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甩「上對下關係」 零管理時代來了

2015-06-01  TCW


員工當家的零管理時代,真的到來了嗎?

從Google到全球最大網路鞋店捷步(Zappos),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拿掉階層設計,讓員工自主!

今年三月,捷步執行長謝家華,替全球管理界丟下一個震撼彈,他要做出一個實驗:捷步要將組織全面改造為新形態的「全體共治」(Holacracy),去除官僚體系。

也就是,在你讀本文的同時,遠在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的捷步總部。裡面一千五百名員工,正以這樣的模式共處。

沒有主管,怎麼運作?

大家的名牌上,再也沒有頭銜,沒有主管(boss)。所有人都是以任務編組,公司內部由一個個任務圈所組成,由「任務指派人」(Lead links)負責指定個人參加的計畫和團體,但指派人本身沒有權力,其餘人也不用向他報告。當團隊中任何一人,覺得需要做什麼事情,由他負責召集會議,徵求團員意見,若團員都同意,便可以著手進行,不用層層報告。

如同校園比賽中不同的隊伍,每個隊伍裡的成員表現,大家都能看見,而不是取決於老闆是否看得到,當各部門間更透明後,也會有更多的溝通。

聽來很完美,雖然,這同時會需要很長一段適應期:例如為了讓團隊一起達到共識,而出現的低效率決策流程、抗拒權威被拔除的主管,與各團隊不可控的資源支出??。

改變,為何勢在必行?

「全體共治不是萬靈丹,不是充滿蝴蝶、彩虹和微笑的浪漫幻想,而是挑戰,」捷步負責全體共治計畫的成員比克(Chris Peake)說,「尤其是心智的挑戰。」

但,這是大勢所趨嗎?還是只是少數的個案?

看來是前者。越來越多企業已意識到,要漸進式的拿掉階層,才可能存活。

八年前,被《經濟學人》稱為「世界第一流策略大師」的哈默爾(Gary Hamel)在《管理大未來》一書中就預言:未來十年內,企業將被迫放棄十九世紀科學管理的強調中心控制的模式,轉變為一個沒有階層的新形態組織。

這個論述背後,第一,是因看到外界變動太快的環境。政治大學商學院教授李瑞華解釋,傳統組織回應當下市場需求的速度太慢,同時限制個人潛力發揮不到三成。

其次,新世代的A咖人才,生於網路世代人人生而平等的思維邏輯下,「實務上來說,越是人才,越不喜歡被管,」一○四資訊科技總經理阮劍安說。

第三點,越來越多員工是為了共同創造理想而加入企業,因此,企業不能讓他有被「決定」的感覺。「二○一五勤業眾信全球人力資本趨勢報告調查」,這份橫跨一 百零六國、超過三千三百位企業主和人資長的報告直指,對待員工的方式不再能是上對下;報告的結論之一是:「現在的員工像客戶,公司要用對待志工的方式對待員工,而不是領薪水的人。」

最具代表性的是Google的年度員工調查,從辦公室的室內設計、無上限休假政策,到免費零食和定點洗衣服務,都由員工一起決定。

重大決策,如何拍板?

這樣做,當然有難度與風險。《華盛頓郵報》引述史丹佛商學院教授蘇頓(Robert Sutton)的意見:「雖然全體共治有助消除內部惡性競爭,但如果沒有樹立明確決策機制,組織裡會有更多耍弄政治的空間。」

對台灣人而言,挑戰應該來自社會氛圍和文化。謝家華在給員工的信中也提到,要做到組織自主,首要是要能主動發言以及容忍不確定,這樣才能接納相對漫長的共識決。

政大科管與智財所所長邱奕嘉認為,在台灣,從小的教育都教我們要以和為貴,如果無法面對並接納衝突,就不適用彈性組織。

但別就此放棄思考這條新道路的可能。「雖然今日的彈性化組織多半發生在國外知識工作者為主的新創公司,但其實並不受產業、國籍甚至學歷限制,」韜睿惠悅人才與獎酬顧問諮詢總經理魏美蓉說,重點在於,管理者是否願意放手,並且信任員工。

人才,如何面對新趨勢?

一般上班族,又該如何看待這個新趨勢?

對A+人才而言,這是你的機會。透明化的組織設計,讓你的創意可以更快被看見。

但多數人的挑戰是,當企業願意給員工更多自由,它也要求你當責,能力更純熟。

這就是如奈飛斯 Netflix)與Google,為何寧有職缺,也要等到最好人才才補入的原因。未來,如果組織仍有存在價值,即「為員工做到最好的事,就是雇用一流人才讓他們共事。」

全球最大電子商務網站亞馬遜與捷步甚至祭出「離職費」(Pay to quit)政策,「離職費」的設計很簡單,公司每年開放一次,給年資一年的員工離職費兩千美元,資歷每多一年,離職費多一千美元,上限為五千美元。這種做法是要提醒員工,你是有選擇的。若員工選擇繼續待在公司,代表這是他自己的選擇,會更盡心去做。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也鼓勵不想留的人離開。

「長遠看來,員工待在不想待的職場,有礙他和公司的健康。」「對無視趨勢,只想照表操課的人來說是挑戰,」李瑞華說。

越來越多的優秀企業,會把決定權交回員工手上。當你越早體悟到,職涯自主與選擇權,不只是權利,也將是自己的義務時,你就越早被這些新形態企業看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802

下關沱茶,未來之星



2015-11-16  TCW

在普洱茶品飲與收藏的世界,「下關沱茶」是一顆被旁落的明珠。

玩老普洱的朋友都很清楚,「下關沱茶」的知名度,是與「勐海茶餅」並列一二,但「下關」的追捧遠遠不及「勐海」。就收藏的價值而言,「沱茶」(編按:一種製成圓錐窩頭狀的緊壓茶)更遠落「餅茶」(圓餅形的蒸壓黑茶)之後。

早在二十多年前,我曾戲稱:收藏勐海生普,品飲下關生沱;和許多老收藏家交流,收藏順序的看法也是「一餅二磚三沱」。

沱茶,是否長期被低估了收藏價值?最近我一直思考這個問題。我認真地翻閱楊凱主編的一本小冊子《從大清到中茶》,裡面介紹了沱茶的來龍去脈,引發了我的好奇心。

早些年玩沱茶也有過一部分樂趣的,只是,從來沒想過它會否增值。一九八九年一批一百公克重的「鳳慶小沱」,就是很有趣的例子。

十年前和友人合購,一顆新台幣一百五十元,我買了一整批(數量不到一百顆),兩周後,友人說,店家還剩下最後一批,一顆要價新台幣兩百二十元。

小巧可愛,又能增值天呀!隔兩周,漲了近五○%!這是個什麼吃人世界?我向友人抱怨著,卻傳回店家的消息,沒貨了,兩百五十元一顆,整批已全賣光了。

接著的兩、三年,朋友們對我還是抱怨連天,一批九○年代的臨滄小沱,新台幣三百二十元,我們購入八百顆,但剩四百顆,店家要價四百元被我推拒了。

「下關雪印青沱」被譽為小沱第一,我們第一批新台幣八百元買的,第二批一千兩百元,我學乖了,包拿!

好的小沱茶,不能不搶,不只是看增值的倍數,而要兼具它既小巧可愛,又令人愛不釋口!看了《從大清到中茶》,才知道沱茶在雲南普洱茶歷史的位置,並不輸給在西雙版納的勐海餅茶。

沱茶的歷史,可分成民國初年私人商號、雲南中茶公司和 下關茶廠三個主要時期。一九一六年前後,私人茶號「永昌祥」用剛剛興起的鳳慶春尖茶,改革姑娘茶製茶法,在饅頭形的茶下面壓出一個窩,成為窩頭形,是為沱 茶。精緻沱茶用料較優,原料用幾個地方拼配,鳳慶茶樹條索漂亮,但樹齡較淺,滋味稍顯突兀,與勐庫大樹結合,使成品醇和。

下關茶廠是在一九五一年才開始生產沱茶,市面上的「雪印青沱」被推估是七○、八○年代的極品代表,九○年代的「甲級」青沱量多質精,也成為市場新寵;九○年代中後期下關沱茶改為松鶴商標後,卻顯得後繼無力,沒有贏得口碑的傳奇代表。

令人驚訝的是,在八○年代中期,下關茶廠推出代號八六六三、八八六三鐵餅生普,經過二十年的轉化,反倒成了搶手貨。我在一九九二年以新台幣一千元(約人民 幣兩百元)購入時苦澀難以入口的「下關鐵餅」生普,現在非但韻足氣霸,而且市價衝到了一餅人民幣五萬元,二十三年的漲幅驚人,達到二百五十倍!

下關沱茶呢?從歷史的角度看,下關茶廠的「正宗」產品並非鐵餅而是沱茶,它的精品沱茶質量和品飲口感,都不輸給下關鐵餅生普,但在價格上,缺乏鐵餅的爆發力,一顆「雪印青沱」,十年不過十倍!

這幾年老生普,甚至年分只有十幾年的生普,都成了愛茶人士競逐標的,對「下關沱茶」少了關注。在市場上,下關沱茶的價值是否被低估了?這顆來自雲南大理小而美的明珠,遲早是要閃爍發光的。

(本專欄每月刊出)

沱之源紀念茶宜飲宜藏

位於山明水秀的大理古鎮、從1902年創始,具有濃厚的歷史背景的下關沱茶,1941年改名下關茶廠,是國營中茶時期,生產內外銷沱茶的茶廠,2004年改制為雲南下關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因為擁有獨到的沱茶製造技術,分別在2009年以及2011年5月,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殊榮。

為慶祝入選為國家文化遺產,茶廠在2010年特別生產、發行500公克的「下關沱之源」的紀念茶,採用點蒼山的天然山泉水蒸壓制成,倏索分明肥厚,湯色橙 黃明亮,香氣清純,包裝上有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讓下關沱茶正式走入原產地認證的時代,為一款宜飲宜藏的好茶。

撰文 / 許怡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9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