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真人秀千萬片酬不稀奇 電視臺都在為明星打工?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9209.html

真人秀千萬片酬不稀奇 電視臺都在為明星打工?

一財網 TJ 2015-07-23 15:29:00

鄧超在《跑男》一集的收入是100萬人民幣左右,黃渤參加《極限挑戰》的片酬高達4800萬,而韓版《跑男》隊長“國民MC”劉在石一集收入僅6萬人民幣左右。

近年來,真人秀已經占據各大衛視的熒幕,邀請的明星也是越來越大牌,節目內容也是越來越豐富。但惡劣的競爭環境卻給真人秀類型以沈重的的打擊,有些節目打著原創的旗號實則為“山寨”,甚至有的節目為了博得眼球,出現一些低俗的畫面。

近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出通知,要求真人秀節目努力轉型升級、改進提高,豐富思想內涵,弘揚真善美,傳遞正能量,實現積極的教育作用和社會意義。

綜藝現新模式 砸錢買明星不如買PD

近兩年來中國各衛視對於韓綜模式趨之若鶩。一時間,除了脫胎於歐美版權的《中國好聲音》之外,被大家叫得上名字的季播綜藝幾乎都是“韓國血統”。從《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真正男子漢》、《奔跑吧兄弟》、《兩天一夜》、《我們相愛吧》,再到眼下紮堆借鑒《無限挑戰》的挑戰競技類節目如《極限挑戰》、《真心英雄》、《挑戰者聯盟》等紛紛上檔,還有剛播就引爆話題的《蒙面歌王》,也是韓國今年才上的新節目,出手之快令人咋舌。

據說有些節目還在研發階段就已被國內金主相中,SBS、MBC、KBS韓國三大電視臺的綜藝節目版權已經需要提前預定,出一個賣一個,簡直就是要被中國電視圈“買空”的節奏。

對於這類現象,《通知》態度明確,積極鼓勵具有鮮明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原創節目模式。要擺脫對境外節目模式的依賴心理,堅決糾正一窩蜂式的盲目引進,對於以合作方式變相引進的現象要堅決治理。

有趣的是,不少制作公司似乎對此早已作出了應對。近期在北京成立的制作公司藍色火焰,就引入了曾制作《爸爸去哪兒》和《我是歌手》的韓國“綜藝教父”金榮希等韓國電視人,從“買版權”變為“買人”。

《極限挑戰》

真人秀明星有多貴 電視臺在為明星打工?

其實真人秀節目中明星的片酬一直是個敏感話題,但從各類報道中不難發現近年來明星參加綜藝的片酬是連級跳。此前,金星曾在其脫口秀中炮轟鄧超《跑男》片酬太高,一集的收入是100萬人民幣左右,而韓版《跑男》隊長“國民MC”劉在石一集收入僅6萬人民幣左右。鄧超一期節片酬為韓國綜藝頂咖的16倍,鄧超跑一季(15期節目),劉在石要全年無休跑四年。

此前在《老板變形記》的研討會上,節目嘉賓之一曝光黃渤參加《極限挑戰》的片酬高達4800萬。同期參加節目的張紹剛也表示,目前很多電視節目都把寶押在明星上,這種風氣非常不好。

有消息稱,安徽衛視下半年試圖引進SBS電視臺《叢林的法則》打造中國版,瞄上了一位以行走見長的明星,對方開價6000萬,電視臺也不得不驚呼,“玩不起”。

一向與娛樂圈保持一定距離的周迅,也在上半年宣布加盟浙江衛視的綜藝節目《西遊降魔》。有消息傳言稱,這個節目拿出6000萬砸中周迅參加這個節目。

目前,中國一線有作品的演員,幾乎全部都參加過真人秀。有消息稱,一線大腕周迅參加的綜藝首秀《西遊降魔》節目制作方實際上有周迅自己的公司參與。無獨有偶,即將在四川衛視開播的穿越真人秀《咱們穿越吧》同樣也是著名演員張國立的公司參與投資制作的,張國立更在這檔節目中身兼制片人、導演、主演多個重要職位。

有業內人士戲言,明星跨界當導演,開公司,倘若這種模式流行,那麽將來整個娛樂資源都會集中在明星手中,電視臺都在為明星們打工。

(綜合網易、新聞晨報、長江日報等)

編輯:丁明勇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536

“壓屏哥”月入百萬不稀奇,然而手機換屏其實也有貓膩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62207.html

“壓屏哥”月入百萬不稀奇,然而手機換屏其實也有貓膩

一財網 未來 2015-07-29 22:05:00

雖然聽上去好像滿專業的,不是工科出身都不敢下手,但事實上,“壓屏”只是把碎掉的手機屏幕最外層的保護玻璃用機器重新壓一下。要購置這樣一臺機器的花費不多,萬把塊基本搞定。

最近有沒有考慮換個跑道?日複一日對著電腦、被頭頂的冷氣吹到迎風流淚的白領們,在看完靠賣鹵豬蹄、做美甲成功致富的諸多案例之後,又將被一門技術含量不算高、成本也不算大可就是掙得比你多的新手藝生生逼出羨慕嫉妒恨來。

這就是“壓屏”。

雖然聽上去好像滿專業的,不是工科出身都不敢下手,但事實上,“壓屏”只是把碎掉的手機屏幕最外層的保護玻璃用機器重新壓一下。要購置這樣一臺機器的花費不多,萬把塊基本搞定。材料也比較簡單,無非就是和手機相匹配的玻璃、支架等等,在市場里或者網上都能找到。等配件買好之後,用這套機器輕輕一壓,十幾分鐘就能將新的保護玻璃壓到手機上。

可不要小看這輕輕的一下。但凡怒砸過手機的人都知道,沖動是魔鬼。單單這屏幕花了,可能就要耗費一兩百甚至上千元的維修費。所以,這里面的商機不容小覷。“除去成本費,換一塊玻璃屏少說能賺幾十塊,多的上百;主要就是人工成本,只要有單子,還是挺能賺的。”有從業者透露,生意好的時候,一個月做個上萬元不成問題。機器買來個把月,就已經回本了。而據媒體報道,一家生產壓屏機的廠商也表示,他們的客戶除了來自國內各個省份,還有美國、俄羅斯、馬來西亞、韓國等國外客戶,其中還有月入上百萬的。

壓屏哥專用壓屏機

這個就是壓屏機

“壓屏”​有門道,換屏須謹慎

不過您可別急著下手,手機屏幕雖然小小一塊兒,但也不像我們看到的那麽簡單。它從外向內分別包含保護玻璃、觸摸屏和顯示屏。其中,觸摸屏和顯示屏是比較昂貴的,需要最外層相對便宜的玻璃面板來保護。而一般情況下手機被摔後,最先碎掉的就是這層保護玻璃。

通常一款iPhone 6 換外屏的價格在200到600元不等,換里屏的價格在800到1300元不等。想要分清摔碎的是哪塊屏,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手機開機後,能照常使用,里面存儲的圖片可以顯示、觸摸狀況都還比較靈敏,那一般壞的就是最外面那層保護玻璃。而上文所說的 “壓屏哥”基本上壓的就是這塊玻璃屏幕。而假如你遇到的是一體屏幕,就不是換塊玻璃能夠解決的了。

除此之外,手機屏幕還有“原裝屏”、“後壓屏”、“原壓屏”之分。

原裝屏就是直接從富士康等代工廠收購的手機屏。這種手機屏無論是零件質量,還是壓制工藝,都是最值得信賴的,當然這種手機屏的價格也最高。iPhone 6原裝屏的批發價格在700元以上。

後壓屏則是指從破舊的屏幕上,將未損壞的液晶顯示層和觸控層取出,再壓上新的玻璃面板而成。這種手機屏的核心部件液晶顯示層和觸控層大多是原裝零件,但由於在壓制過程中膠水質量、技術工藝的不同,後壓屏的質量也是參差不齊。而很多手機維修點要求顧客將原手機屏留下,也是為了得到相關零件。

原壓屏指的是零部件是原裝貨,但組裝是在其他廠里進行的。這種原壓屏目前還很少有工廠能生產。

某手機屏銷售人員透露,原裝屏和非原裝屏在排線和支架上會有區別,但由於安裝後都被埋在了手機內部,普通人不拆開根本看不到,也很難分清楚。

而消費者通常最害怕的是買到仿屏,這種屏多為小工廠加工的劣質或有缺陷的液晶壓合制成,做工粗糙,顯示色彩偏色,可視角度小,質量不穩定,價格便宜。

此外,還有一些維修店會把摔壞的手機的原裝內屏收走,然後換一套內外屏的總成。以iPhone 6為例,換走內屏的一種結果是,由於內屏後面有與序列號對應的二維碼,換了原裝的內屏,會把手機變成黑機,以後蘋果售後再也不受理該機的售後了。

另外還有一些小店收的可能是原裝內屏,但給你的總成不一定是原裝的。原裝和高仿的價格差極遠。而即便維修店給你的是原裝的總成,但過度維修之後,價格也就上去了。所以,換個屏幕還是要當心。

如果只是換外屏,而用原來的內屏,就需要去有分離設備的店單獨換外屏。而一些維修點之所以會回收你的內屏,其實是寄回到工廠店,換好外屏之後,搖身一變成全新的屏幕總成賣給當地的消費者。而回收你的內屏價格就已經超過了一個高仿總成的價格了。

手機屏幕結構

手機屏其實分三層

貓膩這麽多,還是先從預防做起吧

既然換個屏都會出問題,那不如在平日的生活中小心為好,也省去了許多麻煩事。下面這些註意事項或許對保護手機屏幕有些幫助。

1. 不要把手機與鑰匙等堅硬、尖銳的物體放在一起,這些物體容易劃傷屏幕。

2. 讓手機遠離雨水、霧氣,潮濕的環境對手機屏幕及芯片都不好。

3. 手機屏幕怕汙漬和汗水等導電介質,會使得屏幕出現觸摸無反應或者屏幕飄移,應該盡快擦幹凈。

4. 貼膜也是很重要的,可以防止意外的磨損和劃痕。或者買個質量好一些的手機保護套也可以。

5. 註意撞擊角度,正面撞擊一般不容易碎,如果是碰到各個角,就危險了。

 

(綜合錢江晚報、齊魯晚報、iPhone中文網、搜狐網、GeekBar等報道)

編輯:顏靜潔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117

內地冒牌名表不稀奇 深圳現山寨版投行高盛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8-28/942181.html

這家名為高盛(深圳)融資租賃有限公司的企業,無論是中文名還是英文名,都和總部在紐約的投行高盛無異。

1440682550802.thumb_head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

港媒稱,電影、手提袋、名表、轎車……在內地,山寨貨的種類可謂是數不勝數,無奇不有。最近,這個山寨的名錄又增添了一個新成員——國際投行高盛(GoldmanSachs)。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8月27日援引彭博社的報道稱,這家名為高盛(深圳)融資租賃有限公司(GoldmanSachs(Shenzhen)FinancialLeasingCompany)的企業,無論是中文名還是英文名,都和總部在紐約的投行高盛無異。這家公司的網站聲稱,這間“高盛”是深圳最大的融資租賃公司之一。

該公司接待處在接受查詢時表示,這家“高盛”和美國的“高盛”並沒有從屬關系,她也沒有就公司為何取名“高盛”提供任何解釋,但強調公司名字包含“深圳”二字。

她還說,這是第一次她被問到這樣的問題。

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這家公司法定代表人是“張鎮邦”,成立於2013年5月13日,註冊資本為2億港元,類型為港資獨資經營,登記地址位於深圳前海,其中註明入駐深圳市前海商務秘書有限公司。

投行高盛在香港的發言人ConnieLing證實,這家公司和該行沒有任何關聯。該行目前正在調查有關事件。

報道稱,這起投行被“借名”事件,和這個月稍早一宗山寨事件相比,顯得是小巫見大巫。新華社報道,一名39歲的男子在山東開了一家中國建設銀行分行,後被證明是一間假銀行,但這間假銀行里面以假亂真的配置,包括櫃臺、各種指示等,都足以讓人為之震驚。

這間位於深圳的高盛公司為人所知,是因為美國一個賭場工會向中國官員發出了一封信。該工會表示,這間深圳公司的控制人,是和美國高盛無關的一個常駐在香港的黃金商人。

目前這間深圳公司的官網已經無法登陸。

香港品誠梅森律師事務所的PaulHaswell說,一直以來都有一些和上述情況類似的案子,自這些案件中,一些中國人或團體在國內以已經存在於海外的商標註冊公司。

但根據過往的經驗,投行高盛如果要求這間深圳公司改名,成功的機會並不大。

報道稱,最為人所知的“撞名”品牌之一可謂是體育品牌喬丹。這間公司的名字和美國籃球明星邁克爾·喬丹的名字一模一樣,後者曾經起訴前者侵犯姓名權,但最終敗訴。

在另外一個例子中,蘋果向深圳唯冠就iPad商標案達成和解,前者向後者支付6000萬美元。

PaulHaswell表示,海外企業就商標侵權說服中國法庭,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盡管如此,慣例仍然是誰先註冊就是誰贏。

  • 參考消息網
  • 李語涵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2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