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嘴巴CEO:大眾點評這樣看上我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984
對於點評投資大嘴巴,李琪認為,這與騰訊近期在多項業務上的整合邏輯很像。未來大嘴巴將幫助大眾點評完成在餐館內的業務佈局。而李琪預測,大眾點評對於餐飲O2O的投資才剛剛開始。

1、張濤讓我解決餐館內的事。李琪表示,雙方的合作進展很快,從接觸到投資談妥整個過程在1個月內就完成了。李琪透露,大眾點評CEO張濤對大嘴巴的最大希望是能幫大眾點評解決餐館內的一切問題。在李琪看來,大眾點評目前僅解決了在進參觀前的場景,進入參觀後,大量的用戶行為都尚未觸網,這將是未來餐飲O2O的機會。

2、將與大眾點評形成餐飲O2O產業鏈。大眾點評作為流量供給方是大嘴巴重要的平台支持者。目前,大嘴巴主要的核心業務是實現用戶通過智能機在餐館內實現點餐功能,方式是通過聯合餐飲CRM供應商對店內餐飲系統進行改造來實現。未來,大嘴巴將通過與上游的大眾點評進行流量對接,以及對下游CRM服務商合作對商家形成完整的服務產業鏈。

3、解決餐館內的需求有兩個門檻。李琪表示,餐飲O2O是個門檻很高的行業。對於定餐這個行業裡面其實有兩個門檻。

其一,目前的CRM提供商太多,從第二點不難看出,大嘴巴本質上是一個平台方案解決商,而不僅僅是一個簡單服務商,李琪表示,目前國內從事餐飲CRM服務的公司有2000多個,截止目前,甚至大嘴巴在對接時,還沒有經歷過重樣的公司,這一市場魚龍混雜,造成了服務質量的嚴重不一致。

其二,大量商家沒有觸網,缺乏商用wifi環境。李琪表示,與我們看到的移動互聯網繁榮不同,線上和線下參觀似乎是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大量商家甚至不知道什麼是商用wifi,也更沒有安裝過,這造成了大嘴巴在服務過程中需要首先解決基礎網絡問題,之後才是其它合作。

4、1年內10個城市5000個店。李琪透露,大眾點評CEO張濤給大嘴巴的期望是大嘴巴能在1年之內迅速搶佔市場,在不考慮盈利的情況下拓展至是個城市的5000家店面。對於店面定位,李琪表示,大眾點評與大嘴巴目前只關心人均60—150的商家。而目前,這樣的商家在北京和上海約有1萬家。
大嘴巴給出的數據顯示,目前,大嘴巴的用戶量約15萬人,主要陣地是上海和北京,已拓展了150家店。

5、地推自己做,對接點評商家資源。未來點評的商家資源將無保留的對接給大嘴巴,李琪表示,大嘴巴未來的地推將完全自營,目前公司有地推人員約20人,未來規模將擴大。談到是否會嫁接大眾點評線下團隊事,他表示,雙方沒有此類合作,點評的的地推團隊未來仍然以團購為主。

最後,當被問及是否未來會借此與騰訊合作,李琪並未過多透露,只表示,非常期待此類合作。巴人瞭解到,李琪同時也是大嘴巴的最早投資人之一,目前公司的總融資額約在6000萬人民幣左右。未來將專注餐飲O2O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652

民企「參軍」,看上去很美 「陣痛和阻力不可避免」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1035

「如果說有競爭,那也大多是軍企和軍企之間的,特定領域民企基本無法插足。」

民企涉足軍工,軍工裝備的核心技術如何做到保密?

軍民融合正成為資本市場上炙手可熱的概念之一。

據《上海證券報》報導,停牌5個月的A股成飛集成近日披露重組預案,公司將獲注殲擊機和空面導彈等軍工資產,交易估值達158.47億元。控股股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的防務裝備核心業務及資產將就此實現整體上市。

這也是繼中國重工之後,又一家上市公司獲得巨額軍工資產的注入。中航工業董事長林左鳴在接受採訪時還表示,希望把中航工業的每個業務板塊都做成上市公司,中航工業母公司作為持股股東。

與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相一致,李克強總理也在他的首次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在經濟大環境的過渡期,受經濟波動影響最小的軍工產業被看好。政策瓶頸被打破後,軍工市場的壁壘也將向民營資本逐步放開。這也被認為是轉型期刺激經濟的利好因素。

然而真正的融合過程,並非一蹴而就。對進入軍工行業實行的許可證制度,事實上就說明了這個行業既有的制度壁壘,除此之外,人才、技術、資金等等門檻,都在考驗著民企們的智慧與耐力。

軍企民企,誰融合了誰

在軍民融合中,軍隊率先邁開了走向民用市場的步子。由於許多軍用技術可以移植到民用設備的製造中,傳統的軍工廠往往擁有著「一專多能」的生產線。

「軍企要提高效益,因為軍企光吃軍隊的單子是吃不飽的。」接近某軍工科技集團的人士稱。

陝西某國有航空產品公司專注於軍用黑匣子等航空用品生產。與此同時,該公司還涉足列車上的信息記錄儀。在高鐵快速發展的環境下,軍用生產線得以被雙向乃至多向利用。該公司總經理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表示,民營企業目前還沒有進入軍工領域的優勢,因為生產軍工不以利潤為唯一追求,且涉及政治責任,民營企業看起來「不令人放心」。

《中國軍民融合發展報告2013》稱,截至2012年底,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了軍民結合專項資金或通過其他渠道支持軍民結合產業發展,資金總額達16.6億元,同比增長33.5%。這些資金有的用於軍轉民專項扶持,有的用於軍民技術雙向轉移。

大規模的政策利好下,接近某軍工科技集團的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說,現在的軍民融合多以軍企為主體,為了釋放軍企多餘的生產力,提高效能創造收入,原有的生產線往往按照軍用和民用4︰6的比例進行生產,保證為部隊服務同時,也為市場服務。

軍企大步向前尋找新市場,民企卻面臨這樣的困境:門檻高,前進難。

前述報告同時指出,軍工行業自成體系,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配套相對封閉。一些軍工單位憑藉武器系統總體的優勢地位,在配套任務分工上不可避免地向內部傾斜,「儘管民企具備承擔任務的能力,但實際參與仍然有限」。

軍工集團亦屬國企,許多還是大型國企,國家對其經營業績的考核直接影響未來發展。由於考核的主要依據是經濟規模和經濟效益,大型軍工集團往往在競爭性採購制度並不健全的情況下,將配套任務「內部消化」,擴大自己的經營規模。如此還可以爭取到國家投資,加大併購民企配套單位的力度,導致軍工科研生產任務不斷向軍工系統集中。軍民「融合」便可能以壟斷的形式達成。

原本意在使軍隊借鑑「購買服務」的模式,以更少投入在更廣範圍選取優質「服務商」,現實卻削弱了競爭和創新。

以軍企為主體的融合現狀短期內無法避免。「如果說有競爭,那也大多是軍企和軍企之間的,特定領域民企基本無法插足。」上述人士稱。

保密做好了,才會跟你做生意

有足夠的市場容量,民營企業才會嗅到商機來申請許可證。

《艦載武器》雜誌執行主編石宏這樣描述這個市場的容量,「解放軍大規模的換裝還沒有完全開始呢,市場就已經開始變大了。不管陸海空,裝備還很落後,都需要改進,每個軍種的裝備種類又是成千上萬」。

供不應求是這個市場的寫照。「從殲-10就可以看出來——成飛(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簡稱)那麼全力生產,還是不夠。」一位熟悉該行業的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從2005年6月原國防科工委頒佈《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實施辦法》起,到十八屆三中全會,軍工領域的大門一直在為民營資本徐徐打開。市場和政策的利好已經將民營企業推到了路口。

2012年,國防科工局共向60多家民營單位發放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一份工作簡報的數據,彼時獲得許可證的單位總數超過1800家,其中非公企業超過500家,超過總數的1/4。

石宏對南方週末記者說,目前的民企參與的環節其實不少,但主要是涉及後勤物品、材料供應、輕型車輛、無人機等,「後勤、輔助用品、被服防化和邊角的外包工作比較多」。

「隔行如隔山」,橫亙在民企與軍企之間的,還不僅僅是技術與資金。

從市場參與來看,民企與軍企的根本區別在於產品定位。民企著眼於利潤最大化,需要控制成本;但對於傳統軍企,有許多特種軍品的訂貨量很少,限於幾輛或者幾十輛。這對於追求規模化生產、最大化效益的民品製造商們來說,「是不可思議的」。「研製很久,風險就很高,建立生產線、製造模具都很昂貴。」一旦成本過高,多數民企就將望而卻步。

這也是軍企在民用領域開拓數年,效果一般的原因。「你看傳統軍工企業雖然進軍了民用市場,但是沒有什麼特別出名的牌子和產品。」石宏說。

《中國國防報》曾報導,瀋陽某汽車零部件製造企業曾參與過軍用汽車的研發和製造,並承攬過聯合國採購大單,為聯合國派往世界各地的維和部隊、急救醫院和科研機構等提供特種車輛。但企業經理人仍坦言,「由於部隊的前期投入幾乎為零,大的研發項目我們不敢做。」

解放軍總裝備部對許多軍選民用裝備的採購模式也能印證以上說法。這種訂購模式被稱為「三自一參與」,即:企業自籌資金、自主研製、自主開發,軍方參與,這就意味著軍方前期投入和科研費幾乎沒有。

不固定的資金支持,在面對強調性能達標的軍品訂單時,也顯得無力。遼寧一家生產壓縮機的民營企業在研發科研難度大的軍品時,項目得不到資金重點支持,同時部隊需要的產品型號長期沒有需求或者需求量小,結果生產線利用率低,人才和設備實際上被大量閒置。

另一個問題則是,民企涉足軍工,軍工裝備的核心技術如何做到保密。在實踐中,市場的選擇反倒沒有讓這成為一個太大的問題。類似於代工企業接受委託方的質量監督一樣,業內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說,部隊和企業之間都會有保密協議,此外還會有專人經常檢查保密做得好不好,「查好了,才會跟你做生意」。

需要改變既有藩籬

民資在軍品生產中應該佔有更重要的地位,這幾乎成了一個共識。

中國海軍新一代護衛艦「蚌埠艦」贏得世人矚目,據報導,新一代護衛艦是統一招標並交付部隊使用的,具備承製資格的船廠公開競標並簽訂採購合同,大大加速了生產與交付的速度。這樣的公開競標採購模式如何推廣到更多領域中,成為民企渴盼看到的答案。

武器裝備最重要的是達到性能要求,價格並不是決定軍品採購的唯一標準。但培育適度競爭環境一直以來為軍方所樂見,因為價格信號會促使承製廠所不斷改進核心戰技性能,讓用裝部隊分享競爭採購帶來的戰鬥力「紅利」。

國防白皮書顯示,近年國防支出中,人員生活保障費用、演習訓練等活動維持和裝備研製採購經費投入各佔三分之一比例。據此測算,2014年裝備訂單將近三千億,這比十年前翻了幾番。

儘管如此,這筆支出估計不會讓中國軍隊感到寬裕。應對國家安全複雜局面,軍費缺口和任務需求的矛盾將長期存在。號稱「貴族軍種」的海軍近年開始密集接收新裝備,但仍存在老舊裝備比例高、新裝備體系不夠完善等問題,還需要持續的經費投入。中國軍隊的航母、艦載機、大型運輸機、殲-20、「嫦娥」探月等高新工程在振奮人心的同時,也需要巨額軍費保障,配套建設和不可預測的經費超支讓解放軍捉襟見肘。

利用有限的軍費投入,實現既定建設目標,倒逼著軍方必須轉型。

西方國家的民資同樣在軍品生產中扮演重要角色,甚至從一開始就是。從演變過程上看,中國的發展路徑和西方恰是相反的過程,西方是以民資私營為起點,而在我國,則是以軍企自營為起點。

在更早一個時期的計劃經濟時代,從組織形態上看軍民融合反而是比較融洽的,當時動用全國一盤棋的國有資源支援「兩彈一星」、核潛艇等重大工程,顯示出無與倫比的制度優勢。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軍用與民用各自走向獨立發展,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集中優勢資源辦軍工,制度建設已顯滯後。

上海政法學院海權戰略與國防政策研究所所長、教授倪樂雄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19世紀中葉,西方國家政府開始介入私人軍火產業。核心技術掌握在私企手中,西方國家政府開始與軍工企業簽訂保密協定,並控制軍火生產計劃。「由政府派人監管,並規定武器生產數量。」倪樂雄說。另一方面,一些軍工企業家也開始進入政府部門任職,由此也帶來了嚴峻的後果。

二戰以後,各國的軍工領域的製造商紛紛面向民用,樹立市場規則,在釋放生產力的同時,通過「軍民兩用」的技術和產品使全民受惠。

1994年,美國國會技術評估局在《軍民一體化的潛力評估》研究報告首次提出「軍民融合」的概念,要求國防科技工業與民用科技工業相結合,形成統一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軍隊高新技術得以推廣應用。美國國防部不支持關鍵武器系統主承包商間的合併,且主承包商須將所獲的合同的2/3-3/4交由分承包商承包。

美國政府頒佈的《最優購買力指導方針》規定,同一項目在採辦過程中應存在兩家以上的競爭廠商。俄羅斯對於參與競爭者的數量也有相同的規定,並在國防採購中推行競爭談判機制。

由於武器裝備的特殊屬性,不少設備研製生產定向供貨獨此一家,天然壟斷。這也造成許多民企在技術門檻面前難以突破,「不能一口吃個胖子,先要從小的來。你如果讓吉利、奇瑞去生產裝甲車,首先裝甲鋼材料就達不到標準。」業內人士表示。

這就需要政策紅利進一步釋放,讓民企從小處做起。

英國政府讓世界最大的國防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其供應鏈,比如龐巴迪宇航、波音、空客等。日本的軍工生產壟斷嚴重,三菱重工、川崎重工等5家主要軍工企業裝備訂貨一度佔防衛省訂貨總額的60%左右。日本防衛省對付壟斷的辦法大同小異,提高公開招標合同的比例,以鼓勵中小企業參與競爭。

市場終將叩開軍工生產的大門,倒逼體制變革。但需要改變既有藩籬,建立市場規則,增強競爭,也正如前述軍工企業中層管理人員所說,「陣痛和阻力不可避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886

為什麽看上去還不錯的創業企業會早夭?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01/146254.html

為什麽看上去還不錯的創業企業會早夭?那是因為這些創業企業身上有著太多的硬傷。其中常見的硬傷有4類:偽需求、先做大用戶規模 暫不考慮盈利模式、股權結構缺陷、路線圖和時間表。

 

偽需求

“中國早期創業投資交流活動市場,免費參與人群和付費參與人群之間的轉化率還不到1%。”一次在和17STARTUP創始人文飛翔交流過程中,她談到了17STARTUP此前一直堅持做免費活動的原因,“擔心一旦收費就沒什麽人來參加活動”。

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中國早期創業投資活動市場其實存在大量偽需求而非真實需求。

什麽是偽需求?有需要但是沒有付費意願或付費能力的所謂“需求”。

以早期創業投資市場為例,偽需求的3個經典場景相信大家並不陌生:

1,很多創業者開始創業前,往往喜歡通過問卷、SNS、百度等進行市場需求調研,並且通過調研通常會發現“需求”很大,但是等真正把產品或服務做出來後,卻尷尬地發現少有人來付費消費;

2,不少創業者喜歡把自己和周邊人群的需求進行同步推理。例如,“周末我經常喜歡去北京周邊旅遊,很難找到幹凈的地方住,因此農家樂對改善住宿條件有很大的需求”。但是旅遊行業的供應商目前往往還只是“滿足最低可忍受標準而非最高標準”。

3,更為典型的是,把自己和周邊人群的典型需求直接放大。這些創業者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有這個需求,我相信其他很多人也有這個需求”。問題是,其他人可能還真沒這個需求。

一些有品牌、有支付能力的企業(尤其是其市場等對外部門)喜歡以潛在的合作機會為誘餌,要求創業企業先為其做些事情來“證明”自己跟其合作的資格,但是一旦你把這些事情給他們做完了,也就沒你什麽事了:他們在這個過程當中往往利用自己品牌上的優勢又開始尋找新的“合作夥伴了”。

這類非常隱蔽的偽需求值得引起廣大創業者的足夠註意。

先做大用戶規模 暫不考慮盈利模式

互聯網理論家們經常教育我們:“用戶需要免費和便宜,免費才是互聯網的真正模式甚至是惟一模式”。於是乎有些創業者自以為找到了“理論依據”,一談起盈利就很反感,總覺得“互聯網就是前期不能盈利也不需要盈利的東西”。

具體的表現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創業者往往很喜歡先做大用戶規模,再考慮盈利模式。最近幾年,隨著創業服務業在中國的興起,這股“先做大用戶規模,再考慮盈利模式”的風氣也吹進了以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創業者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創業服務行業。

很抱歉,我們必須指出實際上這是一個嚴重的誤區。

從供給者的角度來看,免費從來都是一個美麗的謊言!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必然有成本。如果商家免費,只有3種可能:1、產品和服務沒價值, 2、商家沒本事賣只好白送,3、很有可能這個環節免費其他環節賺大錢,比如百度、比如360。

從需求者的角度來看,我們什麽時候真正追求過免費和便宜?從門縫里塞進來的各式各樣的小廣告是免費的,你還不是把他們當垃圾一樣掃出去了?你實際要求的是需求的各個方面得到真正、切實、可靠的滿足。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要麽你是商品銷售的對象,要麽你本身被當作商品給賣了。

也許你又會說,“我們只是暫時不考慮盈利模式,先做大用戶規模,用免費的應用吸引大批用戶再找VC,用VC的錢先輸血然後再形成自身造血功能”。如果你是劉強東或者有一個好幹爹或者好幹媽的話,那我沒什麽話好說。如果沒有,那這話最好別說!

首先對初創企業來說,融資成功從來都是一個小概率事件,尤其是眼下中國的早期投資人都變得越來越“現實”。其次,在中國由於付費意願和意識的欠缺,從免費到付費真是一次驚險的跳躍,我見過無數高收入的人,一到收費環節就走了,那怕只是10塊錢。

以數量龐大的新浪微博正在進行的商業化進程為例,如果從開始就去探索盈利模式,哪怕盈利規模很小,但是依靠循序漸進,到現在自身的盈利模式也差不多應該清晰了,至少不至於去“病急亂投醫”。

更多的采用“先做大用戶規模、暫不考慮盈利模式”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創業者可能已經沒機會考慮盈利模式了:很多人都死在半道上了。

股權結構缺陷

股權結構不合理是中國早期創業企業里比較常見的一種現象。

造成股權結構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未來的不確定性和早期投資人的介入。

由於股權分配的常見根據主要是創始團隊成員各自對企業未來成功的貢獻程度,這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其次,可能帶來更大危害的是,創始團隊某些成員為了要求更多的股份很有可能會誇大自己可能的貢獻程度。2010年,我接觸過的一個清華和伯克利畢業的博士回國創業時,覺得自己長時間呆在美國,在市場資源和渠道方面有所欠缺於是找了兩個號稱擁有相關資源的人做合夥人,並給兩人以較多的股份。在獲得徐小平等天使的兩輪投資之後,這位博士創業者自己的股份已經不到30%,而那兩位合夥人怎麽也不肯退出,結果機構投資人沒一個願意進來。最後,這位博士創業者只好另起爐竈。

“中國創業者面臨的一大陷阱就是“天使”等早期投資人很早就占去大股份。”創新工場掌門人李開複曾如此表示。“天使控股”屬於典型的掛羊頭賣狗肉行為。不幸的是,“天使控股”在中國還有一定的普遍性:“天使控股”所造成的股權結構上的缺陷使得這類項目早早地就被很多投資人排除在目標視野之外。

為了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作為中國早期創業投資領域的長期觀察者,我們對早期創業者建議如下:

一,股權結構要相對簡單,核心創始合夥股東最好不要超過5個人。

二,要有絕對大股東(核心創始人),初次融資前核心創始人股份最好能超過65%。這跟美國比較普遍的平等合夥人(Equal Partners)制度有著本質區別。文化差異和中國創業環境的複雜性是造成股權結構差異的重要原因。

三,A輪融資前,核心創始人股份至少應該在40%~50%以上。A輪融資前,核心創始人股份如果低於30%,企業獲得VC青睞的可能性將會大大降低,原因:1,核心創始人股份過少,將面臨激勵不足的問題;2,創始人股份過少,投資人會擔心其另立爐竈。

四,至少預留10%以上股份給未來管理團隊。這部分股份釋放之前由核心創始人代持,具體進出機制事先約定。

路線圖和時間表

在我們收到的數以千計的創業計劃書當中,只有大約10%左右對企業發展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有所描述。而且其中很多人在對投資人做陳述時往往喜歡把企業描述成正處在企業成長曲線的起飛拐點上。

不幸的是,隨著時間軸的延伸,我們發現很多創業者對企業未來的預期實在是太樂觀了。

如果這事發生在企業獲得融資之後,那就屬於估值調整機制(Valua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 ,簡稱VAM,是指投資者與創業者約定根據未來企業運營的實際表現調整企業的估值,從而重新劃定雙方的股權比例)調整的範疇。如果這事發生在企業獲得融資之前,那就屬於投資人預期調整的範疇了。

除了諸多外界客觀因素本身的不確定性外,創業者期望以樂觀的預期盡快拿到投資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遺憾的是,大多數投資人從第一次接觸創業者到決定投資創業企業中間往往要經歷一段觀察曲線。如果這條觀察曲線的走勢優於創業者在企業發展路線圖中描述的企業成長曲線,那麽投資人下註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但是根據好投網及其工作人員的長期觀察,創業企業實際的成長曲線大都沒有創業者此前描述的那麽好看。很多企業因此而失去了潛在投資人的信任,同時又因為還沒有形成自身充足的造血功能,最終不得不接受關門的命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728

當一個創業公司被巨頭看上,創始人如何抉擇?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09/146510.html

“巨頭是很強勢的,某個大公司在和我們聊時,給的條件是對我們控股,讓我們做代工廠,他們負責做其他的事情。我們就談崩了,因為我覺得我放棄一個優渥的工作出來創業,就是為了做點事情,並不想繼續幫大公司打工。而且,很多公司來和我們談時,只是因為360也在做這樣的一件事情,他們只是希望借我們打個幌子,這是巨頭間的遊戲。”創業公司快按鈕創始人李剛這樣描述創業公司跟巨頭之間的博弈。

9月4日,創業公司快按鈕和360智鍵部門正式宣布合並,智鍵業務從360剝離,交給快按鈕獨立運營,快按鈕創始人李剛統一管理。而此前,快按鈕團隊其實就搬到360大廈辦公,整合360智鍵業務,按照大公司的邏輯,360智鍵應該並購快按鈕才能符合我們的邏輯。然而,快按鈕團隊卻合並了360智鍵的業務後,重新搬到望京SOHO獨立運營,但統一用“360智鍵”的品牌。這一進一出的背後,其實是一個小創業公司活在巨頭時代的創業故事的縮影,原“快按鈕”創始人,現“360智鍵CEO”李剛向我們說起了快按鈕這個產品的成長故事,以及巨頭間的博弈故事。

以下為李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的口述:
 

\快按鈕的初心與源起

我原來在紐約做金融行業咨詢師,咨詢行業很奇怪,你用半個月時間去了解一個行業,然後給在行業里待了半輩子的人講戰略。而且永遠是在談問題,沒有自己去嘗試解決這些問題。有一次和當時的老板喝咖啡聊天,老板問我,二十年後想成為什麽樣的人?我當時的心里忽然想,絕不是你這樣的人。由於我一直懷揣著創業的夢想,不久後我就放棄了在紐約的券商工作,回國創業。

回國後,想要做快按鈕這樣一款產品其實也非常的偶然。我和我的合夥人在使用一款叫做“Headset Button Control”的線控耳機功能修改軟件後,突發奇想:“能不能索性把耳機線控上的按鍵剝離出來,通過耳機孔給手機添加一個真正的”快捷按鍵“。因為我們並不經常用耳機。快按鈕的創意就這樣誕生了,為了解決快捷的問題。

產品就是始於一個很簡單的想法:“為什麽手機就沒有一個快捷功能鍵?“。我們覺得用戶使用手機APP的步驟需要經過:喚醒手機、解鎖、找到應用、找到相應功能、使用功能這樣的流程,為什麽我們不讓用戶直接達到想要的功能,定制自己喜歡的快捷鍵呢?

其實,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快捷鍵這麽簡單,我們希望能不斷地解決“快捷“的問題,打通各個應用核心功能的快捷借口,建立起圍繞產品的快捷功能集群,並以此實現快捷功能標準化的統一。

這就是我創業的初心與快按鈕的源起。

組建團隊,上線眾籌與巨頭相遇

去年8月,我找了兩個朋友就一起組建了公司。他們一個負責硬件,一個負責軟件,我則負責市場合作。負責硬件的合夥人做了20~30年的硬件,他對整個供應鏈的生產有著非常深的了解。而我們負責軟件的合夥人,原來阿里巴巴的數據分析師。所以我們的團隊構成還算合理。

我們沒有拿天使投資,就拿自己的錢來做這件事。我們做出首版之後,就上線了點名時間眾籌,上線不久後就 引起了較大的反響。沒想到在這個市場上和小米,360相遇也發生在這個時候。

從我們最開始上線點名時間,360就發現了我們,他們幾乎也是在同時就決定要做這樣一款幾乎相同的產品了,然後,我們嘗試開始去聊,聊連接一些接口的問題,我們做什麽,他做什麽,當時甚至都沒有談到合作。因為我們那時候還是個太小的創業公司,360也不清楚我們這個公司到底怎麽樣。

當我們眾籌快結束的時候,360正式對外公布了他們的產品,這就加快了我們後面的推進速度。360趕在我們眾籌最後兩天放出這個消息,眾籌預售遭受了重大的打擊。因為我們的產品定價最初設在28、18元,結果360直接把定價設在了9.9元,消息一出,立馬有很多退貨的用戶。當時我們的籌資金額就快要沖到40萬左右了,立馬往下掉,一天大概退了20幾萬,代理商幾乎都把貨退掉了,我們當時非常氣憤。

遊走於巨頭之間

在我們眾籌結束後,360決定加入這個戰場時,小米看到了這個市場,阿里百度也看到了。在這之後的大概一、兩個月時間內我們基本上把國內的巨頭公司都聊了一圈,他們都表示有興趣聊,也主動找到了我們。

巨頭是很強勢的,某個大公司在和我們聊時,給的條件是對我們控股,讓我們做代工廠,他們負責做其他的事情。我們就談崩了,因為我覺得我放棄一個優渥的工作出來創業,就是為了做點事情,並不想繼續幫大公司打工。而且,第二點來說,他們中很多公司來和我們談時,只是因為360也在做這樣的一件事情,他們只是希望借我們打個幌子,這是巨頭間的遊戲。

最後,我們選擇了和360合作。其實360出錢是最少的。但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周鴻祎非常重視這個項目,而且雙方的發展理念也基本一致。有錢、有資源對年輕團隊來說不一定是好事,但有個好導師是關鍵的。我現在會經常征求周鴻祎的意見,老周很認真,經常會說一大堆建議。

我們和360的合作,是我自己直接和老周談成的。老周第一點提到了創業精神,第二點說鼓勵創新,老周明白硬件是360的戰略,但是360的優勢在軟件,在於流量,把更專業的事情交給創業公司。

整合巨頭業務,一進一出360大廈

達成合作之後,我們算是360投資的一個子公司,為了省錢,我們搬進了360大廈,借用他們的辦公室,而且也借此與360智鍵團隊進行整合。

兩個團隊的磨合是個非常痛苦的問題。在確定快按鈕和360智鍵業務要整合之後,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確定我們的產品解決方案,包括硬件解決方案和軟件解決方案,最後確定的是都采用快按鈕的方案。

然後,我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去解決團隊的問題。我們考核的辦法可能比較極端一點,但我覺得是有效的,就是找每個人談,如果你想做這件事情的話你要從360完全離職,然後來加入我們公司里面來。大公司員工有的時候跟創業公司行事作風和打法差別非常大,我們需要的是真正地熱愛這個事業的人,最後留下了3,4個人,大部分重歸360體系。

之後,我們在市場上2C端的產品就會采用“360智鍵“這個品牌,因為360畢竟有大公司背書,容易被用戶接受。快按鈕的品牌則會做更多2B的事情,為企業做定制。其實在市場端放棄”快按鈕“這個品牌,我也曾為此糾結過,畢竟作為一個自己創立的品牌是擁有感情的,但考慮到產品的發展也就放棄了糾結。

月初,我們正式宣布360智鍵和快按鈕合並,我們也搬出了360大廈,作為一個獨立的創業公司發展。

我希望我們可以更獨立地發展,大公司會給你太多假想的資源,會養成你的依賴感,我們需要從頭開始,依靠自己的狼性發展。

對於未來的商業模式,我們開始聯合運營商在開學季的時候免費發放100萬個設備,借用免費快速鋪量,這樣可以快速地驗證商業模式,要麽活得好,要麽掛得早。未來的360智鍵有兩個方向,一個是組成“快捷按鍵聯盟“,做APP分發生意;另一個是做深度鏈接,做應用內搜索。

在和巨頭合作這件事情是,從我和合夥人角度來說,並不是為了錢,如果為了錢我原來工作也很好,做三年、五年我一樣可以掙一兩百萬。被360收購也一樣。但對我們來說希望做一個我們要做的事情。是真的很喜歡這個東西,所以才聚在一起做的,我們在為自己做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338

看上台灣生技 全球藥廠龍頭來相親

2014-11-10  TCW  
 

 

十月下旬的台北一隅,來自五家公司、近三十位生技菁英,等著輪番上台報告自家公司特色,他們要讓台下的評審團驚豔,進一步爭取被投資的機會。

這個評審團所代表的公司來頭不小,正是全球第一大藥廠──瑞士諾華(Novartis)集團;從香港腳到癌症、從人類保健到動物治療的專利藥品,諾華去年創造了新台幣一兆七千三百億元的營收,直追台塑四寶去年的營收總和。

諾華創投基金投資長元華(Reinhard Ambros)是這次評審團的關鍵人物,他掌管全球藥業最大的公司創投基金,資金規模超過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百億元),是全台灣一百八十六家創投資本總和的兩成多。

今年是元華第二次來台灣尋找投資標的,去年他來台探路,結果無功而返;這回則對一家新創公司興趣盎然,打算深度評估,如果成真,這將是諾華在策略性投資韓國公司以外,第二次直接投資亞洲公司。

過去,元華的投資重點以美國為重、歐洲次之,現在他不僅要把觸角伸向台灣等亞洲國家,也計畫在台灣設立據點,他看上的,除了這裡不斷聚集的國際人才資源,還有台灣利於生技產業發展的法規與募資環境。

投資長花十年改革從被遺忘,變最高薪單位

頂著全球第一大藥廠的頭銜,這次諾華來台灣的消息一出,共有三十四家生技公司爭取被投資機會,一路篩選到剩下五家,這與本土創投基金一季大約只有一個投資機會相比,諾華顯然要吃香許多。

每一天,諾華創投平均會接到三個來自全球、主動上門的生技投資案,等於一年要評估約一千個案子,然而,十年前的諾華基金,可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諾華是在一九九六年,由瑞士兩家化學與藥品公司所合併,為了提升綜效,裁減員工成了必要之惡,當初這個基金的成立宗旨,就是要照顧被裁員工,只要他們能提出「創業計畫」,諾華審核後就予以投資;但這個基金的投資效益低落,運作近八年的結果是比放定存的效益還低。

十年前,元華從諾華全球戰略發展部門主動請纓,挑起重整大任。當時這個基金規模還不到一億五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十五億元),大概只與台灣本土創投相當;在龐大的諾華體系裡,也鮮少人知道有這個部門,公司連水電、電話費都忘了付,元華的助理覺得這邊沒前途,上班三天就辭職不幹了。

如今,十年過去了,在諾華並未增資任何一塊錢的前提下,目前這個基金規模已經超過十億美元,等於是,每年投資報酬率至少二二%,遠高於過去三十年裡全球創投平均年報酬率一二%(編按:此根據芝加哥大學研究);而元華率領的十一人投資團隊,如今也成了諾華最高薪的單位之一。

布局不用顧慮母公司靠專業判斷,一年只投五家

報酬率能夠大幅超越業界平均,元華可是有撇步的。

首先,堅持基金的獨立性,投資與否,只憑專業判斷,不須顧慮母公司的產品布局或購併策略。「大部分的corporate fund(企業基金)績效多半不好,因為要跟著母公司策略走,」一位國際生技創投基金管理人指出。

其次,是嚴格的投資紀律;諾華每年雖然有一千個投資機會,但出手投資的卻僅約五個,不論表面效益有多高,元華一定要花四個月、甚至一年半來評估與實地查核,「need to be patient(必須有耐心),」他說,這是確保財務回報的關鍵。

相比起其他創投基金,元華不僅有「諾華」的金字招牌,還有自己參與七款藥品開發、管理國際購併的深厚經驗可以協助被投資公司,「我每兩週就要和這些(被投資公司)執行長們談話,討論策略、通路、產品等,光只是(投資)錢是不夠的,」他要時時確保被投資公司走在對的路上。

另一個成功要訣,則是不給被投資公司過多的財務資源。「創新從來都不是源自於富足(abundance),而是源自匱乏(scarcity)!」元華說,給創業團隊有限的資源,他們才會把最有可能的點子實現出來。

「我從來不讓我的被投資公司擁有太充裕的資金,」元華打趣的說,「不然他們有一千個想法,就會不斷嘗試這些瘋狂的點子,反而容易一事無成。」

「你可以說我們公司(投資)很保守,這是真的,但是我們也很成功。」元華說, 過去十年裡,他在歐美尋找產品、策略有獨特性的生技公司,現在他把眼光放到逐漸在國際市場嶄露頭角的台灣生技公司,就看台灣公司能不能通過他的嚴格審查,獲得全球藥廠龍頭的肯定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400

A股牛市 看上去很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646

2014年,牛冠全球股市的A股已經成為資本市場的奇觀,國內全民炒股的熱潮甚至引發了美國《紐約時報》的關註。

不過,當所有媒體都在關註攀升的股指和市場時,《紐約時報》將聚光燈打向了散戶股民,文章首先講述了北京的鄺先生賣房炒股的故事:

鄺清明(音譯)賣掉了他七年前花40萬人民幣購買的公寓,並將一半的賣房款用來炒股……他表示:“我認識的所有人都在炒股,所以我覺得我也應該投資。”不過雖然股指上漲了,他的股票投資組合的表現基本持平。

正如華爾街見聞在今天的文章中提到,中國股市在沈寂四年之後一鳴驚人,上證綜指以52.87%的漲幅“牛”冠全球股市。

文章素描了今年股市走牛的全過程:

就在今年上半年,A股依然是一汪靜水。就在所有人都覺得她將長時間內跳不脫2000點魔咒時,A股的行情在七月下旬開始啟動。

很快,上證綜指於8月站穩2200點,9月站上2300點,11月站上2400點。

接下來的發展超乎所有人想象:11月21日央行降息發令槍響,掀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瘋牛行情,短短半個月內,A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從2500點沖上3000點,漲幅超20%,成交量也竄至萬億水平。

分析師傻眼了,外資嚇跑了,大媽進場了。一個全民炒股的年代又回來了。

牛市的來臨讓中國再次進入全民炒股時代,鄺先生只是炒股大軍中的一個案例而已。散戶們正跑步進入股市。官方數據顯示,在12月12日當周,上交所和深交所新開股票賬戶接近90萬戶,創下七年來的新高。

全民炒股的狂熱背後,體現出散戶們的非理性。正如《紐約時報》報道中,65歲的退休職工楊大爺的評價:

“大家都不過是想賺點錢,就像賭博。賭徒為什麽會在賠錢的時候也繼續下註呢?炒股也是一樣。如果你虧了錢,你就想挽回損失。如果你賺了錢,就想賺得更多。”

對於散戶們來說,確保手中的錢保值增值一直是“核心需求”。《紐約時報》指出,散戶們湧向股市的推手,正是房地產的低迷和余額寶、銀行理財收益率的下降。

但無論牛市還是熊市,似乎都逃不過二八定律。股指上揚的背後,也不乏“滿倉踏空”和“滿倉跌停”的杯具投資者。對很多散戶來說,牛市只是“看上去很美”。正如《紐約時報》文章中提到的26歲IT男陳先生的經歷:

“自9月以來,我就開始一點點地將錢從理財產品和余額寶轉向股市。這是我第一次炒股。”陳先生表示,自己主要從社交媒體來獲得市場資訊和股票推薦。“最初我賣了一些股票,賺到一些錢。但現在,總的來看我是虧錢的,我還在學習。”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580

看上去很安全的票據業務P2P存在的諸多出問題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02/148706.html

i黑馬:新浪微財富接入了深圳一家做票據業務的P2P,結果這家P2P出現了問題,許多人跑到新浪去鬧事,要求新浪兜底解決,最終新浪聯合第三方全額兜底,給事情劃了個句號。此事對票據業務P2P行業來說具有極強的案例價值。本文作者“風吹江南”也以此為引子對票據業務行業進行了深入地分析,揭開了這個看起來安全的行業存在的諸多問題。
 

\ 

先談一個票據以外的問題,就是這種通道模式的P2P的未來在哪里,我很早在全球創新論壇上有一篇演講稿講了P2P的四種模式,這個通道模式其實就是第四種,自己沒有資產,也無能力建立資產,然後就聯合大量的資產生產方來提供資產,他作為通道幫助這些資產更好的在線銷售,通道模式的本質其實是非標資產的證券化的過程。

 

如果能真的實現真正的證券化的話,其實是挺好的一個事情,但是難就難在中國是很難實現所謂真正的證券化的。所謂證券化,一般都是接受金融資產風險的自我定價的,也就是說出了問題以後,是投資人自己承擔的,但是在中國這個顯然是不現實的,所以中國只是一個債權的信貸化流轉,無論經過多少櫥窗,看過多少風景,流轉多少人之後,回到最後,風險點還是集中在源頭,風險無法轉移,也談不上分散,一旦源頭出現問題之後,每個流轉都可以層層追索自己的上遊,最終問題不斷遞延到下一個接盤方。

 

深圳中匯盈出現問題,被立案之後,問題就集中到了渠道方來了,這種渠道模式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一方面要引入大量的資產來銷售,另外一方面又要為這個資產進行金融風險審核,如果無法有效審核就要承擔風險違約的責任,就使得這種通道模式很容易陷入賺了白菜的錢,卻擔了白粉的心的境地,單獨從風險和收益看是極為不劃算的。

 

但是現在這個所謂的通道模式卻是目前市場上的主流模式,為何會如此呢?我自己想來,一方面是因為大量的資產方重新構建一個互聯網銷售方的實際意義不大,沒有一定的規模情況下,互聯網的成本是極高的。第二個方面現實的原因是,互聯網的玩法和邏輯跟傳統線下的玩法邏輯截然不同,所以,傳統金融公司構建的互聯網渠道,在流量不斷集中的互聯網上,也很難做的好,所以幹脆外包給成熟的互聯網公司進行流量獲得。

 

無意評判這種通道模式的是非對錯,只是感覺最終要走出一片天地的互聯網渠道公司,最合適的道路就是不斷的擴大資本和規模,對沖系統性風險。單純精耕細作,在互聯網上貌似是不可行的,很難做的好,但是規模其實是雙刃劍,容易壯大自己的同時,也容易讓自己逼入死局,且看且珍惜吧。

 

至於如何評價新浪微財富這次聯合第三方兜底的行為,總的來說,我感覺通道方所謂的剛性兌付,其實目前可能暫時是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雖然這種行為是一種傷害未來的行為,但是在現階段的情況下,你又不得不承認剛性兌付又真無法打掉,因為一打掉意味著投資人會流失,沒人願意在不兜底的平臺上進行投資,這個是業務發展問題,行業內是無法形成有效統一意見,雖然看上去開這個會,那個會,但是有現實意義麽?各自情況都不一樣,行業標準,很難成為通用標準,自律很大程度上都依賴他律為前提。

 

另外,我也還是覺得在中國沒必要妖魔化P2P跑路的事情,壓根沒必要,回頭去看看美國的金融史,信貸危機的美國倒閉近千家銀行,次貸危機倒閉四五百家,銀行都會跑路,更何況P2P機構?有那麽恐怖麽。

 

我覺得所謂的新常態的概念就是要告訴大家,社會進入不一樣的發展階段了,下一個階段,金融格局來看,違約會成為常態,大家要學會適應這樣的常態,不斷提高認知水平,形成資產配置能力,別動不動就被忽悠投資了全部身家性命,沒人逼著你讓你投資,很多人說中國投資渠道狹窄,老百姓沒辦法,其實我是不認同這個觀點的,我們看看,美國人大部分人都是把金錢花費在消費上,寅吃卯糧很正常,典型高消費高負債的國家,為什麽會如此呢?我們恰恰相反,有點錢都想著省下來,去投資,今年買一個包,明年就可以買兩個包了,以前我們有極大的無風險套利空間,或許這個邏輯還行,但是現在跑路違約成為常態之後,你就會發現,錢,這東西,你省吃儉用到最後,全給人家跑路去了,何必呢?既然如此,幹什麽不給家人多買點東西,給自己多買點東西,好歹總是開心了,總比被騙要好,生不帶來,死不帶走,趁能花錢的時候,多花錢吧。我最煩每天在講投資收益的事情,投資本身永遠不會出現暴富的可能,尤其是屌絲群體,本來錢沒多少,你理財理來理去,多不了多少錢。反倒容易被騙,不如努力工作,加強學習,或許賺得更多。

 

所以大量P2P跑路從某個意義上看,其實是反應了我國金融改革自由化的一個進程,促使社會更好的進行金融風險定價和自我違約,在這樣的格局里,我們期待平臺能兜底,但是也要做好平臺兜底兜不了的準備,而不是動輒指責這個,指責那個,都沒意義。

 

就事論事談下票據業務為什麽會出現問題,談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了解票據是什麽。因為我個人不太喜歡太專業的用詞,我就簡單的解釋下,專業人士就別來較真了,必然有不嚴謹的地方,但是基礎常識是不會錯的。

 

簡單來說常用票據分兩種,第一種銀行承兌匯票,第二種商業承兌匯票。前者就是企業缺錢,跑銀行開張票,然後,無論是誰只要拿了這張票,就可以跑銀行去拿錢,銀行必須無理由的給你錢。後者就是一般的商業公司自己開了一張票,任何人拿到這張票,都可以跑這家公司去要錢,這家公司必須無條件給錢。就是這麽簡單的東西。看了這個解釋,我們就應該知道,所謂票據業務的安全性,指的是第一種票,而不是第二種票。商業承兌匯票這東西吧,其實就是企業自身的信用,取決你信不信而已。而銀行承兌匯票,則是銀行信用,按照目前我們民眾對銀行的理解,基本認為風險度是較小的,雖然我認為事實並非如此,小銀行破產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但是我們姑且建立在銀行的信用是沒有問題的基礎上,那麽是不是意味著一定沒有風險了?很多人都是這麽理解的,所以我看到很多人都把問題糾結在票據的真假之上來解釋為什麽票據不安全,其實並非是如此的。這里的核心在於銀行承兌匯票的流轉是有嚴格的要求的,不符合這些要求的票據,其實也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無風險,這里面就是所謂的流轉過程中的操作環節問題,同樣一張票,不同的操作流程結果是不同的。

 

講到這里,我倒想起了一件心酸的事情。2004年,我第一次進入信貸科,操作了一筆業務,當時這筆業務是珠海一家鋼鐵廠開具給浙江一家很小的企業,金額大概是幾十萬吧,因為我當時自己本身也沒多少經驗,然後帶了一個實習生,自己都不太懂,所以也不太可能把人教得多少好,結果,有一次在票據貼現的業務中,他把印鑒章給蓋錯了(其實蓋章這種事情,是不能我們客戶經理來蓋的,但是因為這家企業當時也剛起步,辦事員也不懂,就讓我們幫著給做了),結果使得這張票作廢,需要原先這個鋼鐵廠開具說明才能有效使用,我怕領導責罵,就找我當時的信貸科長借了錢,連夜飛到珠海,第二天一早跑到鋼鐵廠去想辦法換票,在人家鋼鐵廠門口苦等半天,好不容易找到了財務室的負責人,想盡辦法求情,哀求人家能不能給我解決下這個問題,一個人苦兮兮的在人家辦公室門口,從早上待到人家快下班,一天沒吃東西,後來,財務室一個女領導估計看我可憐,第二天,安排讓人開車帶著我,從珠海到了番禺招商銀行,重新開設了一張票據交給我,我寶貝一樣懷揣著帶回了杭州。算是妥當解決了這個問題,大概幾天後,我們行里一把手不知道哪里聽說了這個事情,就叫我去談話,問我怎麽回事這個事情。我大概說了以後,領導就問我說,你覺得是誰的責任?企業的責任還是我們的責任?我說,不是企業的責任,也不是行里的,是我的責任,是我業務不熟悉,蓋錯了印鑒章,領導說,你是我們員工,你的責任就是我們行里的責任,是我們的責任,我們就要承擔,然後讓我把飛機票去拿來報銷。我說,我不好意思讓行里給我貼錢,我自己的責任,我自己承擔。領導就教育我說,我們國際業務部,都是做大事情的人,這麽點錢都要讓你員工來省,我們還做什麽大事情!你以後工作努力,就是最好的責任承擔。

 

其實,這件事情本身,我已經很模糊了,如果不是很多年後,這家小企業上市了,我估計可能已經淡忘這件事情了,但是我們領導跟我說的這句話,我到現在還記得,勇於承擔責任的同時,要有大格局看問題的方法。

 

這個事情,本身其實就很有意思了,為什麽一張票據那麽簡單的事情,會弄的那麽複雜?其實想起來,這里恰恰就是票據業務最大的風險點了,流程風險是受限制於很多因素的,既定的操作流程下,也是要靠人去操作,而凡是依賴人的能力,包括經驗、道德等一系列外在條件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很難批量複制,往往都無法做大的,同時風險會不斷產生。

 

正常的票據流轉,第一步是企業跟銀行申請,跟銀行說,我要給一個企業付錢,但是不想用現金,想開張承兌匯票來支付,為什麽這麽做呢?兩個原因,目前比較嚴重的原因是許多銀行都給企業承兌匯票的額度,而不是流動資金的額度,為什麽呢?說的好聽點是控制企業的資金流向,可以降低風險,實際上呢?都是扯淡罷了,因為現實情況下,企業拿到了匯票第一件事情就是找人貼現成現金,白白再增加一筆額外的費用,沒啥區別,所以真實的原因就是銀行迫切需要存款,通過開匯票可以增加很多存款。同樣給一千萬的貸款,如果開票的話,可以開成兩千萬,企業自己繳納一千萬的保證金,然後開一張2000萬的承兌匯票,這樣企業是拿到一千萬的現金,但是,銀行存款增加了一千萬。而且在銀行體系內,承兌匯票屬表外業務,是不受存貸比限制的,畢竟承兌匯票更多是未來的現金,而不是現在的現金,所以,很多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都喜歡給企業開承兌匯票,而不是給流動資金,尤其是在流貸資金額度緊張的時候。

 

但是對企業而言,一方面增加了成本,需要50%的保證金,同時還需要去黑市貼現,(這個就是目前票據P2P的主要大市場),另外一方面加劇了流動性壓力,承兌匯票最長期限半年,也就是企業每半年就要周轉一次資金,就要去黑市里找掉頭資金,一般千分之三一天,成本極高,這塊也是很多P2P在準備蠶食的領域。

 

這里就不細說了,總的來說,承兌匯票和流動資金貸款本質是一樣的,但是,對銀行來說規則是不一樣的,也算有中國特色的金融監管下的產物,都不是企業本身的自發性需求,受制於監管而產生的很多畸形需求。

 

這個環節中,承兌匯票開設流程中,本質是企業去銀行交了一筆保證金,假設交了500萬現金,然後銀行給了他一張1000萬的票,然後企業拿到了票之後,就兩個選擇,第一個選擇是真的用了這張票,交給他需要支付貨款的企業,例如給了上遊企業,這個時候票據扮演的角色是支付工具,我買了你的煤,我該給你一千萬現金的,但是我沒錢,我就跑銀行去開了張票,然後給你一千萬的票據,這個是真實交易。煤炭企業拿到票據以後,也是兩個選擇,如果不缺錢,就留著票據到期以後,直接委托銀行托收這筆錢。如果缺錢,就拿到票據之後,立刻去找一家銀行貼現拿錢。無非就是扣點利息。

 

第二個選擇是什麽呢?就是我其實是沒有貨款要支付,我就是需要錢,本來要的是貸款,你們不給貸款,只給承兌匯票,這個時候怎麽辦呢?就是拿到匯票之後,立刻找黑市換成錢,這類其實是市場的主流模式,我們現在的市場可以說每天將近有上百億的票據在這個市場里流轉,這里反應的問題是什麽呢?是我們金融政策一定是有問題的。催生了那麽龐大的黑市票據交易。誰都不想去黑市,但是不得不去,這個問題就要反思了。不繼續噴下去了。

 

那麽在這個模式里,問題出在哪里呢?第一個問題自然是出在法律層面的,我國的票據法里第十條規定,

票據的簽發、取得和轉讓,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具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 票據的取得,必須給付對價,即應當給付票據雙方當事人認可的相對應的代價。

 

這條規定,確定了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具有真實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中間是和字,不是或字,這個規定的意思是用票據給人家付錢的時候,必須建立在真實貿易背景關系之上,所以以前銀行在給企業開設票據之後,企業都必須提供增值稅發票,來確認這種關系。對於前面的第一種情況,這個是沒有問題的,我向你買東西,付給你票據,完全符合票據法規定,但是對於拿承兌匯票就是為了換成錢的企業,這個問題就很麻煩了。因為沒有貿易背景,也沒有債權債務關系的情況下,壓根無法使用這張票。這個時候,企業就去找一些票據掮客,他們是專業從事票據貼現的工作的,他們的主要工作設備就是剪刀加漿糊再加複印機。

 

你不是規定要貿易背景嘛,簡單,我給你造就是了,所以承兌匯票所需要的增值稅發票,通過剪刀、漿糊、複印件就如同流水線一般的生產出來,企業把票據給他們,支付一定的價格之後,企業的票據就成了錢,而這些潛客就收到了大量的票據,收到了票據之後,他們形成了規模,然後就集中通過幾家銀行定向貼現,賺取其中的差價。這個中間的利潤其實是非常可觀的。基本上可以做到當天進票,當天貼現。一轉手就是千分之幾的利潤。年化收益極為可觀,一年做個幾百億真不是啥大問題。

 

在浙江票據鼎盛時期,大量的西部、北方銀行都跑到浙江來主動尋求掮客合作,提供低成本的資金,讓他們集中收票,為什麽會如此呢,是因為這些銀行所在區域的經濟不好,大量銀行資金不敢發放貸款,又同時受限制我國的區域監管政策,無法離開當地發放貸款,只好變相在江浙地區設立辦事處代表處的方式來暗地收購票據,別的他們也不敢做,因為票據是最安全的信貸資產了。

 

過去傳統的票據產業鏈其實很明晰了。企業缺錢,找銀行開票,然後開完票找掮客貼現拿現金,掮客回頭再找銀行貼現掉,是非對錯,沒啥好說的,現實就是如此存在了十多年了,一直處於邊緣地帶,也抓過不少人。風險度其實一直不大,因為局限在相對封閉的圈子,且流程能被鎖定,所以雖然有大的詐騙案件,主要集中在假票,或者聯合設計騙局等方式,還算是比例較低的。

 

但是,現在互聯網出現了,這個業務開始走出相對封閉的圈子,也從一定的人群中脫離出來,成為了大眾所要接觸的信貸業務了,那麽互聯網出現之後,這個業務,變化了麽?產業鏈重整了麽?

 

我們先看看目前互聯網理論上應該玩的玩法,理論上互聯網該如何玩呢?企業缺錢,找銀行開票的階段,無法改變,因為票據總歸還是要銀行開的,無非第二條要發生變化了。企業拿到票據之後,原先找掮客,現在不需要了,直接找個P2P平臺說,我要用錢,我有票據,我給你票,你給我錢,然後P2P平臺拿到票之後,發一個標的說,我這里有張票,你們給我錢,不用怕,到期之後,票據貼現拿到錢就還給你們。

 

這個流程看上去很清晰,邏輯也很清楚,這個也是為什麽每個平臺都說自己無風險的原因了。因為不得不承認銀行出具的票,的確風險是最小的。但是問題是,很多東西想像都是美好的,真操作起來就不是如此了,現實的問題出現了。

 

第一個問題是企業拿到票據之後,如何交付給P2P平臺,前面說了要麽企業跟P2P有真實的貿易背景關系,直接付錢給P2P,要麽就是P2P本身做成掮客,大量造假,形成真實貿易背景,獲得了這張票的權利。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是企業把票質押給P2P企業。

 

這里估計得解釋票據背書和票據質押這兩個事情,企業拿到了票之後,是可以背書轉讓的,就是蓋一堆亂七八糟的章之後,可以不斷的轉讓下去,一旦轉讓了之後,權利就交給下一手了,就是說你拿到了錢,票就跟你沒關系了,而對於拿到票的人來說,不管前面轉了多少手,其實跟你都沒關系,你直接找到出票的機構,直接要錢就是了。人家不能找任何理由來抗辯。

 

票據質押,則是票據還是企業的,只是暫時質押在我這里,到時候企業可以拿錢來贖回這張票,一旦質押以後,這張票據其實就不得轉讓了,不能進行再流通了。現實中質押這種行為很少使用,因為質押往往會出現重大糾紛之後無法處理的問題。

 

所以P2P平臺要獲得這張票的權利,一般選擇就是質押給P2P平臺或者就是大量造假背書受讓這張票據,拿到這張票的權利。無論何種方式拿到票據,就意味著問題解決了麽?其實也不是的,解決不了。

 

為什麽呢?P2P平臺拿到了票之後,權利是獲得了,但是他怎麽去別的地方拿錢呢?以前掮客拿到錢一般都直接跑到銀行去貼現的,現在互聯網出現了,開始要向一堆老百姓去要錢了,問題就來了,貼現這個事情啊,票據法規定了,只能跟金融機構貼現,不能跟老百姓貼現,這個我估計都還算小問題,為什麽呢,因為法律總是滯後的,不突破點法律問題,做什麽互聯網金融呢?那麽大問題是什麽呢?

 

大問題是票據的權益,誰來替這些給錢的老百姓保管?一個P2P平臺放出一個票據的標的物,一千萬,然後一千個人,每人一萬塊錢投資進去了,必然是要獲得這張票據的權利的,現實的情況是一張票據不可能背書轉讓給一千個人,所以,背書轉讓在這個環節就不現實了。這個時候只能怎麽辦呢?只能是投資人相信P2P平臺的確獲得了票據,且委托了銀行保管了票據,但是,流程確認呢?

 

誰來確認P2P平臺獲得了真實的票據,且委托了第三方保管了這些票據?又同時因為掮客收上來的票據會非常的零散,這個時候,逐個審核的可能性有多大?如何實現,誰來確認,都成為了麻煩的問題。最後的最後,只能取決於你信平臺麽?信的話,啥都不懂都無所謂。不信這個平臺,懂再多也沒用的困境。而對於平臺而言,如何操作是不需要透明公示的,這個時候,平臺就會出現很多現實的問題了。

 

由於平臺獲得了票據之後,對外發布時,對於票據的托管這個事情,一直沒有明確的說法,很多平臺都說有銀行托管票據的明細,但是實際的情況是,銀行托管這個事情,很難被銀行接受,銀行只能確保進來多少票據,甚至連這個事情,估計都很難,許多銀行的托管都在總行,按照目前我國大銀行的工作效率而言,基本上不會去理這個事情,尤其是加蓋公章確認托管這種事情,我覺得可能性基本為零。

 

很多所謂票據托管蓋章都是支行的業務用章,第一無法律效力,都是為了貪圖業務,私自行為。第二,真實性也缺乏,很多銀行基層工作人員對票據的真實性審核也難度很大。這個時候,沒有所謂的明確的票據托管的時候,你在互聯網上發布了一個標,是真,是假?誰也不知道。那麽這樣的平臺就很容易演變成為了虛假標的物集中的平臺,而且道德困境也會產生,逆向選擇的出現,大量票據平臺的出現之後,你說要成為一個有良知的好平臺,堅持本心,做真票,做真托管,你會發現,你就死了,因為別人不這麽做,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內,真假是無法辨別的,你大成本的去做真的事情,而很多平臺作假是不需要成本的,他們在宣傳上花大成本,從而使得看上去比你更真,於是,你壓根活不到大家知道你是真的那一天,這種無法辨別真假的行為,最終使得平臺在票據領域很難成為一個商業模式,我個人估計深圳中匯盈公司估計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案例,我猜測就有很多壓根不存在的票據標的物存在,你新浪來檢查的時候,我就給你真的做視察,然後暗地有不少壓根不存在的票據。這里還是備註下,我只是猜測,存在錯誤的可能,一切還是以公檢法的結論作為最終結論,我的僅僅只是猜測。

 

其實驗證有無真假票的辦法理論上是很簡單的,因為票據的基礎是企業拿票來貼現,作為P2P平臺拿到票,就要給一筆錢,然後形成債權賣給投資人,理論上P2P賺取的只是一買一賣的利差而已,那麽意味著平臺是不可能出現問題的。每個票都是真實的情況下,投資人到期之後,銀行直接會兌付,怎麽可能會跑路呢?就形成了兩個可能性,第一個可能性,壓根沒有票在手,徹頭徹尾是騙局。第二個可能性就是我想說的票據流轉中的最關鍵一個問題,就是黑市交易的票據兌付環節是有很大漏洞的。

 

2006年左右,浙江票據市場很龐大,許多人做兩個生意,第一個是保證金交易,第二個才是收票交易,企業去銀行開設一張一千萬的票,需要交納五百萬的保證金,但是企業連這個錢都沒有,怎麽辦呢,直接找高利貸要五百萬,然後打入到銀行,銀行開設好一千萬的票之後,企業貼現掉,拿到一千萬不到點的現金,然後還給高利貸五百萬多點。這個業務做的很大,理論嚴謹,安全度高,但是就是如此操作都出過很多問題,很多人問,為什麽這都會出問題,那說明很多人不懂成敗在細節這個道理。我們還原這個流程就會發現,其實里面有好幾個漏洞。

 

第一個漏洞就是銀行開設票之後,給的是企業方,這個時候,所有的權利都是在企業手里,他拿著票以後,貼不貼,都是他的事情了,他也可以把這票完全拿去支付掉,就是不給高利貸,或者拿去還給別人。控制權都在他手里了,所以,為了控制這個風險,很多做高利貸的人,都要冒充是企業的工作人員去銀行辦理業務,或者全程陪同,寸步不離,連廁所都要陪著上,確保能拿到票,就立刻後續跟上,立刻把他貼現掉,拿回自己的五百萬加上利息後,再把剩余款項打給企業。

 

這樣的操作,其實糾紛也很多,我這十幾年金融信貸生涯工作中,碰到過很多比電影還暴力、殘酷的事情,人生如戲,遠比電影要精彩,我曾眼看著一個企業主被高利貸逼著無路可走,然後寧願銀行騙貸把高利貸的錢給還了,然後主動走到公安里去自首。如果那天我覺得我人生快結束了,我會寫一本厚厚的書,記錄那些過往的人和事。金融的風險,往往不在大局,不在邏輯,不在宏觀,都在細節和微觀之中,點毫之差,決定生死。

 

第二個漏洞就是按照我們說的P2P平臺,無論是質押方式還是背書方式拿到了企業的匯票,回到最後,都需要到銀行貼現的,誰去貼現,法律規定,誰是持票人,誰去貼現,這個時候,如果是質押方式就是企業去貼現,銀行款項是打入到企業中去的,你這個時候就要控制好企業的賬戶,確保企業把錢支付給投資人,而不是挪用,但是網絡支付這麽發達的今天,你能控制的好麽?壓根控制不住,全憑道德約束,有時候就是你能控制好自己,也控制不了別人,萬一這個企業涉及糾紛了呢?被凍結了呢?都使得控制毫無意義。

 

而如果通過背書方式進行的話,那麽P2P這個平臺,你就會發現,他是個極大的黑色地帶,他自己成了一個極大的收票方,需要造無數的假才能實現,這樣的公司價值有多大?而且,他自己覺得沒有問題了,對於通道方而言,其實還是無法控制,除非通道方,像新浪這樣的公司,難道真去造假做成收票的公司?把他的票據也放到新浪來,進行集中管理,這現實麽?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對於新浪而言,即使控制了全部,只要收款賬戶無法控制,前面做的多好,一切都還是白搭。

 

我很早前寫《也談宜信》的時候說過,

 

“我一直的觀點就是道德是個很虛無縹緲的東西,或許唐寧是個很有道德感的人,但是建立在道德基礎上的規章制度很難確保不發生問題,沒外部監管的情況下,人的道德很容易被現實擊垮。宜信就需要不斷的在現實利益和道德約束之間做平衡,這種風險點,不管宜信如何來宣揚,我都不能簡單的認為風險點不存在。我想唐寧不應該不明白這個行為的巨大災難性的後果,所以我也希望,這些也僅僅只是我的假設而已。”

 

其實,這句話適用任何的P2P平臺,目前的P2P平臺,真真假假,只有自己才知道,都是靠內心那顆道德來維持自己的平衡,這種每天掙紮在內心和現實的商業邏輯,我個人並不喜歡,可能只是因為我過於悲觀,也不喜歡過太過掙紮的生活吧。這個世界,我相信每個人都希望做個好人,事實上,也都是好人,但是現實會一點點逼迫得你慢慢從好人變成一個人,也未必是壞人,什麽是人呢,人就是好的時候是好,壞的時候壞。趨利避害是人的自然選擇,無法歸罪別人和社會,本性使然。

 

最後談談,宏觀上票據面臨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其實龐大的票據貼現市場,我前面說過,屬於典型的監管套利的範疇,現行的許多監管規定都催生了這個市場,但是從票據本身來看,應該是屬於萎縮性業務,票據的支付功能來自於信用擴張,純支付功能很大角度上,票據的現實意義基本已經沒有了,互聯網支付的不斷興起,新型支付工具的誕生都在使得票據支付成為邊緣化業務,離開了信用支持,票據業務毫無意義,而金融改革很大程度上會使得票據的信用支持這塊核心都會被弱化,現實中,我個人感覺票據的業務萎縮是趨勢性的,不可能逆轉。所以定位票據的P2P的價值只有階段性機會。

 

第二個問題我想說的是,任何安全的業務,收益率只會越來越低,票據的背後是銀行信用的支持,因此有較高的安全度,所以票據的現實收益是不高的,所有的P2P里面價格最低的就是票據業務,達到8%都已經很不容易了,而且還在持續不斷的走低,這個時候,P2P走到最後,票據業務的可維持性優勢也在喪失,任何安全性強的東西,最終比拼的就是流量本身,而流量本身這個東西,背後其實就是拼爹的過程,沒有足夠的資本支持,基本不可維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787

一個餐廳訂位網 如何讓聯發科看上

2015-01-19  TCW
 

跨年夜餐廳很難訂?不!用手機在易訂網(EZtable)買五星級飯店餐券,順便訂位,就算臨時起意,也還找得到好地方。易訂網是全台最大餐廳訂位網,其趕在二○一五年來臨前,得到了一大筆資金。

二○一四年的倒數第二天,在可眺望一○一大樓煙火的辦公室裡,易訂網完成最新一輪融資,取得五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億六千萬元)的資金,不但躋身台灣網路公司募資排行榜前五名,而且,隱身在創投基金背後的金主,竟是聯發科、聯電、義美等成名已久的大公司。

這並不是易訂網第一次得到知名企業「按讚」。二○一二年,易訂網的上一輪投資人,就是以「破壞式創新」理論聞名於世的哈佛教授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當時,克里斯汀生的創投團隊Rose Park在亞洲尋訪超過十家,最後認為「用網路訂餐廳」的易訂網,最符合破壞式創新的理念,出手投資。

新一輪的投資,能夠讓科技大老點頭,聯發科旗下創投扮演著關鍵角色。一位知情網路業人士舉例說明,當初線上音樂網路商KKbox會竄起,就是因為與宏達電手機綁在一起販售,易訂網若能與聯發科手機晶片一起拓展海外市場,應該也會產生相同的互利效應。

不過,本次融資領頭人聯發科態度卻相當低調,其財務長顧大為說:「那只是創投單方面的決策,」強調易訂網不是聯發科的關係企業或集團公司。態度雖然低調,卻擋不住聯發科對電子商務產業的高昂興致。二○一四年投資二十四億元認購中國電商龍頭阿里巴巴股票,取得不到○.○五%股權之後,幾乎與投資易訂網同一時間,聯發科也買了團購網站夠麻吉(Gomaji)股票,市場估計金額約九千三百萬元。

由於夠麻吉與易訂網的業務重疊,聯發科對兩樁投資均定調為「純財務投資」,與兩間公司都不會有進一步業務上的合作。

四個國中同學湊錢創立金融海嘯帶來大飯店合約

易訂網的崛起,得回溯到二○○八年。當時二十六歲的陳翰林,與三位就讀彰化陽明國中時的同學,湊了一百萬元創立易訂網。當時的想法,是想把美國線上餐廳訂位網站Open Table的模式引進台灣。

邁入創業第七個年頭,現在易訂網專攻中高價位餐廳訂位,並販售餐券,目前擁有一百二十萬名會員,與九百家餐廳合作。

二○一四年透過易訂網產生的餐飲交易金額達五億元,是台灣最大的餐廳訂位網站。

很難想像,當初陳翰林騎機車跑業務,其實到處吃閉門羹。

「電話就可以訂位了,為什麼要用網路訂?」當時,大多餐廳老闆根本沒意願,最後竟是二○○八年下半年的全球金融海嘯,幫了易訂網一把。

受到金融海嘯衝擊,五星飯店餐廳生意一落千丈,經過半年的拜訪提案,喜來登飯店抱持姑且一試心態加入,陳翰林把握機會,不只網站介面與結帳流程都配合客戶需求,還主動要求到廚房了解作業流程,獨家提供蛋糕預訂服務,半年賣出近千個。

有了喜來登當先驅,其他五星飯店才陸續跟進,奠定易訂網在「中高價位餐廳訂位」的品牌形象。

他用人大玩跨領域從選戰幕僚,到精品業都找

除了定位清楚,陳翰林也是易訂網成長的關鍵。「他的學習力非常強。」易訂網投資人之一、之初創投合夥人林之晨說。兩年前,他曾幫易訂網安排一場午餐,與久攻不下的一個五星級飯店總經理見面。

一坐下來,陳翰林先分析這家餐廳的外場動線問題,再提出易訂網的解決方案,以及應用在這家餐廳可改善的幅度。直接切中要害,十五分鐘就讓這位老總點頭、與他合作。「他使用的是餐飲業的語言,對方聽得懂、自然會埋單。」

陳翰林的用人之道也很跨界,「公司的成敗,有超過一半取決於線下(Offline,指網路連接的實體世界),當然不能只有懂網路的人。」他曾找過銀行業背景的行銷長,也已覓得打過選戰的幕僚加入團隊,因為他認為,選戰就是最好的分眾行銷實驗場。

「精品業或是連鎖加盟業的管理階層,都是我想找的人。」陳翰林說,創業兩年,易訂網就達到損益兩平,開始布局國際市場;不過,目前他信心滿滿的背後,卻是一道又一道的傷疤。

二○一一年,易訂網一度結盟新浪微博揮軍上海,但鎩羽而歸。「無論在資金或對當地市場的熟悉度,中國當地的網路公司都勝於我們。」陳翰林在失敗中得出結論。亞洲各區域中,唯東南亞的網路業,還落後台灣一到兩年,如果他能成功躋身東南亞第一品牌,就能回攻中國、日韓市場。

他誇口要進那斯達克前提是拿下東南亞江山

二○一四年,易訂網在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的辦公室紛紛成立。這年,陳翰林超過半年都待在國外,認識當地網路界與餐飲業人士,還增設「海外事業部」,統籌管理國際業務。結果,這布局又是一場錯誤。

「市場開發人員跟公司各部門中間,多了一道關卡。」東南亞各國文化迥異,無法直接複製台灣經驗,公司組織層級越多,解決問題的速度就會越慢。不到半年,陳翰林再次承認錯誤,快刀斬亂麻撤掉海外事業部,讓台北總部直接跟各國團隊溝通。

訪談中,陳翰林多次語出驚人表示:「我們要在那斯達克(Nasdaq)上市!」敢要、敢言的個性,也讓他在業界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批評他難搞、狂妄、話說太滿,他大方承認,面對這些批評「我OK」。

儘管行事帶些爭議,但陳翰林卻總是可以在關鍵時刻說服重要客戶與投資人。有一次,克里斯汀生的兒子以股東身分來台開會,毫不留情拋出尖銳提問,從財務數字或商業合作細節,轟炸式質詢到深夜。旁人都替陳翰林捏把冷汗,但他卻毫無懼色,有條有理的說服投資人,成功化解僵局。

協助易訂網完成這輪募資的萬澤國際法律事務所合夥人蔣萬安說,在外資證券公司工作過的陳翰林,個性確實與眾不同,「在台灣,他算是非典型的創業家吧。」

不過,陳翰林開口就喊出,未來三年要再拓展至印度、杜拜和日本等國;屆時,易訂網的國際布局高達八個國家,不禁讓人疑惑,一億五千萬元資金夠用嗎?

易訂網主要收入來源是販賣餐券,賺的其實都是辛苦錢。雖然二○一四年帳面營收有五億元,但同類的線上票券業者透露,中高價位餐廳給的拆帳比率不高,平均只能賺到當筆交易的一成到兩成金額。

還要再扣行銷、廣告成本,能留下多少,完全各憑本事。值得注意的是,聯發科同時也投資了另一家在台灣更具規模的團購網站夠麻吉,同樣販賣餐券,也有線上訂位服務,未來兩者競合關係值得關注。

「很辛苦,但就一步一步來。」跟陳翰林的信心滿滿相比,林之晨則多了點保守。

一億六千萬元,一筆風光的進帳,卻是另一場戰役的開始;那斯達克上市的目標究竟是狂妄還是真能耐,這一役也考驗著敢衝敢搶的陳翰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312

醫藥電商,看上去很美? 藥品研究員

http://xueqiu.com/4822807456/36782096
醫藥電商,看上去很美?
近來,電商平台風生水起,只要與電商搭邊,股價飛天,作為一個擁有上萬億市場的醫藥市場,電商化運作也在討論得熱火朝天,萬億市場,媒體經常報導藥品從出廠價到消費者手裡,動不動幾十倍的漲價,這麼一個市場,電商化後,,電商平台不賺死了麼?
看上去,,真是很醉,很美!怡亞通作為普通商品流通整合者,去年取得了驕人的業績,營業收入,利潤都是暴增,去年6月以來連續看好怡亞通,其實就是看好怡亞通目前的模式正是在進行10年前醫藥商業的進化模式。
目前我們的醫藥商業,普遍毛利控制在5%。而普通商品,通過各級代理商的層層加碼,利潤在40%。這就是怡亞通有空間,而醫藥電商空間不大的一個原因,一個利潤被壓縮到5%的行業,你電商能有多少利潤?你總不能不賺錢,賠本賺吆喝吧?
電商最吸引人的,目前來說,就是價格,價格低於傳統渠道,評價格廝殺出了一條血路。
醫藥電商,有人說不看好普藥批發,取代目前OTC渠道,大有可為,殊不知,OTC的處方藥,就是靠醫院處方帶動,品牌藥企給OTC連鎖企業的代銷利潤就是5-10%,而且是現款現貨。
除開這部分品牌藥企帶動的藥品,其餘OTC藥品毛利是可以達到60%左右,但這裡面大部分是保健品,無關緊要治療作用營養劑,這部分藥品在藥店總麼賣出去的,業內人士是很清楚的,沒有醫保卡的巨大作用,如果把這些藥品(保健品)放到網上,能有多大銷量,我是要大打問號的。目前OTC市場有多大容量呢?應該是不到2000億元,扣除品牌藥企的40-50%份額,還有中藥飲片,,可能1000億不到了吧。
如果看到這個1000億的市場,電商要戰勝傳統藥店,總要比他便宜吧,電商全部吃下來吧,打死600億容量,醫藥電商能有多大空間,,看到這裡,,還有疑問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668

投資進入快車道 複星今年看上了什麽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3/4590854.html

投資進入快車道 複星今年看上了什麽

一財網 陳姍姍 2015-03-26 17:36:00

剛剛過去的2014年,複星的投資頻率已經提速,共投資了15個項目,規模超過50億美元,郭廣昌透露,今年的投資力度還會加大,而如何在這麽多產業之間進行融合,形成創新閉環,則是他更關註的。

“毫無疑問,複星已經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3月26日,複星國際(00656.HK)發布了創新高的2014年度業績報告,複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也第一次選擇給股東寫信的方式,披露複星的投資理念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剛剛過去的2014年,複星共投資了15個項目,規模超過50億美元,郭廣昌對記者透露,今年的投資力度還會加大,而如何在這麽多產業之間進行融合,形成創新閉環,則是他更關註的。

機會:健康和快樂時尚

在投資領域,複星一直在業界的口碑可圈可點,郭廣昌說,作為投資集團,複星一直在思考三件事:一是如何在融資端不斷優化創新,持續獲得穩定、長期和低成本資金;二是如何在投資端繼續加強,在堅持價值投資的基礎上通過發掘全球市場中各類資產的錯配機遇,不斷提升資產收益率;三是平衡好風險與成長,以長期穩健持續成長為唯一目標。

“錯配”這個詞,經常被郭廣昌和複星集團CEO梁信軍掛在嘴上,26日,梁信軍對複星如何選擇“錯配”機會也做了總結:一是中國消費市場的高增長和海外資產的低估值的“錯配”機會;二是海外低成本資金與國內高收益市場的“錯配”機會。而這也就是複星過去幾年一直強調的“以保險為核心,植根中國進行全球產業整合”的投資理念。

“如果要說出過去一年中讓我最興奮的投資,我想除了保險以外,一定是私有化和睦家、全資收購葡萄牙Luz Saúde醫療集團、控股投資創立Studio 8以及剛剛完成的地中海俱樂部私有化和對Thomas Cook的投資。”郭廣昌告訴記者,而這些企業都可以總結到健康和快樂時尚產業的生態圈中,也是未來複星聚焦的重點領域。

根據業績報告,到2014年末,複星健康和快樂時尚業務的營業收入已達到人民幣119.4億元,同比增長20.3%,占集團總收入的19.3%;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利潤人民幣17.02億元,同比上升53.6%,本集團凈利潤的24.8%;業務凈資產已達到人民幣267.47億元,同比增長19.5%,占集團凈資產的35.3%。

“今年起,我們會更多地聚焦在全人類共同喜歡的、長期甚至永續存在的健康和快樂時尚這兩大需求,並積極進行生態圈的深度布局和全球產業整合。”郭廣昌說,與此同時,未來數年中複星還會更多的投資保險機構、擴大保險資產,以獲得低成本的融資途徑。

熱點:大宗商品和互聯網

除了保險、健康和快樂時尚產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郭廣昌還特別提到了最近幾年已很少提及的大宗商品。“目前大宗商品已經處於冰河期,現在投資雖然不能說最低,但是安全的, 2015年,我們應該會在大宗商品領域有所斬獲。”

而對於市場上最熱的互聯網,梁信軍透露,雖然目前來說,純互聯網公司的估值已經不算低,但複星去年還是在這一領域的投資超過5億美元,投資的標的包括大眾點評,掛號網等。

不過,郭廣昌指出,與直接投資純互聯網企業相比,複星更加關註有潛力向互聯網轉型的傳統企業,這樣的企業中需要具有擁有互聯網思維的管理團隊,又有規模性的用戶數量,投資成本又相對較低。比如最近複星投資的英國老牌旅遊公司Thomas Cook,就是一家利用互聯網模式轉型最為成功的傳統旅遊企業。

其實,在複星集團內部,用互聯網思維進行的改造也在進行之中。從2014年開始,郭廣昌就在思考如何打通旗下的多個產業,實現在複星資源內的互聯互通,把客戶、員工的管理,以及複星未來的整個管理架構,根植於移動互聯網上。比如研究怎麽把養老跟地產、保險打通,怎麽把旅遊、健康、地產的客戶進行共享。

挑戰:投後管理和融通

而要做到上述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據記者了解,由於投資團隊和項目越來越多,目前複星旗下的業務板塊也紛繁複雜。比如醫養結合領域,就有星堡,星健,健康控股等多個板塊,這些項目團隊有時候甚至還會看上同一個項目,而為了更好的做好養老產業,地產團隊也會自己去招聘些醫療方面的人才,並不一定是與複星旗下現有的醫藥團隊合作。

對此,梁信軍告訴記者,如果多個團隊看上同一個項目,會有高層來進行協調,而對於不同團隊的“跨界”競爭可能帶來的資源浪費,梁信軍卻不認為完全是壞事。“要給每個團隊一定的創業‘灰度’,從保證活力角度來看有必要。”

複星一位內部人士對記者透露,在複星內部,對每個項目的業績指標考核都很嚴格,如果投後項目的實際收益與投決會時的預期下降15%以上,就會被列入紅燈項目會被重點關註,有的則可能會被放棄,因此,業績考核之下,要麽就在產業之間主動尋求協同共享,要麽就依靠自身力量形成閉環。

值得註意的是,在此次業績發布期間,複星首次啟動了規模性的激勵計劃,對67個複星的經理人授予了股票,郭廣昌透露,未來公司將更多通過合夥人的方式,將核心員工與複星集團長遠發展更緊密結合。

編輯:彭海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4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