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年,陳學哲曾是賭桌上殺紅眼的賭客,曾賭到全身上下只剩下回家的機票;多年後,陳學哲依然愛賭,只是這次,他以自己的人生為賭注,以公司為籌碼,壓寶別人看不上眼的設備清洗,這次豪賭卻讓他走出另一片別人看不到的藍海。 撰文‧羅弘旭 在澳門賭場威尼斯人的賭桌上,荷官收走陳學哲面前僅剩的五十個籌碼,問他,「還需要換籌碼嗎?」陳學哲笑說:「我玩夠了。」陳學哲瀟灑離開賭桌,半點沒有 十五年前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賭到渾身上下只剩機票的狠勁。比起從前賭到天光、錢也光的態度,陳學哲現在去澳門賭場只是調劑生活,真正的豪賭是他放棄美國上市公司主管頭銜,轉作高科技產業最不起眼的一環──下游的半導體零件清洗,陳學哲說:「創業時候,同事都勸我不要亂搞,鬼才會把幾百萬元的零件交給你洗。」畢業於中國海專的陳學哲,原本是美國半導體上市公司科林研發的業務工程師,十三年前,半導體產業當紅,生產半導體設備的科林研發,也是美國矽谷的熱門公司,但陳學哲卻放棄區域主管的頭銜,創立世禾科技,轉去作眾人眼中的「清潔工作」。 拚出頭 工程師轉進﹁清潔工作﹂ 回想起當年的豪賭,陳學哲乾脆地說:「在半導體產業中,博士、碩士是基本學歷,我這種專科畢業的,再拚也就這樣子,我就要賭一次,看有沒有自己的機會。」 陳學哲就在這種被高科技產業當成粗工、黑手、低價人力的清潔工作中,做出毛利四○%,從二○○六到○八年,每年稅後純益都有四元以上的成績。 陳學哲說:「我當時發現,雖然半導體廠內部有自己的設備清洗部門,但是部門產值低,工作人員要求的素質和生產線上的員工也不一樣!」陳學哲認定:「清洗工作遲早會外包」。 他進一步解釋,半導體、面板和太陽能產業的生產線,在生產運作時,設備上沾染金屬和其他氧化物,當這些附著物累積到一個程度後,會影響產品的良率和品質, 因此製程設備使用一定次數後,需要將機台的重要零件作潔淨處理,這種潔淨處理又可以分為表面再生處理和精密洗淨。 簡單說,不管是半導體、面板或是太陽能產業,生產線都需要定時清洗加工,世禾就專攻這塊設備清洗的市場,但半導體和光電產業的設備種類繁多,精密清洗和再生處理的服務廠商,也必須因應不同材質和不同形狀的零組件,提供清洗服務。 博客戶 全年只休年初一一天 做設備洗淨和再生處理這行,幾乎是高度的人力和客戶服務為主,台灣第二大設備洗淨業者榮眾科技副總許澤東表示:「一切就看客戶丟回來給你的生產良率,良率 好,客戶就會繼續跟你合作,良率不好,客戶要求你說明,你找不出問題,以後就再也沒機會了。」但是一旦獲得客戶信任,基本上不太會換廠商。 陳學哲表示,像設備的表面噴砂,為了讓砂均勻噴在零件上,必須將手固定在一個點,靠著手腕轉動的角度,讓噴出來的砂以九十度角附著在零件上,表面粗糙度才 會均勻一致。此外,雖然各家半導體製程七成零件相同,但其他三成卻有些微差異,清洗、噴砂方式也會不同。「我們培養出專業的師傅,而且讓這群師傅願意配合 客戶安排機動派工。」為了讓工廠員工理解客戶的需求,陳學哲經常到第一線和員工打交道:「有時候我還會下來親自噴砂,或者幫忙卸貨,雖然不一定有效率,但 員工會感受到我做事的態度。」不過一旁的員工偷偷爆老闆的料:「老闆噴砂的那個零件,後來測出良率不過,我們還是要重噴一次。」但陳學哲還是表示:「這一 行,客戶就是天,你的良率不過,客戶損失就是幾千萬元。」為了配合客戶需求,陳學哲的手機是二十四小時開機,「有一次客戶半夜一點打來,說要送急件來,我 立刻開車去客戶那邊接貨。」陳學哲說:「半導體產線通常只有一套備料,所以我們的清洗和交件工時絕對不能有半點延誤,客戶三六五天不停機,我們也就必須全 年待命。公司每年只休年初一這一天。」世禾是台灣最早切入這塊領域的公司,加上陳學哲在這塊市場的人脈,讓世禾穩坐半導體清洗產業的龍頭,許澤東說:「他在這個圈子的人脈無人能及。」但這個產業的最大問題是與上游客戶依存度極高,一旦產業景氣波動,公司營收也跟著大幅起落,像世禾科技○四年的營收成長高達四○%,隔年又降為二%,落差達三八%,○六年成長幅度又衝高為二二%,○九年受到金融海嘯影響,半導體、面板受創嚴重,世禾毛利雖然仍有四成以上水準,但營收仍狂跌二成。 但陳學哲認為,未來除了半導體和面板之外,薄膜太陽能電池的設備清洗也會成為業務主力。陳學哲說:「薄膜太陽能電池的製程和半導體類似,而半導體的設備清 洗,正是世禾的強項。」目前世禾已經在南科設立第三座處理工廠,除了就近服務面板客戶之外,也會把重心擴增到太陽能客戶。對陳學哲來說,這又像是另一次豪 賭,只不過這次的勝敗,不在賭桌,而是跟著太陽能產業,賭上公司的未來成長動能。 世禾科技 成立:1997年6月 產品:半導體、面板製程設備清洗董事長:陳學聖 總經理:陳學哲 資本額:4.76億元 近五年業績獲利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營收(億元) 7.2 9.0 9.2 9.2 7.7 毛利率(%) 44.0 43.7 45.4 43.1 45.2 每股稅後純益(元) 6.59 7.29 7.17 4.79 4.50 | ||||||
|
||||||
城市電訊(1137)老闆王維基多計係人都知,連冧夥計佢都有一手!早排佢又搞咗個新加坡之旅,獎勵369位優秀嘅前線員工。成個團廣州同香港office各佔一半人,唔係講笑,華華睇過啲相,呢個團係「堅」獎勵基層員工o架,連辦公室清潔阿姐都有份! 講開老王,噚日華華睇見《信報》有篇題為「王維基批無綫『膚淺』 奇招掀視圈世紀戰」嘅報道,據聞老王同《信報》拆唔掂,結果華華就收到老王「回應信報失實報道」嘅官方新聞稿囉! |
||||||
|
||||||
謝運昌,科技公司裡的高階法務主 管,名校動物系雙修法律系的高材生,曾在知名國際法律事務所上班,讓他做出人生重要決定並找到工作意義的關鍵人物,不是親近的家人或朋友,而是一位陌生的 掃地老婆婆。 口述‧謝運昌 整理‧翁書婷如果不是那位掃地阿婆的眼淚,我不會思索工作目標到底是什麼?就是她讓我做出重要抉擇,找到法務工作的目標,使我在夜以繼日、忙碌的工作中, 仍然保有嶄新的動力。 時間回到二○○○年,當時很多人覺得,自己會是下一個在車庫創業成功的楊致遠,可以賺到千億元財富。我的朋友們,不管 是數學系還是農推系畢業,只要學寫程式,都可以賺大錢,接一個HTML的案子,就開價三百萬元。身旁出去創業的朋友高達百人,我的好友,第一個月就賺三百 萬元、第二個月賺五百萬元、第三個月飆到八百萬元。 那是網際網路剛飛黃騰達的時代,用WAP手機可以連上網路,電子商務像外星球生物般突然 的出現,大家一窩蜂地投資網路科技公司,當時很多公司還沒有電子商務的人才。 在那個網路科技正要改變世界的年代,而我,才正要從法律系畢業 找工作。 堅定,走一條不一樣的路在學校,我是風雲人物,當過學運幹部又辦過刊物,表現出色,雖然是動物和法律系雙修生,與程式設計搭不上 邊,還是有二十多位朋友來找我加入他們的創業行列,其中甚至有人開出年薪四百萬元的條件。 但我卻想走完全不一樣的路,我想進入國際法律事務 所,領三萬元底薪,當初級專員。不過,我父母卻反對,他們最討厭法律人,他們覺得律師幫陳進興這種壞人辯護,是個邪惡的行業,為了阻撓我的法律之路,還切 斷我的金錢援助,逼得我向女友借錢。 我本來是動物系的學生,選擇雙主修法律,就是因為自認辯才無礙,邏輯清楚,想結合動物專才和法律領域, 專攻生技法律。所以就算當時家人和朋友都覺得我很愚蠢,有更好的工作機會卻放棄,我還是很堅定地告訴自己要堅持下去,好好表現。 後來我如願 進入事務所,但事務所的生活非常辛苦,我全神貫注迎接每天的挑戰,當時公司為全球化經營,若接到外國客戶,礙於時差,即使三更半夜也得討論溝通,常常就睡 在公司,隔天一早繼續未完成的工作。那段時間經常忙到忘了今天是上班時間,還是例假日,也不知道外界發生什麼變化,夜以繼日,不斷地與︽電信法︾、︽娛樂 法︾、智財專利、農林漁牧、生技創投法規奮鬥。 那時,我的工作目標很簡單,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像事務所的老闆一樣厲害,自己開業賺上億元。我 巴不得不要睡覺、不要休息,瘋狂追求我的夢想,然後可以向當時嘲笑我的朋友和家人證明,我的抉擇是對的。 覺醒,發揮個人力量助他人直到某個 月,公司的幾位股東意見不合、反目成仇,有一股東竟採取行動查封公司,想要逼迫公司關門,我震驚但不緊張,因為那時已經上班三年了,資歷雖稱不上頂尖,卻 奠定良好的基礎,要到別家公司上班已不成問題。因此還是與往常一樣到公司上下班,就像什麼都沒發生。 某個晚上我留在公司,與一疊又一疊的法 律卷子奮鬥時,一位老婆婆衝了進來,這位阿婆是公司外包的清潔人員,與我一樣是宜蘭人,平常只有在她掃地經過我身旁才會聊上幾句。她小聲啜泣地對我說: 「公司要關了是嗎?下星期就要關了?」我因為忙於工作,只好敷衍地說:「沒有啊!沒這回事!」沒想到她突然激動起來,大聲的哭喊著:「你騙我,我都看到公 文了,你們公司賺這麼多錢,為什麼還要關門?關門後我的工作就沒了,我要去哪裡?」當場我好像被人打了一巴掌,腦中有什麼線斷掉了,能言善道的我,居然說 不出話來。公司關了,我被挖角去別家公司的機會還很多,可是對這位年事已高、還要養家活口的阿婆來說,賴以為生的工作就沒了。 當下的我既無 奈又慚愧,無奈的是,我無法改變什麼,慚愧的是,我忙於工作的表層,已經忘記工作的本質是什麼。當下我才發現,追求法律訴訟上的輸贏與金錢,不應該是我走 上法律之路的目的,而是應該追求更大的夢想,發揮自己的影響力。除了法律,我必須爬上更高的位子,學管理,讓公司能正常經營,才能照顧更多人,就是這位阿 婆驅動我人生的重要關鍵抉擇,這個抉擇不只是在行動上,更應在心中實踐。 後來我到國內某家大型電子集團上班,每當有別家公司與我們打官司, 想要讓我們賠大錢、關門大吉的時候,我的腦中,就浮現老婆婆的身影,一股使命感油然而生。我會想到這家公司有上萬名員工,為了保住大家的飯碗,拚了命也要 與告我們的公司周旋到底,因為我知道,雖然我只是大公司裡一顆小小的螺絲釘,卻能發揮很大的力量。 謝運昌 出 生:1974年 現職:友勁科技法務經理 經歷:齊麟國際法律事務所、宏碁學歷:台灣大學法律系、動物技術系雙主 修 人生座右銘 「世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 ──法國文豪雨果 |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1-11/100325222_all.html
施行八年之後,中國《清潔生產促進法》終於啟動大修。
2011年10月下旬,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該法修訂草案,首次將清潔生產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將建立清潔生產推行規劃;中央財政將首設清潔生產專項資金。
在全球範圍內,清潔生產被看做是污染防治的最佳模式。與污染髮生後進行末端治理不同,它倡導從源頭做起、預防為主、全過程控制,最終實現節能降耗、減污增效。
西方發達國家經曆數十年工業污染,在環境方面付出沉重代價之後,於上世紀80年代開始走出「先污染後治理」的泥潭,其法寶便是清潔生產。
2003年1月1日,《清潔生產促進法》實施,中國由此成為全球首個頒佈該法案的國家。然而,2010年8月,中國實施清潔生產17個年頭之後,全國人大常委會給出的評價卻是:還處於起步階段。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至立在書面報告中指出:中國實施清潔生產的企業比例明顯偏低,2003年至2009年,開展清潔生產審核的工業企業僅佔全國工業企業總量的0.15%。
清潔生產主管部門內部人士亦承認,中國各級政府和工業企業對清潔生產認識不足,多停留於口號和形式。此外,資金和技術的短缺也讓清潔生產舉步艱難。
業界一致的看法是,在中國經濟數十年騰飛的背後,環境污染已遍佈江河湖海,「先污染後治理」的西方老路已然走到頭。清潔生產,已是當下中國必須選擇的前進道路。
此次大修法案,是否會成為中國清潔生產的契機?
仍在起步階段
2011年7月,在環保部清潔生產中心從事研究工作的馬妍,到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調研時看到了藍天白雲。這改變了她對佛山污染嚴重的印象。
「佛山陶瓷行業是中國清潔生產較好的範例之一。」馬妍對財新財新《新世紀》說。
廣東佛山素有「陶都」之譽,曾彙集350多家陶瓷工廠,同時也曾是大氣污染嚴重、酸雨頻發的「重災區」。出於被迫,這個行業啟動了清潔生產。
可以觀察到的效果是:一家曾多次偷排廢渣的陶瓷廠,通過研發瓷磚中混合廢渣的技術,達到目前在其六成產品中有效利用廢渣,最高摻入量可達到 60%;一家知名陶瓷企業研發出陶瓷薄板技術,陶瓷厚度不到普通陶瓷板的一半,綜合能耗下降59%,廢氣排放可以減少69%。不僅如此,其原材料節約了 75%,物流費也下降了一半。
然而,像佛山陶瓷業這樣的範例並不多。
2010年5月至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先後赴黑龍江、湖南、山東和陝西等四省,開展《清潔生產促進法》的執法檢查。執法檢查組後來指 出,該法實施後,全國公佈的應當實施清潔生產審核的重點企業數量,從2004年的117家增加到2008年的2789家;開展清潔生產審核的重點企業數量 從77家增加到2027家。
儘管如此,開展清潔生產審核的工業企業僅佔全國工業企業總量的0.15%。
在強制性審核企業總量方面,中國有的省份累計公佈的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企業數量,佔符合《重點企業清潔生產行業分類管理名錄》企業的比例不到十 分之一。此外,清潔生產審核提出的中高費方案實施率偏低。據有關部門統計,全國工業企業清潔生產中高費項目的實施率僅為41.7%。
全國人大常委會隨後啟動修改該法。細覽草案修改條文內容,多數與上述檢查報告相關。
近日,全國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汪紀戎在參加草案審議時指出,實施《清潔生產促進法》,目的是希望更多的企業按照清潔生產標準自願去實現清潔生產,因此分為強制性審核和自願性審核兩種。但現實情況卻是,「要我做」的不多,「我要做」的就更少了。
汪紀戎以日前云南曲靖的鉻渣污染為例指出,如果採用清潔生產技術,用低鈣焙燒或者無鈣焙燒,就會減少鉻渣產生,但許多企業仍用高鈣焙燒工藝,1噸鉻鹽產生多達2.8噸的鉻渣。她認為,鉻渣污染事故的頻頻發生,與未從生產源頭處理有很大關係。
與上述尷尬結果形成反差的是,中國引入清潔生產理念以及立法推行清潔生產,並不比西方晚多少。
馬妍介紹說,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就從發達國家引入清潔生產理念,與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展清潔生產合作。1993年10月,國家就出台了清潔生產的相關文件。2003年1月1日,世界上第一個《清潔生產促進法》在中國正式實施。
與中國清潔生產18年徘徊於起步階段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清潔生產已基本成為政府、企業及社會共識,已在各行各業生產中較廣泛實施。
那麼,中國的差距在哪裡?
認識、資金和技術
一篇由環保部清潔生產中心副主任於秀玲和馬妍共同署名的論文,認為對清潔生產的認識,是中國推行清潔生產面臨的最大障礙。
一位清潔生產業內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直到今天,相當數量的企業甚至是大企業高層,依然認為清潔生產審核只是走走過場,不重視也不投 入。有些企業認為全方位的清潔生產審核會暴露企業的問題,也不願意積極配合。個別企業認為審核主要是諮詢服務機構的事,不主動配合。
業內人士還直指中國各級政府部門推行清潔生產不力。環保部門、經濟部門、工業部門的各級領導,對清潔生產的重要性還沒有形成共識;地方政府的主要領導,口頭上掛著清潔生產,事實上並沒有把清潔生產當成重要工作。
受此影響,清潔生產一直缺乏資金支持。馬妍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激勵機制是發達國家推動清潔生產的最主要的手段,而中國過去推行清潔生產更重視強制性審核。
在調研中,馬妍發現,在近幾年全國實施清潔生產方案資金總投入中,各級政府投資比例不足1%。清潔生產審核評估、驗收費,多由被審核企業承擔。
業內人士更稱,參與清潔生產審核是把環境問題暴露給社會,花費大、受益少,還可能影響企業發展。而不參與清潔生產審核基本上不受懲罰。
與中國內地清潔生產缺少資金支持形成對照的是,中國珠三角和香港的環境狀況在近年有所優化,部分得益於香港特區政府的清潔生產資金支持。
在10月末舉行的「2011中國轉型發展高層峰會」上,主抓清潔生產的國家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司長周長益介紹說,2008年4月,香港特區 政府環境局會同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開展了為期五年的「清潔生產夥伴計劃」,計劃出資9306萬港元,幫助位於珠三角地區的港資工廠開展清潔生產。 三年之後,效果明顯。
周長益稱,三年來,該計劃已撥款7000萬港元,資助近1600個項目。因得益於清潔生產的推廣,香港近年來污染指數明顯改善,二氧化硫和懸浮粒子分別減少40%和20%。
業界有觀點認為,清潔生產在中國推廣不利,還與技術支撐體系不完備有關。
環保部清潔生產中心尹潔等撰文稱,歐盟1996年推出「綜合污染預防與控制」(IPPC)指令後,為幫助各國實現指令要求,先後針對33個重污 染行業,研究制定出最佳可行技術參考文件(BREF),對行業內每種工藝路線均提出了一系列技術建議和分析,對每個技術環節提出了多種備選的最佳可行技 術,供企業根據自身情況選用。中國截至2010年6月,環保部也制定和頒佈了58個行業的清潔生產標準。但標準僅給出參考限值或要求,沒有給出具體技術途 徑。
事實上,中國近年也出台了不少技術方案。但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些方案中有不少不切實際,不少代價過於高昂,不少技術早已過時。
中國新對策
10月24日提交給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清潔生產促進法修正案(草案)》(下稱草案),被視為進一步推動清潔生產的契機。
「說白了,(中國)其他節能減排手段已經用盡了,清潔生產大有可為。」一位清潔生產官員指出,「十一五」以來,從國家層面到各省市,普遍將污染 減排工作重點都放在末端治理上,大搞污水處理場建設,電廠煙氣脫硫建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也集中在對部分企業的關停並轉,而清潔生產並沒有融入節能減排 的主流。
此次提請審議的草案顯示,未來清潔生產將上升為國家戰略,明確由國家建立清潔生產推行規劃,並由法律保證國家規劃的剛性約束力。
同時,該草案首次規定「國家設立中央財政清潔生產資金」。據相關說明,此專項資金重點支持三類清潔生產項目,即列入強制性審核、實施清潔生產效果明顯、完成節能減排指標份額較大的項目。
草案還要求地方政府大力支持,規定縣級以上地方政府應統籌地方財政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清潔生產相關規劃確定的重點項目。
此外,草案相關條文擴大了強制審核範圍。在原兩類企業之外,另增三類企業進入強審名單。新增第一類為污染物排放達標,但與節能減排指標仍有差距的企業。第二類為位於國家節能減排重點地區和流域,能耗和排放超過同行業平均水平的企業。
有業內人士預計,新增的第三類企業涵蓋面最廣,「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企業,其數量在中國非常巨大。可以預計,未來法律執行後,中國或有數萬企業新進入強制審核名單。
此次草案還修改了法律責任部分。過去法律對不實施強制審核或雖審核卻拒不改正的企業,僅是要求其限期改正,拒不改正只處10萬元以下罰款。此次修法,對拒不改正的企業提高了罰款額。不過提高並不多,為「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這被業界認為懲戒不足。
環保部清潔生產中心白豔英、馬妍等研究者認為,法律修改後,相關的實施辦法和細則也需要進一步完善,但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取決於政府的重視程度和分工協調。
另一位長期從事清潔生產政策研究的人士則指出,以國情來說,對法案能做的,只是紙面上的修改,能否真正執行,還有待於觀察。
57歲的吳文信每週有六天都是早上四點半起床。五點鐘,她出門,換乘兩三路公交車,六點半到達北京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綜合訓練館。這裡是摔跤、柔道國家隊的訓練基地。
2010年國慶節,吳文信從四川宜賓農村來到北京,和丈夫住在昌平區月租金200元的平房;2011年8月,正式開始在奧體中心綜合訓練館做保潔。
早上六點半開始,吳文信會用近兩小時擦拭一個籃球館大小的訓練場的地面,這樣運動員們9點鐘開始訓練時地面就是干燥的,這樣的工作中午12點後要重 複一次,以保證下午3點運動員來訓練時地面清潔如新。除了四個訓練場,綜合訓練館的4個清潔工要分擔的清潔區域還包括八間廁所、兩個浴室、兩個更衣室和整 個樓道。「忙的時候一天下來,基本沒有休息的時間。」
運動員們過年不休假,吳文信也堅守崗位。2011年春節,她只在大年初一休息過一天。在奧體中心工作的兩年,她沒請過病假。吳文信和運動員偶爾會打招呼,但不會記得對方的名字。
晚上六點,運動員訓練結束,吳文信繼續做完最後的保潔工作,八九點鐘回到家。然後,她會開始張羅晚飯和第二天的自帶午餐,一天就這樣過去。
上週,清潔公司在綜合訓練館增派了4名清潔工,吳文信的工作量減半,工資也從2800元降到了1800元。但她覺得自己過得不錯:「孩子們都已經成家,我們老兩口也沒什麼負擔,你看我每天吃的都不錯。」
| ||||||
維京集團二百一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千三百億元)的年營收、創辦過四百家企業,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常對外形容維京集團「是由小公司組成的大品牌。」 小,卻能痛擊巨人。維京航空(Virgin Atlantic)租用一架飛機,最後成為與英國航空(簡稱英航)抗衡的第二大航空公司,維京通訊(Virgin Mobile)成立第六年就拿下英國八%市占率,變英國第五大營運商。 維京集團本身就是輕薄短小,管轄過四百間公司,但員工人數卻僅有五萬人。 小,讓維京的決策很迅速,布蘭森由唱片業進入航空業僅花一週的時間決定。至今,維京投資公司,由四人組成的董事決定,集團總部沒有正式的董事,一年可以決定三十四件案子。 維京航空員工約九千人,而英國航空則有四萬多人,雖然飛的航線比英航少,但屢屢領先同業推出創新服務。 例如,首先提供娛樂視聽服務、在機場設立休息室;而切入行動電話市場時,也是第一個推出用戶講越多、送更多通話數的電信商。 奉行「小而美」組織,來自布蘭森經營維京唱片的成功經歷。維京唱片是全球最大的獨立唱片公司,但每當公司成長到一百人,布蘭森便會找副總經理、副行銷長、副銷售經理,分割另一個公司,獨立經營。 布蘭森認為,分割公司後,員工可負責自己計畫,不受內部繁文縟節拘束、自由發揮創意。布蘭森曾說,「當我分割公司時,告訴企畫副理,你是新公司的總經理,他們不需要多做什麼,卻有更大的熱情。」直到賣掉維京唱片之時,旗下約有五十間唱片公司,沒有一家員工超過六十人。 《管理大未來》作者蓋瑞‧哈默爾(Gary Hamel)認為,如果將人的能力依照貢獻度排名,熱情貢獻度是三五%,聰明才智僅有一五%。企業做創新,最難的挑戰就是打造樂於為公司奉獻能力的員工。 維京是藉由切入不同利基市場成長,反應速度要快於大企業,小組織是條件之一。政大企業管理學系教授于卓民認為,小組織優勢就是靈活度、階級少,創意比較容易產生,遇到風險時也比較容易存活。 給舞台,當員工跳板升遷不看年資,按摩師變飯店經理 即便跨入到不允許低於百人小組織的航空、電信公司,但是布蘭森還是積極保留小而美的精神,打造家庭氛圍,讓員工願意奉獻能力。 第一個做法,讓人才有舞台。員工想創業,當他的跳板,是布蘭森奉行的準則。 維京航空最成功的海外投資、維京澳洲航空(Virgin Austrailia)第一任總經理高佛瑞(Brett Godfrey),是原本他旗下轉投資公司維京特快的財務長,提了在澳洲成立廉價航空構想被倫敦的團隊否決了,但是布蘭森拿到計畫書後,問了五個問題,立即拿出澳幣一千萬元存到他戶頭投資。 只要有好點子,內舉也不避親。維京唱片時期,幫他挖掘百萬暢銷歌手-喬治男孩、菲爾.柯林斯的音樂採購主管,是布蘭森的南非遠親,讓一九八二年維京唱片的營收成長到九千八百萬英鎊,幾乎是前一年的兩倍。 跨入新產業,他放棄購併,總是重新設立新公司,維京通訊、維京可樂到維京電台,都是獨立運作,直接跟總部報告。 小組織,讓布蘭森可留下最重要的人才。 維京旗下的投資公司,幹部優先從內部升遷,取決標準不是年資、學歷,而是在於其關心人們與激勵人心的程度。維京唱片部門總監,過去是錄音室的清潔人員,維京摩洛哥的飯店經理,以前是維京航空的按摩師。 維京通訊是美國成長最快的電信公司,而且無論維京航空或電信公司皆屢屢贏得最佳服務獎。 你認為,他是用薪水讓員工賣命嗎?不! 維京澳洲航空員工的年薪四萬美元,工時七百小時,但是對手澳洲航空(Qantas)員工年薪六萬六千四百美元,工時是六百六十小時。 並非布蘭森的員工甘心做廉價勞工,而是他打造了一個令人願意付出的氛圍。 給權力,讓員工負責少管一點,賦予更多自由有助創新 維京給予第一線服務人員較同業更多的權力,維京航空的客服可以給不滿客戶下次升等的優惠,布蘭森篤信服務手冊不能涵蓋一切,只能招聘適用的人,並讓他們見機行事。 與主流管理希望藉由監督控制風險不同,在維京卻奉行「少管一點,讓員工付出更多」的邏輯。 曾任維京通訊品牌行銷經理麥里森(Andy Millinson)指出「給予員工適當的工具和權力做好工作,我們不會時時緊盯員工的背後,看他有沒有出錯。」 有人挑戰,萬一超過授權、對客戶太好怎麼辦?布蘭森卻認為,「我不認為給不滿的客人多點好處有何不對,如果一、兩個人做錯,表示以後我們可以改進得更好,」除非員工犯的錯會危及品牌,否則布蘭森很少開除人。 過去也是獨立唱片魔岩出身、中子集團執行長張培仁指出,現代企業熟悉的規模化依賴於管理系統,假設行業的本質是希望大膽創新,就需要賦予人更大自由。 讓員工樂於工作、負起責任,維京集團的分利制度透露秘訣,新員工也能成為股東,以維京通訊為例,給予每位新員工七百五十英鎊的股票,並且只要符合標準就可以有股票選擇權,而不是像一般公司僅給公司最高階的二十個人股票選擇權。當時維京通訊公關經理戴伊(Steven Day)向媒體表示「這是給員工的小小禮物,感謝他們。」維京澳洲航空成立時也如法炮製。 這讓員工覺得是為自己工作,而非為某個管理經理的升遷努力。于卓民認為,這是在藉由內部創業,保留小企業才有的創業家精神,台灣做最好的是王品集團,這可以讓人才免於流失,又能幫助企業成長。 利豐集團也是「小公司大規模」的概念,市場越客製化和碎裂化時,只有藉著小組織,不斷重組出客戶需要的產品。 商學院也開始重視小組織的優勢,管理學者哈默爾指出大企業的兩難,大多數的管理者都深知主動性、創造力和熱情的價值,但是公司付錢就是請他們監督,管理工具迫使人服從和勤奮,但無法使人們變得有創意和投入。 由許多規模小的公司,最後集結成大企業,是現代企業最嚮往的一種模式,于卓民指出,包含像是Google給予工程師兩成的時間,思考工作以外的事情,都是希望在大企業下獲得小組織的優勢。 布蘭森從唱片業學到的小組織彈性,證明了「大」不是最好,「小而美」也是一種競爭力。 |
美國眾議員Dennis Ross表示他將支持不包含修改奧巴馬醫改方案內容的大範圍政府開支協議,成為首位公開表達支持態度的茶黨成員。共和黨內部的保守派系茶黨被媒體認為是導致美國政府關門的罪魁禍首。華爾街見聞此前報導,正是在茶黨等保守勢力壓力下,眾議院議長未將本來可能通過的議案提交眾議院表決,這導致了政府的關門。
Ross被認為是眾議院最保守的議員之一,他表示自己改變立場是由於政府關門並不能改變奧巴馬醫改。而關門也會傷害共和黨。
Ross在採訪中說到:「我們輸掉了撥款法案的鬥爭,我們需要向前看,在債務上限問題上獲得我們想要的結果。」
其他茶黨支持的眾議員,包括Jim Jordan和Mark Meadows,仍然不願妥協。眾議院議長博納表示結束政府關門需要民主黨參與談判並接受對奧巴馬醫改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