統IT業人員失業,更多的傳統行業IT維護人員失業。所以,如果我們看美國的IT業,2001年高峰期的從業人口就有近400萬,最近兩年就業人數才追平十年前,但是,它創造的產值、增加值已經增加了2-3倍。這種情況在金融、軍工、汽車等行業也先後出現過,它們都是廣義的“技術”領域,技術的進步,讓更少的人從事更高端的工作。最終結果是,少量資本家、創業者、頂級工人站在了1%的高度,19%的技術工人、小企業主站在了中高端,其他大多數人被擠出“技術領域”,從事零售、物流、看護等低端人工性工作,自然在財富分配的時候也難以得到很多。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說,是技術進步導致了就業結構的巨大變化,這種改變是不可逆轉的。而處於前1%的人、處於前20%的人,除了少數食利者,多數人也是殘酷競爭、運氣、才能綜合效應所致,這是資本主義的本質,也是技術進化所致,怎麽能不忙呢?Google實習生月薪5678美金不奇怪!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盧愛芳 辛苑薇) | 編輯:zhouxiaohong | 責編:周曉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16

想創業成功?先看看這25家千億美金的公司是如何煉成的!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0/57794.html

如果將世界上所有1000億美元市值以上的企業羅列出來,這個名單將要很長。如果從1900年開始做一個劃分,我們看到,絕大部分的歐洲頂尖企業都消失了,而美國的頂尖企業絕大部分仍然保留在榜單上。這是什麽樣的原因造成的呢?i黑馬認為,之前認為一家公司做到10億美金規模就是獨角獸了,而要跨越千億美金大關,實在除了實力之外還需要真正的不斷適應市場環境。因為自從19世紀末以來,美國超過了歐洲,成長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市場。立足於這個全球最大的本土市場,美國的新興行業優秀企業能夠通過規模優勢,輕易的戰勝其他地區的競爭者,獲得了成長為全球頂尖企業的優先入場券。而歐洲企業,在全球產業革命的大浪潮中,漸漸地就被邊緣化了。誰能夠適應市場的變遷,誰就能夠成就百年基業。斯倫貝謝就是這麽一個活生生的例子。19世紀末,石油工業開始獲得快速發展,歐洲的殼牌石油、BP石油是市場中最早的巨無霸。石油開采的難度越來越大,於是孕育了一個新興的專業技術服務市場。1921年,斯倫貝謝成立,作為最早的石油探測和鉆井服務公司,斯倫貝謝在一開始就已經奠定了技術領先的地位,1927年發表的《鉆井電信號研究》是這個行業的基礎技術之一。斯倫貝謝最早作為一家歐洲公司,他的出現是歐洲科技領先水平的體現,但是如果一直紮根於歐洲,斯倫貝謝不會有今日的行業地位。二戰前後,世界石油市場發生了巨大的格局變化,美國市場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墨西哥灣的石油開采業蓬勃發展。斯倫貝謝1940年將總部遷至美國休斯敦,將業務重心及時的轉移至美洲市場,由此獲得了進一步發展壯大的空間。在競爭激烈的石油服務市場,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夠靠自己的技術保持長久領先,因此依靠行業地位積累的資金不斷收購,補齊短板就成了重要的法寶。從1950年代開始,斯倫貝謝幾乎每一年都要收購幾家公司,1952年收購forex公司進入鉆井市場,1956年收購johnston testers公司成為綜合性測井公司,1993年收購IDF公司成為鉆井液服務供應商,2010年收購史密斯公司成為鉆頭生產巨頭。正是通過適應市場的業務調整和收購擴張,斯倫貝謝不斷向新興的更有發展前途的藍海前進,在一百年的時間里不斷壯大,才成就了這家石油能源產業鏈里“最年輕”的頂尖企業。自1920年代以後,世界範圍內,再也沒有誕生過一家石油行業的頂尖跨國企業(非國企)。波音公司是另一個適應市場的絕佳例子。1903年,萊特兄弟研發出世界上第一架具有實用性的飛機,並且創辦了自己的萊特飛機公司。當然,今天我們知道,萊特並沒有笑到最後。1916年成立的波音公司,在早期的飛機公司中並不起眼,和很多當時的主流飛機公司一樣,波音的業務以政府的軍用訂單為主。一直到二戰結束之後,波音才脫穎而出。二戰,是改變這一切的根本力量。二戰之前,軍用業務才是市場主流,但是隨著二戰的結束,飛機的市場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軍用市場萎縮,大型民用客機市場開始興起和壯大。1957年,在原有空中加油機基礎上改進的波音707噴氣式民用客機大獲成功,獲得了上千架的訂單,波音從此在商業客機市場上奠定了領先位置。在當時所有的軍用飛機公司中,波音是最早做出轉型決定的,正是這次及時的轉型,向藍海市場的進軍,讓波音笑到了最後,成為航空航天市場的新王者。在歷史上,波音不是第一架飛機的研發者,不是第一架民用飛機的開創者,但是波音在民用客機市場上改進的產品,最好的適應了客戶的需求,在安全、空間、舒適性和性價比上,最大程度的滿足了客戶的需求,於是波音就成功了,持之以恒,就將這份領先一直保持到了現在。波音的成功告訴我們,具有靈敏的市場反應能力,時刻堅持產品的微創新,是成就偉大企業的一條重要道路。商業模式的創新同樣很重要。1920年代,好萊塢的電影產業開始興起,迪士尼也在這個時期開始投身創業的浪潮。1928年,迪士尼推出首部以米老鼠為主角的世界最早的有聲動畫片,掀起社會熱潮,隨後迪士尼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動畫長片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第一部寬銀幕動畫片小姐與流氓,直到近一百年後的1990年代,仍然是迪士尼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數字技術的動畫片玩具總動員。正是這些領先的多媒體技術的引入,讓迪士尼的動畫片始終擁有著同時代作品中最好的視覺體驗,帶來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力。但迪士尼的探索不僅於此。迪士尼之所以能夠超越同時代的所有文化媒體企業,獲得更大的商業成就,在於他建立了文化行業獨一無二的商業模式。――迪士尼認為,對於電影產業來說,故事不是最重要的,形象才是核心。圍繞著永恒的角色形象,延伸出來迪士尼樂園和玩具銷售的下遊產業鏈,才使得迪士尼擁有了更大的市場規模、更低的成本支出、更長久穩定的利潤回報。迪士尼帶給我們的啟示是,創新的產品可以帶來一時的成功,創新的商業模式可以帶來一輩子的成功。金融並購是獲得規模成本優勢的另一個重要手段。康卡斯特就是這麽做的。1960年代,有線電視行業開始興起,康卡斯特在這個時候只是美國一個三線小城市的有線電視服務商。作為同質化競爭的行業,想要在產品上實現創新並不容易,經過十幾年的管理經驗積累,在成本效率上發揮到極致之後,康卡斯特走上了大規模收購擴張的道路。1986年,收購group W cable公司,將規模擴大一倍,1988年收購Storer Communications Inc公司成為全美第五大有線電視運營商,1992年收購amcell,1994年收購Maclean-Hunter‘s 美國業務,成為全美第三大有線電視服務商,1998年收購Jones Intercable公司,2000年收購Lenfest Communications公司,2002年斥資475億美元收購AT&T Broadband Cable Systems公司,從此成為美國第一大有線電視服務商。無論是創新的商業模式,還是金融並購手段,目的都是為了獲得規模效益,如果不能創新,簡單而快捷的收購兼並就是達成目標的最佳策略。策略並不是越複雜越好,簡單而有效的執行才是最重要的。股神巴菲特創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投資公司就是典型例子。二戰以後,美國的金融證券市場走向成熟,投資大師格雷厄姆建立的價值投資論受到歡迎,養老基金和共同基金成批買入優質藍籌股,投機風潮褪去,穩定的股市使得認同企業內在價值的證券投資者獲得了成長的沃土。1956年,伯克希爾哈撒韋成立,巴菲特成為價值投資學派最忠誠的信徒,在企業價值被低估時買入,在企業價值被高估時賣出。如果你在這一年將1萬美元交給巴菲特打理,今日這份本金將增值為2.7億美元,這就是股神點石成金的魔力。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成功告訴我們,在正確的地方,正確的方向,堅持做正確的事情,最後就獲得了偉大的成功,就是這麽簡單。二戰,對於20世紀的全球產業發展史來說,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在此之前,主導全球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是石油能源化工、鋼鐵機械汽車飛機火車輪船航天軍工,在此之後,他們的光芒都被掩蓋了,IT產業的創新成為舞臺中央最耀眼的明星。25家全球頂尖企業,有14家來自IT行業。在其他的行業,同樣是創新的技術和服務,孕育了新生的商業機會。這一百年來,再沒有孕育一家頂尖的銀行和保險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來自證券投資行業,VISA來自信用卡行業。這一百年來,再沒有孕育一家頂尖的商業百貨公司,沃爾瑪來自連鎖超市,家得寶來自連鎖建材賣場。這一百年來,再沒有孕育一家頂尖的傳統媒體公司,康卡斯特來自有線電視行業。這一百年來,再沒有孕育一家頂尖的化學制藥公司,吉利德科學來自生物制藥行業。這五十年來,再沒有孕育一家頂尖的汽車、飛機、機械、石油、化工頂尖企業,在那些科技變革緩慢,市場成熟的行業里,行業格局已經固定,傳統壟斷巨頭的存在,遏制了新生企業成長的空間。只有通過創新的科技產品、創新的商業模式,在全新開拓的藍海市場,新生企業才有成長為參天大樹的可能性。而在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機會,就是IT科技行業的變革浪潮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巨大藍海。最早的明星是IBM。1911年,IBM在紐約成立,早期主要從事穿孔卡片數據處理業務,也就是員工考勤用的打卡機。1932年,IBM投入100萬美元建設第一個企業實驗室,並且與哈佛、麻省理工等名校展開技術合作,從此奠定了IBM在技術上的雄厚積累。到1935年,IBM的卡片統計機已經占領了美國85%的市場份額,1950年代進一步成為美國國防部的電腦系統承包商,在1960年代大型計算機行業興起的時候,IBM水到渠成的成為了行業龍頭。到1974年,IBM生產的計算機數量是世界上其他所有計算機廠家生產總量的四倍,是這個行業絕對的壟斷者。可以說,一部IT產業的早期發展史,就是IBM的企業成長史。但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即使積累深厚如IBM,仍然數次差點在陰溝里翻船。1976年,蘋果公司推出的PC電腦給計算機行業帶來巨大的變革,市場主流從大型機向小型機發展。面對個人電腦帶來的沖擊,IBM迅速轉型,以橫向開放的商業模式,將挑戰者蘋果擊敗,繼續在新興的個人電腦市場上稱霸。1993年,在新一代挑戰者康柏和戴爾的沖擊下,IBM再次陷入巨大虧損。面對市場環境的變化,IBM意識到,消費者市場的競爭力越來越聚焦於渠道,而自己的優勢在於技術積累,高昂的成本無法與新生代企業競爭,於是再次做出轉型,向高價值的企業服務市場發展,重獲新生。一百年來,IBM的業務重心不斷轉變,在訊息萬變的IT科技產業上猶如大象般翩翩起舞,他的成功,是適應市場,以科技創新和優秀管理敏銳感知市場水溫變化,迅速調整方向進軍新興藍海的典型代表。IBM的成功,孕育了另一個傳奇微軟。1975年,比爾蓋茨創辦微軟,在早期只是一家默默無聞的小型軟件公司。蘋果的出現改變了他的命運。1980年,IBM為了推出全新的個人電腦與蘋果抗衡,廣泛將零部件外包,英特爾贏得了芯片合同,微軟贏得了至關重要的操作系統合同。這份合同是微軟發展史上最重要的轉折點。由於時間緊迫,程序複雜,微軟甚至以5萬美元的價格從一位程序員Tim Patterson手中買下了一個叫QDOS的程序,然後稍加改進後提供給IBM,這個系統就是後來我們熟知的MSDOS。隨著IBM PC的普及,微軟的操作系統很快就成了行業的標準。此後,微軟加強研發,在新一代的WINDOWS系統中引入蘋果的視窗化技術,一代代的更新,伴隨著個人電腦行業的壯大而不斷強大。微軟的成功告訴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勢發展,是小企業上位的一條重要捷徑。英特爾的故事同樣有趣。1947年,在美國貝爾實驗室工作的工程師肖克利發明了晶體管,這項技術的發明是現代IT工業的里程碑式創新,肖克利也由此獲得了諾貝爾獎。但創新並不是企業成功的必然保證。1955年,肖克利離職創辦了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吸引了大批才華橫溢的年輕工程師加入。只是在糟糕的管理之下,這家新生的企業很快就分崩離析了。號稱“八叛逆”的八位傳奇工程師再次離職,合夥成立了矽谷早期聲名顯赫的仙童半導體公司。1968年,“八叛逆”中的諾伊斯和摩爾再次離職,成立了英特爾。1971年,英特爾推出全球第一個微處理器,1980年代成為IBM PC的芯片標配,此後隨著個人電腦產業的興起而不斷發展壯大。英特爾的成功,不可否認是技術創新的成功,從微米到納米制程,從4位到64位處理器,從奔騰到酷睿,從矽技術、微架構到芯片與平臺創新,在IT計算機行業的最前沿技術領域,英特爾一直是創新的領導者。英特爾的成功,同樣是管理的成功,正是安迪葛洛夫這位優秀的管理者加入,使得英特爾沒有再次重複肖克利和仙童公司的覆轍,在半導體行業實現了持續的技術創新和壯大。英特爾的成功,同樣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成功,沒有肖克利,沒有IBM,英特爾無法獲得今日這般顯赫的傳奇。IBM同時孕育了SAP的成功。1970年代,是IBM大型主機風行的時代,IBM通過出售大型計算機給企業客戶,並且為企業提供個性化的軟件解決方案,獲得了豐厚的利潤。五位IBM德國分公司的軟件工程師認為,為每一個企業重新開發軟件,費時費力,不如設計一套統一的標準軟件提供給客戶更好。他們的建議遭到了IBM決策部門的拒絕,很明顯,這樣的方案最終將損害IBM的利潤。無法實現理想的這五位工程師最終選擇了離職創業,他們推出的企業標準管理軟件很快就受到了市場的歡迎,開創了一個全新的藍海市場。SAP的成功告訴我們,如果你發現了客戶的痛點,而市場又無法滿足時,只要你能夠拿出切實可行的創新產品,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結果。IBM還是甲骨文的搖籃。1970年,IBM的研究員埃德加考特發表了一片著名的論文《大型共享數據庫數據的關系模型》,奠定了關系型數據庫軟件的理論基礎。但是IBM的軟件部門因為立足於層次式數據庫軟件,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利益關系而遲遲不願意推出相關的產品。1976年,為IBM開發軟件的埃里森讀到了這篇論文,立馬意識到其中的巨大商業價值,立馬拉上兩個同事創辦了甲骨文公司。甲骨文的軟件一推出就受到了市場的歡迎,並且很快獲得了美國中央情報局和海軍情報所的訂單。從此之後,甲骨文公司一直引領著數據庫軟件市場的發展,並且伴隨著數據庫軟件在企業中的廣泛應用而不斷壯大。甲骨文的成功告訴我們,一旦意識到市場機會,執行比埋頭研發更加重要。IBM的地位如此重要,幾乎所有IT產業上的明星都與她有著糾纏不斷的故事。蘋果的興衰起伏,尤其讓人唏噓。1976年,兩個電子產品DIY發燒友喬布斯和沃茲在車庫里創辦了蘋果公司,他們的小型個人電腦一開始就以令人驚艷的創新在市場上受到矚目,並迅速成長為PC市場上的早期領導者。但是很遺憾,只有創新而缺乏優秀管理能力的蘋果最終被IBM打敗了,創始人喬布斯也被迫離開,在1990年代成為一家被人遺忘的公司。蘋果的早期失敗再次告訴我們,創新的產品只能帶來短暫的輝煌,但市場的較量是持續的,只有優秀的管理配合持續的創新,才能保持長盛不衰。1997年,瀕臨破產的蘋果公司將在市場上久經打磨的創始人和靈魂喬布斯重新請回,一場商業史上最偉大的王者歸來開始上演。從ipod隨身聽,imac個人電腦,macbook air筆記本電腦,到iphone手機,ipad平板電腦,蘋果公司以持之以恒的創新精神,不斷刷新著世界對於完美科技產品的期待。2011年,隨著喬布斯的逝世,蘋果的創新精神似乎也逐漸遠去。蘋果公司的成功,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創新的啟示,更是如何保持持續創新的難題。思科對這一點有著自己的解決之道。1984年,思科系統公司由斯坦福大學計算機中心的兩位主任創辦,他們最早設計了叫做“多協議路由器”的聯網設備,將校園內不兼容的計算機局域網聯通成一個網絡,從此開創了互聯網時代。立足於不斷壯大的互聯網設備市場,思科獲得了飛速的成長。但是他們很快認識到,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光靠自身的研發是不可能持續保持技術的領先的。怎麽辦呢?思科的解決方案是:收購。通過早期建立的領先積累,不斷在市場上收購新興的技術和團隊,然後通過自己的龐大分銷渠道,在行業中確保了長久的領導者地位。簡而言之,思科專註於成為一個創新科技產品的分銷平臺。思科的成功,是創新者的成功,同樣也是收購策略的成功。高通則為我們提供了另外一種思路。1985年,高通公司成立,早期主要從事移動通信技術在運輸行業的應用服務,1989年最早推出了基於CDMA技術的移動通信解決方案,從此成為這個新興的通信行業的標準制定者。從2G到3G到4G技術的演進發展過程中,高通公司累積了4000多項CDMA專利技術,始終主導著移動行業的技術發展步伐。隨著智能手機時代的來臨,高通的移動微處理器第一個支持安卓操作系統,隨著安卓的廣泛普及,高通也成為了移動芯片行業的霸主。高通的成功,和英特爾的成功是很像的。在一個高技術領域,通過高投入的研發,遙遙領先的技術水準,廣泛的專利壁壘,封殺了幾乎所有的競爭者生存的空間。除非行業發生大的變革,高通的地位就是無人可以威脅的。隨著IT技術的日益普及,很多傳統行業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誰能夠適應時代,最早將IT技術引入到傳統行業,誰就獲得了顛覆巨頭的能力。沃爾瑪就是這麽做的。1963年,家樂福在歐洲推出超市大賣場的商業模式,沃爾瑪很快就將它拷貝到美國去。1980 年代沃爾瑪再次率先引入新興的IT技術,對物流和庫存進行了全面流程改造。在IT技術的幫助下,沃爾瑪的連鎖擴張戰略得到有效執行,大規模的全國性鋪開分店,又進一步降低了渠道成本。規模優勢一旦建立,在馬太效應之下,對傳統百貨渠道的蠶食一步步加強,最終在1990年代超越了百年老店西爾斯百貨,成為新一代的零售之王。沃爾瑪的成功,是適應市場的成功,及時引入新興的商業模式,及時引入最新的IT技術,強化流程管理,降低成本,從此不斷走向強大。家得寶的成功法則和沃爾瑪如出一轍。家得寶1978年成立,1983年開始引入IT校驗技術,通過倉儲和物流的流程改造,以連鎖建材百貨店模式改造傳統的建材流通渠道,從此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家得寶僅僅用了20年時間,就發展成為僅次於沃爾瑪的全球第二大零售巨頭,其成功的秘訣和沃爾瑪一樣:引入全新的連鎖倉儲店商業模式,引入IT技術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最後通過規模優勢實現不斷壯大。金融行業通過引入IT技術誕生了VISA。VISA的前身是美洲銀行的支付業務部門,1958年推出第一張具有創新循環信用功能的BankAmericard卡,1973年推出電子化授權系統,1974年推出電子清算和結算系統,1976年改組為VISA銀行卡公司,向國際業務擴張。1983年,VISA推出全球ATM網絡,讓世界各地的持卡人可以全天候24小時在自動提款機上提取現金,為現代商業和休閑旅行帶來了便利。1993年,率先將神經網絡技術應用於電子支付,有效降低了信用卡的欺詐風險,確保金融安全。VISA的成功,是金融支付行業率先引入IT技術,不斷開拓新的應用,走向藍海市場的典型。新興行業不僅是IT技術,還有生物基因技術。近一百年,隨著老齡化的到來,醫藥行業的市場越來越大,但是全球頂尖的醫藥公司幾乎都是19世紀成立的化學制藥先驅。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層次,傳統的化學藥對某些病毒的治療一籌莫展,比如艾滋病和癌癥等。這是一個巨大的藍海市場,誰先在生物基因技術上獲得突破,誰就有可能獲得偉大的商業機會。吉利德科學就是這麽一家走在科技創新前沿的公司:1987年在矽谷成立,是近二十年來新興的唯一一家來自非IT行業的頂尖企業。從目前的臨床測試來看,吉利德離成功的門檻已經越來越近。吉利德科學的成功,是醫療行業生物制藥科技革命的代表,是向艾滋病等抗病毒藥藍海市場拓展的代表。新興的技術帶來了巨大的藍海市場,但是如今這個全球化的時代,註定了只滿足於本土市場是無法進入頂尖企業行列的。沃達豐就是一個成功的跨地區擴張案例。沃達豐1982年成立,早期是英國拉考爾電子公司的一個移動電話技術部門,1985年獨立出來,建立了英國第一個模擬信號網絡,到1987年沃達豐已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移動通信服務公司之一。但是英國的市場空間畢竟有限,1999年沃達豐和美國的airtouch通訊公司合並,2000年再次和德國曼內斯曼公司合並,從此一躍成為歐美市場第一大電信服務公司。沃達豐的成功,首先是立足於移動通信市場的成功,在移動通信取代傳統固話通信市場的大環境格局下獲得了飛躍式的發展,其次是金融並購策略的成功,通過英國-美國-德國三大市場的規模擴張戰略獲得進一步的規模優勢,從此躋身頂尖企業行列。落後地區的企業要想躋身頂尖行列,進入美國市場是非常重要的。豐田的成功之路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豐田汽車公司1933年脫胎於豐田自動織機制作所的汽車部,作為汽車工業的後來者,第一桶金來自1937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陸軍卡車訂單,1950年美國在朝鮮戰爭中的46億美元巨額訂貨,讓豐田再次打了雞血,從此飛速發展。從一開始,豐田就認識到,作為汽車行業的後來者,不可能在技術創新上跟歐洲、美國的巨頭抗衡,因此強化管理、降低成本、以經濟型節油性的小車與西方巨頭展開差異化競爭,就是發展的必由之路。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豐田發展出了“精益生產管理”模式,1966年推出的低價經濟型車“花冠”大獲成功,從此奠定了在日本汽車市場上的領先地位。1973年和1979年的兩次石油危機,使得美國汽車市場發生了巨大的格局變化,大型車滯銷,經濟型節油性小車暢銷,美國的汽車巨頭一下子就懵了,豐田抓住契機,全力進軍美國,先後推出了專為美國市場開發的佳美和淩誌車型,從此鯉魚躍龍門,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公司。豐田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盲目創新,成功必須建立在比較優勢之上。在缺乏創新能力的情況下,在早期可以將低勞動力價格和精益管理作為優勢,重點開拓低端市場,然後耐心等待市場格局的變化,在機遇到來之時實行彎道超車。韓國的三星電子同樣是這一策略的優秀執行者。三星電子公司1969年成立,是1938年創辦的三星公司進軍IT行業的子公司。1970年代,三星電子開始進入冰箱、洗衣機和電視機領域,1983年進入內存芯片領域,1997年進入手機行業。三星電子能夠不斷擴張,進入美日巨頭壟斷的家電、半導體和手機行業,並且發展壯大為行業領導者,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於學習,在早期以低勞動力價格優勢,一步步擠壓搶占西方巨頭的市場份額,這是三星在家電和半導體行業獲得成功的關鍵。在手機領域,三星一向以外觀設計多樣化著稱,在非核心技術上與西方巨頭展開差異化競爭,等待彎道超車的機會。從1997年到2010年,三星等待了十三年,直到智能手機時代來臨,蘋果顛覆了傳統的手機行業,卻墨守成規以不變應萬變,三星抓住機會推出大屏智能手機,滿足了市場多樣化的產品需求,從此崛起為新一代的行業領導者。三星電子的成功,和日本豐田汽車的成功是一樣的,作為一個來自發展中地區的技術落後者,要想超越巨頭,只有通過低成本價格優勢和差異化競爭,在市場發生巨大格局變化中及時抓住機遇來獲得成功。最近二十年,全球信息產業革命進入互聯網時代,隨著技術的革新,成功的頂尖企業不斷湧現。亞馬遜。亞馬遜公司1995年成立,是世界上最早一批的電子商務公司之一。但是,在2000年的網絡泡沫破滅後,幾乎所有的同類型公司都破產了,只有亞馬遜公司,從一家網絡書店向電子產品、影音軟件、各種品類的商品不斷擴張,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早期的亞馬遜並不是發展速度最快的電子商務公司,卻是經營最穩健,管理最嚴格,資金運營效率最高的公司,正是這種高超的管理能力讓亞馬遜熬過了網絡泡沫破滅的寒冬,成為電子商務行業的領導者。2000年以後,亞馬遜通過全球擴張,終端物流中心的搭建,雲計算技術的應用,一步步成長為可以與沃爾瑪抗衡的零售巨無霸。谷歌。谷歌1998年成立,作為最早一批的互聯網搜索引擎公司之一,通過率先推出的廣告商業模式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很快成為這個行業的領先者。隨著搜索引擎逐漸成為互聯網的信息入口,谷歌的廣告收入不斷壯大,一步步取代了傳統的媒介形式,成為互聯網時代最早的行業領導者。2000年以後,谷歌對創新保持了高度的關註,先後推出了谷歌地圖、安卓操作系統等一系列偉大的產品,並且在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可穿戴眼鏡設備等IT前沿領域繼續探索。谷歌的成功,同樣是創新的成功,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技術創新者之一。facebook。facebook2004年成立,是21世紀最新一家崛起的IT互聯網巨頭。facebook是美國最早一批的社交網站之一,通過持續的體驗改進,很快受到了年輕人的歡迎,2006年後從校園市場向全社會網絡發展,2008年超越myspace,自此一直引領著西方的社交網絡市場。facebook的成功,是持續微創新的成功,不斷改進的產品體驗,讓facebook超越了一個又一個的行業領先者,發展成為新一代的互聯網巨頭。在互聯網時代,不再是只有美國的創新者獨領風騷,中國的創業者也開始加入進來,躋身於全球頂尖企業的行列。騰訊。騰訊1998年成立,最早是ICQ即時通訊產品的跟風者,通過產品的改進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成為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交網絡平臺。2003年後,騰訊進入迅速成長的網絡遊戲市場,並且依靠社交平臺的流量優勢和優質產品體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網絡娛樂公司。2011年騰訊推出微信產品,及時向移動通訊平臺轉型,再次獲得巨大成功,成為世界上用戶量最大的移動社交平臺。騰訊的成功,第一是創新商業模式的成功,第二是適應市場發展及時轉型的成功。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公司1999年成立,最早是一家面向中國外貿行業的信息服務公司,2003年推出淘寶交易市場,與ebay易趣展開競爭。淘寶通過創新的支付寶擔保交易技術解決了電商行業的信任問題,通過免費的C2C交易商業模式迅速聚攏了市場人氣,只花了三年時間就將ebay驅逐出了中國市場,成為這個行業新的領導者。2010年後,阿里巴巴推出天貓商城、阿里雲服務、菜鳥網絡、余額寶、眾安在線保險等新業務,在互聯網商業、物流、金融等領域持續擴張,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互聯網巨頭之一。阿里巴巴的成功,第一是創新商業模式的成功,第二是適應市場不斷向新的藍海發展的成功。以上25家全球頂尖企業,他們有哪些共同的成功因素?a,立足於全球規模最大的市場,立足於一個新興的持續高速增長的藍海市場,在行業發展的早期格局未定之時進入。b,要麽是行業最早的創新領導者,從推出的第一個產品之時開始就一直引領著行業發展的步伐。c,要麽是最早一批進入的行業競爭者,通過微創新改進產品體驗,通過優秀的管理不斷進步,實現在一大堆的競爭者中突圍而出。d,要麽是新興發展中地區的追趕者,通過低勞動力成本優勢,在低端市場上不斷擴張,以差異化策略與行業龍頭競爭,然後在市場環境發生突變時實現彎道超車。e,將IT技術引入傳統行業,提升運營效率,降低成本,是傳統行業新興巨頭獲得巨大發展的重要動力。f,質量只是企業獲得成功的基本要求,但並不能保證企業超越競爭對手,因為你的任何一個優秀的競爭者都把質量看的很重要,對於消費者來說,前三名的產品質量沒有區別。g,創新的產品,優秀管理之下持續的微創新體驗,創新的商業模式,是企業從優秀走向卓越的關鍵原因。h,規模帶來的成本優勢,是企業在一個快速成長的市場中持續保持領先的重要競爭力,因此收購擴張就不可或缺。i,基業長青的企業,總是那些能夠不斷適應市場變化,具有敏銳觸覺及時轉型的企業。j,價格策略獲得成功的前提是通過技術或商業模式創新帶來的成本降低,而不是自殺式的營銷擴張。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譚昊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0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