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很驕傲的說,我從來沒讀過任何一本有關於人才管理的書。我的原則是,給他工具、點出大綱,就放手讓員工們去做。」布蘭森(Richard Branson)的領導向來率性而為,卻成為《哈佛商業評論》管理學經典教案。 郭台銘學不會的一堂課 布蘭森與郭台銘,都是一九五○年出生,但兩者領導風格卻天差地別。當前台灣的企業領導人,多半都是郭台銘為典型的威權式老闆,他們作風強勢,要求員工絕對服從。然而,政大EMBA教授李瑞華認為:「後英雄式領導(Post-Heroic Leadership),將取代威權,成為未來管理潮流。」 「後英雄式領導者」重視授權、傾聽,樂於和員工親近,勇敢展現自己的弱點,和威權領導要身先士卒的方式不一樣,他們擅長啟發員工的才能,培養長期信任關係並授權,讓底下的人才發揮綜效,結合眾人之力達到經營目標。 李瑞華分析,目前全球企業界領導人中,威權老闆還是占了絕大多數。因為用命令的方式領導效果快速,也比較容易得到成就感。一般而言,傳統領導人認為完全授權是不負責任的行為。然而,授權是否成功,端看你選才的能力是否準確,這是未來管理學上,領導人真正該修煉的一門功課。 從布蘭森幾個小故事,我們看見這位哈佛教案老闆的邏輯行為,有多麼顛覆常規。 示弱老闆:員工面前,我非完人天性害羞,他卻放低身段搏版面 在員工面前,老闆一定得戰戰兢兢、不能出錯嗎? 《哈佛商業評論》經典教案「為何要被你領導?(Why Should Anyone Be Led by You ?)」中,將布蘭森比喻為「表達脆弱的天才」,在員工面前「示弱」的能力,是企業家的代表人物。 示弱不等於將自己的缺失,毫無隱瞞的公布在員工眼前,而是運用同理心,拉近和員工間的距離。《哈佛商業評論》認為,示弱對管理的威望而言,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招數。 事事表現完美的老闆,旁人仍會在雞蛋中挑出骨頭,不如自己先招認,自我消毒減輕殺傷力。 李瑞華教授評論:「越位居高位者,過失越被放大檢視。因此,聰明的領導人會用自我揭露的方式表現缺失,藉此拉近和員工的距離、激勵士氣。」 布蘭森曾經說過,他本質上是害羞內向的人,但為了公司宣傳,他會讓自己站到第一線,扮演一個他也不熟悉的自己。「做為創業者,對員工坦言自己的不足,本來就沒什麼好隱瞞的。」直到今天,布蘭森在公開訪談中,有時仍然會顯露出手足無措、答非所問的窘況,但是,大家知道那是真實、毫無偽裝的布蘭森。 最棒老闆:溝通不如自己動手激勵員工,他派法拉利載送行李員 英國人力網站Reed的二○一二年「最佳受雇品牌」(Top Employer Brand)調查,維京集團打敗蘋果、Google、BBC,成為英國上班族心中最佳雇主,布蘭森「幽默、創新、博學多聞」的形象深植人心,他是全英國最知名的老闆。 布蘭森喜歡扁平的組織,讓所有人不斷的在直接溝通的環境中求新求變,「工作團隊就像是劇院的卡司,同一批演員在一齣戲裡演太久,會讓觀眾覺得無趣。」因此,他喜歡拔擢員工做為一個小組織的總經理,而非大公司行銷長助理,讓他帶領一個團隊,在混亂中彼此學習。 至於航空、通訊、鐵路等規模事業,布蘭森總是想盡辦法,拉近經理層和底層員工的距離。維京航空中,所有管理階層每三個月都必須在清晨四點鐘,準時到機場櫃檯報到,和早班行李員一起在轉盤上「丟行李」。藉由親身了解行李員工作的困難,回報給基層人員應有的鼓勵。 對於表現優秀的行李員,布蘭森會請一台紅色法拉利,把他們風光載回航空站。在別的公司,行李員是最不受重視的職位,維京航空卻有一套領先同業的激勵做法,讓人備感尊重。 布蘭森的領導哲學是,真正能發自內心體恤、親近一線員工的管理者,越有機會成為偉大的領導人。 李瑞華指出,想成為後英雄式領導者,必須具備兩大主要前提:第一,對自己充滿信心、不掩蓋自己的弱點,甚至願意主動談論;第二,有同理心,能感應到他人的需要。 然而,要培養這種領導風格並不容易,管理者首先要加強對自己與員工的信心,相信溝通的效果,花更多時間傾聽下層的聲音。溝通的內容不是漫無目的的聊天,要把企業的遠景、文化、戰略與員工分享,從中找尋適合的人才,讓對的人做對的事,完成前置作業後,完全放手。 這是很困難的功課,但是,越難越要修,如此一來,才能達到布蘭森說的,公司就如同你的家庭。 享樂老闆:員工和我沒有距離嘉年華派對,他堅持握完六萬雙手 傳統老闆要維持威望,工作時間之外,盡可能與員工保持公私分明的關係。布蘭森告訴你,他本人就是集團中「為非作歹」的帶頭享樂者! 每年年中,這位瘋狂老闆喜歡邀請所有公司同事參加自家的私人派對,隨著員工人數從五十人膨脹到五萬人,最近一次布蘭森的派對人數將近六萬人,時間長達三天三夜,彷彿是一場維京嘉年華。場內不但有各種遊樂設施、折著氣球的小丑和搖滾樂團,結束後,布蘭森會親自站在門口,和每位賓客離開時握手道別。 「兩天後,我的手又紅又腫,但我確信這很值得。」看到員工與眷屬沉浸在歡樂中,維京的瘋狂歡樂形象,又更提升一步。 另外,布蘭森會每個月寫信給所有的員工,將公司目前的規畫、未來願景,清楚告知每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會在信末寫上:「這是我家地址和電話號碼,如果你有任何建議和想法,可以寫信給我。」布蘭森平均每天會收到十五封來自員工的信,除了反映公事意見,有些甚至會分享自己生活的所見所聞。 布蘭森的領導思維是,不懂得貼近員工的老闆,公司的經營表現絕不會好到哪裡去。他每週花相當多時間實踐「激勵員工」這件事,包括每週固定和新進員工碰面,親自發名牌給他們,要他們直接稱他「Richard」,而不是董事長或布蘭森先生。 布蘭森曾經貼切的說,「身在服務業,如果你的員工覺得自己很命苦,客人也會被他搞得很命苦。」 閉嘴老闆:不教做,聽你怎麼說維京可樂下市,他尊重理性專業 相較於郭台銘的威權領導,權力決策以一人為中心,布蘭森坦言對管理這件事不怎麼在行,他接受BBC訪問時說:「處理企業中基礎而重要的枝節,不是我真正的長處。維京能夠壯大,因為我仰賴那一群最完美的經理人。」他看似霸氣不足,但是,今日卻是英國聲望最高、最受歡迎的老闆。 維京前執行長墨菲(Stephen Murphy)說,布蘭森第一次和他談論接手執行長工作時,對他說了一句話:「我請你,是為了聽你說話,不是告訴你該怎麼做。」 布蘭森自稱自己是公司中「永遠的Dr. Yes」,他的瘋狂基因隨時蠢蠢欲動,因此,他手下的一群高階經理人,成為公司中最重要的Mr. No。 他喜歡提一個點子,再靜靜聽底下經理人的分析判斷。布蘭森認為,自己管理術最特殊的能力是:「我會把嘴巴閉上,讓對方暢所欲言」。 一九九四年,布蘭森自豪的維京可樂上市,當時掀起一股轟動,在英國、法國打響名聲。但是,隨著產品找不出更多差異化的方式,維京可樂市占節節敗退,難逃被可口可樂壓著打的命運。 此時,墨菲跳出來要求布蘭森停止可樂事業。他仔細分析維京可樂已經拖垮了品牌的趣味形象,消費者開始對此感到無聊、沒有創意,再繼續下去,只會傷害到維京集團的活力形象。 布蘭森事後回想,雖然當時感到非常的挫折,但他也只是靜靜聽著墨菲的意見。很快的,布蘭森同意終止了維京可樂的發行計畫。 嬉皮老闆:活到老,瘋到老玩在工作,他泡在浴缸裡聽簡報 後英雄式領導力從何而來?一半來自於經營經驗的淬煉,一半則來自於管理者天生的性格。 布蘭森從不在意開會場所,他會在浴室裡一邊沖澡、一邊用電話主持員工會議。這個習慣從創業初期就沒有改變。當高爾(Al Gore)正經八百的報告氣候暖化的簡報時,布蘭森正躺在自家浴缸裡,一邊泡著熱水澡,一邊津津有味的用電腦同步聆聽高爾分享「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 開會的時候,他不在意員工的投影片是否精美,他重視報告者眼神的交流和口頭溝通方式。對他而言,投影片不過是「咬文嚼字的資訊堆疊」。 但是,他曾統合累計超過四百家企業的娛樂王國。布蘭森曾驕傲的說,維京的企業格言是:「員工第一,顧客第二,股東第三。」他喜歡和所有員工玩在一起,樂於被媒體稱為「嬉皮企業家」。 布蘭森的企業王國不求最大,但求最瘋,未來,維京集團被人們記憶的形象,一定不是最偉大的公司,卻是英國最有生命力的企業。 |
| ||||||
「我,希拉蕊.羅登.柯林頓(Hillary Rodham Clinton)莊嚴宣示,將忠誠的履行美利堅共和國職務,並竭盡所能捍衛和維護憲法。」她左手放在林肯曾經用過的聖經,舉起右手誓言;站在她身後的是丈夫,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 二○一六年的美國總統就職典禮,這一幕會成真嗎? 自二○○四年之後,希拉蕊從未從美國總統候選人名單上消失;《華盛頓郵報》與ABC新聞六月民調顯示,二○一六年總統選舉,有五三%選民會投給希拉蕊,領先共和黨對手十個百分點。如果勝選,她將成為美國開國二百四十年以來的首位女性總統。 《富比世》(Forbes)這麼形容,「柯林頓(指希拉蕊)擁有一張寫滿『第一』的履歷表:第一位代表常春藤名校衛斯理學院畢業生致詞的代表,第一位在美國總統辦公室西廂房擁有辦公室的第一夫人,第一位紐約州女性參議員,第一位擔任國務卿的第一夫人。」 一個女人,如何接近世界權力之顛? 為求反擊,只有硬實力被教育不能當懦夫,不站在男人身後 比男人更強的野心,讓她縱橫華盛頓政治圈;從女人眼淚得來的同理心,則讓她贏得選民認同。 但若非人生中的三次大挫敗,這位曾經凡事爭強的女人,是永遠不可能習得投降的勇氣,並體會認輸的必要。挫敗,是一個強者習得軟實力,進而鍛鍊出軟硬兼具巧實力的關鍵。 「我允許妳反擊,妳必須學會保護自己,我們家容不下懦夫。」四歲的希拉蕊被欺負後,這是母親給她的最重要建議。在那個男人主導一切的大時代,小窗簾店的中產家庭教會她:要成功,就要比男人更強。 還沒上耶魯法學院,希拉蕊就登上《生活》雜誌封面,成為世代的風雲代言人。 她甚至比男人更主動。一次在圖書館,當柯林頓又在偷看希拉蕊時,希拉蕊向他走來,劈頭就說,「如果你一直盯著我不放,我也會一直回瞪你,與其這樣看來看去,不如交換一下名片吧!」 柯林頓曾形容,「希拉蕊她是我們這個極其競爭池塘裡的大魚,我呢?毋寧像浮光掠影,閃進去又溜出來。」直到丈夫選上美國總統前,她的律師薪水一直超越柯林頓。 柯林頓問鼎白宮時,希拉蕊的表現也有別於傳統候選人妻子。她擁有自己的競選團隊,被問到當上第一夫人後是否辭職,希拉蕊展現律師的辯才反擊:「我想我應該留在家裡烤餅乾、喝茶,但是我決定繼續我在丈夫投身公職前就已從事的專業工作。」 柯林頓造勢時曾高舉希拉蕊的手說,「如果我當選總統,我們將是空前的好搭檔,遠勝於羅斯福與伊蓮娜,買一送一。」希拉蕊立刻被冠上「合夥總統」。她與美國人理想中第一夫人賈桂琳那種溫柔和優雅的形象,大異其趣。 柯林頓當上總統後,她捨棄傳統第一夫人在東廂房設立辦公室的傳統,在白宮西廂房,亦即總統辦公室附近,成立自己的辦公室,稱為Hillaryland(希拉蕊國境)。柯林頓還任命她為健保委員會主席,推動健保改革。 遭遇挫敗,體會軟實力推案不成,被迫回歸第一夫人角色 正當躍躍欲試之時,迎接她的卻是政治生涯最大的挫敗。 「我們快要被封殺了!」身為第一夫人的她,一九九四年花了快二十個月推動的健保法案,竟然連參議院議程也排不上。她的健保案規模約等於義大利國民生產總額,牽涉財政部、衛生部和勞工部等五部會,希拉蕊籌組的團隊最後有六百人,原本二百五十頁的法案,膨脹到一千三百四十二頁。 龐大複雜的法案,旁人早就警告,「我們至少要四到五年,才能完成一套能獲得國會通過的法案,」不可能在百日內通過。排山倒海的反彈向希拉蕊襲來,白宮不時傳出希拉蕊對柯林頓大聲咆嘯的傳言。 最後,健保案不但胎死腹中,也讓當年民主黨選舉大敗,在四十年來,首次同時失去了參、眾兩院多數席次。這是希拉蕊白宮生涯最難熬的日子。 「我低估了第一夫人想要完成某些政策的阻力,」她聲音哽咽,一直道歉,甚至提出想主動退出政治工作,「我不想變成先生的絆腳石。」 中原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王安智分析,女性擔任領導者時,無法避免的要面臨雙重標準,社會希望妳是賢妻良母,然後才是有能力的領導者。像希拉蕊這樣一開始就呈現比男性強的形象,多被形容為鐵娘子,鮮少有正面形象。這是女性邁向領導路,得經過的第一關卡。 挫敗後,希拉蕊被迫回歸第一夫人角色,但這反倒讓希拉蕊思考,如何積極利用第一夫人名號,施展影響力。 一九九五年,希拉蕊終於接受友人建議,以第一夫人身份單獨出訪,她周遊南亞五國,還讓過去刻意遠離媒體的女兒雀兒喜(Chelsea Clinton)首次接受專訪。她到巴基斯坦下鄉拜訪村莊婦女、參觀印度孤兒院、拜訪孟加拉的窮人銀行。在尼泊爾中部參觀時,母女共騎大象欣賞犀牛,照片傳遍全球。 「歸位」第一夫人的柔性形象果然奏效!她的民調支持率由谷底的三五%回升。 「妳花了兩年想給人們更好的醫療保險,結果弄到大家想宰了妳;但跟雀兒喜去騎大象,結果大家卻都愛上妳!」柯林頓的選舉幕僚笑稱。 直到重重跌倒,希拉蕊才知道柔性領導的效用。 台灣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戚樹誠分析,當英雄領導的神話消逝,高高在上的領導者也不符潮流,人們逐漸允許領導人展露真性情。 當一個領導人能夠真誠面對自己的缺點、承認失敗,追隨者反而覺得你正直坦誠,更願意追隨你,這在領導學裡,被稱為「真誠領導」。這種軟實力遠勝以金錢、權勢進行交易的硬實力。但通常強勢的領導人,若未經過大挫敗,不容易體會真誠領導的奧妙。 丈夫外遇,選擇維繫婚姻、聲望高漲 希拉蕊的人生第二次挫敗,是丈夫爆出性緋聞。 長達八個月,她只有在鏡頭前才跟柯林頓互動,「我根本無法和比爾說話,一旦開口就是一連串咒罵。」她傷心到把眼睛哭腫,出門都得戴太陽眼鏡。 當外界猜測強勢的第一夫人應該會離婚,意外的,她卻選擇維持婚姻。這決定讓她的聲望扶搖而上,由健保失敗時的三五%升高到六○%以上,是身為第一夫人以來新高。 《真實希拉蕊》(The Truth About Hillary)一書作者克萊恩(Edward Klein)認為,這事件修正了希拉蕊從家庭學到的三件事: 一、不要讓自己成為受害者,除非成受害形象有助於名聲; 二、被打要還手,但如果是被老公外遇時,不用還手,受害婦女的形象會為妳贏得更多支持; 三、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但是如果妳要選舉,選民會投可憐無助的大老婆。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李秀娟認為,女性領導者也需要剛柔並濟,只是順序相反,先得用剛性特質證明能力,讓人們在理性上願意信服妳後,繼而發揮柔性特質,則可以讓人們感性上願意追隨妳。但若一開始柔性,就會被視為軟弱,不夠果決。 研究顯示,無論男女領導者都有剛、柔特性;柔性的特質,也就是軟實力對於激發員工智力、創意和個性化有顯著效果,非常適合轉型企業;男性領導者如果懂得發展軟實力,領導效能將大為提高。 希拉蕊真正展現柔性魅力,是競選參議員時期。 一九九九年,希拉蕊決定參選紐約州議員補選;毫無政績的她,對上當時已成功改造紐約的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希拉蕊民調落後七個百分點。 投入選戰,創造巧實力一年跑六十二個郡,展開傾聽之旅 但經過兩次挫敗的磨練,希拉蕊面臨對手無情批評時,不再張牙舞爪反擊,反而放下身段、租了廂型車,花一年的時間跑遍紐約州六十二郡,展開傾聽之旅。她會在女性選民家中,舉辦二十來人的茶會,毫不避諱談她維繫婚姻的理由。只要有民眾想握手,她都配合,這個習慣一直帶到國務院。二○一三年初,她發表完國務卿離職感言後,走出國務院門口,短短五十公尺的距離,花了五分鐘,就是為了握每雙對她伸出的手。 從「富心機」、「冷酷」、「強勢」的形象,希拉蕊讓選民看見她的人性面。隨後朱利安尼因為癌症退選,希拉蕊以柔性攻勢勝選。 進參議院後,希拉蕊的身段更柔軟。經過健保一案,她深知,參議院的重大法案是密室協商、條件交換,身段放軟有助爭取支持。 華府觀察家林博文指出,希拉蕊進入國防委員會後,第一個拜碼頭的對象就是共和黨大老麥肯(John McCain),在前輩發言時,其他人心不在焉,希拉蕊則仔細聆聽做筆記,總是在最後才發言。 希拉蕊也不忌諱跟敵人合作,連過去曾彈劾過她丈夫的人也在請益之列。 轉而跟政敵合作,為總統之路鋪路 二○○一年三月,希拉蕊送出第一批議案:增加紐約郊區的網路頻寬。為了爭取支持,每位議員收到的議案都客製化,標明如果協助通過此議案,對於該議員選區的好處,以「共利」爭取支持,讓此案順利過關。 不只在選民心中,希拉蕊也成為黨內超高人氣的明星。但二○○八年六月三日,希拉蕊因沒獲得足夠的選舉人票,只能放棄競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 塞翁失馬,人生的第三次挫敗,卻讓她的軟實力再進一階。 就在她棄選後兩天,當時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歐巴馬(Barack Obama)找上門尋求合作,希拉蕊在新書中描述當時心情:「我們彼此盯著對方,活像兩個青少年第一次進行蹩腳的約會,終於,巴拉克(歐巴馬)打破沉默,他開玩笑說我害他選得很辛苦。接著他要求我協助促進全黨團結,以贏得總統大選。他希望我們兩人很快就能一起公開亮相。」 六月七日,希拉蕊大方承認敗選,要求群眾支持歐巴馬,丈夫柯林頓還大方提供歐巴馬經濟內閣的名單。 李秀娟分析,承認失敗是一種「以退為進」的軟實力。希拉蕊承認敗選轉而支持歐巴馬,隨後還以國家利益為由,加入政敵團隊,就算不支持她的民眾,也會肯定她的包容與運動家精神,更是為後來的總統之路鋪路。 從每次失敗中學習,不惜分享自己瘡疤,甚至讓女兒曝光挽救自己的形象,希拉蕊越來越懂得視情況不同,交替運用軟、硬實力。 走過政壇風雨,如今六十七歲的她習得坦然,「常有人問我怎麼面對批評,我有三種答案:第一,假如你選擇參與公共生活,那就要記住愛蓮娜.羅斯福的忠告,把皮練得跟犀牛皮一樣厚;第二,學會正視批評,但不要當作是針對個人,批評你的人可以讓你學到連朋友都不會教你的事。我會設法釐清批評的動機,加以分析看看可以從中學到什麼,剩下的就把它丟掉;第三,女性在政治上必然遇到雙重標準,包括衣著、體型,當然還有髮型,你不能讓這些干擾到你,帶著笑容往前進就對了。」 儘管外界從未停止以野心和權謀論斷希拉蕊,她的政治之路也由人們的愛恨交織而成,無可辯駁的是,她的參選實力無人可敵。《華盛頓郵報》評論「唯一能夠阻止希拉蕊選總統的只有她自己」,暗示黨內已無挑戰者。 當爭權奪利的硬實力不管用,唯有搭配讓人心悅誠服跟隨的軟實力,交互巧妙運用,才是此刻最需要的新領導力,也是巧實力。 如今的希拉蕊,在運用巧實力越來越得心應手後,距離坐上全球最有權勢的寶座,僅一步之遙。 【延伸閱讀】 ●22歲鋒芒畢露 考上耶魯展開律師生涯 22歲1969年 從衛斯理學院畢業,第一位畢業生致詞代表,登上《生活》雜誌 23歲1970年 進入耶魯大學就讀,主動認識柯林頓 26歲1973年 從耶魯法學院畢業開始了律師生涯 28歲1975年 與柯林頓結婚,育有一女 ●比男人還要強成為柯林頓的第一幕僚 35歲1982年 為了讓柯林頓勝選,從拒絕到選擇冠上夫姓,並改變髮型、換上裙裝 36歲1983年 加入阿肯色州教育考核委員會,成功推動改革被選為「年度風雲女性」 41歲1988年 被評為「全美100位最具影響力律師」(1991年再入選) 45歲1992年 柯林頓首次參選總統,競選時喊出「買一送一」,被稱為合夥總統 46歲1993年 柯林頓當選總統,希拉蕊擔任柯林頓的健保委員會主席 ●遭遇最大背叛公私領域接連墜入谷底 47歲1994年 健保闖關失敗,第一夫人支持率由超過50%下降到35% 48歲1995年 帶著女兒出訪南亞,在北京發表「女權即是人權」 50歲1997年 以著作《同村協力》獲得葛萊美獎 51歲1998年 柯林頓與白宮實習生爆發緋聞。7個月後,柯林頓公開坦承緋聞,希拉蕊常因雙眼哭紅,須戴墨鏡遮醜 53歲2000年 希拉蕊接受《Vogue》雜誌專訪,登上封面,展現一國之母魅力 ●下一站,白宮?用巧實力攀上權力之顛 54歲2001年 當選紐約州參議員,該州第一女性參議員,放低身段傾聽選民 61歲2008年 角逐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但初選失敗退選,轉而支持歐巴馬 62歲2009年 任歐巴馬政府國務卿,首位在歐巴馬內閣任職的女性,提出巧實力,轉向亞洲 66歲2013年 卸任國務卿,訪問過112個國家,約三分之一時間在出差,是美國史上出訪國家最多的國務卿 67歲2014年 第二本自傳《抉擇》出版,2016年呼聲最高總統候選人 資料來源:《活出歷史》、《第一夫人的內心世界》整理:曾如瑩 【延伸閱讀】衣裝下的希拉蕊》她愛用便宜髮圈 律師形象,完全不管外表1974~1980年 律師,大眼鏡,多穿褲裝,外表不是她最優先注意 第一夫人,穿禮服展現女性面貌1980~1992年柯林頓第二次競選,接受造型師建議,改戴隱形眼鏡,冠上夫姓,多以裙裝、高跟鞋出現1992/7/15 接受《紐約時報》採訪,穿上設計師Donna Karan的露肩禮服談餅乾食譜,營造軟性形象。1993/1/20穿上設計師 Sarah Phillips設計的紫色晚禮服,參加柯林頓總統就職典禮1995年跟女兒雀兒喜到南亞五國拜訪,換上當地服飾提倡女權1997年 以著作《同村協力》獲葛萊美獎,穿設計師禮服出席典禮 老公外遇,墨鏡5個月不離身1998/8~1998/12 丈夫外遇後常戴太陽眼鏡遮掩哭紅的雙眼2000年 柯林頓緋聞案後接受《VOGUE》採訪,由總編輯溫特親自挑選設計師Oscar de la Renta的禮服 政壇大咖,褲裝、紮髮展現氣勢2001年當選紐約州參議員後,她多以褲裝出現,跑攤方便2009年出任國務卿後改以貴氣有氣勢的穿著,頭髮往後紮起來,但是她常用便宜髮圈束髮,幕僚一度想禁止2010年 在雀兒喜婚禮,穿上桃紅色禮服與母親合照 資料來源:《活出歷史》、《第一夫人的內心世界》整理:曾如瑩 【延伸閱讀】你不知道的希拉蕊》她隨身攜帶胡椒粉 她怎麼紓壓?跟柯林頓林中散步╱瑜伽╱有一隻會唱「別擔心!要開心」的泰迪熊 她愛看什麼電視節目?房屋裝修節目《Love it or List it》:真人實境秀,對房屋裝修意見不同的夫妻經過折衝協調後找到共識,希拉蕊:「這節目能撫慰心情。」《實習醫生》影集:看急診室醫生如何處理意外與人生變故,希拉蕊:「我深深被他們每天處理的意外事件吸引。」 她喜歡什麼配件?Ferragamo桃紅包包,希拉蕊:「春天拿著一隻桃紅的袋子,怎麼可能沒有好心情呢?」 她出國時包包裝什麼?礦泉噴霧╱醫藥包╱照片(以防有人索取簽名照)╱iPad╱旅行包(薄荷錠、黏毛刷、化妝品、濕紙巾)╱胡椒粉(她愛吃辣) 整理:曾如瑩 | ||||||
美國銀行美林證券(美銀美林)分析人士發現,本月出現了美元與美債價格均上漲的少有現象,這可能表明出現了美元走強、美債更受追捧的新格局。(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美銀美林全球利率與貨幣研究負責人David Woo認為,今年的一大共識是,今年將以利率為核心。前八個月許多投資者仍認為QE3在逐步縮減規模,所有的市場都會遲早收到美國利率市場發出的行動信號。外匯投資者也不例外。美元多頭看好美國利率上升,一直在等待利率攀升時建倉或者增持美元多倉。
可過去三周的價格走勢一直在挑戰上述視美國利率上升而動的共識。到目前為止,本月美元對歐元、日元和加元都在上漲,8月是今年第一個美元對一籃子發達市場貨幣集體走高的月份。
更異乎尋常的是,美國利率本月一直走低。美元走強和美國利率回落同時出現,這是本世紀金融危機以來少有的現象。是純屬巧合還是市場在告訴我們新的格局已經到來?
Woo的上述疑問其實和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此前表達觀點相同。後者認為,歐元的支撐力量開始瓦解,隨著各國采取多樣化外儲的行動,資金流入歐洲債市和股市的速度在變慢。
對上述美元走高的同時美債收益率回落的現象,Woo給出的解釋是:
1、投資者可能在撤出歐洲債市,進入美國債市;
2、並非所有的跨境交易都利用外幣對沖外匯風險。
舉例來說,為期十年的歐元兌美元直接遠期外匯合約目前匯率接近1.55,這意味著,除非十年內歐元兌美元升破1.55,否則歐洲的投資者就可以憑借持有10年期美國國債、拋售同期德國國債獲利。
Woo認為:
如果上述推測理由無誤,海外投資者購買美國國債的規模就會增加,美元將是主要受益者。歐元對美元過去三個月一直下跌,但利差的反應滯後。過往經歷顯示,利差還有很大的空間進一步跟上匯率的腳步。
在歐洲資產方面,Woo發現,歐元區邊緣國家債券出色表現的勢頭從第三季度初開始就在減慢。
8月以來西班牙10年期國債與同期德國和美國國債的利差已經擴大。如果再持續一周,8月將是去年11月以來首個西班牙與德國10年期國債利差並未收窄的月份。
Woo認為,這與歐元區固定收益資產的需求最終開始反轉的可能性一致。
美聯儲著名的鷹派人物——費城聯儲主席Charles Plosser將在2015年3月卸任。
在其在任的8年時間里,Plosser經常與美聯儲同僚的意見相左,他的退休也將打破FOMC當前對於利率設定的平衡狀態。Plosser今年具有投票權。
除了Plosser,美聯儲的另一位鷹派人物——達拉斯聯儲主席Richard Fisher也將在明年4月卸任,這些都將令美聯儲提前加息的預期弱化。
在美聯儲內部,支持緊縮的貨幣政策、極為關心通脹的一派被稱為鷹派,在上述兩位委員離任後,鷹派陣營就只剩下里士滿聯儲的Jeffrey Lacker和堪薩斯城聯儲的Esther George。而擁有投票權的就只有Lacker一位高官。
以下是投資與金融服務顧問公司Guggenheim Partners總結的鷹派鴿派格局圖:
美聯儲主席耶倫評價稱,Plosser是美聯儲系統中非常有見解且具有專註力的領導與同僚。
他在7月和9月的FOMC會議上都投了反對票,原因是不贊成美聯儲在10月結束QE後依然將低利率保持“相當長一段時間”。
盡管Plosser在美聯儲中屬於少數派,但是他強勢推動聯儲采用了規則導向的政策,即在針對經濟數據做出回應前釋放出清晰的信號,此外還包括透明化的溝通策略。
Plosser也給美聯儲帶來了諸多改變,例如聯儲采納2%的通脹目標,以及在公布預測時增加更多的信息。
2014年9月,德國法蘭克福,歐洲央行新總部大樓前。9月4日,歐洲央行再度下調三大利率,同時單方面宣布啟動資產購買計劃。 (東方IC/圖)
隨著美日關系、美歐關系的重塑,多極化格局消解,全球政經秩序正在發生巨大而深遠的變化。
2014年是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發生戰略性重構的一年。在眼花繚亂的地緣沖突、人倫悲劇和經濟金融博弈中,世界並沒有如戰略家和經濟學家所普遍預測的那般真正走向多極化,而是恰恰相反。
本輪全球性經濟危機,顯著的削弱了日本及歐洲的相對國際競爭力,這表現為日本和歐元區被迫犧牲本幣幣值及國際交易屬性來刺激脆弱的經濟。結構上,日元和歐元先後被迫放棄與人民幣的結盟,轉而接受美元的匯率救助。
最新的變化來自歐洲。隨著2014年9月初歐洲在美國幫助下的重新定位形成雛形,全球政治經濟與金融秩序正在發生巨大而深遠的變化。
繼2014年6月1日歐洲央行宣布史無前例的負利率政策之後,9月4日再度下調三大利率,同時單方面宣布啟動資產購買計劃。歐盟之內,法國宣布放棄歐盟制定的2014年赤字削減計劃,德國對南歐國家強烈的反緊縮主張采取了事實上的默許,甚至允許第三輪談判中進一步減免希臘債務。
這意味著,實施4年的強硬的“德國路線”在不斷弱化,歐元區宏觀經濟政策正從“寬貨幣+緊財政”向“更寬貨幣+松財政”轉向。更寬貨幣,是說歐洲央行正以“無底線”的姿態加速和擴大貨幣寬松,而松財政的涵義,是指歐盟委員會松綁成員國尤其是一些南歐國家的赤字削減計劃。
接下來,歐洲經濟政策將踏上日本之旅:超級寬松貨幣、財政松綁、結構改革並存。歐洲央行獲得越來越大的話語權,尤其還要考慮到統一的歐洲銀行聯盟之監管權將上收至歐洲央行。德國允許一個越來越具有侵略性的歐洲央行,亦屬非同尋常之事。
歐洲的宏觀經濟政策正在發生方向性的改變,這個改變與德國的角色轉移有很大關系,一方面,德國開始站出來為“歐洲病”負責,另一方面,德國在歐盟內部獲得了新的權力空間。
此前的緊縮財政政策盡管修複了歐元信用,但沒有實質性改善歐洲的經濟結構。2013年二季度起,歐元區經濟開始複蘇,2014年卻持續地向通縮滑去。
以通縮風險、貨幣政策失效、財政政策形成逆向選擇為特征的“歐洲病”盤旋不去,已經開始動搖歐洲一體化的根基,包括極右翼政治勢力的崛起、反猶主義擡頭、民族分裂主義興起(如蘇格蘭問題)。在這種情形下,德國路線還是不是合理,成為一個很大的問題。今年年初以來,歐洲開始反思這種模式,並在意大利總理倫齊上臺以後達到高峰。
德國路線並非是德國自己決定和自己能夠解決的,而是仰賴於整個歐洲的宏觀治理體系的變化。
由於兩次世界大戰的原因,相當長時間內,德國的存在感消弭於經濟增長,德國民眾普遍反對德國出頭。北約、歐盟、歐元相繼誕生,有效約束了德國的擴張。但也由此在歐元區形成了遺患無窮的耗散型頂層治理框架:三權分裂、三方制約及軍事外部化。
歐元是有先天缺陷的幣種,一般被認為是貨幣統一但財權不統一,實際上是貨幣主權、財政主權、軍事主權的三權分裂。即歐洲央行掌握貨幣主權,歐元區各國掌握財政主權,美國接管歐洲防務從而約束了軍事主權,即軍事外部化。三方制約,則是在整個歐盟平臺上,英法德相互制衡。英法在博弈中領導歐盟,英國親美國,法國追求更獨立的外交政策,而德國通常只能在歐元區框架下主導貨幣政策。
在這種治理框架下,德國能起的作用很有限。但本輪危機改變了一切,號召德國承擔領導責任的呼聲越來越高,尤其2013年波蘭這樣深受二戰淩辱的國家站出來呼籲,表明各國已開始放下二戰陰影,承認德國的領導權。
在2010-2013年這四年間,德國開始在歐元區層面主導經濟整合,上收成員國的財政主權。最終,在德國的主導下,歐元區走上了德國路線,達成了財政緊縮方案,經過艱苦努力在2013年構建了永久性歐洲救助機制(ESM),歐洲銀行聯盟機制(單一監管機制SSM及單一處置機制SRM)也初步構建完成。
這是以歐元區合眾國為夢想的整合思路。只是,2014年發生的事情,動搖了整個歐洲的治理框架。
2014年以來,系統外部風險集中釋放。肇始於利比亞的阿拉伯世界沖突傳導至烏克蘭,進而帶來俄歐深度沖突。
內部的一系列變化也在發生——歐洲手足無措、英國去歐盟化、歐元區結構調整空間逐漸擠壓殆盡、歐元挑戰美元能力的徹底喪失,這些都充分暴露了耗散型的歐洲治理系統存在的崩盤風險。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國快速擴展的人民幣外交(即以人民幣國際化為條件加入中國經濟圈)和不斷西擴。
這推動了美國考慮調整歐洲的頂層治理框架,改變現有秩序。隨著2014年上半年全球局勢的演化,美國在7月開始“棄英扶德”,構建歐洲的新治理框架。這個框架首先就體現為布局未來10年的新歐盟委員會人事體系,該布局由德國主導。
在目前的歐洲人事布局中,新一屆歐盟理事會主席由波蘭總理圖斯克來擔任;英國強烈反對的老牌政治家前盧森堡首相容克,在德國支持下最終於7月順利就任歐盟委員會主席;西班牙財長金多斯成為歐元集團常任主席,也就是歐元財長——替換掉之前的荷蘭財長。這也說明德國已經放棄之前財政緊縮策略,因為荷蘭財長是財政緊縮的堅定支持者。
在此次歐盟人事權力安排中,德國利益主導顯露無遺,意法西等南歐國家寬松財政的意願被充分照顧,英國聲音在歐盟中被邊緣化。
在歐盟治理的層面,德國已獲得實質性的經濟、政治、外交主導權。這樣,德國更主動地承擔起歐洲的債務壓力,放松了對歐元區紀律的約束。
此輪人事安排決定了歐盟未來5-10年的政治經濟戰略路線。
從2012年12月安倍上任到2014年年中解禁集體自衛權,美國通過賦權換取了日本背棄中日貨幣互換協議支持美元,從而完成了對日本治理體系的重塑;2014年6月-9月,美國采用類似策略,完成了對歐洲治理體系的重塑。這一重塑對全球政治經濟生態的影響非常深遠。
歐洲央行正在接近其作為最後貸款人的角色,但硬幣另一面是,歐元已放棄了對抗甚至取代美元的目標,轉為美元的有力補充。歐洲的重新定位,意味著之前歐美相互掣肘的局面逐漸平息,歐美開始實質性的利益融合。
隨著美日同盟、美歐同盟的相繼修複,將推動全球政治格局從多極化向兩極化發展。這對金融市場的沖擊,實際上我們已身在其中,它已經將全球金融的十字架結構改寫為晶體結構。
歐盟的重新定位同時帶來歐元的重新定位,歐元將不再固執的追求幣值穩定甚至暫時割舍一些國際儲備貨幣份額,而更多服從於經濟增長和通脹目標,因此歐元長期走弱趨勢已經成立。
但與2013年有所不同,本輪貶值幅度最大的可能並非是歐元,而很可能是英鎊。美元與歐元關系的重新定位,正在消解英鎊作為美元與歐元潤滑劑的存在屬性。
日元和歐元先後重新定位,中國將被迫重新定義人民幣國際化。
在聯歐戰略出現問題之後,中國未來不得不通過金磚國家機制和上合組織機制,加大對周邊經濟體(中印緬經濟區、東南亞、中亞、俄羅斯)及金磚國家的整合力度,此外還有半腳踏進門的英國——隨著在歐盟人事安排中被邊緣化,英國7月以後突然與中國展開全方位經濟合作,並支持人民幣國際化。
客觀講,這些國家在國際金融戰略意義上遠不及日本和歐洲,但經濟結構上卻具有高度互補性,在幣種交易中,人民幣也更具有比較優勢。相反,G3集團(美日歐)在金融、信息、汽車、化工、高端制造等核心領域有很高重合度。
因此,國際貨幣秩序的改變對中國也許是塞翁失馬。人民幣國際化將選擇一種更為務實的路徑來推進,即“新興市場+區域金融治理體系+雙邊投資協定+商品定價”模式。
(作者為Macrosystem Finance Institute 首席研究員,文章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