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真的沒有時間進步嗎?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8/blog-post_23.html#more
一位 80後朋友仔公司工作忙得很, 連續多個週六、日都要加班, 平日一般回到家都 12點過後, 止凡也想像到他的忙碌情況, 深深明白這樣生活的疲倦。

而與他討論中, 我建議他如何忙碌都好, 一定要堅持每天都進步一點, 這是巴菲特的好拍擋芒格所言, 堅持活在世上的每一天都要比前一天進步一點點。

但朋友仔忙碌得如此非常, 立刻問如何還可以擠出時間來「進步」呢? 我反問他想不想離開這樣的工作環境? 想不想盡快離開? 當然他的答案是肯定, 而我認為想盡快離開這樣的工作環境而更上一層樓, 就更加需要進步。



方法有很多, 其中一個是時間管理, Stephen R.Covey 在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中提過, 工作可有兩個分種 (重要及趕急), 總共四個類別, 即

1. 重要而趕急
2. 重要而不趕急
3. 不重要而趕急
4. 不重要而不趕急

但我可以講, 多數打工仔都放眼在趕急的工作上, 打亂了陣腳, 所有精力就放在應付趕急的事務上。還有, 打工仔都會認為工作的重要性是相對公司而言, 而非個人成長及進步。其實不然, 工作還工作, 但亦要有點私心注意個人發展, 所以工作的重要性應該著重個人進步方面。所以, 第 2項 (重要而不趕急) 反而是最多人忽略但又最決定性的一項。

回個 email, 回個電話, 出個公司報告或設計圖, 這些都是公司工作, 有些趕急, 有些不趕急。有那些事情是「重要而不趕急」的呢? 我可以舉很多例子, 例如進修、看書籍、學理財投資、準備個人的專業考試、留意市場試找新工作、興趣發展、注意投資事項、籌備人生大事等, 這些都是重要的, 但由於不趕急, 多數人都拖下一年, 拖下又一年。

如果計劃得妥, 不見君三、幾年就應該脫胎換骨, 完全不像以前的黃毛小子, 因為每天都在進步一點點。工作十年後結婚、有車、有樓、有資產、人工三級跳, 廿年後財務自打風流工, 這絕對不是難事。

朋友仔有點迷茫地問 :「我連休息都無時間, 點擠時間出來呢?」
我就隨便計計 :「你覺得一年看12本書對你的知識進步有無幫助呢?」
他說 :「當然有啦, 出來工作後一本書都沒有沾手, 我其實都想看多幾本書...」
我說 :「一年12本書, 即一個月一本書, 每本書平均 300頁左右, 即平均每日看 10頁左右, 你返工、放工時坐車做什麼? 如廁時又做什麼?」
他說 :「打下機, 或用電話看報紙, 玩 whatsapp...」
我說 :「每日 10頁書...其實你一定做得到, 看你如何運用你的時間而已。」
我說 :「一年12本, 5年就 60本, 如果讀了 60本古今經典好書, 保證肚內墨汁增加不少, 眼光都完全不一樣, 5年後比現在一定強很多倍。」

就是這樣簡單, 其實很多事情是「重要」的, 只不過「不趕急」, 很多人就忽略而不做。所以云「大話怕計數」, 無時間只是藉口。而多年沒有改變生活之後, 就怨天、怨地、怨老闆、怨父母、怨社會, 但其實「路」是人走出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571

質樸本真的力量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132
 幾年前我和同事去參加了一次項目競標。通常IDEO是極少參與競標的,但因為這個項目是屬於在我們看來意義重大的醫療行業,而我同事的母親又剛剛 罹患了癌症,另外它所處的歐洲市場當時相當扁平,所以我們決定參加。等我們到客戶總部時,我們詫異地發現,客戶要讓不同的競標者當面競爭。這是以往從來沒 有、也不需要經歷的場面。我們被告知IDEO是三家競標者中最後一個做演示的公司。


  前兩個演示比較類似,都大力渲染高度數據化的研究方法,其中一個公司很自豪地描述了其準備如何將數以萬計的「數據點」整合成一個「強有力的定位」,以 及他們「享有專利的方法」將如何贏得「市場份額」。我都有點被他們的氣勢感染了。其中一個人亮出了一套龐大的圖片集—應該是為了競標特意創作的廣告形象, 當時我覺得我們毫無勝算。


  我們還是採取了公司通常的套路,不談無名無姓的數字、統計或數據點,而是描述一個簡單的關於人的故事,一個在座每個人都可能產生共鳴的故事。我按下「播放」鍵,這是一個醫療業務組的同事給我們的一則視頻。


  顫動的畫面上是一個因為某種皮膚疾病而殘疾的老婦人在講述自己的病況、恐懼以及她為自己成為家庭和醫生的負擔而感到羞愧。出於保密,在畫面上除了她佈 滿皺紋的雙手和滿是水皰的膝蓋外你什麼也看不到,但是你卻能感受到這個人身上重要的一切—人的脆弱、痛苦,以及最最重要的—作為人的存在。她在痛苦地哭 泣,坦白說,很難看得下去。


  這段視頻播了大約一分鐘,我按了「停止」。房間裡一片沉默。我以為我們會得到一個禮貌性的「謝謝」,然後就沒有下文了。但是客戶方最資深的一個高管看 著我們,明顯顫抖著、緩慢地說:「這提醒了我為什麼每天要工作。我永遠不要看見任何人經歷這種痛苦,而我們能夠幫助他們。」我的同事也被他的反應打動了, 輕聲說:「我母親剛剛經歷了癌症,但願現在已經控制住了。目睹她的經歷我最深的一點感受是,每一個患者仍然是、也希望繼續被作為一個人來對待。」結果,我 們贏得了這個項目。


  我講這個故事不是為了炫耀一種方法優於另一種—兩種方法都各有所長。一次次令我深思的是在商業活動中我們是多麼容易忘記質樸本真的力量。那種本真的力 量可以把我們從充斥著數據、利潤空間的日常工作中撼醒,提醒我們作為人去思考:這個人的故事給我什麼樣的感受?我如何能改善這種情況?我們發現,一個簡單 的故事有時勝過一千個平庸的敘述。


  其實坦白說,這恰恰是很多人對IDEO最大的批判之一:我們傾向於只和幾個人深入地交談,而不是快速地和很多人交談。我不想顯得太維護自己,不過經驗 已經教會我們,答案隱藏在言談的字裡行間,在你不容易看見和聽到的地方,而不是最明顯或最大聲的。我們談話的對象比較少,但是聽取的東西卻更豐富。僅僅看 著視頻中的一雙手便可以窺見它們主人的靈魂。


  我們堅定地相信質樸本真的力量。我們作為人可以感受、討論、同情,可以像我的同事那樣講述一個關於人的故事,或者像我們的客戶那樣找到每天工作的動 力。坐在一個房間裡,投入地傾聽,然後分享你的感受,可能還傳遞給別人,這個方法從我們的經驗統計來說,恰恰是最好的,雖然我們並不喜歡統計。


  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威廉·格拉瑟(William Glasser)用一種優美的形式描述過:「可以轉變為認知的是—我們閱讀的10%;我們聽聞的20%;我們目睹的30%;我們耳聞目睹的50%;我們討論的70%;我們親身經歷的80%;我們互相傳授的9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864

這次可能真的不一樣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y61.html
  以往每次大熊市後任何股票都能解套甚至創出歷史新高,但這次可能真的不一樣了,不是市場規律發生變化,而是經濟環境、市場環境產生質的改變。一些與經濟轉 型大潮相背離的企業可能永遠回不到高位,並且隨時間的推移日漸趨弱,一些垃圾股更是只能持續創新低,與香港的仙股看齊,永無翻身之日。
    我說的不一樣跟那些著名的「不一樣」不一樣。市場規律永遠一樣,低估的會漲,高估的會跌,長期價值持續增加的會漲,沒有價值的終究會跌。不一樣指的是企業價值的變化趨勢,很多企業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變得越來越不值錢,不一樣的是以往因為市場環境造成的整體性高估會消失。

週期3:來點正面的吧,難道要做牧師? (9月27日 09:01)

梁軍儒:回覆@週期3:正面的是,在任何市場環境下的醫藥消費龍頭和長期持續穩定成長企業的長期表現都令人鼓舞。 (9月27日 09:11)

2012忍耐:這個觀點認同,齊漲齊落的時代已經過去,下跌不可怕,可怕是有些股票的價格可能永遠也不回去了。 (9月27日 09:07)

崔瑩_計算機行業研究員:估值整體下行的背景下,成長才是最好的防禦,不僅是淨利潤的成長,這個時候的ROE更加重要一些。 (9月27日 09:13)

不懂不做 :同意,估值的結構性差異決定了將來有行情也只能是結構性的,分化才是正道,期待著整體漲升,雞犬升天的大牛的同志要反思了,友情提示 (9月27日 09:17)

郭鵬舉Barca :我看到的事好股票基本沒跌。 (9月27日 09:26)

冰凍三尺一:呵呵,又是「這次真的不一樣了」。不過我記得大師們說過,颱風來的時候,豬都會飛;潮水退去的時候,才能看到誰在裸游泳。 (9月27日 09:29)

TL_911:開始有淫覺得這次真的是不一樣了  (9月27日 09:59)

z股市狩獵者:每次的不一樣最後都一樣,價值決定價格。 (9月27日 10:30)

唐george :我們的市場理念跟國際接軌越來越近了,向正確的方向走。這次是一定不一樣了! (9月27日 10:31)

逯靜一:贊成,曾經體制機制不健全,林子小鳥多。目前是體制在不斷完善改革,林子也不斷擴融(新股不斷)鳥就顯的少了,而且可以有更多的有價值的選擇!

TL_911:回覆@梁軍儒:中國的股市是個賭場,只要有賺錢效應,大部分上市公司只是對賭的工具而已,看誰的故事更動聽,和內在的價值無關。至於說企業 內在價值的變化,我感覺任何時代都有企業興衰,這三十年來從千軍萬馬下海經商,到房地產,到高科技,到環保,再到房地產,經濟格局一直都在改變啊。 (9月27日 10:58)

梁軍儒:回覆@TL_911:那是小的變遷,現在處於大變遷的拐點。經濟轉型的目標是主驅動從投資變成內需,無論能否成功,何時成功,依靠投資獲得高盈利的企業會慢慢變弱,內需相關行業盈利增長驅動更強,這是大趨勢。 (9月27日 11:04)

白一小目 :不管是贏還是輸,投資者一個普遍的傾向就是認為這次與以往不同了。而事實上,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在規律沒有證明已改變之前,尊重歷史經驗是較好的選擇。 (9月27日 11:00)

梁軍儒:回覆@白一小目:投資沒有前瞻性的判斷會輸得很慘,等事情明朗時已虧得一塌糊塗了,這個其實正在發生。 (9月27日 11:08)

青荷飛揚:真希望是這樣,希望股價的差異更多地和成長掛鉤!也希望真正的成長股在下輪牛市中能大放異彩! (9月28日 05:44)

潘潘_堅持價值投資 :贊,有些垃圾股完全沒什麼價值,市值卻不小 (9月28日 09:04)

哪裡出問題:估值 價值 變化 /公司的價值不是一成不變的,隨時間增值是好東東,反之,純粹靠市場氛圍推動的,不管市場漲跌,終究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有隨時被絞殺的風險。在資本市 場,雖終極目標是絕對收益,但風險防範還是第一位。無視風險的高收益不可取。如在牛市賺的錢、暴跌後市場反彈、炒作垃圾股數倍利潤等 (10月2日 11:4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442

真的沒能力上車?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1/blog-post_19.html
房協推出首個位於青衣青綠街的置安心「綠悠雅苑」, 收到4萬多份申請, 超額認購44倍。這個倍數反映什麼? 好像社會很多夾心階層上不了車, 對這類資助需求很大? 反映政府房屋政策很有幫助? (因為置安心是政府設計的)

跟一名公屋戶前輩討論這個問題, 他的第一個印象亦是以上的原因。一般來說, 一看新聞亦有這個感覺, 不知是否又是記者把自己的感覺加強到新聞上, 鉤畫出這個畫面, 令讀者有這樣的感覺。

當時我說「 44倍? 都只因推出的單位只有988戶, 現在你居住的公屋, 一層有34戶, 23層一座都七百幾戶, 這個推出項目的單位數目就只有一座公屋多一點, 幾萬份申請表不算多。還有, 當中不知有多少人抱著抽獎心態, 真的中籤亦不一定會買呢。...」

前輩好像開始認同44倍不算什麼, 而我又講多一點「其實我有點不明白這些申請者抱什麼心態, 他們不能上車嗎? 平均呎價都成6、7千蚊呎, 這個數目在香港應該有很多選擇」

前輩話「不是有折嗎?」

止凡「 6、7千已經是折扣價, 這是按市價9千蚊呎, 再免地價所訂的。」

前輩話「好似話可以借到九成嘛。」

止凡「 今日買私樓自住, 好像還可以做九成按揭。」

前輩話「......這一層...我就不知道了...」

接著還舉了不少地區的私樓樓價, 6、7千蚊實在有很多選擇。只不過, 從電視的訪問中好像看到不少申請者說這是新樓, 政府有資助之類的原因, 這些條件可能是其他二手私樓可沒有吧。

由於這是新樓, 定價 (呎價9千多元) 比同區還要高, 然後就免3成地價賣, 能買入及供「綠悠雅苑」的人, 應該不是上不了車的, 其實他們算不算貪便宜呢? 新樓免地價, 他們就覺得抵買, 寧願被資產審查都要申請, 到底他們是真的沒能力上車? 還是一定要買新樓? 住屯門、元朗、粉嶺、上水就一定不可以? 政府有資助就一定要搶?

有位媽媽說什麼青年人上不了車, 她替子女交表, 中籤還要替他們付首期。請不要對著電視亂說, 所謂「大話怕計數」, 有能力幫買子女買「綠悠雅苑」, 為何沒有能力幫他們買私樓上車? 所有私樓都比「綠悠雅苑」貴? 還是新樓問題? 還是地區問題? 還是著數問題? 我不太明白。

小心點, 政府資助多沒有好事幹, 他日回看, 這個青衣怪政產物可能又被標籤了, 跟居屋一樣, 大跌市時跌得多, 升市時升少少的類型, 二十年後人家的樓升10倍, 可能「綠悠雅苑」還是升三兩倍而已 (之前有出文討論過, 該樓宇的升值及抗跌力, 跟該樓宇業主的實力有關)。今天得了政府好處, 其實他日可能剩下個「吉」, 還是靠自己實力, 不要拿政府著數, 尤其是媽媽一代, 不要教壞或寵壞新一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45

透明的智能手機真的要來了嗎?!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3387.html

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看到透明的智能手機呢?這個問題已經存在很多年了,正是像《少數派報告》和《鋼鐵俠2》這樣的電影,激發了我們對於透明手機的渴望。現在,10年多的時間過去了,我們依然沒有答案。索尼愛立信的Xperia Pureness在2009年推出時遭遇了失敗,隨後的概念設計便再也沒有被實現,只留下破滅的希望和半透明的功能手機。

現在,台灣的Polytron科技公司正在嘗試實現這個夢想,他們已經開始將透明的多點觸控顯示屏銷售給設備製造商們了。

根據Mobile Geeks的報導,Polytron原型產品的關鍵正是被稱作可轉換玻璃的技術–一塊具有傳導性的OLED,其使用液晶分子來顯示圖片。當手機關機時,這些分子會形成一種白色渾濁的成分,但一旦接通電流(流經透明線路),這些分子又會重新形成文字、圖標或者其他影像。

「在2013年底這款產品就會實現,相信我。」

在目前的狀態下,這款設備並非完全透明化。最明顯的就是在手機左下方的SD卡,在它旁邊的是SIM卡。麥克風、攝像頭以及電池也是可見的,Polytron計劃在這款設備正式投產時,將這些部件隱藏在一塊深色的玻璃下方。從這款產品的成品可以看出,這部手機將會支持雙屏多點觸控顯示(前面和背面),這也為OS和UI設計創造了新的可能性。

不過,此時的顯示屏依然需要進一步的開發。這款原型產品並不支持軟件或者任何操作系統,這也使得真正的實踐會非常困難。在Verge對Polytron總經理Sam Yu的採訪中,他表示該公司正在致力於整合一種更小,也更不顯眼的鋰電池。這種透明鋰電子技術已經研發了一段時間,但是目前,Yu的原型產品仍在運行的是兩塊小的(而且非常顯眼)的電池。

目前沒有明顯的跡象表明這款產品會很快投入生產,但是Yu對於其前景非常自信。「在2013年底這款產品就會實現,相信我。」Yu上週對Macworld這樣表示。之後他又告訴我們Polytron正在與美國、歐洲、日本以及韓國的「主流智能手機製造商」進行認真的探討。

不過,迫在眉睫的問題卻是,市場究竟是不是需要這樣一款透明的設備。三星、LG以及其他製造商多年來一直在宣傳透明大顯示屏,但是除了偶爾曝光的原型產品,他們對於更小屏幕的產品卻並未做過更多努力。

在更小的屏幕上使用這種技術的一個主要障礙源自物理性的約束。在這個範圍的一端有Tokyoflash,最近該公司推出了一款名為Kisai Spider的腕錶,就採用了透明的液晶顯示屏,其面臨的難題就是將硬件部分整合進這樣的一個小框架內。「在腕錶中使用透明顯示屏的挑戰在於,你需要將電池放到其他地方,(通常電池都會放置在LCD面板的後面),同理,在其他可穿戴設備中也是一樣。」Tokyoflash市場經理Paul Cooper在一封郵件中這樣說,在設備中加入透明顯示屏或許會為廣告商們帶來更明顯的好處。

「顯示質量是最重要的。」

Polytron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僅僅透明一個要素是否能夠吸引消費者目前尚不明確。該產品除了具有雙屏的特點–這種設計在新產品和老產品中都已經出現過,–並沒有顯示出明顯不同的功能。它的外形可能會吸引一些目光(Polytron表示它的設備目前「比iPhone 5還要薄」),行業分析師則認為Polytron原型機的成功,或者說任何透明設備的成功,最終都取決於除了新奇之外其是否能夠為用戶帶來更大的價值。

iron_man_2

「顯示質量是最重要,」Current Analysis的市場調研總監Avi Greengart這樣說,「如果透明顯示屏的質量不能達到AMOLED和LCD顯示屏的質量標準,使用了它的手機也不會有銷量,儘管這是一種新奇的材料。」

拋開一些懷疑的言論不談,Polytron似乎執意將它的技術帶向主流市場,由於這款顯示屏能夠輕鬆擴大,他們還在考慮拓展其他形式的可能性。事實上,Yu就告訴The Verge,該公司計劃在接下來幾週的時間推出一款透明平板原型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153

股票是玩虛的 我們是做真的

2013-02-25  TCW
 
 

 

蘋果電腦(Apple)股價持續下滑,但是相關概念股宸鴻光電(TPK)在新春開盤就收在五百四十一元,二月二十五日將召開法說會公布去年財報,與大立光和華碩爭奪每股獲利王,外資還喊出七百元的目標價。對應去年上沖下洗的劇烈跌幅局勢,宸鴻董事長江朝瑞的心情如經歷了一場三溫暖。

去年,大客戶變心蘋果換製程,iPhone5沒有宸鴻

以蘋果公司iPhone觸控面板最大供應商名義上市的宸鴻,二○一一年五月股價最高曾來到九百五十六元,一度超越宏達電成為股后。但在去年四月,蘋果傳出將轉換製程,外資擔心占宸鴻七成營收的蘋果訂單岌岌可危,股價跌到最低點三百二十二.五元。若以去年股價最高點與最低點推算,差距高達六一%(以收盤價計算)。

但是,去年十月三十日起至今,外資卻改變態度,股價回升四七%。包含美林、德意志證券都調升目標價為六百零五元與五百八十七元,甚至摩根大通還給予七百元的目標價。

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宸鴻的疑慮已經真正消失了嗎?今年,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宸鴻?身為管理者的江朝瑞,在這段期間又經歷了什麼心情?

初六就坐鎮廈門總部,開始趕貨的江朝瑞接受本刊獨家專訪時,桌面上放了三隻手機,卻獨不見iPhone5。因為在蘋果新的iPhone5時代裡,已經沒有宸鴻的角色。這,也是外界在去年一片看衰宸鴻的理由。

從「沒有他,就沒有iPhone」的寶座走下來。面對這一年的股價起伏,江朝瑞只搖搖頭的說:「現在已經看開了。」

去年,對宸鴻與江朝瑞而言,並不是友善的一年。

先是產業變化。在iPhone5手機之前,我們能在蘋果手機上,隨意用手指操控螢幕,所用的面板就是宸鴻獨家提供,這種技術是由玻璃對玻璃(簡稱GG)兩片玻璃夾一塊觸控感應器,需要兩次貼合,由於貼合良率高,讓宸鴻成為蘋果最佳夥伴,直到去年上半年,蘋果最高占了宸鴻營收達七六%。

但是,蘋果為了追求更薄的手機,二○一二年四月傳出將iPhone5觸控轉換成in-cell(內嵌式觸控)製程。而此製程,由面板廠商所主導,這代表,宸鴻深耕蘋果八年的努力,以及投資的設備和技術,就將付諸流水。

一度,外資唱衰它大調目標價、預估EPS少22元

外資直指,宸鴻七成營收不保,高盛還出具報告,大調降宸鴻的股價到二百六十五元,每股盈餘(EPS)僅剩下二十六元,會比前年少二十二元。

儘管,宸鴻去年下半年的稅後淨利比前年同期成長六五%,獲利仍是逐季成長,但,「業績越好,股價越低」江朝瑞自嘲。

外資的憂慮不無道理。蘋果已經決心與宸鴻分道揚鑣,選擇不同技術。非蘋果陣營,尤其是搭載Win8的觸控筆記型電腦是否會成為風潮,誰都說不準。

從去年四月到十月,整整半年,所有人都在看,宸鴻到底能否順利轉型。

現在,新技術博翻身垂直整合,吸引非蘋果客戶青睞

這是個很大的轉折。沒有了蘋果,這代表宸鴻必須找尋大量的客戶彌補空缺。摩根士丹利分析師施曉娟出具報告指出,過去宸鴻的客戶蘋果是少樣多量,但是現在宸鴻面對的筆電手機客戶,多樣少量,要求速度和價格。

再來是技術投資。眼見最輕薄的in-cell技術都是被面板廠商主導,宸鴻找到介於過去與in-cell技術間的第三條路TOL(Touch on Lens)技術。雖然TOL比起對手in-cell新一代技術的缺點是略厚○.四毫米,強度耐用度沒有in-cell好,但是優點是成本較低,而且生產良率較高。只是,為了要讓出貨順利,降低客戶組裝複雜度,宸鴻就必須做出垂直整合,往上下游投資。

算算上市後宸鴻累計投資二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百億元)的資本支出,幾乎把賺的獲利都投入,預估到二○一五年資本支出至少累計達到一千五百億元。

【延伸閱讀】營收走高,毛利率卻一度走低——宸鴻近3年成績單

而這,也形同是一條不歸路。政治大學企管系教授于卓民指出,企業選擇垂直整合優勢在於成本與製造效率,但是挑戰在於得做到規模經濟。而且,一旦當品牌廠有能力指定零組件,宸鴻投資保護玻璃廠,就得面臨產能過剩的疑慮。

如果以開牛肉麵店比喻,原本宸鴻只是賣一種牛肉麵,而且客戶只有一個,但現在,它要開始賣起兩百多種的麵款,而且連上游的麵條甚至是肉類都自己生產,並且把大門敞開,接受四面八方的客戶。

管理複雜度大增,產線分散於十二個工廠,人力也由一萬八千人,暴增到五萬四千人,彈性調度生產,加上產品組合改變,使得二○一一年宸鴻的毛利率一路走低,從第一季一八.八%到第四季的一三.八%。

在最動盪的時候,江朝瑞坦承,面對股價起伏,有時氣憤還要求發澄清稿,直到後來才明白,股票市場是「money game,他們玩虛的,我們玩實的,他們做空,我們是做真的。」說。策略定下來後,就考驗領導者是否能耐著寂寞走自己規畫的路。

後來的結果如我們今日所見。宸鴻新製程良率高達七○%到八○%,高於同業二十個百分點,也正好補上in-cell製程良率低的缺點,讓聯想、宏達電、宏?硐P華碩等企業開始採用。九成win8、六成iPad、六成Android系統的觸控產品掌握在宸鴻手裡。即,宸鴻依舊是全球最大的觸控面板龍頭。

二○一○年上市時,宸鴻最高有八成的營收來自蘋果,另外兩成來自十多個小客戶,但是現在不到四成營收來自蘋果,另外六成分散於四十家品牌客戶。

轉型期間,「說我們好的時候,我會提醒內部沒那麼好,但是被說差時,我也覺得沒有這麼差。」江朝瑞提高音量說。

今年看來,宸鴻暫時擺脫了一代拳王的陰影。會這麼順利,其實是因為,五年前,宸鴻在最高點時,江朝瑞與團隊就一直在思考,有什麼,可能將會取代自己。五年的布局,才有了今日的TOL技術。

找技術不難,一直耕耘並投注下去才難。

我們問江朝瑞,才上市三年,就要面臨這麼大的產業變化,他做何感想?他對我們這樣說,「變才好,變化才有門檻??,才不會變成commodity(標準品)。」

江朝瑞,不是第一次見過這種新技術來襲,而整個翻盤的局面。他還曾因此輸得一敗塗地。

江朝瑞不到三十歲時成立台灣錄霸,成為台灣前五百大企業之一,靠著賣CRT映像管監視器,賺得人生第一個一億,但是當一九九○年代,LCD取代傳統監視器,新技術一夕間翻轉局面,變成標準品的監視器淪入殺價競爭,在毛利狂跌下,讓他只能轉往印尼生產,沒想到卻被騙負債新台幣十五億元。

現在,因應觸控面板的競爭局面,他,更小心翼翼的,不讓自己成為被淘汰者。

未來,友達、群創緊追對手若沒趕上,每季可賺ㄧ個股本

一月至今,外資仍呈現買超,暫時投了贊成票,綜合摩根士丹利與巴克萊資本等外資分析師結論,今年第一季末是觀察時間點,友達與群創等面板廠陸續送樣筆電廠搶食觸控商機,如果出貨量拉升,就代表成功搶奪宸鴻的市占率。

而拓墣產研經理柏德葳也指出,未來,可以彎曲摺疊的可繞式面板手機若上市,觸控方案就不需要保護玻璃,宸鴻在保護玻璃一百億的投資就僅能用在筆電,市場會被局限。

如果對手沒跟上進度,瑞信估計,宸鴻每季至少賺一個股本,全年EPS預估達五十三元。但面對緊追在後的友達與群創等競爭者,江朝瑞只能繼續選擇「搏更大」的方式前進:如拉大量產規模與專利。今年一月,宸鴻宣布花四億美元建五.五代觸控感應器廠,與在中科興建玻璃化強廠,進一步垂直整合。一位面板廠的智財主管也指出,宸鴻的專利布局,布局的非常綿密,要突破不易。

「到現在我還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訪問到最後,江朝瑞這樣告訴我們。當我們眼中只看到去年宸鴻度過的難關時,他卻看到,一個觸控技術成熟需要三年,今年才是TOL技術的第二年,勝負的決戰點在二○一四年。

今年觸控面板產業,預估仍然將有二五%的高成長,產值還會達到新台幣六千億元。而這位觸控產業的引領者,現在努力苦思的仍是,如何在今年拉大差距,以及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主流變化中,繼續走下去。

【延伸閱讀】熬過低谷期,去年EPS挑戰43元—近3年來宸鴻股價表現股價:新台幣元

2010/10月29日220元掛牌,當天收盤505元

2010/12月投資大尺寸觸控廠展觸與子公司宸通光電合併

2011/2月 宣布投資60億建保護玻璃廠

2011/5月6日股價新高956元

2011/5月 以55.82億買下友達子公司達虹19.9%股份,更名為達鴻,增加觸控感應器產能

2012/4月iPhone5傳出採用in-cell製程,外資持股由年初68%降低到年中61%

2012/5月表示蘋果占營收比將由76%,降到37%

2012/7月26日股價跌到322.5元

2012/11月第3季財報出爐超乎預期,EPS前3季達28元

2012/12月股價回到年初高點,全年EPS估算達43元

2013/1月宣布投資4億美元建5.5代觸控感應器廠與玻璃化強廠

2013/2月18日股價541元

資料來源:XQ全球贏家、公開資訊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61

中國股市真的不適合價值投資嗎? 張可興

http://xueqiu.com/9586083092/23192898
重溫舊文:中國股市真的不適合價值投資嗎?
在20年的中國證券市場乃至世界幾百年的證券史上,價值投資認同者一直很少、實踐者更少,而從2006年開始,不論是公募基金還是私募基金,大多舉著了這面大旗。有關價值投資的書籍、文章也多了起來,實際上真正踐行價值投資的投資者並不多,但「相信」價值投資的人似乎多了起來。但是到了2011年,隨著指數不斷震盪,各種否定價值投資的論點再次撲面而來,諸如「中國股市是政策市、不適合價值投資」、「中國股市還不成熟、暴漲暴跌、不適合價值投資」牛市中價值投資還行、熊市不適合價值投資」等等。那麼,究竟中國股市真的不適合價值投資嗎?

其實,價值投資是一種普遍性的投資方法,不會因為市場所處區域的不同或市場階段的不同變得不適用,而中國股市的特點更加有利於價值投資者獲取更豐厚的投資回報。筆者對價值投資的定義是,利用市場價格和企業價值的差距進行有確定性的投資並獲得回報就是價值投資。說的通俗一些就是價格低於價值時買高於時賣。之所以很多人現在不認同價值投資,主要的原因是對價值投資片面的理解,把它孤立的理解為長期持有或孤立的理解為買入好公司,反而忽略了企業價值這個價值投資的本質。任何脫離企業價值,不講買入標的和買入價格的投資人都不是合格的價值投資者。

舉個實例,巴菲特1.5-1.7港幣買入港股中國石油,十幾元賣出(港幣),就是在我們的眼皮底下,上演了一幕經典的價值投資案例,但很多國內投資者48元買入A股中國石油不僅不能獲得回報,很可能會套牢十年以上。引申到2007年下半年很多投資者認為買入茅台、萬科等好公司,就是在進行價值投資,而在08年的大跌中這些好公司跌幅也並不小,有很多甚至超過股指的跌幅,由此就認為價值投資理論有問題,核心原因是這些投資者沒有真正理解價值投資的本質。價值投資並不嚴格拘泥於買的什麼股票,而是在於什麼價格買什麼價值的股票,同樣是中國石油,巴菲特買是價值投資,而A股股民48買就不是價值投資,背後的邏輯區別在於中石油不同時期價值和價格的關係不同。

價值投資的重要理論基礎:短期內,股票價格可能偏離企業價值很遠,但長期來說股票價格將最終反應企業價值。由此引出股市總是牛熊交替的,市場估值也就像時鐘的鐘擺,不斷在低估和高估間擺動,擺動的中心正是企業價值,只是擺動的週期不確定。所以,中國股市是符合這樣的牛熊交替的規律的。

中國的股票價格與價值的差異經常很大,所以獲利會更加豐厚。基於以上論述,我們進一步分析價值投資者的收益來自哪裡?

第一、股票估值變化的收益。比如同一企業即使盈利不變動,在熊市中低估時可能10倍以下市盈率,牛市高估時可能40倍以上市盈率,這樣就會產生3倍以上的漲幅。中國股市市盈率的歷史波動區間是15倍到60倍左右。

第二、企業價值成長帶來的收益。企業價值不是恆定的,企業在不同時期隨著企業競爭力和盈利能力的變化,企業價值也隨之變化。40家店的蘇寧和800家店的蘇寧價值自然是不一樣的。為了方便理解,我們不妨把企業價值簡單理解為企業的盈利情況,假設經過幾年,企業盈利成長了2倍,即使估值不變化(市盈率不變),股價也會漲2倍。

第三、由於股票投資人是企業的股權擁有人,股票投資還可以享受企業的分紅收益。在中國目前分紅率不高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暫時不去考慮這項收益。但長期下來對於盈利不斷成長的企業,這項收益也是非常可觀的。

單講前兩項收益,也並不是簡單的累加,而是兩項的乘積。假設同一時間段內,企業盈利增長兩倍,企業估值提高兩倍,投資回報就是8倍(3x3-1)。同樣,在牛市頂部買入高估值的垃圾企業的投資者,隨著企業盈利的降低幾倍,和熊市中的低估幾倍,使股價跌10倍甚至更多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們拿招商銀行舉個實例:招行從05年最低市值到07年最高市值,估值(市盈率)是05年3.2倍,淨利潤是05年的3.9倍,市值則上升到05年的12.5倍。而從02年到05年這3年的大熊市中,雖然招行估值下降了48%,但盈利是02年的2.3倍,市值還是上漲了17%。08年以來招行股價經過大幅下跌,至今估值與02年相比低了近3倍,但由於盈利增長了10倍,股價依然上漲了近4倍。同樣,萬科、茅台、騰訊等優秀企業的股價,跌倒現在,與03年、05年相比,都有著幾倍甚至十幾倍的漲幅。這也是能夠成長的好企業即使買貴點,仍然能賺錢的原因所在。

但實際上,買入價格對價值投資來說依然是至關重要的,如果買貴了,不僅要承受很長時間和很大幅度的賬面虧損,更重要的是這樣會大幅降低投資收益,同樣是招行這個企業,即使我們預期若干年後招行能值2萬億,但05年500多億市值時的買入者,和07年6800億市值時的買入者收益將是36倍和2倍的差別。同樣07年150元買入中國平安的如果未來能賺1倍,那08年20元買入的就能賺14倍,投資收益相差千里。因為再好的企業都是有價值的,即使是基於企業未來價值的超長期投資者,也要參考企業當前價值,如果股價已嚴重偏離當前價值,甚至透支了未來數年的業績,即使你由於買的很便宜而不賣出,但是,也絕不應該再買入。

2007年巴菲特訪問韓國,也有人提出「韓國股市的結構不適合進行巴菲特式價值投資,對此您有何看法」的問題,他反問說:「如果不是價值投資,難道要進行無價值投資嗎?」並強調說:「沒有其他的代替方案。」 巴菲特的意思很清楚,好的投資都是價值投資,而且有普遍適用性。「中國股市不成熟,暴漲暴跌」,恰恰說明中國股市估值區間變化較大,甚至牛熊交替較快,這對於可以買的更便宜、甚至賣的更貴的價值投資者是更有利的。這次的世界範圍的經濟危機為我們提供了百年一遇的大機遇,讓我們以更低的價格買入了優秀企業的股票。作為全球增長最好的經濟體之一的中國,其中的優秀企業的成長速度還是遠遠快於世界其他國家的優秀企業。所以,應該為我們正身處中國這樣一個迅速崛起的時代而感到幸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249

雨潤業績真的要在2012年見底? 心燈永續William

http://xueqiu.com/9273139325/23236524
$雨潤食品(01068)$  雨潤預警了,2012年業績大幅下降,同時公司高管增持公司股票。好像去年的關於雨潤的所有不利的,不好的,都會在2012年年報中通過會計利益一筆勾銷似的。很多人認為,雨潤2012年業績就是見底了,財務「大洗澡」完,企業可以輕裝上陣,再展宏圖了。 這個是不是太樂觀了點?我們來看看還有什麼可以讓雨潤2013年的業績同樣糟糕的:

1、認列的巨額存貨尤其是庫存商品是第一關。存貨是隱形的製造商品的費用是經營成本,這些個成本被分配到產品上之後,並不是直接記做當期費用的,而是進入存貨成本中,在資產負債表上被留存了,直到存貨售出,才會最終在利潤表上以已售商品成本的形式體現出來。如果企業期末存貨餘額大幅增加,這表示有更多的製造費用留存到了資產負債表中,盈利能力將因此而虛增。以後年度中,如果存貨數量下降,利潤表將不僅要負擔當期的製造費用,還要負擔從存貨中轉移出來的以前年度的製造費用,令利潤大降。所以存貨水平的變化是必須要研究的,對利潤的影響是直接的。雨潤在2013年馬上就要面對這個問題,也就是說,巨額的存貨隱形成本要釋放出來,大筆的費用要計提,利潤估計會比2012年更糟糕。

2、認列的巨額的在建工程是第二關。46個多億的在建工程裡有多少費用被資本化了?轉固定資產後這些個費用都要被計提出來,會大幅增加2013年企業經營成本。另外,這麼多的在建工程不能順利轉固,停產待建的工廠需要更多的資金恢復建設,錢從何來?雨潤經營現金流已經斷供,只能借錢了,借錢的利息會大幅上升,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

3、認列的巨額庫存商品,反映雨潤營銷渠道也出了問題這是第三關。 營銷上不去,收入自然下來了。而經營成本和費用是可以看到的,2013會大幅上升。那麼利潤從何而來?

2013年的雨潤業績可能比2012年更糟糕,至少是上半年雨潤的經營要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419

手機遊戲真的那麼好賺錢嗎?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4799.html

i黑馬 導讀:《捕魚達人》系列月收入突破4000萬,《我叫MT》月收入突破3000萬,這樣的消息最近頻頻見諸各大媒體,2013年是手機遊戲爆發年,做移動互聯網的你要是不搞個手機網遊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面對這些坐火箭式的造富神話,沒有那個創業者不為之熱血沸騰的。手機遊戲真的那麼好賺錢嗎,目前手機遊戲創業者的生存情況到底如何?帶著這樣的疑問IT茶館走訪了成都幾家有代表性的手機遊戲創業者,意圖還原一個真實的手游創業。

沒有3年以上的行業積累甭做手游

Tap4fun是行業內最為熟知的手機遊戲企業,也是成都手機遊戲領域的代表者,頻頻出現在媒體報導當中,其開發的手機遊戲《銀河帝國》在海外很多地區的排行榜上都很靠前,月收入已經超過千萬,公司還在急速擴張當中。在公眾的眼中都會認為以前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突然之間成為明星企業,就是得益於手機遊戲這個大趨勢。誠然,大趨勢固然起到了很重要的因素,但是在IT茶館走訪熟悉tap4fun創業過程的人中得之,其創始人楊祥吉以前就在國際知名的手機遊戲開發公司gameloft任項目經理,而其早期的創始團隊成員都來自於這家公司,核心團隊至少有5年以上的手機遊戲開發和運營經驗,同時又因為gameloft工作過的原因,一開始創業就具有全球視野,直接盯著全球市場。

即使有了資深的行業經驗,創業過程依然並非那麼坦蕩的,tap4fun最早創業最艱難的時候公司只剩下三人,轉型做手機遊戲之後的第一款遊戲《海島帝國》同樣沒有獲得成功,但這些都為《銀河帝國》的成功做了紮實的鋪墊,那些認為tap4fun完全是撞大運才成功的人只看到了他們現在的風光,卻不曾瞭解這段路程的艱辛。

「沒有3年以上的手機遊戲開發經驗,想要做成很難」,另一家手機遊戲創業者這樣告訴記者,他自己在手機遊戲行業已經工作了5,6年,目前創立的企業開發出一段休閒類手機遊戲產品,已經在IOS上線,每天的充值量在2萬以上,他說,目前還在測試階段,很多數據都還在調,任何一款遊戲都不是上線就馬上收入大漲的,都需要經過很長的一段測試期,有的時候甚至還要推翻從來,再有經驗的人也不敢保證第一款產品就以定火。成都另一家手機遊戲創業團隊摩奇卡卡開發的卡牌類手機遊戲《拇指西遊》已經在IOS上獲得不錯的成績,月收入在百萬以上,創始人范平告訴記者,這已經是他們第五六款遊戲了,摩奇卡卡最早是做網頁遊戲的,開發了大半年投入市場之後表現平平,隨後轉向手機遊戲,最先開發了《捕魚之星》、《火舞熊貓》這樣的單機手機遊戲,積累的上百萬用戶之後才推出的手機網絡遊戲《拇指西遊》,依靠數百萬的單機用戶基礎,一上線就獲得了不錯的市場反應。

草根創業先求生存

手機遊戲創業不同於以前的互聯網創業,在以前一個人弄個開原程序買個服務器就可以建立網站開始創業了,而手機遊戲至少需要3-6個月的開發,手機遊戲的開發人員、策劃、美術等人力成本有很高,再節約的創業也需要初期投入幾十萬人民幣,這對於大部分草根創業者來說已經是很那的了,王御創立的成都玉米樹科技就屬於典型的草根創業,幾個創始人是原華為的資深程序員,認準了手機遊戲這個方向,幾個人把自己的積蓄拿出來開始創業。

「我們每週的工作時間至少在50個小時以上」,王御這樣告訴記者,他們之前沒有任何手機遊戲的開發經驗,只有從0學起,還好有比較深厚的開發功底,學起來也比較快。玉米樹最新的手機網絡遊戲《精靈戰記OL》即將公測,這款遊戲只花了三個月的時間,王御說,「以後的遊戲開發時間還會更快,因為比較熟了嘛,我們草根創業,沒有資金也沒有資源,只有跟他們搶時間」。

與那些動輒改變世界或月收入過千萬的手游創業者先比,玉米樹的目標相對會更實在,王御說,我們第一款手機網遊的目標不高,只要月收入能夠養得起我們這個團隊就行,目前玉米樹團隊大概十幾個人,目前的收入來源主要來自以前積累的擁有數百萬用戶的單機手機遊戲,但是因為單機版遊戲很久沒更新,用戶有所流失,所以需要盡快推出網絡遊戲。在談到是否想過《精靈戰記OL》一上線就迅速火爆的時候,王御與另一位創業者觀點相同,沒有哪一款遊戲是一上線就數據很漂亮的,都是需要經過不斷的測試不斷的調整才行。

我們一直試圖印證一款手機遊戲的成功是否運氣很重要,二戰風雲的創始人吳剛曾經說過,「投資手機遊戲有點像賭石,遊戲只是個idea,投資價格就便宜,等到內測結束,就像石頭上開了一刀,數據不錯,價格迎風漲,數據差,沒人搭理。等進入了正式收費,開出滿綠,拿石頭的人當然也不願意賣了,更不會賤賣。」難免會讓人覺得手機遊戲創業就是一場豪賭,但IT茶館走訪這幾位手機遊戲創業者來看,一款遊戲的成功還是有很多必然。三年以上的手機遊戲開發經驗,至少一款以上的失敗遊戲產品開發經驗,堅韌不拔敢於不斷試錯與修正的心態等等,都最終決定著他們是否能夠獲得成功,當然,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先求生存再謀發展,手游創業與其他不同,固定成本投入較大,如果前期沒有一些收入支撐團隊生存,那就很有可能在黎明之前倒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73

高估值中小盤股真的不能投資嗎?

http://xueqiu.com/5492943479/23615506
這幾年,市場上到處充斥著大盤(藍籌)股低估和中小盤(成長)股高估的言論,衍生出來的還有大盤股估值回歸值得買入和中小盤股估值崩潰應該迴避的論斷。事實果真如此嗎?

我們按本輪行情的漲幅計算,當前以大盤股為主的上證指數和深圳成指漲幅分別為15.1%和18.9%,而以中小盤股為主的中小板綜指和創業板綜指漲幅分別為31.0%和47.1%;再按本輪行情的調整幅度計算,當前上證指數和深圳成指的跌幅分別為-8.18%和-9.41%,而中小板指數和創業板指數的跌幅分別僅為-3.45%和-3.64%。很明顯,本輪行情無論是上漲幅度還是調整幅度,中小盤股的股價表現都遠高於大盤股。

考慮到本輪行情時間短,很多人會說沒有比較價值。我們將時間拉長一點,以2007年底各指數的高點計算,當前上證指數跌幅-63.4%,深圳成指跌幅-53.5%,而中小板綜指跌幅僅-16.7%;而以2010年底(2010年創業板開板)各指數的最高點計算,當前上證指數跌幅-29.6%,深圳成指跌幅-34.6%,而中小板綜指跌幅-34.4%,創業板綜指跌幅-30.6%。很明顯,中小盤股的估值從來都沒有崩潰,相反,大盤股的風險卻一直比中小盤股要高,有時甚至要高得多。2007年以來,估值崩潰的確確實實是大盤股而非中小盤股,大盤股中以銀行保險股為典型。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大盤股成長停滯導致估值折價,而中小盤股高速成長帶來估值溢價。歷史上,美國納斯達克市場的估值水平就長期高於美國主板市場。股票的投資價值,不能簡單理解為估值水平的高低。估值包括市值都是次要因素,企業的成長能力和發展潛力才是決定投資回報的核心要素。絕大多數大盤(藍籌)股增長20%已經非常不易,還有很多淪為個位數增長甚至零增長的殭屍股。而很多中小盤(成長)股增長30%是下限,有些增速甚至達50%以上,這是本質區別,也是估值差異、回報迥異的根本原因。

股票的投資價值,不能理解為估值水平的高低,同樣更不能簡單理解為分紅率的高低。蘋果當年從十幾美元飆到七百美元,分紅率一直很低,現在從七百跌到四百,分紅率卻越來越高。這兩個階段哪個投資價值高呢?結論不言而喻。同樣的情況還有微軟、谷歌、高露潔、寶潔、強生等大多數歷史牛股。微軟從1986年到2004年從未派發過一分錢股利,股價年均上漲37.6%,而到2004年開始大規模派發紅利後,股價九年僅上漲30%。

當然,如果企業的成長能力和發展潛力有保證,那分紅率自然越高越好。巴菲特幾十年來,一直追求輕資產少投入和自由現金流充沛的企業,就是對這個理念最好的詮釋。這類企業通常很少融資,淨利潤足以支持企業的長期發展,有能力高分紅。西格爾在《投資者的未來》一書中同樣談到,長期增長率有保證且大幅超越市場的公司,才會有非凡的投資回報。而分紅率高意味著分紅再投資的比例高,投資者的長期回報率將更加出色。

巴菲特在1992年對股東的信中說:「成長本來就是價值的一部分」。所以,大盤股和中小盤股本質沒有區別,無論規模如何,不管市值幾十億還是幾千億,只要沒有成長,都會損失最有價值的投資部分。蘋果股價700美元的時候市盈率15倍,估值看起來很低,但現在股價400。2005年,蘋果股價50多美元,創2000年以來的歷史新高,市盈率超過30倍,估值看起來很高,但後面股價漲到700。蘋果現象背後最根本的原因,我想還是其成長能力使然。所以,列表算估值買股票不是本事,能夠看到「高估值」的公司實際低估,敢於買入大眾不敢買的「高估值」公司,這才見真水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6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