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黑馬:新浪微財富接入了深圳一家做票據業務的P2P,結果這家P2P出現了問題,許多人跑到新浪去鬧事,要求新浪兜底解決,最終新浪聯合第三方全額兜底,給事情劃了個句號。此事對票據業務P2P行業來說具有極強的案例價值。本文作者“風吹江南”也以此為引子對票據業務行業進行了深入地分析,揭開了這個看起來安全的行業存在的諸多問題。
先談一個票據以外的問題,就是這種通道模式的P2P的未來在哪里,我很早在全球創新論壇上有一篇演講稿講了P2P的四種模式,這個通道模式其實就是第四種,自己沒有資產,也無能力建立資產,然後就聯合大量的資產生產方來提供資產,他作為通道幫助這些資產更好的在線銷售,通道模式的本質其實是非標資產的證券化的過程。
如果能真的實現真正的證券化的話,其實是挺好的一個事情,但是難就難在中國是很難實現所謂真正的證券化的。所謂證券化,一般都是接受金融資產風險的自我定價的,也就是說出了問題以後,是投資人自己承擔的,但是在中國這個顯然是不現實的,所以中國只是一個債權的信貸化流轉,無論經過多少櫥窗,看過多少風景,流轉多少人之後,回到最後,風險點還是集中在源頭,風險無法轉移,也談不上分散,一旦源頭出現問題之後,每個流轉都可以層層追索自己的上遊,最終問題不斷遞延到下一個接盤方。
深圳中匯盈出現問題,被立案之後,問題就集中到了渠道方來了,這種渠道模式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一方面要引入大量的資產來銷售,另外一方面又要為這個資產進行金融風險審核,如果無法有效審核就要承擔風險違約的責任,就使得這種通道模式很容易陷入賺了白菜的錢,卻擔了白粉的心的境地,單獨從風險和收益看是極為不劃算的。
但是現在這個所謂的通道模式卻是目前市場上的主流模式,為何會如此呢?我自己想來,一方面是因為大量的資產方重新構建一個互聯網銷售方的實際意義不大,沒有一定的規模情況下,互聯網的成本是極高的。第二個方面現實的原因是,互聯網的玩法和邏輯跟傳統線下的玩法邏輯截然不同,所以,傳統金融公司構建的互聯網渠道,在流量不斷集中的互聯網上,也很難做的好,所以幹脆外包給成熟的互聯網公司進行流量獲得。
無意評判這種通道模式的是非對錯,只是感覺最終要走出一片天地的互聯網渠道公司,最合適的道路就是不斷的擴大資本和規模,對沖系統性風險。單純精耕細作,在互聯網上貌似是不可行的,很難做的好,但是規模其實是雙刃劍,容易壯大自己的同時,也容易讓自己逼入死局,且看且珍惜吧。
至於如何評價新浪微財富這次聯合第三方兜底的行為,總的來說,我感覺通道方所謂的剛性兌付,其實目前可能暫時是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雖然這種行為是一種傷害未來的行為,但是在現階段的情況下,你又不得不承認剛性兌付又真無法打掉,因為一打掉意味著投資人會流失,沒人願意在不兜底的平臺上進行投資,這個是業務發展問題,行業內是無法形成有效統一意見,雖然看上去開這個會,那個會,但是有現實意義麽?各自情況都不一樣,行業標準,很難成為通用標準,自律很大程度上都依賴他律為前提。
另外,我也還是覺得在中國沒必要妖魔化P2P跑路的事情,壓根沒必要,回頭去看看美國的金融史,信貸危機的美國倒閉近千家銀行,次貸危機倒閉四五百家,銀行都會跑路,更何況P2P機構?有那麽恐怖麽。
我覺得所謂的新常態的概念就是要告訴大家,社會進入不一樣的發展階段了,下一個階段,金融格局來看,違約會成為常態,大家要學會適應這樣的常態,不斷提高認知水平,形成資產配置能力,別動不動就被忽悠投資了全部身家性命,沒人逼著你讓你投資,很多人說中國投資渠道狹窄,老百姓沒辦法,其實我是不認同這個觀點的,我們看看,美國人大部分人都是把金錢花費在消費上,寅吃卯糧很正常,典型高消費高負債的國家,為什麽會如此呢?我們恰恰相反,有點錢都想著省下來,去投資,今年買一個包,明年就可以買兩個包了,以前我們有極大的無風險套利空間,或許這個邏輯還行,但是現在跑路違約成為常態之後,你就會發現,錢,這東西,你省吃儉用到最後,全給人家跑路去了,何必呢?既然如此,幹什麽不給家人多買點東西,給自己多買點東西,好歹總是開心了,總比被騙要好,生不帶來,死不帶走,趁能花錢的時候,多花錢吧。我最煩每天在講投資收益的事情,投資本身永遠不會出現暴富的可能,尤其是屌絲群體,本來錢沒多少,你理財理來理去,多不了多少錢。反倒容易被騙,不如努力工作,加強學習,或許賺得更多。
所以大量P2P跑路從某個意義上看,其實是反應了我國金融改革自由化的一個進程,促使社會更好的進行金融風險定價和自我違約,在這樣的格局里,我們期待平臺能兜底,但是也要做好平臺兜底兜不了的準備,而不是動輒指責這個,指責那個,都沒意義。
就事論事談下票據業務為什麽會出現問題,談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了解票據是什麽。因為我個人不太喜歡太專業的用詞,我就簡單的解釋下,專業人士就別來較真了,必然有不嚴謹的地方,但是基礎常識是不會錯的。
簡單來說常用票據分兩種,第一種銀行承兌匯票,第二種商業承兌匯票。前者就是企業缺錢,跑銀行開張票,然後,無論是誰只要拿了這張票,就可以跑銀行去拿錢,銀行必須無理由的給你錢。後者就是一般的商業公司自己開了一張票,任何人拿到這張票,都可以跑這家公司去要錢,這家公司必須無條件給錢。就是這麽簡單的東西。看了這個解釋,我們就應該知道,所謂票據業務的安全性,指的是第一種票,而不是第二種票。商業承兌匯票這東西吧,其實就是企業自身的信用,取決你信不信而已。而銀行承兌匯票,則是銀行信用,按照目前我們民眾對銀行的理解,基本認為風險度是較小的,雖然我認為事實並非如此,小銀行破產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但是我們姑且建立在銀行的信用是沒有問題的基礎上,那麽是不是意味著一定沒有風險了?很多人都是這麽理解的,所以我看到很多人都把問題糾結在票據的真假之上來解釋為什麽票據不安全,其實並非是如此的。這里的核心在於銀行承兌匯票的流轉是有嚴格的要求的,不符合這些要求的票據,其實也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無風險,這里面就是所謂的流轉過程中的操作環節問題,同樣一張票,不同的操作流程結果是不同的。
講到這里,我倒想起了一件心酸的事情。2004年,我第一次進入信貸科,操作了一筆業務,當時這筆業務是珠海一家鋼鐵廠開具給浙江一家很小的企業,金額大概是幾十萬吧,因為我當時自己本身也沒多少經驗,然後帶了一個實習生,自己都不太懂,所以也不太可能把人教得多少好,結果,有一次在票據貼現的業務中,他把印鑒章給蓋錯了(其實蓋章這種事情,是不能我們客戶經理來蓋的,但是因為這家企業當時也剛起步,辦事員也不懂,就讓我們幫著給做了),結果使得這張票作廢,需要原先這個鋼鐵廠開具說明才能有效使用,我怕領導責罵,就找我當時的信貸科長借了錢,連夜飛到珠海,第二天一早跑到鋼鐵廠去想辦法換票,在人家鋼鐵廠門口苦等半天,好不容易找到了財務室的負責人,想盡辦法求情,哀求人家能不能給我解決下這個問題,一個人苦兮兮的在人家辦公室門口,從早上待到人家快下班,一天沒吃東西,後來,財務室一個女領導估計看我可憐,第二天,安排讓人開車帶著我,從珠海到了番禺招商銀行,重新開設了一張票據交給我,我寶貝一樣懷揣著帶回了杭州。算是妥當解決了這個問題,大概幾天後,我們行里一把手不知道哪里聽說了這個事情,就叫我去談話,問我怎麽回事這個事情。我大概說了以後,領導就問我說,你覺得是誰的責任?企業的責任還是我們的責任?我說,不是企業的責任,也不是行里的,是我的責任,是我業務不熟悉,蓋錯了印鑒章,領導說,你是我們員工,你的責任就是我們行里的責任,是我們的責任,我們就要承擔,然後讓我把飛機票去拿來報銷。我說,我不好意思讓行里給我貼錢,我自己的責任,我自己承擔。領導就教育我說,我們國際業務部,都是做大事情的人,這麽點錢都要讓你員工來省,我們還做什麽大事情!你以後工作努力,就是最好的責任承擔。
其實,這件事情本身,我已經很模糊了,如果不是很多年後,這家小企業上市了,我估計可能已經淡忘這件事情了,但是我們領導跟我說的這句話,我到現在還記得,勇於承擔責任的同時,要有大格局看問題的方法。
這個事情,本身其實就很有意思了,為什麽一張票據那麽簡單的事情,會弄的那麽複雜?其實想起來,這里恰恰就是票據業務最大的風險點了,流程風險是受限制於很多因素的,既定的操作流程下,也是要靠人去操作,而凡是依賴人的能力,包括經驗、道德等一系列外在條件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很難批量複制,往往都無法做大的,同時風險會不斷產生。
正常的票據流轉,第一步是企業跟銀行申請,跟銀行說,我要給一個企業付錢,但是不想用現金,想開張承兌匯票來支付,為什麽這麽做呢?兩個原因,目前比較嚴重的原因是許多銀行都給企業承兌匯票的額度,而不是流動資金的額度,為什麽呢?說的好聽點是控制企業的資金流向,可以降低風險,實際上呢?都是扯淡罷了,因為現實情況下,企業拿到了匯票第一件事情就是找人貼現成現金,白白再增加一筆額外的費用,沒啥區別,所以真實的原因就是銀行迫切需要存款,通過開匯票可以增加很多存款。同樣給一千萬的貸款,如果開票的話,可以開成兩千萬,企業自己繳納一千萬的保證金,然後開一張2000萬的承兌匯票,這樣企業是拿到一千萬的現金,但是,銀行存款增加了一千萬。而且在銀行體系內,承兌匯票屬表外業務,是不受存貸比限制的,畢竟承兌匯票更多是未來的現金,而不是現在的現金,所以,很多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都喜歡給企業開承兌匯票,而不是給流動資金,尤其是在流貸資金額度緊張的時候。
但是對企業而言,一方面增加了成本,需要50%的保證金,同時還需要去黑市貼現,(這個就是目前票據P2P的主要大市場),另外一方面加劇了流動性壓力,承兌匯票最長期限半年,也就是企業每半年就要周轉一次資金,就要去黑市里找掉頭資金,一般千分之三一天,成本極高,這塊也是很多P2P在準備蠶食的領域。
這里就不細說了,總的來說,承兌匯票和流動資金貸款本質是一樣的,但是,對銀行來說規則是不一樣的,也算有中國特色的金融監管下的產物,都不是企業本身的自發性需求,受制於監管而產生的很多畸形需求。
這個環節中,承兌匯票開設流程中,本質是企業去銀行交了一筆保證金,假設交了500萬現金,然後銀行給了他一張1000萬的票,然後企業拿到了票之後,就兩個選擇,第一個選擇是真的用了這張票,交給他需要支付貨款的企業,例如給了上遊企業,這個時候票據扮演的角色是支付工具,我買了你的煤,我該給你一千萬現金的,但是我沒錢,我就跑銀行去開了張票,然後給你一千萬的票據,這個是真實交易。煤炭企業拿到票據以後,也是兩個選擇,如果不缺錢,就留著票據到期以後,直接委托銀行托收這筆錢。如果缺錢,就拿到票據之後,立刻去找一家銀行貼現拿錢。無非就是扣點利息。
第二個選擇是什麽呢?就是我其實是沒有貨款要支付,我就是需要錢,本來要的是貸款,你們不給貸款,只給承兌匯票,這個時候怎麽辦呢?就是拿到匯票之後,立刻找黑市換成錢,這類其實是市場的主流模式,我們現在的市場可以說每天將近有上百億的票據在這個市場里流轉,這里反應的問題是什麽呢?是我們金融政策一定是有問題的。催生了那麽龐大的黑市票據交易。誰都不想去黑市,但是不得不去,這個問題就要反思了。不繼續噴下去了。
那麽在這個模式里,問題出在哪里呢?第一個問題自然是出在法律層面的,我國的票據法里第十條規定,
票據的簽發、取得和轉讓,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具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 票據的取得,必須給付對價,即應當給付票據雙方當事人認可的相對應的代價。
這條規定,確定了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具有真實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中間是和字,不是或字,這個規定的意思是用票據給人家付錢的時候,必須建立在真實貿易背景關系之上,所以以前銀行在給企業開設票據之後,企業都必須提供增值稅發票,來確認這種關系。對於前面的第一種情況,這個是沒有問題的,我向你買東西,付給你票據,完全符合票據法規定,但是對於拿承兌匯票就是為了換成錢的企業,這個問題就很麻煩了。因為沒有貿易背景,也沒有債權債務關系的情況下,壓根無法使用這張票。這個時候,企業就去找一些票據掮客,他們是專業從事票據貼現的工作的,他們的主要工作設備就是剪刀加漿糊再加複印機。
你不是規定要貿易背景嘛,簡單,我給你造就是了,所以承兌匯票所需要的增值稅發票,通過剪刀、漿糊、複印件就如同流水線一般的生產出來,企業把票據給他們,支付一定的價格之後,企業的票據就成了錢,而這些潛客就收到了大量的票據,收到了票據之後,他們形成了規模,然後就集中通過幾家銀行定向貼現,賺取其中的差價。這個中間的利潤其實是非常可觀的。基本上可以做到當天進票,當天貼現。一轉手就是千分之幾的利潤。年化收益極為可觀,一年做個幾百億真不是啥大問題。
在浙江票據鼎盛時期,大量的西部、北方銀行都跑到浙江來主動尋求掮客合作,提供低成本的資金,讓他們集中收票,為什麽會如此呢,是因為這些銀行所在區域的經濟不好,大量銀行資金不敢發放貸款,又同時受限制我國的區域監管政策,無法離開當地發放貸款,只好變相在江浙地區設立辦事處代表處的方式來暗地收購票據,別的他們也不敢做,因為票據是最安全的信貸資產了。
過去傳統的票據產業鏈其實很明晰了。企業缺錢,找銀行開票,然後開完票找掮客貼現拿現金,掮客回頭再找銀行貼現掉,是非對錯,沒啥好說的,現實就是如此存在了十多年了,一直處於邊緣地帶,也抓過不少人。風險度其實一直不大,因為局限在相對封閉的圈子,且流程能被鎖定,所以雖然有大的詐騙案件,主要集中在假票,或者聯合設計騙局等方式,還算是比例較低的。
但是,現在互聯網出現了,這個業務開始走出相對封閉的圈子,也從一定的人群中脫離出來,成為了大眾所要接觸的信貸業務了,那麽互聯網出現之後,這個業務,變化了麽?產業鏈重整了麽?
我們先看看目前互聯網理論上應該玩的玩法,理論上互聯網該如何玩呢?企業缺錢,找銀行開票的階段,無法改變,因為票據總歸還是要銀行開的,無非第二條要發生變化了。企業拿到票據之後,原先找掮客,現在不需要了,直接找個P2P平臺說,我要用錢,我有票據,我給你票,你給我錢,然後P2P平臺拿到票之後,發一個標的說,我這里有張票,你們給我錢,不用怕,到期之後,票據貼現拿到錢就還給你們。
這個流程看上去很清晰,邏輯也很清楚,這個也是為什麽每個平臺都說自己無風險的原因了。因為不得不承認銀行出具的票,的確風險是最小的。但是問題是,很多東西想像都是美好的,真操作起來就不是如此了,現實的問題出現了。
第一個問題是企業拿到票據之後,如何交付給P2P平臺,前面說了要麽企業跟P2P有真實的貿易背景關系,直接付錢給P2P,要麽就是P2P本身做成掮客,大量造假,形成真實貿易背景,獲得了這張票的權利。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是企業把票質押給P2P企業。
這里估計得解釋票據背書和票據質押這兩個事情,企業拿到了票之後,是可以背書轉讓的,就是蓋一堆亂七八糟的章之後,可以不斷的轉讓下去,一旦轉讓了之後,權利就交給下一手了,就是說你拿到了錢,票就跟你沒關系了,而對於拿到票的人來說,不管前面轉了多少手,其實跟你都沒關系,你直接找到出票的機構,直接要錢就是了。人家不能找任何理由來抗辯。
票據質押,則是票據還是企業的,只是暫時質押在我這里,到時候企業可以拿錢來贖回這張票,一旦質押以後,這張票據其實就不得轉讓了,不能進行再流通了。現實中質押這種行為很少使用,因為質押往往會出現重大糾紛之後無法處理的問題。
所以P2P平臺要獲得這張票的權利,一般選擇就是質押給P2P平臺或者就是大量造假背書受讓這張票據,拿到這張票的權利。無論何種方式拿到票據,就意味著問題解決了麽?其實也不是的,解決不了。
為什麽呢?P2P平臺拿到了票之後,權利是獲得了,但是他怎麽去別的地方拿錢呢?以前掮客拿到錢一般都直接跑到銀行去貼現的,現在互聯網出現了,開始要向一堆老百姓去要錢了,問題就來了,貼現這個事情啊,票據法規定了,只能跟金融機構貼現,不能跟老百姓貼現,這個我估計都還算小問題,為什麽呢,因為法律總是滯後的,不突破點法律問題,做什麽互聯網金融呢?那麽大問題是什麽呢?
大問題是票據的權益,誰來替這些給錢的老百姓保管?一個P2P平臺放出一個票據的標的物,一千萬,然後一千個人,每人一萬塊錢投資進去了,必然是要獲得這張票據的權利的,現實的情況是一張票據不可能背書轉讓給一千個人,所以,背書轉讓在這個環節就不現實了。這個時候只能怎麽辦呢?只能是投資人相信P2P平臺的確獲得了票據,且委托了銀行保管了票據,但是,流程確認呢?
誰來確認P2P平臺獲得了真實的票據,且委托了第三方保管了這些票據?又同時因為掮客收上來的票據會非常的零散,這個時候,逐個審核的可能性有多大?如何實現,誰來確認,都成為了麻煩的問題。最後的最後,只能取決於你信平臺麽?信的話,啥都不懂都無所謂。不信這個平臺,懂再多也沒用的困境。而對於平臺而言,如何操作是不需要透明公示的,這個時候,平臺就會出現很多現實的問題了。
由於平臺獲得了票據之後,對外發布時,對於票據的托管這個事情,一直沒有明確的說法,很多平臺都說有銀行托管票據的明細,但是實際的情況是,銀行托管這個事情,很難被銀行接受,銀行只能確保進來多少票據,甚至連這個事情,估計都很難,許多銀行的托管都在總行,按照目前我國大銀行的工作效率而言,基本上不會去理這個事情,尤其是加蓋公章確認托管這種事情,我覺得可能性基本為零。
很多所謂票據托管蓋章都是支行的業務用章,第一無法律效力,都是為了貪圖業務,私自行為。第二,真實性也缺乏,很多銀行基層工作人員對票據的真實性審核也難度很大。這個時候,沒有所謂的明確的票據托管的時候,你在互聯網上發布了一個標,是真,是假?誰也不知道。那麽這樣的平臺就很容易演變成為了虛假標的物集中的平臺,而且道德困境也會產生,逆向選擇的出現,大量票據平臺的出現之後,你說要成為一個有良知的好平臺,堅持本心,做真票,做真托管,你會發現,你就死了,因為別人不這麽做,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內,真假是無法辨別的,你大成本的去做真的事情,而很多平臺作假是不需要成本的,他們在宣傳上花大成本,從而使得看上去比你更真,於是,你壓根活不到大家知道你是真的那一天,這種無法辨別真假的行為,最終使得平臺在票據領域很難成為一個商業模式,我個人估計深圳中匯盈公司估計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案例,我猜測就有很多壓根不存在的票據標的物存在,你新浪來檢查的時候,我就給你真的做視察,然後暗地有不少壓根不存在的票據。這里還是備註下,我只是猜測,存在錯誤的可能,一切還是以公檢法的結論作為最終結論,我的僅僅只是猜測。
其實驗證有無真假票的辦法理論上是很簡單的,因為票據的基礎是企業拿票來貼現,作為P2P平臺拿到票,就要給一筆錢,然後形成債權賣給投資人,理論上P2P賺取的只是一買一賣的利差而已,那麽意味著平臺是不可能出現問題的。每個票都是真實的情況下,投資人到期之後,銀行直接會兌付,怎麽可能會跑路呢?就形成了兩個可能性,第一個可能性,壓根沒有票在手,徹頭徹尾是騙局。第二個可能性就是我想說的票據流轉中的最關鍵一個問題,就是黑市交易的票據兌付環節是有很大漏洞的。
2006年左右,浙江票據市場很龐大,許多人做兩個生意,第一個是保證金交易,第二個才是收票交易,企業去銀行開設一張一千萬的票,需要交納五百萬的保證金,但是企業連這個錢都沒有,怎麽辦呢,直接找高利貸要五百萬,然後打入到銀行,銀行開設好一千萬的票之後,企業貼現掉,拿到一千萬不到點的現金,然後還給高利貸五百萬多點。這個業務做的很大,理論嚴謹,安全度高,但是就是如此操作都出過很多問題,很多人問,為什麽這都會出問題,那說明很多人不懂成敗在細節這個道理。我們還原這個流程就會發現,其實里面有好幾個漏洞。
第一個漏洞就是銀行開設票之後,給的是企業方,這個時候,所有的權利都是在企業手里,他拿著票以後,貼不貼,都是他的事情了,他也可以把這票完全拿去支付掉,就是不給高利貸,或者拿去還給別人。控制權都在他手里了,所以,為了控制這個風險,很多做高利貸的人,都要冒充是企業的工作人員去銀行辦理業務,或者全程陪同,寸步不離,連廁所都要陪著上,確保能拿到票,就立刻後續跟上,立刻把他貼現掉,拿回自己的五百萬加上利息後,再把剩余款項打給企業。
這樣的操作,其實糾紛也很多,我這十幾年金融信貸生涯工作中,碰到過很多比電影還暴力、殘酷的事情,人生如戲,遠比電影要精彩,我曾眼看著一個企業主被高利貸逼著無路可走,然後寧願銀行騙貸把高利貸的錢給還了,然後主動走到公安里去自首。如果那天我覺得我人生快結束了,我會寫一本厚厚的書,記錄那些過往的人和事。金融的風險,往往不在大局,不在邏輯,不在宏觀,都在細節和微觀之中,點毫之差,決定生死。
第二個漏洞就是按照我們說的P2P平臺,無論是質押方式還是背書方式拿到了企業的匯票,回到最後,都需要到銀行貼現的,誰去貼現,法律規定,誰是持票人,誰去貼現,這個時候,如果是質押方式就是企業去貼現,銀行款項是打入到企業中去的,你這個時候就要控制好企業的賬戶,確保企業把錢支付給投資人,而不是挪用,但是網絡支付這麽發達的今天,你能控制的好麽?壓根控制不住,全憑道德約束,有時候就是你能控制好自己,也控制不了別人,萬一這個企業涉及糾紛了呢?被凍結了呢?都使得控制毫無意義。
而如果通過背書方式進行的話,那麽P2P這個平臺,你就會發現,他是個極大的黑色地帶,他自己成了一個極大的收票方,需要造無數的假才能實現,這樣的公司價值有多大?而且,他自己覺得沒有問題了,對於通道方而言,其實還是無法控制,除非通道方,像新浪這樣的公司,難道真去造假做成收票的公司?把他的票據也放到新浪來,進行集中管理,這現實麽?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對於新浪而言,即使控制了全部,只要收款賬戶無法控制,前面做的多好,一切都還是白搭。
我很早前寫《也談宜信》的時候說過,
“我一直的觀點就是道德是個很虛無縹緲的東西,或許唐寧是個很有道德感的人,但是建立在道德基礎上的規章制度很難確保不發生問題,沒外部監管的情況下,人的道德很容易被現實擊垮。宜信就需要不斷的在現實利益和道德約束之間做平衡,這種風險點,不管宜信如何來宣揚,我都不能簡單的認為風險點不存在。我想唐寧不應該不明白這個行為的巨大災難性的後果,所以我也希望,這些也僅僅只是我的假設而已。”
其實,這句話適用任何的P2P平臺,目前的P2P平臺,真真假假,只有自己才知道,都是靠內心那顆道德來維持自己的平衡,這種每天掙紮在內心和現實的商業邏輯,我個人並不喜歡,可能只是因為我過於悲觀,也不喜歡過太過掙紮的生活吧。這個世界,我相信每個人都希望做個好人,事實上,也都是好人,但是現實會一點點逼迫得你慢慢從好人變成一個人,也未必是壞人,什麽是人呢,人就是好的時候是好,壞的時候壞。趨利避害是人的自然選擇,無法歸罪別人和社會,本性使然。
最後談談,宏觀上票據面臨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其實龐大的票據貼現市場,我前面說過,屬於典型的監管套利的範疇,現行的許多監管規定都催生了這個市場,但是從票據本身來看,應該是屬於萎縮性業務,票據的支付功能來自於信用擴張,純支付功能很大角度上,票據的現實意義基本已經沒有了,互聯網支付的不斷興起,新型支付工具的誕生都在使得票據支付成為邊緣化業務,離開了信用支持,票據業務毫無意義,而金融改革很大程度上會使得票據的信用支持這塊核心都會被弱化,現實中,我個人感覺票據的業務萎縮是趨勢性的,不可能逆轉。所以定位票據的P2P的價值只有階段性機會。
第二個問題我想說的是,任何安全的業務,收益率只會越來越低,票據的背後是銀行信用的支持,因此有較高的安全度,所以票據的現實收益是不高的,所有的P2P里面價格最低的就是票據業務,達到8%都已經很不容易了,而且還在持續不斷的走低,這個時候,P2P走到最後,票據業務的可維持性優勢也在喪失,任何安全性強的東西,最終比拼的就是流量本身,而流量本身這個東西,背後其實就是拼爹的過程,沒有足夠的資本支持,基本不可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