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民企「參軍」,看上去很美 「陣痛和阻力不可避免」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1035

「如果說有競爭,那也大多是軍企和軍企之間的,特定領域民企基本無法插足。」

民企涉足軍工,軍工裝備的核心技術如何做到保密?

軍民融合正成為資本市場上炙手可熱的概念之一。

據《上海證券報》報導,停牌5個月的A股成飛集成近日披露重組預案,公司將獲注殲擊機和空面導彈等軍工資產,交易估值達158.47億元。控股股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的防務裝備核心業務及資產將就此實現整體上市。

這也是繼中國重工之後,又一家上市公司獲得巨額軍工資產的注入。中航工業董事長林左鳴在接受採訪時還表示,希望把中航工業的每個業務板塊都做成上市公司,中航工業母公司作為持股股東。

與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相一致,李克強總理也在他的首次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在經濟大環境的過渡期,受經濟波動影響最小的軍工產業被看好。政策瓶頸被打破後,軍工市場的壁壘也將向民營資本逐步放開。這也被認為是轉型期刺激經濟的利好因素。

然而真正的融合過程,並非一蹴而就。對進入軍工行業實行的許可證制度,事實上就說明了這個行業既有的制度壁壘,除此之外,人才、技術、資金等等門檻,都在考驗著民企們的智慧與耐力。

軍企民企,誰融合了誰

在軍民融合中,軍隊率先邁開了走向民用市場的步子。由於許多軍用技術可以移植到民用設備的製造中,傳統的軍工廠往往擁有著「一專多能」的生產線。

「軍企要提高效益,因為軍企光吃軍隊的單子是吃不飽的。」接近某軍工科技集團的人士稱。

陝西某國有航空產品公司專注於軍用黑匣子等航空用品生產。與此同時,該公司還涉足列車上的信息記錄儀。在高鐵快速發展的環境下,軍用生產線得以被雙向乃至多向利用。該公司總經理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表示,民營企業目前還沒有進入軍工領域的優勢,因為生產軍工不以利潤為唯一追求,且涉及政治責任,民營企業看起來「不令人放心」。

《中國軍民融合發展報告2013》稱,截至2012年底,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了軍民結合專項資金或通過其他渠道支持軍民結合產業發展,資金總額達16.6億元,同比增長33.5%。這些資金有的用於軍轉民專項扶持,有的用於軍民技術雙向轉移。

大規模的政策利好下,接近某軍工科技集團的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說,現在的軍民融合多以軍企為主體,為了釋放軍企多餘的生產力,提高效能創造收入,原有的生產線往往按照軍用和民用4︰6的比例進行生產,保證為部隊服務同時,也為市場服務。

軍企大步向前尋找新市場,民企卻面臨這樣的困境:門檻高,前進難。

前述報告同時指出,軍工行業自成體系,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配套相對封閉。一些軍工單位憑藉武器系統總體的優勢地位,在配套任務分工上不可避免地向內部傾斜,「儘管民企具備承擔任務的能力,但實際參與仍然有限」。

軍工集團亦屬國企,許多還是大型國企,國家對其經營業績的考核直接影響未來發展。由於考核的主要依據是經濟規模和經濟效益,大型軍工集團往往在競爭性採購制度並不健全的情況下,將配套任務「內部消化」,擴大自己的經營規模。如此還可以爭取到國家投資,加大併購民企配套單位的力度,導致軍工科研生產任務不斷向軍工系統集中。軍民「融合」便可能以壟斷的形式達成。

原本意在使軍隊借鑑「購買服務」的模式,以更少投入在更廣範圍選取優質「服務商」,現實卻削弱了競爭和創新。

以軍企為主體的融合現狀短期內無法避免。「如果說有競爭,那也大多是軍企和軍企之間的,特定領域民企基本無法插足。」上述人士稱。

保密做好了,才會跟你做生意

有足夠的市場容量,民營企業才會嗅到商機來申請許可證。

《艦載武器》雜誌執行主編石宏這樣描述這個市場的容量,「解放軍大規模的換裝還沒有完全開始呢,市場就已經開始變大了。不管陸海空,裝備還很落後,都需要改進,每個軍種的裝備種類又是成千上萬」。

供不應求是這個市場的寫照。「從殲-10就可以看出來——成飛(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簡稱)那麼全力生產,還是不夠。」一位熟悉該行業的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從2005年6月原國防科工委頒佈《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實施辦法》起,到十八屆三中全會,軍工領域的大門一直在為民營資本徐徐打開。市場和政策的利好已經將民營企業推到了路口。

2012年,國防科工局共向60多家民營單位發放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一份工作簡報的數據,彼時獲得許可證的單位總數超過1800家,其中非公企業超過500家,超過總數的1/4。

石宏對南方週末記者說,目前的民企參與的環節其實不少,但主要是涉及後勤物品、材料供應、輕型車輛、無人機等,「後勤、輔助用品、被服防化和邊角的外包工作比較多」。

「隔行如隔山」,橫亙在民企與軍企之間的,還不僅僅是技術與資金。

從市場參與來看,民企與軍企的根本區別在於產品定位。民企著眼於利潤最大化,需要控制成本;但對於傳統軍企,有許多特種軍品的訂貨量很少,限於幾輛或者幾十輛。這對於追求規模化生產、最大化效益的民品製造商們來說,「是不可思議的」。「研製很久,風險就很高,建立生產線、製造模具都很昂貴。」一旦成本過高,多數民企就將望而卻步。

這也是軍企在民用領域開拓數年,效果一般的原因。「你看傳統軍工企業雖然進軍了民用市場,但是沒有什麼特別出名的牌子和產品。」石宏說。

《中國國防報》曾報導,瀋陽某汽車零部件製造企業曾參與過軍用汽車的研發和製造,並承攬過聯合國採購大單,為聯合國派往世界各地的維和部隊、急救醫院和科研機構等提供特種車輛。但企業經理人仍坦言,「由於部隊的前期投入幾乎為零,大的研發項目我們不敢做。」

解放軍總裝備部對許多軍選民用裝備的採購模式也能印證以上說法。這種訂購模式被稱為「三自一參與」,即:企業自籌資金、自主研製、自主開發,軍方參與,這就意味著軍方前期投入和科研費幾乎沒有。

不固定的資金支持,在面對強調性能達標的軍品訂單時,也顯得無力。遼寧一家生產壓縮機的民營企業在研發科研難度大的軍品時,項目得不到資金重點支持,同時部隊需要的產品型號長期沒有需求或者需求量小,結果生產線利用率低,人才和設備實際上被大量閒置。

另一個問題則是,民企涉足軍工,軍工裝備的核心技術如何做到保密。在實踐中,市場的選擇反倒沒有讓這成為一個太大的問題。類似於代工企業接受委託方的質量監督一樣,業內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說,部隊和企業之間都會有保密協議,此外還會有專人經常檢查保密做得好不好,「查好了,才會跟你做生意」。

需要改變既有藩籬

民資在軍品生產中應該佔有更重要的地位,這幾乎成了一個共識。

中國海軍新一代護衛艦「蚌埠艦」贏得世人矚目,據報導,新一代護衛艦是統一招標並交付部隊使用的,具備承製資格的船廠公開競標並簽訂採購合同,大大加速了生產與交付的速度。這樣的公開競標採購模式如何推廣到更多領域中,成為民企渴盼看到的答案。

武器裝備最重要的是達到性能要求,價格並不是決定軍品採購的唯一標準。但培育適度競爭環境一直以來為軍方所樂見,因為價格信號會促使承製廠所不斷改進核心戰技性能,讓用裝部隊分享競爭採購帶來的戰鬥力「紅利」。

國防白皮書顯示,近年國防支出中,人員生活保障費用、演習訓練等活動維持和裝備研製採購經費投入各佔三分之一比例。據此測算,2014年裝備訂單將近三千億,這比十年前翻了幾番。

儘管如此,這筆支出估計不會讓中國軍隊感到寬裕。應對國家安全複雜局面,軍費缺口和任務需求的矛盾將長期存在。號稱「貴族軍種」的海軍近年開始密集接收新裝備,但仍存在老舊裝備比例高、新裝備體系不夠完善等問題,還需要持續的經費投入。中國軍隊的航母、艦載機、大型運輸機、殲-20、「嫦娥」探月等高新工程在振奮人心的同時,也需要巨額軍費保障,配套建設和不可預測的經費超支讓解放軍捉襟見肘。

利用有限的軍費投入,實現既定建設目標,倒逼著軍方必須轉型。

西方國家的民資同樣在軍品生產中扮演重要角色,甚至從一開始就是。從演變過程上看,中國的發展路徑和西方恰是相反的過程,西方是以民資私營為起點,而在我國,則是以軍企自營為起點。

在更早一個時期的計劃經濟時代,從組織形態上看軍民融合反而是比較融洽的,當時動用全國一盤棋的國有資源支援「兩彈一星」、核潛艇等重大工程,顯示出無與倫比的制度優勢。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軍用與民用各自走向獨立發展,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集中優勢資源辦軍工,制度建設已顯滯後。

上海政法學院海權戰略與國防政策研究所所長、教授倪樂雄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19世紀中葉,西方國家政府開始介入私人軍火產業。核心技術掌握在私企手中,西方國家政府開始與軍工企業簽訂保密協定,並控制軍火生產計劃。「由政府派人監管,並規定武器生產數量。」倪樂雄說。另一方面,一些軍工企業家也開始進入政府部門任職,由此也帶來了嚴峻的後果。

二戰以後,各國的軍工領域的製造商紛紛面向民用,樹立市場規則,在釋放生產力的同時,通過「軍民兩用」的技術和產品使全民受惠。

1994年,美國國會技術評估局在《軍民一體化的潛力評估》研究報告首次提出「軍民融合」的概念,要求國防科技工業與民用科技工業相結合,形成統一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軍隊高新技術得以推廣應用。美國國防部不支持關鍵武器系統主承包商間的合併,且主承包商須將所獲的合同的2/3-3/4交由分承包商承包。

美國政府頒佈的《最優購買力指導方針》規定,同一項目在採辦過程中應存在兩家以上的競爭廠商。俄羅斯對於參與競爭者的數量也有相同的規定,並在國防採購中推行競爭談判機制。

由於武器裝備的特殊屬性,不少設備研製生產定向供貨獨此一家,天然壟斷。這也造成許多民企在技術門檻面前難以突破,「不能一口吃個胖子,先要從小的來。你如果讓吉利、奇瑞去生產裝甲車,首先裝甲鋼材料就達不到標準。」業內人士表示。

這就需要政策紅利進一步釋放,讓民企從小處做起。

英國政府讓世界最大的國防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其供應鏈,比如龐巴迪宇航、波音、空客等。日本的軍工生產壟斷嚴重,三菱重工、川崎重工等5家主要軍工企業裝備訂貨一度佔防衛省訂貨總額的60%左右。日本防衛省對付壟斷的辦法大同小異,提高公開招標合同的比例,以鼓勵中小企業參與競爭。

市場終將叩開軍工生產的大門,倒逼體制變革。但需要改變既有藩籬,建立市場規則,增強競爭,也正如前述軍工企業中層管理人員所說,「陣痛和阻力不可避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8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