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台南疫情有「全境擴散」疑慮 登革熱未設指揮中心 中央在等什麼

2015-09-14  TWM

台南市登革熱病例數持續創紀錄,包括衛生署前署長楊志良在內的公衛專家疾呼,應盡速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以有效調度並統籌資源,才有助於控制疫情。中央還在等什麼呢?

台南登革熱疫情失控,全台灣「剉咧等」,但整個防疫體系,卻顯得束手無策,甚至為了是否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還吵翻天。

去年登革熱確定病例數超過一萬五千例,是歷年最嚴峻,前疾病管制局局長蘇益仁警告,當時疫情最嚴重的高雄,去年此時約有一千六百多例,而今年疫情最嚴重的台南,現已破五千例、三十一人死亡,若加上即將來臨的十月、十一月高峰期,今年恐為歷年之最。

每天增加幾百個病例,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卻始終不願成立中央指揮中心,讓專家憂心忡忡,不惜與疾管署長郭旭崧公開槓上。蘇益仁說:「要有效防堵疫情,在疫情剛開始時就要介入,且地方人力有限也無專業人才,中央應盡速進入。」

中央神隱 楊志良疾呼

多位專家也都贊成這個觀點。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就直說:「早就應該成立指揮中心,讓中央資源下去!」二○○九年八八風災造成高雄許多地下室淹水,就因中央及早介入,最後疫情才沒有擴大。

疾管局前局長、嘉義市市長涂醒哲也認為,中央有流行病學、防疫、蚊子等各領域專家,病例數未上千時就應介入,放著專家在台北,對疫情控制沒幫助。

參與多次防疫的台大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金傳春指出,登革熱病例出現前五十到一百例時,就要繃緊神經,現在台南防疫人員已無時間做協助疫情控制的疫調,應由中央調度各縣市與各大學人力投入。

等不到中央成立指揮中心,台南市政府九月七日成立專家顧問小組,由蘇益仁擔任總顧問,當晚疾管署發布新聞稿,指郭旭崧進駐台南,成立前進指揮所支援地方政府。

熟知疫情處理的人士一語道破:「政治是微妙的。」進駐台南,表示疾管署資源進駐,但這只在疾管署層級。若成立中央級的指揮中心,是拉高到行政院層級,可以指揮環保署、國防部、教育部等部會,更能有效率防疫,但最後成敗責任就在疾管署與行政院。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登革熱是環境病,地方政府有相關防治機制可以調動,疾管署也會盡全力幫忙。衛福部次長林奏延表示,接下來若另一個縣市發生大流行,就一定要成立中央指揮中心。

登革熱是嚴重會致死的傳染病,透過病媒蚊擴散後就全民遭殃,當地方人力有限時,資源充沛的中央單位全力介入,刻不容緩。

撰文·林思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025

PPP項目簽約率提至31.5% “叫好不叫座”疑慮漸消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5758.html

PPP項目簽約率提至31.5% “叫好不叫座”疑慮漸消

一財網 陳益刊 2015-12-15 13:23:00

半年之前PPP項目簽約率不足20%,而昨日發改委數據顯示,PPP項目簽約率已提至31.5%。PPP項目“叫好不叫座”的疑慮正在被逐漸打消,不過PPP落地難的諸多問題仍待解決。

半年之前PPP項目簽約率不足20%,而昨日發改委數據顯示,PPP項目簽約率已提至31.5%。PPP項目“叫好不叫座”的疑慮正在被逐漸打消,不過PPP落地難的諸多問題仍待解決。

今年5月,發改委建立了首個國家部委層面PPP項目庫,向社會公開推介1043個項目、總投資1.97萬億元。

12月14日,國家發改委披露了第一批PPP項目進展情況。截至11月底,已簽約項目329個,占推介項目數量的比例為31.5%。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民生證券研究院4月份一份研究報告推算出,當時PPP項目簽約率為13%。4月底,發改委固定資產投資司副司長羅國三在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發布會上表示,全國各地PPP項目簽約率大概在10%~20%。

根據發改委數據,簽約項目主要集中在市政設施、公共服務、交通設施等領域。在發改委PPP項目庫眾多領域中,這些領域項目數量排在前列。

具體來看,329個項目中,汙水、垃圾處理項目104個,占31.6%;供水、供熱、燃氣等項目61個,占18.5%;學校、醫院、體育等項目41個,占12.5%;鐵路、公路、港口等項目38個,占11.6%。

汙水、垃圾處理,供水供熱等項目因為項目本身有現金流,且模式成熟,簽約率明顯高於其他項目。

從投資規模看,1億元以下的項目65個,占簽約項目的比例為19.7%;1億~10億元項目177個,占53.8%;10億~50億元項目58個,占17.6%;50億元及以上項目29個,占8.9%。10億元以下項目占73.5%,由此可見,簽約的項目金額普遍在10億元以下。

當然,也有大項目簽約。比如北京地鐵16號線在11月底簽約,該項目總投資495億元,社會資本方北京京港地鐵有限公司拿下該項目。按照《北京地鐵16號線項目特許協議》,京港地鐵采用PPP模式參與16號線的投資、建設和運營,並獲得北京地鐵16號線30年的運營權。

如何看待PPP項目31.5%的簽約率?簽約率提高原因是什麽?

國家發改委表示,第一批公開推介的PPP項目簽約情況總體較好。這表明一是推介的項目質量較高;二是各地在積極推廣PPP模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三是通過發改委集中推介提高了社會關註度和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

其實,發改委項目庫是以各地已公布的的項目為基礎,經認真審核篩選後納入PPP項目庫,集中向社會公開推介。因此發改委PPP項目質量較高。

而地方推出的PPP項目遠超發改委公布的數據。根據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的估算,目前國家推出的示範、推介項目與已簽約但未納入中央項目庫的項目之和已經超過2400個,合計金額至少達5萬億元。

在地方財政收入大幅下滑,融資平臺公司被剝離政府融資職能之後,地方政府也愈加重視PPP模式,這也直接推動了PPP項目落地的進度。

一位地方財政人士曾對本報記者表示,現在基層忙著學習PPP模式,推介PPP項目。

不少地方如福建省也主動到北京、上海去推介PPP項目。

另外,入圍發改委PPP項目庫的項目在融資方面也有優勢。一些金融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由於現在真假PPP項目難辨,為了降低風險,一些銀行給PPP項目融資的前提條件是必須進入國家發改委PPP項目庫或者列入財政部PPP示範項目。

由於PPP項目設計複雜,盡管“PPP叫好不叫座”說法失之偏頗,但PPP項目落地難的現象的確存在。

國開行上海分行規劃發展處處長於柢東近日在第一屆PPP融資論壇上表示,PPP難落地可能存在以下原因,首先是法律法規不盡完善,在實際操作層面存在包括稅收等一系列法規問題。其次,社會資本難以把控PPP項目的風險。再次,政企在PPP項目利益分配上沒有一個標準,難以達成共識。最後,社會資本和政府雙方在培育契約精神上還有待加強。

編輯:劉菁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338

法國由於安全疑慮 前天曾宣布關閉駐土耳其使領館

法國駐土耳其大使館13日宣布,出於“安全考慮”,暫時關閉大使館和法國駐伊斯坦布爾總領事館,同時取消原定於14日舉行的法國國慶招待會。

法國駐土耳其大使館當天在一份聲明中說:“出於安全原因,(我們決定)取消原定在(首都)安卡拉、伊斯坦布爾和伊茲密爾舉行的7月14日(法國國慶日)招待會。”

聲明說,位於安卡拉的法國大使館和位於伊斯坦布爾的總領館於當地時間13日下午1時(北京時間18時)關閉,開放時間“等待進一步通知”。聲明沒有就閉館的相關事項給出更多細節,只說法方已將這一決定知會土耳其政府。

法國駐伊斯坦布爾總領館原定13日傍晚舉行國慶招待會,法國大使館和法國駐伊茲密爾的外交使團原定14日舉行國慶日慶祝活動。

法國駐伊斯坦布爾總領事米里埃爾·多梅納克在“推特”個人主頁上寫道,“出於安全原因”,這3座城市的慶祝活動全部取消。

先前,法國駐伊斯坦布爾總領館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向在土法國公民發布消息,稱他們獲得信息顯示,“在土耳其舉行的7月14日(國慶)慶祝活動受到嚴重威脅”。

眼下,土耳其國內安全局勢嚴峻,伊斯坦布爾阿塔圖爾克國際機場上月28日剛剛遭遇自殺式爆炸襲擊,造成至少43人死亡。土耳其阿納多盧通訊社報道說,土耳其相關部門已逮捕37名與這起機場爆炸案有關聯的嫌疑人,其中15人是土耳其人、其他22人為外國人。這些外籍嫌疑人大多來自中亞地區。

此前,已有多個駐土耳其的外國使領館出於安全原因一度短暫關閉,包括美國和德國駐土耳其使領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206

賽維重整終遭法院強裁 債轉股方案疑慮尚存

將近一年時間的反複拉鋸之後,昔日光伏巨頭賽維集團的重整計劃,最終還是走向了強裁。

《第一財經日報》從數家債權銀行得悉,重整方案未獲得有財產擔保債權組、普通債權組通過第二次投票表決後,經管理人申請,賽維集團名下三家公司的重整計劃,於9月底被江西新余中院強制裁定批準,並終止重整程序。

根據債權銀行提供的數據,賽維集團名下三家公司金融債權總額高達295.8億元,除去部分有擔保債權外,絕大部分均為普通債權。而強裁的重整計劃,具有強制效力。按照重整計劃,普通債權清償率僅為6.62%。

獲得清償的債權,如今也是前路難料。10月10日,國務院出臺債轉股指導意見,銀行不得直接將債權轉為股權,而賽維集團重整計劃中,恰有部分債權是通過直接債轉股的方式清償。業內人士認為,賽維破產重整帶有明顯的行政主導色彩,要想扭轉這一局面,必須從法律層面對破產重整中的強裁、管理人制度進行改革。

終遭強裁

9月26日,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高科技”)破產清算組向新余中院提出申請,裁準重整計劃草案,並終止高科技重整程序。9月30日,新余中院作出裁決,批準清算組前述申請。

根據新余中院裁決,高科技的債務清償方案為,優先支付破產費用、共益債務12.7億元,以及有財產擔保、職工、稅款債權17.8億元、9441萬元、2.78億元之後,對普通債權按6.62%的比例清償。

2015年11月17日,經新余中院裁準,包括高科技在內,江西賽維LDK光伏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光伏矽”)、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新余)有限公司(下稱”新余賽維”)等三家公司,正式實施破產重整。

今年8月15日,由於債權清償率過低,上述公司重整草案已遭到債權銀行集體否決。9月初,破產管理人對三家公司重整方案進行微調,並以郵件形式發送給各債權銀行投票表決,但仍遭到債權份額占比超過79%的債權人反對。

“從法院裁決書來看,重整方案與原定方案沒有任何變化,而且光伏矽、新余賽維兩家公司的情況也是一樣。”某上市債權銀行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做出強裁決定之前,主要債權銀行大都與管理人進行過一對一的溝通,9月下旬,新余中院、破產管理人曾召集債權銀行召開協調會,征集債權銀行對重整方案的意見,並將進行研究。“但強裁結果表明,債權人的意見並未得到采納。”

6.62%的清償比例,對債權銀行來說,無疑將面臨巨大損失。根據某債權銀行此前提供的數據,三家公司的金融債權分別高達93.6億元、27.2億元、175億元,總額高達295.8億元,且大部分銀行均為普通債權,只能在清償有擔保、職工、稅款等債權之後,才能獲得清償。

不過,在新余中院的裁決書中,並未披露普通債權的清償金額。作為高科技、新余賽維的重整投資方,易成新能10月10日公告稱,9月30日,新余市中院做出裁定,並經該院審判委員會決定,裁準高科技、新余賽維的重整計劃,將共計約清償職工債權9740萬元、稅款債權3.15億元,並對合計約25億元的預計債權進行現金預留。而對於普通債權,則只披露了清償方案,並未公布清償金額。

而清償方案顯示,有財產擔保債權和1000萬元以上普通債權,易成新能將分別向上述兩家公司債權人發型約2.55億股、2554萬股進行清償。按照易成新能目前的股價,參照定增定價慣例,前述用於清償的股份價值約為19億元。加上上述17.8億元有擔保債權,高科技、新余賽維兩家公司,已知的金融債務清償金額約為37億元。即便加上光伏矽公司,債權銀行能收回的貸款,相較於295.8億元的債權規模,其損失可能也在200億元以上。

方案如何執行

除了對普通債權過低的清償率表示不滿,賽維重整計劃中的債轉股方案,也引發了部分債權銀行的擔憂。

根據公開信息,此前同為光伏企業的無錫尚德、超日太陽能重整時,債務清償率分別達到31.55%、20%,而當時光伏行業尚處於低迷時期。此外,同樣是通過強裁進行的皖江物流子公司破產重整,清償率也達到了17%以上。

根據重整方案,光伏矽、高科技、新余賽維3家公司,重整方案中均有股票清償計劃。有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三家公司中,目前真正的債轉股只有光伏矽公司一家,而高科技、新余賽維股票清償的債權,實際上屬於以債抵股。

易成新能10月10日的公告也明確表示,高科技、新余賽維的有財產擔保債權和1000萬元以上的普通債權,將由該公司向債權人增發股票進行清償。換言之,債權人獲得的將是易成新能的股票,而非高科技、新余賽維的股權。

相對於非上市企業股權,上市公司股份無論是定價,還是流動性,都具有明顯的優勢,對債權銀行更為有利。但問題在於,債權銀行獲得相應股權後的持有時間限制。

華南某債權銀行人士此前向《第一財經日報》稱,根據重整計劃此前對清償股票持有期限的設定,獲得債權清償股票後,持有期限為4年限售期+3年減持期。這意味著,債權人獲得易成新能股份後,持有時間將至少達到七年。

盡管債轉股已經在此啟動,但根據商業銀行規定,商業銀行不得向非自用不動產投資、或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但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業內人士介紹,按照監管部門對抵債資產的規定,商業銀行通過抵債獲得的企業股權,必須在兩年內處置完畢。

 “拋開監管限制,賽維的這個重整方案,還是有很多變數,最後能不能落實,還有很多無法預料的因素。”上述上市債權銀行人士稱,易成新能的定增、以及銀行的債轉股能否獲得證監會和有關部門審批,目前難以預料,上述企業的經營如果突然發生變化等因素,都可能導致重整計劃最終無法實施。

上述債權銀行人士還擔憂,對於直接債轉股的公司,重整計劃對債轉股缺乏明確退出機制,如果不能IPO,最終可能采取大股東回購的方式,其回購價格也會被壓到最低;不參與企業任何經營、決策,其債權收回的可控程度更低,一旦企業經營逆轉,債轉股後,其所持股權可能直接歸零。

而隨著債轉股實施細則的出臺,賽維上述清償方案,似乎已經此路不通。10月10日,國務院出臺的銀行債轉股指導意見明確規定,除國家另有規定外,銀行不得直接將債權轉為股權。銀行將債權轉為股權,應通過向實施機構轉讓債權、由實施機構將債權轉為對象企業股權的方式實現。

事件背後的反思

盡管強裁決定已經廣為散布,但根據本報記者了解,截至目前,法院尚未將裁決書正式送達到債權銀行手中。

某債權銀行人士對本報記者稱,按照原定計劃,裁決書將在10月10日送達債權銀行,因法院有其他事務,又將送達時間改為10月12日。目前,尚無債權銀行收到正式的裁決書。

“除非出現大的意外,否則在大的方面改變重整計劃,已經沒有多大可能了。”上述上市債權銀行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雖未收到正式的裁決書,但強裁決定畢竟已經做出,銀行接下來只能執行重整計劃,除了細節問題,整個方案已經沒有改變余地。

2012年,賽維債務危機爆發後,當地政府層曾提出“就賽維就是救銀行”。據上述華南債權銀行人士透露,此後銀行還向賽維名下企業提供了共計7.9億元的救助貸款。該人士認為,事情發展到今天,尤其是走向強裁的結局,其中有諸多需要反思的地方。

“清償率低只是表象,關鍵在於重整程序存在問題。”一位不願具名的重整專家說,按照規定,企業破產重整,應當制定成本重置法、收益法兩種方案,但此次賽維重整,只提出了成本重置法一種方案。而破產重整,是重整對象還有救治的價值;成本重置法更多的是用於破產清算,而賽維重整其實是通過成本重置法快速變現。

該人士還認為,高科技、新余賽維等三家公司的資產評估值之所以大大減少,是因為其資產中很多來自子公司、附屬公司的應收賬款,在評估中已經滅失,從而導致普通債權清償率降低,但其中部分其實仍有收回的可能。

“出現這種現象,很大的一個原因是行政主導。”該人士認為,在賽維之前,亦有大量破產重整案例,在債權人、債務人、管理人未能達成一致的情況下被強裁,但如賽維一樣體量之大的情況還比較少見。如果賽維上述重整計劃得以實施,將會產生更大的不利影響。要想改變這一局面,必須借助制度改革。有業內人士認為,應由債權、債務雙方自行談判,並聘請專業中介機構,根據雙方意願制定重整計劃。

(實習記者桂祺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016

滬港通細節未清 券商疑慮多

1 : GS(14)@2014-05-05 18:10:34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505/news/eb_eba1.htm



【明報專訊】「滬港通」雖然好事近,本港中、小型證券經紀行卻疑慮重重。業界人士質疑「滬港通」計劃仍有不少未知之數,港交所有必要詳細向業界解釋。當中有券商認為,代處理接盤的港交所及上海證券交易所子公司,每日處理逾百億成交,卻未有適當監管,有機會形成集中風險。亦有券商憂慮,現時計算額度方法有操作漏洞,或令大鱷有機可乘。不過,最令人擔憂的是,各券商早年自行找得的內地大客,或轉投「滬港通」致失去商機。立法會金融界議員張華峰透露,正收集業界意見向監管機構反映,再決定下一步行動。


證券商協會主席、金利豐(1031)行政總裁朱李月華坦言,以現時手上資訊,「未睇到證券界可以有咩得」。不過,她指由於滬港通機制目前仍未完全清晰,會等待港交所(0388)完成諮詢後,再與業界研究如何應對。

港券商變相與全國競爭

她表示,滬港通毫無疑問可以刺激港股成交額,但對本地證券業難言是否有利,尤其近年不少證券行均依賴內地客來港開戶炒股,但滬港通開通後,本地券商變相要與全國券商競爭,在內地現時並無設有佣金最低限制下,或會令本地券商流失大量客戶。

證券商協會永遠名譽會長蔡思聰則指出,上交所子公司每日處理過百億元港股成交,卻未有適當監管,或形成集中風險,因此他認為,將之納入在投資者賠償基金範圍內有其必要(見另稿)。

大鱷可藉大量買盤操控市場

「滬港通」每日處理最高買盤淨額130億元額度的方程式時,礙於買單只按落盤便算入算式,賣單則按成交計算,證券業協會主席陳立德擔心,有心人只需在競價時段低價輸入大量買盤便盡用額度,操控市場,或影響到「滬港通」啟動初期的運作。

聯交所消息亦指,若競價時段香港這邊買A股的需求很大,確有可能130億元(人民幣‧下同)額度在競價時段已用完(見圖)。

此外,由於部分業界未轉用「領航星」系統,蔡思聰指出,這形成沿用現有交易終端機的業界有機會不能趕及參與上海A股買賣,致需耗資更換設備。港交所則稱,證券商可因應其需要,決定是否及何時參與滬港通相關業務。

金融服務界議員張華峰早前向業者發放近300張問卷,蒐集本地中小型經紀行對滬港通的意見,內容包括滬港通是否對港股有好處,以及作為經紀對滬港通的關注及疑慮等,待整理好後,下一步將向監管機構反映。

張華峰:擬反映業界意見

對於港交所(0388)日前公布的文件表明,就「滬股通」(即港人買A股),須徵收新中央結算系統收費,張華峰表示,如收費合理的話可接受,希望新收費會與現行的結算收費相若。張華峰說,業界關注滬港通細節,尤其憂慮額度的使用及計算方法,如有大戶一開市便落幾十億的大盤,額度很容易不敷應用,大戶可能同時有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途徑買賣股票,擔心滬港通制度有機會成為大戶影響股市的工具。

明報記者 陳偉燊 廖毅然
2 : GS(14)@2014-05-05 18:10:53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505/news/eb_ebb1.htm



監管真空 券商倒閉無得賠


2014年5月5日





【明報專訊】滬港通推出的消息一度令市場振奮,但熱潮過後,投資者對滬港通的執行細節存在不少疑慮。本地證券界人士反映,兩地交易所的業務範圍彷彿與券商重疊,但卻不受證監會管制,令人擔憂。


有業界人士指,港交所(0388)及上交所的結算子公司,業務範圍涉及存倉和股票的轉移,應納入證監會第一類牌照的規管範圍之中。港交所則回應本報指,兩家交易所的子公司並非擔任經紀或中介人的角色,不會持有客戶的資產,因此符合相關監管規定。





不過,證券商協會永遠名譽會長蔡思聰指出,未來上交所子公司將每日處理過百億元港股成交,有機會形成集中風險,因此他認為,將之納入在投資者賠償基金範圍內有其必要。

港交所:不持客戶資產 符合規定

現時本港投資者透過經紀買港股,一旦該券商倒閉,投資者可獲最多15萬元賠償。不過,投資者賠償基金有一定的資格。未來港人若透過「滬股通」買A股,因為買的不是港股,所以證券行即使倒閉,亦不符合賠償基金的資格。另一方面,若內地人透過「港股通」買港股,一旦內地經紀倒閉,由於它不是本港持牌人,一樣不獲賠償。

消息說,兩地交易所在商討時都有討論過此問題,但最終認為不應該因為賠償問題而拖慢滬港通的步伐。本報就此向證監會查詢,但至截稿前未有回應。

另一方面,上交所在香港設立的子公司,需要向證監會申請自動交易系統(ATS)牌照,即類似早前商交所所持的牌照,證監在財務實力方面應有一定要求。上交所去年已取得此牌照,但只限於推廣用途,若要落實滬港通,該牌照的條件便需要作出更改。
3 : GS(14)@2014-05-05 18:11:21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505/news/eb_ebc1.htm

【明報專訊】「滬港通」開通,將令港股市場上的人民幣產品增添生力軍。不過,回顧人民幣產品發展多時,目前早已涵蓋證券、債券、交易所買賣基金(ETF)等,但至今交投未見活躍。「滬港通」要激活人民幣產品市場的如意算盤是否打得響?證券界普遍持觀望態度。


本港離岸人民幣發展一直落後於預期,多年下來,人民幣資金池的規模至今只有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左右,台灣、新加坡甚至倫敦的人民幣量已逐漸追近。除了外匯市場仍叫一枝獨秀外,目前證券市場可謂乏善足陳,當中散戶感覺最深的是具吸引力的人民幣產品欠奉。





視乎外資對A股興趣

由2010年推出首隻人民幣計價股票至今,純股票目前只有兩隻,即便加上以人民幣交易的各類ETF,品種仍乏選擇。交投更不斷萎縮,在港交所掛牌的人民幣產品,在2012年成交最多的日子,每日最多才約2.5億元左右,近期回落至1億元以下,在上周的4月30日及5月2日,成交額只有7191.5萬元及909.8萬元。至於期貨市場上,人民幣期貨產品每日平均成交400至600多張,算不上旺市旺人氣。

因此,今次推出的滬港通,香港的盤算是,借香港與A股市場的連通,以增加本地人民幣投資的吸引力,從而加快擴大本港的人民幣資金池。與此同時,由於滬港通是封閉通道,本地及海外投資者自行兌換的人民幣,自A股套現後,泊在港時,可能會投入本地的人民幣產品,本港的人民幣市場亦有望得以激活。

不過,算盤要打響,首先要海外資金對A股感興趣。觀乎現時一眾QFII及RQFII,額度愈批愈多,買氣卻愈來愈弱。從投資者角度而言,除非A股再現牛市,人民幣匯價有升無跌。否則本港人民幣市場現時半死不活的情,短期難有大幅改變。

明報記者
4 : GS(14)@2014-07-16 17:03:15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716/news/eb_eba1.htm


銀行客玩滬港通 須另填表
開戶文件不同 證券行客無此限 2014年7月16日

【明報專訊】滬港通將在10月開通,但以銀行證券戶口參與的本港投資者,可能涉額外手續。銀行界消息透露,現有證券戶口的開戶文件,不包括買賣內地股票在內,客戶或要重新簽署文件才能啟動相關功能,變相要勞師動眾。另一方面,經紀行指客戶原有戶口已可買賣內地股票,毋須再作調整。

本報記者以客戶身分,致電銀行查詢參與滬港通須涉及的額外手續。一名匯豐職員對本報表示,由於滬港通尚未落實執行細則,該行暫無法確認有意參與的客戶須辦什麼手續。記者再追問程序會否與開設海外證券戶口相似、是否需因此補簽開戶文件,該職員回應稱,銀行如在客戶的投資戶口加設滬港通功能,所涉條款、產品買賣途徑、銀行服務權責等各方面,可能與原有港股戶口不同,「如果未得客戶同意,我們不能代客決定」。他相信銀行會有通知客戶作回應的機制,不排除客戶要再簽署聲明文件。


匯豐職員稱要得客戶同意才可買A股

恒生(0011)發言人回應本報表示,由於距離滬港通推出尚有一段時間,有關開戶詳情及手續將於稍後公布。中銀香港(2388)則指出,有關具體操作仍在研究中,該行將會以最簡便靈活的方式,方便客戶進行交易。

儘管在銀行開戶可能涉額外程序,多家經紀行卻表示沒有類似問題。耀才證券行政總裁陳啟峰指出,該行證券戶口文件的條款及條件中早已寫明,可以投資不同國家地區的各類產品,過去該行亦有提供買賣台灣、美國、內地B股等買賣服務,故客戶參與滬港通將毋須另外辦理手續。

輝立證券亦稱,一般證券客戶都可以參與買賣A股,除非監管部門另有指示,否則毋須另外辦理手續。信誠證券表示,客戶可以同一戶口買賣海外市場股票,毋須特別辦理手續。港交所(0388)發言人對本報表示,滬港通計劃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則,是在進行跨境交易時,以投資市場當地原則為本,主場規則優先。因此,香港投資者經由滬港通投資在上交所股票時,將要跟從上海的市場規則,當中有些安排與香港市場不同。

港交所:參與者須重新檢視客戶合約

有見及此,港交所已提醒市場參與者,須重新檢視他們與客戶之間的客戶協議書/合約,以決定有否需要因應內地市場規則及安排而作出修改。不過客戶協議屬經紀與其客戶之間的商業安排,經紀或會要求客戶重新簽訂經修訂的客戶協議書/合約,或簽訂補充議書/合約,但港交所不會強制規定。

明報記者 陳悅、葉浩霖
5 : GS(14)@2014-07-16 17:05:02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716/news/eb_ebb1.htm
兩地稅務安排 仍未公布
2014年7月16日

【明報專訊】滬港通將於9月開始預演,但目前不少細節仍未釐清,除了投資者或要另外辦手續補簽文件以外,其中包括投資者最為關注的兩地稅務安排仍有待公布。

滬港通如箭在弦,但投資者以及券商均尚未能完全掌握所有操作細節,其中內地設有紅利稅以及資本增值稅,本港投資者參與滬港通時是否同樣要付這些稅項仍有待釐清。另外對於部分參與券商而言,亦要升級更換交易系統,或作出改動以應付兩交易連接內地異同,諸如A股股份代號是6位數,內地設有漲跌停板機制等。

此外亦有業界人士擔憂,上海證券交易所以及港交所(0388)子公司代為傳遞跨境買賣盤,角色形同中介人,但未有規定需承擔繳付投資者賠償基金,亦未見受監管,有集中風險之嫌。另外,內地投資者的投票權利等方面亦有待釐清。

李小加:毋須待制度完美才推

縱然還有不少問題要處理落實,但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認為滬港通毋須待制度完美才推行。他日前在公開場合稱,滬港通屬完全創新的事,不能完全百分百完美才開始,因此部分細節問題或要後續處理,但一些決定性因素如稅務問題要先釐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505

曾否認撤資 難釋市場疑慮

1 : GS(14)@2016-10-27 05:54:30

【拆局】長和系主席李嘉誠,去年陷入撤資風波,屢遭中國官方媒體抨擊,李嘉誠曾發表千字文,直指相關言論令人「不寒而慄」回應。


曾指買賣屬正常商業行為

不過,長和(001)及長建(1038)於過去數年,不斷收購歐洲、加拿大及澳洲等地資產,令海外業務盈利貢獻與中港業務進一步拉開。相關併購動作,不免令市場聯想,集團有撤資之意。李嘉誠多次在不同場合上,表明不是撤資,他更直言,買賣只是正常的商業行為。同時,李嘉誠更表明,長遠看好中國發展,不過,近年卻頻頻出售中國資產,特別是地產項目。按照李嘉誠過去低買高賣的營商手法,明顯是看淡中國的地產市道,香港地產項目亦是其套現目標之一,而中環中心早前已多次傳出有意放售。其中對待旗下不同地區的零售業務,所作出的處理方法亦值得參考。長和2014年將零售業務旗艦屈臣氏集團近25%股份,售予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其實集團在中港零售業務下滑,資產價值仍高時,先行套現一筆資金,可以再作其他投資,其中2015年則在荷蘭收購美容零售業務。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27/198135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614

細價股一周:對新基金的疑慮

1 : GS(14)@2017-09-17 17:29:32

實力建業(519)上星期配股集資1.7億元,用作一般營運用途,配售代理是長亞證券。公司早前公佈以1.5億認購一隻基金,由於基金是新成立,無過往財務業績,需勞煩大股東季昌群提供擔保,保證公司資金安全。基金沒有投資限制,長中短線皆可,基金經理及投資顧問等角色同樣由長亞飾演。抽水集資認購新基金,實力建業非獨家,早前海航旗下的香港國際建投(687)斥資6億投資時和基金,主要投資於物流航運倉儲房地產等相關股債項目。這次基金管理人及託管人是建行亞洲信託,香港國際建投早前供股包銷商之一是建銀國際。最特別之處是公司預計投資期僅3個月,年底前便會贖回基金。從這裏可以看到大趨勢,中資來香港買殼、集資、開設基金、炒股等等,全方位涉足香港金融市場。另一方面是風險隱患,基金經理角色獨立,所投資項目有很大的自主權,若沒有明確限制,基金經理甚至可以買入認購人的股份,或重倉友好公司。我當然相信以上的基金不在此列,惟若果這些基金公司能披露更多資料,絕對有助市場釋除疑慮。證監會持牌人,沒持以上股份



梁杰文財技學人本欄逢周三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913/201515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159

黃遠輝:要釋除官商勾結疑慮

1 : GS(14)@2017-10-01 20:12:10

【明報專訊】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昨稱,利用發展商的土地儲備建屋或作商業用途,較填海或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快,技術上亦較容易克服,但需釋除社會對公私營合作的疑慮。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本月初決定將就最少12個社會建議的土地供應選項向市民列明利弊,包括利用私人發展商土地儲備、填海填塘、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等。黃遠輝相信,大多發展商土儲來自新界農地,相比填海需作生態補償,郊野公園邊陲地需解決排污和交通問題,釋放發展商土儲時間上較快,技術問題較易克服,「某些農地本身有交通工具可到,甚至已接駁公共排污」。但他指不能迴避相關的城規程序,更棘手是如何釋除社會對公私營合作的疑慮,「即所謂官商勾結,令項目無法開始,所以小組會向公眾諮詢」。

指賣地少不代表政府放慢

雖然政府下一季賣地步伐放慢,僅賣3幅住宅官地,黃指今年首兩季私人發展商申請補地價及重建發展明顯活躍,令總供應增加,已超出全年1.8萬伙私樓單位的供應目標。對於賣地數量少,黃遠輝認為純屬周期情况,不代表政府已出「底牌」或刻意放慢供應土地,「(賣地數量少)不取決於市場怎樣(狀况),亦不取決背後有多少(發展商)透過補地價增土地儲備,相信政府仍按自己時間表(賣地)」。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915&issue=201709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6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