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邱氏巧克力研發八年有成 帶領內埔農業轉型 檳榔農父女 傻瓜精神熬出本土巧克力

2012-1-9  TWM

八年前,屏東內埔鄉農民邱銘松與留學歸國的女兒邱致寧,為了替沒落的檳榔產業找出路,展開可可王國的夢 想。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經歷無數次失敗,終於開創出台灣首家本土巧克力品牌。
撰文•何珮郁 八年只做一件事,可以有多大的力量?可以打贏一場戰爭,還是種出台灣本土第一塊巧克力? 這是一個現代版「愚公移山」的創業故事。一位屏東鄉下務農的老爸爸,加上一位從紐西蘭留學歸國的女兒,一
位種植,一位研發,同樣用堅持到底的「傻瓜」精神,打造出台灣第一家本土巧克力品牌──「邱氏巧克力」。

吳寶春說讚    登門找食材車子駛進距離屏東火車站三十分鐘車程的內埔鄉,從一望無際的檳榔樹景觀,轉進小鎮 熱鬧的市集裡,邱氏巧克力的出生地「邱氏咖啡貞甫餐飲苑」就隱身在其中一條僻靜的巷子裡。

走進這棟百年的磚瓦屋裡,從斑駁的木造地板上,依稀可見歲月的痕跡,一拉開日式木門,撲鼻而來就是一陣熱 可可的香氣。每到假日,這家南部鄉下小店就擠滿了慕名而來的客人,有時一天多達上百人,比台北市鬧區的咖啡 廳還熱鬧。在寒冷的冬天裡,想喝上一壺店內人氣最旺的招牌熱可可,可能得排上四十分鐘。

如果想買一盒招牌生巧克力回家品嘗,老闆邱銘松不好意思地說,「沒有現貨了,排隊的訂單還有近百盒,至少 要等兩個星期!」從二○一○年十月研發成功至今,短短一年多,靠著網路上「呷好道相報」的口耳相傳,就已賣 出三千多盒。

一提到邱氏巧克力,連世界麵包冠軍吳寶春都馬上大讚:「真的很棒!」一一年九月,為了尋找研發新麵包的在 地食材,吳寶春特地造訪邱氏巧克力。他強調,國外進口的可可原料都會將大量的可可脂萃取出來,但邱氏巧克力 卻完整保留下來,讓做出來的巧克力更加入口即化,連熱可可都格外濃郁香醇,一改他對熱可可的甜膩印象。

其實,邱銘松和女兒邱致寧並非台灣種植可可的先例,但他們卻是克服技術困難、自製生產出巧克力的第一人。 也就是說,種出可可豆不容易,但要做出巧克力,更是不容易。

檳榔樹遮蔭    護著可可長大八年前,種檳榔樹三十年的邱銘松,意識到檳榔的價格一年不如一年,遲早成為夕陽 產業,因而開始思考轉作其他作物。在栽種可可樹之前,他曾嘗試種植咖啡豆,但價格競爭仍不敵國外進口的咖啡 豆,「我研究之後發現,台灣的可可市場每年以一○%的速度在成長,這三年來,價格更是翻了一倍。」於是,邱 銘松決定嘗試種植同為熱帶作物的可可。

「種了之後,才發現可可這東西很龜毛、很難搞,也很好玩。」走進邱銘松的可可園,會發現高聳的檳榔樹和人 一般高的可可樹共榮共生,這也正是他種植的獨到之處。他解釋,可可樹適合生長在高溫多雨的環境,最佳的年均 溫在二十八度左右,但果實成熟之後,又不能曬太多太陽,否則會爛掉,原先種植的檳榔樹正好發揮遮蔭的功能
,兩種作物都能兼顧,反倒成為很好的種植環境。

可可種成功後,一年收成一噸的可可果反而成為新問題,要賣給誰?台灣根本沒有巧克力上游產業,食品廠都是 向國外買現成原料,於是邱氏父女決定用自家的可可豆做巧克力!

一般而言,可可豆採收後會經過烘焙與壓榨研磨,成為基本原料,再透過精煉、加入配方,最後才成為我們吃的 巧克力。然而,最關鍵也最複雜的精煉和配方技術,往往也是每一家巧克力製造商的最高機密。

為了尋訪關鍵技術,邱致寧曾寫信到幾家國外知名巧克力公司,希望能拜訪參觀,得到的卻都是冰冷的回絕,「 我連大門都進不去。」邱致寧嘆了口氣。

「學校圖書館裡,幾乎所有關於巧克力的書,都被我借走了。」邱致寧說,文獻資料的紀錄都是點到為止,只有 約略的步驟,卻沒有精確的數據資料,想找到正確的方法,只能完全靠自己摸索。
自創配方 成敗在一度C 一○年夏天,邱致寧號召弟弟和幾位好友一起加入研發團隊,這群人全來自不同背景,邱致寧學企管,其他人則
有獸醫、修車廠員工等。沒有政府的補助金,只有爸爸的老本和四處借貸的資金,儘管對巧克力的認識是從零開始
,但為了替在地農產找到一條新出路,他們展開了一段巧克力地獄的日子。

「做巧克力最難的部分,就在於每一個細節都是關鍵!」一開始,他們就在研磨方法上耗費不少時間。由於台灣沒有專門研磨可可豆的機器,只能用替代機器嘗試,「可可的濃稠度太高,容易讓機器的馬達卡死。」為此,他們 磨壞了三台價值三、四十萬元的機器,口感上卻達不到應有的細緻度。

邱致寧只好從國外訂購專業機器,沒想到機器好不容易到了台灣,卻沒有說明書,「萬一管線接錯,機器就會爆 炸。」為了搞定這台更貴的機器,他們找來懂機械的親友仔細研究,一群人光是組裝好這台機器就花了一個月,總 算順利克服研磨這道關卡。
但這只是跨出第一步,距離巧克力的天堂還有一大段距離。 研磨好的可可漿,下一步必須進入「調溫」的程序,讓可可漿達到結晶點,成為固態的可可磚原料。「所有的資
料上都只講到升溫、降溫的步驟,卻沒交代調溫時,環境所需的溫度和溼度。」她說,成敗往往就決定在一度C的
微小差異。

然而,同時有溫度與溼度兩個變因,要實驗出最佳的組合,何其容易!經歷了數十次的失敗,倒掉上百公斤可可 原料,幾個月來的努力,卻始終不得要領,加上不斷累計的原料、機器、時間成本,都造成不小的壓力。

「那時候,真的很想放棄!」在那段時間裡,邱致寧幾乎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有時候甚至兩三天沒睡覺,健康 一度出現警訊;但是,「最痛苦的是,不知道失敗的點在哪裡,想要改進,都不知道自己哪個細節做錯了!」邱致 寧回憶起當時的自己,每天身上都是濃濃的巧克力味,聞到都會怕,團隊的士氣更是陷入一片低迷,進度整整停滯 了近一個月。

商機來了    內埔農民跟進後來,因為和農委會訂下產品發表的日期,被時間壓力追著跑,團隊不得不重新振作。 再度經歷了一輪微調與失敗後,在調溫的程序上,總算有了關鍵突破,終於成功生產出苦甜巧克力與黑巧克力。

但唯獨招牌生巧克力卻卡在配方融合的瓶頸上,品質無法穩定下來,眼看距離發表日期只剩四天,「在最疲累又 緊張的時刻,我阿嬤過世了。」邱致寧回憶,「爸爸站在窗邊,望著可可園思考了好久,一直掙扎著要不要延後發 表日期。」但是父親那沉重的背影,讓她想起那些在颱風過境的日子裡,全家一起把一棵棵被吹倒的可可樹,扶起 來重新用竹竿固定,樂觀等待雨過天青的回憶,她說什麼也不能在這臨門一腳的時刻放棄。

邱家人相信,或許是阿嬤冥冥之中保佑,讓他們在發表的前兩天,終於大功告成。「成功做出來的第一盒生巧克 力,就是獻給阿嬤的!」邱致寧微笑地說。

到了發表會前一晚,個性要求完美的邱致寧,再次一一確認要發表的巧克力成品,卻發現因為溼度沒控制好,使 賣相變差。

當下,邱致寧立刻決定熬夜重做,希望在第一次發表會上,能將嘔心瀝血的心血結晶,完美呈現在世人眼前。「 我一直趕工到早上八點,剛好趕上發表會時間。」直到最後一刻,邱致寧才終於可以放鬆下來,這時她已整整與可 可漿奮鬥了三個月。

當初,瘋狂投入種植、研發生產巧克力,邱家人曾經被很多人嘲笑是傻瓜;現在,幾乎每天都有農民上門,為的 就是請教可可的種植細節。如今,隨著邱氏巧克力的研發成功,內埔鄉附近已有不少農人改種可可樹,種植面積達 二十甲,這些可可果都被邱銘松收購作為巧克力原料。

在台灣農業轉型的十字路口,邱氏父女憑著一股熱情傻勁,找出自己一家的生路,也幫家鄉農友找到轉型的新出 路!

邱氏巧克力 成立時間:2010年10月 負責人:邱銘松

主要產品:招牌生巧克力、屏東咖啡生巧克力、苦甜巧克力、黑巧克力、熱可可月營收:約10萬元(只計算巧克 力產品、不含咖啡店內營業所得)可可如何變成巧克力?

採豆之後須發酵7至10天,再日曬約1到2周,曬乾後的可可豆經過去殼、烘焙,進入初碎程序,再加上機器連續三 天的研磨,成為待調溫的可可漿,調溫結晶後的可可磚,需儲存3周至1個月,方可成為製作巧克力的原料,再進一 步加溫塑形,便是我們吃到的巧克力,整套製作流程約需兩個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03

分佈式光伏熬出一線生機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1-02/100455526.html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1-02/100455526.html

  深陷歐美雙反寒流的中國晶硅光伏企業,近期在國內感受到了頻頻暖風。數位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證實,國家高層領導人就光伏行業健康發展問題密集批示,推動國內相關政策加速出台。

  繼國家能源局9月14日發佈1500萬千瓦分佈式光伏補貼項目規劃之後,一直在光伏並網環節謹慎被動的國家電網公司(下稱國網),於10月26日公佈了《關於做好分佈式光伏發電並網服務工作的意見(暫行)》(下稱意見),大幅度轉向令業內矚目。

  對於分佈式光伏的政策出台,行業有所預期,但亦有加速之感。要緩解當前光伏製造企業的生存困境,擴大國內光伏下游應用是市場共識。比起大型地面光伏電站,分佈式光伏獲得了更多的青睞和關注。目前,光伏發電成本迅速下降,此番鼓勵政策出台也被行業人士視為是一個恰當的時機。

  與此同時,今年第二批150萬千瓦「金太陽」示範工程項目也在各省陸續開始申報。伴隨而來的是對補貼方式的爭論。第二期「金太陽」並未改變效率較低的初投資補貼方式,而1500萬千瓦規模化應用示範區項目的具體補貼方式尚未明確。此外,國網自此能否真正對分佈式光伏敞開大門仍有待執行中檢驗。這些問題直接關係著能否盤活中國光伏產業產能過剩、融資困頓的這盤亂局。

尷尬的補貼

  9月14日,國家能源局發佈《關於申報分佈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範區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能夠上報不超過500兆瓦的項目,總體規模約1500萬千瓦。通知對1500萬千瓦項目的補貼表述為,「國家對自發自用電量和多餘上網電量實行統一補貼標準。項目的總發電量、上網電量由電網企業計量和代發補貼。」但沒有提出具體的補貼金額。「現在補貼的思路是有,但是需要做工作,好多事情都銜接不上。」一位參與政策制定的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

  目前補貼制定主要以電站投資方能夠獲得約1元/千瓦時的售電收入作為標準。對於單純的上網側電站模式和自發自用、多餘上網模式,補貼的起點存在差別。純電站模式的補貼起點是當地的脫硫上網標竿電價,而自發自用部分的補貼起點則是用戶側銷售電價,前者比後者的補貼金額要高出不少。

  由於各地、各種類別的銷售電價差別較大,對自用部分的計量和電價計算要求很高,同時,由於容量電價、峰谷電價等因素,工商業實際電價水平普遍高於目錄電價,因此帶來的困難是按照目錄電價補,效率不高,按照實際電價水平來補又缺乏可操作性。

  「現在可能磨合下來的結果就是最後確立一個定數,一度電大約補貼0.4-0.5元。」前述參與政策制定的人士表示。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指出,這樣的固定補貼可能能使工商業用戶獲得一定投資收益,但對學校、醫院等用戶來說,這個價格可能沒有吸引力。

  補貼資金從哪來也是難題。從補貼類型上看,這筆錢應來自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但後者早已捉襟見肘。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主要來自銷售電價中徵收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去年年末,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從0.04元/度上調至0.08元/度。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副司長范必近期發文指出,「按現在標準,理論上每年應收可再生能源基金約300億元,因各種減免政策政出多門,徵收過程管理不規範,現基金實際年收入不到200億元。這些錢將主要用於風電補貼,約180億元,其它用於電網接入系統工程、生物質能發電、垃圾發電、光伏發電等,總量嚴重不足。」

  中節能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會學和中廣核太陽能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韓慶浩在今年夏天的一個行業論壇中都曾公開指出,投資的光伏電站項目補貼拖欠嚴重,僅結算到了2010年四季度。

  邁哲華(Martec)投資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能源電力總監曹寅向財新記者分析認為,最好的補貼方法還是讓市場決定,「先讓用電者用光伏的電,這種省電的方式相當於只是國網少收點錢,但是不用每人都花錢來補貼。」除了上網電價補貼,「金太陽」示範工程亦是國內光伏補貼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資金來自財政部專項補助資金。在今年二期項目啟動前,業界有人呼籲以度電補貼取代初投資補貼,並未得到採用。從浙江省發佈的《關於做好金太陽示範工程項目申報的通知》來看,二期項目初投資補貼仍為5.5元/瓦。

  「在補貼的方向上要做好,要補貼發電量,不要補貼裝機,不是補貼發電方而是補貼用電方。」范必向財新記者表示,他同時建議「補貼規模不宜再擴大,應該在這個規模底下,挖掘政策潛力,把補貼的效率提高到最大。」行業研究機構Solarbuzz的高級分析師廉銳分析,比起初安裝補貼,同樣的資金使用度電補貼能夠支持更多的項目。有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列入「金太陽」和「金屋頂」示範工程補貼名單的總裝機量為1470兆瓦,實際完成608兆瓦。據王斯成介紹,今年首批170萬千瓦的「金太陽」工程項目,實際撥款建設的也僅有約100萬千瓦。一次性的補貼方式還帶來了部分組件以次充好等問題。

國網有限開放

  國網在新近發佈的意見中,將分佈式光伏發電界定為位於用戶附近,所發電能就地利用,以10千伏(KV)及以下電壓等級接入電網,且單個並網點總裝機容量不超過6兆瓦的光伏發電項目。國網承諾在並網申請受理、接入系統方案制定以及並網驗收和測試等服務中不收取任何費用,同時免收系統備用容量費,整個並網辦理時間在45天以內。

  從事光伏電站項目投資開發運營的天華陽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蘇維利認為,國網此次政策的積極意義在於為分佈式光伏的概唸作出了界定,同時提供了全部上網、全部自用或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多種模式供用戶自由選擇。

  一位省級電力設計院新能源業務的負責人向財新記者表示,此前電網對於光伏發電的態度比較謹慎被動,此次意見應當會使並網程序變得更加簡單。「我們做設計可能要一到兩個月,電網審批要兩到三個月時間,要排隊。光伏電站建設時間很短,很可能就是屋頂做好了,但是還在受制於接入。」對於意見的執行效果,這位設計院人士認為還得看電網執行情況,「45天還有難度,現在主要是有了態度,但還得有人做。」

  對於接入電壓等級和裝機容量的要求,國網方面的解釋稱6兆瓦的容量限制主要是與10KV線路相匹配,且只是對單個並網點的限制而非整個項目規模。但並未說明為何將電壓等級設在10KV。按照這一意見,以10KV以上電壓等級接入,或以10KV電壓等級接入但需升壓送出的光伏發電項目,需要執行國網常規能源的相關管理規定。有從事光伏電站工程總承包(EPC)業務的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這樣的電壓等級對於工業園區的屋頂光伏電站等項目還是顯得有些低。

  這一要求與已經徵求意見一年有餘但尚未出台的《分佈式發電管理辦法》也並不一致,財新記者獲得的一份《分佈式發電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顯示,將分佈式發電界定為「接入電網電壓一般在35KV(東北地區為66KV)及以下的風能、太陽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發電。」

  與歐洲國家的家用屋頂光伏系統不同,中國大部分家庭用戶並沒有足夠大的屋頂面積安裝分佈式光伏項目。不管是政策制定者還是行業人士,普遍認為國內的分佈式光伏將以工商業企業、工業園區等地的項目為主,相對更加集中,接入的電壓等級也可能較高。

  「應該儘量放開,或者提醒一下儘量自發自用,不要搞成集中式、大規模的電站,10KV的問題是範圍太小,起不到什麼大規模拉動的作用。」前述參與政策制定的人士認為。

  在電量計量方面,國網出台的意見表示,上、下網電量分開結算,電價執行國家相關政策。對於自發自用、多餘上網模式,更受肯定的是淨電量結算模式。淨電量計量模式,也就是電表雙向計量,用戶只有在光伏所發電量大於自身累計用電量時,才會產生實際售電。

  光伏監控系統提供商上海淘科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陸劍洲不久前撰文分析,淨計量已經成為市場選擇的主流,能夠解決原先因為光伏瞬時功率和用戶側負載功率不匹配導致的「限電」以及向電網售電的制約等。據財新記者瞭解,淨電量結算目前還需要得到發改委價格司等方面的同意。

鼓勵政策效果待考

  對於迎來系列鼓勵政策的國內光伏下游市場,Solarbuzz的判斷是,今年全年中國的新增裝機量將在500萬千瓦上下,「十二五」結束後累計安裝量將高於3000萬千瓦,遠超規劃量的2000萬千瓦。廉銳認為,中國的情況應該兩條腿走路——大型地面電站和分佈式並行。「西部日照條件較好,又有大量荒漠土地可建大型電站,東部人口密集,用電量大,屋頂面積也大,適合建屋頂電站,所以我們認為會是整體一半對一半吧。」

  對分佈式光伏的前景,蘇維利分析認為,這將是一個普惠政策,「分佈式項目的工作量大,而且碎,一個項目可能不到100萬千瓦,但要面對很多屋頂業主和施工方等。」這使得分佈式項目不適合規模化,也不會形成大壟斷者。「希望通過分佈式,中國會起來很多小安裝商,這是發展趨勢,也會帶來更多就業。」

  前述從事EPC業務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他相信政策能使得新增裝機量達到規划水平,但擔心國內市場的組件質量和最終實際發電量。有專業項目開發人士向財新記者分析,由於分佈式光伏項目情況差異較大,對上網條件和用戶條件等的盡職調查需要時間,國家能源局的1500萬千瓦項目要求在一個月內完成申報,顯得有些倉促。同時,由於各省資源條件不同,對於是開發大型地面電站還是分佈式項目應在規劃上有各自側重點,以節省資源,避免盲目開發,「現在新疆、甘肅也有人在找屋頂」,實際上,這些地區有大面積的荒漠適合進行地面電站開發。

  對於組件企業,國內市場的啟動是寒冬中的一縷陽光,但並不意味著冬天的結束。「光伏組件企業今年明年的訂單情況還是不會樂觀,大企業現在就應該停止擴產,著力於提升技術,中小企業則需穩住現有的客戶,爭取活下去。」這是一家位於江蘇的組件企業市場人士在上述補貼政策出台後做出的判斷,在他看來,現在的鼓勵政策更像是一幅看上去很美的中遠期藍圖。

  廉銳認為光伏組件產品的供需再平衡可能需要等到2014年,期間仍會有一些企業退出這個市場。

  而讓王斯成擔憂的一點是,以每瓦造價10元來計算,1500萬千瓦的項目投資就是1500億,「如果不解決融資問題,怎麼建?」目前,由於政策上的部分不確定性——未知能否全額收購電量以及確定電價補貼年限,光伏電站的收益前景並不明朗,這使得銀行對於電站項目貸款相當謹慎,甚至會要求額外擔保。不少電站投資者也並不傾向於長期持有電站,而是在尋找買家,但這個行業的買家現在已不多見。

  蘇維利表示,解決政策上的不確定性才是啟動國內光伏市場的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559

慢磨,熬出苦味

2013-08-26  TCW  
 

 

共甘苦容易,共享樂難。洋蔥餐廳達到一個高峰,階段性的成功卻換來兄弟理念分歧,分家的路是兄弟共同創業的宿命,還是迎接另一個高峰的轉折?分家的這一道懸崖,把盧俊賢推到另一個險境,為什麼沒有讓他回到守在洗碗臺前的那一點出息,還靠著自立招牌闖出一片天?

一個Sogo,兩家「洋蔥」餐廳打對台,都說自己是創始於天母的老字號名店。懷念當年天母老洋蔥的五、六年級食客不禁要問,到底哪個「洋蔥」才是正宗?

今年六月,Sogo忠孝店本館十一樓美食餐廳街,掛起一塊比人高的醒目招牌,大大「洋蔥」兩個字,加上入口高懸的天母本店老照片,訴求正宗「洋蔥」在此進駐。

這家店,是當年共創天母洋蔥巷餐飲傳奇的盧家五兄弟,二哥盧俊雄一手打造的最新代表作。「這兩幅油畫,也是我當年習畫的作品。」指著掛在吧檯旁牆上,兩幅以墨西哥民俗風為主題,畫風奔放熱情的大尺寸作品,蓄鬍渣戴起黑框眼鏡,流露藝術家氣質的盧俊雄,仔細的解說這家店的設計概念。

無獨有偶,離這家「洋蔥」不到一公里的Sogo敦化館,就在和蒂芬妮(Tiffany)珠寶專櫃同一層樓的B1,今年八月,也掛起「Mr. Onion」(洋蔥先生)的招牌,店內美式鄉村風的裝潢,彩色透光玻璃吊燈,皆重現當年天母本店的溫暖主調;店外宣傳招牌上,更顯著提示「天母洋蔥」的公司名稱。

主持開幕記者會的餐廳主人,是盧家老么,員工稱他「五哥」的盧俊賢,現場一長串祝賀名單,都是他扶輪社的多年社友,不離手的智慧型手機,是他指揮全台十五家「Mr. Onion」直營分店,外加上海「洋蔥意廚」餐廳的神經中樞。他闡釋,現階段挾坪效在各百貨賣場衝上第一的氣勢,乘勝卡位快速展店,師法的是上壘率比打擊率更重要的「魔球」策略。

兩家皆強調源自天母巷弄的洋蔥餐廳,菜單、價位看似雷同,但經營內涵實則迥異。而這樣的差異,必須溯自多年前的兩度分家。

失和,他們兩度分家「錢賺太多會讓人頭暈」,兄弟選擇各做各的

二○○三年,洋蔥跨出福林橋,首度進入台北市區開出台泥店、復興店,五家分店處於經常排隊盛況,日進斗金年營收超過兩億元,將盧家五兄弟推到創業以來的顛峰狀態,一年曾創下逾五十萬人次上門光顧紀錄,十多年累計下來的強大品牌知名度,各百貨賣場紛紛捧著合約書,想邀他們合作開店。

不過,卻也是在此時,埋下分家的導火線。

兄弟彼此,對於該採守勢,穩賺名店財;還是開放員工認股,集結資源跨出淡水河展店,各有主張互不相讓。「錢賺太多會讓人暈頭轉向,那時大家都浮起來了,」盧俊雄小舅子、當年參與洋蔥經營的陳學忠認為。

這一點,就連當事人之一的盧俊賢也承認,「很多店倒,是因為賺到錢!」

兄弟失和浮上檯面,二哥稱病退出經營團隊,但「洋蔥」商標仍歸他所有。二○○九年,另兩位原始股東盧家三哥、四哥,也賣股割斷親兄弟戰袍,大哥則和老五結盟。牽手共患難起家的盧家五兄弟自此分手散場,雖不再一條心,卻也走出各自如今越來越清晰的經營風格。

說到底,經營風格上的差異,是來自出發點不同的經營策略。

盧俊雄走的是名店路線,開店講究裝潢氣氛,一塊飾板可以為了呈現樸拙色感,反覆上五層漆才滿意,穩紮穩打累積口碑實力。老五則是大方讓利給員工,開放讓員工成為合夥創業的老闆,發展連鎖經營規模優勢,不只跨出淡水河,三年前更遠赴上海開店,以戰養戰壯大聲勢。

經營,他們策略大不同二哥拚吃巧、老五重吃飽,連料理流程也迥異

不只如此,兩人對於料理的看法,也很不一樣。

和盧俊雄一起在「洋蔥」試菜,他會以三十年來天天吃牛排的老饕之姿,推薦你店內的招牌菲力,佐以他親手調的玫瑰鹽。「來自不同產區、成長季節,以及畜養方式的牛肉,吃起來口感都不一樣,進貨時我一眼就可以看出差別。」這是他在乎的。

而來到盧俊賢的「Mr. Onion」,他翻開菜單,最強力推薦的,則是明星招牌產品,重逾一台斤的德國烤豬腳,「分量是不是很夠?」「這樣你有沒有吃飽?」則是他最關心的,也不諱言為求規模化經營,兼顧品質和效率,必須仰賴代工廠專業分工。就連餐後甜點今年也外包給品牌蛋糕廠,「吃到飽餐廳可以用哈根達斯(Haagen Dazs)冰淇淋,顧客更滿意,蛋糕為什麼不能也找別人合作?」「大廠的食品安全等級,一定是最嚴格的標準,把關比我們更專業,為什麼不用呢?」他這樣思維。

從攜手寫下台灣西式餐飲一頁傳奇,到兄弟登山各自努力,盧家五兄弟上演的分家戲碼,其實也正是國內絕大多數,家族創業起步的餐飲服務業,闖出一片天之後,要面對的共同轉型課題。

遠例有兩岸「新東陽」食品,長年以來,麥氏兄弟的商標權爭議;近例則有玉珍齋、洪瑞珍等糕餅烘焙名店,家族經營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對品牌長期發展來說,絕對是不利的負面因素。「我們最大的困擾,就是他們(指另一家洋蔥、Mr. Onion)的客訴電話,常打到我們這邊,光解釋兩邊不同,就要花掉很多時間,」不只一位資深店長如此表示。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認為,親兄弟這本帳,比外人更難算清楚,這也是他早在二十年前,便在王品內部推動「非親條款」,不讓濃於水的血緣關係,成為日後企業成長最大絆腳石,最主要的原因。

分家多年之後,分別再問盧俊雄、盧俊賢,如果能重來,兄弟有沒有可能改變心意,攜手延續同樣源自天母北路九巷五號、七號的這一頁餐飲傳奇?

「我想,那是不可能的!」異口同聲道。這回雙方口徑一致,終於達成共識。

【延伸閱讀】盧俊賢大事紀

生意登上高峰,卻在此時分家,兄弟關係進入低潮期

34歲:洋蔥開出五家分店,生意達顛峰,卻也是五兄弟分家起點,二哥盧俊雄退出經營團隊。

39歲:家族再分家,三哥、四哥退出,與親兄弟割斷戰袍,改以Mr. Onion商標發展連鎖化經營。

【延伸閱讀】1個洋蔥,3組人馬── 洋蔥餐廳分家一覽

洋蔥:老二盧俊雄(負責人),含「甜橘」餐廳,目前在台北共4家店。

洋蔥先生(Mr. Onion):老大盧俊寰(負責人),老五盧俊賢(總經理),截至8月底全台有15家分店。

洋旗:老三盧俊諺(負責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50

連虧七年 兩「傻子」熬出光通訊第一

2014-12-29 TCW 開一家公司,一虧就是七年,你會怎麼辦? 多數人的選擇是放棄,但卻有兩個「傻子」,一個出錢、一個出力,撐到日本、韓國、台灣同業棄守,撐到鴻海、明基這些大集團都淡出,終於等到全世界第一的寶座。 跟大廠一頭熱投入遇泡沫化,賠掉四個資本額 這家公司是統新光訊,台灣黏著劑龍頭南寶集團成立六十餘年來、第一家掛牌的公司;出錢的,是南寶第二代、現任執行長黃勝家;出力的,是統新總經理藍宏利;而登上全球龍頭地位的產品,則是光通訊濾鏡片。統新十二月中掛牌上櫃,兩天就上漲近五成,是近期表現最好的新股。 一片一.四公厘見方的小薄片,是統新的主力產品。它隱身在家家戶戶的光世代網路裡、也藏在電信商的通訊設備中,靠著它把關,才能迅速傳遞大量資料,人們才能流暢的在iPhone手機上看影片、玩著iPad裡的各種遊戲,或是在雙十一購物節時上網搶便宜。 外人不知道的是,小小一片薄膜,藏著一段煎熬七年、在隧道裡摸黑前進的故事。 時間拉回到二○○○年網路泡沫化前後,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投入三十億元,啟動光通訊「鳳凰計畫」,全球電信業者也瘋狂投入光通訊的軍備競賽,整個產業站在浪頭上、炙手可熱,明基、華新麗華、錸德這些當時的指標大廠競相投入。 就是在那股熱潮裡,時任南寶董事長的黃勝家注資,成立了統新光訊,身為第二代的他,希望藉此抓住當紅的電子業商機,讓集團勢力更壯大。 沒料到的是,擴張版圖的雄心還沒有達成,先扛起了虧損的重擔。 統新二○○三年成立時,台灣光通訊熱潮已經逐漸冷卻,早幾年大量鋪設的通訊光纜,因為沒有今天智慧型手機普及對頻寬的大量需求,變成了「黑光纖」(dark fiber),意思就是,光纖裡面根本就沒有資料在跑。 產業泡沫化的惡果逐一顯現,裁員、鳳凰計畫停止、甚至小公司倒閉的壞消息不斷傳出;而統新一成立,年營收只有一億多元,獲利最好時只有損益平衡,更慘的是,一虧竟然就是七年。 「公司成立時,以為三、四年(景氣)就會起來,哪知道後面是這樣?」藍宏利回憶。 有一次,黃勝家按捺不住,問他說:「你做出來的(產品),便宜一點,難道賣不出去嗎?」 南寶的本業是黏著劑,日常生活裡少不了它,市場再不濟,價格一降、還是有人買;但光通訊的窘境是,二○○六年之前根本就沒需求,價格降再低、也沒人理,最慘的時候,這個月底的貨都交了,下個月的訂單卻一張都還沒有。 二○○七年,黃勝家把另一家虧損累累的光通訊轉投資公司新世代併入統新,加重了統新的財務負擔,短短兩年就減資兩次,減資後資本額一億零八百萬元,銀行債務卻是資本額的四倍之多。 大廠、股東紛撤退為了員工生計,剩董座硬撐 「好在黃董(黃勝家)以私人背書讓我們借錢,不然一年營收一億多的公司可以借到四億多,是不可思議的。」藍宏利說。 儘管如此,累計虧損以二○○九年減資後資本額計算,還是虧掉了四個資本額。 市場狀況比預期更糟,就連鴻海、明基、錸德這些比統新百倍、千倍大的大集團都淡出,統新卻一直死守光通訊,「我們只知道,大量、寬頻的需求一定會來,」藍宏利說,「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來。」 就是這個朦朦朧朧的希望,讓黃勝家一次又一次參與減資後增資,到最後,其他股東通通退出了,只剩下他一人,上市前持股一度超過九成。 如果公司一結束,很現實就是七、八十個家庭的生計頓時受衝擊,「沒有選擇,只能往前跑,這群人就會這個,你要他們換跑道也很困難,只能自己調整心情,鼓勵大家往前跑。」藍宏利嘆了口氣,那段時間裡,他靠跑步、到溪邊靜坐來紓解煩悶,一跑至少半小時。 等到行動上網熱潮營運向上,毛利率台灣居冠 曙光,隨著蘋果iPhone旋風席捲全球,終於出現了。 今天,人們只要有空,就是拿起手機滑,傳訊息、看影片、分享八卦;根據思科(Cisco)的視覺網路指標(Visual Networking Index)報告,二○一八年的全球行動資料流量將是二○○○年總流量的一百九十倍。 同時間,統新也把開發濾光鏡的鍍膜技術,拓展應用到LED電視上,小小一片濾光鏡中,竟然是由多達一百五十層的光學膜所堆疊而成,統新把這個技術與LED晶粒廠合作開發增亮膜,讓LED亮度增加約九%。現在,三星、Sony、LG、Vizio等LED電視裡,都有它的產品。 苦日子似乎到了頭,統新毛利率居台灣光通訊產業之冠,黃勝家為了保持低調,去年把統新董事長一職轉由南寶總經理劉奇林兼任,但仍透過投資公司掌握約半數持股。 為抓住光通訊大潮,統新二○一○年起連兩年投入六成資本額購買機器設備,擴產動作到現在仍持續進行,明年將有兩位數的營收成長;兩個「傻子」苦熬多年的光通訊終於發光,現在更得戰戰兢兢延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9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