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豬王的連環併購:傍上天堂硅谷 5年10倍野心
http://capital.cyzone.cn/article/229011/電話鈴聲響起,也許是由於連日的調研忙碌,宋曉燕的聲音略顯嘶啞,但接通電話後的她立馬興奮了起來:「是嗎?太好了!」簡短的通話之後,她馬上告訴
坐在對面的陳黎明:「剛剛基金部的周總來電話說我們一期基金募集的1.5億元資金已經超募了。」陳黎明聽罷微微一笑,眼睛眯成了一條縫,略顯富態的臉上流
露出一股成功在握的自信。
這是6月27日,江南煙雨朦朧。杭州西溪濕地公園天堂硅谷的壹號會所裡,大康牧業董事長陳黎明、天堂硅谷產業整合部總監宋曉燕正在共進午餐。宋曉燕剛剛提到的1.5億基金,是指大康牧業與天堂硅谷合作設立的產業基金,預計規模3億,第一期1.5億。
這也是在湘西雪峰山里長大的漢子陳黎明走出湖南的重要一步。天堂大康產業基金的預計規模3個億裡面,大康牧業和天堂硅谷各自出資3000萬,整個基金將主要用於收購整合浙江、湖北等多個省的養豬場,收購之後,將託管給大康牧業經營。
這個喜訊也來得正是時候——恰在此前一天,在《理財週報》舉辦的2012年董事會價值管理論壇現場,陳黎明與浙江省副省長朱從玖先生交流時,還興奮地匯報了天堂大康將在浙江收購養豬場的想法。
傍上天堂硅谷
3億基金3年佈局9省,到時上游將增加一倍的產量
陳黎明這一步棋,落子之前思考良久。
大康牧業上市之前,不乏雄心,缺乏資金。2010年底上市之後,募集了約6個億的資金。錢有了,但是,在走向全國之前,必須先完成湖南省內的佈局,這個佈局,陳黎明在2011年忙活了一年多。今年年中,總算完成。
於是,殺向全國終於提上了議事日程。
但想歸想,對於過去多年一直紮根湖南西部的陳黎明來說,要完成全國範圍內的併購並非易事。這個當口,陳黎明開放的心態為他帶來了很好的機遇。
浙江天堂硅谷是一家管理資產超百億的著名投資機構,正好想在農業產業的整合方面有所作為。雙方甫一接觸,就一拍即合。
2011年10月,雙方合作註冊了天堂硅谷大康產業發展合夥企業(簡稱「天堂大康」),以此作為其跑馬圈地的重要平台。
天堂大康的出資總額為3 億元,大康牧業和天堂硅谷各自出資3000萬,佔天堂大康出 資總額的 10%,其餘80%的出資,即2.4億元,由天堂硅谷負責對外分兩期進行募集。而募集來的資金全部用於併購整合畜牧業及相關產業。
結伴天堂硅谷,是陳黎明令人拍手稱快的一步好棋。陳黎明得到的不僅是資本的支持,更是借助天堂硅谷的資源優勢、品牌效應及專業的投資管理能力,更大範圍發揮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這一管道的乘數效應。
記者瞭解到,此次產業基金的併購區域包括湖南、湖北、浙江、安徽、江西等中南部省區。在資金到位之前,大康牧業與天堂硅谷已經進行了多輪實地調研,有了七八家左右的併購對象。
「談判已經分頭進行,只要資金到位,很快就會有併購能夠完成。」陳黎明透露。
而陳黎明所要做的就是利用自身沉澱十幾年的養殖技術和專業飼養人員快速擴張。其擴張的模式是輕資產運作,即「公司+基地+養殖村+農戶」式的規模擴張。陳黎明透露,「養殖村模式正在做試點,很快將進行全國推廣。」
陳黎明認為,此次完成募集基金佈局大概需要三年的時間,到時,上游將增加至少一倍的產量。無疑,這將進一步增加他全產業鏈競爭的籌碼。
省內連環併購
「發債雖然也可以用公司資產抵押,但我選擇抵押自己所有的財產」
2010年底上市後的這一年多,是陳黎明最辛苦的日子。他深知自己所處的生豬養殖業已經進入了瘋狂跑馬圈地的時代,容不得他半點懈怠。
陳黎明操著濃重的湖南口音告訴理財週報記者:「中國的養豬產業過於分散,美國現在四家企業佔美國豬肉供應量的90%,而中國的規模養殖企業數不勝數,美國的養殖場只有170多家。這是一個從分散到整合的過程,整合空間太大了。」
其實,早在1999年,陳黎明就嘗到了收購帶來的甜頭。當時對懷化周邊幾個豬場的低成本收購,奠定了大康後來發展的基礎,使得大康一躍成為當地最大的養殖企業。
陳黎明看到了機遇——只要快速擴張就能切到這塊大蛋糕,但更看到了挑戰:因為除了遙遙領先的全國龍頭廣東溫氏集團外,還有旗鼓相當的飼料大王唐人
神,以及雛鷹農牧的快速擴張。最難預料的是那些攜巨資半路殺出的程咬金們,無論是民營農業龍頭的新希望,還是國企控股的中糧集團,抑或是國外投行高盛、德意志等都紛紛試水養豬業。尤其是中糧,生豬出欄量從零開始,迅速達到150萬頭,而大康2011年的出欄量只有24.31萬頭。
所以,從2010年11月上市開始,陳黎明迅速出擊,發動一連串的動作佈局大康的產業鏈。大康牧業的招股說明書顯示,當時募集的資金全部用於兩個項
目的建設:一是30萬頭規模生態養豬小區建設,預計投資1.3781億元;二是40萬頭生豬屠宰加工項目,預計投資0.811億元。總計2.1891億
元。
而實際募集的資金為5.6441億元,除了投向30萬頭生態養豬項目的1.378億元外,大康相繼投入1.16億元收購懷化新康牧業、澧縣平安種豬
場、石門縣盛旺達種豬場的全部資產以及漵浦縣伍少華等十七家養豬場的部分資產,保障30萬頭生豬出欄。40萬頭生豬屠宰加工項目也已順利投產,大大拓展了
生豬產業鏈。
此外,為完善整個產業鏈,陳黎明還向下游投資冷鮮肉等肉類加工環節,全力向生豬全產業鏈企業轉型。
「今年,我們將以打造生豬全產業鏈為目標,借助資本市場的有利平台,增強公司核心競爭力。」陳黎明表示。
上游併購和打造全產業鏈的戰略,顯然需要大量資金支持。除了上市時募集的資金,以及與天堂硅谷合作之外,大康牧業目前還在運作發行3個多億的公司債。
而記者注意到,這次公司發債,是陳黎明以個人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權和資產進行抵押。募集所得資金將全部用於補充大康牧業的流動資金。
「發債雖然也可以用公司資產抵押,但我選擇抵押自己所有的財產,我家裡人還是有想法的。比如老婆說,如果失敗怎麼辦。我說大不了我們上山種苞谷去,我還有一百多畝山林呢。」陳黎明笑著對記者戲稱。
此外,資本連環動作還包括對常德匯一食品有限公司的收購,今年5月底,公司斥資不超過1.15億元收購匯一食品,這家常德生豬養殖屠宰龍頭企業在長
株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擁有深厚的市場資源,它的加盟,令大康牧業一躍而成為湖南最大的生豬養殖、屠宰雙料冠軍,同時將長株潭、武漢城市圈的市場收入囊
中。
脫下皮鞋穿草鞋
「養豬沒有什麼訣竅的,它需要的就是一個負責任的飼養員隊伍」
如此精明的佈局,也許讓人很難相信這是出自一個山裡人之手。而陳黎明則調侃自己說今天可以陪領導在星級酒店遊走,明天也可以回到山上住自己的茅草屋。正是這種遊刃有餘的韌性,讓一個退伍的軍人堅守15年,最終成長為一個上市公司的董事長。
出現在記者面前的陳黎明微胖,穿著隨和。黑色的七匹狼T恤,棕色的休閒皮鞋。左臉邊醒目的大痣不至於讓他淹沒在人群中。他笑起來眼睛眯成一條縫,透露出山裡人特有的質樸和親切。朋友眼中的他很樸實,「穿的皮鞋都是天美意的。」
他的創業故事也正是一部脫下皮鞋穿草鞋的有趣歷史。陳黎明1985年從部隊退役後開始在家鄉漵浦縣外貿局當一名業務員,當時主要負責生豬的貿易、運輸、出口供港等,直到1996年任外貿土畜公司總經理。10年的外貿生涯讓他對珠三角、港澳的生豬養殖市場相當熟稔。
這個時期的陳黎明日子過得很瀟灑,工資高,待遇好,穿的是皮鞋。但隨著90年代的外貿體制改革,很多外貿員工都下崗了,面對負債200%的公司,陳黎明提出「與其主動下崗,不如老總先下崗」,於是辭職辦起了養豬場。
「當時命運逼得我們必須脫了皮鞋穿草鞋了。」此時是1996年,34歲的陳黎明開始穿起了草鞋。他帶領20多人,在懷化辦起了佔地幾百畝的養豬場。
陳黎明用「一路滾過來」形容當時創業的艱辛,最困難的時候,他不得不重做老本行——收購一些豬做外貿貼補豬場,或者用生豬抵押貸款。
「當時公司的創始人,包括我自己,和公司現任總經理夏正奇,很多時候都是吃在豬場,睡在豬場。甚至小孩子生下來就在豬場,差不多人豬合一了。」他半開玩笑地告訴記者「實在太苦了,當時的創業第一批員工,如今能夠留在公司的,還剩不到十人。」
陳黎明的精明之處還體現在對原則的堅持,以及對現代企業制度的提前佈局。
陳黎明2002就開始進行改制,將豬場作為一個現代企業運作。軍人出身的他,評價自己「做事乾脆」,在剛改制時,他就約法三章:大康不能搞家族企業,配偶和直系親屬不能在公司任職。
跟豬打交道20多年,陳黎明對豬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我們企業就有一副對聯代表我們企業的想法和觀念。是我寫的,上聯是:把豬當人養。下聯是:把人當豬哄。橫批:以豬為本。」陳黎明的一番話,現場哈哈大笑。
談到大康牧業的飼養員團隊,陳黎明很是驕傲。他認為一個負責任的飼養員隊伍比什麼都重要。「我們的飼養員對豬真的很呵護,尤其是母豬懷孕產子後,飼養員會用熱毛巾擦拭母豬的乳頭,畢竟它是個特殊的勞動對象。」
在幾年的摸爬滾打中,大康牧業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即對引進品種的進行本土化、本地化和適應性的探索,陳黎明稱之為「洋為中用」,並形成了大康的獨有種群。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大康真正的轉機從2006年開始,陳黎明緊緊地抓住了兩次重要發展機遇。
一是中央財政參股農業龍頭企業,大康爭取到了湖南省四個寶貴名額中的一個。四家中還包括現在也已經成為上市公司的湖南企業唐人神。
二是2007年的疫病和2008年的冰災。一系列的疫病在2007年集中爆發,讓人措手不及。接下來08年冰災,兩個月停水停電讓很多豬場都倒閉
了。兩場災寒,大康都安然渡過。這得益於大康牧業的生態養殖和陳黎明的堅持,他不跟風,一直堅持生態自然的喂養,每年都會儲備大量的稻草,冬天就給種豬和
小豬鋪稻草取暖。2008年以後的豬價猛漲,陳黎明自然賺得盆滿缽滿。
而山裡漢子陳黎明的前瞻性和開放性更是讓人驚嘆。自從2006年中央財政參股大康以後,他就開始謀劃上市。在他看來,一個農業企業要想真正做大做強與資本市場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對於大康這樣的資金密集型和人力資源密集型的產業,資本的作用如虎添翼。
事實證明,正是成功上市,讓陳黎明得以迅速連環收購,搶佔先機。
陳黎明的新野心
3-5年內目標出欄量超過100萬,營收估計達到30至50億元
一年多的精心耕耘,報表說明一切。
根據2011年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85億元,同比增長26.62%,淨利潤5697.27萬元,同比增長39.47%。由於一系列的對外收購與擴張,2011年,公司生豬出欄數量增幅明顯,全年出欄生豬24.31萬頭。
「我們的目標是要在3-5年內,打造湖南省最大的覆蓋全產業鏈的放心豬肉供應商。出欄量超過100萬頭,營收估計達到30至50億元,利潤超過3個億,利潤率儘量穩定在15%。」 在談到未來三年的規劃時,陳黎明兩眼放光。
在大康牧業最新發佈的2012-2015年期間的戰略規劃中,陳黎明亮出了自己的新武器——「一機兩翼」,即以橫向生豬養殖規模擴張做大為機身;以
在進行養殖規模擴張的同時進行擇機、擇優、擇異進行產業資源整合,以及產業鏈結構優化發展做強為左翼;以兩大山脈自然而然的環境為依託、以價值鏈主導創立
獨特養殖模式與特色/特質的豬肉產品品牌持久發展為右翼。
在區域的佈局上,大康牧業也提出了目標——將以「兩個拳頭協同作戰」的模式展開。其中一個拳頭是以懷化為中心,覆蓋區域包括湖南省14個地州市以及
貴州、廣西、廣東、重慶等湖南省外西、南部地區;另一個拳頭是以長株潭為中心,覆蓋區域包括湖南省內14個地市和湖南省外東、北部省份如湖北、安徽、江
西、江浙滬等。
而國家在去年啟動的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戰略,無疑為大康牧業的發展提速注入一劑強心針。大康牧業正處在武陵山片區核心地帶,國家的系列優惠扶持政策正好為公司的發力夯實基礎。
當然,隨著近一年多來的連環收購,管理半徑也在迅速增大。陳黎明亦向理財週報坦言:「我們自身飼養員隊伍的建設、管理團隊和技術力量的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對沖基金之王的成功準則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2-1/3NNDE0XzU3NDc3NA.html 雷蒙德·戴利奧(Ray Dalio)整了整襯衣的開領,在他手旁,堆積著成摞的書籍,從知名經濟學家加爾佈雷斯的《1929年大崩潰》,到現任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的學術著作《美國大蕭條》。屋子裡蔓延著一種安靜的常青藤氣息,以及帶有宗教氣質的絲縷神秘感。
但讓他為公眾所知的,卻是金錢與財富——看似與書卷氣、宗教感毫不相干的事物——特別是近年來他的成功,讓本願意選擇低調再低調的他,不得不走到前台。
這位63歲的美國人有著以下的稱呼:《福布斯》雜誌2011年全球最賺錢對沖基金經理(在市場慘淡的2011年斬獲138億美元),《時代》雜誌2012年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索羅斯之後的「對沖基金之王」。
他就是全球最大的宏觀對沖基金布里奇沃特投資公司(Bridgewater Associates)創始人雷蒙德·戴利奧。如今他對宏觀經濟、投資策略的一言一行都會震動華爾街,如同其他行業領袖巴菲特、保爾森一樣,他已經是全球投資行業的風向標。
而這位全球投資大師與中國也有著不少淵源。據國外媒體的報導,中國國家主權投資基金中投公司便委託布里奇沃特投資公司作為自己的資產管理者之一,雷蒙德·戴利奧的兒子、「中國關愛基金會」(ChinaCare Foundation)創始人馬修·達里奧(Matthew A。Dalio)一直在為中國孤殘兒童籌集善款,讓他們有更好的生存環境。而馬修·達里奧在接受中文媒體採訪時說,他來到中國,是因為自己的父親對中國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在他看來,世界未來的希望在中國。」
這些公開的數字和頭銜只是雷蒙德·戴利奧的一面,在投資觀點上,他相當開放並公開,他甚至稱之為「理解的模板」。試問有多少對沖投資者會做到這一點?
但他的個人生活卻相當神秘,甚至可以是他隱秘的一面。英國《金融時報》在一篇文章中這樣描述他:易上當受騙、麻木不仁、情商為零、過分簡單化、驚人的自命不凡、古怪、且錯得離譜。
他從不公開自己的愛好。他每星期有五天做20分鐘天馬行空的冥想。他寫過一本叫做《準則》的圖書,並不斷更新版本。在最新版本中,他列出了300條準則,很大的一部分與安·蘭德的《源泉》中的思想異曲同工。而在他的對沖基金公司中,任何新員工都要經過層層的個性審核,來確定他們是否與這家位於康涅狄格州的公司相匹配。審核的原則不用說,自然是《準則》中的精髓。
無論如何,是時候揭開這位全球投資領袖的面紗,分享他的投資智慧了。
哈佛頑童
進入哈佛大學也許並不是他預料到的,但在他二十多歲的時候,發現披頭士樂隊的超級冥想並自己嘗試。他說,這使他在學校更加優秀,並把這個成功的習慣一直堅持。
1949年,雷蒙德·戴利奧出生在美國紐約皇后區傑克遜高地(Jackson Heights Queens)的一個與金融毫無關聯的家庭。他的父親是名爵士樂手,母親是家庭婦女。年幼的他可不是一個好學生,他自己說記性差,不愛學習。
同許多美國人一樣,他從中學起便打工賺點零花錢。彼時,恰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資本市場一輪小牛市,戴利奧在高爾夫球場做球僮賺取零花錢,而打高爾夫球的商人總把股票掛在嘴邊。年僅12歲的戴利奧便這樣開始炒股了。
他買的第一隻股票是東北航空公司(Northeast Airlines),「我買它是因為這是我唯一買得起的股票,每股不到5美元。當時東北航空快要倒閉了,但被另一家公司收購,股價隨即翻了三倍。因為走運,我賺了錢,當然沒過多久我就把錢還給了股市。從此我知道,要做出正確的判斷是何等困難,而如果做錯,又將付出怎樣的代價。」事後,他如是向媒體講述了自己的第一筆投資故事。
在他開始業餘投資生涯的同時,這位「差生」進入紐約長島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後,他在哈佛大學進修MBA。進入哈佛大學也許並不是他預料到的,但在他二十多歲的時候,發現披頭士樂隊的超級冥想(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並自己嘗試。他說,這使他在學校更加優秀,並把這個成功的習慣一直堅持。
在大學和MBA學習期間,他依舊獨立交易股票。畢業後,他順理成章地在華爾街找到了一份工作,出任多米尼克經紀公司(Dominick &Dominick)大宗商品交易部主任,一年後進入希爾森海登斯通(Shearson Hayden Stone)經紀公司的商品期貨部門工作,利用期貨幫助企業對沖市場風險。不過這是他職業生涯中很短暫的被人管理的時間——因醉酒以及毆打老闆,他被自己的第一家公司辭退。
接下來,他說服以前的客戶繼續聘請他當顧問,並在26歲那年成立了布里奇沃特公司,辦公室就是他家臥室。那一年是1975年,全球資本市場正處在熊市之中。
奇蹟生涯
自1975年成立迄今,經過37年的努力經營,布里奇沃特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公司,管理著1200億美元的資產。他早在2007年12月就對金融風暴發出了預警
默默無名、生逢寒冬,沒有人看好雷蒙德·戴利奧與布里奇沃特公司能生存下去。
但自1975年成立迄今,經過37年的努力經營,布里奇沃特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公司,管理著1200億美元的資產,麾下Pure Alpha基金總共已為投資者賺取了358億美元的收益。該基金利用宏觀投資策略,從宏觀經濟走勢的預測及判斷中獲利。
這位頑童與現實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就如他說的一句話,「人類永遠不可能設計出蚊子式的飛行裝置。面對複雜的大自然,人類的智慧是不是基於一個蘋果而來的?」他始終相信一種自然的規律和力量。
對自然的喜愛與崇敬,體現在雷蒙德·戴利奧的方方面面。
比如,與許多投資人蝸居在華爾街高聳寫字樓中的格子間裡面不同,布里奇沃特投資公司坐落在康涅狄格州韋斯特波特縣一片茂密的林地中,是一幢不起眼的磚石玻璃結構三層樓房。
在這個磚石房子裡,過去20年布里奇沃特的旗艦基金、現有資產超過380億美元的Pure Alpha基金,年平均回報率達15%,安然度過了20世紀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美國網絡泡沫破裂、「911」恐怖襲擊導致的市場動盪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沒有一年的虧損超過2%。
僅以最近一次的2008年金融風暴為例,Pure Alpha的兩隻基金逆勢而出:扣除費用後,Pure Alpha 1淨回報率達8.7%,Pure Alpha 2淨回報率更是高達9.4%。
事後為公眾所知的是,他早在2007年12月就對這場金融風暴發出了預警。2007年雷蒙德·戴利奧在白宮發表了關於次貸危機的講話,根據《紐約客》的文章,他還和財政部和白宮官員做了一次坦率的談話,將一
些數據展示給經濟官員看,警告他們即將到來的金融危機,可是卻沒有人聽他的。
「雷提出的觀點是,他預期銀行系統的損失將是天文數字。」——前布什政府官員回憶道,「所有人都在談論流動性,只有雷說的是償付能力問題」。從那時起,雷就說他是多麼讚賞政府處理經濟復甦的能力。他告訴《經濟學人》:「是我見過最美麗的去槓桿化過程」。
對於自然的喜愛,還在雷蒙德·戴利奧的日常生活中。他的最愛是在這座房子裡冥想20分鐘,有時候是在交易時段。這並不影響他在休息的假日轉身為狂熱的獵人,追逐麋鹿。
對於雷蒙德·戴利奧的成功,前美聯儲主席保羅·沃克爾(Paul Volcker)是這樣點評的:「對許多對沖基金來說,成功是捉摸不定的。基金越大,越難以保持出色的表現。雷蒙德·戴利奧25年多來挑戰這種難以成功的可能性。它或許不能證明他有資格躋身最有影響的人物之列。更重要的是,他對經濟這台機器的運轉有著與傳統略有不同的強烈信念,由此做出的判斷具有先見之明。比如,他是第一批認識到美國和一些歐洲經濟體負債和槓桿過多存在風險的人。金融危機期間,有些人認為美聯儲的行動危險,但他對此強烈支持。這也是一個例證。雖然他有一艘航海的船,但他的『遊艇』設備是用來深海探險的。這個事實也反映出Ray的求知慾和活躍的思想。」
投資準則
他撰寫了《準則》並不斷更新版本,這本書,不禁令人聯想到索羅斯的《金融煉金術》——比哲學著作好讀不了多少的但對投資理解深刻無比的一本書
自2000年以來,布里奇沃特公司員工從不到100人迅速發展到超過800人。但雷蒙德·戴利奧要求所有新入職員工都熟讀他撰寫的《原則》一書,並鼓勵員工在公司會議和日常工作引用和參考《原則》內容。在他看來,「這300條原則是公司的文化航母(culture carriers)。」
《原則》先從概念上(conceptual)講述實現理想目標好與壞的反應,再介紹成功履行計劃所需具體條件。雷蒙德·戴利奧表示,這套五步驟進程(5-Step Process,5-SP)經過多年反覆試驗(trial and error)和集思廣益的心血結晶,是他的成功之道,甚至可以提升到達致人生目標所需的層次。這本書,不禁令人聯想起另一位對沖基金之王喬治索羅斯的《金融煉金術》——比哲學著作好讀不了多少的但對投資理解深刻無比的一本書。
這本書的核心思想,顯現出雷蒙德·戴利奧超級現實主義者(hyperrealist)的實質。這個名詞的意思是,世間萬物萬事所各自依循運行的自然法則,當中牽涉到類似因果關係,例如某人做了一件事X,包括物理、經濟和心理的法則會引致後果Y的出現。
在達里奧的理解中,每個人需要深切瞭解和接受與現實融合才會順利達致所追求的目標。而個人或機構的潛能要得到盡情發揮,必須認識原則的價值以及實現目標的進程中去適應(adaptation)原則,正如達爾文說的「最強壯的物種不能生存,最機靈的物種也不能生存,只有適者生存」。而好與壞準則就是實現目標進程時個人面對客觀環境的反應。
雷蒙德·戴利奧相信成功的人生是由現實(reality)、夢想(dreams,不脫離現實的目標)加上實現目標的毅力和決心(determination)組成,而主導夢想能否實現,取決於奮鬥過程的五步。「每一步都是清晰獨立程序,必須按部就班逐項進行,而每個步驟要求不同的才能和紀律去完成。」他在書中寫道。
《金融時報》的一篇評論認為,雷蒙德的個人色彩相當濃厚。《準則》的雄心讓人想起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的《尼各馬可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兩位作者都相當自信,都相信並非由推理得出,而是通過實踐發現的準則。他的哲學是美國夢狂熱的原教旨主義版本。他宣稱,「人們勞有所得」——如果你坐擁約40億美元的財富,這個觀點還是令人欣慰的。他還認為,「人們賺多少錢,大致反映了他們對社會的付出。」
這位和妻子芭芭拉生活在格林尼治5500英呎豪宅裡的富豪,2010年與妻子簽署了巴菲特發起的捐獻活動——宣佈將大部分財富用於慈善事業。「體面地擁有更多財富並不是那麼重要。將我們的財富給予那些急需的人們才是一項優良的投資。」他說。
而在日常,戴利奧卻遵守著勤儉的作風,他幾乎每天都穿同樣的衣服上班。斜紋棉布褲、船鞋,以及名字標牌RAY。他甚至有時候會穿Crocs鞋去公司。
法律131105雷克斯王的滅法之路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11/05/%E6%B3%95%E5%BE%8B131105%E9%9B%B7%E5%85%8B%E6%96%AF%E7%8E%8B%E7%9A%84%E6%BB%85%E6%B3%95%E4%B9%8B%E8%B7%AF/法律131105
雷克斯王的滅法之路
執筆人:蟬
沒有人會反對當代英美法哲學界的風雲是由 “新實證主義”的 哈特Hart與 “自然法學派”的 德沃金Dworkin 所主宰。 兩位宗師窮半生精力為法哲學的“真理”提出精辟的見解。顛峰之作《法律的理念》和《法律帝國》內容雖然艱澀難懂,但兩人相互辯難,有如武俠小說中高手過招的情景令人印象深刻。
早在德沃金成名之前,哈特在1958年在Harvard Law Review發表的《實證主義:法律與道德的分離 Positivism and the Separation of Law and Morals》便引來自然法學派的高度關注,哈佛法律系教授Lon Fuller富勒便是當中的代表。 哈特的文章還沒有發表,富勒在一次公開講座中聽到哈特的論點,便急不及待地在該講座內容發表的期刊上面,同期發表回應《實證主義與法律的忠實之路:給哈特教授的回應Positivism and Fidelity to Law: A Reply to Professor Hart》,提出對法實證主義的質疑。
富勒的在法哲學界的名聲並不如哈特和德沃金般響亮, 然而他和哈特都是德沃金在哈佛時的指導教授,而且德沃金的學術取徑是相當接近富勒的。 富勒的成名作《法律的道德性The Morality of Law》雖是40年多前的作品,但易讀性高,比德氏和哈氏的作品更適合業餘讀者。
富勒為了解釋他的8條建立有效法律的原則,提出了
〈雷克斯王King Rex寓言〉
King Rex是剛登上王位的改革家,他一直認為法律是國家最失敗的部分,決心進行徹底改革,並自許成為偉大的立法者而名垂千古。 Rex登位後便將現行的所有法律廢除,由白紙開始起草新的法典。然而很快他便遇上接二連三的問題。
Rex未受過任何法律專業訓練,缺乏理論基礎, 唯一自信能做好的便是裁決具體的爭議。 他向臣民宣佈,在法典完成之前,他將親自裁斷臣民間所有的糾紛,並寄望藉著經驗的累積能歸結出一套規則體系***,將它們整合成為全新法典。
他的第一項想法很快便宣告失敗,因為無論人民或Rex自己都無法在大量裁決中辨識中任何模範pattern。***
慘敗後Rex改弦易轍,接受一系列智識和整合事理的訓練,並加倍努力起草法典。 經過長期的工作,他成功草擬出一份相當冗長的法典,但並沒有信心已克服了所有缺陷。 於是他向臣民宣佈法典已經擬定好,從此將據此裁定案件,不過在條文未細化確定前,將被列為國家機密***,只有他和代筆大臣才知道內容。
出乎Rex的預料,臣民強烈反對以無從知曉的規則來裁決,對此十分反感,
並提出需要事先被告知規則以調整自己的行為。***
Rex將新法典一字不漏地公佈,於是暴露出內容晦澀難懂,從多地方甚至專業法律人也不能理解。 眾臣民相當憤怒,並提出規則如果無人懂,守法如何行得通。
Rex決定向專家小組求助,要求他們為法典作出詮釋。 經過處理後,條文變得清晰,但又發現法典內容充斥著矛盾***,並且存在很多強人所難的要求。***
民眾大聲抗議,法典因此再次被撤回。Rex再向專家小組求救,將內容修訂為邏輯一致,並且具有可行性。
法典被印製出來,並在街頭巷尾派發,視為高超法律起草技術的勝利。然而由開始撰寫至完成已經過很長時間,社會發生極大的變動,使已擬定的法典跟不上當前形勢。 新法典由開始實行的第一天起,幾乎天天也要作出變動。*** 民眾的不滿之聲再次響起。
Rex決定再次親自行使司法權,以控制新法典在適用上的疑難之處。他將所有時間花在審理和裁斷新法典公佈後所發生的案件,並成功展示出非凡的判斷力和給出正確的司法意見。
正當民眾期盼已久的新時代要來臨時, 隨著Rex發表他的工作總結,及判決與法律的適用關係後,民眾驚訝地發現它們之間沒有任何可資辨識的關聯。 在對法律爭議的實際處理中,新法典彷彿沒有存在過。***
勤奮用功的Rex被民眾推翻了,取而代之的Rex II決定將權力從法律人手中收回,並交給精神病醫生和公關專家去行使。 J
造法必敗之路
富勒以Rex的寓言去說明創造和維繫法律規則體系的努力,至少會在八種情況下失敗,他稱之為“通向災難的獨特道路”。言則要建立法律體系時,有八個要素必須要包含的:
1. 一般性 General
法律規則僅能針對具有共同特徵但不特定的對象為規範,而不能針對個別的對象particular來進行管制。
2. 法律應公佈 Public Promulgated
法律必須公開地佈告給所有公民知悉,使得公民知道他們的行為受到那些國家法律規範的拘束。
3. 未來性 Prospective
法律的效力,只能向未來發生,而不能溯及既往retrospective。
4. 可理解性與清晰性 Intelligible and Clarity
法律的內容必須具有能被公民暸解的清晰性,唯有能讓公民暸解的法律,才能發揮拘束與引導公民行為的作用。
5. 一致性 Consistent
法律體系當中的各個法律規範,彼此之間應該具有內容上的一致性,避免有顯然的相互矛盾出現。
6. 可實現性 Practicable
法律規範所要求的內容,必須是實際上可以遵行或達成的行為,而不能要求不可能履行的義務。
7. 穩定性 Constancy of the law through time
複雜社會活動的規劃或社會關係的形成,都必須經歷相當的時間,太過頻繁地修改法律將不利於此等活動和關係的形成。***
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遷,法律應該適時地修正。
8. 官方行為與法律規則一致 Congruence between official action and declared rule
法律是以公權力的強制力為後盾的社會規範,而公權力機關是獨佔執法權的唯一主體。故法律的可信賴度主要決定於公權力是否依照法律執行。富勒指出,「正當法律程序procedural due process原則」便是此一要求的實現。
參考
《法律的道德性》
《The Morality of Law》 (1964) Lon L. Fuller
債王的對白(文章發到台網) 止凡
http://www.findcpa.com.tw/1/post/2014/02/167.html
「債王」
格羅斯在環球市況波動下也投資失利。他早前接受訪問時坦白承認, 2月時全數沽清手頭上的美國國債,以及於 3月對冲美債是「錯誤的決定」。面對美債連月攀升,他指出,對於美債的投資失誤令到他「瞓唔著」(睡不著 lost sleep),他坦言:「當你的投資跑輸大市,只能回家於夜裏自憐一番。這一點也不有趣,而投資從來都不是有趣的事( When you're underperforming the index, you go home at night and cry in your beer. It's not fun, but who said this business should be fun.)」。
如果是真正投資者,不會在這個時候結帳,反而當市況低迷時大手買入去才對,但是這個債王就是一個投機客,好像在跟市場賭單邊,獨注買美債跌,狂沽美債,看錯市就說一些悲觀說話,這些對白止凡從來沒有從巴菲特口中聽過,投資不是有趣的事嗎?買入股票後會睡不著嗎?我實在不能理解。
近幾年大手炒賣一兩次之後「賺到笑」以及成名的基金經理,好像這個債王格羅斯,還有什麼「沽神」保爾森,以及什麼「歐洲股神」安東尼波頓,一次金融海嘯時就來一個「賭單邊」,贏了之後就一舉成名,之後滿口投資道理、秘方及技巧,又出書又受訪問,這些書我一律不會看,雜誌中的訪問也不看,因為我知道他們的理念行不通,只是狠狠地到賭場買了一舖大細,命中率比二分一還要少一點而已。
現在以上這些神級基金經理都「中招」,有些又說睡不著,有些又說不續約。誰知近日市場波動後,又出了一位只有35歲的小股神塔勒(John Thaler),一年內回報十分高就是股神,總是「一雞死、一雞鳴」,看看後事如何吧。
相信很快市面上就會有一些投資書籍,什麼「小股神塔勒教你炒股」,「如何像John Thaler一樣選股」,「John Thaler的分析技巧」等,書入面就會教授很多看市,技術分析,一些疑似價值投資的新潮分析方法之類,但我覺得值得買的書應該是「John Thaler只需賺佣就夠過世」。
想起
Charlie Munger的一個想法,化為猜拳來說,如果全香港人一起猜「包剪揼」(剪刀、石頭、布),香港700萬人,兩個兩個一組,謎贏就能進級。第一回合會有一半(即350萬)人出局,勝出的350萬人就進行第二回合,之後又會有175萬人進入第三回合,如是者一直進行。中途可能有些單數出現要特別處理,最後應該進行了22至23個回合就會找到全港冠軍,而這個冠軍得主一定是連續贏了22至23場猜拳,亦是全香港唯一的一個,是名符其實的全港冠軍,他一定會有一些猜拳的秘方及技巧。在現今社會,他一定會受雜誌傳媒訪問,又會出書分享猜拳的秘方及技巧,如果有任何猜拳世界賽,他一定會代表香港出戰,為香港爭光,我覺得這個猜拳冠軍很像這些「股神」。
此文章首次在2011-8-31發表於「取之有道」。
後記:
由2011年寫這篇文章至今,止凡繼續吸收財務知識,越來越認同Charlie Munger這類化為機會率的比喻,我這個認同並不是單單的憑著空想,而是確實看過不少書籍,其作者做過針對基金的研究,甚至是不少前基金經理離開了基金工作後寫了一些「棄暗投明」的書籍,揭示類似的投資操作。
當然,還有不少分析員仍會基於公司的基本面做分析,做出可讀性較高的報告或其他讀物,但要懂得分辨是需要財務知識的,大眾最欠缺的正是財務知識,這是最讓人擔心的地方。
﹣﹣﹣
撰文者:止凡,香港『
取之有道』部落格主筆,多年來發表過許多的好文章、好提醒,擁有許多忠實讀者。
技術為王的智能電視行業,2016年有哪些新趨勢?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03/154524.shtml
導讀 : 對於智能電視而言,屏幕技術上的量變十分重要,產品形態上的質變更是未來。
智能電視行業一直都是技術為王的領域,不同於智能手機行業,智能電視行業是一個相對而言門檻更高,在這個領域之中,互聯網思維的營銷雖然有一定的效果,內容生態的打造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基礎性的技術創新在其中卻是起到了最為底層的作用。
從CES 2016乃至三星FORUM 2016論壇來看,2016年的智能電視行業,正在朝著屏幕技術、產品形態、軟件生態等各個層面深入進步。雖然軟硬件層面都有大的突破,但相關政策始終都是智能電視行業最的不確定因素。新技術和新挑戰正如一片汪洋大海,給所有廠商都帶來了希望與壓力。可以肯定的是,唯有那些具備軟硬件垂直整合能力的廠商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取得市場的主動。
當然,在虛擬VR的技術浪潮下,智能電視行業可能也會迎來一些來自於產品形態上的變革,虛擬VR+智能電視這種產品形態可能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
屏幕技術花樣最多,量子點、OLED、HDR、8K各領風騷
智能電視當下來看,其實更多是在一塊屏幕上進行繁多的技術創新。屏幕越大、越清晰、越鮮艷始終都是人類在這塊屏幕上的本能追求。
從老式的黑白電視開始,電視機這樣一款產品就始終在朝更大、更艷、更清晰的的方向狂奔,即使是在其誕生後92年的今天,也依舊如此。
在智能電視的屏幕技術這個層面來看,產品成為了各項新技術的試驗田。OLED、HDR、8K等各項新技術層出不窮各領風騷,這些技術可能在2016年會成為智能電視行業各家跟風學追趕的方向。
1、量子點技術
量子點技術也是近兩年來收到電視廠商歡迎的一項屏幕技術。其實,這項技術早在2013年就在索尼的4K電視上出現,這項技術被索尼命名為“TRILUMINOS特麗魅彩”,且在索尼的智能手機上得到了運用。也就是羅永浩曾經在發布會上所嘲笑的“特麗魅彩屏”。當然,這只是羅老師的無知。

量子點技術此後並未被索尼堅持運用,但這項技術被三星、TCL等廠商偷師學藝。2015年的CES論壇上,三星、LG、夏普、TCL、海信紛紛推出了采用量子點技術的智能電視。而在今年3月2日的三星FORUM2016論壇上,三星的新款SUHD電視再一次將量子點技術發揚光大。
量子點技術的原理是,內置特殊納米晶體管,在不過濾掉其他顏色的同時生成純粹的紅、綠、藍三色。也正是如此,屏幕不僅呈現出更多超精細色彩,而且畫質光感度更佳。量子點技術的優勢在於,功耗低、硬件成本低、叠代成本低。相比於8K、HDR等技術而言,量子點技術目前來看,是真正迎來了爆發時期,在2016年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已將普及到國內電視廠商之間。
2、OLED技術
OLED技術作為屏幕領域一項重要的技術其實出現的很早。早在2010年,三星就在自家手機S8500上使用了OLED屏幕,此後,歷代Galaxy系列的旗艦機使用的也都是OLED屏幕。OLED屏幕作為電視屏幕使用,則是在2013年1月。彼時,LG在CES上全球首次發布LG曲面OLED電視,這表明全球進入了大尺寸OLED時代。
OLED屏幕能耗更低、顯示黑色不發光;可視角度的問題較大,大視角下畫面不失真,響應時間是LCD的千分之一,顯示運動畫面不會有拖影等等一系列優秀的特性使得OLED屏幕成為了國內外電視廠商普遍追求的一項技術。此後,國內外電視廠商也根據OLED技術開發出了大量變種OLED屏幕。
值得玩味的是,當時早已在自家旗艦手機上廣泛使用OLED屏幕的三星並未堅持在自家電視上使用OLED屏幕,而是逆勢使用LCD屏幕並且力推曲面屏。當然,這只是後話。因為OLED屏幕有著成本過高、難於量產等各項現實問題。也正是如此,三星在2014年停產OLED屏幕電視。但是,據韓國媒體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三星正準備投資33億美元重啟OLED電視技術,三星OLED電視最遲將在2018年上市。
此舉其實與如今智能電視領域OLED的發展趨勢密切相關。OLED在2015年越來越成為行業趨勢,LG在多年的堅持之後正在逐漸享用OLED帶來的技術紅利,OLED屏幕在產能和成本上的平衡也逐漸達到了一個較為合理的水準。相信隨著在LG乃至勇於嘗鮮的國產廠商的帶動下,OLED電視在2016年還會有更為突出的表現。
3、HDR技術
電視上的HDR技術其實原理和手機相機上的HDR技術基本類似,都是通過提升畫面明亮與黑暗區域的反差,實現更好的畫質表現。這種技術下的智能電視將擁有更好的觀感、更出彩的色彩表現。
2015年,索尼、LG、飛利浦、松下、三星等一系列廠商都在推出或是準備推出HDR電視。從上遊國際廠商的技術發力方向這個角度來看,2016年國產電視市場可能會迎來一波跟風熱潮。不過,HDR電視仍然需要內容的支持,想要普及還需要一段時間。好消息是,Netflix以及華納兄弟等好萊塢等內容制作公司都已承諾其內容將支持HDR畫面。
4、8K電視
4K電視在今天尚未一統天下,且內容支持也尚不完整,8K電視便隨之踏來。其實,早在2013年的CES展會上,夏普曾展示過8K電視,但一直尚未宣布開賣時間。到了2016年的1月,這款夏普LC-80XU930X終於在亞洲部分地區宣布銷售,價格為16000美元。
雖然在目前4K電視支持尚不完美的情況下看,8K電視還只是一個噱頭,但CES 2016上,LG和三星都都展出了各自的98英寸8K超高清電視產品。而且日本為了配合東京申辦2020年奧運會,聲明在2020年開始8K數碼廣播。可能8K電視在這一兩年時間內成為國內外電視廠商潛心主攻的方向之一。
產品形態也是重點,曲面、分體、交互成探索方向
電視屏幕作為決定觀感的決定因素向來受到用戶的重視,但一款電視的體驗不僅僅是由其屏幕觀感所決定的,更是受到了產品形態的影響。智能電視發展至今日,如何突破傳統的交互方式,以此變革電視成為了下一步需要思考的問題
1、分體
分體電視可能也將成為2016年市場的標配。早在去年,小米、樂視、酷開、微鯨、暴風等一系列國產電視廠商都采用了分體電視的設計,以此來抵禦系統、軟件大升級帶來的硬件吃力問題。
雖然有人說,分體電視只是一個噱頭,對於電視的外觀、工藝集成沒有太多的好處,此前海爾、聯想的分體電視並沒有引起太多註意,分體電視的概念在過去早已被放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電視不是手機,電視不可能一年一換,分體電視起到了模塊化升級的作用。從大趨勢來看,分體電視已經成為了非常成熟的一項技術,這項技術有望在2016年得到市場普及。
2、曲面
這里首先要說到的是曲面屏幕。曲面屏幕其實嚴格來說,應該放在屏幕技術這個模塊來講。因為這更多的是屬於屏幕技術的範疇。但是從物理角度來看,其實曲面屏也有產品形態上的一些考量。
曲面由於其特殊的構造,會帶來的沈浸式的體驗效果。打個比方,在玩穿越火線這類槍戰遊戲時,曲面會玩家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因為在調轉視線的過程中,人眼無論是從哪個角度來看,都可以獲得相對一致的畫面,而且曲面帶來的景深,也就是視覺落差感也很容易給人身臨其境的快感。曲面帶來人的感官刺激是平面遠非能比的。
2013年,三星在CES上展出第一臺曲面電視之後,曲面電視一直都因為成本問題始終難以普及。但在2015年,隨著曲面電視產能及成本逐漸達成平衡之後,TCL、海信等國產廠商也紛紛將曲面電視的價格越做越低。如今在天貓上可以發現, TC和海信的55寸乃至更大屏幕的曲面電視店售價不過五六千元,這一價格和小米、樂視等互聯網廠商的同尺寸平面電視價格相差無幾。過去動輒萬元的曲面電視已經飛入了尋常百姓之家。
更值得註意的是,2015年年底,互聯網品牌樂視推出了自家的曲面電視,而根據小米內部人士透露,小米的曲面電視也將在近一兩個月內推出。市場傳聞,國家電子產品3C認證中心資料里小米正在申請的L65M4-AQ電視生產批準正是曲面電視。小米、樂視等廠商的推進其實已經點名了2016年智能電視市場的一個競爭方向——曲面即將成為主流。
3、交互
當年喬布斯重新定義了手機,今天也需要有人重新定義電視。
知乎上有網友說的非常好,從體驗的角度看,“智能電視”的交互問題是被動消費信息設備的替代交互方案問題。電視在用戶的客廳中不是一個主動獲取的信息源,而是消磨時間的對象。
智能電視今天真正的核心問題在於交互方式。一臺電視一個遙控器的交互方式其實是舊時代的產物。這個交互方式也決定了,電視這種產品只能成為內容消耗品,不能成為能容生產品。
甚至有人說,智能電視真正的問題不是如何與人交互,而是如何顛覆產品形態,和人之間塑造全新的交互方式。
如果智能電視不能解決交互這個核心問題,其實這個產品其最終命運是非常可悲的,終究要隨著被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送進歷史的墳墓。
當然,停留在現有技術階段來看,智能電視很難給人帶來其他的想象空間。你不能要求一臺屏幕和一個遙控器能帶來更多amazing的體驗,新體驗的背後還是要有新技術在背後作為驅動。
目前來看,國內的有部分廠商其實已經體現出了自己的思考。這些廠商特立獨行,似乎已經踩對了方向。以暴風為例,暴風旗下的暴風電視以及暴風魔鏡結合在一起時,可能可以探究到智能電視未來的形態和方向。
事實上,不僅僅存在暴風與VR的奇妙組合,樂視與VR、小米與VR也都在呼之欲出。從整個行業的探索趨勢來看,這可能會是方向所在。
因為智能電視和虛擬VR放在一起時,或許會產生不一樣的化學反應。以NextVR為例,這樣一家致力於發展虛擬現實電視直播服務的公司已經成功制作了NBA最新賽季第一場虛擬現實直播內容,並且獲得了時代華納和Comcast的3050萬美元的投資。未來在國內,虛擬VR+內容制作+電視硬件這種模式可能會成為不少廠商的選擇。
寫在最後:
對於智能電視而言,屏幕技術上的量變十分重要,產品形態上的質變更是未來。只是在今天這個一切都不那麽確定的技術浪潮下,智能電視能進化成何種狀態,都是一個未知數。
騰訊科技2015年度最具影響力自媒體,鈦媒體2015年度獲獎作者,百度百家認證作者:吳俊宇;微信號:852405518,微信公眾號“深幾度”,轉載請保留版權內容。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吳俊宇,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