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單是媒體的報導,我從周圍也切實感受到了這股寒流正在襲來。先是驚聞多年前在外企的多位老同事在公司全球性裁員中先後失去了工作。與此同時,最近敦煌網人事部收到由獵頭推薦的外企高管及資深員工的簡歷也在明顯增多。我幾年前曾設想到的一個現象,發現已開始成為一個社會現實:如果說之前的「4050」特指二三十年前國企改制中正值中年的下崗人群,那麼眼下受到裁員風暴襲擊的高薪高齡外企白領正在成為「新4050」。
過去十多年間,外企員工的飯碗毋庸置疑是鍍金的。可觀的薪金、優厚的福利,加上舒適的工作環境和規範的管理制度,在外企工作成為年輕人最理想的一個職業。確實,伴隨著外企在中國的迅速發展,白領精英們獲得了相對豐厚的回報。但許多人並沒有想過鍍金飯碗也有被敲碎的一天。
不知不覺中第一代白領目前已經超過40歲甚至接近50歲,而接近40歲的70後資深白領目前也佔了職場相當大的比例。高齡、高薪特別是沒有機會升至高級管理層的老白領,在人才市場上漸漸失去優勢,他們面對的是大量精力充沛、學習能力更強、起薪低廉、而且供應無限的年輕人。外企高效的培訓體系有能力培訓出一大批合格的年輕員工替代成本高昂的老白領。因此,對於那些多年打拚好不容易升到中高級職位的老白領來說,在全球市場萎縮的今天職業前景顯得特別的脆弱。
最近我們在招聘過程中就遇到不少外企打拚多年卻遭遇裁員的資深白領,其中有一位曾在一家歐洲跨國企業做了10多年的總監級員工。外企家大業大,他出差總是出入五星級酒店甚至常常商務艙來回。一個全職太太和一個正在上著國際學校的孩子,一家人習慣了高標準的中產生活。他之前從沒想到過公司會裁員,尤其身處被公認為「很穩定」的歐洲企業。然而,正是這種安逸心態,使他在遭遇裁員時對突然發生的變故措手不及,雖然拿到了一筆可觀的賠償金,卻對接下去的生活感到迷茫。由於之前心理準備不足,像我們這樣的創業企業對他來說,確實有諸多的不適應,加上多年外企養成的工作和生活習慣,使他很難在人到中年之後再有歸零的心態,做吃苦的準備。他說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金飯碗捧在手裡太久了,重新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從頭開始創業似乎也已經太晚了。」
我們處在一個劇變的社會轉型期,社會環境的突變往往比我們想像得發生得更快更激烈,況且中國的社會保障機制並不完善,對於白領精英來說提前退休基本上是沒有可能的。居安思危,對每一個職場人士來說是必備的素質。要避免將來成為新一代4050,需要做好職業轉型的準備,提早佈局,這樣才不至於事到臨頭措手不及。
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捨得放棄,不要過分追求虛幻的舒適和精英式的生活。這裡我再跟大家分享我身邊的朋友、一位外企資深白領的故事。同樣他也在外企打拚了十多年,不過早在2008年,他由於一方面感到外企的工作過於安逸,不再具有挑戰性,另一方面也可能出於先知先覺,主動砸掉了手中的金飯碗,開始憑著深厚的工作經驗為企業做獨立顧問,開始自己的創業生涯。他當時的這一決定令周圍的親朋好友大惑不解。因為他所在的公司不僅是很多年輕人夢想的一流外企,更因為他憑藉自己的出色表現已做到高層管理的職位。高薪、頻繁的出國培訓機會、工作環境和出差條件自不用說,連家人都可以享受每年在外資醫院免費體檢的福利。但是,他仍然放棄了這些令人羨慕的種種安逸。之後的打拚自然很辛苦,出差經常入住經濟型酒店,從表面來看,生活水平是降低了。但是,我卻看到他一直都很積極樂觀,絲毫看不到人到中年的惶惑和迷茫。如今,他的事業做得頗為有聲有色。他說正是一直都有危機感,才需要始終以強大的內心挑戰每一次面臨的困難。
而就在這兩天我又遇到幾個以前在某著名國際廣告公司工作的朋友,他們差不多都也年過40歲,開始籌劃合夥創業。他們給我分享了自己設計的時尚茶飲品,嘗試新的營銷方式和銷售渠道。他們的創業同樣非常辛苦,原先打工時只需要做做文案,如今卻需要實打實地從草根開始打拚,但是我很佩服他們的進取心和勇氣,同樣我也有外企打工的經歷,我知道這批人在外企職場培養的韌勁和專業精神還在。
郎咸平教授曾語出驚人:90%的白領將來會破產。作為創業公司的領導者,我比他樂觀,我想把以上這些故事分享給目前正在打拚的年輕白領:未雨綢繆,永遠做自己職業和生活的主人,而不要依託任何一個看似強大的機構,無論是政府機構、國營單位,還是知名外企。如果你自認為是屌絲,那麼我告訴你,哪怕是中產的高帥富,也會在社會的轉型中承受壓力、面臨困境;如果你目前自感安逸和滿足,那麼千萬不要被眼前虛幻的安全感迷濛了雙眼。
Christie是位工作15年的美國老白領,2010年失業在家,幹起了網商。她專門賣各種手機配件。她從小額生意開始,專門到中國的一些跨境電商平台上批貨,轉賣給美國消費者,如今業務已上正軌,每月的銷售額能有十來萬美金。我們不久前在Facebook上認識了,她對我說,去中國淘金,是近年來不少美國人喜歡談論的話題,特別是很多年輕人付諸行動,學起了漢語,背起行囊來到這個印象中遍地黃金的國度。事實上,很多年輕人在有了一段中國經驗之後確實有了很好的陞遷機會。不過,她說特別是近一兩年,或因為空氣、食品的原因,或因為文化差異,很多老外放棄了在中國的發展,開始返回自己的國家。而這位50歲的美國女性,很慶幸當初的選擇,她這樣的年齡在失業之後沒有經歷離鄉背井的折騰,卻同樣分享著來自中國的成長。
Christie只是我偶然在Facebook上認識並做過交流的小網商,我和她的交談中發現,像這樣在家裡辦公、做點小買賣的海外網商可謂數不勝數,僅在美國就有上千萬的規模,而且由於電商市場的發展,這種類型的網商已經是全球性的現象。
上半年在深圳,我跟我們平台上創業的一位年輕外貿網商小常聊天,他在跟我分享自己的跨境電商經驗時,偶然說起某一天他的一個主要客戶——兩位在創業中的德國青年。這兩位目前還是在校的大學生,現在在學校裡已經小有名氣了。起初,他們在eBay上註冊了一個賬號,做點小生意賺點零花錢。後來就開始和小常合作,主要是做3C產品,生意從上千美金的小單起步,逐漸發展成七八千美金的大單。他們的業務就是向周圍的大學生銷售深圳產的手機、平板電腦等。後來,生意越來越好,兩人就合夥註冊了公司,僅僅一年半時間,他們都換成了奔馳車。同學們都羨慕他們不出遠門就發掘了「中國金礦」。而如今這兩位從未來過中國的德國年輕人,迫切地希望早日能來中國旅行,把生意做到線下。
這使我想起我們平台上曾經給我寫過一封郵件的一位金牌買家,英國人羅伯特-肖,18歲時他一樣是把中國網站上手機轉賣給周圍的朋友。他一直有做大生意的夢想,最初的本錢是100英鎊。6個月後,他發現買賣手機的市場不僅侷限於親戚朋友,更可以通過跨境的網上交易上找到更廣闊的銷售空間。於是他把最初賺到的6000英鎊投資到其它產品,比如高爾夫器材配件。之後銷售額與日俱增,現在他的經營範圍已經涵蓋了800多種不同類型的產品,一天可以收到1000多個訂單。
他的生意如今已從自己在南港的臥室擴展到富勒姆,有了一個佔地面積達5000多英呎的大倉庫,還僱傭了一些工人。他自己也從最初向親戚朋友銷售手機的小網商,經過3年時間成長為頗有規模的國際貿易商。
無論是Christie,兩位德國青年,或者羅伯特-肖,這是一群非常有活力的海外草根生意群體。近年來,中國外貿企業一直在抱怨生意差了,這是因為他們總是在尋找那些衣著光鮮的大型採購商。大公司范兒的那種,只有在會展上才能見到,但大家都知道這些大商人在全球電子商務的衝擊下,日子並不好過。中國的供應商,能否越過這些大客戶,把生意做到這一批小微商人群體呢?
也許有人會問,這批人規模有多大?大到驚人的程度,美國每年的經濟增長中,30%就是由小微企業所創造,美國經濟的活力由這批人延續,而不再只是那些大公司。在大訂單減少、大客戶變少的當下,將產品直供給海外的小商人,這裡可以說潛藏著中國外貿新競爭力的一個源泉。
中國的外貿人,你有沒有將海外數量龐大的網上小商人視為一個重要的目標客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