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債務潮水之下的全球經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008
咨詢公司麥肯錫警告稱,世界經濟仍然建立於債務之上。
該公司評估發現,自2007年以來,全球47個國家的政府、企業、家庭和金融公司債務增長了57萬億美元至199萬億美元,增量相當於他們GDP總和的17%。
盡管17%的比重小於金融危機前七年增長的23%,對於希望世界經濟在大蕭條之後能走上更加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人來說,這一數據無疑是一種嘲諷。過去七年中,僅(47國)政府債務就增加了25萬億美元,而新興市場經濟體占到了所有增量債務的近50%。
麥肯錫表示,沒有理由認為債務上升趨勢會很快結束。

(各部門債務水平占GDP比重)
以下三點是麥肯錫認為特別值得擔憂的:
1. 債務過高,無論是財政緊縮還是經濟增長都解決不了問題。
政客們需要考慮更多非常規措施(來解決債務問題),包括出售資產、一次性加稅以及債務重組等。

(發達經濟體各部門債務占GDP比重)
2. 部分國家的家庭仍在刺激債務增長。
80%家庭的債務高於2007年,包括部分北歐國家以及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右圖顯示部分國家債務水平繼續上升)
3. 中國債務正在快速增加。
由於房地產和影子銀行體系的發展,中國債務較2007年的7萬億美元翻了三倍至28萬億美元,是其2014年GDP的282%,債務水平比德國或者美國都要高。
尤其讓麥肯錫擔憂的是,中國許多債務都與正在放緩的房地產市場相關。

(2014年中國債務水平達到GDP的28%,高於部分發達國家的債務水平)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潮水退去?巴菲特面臨公信力挑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618

股神巴菲特和他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在整個投資界可謂無人不知,但是對於伯克希爾如何在近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內保持強勁的業績增長卻是華爾街一大謎團。隨著巴菲特退休的日期越來越接近,伯克希爾的“免檢”標簽可能面臨挑戰。
自1965年成立以來,伯克希爾給予股東的總回報率達到了驚人的693000%。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總規模達到5170億美元的金融巨頭,最近幾年的財務披露卻越來越不透明。行業分析師、保險行業專家和企業治理行家都對其透明度提出了質疑。隨著巴菲特退休的日期越來越接近,伯克希爾的“免檢”標簽可能面臨挑戰。
追蹤投資銀行的行業分析師Meyer Shields就表示,
實際上,我們對於伯克希爾知之甚少。評估公司的盈利質量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對沖基金經理Douglas Kass更是直言,
巴菲特試圖將自己塑造成整個金融行業透明度的標桿。但是銀行系統在過去一個商業周期中已經因為衍生品泛濫和各種內幕秘密而瀕臨崩潰。
在去年11月全球監督性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公布的“企業透明度報告”中,伯克希爾的得分僅有35分,總分則為100分。這一表現幾乎排名墊底。
作為民粹主義的代言人,巴菲特最為著名的一句話可能就是“我會選擇投資一些連笨蛋都會經營的企業,因為總有一天企業會落入笨蛋的手中。”
而對於市場關於透明度的詬病,巴菲特並不在意。“由於傳統會計準則的限制,統一的財務報告會讓我們的業績被低估。在我們的投資理念中,我們寧可選擇那些實際價值超過報表顯示的公司。”
伯克希爾哈撒韋名義上是一家金融服務公司,主要通過旗下的汽車保險公司Geico和Gen Re再保險運作。但是在職能上,他更接近像一個“大雜燴”。鐵路業務(北方聖太菲鐵路運輸、北美第二大貨運鐵路BNSF鐵路),私人飛機業務(Netjets),內衣業(Fruit of the Loom),炊具(The Pampered Chef)等等應有盡有。
對於一些企業,比如BNSF,伯克希爾公布了財務細節,另外一些公司,尤其是核心業務保險公司,伯克希爾卻寧願算糊塗賬。Geico和Gen Re再保險業務巨大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潛在風險到底如何,投資者和分析師都很難回答。包括承保費用、承保開支、凈賺報廢等核心數據均未公布。
和其他大企業不同,伯克希爾甚至都沒有投資者關系部門。巴菲特也不允許對公司年度會議進行錄像或者錄音。
盡管如此,伯克希爾的股東並未要求公司公開更多的信息。Seabreeze Partners Management總裁Kass表示,“伯克希爾的股東並非正常人,他們對巴菲特言聽計從。”知名博主James McRitchie則認為,“懷疑巴菲特似乎就是在質疑你的教父。”
或許,巴菲特自己的一句名言“只有當潮水退去的時候你發現誰一直在裸泳”將成為他和伯克希爾哈撒韋未來的最好註解。只有當巴菲特正式退休或者的確有一些壞消息浮出水面之後,才能知道他們是否會走向神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當潮水退去,什麽樣的O2O公司能存活?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25/151674.shtml
現在獲得投資的O2O項目太多,創業者都快不夠用了。
互聯網泡沫總是在每一次資本瘋狂追逐,創業者狂熱投身之下誕生,遙遠的2000年互聯網泡沫,到前幾年的“千團大戰”,歷史總是在重複。
任何一家創業咖啡館,眾多“創業者”們都在談論著各種O2O,由於O2O涉及到傳統產業,很多傳統產業的人士也加入了進來,許許多多的人都在說自己正在策劃一個O2O項目,看能不能融幾百萬雲雲......
無論是上門按摩,或是上門美甲,現在的O2O項目大多數都是資本催熟的“巨嬰”,一旦潮水退去都很難存活。究其原因,是這些O2O項目只是披著互聯網外衣,本質卻還非常傳統的偽O2O項目,並沒有創造價值。許多所謂O2O都只是依靠資本和營銷短期撐起來,成為一個多余的線下服務銷售入口,對比其他傳統銷售渠道,長期看其實不具備競爭優勢。
只有創造價值的公司,才有改造行業的資格。
打車軟件提高了出租車資源的優化配置;Uber本質上是剔除傳統利益分配,效率更高的出租車公司;送餐上門服務提高了餐廳的翻臺率......
回觀那些真正靠譜的O2O公司,並不是營銷做得多好,而是“長期穩定的提高產業效率”,沒有達到這條標準的都只能算偽O2O項目,必將死去。
分享兩個我最近接觸的案例,他們的O2O項目都是利用互聯網提升了傳統行業數倍的效率,只有這樣的O2O公司才能升級產業。
一年內售額飆升10倍,O2O資源整合爆發模式
2014年之前,我所接觸的“寵寵熊”只是一家寵物用品電商,做了兩年多不大不小,月銷售50萬左右。之後寵寵熊的創始人徐成決定堅決轉型。
徐成發現,寵物服務業才是巨大的藍海市場。徐成自己養了五條狗,合夥人呂少華也是做了十年傳統寵物行業的業內人士,他們深知中國現有寵物服務完全無法滿足寵物主們的需求。
在傳統寵物護理業市場中,存在著許多傳統服務產業普遍存在的問題:1、服務粗糙不標準,設備簡陋,用戶體驗差;2、夫妻小店為主,價格不透明,毛利高達不合理的500%~1000%——宰人現象讓回頭客很少。惡性循環下寵物服務市場一直沒有被真正的打開,很多寵物主只能自己動手
美國家庭寵物飼養率為62%,年銷售規模550億美元;日本家庭寵物飼養率45%,年銷售規模150億美元;而中國目前一線城市寵物飼養率尚不足15%,未來寵物服務市場有著廣闊的空間。雖然中國寵物市場正處於爆發期,但是寵物服務業卻遠遠沒有跟上。
把互聯網的交給互聯網,用O2O提升服務
2014年4月,寵寵熊決定用O2O模式切入寵物服務中高端領域。寵寵熊把業務區分為兩塊,線上電商銷售產品,線下寵物店提供優質服務,而不是腦子一熱的各種上門O2O,服務質量沒法保證。
寵寵熊優化配置為上,把互聯網的交給互聯網,線下的交給線下。
養寵物的人基本都講究生活質量,寵寵熊的線下店首先給寵物主好的體驗,做寵物咖啡店的模式,無論是寵物美容SPA、修剪的工作臺、淋浴等設備,還是寵物主人的等候和休息區,都經過精心設計,打造一個與傳統寵物店完全不同的消費體驗。
徐成信奉蘋果公司的“體驗式消費”,真正打動消費者的是接觸到產品和服務那一刻,而不是營銷的自吹自擂,做好體驗自然不用愁銷售,去年下半年兩個新店,寵寵熊線下店會員轉化率高達40%。消費者成為會員後,即可享受免費接送服務。同時可以通過官網在線上購買寵物用品,由設立於各城市的倉庫配送到門店,再由門店的司機配送到家。
徐成說:“一旦成為寵寵熊的會員,我們將照顧你一生的吃喝拉撒”。
寵寵熊的“體驗”和“口碑”,讓寵寵熊的線下服務體驗做得越好,越能增加電商銷量,獲得更多客戶資源。越是效率低下,簡單粗放的行業,如果是合理的改造再加上新的模式,會爆發出驚人的能量。
就這樣“線上+線下”共同受益的商業模式快速運轉,使得寵寵熊快速爆發。寵寵熊利用O2O模式升級了產業效率、提升服務,只用了一年時間就從行業排名100余名,上升到了前三名,月銷售額50萬左右增加到了800多萬。
O2O的擴張性
高效的O2O模式,讓寵寵熊的運轉速度遠超傳統寵物連鎖店。基於O2O的信息管理模式,讓寵寵熊可以高效管理各個店,傳統行業“加盟店不好管理”的魔咒被破除,因此寵寵熊決定開放加盟,讓更多寵物行業從業者也分享O2O升級傳統行業帶來的紅利。
加盟模式讓優秀的寵物美容師不再是員工,而是成為合夥創業者,寵寵熊提供平臺,一起創業,收益一起共享。通過多種方式吸引行業優秀寵物美容師加入,並打造他們,讓他們成為行業明星,得到真正的成長和社會的尊重。
寵寵熊還用高效O2O模式的大量培養優質寵物服務業人才,寵寵熊成立“寵寵熊培訓學校”。傳統寵物行業沒有行業標準,服務參差不齊,從業人員素質不高,也不像擁有技能的人群一樣獲得社會尊重,所以收入低,人員流失速度很快,無法培養專業化的人材。寵寵熊選擇和日韓、臺灣等地先進的寵物美容機構合作,傳授管理和技術經驗,成批量的輸送優質寵物服務業人才。
寵寵熊依賴高效O2O重新整合了行業資源,從“體驗”這個維度完全顛覆了這個傳統寵物服務業。
未來,寵寵熊還會從基礎美容護理著手,延伸到提供寵物健康SPA護理、寵物造型、高端寄養服務等寵物全產業鏈。基於O2O的效率高速整合能力,讓他們有可能成為下一個PetSmart(PetSmart為全球最大的寵物行業上市公司,在全美擁有1300家線下店以及線上電商平臺,市值80億美元)。
目前寵寵熊正在進行B輪融資,多家頂級投資機構都伸出了橄欖枝。
提高餐廳效率,才是餐飲O2O王道
投資了滴滴打車的天使投資人王剛認為,O2O只有提高一個產業的效率,才是創造了價值,只有創造價值的東西,才有改造產業的資格。
餓了麽和寵寵熊一樣,都是提升了產業的“效率”,所以才能成長為平臺級O2O公司。餓了麽專註利用互聯網優勢,結合大家使用的設備(手機)打通餐廳和消費端,提升餐廳的“翻臺率”,升級消費體驗。
一位資深投資人說:”如果大量的B端不在你平臺上玩,這個平臺就無法聚集有能力服務C端的資源"。餓了麽和寵寵熊一樣,都是高效整合了B端資源,使得服務能力和產業效率提升了一個層次。
2012年時處於爆發前夜的“餓了麽”,只在北京上海布局,剛獲得B輪融資,日均訂單也不過數萬單。但其為眾多餐廳提升30%~50%的翻臺率,已經顯現了其對於餐飲行業巨大價值。
我經常光顧家旁邊的黃燜雞小店,每天依靠餓了麽能售賣30~50單左右,占了銷售的一半。
隨著後來大量資金引入,餓了麽擴張到全國,“效率黑洞”把全國數萬家餐廳都“吸”入了餓了麽平臺。如今餓了麽已經成為了一家日均訂單突破120萬,覆蓋十萬家餐廳,估值20億美金的超級O2O平臺。
O2O模式,效率為王
以上案例,皆是我接觸對於傳統行業產生巨大價值的O2O項目。
在宏觀經濟學中,高社會效率的產業模式必會淘汰效率低下的模式。對於O2O來說,如何更好的優化配置產業資源,提升效率才是正道,才有成為平臺級O2O公司的資格。而太多資本以及創業者,卻妄想給很多與效率無關的商業模式披上O2O的外衣,以此來說故事,獲得更多狂熱的資本。
多年之後,但我們回望這段歷史,或許才會發現她的偉大——就如同工業革命一般,互聯網革命再次提升了整個社會的效率。而存活下來的是那些偉大的公司,他們再次提升了人類社會的效率。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韋物主義,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DCM合夥人曾振宇:O2O潮水已過,企業級服務將誕生更多機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12/154662.shtml
導讀 : DCM合夥人曾振宇詳細述說對2015年創投圈的觀察分析,以及對2016各個細分領域的見解,從他的經歷來感受整個互聯網TMT領域的潮起潮落。
2015上下半年反差很大
2015年創投市場上下半年的反差很大,曾振宇認為主要表現在四個現象:一是,上半年市場上的熱錢非常多,除了大量機構投資者的錢,大量人民幣投資者、戰略投資者、產業投資者及政府的錢,都在資本領域湧動;二是,在2C領域里,與戰略投資者相關的都競爭很激烈,雖然這些生意都是有存在價值的,但是超強的競爭讓變為兇險的熱帶叢林,不小心就會被吃掉;第三,在企業端開始有很明顯的增長;第四,人民幣基金和美元基金的競爭,上半年拆的一塌糊塗。
但是到了下半年,基本上從第三季度開始,投資熱度就極具下降,很明顯的一個現象,以訂單補貼為主的生意都面臨各種挑戰,“融到錢因為估值過高,再融錢很困難很尷尬,沒融到錢連尷尬的機會都沒有,立即就面臨生死攸關,”因此,到了下半年人民幣和美元的競爭突然就變得很弱,“人民幣接盤俠也變少了,大家都願意去找更早期的項目”。總的來說,2C端的公司在BAT的擠壓下生活的的很痛苦,2B端的雖然好一些,但是也面臨估值和預期上的壓力。
從DCM投資的細分行業看未來的機會
梳理曾振宇在DCM這些年的投資案例,不難發現,他的投資不算高產,但卻很精準,而且基本回報周期很長,這讓我想到了他說的,“特定人群不補貼有價值慢增長的項目”,從唯品會、58同城、途牛、Ucloud到中華萬年歷,很多項目都發展成了各自領域的獨角獸。
DCM投資的途牛已經上市,2015年在旅遊領域他們又投資了妙計旅行,但是談到這個低毛利高競爭的領域,曾振宇卻顯得很理性,“旅遊的確是個大市場,出國的趨勢也不可逆轉,但這里面帶來的機會卻不會太多,”他認為,一個機會是消費習慣和行為習慣帶來的,比如做旅行的行蹤助手,另一個是用戶習慣帶來的,按照人群習慣、特殊目的等來劃分。
相較於旅遊,他則認為企業級服務里面的機會更多,在基礎設施層和應用層都有很多機會。具體來說,基礎設施層比如企業社區的雲服務、雲服務存儲、數據庫都;應用層實際上就是各種垂直類功能的,比如CRM、HR軟件以及不同行業應用。但是他表示,這些機會可能也不會在消費者端、在短期的時間內變的很大,“但是這個領域確實是VC可以看得到預期回報的領域”。
而作為投資了好大夫和丁香園的醫療領域,曾振宇透露DCM會看各種服務模式而不是硬件研發的模式,“我們對服務模式更熟悉也更有興趣,但是具體是怎樣的服務模式這還是未知”。
過去幾年,DCM一直在做教育領域的嘗試,投資了萬學教育、51Talk等,曾振宇表示,教育領域新的方向更多還是要技術對教育的變革,不管是授課的方式、授課的時長還是互動的方式要有變革才有新的創業者的機會,純粹的集中資源的、O2O地推的可能比較困難一些。
DCM一直很看重電商領域的投資,也獲得了很多回報,從早期的當當網到近期的唯品會,都已經上市,曾振宇也透露新一輪的基金對電商還是有布局。但是不可否認,電商本身就是一個強激烈、強競爭的領域,有點像O2O,但是相比O2O它的挑戰是固定成本的投入更大,各種物流存貨的風險更大,“但是好處是在電商競爭最激烈的時間段,巨頭的幹預比現在的O2O要少一些。”曾振宇將電商比作很兇險的生意,“投了很多,有些也並不太好,現在也不是投資電商好的機會。”
與此同時,他還表示,消費升級帶來的改變讓用戶可能更需要小眾化的牌子,更精致的服務,“我做了一個大碼美衣的項目,針對胖女孩的需求。”電商的發展途徑無外乎有三種,聚焦在特殊人群、售賣方式的變化、社群的變化,談到現在的網紅模式,曾振宇則認為網紅的規模還是有局限性,不太能達到VC投資的標準。
最後,談到之前餓殍遍野O2O,曾振宇認為,還會有一些公司留下來和電商一樣變成很大的公司,但當然也有一部分公司非常困難,作為一個投資早期O2O的VC來說現在可能不是最合適的時機,這波潮水已經過去了。
總的來說,曾振宇對2016年整個市場會的論調偏向理性,不適合做大平臺的事情,創業機會也不會很多。很好的AR、VR行業,DCM會更關註一些垂直行業的應用而不是硬件的制造。對於目前十分火熱的IP,曾振宇則給出了盛大文學的案例,“最早的IP聚集地,卻做了很多年”,他認為,IP是生老病死的邏輯,區別只是在不同市場里對這個事情的定義、邏輯、估值體系的差別,這個會更有利於人民幣基金。
糖要嘗到才知道是甜的,在DCM的經歷也一樣
在一個足夠大的市場尋找快速增長的機會,團隊要堅強、擅學習的,對於自己的投資邏輯,曾振宇表述的十分簡單。在他看來,創業對體力、腦力、情緒都是很大的挑戰,“途牛的團隊就是這樣,很拼卻不是很辛苦,整個團隊的精神狀態都很好,把各個方面都處理的很好,”幾年的時間,他們從不懂旅遊變成旅遊領域的專家,從剛畢業的學生兵變成企業家,從管幾個人到管成千上萬人的團隊,每一步都是一個坎,“市場的機會要對,但是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企業家”。
DCM現在在北京的團隊還是7個人,這和任何一個商業模式一樣,曾振宇認為這樣有優勢也有劣勢。雖然內部、外部的溝通很高效、無障礙,和企業的溝通也比較頻密,但卻會有一些挑戰,在看項目上也會有一些壓力,這樣的方式可能會錯過一些好的項目,也不會做系統的宣傳工作。
在DCM的這些年,曾振宇經歷了從小到大的發展,對於企業從理性到感性的發展都有深切的認識,“這種經驗確實要經歷過才有深刻理解,就像糖是甜的也要真的嘗到才知道是甜的。”而從方法論和投資邏輯上來說,要做比企業家退後一步的company builder(公司建築商),在不瞎幹預的情況下幫助企業。投資人更要努力學習新的知識,創業爆發的階段每隔幾年不一樣,這個也是對投資人很大的挑戰。
聊到最後,曾振宇還是感嘆現在的創業熱情高,“我春節的時候參加你們的活動,大年初三,我手機從早上6點到晚上11點一直響個不停,收到的BP各個行業都有,但是創業確實是件很艱苦的也都很不容易”。
曾振宇最近很喜歡的電影人物形象是《火星救援》里的馬克·瓦特尼,“ 火星上的魯濱遜,挺酷的。”
最後的彩蛋
逐鹿X:接觸的創業者這麽多,您個人不喜歡什麽類型的創業者?
曾振宇:這個有點太得罪人 ,比較害怕一直在創業從來沒成功的創業者(笑),創業很成功是小概率事情這個我們理解,但是創業很多年連續創十個八個的公司還沒成功,或者同時創幾個公司的也很嚇人。也不太喜歡臨時拼湊的團隊,背景很亮,但是最好是有機生長在一起的組織和團隊。
逐鹿X:2015年有很多出生在火熱領域的公司,但是2016年這個領域並不很好,您對他們的建議是什麽?
曾振宇:換領域是不現實的,組織結構也是這麽設計的,這是一個事實很多企業很困難,也會被淘汰。但是我認為,服務質量和用戶價值在今年會遠遠超過訂單的價值,很多有訂單也融不到錢,所以在今年能夠存活的公司就會有存在的價值。
逐鹿X:對創業者選擇投資人的建議?
曾振宇:既要誌同道合,也要選擇不要選擇一味只說好話的投資人,回到DCM,我們也一直想做到和創業者100%溝通無障礙的投資人,在創業者情緒高漲的時候也要適當的潑潑冷水,長期來看也是最合理的。
逐鹿X:作為投資人,這麽多年的投資案例中有什麽遺憾嗎?
曾振宇:肯定有的,這個遺憾有兩種,一個是你不熟悉的領域,你看到了這個項目,但是因為不熟悉所以不敢投,另一個是熟悉的領域,卻因為貴了一點點而不得不放棄,這也是作為機構的投資人的一個遺憾。屬於你的你沒有把握住就遺憾,不屬於你的你沒有把握住就不遺憾。
逐鹿X:對2016年整個創業圈的預測,對現在創業者的建議?
曾振宇:2016年會回歸到前幾年正常的狀態,創業圈還是中國經濟里最熱的一部分,最好的人才、最多的錢、最多的希望都在這里,但是在16年這里的錢還是會少很多,畢竟大家都會理性很多,對於新的創業者會回歸正常,先要活著活好。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範晶晶,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風口下的網紅直播:潮水退去,會有人裸泳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1644.html
“潮水退去,會有人裸泳”。
YY娛樂總經理周劍這樣評價2016年的“直播熱”。在周劍看來,雖然今年市場的聲音非常喧囂,但依然要理性看待這股直播熱潮。
事實上,一切的市場和融資數字都在預示著直播行業正成為一個龐大的新市場。在應用商店里,視頻直播類APP已經超過百家。還有業內人士統計,直播平臺投資估算額在2013年約為1.7億,2014年為7.9億,2015年達到23.7億,增長率接近300%。
對於網絡直播平臺業務的YY(歡聚時代) 而言,在叫停私有化後,如何應對這場BAT都已入局的直播大戰?圍繞直播的智能硬件領域如何布局?
“內容生態決定勝負,內容生態在PUGC上見高低。打擦邊球、博眼球是做不大的。”周劍這樣說。
除了網紅還看什麽?
從一個語音傳輸工具起家,YY逐漸演變為娛樂直播平臺,從秀場模式到泛娛樂直播領域 。
6月22日,YY直播宣布品牌升級為YY LIVE,並推出直播無限合作計劃,以及包容個性藝人、跨界文化、明星夥伴在內的多元的內容生態布局,與華策影視、芒果娛樂、PPTV、ICC賽事等專業化的內容方展開合作。例如,“直播公眾號”和“頻道合夥人”項目中,YY將與合作夥伴共享平臺用戶和直播頻道的權益。
與此同時,YY宣布進軍硬件,發布了一款名為“YY LIVE 直播機”全高清編碼直播盒子的硬件。
在這背後,YY娛樂副總經理簡曉瑜認為,直播平臺完美的內容生產模式結構應該是金字塔形:大眾化的UGC是底層,專業指導下的UGC,也就是PUGC (Professional User Generated Content,專業用戶生產內容)作為中間層,高質量定制化的直播PGC則構成了頂層。YY從早期的群體UGC生態,逐漸進化為PUGC生態。
PUGC能夠在內容產量、內容品質、生產成本等維度上達到一定平衡,滿足當前市場上用戶的娛樂需求。而YY LIVE要做的是在管理、產品、內容等方面打造強大的PUGC生產模式,幫助市場參與者建立和提升PUGC內容生產的能力。
在簡曉瑜看來,直播平臺要能夠發現內容生命力,主動發展提升內容生產力,幫助發酵內容影響力。在進行新增品類內容的開發時,能夠利用這些辦法,快速複制快速發展,迅速進行內容生態的更叠。由此架構的空間和平臺,最有利於內容生態進化,也讓PUGC的爆發力和耐力帶動起YY的競爭力。
此前,歡聚時代公布的2015年財報數據顯示,在線音樂及娛樂業務的營收達33億元人民幣。
BAT入局下的直播紅海
2016年被認為是“中國網絡直播元年”,視頻直播節目所創造的收視率超過以往任何時代。全民直播的背後,是各類直播APP的紅海之爭。不僅僅是YY、映客、花椒等直播平臺,BAT也都以不同形式入局直播領域。
艾媒咨詢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在線直播平臺數量接近200家,其中網絡直播的市場規模約為90億,網絡直播平臺用戶數量已經達到2億,大型直播平臺每日高峰時段同時在線人數接近400萬,同時進行直播的房間數量超過3000個。
但從當前的直播競爭格局而言,此前熊貓TV副總裁莊明浩直言,“對於初創公司而言,想做大一統的直播平臺可能性已經非常小,只能尋找垂直或特色領域切入。”
“YY不懼競爭。”周劍這樣對記者說。她稱,現在進入直播領域的有幾種人:一種是擁有流量,認為直播是比較好的變現渠道,想用直播做流量變現;另一種是擁有內容,借直播打開內容的窗口;還有的是出於對直播容易出錢的理解而進場。
“直播一定是內容生態起決定性勝負。”周劍說,面對競爭只有兩個態度,第一個態度是,有競爭是好事,YY早幾年做直播非常寂寞,一度覺得這是不是很小眾的產業,今天看到這麽多的創業者加入,包括BAT的進場,可以看到這個行業的未來是有巨大空間的,已經被市場認知,因此競爭帶給YY更多的期望理想和對未來挑戰的勇氣。
“第二個,面對競爭,YY有自己傳統的優勢,是真正要把直播當事業去做的平臺。如果直播平臺主要思考的是變現的問題,我相信它只是一個過客。”周劍說。
值得一提的是,同為“雷軍系”,小米也已經推出自己的直播產品“小米直播”。在不久前的小米無人機直播上,雷軍更是表示:“手機直播這一偉大的時代來臨了。這種方式以全新的互動形式,動員企業家也來玩一玩。”
而對於如何看待與小米直播的競爭,周劍表示,大家在各自領域思考內容的搭建方式,未來雙方將進行版權以及優質內容的雙向互通共享。
他們都在離開電視,但潮水的方向改變了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8/162185.shtml
他們都在離開電視,但潮水的方向改變了嗎?
希望一波電視精英的進入,可以改變當下視頻潮水的方向。
本文由我是波波夫(微信ID:trip517)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波波夫。
又一位電視人投身互聯網。
在今年初的演講節目《一席》中,她曾這樣描述2003年以來的生活:
「在過去的十四年時間,我一直在做一件事,有關人、人生、或者說命運的這樣一檔節目。這個節目一共講述了大概800個人物的故事。其實你聽越多的故事,聽越多的跌宕起伏,等到這個故事講完了,你會覺得越來越無話可說。因為沒有什麽語言可以形容你聽到這些故事的滋味,也就是說,沒有什麽準確的語言可以描述出人間況味。」
關於她自己的故事也是如此。她出身於北京一個普通工人家庭,成名於鳳凰衛視「911」直播。她曾對媒體回憶那個晚上:「奔進公司大樓——那是一個極為熟悉的路線——上樓梯往右走是化妝間,向左走是演播室,我下意識地選擇了左邊。」直播中,她的一句開場白「對不起,我沒有化妝」,讓許多人記住了這張新鮮的面孔。此後,她主持了中國電視史最為著名的紀實性新聞系列片之一的《冷暖人生》。
她是陳曉楠,在前幾天主持2017博鰲亞洲論壇IT領袖圓桌會時,一句不經意的「我們騰訊」,證實紀錄片導演陳曉卿在3月20日發送的那條微博:「我妹離開鳳凰衛視加盟鵝廠。」次日,騰訊娛樂頻道刊登《知名主持人陳曉楠確定加盟騰訊 曾任職鳳凰衛視》,正式確認陳曉楠入職騰訊。
自此,中國電視界三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新聞人——柴靜、閭丘露薇、陳曉楠悉數迎來人生的轉折。柴靜離開央視後,最近已漸漸淡出公眾視線;告別鳳凰衛視後,閭丘露薇轉向研究,目前就讀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相比之下,陳曉楠的選擇,更富想象力。加盟騰訊,將給這家老牌門戶帶來哪些變化?或者更大範圍內,能否扭轉當下網絡新聞內容等過度娛樂化、低級趣味化的傾向?新聞專業主義傳統能否在互聯網上得以延續?目前,騰訊官方暫未公布陳曉楠的具體工作內容,但有消息稱,她將在主持人身份基礎上,參與公司媒體業務的管理。但就僅引入陳曉楠上,至少有三點信號值得行業關註:
首先,未來主流內容平臺將會把更多資源投註在原創視頻與深度內容制作上,用更專業、國際化的團隊打造高品質內容。
也許很多人並沒有看過《冷暖人生》,但依然可以從這檔節目的座右銘中感受它的氣場:「冷暖人生,人生如戲,關註發生在普通人身上的命運起落,聆聽來自城市邊緣的呼吸。」其中《華山挑夫》一期節目曾獲第43屆芝加哥國際電影節的電視紀錄片類「藝術與人文貢獻銀雨果獎」。
可以想象,隨著一波電視人的轉入互聯網,勢必將給當下網絡內容註入更多活力。從2013年起,網站的自制內容就開始正朝著傳統電視節目的標準化發展,綜藝節目和自制劇最先成為試驗田,甚至還出現網絡節目反向輸出電視臺的案例。例如,騰訊視頻《我們15個》就曾在東方衛視播出,優酷、土豆《侶行》也登陸旅遊衛視,樂視網《十周嫁出去》反輸到安徽衛視。
中國互聯網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評價當下的網絡自制劇稱,「國內的網絡自制劇在專業性、觀賞性和藝術性上也有顯著提升,品牌意識、精品意識增強,部分網絡劇躋身年度熱劇行列。」
其次,隨著更多傳統優秀電視人的轉入,視頻市場將掀起一股專業生產與草根原創的對決。
網紅推動的直播、短視頻的全民流行,大概是2016年以來內容產業最重大的變化。一批網紅聚集秒拍、美拍、微博、快手,成為主要的內容生產者,形成了今日網絡視頻的完全娛樂化奇觀:以太研究院發布的《網紅行業研究:進擊的短視頻昭示網紅新趨勢》稱,
2016年最火的短視頻主要集中在吐槽搞笑類(papi醬)、化妝時尚類(羅休休)、扮醜類(艾克里里)、歌唱拉家常(skm破音)等。
據易觀國際統計,2016年,98.10%的短視頻時長控制在60s以內,47.88%的短視頻集中在10-15s。短視頻的流行,既迎合了移動時代用戶的消費習慣,同時也進一步推動了內容消費的碎片化,這與過去人們坐在電視機面前一連看上幾個小時截然不同。
在網紅的餵養下,從快手到今日頭條,在這些坐擁巨大流量的內容新貴中,高舉信息分發大旗、淡化媒體責任,不僅推波助瀾內容消費的碎片化,同時也把中國的內容市場驅逐到一個興趣叢林,這正是許多人常常忽略的內容霧霾。類似《華山挑夫》這樣的紀錄片節目,在當下猶如一劑稀缺的純氧,但是更年輕一代的用戶會為類似內容買單嗎?
在一個多元的時代,用戶的消費習慣也許只有趣味的差異,而無關品味高下之別。一如青年王朔一代,習慣用《林海雪原》里的「 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作為接頭暗號,趙薇在《致青春》里安排的《紅日》大合唱讓90後錯愕不知梗從何來。今天快手上的「雙擊666、老鐵沒毛病」,若幹年後,何嘗不是另一種青春記憶。只是這樣的青春看起來粗糲得有點硌牙。
最後,電視式微已是定局,但這仍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網絡視頻必然接過電視曾經扮演的社會功能,從娛樂、教育到監督,不一而足,未來的內容市場必然是一個融媒體時代。
我們仍然處於電視與互聯網融合的漫長歷史過程中。全球範圍內看,電視依然強大。
歐洲國際節目數據中心在2017年3月發布的《全球電視信息年鑒》稱,2016年,法國人均每日收視時長達3小時43分鐘,「電視的影響力也比普通人想象的更加強大,在法國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個人電腦等其他屏幕收看視頻的比重僅占總數量的百分之一,幾乎無法撼動電視機的收視霸主地位。」而勤勞的中國人則比法國人少看一個多小時電視——每日收視時長2小時26分鐘。
美國記者倫納德・ 小唐尼、羅伯特・G・凱澤在《美國人和他們的新聞》中曾開宗明義指出:「新聞即娛樂」,新聞的東西存在於大眾娛樂節目———黃金時段的電視雜誌之中,電視和廣播的談話類節目,名人雜誌,這是一個將事實、傳聞、意見甚至文學混在一起的地方。這與今天的網絡視頻多少有些相似。
電視強大的娛樂功能,被網絡視頻完美繼承,借助社交網絡、個性化分發等全新的技術和組織形式,網絡視頻蛻變成一個比電視更為「娛樂至死」的超級娛樂工具,但電視教育和社會化功能,網絡視頻卻尚未完全承襲,或者說當下的直播、短視頻平臺的內容,對年輕一代的影響的呈現還有待時日方才顯現。從老派一點的角度看,希望一波電視精英的進入,可以改變當下視頻潮水的方向。
[本文由我是波波夫(微信ID:trip517)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波波夫。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電視
娛樂
互聯網
贊(...)
分享到:
“新零售”,如何改變潮水的方向?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518/163183.shtml
“新零售”,如何改變潮水的方向?
未來新零售一定會將商業數據數據化,實現新的“三通”——商品通,會員通,服務通。
整理 | 李白 編輯 | 張曉軍
零售業的前世今生
百貨商店最早在公元1600年左右產生於日本,日本三井家族的第一個成員在東京創辦世界上第一家百貨商店。工業文明帶來了機器大生產和多樣的生活方式,機器大生產則進一步帶來了分銷形式的變化,使得大量批發商出現,而這又為機器大生產提供了保證,於是商品日益豐富,新型的零售商店由此有了發展根基。
19世紀中期,世界上出現了最早的連鎖商店,工業化大生產和流通手段的更新,為連鎖商店的崛起提供了可能性。到1962年,以沃爾瑪為代表的超級市場快速發展,成為了現今的主流業態之一。
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零售一直以百貨商店為主要業態,之後伴隨著超市的進入,連鎖經營方式也一同引進,隨後外資帶來了便利店。接著,大型綜合超市、倉儲商場、專賣店、購物中心以及無店鋪銷售等形式相繼出現,開始打破百貨商店單一業態的格局。
90年代後,在計算機硬件設置和互聯網的推動下,以亞馬遜為代表的網購業態得到快速發展,2003年創立的淘寶開啟了中國人民網購新時代。一時間電商對於實體店鋪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傳統零售業態也逐漸走向衰微。
那麽,是誰殺死了傳統零售?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他們本身,多年來傳統零售飽受詬病的價格暴利、服務體驗差、供應鏈管理落後等等問題,都將他們到了懸崖的邊緣。於是,後來大家都開始轉向線上購物,但線上購物並不能給予的是,消費者全面的購物體驗。
比如在服裝的試穿方面,可以說是一大空白。尤其對於女性來說,購物過程中,體驗試穿本身就是最大的樂趣。很多實體店都在抱怨網店搶了生意,但如果能從自身角度出發,為顧客打造良好的體驗,何愁生意沒得做呢?
2016年10月,在阿里雲棲大會上,馬雲提出了“五新理論”,其中新零售這一概念尤其引人關註。馬雲認為,未來沒有電子商務一說,只有新零售,線上、線下和物流結合在一起,只有這樣才能誕生真正的新零售。
很長時間以來,線上和線下之間都是對立的,很有水火不相容的態勢。而今互聯網進入下半場,線上獲客越來越高,而且很多服務場景終究還是要回歸線下。馬雲的一番論調,無疑為大家點出了新思路,為什麽我們就不能將線上與線下深度結合呢?
“新零售”究竟是什麽?
在阿里研究院發布的新零售報告中,明確給出了新零售的定義,新零售即是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的數據驅動的泛零售形態。報告中指出,新零售主要有三大特征:
第一,以心為本。說白了就是以人為本,人是連接線上線下的核心,如今線上與線下的邊界越來越模糊,新零售就是要實現線上和線下的融合。
隨著大數據與雲計算的深度整合與發展,通過對這些新技術的利用,不斷地去迎合消費者的本心,使他們本身的人性得以釋放,最終實現“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
另外,要根據消費者的需求,重構人貨場,即從貨-場-人的老模式轉為人-貨-場的新模式。過去,都是依據經驗甚至感覺來供貨,線上與線下渠道被人為地割裂,商家缺少對消費者明確的畫像,分析顆粒比較粗,這種傳統零售好比盲人摸象,不知所然。
而新零售就是要利用數據這一“新能源”來將消費者數字化,按需進行智能供貨,降本增效,來使供應鏈最優化,並為消費者提供無處不在的消費場景,在線上線下皆可隨時隨地體驗到服務。
第二,零售二重性,即任何零售主體、消費者、商品既是物理的,也是數字化的。基於數理邏輯,企業內部與企業間流通損耗,最終可達到無限逼近於“零”的理想狀態,實現價值鏈重塑,以達到最優化的狀態。
第三,零售物種大爆發,借助數字技術,物流、文化娛樂、餐飲等多元業態,延伸出零售形態,更多零售物種也將孵化產生。未來,任何自然人之間都可實現零售,實際的虛擬的物品都可用來出售。
需要強調的是,在過去,發展主要依靠不可再生能源——石油和煤,而在未來,發展將靠一種新型的能源——數據。在機械制造逐漸變為人工智能之後,機器由吃“電”轉為吃“數據”。所以,未來新零售一定會將商業數據數據化,實現新的“三通”——商品通,會員通,服務通。
通過數據來實現商品的按需供貨,通過CRM等方式對會員進行關系維護和精準營銷,進而為消費者提供定制化的貼心服務。這也是馬化騰前幾日在杭州的“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上,將未來的騰訊定位在提供大數據,雲計算等底層基礎能力的緣由,他表示:“未來就是在雲端用人工智能處理大數據。”所以說,在新零售的大背景下,活數據終將賦能實體經濟。
新時代下消費需求之變
過去,人們非常在意價格,瘋狂地追求性價比,在滿足基礎功能的條件下,如果再能用的更久一些就會對產品很滿意。
而新時代的消費者,追求變化為高品質、設計感良好、帶有個性化色彩的產品,並且對社交屬性有了更豐富的需求,希望藉此獲得更多的參與感和文化價值上的認同。
如果線下店鋪只是售賣產品,那麽消費者為什麽不在線上購買呢?於是,我們會看到連LV、Prada、Burberry、Hermès、Armani、CHANEL等奢侈品牌,都紛紛跨界涉足食品餐飲行業,開始尋求變革,增加客戶店內的停留時間,和對品牌之間的黏性。
不難看出,傳統零售業必須通過打造體驗式消費和場景消費,才有可能充分利用它的獨特之處,來避免電商的蠶食。打造出集休閑娛樂、餐飲購物、教育醫療多位一體的購物中心,成為很多傳統零售巨頭的選擇。
讓銷售商品只是一種手段而非最終唯一的目的,盈利方式多樣化,給商品更多的附加價值,就像開書店的可以靠賣咖啡盈利一樣,做越來越多的跨界銷售,或許可以更好地把握未來消費潮水的方向。
在新零售這一期的專題報道,野草新消費(ID:yecaoxxf)將聚焦零售頭部企業和知名消費產業投資人,為您帶來該領域最新的深度觀察,敬請期待!

[本文作者野草新消費,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野草新消費
贊(...)
分享到: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