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同於台灣傳統線材廠,貿聯選在矽谷設廠,不吃NB紅海訂單,卻靠車用、醫療走出一片天。一家矽谷起家的台廠,如何讓特斯拉買單? 撰文‧賴筱凡 就在特斯拉的佛裡曼工廠不到五分鐘車程的地方,我們來到了台灣廠商貿聯的總部,過去一年來,貿聯是所有特斯拉概念股股價漲最多的公司,也是營收貢獻率最顯著的供應商之一。 然而,卸下這些外界給予的光環,貿聯不過是一家在舊金山矽谷從零開始打拚的台廠。他們顛覆傳統線材產業的作法,選擇將公司總部設在營運成本相對高的矽谷;當其他線材廠受惠於台灣筆電產業起飛的十年好光景時,他們沒有跟上這波浪潮,卻選擇難度最高的醫療與汽車產業挑戰,靠的還只是連接線材,這是貿聯的故事。 專訪貿聯董事長梁華哲的這天,他正忙著打包行囊,回台灣召開股東會。面對近幾個月股價走跌,梁華哲倒很看得開,畢竟股價是一時,公司營運才是長遠的,問他怎麼會想創業,梁華哲揮了揮手,「都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總部設矽谷 吸收史丹佛高材生 接到戴爾、微軟訂單出身聯電工程師的梁華哲,一直以來都在高科技產業上班,後來卻進了線材廠創業當老闆,「做了一陣子,有點倦勤,剛好我太太的公司缺人,就問我能不能來幫忙,是這樣開始的。」梁華哲顯得有些不好意思,他既不是黑手出身,也沒有太宏遠的願景,就這麼半路出家進了線材產業。 相較於一般線材廠都將據點設在亞洲,貿聯選擇從矽谷起家。業內人都覺得,這種公司怎麼可能生存下來,美國人事費用與亞洲營運費用,一差就是幾十倍。 「如果把我們與台灣線材廠商放在一起看,當然我們的營業費用會比他們高,可是如果你把我們與歐美線材廠商泰科(Tyco)等放在一起看,你會發現,其實貿聯的營業費用算少的了。」梁華哲之所以會這麼說,主要是每次貿聯的報表與台廠擺在一起,光是營業費用就讓他們輸在起跑點。 事實不然,在梁華哲眼中,「最大的缺點,也可能是最好的優點,如果不是因為貿聯總部在矽谷,我們怎麼會有這些史丹佛等名校人才?怎麼會有戴爾、微軟、奇異這些訂單上門呢?」貿聯公司裡,就像是小小聯合國,負責業務的銷售副總是瑞典人,而負責管工廠的是中國幹部,研發則多半是台灣人。 「如果今天把貿聯擺在台灣,我不會做這門行業,一定是去做半導體業,我們瑞典籍的業務副總也不會來台灣。」在梁華哲看來,這就叫天時、地利、人和。 早在桌上型電腦時代,憑藉地緣關係,貿聯很早就是戴爾、捷威(Gateway)等美國PC品牌的供應商,然而,二○○○年台灣筆電代工廠崛起,這些美系PC廠開始將零組件採購權授予代工廠,「台灣代工廠第一件事一定是叫你砍價,不然就是用他們自己扶植的子公司。」梁華哲搖了搖頭,那是貿聯最不好的時候,就連耕耘多年合作關係的戴爾,訂單也跟著飛了。 「我們幾乎連一台筆電的生意都沒做到。」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因為台灣多少零組件廠是靠著筆電十年光景,才壯大至今日的規模,但貿聯連骨頭都沒得啃。 錯過了這扇門,那就自己再去開扇窗,「所以我們就開始做車用和醫療市場,把貿聯的線材還有連接器賣進去。」梁華哲顯然沒有太沮喪,反而鬥志更高昂。 堅持做車用 特斯拉一度付不出錢 還是撐下去一開始,他們主動去向一家美系電動車廠接洽,希望有機會能成為他們的供應商,對方將產品寄到貿聯來,「拆開都傻了,根本不會做。」貿聯車用事業群副總王燕超說,他們看準車用市場,一次就押寶三家美系電動車,而特斯拉是唯一存活的。 為了瞭解車用線材的市場,梁華哲還特地去向全球最大車用線材廠日商矢崎總業(Yazaki)取經,找來一位老師傅當顧問,從開模、設計到生產,一步步指導,才讓貿聯成功打入車用線材市場。 「車用線材與其他市場不一樣,就像一輛車的神經一樣,環繞在電動車的電池模組四周;就連工廠的生產線安排,也與消費性電子用的流水線不一樣。」王燕超說,貿聯為了擴大車用線材的業務,甚至大舉改變中國工廠的生產線。 時至今日,貿聯的車用線材佔營收比重拉高至三成,是他們當年從未想像過的。「我們很堅持,認為這個市場是對的,即使是特斯拉付不出錢時,我們也一直覺得要支持下去,幸好特斯拉真的成功了。」王燕超開著特斯拉新一代車款Model S,車內就有好幾項線材由貿聯供應,接下來特斯拉的太陽能儲電系統,也會有貿聯的線材在裡頭。 現在,別人都說,貿聯是受惠特斯拉最多的公司,梁華哲搖了搖頭,「我們當年掛牌時,提到有做特斯拉生意,根本無人聞問。其實貿聯做的市場很多,車用、醫療、消費電子,到太陽能,我只是要說,線材的市場真的能做,而且貿聯會用很不一樣的方法來做。」儘管股價有所波動,但高盛證券分析師嚴柏宇照樣給貿聯高達二一○元的目標價;但這些梁華哲沒多放在心上,他現在最大的目標是確保貿聯在對的軌道上營運,因為那比什麼都重要。 貿聯 成立:1996年 董事長:梁華哲 主要產品: 連接器與連接線 各市場佔營收比重: IT佔40%、車用30%、 醫療8%、工業2%、 太陽能6%、 消費電子14% |
本帖最後由 huang890927 於 2015-1-28 18:55 編輯 中國軟件國際(0354):互聯網巨頭旁的“賣水人” 作者:格隆匯 天成 最近,香港和美國上市科網股開始活躍起來,港股騰訊控股因朋友圈廣告的推出,股價創出歷史新高,美國一眾科網巨頭如蘋果公司(Apple Inc.)、微軟、雅虎、Google、facebook、亞馬遜及韓國三星電子,亦將進入業績期,且伴隨著蘋果iWatch、微軟全息研究、谷歌積木手機等產品推出或概念的出現,科網板塊有望重新奪回市場焦點,因此我們不妨從港股科網板塊來發掘一下投資機會。 目前港股眾多科網股已被“冷落”許久,要選擇那麽估值低的潛力品種,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邏輯和方法,這里我想也提供一點思路。記得看過格隆的《金礦邊的賣水人》那篇文章,感覺深受啟發:的確,就像賭博一樣,那些追隨淘金熱而去的挖礦人很少有幾個能真正挖到真金,而金礦邊向淘金者賣水、賣鐵楸、賣牛仔褲的那些人雖不能一夜暴富,卻也是穩賺不賠的生意,何樂而不為!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依附熱點行業,做穩賺的服務生意是一個更靠譜的商業盈利模式。 在互聯網、軟件行業中,你想要說做強做大,做電商、搜索、社交或者其他O2O領域去和BAT競爭,那簡直是找死,這個行業大的機會已經不多,而做細分市場也同樣面臨多如牛毛的競爭者。因此,何不換種思路,做一個為BAT服務的“賣水人”呢? 中國軟件國際(0354)就是這樣一家公司:中國軟件國際(0354.HK)是中國大型綜合性軟件與信息服務企業,提供從咨詢、解決方案、外包到IT人才培養的“端到端”軟件及信息服務。目前公司業務已覆蓋政府、制造流通、金融、移動應用、電信、公用事業、能源等多個行業,更重要的是其與華為、中移動、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均有緊密合作。 先從這家公司業績看起: 根據中軟國際財報:中軟去年上半年度盈利及服務性收入分別上升40%及42%,至1.01億元(人民幣,下同)及19.09億元。期內專業服務收益增長24%,占總收益39%,主因來自銀行、保險及金融環節的收益大增所致;IT外包業務更有45%的增長,占總額50%。去年下半年IT外包業務大幅增長,主要是與華為合資業務大增90%所致;第三季盈利及收益分別為5,300萬元及11.3億元,均較上半年度兩季平均數略多。集團去年9個月實現營業收入30.4億元,同比增40.3%;實現毛利9.1億元,同比增41.3%;實現凈利潤1.5億元,同比增43.1%,已超過2013年全年。 顯然,中軟國際2014年增長強勁。 中軟國際近年增長情況 ![]() 接著,看看中軟國際是如何為互聯網巨頭們“賣水”的: 公司2012年與華為成立合資公司,並與2014年8月與華為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成為其業務金牌代理。2014上半年華為業務同比增長超90%,華為2014年有30 億的外包市場,中軟占約40%的份額。目前公司與華為的合作將進入第二階段,未來,公司將借勢華為在國內和海外的擴張,大力在國內市場和海外市場拓展自身業務。華為預計到2017年,其外包業務將達到105 億元的市場規模,較2014 年上升空間達到300%以上,年複合增長率超過50%,相應地,中軟國際的業務也將有極大的上升空間,與華為的全面合作將成公司發展的穩定動力。 公司在2012年與阿里雲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涵蓋了在基礎計算設施、中間件平臺和應用軟件三個層次的雲服務,並在政務雲和醫藥雲方向與阿里雲做出了相關的實踐。目前公司是唯一具備阿里雲生態下全方位能力的雲服務商。公司正與阿里雲共同拓展綠城智慧城市生活服務項目。未來還將擴張至更多省市,目前阿里雲已與7 個省的政務雲有框架協議,明年將正式落地。 3、成為騰訊遊戲最大IT服務商 公司2014年12月與騰訊簽訂為期兩年的合作協議,為騰訊遊戲提供運營、測試及維護等全面的IT服務。目前中軟國際在騰訊的業務份額增長迅猛,已經躍居騰訊遊戲服務最大IT服務供貨商,亦反映了集團具備為大型客戶提供遊戲服務(特別是手機遊戲)的強大技術實力。 4、公司亦是中國移動的重要合作夥伴 公司去年底公布,中標中移動個人融合系統一期工程擴展功能平臺及APP定制軟件項目,且為此次項目的唯一供貨商,負責融合通訊APP定制軟件產品的設計和開發,及融合通信APP客戶端的試商用及正式商用工作。 以上可以看出中軟國際的確是在為互聯網巨頭們實實在在“送水”的。與華為、中移動、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的持續合作,印證了中軟國際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強大的開發與技術實力,並且根據目前中標項目情況來看,公司與各大巨頭們的合作關系逐步深化。隨著與巨頭們的合作不斷深入,公司未來有望獲取更多的項目機會和服務延展,從而助力未來經營業績的不斷提升。 此外,為了讓“賣水”更有效率,中軟國際開發了互聯網軟件服務平臺JointForce(JF),並寄望借此成為IT服務業的阿里巴巴。 ![]() 如今,IT服務企業都在不同程度的面臨人力成本上升、毛利下降、人才流失等問題。IT服務企業各自為戰,軟件產品重複發明,整體產業提升速度緩慢;而成本結構不佳、組織效率低,則降低了項目完成的質量,造成客戶、公司、從業人員三輸的局面。 為解決這一問題,中軟國際開發了JointForce(JF)服務平臺。JointForce平臺是一個典型的眾包平臺,它通過眾包模式整合社會資源,建立IT服務生態系統,並以SaaS雲服務的方式實現提交,從而成為IT服務企業、IT服務從業人員的工作平臺。公司工程師可以通過JF平臺實現項目的共同開發,公司也能借助這一平臺提升產品的質量和人員效率,有效地節約人力資源。 簡單來說,JointForce平臺主要做兩個事:公司將承接的項目分解成一個個業務單元和任務模塊,放上JointForce平臺,並各自標明任務期限和任務獎金;在該平臺註冊的人(或團隊)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或者擅長選擇任務,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並提交。JointForce平臺為公司減少新項目所需雇傭新員工產生的人工成本的同時,也幫助IT從業者利用業余時間去提高收入。 去年 12月12日, JointForce(解放)平臺正式公測。早前,JointForce平臺在今年十月的阿里雲大會上首次亮相,根據內測期試點部門的業務結算數據,該平臺在提升企業項目交付效率方面表現突出,因此,中軟國際在今天拋出了新的目標:在2020年將中國IT服務產業效率至少提升10%,並讓過半的中國IT從業者成為JointForce平臺的長期使用者。而從中軟國際本身公司政府業務線在JF 平臺上的應用來看,改善效果是明顯的。公司通過JF 平臺精簡自有人員編制,提高人均執行,雇員規模下降74%,人均執行增加39%;經營情況亦得到有效改善, GP%提高8 個點,CP%提高9 個點;有效提高人員利用率,提高員工收入,年均人均收入增加12%。 根據JF平臺內測時的數據,JF平臺註冊用戶有7000人,組織和嘗試在線提交人數3000人,涉及項目500個。中軟國際稱,未來公司將會逐步完善並開放這一平臺,從而使之變成社會化網絡平臺。公司希望借JF平臺完成平臺型企業轉型,成為IT服務行業的阿里巴巴。 由此看來,JointForce平臺已經被中軟國際作為新業務轉型中的最重要的戰略舉措去實施, 該平臺如果真的取得成功,可能會影響到IT服務行業內的很多企業,並帶來顛覆性的變革,這確實是具有誘人想象力的平臺戰略。 最後,簡單談一談中軟國際近期走勢和估值。 ![]() 在下跌一段時間後,中軟國際有走成W底的趨勢,這兩天其股價反彈除受美股帶動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始是:網絡安全受重視、軟件國產化趨勢(網絡安全審查辦法下月提交審議)。 估值:公司目前股價對應14年預測業績市盈率約16倍。相對於公司高增長前景而言,16倍的PE顯然有低估之嫌疑,未來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此外,公司目前股價僅略高於公司主席去年增持價2.27元,具有一定的安全邊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