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股權,造就硅谷史上最牛勵志哥!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10/10/233515.html

這幾幅塗鴉作品,Facebook成立之初值2千美元;上市之後,變成了2個億。

今天早上在舊金山城區見了一位從硅谷趕過來的朋友,她在美國生活、工作超過20年,現在主要從事律師工作,服務的對象包括硅谷本地的初創企業,給它 們提供早期的法律諮詢服務。她現在供職的這家律所規模不大(300多人),但地位顯赫,之前Facebook的上市以及對Instagram的收購,這家 律所提供了主要的法律顧問工作。

她給我講了一個故事,當年蘋果剛剛創業的時候,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就找到了這家律所,希望後者提供註冊等方面的服務。但喬布斯說沒錢,建議拿一些股權抵消律師費用。說白了,就是用「虛無縹緲的夢想」當現金使。這家律所的老闆也剛剛創業不久,自己還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呢,怎麼能同意客戶打白條?於是雙方採用了一個都可以接受的方案:DeferPayment,即推遲交付費用。第二年,手頭有了現金的蘋果把錢付給了這家律所。

後來,硅谷就少了一位「發橫財」的富翁;當然,用這家律所員工的話說,如果當時他們的老闆接受了喬布斯的股權,也許就沒有後來這家律所在硅谷的風光日子了。聽起來有點小人之見了。

但是,硅谷之所以成為硅谷,就在於它經常天上掉餡餅,並且時不時地砸中「王富貴」或「李富貴」。那天參觀Facebook,我們在一棟貌似學生宿舍 的辦公樓簽到,在它前台後面的牆上,掛著幾幅「意識橫流」的油墨畫,看起來與國內美術高中的學生塗鴉作品沒有多大區別。Facebook的朋友特別提醒 說,這幾幅畫本來是在以前的辦公樓裡的,搬家的時候,直接從牆上切下來,帶到新辦公地點的。

這幾幅畫是有故事的:Facebook在硅谷開業之初,小扎請一位根本不入流的畫家畫了上述作品,當時小扎準備給這位畫家(我們暫且稱之為「富貴 哥」吧)2000美金作為報酬,但瀟灑的富貴哥沒要,說你給我來點股份吧。沒要現金的富貴哥很快就窮困潦倒,女朋友也跑了,多年來自己到處遊蕩,也沒出 名。But,今年Facebook上市之後,這位富貴哥手裡的股份瞬間讓他成為億萬富翁,最神奇的是,之前那位女友又回到了他的身邊……

在硅谷的這段時間,和當地朋友交流時,都繞不開一個問題:硅谷牛在哪裡?或者,如果把硅谷看做一個公司,它的成功基因是什麼?之前我們總結中美創業 環境的差異時,總喜歡將文化作為一個隱形條件,但文化這種東西看得見、摸不著:你可能會覺得創業者的心態很放鬆,嘻嘻哈哈就把業創了,而且還都極具創新 性。

問題是,憑什麼硅谷總能批量生產「富貴哥」,小公司層出不窮,大公司即使壟斷,也只是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之內,而不是上下通吃。昨天和硅谷孵化器 innospring(創源)的CEO張於慶聊,他說,對股權的不同理解,可能是一個重要原因。「中國人更注重眼前的利益,比如工資有多高,獎金有多少, 而硅谷這邊對股權(期權)是比較看重的,哪怕層級很低的員工,也會認真考慮期權。」張於慶說,這多少也和創始人的態度有關。

但不得不承認,這直接導致的一個後果就是,在中國,當一個創業公司的主要技術或產品骨幹沒有股份(期權)的時候,某些巨頭挖人就比較容易了:給更高的工資就OK了;但在硅谷就不同了,人與公司(股份)是一體的,如果跳槽走人,損失的不僅是現實利益,可能還有一個大夢。

張於慶早年供職於思科、Juniper等公司,他說這些公司的骨幹換工作都很謹慎,一旦確定走人,放棄的就不僅是高額的工資,還有大量的股權、期權。「如果不是創業,當年真不敢辭職。」張於慶說。

某種程度上,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國內互聯網巨頭喜歡抄襲、模仿,凡事自己做,而不是收購。抄襲很簡單,自己有人自己做,自己沒人就挖別人的牆角;小公 司的員工沒有利益綁定,經不起大鱷們的引誘,故而難成大器。而根據2012年第二季度「硅谷風險資本調查」,當季有風險資本支持的公司完成110宗收購交 易,涉及金額達136億美元。同期,中國VC/PE相關併購交易共完成31起案例,披露金額的25起併購交易涉及總金額7.39億美元。

差距不是一般地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476

最牛電商12306:日點擊15億次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5761.html

據《新聞晨報》報導,「剛到開售時間,就竟然沒有票了。」昨日鐵路春運售票進入最高峰,一些旅客通過12306網站訂票卻頻頻受阻,在旅客搶票關鍵時刻出現卡殼、排隊功能信息有誤等問題。部分緊俏車次在放票第一時間就顯示無票,讓旅客難以接受。

昨日14時30分,來滬務工的劉美緊張地坐在東方社區信息苑(江寧苑)的一台電腦前,旁邊的志願者劉鳳珍不斷讓她不要緊張。在上海某商場做銷售員的劉美 想買一張2月5日回家鄉渦陽的硬座票,在劉鳳珍的幫助下,她成功登錄12306網站,將自己的身份信息錄入,選擇好了車次。「還有1分鐘,不要錯過時間 哦……時間到了,快點鼠標。」劉美搶在第一時間刷屏搶票,但是想要購買的K8482次列車卻已顯示硬座票已賣完了。「怎麼可能票一開售就沒了,感覺這票就 沒放出來過。」在一旁幫忙的劉鳳珍也嘆息不已。這幾天,劉鳳珍發現四川、安徽等方向的車票,基本一開售就會顯示「無票」。「農民工能買到一張站票都高興得 不得了。」劉鳳珍說。

劉美只好轉向買臨客票。在選擇預訂車次後,系統顯示:「該列車還有700多張硬座車票,前面有300多人排隊買票,要等待16分鐘。」「應該能買到票的吧,排隊的人比車票數要少。」過了一刻鐘左右,系統顯示訂票成功,卻是一張無座車票。

無獨有偶,昨日柯小姐要訂開往瀋陽北的K2084次無座票,輸入身份證、手機信息後,系統顯示「你的訂單已提交,預計等待時間9分鐘,耐心等待」。9分鐘後,竟被告知預訂不成功,而這時其他車次的車票也已售罄。

鐵路部門表示,本週日就將開售小年夜(2月8日)的車票。數據顯示,鐵道部12306訂票網站近日流量每天增長超過20%,高峰時每秒有20萬人同時在 線,一天內共有1700萬人次登錄,日點擊量高達15億次,一些熱門線路車票在20秒內全部售罄。目前云貴川、哈爾濱等20多個方向的車票已非常緊俏。

中國鐵路研究院電子所副所長朱建生表示,12306網站未來兩三天的售票量,將是春運以來最多的幾天,會出現再次擁堵或故障的可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23

最牛的咖啡是星巴克,比星巴克更牛的是國貿房東!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523.html

6月底,北京苦夏的一個夜晚,位於東三環國貿一期的星巴克悄然搬家。作為在華擴張的第一站,星巴克國貿一期店為何「出走」引發關注。

對此,多位業內人士分析稱, 星巴克經營14年的國貿一期店的關閉背後,CBD區域飆漲的租金是罪魁禍首。7月2日,星巴克相關負責人向《華夏時報》記者證實,國貿一期的星巴克門店已遷至國貿三期,但對於是否因高房租搬遷,該負責人不願回應。

隨著房地產市場在近年日益升溫,對實體經濟的擠壓開始凸顯。高昂的租金正讓商業連鎖企業寢食難安,星巴克注定不是最後一家。記者瞭解到,從今年開始,國內首批外資連鎖店租約合同面臨到期,零售業或將迎來關閉潮。誰是下一個「星巴克」?

房租逼走星巴克?

針對京城CBD持續飆漲的租金,星巴克無奈選擇了妥協。

7月2日,記者來到國貿一期發現,原星巴克店面已經人去樓空,不過原來舊址的輪廓還存在,而原來標有星巴克字樣的店面也被黑色的油布圍了起來,背景板上印著「GOYARD」字樣。不難發現,原來的星巴克店將被這家成立於1853年的法國老牌奢侈品箱包設計生產製造商所取代。

相關資料顯示,成立於1999年1月的星巴克國貿店是星巴克內地首家門店,身處北京市最繁華的商業中心。北京國貿一期門店對星巴克和很多中國顧客而言有著特殊的意義,對於星巴克而言,這是其在中國蓬勃發展的起點,對於北京建設CBD伊始擁入的那批奮鬥者來說,這家店也是其青春時光的見證。

「西南角的星巴克是此前一個週末晚上搬走的,此前並不知道它搬遷的消息。」國貿一期的諮詢台服務人員告訴記者。而對於星巴克的搬遷,國貿一期的一位商戶顯得很淡然,對記者說,「星巴克走了,肯定有新的品牌進來,近幾天一直看到有人在裝修。」

7月3日,記者也從星巴克相關負責人處證實,國貿一期的星巴克的確已經搬離,「該門店已經搬遷至國貿三期」,而對於搬遷的原因,該負責人告訴記者,新的三期門店的面積更大,搬遷後的星巴克國貿三期店能夠容納更多的顧客進入門店享受純正的星巴克體驗。

對於星巴克的搬遷,業內資深專家丁利國直言,國貿一期的高額租金已讓星巴克無利可圖,消費者每消費一杯飲料,70%的費用主要用於房租,如果同樣的租金能獲得更大的利潤,就算星巴克搬到稍偏的國貿三期也是值得的。

記者從業內人士處獲悉,目前,國貿商城一期店舖租金月均每平方米每月已經超過1000元而國貿三期的租金平均每天每平方米僅為15元-20元,充斥奢侈品牌的國貿一期的租金價格大約是國貿三期的兩到三倍。

一位接近星巴克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國貿一期一層商舖的價格已經超過了33元每天每平方米,而北京星巴克最多能承受的最高租金是20元每天每平方米左右,很顯然,國貿的租金已經遠遠超出了星巴克承受範圍之內,國貿一期店的搬遷非常明智。

另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國貿一期星巴克店年租金及人工成本超過700萬元。而2012年星巴克相關財報顯示,在亞洲地區的平均單店營業額為82.9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09萬元。就算星巴克在國貿一期的業績超長,所面臨的壓力也非常的大。

採訪星巴克負責人過程中,雖然該負責人一再迴避記者提問的國貿一期店面搬遷是否是高房租的原因,但根據以上數據不難發現,該店面的搬遷與高額的房租確實有不可迴避的聯繫。

除此之外,一位不願具名的咖啡廳董事長對記者直言,「租金能力和每日的營收有直接的關係,以一個150平方米的標準咖啡館來說,如果說每月租金超過5萬,對於我們來說就要考慮一下。」

記者初略計算,150平方米的咖啡館每月5萬租金,折合每天每平方米的價格約11元。該董事長對記者表示,這是一個成熟的咖啡連鎖店所能承受的較高的租金。

以此看來,星巴克中國第一店撤店被外界解讀為高租金「逼遷」不足為奇。

事實上,不光是星巴克,中國餐飲業正普遍陷於「四高一低」(即租金價格高、人工費用高、能源價格高、原材料成本高、利潤越來越低)的困境。

據中國烹飪協會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4月,全國餐飲收入7712億元,同比增長8.3%,近10年來同期數據第一次出現個位數增幅,租金高昂是主要「兇手」。

十餘年前的租約

在一線城市租金飆漲的倒逼下,外資洋餐飲的光環逐漸消退。星巴克從國貿一期搬至國貿三期,成為國際連鎖企業被租金「擠壓」的一個縮影。

星巴克並非國際一線品牌,為什麼商家當初會首選入駐繁華的高端商業圈?

相關資料顯示,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前後,為了將新國貿打造成國際化購物中心,不惜開出多種優惠條件引入國際各大知名品牌入住。

「此前力求打造的商圈的地產商希望招攬星巴克、麥當勞、肯德基等大眾化的國際品牌,是為了更好地吸引其他品牌進駐,同時也是為了吸引一批對這些品牌有追求的顧客『聚人氣』。」丁利國告訴記者,而當初各大商圈引入世界各大品牌最大的代價就是商舖租金,甚至有些商圈推出簽訂長達十餘年的租約合同等優惠政策。

一位當初曾在北京的某商業中心做過招商經理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2001年的時候,北京某知名商圈為了將該地區打造成知名商圈推出,不惜出低價租金引入某國際連鎖品牌,曾以7元每平方米每天的價格簽訂了長達十幾年的租約合同。並在合同中約定,前兩年房租不變,此後每年以5%或6%的租金累加。

如果按照這張2001年的招商租約,記者計算發現,如果該租約用到今年,其價格也超不過每平方米每天15元,與今年北京高端CBD商圈的平均每平方米每天的租金價格29元的價格相比,真是很划算。

另有相關研究機構統計,2008年以來,北京的寫字樓租金年均增長將近40%,增速達到世界第一。

而英國房產服務公司第一太平戴維斯報告顯示,自2010年以來,北京商舖租金每個月都在上漲,截至2012年年底,北京優質零售物業市場,主要是指高端購物中心首層,平均租金已經達到了864.9元/平方米/月,即近29元/平方米/天,過去六年每年平均漲幅為7%。

高昂的租金正將大眾品牌擠出高端商圈。本報記者在走訪高端CBD商圈的過程中發現,此前曾經金光閃閃的品牌洋餐飲在CBD商圈所享受的待遇已經不復存在。

「現在看來,隨著如星巴克等品牌的市場網絡擴大,稀缺性已經不存在了。」丁利國告訴記者,隨著近年來星巴克、麥當勞、肯德基等國際大眾化品牌的迅猛擴張,此類品牌吸引力正逐步下滑。

據星巴克相關公開資料顯示,星巴克在中國的門店已超過了900家,2015年前要發展至1500家。

優質商舖資源僧多粥少,星巴克國貿一期的店面不會空置太久。一位不願具名的某高端商圈經理告訴《華夏時報》記者,近些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引擎,國際各大品牌各大企業紛紛來中國淘金。一些高端的商圈店舖和寫字樓已經出現了資源緊缺的現象。

「在資源緊缺的情況下,現在我們很少和商戶簽訂3年以上的租約,一般最多簽訂三年,並且優惠政策很少。」該人士告訴記者,目前高端商場再也不需要靠一些連鎖店來驅動客源,因此公司也不會再出現更多的優惠政策。

對此,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對記者分析稱,星巴克「挪窩」顯示出,雖然房地產帶動了整個經濟發展,但對實體經濟的倒逼擠壓已經逐漸顯現。

「家樂福或成第二」

「隨著首批引入外資企業合同的相繼到期,一線城市或將迎來連鎖店的關閉遷移潮。」丁利國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商圈店面高企的租金,早已為人所詬病,星巴克並不是個例,這一點在外資商超尤為明顯。

以家樂福為例,這家大型的跨國零售巨頭近年來明顯放緩了在中國一線城市擴張的步伐,因房租等成本的壓力,在過去三年,家樂福至少在國內關閉了6家門店。

「除了星巴克和家樂福外,包括沃爾瑪、7-11連鎖店在續簽合同時,都會考慮租金是否過高等。如果支付高昂租金,企業就難賺錢。」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零售業研究人士對記者說。

實際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太平洋百貨全面撤出北京市場。2011年底,位於北京東三環的盈科中心對太平洋百貨提出上漲租金要求,遭到後者反對從而撤出。

相關資料顯示,10年前,為了能夠招攬大牌商家入駐,盈科中心以低租金為代價招攬租戶。隨著10年租約到期,面對盈科中心上漲租金訴求,太平洋百貨撤出盈科店。

北京昭邑零商管理諮詢有限公司首席諮詢顧問劉暉曾對本報記者表示,前幾年,百貨商場的房租成本僅佔全年營業額的5%,而現在大多數百貨商場的房租成本已經突破10%,大量吞噬企業利潤空間。

另外,有媒體報導稱,受租金上漲影響最大的還包括實體書店。2010年,中國最大的民營書店「第三極」倒閉;2011年7月,北大南門「風入松」倒閉,2011年11月;「光合作用」倒閉……在與沒有租金壓力的網店進行的一場場摧枯拉朽的價格戰中,除了有自己物業的新華書店,幾乎所有的實體書店都成了房租飛漲的炮灰。有數據顯示,2007年以來,全國倒閉關門的民營書店至少有一萬多家。

房地產泡沫開始大範圍影響實體經濟,租金越來越高,星巴克已嚥下一口苦咖啡,誰是下一個「星巴克」?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資深專家對本報記者直言:「很可能是家樂福。」據該人士透露,2014年,家樂福將有一批店面租約到期,能否承受業主大幅提租將是家樂福面臨的一個嚴峻考驗。

據瞭解,家樂福在全國65個城市有219家店面,其中2004年左右開設的店面約40家。根據大型商超10-15年租約慣例,家樂福門店將開始集中面臨新租約問題。

據某媒體調查顯示,對於大賣場來說,按照行業平均水平,可承受的租金範圍在2元至3元/平方米/天,一旦房租超過3.5元/平方米/天的價格已經成為門店所能負擔的紅線,盈利就非常困難。但實際情況是,隨著店面租金的上漲,目前在北京,已經很難在市中心區域找到日租金在3元每平方米以內的商舖了。

可見,如何解決高額的房租問題,已經是擺在家樂福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對此,7月5日,記者致電家樂福相關負責人,該人士稱需向領導核實後再回覆。截至記者發稿,未收到相關回覆。

事實上,近期已經數次傳出「家樂福欲出售中國業務」的消息。雖然家樂福隨即對此消息進行了否認,並強調表示「十分看好中國市場」,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曾經的「商超教父」如今已經掀起關店潮,輝煌不再。

根據家樂福2012年全年財務公告,2012年該集團全年銷售收入為865.58億歐元,同比僅增長1%,創2005年以來最低水平。「粗放式擴張」的後遺症正讓家樂福元氣大傷。2014年,是否真的成為家樂福一道門檻?

一杯苦咖啡,不止是星巴克在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730

史上最牛的遊戲:玩我遊戲的人,都是不玩遊戲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4329.html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這裡是黑馬通訊社如果要評選App Store上最奇葩的遊戲,《史上最牛的遊戲》系列一定要佔得一名。

這款由台灣遊戲開發團隊Orangenose Studios推出的休閒小遊戲曾風靡一時,奪得過中韓兩地App Store免費版第一的位置,應用下載量超過3500萬。

旗下考驗玩家反應能力和手指靈活度的《史上最牛的遊戲2》被國內各類開發團隊模仿。直到現在,一些「模仿品」還高居下載榜前列。

作為該類產品市場的開拓者,Orangenose Studios創始人簡銘亮在台灣Inside Salon活動中分享了自己的遊戲開發經驗,並在會上表示,他們瞄準的目標用戶就是一群「不玩遊戲」的人,讓這些非遊戲重度玩家願意用遊戲來打發時間

 

《史上最牛的游戏》开发经验:瞄准不玩游戏的人
 

台灣媒體《數位時代》對他分享的遊戲成功經驗進行了總結:

1.產品設計

遊戲在設計時就要簡單好上手,讓消費者看到App Store的截圖就明白玩法。「容易開始容易玩」是休閒遊戲成功的第一法則。

2.迷你關卡

《史上最牛的遊戲》每個關卡消費者平均重玩次數達50次以上,總共24關的迷你遊戲,玩一關只需要10秒,這對消費者來說不會有太大壓力。

3.選對市場

市場不是越大越好,而是鎖定到一群不是遊戲的重度玩家,但是這群用戶會是願意下載遊戲來打發時間的人。

4.自然成長

當消費者下載一款遊戲,通常會介紹給身邊2個人。因此遊戲大多是透過口碑推薦,讓玩家數自然增長。

5.添加幽默元素

影響用戶下載量的重要因素是,一定要有趣好笑,這樣用戶玩過之後才會想介紹給其他人。有趣好笑是遊戲口碑傳播的重要點。

6.應用名稱和圖標很關鍵

App Store裡充滿一群好奇的用戶,他們都下載過無數應用,經驗老道。他們在應用商店尋找的就是新鮮有趣的應用,如果在應用的名稱和圖標上表現特別,這就容易引起用戶的好奇心,下載幾率就會增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728

【方法論】如何開一家“最牛”的包子鋪?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6/57426.html

定位

是做什麼樣的包子店?

別以為包子店就包子店。有在市場旁邊、行人街道旁、店面等,它們服務的人群都不一樣。在市場旁的是貼近供需場所,目標人群是家庭為主;路邊目標人群是上下班或經過餓肚子的人;店面的就是早中晚餐想吃包子的人群,他們有的是偶爾經過,也有特過過來的(吃飯、面條多了總想換換口味)。

一般的社區店:

1、根據特色起個親民有品位的店名就好

2、人性化,也不在說什麼設施配置細節上的人性化,而是老闆和員工給這個包子鋪帶來的生命。店舖面向的顧客都是周邊工作、生活的固定人群。老闆這個招牌就是重頭戲了。吃貨鋪子當提供的吃的東西已經能夠基本滿足上門吃貨食慾的時候(就是在味道這個方面很難提升了),店舖主人所帶來獨一無二讓人親切的特色(就是所謂的人性化)。

學校和商業圈:

學校和商業圈旁邊會有數不清的吃貨攤子。可能價格、口味、衛生什麼方面來說都無太大區別。

比的一是特色和正宗,尤是吃貨行業,多數人只認人多的店,吃貨不管你這個名號背後是個什麼樣的故事,或者還是根本沒有故事。只管看上去是只有這家是正宗的樣子。名號看上去就是高端霸氣上檔次歷史韻味正宗傳承什麼的。

選址

考慮消費人群和人流;裝修簡裝就行,但要在裝修裡給顧客傳遞經營理念,隨便裝裝和路邊包子店有何差別?是做另一個甘其食還是路邊攤?

找供應商

單店:自己去請人採購。

連鎖:需要聯繫供應商:蔬菜需要一個,肉類一個。你只要選完每個季節需要的料,然後定好品質,讓供應商長期提供。

技術層面

和面:一定要和到位;醒面,一定要拿捏好時間,時間過短或者過長都不好。

包子餡:寧可口味稍微淡一點,也別太鹹。

籠屜裡最好能鋪一層塗過油的乾淨的粗布(透氣、防止粘破包子底),這樣的布多備一些,每天洗乾淨。

如果是純粹外賣,最好能提供豆漿,但別是那種坑爹的豆漿粉兌出來的,即使是兌出來的,可能短時間不會影響包子鋪的運作,但對於經常喝豆漿(真正用豆子榨的)的人而言,還是能喝出去別的,會降低顧客的給你店舖的打分。

如果提供堂食,可以提供蘸汁(簡單一點,生抽、辣椒、醋,讓食客自己調配)、小米粥之類的稀飯,夏天可以提供綠豆粥或者綠豆湯。

包子不宜過大,稍微小一點,種類稍微多一點,可以為食客多一些選擇。

至於外賣裝包子的袋子,如果可以不用塑料袋儘量不用吧,看看是否能夠定製一些紙質的印有店舖信息的袋子,這樣的袋子比較透氣,不會讓包子的外皮容易軟爛掉,而且環保,也會增加食客對店舖的好感,提升店舖的品味。

為了衛生,收錢的和為食客拿取包子的絕對要分開,需要不同的人來完成。這就需要兩者之間有比較好的配合,以免出錯。當然,也可以交錢之後給一張有購買信息的小票,憑小票領取包子。但是,對於包子鋪而言,有點搞複雜了。

飛速提升業績方法

1.包子買十送一,迅速提高客單價。

2.包子店也可以賣不是熱滾滾的雜糧饅頭,帶回家也是很好的啊。

3.每日限定的包子口味,節氣限定的本地特色。比如蘇州夏季限定的炒肉糰子

4.讓大家知道餡料和大小什麼樣是非常重要的。(下圖是硅膠包子)順便可以加上銷售的排行!

5.可愛的包子有強大的話題性與趣味性,從而帶來記憶。

如果是帶小孩的顧客,小孩會吵著要吃。

既然在影院附近,現在的話題包子應該是(怪獸大學或者小黃人)。

6.吸引游離客層的神slogan:保證絕對好吃,常有人買出國。

既然你對包子口味有如此信心,那顧客也會看著你的信心嘗一次。並不是要你用這條,但請務必讓顧客感覺到你的信心,語言越樸素越好。

7.在包子上標註多種語言,不但方便了外國人,也代表「這家店經常有老外來吃,在國外很紅!」

8.使用廣告牌,說出你的招牌產品,幫顧客選擇。

9.一旦成為名店,請推出禮盒裝和家庭量販裝。就成伴手禮了。

10.早餐高峰時,請提前做好包子+豆漿的套餐,確保30秒能結賬。有利於店裡多賣一點。

設備的一些意見

·現在屜布很多業者都用硅膠的了。好洗又比紗布衛生多了。

·如果自己榨豆漿的話,最好用高目數再篩一次,順口很多。一般常見的打豆漿的機器是小太陽TM-767。可同時賣黑豆豆漿或者無糖的,建議推出大杯450ml的,每次我都覺得不夠喝。冬天要熱夏天要冰,直接放冰水熱水裡保溫就可以了。

·包子在強蒸汽下長時間蒸制,皮會吸水,皮會氣泡,會露餡。我看過一種溫蒸的機器,可以減少蒸汽通量,保證低峰時間的溫度保持又可以增加蒸制時間。

·大店會使用蒸箱。效率高太多。

案例

如果想做一個有理想的單店,可以考慮走台灣墾丁「小杜包子」的道路,不過接受度難度就要看你自己開發的情況了,沒有那麼簡單的事。

案例1、小杜包子

小杜包子最大的魅力在於"獨特",翻開小杜的菜單:香腸包、獅子包、起司包、紅豆麻薯包…,似乎與印象裡的包子店不太一樣,菜名也非常陌生。小杜的店長,對美食相當堅持,打破傳統的框架,為包子創造另一種模樣,當然要創造新菜色,也不是隨便就可以產出的,這過程可是需要相當多的研究與嘗試,獨特的美味,讓平凡的包子,變身趨之若鶩的極品美食。

案例2、「甘其食」

小包子能成大生意 "甘其食"短短幾年風靡滬杭

包子要可口,肉餡最重要。

在童啟華的標準化體系中,甘其食的包子肉餡必須是質量可靠的品牌豬肉。

更為細節的是,為保證鮮嫩,瘦肉只用豬前腿肉,豬背脊的兩條脊膘作為膘油來源。青菜則僅選擇花王菜而且要有「好長相」——「不能有黃葉、有蟲眼,連長度也有0.8公分這樣的標準要求。」

一家店好管,門店多了,味道怎樣統一?甘其食在上海有一個中央大廚房,肉餡統一烹製。「豬肉是絞碎還是剁碎,對味道影響不小。絞碎容易使『肉香』流失,所以甘其食都是剁制!

乾貨:

1. 最重要的,當然是包子要好吃了!種類要多,有熱門的主打,例如鮮汁肉包;也要有季節性的產品,比如薺菜、冬筍、蘿蔔、酸菜、等;最妙的是要有嘗鮮型的產品,比如魚香肉絲包。

2. 店面佈置:要讓顧客看到裡面的師傅在怎麼操作,師傅要注意口罩、一次性口罩等等安全方面的問題。讓顧客在路過的時候就能注意到店面的乾淨衛生。

3. 店面秩序:早高峰的時候人會很多,這時候一定要注意維持秩序,注意排隊,注意財務安全。

4. 社交推廣:微博搞了很多次包子大使、包子品嚐員的活動。可以免費吃包子,當然要進行義務宣傳。利用口碑效應營銷。

5. 店員培訓和包子的標準化:包子大小肉餡儘量一致;店員有禮貌有耐心等。

服務方面

準備一些厚一些的紙巾,因為包子會燙,(在塑料袋外面裹兩張紙巾一方面防燙一方面也方便顧客吃完擦嘴。)這個細節可以讓顧客再來。

如果比較有想法,可以設計一些可愛的紙袋子,(食品紙袋裡面都是有油的,而且現在的做法都是塑料袋放好,然後放紙袋子裡,加送二張紙巾。)因為看電影主要是男女青年,然後每天把電影院的上影抄下來畫小黑板上(排隊的人,另外這是有效信息別人可能多看一眼會停留,如果上面放一個鐘寫上天氣就更好)。

另外根據自己包子的種類做成不同顏色的塑料片,每一個籠屜蒸好在邊上插上塑料片,這個可以在忙時提高拿包子的效率(比如一籠屜肉包就在邊上插個紅色塑料片,菜包插綠色的,看著這個沒啥用,實際效果非常好)。

另外如果可以的話,把蒸包子的熱氣往大街的上空吹,因為包子蒸時的面香才是你無形的廣告(而且城管也沒招)。做蛋糕的85度就是這麼搞的。

收銀記得把各種硬幣分到不同格子裡,提高效率。另外顧客接觸的檯面一定要干淨而白(白色讓別人覺得整齊乾淨)。

最後價格表一定要大。可以不要圖片,字一定要大,而且名字要直白。其實細節還有很多,於我看來甘其實做的不到位的。

其他建議:

1、可以做果蔬包子!現在很多女生怕胖,不太吃熱量高的,可以用果蔬榨的汁做一些顏色漂亮的包子,不僅賣相好還熱量少。

2、建議揉麵團的地方可以擺在顧客看得見的地方,用玻璃隔出來,但是一定要衛生,師傅要戴口罩(參考浙大的食堂工作人員那個改良版口罩)。

3、可以推出針對小盆友的套餐。

4、設計個包子鋪的形象,利用這個形象製作一些標語,掛在顧客經常經過的地方或桌子上。5、賣包子的時候放點歌曲什麼的,以區別普通包子鋪。6、包子也可以攢積分什麼的,讓老客戶不想走。

6、定期推出新口味,蛋黃包、芝士包。還要看時段和外觀。紅豆麻糬包、低脂豆腐包一定能收到女生歡迎,總而言之,味道和店面定位才是王道。

7、去小商品市場拓展生意,因為他們一般中午不下班。

8、小菜一定要賣,而且種類要多,價格最好都是一樣的,比如說一盤小菜十元錢,種類不限,讓顧客自己選擇種類。

9、提供大蒜,大蔥等辣子,一定要提供口香糖或者木糖醇,最好是免費的,因為吃了蒜嘴裡味道大的很,很多人會有顧慮。這個服務很貼心啊,大家會記住你的。

商界招商網點評:網友的點評提供了很多信息,但其實是不專業的。

食品類產品第一要點是味道,其次是份量,第三是材料,最後才是營銷手段。這是一個絕對真理。

但怎麼去做,怎麼做到最好,每個人情況不同。方法也不盡相同。參考歸參考,創業者在創業的同事,還是要學會摸索自己的辦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248

陳光標之世界最牛名片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495

陳光標是個大膽的人,不僅因為他想以10億美元的價格購買紐約時報。

陳光標是中國最富有的400位人士之一。據估計,2012年他的個人資產為7.4億美元。不過,他是如何讓自己如此出名的呢?他是通過高調的慈善捐贈成名的,他自己稱之為「浮華的慈善事業」。

陳光標遞交給美國記者的商務名片,這是他宣傳材料的一部分,非常有趣,可以多少看出陳光標的心態。我們不知道陳光標是如何得到這些稱號的,不過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陈光标,纽约时报

名片由上至下列示為:

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人物(Most Influential Person of China)

中國最突出的慈善家(Most Prominent Philanthropist of China)

中國道德領袖(China Moral Leader)

中國地震救援英雄(China Earthquake Rescue Hero)

中國最知名且最為人愛戴的楷模(Most Well-known and Beloved Chinese Role Model)

中國十大最光榮的志願者(China Top Ten Most Honorable Volunteer)

最有號召力的中國慈善家(Most Charismatic Philanthropist of China)

中國低碳排放環境保護領先倡導者(China Low Carbon Emiss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p Advocate)

中國最重要的環保拆遷專家(China's Foremost Environmental Preservation Demolition Exper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159

「最牛工會」與沃爾瑪的戰爭 維權VS維穩

http://www.infzm.com/content/99558

沃爾瑪常德店工會自發領導工人維權,或是近幾十年來基層工會首次有影響力的發聲。現在,勞資雙方都在揣測政府的角色與傾向。

2014年3月31日晚,一輛大卡車駛進了沃爾瑪常德店的收貨部。一直密切關注此地的員工們迅速聚集起來,用兩輛女式摩托車橫在卡車面前,試圖阻止其把貨物帶走。

過去26天來,收貨部,成為了全球最大零售商沃爾瑪和因關店被遣散的員工們拉鋸的地方。沃爾瑪想把貨物從這裡運走,但工人們不讓。

拉鋸戰始自3月5日。頭一天,該店突然單方面宣佈關店。次日起,員工們每天自發工作16個小時,甚至集體睡在超市裡,看守著貴重資產不被沃爾瑪運走。他們擔心,在關於遣散補償的爭議結果還沒出來之前,店裡的資產如果被轉移,他們將失去一大談判砝碼。尤其是收貨部門口,成了勞資雙方同時重點盯防的區域,因為只有這裡能夠出入大車,轉運貨物。

3月21日,數十名警察對超市進行了強制清場。但此後,員工們仍高度關注著收貨部。

就在31日晚間員工們用電動車擋住卡車的當口,在收貨部北面幾十米外的烈士紀念陵園裡,黃興國正坐在紀念塔邊,用手機實時聯繫著現場的員工。

黃興國是沃爾瑪常德店的工會主席。在2013年工會主席的換屆選舉中,時任副主席的他以全票當選。這次,正是履新才一年的黃,指揮著這場近幾十年來或許是首次有影響力的工會維權行動。

黃並沒有出現在衝突現場。他擔心萬一被帶走,維權或許將失去「工會領導」的合法性。

未來三年,沃爾瑪計劃新開110家店,同時關閉15-30家店。圖為被關閉的沃爾瑪常德店門口。 (南方週末記者 劉志毅/圖)

做一回「真正的工會主席」

事情來得實在太突然。

3月5日,沃爾瑪常德店突然宣佈閉店及員工安置方案,涉及全店共135名員工。店方還將19日定為員工接受的最後期限,並準備舉行「閉店溝通會」。

而就在19日當天,一線員工的工作崗位當即被外地前來的同事所取代,工號已經不能進入系統,店內出現了大量陌生人。員工們人心惶惶,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拒絕參加如此倉皇的「溝通會」。

按照正規的閉店程序,工會應當提前一個月被告知,並召開大會通知員工。

在店方公佈的安置方案中,兩個選項分別是分流安置與買斷補償。分流安置是讓員工們前往其他門店工作,不過離常德最近的一個門店,也在近百公里外的益陽。大多普通員工家在本地,升高的生活成本使這個選項變得不現實。

另一個選擇是買斷補償,支付N+1(N為工作年限)個月的工資,數額也尚存分歧。

黃興國本打算平靜地接受閉店分流這個安排。如無意外,他將從常德店的行政經理兼工會主席平移到長沙或者益陽某店的平級主管,待遇不變,他甚至被暗示,可能還有晉陞機會。

但店內員工一直沒有通過官方渠道收到消息。就在公司張貼《停業公告》的前一天,黃興國改變了主意。

「我看到資方太強勢,員工們太弱勢了。」他說。甚至有一位主管不願被約談(安置方案),被副總指認出來,三個人「追著他談」,平時很堅強的他跑到家電區,突然情緒失控,哇哇大哭起來。

於是,黃決心做一回「真正的工會主席」。

3月4日下午5點,他在電話裡向店方表示,公司突然宣佈關店,沒有提前一個月告知,侵犯了工會的事先知情權。工會委員會擬定了15項訴求、制定了工會會員委託書,向勞動監察、信訪局和派出所送出了維權說明。

他們還向常德市總工會發出了求助信。第二天,街邊的橫幅上,出現了員工們的口號與訴求。

這樣的行動將黃興國和工會委員們推到了風口。

勞資三項分歧

7日下午,店工會和沃爾瑪資方在常德市總工會進行了首次勞資溝通,超市所在的武陵區政府、區信訪局、區商務局等相關政府部門悉數到場。在歷經7次溝通會後,訴求從最初的十五項減到十四項,談到最後的三項分歧,勞資雙方始終無法達成完全和解。

員工們最在意的,還是企業單方面做出了一切決定,「完全不尊重我們,我們就是要爭這一口氣」,前沃爾瑪員工周志剛說。

員工們幾乎都能記起自己進店的準確日期,以及沃爾瑪的口號——「尊重個人、服務顧客、追求卓越」。一名女員工說,「但我覺得第一條它現在就已經完全違背了。」

3月20日,工會代表仍在堅持的77名員工就三項尚存的分歧向店方發出了談判邀約函。員工的三項要求分別是,將目前的經濟賠償金翻番;如果分流到其他店,子女轉學、租房等生活成本的增加由資方負擔;按工資集體協商加薪比例,補發折算的2014年截留工資。

但此時的沃爾瑪已經不願再出現在談判桌上,並按照自己的節奏進行閉店。

市總工會一位參加了多次溝通會的人員透露,如果要通過談判改動沃爾瑪的閉店安置補償措施,可能要到美國總部獲取權限,而且將影響到之後所有的門店閉店政策,成本可能增加很大。

沃爾瑪區域公共關係總監李呈舫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說,「有分歧有爭執很正常,如果沒辦法的話,那麼勞動仲裁、法院判決也好,我們都是接受的。」他表示,在中國其他門店關閉的情況基本順利,所以形成了慣例。

常德店工會則主張,沃爾瑪是「經濟性裁員」,且違法解僱,應按相關法規支付兩倍賠償金。

但是,分店關閉是否屬於「經濟性裁員」,成為爭議焦點。

應勞方與店工會的委託,曾參與勞動合同法起草的中國人民大學勞動關係研究所所長常凱以法律顧問身份介入了這起集體爭議的協調和處理。

常凱認為,即便對法條的理解尚存爭議,具體的數字是一倍還是兩倍雙方都可以坐下來談,但是店方的閉店程序違反了勞動合同法,無視職工和工會的存在,應負其責。

而且,店方在沒有任何理由說明的情況下,明確拒絕了店工會提出的集體協商談判邀約,而且還斷然拒絕了常德市總工會關於邀請常德沃爾瑪勞資雙方到市總工會舉行集體協商談判的建議。這違背了工會法。

常德店的員工們在工會組織下開始了抵抗。市總工會也傳來了消息——作為基層工會的「娘家人」,市總工會支持基層工會依法合規地維權,但是不要「擴大化、政治化」。

如今,沃爾瑪常德店維權行動的影響並不只限於國內。

3月24日和28日,總部在瑞士的國際工會(UNI)以及美國勞聯-產聯(AFL-CIO)還分別發佈聲明,支持沃爾瑪常德店及馬鞍山店工人們的訴求。馬鞍山店也是在上月關閉。

常凱認為,常德沃爾瑪閉店事件的啟示性意義在於,在工會法條文中明確的程序怎樣落實到實踐裡,又該如何立法規範企業關閉和員工安置、工人的集體行動。

工會維權VS政府維穩

三年前,當黃興國在衡陽參加工會主席短期培訓的時候,他可能很難想像,要「真正做一回工會主席」,情況有多複雜。

3月21日,派出所的警車帶著120急救車來到沃爾瑪超市外,數十名警察進行強制清場,員工被兩人一組地架出工作場地。清場過程中,甚至有兩名員工被警察帶走,其中女員工聲稱懷孕而被提前放回,另一名男員工則被行政拘留了5天。《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拘留的原因是「夥同他人在沃爾瑪超市強行佔據賣場」。

黃興國一直疑惑的是,為什麼資方還沒有回到談判桌上,仲裁也還沒有開始,政府就出動力量幫助資方清場了?

除了跨國企業可能帶有的「政治因素」,市總工會的一名副主席還說,政府有時為了GDP,「把老闆利益看得太重」。

在此之前的3月17日,常德市武陵區勞動保障監察大隊出具了一份《關於沃爾瑪閉店職工安置方案情況的調查說明》,認為資方的處置合法。

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該監察大隊譚隊長表示,出具調查說明本不是監察大隊的法定職責,也不具備法律效力,更不是行政處理決定,也沒有被引用去做什麼有效力的決定。但在黃興國及工會委員們看來,這就是政府一切行動的依據。

勞資雙方都開始揣測政府的角色與傾向。一位接近省總工會的人士表示,如果不是政府介入,事情不會變得如此複雜,這是「越維越不穩」。

黃興國的動作也不得不有了變化。一開始他接觸媒體知無不言,到後來對於媒體造成的過大影響力也會有所顧忌。他原來可以說領導一個「維權小組」,到後來聲稱「我們就是沃爾瑪工會委員會,不是『維權小組』,這是統一的口徑」。工會的一名委員在討論中說,以工會的名義組織起維權活動,等於是把總工會綁上了維權的戰車,這樣各方都投鼠忌器,「要是以其他的名義,早就被打壓下去了」。

他還特別聲明,從沒有以工會名義向國外發過信,那只是網上的志願者志願翻譯發過去的。原本,他只需要考慮自己的維權和相應的法條,到現在,他也要考慮是不是有損於「維穩形勢」。「依法合規」成為他面對向記者時最常用的詞。

但是政府的角色與信號似乎總不夠明朗。3月31日,原本遞交到市勞動局的仲裁申請以屬地管理原則被退回,市局讓黃興國將材料交到區勞動局。區勞動局以沃爾瑪是在市工商局註冊的為由,讓他們再交去市局。最終市局表示願意受理,但是要週四去送材料。當晚,市總工會負責人再次打來的電話又說,「不要等到週四,明天就去送材料,已經都說好了。」

市總工會提供的法律援助律師一開始支持他們的訴求,後來也改口變成了「訴求被最終支持的可能性不大,但仍願提供法律援助」。

這樣的曖昧令所有人暈頭轉向。

「他們也是用心良苦,大家都很辛苦。」黃興國說。好多曾經的老員工在此刻出現在常德,工會委員們不得不開始分析,誰可能因為關係好而被說動,被「分化瓦解」。

黃興國一度每天給員工們開會,站在收貨部的平台上講話。這個身材不高的常德人鄉音濃厚,在專門開設的維權博客27日的日記視頻中,他說道,「大家團結在這裡,因為你們顯示的是中國工人的力量!」黃興國一邊說著,一邊握起了拳。

標準之戰

由於沃爾瑪常德關店,同城的大型超市紛紛挖走了沃爾瑪的前員工,但是主要的工會委員始終沒有接到一個邀請去其他超市工作的電話。

「莫把自己名聲搞臭了」,有人提醒黃興國和他的工會委員們,不要再出頭了,免得「沒有企業敢招你們了」。黃興國說,就算這次維權成功了,可能也得離開常德了,「但是我想我們能幹,怕什麼」。

現在,這個由員工提名、投票選出的工會委員會已變身為一個標準的企業團隊:有人對外,負責媒體、政府;有人對內,負責穩定軍心;有人負責宣傳,在微博、博客實時更新他們維權的進展。

常德的沃爾瑪員工們還關注著馬鞍山、鹽城,這些都是傳出關店消息的地方。「如果我們成功,那麼後面關閉的店也都將參照我們的標準,」常德沃爾瑪工會帥副主席說,「這更是沃爾瑪花大力氣也要堅持的原因。」

常德沃爾瑪的工會委員們只是害怕像之前的無錫關店事件一樣,被資方一拖再拖,最後員工全都沒了耐力,被迫接受。

3月31日晚,當員工的兩輛小摩托車試圖阻擋沃爾瑪派來的大卡車時,黃興國的電話鈴響了。市總工會法律援助部的張部長告訴黃,不能阻擋,否則出現的嚴重後果將由工會主席負責。

幾分鐘後,橫在出口前的兩輛電動車被輕而易舉地挪開,一輛長沙牌照的大卡車載滿貨物緩緩開走,沒人攔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136

跟著最牛FOF買成長基金(附表) 第一財經財商

http://xueqiu.com/4541336641/29112618

跟隨機構步伐,是小散佈局市場的一大策略,投資基金也要聽專家的。

2014年一季報透露出券商系基金中的基金(FOF)佈局動態和策略偏好。Wind資訊錄入的161只產品投資情況顯示,目前券商系FOF投資基金的大方向是減持,倉位連續創出歷史新低,多數FOF選擇中性偏低倉位應對二季度。

貨幣基金、醫藥行業基金、績優股基是券商系FOF一季度配置重點。而對於二季度投資,最牛FOF多數謹慎,傾向佈局順應改革方向的成長風格基金,同時積極佈局新股。

大方向解碼:FOF基金倉位創新低

沒有最低,只有更低,以配置基金為主的FOF基金倉位逐年下滑,一季末再度創出歷史新低,這意味著公募基金對FOF產品的吸引力也在逐年下滑,FOF配置更多元化。

Wind資訊數據顯示,一季度末券商FOF持有基金市值為34.1億元,佔淨值比為17.3%。相較於去年四季末22.58%的水平減倉5.31個百分點,不過公募權益類基金在一季度普遍出現負收益,實際倉位下滑幅度沒有太高。

這已是券商FOF基金倉位連續第五個季度下滑,從60%多的基金倉位降至不足20%。從券商FOF配置基金歷史情況看,通常配置比例在50%左右,只有少數季度會低於50%。

在配置基金比例下滑的背景下,一季度末FOF持有現金的比例有所增加,相比去年末增幅3.71個百分點,對股票、債券、其他資產配置比例保持均衡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整體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持有基金比例也處於歷史較低水平。數據顯示,2014年一季報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持有基金佔比4.26%,而去年四季度末這一比例還在5.65%。顯示出基金在資產配置中被「邊緣」的趨勢,而配置主力是現金和債券,佔比分別為41.6%和30.53%,現金相比去年底增持了超過10個百分點,而對債券的配置比例有所下滑。從歷史數據看,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持有基金的比例一般為15%~20%。

單品倉位解碼:中性偏低成主流

在整體配置基金比例下滑的背景下,一季末只有6只FOF產品持有基金倉位超過70%,顯示出備戰二季度多數FOF選擇了中性偏低的倉位。

具體來看,持有公募基金倉位最高的是銀河木星1號,一季度末持有基金市值為2.49億元,佔總資產比例達到98.36%,而去年底這一數據為93.03%,上升了5.33個百分點。一直以來銀河木星1號所持有基金的倉位就比較高, 大部分季度都在90%以上。

其次是國泰君安上證央企50,持有基金市值佔總值比例達到87.97%,這是一隻被動跟蹤上證央企50指數基金的FOF,因此倉位較多時候保持較高水平。同樣是國泰君安管理的國泰君安君得益二號,基金倉位為74.54%,較去年底增持幅度超過10個百分點。另一隻國泰君安旗下的FOF——國泰君安君享精品一號的基金投資比例也超過70%。

更多的FOF基金倉位處於50%至60%區間。如業績較為突出的中投匯盈基金優選一季度末倉位66.79%,較去年底下滑了17個百分點左右。老牌的光大陽光基中寶和國信金理財經典組合的基金倉位分別達到52.09%、63.70%,均較去年底有所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過往業績持續穩健的浙商匯金1號一季末倉位也較低,僅35.27%,創出了該產品成立以來的新低,較去年底減倉43個百分點左右。此前這只FOF基金倉位一般在60%左右水平。其他倉位比較低的還有華泰紫金鼎錦上添花、長江理財基金管家II,國元黃山3號的倉位最低,為29.58%。

增持解碼:7基金被增持超千萬份

一季末FOF持有基金190只,只有22只產品獲得增持,其中7只基金被增持超過1000萬份。

Wind數據顯示,這7只增持幅度最大的基金分別為工銀瑞信貨幣、興全輕資產、匯添富醫藥保健、南方現金增利B、浦銀安盛貨幣B、華寶興業現金添益、國泰貨幣。很明顯,其中5只為貨幣市場基金,也間接說明了FOF在一季度的投資偏好。

值得注意的是,匯添富醫藥保健產品被7只FOF持有,持倉總市值1.7億元,較去年四季度末增加了2222.22萬份。興全輕資產今年以來表現突出,也成為FOF競相追逐的對象,份額增加了2407.84萬份,值得關注。

貨幣市場基金最受歡迎的品種仍集中在銀行系和大公司旗下產品,工銀瑞信貨幣一季度增幅達到3583.1萬份,南方現金增利B和浦銀安盛貨幣B也獲得了超過2000萬份的增持。場內交易的華寶興業現金添益也獲得1383.37萬份增量。

此外,FOF持有較多的還有寶盈貨幣B、華夏現金增利A、鵬華貨幣B、大成現金增利B、國泰國證房地產B。

從FOF一季度減持對象來看,主要是指數型產品和分級基金B類份額。易方達深證100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等曾經是券商FOF的愛基,也成為減持的目標。

從一季度增減持的情況看, FOF對上述三類產品態度出現分化,更強調精選產品。

佈局解碼:新進37只基金

在一季末FOF持有的190只基金中,有37只產品為一季度新進,也值得關注。

目前持有市值最大的新進產品為景順長城策略精選、天弘安康養老、廣發新經濟,3只均為主動型品種,值得關注。天弘安康養老基金最近3個月表現不錯,收益2.63%。還比較受歡迎的主動型品種有申萬菱信新經濟、華商主題精選、鵬華品牌傳承、中歐盛世成長分級、上投摩根核心優選、易方達中小盤、中歐價值智選回報、中銀多策略靈活配置等。

除了主動型權益類產品外,一些債券基金也受到歡迎,如融通債券C、寶盈增強收益C、華商穩健雙利B、華商雙債豐利C等。

除了新進的基金值得關注外,還有兩類產品也值得關注。一是一季末FOF持有市值較大的產品,分別為匯添富醫藥保健、建信貨幣、華夏上證50ETF、華寶興業現金添益、華泰柏瑞滬深300ETF、銀華穩進、南方現金增利B、華商領先企業等。

二是最受FOF歡迎的產品,一季度末受到7只或者7只以上FOF持有的基金分別為華夏上證50ETF、華寶興業現金添益、匯添富醫藥保健、華泰柏瑞滬深300ETF、華安上證180ETF。



偏好解碼:三類基金受寵

從一季度FOF總體持有基金具體情況發現,主要喜歡三類基金產品:醫療基金、貨幣市場基金,以及業績優秀且風格靈活的權益類基金。

一季度FOF佈局力度較大的是醫療行業基金。如一季度業績較好的申銀萬國3號基金寶,就花了大力氣在醫療基金上,一季末證券投資前十名中,醫療行業基金佔據了3席,持有添富醫藥、易方達醫療行業、融通醫療保健股票佔比分別達到8.49%、6.08%、4.73%。而去年底僅持有匯添富醫藥保健和易方達醫療保健,比例分別為7.17%和5.36%。

同樣還持有匯添富醫藥行業的還有紅塔登峰1號、國信金理財經典組合、光大陽光基中寶等產品。華泰紫金鼎錦上添花則偏愛易方達醫療保健,持有比例達到5.69%,且為一季度新進。

貨幣基金仍是FOF心頭大愛,不僅是今年一季度增持的最重要品種,也是不少FOF的主要配置標的。如建信貨幣,就有光大陽光基中寶、方正金泉友2號、紅塔登峰1號配置該貨幣基金,配置比例分別達到2.40%、9.42%、5.17%。其中,方正金泉友2號主要配置貨幣基金,一季末只配置了匯添富貨幣B、南方現金增利B、國壽安保貨幣B、建信貨幣、銀華貨幣B。國泰君安君得益二號一季度末前十大重倉基金中,有9只為貨幣市場基金。

一季度FOF配置還有點特別的是,FOF對於主動權益類基金配置力度加強,尤其是一些風格靈活的品種。從持有市值上看,一季末比較受歡迎的是華商領先企業,FOF持有該基金市值超過1億元。此外,景順長城策略精選、寶盈核心優勢A、華商價值共享靈活配置、興全輕資產、交銀成長股票、中歐價值發展等都是FOF喜歡的對象,這也值得投資者所關注。

(來源:中國基金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253

最牛美股:1個員工、零收入、兩個月漲360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8854

(以上為Cynk Technology經營網站Introbiz.com截圖。) 還在為去年特斯拉瘋漲驚嘆嗎?昨天金融市場又創造了新的神話:一家名不見經傳的社交網絡公司Cynk Technology Corp.只有一名員工,沒有公布任何營業收入,上市不到兩個月股價最高暴漲360多倍,市場人士看不出什麽漲的理由。也許這就是市場投資狂熱的又一力證。 去年特斯拉從年初的每股35美元漲到10月初突破190美元,花了10個月漲了5倍多。Cynk今年5月公開上市首日報收每股6美分,昨天一度漲到21.95美元,比上市首日收盤價高出260多倍。按收盤價算,沒滿兩個月,Cynk公司的市值就從1.7億美元飆升至60多億美元,比新浪微博的市值還高。 更絕的是,公開文件顯示,這樣一家火箭速度躥升的公司零收入、零資產、員工只有一個,號稱社交網絡公司卻沒有一個註冊用戶。從2008年5月成立到2013年9月末,Cynk沒有任何營業收入,五年間累計凈虧損150萬美元。 同樣拿新浪微博來比:今年3月新浪遞交的IPO申請文件報稱,新浪微博月活躍用戶1.29億,2013年營業收入1.883億美元。 在遞交監管機構的文件中,Cynk自稱“在發展階段”,在嘗試不同於Facebook和Twitter的方式,以提供用戶需要的聯系方式向用戶收費。英國《金融時報》認為,Cynk的商業模式實在“另類”。大多數社交網絡公司在成立之初都提供免費服務,然後爭取廣告業務,可Cynk根本沒有匯報任何收入。 Cynk的網站Introbiz.com操作方式很簡單:用戶登陸開個賬戶,存入100-2萬美元預付款,接下來就可以通過五種搜索類型(商業專業人士、娛樂、科技、政治、投資者和天使)尋找希望聯系的對象,購買他們的聯系方式。Introbiz網站聲稱,花大概50美元就能買到名人的電郵地址和電話號碼。 Cynk唯一的員工Marlon Sanchez身兼公司總裁、首席執行官、首席財務官和秘書多種職務,去年的文件顯示,他持有公司72%的股份。 Cynk在文件中介紹,公司總部位於中美洲國家伯利茲,具體位置在伯利茲市商業中心The Matalon的一棟大廈Suite 400。可The Matalon的工作人員 Tiffany Techeco說,該商業中心沒有叫Suite 400的建築物,也沒有一家叫Cynk的公司。 這樣一家看不到什麽出色業績甚至還疑點重重的公司,卻能市值劇增,實在讓市場人士大跌眼鏡。有人看到瘋狂交易背後的危險,有人聯想到不法行為。 粉單市場的交易平臺OTC Markets的首席執行官Cromwell Coulson認為,Cynk的股價飆漲“顯然出了什麽違法的事”,賣空交易可能就是幕後黑手。所以,他建議推出新的金融監管法規,避免做市商這樣賣空。 Coulson說,希望美國監管方立即暫停這只股票的交易,否則可能因為行動滯後引起爭議。 股票交易公司Jonestrading Institutional Services的ETF交易負責人Dave Lutz接受彭博采訪時說: 註意到這只個股的表現以後,大多數人都覺得,沒有任何收入的公司股價能這麽漲,真是徹頭徹尾的可笑。一個大問題是,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何時行動,制止這種交易? SEC終於在北京時間7月11日晚宣布,暫停Cynk股票交易。SEC在聲明中警告經紀商、交易商、股東及有關買家,應該仔細考慮Cynk此前發布的信息、其他一切目前可獲得的信息,以及此後發布的信息。 從另一個角度看,Cynk的搶眼表現也許是今年投資者狂熱的一個縮影。 華爾街見聞本周的文章提到:       · 今年5月,美國多元化媒體公司Clear Channel Communications Inc.發行優先受償的高級票據,募得8.5億美元,比計劃募資規模高一倍多。而該公司的信用評級預示著幾乎違約無疑。       · 同在5月,中國物業開發商龍光地產成功發債3億美元。該公司目前虧損,現金流為負數,負債額幾乎是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的兩倍。       · 6月,金融危機期間被迫債務違約的厄瓜多爾成功發債,募得20億美元,該國總統都驚嘆債權人是“真正的怪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985

最牛對沖基金內部宏觀研究框架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485&page=1&extra=#pid5425

本帖最後由 Billy 於 2014-9-19 09:59 編輯

最牛對沖基金內部宏觀研究框架
作者:Bridgewater


導讀:這是一篇近15000字的長篇文章,需要時間和耐心才能讀完。本文作者是橋水公司創始人雷·達里奧,此文是其最著名的文章之一。作為一篇視角比較獨特的宏觀經濟研究論文,1萬多字並不算多,文章幹貨很多,詳細解析了橋水公司的宏觀研究方法論,對國內機構有許多值得借鑒之處,我們強烈推薦您仔細閱讀並收藏。


經濟的運行如同機器的運行,而且本質上來說是經濟是相對比較簡單的機器,然而並不總是非常好理解。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描述經濟這臺機器是怎麽運作的,跟傳統的經濟學家們描述的不一樣,你需要自己加以判斷並吸收利用。下面跟跟隨我描述這座簡單的經濟機器。我相信如果你耐心的讀完,你會更好的理解經濟的運行。

經濟如何運行:“基於交易的理解方法”

經濟是大量交易的總和,而每個交易都很簡單。交易包括買方和賣方,買方支付貨幣(或者信貸)給賣方以換取商品、服務或者金融資產。大量的買方和賣方交換同一種商品,這就構成了市場,例如:小麥的市場包含了各種持有不同目的的買方和賣方,他們進行不同的交易方式。各種交易的市場便組成了經濟。因此,現實中難以理解看似複雜的經濟,其實僅僅是大量的簡單的交易組合在一起而已。


對於一個市場(或者對於經濟),如果你知道了支出貨幣以及信貸的總額、所賣商品的數量,你就是知道了理解經濟的所有的事情。比方說,既然任何商品、服務以及金融資產的價格等於所有買方花費的支出(total $)除以賣出的總產量(Q),因此如果要了解或者預測商品的價格,你只需要預測出總支出($)以及總產量(Q)。然而,每一個市場有都大量的買方和賣方,並且這些買方和賣方交易的動機不一致,但是最主要的買賣動機總是很好理解,這樣考慮理解經濟就變得不那麽困難。可以用下面的一個簡單圖表來說明。這種解釋經濟的視角比傳統的解釋方式要更容易理解,傳統的解釋視角是基於商品的供給、需求以及價格彈性。

這種經濟框架你需要知道的重要概念是:支出($)來自兩種方式——貨幣(money)或者信貸(credit)。例如,你到商店去買東西,你可以付錢或者用信貸卡付款。如果你用信貸卡付賬,你就創造了延期支付的信貸(只要雙方達成一致就可以立即產生信貸,傳統的關於貨幣的流速,名義GDP,繞來繞去,容易讓人搞不清楚發生了什麽),若直接付現金,則沒有創造信貸。

簡單的說就是:不同的市場、不同類型的買方賣方以及不同的支付方式構成了經濟。為了方便,我們把他們分組以便概況經濟運行框架:

·所有經濟活動的變化以及金融市場價格變化都來自:1)貨幣以及信貸總量的變化(total $)2)所賣產品、服務以及金融資產的數量的變化(Q),其中前者($)的變化比後者(Q)的變化對於經濟的影響要大,因為改變貨幣以及信貸的供應相對其他來說顯然要容易得多。

·簡化分析,把買方分幾大類:私人部門和政府部門。私人部門包括家庭和企業,無論來自國內還是國外;政府部門主要包括:聯邦政府(同樣花錢在商品或者服務上)和中央銀行,中央銀行是唯一能夠創造貨幣並且用之於購買金融資產。

與商品、服務以及金融資產相比,貨幣以及信貸更容易由於供求關系而增加或者減少,因此有了經濟和價格的周期。
資本體系(The capitalist system)經濟的參與者買賣商品、服務或者金融資產,並且支付貨幣或者信貸。在資本體系里,這種交換是自由發生的,在這個自由的市場中,買賣可以基於各自利益和目的。金融資產的產生和購買(即貸款、投資)稱之為“資本形成”(capital formation)。之所以能夠完成資本形成,是因為買賣雙方都認為達成的交易對於各自都是有好處的。那些債權人之所以願意提供貨幣或者信貸,是基於預期能夠收回更多。因此,這個體系良好運行的前提是有大量的資本的提供者(投資者/貸款方)以及大量的資本接受者(借款方、權益的賣方),資本的提供方相信他們能夠獲得多於投入的回報。而中央銀行則控制著貨幣的總量;信貸的多少受貨幣政策的影響,但是信貸量可以輕易產生,只需要雙方在信貸上達成一致。泡沫的出現,是因為信貸創造多了,難以履行償還義務,進而導致了泡沫的破滅。


當資本縮減出現,經濟也跟著萎縮,因為沒有足夠的貨幣和信貸來購買商品。這種縮減的出現常見的形式有兩個:衰退(比較常見)和蕭條。衰退出現在短期債務周期中(short-term debt cycle),而蕭條發生在去杠桿(deleveragings)過程中。衰退很好理解,因為經常發生,大部分人經歷過;而蕭條相對比較難理解,因為不經常發生,經歷得不夠。

短期債務周期:也稱為商業周期(business cycle),周期產生於:a) 消費支出或者貨幣和信貸($)的增長快於產量的增長(Q)的增長,,導致價格上升。b) 價格上升促使貨幣政策緊縮,減少貨幣以及信貸,這時候衰退就開始了。話句話說,衰退是由於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緊縮(往往是為了抵抗通脹)打壓了私人部門負責的增加而導致的經濟放緩,隨著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放松,衰退也相應結束。為了終結衰退,中央銀行降低利率以刺激需求增長和信貸增加,因為低利率可以:)降低償貸成本。2)減少每月償付額,從而刺激相關需求。3)由於利率降低,預期現金流折現效應,將擡高產生收入(income-producing)的資產價格,例如股票,債券,房地產,從而產生財富效應,刺激消費支出。

長債務周期:是由於債務增長快於收入以及貨幣的增長,直到不能再增長為止,因為債務的成本已經走向極端了,典型的是利率不能再降低了。去杠桿就是降低債務負擔(debt/income)的過程.,如何完成去杠桿呢?主要是通過以下組合:1)債務重組,減少還貸 2)勒緊褲腰帶,減少支出 3)財富的重分配 4)債務貨幣化(政府購買債務,增加信貸)。蕭條正是去杠桿化過程帶來的經濟減慢。蕭條的發生是由於中央銀行不能通過降低貨幣的成本來對抗私人部門的需求萎縮以及支出的縮減。在蕭條時:1)很多債務人償還的貨幣量,比實際承諾的要多。2)通過改變償貸成本以及刺激信貸增長的貨幣政策,都不管用。其一:利率不可能無限降低,也就不足以鼓勵消費支出和資本行為(產生通縮性蕭條deflationary depressions),其二增長的貨幣會湧向抗通脹資產,而不能增加信貸(產生通脹性蕭條inflationary depressions)。蕭條的結束一般都是通過央行印鈔票大量的貨幣化債務以及彌補私人部門支出削減產生的影響。

需要指出的是,蕭條是去杠桿的經濟緩慢階段,如果控制的好,去杠桿不一定會引起蕭條。(可以參考前期文章 “An In-Depth Look at Deleveragings”)

政府在經濟衰退以及蕭條時的表現可以作為我們判斷當下經濟運行情況的風向標。例如,在蕭條時,央行典型的表現是印鈔用以購買大量的金融資產以彌補私人部門信貸的萎縮,在衰退時就不會出現這樣的行為。同時,在蕭條時,政府也會消費支出得更多以彌補私人部門消費支出的縮減。

以上兩種類型的周期是經濟運行框架的兩個重要部分,下面更全面的介紹經濟運行框架。

經濟運行框架:三大驅動力(The three big force)

我認為經濟運行驅動力主要來自:
1)生產率的趨勢性增長
2)長期債務周期
3)短期債務周期(商業周期)。

如下圖:




後面內容主要是解釋這三種驅動,主要結合兩種周期分析,以及兩種周期與生產率趨勢線結合分析,通過這種分析可以理解經濟運行的邏輯。這三種驅動適用於所有國家的經濟,但是這里我們講的是美國過去100年的例子。如果需要了解其他國家,可以參考前期兩篇文章“An In-Depth Look at Deleveragings” and“Why Countries Succeed and Fail Economically”。

1) 生產率的增長

如下圖所示,過去100年,每單位資本產生的真實GDP的增長平均保持在略低於2%左右,並且沒有波動太大。這主要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在增加,致使生產率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上升。在圖中可以看出,從長期來看,生產率趨勢線波動非常小,即使是在1930s大蕭條時期。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時間會把經濟拉回到正軌上來。然而,往細里看,與趨勢線的背離波動短期卻比較大,比如說,在蕭條時期,經濟在高峰和低谷相差20%,金融財富的損失超過50%,股價下降甚至超過80%。對於蕭條的起始階段的持有金融財富的損失比圖中的顯示的更大,因為財富還有一個轉移的過程(政府通過稅收等政策財富轉移)。

圍繞著趨勢線的波動不是由於知識的增加或者減少。例如,大蕭條的出現不是由於人們忘記了如何有效生產,也不是由於戰爭和幹旱。所有對經濟產生噪音的因素都在那,然而經濟就是停滯不前。那為什麽閑置的工廠不簡單的雇傭一些失業者來利用充足的資源,以便拉升經濟呢?問題在於這些周期不是由於我們無法控制的事件引起的(比如自然災害),真是的原因是人的本性以及信貸系統的運作。

背離趨勢線的波動最主要是由於信貸的擴張以及收縮,也就是信貸周期:1)長債務周期(50-75年)(the long wave cycles)2)短債務周期(5-8年),又叫商業/市場周期。

債務周期

我們發現不管什麽時候我們說起周期,特別是長周期的波動,總是皺著眉頭產生這樣的想:預測經濟周期就像是算命。因此,在解釋兩種債務周期之前,先簡單的解釋下周期。

周期不過是由按邏輯順序發生的事件,導致重複出現的形態。在資本經濟中,信貸擴張與收縮帶動經濟周期,並完全可以根據邏輯推理出來。雖然每一次方式和時間未必完全一樣,但形態與邏輯都很相似。如果你玩過大富翁遊戲(game of Monopoly),你就明白信貸和經濟都有周期,一開始玩的時候,大家手里有很多現金,旅館很少。所以誰擁有的旅館多,誰賺的錢就多。於是玩家紛紛將現金轉換成實物資產,隨著越來越多的旅館被收購,對現金的需求增多,但此時很多玩家現金都很少,於是不得不折價出售手中的旅館。在這場遊戲中,最初實物資產持有者占優勢,玩到後來則是現金為王。高手是那些懂得在實物資產和現金之間保持最佳比例的玩家,不過所謂的最佳比例也在不停變換之中。

現在設想可以改變“大富翁”的遊戲規則,允許遊戲中的銀行接受存款,也可以發放貸款。這樣玩家就可以借明天的錢來購置旅館,也可以存款掙利息,而不是讓手中的現金閑置。如果“大富翁”可以這樣玩,那就更接近真實的經濟運行方式了。相比沒有借貸的情況,更多的錢會投入實物資產旅館,欠款的總量會是實際流通量的很多倍,而依靠貸款成為旅館擁有者的人現金缺口量更大,周期會顯得更加突出。當出現大量提現需求時,銀行和存款者會遇到麻煩,而此時往往出現無法拿出現金的情況。基本上,經濟和信貸周期就是這麽回事。

那麽現在我們討論兩種債務周期是如何驅動經濟周期的。

經濟體系的運行(How the system works)

當經濟在產能利用率高時就出現繁榮,換句話說,就是需求能夠容納現有的生產能力。這種情況下,企業盈利狀況好,失業率低。但這樣的情形持續時間越長,越多的生產力會在信貸的幫助下加入進來。此時需求降低會導致生產利用率降低,企業盈利出現問題,失業率升高。這樣的情形持續得如果很長,企業只能通過債務和權益的削減來降低成本。所以,經濟繁榮等同於需求好,在信貸為基礎的經濟中,經濟繁榮相當於實際信貸和需求強勁增長。相反,去杠桿等同於實際信貸需求疲軟。這與很多人的認識相反,經濟出現衰退或蕭條並不是由於勞動生產率出現問題,而是需求出現下降。

很多人會說,既然需求變化領先於產能變化,是決定經濟走向(繁榮or衰退)的風向標,那如果出現生產利用率下降,盈利不佳,高失業的問題,政府只要刺激需求不就行了。為什麽政府不簡單的通過刺激需求來解決經濟疲軟問題,接下來我們繼續分析,你就會明白難在哪里。

貨幣(money)

貨幣其實就是用來解決你的支付問題。很多人錯誤的以為任何能用來支付的都是貨幣,不管是美元支票或者是簡單的承諾支付(credit)。當你用簽字支票從商店買東西,這是貨幣嗎?其實不是,實質上你還沒有完成交易,相反你只是承諾付款,創造了信貸。

美聯儲帶有誤導性地將貨幣定義為M1,M2等的總和,而其實這里定義的貨幣幾乎都是信貸,或者說保證提供貨幣的承諾,而不是貨幣本身。比如美國債務總額有50萬億左右,實際流通中的貨幣只有3萬億而已,那麽信貸實際上是貨幣的15倍左右。問題在於很多人買東西創造出信貸而不去關心他們怎麽去償還信貸以及如何獲取信貸能力。因此,實際上貨幣遠遠小於實際應該支付的。

信貸(credit)

如上所述,信貸是承諾的支付,可以跟貨幣一樣用來買商品。信貸和貨幣一樣支付起來都很容易,但是與貨幣支付不同的時,信貸支付,支付行為並沒有完成,後續你需要償還。

有兩種方式可以刺激需求:利用信貸或者不用信貸。用信貸刺激需求顯然更容易。例如,在沒有信貸的經濟中,購買商品和服務必須交換同等價值的商品或者服務,因此唯一能夠提高自己消費以及經濟整體的增長的方式是提高生產能力,這種增長方式必然受到限制,不過同時也會較少出現過度繁榮和極度蕭條,生產增長率可以維持在2%左右,波動較小。

然而以信貸為基礎的的經濟則不一樣,以現有資產和未來收入作為抵押就可以獲得信貸。這種方式下,信貸和消費顯然要快於貨幣以及收入。為方便理解,舉下面一個例子:

我請你為我的辦公室刷漆,並承諾未來數月內付酬勞。你的收入和個人凈資產增加(我用信用卡支付給你),這樣我們的這單交易在我的資產負債表上各多出一項(我欠你的債務以及我的辦公司資本的增加)。你可以去銀行,申請貸款,銀行也會很高興,因為他的銷售額和資產負債表也得到提高,隨後你會將盈利用於消費。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相對於貨幣和收入,債務、消費支出要更多。

同時,這個過程也是自我強化的過程。更多的支出帶來收入和個人凈資產的增長,又反過來提高借貸能力,並鼓勵更多的消費支出。所以通常貨幣擴張是為了支持信貸擴張,因為體系中流通的貨幣多了,才能更好地償還貸款,我收購的資產也可以因受到更多貨幣追逐,而以更高價格出手。所以貨幣擴張會提高信貸評級和抵押物的價值。

在上述經濟環境中,唯一對增長構成障礙的是借貸雙方的意願。當信貸容易獲得,且成本低時,才會發生發生借貸和更多的支出。反之則會減少。在短期債務周期中,央行通過控制信貸成本(利率)來控制私人部門的信貸量,而在長達幾十年的長期債務周期中,信貸增長快於收入增長,而超額信貸增長總有限制,屆時去杠桿將會出現。

在資本體系中創造信貸最基本面的要求是借貸雙方都相信這筆交易對自己有利,因為借方的債務就是貸方的資產,貸方需要相信扣除稅率後,根據約定得到的還款能跑贏通脹;同時,借方為了獲取信貸,需要抵押資產,因此借方至少需要對抵押的價值有信心以便按期還款。

對投資者而言,另一項很重要因素是流動性,就是能夠賣掉投資的資產換取貨幣以及用貨幣購買相應商品和服務。我手上有10萬的國債,我會假設這些能換來10萬現金,並用來支付價值10萬的物品和服務。但由於金融資產價值相對實際流通貨幣比例過高,如果很多人同時需要轉換成現金,則央行要麽印鈔(通脹風險monetary inflation),要麽容忍大規模違約(通縮性蕭條deflationary depression)。

貨幣體系(monetary systems)

政府最想控制的權力是能夠創造貨幣以及信貸,以便控制一個國家的貨幣系統,掌握增加和減少貨幣和信貸的杠桿。貨幣體系隨著時間不同而不同,不同國家也會不同。在很早的年代,貨幣體系是物物交換,就是同等價值間的商品互換,比較常見的是以金銀為媒介。當你交易時以金幣支付,那麽你支付了同等內在價值的商品。如果你承諾你講交付金幣,那麽實際上信貸產生了,而信貸並沒有同等的內在價值。

貸方願意提供信貸是期望將獲取更多的貨幣,相比借出的貨幣,最後收回的能夠購買更多的商品和服務。他們放棄現在的消費用信貸來交換未來更多的消費。信貸產生後,貸方接著可能會問:誰控制貨幣體系呢?我怎麽知道更多的貨幣不會發行出來,保障未來我能夠買到比現在更多的商品和服務?在不同的時期,這個問題有不同的回答。

一般來說,貨幣體系有兩種:一種是以基於商品(通常是黃金)的貨幣體系,同時包括現金(與黃金掛鉤)和信貸的體系,另一種是法定貨幣體系,即只有現金和信貸。第一種很難創造信貸或者推動信貸增長。因為公眾會對沖政府行為。隨著貨幣量的增加,貨幣價值降低,換句話說,用貨幣兌換的基礎商品的價值提高,當其價格升到固定水平之上,出現套利空間,持有信貸的人會將債務賣給他人,換回現金,以低於市場價格從政府那里兌換基礎商品。這樣流通中的信貸和現金都減少,貨幣的價值又會提高,同時所有商品和服務價格都降低。最終的結果是通脹降低,經濟放緩。

因為時間的原因,貨幣的價值相對與其他任何的商品都會貶值,我們可以把貨幣與任何商品綁定以便理解貨幣體系是怎麽運作的。舉例來講,1946年1塊面包賣10美分,如果政府將美元綁定面包,今天一塊面包2.75美元,如果政府遵守承諾,所有人都會把全部現金從政府購買面包,在市場以高價賣出。這樣流通中的貨幣減少,其他商品和服務的價格降低,流通中的面包數量增加,面包的價格會降得比其他更快。如果實際面包的供求沒有因為面包可以兌換貨而發生大的變化,那麽這種綁定將顯著的降低經濟的活力。

換個例子,如果政府不是綁定面包,而是雞蛋,1947年一打雞蛋賣70美分,今天賣2美元。如果是這樣,信貸增長相比於面包來說受限程度要低些。所以商品為基礎的貨幣體系里,最理想情景是選擇供需波動不大的標的。當然,如果選定的真的是面包,則面包坊就擁有了發放貨幣的實際權力,結果會導致通貨膨脹。金銀相對來說則是更好的標的,盡管也不是絕對的完美。

而法定貨幣體系則是另外的情景,這時貨幣和信貸的增長不會受到貨幣兌換商品的能力的限制,而是受到央行的控制,也會取決於借貸雙方創造信貸的意願。

政府一般更傾向與法定貨幣體系,以擁有更多的權利印鈔以增加信貸、改變貨幣價值和重新分配財富。人類的本性是即時享受,所以政策很難會去考量長期收益,出現信貸自由增長,債務危機也就不足為怪了。政府只有在貨幣體系失去控制,為了緩解債務負擔過度印鈔,導致貨幣過度貶值的情況下,才會回到基於商品的貨幣體系。當貨幣的創造變得非常困難時,政府便會放棄基於商品的貨幣體系。縱觀歷史,由於兩種體系各有“苦衷”,政府總是在兩種貨幣體系之間變換,而一旦選定通常會維持相當長的時間,一般都持續幾十年,央行可以采用降低利率以及貨幣的供應量等方式來控制信貸的增長,因此必須轉換的轉折點並不會很容易就會來臨。

2) 長期債務周期(i.e long wave cycle)

前面提到,如果債務和支出比貨幣和收入增長更快,這個過程也是自我強化的過程。更多的支出帶來收入和個人凈資產的增長,又反過來提高借貸能力,並鼓勵更多的消費支出。然而,債務不可能一直增長下去,就像你潛水時不可能靠著氧氣瓶里的氧氣供給來永續地生存下去。在借債是,你需要做到能借也能還,你現在借的債,將來需要償還的。然而往往現實中借款時並沒有考慮太多,當你借來消費,給人你富有的表象,貸款方認為你的信用會非常好,這時候貸款方願意提供信貸給你,並不太多考慮將來還款時會怎麽樣。當債務不能繼續增加時,這個自我強化的過程就會反過來。這是一個動態的長期債務周期。只要信貸沒有消失,這樣的長債務周期就會存在。

下面的圖標可以用來說明美國從1916年開始長債務周期中的債務/GDP的變化。

周期處於上升時,會出現自我強化過程,貨幣的增長對應著更高的債務增長,借助債務消費支出增速、購買更多的資產。支出和資產價格的上升反過來促使更多債務的增長。這是因為貸方提供信貸是依據借方:1)收入或者現金流 2)財富或者抵押。這兩者持續向好,就會自我強化來增加債務量。

比如你的年收入是10萬,沒有債務,於是銀行允許你借1萬,現在你的消費能力是每年11萬。對於整個經濟來說,這樣的消費支出的增加會產生更高的收入,同時股票等資產價格上漲,帶來更高的財產收入以及抵押能力。在整個經濟債務周期的上升階段,債務額和還債部分都會上升,可持續數十載,中間會伴隨央行的緊縮和寬松政策(導致商業和市場周期)。但這一過程無法永續,因為總有一天還債部分會等於甚至大於可貸款額,屆時支出必然下降,也就是去杠桿,你花了多少年11萬,就得花多少年9萬。

高的債務水平綁架了經濟, chart 2中的的債務比率(DEBT/GDP)更準確的說,不是債務水平本身,而是需要支付的現金流,包括債務本金與利息。當債務利率足夠低時,債務水平本身增長實際上沒有導致償付現金流大量的增加,因此沒有引起經濟下行(從1944年後可以看出)。下面的圖可以更好的說明這個動態的過程。圖中三條線分別是利息支付、本金以及債務償還現金流與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家庭部門是美國重要的經濟部門,可以擴展到其他部門),從圖中可以看出,大蕭條之後債務負擔達到了最高點,那麽是什麽引發了這種趨勢的逆轉呢?

長期債務周期的高峰發生在:1)債務收入比例非常高 2)貨幣政策不能繼續創造信貸增長。達到這個點後,債務不能夠繼續增長,這時候就開始了去杠桿化過程。去杠桿的促發是由於債務人不能支付他們的到期債務和利息,這將導致私人部門大量的債務違約以及削減成本,結果帶來大量的經濟問題,比如失業率高。債務危機的促發是來自多方面的原因,最常見的原因是投資者利用杠桿在高的價位上購買資產,預期資產價格會繼續上升,而實際上他們預期過於樂觀。結果就是缺乏足夠的現金流去償還債務。諷刺的是,在開始階段,資金的短缺是由於貨幣政策的緊縮以對抗資產泡沫,因此緊縮的貨幣促發了債務危機。還有就是,利用杠桿購買金融資產,預期金融資產繼續走高,這比利用杠桿操作一般商品、服務更加危險,因為只是表面上提高了生產產能,這樣更容易促發債務危機。因此,在現實中,如果出現金融市場呈現繁榮景象但是伴隨著低通貨膨脹,很可能這是泡沫破滅的前兆,比如1920s的世界各國,80年代的日本,以及近期08年的金融危機。

一般來說,當經濟放緩時,貨幣政策傾向寬松以降低信貸成本,比如降低利率,但是當利率接近於0時,下降的空間就沒有了。因此通過降低利率來對抗債務危機就失效了。這種情況下,金融資產的持有者會擔心投入的成本收不回來。因此貨幣政策不能糾正債務帶來的不平衡了。

在去杠桿的過程中,債務比率(相對於收入)的減少主要通過四種方式:1)債務重組,免去或減少債務 2)勒緊褲腰帶、減少消費支出 3)財富的重新分配 4)債務貨幣化。每一種路徑都可以減少債務比率,但是他們各自對通貨膨脹以及經濟增長有不同的影響。債務重組和減少消費的途徑會導致通縮蕭條(deflationary depression),而債務的貨幣化則可能會引起通貨膨脹,財富的重分配以多種形式出現,但是對抗去杠桿過程中大量的運用,不能起到實質上的作用。去杠桿的完成情況取決於這四種方法的運用。

蕭條是去杠桿的引起的經濟放緩的一個階段,特別是在去杠桿的早期,這階段債務違約和減少消費支出現象明顯,這時候借款方不能通過收入以及新的信貸來償還到期債務,因此借款人需要變賣他們的資產以彌補現金的不足,這就導致資產價格的下降,同時抵押物價值下降,因此更加減少了收入來源。收入的引起的信用下降降低了借貸能力,因此產生一個自我強化的過程。(借款的信用依據:1)抵押物的價值 2)相對於債務,收入的水平)。這個過程中,債務比率會繼續上升(債務/收入或者凈財富),經濟下行也自我強化:一是由於債務人和債券人都受到了損失,二是消費支出減少,導致收入會減少。

去杠桿過程中,經濟和信貸下滑的同時,債務負擔會上升(chart 2、chart 3),圖中的垂直線是1929年。圖2顯示DEBT/GDPcong 1929年的160%上升到1933年的250%。圖3同樣可以看到,債務比率繼續上升,是由於收入更大的下降。Chart 4 顯示的是家庭部門的債務與凈財富的關系,可以看出由於股市的下行以及房地產價格的增加,目前家庭部門杠杠比率目前已經非常高,與30年代大蕭條時期類似。

前面提到過,在基於信貸的貨幣體系利率,經濟的擴張依賴於借款能力的上升。借貸發生的條件是:a) 在減輕稅收和通脹的影響下,貸方能夠獲取比貸出去更多的回報 b)貸方能夠把債券兌換貨幣。在去杠桿過程中,這兩個條件都不能得到滿足。

衰退時(recessions),可以通過降低利率和創造更多的貨幣來解決債務收入不平衡,換句話說,貨幣政策有效時,這種不平衡可以通過降低足夠的信貸成本來糾正:1)減輕債務負擔 2)激發經濟活力 3)產生財富效應。但是在去杠桿過程中,貨幣政策實現不了這樣的目的,失去了創造信用的功效。利率接近於0,沒有下降空間;信貸難以增加,因為債務人已經過度負債。在通脹性蕭條中(inflationary deleveragings,通過印鈔票方式)過程中,信貸也不能增加的原因是:投資者擔心他們以後獲得的償還貶值,貨幣兌換成了其他貨幣以及流向了抗通脹的領域。

為了緩和這種不平衡,政府不可避免的需要做:1)創造動力、鼓勵信貸的產生 2)減輕債務人償付 3)印發更多貨幣購買商品、服務和金融資產(最重要的方式)。央行印發貨幣購買金融資產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中資產擴張,政府支出增加,財政赤字明顯。接下來三張圖 可以說明。

如圖所示,1930/32和 2007/08年,短期利率接近0:

聯邦政府印發貨幣增加:

財政赤字增加:

你可以通過這三個現象來判斷經濟是否處於去杠桿化過程中。

通常情況下,政府組合拳性的政策的推出經常不能夠扭轉去杠桿化的過程,但是確實可以在熊市時引起階段性的反彈,並刺激經濟的活力。例如,在大蕭條時期,就有過六波反彈行情,反彈幅度在21%至48%不等。這些反彈都是由於政府大力度的給經濟吃猛藥,以對抗去杠桿帶來的經濟下行。債務與收入的不平衡的打破,最終還是需要回到借貸雙方信心的恢複上來,只有借貸雙方都認為對自己有好處才會產生新的信貸刺激需求、經濟回到正常的資本運作軌道上來,這過程中,政府發行貨幣或者債務貨幣化起著重要作用,來對抗在去杠桿過程中的消費支出不夠、債務負擔過重。當債務收入的不平衡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消費支出開始增加以及債務貨幣化充分,那麽經濟則走上轉好的軌道。在美國,去杠桿化的過程發生開始與1930s,1933-37年左右。

很多人錯誤地認為問題出現在心理層面,投資者由於恐慌將投資轉向更加安全的資產類別,於是解決問題的方案就是引誘他們。這種邏輯錯在兩方面:首先,跟大眾普遍認識相反,去杠桿過程並不是心理驅動,而是由於信貸,貨幣,商品和服務的供需發生變化。難道我們一覺醒來,所有痛苦的記憶就都忘卻,收入一下子多了,債務缺口堵上了,政府也不用在救與不救之間徘徊了麽?不是這樣的。如果央行希望用更多的貨幣緩解錢的缺口,只會使債權方擔心錢更貶值,解決不了放貸意願低和償債能力差的問題。其次,不能說同樣數量的錢從不安全轉向安全,不存在這種路徑轉換。很多人心目中的“錢”其實不是貨幣,而是信貸,而信貸是可以就這樣“消失的”。我今天刷一下信用卡,產生了信貸的資產和負債,你說這些錢是從哪里來的?沒有源頭。如果我是商店店主,有理由相信消費者不會償還信用卡公司,信用卡公司也不會跟我結清帳,壓根就沒有所謂的“資產”。

正如上面所說,去杠桿化過程中,所謂擁有的財產經常根本就不存在,當投資者希望把他們的投資性資產轉化成貨幣時,如果轉化過程遇阻(即流動性問題),那麽會引起恐慌性的拋售,因此資產價格下降,導致收入不足以滿足需求,特別是實體企業中,很多企業對短期借款依賴性大,就產生了嚴重的資金缺口,導致企業運行遇到大的問題。這種情況下,政府就被迫決定是發行大量貨幣還是增加政府支出讓財政赤字加大,現實中,這兩種措施都會不同程度的實施,至於這個過程中是通脹性的還是通縮性的,取決於央行創造出來的信貸是否能夠對抗信貸的萎縮。

為了能夠有更好的發揮貨幣發行權,政府顯然青睞於法定貨幣體系而不是基於商品的貨幣體系。央行希望提供更多的貨幣和信貸,因此經常往往貸款抵押的條件就降低,借款給一些重要的銀行,有必要的話向實體的部門放款。

央行的寬松貨幣政策加上投資者青睞風險更低的資產,導致短期的政府債券利率降低,而利率期限結構曲線變陡、風險溢價水平更高。那些沒有得到信貸支援的私人部門依然不能彌補資金缺口,還是債務不能按期償還導致債務違約、甚至走向破產。

在蕭條時期,信貸萎縮、大部分人失業,儲蓄不足,因此需要獲得支援。政府除了需要不僅貨幣去支持信貸系統,還需要去救助處於財務困境的私人部門,而私人部門由於消費支出削減,政府還需要花錢去彌補私人部門的消費。這個時候,政府的稅收降低,導致政府財政赤字更加嚴重,盡管短期政府債券由於安全性相對較高獲得投資者青睞,但是政府還是沒有足夠的貨幣去彌補資金的不足。這樣的結果就是,政府再一次被迫決定印發貨幣或者與私人部門去競爭有限的貨幣量而導致極端的貨幣緊縮。

在這種去杠桿過程中,采用法定貨幣體系相對於基於商品的貨幣體系,政府的財政赤字會更嚴重,貨幣政策也會更寬松,但事實上基於商品的貨幣體系最後還是發行了更多的貨幣,要麽是放棄了這種貨幣體系轉為法定貨幣體系,要麽是提高了商品的價格以獲取更多的貨幣,變相的發行更多貨幣。政府通過多發的貨幣購買政府債務或者公司等非政府資產,也就是政府通過發行貨幣來對抗信貸萎縮。發行貨幣的速度很快,但同時信貸還在萎縮,實際經濟也在下行,也就是貨幣乘數或者貨幣流動速度實際上是萎縮的。如果貨幣的發行足夠的多引起貨幣貶值,實際利率下降那麽會驅使投資者從金融資產轉向抗通脹資產,這時候貨幣持有者可能把貨幣轉移到國外,短期政府債券也不再是一個安全的投資選擇。

政府缺錢,而財富和收入又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所以政府自然會向富人征收更多的稅。在去杠桿過程中,有一部分人會非常遭人恨,他們就是在危機前繁榮階段大撈一筆的人,那些在金融領域制造債務的人,特別是將自己的財富建立在別人利益受損基礎上的人(做空)。窮人和富人之前關系會異常緊張,輿論(導致政策)會從右轉向左。不是有句話說道:“經濟繁榮,大家都講資本主義;泡沫破滅,人人都講社會主義”。不管借由何種原因,富人的稅率會被大幅提高,通常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提高收入和消費稅,這也是提高財政稅收好辦法。但這種做法收效甚微,理由一,這樣的財富通常都是非流動型資產,即便是流動性強的金融資產,迫使納稅人賣出流動性強資產用來繳稅,並不利於資本增加。理由二,由於個人收入和資本收入銳減,多收取的稅收遠遠不夠。

但富人還是會經歷真實財富的“損失”(組合資產價值降低,高稅率,通脹等等),於是他們會變得異常保守,甚至會將財富轉移到境外(可能引起匯率走低),或者各種方式避稅,或者投資流動性強且對信貸評級依賴較低的品種。

債務國為了保護就業,通常會采取保護主義的政策,青睞貨幣貶值,但保護主義會削弱經濟活力,貨幣貶值更是滋生資本出逃現象。

當貨幣離開本國時,央行又一次面臨選擇:印鈔會導致貨幣貶值,不印會導致貨幣緊縮。最終他們還是不得不選擇印鈔。貨幣貶值對於政府來說可能是好事,一方面貨幣貶值刺激經濟增長(出口增加)緩和緊縮性的壓力,而經常赤字的國家就在資本外逃過程中(貨幣貶值、投資環境前景不樂觀)受傷害就會比較大。但美國情況不同,因為他們的債務是以自己國家貨幣計價,這樣會產生大量需求。但是畢竟債務是承諾要償還貨幣,而又沒有那麽多貨幣,所以通常會以三種方式結束:第一違約,做空的空間被完全擠壓。第二發行大量貨幣,足以緩解危機。第三償還債務量大幅減少(債權方放棄)。

在此階段最大的風險就是,由於貨幣走軟外加貨幣供應量加大,導致短期信用品種(甚至包括政府短期國債)被市場拋棄,不但沒有達到創造更多信貸的目的,反而出現資金湧入抗通脹資產,以及資產出逃。海外投資者面臨零利率和以該國貨幣存款資產回報為負的前景,而國內投資者也希望將存款轉為其他貨幣。此時投資者會加速出售金融資產,特別是債務資產,轉化為現金後購買抗通脹資產。同時盡可能地利用當地貨幣貸款。於是央行又一次面對加大印鈔的要求,要麽支持這種需求,要麽允許貨幣和信貸緊縮導致實際利率上升。此時,政府會建立外匯管控力圖阻止上述資本流動,甚至禁止持有黃金,偶爾還會出現價格和工資管控的措施,但所有這些都不利於問題的解決,而不過是經濟“扭曲”舉措而已。

去杠桿過程的確很可怕,很痛苦,甚至會引發貨幣戰,但這是自由市場自我修複的方式。換句話說,經過對失衡的基本面的改正,可以使經濟進入更加健康的狀態。通過破產或其他形式的債務重組,債務得到降低;通過降低成本等方式,企業的盈虧平衡點也被降低。金融資產價格降低,同時購買資產和償還債務的貨幣供應量增加(拜央行所賜),資本正常流動得以恢複。

去杠桿過程的終結采用的一系列組合:1)債務重組,減少債務 2)勒緊褲腰帶、減少支出 3)財富重新分配 4)債務貨幣化。 這個過程,企業通過削減成本盈虧平衡點降低,投資活動慢慢恢複,利率較低,因此經濟開始增長。

蕭條階段,經濟下行和信貸萎縮非常快,一般持續兩到三年,但是隨後變陷入漫長的恢複期,甚至需要十年才能恢複到之前的高點(因此稱之為“失去的十年”),而股票價格甚至需要更長的時間去會反複到之前的高點,因為風險溢價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恢複到之前的低點。在這個過程中,名義利率必須低於收入的名義增長,以減輕債務負擔,如果利率已經為0了而且還有處於通縮階段,央行就必須發行更多的貨幣來提高收入的名義增長。

綜上所述,這些周期都是由於人的本性和經濟系統的內在運行,每個人會更加的追各種的利益最大化,甚至比你想象的更加嚴重,因此經濟周期的運行邏輯、經濟機器怎麽運行也跟著發展變化。

3)  短期債務周期

短期債務周期,也被稱為商業周期,主要由中央銀行的政策控制。主要是兩種狀況:a)因為經濟中的一些指標良好(用GDP缺口、資源可利用容量、失業率等指標衡量)使得通貨膨脹上升到不合適或者太高時,緊縮政策;b)當相反的狀況出現時,政策放松。美國自1960年以來的短期債務周期如下圖:

人們對這些周期的描述大同小異。這些周期中有六個階段:四個擴張階段和兩個衰退階段。

短期債務周期中的擴張階段:(更準確的理解是前兩個階段複蘇,後兩個階段擴張)

“早周期”階段(early-cycle)(通常持續5-6個季度)一般開始於,低利率和大量可獲得的信用使得對利率敏感的項目(例如,房地產和汽車)和零售銷售的需求好轉。前期存貨的清除結束和存貨重建的開始也給需求的好轉提供支持。這些需求的增加和生產的上升拉高平均周工作時間,就業率上升。通常,信用增長速度很快,經濟增長強盛(超過4%),通貨膨脹率低,消費增長旺盛,累計存貨的比率上升。由於高增長和低通脹使得低利率得以保持,美國的股票市場是最好的投資標的。而抗通脹資產(inflation hedge assets)和大宗商品是表現最差的投資標的。(關鍵詞:低通脹,需求增速快,補缺口)

“中周期”(mid-cycle)(平均持續3到4個季度),伴隨著經濟增速下降(大約2%),通貨膨脹率保持在低位,消費增長下降,累計存貨比例下降,利率逐漸不再下降。股票市場的上漲逐漸減慢甚至終止,而抗通脹資產的收益率下降減慢。(關鍵詞:低通脹,缺口逐漸補完,需求增速短暫放緩,醞釀下一階段產能擴張)

“晚周期”(last-cycle),通常開始於擴張階段的兩年半,具體取決於上一個衰退周期形成的經濟下滑的缺口的大小。在此刻,經濟增長上升到一個平穩的水平(大約3.5-4%),可利用資源容量約束出現。但是信用和需求的增長依然強勁。因此,通貨膨脹率開始趨勢向上,消費增速上揚,存貨水平也提高,利率上升。股票市場進入其上漲的最後一步,抗通脹資產成為表現最好的投資品種。(關鍵詞:補缺完成,產能擴張階段,需求旺盛,價格擡頭上漲)

“緊縮階段”(tightening phase)。在這一階段,實際通貨膨脹率和預期通貨膨脹率的加速上升推動著美聯儲轉變政策為約束。具體顯示為流動性的下降,利率水平上升,利率期限結構曲線變平甚至逆轉。這些轉變導致貨幣供給和信用增長下降,股票市場先於經濟下行之前下降。(關鍵詞:政策緊縮,抗通脹,產能擴張結束)

短期債務周期的衰退階段分為兩部分:

衰退前期:由於美聯儲維持緊縮的政策,經濟合同減少,一些經濟指表向下(GDP缺口、可利用資源和失業率等作為指標度量),股票價格下降,大宗商品和抗通脹資產價格下降,通貨膨脹率也下降。

衰退後期:由於通貨膨脹的擔心下降而衰退減緩增長的擔心上升,中央銀行寬松貨幣政策。因而,利率下降,盡管經濟還沒有開始恢複,更低的利率水平導致股市價格上升。相對的,大宗商品和抗通脹資產依然保持弱勢。更低的價格和更高的股市價格使得擴張階段的開始。

以上分析的周期中不同階段,我們給定了一個平均時間,但是正如文章開始時提到的需要考慮特殊事件的影響,而不是局限在時間上。例如,對於之前描述的的邏輯(擴張階段)在經濟中的缺口已經很大部分給消化前,通貨膨脹率通常並不會迅速上升,美聯儲也不會隨便緊縮政策,除非通貨膨脹迅速上升。衰退得越嚴重(產能缺口越大)經濟擴張持續時間越長。類似的,經濟周期各階段的運行使一系列事件的結果,而各階段時間的長短、進程又受一系列的外在事件(比如政策)的影響。比如:在經濟擴張周期中,與沒有政府貨幣政策的刺激相比,給予貨幣政策的刺激顯然要擴張得更快,另外,中國進入世界經濟、戰爭和自然災害等外生影響可以改變這些周期的進程。在此討論的是對經典模板的描述,並非對所有因素進行精確的進行描述。

限於篇幅,我們在此將不會進一步深入商業周期。

宏觀經濟運行的三大驅動之間的關系(the interaction of these three forces)

相比我們提出的模板,現實經濟複雜的多。我們把長債務周期(long wave)與短債務周期(或者商業周期 business cycle)結合起來,並且把這兩個周期加到生產率趨勢線里去理解,那麽我們比較好的理解資本系統的運作,並判斷我們所處的階段以及將會走向什麽階段。簡明起見,我們不詳細解釋,我們給出一個例子:

例子:下面的圖表展示自1919年以來每個周期,聯邦基礎利率的頂峰和低谷及其波動的幅度。這些利率的變化導致過去了90年的全部的衰退和擴張。圖表中顯示了15個向上的周期和15個向下的周期,但這些波動是圍繞著一個大的上升趨勢和一個大的下降趨勢。仔細看,從1932年9月低谷(利率為0%)到1981年5月頂峰(利率為19%),每一周期利率的低谷都比之前的周期的低谷高,頂峰也如此。所有利率上升和下降的周期都圍繞著這個長達50年的上升趨勢。然而,從1981年5月的聯邦基礎利率高達19%的頂峰直到2009年3月利率為0%的低谷,每一周期的低谷都比前一周期的低谷利率來的低,頂峰也如此。這些上升和下降周期圍繞著一個為期27年的下降趨勢。每一個利率下降的周期,利率的降低逐漸減少債務服務的支付額,降低通過信用購買的物品的價格,使得物品更加容易支付得起,推動資產價值的陡然向上(notch)(具有正的財富效應)。因此,盡管債務服務的支付額基本持平,但是相對於收入和貨幣,債務繼續上揚,直到利率達到0%不能繼續下去下降為止。此時政府必須印鈔和加大支出貨幣以補充私人部門的信貸減少和支出削減。

再次說明,簡明起見,在此對三大推動力的相互影響作用不進行更加深入的討論。正如文中開頭提到的,我寫下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介紹我對宏觀經濟運行機制的一個簡單的想法(見解),你可以在此基礎上判斷取舍並吸收利用。、對於那些傾向於學習更多關於去杠桿化過程以及長期周期如何運作的人可以去看我前期的兩篇文章:“An In-depth Look at Deleveragings”和“Why Countries Succeed and Fail Economically”。

【轉載自撲克投資家(puoketrade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5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