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歐洲人說:「謝謝中國」 中國遊客掃貨全球

http://www.infzm.com/content/81621

編者按:這是一群熱愛出遊捨得花錢的遊客。他們強大的購買力,為黯淡的世界經濟增添了最亮的顏色。

2011年,每個中國遊客平均在澳大利亞花了4.67萬元,在美國花了4.47萬元,在法國花了2.36萬元。而在國內,自從1999年推出「黃金週」假期以來,國內旅遊市場風生水起,2011年營收高達2.25萬億,相當於全國財政總收入的五分之一。

隨著中國人消費能力的增長與消費觀念的變化,這些數字依然還在不斷地刷新之中。

世界各國與中國各地的地方政府,都在想方設法抓住中國遊客的錢包。

在又一個長假來臨之時,本期專題聚焦中國遊客。

一個秋高氣爽的傍晚,在2000名遊客的掌聲和歡呼聲中,由中青旅包船的一艘游輪從天津港鳴笛起航,駛往日本、韓國。在此後八天七晚的海上旅程裡,這艘游輪所到之處,濟州、福岡和鹿兒島等地免稅店裡,從奶粉、化妝品、皮具服飾,到鐘錶、珠寶,都被乘客們蜂擁爭購。

2012年9月27日,中青旅一位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如此描述了一個月前他帶的這個團。類似場景,隨著近年來中國遊客的足跡而在全球各地不斷上演。

上世紀80年代,米蘭、倫敦和紐約的奢侈品商店裡到處都是富得流油的日本人,挑選著最昂貴的商品。30年過去了,中國遊客取代了日本人,橫掃世界商場,成為黯淡的全球經濟背景中難得的亮色。

國家旅遊局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出境旅遊人數為7025萬人次,同比增長22%;這一年,中國人出境旅遊花費達到69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300億,比北京市2011年一年的財政收入還多。

這股強大的力量還正在變得更強大:麥肯錫剛剛發佈的一份報告稱,當下的10年,可支配年均收入能夠支付得起私家車和小件奢侈品的中國城市家庭比例將增長近6倍——顯然,中國旅遊消費的繁榮才剛剛開始。

花錢最多的人

如果不是「購物免稅,內有中文翻譯」的旗幟,龍慧會以為她仍舊置身中國。在一個炎炎夏日的下午,她和丈夫隨旅行社來到巴黎奧斯曼大街,第一站就是老佛爺百貨,一幢十層樓大型商店。

30歲的龍慧和丈夫俞洋來自長沙,從事媒體工作。以前的假期都在國內旅遊,今年他們選擇進行10天的國際旅行,與另外30人一起組成了這次的旅行團。法國是第一站。

這個季節,每天都有20輛大巴車,滿載著中國遊客,在導遊的指引下,從位於莫甘多路的一個旁門,殺進老佛爺百貨。

為了歡迎中國顧客,這裡所有櫃檯都可以使用中國銀聯卡刷卡消費,許多品牌都聘請了懂中文的導購——僅在一家名牌店,就有二十多名能說中文的導購。

由於中國遊客實在太多,LV、Gucci、Longchamp等奢侈品牌,常常需要排隊等候入場。LV甚至推出了「限購令」,每本護照限買1個包。

「人太多了,LV店得排半小時以上。」龍慧夫婦轉身去了另一個著名商場巴黎春天百貨,買了一個LV和一個GUCCI手袋,總共花了15000元人民幣。

根據巴黎春天提供的數字,超過10%的銷售額來自中國人,平均每個中國遊客在這裡的消費都超過1萬元。

作為中國內陸省會城市的新中產階級,儘管在巴黎一口氣花去數月工資,龍慧夫婦的購物額在旅行團裡並不算高。同行的一對中年長沙夫婦一路上在導遊帶去 的每一個店裡採購,從LV包到勞力士手錶,花費超過十萬,他們的理由是「國內的東西幾乎要貴三成以上,買這些早就把機票錢賺回來了」。這對夫婦,其中一人 是企業主。

正價退稅後,這裡的價格大約是國內專櫃售價的七折左右,越貴的貨品和國內的差價越大。買奢侈品反倒賺了,這是中國遊客的普遍心態。

「大家都是坐著大巴車去的,很容易受影響。」在巴黎呆過多年的對外經貿大學祥祺奢侈品研究中心研究員曾明月說,「大家都擠在皮具、手錶、化妝品那裡,只要走到第二層,服裝,雖然那是傳統意義上的奢侈品,但幾乎沒有中國人。」

正是這種「互相激動」中,中國遊客成為外國遊客中花錢最多的。

根據美國旅遊協會的數據,中國遊客在美國期間的支出平均比其他遊客多三分之一。英國旅遊局負責人則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2012年倫敦奧運期間中國遊客在英國的單筆消費居首位,平均每單筆消費為203.04英鎊。

而國際退稅機構環球藍聯的數據表明:2011年,中國人的退稅總額佔法國退稅總額的四分之一,高居首位,其後是俄羅斯、日本、美國——而在五年前,日本還居首位,其次是美國,俄羅斯,然後才是中國。

「中國遊客已經變得越來越搶手了」。法國旅遊發展署中國專員齊勇如此評價。

「一個盒飯時間全搞定」

在今年上半年,儘管壞天氣頻繁光顧巴黎,觀光的中國遊客仍創下紀錄。據巴黎旅遊局總經理羅爾估計,包括購物在內的中國遊客的總數介於70萬到85萬——因為許多中國遊客不在巴黎過夜,他們只是來購物。

中國旅行社總社導遊陶訓敏稱,經常有遊客提出要求,縮短看景點的時間,多留點時間購物。

由於旅行團停留的時間緊迫,中國遊客往往「花錢效率」很高。

今年9月前往新西蘭觀光的王女士描述了這樣的情景:在奧克蘭機場下飛機剛登上中巴車,團友們就開始紛紛向司機打聽哪裡有超市,因為嬰幼兒奶粉幾乎是 出境游購買清單上的「標準配置」。應遊客們的強烈要求,司機在去酒店的路上便直接繞到當地一家大超市。十分鐘後,超市貨架上的十幾桶奶粉被一掃而空。

「每個人都急匆匆的,」她說,「走路快,挑東西快,刷卡快。」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亞太部主任徐京亦說,外國人可能會在沙灘上躺一個禮拜,但中國人不會,「中國人有了錢但消費的觀念和範圍還比較窄」。

睡廉價房,買高檔貨

「睡廉價房,買高檔貨」,則是歐洲旅遊業對中國遊客的描述。

對外經貿大學教授朱明俠說,這是因為消費的重點不一樣:中國遊客的消費重點類似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日本人,人均奢侈品花費可能在2300-2500歐元之間,大約為外國消費者花費的近4倍,但在旅館住宿和飲食方面,明顯低於其他國家遊客。

歐洲旅行委員會在一份研究中估計,不少中國遊客會把超過三分之一的旅遊預算用在購物上,寧肯把吃和住的錢節省下來買奢侈品。

在這個階段,中國遊客嚮往歐洲式的富足,但對奢華的旅店和鋪張的食物並不感興趣。

也有國外旅行社嘗試過給中國遊客不同的旅遊感受,在巴黎提供海鮮,在德國提供黑森林火腿。但很多中國遊客只嘗了一次,就不願吃了。一位旅行社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許多人寧願呆在酒店吃麵條」。

其實,即使是對於那些迅速買下的高檔貨品,很多中國遊客也並不能明白為什麼要買它。

中國旅行社總社導遊陶訓敏清晰地記得,一次帶團到希臘雅典城,一位16歲的高中生從購物中心出來,手裡拎了二十多個購物袋,有LV、Gucci和高端相機等,把這些購物袋放在陶訓敏身邊後,她看到團友買了自己沒買的包,又轉身去「血拼」了。

很多中國男性遊客也會給妻子購買商品,不過他們苦惱於不太清楚妻子喜歡什麼,常常只能跟著別人一起買。北京捷達假期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的導遊張亞帆 甚至還遇到這樣一幕——有一次他帶團的客人買香奈兒的包,一個款式大中小一共買了三個,花費了四五萬。他不解地詢問時,那位先生回答說:「我不太確定我老 婆喜歡哪一種,所以我就把三個都買回去了。」

「謝謝中國」

對於深陷世界經濟危機的國家,中國遊客的到來,是難得的好消息。

「謝謝中國」是瑞士鐘錶業近來常說的話。他們一度因為美國和歐洲金融危機陷入低谷,但亞洲市場適時地成為了他們的白衣騎士——中國消費者已成為瑞士手錶最大買家。

專業做瑞士旅遊的佰思公司主管熊夢初稱,瑞士加入《申根公約》後,中國內地、香港及台灣地區的過境遊客增長明顯,大部分都會帶走一兩塊手錶,「買上百萬元一塊表的客人時常出現」。

而投資,也成為中國遊客購買奢侈品的一個原因。相比起普通中國遊客的消費來,因為投資而產生的購買往往是那些價值更高的東西。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奢侈品研究中心主任朱明俠稱,在中國一隻愛馬仕的包定價13萬元,但是去外國原廠訂製就需要36萬元。「有時候原公司可能會回購一些紀念款或者經典款,再加價賣出,其中就有投資升值的空間。」

中國新興富豪尤其對波爾多的酒鄉情有獨鍾。紅酒之鄉拉菲酒莊如今已是廣受中國富豪喜愛的品牌。一家法國旅行社最近組織了一個中國旅遊團坐巴士到波爾多,半小時內,遊客們就將每瓶價值600歐元的兩箱紅酒搶購一空。

變化正在發生

中國人強大的購買力,讓許多國家都敞開了國門。對所有國家及奢侈品牌來說,中國市場突然變得極其重要。

比如美國,加快了辦理簽證的速度。比如在倫敦,為了提高競爭優勢,英國邊境管理局從今年4月開始,啟動了網上籤證申請預約,加快簽證速度。而根據由 加拿大引進的理念,超過600家名商人和三個商業區(邦德大街、牛津大街和攝政大街)的房地產團體共同成立了英國新西區公司,專門打造商業街區以吸引中國 遊客。

而在台灣,台灣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組長陳瓊華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因為大陸旅客支撐了入境消費的六成以上,台灣商場正在針對他們而特意作出調整,比如著名的101大樓旁邊的一家高檔商場新光三越百貨公司,就按照大陸遊客的消費習慣,把一線精品店安置在最方便的一樓。

中國遊客的面貌也在迅速改變,公務代表團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

十年之前,過境游的代表團要麼有政府出資,要麼國有企業出資。今天,這樣的公款消費代表團出遊已受到諸多限制,更多的是商務或者自由組團。中國一家 最大的旅行社管理層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過去兩年商務旅行最大的客戶來自醫藥行業,諸多醫藥公司會自行組織大量的國際會議,邀請醫生甚至其家屬參會遊玩。

家庭式出遊漸漸開始出現。「今年十一期間,出境旅遊人群中,以家庭式出遊為主,佔比接近80%,」中信旅遊集團有限公司會展部國際會議獎勵旅遊部副經理鮑濤說。

而中國更年輕一代的消費者,開始接近於發達國家消費者的消費特徵。麥肯錫報告稱,在中國新興的主流消費群中,有41%的年輕消費者會說他們「會花高價買最好的產品」,而年紀稍大消費者中持這種觀點的比例為31%。

旅行方式也在改變,跟旅行團已經不再流行。年輕的旅行者都在尋求更深層次的旅行體驗。龍慧正在計劃明年的出境游,她希望每年和丈夫旅行一次,但希望旅行可以更自由一些。

他們會成為中國下一次蔚為壯觀的旅遊大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323

估值五百億美元的新創公司為何惹毛歐洲人? Uber法國行不通的六大爭議

2015-07-13  TWM

Uber在法國遭到前所未有的抗拒,兩高層遭到拘留,被控詐欺與違法活動。它最引人詬病的,除了對有執照的計程車生意帶來威脅外,濫用客戶行動資訊、從事不道德競爭、未嚴格篩選司機等,都是未被社會認可的主因。

譯者•吳國卿

乍看之下,Uber最近在法國的問題,似乎是頑固保守國家對科技破壞的反應特別激烈的例子。我也曾忍不住想從這種觀點,看Uber在歐洲的法律問題。

現在,我想法國政府有一個正當理由,可以抗拒Uber的擴張。這家公司在說服政府或歐洲大眾相信它不是騙局上,做得還不夠。

Uber的問題,在法國特別嚴重。上周,巴黎有執照的計程車司機圍堵馬路和機場、焚燒輪胎和垃圾車。在此之前,法國總統歐蘭德已要求Uber旗下的UberPop服務「解散」,並沒收其車輛。

六月二十九日,警方拘留兩名Uber法國高層主管問話,分別是Uber法國分部總經理辛法爾和西歐區主管高爾柯提,他們九月將出庭面對詐欺和違法活動的指控。

未獲「社會營業執照」

但Uber並不是受害者,它是自己活該。管理顧問業者Futureye總經理蒂懷特說,新事業創立,必須建基在所謂的「社會營業執照」上。

他指的是一個組織的營運和產品,被社會或社區認為可接受、並符合社會的價值。如果社會開始感覺某個產業或一家公司的行為,不再可接受,就可以撤回其認可,要求採取新的和更高的規格,甚至「取消」執照。基本上,這就是Uber在歐洲和世界其他地方遭遇的問題。

Uber之所以引人爭議,可從以下六個面向探討:一、對既有運輸體系造成財務威脅。

Uber據稱價值五百億美元,但其商業模式能否存活仍是未知數,且該公司對其財務向來保密。

《彭博資訊》(Bloomberg)六月二十九日報導,Uber已計畫對潛在投資人發行十二億美元的可轉換債券,並在公開說明書上表示,公司營運虧損達四.七億美元,比營收四.一五億美元還高。

一家快速擴張的科技公司虧錢、卻有極高估值,並不是問題。但問題是,它是一家運輸事業,如果用低價與傳統計程車競爭,會不會導致所有或大部分計程車沒生意或倒閉?誰會受害?

二、對客戶隱私的顧慮,尚未提供令人滿意的解答。

去年,《Buzzfeed》兩位記者布宜安以及華澤報導,Uber美國紐約公司總經理莫瑞爾曾在訪問中誇稱他跟監布宜安。Uber表示,已對莫瑞爾採取行動,然而這名主管仍保有他的職位。

正因為這一點,我已經決定永遠不再使用Uber。這是個人的選擇,但政府也應停止鼓勵一家可輕易取得和濫用大眾實體行動資訊的公司。

三、曾經從事不道德的競爭活動。

這包括對競爭者Lyft下假訂單,目的是要挖角其司機。過程中曾用到拋棄式手機和信用卡,以避免被偵測,這已超越「科技破壞」和競爭性定價的範疇。

Uber否認故意取消向競爭對手叫車,但對挖角對手司機的作法,毫無悔意。

機制不透明頑抗法律

四、司機篩選作法不夠透明,有些甚至沒有篩選程序。

印度發生的一樁強暴案,牽涉一名曾因性犯罪遭判刑的Uber司機。這暴露出雖然Uber依賴印度政府做必要的查核,比如要求司機必須擁有執照,但印度和其他許多國家一樣,傳統計程車的監管,其實相當鬆散。

在一些國家如德國,Uber也碰上司機保險的問題;在美國,一名Uber司機輾死一個六歲女孩,Uber卻拒絕理賠,因為當時車上並未搭載客人。

五、對待司機的方式,不被眾多歐洲國家接受。

近日一項Uber委託的調查宣稱,Uber司機每小時賺的錢比計程車司機多,但它未計算載運客人的等候時間,也不包括汽油和保險等成本。

在歐洲,這些人的生活可能比大多數勞動人口差,因為他們不受歐陸保障勞動市場法規的保護。政府不希望這類法規遭到侵蝕,特別是這有違社會黨政府的主張。雖然許多美國人可能不在乎這類法規,但這並非大西洋彼岸的主流態度。

六、頑抗法律規定。

在數個法國城市禁止Uber服務,並開始對司機開罰後,Uber對罰款的金額表示不服。在德國,Uber的策略也一樣,儘管法院命令對它不利。Uber可能把這種頑抗,包裝成是為進步而勇敢奮戰;但對歐洲人來說,那只是美國人對他國法律的輕蔑。

Uber提供的運輸模式,如彈性定價、以先進軟體減少等待時間,以及司機不必依循固定工作時間,其實都是進步的想法。不過,並不表示Uber最終可以從中獲利。

法國政府有一個正當理由,可以抗拒Uber的擴張。這家公司在說服政府或歐洲大眾相信它不是騙局上,做得還不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619

TTIP談判文本泄露 歐洲人“夢魘”成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9445.html

從歐洲當地時間5月2日開始,任何人都可以在網上讀到這份泄露的“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夥伴關系協定”(TTIP)文件,而令普通歐洲消費者感到無比憤怒的是,此前他們所擔心的有關轉基因食品、令跨國公司強勢的“投資者-國家爭端解決機制(ISDS)”等夢魘全都成真了。

在國家層面,這份泄露的包含13個章節的248頁TTIP談判文本也顯示出歐盟在談判中“急於達成”的心情與“冷漠”的美國團隊形成了鮮明對比;不僅如此,該TTIP泄露文本還透露出美方“用食物換車子”的強勢:美方威脅如歐盟團隊不同意進口更多美國農產品,美方就對歐洲汽車業設限制,而美歐雙方在投資領域,政府購買,服務,農業等方面談判立場之間的巨大鴻溝也展現無遺。

目前美歐雙方都在針對TTIP文本泄露後所激起的民憤進行危機管理。然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科比(John Kirby)在回應中表示,美國政府仍然相信在奧巴馬政府任期結束之前完成談判是有可能的,“我們要一直努力到最後。”

強勢的美國團隊和急於求成的歐盟

此次泄露的13個TTIP章節包括國民待遇和商品市場準入、農業、服務、電信、公共秩序、監管合作、技術性貿易壁壘、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關稅和貿易便利化、競爭、中小企業、公共企業以及國家間爭端決議等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查閱文本中可以看到,雙方在提案中明顯呈現不平衡狀態:歐盟方面不僅作出了更多建議,而且更急於進入美國的政府采購系統,希望美國承認歐洲的地理標識和原產地系統(譬如說如巴馬臣奶酪或夏布利白葡萄酒),並希望在汽車以及化妝品方面可以達到工業標準的監管融合。

在文本中,美國人的回應並不熱情。可以看到的是,不僅在許多談判章節中,美方都沒有真正提出建議也未在關鍵環節做出回應。

譬如,在已經進行了12輪TTIP談判之後,美方仍然拒絕開啟對金融服務方面監管合作的談判,同時美國還拒絕討論歐盟方面提出的在政府采購方面,真正的談判範圍在何處的問題。

由於美國存在《買美國貨》法案,這令歐洲企業進入美國市場受限,譬如美國某州警察局就不會將寶馬列入警車采購目標等等。實際上歐洲也沒有期待買美國貨法案能被廢除,尤其是正當選舉年,不過歐方希望美國可以同意創建豁免條款,但美國在談判中明顯對此不遠多談。

這也難怪德國經濟部長加布里爾4月底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的一個論壇上評價美方團隊“到目前為止,激情活力都只停留在嘴上”。

與此同時,從文本中可以看到美國的強勢談判姿態。美國談判團隊在其中提出了“食物換車子”的談判立場,即“需清晰表明在汽車談判部分的緊張僅僅在歐盟在農業產品稅方面讓步的情況下才可能有進展。”

需要提到的是,在農產品方面,由於國內農業有誰組織異常強大,法國在談判中態度強硬。法國總統奧朗德5月1日表示,如果TTIP威脅到法國的農業領域,法國一定會拒絕TTIP。

“我們將對任何讓法國農業為難的談判結果說不。”奧朗德表示。

歐洲人夢魘成真

在這份泄露的文本中可以看到,令歐洲消費者感到擔憂的兩條“轉基因食品”和ISDS都有可能成為現實。

首先,在轉基因食品等方面,在歐盟條約中實行的是“事前預警原則”。簡單而言,如遵守事前預警原則,由於轉基因食品有可能存在風險,因此對於銷售轉基因食品的法律十分嚴格,且對轉基因食品強制標識的國家大部分都處於歐盟之中。

然而在此次談判文本中,在監管合作以及其他剩余12個章節中都未提到歐盟的“事前預警原則”。取而代之的是,在文本中看到了美國大量的對於“基於風險型”方式的訴求,即僅在發現出現風險的情況下再采取行動。而這一方式大大弱化了歐盟的“事前預警原則”,為轉基因食品等進入歐洲留下了空間。

“看到美國人的要價非常有趣。” 德國消費者保護中心聯合會主席團成員米勒表示,“這個文本基本上證實了對於美國人想要在TTIP中對我們的食品市場做點兒什麽的所有擔憂。”

米勒並指出,一旦簽署並實施這樣的TTIP,轉基因食品有可能在歐洲就會成為常態。

在歐洲人同樣擔憂的ISDS方面,事情也好不到哪兒去。此前由於ISDS在歐洲爭議過大,歐盟最終在談判中提出了“投資法庭系統”的建議來取代ISDS。

具體而言存在五方面內容:第一,建立一審法庭和上訴法庭;第二,“投資法庭體系”將任命高資歷法官出庭審判,被任命的法官需滿足國際法院和世貿組織上訴機構等權威國際法庭的要求;第三,法庭運行原則與WTO上訴機構類似;第四,限制性別、種族、信仰、國籍、非補償征收等有針對性的歧視案件;第五,確保政府對貿易投資協定條款具備監管權。這種提議意味著以國際法庭來代替以前的私人仲裁模式。

這次從文本中可以看到,美方拒絕接受歐盟方面的提議。

此前美國駐世界貿易組織大使鵬克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獨家采訪時表示,美國曾經進行了大量的辯證討論,最後設計了目前的ISDS機制,也是最先進的ISDS機制,TPP中使用的就是該ISDS機制,針對歐盟所提出的國際投資法庭體系,“我們現在還沒有確定是否他們提出的解決方式是最佳的。”

鵬克同時也是美國TTIP談判代表,在采訪中,他對歐盟的提議顯得並不那麽熱情。

在TTIP文件泄露後,歐盟緊急滅火。歐盟貿易委員馬爾姆斯特倫表示,“已經反複說過很多遍,任何歐盟貿易協定都不會降低我們對消費者的保護,亦不會降低食物安全標準或環境標準。”

4月29日,美歐在紐約結束了TTIP第13輪談判,歐盟委員會隨後發布了關於TTIP談判現狀的報告,並指出如需在今年年內完成談判,雙方在一些領域還需實現重大跨越。與此同時,歐盟對於TTIP談判的目標是明確的,即在2016年底前完成談判,且實現這一目標是可行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085

歐洲人對歐盟不滿 但又希望英國留歐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1952.html

英國是否會繼續留在歐盟?答案近在眼前。無論結局如何,世界的眼光聚焦在了歐盟和歐洲的未來。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ResearchCenter)最新的調查發現,歐盟懷疑主義正在整個歐洲擡頭,同時有三分之二的英國人和希臘人,以及其他歐盟國家的重要少數族裔希望布魯塞爾下放權力,讓各成員國政府在某些問題上擁有更多的決策權。

當然,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向布魯塞爾靠攏,大部分歐洲人都認為,英國“脫歐”將損害擁有28個成員國的歐盟利益。

皮尤研究中心對占歐盟80%人口和82%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0個歐盟國家、逾1萬人進行調查得出了上述結論。

除了英國外,另外9個受訪的歐盟國家中,認為英國“脫歐”不利於歐盟的受訪者比例中位數高達70%。相較而言,僅有16%稱這是件好事。

在瑞典,有89%的受訪者認為英國“脫歐”對歐盟是件“壞事”,在荷蘭和德國,該比例則分別為75%和74%。

法國是個特例,該國有超過四分之一(32%)的受訪公眾稱,如果英國“脫歐”,對歐盟來說有積極意義。

值得註意的是,在除英國外的9個受調查國中,大多數人都認為英國“脫歐”對歐盟來說是件“壞事”。

不過,英國人不是唯一對歐盟持懷疑態度的。在歐洲,近年來歐盟的形象和地位一直如過山車般上上下下。2012年~2013年,歐洲經濟疲軟,很多歐洲國家公眾對歐盟的支持率也大幅下挫,2014~2015年,支持率反彈。但之後隨著難民危機等問題的出現,在幾個最大的成員國中,歐盟再次遭遇支持率的驟降。

調查顯示,在10個受訪歐盟國家中,對歐盟持支持態度的中位數比例僅為51%,42%的受訪者希望本國政府能獲得更多的權力,僅19%支持增加布魯塞爾的權力,27%贊成維持現狀。

歐盟最強有力的支持者是波蘭人(72%)和匈牙利人(61%)。

鬧著“脫歐”的英國人,並非最不喜歡歐盟的,有44%的英國人對歐盟持贊許態度,遠高於希臘和法國——這兩國人對歐盟的支持率分別僅為27%和38%。

英國“脫歐”辯論的一個重要論題是,歐洲的治理是否應該進一步集中。調查發現,在受訪的10個國家中,有超過六成希望歐盟下放權力;約有三分之二的希臘人(68%)和英國人(65%)希望歐盟將一些權力返還給本國政府;不少瑞典(47%)、荷蘭(44%)、德國(43%)和意大利(39%)的受訪公眾也持相同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155

恐襲後遺癥:歐洲人槍支購買量暴增

一系列由恐怖主義等引發的暴力事件正在讓歐洲人的生活和心態發生變化。眾多歐洲國家的公民開始選擇用槍支和防身武器武裝自己。

雖然德國警方的報告稱,絕大多數抵達德國的移民都沒有犯過任何罪行,但在槍支的銷售商看來,今年生意的顯著增長和大批湧入歐洲的移民有關。

持有致命武器人數激增

到目前,歐洲並沒有時時更新的權威數據。只能根據來自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官方數據來獲得一個不算全面的畫面。

根據各國的官方數據,歐洲公民申請合法擁有槍支的數量出現了明顯增長,尤其是在瑞士、奧地利以及捷克等國。而公民申請購槍的原因包括捕獵、運動以及自我防衛。

在捷克,今年前5個月獲得合法持槍許可的人數從6000人上升到了近30萬人。而過去的幾年里,當地的持槍人數一直是下降的。

調查顯示,在瑞士的26個州中,有12個州都出現了比去年更高的購槍申請數量。在2016年中期,這個數字出現了進一步上升。除了部分有過嚴重犯罪記錄或患有精神疾病的人被拒絕持有槍支外,大部分購買者都被準許購買槍支。

在過去的一年中,德國持有武器的許可數量略有下降,但那些防身裝置,比如持有空槍和胡椒噴劑的人數卻在今年6月上升到了40.23萬人,增長近50%。

公民持有胡椒噴劑這類裝置並不需要許可證,它們通常用來保護公民免受攻擊性的動物,比如狗之類的攻擊,但任何人將這些裝置用在人類身上將會被法律追究。

雖然尚無針對近期這些顯著變化的原因分析報告,但過去一年發生在巴黎、布魯塞爾、尼斯和慕尼黑的恐怖襲擊事件確實引發了不少公民的擔憂和恐懼。

瑞士聖加侖州的警方發言人克魯齊(Hanspeter Kruesi)表示:“雖然沒有針對公民購槍申請暴增的官方解釋,但我們看到了這個現象和歐洲恐怖襲擊之間的關聯。”

然而,在官方層面上,尚無靠的數據說明,歐洲移民群體的犯罪率就會比非移民群體的犯罪率更高。

去年,德國共接納了超過100萬為了逃離家鄉的暴力和貧困而來的難民。德國聯邦刑事犯罪調查局(BKA)的報告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難民已犯和試圖犯的案件共6.9萬件。但官方並沒有給出整體的犯罪數據來和這個數據做對比。

持槍就能防衛?

在持槍率相對低、控槍通常很嚴格的歐洲,像克魯齊這樣的官方人員正在努力避免鼓勵公民購買槍支。

克魯齊並不贊同公民購買槍支,他認為公民持槍絲毫不能改善他們的人身安全,反而凸顯了人們安全感缺失以及在沖突中如何合法且正確使用槍支的法律風險。“現實中,人們可能會讓他們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刑事責任。”他這樣擔憂道。

就在8月13日,一名27歲、持武器的男子在瑞士一輛火車上潑灑可燃液體放火,並用刀襲擊乘客,最終致自己和一名無辜女性死亡。

“購買槍支以自我防衛並不能保護你免受恐怖主義的襲擊。”一名生活在瑞士首都伯爾尼附近小鎮的55歲中年人說,“然而,這些襲擊事件給人們造成了一種受到威脅的主觀感受,來自移民的壓力不斷上升,從馬格里布(北非的一個地區)來的移民群體具有很高的犯罪率。”

即使是在自我防衛的商業領域,個人持槍的用處也在受到質疑。在蘇黎世經營一家自我防衛培訓中心的施尼德(Marco Schnyder)表示:“不少學員來參加培訓課程都是想要保護自己和家人,但我會告訴他們,如果有一個監視者或者警報系統,其實會更好。”

但在7月,18歲的槍手在德國慕尼黑商城射殺9人的事件後,捷克總統米洛什·澤曼改變了想法。他在接受捷克電視臺的采訪時表示:“公民應該有能力武裝自己……為了能對抗那些恐怖分子。”

“沒有人直接地說:我買槍就是因為發生在尼斯或慕尼黑的恐怖襲擊事件。” 經營一家槍支商店的瑞士武器經銷商協會會長懷斯(Daniel Wyss)表示,“但是這一系列的事件培養了人們普遍的脆弱感受。”

瑞士的防禦系統依賴於成千上萬在家中持有自動步槍的士兵,但對於瑞士公民來說,幾乎沒有人公開擁有上了子彈的槍支。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希望改變這一局面。瑞士議院法規專家和瑞士槍支遊說團成員阿多(Jean-Luc Addor)就試圖停止公民持槍的禁令,在今年9月引入相關的新法規。阿多認為,更多武裝起來的公民就意味著更安全的社區。“國家並不具備保證公共安全的所有裝備,有時候公民——不是每一個公民,而是那些經過合適訓練的公民——應該給予保護自己以及家人的武器。”他表示。

國家遭遇信任危機

公民對於國家缺乏保障公共安全的設備和能力的質疑同樣考驗著德國。德國軍械工人協會負責人及槍支經銷行家梅哈德(Ingo Meinhard)稱,自從今年年初德國科隆新年夜90人遭性侵的事件起,空槍以及胡椒噴劑的銷量就出現了明顯的上升。該性侵事件普遍被外界視為是由難民引起的。

梅哈德表示,第一次激增後,放緩的防身器具銷量又在今年7月的幾次致命事件後再次暴增。“我們現在還看到了城市里的市場需求非常高。”他補充道。

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歷史學教授艾樂伯克(Dagmar Ellerbock)表示,德國科隆新年夜的性侵事件可能已經讓德國人對於國家保護自己的能力有了不信任的心態。

槍支銷售商還稱,在大量移民抵達奧地利後,奧地利人對於購買武器的興趣也在明顯增加。奧地利商會武器經銷領域的發言人西格特(Robert Siegert)表示:“恐懼是奧地利人購買槍支的主要驅動力,這也是我們從槍支商場的銷售員那里聽到的反饋。”

歐洲持槍率不足美國一半

在歐洲,槍支持有率始終保持較低的水平。根據日內瓦輕武器的調查報告,美國的持槍率輕松超過了歐洲大陸。每100個美國人就持有超過100支槍,這個數字是瑞士的兩倍,奧地利、德國和法國的三倍。

法國要求審查希望購買槍支的人的背景,根據法律,目前也只允許兩個目的持槍:捕獵或者參加射擊俱樂部。這種監管往往會持續超過一年的時間。

一名希望政府放松槍支監管的遊說人員認為,如此嚴格審查導致的結果是,在2015年以來,在法國合法擁有槍支的數量不可能發生巨大變化。“擁有槍支被非常嚴格地規範,(合法)獲得槍就好像要克服很大的障礙。我們沒有和美國人那樣的思維。”他稱。

對於最近幾年同樣遭受了不少恐怖襲擊的英國來說,槍支管控法律同樣嚴格。自1996年3月發生在蘇格蘭鄧布蘭(Dunblane)小學的槍擊案後,英國開始收緊槍支管制,限制公民擁有手槍的權利。過去的幾年里,在英格蘭和威爾士獲得許可持有槍支的人數並沒有明顯變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8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