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年前,啟碁執行長謝宏波在一次法說會中,提出啟碁核心競爭力為BMW時,很多人都聽不懂他在講什麼,電子業和寶馬汽車怎麼會扯上關係?原來這指的是啟碁事業布局的三大主軸, 更是營收爆發的原因。 撰文‧林宏文 在眾家廠商十月營收紛紛下滑之際,啟碁繳出驚人成績單,營收達三十億元,較去年成長一三八%;而且,這已是從七月起,連續四個月創新高。若與其他年營收在 二百億元上下的中大型企業相比較,能像啟碁一樣保持續航力,合併毛利率達一六%的公司,已是少之又少,啟碁為何能夠一路向前衝? 啟碁早期是宏碁集團成員,宏碁分家後劃歸緯創次集團,目前緯創董事長林憲銘同時擔任啟碁董事長,是緯創轉投資中獲利最好的公司之一。擔任啟碁執行長的謝宏波則相當低調,即使啟碁上市至今七年,他仍是極少數不曾接受過專訪的專業經理人。 許多法人都知道,謝宏波每次預測公司業績成長時,給的都是非常保守的數字。例如今年八月半年報公布時,謝宏波還預測,由於市場需求平穩,下半年營收較上半 年可能持平或者好一點,但不會有太大的成長。結果,這個﹁下半年難有大成長﹂的預測,很快就﹁跳票﹂了,因為啟碁營收不斷創新高,第三季較第二季還大幅成 長三成。 啟碁今年能夠大成長,主因是六大產品線中,有三個舊產品線持續大成長,另外三個新產品則從今年起大量出貨。前三項是汽車衛星接收器、家庭網路及無線模組、 傳統衛星接收器(LNB),後三者則是智慧型手機、雷射雕刻天線、同軸電纜多媒體設備(MoCA)。其中,舊產品事業成長率至少三成,新產品則以倍數逐月 往上跳。 其中,在智慧型手機部分,是啟碁快速成長的關鍵。早期啟碁是國內PHS手機主要生產廠,如今轉而開發智慧型手機,並幫聯想樂Phone獨家代工。這款號稱 ﹁中國人的iPhone﹂手機,是由啟碁與聯想一起開發,硬體規格不下於iPhone,且結合包括2G到3G,以及WiFi、GPS等七個無線頻段,技術 上相當困難。 根據聯想預估,樂Phone手機明年就可達一百萬支的出貨,預估啟碁今明年的出貨量可分別達四十萬及八十萬支,年成長率超過一倍。至於在舊汽車衛星接收器 產品項上,過去一年多由於北美兩大汽車衛星接收器廠商Sirius及XM已合併完成,此項產品還有六成以上的成長。另外,原本就是啟碁大客戶的 Direct TV,如今也採用MoCA等新產品,讓啟碁在數位家庭的產品線更加齊全。 兩年前,啟碁執行長謝宏波在一次法說會中,提出啟碁核心競爭力為BMW時,很多人都聽不懂他在講什麼,因為電子業和寶馬汽車怎麼會扯上關係?其實他所指的 BMW,就是寬頻(Broadband)、多媒體(Multi-media)以及無線(Wireless)等核心技術,如今啟碁發展都已完整齊備,並構成 今年大成長的主軸。兩年前謝宏波的話,如今終於讓投資人恍然大悟。 |
(以下數字均已按1人民幣等於1.2港元計算。)
張志鎔等股東們如何空手套白狼? 詳細的過程,可參考新財富的文章: 黑馬熔盛。今次從3個另外的角度去看這個東西:
1. 大股東的資金往來角度
在投入資本角度上,其實根據招股書已講得一清二楚,根據財務報表推測,其投入約在31.43億。但老闆在上市時已出售3.5億股,按上市價8元計,並扣除相關費用,成本已降至5億。
其後,按招股書稱可按超額配售出售2.625億股,雖最終未能行使,但若能行使的話,他淨賺15.45億,還可保留公司80%的股權,當時價值348億,這是不是勁賺?
2. 小股東的角度
另外,其實你買它的股票實際上得到了甚麼? 當該公司上市的時候,實際上扣除所有固定資產利息資本化部分及無形資產,實際你用8蚊買到的東西實際只值2.04元,溢價幅度291.89%,那為何要買它?
3. 股東及大股東投入資本的角度
假設全部無形資產、水份盈利及上市費用以及套現歸入原有未上市股東,其實際未上市的應佔資本30.89億,但卻以560億的估值出售連舊股在內的25%股權,即是用18.12元售出原值1元的東西給你,假如這是一件貨品,你會不會買呢?
這個過程卻使新股東的財富轉移至原股東,他們的資本投入比例僅21.62%,但是卻佔80%的股權,如果扣除套現部分,資本投入比只是2.03%,這是否對新購買的股東公平? 自己想想吧。
下一篇再談同業估值。
在開新題目前,補充上一篇文章的資料。
(4) 2011年6月資產構成
利用2011年6月報表的重整,其資產結構如下,可以見到這公司其實只是利用上市資金和債務堆出來的。
(5) 估值
關於這公司的估值,我暫時利用其2011年中期報告的數字來做一個分析,並利用香港上市較正規的同業廣州廣船作一個比較。
很明白地,熔盛重工負債重過廣船之餘,估值更高於這隻股票,我不明白某些報者專欄的作家究竟有沒有詳細地研究過這些的報表,作出一個公允的結論,變相協助欺騙小股民以高價購入該股。如果大家有良心的話,應該全力抵制這隻股票,使其變回合理的價值,不要再讓這些人欺騙你的金錢。
|
||||||
生技新藥股持續發光,並且由第二季將掛牌的高價股東生華、智擎領軍衝關;此外傳統生技高價族群的醫材相關類股,也因金可預計回台掛牌掀起熱潮,未來新藥研 發及醫材類股將成生技黃金十年的投資雙主流。 撰文‧林宏文 儘管日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表示,韓國生技製藥業已經全面超前台灣,不過,在全球生技新藥發展機會眾多,台灣新藥研發公司與韓國正面衝突機會不大,已成為台 股爆發力最強的板塊;此外,由於台灣還有一群持續穩定獲利的醫療器材族群,也為保守穩健的投資人提供長線投資生技股的另一種選擇。 近來生技產業中的製藥族群再漲一大波,有如為「台灣生技黃金十年」點燃衝鋒引信,而帶動這波漲勢的個股,除了先前新掛牌的健亞、基亞等公司外,還有即將於 第二、三季掛牌的智擎、東生華、國光生技,以及股價又創新高的原料藥廠台灣神隆等公司。 產業聯盟領軍 擴大台灣新藥產業空間 二月下旬,國內包括健亞、東洋、中化、永信、南光及信東等六大藥廠共同宣布,自行研發的「降血糖新藥DBPR108」,已通過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 (FDA)核准進入臨床一期。 這個以健亞生技為首、橫跨台灣本土六家藥廠組成的產業聯盟,是在兩年前組成,並由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所長趙宇生率團開發。 此外,由於這個藥物是僅次於美國默克藥廠和瑞士諾華的全球第三例,對台灣新藥產業具有里程碑意義,也顯示全球待開發的新藥空間還很大,不像過去電子業局限 在同質性的競爭之中。 除了領軍此項跨藥廠的產業聯盟外,健亞還因為耗時七年多的官司勝訴,日商武田製藥將付給健亞五千萬元,也讓健亞成為此波製藥類股大漲中題材較多的個股。 競爭力撐場 東生華、智擎、國光生技夯其實,在此波製藥類股中再次突破新高的,反而都是高價族群,包括東洋集團投資的東生華及智擎,由於兩家公司分別預計在第二、三季 掛牌上櫃,且均屬優質新藥開發公司,因此股價分別創下一二九元及一○三元的半年新高,也讓母集團東洋的股價漲至一三三元,創七個月以來的新高,讓最早投入 台灣新藥研發的董事長林榮錦笑得合不攏嘴。 東生華是在前年九月從東洋母公司切割出來,在分工上,東洋著重於癌症藥品開發,東生華則專精於慢性病藥品開發,以心臟血管、腸胃疾病及自體免疫藥品開發為 主,並以組合劑型、長效劑型的特點,為慢性病患節省開銷。東生華去年前三季營收四.九七億元,毛利率高達七○.八%,稅後淨利一.三五億元,EPS(每股 稅後純益)四.八四元,獲利不僅創公司歷來新高,在國內新藥開發公司中也是佼佼者。 至於另一家極具競爭力的新藥開發公司智擎,旗下的PEP02是以治療胰臟癌為主要研發項目,由於二期臨床結果已證明比現有的藥效果還要好,因此也簽下目前 國內對外授權金額最高的二.二億美元,成為備受關注的新藥個股之一。 目前智擎的授權金額已陸續入帳,去年五月,智擎已先認列了第一筆簽約金一千萬美元,月營收達二.八五億元;今年二月智擎宣布進入臨床三期,並已收到第一個 臨床病人,再度取得里程碑款五百萬美元,預計二月也將有一.五億元的營收入帳。這種因新藥開發而創造出來的實質收入,讓智擎的股價再創新高,突破一百元關 卡。 此外,規畫於三、四月間掛牌上市的國光生技,也是備受關注的個股。由於國光生技是國內少見的疫苗大廠,而且今年營運將有大進展,包括流感疫苗完成歐洲臨床 實驗,將擴大出貨抗原原液給合作廠商國際大藥廠嬌生子公司Crucell,加上H5N1疫苗將進行人體臨床實驗等,公司預估今年可以拚轉虧為盈,也讓日前 股價突破五十元整數關卡。 國光生技董事長詹啟賢說,國光生技雖然尚未獲利,但生技股的評價本來就不能只看獲利,還要看公司擁有多少無法取代的價值。目前國光生技可以把疫苗賣到歐 洲,這在亞洲國家中根本找不到第二家,他並強調,國光生技已經建立的競爭力,五年內根本找不到其他競爭者。 專利藥到期 原料藥廠神隆營運添利多 另外,國內生技醫療類股中市值最大的台灣神隆,近來也再創新高價六十一元,神隆以開發癌症用針劑原料藥為主,去年自結營收達三十九.四八億元,稅前每股盈 利一.八二元,繳出連續六年獲利的成績。 法人預估,由於全世界的專利藥將從今年起陸續到期,對原料藥廠將是營運利多,除了神隆總經理馬海怡已預估,台灣神隆今年獲利將可望超越去年外,包括台耀、 中化生、永日、旭富等國內原料藥大廠,自今年起也可望逐漸享受專利過期學名藥的市場商機,各公司營收年增率兩成沒問題。 浩理生技管理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李世仁說,近來生技股大漲的原因很簡單,因為資金寬鬆沒有去路,加上最近生技類股又有很多正面消息,剛好給短期熱錢炒作的 空間。而且最重要的是,傳統電子股的產業成長性已有疑慮,生技產業成長性相對清楚明確,資金當然就移轉過來。 誠信創投生技事業群總經理沈志隆說,台灣新藥公司近來有很多好消息,包括與大廠合作簽約、進入臨床三期、建廠投資等等,其實是因為過去幾年承擔了很多未知 的風險,包括經營策略改變、團隊更動,甚至研發產品汰換、臨床實驗受阻等等,也因為經歷過這麼多淘汰後,目前能夠上興櫃或上市櫃的公司,本質都已相當不 錯。 不過,李世仁與沈志隆也強調,新藥開發的風險仍然很高,後續仍有很多臨床實驗及市場變數等風險,投資者必須要充分理解與掌握,兩位給投資人的建議都是, 「一定要慎選基本面確實且具備成長性的公司,而這部分就非常需要仰賴專業的投資人與客觀詳實的分析報告了。」 金可回台掛牌 激發生技股比價效應 除了新藥開發的領域外,在醫療器材部分,過去向來是生技族群中的主流類股,包括精華光學、太醫、五鼎到泰博,近來股價也有表現,除了各家公司業績的帶動之 外,另一個原因是,四月也將有一家列為生技醫材股的重量級公司金可國際回台掛牌。 金可國際旗下百分之百掌控的海昌隱形眼鏡公司,目前在大陸市占率達三五%,是行業中的龍頭。根據法人預估,金可去年稅後純益超過七.六億元,EPS上看 九.九元,將為國內生技醫材族群增添一檔重量級個股。 金可的掛牌,也激發生技股王、隱形眼鏡大廠精華光學股價創近期新高三八九元。精華光學去年營收比重以日本地區占四一%為最大,其日本第二大客戶預期第二季 將取得彩色片產品認證,將挹注營收成長動能。法人預估,精華今年營收約可成長二成以上,獲利可望再創新高,也讓生技股跟著同聲慶賀。 主流躥出頭——股價創新高的7檔生技股 股票 代號 公司 名稱 董事長 總經理 主要股東 2011年前三季稅後EPS(元) 近期 最高價 (元) 4105 東 洋 林榮錦 林榮錦 大灣科技及林榮錦 2.68 133.0 8432 東生華 林榮錦 陳俊良 東洋 4.84 129.0 4162 智 擎 林榮錦 葉常菁 東洋 N/A* 103.0 4726 永 昕 林榮錦 溫國蘭 東洋 -0.79* 35.0 4142 國 光 詹啟賢 詹啟賢 國發基金耀華玻璃 -1.83 50.8 1789 神 隆 鄭高輝 馬海怡 統一 1.05 61.0 1565 精 華 陳明賢 周育然 陳、周兩家族 16.18 389.0 註:(*)僅有上半年資料或無資料 資料來源:股市觀測站 |
在第一篇文章中,通過對多晶硅主要生產工藝(TCS改良西門子法、硅烷流化床法和冶金法)的比較我們發現:
1.基於TCS的改良西門子法仍是多晶硅生產最主要的方法
改良西門子法目前為全世界提供了85%以上的太陽能級多晶硅;截至2011年底,全球TOP4多晶硅供應商(保利協鑫、德國Wacker、美國Hemlock、韓國OCI)的18.165萬噸產能中有18.1萬噸是TCS改良西門子法,佔比超過99.6%。
2.TCS改良西門子法仍是綜合成本最低的多晶硅生產方法
由
挪威REC(REC.OL)主導的硅烷流化床法儘管能耗更低,但在考慮折舊後的綜合成本上並無優勢(4Q11,REC硅烷流化床法多晶硅的綜合成本
是$26/kg,同期,保利協鑫的綜合成本是$19.3/kg),而且這個局面似乎在未來一段時間仍將保持(REC預計今年Q4將降至$23/kg,這個
數值仍高於保利協鑫去年底實現的$18.6/kg)。
接下來,我們以改良西門子法為對象,研究太陽能級多晶硅生產成本的構成和控制。
一、多晶硅生產成本的構成
以成本領先的$保利協鑫能源(03800)$為例 ,我們考察一下太陽能級多晶硅綜合成本的構成情況。
查看原圖
(3Q11保利協鑫多晶硅綜合成本的構成情況,來源:國泰君安國際評級報告)
如 上圖所示,電力成本、TCS(三氯氫硅)成本和折舊是多晶硅生產中最大的三項獨立成本,分別佔到總成本的32%、21%、16%;排在其後的是蒸汽成本和 人力成本,佔比降低到7%和6%;其他成本主要包括氣體成本(如氫氣、氯氣)、用水成本、設備維護和保養成本等,佔比達到18%。
不難看出,在產業層面上,降低多晶硅綜合成本的關鍵是控制電力成本、TCS成本和折舊成本。
二、多晶硅生產的成本控制和新工藝
1. 電力成本的控制
多晶硅生產最主要的成本是電力成本。要降低電力成本,辦法無外乎兩個:減少綜合電耗和尋找便宜的電。
(1) 尋找便宜的電
所以,我們看到許多企業把多晶硅產能建在了電力成本相對低廉的地區——水電豐富的西南地區和電力富餘、電價很低的新疆地區,如下游產能位於浙江嘉善的$昱輝陽光(SOL)$選擇了在四川眉山建設多晶硅產能,一期工程位於重慶萬州(利用當地水電資源)的$大全新能源(DQ)$把二期工程放在了電力成本更低的新疆石河子(用電成本約為0.3元/度,而產能位於江蘇徐州的保利協鑫電價成本在0.65元/度之上);而A股$特變電工(SH600089)$旗下的新疆硅業和$航天機電(SH600151)$旗下的神舟硅業則分別選址新疆烏魯木齊和內蒙古呼和浩特。另外,也有一些產能位於中部地區的多晶硅企業是通過尋求當地政府支持的辦法,來獲得優惠電價以降低電力成本。
(2) 減少綜合電耗
關 鍵是要減少還原電耗,因為將高純TCS在CVD爐中還原為太陽能級多晶硅是整個生產過程中電耗最高的環節,還原電耗一般會佔到總電耗的50%-60%。保 利協鑫在4Q11財報會議上表示,「最新還原爐電耗可低至每公斤40千瓦時,綜合電耗可低至每公斤65千瓦時」,還原電耗佔總電耗的62%;國內另一家多 晶硅主要供應商目前的綜合電耗為100度,還原電耗佔到55%-58%。
(CVD還原爐示意圖,來源:瓦克化學《FIFTY YEARS OF WACKER POLYSILICON》)
如 上圖所示,高純TCS氣體被氫氣還原成高純多晶硅的反應是發生在電加熱至1000~1100℃的預製硅棒表面(氣相沉積),為防止還原爐內表面發生氣相沉 積,也為維持爐體的機械強度,整個爐體的內表面需要用冷卻液進行冷卻。而電加熱高溫硅棒與爐體內表面之間的巨大溫差使得大量的熱能通過冷卻表面損失掉,還 原過程中需要對硅棒進行持續加熱,這正是還原電耗很高的主要原因。
CVD還原爐生產是一個非連續過程,要降低多晶硅的單位電耗就要提高還原爐的單爐產能和縮短單爐生產週期。現實情況中,提高單爐產能比縮短生產週期更為可行,目前的收效也更為明顯。
全球CVD還原爐主要供應商$GT Advanced(GTAT)$(原GT Solar)的研究表明,增加預製硅棒數量和提高還原爐運行壓力是提高單爐產能的有效辦法。
如下圖所示,單台還原爐的產能隨著硅棒數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同條件下,常壓還原爐(1bar,1個大氣壓)的產能只有加壓還原爐(6bar)的三分之一。
查看原圖
(CVD還原爐單爐產能與硅棒數量、反應壓力的關係,來源:GTAT研究報告)
正是如此,我們看到CVD還原爐的硅棒數量在持續增加,從之前的10對棒、12對棒、18對棒、24對棒發展到目前的36對棒、48對棒,PolyPlantProject公司(PPP)去年還推出了54對棒的還原爐。
當然,需要明確的是,也不是硅棒數量越多越牛B。當硅棒數量(包括還原爐尺寸)大到一定程度後,繼續增加帶來的節能效益變得微乎其微(如下圖所示)。
查看原圖
(單位還原電耗與硅棒數量、反應壓力的關係,來源:GTAT研究報告)
由 上圖可以發現,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加壓還原爐(6bar)的單位電耗不到常壓還原爐的一半。典型例子是,大約10年前,常壓還原爐為主的時代,日本三 菱通過48對棒的常壓還原爐才實現了還原電耗83度/公斤,單爐產量5噸,而現在36對棒的加壓還原爐就能實現還原電耗低於50度/公斤,且單爐產量超過 5噸。目前,6bar的加壓還原爐已經普及。
近年來,通過工藝優化CVD還原爐的單爐年產能和單位電耗都取得明顯的進步。GTAT
提供產品參數顯示,從2006年4月推出的第一代產品——SDR100型還原爐到2010年9月推出的第四代SDR400型還原爐,單爐年產能從150噸
提高到400噸以上,單位電耗從90度/公斤降至45度/公斤。GTAT 2011財年年報披露,將要推出產能更大、能耗更優的第五代產品——
SDR600型還原爐,按計劃2011年夏天會在客戶現場進行樣機測試。
(近年來CVD還原爐產量和能耗的進步,來源:GTAT產品宣傳冊)
值得投資者注意的是,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我們和廠商都不應該只追求某一兩項指標的超越,無論這個指標是「硅棒對數」還是我們的目標——「單位電耗」。基於既有條件,在高單爐產能、低單位電耗和恰當的投資成本、運維成本之間尋求平衡才是生存之道。
2. 折舊成本的控制
影響多晶硅生產單位折舊成本的因素主要是產能的單位建設成本、開工率和折舊年限的選擇。
(1) 產能的單位建設成本
關
於產能的單位建設成本有一個經驗法則是,年產量1萬噸工廠的單位建設成本是年產量1500噸工廠的一半。這跟傳統化工廠的CAPEX情況類似,因為多晶硅
廠的蒸汽、冷卻水、氫氣等的供給及循環利用裝置、精餾提純裝置、尾氣回收裝置、熱能回收裝置、凝水回收裝置、控制系統的建設成本,乃至整個工廠的設計成
本、工藝成本都有很強的「規模效益」。
與之類似的情形是,多晶硅廠在原有產能基礎上進行擴張時也會受益於過程裝置的共享,從而使單位建設成本較前期有顯著下降。典型案例是韓國OCI(036490.KQ)和保利協鑫。@周旭輝1007 先 生撰寫的深度研究報告《OCI 與保利協鑫成本下降之路》顯示,韓國OCI P3期多晶硅產能的初始規模是1萬噸,對應的單位建設成本是88美元/公斤 (2010年12月建成);之後在原有產能基礎上進行擴建,首次新增的8000噸產能,單位建設成本陡降至40美元/公斤(2011年10月建成);再次 擴建的7000噸產能,單位建設成本進一步降至35美元/公斤(原計劃2011年12月建成,後延至今年Q2)。保利協鑫IR負責人@汪滿健 先生在雪球i訪談中表示保利協鑫2011年新增產能的單位建設成本低於30美元/公斤。當然,除新舊產能間裝置共享產生的「協同效益」之外,單位建設成本的大幅下降也得益於近期設備價格的明顯降低。
查看原圖
(新舊產能的協同效益使OCI的單位建設成本大幅降低,來源:長江證券《OCI 與保利協鑫成本下降之路》)
除 了規模效益和協同效益之外,提高設備國產化率也是國內廠商降低單位建設成本的途徑。保利協鑫(江蘇中能)一期產能完全採用進口設備,到四期、五期產能時設 備的國產化率已經超過了80%,還自主設計了關鍵設備——還原爐和單體10萬噸、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冷氫化裝置。類似的情況還有昱輝陽光,其二期產能(今年 Q3投產)採用的CVD還原爐和冷氫化裝置就是自行提供設計方案、托國內廠商生產的。
最後,選擇合適的工藝方案和恰當的生 產設備也可以降低單位建設成本。GTAT提供的資料顯示,一個年產6000噸的多晶硅項目,配備20台300噸(MTA)還原爐將比配備30台200噸 (MTA)還原爐節省數千萬美元的資本支出(CAPEX),因為每台還原爐都需要配備氣體供給、冷卻水供給、尾氣回收、冷卻水回收、電源系統、控制系 統,30台還原爐還需要更大的廠房面積(當然,後續運營時需要更多的操作人員,運營、維護成本也更高)。氫化工藝及裝置(將STC氫化為TCS)的選擇也 是如此,保利協鑫2011年9月投入運行的單體冷氫化裝置已經達到10萬噸(MTA),而目前市場上最大的熱氫化轉化爐產能也不會超過500噸 (MTA),這使得冷氫化裝置的單位建設成本更低。下圖是2009年GTAT測算的不同工藝方案和產能規模對氫化裝置單位建設成本的影響,儘管有點過時 (冷氫化工藝現在的優勢應該更為明顯),但仍具有指導意義。
(工藝方案和產能規模對單位建設成本的影響,來源:GTAT研究報告)
(2) 開工率
高的開工率能有效地攤薄單位產量的折舊成本。國內新建的多晶硅項目從正式投產到實現設計產能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通常是18個月,甚至更久),在此期間,單位生產成本隨著產能利用率的上升持續下降。
(昱輝陽光的產能利用率和多晶硅生產成本,來源:據公司財報整理)
註: 按擴產後3500噸的年產能計算,昱輝陽光4Q11的產能利用率是124%(擴產前產能為3000噸/年),不過考慮到昱輝陽光在4Q10財報會議中指 出,擴產過程並無資本性支出(CAPEX),計算產能利用率對單位折舊成本影響時,4Q11的產能利用率可以算作145%(上圖中紅色數字)。
(3) c折舊年限
折舊年限對單位折舊成本的影響更像是個「財務技巧」。通常情況下,多晶硅企業生產設施的折舊年限是10年。少數企業,如保利協鑫,把生產設施折舊年限定在了15年,有業內資深人士認為這個差別使其「虛減多晶硅生產成本$2/kg」。
3. TCS成本的控制
(1)冷氫化工藝
降低TCS成本,目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是實施冷氫化改造,因為較之「古老」的熱氫化工藝,冷氫化不僅可以降低TCS的生產成本,還能提高TCS的自產率。
之前,受制於專利保護和技術門檻,國內多晶硅企業全部採用的是熱氫化工藝。近年,隨著專利失效,國內工藝及設備配套的逐步完善,保利協鑫(江蘇中能)、洛陽中硅(前身是我國多晶硅「老四廠」之一的洛陽硅業)、$南玻A(SZ000012)$(宜昌南玻)、昱輝陽光(四川瑞能)、大全新能源、$賽維LDK(LDK)$、特變電工、樂電天威、天威硅業、航天機電(神舟硅業)、四川永祥(上市公司$通威股份(SH600438)$於 2010年2月將持有的四川永祥股份全部回售給母公司通威集團,退出多晶硅生產)、東汽峨半(前身是我國多晶硅「老四廠」之一的峨嵋半導體)等國內主要多 晶硅廠商都相繼推出了冷氫化技改計劃或在新建產能中採用冷氫化工藝。其中,保利協鑫(江蘇中能)是實施最早,也最成功的一家,使多晶硅生產成本顯著降低 (從公開數據來看,保利協鑫太陽能級多晶硅的生產成本目前已經是全球領先)。
a. 降低TCS生產成本
—— 冷氫化工藝需要的反應溫度在550℃左右,遠低於熱氫化需要的反應溫度1000~1250℃,而且硅粉被氯化氫氣體氯化的次要反應是放熱反應,可以被主反 應(氫化反應)吸收利用,所以冷氫化工藝的單位電耗在0.7-1.2度/公斤,熱氫化工藝則要達到2.5-4.0度/公斤;
——熱氫化工藝需要使用碳加熱元件加熱,這不僅會引入碳污染,而且碳加熱元件屬於「耗材」(一般壽命在3000小時左右),增加了運行成本;
——冷氫化工藝的TCS轉化率更高,可以達到25%-28%,熱氫化的TCS轉化率只有16%-20%;
——採用冷氫化工藝後氫化尾氣中的氯化氫氣體不需要回收,在STC(四氯化硅,還原反應最大的副產品)氫化為TCS的同時,冶金級硅粉也被氯化氫氣體氯化為TCS;
——冷氫化工藝的反應裝置是流化床,理論上可以連續運行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與TCS合成反應的流化床不同,冷氫化反應中金屬硅粉的雜質變成了揮發性物質隨反應氣體一起離開了流化床,不在床內累積,流化床不需要每隔6-10周停機清理一次)。
國 際多晶硅巨頭美國Hemlock、德國Wacker(WCH.DE)、韓國OCI都採用了冷氫化工藝。從國內的情況來看,目前使用熱氫化工藝生產的多晶硅 最優成本也要30美元/公斤(如昱輝陽光4Q11,主流熱氫化廠商在35-40美元/公斤),這基本上已經是熱氫化工藝的成本底限了,而同期冷氫化工藝的 最優成本已降至19.3美元/公斤(保利協鑫4Q11)。
不過,@周旭輝1007 先生2011年3月撰寫的研究報告指出,國內的冷氫化裝置還不能很好地處理冶金級硅粉連續加料和固體粉塵回收問題,影響了連續生產,使「設備實際運行率在60%以下,與國際平均 90% 的水平相差甚遠」。
國內參與冷氫化設備供應的上市公司主要有精功科技和東方電熱。$精功科技(SZ002006)$是國內多晶硅鑄錠爐的主要供應商,2011年9月它與朝陽科技成立合資公司開始進入多晶硅生產線冷氫化改造市場。$東方電熱(SZ300217)$是國內電加熱器的主要供應商,通過與保利協鑫、洛陽中硅的合作,成為國內冷氫化裝置耐腐蝕、耐高壓電加熱器的主要供應商。
b. 提高TCS自產率
由於TCS轉化率更高、單體反應裝置產能更大(10萬噸 VS. 500噸)、伴隨有氯化反應等,採用冷氫化工藝後可以顯著提高多晶硅項目的TCS自產率。
資 料顯示,通過氫化STC自產TCS的成本僅是外購TCS成本的三分之一,這使得多晶硅生產成本隨TCS自產率的提升而降低。典型案例是保利協鑫,該公司從 2009年開始實施冷氫化技改,2010年7月首期20萬噸冷氫化裝置(4×5萬噸)投產後,總的氫化產能已達到50萬噸/年。公司2010年度業績報告 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氫化產能加大後帶來TCS自產率上升,多晶硅生產成本隨之下降。
(TCS自產率提高使多晶硅生產成本下降,來源:保利協鑫2010年度業績報告)
(2)其他方法
降低TCS生產成本的其他辦法有,通過尾氣干法回收和深冷回收提高原料利用效率;通過凝水回收、熱能回收、廢水綜合回收、高效精餾技術、優化物料輸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過增加反歧化裝置將易燃易爆的將DCS(二氯二氫硅)轉化為TCS,提高TCS的轉化率。
冶
金級硅粉是生產多晶硅的重要原料,為降低冶金級硅粉的獲取成本,保利協鑫(江蘇中能)今年收購了工業硅供應商四川協鑫硅業的全部股權。四川協鑫硅業建在四
川省阿壩州理縣,利用當地豐富和廉價的水電資源生產工業硅,目前已經投資建設了2台16500千伏安(KVA)和4台33000千伏安(KVA)的工業硅
爐,設計年產能8萬噸,可以滿足下游江蘇中能目前6.5萬噸多晶硅年產能對冶金級硅粉的全部需求。
4. 運營團隊的多晶硅生產經驗
與 下游的硅片切割、電池製造和組件封裝環節不同,多晶硅生產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化工生產過程,對運營團隊的生產經驗要求很高。國內多晶硅生產企業產能利用率偏 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運營經驗,項目達產週期過長:很多新產能從建成到量產都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至於滿產並獲得持續的運行和穩定的產品質量,更是 需要數年時間。而有的多晶硅項目乾脆一直都沒能實現滿產或穩定的產品質量。
(2010年國內多晶硅企業的產能利用率,來源:長江證券《OCI 與保利協鑫成本下降之路》)
來自GTAT的資料顯示,國外一流多晶硅企業憑藉其豐富的運營經驗,新建項目通常在半年之內就可以達到設計產能並穩定運行。
當然,國內有幾家多晶硅企業最近兩年也進步很快。通過招募有美國MEMC($休斯電子材料(WFR)$)、挪威REC等傳統大廠任職經驗的專業人員,以及在生產實踐中認真摸索,它們開始積累和應用自己的生產經驗,不僅生產本逐步減低,有的項目實際產量也已經超過了設計產能,在多晶硅生產上表現得越來越嫻熟。
《福布斯》雜誌記者和技術專家特裡斯坦·路易斯(Tristan Louis)發表評論文章指出蘋果應該收購諾基亞的若干理由,現摘譯如下:
1、專利寶庫
查閱諾基亞的專利庫,我們會驚奇的發現,僅在美國,諾基亞就有1萬6千多項與通信領域相關的專利,在美國之外,有2萬多個專利。並且,平均來看,這 些專利還有13年才會過期,並且還包括一些4G通信的基礎性專利。2011年的一項調查顯示,諾基亞是LTE(一項介於3G與4G之間的通信技術)基礎性 技術專利的最大持有者。
不僅如此,諾基亞公司還十分重視與其它企業在專利領域展開合作。例如,諾基亞在2011年年報中提到:
2008年,諾基亞與高通公司簽署了合約,合約規定,諾基亞對高通公司所有用於「諾基亞移動設備」和「諾基亞—西門子網絡基礎設備」的專利享有使用權,為期15年。
去年,諾基亞公司控告蘋果公司專利侵權,蘋果公司不得不選擇庭外和解。儘管最終的賠償數額沒有公佈。但據傳金額大致為5億美元。同時,蘋果每賣出一 台iPhone,還要向諾基亞支付5-7美元的專利使用費。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iPhone售價的1%將落入諾基亞的口袋。並且,諾基亞對安卓系統 製造商也有類似的專利訴訟。
2、被遺忘的地圖製造商
在過去的幾年中,諾基亞一直在押注地圖與定位產業。2007年,諾基亞公司斥資80億美元收購Navteq,一舉奠定了諾基亞在地圖服務領域的霸主 地位。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諾基亞公司為Google,UPS(全球最大的包裹速遞公司)及聯邦快遞(FedEx)提供服務。谷歌公司為擺脫對 Navteq數據依賴程度過高的境地,正逐步擴大投資,以擴充自建數據庫的規模。
地圖和定位服務現已成為智能手機的核心功能,沒有哪一家手機公司可以忽視地圖服務。蘋果公司想在地圖服務方面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最快捷也最有成效的方法就是收購諾基亞。更有趣的是,蘋果公司還可以在Apple TV上加入地圖服務或其他有趣的功能。
3、Apple TV
儘管在今年早些時候諾基亞將旗下的IPTV部門賣給了埃森哲,但並沒有出售移動電視相關的專利技術。同時,諾基亞和西門子還合資成立了一家公司,研 究用手機看電視直播的技術,並且諾基亞在這項技術裡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收購諾基亞對蘋果電視的發展將起到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
4、三方交易
蘋果可以與阿爾卡特、諾基亞進行三方交易。阿爾卡特手中有大量的重要的專利技術以及其他蘋果感興趣的知識產權。並且蘋果還在被阿爾卡特公司控告非法 使用其專利技術。蘋果可以用從諾基亞收購來的其不感興趣的電信資產作為籌碼,與阿爾卡特公司持有的專利技術進行交換,例如MP3方面的專利。獲得這些技 術,有利於降低蘋果係列產品的成本,增強蘋果競爭力。
5、提高影響力
諾基亞是微軟進入手機市場的重要合作夥伴。蘋果收購諾基亞勢必會對微軟造成巨大衝擊。
同時,如果蘋果成功收購諾基亞,蘋果的專利庫將大大擴充,蘋果可以使用專利武器,打擊安卓廠商,降低安卓終端的增長速度。
就像歌中唱的「找個好人就嫁了吧」,諾基亞可以趁著沒被蘋果和安卓徹底打趴下,找個金主就賣了吧。儘管谷歌和微軟也很可能加入諾基亞的收購大戰中,但如果蘋果決計收購諾基亞,1000億美元的現金是其勝利的保障。
已有3人讚助了這篇帖子3雪球幣:
澳洲聯儲維持利率在2.5%不變,符合預期。(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澳洲央行目前維持利率在歷史低位的2.5%。IG市場策略師Evan Lucas認為,澳洲聯儲至少將在明年3月前將利率保持在紀錄低位。
澳洲聯儲公開聲明稱,貨幣政策仍然寬松;經濟數據顯示經濟正在溫和複蘇;在一段時間內維持利率穩定仍是最審慎的做法。
提及未來經濟前景,該行稱,中國房地產市場走軟構成短期挑戰。預計未來一年經濟增長將低於趨勢水平。
在礦業方面,澳洲聯儲稱,礦業投資支出開始明顯下滑,礦產行業以外的投資計劃改善。預計非礦業投資近期只能溫和增長。
此外,該行還表示,以歷史標準來看,澳元匯價偏高,澳元匯率為經濟均衡增長提供的支持不夠。
數據顯示家庭支出有回升跡象。同時,勞動力市場仍有一定程度的閑置產能,預計失業率還需一段時間才會下降。
澳洲國民銀行高級貨幣策略師對路透社表示:
改善的投資前景可能將被提及,這也有望為澳元提供一些支撐。
澳大利亞央行行長在上個月的政府經濟委員會聽證會上對經濟前景感到相對滿意,若今日的政策聲明有新的內容,那將是個驚喜。
利率決議公布前,澳元兌美元交投於0.9333。決議公布後,澳元無明顯反應:
持續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