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清潔生產18年徘徊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1-11/100325222_all.html

 施行八年之後,中國《清潔生產促進法》終於啟動大修。

  2011年10月下旬,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該法修訂草案,首次將清潔生產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將建立清潔生產推行規劃;中央財政將首設清潔生產專項資金。

  在全球範圍內,清潔生產被看做是污染防治的最佳模式。與污染髮生後進行末端治理不同,它倡導從源頭做起、預防為主、全過程控制,最終實現節能降耗、減污增效。

  西方發達國家經曆數十年工業污染,在環境方面付出沉重代價之後,於上世紀80年代開始走出「先污染後治理」的泥潭,其法寶便是清潔生產。

  2003年1月1日,《清潔生產促進法》實施,中國由此成為全球首個頒佈該法案的國家。然而,2010年8月,中國實施清潔生產17個年頭之後,全國人大常委會給出的評價卻是:還處於起步階段。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至立在書面報告中指出:中國實施清潔生產的企業比例明顯偏低,2003年至2009年,開展清潔生產審核的工業企業僅佔全國工業企業總量的0.15%。

  清潔生產主管部門內部人士亦承認,中國各級政府和工業企業對清潔生產認識不足,多停留於口號和形式。此外,資金和技術的短缺也讓清潔生產舉步艱難。

  業界一致的看法是,在中國經濟數十年騰飛的背後,環境污染已遍佈江河湖海,「先污染後治理」的西方老路已然走到頭。清潔生產,已是當下中國必須選擇的前進道路。

  此次大修法案,是否會成為中國清潔生產的契機?

仍在起步階段

  2011年7月,在環保部清潔生產中心從事研究工作的馬妍,到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調研時看到了藍天白雲。這改變了她對佛山污染嚴重的印象。

  「佛山陶瓷行業是中國清潔生產較好的範例之一。」馬妍對財新財新《新世紀》說。

  廣東佛山素有「陶都」之譽,曾彙集350多家陶瓷工廠,同時也曾是大氣污染嚴重、酸雨頻發的「重災區」。出於被迫,這個行業啟動了清潔生產。

  可以觀察到的效果是:一家曾多次偷排廢渣的陶瓷廠,通過研發瓷磚中混合廢渣的技術,達到目前在其六成產品中有效利用廢渣,最高摻入量可達到 60%;一家知名陶瓷企業研發出陶瓷薄板技術,陶瓷厚度不到普通陶瓷板的一半,綜合能耗下降59%,廢氣排放可以減少69%。不僅如此,其原材料節約了 75%,物流費也下降了一半。

  然而,像佛山陶瓷業這樣的範例並不多。

  2010年5月至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先後赴黑龍江、湖南、山東和陝西等四省,開展《清潔生產促進法》的執法檢查。執法檢查組後來指 出,該法實施後,全國公佈的應當實施清潔生產審核的重點企業數量,從2004年的117家增加到2008年的2789家;開展清潔生產審核的重點企業數量 從77家增加到2027家。

  儘管如此,開展清潔生產審核的工業企業僅佔全國工業企業總量的0.15%。

  在強制性審核企業總量方面,中國有的省份累計公佈的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企業數量,佔符合《重點企業清潔生產行業分類管理名錄》企業的比例不到十 分之一。此外,清潔生產審核提出的中高費方案實施率偏低。據有關部門統計,全國工業企業清潔生產中高費項目的實施率僅為41.7%。

  全國人大常委會隨後啟動修改該法。細覽草案修改條文內容,多數與上述檢查報告相關。

  近日,全國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汪紀戎在參加草案審議時指出,實施《清潔生產促進法》,目的是希望更多的企業按照清潔生產標準自願去實現清潔生產,因此分為強制性審核和自願性審核兩種。但現實情況卻是,「要我做」的不多,「我要做」的就更少了。

  汪紀戎以日前云南曲靖的鉻渣污染為例指出,如果採用清潔生產技術,用低鈣焙燒或者無鈣焙燒,就會減少鉻渣產生,但許多企業仍用高鈣焙燒工藝,1噸鉻鹽產生多達2.8噸的鉻渣。她認為,鉻渣污染事故的頻頻發生,與未從生產源頭處理有很大關係。

  與上述尷尬結果形成反差的是,中國引入清潔生產理念以及立法推行清潔生產,並不比西方晚多少。

  馬妍介紹說,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就從發達國家引入清潔生產理念,與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展清潔生產合作。1993年10月,國家就出台了清潔生產的相關文件。2003年1月1日,世界上第一個《清潔生產促進法》在中國正式實施。

  與中國清潔生產18年徘徊於起步階段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清潔生產已基本成為政府、企業及社會共識,已在各行各業生產中較廣泛實施。

  那麼,中國的差距在哪裡?

認識、資金和技術

  一篇由環保部清潔生產中心副主任於秀玲和馬妍共同署名的論文,認為對清潔生產的認識,是中國推行清潔生產面臨的最大障礙。

  一位清潔生產業內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直到今天,相當數量的企業甚至是大企業高層,依然認為清潔生產審核只是走走過場,不重視也不投 入。有些企業認為全方位的清潔生產審核會暴露企業的問題,也不願意積極配合。個別企業認為審核主要是諮詢服務機構的事,不主動配合。

  業內人士還直指中國各級政府部門推行清潔生產不力。環保部門、經濟部門、工業部門的各級領導,對清潔生產的重要性還沒有形成共識;地方政府的主要領導,口頭上掛著清潔生產,事實上並沒有把清潔生產當成重要工作。

  受此影響,清潔生產一直缺乏資金支持。馬妍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激勵機制是發達國家推動清潔生產的最主要的手段,而中國過去推行清潔生產更重視強制性審核。

  在調研中,馬妍發現,在近幾年全國實施清潔生產方案資金總投入中,各級政府投資比例不足1%。清潔生產審核評估、驗收費,多由被審核企業承擔。

  業內人士更稱,參與清潔生產審核是把環境問題暴露給社會,花費大、受益少,還可能影響企業發展。而不參與清潔生產審核基本上不受懲罰。

  與中國內地清潔生產缺少資金支持形成對照的是,中國珠三角和香港的環境狀況在近年有所優化,部分得益於香港特區政府的清潔生產資金支持。

  在10月末舉行的「2011中國轉型發展高層峰會」上,主抓清潔生產的國家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司長周長益介紹說,2008年4月,香港特區 政府環境局會同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開展了為期五年的「清潔生產夥伴計劃」,計劃出資9306萬港元,幫助位於珠三角地區的港資工廠開展清潔生產。 三年之後,效果明顯。

  周長益稱,三年來,該計劃已撥款7000萬港元,資助近1600個項目。因得益於清潔生產的推廣,香港近年來污染指數明顯改善,二氧化硫和懸浮粒子分別減少40%和20%。

  業界有觀點認為,清潔生產在中國推廣不利,還與技術支撐體系不完備有關。

  環保部清潔生產中心尹潔等撰文稱,歐盟1996年推出「綜合污染預防與控制」(IPPC)指令後,為幫助各國實現指令要求,先後針對33個重污 染行業,研究制定出最佳可行技術參考文件(BREF),對行業內每種工藝路線均提出了一系列技術建議和分析,對每個技術環節提出了多種備選的最佳可行技 術,供企業根據自身情況選用。中國截至2010年6月,環保部也制定和頒佈了58個行業的清潔生產標準。但標準僅給出參考限值或要求,沒有給出具體技術途 徑。

  事實上,中國近年也出台了不少技術方案。但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些方案中有不少不切實際,不少代價過於高昂,不少技術早已過時。

中國新對策

  10月24日提交給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清潔生產促進法修正案(草案)》(下稱草案),被視為進一步推動清潔生產的契機。

  「說白了,(中國)其他節能減排手段已經用盡了,清潔生產大有可為。」一位清潔生產官員指出,「十一五」以來,從國家層面到各省市,普遍將污染 減排工作重點都放在末端治理上,大搞污水處理場建設,電廠煙氣脫硫建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也集中在對部分企業的關停並轉,而清潔生產並沒有融入節能減排 的主流。

  此次提請審議的草案顯示,未來清潔生產將上升為國家戰略,明確由國家建立清潔生產推行規劃,並由法律保證國家規劃的剛性約束力。

  同時,該草案首次規定「國家設立中央財政清潔生產資金」。據相關說明,此專項資金重點支持三類清潔生產項目,即列入強制性審核、實施清潔生產效果明顯、完成節能減排指標份額較大的項目。

  草案還要求地方政府大力支持,規定縣級以上地方政府應統籌地方財政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清潔生產相關規劃確定的重點項目。

  此外,草案相關條文擴大了強制審核範圍。在原兩類企業之外,另增三類企業進入強審名單。新增第一類為污染物排放達標,但與節能減排指標仍有差距的企業。第二類為位於國家節能減排重點地區和流域,能耗和排放超過同行業平均水平的企業。

  有業內人士預計,新增的第三類企業涵蓋面最廣,「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企業,其數量在中國非常巨大。可以預計,未來法律執行後,中國或有數萬企業新進入強制審核名單。

  此次草案還修改了法律責任部分。過去法律對不實施強制審核或雖審核卻拒不改正的企業,僅是要求其限期改正,拒不改正只處10萬元以下罰款。此次修法,對拒不改正的企業提高了罰款額。不過提高並不多,為「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這被業界認為懲戒不足。

  環保部清潔生產中心白豔英、馬妍等研究者認為,法律修改後,相關的實施辦法和細則也需要進一步完善,但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取決於政府的重視程度和分工協調。

  另一位長期從事清潔生產政策研究的人士則指出,以國情來說,對法案能做的,只是紙面上的修改,能否真正執行,還有待於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