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铝业多元化 能否挽救“最亏钱央企”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829/146203.html
从曾经入股力拓的意气风发,到如今几乎沦为ST股,中国铝业(601600.SH)不过用了两年的时间。
最新公布的半年报显示,尽管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1亿元,与上年同期亏损34.99亿元人民币相比盈利大幅上升,但是相对一季度的盈利6.27亿元,中铝二季度亏损近亿元,达0.96亿元。
之前,国资委对外公布了2009年度央企运营情况,中铝以高达72.5亿元的亏损额,成为去年“最亏钱央企”。
虽然业绩不佳,中国铝业董事长熊维平依旧要在上海和香港两地面对投资者。熊坦诚公司经营“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说是遇到很大困难。为了摆脱困境,公司决定从单一铝业务转型为以铝为主的多元化多金属公司,并已经布局煤炭和铁矿石产业。

失落的成绩单
一位在香港参加中国铝业2010年度中期业绩发布会的投资人,非常失望地告诉记者,“今年到明年,中铝也许都没有什么亮点了。”
公司副总兼财务总监陈基华并不讳言,“4月份后,受到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铝价大幅波动,最低降到了13800元/吨,另一方面电价优惠取消力度较大, 导致公司两头受损,6月份单月亏损就达到5亿元。”但他同时指出,7月份情况已经有所好转,铝价上升到15000元/吨以上,公司有信心在三季度和下半年 实现盈利。
熊维平在8月24日的业绩说明会上,强调了在大势不妙的情况下,要通过严控成本保证盈利的决心。
虽然中铝 管理层作出乐观表态,但是客观形势令人担忧。分析人士指出,电解铝行业在经历了短暂的美好时光之后,重新进入困难时期。首先是电解铝价格的回落;其次,电 解铝行业作为典型的产能过剩行业,受到了国家宏观调控的严格限制,特别是直购电优惠电价的取消直接导致电解铝企业成本的上升。
华融证券研究员姜江也指出,由于目前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仍不甚明朗,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将可能减少对基本金属的需求,而且全球铝市产能过剩、供过于求的格局短期很难改变,预计下半年铝价将延续弱势震荡格局。
安信证券研究员衡昆告诉记者,根据他测算,电解铝价格需维持在15500元/吨的价格,中铝下半年才能实现盈亏平衡。
曾经的霸主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培训,当时得出的结论是,中国铝业是中国最好的金属企业。”必和必拓的内部人士曾向记者透露。
中国铝业的经历就是铝行业的缩影。在4年前,中铝还垄断了中国绝大多数的铝资源和产能,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中国铝业必须要面对自由竞争的市场格局。
不妙的局面就在这时产生。
很多地方和民营的企业进入到了氧化铝行业,中铝的市场份额被逐步缩减,从当年占有氧化铝份额超过90%下降到了现在30%左右,同时还面临着价格竞争。
在面对市场经济挑战的初期,中铝采取的决策便是收购竞争对手,以维持自己在国内氧化铝、电解铝市场上的绝对霸主地位。
2007年中国铝业回归A股,连续吸收S兰铝、S山东铝、包头铝业、连城铝业。
国泰君安分析师梁剑文认为,“但是,现在中铝在氧化铝方面的垄断还是被打破了,事与愿违的是,作为一个国有企业又受到制约,比如在人力成本和裁员问题上,中铝就不能自如掌控,这样看来,中铝收购有些冒进。”
同时,中铝也形成了债务风险,中铝负债率为58.51%。
多元化双刃剑
迅猛扩张的背后,隐藏着管理、财务、成本等多重隐患。
熊维平上任之后,从处理力拓毁约开始,一直修复各种窟窿。面对行业低迷周期的状态,他试图改变当前单一铝业务的公司结构,向以铝为主的相关多元化发展,并积极布局铁矿石和煤炭资源,转型成为多金属矿业公司。
痛感于煤炭成本高企,不能掌握定价权是促使熊维平决心拓展上游资源,完善与铝相关产业链的重要原因。他指出,中铝每年外购煤炭达到2000多万吨,占到成本的40%,价格一旦上涨,将极大侵蚀中铝的利润。
据他透露,中铝将积极拓展煤炭上游产业链,用3年时间建立起2~3个资源利用率高的煤炭基地。据悉公司已经在甘肃、山西、内蒙古、青海等多省区积极寻求煤炭资源,但目前大多数项目仍在洽谈之中。
除了煤炭资源之外,中铝也积极布局铁矿资源。7月底,公司和力拓签署正式协议,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经营位于几内亚的西芒杜(Simandu)铁矿项目。
海通证券分析师杨红杰也指出,公司收购西芒杜铁矿表明公司正在转变发展战略,从单一的电解铝行业企业逐渐发展成为集能源、矿山、氧化铝、电解铝、铝材加 工等一体化、多品种的集团化企业。他认为,公司有望“合理的规划产业链和产品结构,以实现公司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
“目前中铝公司形成铝业、铜业、稀土、国际工程、贸易和海外投资七大板块。”熊维平透露。
在铝加工业遭遇困境的情况下,中铝谋求多元化的努力无疑值得肯定,但是对于其短期和长期的困难,业内人士认为仍不容忽视。比如对于中铝投资的上述项目,投资周期长,3~5年之内都难以带来盈利回报。
叶洮还指出,铁矿石长期价格难以继续乐观,目前几大巨头对钢铁企业的挤压已经到了极限;“调结构”也使得钢铁产能进入加速淘汰期;西芒杜项目若成功开发,将有效增加全球供给,对全球铁矿石市场格局构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而在安信证券首席行业分析师衡昆看来,体制上的困难可能更难克服。比如“企业员工数量和管理人员占比均高于国内同行,尤其是高于民营企业;组织机构的设 置也不够精炼和扁平化。加上员工收入和福利待遇等高于民营企业,导致劳动生产率较低”,从而让中国铝业的氧化铝和电解铝生产成本均处于行业内高位。
另一方面,中铝计划氧化铝向铝土矿资源富集地区发展;电解铝向能源富集和电价较低的地区发展;铝加工向消费地区集中。但随着国家环保标准的提高,以及海外投资环境的变化,中国铝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将步履艰难。
詹啟賢讓老外買單 挽救國產疫苗信心危機
|
|
當國人對國產疫苗產生信心危機,前衛生署長楊志良不惜以狀告名嘴反擊,而國產疫苗大廠國光生技董事長詹啟賢,則把國產疫苗賣給外國人使用,讓國際市場為國 產疫苗背書,試圖挽救國人對國產疫苗的信心。
詹啟賢上任後,面對國人對國光流感疫苗的質疑聲浪,大多保持沉默。即使立委要求詹啟賢赴院報告,他也不予理睬,導致他在政治圈的人緣急速下降。不過,那段 時間,他可沒閒著。
原來詹啟賢這段時間一直戮力地為國光疫苗開拓國際市場。日前,他宣布國光疫苗已經成功銷售給嬌生旗下的子公司Crucell,同時也準備向美國聯邦食品藥 物管理局(FDA)申請流感藥證。其次,今年九月國光生技也將送件申請上市,可望成為國內第一家上市的疫苗類生技股。種種的努力,讓詹啟賢對國人、對股東 都有了交代。
詹啟賢在二○○八年七月接手國光生技,他開玩笑說,當時實在是﹁一時失去理智﹂,因為那時國光生技狀況並不好,負債高達十億元。令詹啟賢驕傲的是,目前全 球只有十八個國家擁有量產禽流感疫苗的技術,亞洲只有日本與台灣入列,而國光又是唯一的台灣公司,這點讓他感到很驕傲。
曾深陷阿扁槍擊案政治漩渦的詹啟賢,棄政從商後路更為寬廣,選擇國光生技再出發,絕不是喪失理智,而是明智之舉。
(林宏文)
|
政府採購挽救紅旗?
http://www.infzm.com/content/91825作為中國汽車史上最年長的一個品牌,在過去55年中,紅旗轎車因政府採購而生,卻在市場競爭中屢戰屢敗,如今它能夠借助政府採購再度復活嗎?
似乎是在為即將到來的中國第一汽車製造集團60週年暖場,沉寂多年的紅旗轎車再度出現在公眾視野。
2013年6月17日,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公務用車開始使用紅旗H7公務車。自2012年公務車採購目錄徵求意見稿發佈以來,這是目前所知的中國最高級別官員公開使用中國本土自主品牌公務車。
2013年5月底才上市的紅旗H7,也是目前量產的中國本土自主品牌汽車中最高檔的一款,屬於C級車。紅旗H7共有3.0L和2.0T兩個排量的5款車型,售價為29.98萬元至47.98萬元。
紅旗H7還引起了海外媒體的關注。彭博新聞社引用一位分析人士的話說,中國的汽車市場就像充滿了兇猛野獸的叢林,紅旗就像在人工環境中長大的熊貓,除非它的血液中有最剽悍的DNA,否則它難以存活下來。
的確,在過去的55年中,紅旗轎車的官方血統並沒有幫上太多的忙,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它數次命懸一線。
如今,中國政府最新的公務車採購政策全面傾向於自主品牌,才讓紅旗意外獲得了「復興」的機會。紅旗H7還未上市,就已經享受著「大熊貓」的待遇了——成為法國總統奧朗德、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訪華迎賓車,獲得吉林省、浙江省等政府公務車採購上千輛,還作為中國政府援助斐濟政府的禮物等。
與政治共舞
「你現在所看到的紅旗,和過去的紅旗已經完全不是一回事了。」2013年4月,在紅旗H平台轎車組裝線上,一位一汽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
紅旗的故事始於1958年6月末,中國第一汽車製造廠(現名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一汽)選定以法國的西姆卡轎車作為藍本,研製國產轎車。
一汽借來一輛克萊斯勒轎車,拆散研究,在「乘東風,展紅旗,造出高級轎車去見毛主席」的口號下,舉全廠之力,僅僅花了33天時間,手工敲打出了中國第一輛小轎車,取名「東風」。
隨後,這款車小批量生產後配置給中央領導和有關部委,成為中國本土製造的最早「官車」,並改名為「紅旗」。
在紅旗轎車基礎上特製的紅旗檢閱車,更是將紅旗品牌打上了深深的印記,上升為一個政治符號。1959年9月,第一輛紅旗檢閱車送到北京,供國慶十週年閱兵使用。此後,紅旗轎車和中國國慶慶典結下不解之緣,和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歷任中國最高領導人一起定格在歷史瞬間。
儘管在1958年試制車基礎上做了各種改進升級,手工作坊式生產的紅旗轎車,仍存在這樣那樣的質量問題,以至於有些領導人的紅旗轎車後面還要跟一輛備用車,以免誤事。到了1981年5月14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則停產令:「『紅旗』牌高級轎車因耗油較高,從今年6月起停止生產。」
從1958年到停產的1981年,一汽共生產各型號紅旗轎車1540輛,同時累計虧損6000萬元。在計劃經濟年代,紅旗訂單全部來自政府採購,紅旗單車成本最低時為6000元,1968年高達22萬元,而售價多年來均為4萬元。
這是第一代紅旗與政治共舞的故事。而它接下來再度復活,仍然與官車身份密不可分。
「官車」下海
1989年4月,國務院及有關部門批覆一汽恢復紅旗牌高級轎車生產。當年紅旗一共生產20輛車,發往北京滿足國慶節用車。
兩年後,一汽作出「恢復紅旗轎車生產」的決定。在引入奧迪100組裝項目、建設轎車先導工程的基礎上,利用奧迪100的平台技術打造「小紅旗」,嘗試進軍普通公務用車和私人消費市場。1993年3月20日,浙江省農民企業家王文干,以私人身份買走了恢復生產的第一輛紅旗車,紅旗轎車的私人消費市場正式開啟。
紅旗前度停產之後,公務車市場已經拱手讓給了進口的外資品牌。在奧迪100平台上生產的小紅旗,質量與奧迪100有差距,難以與其在公務車市場競爭,於是陸續推出紅旗明仕、紅旗世紀星等產品,轉向商務車、出租車、私人市場,但同樣鎩羽而歸,被市場所拋棄。
品牌戰略缺失,市場定位失誤,品質不過關,紅旗每一個動作幾乎都會招來各種批評的聲音。
2006年上市的紅旗HQ3,基於皇冠系列頂級車型Majesta,較之前的產品有著較大的突破,一度被寄予紅旗復興的厚望。但由於核心技術的缺失,成本居高難下,產量難以提升,即使後來更名為紅旗盛世降價銷售,還是遭遇失敗。2011年,甚至創下年銷量2輛的紀錄。
隨後,紅旗H平台轎車項目立項於2010年8月26日。到了2012年4月20日,一汽專程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紅旗品牌戰略媒體發佈會,強調要擁有核心技術和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為此,一汽投入了集團最優質的資源,項目團隊1600人。項目啟動以來,累計投入研發費用52億元,開發L、H兩大系列紅旗整車產品,形成了可覆蓋C、D、E級高級轎車的發展基礎。
這一年年初,工信部發佈《2012年度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選用車型目錄(徵求意見稿)》,所列車型除了極個別合資企業的產品外,幾乎都是自主品牌車型。對紅旗來說,公務車採購市場的機會來了。
自主研發之爭
2013年5月上市的H7,在一汽對外宣傳中則屬於「完全自主」。「完全自主」主要包括:從概念設計到工程設計全過程的自主開發,擁有全套數據文件和經驗積累,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紅旗在核心技術方面,擁有自主的V12、V8、V6和四缸增壓系列發動機,以及全新開發的底盤系統、電子電氣、網絡平台、車身與內外飾等。
汽車最重要的三個部分是底盤、發動機、變速箱。自主研發的發動機,是紅旗H7的最大亮點。在2013年4月的上海車展上,一汽集團技術中心主任李駿發佈了一汽「紅旗系列發動機研發與應用成果」。也許是太迫切向外界展示這一切,在李駿的PPT裡,甚至還出現了讓在場很多人都看不懂的「有限元公式」。
儘管一汽強調底盤系統是全新開發,但人們對此仍有爭議。2013年6月5日,網上車市網站一篇《平台源自豐田皇冠紅旗H7身世全面揭秘》文章,在對比了紅旗H7和12代皇冠描線圖之後指出,H7和該車在B柱之前非常相似,A柱可以完全重疊,認定其車身和底盤由第12代皇冠加長而來。
上述說法仍屬猜測,而紅旗H7手自一體6速變速箱來自日本愛信卻是事實,這讓「完全自主」的說法打了折扣。不過,外購變速箱是很多汽車廠家的做法,豐田部分車型的變速箱也采自愛信。
在汽車分析師張志勇看來,汽車製造行業已經越來越模塊化,消費者關注的是汽車性能、質量,跟自主不自主沒什麼關係。他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自主研發與市場地位其實並無直接聯繫。
不過,對積弱的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來說,只有真正掌握並提升了研發能力,才能慢慢改變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特別對有著一連串失敗經歷的紅旗品牌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
公務車,私家車?
在汽車之家的紅旗H7論壇裡,已經有兩位網友公佈了各自的提車作業,兩人都是85後車主,不約而同地提到這款車獲得的高回頭率。
這麼年輕的車主也許也在一汽的意料之外。從上市之前釋放的一系列信號來看,紅旗H7主打公務車市場,以至於很多人猜測它根本不會向社會發售。2012年7月15日,紅旗H7舉行量產下線儀式,一汽沒有召開新聞發佈會,只有吉林省相關領導和新華社記者在場。
另據一汽官網報導,2012年7月6日-8日,一汽在北戴河舉辦了中央國家機關紅旗系列轎車品鑑會,以H7為主,來自全國政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務院辦公廳、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公安部、監察部等六十多個部門的一百五十多位領導和嘉賓參加。
H7雖然把紅旗復興的第一步押寶在公務車身上,但顯然它也看到這個市場有限,不足以支撐一個品牌的發展。在H7的上市發佈會上,一汽轎車銷售公司總經理張曉軍稱,「當今任何一款產品想做大,必須要在私人市場成功。因此紅旗開發時面向的是私人市場和公務市場。」張曉軍曾是一汽大眾奧迪銷售事業部執行副總經理。
張志勇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官車市場示範效應的基礎是,汽車品質要保證沒有問題。此外,紅旗還要形成一個可持續研發的能力。
但前述一汽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一汽內部長期存在研發與生產脫節的問題,技術中心績效考核與轎車公司並無直接關聯,導致技術轉化成產品的過程不那麼順暢;而技術中心主導的產品研發,與市場嚴重脫節。
2012年4月上市的緊湊型轎車歐朗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案例。2012年8月以後,這款車月銷量跌至百台左右,有的4S店甚至一個月都賣不出一輛,一度傳出一汽要放棄歐朗的消息。
此次紅旗復興項目是在各方推動下難得的一次協同高效合作,但未能從機制上解決這一問題。之前的教訓同樣可能發生在紅旗身上,「這次也許是紅旗這個55歲的品牌復興的最後機會。」前述一汽人士說道。
他山之石》加拿大年金改革給台灣的一堂課 退休金自選 是挽救年金破產的解方
|
|
是挽救年金破產的解方 過去一年,台灣的年金改革毫無進展,潛藏負債繼續暴增;究竟改革工程應該如何起步?二十年前的加拿大經驗可以提供答案,當年,他們的領導者展現堅定決心,而民眾則藉由積極參與退休金自選投資的管道,有效彌補政府擔保的不足。 撰文‧蔡曜蓮 滴答、滴答……,距離去年四月底行政院推出《年金改革方案》已經一年了。這一年來,年金改革工程幾乎可用「毫無進展」來形容,初期雖有一陣喧擾,但如今,不僅相關修法遙遙無期,就連社會各界的溝通討論也近乎停擺。 直到五月八日,國發會公佈政府潛藏負債四年暴增三兆元、總額達到十七兆元,這才稍稍勾起人們對「年金黑洞」的回憶;「年金改革有助於改善潛藏負債。」對於國發會公佈的數字,財政部長張盛和是這麼回應的。 勞保破產倒數! 台灣潛藏負債每年增兆元 問題不會憑空消失,年金改革的工程一日不啟動,潛藏負債就是會不留情面地繼續以每年近兆元的速度增加,勞保基金的破產時間也不會自動停止倒數;依據二○一二年精算報告,勞保將在二○二七年宣告破產。 台灣沒有片刻拖延的本錢,我們急需答案。 於是,《今週刊》採訪團隊飛到了北美洲,在一個你我熟悉的國度——加拿大,尋找發生於二十年前的一段歷史。你或許想像不到,一九九四年的加拿大被《華爾街日報》調侃為「第三世界國家榮譽成員」,這個重要的經濟大國,當時的十年期公債殖利率接近一○%,政府公債的賣相比歐債危機高峰期的希臘國債還糟,而這一切的元兇之一,就是一套不負責任的退休年金制度。 加拿大政府對於退休人士有兩個「基本」保障,一是福利性質的老人年金與收入津貼,二是類似台灣勞保年金的「加拿大退休金計畫」;二○○九年,加拿大稅制專家傑克明茲(Jack Mintz)針對後者出了一份精算報告:該計畫至少能保證七十五年不破產。 啟示一:不向民粹低頭 加拿大總理鐵血提高費率 七十五年,足夠許諾初入社會年輕人一個看得見的未來了。但事實上,這套計畫也不是一路走來都是圓滿順遂。 一九六六年,加拿大退休金計畫正式上路,這套年金計畫極儘可能地討好民心:繳費水準是月薪的三.六%,遠低於台灣勞保年金開辦時的七%費率(目前為八.五%),並且是以工作最後三年的平均所得為給付計算基礎(勞保為最高五年),根據統計,加拿大每位退休族每月可因此領到大約二萬元新台幣的退休金,與勞保年金「最高」給付水準幾乎一樣。 即使是與已被批評為「全球最優惠」的台灣勞保年金制度相比,當年的加拿大退休金計畫也更加「民粹」;這份大禮,當然逐漸成為國家財政的重擔。 八○年代,加拿大債務佔GDP(國內生產毛額)約為二五%,雖然在八○年代末期,該計畫的費率已調高至五.六%,但到了一九九四年,債務佔GDP比率仍猛暴增長至六七%,退休金計畫搖搖欲墜。 「當年,政府債券乏人問津,直到這個國家需要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幫忙,大家才真的醒過來。」傑克明茲接受《今週刊》專訪時回憶。而九三年成為加拿大總理的克雷蒂安(Jean Chrétien),則在二○一一年受訪時形容:「當年的加拿大就是今日的希臘。」一一年時,希臘瀕臨破產。 出身魁北克農村工人家庭的克雷蒂安以硬頸著稱,曾因年輕時罹患怪病而導致左臉麻痺,這一回,他抱著大不了只做一任的決心,大刀闊斧地展開改革;除了種種財政緊縮方案之外,他大筆一揮,宣佈將退休金費率六年內提高到九.九%。 克雷蒂安曾透露一個小故事,當他向內閣宣佈大舉拉高收費的年金改革計畫時,語畢,室內一陣寒意。一位部長在散會後打電話給妻子,直接告訴她,「下次選舉沒望了。」但出乎意料地,克雷蒂安沒有付出政治代價,他在接下來九七年和二○○○年的大選中連續獲勝,蟬聯總理直到○三年卸任。 主政者必須以堅定的決心面對民粹壓力,這是加拿大年金改革的第一個啟示。傑克明茲說,當政府大舉拉高退休金費率,人們的感覺其實是:「好吧,政府終於開始做事了。」 啟示二:鼓勵個人帳戶制 用自己的存款養未來的生活至於另一個啟示,則是來自於一個值得玩味的數字變化:即使投入退休金計畫的費用提高了,加拿大人民卻更願意把錢投入另一套退休金系統──由企業自行設計的「個人帳戶制」退休金計畫。 就在加拿大出現退休金破產危機的同一年,一九九四年,世界銀行發表「避免老年危機」的研究報告,提出所謂「三支柱」模式(Three-Pillar Model):第一支柱是由政府主導的社會安全制度,如台灣的國民年金及勞保(勞工保險)、公保;第二支柱是由企業提供的員工退休金制度,在台灣,則如勞退(勞工退休金);第三支柱是個人自願性的商業保險儲蓄。而個人帳戶制的退休計畫,則通常運用於第二支柱。 在加拿大,一九九一年參加「第二支柱」──「個人帳戶制退休計畫」的民間企業員工僅有一四%,此後一路攀升,到二○○六年,人數已比十五年前多出約一倍。 無論是對政府或對個人,這個數字的增加都有其正面意義。對政府來說,個人帳戶制的退休金制度由於並非「社會保險」,而是「用自己現在存的錢,養自己未來的生活」,因此不會造成政府的財務負擔、不會造成潛藏債務;對個人來說,則是在政府保障有限之下,能夠藉此拉高退休後的所得替代率,讓自己對未來更加篤定;換一個角度思考,在一個財政狀況與人口結構都不再適合「政府為人民退休生活做足擔保」的社會裡,引導民眾積極走向個人帳戶制,以更強大的「第二支柱」減輕「第一支柱」的負擔,是關鍵解方。 「喔……,台灣的狀況是這樣啊……,那我想,退休金計畫恐怕必須『百分之百』仰賴個人帳戶制吧!」在記者攤開台灣人口結構圖與經濟成長趨勢圖後,加拿大經濟學者莫肯(Malcolm Hamilton)這麼說;他是加拿大重量級的退休金專家,給台灣的這句建議雖然半開玩笑,但已點出了台灣年金改革的必然方向:拉高個人帳戶制的比重。 「照我來看,民眾投入個人帳戶制的薪資比重,至少必須拉高到一○%!」說話的是比德古登(Peter Gordon),他是美國恆康退休計畫服務公司總裁,長期參與「四○一K計畫」(美國的退休金帳戶,只應用於私人企業)。他回憶,屬於個人帳戶制的四○一K,一開始也只被當成「補充計畫」而已,「但在八○年代中期以後,人們發現情況不同了,以前是十七個勞工養一個退休族,後來變成三個勞工養一個,大家發現,政府擔保的退休計畫很可能會破產啊!」如何拉高參與意願? 業者操作 提升投報率 國內一般勞工適用的勞退新制,就是個人帳戶制;除了僱主依規定必須每月為員工提撥六%薪資投入個人退休帳戶之外,也提供勞工「自行」再提撥一%到六%的選擇空間;然而,自○五年推行至今,在全國六六五萬勞工當中,只有三十五萬人選擇自提,佔比約六%。從這個數字來看,台灣人對個人帳戶制的參與狀況,顯然遠不及格。 於是,如何拉高民眾對個人帳戶制的參與意願,可說是政府推動年金改革的重要成敗關鍵。長期關注台灣退休金問題的金管會副主委王儷玲也說,在勞保給付可能減少的前提下,鼓勵勞工提高勞退自提有刻不容緩的必要。 要拉高民眾參與意願,最簡單的道理,就是提升基金操作的投資報酬率。 「在我的經驗中,把錢交給政府操作的績效,往往是滿糟糕的。」莫肯的評論或許有些直接,卻也鮮明點出了台灣「第二支柱」的根本問題:與加拿大甚或美國、新加坡、香港、紐西蘭、澳洲、瑞典等主要國家相比,台灣最大的不同,就是勞退基金是由政府操作,而其他主要國家則是由資產管理業者建置投資平台,交給業者操作,政府負責監督。 長期推動勞退金自選的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曾經提出一份「勞工退休金新制開放勞工自選投資標的建議平台白皮書」,強調「以過去政府基金投資經營之保守態度……,仍可能使退休所得替代率偏低。」「為增加勞退基金管理績效……,建議適時開放金融機構參與。」簡單地說,就是類似於加拿大的作法:政府監督、業者操作、民眾自選。 但業者管理真能比政府更好嗎?以香港人的「第二支柱」──強積金計畫為例,現時強積金底下總共四七七檔基金,根據政府數字,截至一三年三月三十一日止的十三年,整個強積金制度在扣除費用及收費後的年化報酬率為四.一%。而在台灣,勞退基金許給退休族的年報酬率是「兩年期定存利率」,目前約為一.三%,兩者相比,自選所提供的長期報酬率自然比政府操盤高出不少。 其實,從○四年《勞退新製法案》擬定之際,民間學者專家就不斷呼籲開放勞工自選投資平台,直到最近,勞動部才終於有了修法的進度。曾任退休金協會理事長的台大財金系教授邱顯比,分析國內退休金自選難產的原因:「勞工團體對於業者介入始終存在疑慮,擔心這項措施是圖利業者。而主管機關則是擔心變革太大。」受限於官方與民眾的保守態度,自選平台的開放也就一再耽擱。 如今,勞退自選終於進入修法階段,但即使順利上路,仍然是一項重大工程,若參考國外經驗,業者與政府還有不少事情必須做到。 如何快速落實? 以自動提撥機制推一把 在退休金自選的架構中,業者扮演的角色是平台提供者,受到政府監管,並且也與客戶第一線接觸,「你必須確保客戶擁有便利的理財諮詢管道。」加拿大宏利人壽團體福利與退休計畫資深業務副總裁芮貝爾(Sue Reibel),平時主要負責理財商品的教育溝通,「我們就得經常跑到各地,為不同的公司員工上課,與勞工朋友面對面講解自選平台設計與退休金規畫方向。」她說。 至於政府的監管角色,簡單地說,就是「監管參與的業者和基金」。以香港強積金為例,基本架構是由「受託人」、「投資平台」、「基金商品」三個層次組成。 其中,受託人就是信託業者,可以設計多個投資平台供民眾選擇,而受託人必須經過香港積金局的核準。此外,每個投資平台都有多檔基金可供選擇,但要讓一檔基金納入任何一個投資平台,也同樣必須經過積金局的審核。 除了生冷的監管動作之外,政府若要快速拉高民眾參與,其實還有一些「手腳」可動。 或者應該說,政府要設計幾件事情──「除非你說不,否則我就這樣做」。其中第一項,就是「除非你說不,否則政府就自動幫你提撥部分薪資投入自選平台」。 美國國會在○六年通過一項重要的年金改革法案:《退休金保護法案》,法案當中的一項重要變革,就包括了「自動加入退休金計畫」,談及這項設計,哈佛大學教授肯尼斯福魯(Kenneth A. Froot)舉雙手贊成:「人們都隱隱知道他們應該儲蓄,可是你不推他們一把,他們就是不會主動去做。」美國波士頓學院專職退休研究的學者艾莉莎穆爾(Alicia Munnell),在聽聞台灣的現況後,強烈建議台灣將「自動提撥」納為配套之一。 如何降低風險? 因應生命週期 轉換資產配置事實上,穆爾建議台灣要做的「自動機制」不只於此,在四○一K計畫中,參與者若無意管理自身資產,則會「自動」將其資金分配到生命週期基金。「這方面,你們也應該認真考慮。」除此之外,「生活形態基金(Lifestyle Fund)」也是目前美國四○一K計畫中,市佔率最高的基金類型之一。「因為它很方便啊!」宏利資產管理(美國)環球資產配置主管鮑伯(Bob Boyda)說。 一九九四年,他與他的投資團隊共同開發出這種創新基金商品,投資人只要決定自己現階段需要的是保守、穩健或積極的投資風格,就能轉換到相對應的資產配置中。「當我遇到人生中的重大事件──比如退休或生小孩,我可能會因此改變風險偏好,就能立即轉換成適當的資產配置。」根據美國知名投資顧問公司Burgess + Associates針對四○一K參與者的研究,自二○○一至一○年,投資生活形態基金者平均每年報酬率為四.五九%,相對優於其他族群。 對此,宏利資產管理環球資產配置投資長貝瑞伊凡思(Barry Evens)表示,「退休金操作的目標本來就不是追求最高的報酬率,而是略高於市場平均。」回到台灣的年金改革進程,依目前進度,勞工勞保、軍公教退撫的相關修法要在短期完成幾無可能;唯一值得樂觀的進度,就是「勞退金自選平台」尚有機會在下半年完成修法,最快可望在一五年上路。 從加拿大的經驗來看,如果勞退自選制度成功,民眾對政府擔保的依賴降低,或許勞保、退撫的改革阻力能夠有效降低,但也別忘了加拿大年金改革給我們的第一個啟示:年金改革要成功,終究需要主政者的堅定決心與信念啊! 從破產邊緣,到續命75年—加拿大退休年金改革歷程1966 「加拿大退休金計畫」面世,採用隨收隨付制(類似台灣勞保年金),費率僅為3.6%。 隱憂! 1976 首批領取退休金的勞工出現,這群人只繳費10年,即可領取全額年金。 1986 將提撥率由3.6%逐年提升至5.6%。 搶救! 1994 加拿大政府債務與GDP比率達到驚人的67%,遭《華爾街日報》譏為「第三世界國家榮譽成員」,退休金計畫面臨破產。 1996 總理克雷蒂安大刀闊斧改革,將提撥率大幅提升至9.9%,此改革預計讓加拿大退休制度延續100年。 復活! 2009 傑克明茲為加拿大退休金制度進行精算,預估財務仍可延續75年。 三大支柱,為老年生活撐起保護傘根據世界銀行所提出的「退休三支柱」概念,是國際規畫退休制度努力的方向。 退休三支柱 加拿大 美國 香港 台灣 政府主導 老人年金、保障收入津貼、加拿大退休金計畫 社會安全基金綜合援助計畫、公共福利金計畫 勞保、國民年金、 公保 企業提供 職業養老金計畫、註冊退休儲蓄計畫、免稅儲蓄帳戶等 401K計畫 強積金計畫 勞退新制、勞退舊制、軍公教退撫 個人自願 個人退休金儲蓄計畫 個人退休金儲蓄計畫 個人退休金儲蓄計畫 個人退休金儲蓄計畫 資料來源:宏利投信 25歲投入自選,退休金最高多50%—勞工自選平台所得替代率試算如果勞退金自提6%,投入不同屬性的自選標的,你的所得替代率能增加多少? 預設投 報率 年齡 (參與時間) 3% (保守型) 5% (穩健型) 8% (積極型) 25歲(35年) 15~18% 23~26% 44~50%30歲(30年) 13~15% 17~21% 30~35%35歲(25年)10~13% 14~16% 21~24%40歲(20年) 8~10% 10~12% 14~17%45歲(15年) 6~8% 7~8%9~11%50歲(10年) 4~5% 4~5% 5~6%55歲(5年) 1~2% 2~3%2~3%資料來源:王儷玲《勞退新舊制度之所得替代率探討 》(2003年)民眾投入個人帳戶制的薪資比重,至少必須拉高到10%! 比德古登(美國恆康退休計畫服務公司總裁)加拿大退休制度的三大支柱,讓加國的老人貧窮率,比OECD一半的國家都還低。 芮貝爾(加拿大宏利人壽團體福利與退休計畫資深業務副總裁)往往,退休金管理者的任務,是想盡辦法擠出比最保守的投資再多一點利潤。 鮑伯(宏利資產管理環球資產配置主管) |
|
如何挽救中國的股市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r1qz.html我覺得,大家需要從流動性刺激的習慣中爬出來。(1)經濟學第一課:貨幣供應量的高速增長傷害股市,不是幫助股市。過去十年,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大漲了4倍,但是,咱們的股市如何?如果你說十年太短,那麼咱們看看20年。過去20年,貨幣供應量(M2)大漲了幾乎31倍,咱們的股市如何?在本文末尾,我附上中國人民銀行的官方數據。(2)咱們再看看跟中國一樣的大國和窮國:巴西。過去十年,巴西的廣義貨幣供應量大漲3.5倍,但是,股市呢?現在是2008年高位的正好一半。這些數據尚未考慮貨幣貶值對投資回報率的影響。(3)再看印度。過去十年,股市不振。只有在最近三個月,新總理 Modi當選的事情才把指數刺激起來。但是,用美元來計量,指數還是下跌,因為印度的盧比從2007年以來,貶值了三分之一。當然,廣義貨幣供應量去年增長了14.9%,前年增長了11.2%。而2010-11年的增長率更高:16-17%。可見,印鈔票,降准,和增加信貸是最容易的事情。(4)美國1964-1998年的34年間(足夠長的時間),貨幣供應量和GDP增長與股市表現正好相反。巴菲特有精彩論述。見我的博文:"股票市場的遊說者,你們錯了!"。(5)最近五年,美國和西歐國家貨幣供應量的年增長率低於3%,你看看他們的股市如何?大漲,不是中漲,更不是小漲!那麼,如何振興中國的股市?(1)經濟學第二課:股票只是複印件。不要天天盯著它。股民在十年以後,50年以後,還得繼續炒股票。既然如此,咱們還是花點力氣把企業做好。如何做好?少點假帳,多點誠實,是第一步。(2)第二步,減稅。減少逃稅的動力。(3)第三步,大大減少公務員的數量,大大減少政府干預,讓企業家們花時間把生意做好,提高競爭力,效率和利潤水平。中長期
來看, 只有利潤和現金流才是正道。(4)另外,減少咱們激素經濟環境中的尋租活動。政府必須緊縮信貸,提高利率。最好的辦法是,放開利率管制,放開匯率管制。市場利率=真實利率+通脹預期振興股市,匹夫有責。大家從長遠計議,必能扭轉局面。否則,現在的激素環境下,A股還是太貴。真的。Ourcompanies' DCF value is too small. 這個道理我反覆強調了4年; 請參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pryr.html
過去20年,中國的貨幣供應量(M2):1993-2013;
(順序倒過來, 單位:億元人民幣)。資料來源:www.pbc.gov.cn
1106524.98 |
974,148.80 |
851,590.90 |
725,851.79 |
610,224.52 |
475,166.60 |
403,401.30 |
345,577.91 |
298,755.67 |
253,207.70 |
221,222.82 |
185,006.97 |
158,301.92 |
138,356.47 |
119,898.00 |
104,498.50 |
90,631.83 |
77,265.00 |
60,750.60 |
46,923.50 |
34,879.80 |
即便是奇跡也挽救不了意大利經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640

歐元區現在最大的威脅不只有通縮,現在可能即便出現奇跡也無法拯救意大利經濟。
英國《金融時報》歐洲編輯Wolfgang Münchau認為,“意大利債務壓力已經是歐洲所有人的問題。”
“想要讓意大利留在歐元區,現在決策者需要必須協調一致,甚至是采取極端的政策。”
“不客氣的說,意大利經濟已經無法持續,並最終走向債務違約,除非其經濟增長模式能發生徹底且持久的改變。從這一點說,意大利在歐元區的未來已經成疑,這最終將甚至將導致歐元區本身失敗。”
《金融時報》認為,意大利需要改革經濟,一套新的司法體系,降低稅率,減少政府支出,改革養老金制度,並且提高生產效率。甚至做到了這一切依然不夠。
資產管理公司SitkaPacific Capital Management投資顧問Mike Shedlock認為,Wolfgang Münchau事實上在祈求奇跡拯救意大利。
有奇跡依然不夠!
《金融時報》作者Münchau祈求歐洲央行能給意大利帶來奇跡,但是即便如此“依然不清楚這能對意大利造成多大影響。”因為“激進的改革依然不足以拯救意大利。”
Münchau最後的結論則充滿諷刺:“只有歐元區層面的決策才能保證意大利債務可持續性,而到目前為止這些政策都被排除在外。現在到了決定歐元區本身成功還是失敗的時候。”
歐元區已經失敗?
Mike Shedlock指出,歐元區不僅僅是意大利失敗。西班牙失業率接近25%,經濟增長和新增就業為“零”。
西班牙已經不可能達到財政赤字目標。意大利和法國同樣不行。希臘和塞浦路斯仍然處於衰退。法國未來的問題可能與意大利一樣大。
如果奇跡不出現,那麽歐元區可能必須面對下面這些選擇,而都是歐元區決策者想要竭力避免的。
歐元區的選擇
Mike Shedlock認為現在歐元區
1. 歐元區以破壞性最小的放松自願解體
2. 以民粹主義投票的方式解體,造成巨大金融動蕩。
3. 承受數十年的滯脹,和極高的失業率
選項4, 祈禱奇跡發生。
創業者初期會犯的5個錯誤及如何挽救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10/147590.html
2007 年的時候,Clark Benson 在賣掉了他的公司 eCrush 後,面臨著兩個選擇:他可以選擇休假或者開始創辦自己的第 5 家公司——Ranker。Ranker 是一家眾包評價網站,用戶可以在這個網站上對所有的東西進行評價,比如電影、運動員等任何東西。出於自身的壓力,Benson 選擇了後者。照他的話來說,這個選擇導致了巨大的錯誤。
“在經歷了 12 年完全投入創業的生活方式之後,我卻沒有拿出足夠的時間在這次創業過程中進行足夠的思考。當這些壓力聚集在一起,讓我焦頭爛額的時候,我也沒有拿出足夠的時間來思考要打造的團隊和所需的資源的更多細節。”Benson 說,“我有一個超棒的概念,我希望在我做出來之前,別人都沒法實現它。”
Benson 承認,這是他所犯下的錯誤中的第一個,但犯錯的竟是一個擁有 20 年創業經驗的創始人。不過現在,他的公司 Ranker 每月已經有了 1900 萬獨立訪問用戶,被用戶認為是消費數據和評價內容的藏寶庫,深受用戶的喜歡。為什麽犯了那麽多錯誤還能取得這樣的成功呢?在本次獨家訪問中,Benson 將分享他曾經犯下的 5 個最大的錯誤——他也看到過其他創始人在創業中犯過同樣的錯誤——以及他是如何挽救這些錯誤所帶來的後果的。
對於創業企業來講,招聘“聰明的”工程人才是錯誤的。
因為在初創階段,招聘人才是一件挑戰性極強的的事情,創業者經常會在高薪資深工程師身上過分投資,然而這些工程師卻不一定是適合初期創業環境的人。非技術創始人在招聘技術員工的時候尤其要小心,那些在簡歷中寫的天花亂墜的應聘者更要下功夫審查,甚至可以邀請外部工程專家或者顧問來面試他們。Benson 不僅自己沒有技術背景,而且他創業的地方也在遠離家鄉的洛杉磯。Benson 不是洛杉磯本地人,所以他沒有很好的人脈來尋找優秀的工程師。
“我花了很多時間來面試高級工程師,面試中的一些問題甚至我自己都不知道答案是什麽。”他說,“我招聘的時候根據自己獲取到的有限的外部建議、我自己的感覺以及自己內心的疑問‘我喜歡這個人嗎?我能和他一起工作嗎?他們真的這麽聰明嗎?’反正我沒有測試他們的編程水平。”
最後出問題了他才發現,這些看起來很聰明的人並不意味著是那種執行動作快、叠代開發速度快的人。“我任由內心和直覺來促使自己做出倉促的決定。”Benson 說,“不應該勉強接受一個人來完成一項工作。”
“短期內招聘了錯誤的員工將會在長期時間里帶來雙倍的麻煩。”
他親身經歷了這些麻煩:Benson 花了大價錢聘用了一名 CTO,而他自己則負責從事產品和運營工作。他認為公司需要一位工程領導來監督開發團隊。
他說,“這是創業初期犯下的最大的錯誤。”最後,此人不僅僅不適合 CTO 的職位,而且他的專長和弱項也使其在創業初期顯得可有可無。在 CTO 離職的時候,Benson 發現他完全可以教自己如何有效地管理工程團隊。因此,在初創階段不要招聘到錯誤的資深員工,因為他們不僅僅成本高,而且如果他們犯了錯誤,那麽肯定是大錯誤。最好能在團隊內部自己提拔領導,自己培養領導。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在招聘聰明的工程師方面會遇到的陷阱。你也許認為他們懂行、懂得如何進行產品開發,認為他們自己不需要監督就能幹活。Benson 現在知道了微管理並非健康的管理方式,而且沒交給員工具體的任務截止日期也會導致災難。
“當我問最近有什麽新進展的時候,我的工程師會說’哦,我正在做,快做完了,這是原型。‘”他說。“我對他們擁有的知識非常自信,所以按照他們的要求又給他們額外一個月的時間來完成這個項目。”
這是一種又快又簡單的燒錢方法。因為 Benson 並沒有對技術項目設置截止日期,因為他對 CTO 過於自信而 CTO 卻沒有完成任務,所以整整花了一年的時間,Ranker 才上線。即便那樣,在產品上線之後,還是出現了很多工程問題。你需要設置確切的產品時間線,讓參與項目的每個人都同意這樣的時間安排,然後下手去做。
他說,“一般在產品開發了 120 天後、銀行賬戶里少了幾萬塊錢的時候,創始人就會清醒過來。”“Ranker 到現在為止一共拿到了總計 500 萬美元出頭的投資,對於這個數字跟 Ranker 的流量和複雜程度來說,太少了。我們並沒有亂花錢,我們充滿幹勁、朝氣蓬勃,但是未對開發成本進行審核也差點讓產品在上線之前將公司殺死。”
談到在創業初期招聘工程人才,Benson 給出了以下建議:
如果你沒有很強的技術背景,多找幾個人來一起審核應聘者。他們可以是顧問、導師或者投資人給你推薦的人選。你或許會可以邀請你非常欣賞的技術人員來(但是你無法承擔讓他們加入公司的成本)和你一起面試應聘者。
如果你在當地沒有人脈,要額外小心。如果你在當地對技術人才並不是十分了解,那麽你已經處於不利地位。“工程背景上有太多細微的察覺,你只能從簡歷中看出 30% 來。”當你在新的城市創業的時候,“你不能再依靠自己的人來來獲取優秀人才推薦。”Benson 說,“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等待別人把人才推薦給你,而非覺得公司需要這麽一位人才而花錢去宣傳招聘。”花點時間來打造當地的人脈網絡,多去見見人,從別人口中獲得推薦。你需要一位在當地信得過的專家。
CTO 不會在項目推遲時覺得不舒服。尤其當你是非技術創始人的時候,你需要找到一位工程領導。這位工程領導應該懂得某項工作要花費多少時間,對優先級高的任務尤其清楚,如果某個員工負責的項目延期了,他知道該怎麽處理。“公司的 CTO 需要知道如何安排任務優先級,讓員工對任務安排感到舒服。讓他們把最初的經歷放在打造最小可行性產品上。”
你需要一位能親身實踐的工程領導。你在創業初期招聘的工程領導會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評價別人的工作或者是在需要完成任務的時候又突然來了幹勁,自己寫了一大段代碼。如果你踐行精益創業,那麽實踐這一點就再正確不過了。但如果這位領導疏於管理,對工程師每天做的工作參與不多,他們很難完成自己任務,那麽趕緊開了他。
不需要租一間很大的辦公室。
創業者總是這麽認為:“我的公司很快就會壯大,所以需要為新人準備很多座位,這件事可不能成為前進路上的障礙。所以,為什麽不租一間大辦公室呢?”這就是 Benson 在 2008 年找辦公室時的邏輯,於是乎他就樂觀地租了一間很大的辦公室。
事後諸葛亮,他現在建議創始人在創業初期利用好共享辦公空間能帶來的生態環境。他說,“這些空間能夠同時容納多個團隊度過 3-6 個的時間。”任何小規模的創業企業都可以在這里短暫停留。
在開辦新公司的時候,你需要保持積極樂觀,但並非以犧牲真實情況為代價的打腫臉充胖子。你真的需要更大的辦公環境嗎?你真的能像預想的那樣很快就招到人嗎?有太多事情不是你能控制得了的,所以還是把註意力放在可以控制的事情上為好。上一次創業退出成功之後,Benson 承認他對 Ranker 的成長過於自信,然後 08 年次貸危機就爆發了。
“運氣太差。突然之間,我不能再靠 Ranker 的概念來融資了,我需要獲得更多的流量,但是經濟環境惡化後,融資的難度更大了。公司處於一個新的環境中,做任何事情都得自己掏腰包。”他說,“當你知道有很多外部事情是你沒法幹預的時候,將直接影響公司創業的進程,你需要把控制公司資金消耗率這件事放在首位。”
“速度和執行已經不是關鍵。能夠看到企業的未來才是最關鍵的事情。”
一次勝利可以帶來更多勝利,但是有時候可能會帶來短視心理和驕傲心理。Benson 說,“用自己的錢在經濟困難時期開辦公司會產生很多困擾。這需要花很多年的時間來保持公司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我也開始變得謙卑。”
花了太多的時間來思考產品。
Ranker 和其他數據型網站一樣,需要處理大量的數據集,用戶會添加自己的評價,然後網站在數據庫中加入豐富的數據。這麽做會帶來許多工程難題。雖然 Ranker 的系統天生就如此複雜,Benson 還是花了不少時間在一些邊緣特性上,投入了大量時間來進行所謂的“產品思考時間”。
“你需要返回去,看著數據和早期用戶行為來決定將要打造的產品特性,用戶行為包括了查看消費者從哪些途徑來到你的網站、他們離開網站後去了哪里、他們現在使用什麽產品等等。”
Ranker 的核心概念就是基於眾包評分的、多主題領域的、用戶自己投票評價的系統,Benson 認為如果能將用戶可以評分的選項深入下去是一個很不錯的決定。
他說,“這個決定只對我來說不錯,不過我們還是做了這個特性,它或許現在還躺在某一處代碼里。我意識到,這麽做違反了我們投票系統簡單的特點,而且我們在簡單投票系統上已經做得很好了。”
“除非已經有了幾十萬用戶,否則早期往產品里添加的特性必須是這個產品不能缺失的特性。”
Benson 說,如果你決定給現在的產品添加新特性,你需要犧牲一些東西。否則,你將面臨特性繁多、複雜操作的問題。
如果你是創始人,你很有可能會這麽思考企業的未來:在很遠的未來,你看到了你心目中完美產品的樣子,你認為現在就把那些功能加進來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對產品未來有見地是一把雙刃劍。想要避免犯這樣的錯誤,你需要對產品和商業有清楚的、及時的認識,自己的公司現在處於什麽階段。
在為產品加入任何新特性之前,Benson 給出了以下建議:
首先,孤立核心產品的需求。建立一個可以對需求進行優先級排序的機制,然後集中解決高優先級的事項。人們為什麽來到你的網站?在 Ranker 的例子中,人們來到這個評價網站是想尋找與他們興趣相關的東西。就這半句話就已經足夠複雜了,用戶群接受這一功能之前,沒有必要開發新的領域。
在準備花時間考慮長期功能之前先停止思考。叠代開發公司未來藍圖上的細節是很誘人的,但是你的時間和註意力需要用來解決當下出現的問題。如果你思考出來的功能不能在未來的 45 天內真正實現,那麽就把它放在「日後再說」列表中。
將任何你知道的、所有的、詳細的、有關功能的討論對話都記錄下來,留著以後使用。所以參與開發突破性產品的員工都對產品未來的可能性感到興奮,樂於討論未來。你不希望打擊他們的積極性,但是你也不想過早地開發一些現在來說沒用的功能。「討論一些不緊急的功能可以輕松地占用那些興高采烈的談話人 90 分鐘的時間,最後一天結束時發現這群人浪費了一個半小時。將這種討論縮減到 15 分鐘,可以這麽對員工說『不錯,我們先把它放在核心概念的路線圖上,等開發進程接近它的時候再詳細討論,』然後他們便會回去工作了。」即便有人想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或者工作中的一小部分時間來完成一個無關緊要的新特性開發,你仍舊需要把註意力放在核心產品上,直到有了足夠的流量後再去考慮這個新特性。
忘記產品和工程耗時需要加倍。
“我從未體驗過一個能及時上線產品的科技環境。”
有許多原因導致產品不能及時上線,並不能說是某個人的錯誤。Benson 說,「在產品發布時認為這款產品是沒有 bug 的」,這種想法在一開始的計劃和思考時就是失敗的。
“在 Ranker 的前兩年里,我問到員工任務的截止日期後,就會想‘太好了!現在我知道到了某年某月,我們就會達到某個階段。’隨後我們就錯過了截止日期,然後得到經典的回答‘哦,我們還需要處理一點事情。’這里給一個經典的理由:還有一些 bug 我們需要解決一下。我犯的錯誤就是產品並沒有及時上線,因為從來就沒有產品能及時上線過。”
Benson 從之前的創業企業 eCrush 學到了這麽一個原則:如果你的產品截止日期順延了 1 倍的時間,你所支出的成本也額翻倍了,使你破產的幾率也增加了一倍。
“我覺得存在很明確的線性關系。”他說,“不能說一定是成本加倍,但肯定會多支出 40%-150%。雙倍原則是一個可以幫你節省成本的好標準。學起來並不難,但是忘起來容易。”
現在,為了確保他自己沒有忘記,Benson 會在單獨設置一個日歷來記錄任務預計什麽時候完工,產品預計什麽時候上線。這樣一來,他就可以在項目未能及時完成做好緩沖。“其中包括運營成本和給員工的工資。”他說。“你需要將所有的時間表都做的很真實。”
太忙碌而沒有關註市場變化。
Ranker 在 Facebook 崛起的時候上線,但卻沒有搭上 Facebook 這個流量大戶。與此同時,移動領域的發展,尤其是 iPad 的流行,在獲取、留住用戶上也顯得重要。這一切都在發展變化,但是 Benson 不想浪費他工作中的每一分鐘。“我太專註於打造 Ranker 了,每天幾乎就只在家和辦公室之間穿梭。醒來後的每一秒鐘都在筆記本前工作。我沒有時間來做其他事情。”他說。
更重要的是,他也沒有時間來關註 Facebook。Benson 沒有時間像普通消費者一樣用平板電腦來瀏覽網頁。他也沒有時間來用應用程序進行娛樂。他沒有意識到的是他的網站以後就要靠應用程序支撐。“早期的有很多時候我們落後於市場的腳步,因為我沒有時間來像我們的消費者一樣進行思考。”
不論你需要做多少工作,你仍然需要留意所在的領域內的技術進步。“我們現在有了殺手級的移動網站,但是如果我在日常生活中更頻繁地用它的話,我們可以提前三到四個月發布那個反應功能。”他說。
“我漏掉了人們體驗網站的方式,因為自己沒有時間來上網。”
Ranker 現在已經足夠大,整個團隊可以追蹤、幹上潮流,這是因為產品開發已經不再是之聽從 Benson 一個人的建議。
你的創業企業需要“站在潮流的最前排”。即便你的公司規模很小,每個員工忙到喘不過氣來,你的生活中肯定還有一些人對潮流、趨勢有深刻了解的人,然後他們會來對你產生影響。
“你的朋友中會有人對各種科技潮流都有深刻的理解。他可以是你的朋友、配偶、孩子或者任何你信任的人。”他說,“但是讓誰來留意科技新聞呢?讓誰來發現剛發布的新產品,找出所有人的註意力都在上面產品上(尤其是那些和你所在的市場相關的產品),然後再作為真實的用戶來體驗他們的產品。作為技術創始人,我們處於一個永遠不斷創新的環境,每天工作的時間也就那麽多。你需要知道你所在的世界都發生了些什麽事。”
Benson 說,堅持不懈是創業者應該具備的優良品質之一,但是堅持有時也會領你走上錯誤的道路,甚至是死路。“如果你對所做的事情太過熱情,你會錯看所處的環境。就我們而言,這種事情發生過。唯一阻止這件事發生的方法就是熟悉自己的短處,銘記規劃的藍圖。然後找到可以信賴的朋友或顧問來幫你看那些你沒有時間去看的東西,或者是競爭對手不願意讓你看到的東西。”
如何挽救社交軟件曇花一現的命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06/153101.shtml
導讀 : 只要是以“流量”為邏輯的社交產品,從來都是階段性的存在和火爆。只有將社交工具化,作為產品中的重要元素而不是主導元素,才能讓產品的生命變得更長久。
社交產品是一個永遠不會過時的話題,前赴後繼的產品經理以及創業者們一頭蒙紮在這個領域,挖空心思構想巧妙的切入點,仰望著微信、QQ的高峰,從不停止追趕。
然而,筆者旨在通過本文呼籲致力於社交領域的產品經理們,能收斂做“大社交”的夢想,做工具屬性大於社交屬性的產品,攜手讓工具類社交百花齊放。
社交產品一般會有工具屬性和媒體屬性。工具屬性的極端代表是通訊屬性,也就是IM產品的根基;媒體屬性的代表是微博。這兩類產品的發展路線都是規模由小到大、用戶由少到多、功能不斷增加;秉承的商業邏輯都是“流量”:聚集更多的用戶,用更好的方式流量變現。
這兩類產品很符合產品生命周期曲線:一開始用戶少,產品很精致,UGC內容質量很高,整體氛圍很好,所有的維度都在慢慢積累;進入快速成長期後,用戶數量猛增,為了滿足大眾的需求產品不得不犧牲部分早期用戶的體驗,社交蒸發效應開始顯現;當產品發展到頂峰,用戶活躍度很高,也是大部分產品開始變現的時候,同時蒸發效應凸顯,早期高質量用戶開始流失;接著,內容質量很難控制,整體氛圍越來越壞,產品進入衰退期。
衰退期之後的故事,就是新的一個產品出現,再經歷一次同樣的循環。所以我們看到人人網雕零了,知乎進入騰訊系了,就連一直高冷的豆瓣也傳出了京東有意投資的消息,在這個時候我們聽到了這樣此起彼伏的聲音:“知乎已經不是原來的知乎了,變成了段子手的天下”“豆瓣變得不認識了,成了碎片化的快節奏的消遣”。
首先,把“流量”作為商業邏輯,必然會把用戶數量作為重要的指標,而很廣很泛的用戶一方面很難保證UGC內容的質量,另一方面產品也不能做的足夠細;其次,活躍用戶的群體特征在不斷變化,80後90後的中學時代QQ、人人網最受歡迎,微信的出現很快一覽眾山小,而95後對QQ卻更熱衷一些,那麽再過三年、五年,當00後05後把握主流時又會是什麽狀況呢?況且,千萬不要低估用戶喜新厭舊的程度。
所以,即使是早期宣稱小眾的社交產品,只要是以“流量”為邏輯的,從來都是階段性的存在和火爆。而我們的產品經理們主動或者被迫的固守“社交為主,工具屬性、媒體屬性為輔”的底線,膨脹著“大社交”的夢想;如果有幸被某一階段選中,享受短暫的狂歡,身後屍骨累累。
一個時間段只能有一兩個“大社交”產品,絕大多數的堅守和犧牲是無謂的;懂社交不一定只能做社交為主導的產品,其實有很多領域是“社交為輔”的。把社交工具化,作為產品中的重要元素而不是主導元素,其實可以更高效,結局也更好。
用社交的思維做工具類產品,已經有一些表現很突出的產品了,例如網易雲音樂、虎撲體育、社交電商類(蘑菇街等)。這些產品解決的根本需求不是社交需求,而是諸如聽歌、看球、購物等具像化的需求,而社交元素的融入,讓產品本身有了造血功能,變成鮮活的生命。
工具類社交有這麽幾個特點:
1)產品的核心不是社交,但社交制勝。雲音樂的最核心的不是UGC,但是有了評論、分享、動態讓其脫穎而出;
2)首先滿足個體的需求,再滿足群體需求;就是說,即使不發生社交行為,這個產品對於個體用戶也是有價值的。比如我想一個人靜靜地聽歌,雲音樂得先保證歌曲的音質、歌單的優質等;
3)大都是內容型產品,對運營要求很高;
4)可能是小眾的,也可能不是;
5)商業邏輯不是流量,而是口碑,更註重服務,其商業變現方式取決於工具屬性。
為了準確把握工具類社交的定義,有幾個概念需要區分:
1)工具類社交與垂直社交:垂直社交只是把特定的人群放一起,缺乏內容管理機制,信息不可控且容易乏味;而工具類社交的工具屬性減少了垃圾信息;
2)工具類社交與興趣社交:興趣社交只有社交屬性,比如籃球興趣社交是大家約打球,大家來討論喜歡哪個球星,而工具類社交首先滿足用戶在這里可以看到球賽,可以了解籃球相關知識,然後在討論球星;再如雲音樂,用戶首先可以發現好的歌單,可以精確聽到自己喜歡的歌,然後才評論,才分享。
3)工具類社交與社群:社群雖然也是自組織,但有層級之分,工具類社交沒有層級,最多有角色不同;社群是基於資源占有、共享聚集的,而工具類社交更多時候是基於工具本身聚集的。
那麽,為什麽工具類社交可以百花齊放呢?
第一,工具的唯一使命就是供人使用,人在這里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光把工具本身做好是不夠的。比如作為用戶我有了音樂播放器,但我還想有人一起聊音樂;我有個買衣服包包的渠道,但是我還想有更好的購買決策。那麽社交屬性就是把人和工具連接起來。
第二,做社交產品本身研究的是人的本性“貪、嗔、癡”,而任何產品想要做好,最深層次的也要把握人性,所以社交領域的產經理是有先天優勢的。
第三,工具解決的是獲取信息的需求,而當前獲取信息成本不斷趨近於零,篩選信息成本卻在不斷增加,人們需要聚集到有同類需求或同個領域的群體中獲得幫助,這也是社區、社群存在的理由。
第四,工具類社交產品之間是互補的,而大社交是互斥的。在大社交下,產品需要搶奪同一批用戶,用戶有非此即彼的關系;而在工具類社交下,沒有非此即彼的關系,一個人本身就是多樣化的組成。他喜歡音樂,也可以喜歡籃球,同時還可以是個編程高手,那麽他工作遇到難題在程序員的圈子里活躍,周末在籃球的圈子里活躍,地鐵上聽聽歌看看大家的評論,回到家打開蘑菇街網購一件衣服。不同的工具性社交產品,就是用戶不同的場景。
有一個觀點是“未來將沒有互聯網這個概念”,因為互聯網成為了基礎設施,各行各業都離不開互聯網;同理,我們希望社交也能成為一個小範圍的基礎設施,讓一些作為載體的工具更符合人的本我,更人性化。
回到題目,希望社交領域的產品經理們,能收斂做“大社交”的野心,選擇一個領域,用社交思維做細做深,讓工具類社交百花齊放。
(原高偉,長期關註社交領域,微信號:18771020655)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原高偉。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
中韓FTA如何挽救下滑的雙邊貿易
盡管中國與韓國建交才只有24年,但中韓關系卻在過去24年里飛速發展。無論是兩國高層領導人的頻繁互訪,還是自貿協定(FTA)的簽訂,再到韓國決定加入亞投行,中韓雙邊關系正處於歷史上的熱絡期。
在7月1日由中國人民外交學會、韓國國際交流財團共同主辦,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承辦的“第21屆中韓未來論壇”上,中韓雙方的學者在總結過去24年來中韓雙邊關系所取得的成績之余,也沒有回避當前中韓關系在政治與經貿領域遇到的挑戰。
正如韓國漢陽大學國際大學院院長文興鎬所說,中韓關系在經歷了建交初期,方在政治領域的意氣相投後,到了當前中後期,出現了更複雜的態勢,“這不僅與中韓之間的結構性問題相關,涉及第三方的美韓關系、朝鮮問題等都會對當前的中韓關系產生微妙影響。”在文興鎬看來,中韓關系並不僅僅是雙邊做得好就一定能發展得好,還牽涉到周邊國家。
除了政治上的微妙局勢,中韓經貿關系舊有模式也遭遇到了挑戰。盡管中韓FTA在2015年正式簽訂並生效,但韓國海關的數據顯示,去年韓國與中國雙邊貨物貿易額為2273.8億美元,下降3.4%。即便是今年前5個月,中國海關的數據顯示,雙邊貿易額近985億美元,同比下降10.3%。FTA簽署之後,貿易不但沒有實現預期增長,反而出現了下降,這一現象引發與會學者的熱議。
“建議升級中韓FTA”
中韓FTA自2015年6月1日簽署,並與2015年12月20日正式生效以來,目前兩國在短期內各自實現了2次降低關稅。中國的2次降稅共涉及全部稅目92%的產品,使20%的產品實現了零關稅。韓國的2次降稅涉及全部稅目93%的產品,使50%的產品實現了零關稅。中韓FTA也被視為中國迄今為止涉及國別貿易額最大、領域範圍最為全面的自貿協定。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虞少華在演講中表示:“中韓互為最大的貿易合作夥伴,但2015年及今年上半年的數據顯示,中韓出口均有減少,表明雙方正在適應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帶來的變化。雙方發展最快的領域可能現在都遇到了問題。”
細觀韓國對華的出口構成,其中,機電產品、光學醫療設備和化工產品是主要出口產品,三類產品合計占韓國對中國出口總額的74.6%。機電產品雖有2.8%的增幅,但光學醫療設備和化工產品下降5.4%和14.3%。而且去年韓國對中國的礦產品出庫出現較大降幅。
韓國金融研究院研究委員池晚洙表示,這不僅與中國當前的經濟結構調整有關,同時國際貿易大環境的不景氣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6月中旬,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也提到了這一點。沈丹陽分析稱,2016年前幾個月中韓貿易規模略有下降,主要是受國際市場需求低迷導致的商品價格下降、中韓兩國經濟結構調整形成的短期需求變化及相關國家貨幣匯率波動等因素的影響,“如果中韓沒有簽署自貿協定,2016年前幾個月中韓雙邊貿易規模下降還會更多。”
那麽,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將中韓FTA的紅利最大程度釋放?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張海冰強調:“中韓關系不能被安全問題所綁架。中韓關系中,目前經濟層面是作為潤滑劑,安全問題摩擦更大。但未來,可能中韓經濟遭遇到的挑戰會更多。”在張海濱看來,與韓美FTA相比,中韓FTA還有改善空間,因此建議升級中韓FTA。
韓方學者池晚洙表示,在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框架下,不妨向東看,在東北亞地區構建新的經濟走廊,惠及韓國等區域內國家。
抓住G20合作契機
今年也恰逢中國成為二十國集團(G20)峰會的主辦國。作為G20成員,韓國也非常關註中國杭州即將舉行的G20峰會,並希望借此契機,深化兩國在經貿、金融領域的進一步合作。與會的中韓雙方學者也相信,在G20框架下,兩國在經濟領域打破非關稅壁壘,進行全方位合作的前景充滿機遇。
此次,杭州G20峰會的主題是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池晚洙在回顧了歷屆G20峰會議題後,提出了中韓在杭州G20峰會上可能合作的熱門領域,比如在財政政策領域,中韓雙方可以統籌宏觀經濟管理,探討如何控制債務風險;在基建領域,中韓基建企業可以將自己的經驗推廣至海外第三方市場,以減少全球在基礎設施領域的差距。
此外,自由貿易、匯率政策也是雙方可以探索合作的領域。池晚洙還提到了全球價值鏈領域合作的重要性。“由於中國的產業升級和收入增加,在全球價值鏈中,中國的地位和作用逐步上升。在新的價值鏈上,中韓可探討資本、半成品和基建的提供,為全球經濟發展發揮作用,”池晚洙說。
在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畢吉耀看來,中韓雙方可在G20框架下加強制度性合作,比如推動建立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對各國貨幣政策的外溢效應進行約束;積極推進結構性改革;加強節能減排的制度基礎;積極推進中日韓自貿區等的制度建設。
德法缺席、 越南唱反調 奧巴馬還能挽救兩洋貿易嗎?
在過去的一周中,奧巴馬政府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兩線同時出手,試圖挽救兩大已然半死不活的貿易協定——《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TP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系協定》(TTIP)。
16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會見了俄亥俄州州長卡西奇並罕見的邀請他在白宮參加記者發布會。以奧巴馬此舉希望兩黨能達成合作,幫助他在離任白宮前,促使共和黨批準TPP協議。
15日,美歐雙方TTIP最高談判官員在布魯塞爾會面,在法德公開嗆聲TTIP之後,試圖挽回些顏面。不過需要註意的是,在此次會晤前,歐盟12國貿易部長發給歐盟貿易委員馬爾斯托姆(Cecilia Malmström)的支持談判聯名信上,法德兩國幹脆沒有簽名。

奧巴馬再拿中國說事兒
同卡西奇會見前,奧巴馬再次因推動TPP而祭出中國威脅論。奧巴馬對聚集在白宮總統辦公室的記者稱,“中國現在正在努力創造他們自己的貿易協定。”他表示,美國企業有被“擠出”亞洲的風險,但是“我想你們保證,中國建立的規則不能是給予美國企業和美國商業的不利之上的”。
據悉,包括美國前財長保爾森、紐約市前市長布隆博格等人也參加了上述會議。
會後,卡西奇表示,“在美國,不能因為一個民主黨想要點什麽,你就因此而必須不同意他們的觀點。”卡西奇指出,TPP對於美國經濟和美國應對中俄等國十分重要,因而商業人士必須對美國國會施壓,令美國國會最終通過TPP法案。
目前,由於得不到兩黨任何一方候選人的支持,參眾兩院尚無在11月大選結束後的“跛腳鴨”期間對此進行投票的計劃。
這對美國在TPP的盟國也產生了影響。TPP歷經5年多的談判,在2015年10月達成一致,其中包括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墨西哥、越南、馬來西亞等12個國家。盡管TPP文本已在2016年2月正式簽署,目前還需獲得各國立法機構批準才能生效。
據悉,作為TPP最積極的支持者之一,越南議會在16日暗示他們將不會迅速通過該方案。一位越南官方人士對該通訊社透露,批準TPP事宜不在越南下一屆人民議會的日程上,原因是“政府還沒有完成撰寫相關建議”。此前外界預期越南應成為第一批批準TTP的國家之一,且越南國內對於TTP對支持率也相當高。
此外,越南將在10月20日召開議會,這意味著美國11月大選結束之前,越南不會通過TPP協議了。
對此,白宮發言人厄奈特(Josh Earnest)表示,越南對決定對於美國而言不是個挫敗,“我想真正的阻礙和障礙,來自於美國國會。”他表示,所有的跡象都表明,只要美國國會通過了TPP,越南就會通過。
TTIP民眾反對大遊行
在杭州二十國峰會期間,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提起TTIP時情緒頗為激動。當英國脫歐結果出現後,他立即向所有歐盟國家再次申請是否還要進行TTIP談判,“當時所有人可都說要繼續談的。”
然而TTIP為期三年多的談判耗盡了充裕的時間,又撞上了法德兩國即將在2017年先後舉行的大選,令法德無法再繼續公開給予支持。不過盡管如此,奧巴馬政府仍希望在任期結束之前,挽救這場談判。
美國貿易代表邁克·弗羅曼此次表示,美方仍希望在2016年底前達成TTIP。 此次,美方也在夏休期間,起草了一攬子妥協提議。
不過一個明顯的事實是,歐洲的熱情難在。在此次美歐談判隊伍再次會面之際,歐盟12國貿易部長發給馬爾斯托姆的支持談判聯名信上,法德兩國幹脆沒有簽名。
此前,英國新任國際貿易大臣福克斯表示, TTIP未來前景難料,特別是考慮到最近德法高官的表態,即使英國繼續支持,TTIP恐怕也難以成功。
與此同時,就在17日,超過10萬名德國民眾在包括柏林、漢堡、慕尼黑等各大城市同時舉行示威活動,抗議TTIP和歐盟-加拿大自由貿易協定(CETA)。目前有分析指出,無故“躺槍”的CETA是歐盟委員會力保完成的重點談判對象。如果民眾反對的聲音都集中在TTIP上而確保CETA最終成功,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大跌11.5億!《爵跡》等紮堆上映也沒能挽救國慶票房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10-02/1042780.html
昨日雖非公共假期,今年國慶檔的四位種子選手《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爵跡》、《湄公河行動》和《王牌逗王牌》均已亮相,國慶檔票房大戰就此拉開,大盤瞬間飆高到1.85億。與此同時,9月票房僅以22.8億的成績收官,今年內地第四次出現月票房負增長。這一月與一日的表現呈“冰火兩重天”之勢。

繼4月、5月、7月之後,今年9月票房也出現了負增長,且相較去年同期,票房差距高達11.5億,成為今年目前為止票房下滑最嚴重的月份。9月內地票房冠軍被《星際迷航3:超越星辰》(4.39億)拿下,9月上映的影片中無一部票房過5億。秋意漸濃之際,內地影市也秋風四起。

圖片來源:時光網
很多電影人對國慶檔寄予厚望,希望它能成為低迷票房走勢的拐點。事實證明,國慶檔確實是塊票房磁石。昨日,在四部大片的共同推動下,內地票房較29日暴漲91%,單日報收1.85億,成為今年9月單日票房之冠。其中,《從你的全世界路過》6270萬,累計1.39億;《爵跡》5716萬,累計6579萬;《湄公河行動》3832萬,累計3980萬;《王牌逗王牌》(18點上映)2223萬,累計2231萬。四部影片票房占比超過95%。
張一白導演,鄧超、白百何等主演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搶在9月29日上映,昨日排片被新上映的《爵跡》壓制(27.47%比31.91%),但前者票補力度更大,上座率高出對手很多(28.57%比16.40%),最終順利拿下昨日票房冠軍。
相比去年9月30日大盤2.24億的成績,昨日的票房表現依然不算亮眼。單片方面,去年9月30日票房前四名《九層妖塔》、《港囧》、《夏洛特煩惱》、《解救吾先生》當日票房分別為9152萬、8847萬、2327萬、1331萬,昨日票房前四的表現稍遜一籌。而像《夏洛特煩惱》這種一路逆襲到14.42億的票房黑馬今年國慶已註定不會出現,如無意外,今年國慶檔票房將出現一定幅度的下滑。
TTIP談判正式擱淺,只有希拉里才能挽救?
因談判僅在技術層面取得有限進展,美歐雙方終於放棄了在2016年完成《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系協定》(下稱“TTIP”)談判的設想。TTIP談判正式擱淺。
當地時間10月7日,美歐雙方在紐約結束第15輪TTIP談判,並首次不再提起2016年完成TTIP談判的這一目標。
美國首席談判代表達恩·馬拉尼(Dan Mullaney)表示,美方將繼續充分參與TTIP談判,並一如既往地致力於取得談判成功,為此美歐雙方將在2017年1月初之前繼續談判,直至奧巴馬政府任期結束。不過他沒有給出下一輪談判的具體時間。
考慮到馬拉尼在9月仍堅稱可以在2016年完成TTIP談判,這一發言代表了美方在此問題上的巨大轉向。而即便是在第15輪談判之前,歐盟方面就已經先行排除了年內達成TTIP的可能性。而在歐方看來,最現實的一種方案是,將TTIP的細節盡可能完善,然後等待下一任美國總統的裁決,如果他/她屆時仍想重啟這場談判的話。
奧巴馬的政治遺產再被潑冷水
在美歐雙方之間,沒有人希望看到三年多的談判努力就此白費,因此在歐方,包括英國、意大利、西班牙、波蘭、北歐及波羅的海國家仍在推動TTIP,僅有法國提出希望直接暫停TTIP談判;而在美方,為留下政策遺產,並力求在奧巴馬政府任期結束之前鎖定成功,美方一度提出了在談判方面實現“早期收獲”模式的設想,然而這一想法被歐方迅速潑了冷水。
其中的關鍵在於,美歐雙方談判底線迥異。歐盟希望美方在談判結束之前,可以在農業和政府采購等問題上實現非立法性質的退讓,譬如在不廢除“買美國貨”(BuyAmerican)法案的同時,可以同意創建行政性豁免條款,而這並不是不可能實現的。
美方則在此原則上毫不退讓。原因在於美方認為,歐洲企業在美國公共采購市場方面的準入已經是美國企業在歐洲的兩倍,而且這還是在剔除了“買美國貨”法案以及其他限制之後算出來的結果。因而美方僅希望將目前談判成果鎖定,即達成此前傳聞中的TTIP“輕版本”。
這也是為何在第14輪談判後,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加布里爾公開表示“作為歐洲人,我們不能聽命於美國人的要求”,當時對於歐盟大部分國家而言,TTIP談判事實上已經失敗。
在赴華盛頓談判之前的9月23日,歐盟召開貿易部長會議,在此期間聽取了各國想法後,歐盟貿易委員馬爾斯托姆就發出了TTIP無法年內完成的信號。
馬爾斯托姆表示,對於在奧巴馬政府任期結束前完成TTIP這件事情,所有歐盟貿易部長都表達了疑慮,而且這現在看起來“確實不大可能”。
不過雙方的技術官員還是如期於10月3日~7日相聚在紐約並形成了20個工作組,試圖為推動TTIP談判進行進一步的技術工作。從框架上看,TTIP文本已然成型:TTIP約有30個章節,而且已經實現了文本融合。這意味著其中已經包含了來自美歐雙方的建議。
在此次談判中,美歐雙方在貿易技術壁壘(TBT)章節取得了進展,這是TTIP在監管合作方面的重要章節,而且在監管領域,雙方目前在醫藥、汽車以及醫療器械方面的監管合作談判已經接近尾聲。馬拉尼介紹說,在美歐分歧極大的“原產地原則”問題上,此次雙方在談判中也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推進。
不過,歐盟首席談判代表貝爾塞羅表示,在此輪談判中,政府采購、農產品和服務業市場準入、數據跨境流動等敏感議題仍然被擱置。
而在歐方所希望寫入TTIP章節的地理標識方面,此次討論非常簡短;在投資者-國家爭端解決(ISDS)機制方面,美歐雙方分歧極大,歐盟花大力氣提出的國際投資法庭系統沒有受到美方的任何歡迎。
此前美國駐世界貿易組織(WTO)大使鵬克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美國曾經進行了大量的辯證討論,最後設計了目前的ISDS機制,也是最先進的ISDS機制,TPP中使用的就是該ISDS機制,針對歐盟所提出的國際投資法庭體系,“我們現在還沒有確定是否他們提出的解決方式是最佳的”。
美國大選之後重新開始?
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美歐雙方甚至沒有給出下次再繼續談判的日期。貝爾塞羅表示,歐美談判官員將分別向歐美領導人匯報此次談判的進展,隨後再做出下一步決定。在歐盟方面,歐盟國家領導人和貿易部長將於11月11日討論TTIP。
目前歐盟商界都認為,TTIP有可能因美國大選以及歐盟國家成員國選舉而在2017年陷入停滯之中,最樂觀的估計也僅是在2018年達成TTIP。然而這要如何實現呢?
唯一的好消息是,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無論怎樣TTIP也要談下去。
“我們應盡可能持續下去,就TTIP進行談判。”默克爾表示,同時該談判將不能低於歐盟設定的標準。
加布里爾則直接表示,年內完成TTIP談判已無望,預計在美國總統大選之後將重新開始談判。
然而目前的現實問題是,無法確定新一屆美國政府是否希望重啟TTIP談判,目前兩黨候選人都強烈反對自由貿易協定,而此屆國會亦強烈反對TTIP。
此前美國智庫彼得森研究所(PIIE)在其研究報告《美國總統競選選戰中的貿易議程評估》中得出結果,如果希拉里當選,其貿易政策對美國將可能“有害”,但特朗普的貿易政策顯然更具“可怕的破壞力”。
PIIE指出,目前有一些觀察家認為,各方寄希望於希拉里在當選後改變立場,重新支持自由貿易協定。
TTIP首輪談判於2013年啟動,根據此前計算,如達成TTIP,歐美雙方將建起世界最大自貿區,涵蓋全球約40%的經濟產出和50%的貿易活動。
海南控股原黨委書記被"雙開",被指不珍惜教育挽救的機會
據中紀委網站16日消息,日前,經海南省委批準,省紀委對省發展控股有限公司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明貴嚴重違紀問題進行了立案審查。
經查,劉明貴違反廉潔紀律,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其妻調入某銀行工作,存入巨額公款,領取高額報酬;違反國家法律法規規定,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在工程項目招投標、工程款撥付等方面為他人謀取利益,收受他人財物,涉嫌受賄犯罪。
劉明貴身為黨員領導幹部,理想信念喪失,嚴重違反黨的紀律,且黨的十八大後仍不收斂、不收手,頂風收受他人巨額賄賂,性質惡劣、情節嚴重。在組織初核期間,劉明貴到省紀委交代了部分違紀問題,但對其嚴重違紀違法問題避重就輕,心存僥幸,不如實徹底交代,不珍惜組織教育挽救的機會。
依據《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有關規定,經海南省紀委常委會議審議並報省委批準,決定給予劉明貴開除黨籍處分;由省監察廳報省政府批準,給予其開除公職處分;將其涉嫌犯罪問題、線索及所涉款物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據海南廉政網8月16日消息,海南省發展控股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明貴涉嫌嚴重違紀接受組織調查。

劉明貴
據悉,海南省發展控股有限公司是海南省政府為了更好地利用政府的資金、資源及信用,推進省內重大項目實施而於2005年2月成立的國有獨資公司,由海南省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
公司經營範圍主要是:投資、融資、投資咨詢、資產及股權管理等,重點投向具有資源性、基礎性、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工業支柱產業及基礎設施領域項目。
作為海南省最大的綜合性投資控股公司,海南控股下轄全資子公司7家,主要控股公司5家,參股公司17家,投資2只基金。截至2016年6月底,公司資產總額突破500億元,凈資產約320億元。
劉明貴簡歷
劉明貴,男,1963年9月出生,漢族,江西南昌人,碩士研究生文化程度,高級經濟師。1987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8年7月參加工作。
1981.09-1986.07 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工業自動化專業學習
1986.07-1988.07浙江大學工業管理工程學系工業管理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
1988.07-1989.03海南省開發建設總公司發展部項目經理
1989.03-1992.07海南金潤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財務部經理
1992.07-1994.06 海口如來木業有限公司經理(期間:1993.11晉升為經濟師)
1994.06-1995.03海南計算機軟件公司總經理
1995.03-1999.11 海南計算機軟件公司總經理兼海南省電子研究所所長、黨支部書記
1999.11-2000.11 海南省電子工業總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法定代表人)(試用期一年)
2000.11-2004.10 海南省電子工業總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其間:2002.01晉升為高級經濟師)
2004.10-2005.06海南省紡織工業總公司黨委委員、書記,海南華順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2005.06-2005.12 海南鋼鐵公司總經理(法定代表人)、黨委副書記,海南省紡織工業總公司黨委書記,海南華順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2005.12-2007.07 海南鋼鐵公司總經理(法定代表人)、黨委副書記,海南省紡織工業總公司黨委書記,海南華順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海南產權交易所有限公司董事長
2007.07-2011.01海南省發展控股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2011.01-2013.05 海南省發展控股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
2013.05-2016.09 海南省發展控股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美眾議長不爽特朗普,急著挽救共和黨分裂
去年,當特朗普宣布競選總統時,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保羅·瑞安(Paul Ryan)看到了這個名字。此後的一年里,特朗普逐步闖關成功,最終拿到了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從那一刻起,瑞安開始慌了。
因為瑞安逐漸發現,特朗普是個不受“控制”的政客、候選人。
在特朗普“錄音門”被曝光後,瑞安和一眾共和黨大佬公開表示不再支持特朗普,此後瑞安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維護共和黨團結和保持共和黨對國會的控制上,對自己黨內的候選人,他幾乎置之不理。比如,原本兩人要在威斯康星州一同露面,但最後特朗普並未受邀。原因很簡單,瑞安知道在11月8日的大選中如果特朗普敗選,那麽修補共和黨黨內分歧的重任就要落到自己頭上了。
但也有人認為,眾議院還願不願意由瑞安來為其發言,或者由另外一個更加信奉“特朗普主義”的議長來取代他,都還存在未知數。

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瑞安(Paul Ryan)
在瑞安放棄特朗普後,共和黨內右翼指責他不應該公開地批評黨內候選人,而民主黨則趁機數落瑞安過於審慎,當初沒有立刻放棄為特朗普站臺。
而對瑞安攻擊最咄咄逼人的,當然是特朗普本人。他一直指責瑞安是個“軟弱而毫無效率的領導人”,對自己打敗希拉里的“支持為零”,應該“花更多時間在預算平衡、就業和非法移民上,而不是和共和黨候選人較勁”。
這兩天,特朗普靠著指責希拉里團隊通過媒體操縱競選而霸占媒體頭條,瑞安終於打破沈默,在過去一周里首次通過發言人對特朗普的言論作出回應,稱:“我們的民主有賴於信任和競選結果,議長完全有信心各州能夠正直地完成競選。”瑞安還在另一次演講中稱:“我們真正想要的那種大選,並非現在這種樣子。”
正如共和黨議員、曾擔任過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的科爾(Tom Cole)所言,共和黨現在黨內的狀況就像在酒吧里打架,應該擔心的是大選之後遺留下來的內部分歧。
瑞安和特朗普從來都不是政治盟友。在特朗普決定競選之前,二者只在2012年大選的紐約籌款會上見過一次面,當時瑞安是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的競選搭檔。
而此後二者再未有過交集,瑞安的多年老友、阿拉斯加州共和黨眾議員紐曼(Mark Neuman)稱,在大選之前,兩人幾乎沒有互動,特朗普沒有在瑞安的“社交雷達”上出現過,而瑞安鐘情的徒步、打獵、健身,也並非特朗普所好。
而且,瑞安在政見上支持自由貿易、對移民問題持寬容態度,這兩點和特朗普的觀點均截然相反。大選把兩個沒有交集的人硬拉到一起,之間的關系可想而知。
因此導致了一個大選史上從未見過的局面:目前共和黨黨內權力最大的政治人物試圖讓黨內接受自己的政策,但跟黨內候選人的政策卻沒有半毛錢關系。這本身就是一種分裂。
今年6月份,特朗普聽從共和黨高層的忠告,在言行上有所收斂,這時候瑞安終於覺得是時候支持特朗普了,兩邊的團隊也更密切地為籌備共和黨黨代會合作,但是幾天之後,由於特朗普對一位拉丁裔法官出言不遜,瑞安嚴厲指責特朗普的言行幾乎是對“種族主義言論的教科書定義”。
但指責歸指責,瑞安並未放棄對特朗普的支持。可是,敏感的人可以從他的言語中感受到,他的支持非常審慎,暗示一旦丟失了他所稱的二者政策“共同點”(Common place),那麽他對特朗普的支持將受到極大挑戰。
而這也是很多共和黨精英現在面臨的兩難,一方面要支持自己黨派的候選人,另一方面則要與候選人的一些不當的、煽動性的言論劃清界限。光是這一點,就令共和黨黨內團結的基石變得脆弱不堪。而且,為保持共和黨在國會的優勢,他們還需要爭取那些支持特朗普的選民的支持,為此,非常值得共和黨精英們擔心的是,如果徹底放棄特朗普將激怒這批人。
在“錄音門”之後,特朗普的確面臨內外夾擊,支持率也非常難看,而他現在又指責選舉被操縱,顯然沒能得到政界普遍的支持。在“錄音門”中雖表示指責但並未離去的競選搭檔邁克·彭斯(Mike Pence)這次同樣試圖出面滅火,稱特朗普指的是“媒體的偏見”,而“我們絕對接受大選的結果”。
但是,承認選舉制度合法性和妥協精神始終是美國社會的普遍共識,特朗普這次再一次挑動的,依舊是主流意識形態的這根神經。這把火不僅難以澆滅,反而容易引火燒身。
奧巴馬外交謝幕之旅不忘挽救兩洋貿易協定
從北美的華盛頓到南美的秘魯去參加亞太經合組織峰會(APEC),為何非要繞道遠在歐洲的德國柏林?
美國總統奧巴馬要在他的外交謝幕之旅中,向8年任期內“最重要的夥伴”——德國總理默克爾親自道別,盡管德國民眾和默克爾本人都不會忘記美國國家安全局常年竊聽她手機的事。
除了向親密盟友告別外,奧巴馬還希望挽救他的政治遺產:兩洋貿易政策。在柏林期間,他將再次會見德法英意四國領導人並討論《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系協定》(TTIP);在秘魯,他還將利用APEC峰會的間隙會見所有《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成員國領導人,並力促TPP生效。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歐盟已經正式認定TTIP完成的時間應是2017年年底之前,而TPP的前景也不樂觀。

向默克爾親自道別
當地時間26日,白宮發聲明宣布,在11月8日的投票後,奧巴馬將於11月17~18日訪問德國,並討論一系列有關雙邊、區域和跨大西洋的經濟議題。盡管白宮在聲明中沒有點名,實際上“跨大西洋經濟議題”指的就是TTIP。
奧巴馬真正的最後一次外交出訪其實是11月18~20日在秘魯利馬舉行的APEC領導人峰會。而外交謝幕之旅前,到訪德國,正如白宮所說,反映出美德之間戰略夥伴關系的重要性以及人民之間的緊密聯系。這將是奧巴馬任期內第六次訪問德國。屆時,奧巴馬將最後一次同德法意英四國領導人會晤,並討論一系列全球問題。
不難看出,奧巴馬借此機會要同默克爾親自道別。早在今年4月訪問漢諾威時,奧巴馬就在記者會上表示,他同默克爾之間的關系是“任期中最重要的關系,也是最重要的友誼。”
與此同時,無論下屆總統是誰,奧巴馬都需要同默克爾就TTIP的未來再次進行商議。盡管出於選情需要,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加布里爾屢次公開反對TTIP,認為能在今年年底完成TTIP的想法“純粹虛構”,並呼籲美國向歐洲的立場妥協,但默克爾仍在TTIP第十五輪談判陷入僵局後力挺這一貿易談判。
目前,從框架上看,TTIP文本已成型:TTIP約有30個章節,且已經實現了文本融合。但政府采購、農產品和服務業市場準入、數據跨境流動等敏感議題仍被擱置。10月7日,美歐雙方在紐約結束第十五輪TTIP談判,並首次不再提起2016年完成TTIP談判的這一目標。考慮到德法即將在明年年中之前舉行大選,TTIP在2016年底能夠如期進行的可能性渺茫,不過目前看來歐盟方面並沒有徹底放棄TTIP。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目前歐盟委員會(下稱“歐委會”)仍然將TTIP列入其2017年的工作計劃。歐委會認為,考慮到美歐之間的共同價值觀以及跨大西洋關系的戰略重要性,“歐委會仍然準備好完成一份雄心勃勃、且高標準的貿易和投資夥伴關系協定。”與此同時,歐委會計劃在2017年年底之前完成這一任務。
對美國而言,如果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當選下任總統,那麽奧巴馬的此次告別之旅和歐委會的2017年工作計劃恐怕就白費功夫了。
最後一搏挽救TPP
白宮在聲明中指出,在參加APEC峰會期間,奧巴馬將遵循2011年以來的慣例,會見TPP成員國領導人。同時,他還將繼續努力說服國會通過TPP。在奧巴馬看來,對這份高標準協議的支持將惠及美國工人和商界,同時也將在亞太地區穩固美國的國家安全。
此前,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Tharman Shanmugaratnam)23日表示,若TPP失敗,美國在亞洲的地位將遭受重大挫折,“TPP不僅有關經濟利益,還關乎美國聲譽,美國的開放態度以及美國深入構建雙邊利益的意願。”
TPP歷經5年多的談判,在2015年10月達成一致,成員國包括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墨西哥、越南、馬來西亞等12個國家。盡管TPP文本已在2016年2月正式簽署,目前還需獲得各國立法機構批準才能生效。
然而由於得不到兩黨任何一方候選人的支持,參眾兩院也尚無在11月大選結束後的“跛腳鴨”期間對此進行投票的計劃。
此前,美國智庫彼得森研究所(PIIE)在最新的研究報告《美國總統競選選戰中的貿易議程評估》中專門討論了美國失去TPP的危害。報告稱,兩位候選人目前都不支持TPP,“這不僅將削弱我們與亞洲同盟國的關系,壯大我們的對手,還會侵蝕美國的國家安全。”報告認為,如果TPP最終未能獲批,美國將把在亞太地區設立貿易規則的領導權拱手讓給中國。而PIIE研究員皮崔(Petri)等人在此前的另一份報告中稱,TPP每推遲一年批準,美國就將損失770億~1230億美元的收入。
不過正如英國《金融時報》首席外交事務評論員吉迪恩·拉赫曼近日指出的那樣:“不幸的是,長期的戰略思維在當下美國政治的漩渦中幾乎是不可能的。結果是,奧巴馬在離任時將面臨這樣一種悲傷的前景:帶有他簽名的‘重返亞洲’外交政策倡議沈到了太平洋底。”
老人的天空 | 上海市消保委常委 楊雄:行業協會應出面挽救老人的財產和生命
第一財經“老人的天空”專題報道推出後引發廣泛關註,對於如火如荼的“銀發經濟”發展中諸多不規範現象對老年人的傷害,上海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兼上海市消保委常委楊雄11月28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提出,各相關行業協會應出面救救老年人的財產和生命。而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律協副會長潘書鴻則呼籲多渠道監管老年人消費市場。

行業協會責無旁貸
楊雄表示,對於第一財經“老人的天空”專題里提到內容深有感觸,目前,相當多的目標針對老年人消費品和服務正是利用了老年人信息獲取不對稱,判別能力弱,小輩不在身邊或獨居而渴望關註關心等等特點或者說弱點,用各種不正當甚至欺詐的手段誘導老年人支付巨款甚至傾家蕩產,性質相當惡劣。不少案例是既要了老年人的錢,甚至差點要了老年人的命,看後十分痛心,這種行徑無異於謀財害命。
楊雄進一步分析說,從社會學角度看,之所以大量的糾紛案例會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究其根源是因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壽命的延長,以北京和上海等城市為代表的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手里有大量的積蓄,目前很多年輕小輩不但不用老人的錢,還會把錢給老年人。由此形成為了一個起碼有數百億元的老年人消費和服務的潛在市場,引發眾多商家和不法之徒紛紛來啃食“銀發經濟”這塊大蛋糕。
楊雄指出,根據他的調研,目前“銀發經濟”的亂象覆蓋各個領域,不僅有老年保健品、老年旅遊等日常消費領域,還有針對老年人的金融理財保險,騙術可謂層出不窮,令缺乏防範意識和甄別能力的老年人們防不勝防。
在既是社會學者,同時也是上海市消保委常委的楊雄看來,“銀發經濟”亂象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不僅是老年人甚至外行人都看不出馬腳,很難予以識別。和之前引發關註的電話詐騙類似,很多產品和服務的銷售們形成了成熟的“腳本”,他們可以一環扣一環地誘導老年人鉆進消費的陷阱,防不勝防。
為此,楊雄建議,有關方面應積極作為,並且讓相關行業協會出面,凈化市場環境。楊雄此前參與了上海房地產中介行業的整治,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他表示,不論是保健品、旅遊還是保險等金融服務都有各自歸屬的行業協會,行業協會之中的業內有識之士很清楚從專業角度找到問題所在,規範整個流程。
楊雄表示,面對老年人們的遭遇,行業協會責無旁貸,應積極作為救救老人的財產和生命,“第一步,可以出臺一個規範的操作手冊,列出應當嚴禁的誘導和欺詐等行徑。”楊雄說。

多渠道監管老年人消費市場
擔任上海市律協副會長的潘書鴻直言,有關部門在市場監管方面需要加強力度。在潘書鴻看來,“銀發經濟”亂象的產生是多因一果——多種原因導致最後一個結果。其中既有老年人對相關產品的信息不對稱,也有社會上的某些不法分子對老年人實施“洗腦式”消費。
潘書鴻指出,在具體產品里,老年保健品的問題特別突出,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年紀大了的各種弱點進行誘騙式消費,金融動輒幾萬甚至幾十萬,這不是不是一種理性的,正當需求的消費。
潘書鴻提出,對於不正當、非理性的消費,有關方面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加強監管。保健品必須由國家相關部門許可批準,很多所謂的老年保健品沒有保健品批號,要引起市場監管者的警覺。
另外,潘書鴻表示,廣告法有明確規定,企業和產品推銷者在宣傳產品時不能誇大宣傳,必須告訴消費者,產品僅僅是保健品,不可以替代藥品,不能混淆。有很多不法分子把保健品誇大成藥品的功效就是一個明顯的欺詐消費行為。
“老年人遇到問題,發現自己被洗腦式消費了,就要通過一些專業的渠道去解決,比如說消協維權,通過舉證來審查相關機構產品的推廣者在向老年人推銷的過程中是不是存在有欺詐等行為,通過多渠道來監管老年消費這個市場,凈化這一市場,形成一種風清氣正的市場氛圍,讓消費者們能實現理性消費,商家們可以完成良性銷售。”潘書鴻說。
澳大利亞等國對特朗普“說不” 為挽救TPP他們想到了中國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命令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後,TPP成員國澳大利亞表示,中國和印尼可以加入該協定,以填補美國留下的空白。
1月24日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消息,澳大利亞貿易與投資部長Steven Ciobo今日接受采訪時稱,TPP“原有的架構就是為了讓其他國家能夠加入。”
他表示:“我知道印尼已表達了興趣,而且如果我們能夠對其重新規劃,中國也有可能加入。”
Ciobo同時強調,澳大利亞不會放棄追求高質量的貿易協定。澳總理特恩布爾對於美國的退出也表示,這是一個巨大的損失,但不代表交易的結束。
另據中國證券網報道,TPP另一成員國新西蘭的貿易部長表示,TPP剩余成員國的部長們將在未來幾個月內開會,以討論如何挽救這一協定。
除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以外,目前TPP另外9個成員國包括加拿大、日本、智利、馬來西亞、墨西哥、秘魯、新加坡、越南和文萊,經濟總量達全球40%。該協議旨在通過加強亞太各國經濟聯系,通過降低關稅等措施促進各國貿易及經濟增長。
“挽救”汽車和石油大逆差,美最早8月中旬重談北美自貿
上周,特朗普政府向國會遞信,正式開始論證重新談判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的相關事宜,談判最早將於8月16日開始。在這個過程中,從特朗普試圖把就業和利潤帶回美國的初衷來看,那些美國在貿易中處於逆差地位的行業將會是談判的主要方向,其中包括汽車制造業和石油行業。
美國國會參議院12日剛通過了羅伯特·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出任美國貿易代表的提名,萊特希澤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代表特朗普向國會寫了一封信。
NAFTA的“現代化”
萊特希澤在向參眾兩院遞交的信中傳達了特朗普的計劃,稱將啟動有關NAFTA“現代化”的談判,在可操作的時間範圍內盡可能快地啟動該計劃。
根據美國現行的貿易法律,在做最終決定之前,國會有90天的“咨詢期”,這意味著,國會通過並且啟動相關談判的時間不會早於8月16日。並且,法律規定相關部門要在不早於談判開始前30天對外公開具體的談判目標,因此,粗略估計,在7月之前,外界將難以通過官方渠道知曉談判細節。

萊特希澤
萊特希澤寫道,有必要更新NAFTA之中“不能反映現代標準”的章節,他認為,NAFTA已經存在了23年,當初談判之時,連數字化貿易都剛處於起步階段,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雖然沒有具體細節,但這封信透露,將對自貿協定中關於知識產權、監管實施、國有企業、服務業、海關手續、衛生和檢疫、勞工、環境和中小企業相關的規定條款進行更新。
同樣在貿易事務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美國商務部長羅斯也表示,這封信不只是給國會看,也是給美國的貿易夥伴看的。“自由和公平是美國貿易協定的新標準”,接下去的一段時間將會“逐國逐商品”地審閱貿易條款。他還再一次把美國的制造業下滑、工廠倒閉和失業率歸咎於NAFTA。
目標:汽車和石油
萊特希澤認為,NAFTA對於一些行業來說還在起正面作用,比如農業、投資服務業和能源行業,但是對於制造業等行業,已經顯得過時,這些正是未來將發生變化的領域。
從特朗普打算填平貿易赤字,把就業和利潤帶回美國的初衷來看,最有可能成為談判標的的行業自然是那些目前美國貿易逆差最大的領域。

1960年~2015年間美國貿易逆差(來源:美國經濟分析局)
根據美國統計局的數據,在和加拿大的貿易中,去年的貿易逆差在110億美元左右,石油是美國面臨貿易逆差最大的行業,大約350億美元,其次是汽車制造業(100億美元),有色金屬、天然氣、木材等行業也都存在貿易逆差。再看墨西哥,美國對墨西哥的貿易逆差約為630億美元,其中汽車制造業的貿易逆差最大,將近600億美元,其次為通訊設備(近200億美元)和蔬果(超過100億美元)。
實際上,作為三方自貿協定,NAFTA給美國和加拿大及墨西哥帶來的貿易增長同樣驚人,以加拿大為例,加拿大是美國第三大進口來源國,2016年,美國向加拿大出口2660億美元的貨物和542億美元的服務,比1993年的前NAFTA時代分別增長了165%和218%;反過來,2016年美國向加拿大進口了2781億美元的貨物和296億美元的服務,比1993年分別增長了150%和225%。
曾任國際貿易部長的加拿大外交部長克里斯蒂婭·弗里蘭(Chrystia Freeland)強調,目前要求給出談判的時間點為時尚早,但是鑒於墨西哥的大選和美國的國會中期選舉將在2018年到來,自貿談判的完成不會遲於明年春天。
萊特希澤表示,很多這類談判都會以雙邊談判的形式開展,涉及到的很多事務也是雙邊的。但是弗里蘭認為,既然是三方協議,那就應該舉行三方談判。近期,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國的外交部長及國務卿都將密切交流。
自貿談判是一個多方角力的過程,美國提出要修改條款,那麽他們自己首先要明確並通過將修改的方向。白宮現在已經向國會提交了計劃,國會將有90天時間就總統班子的意見進行審核並提供意見,參與這個咨詢過程的國會主體將是參眾兩院各自下設的貿易談判委員會,以及任何涉及到與貿易相關的委員會。與此同時,加拿大和墨西哥也將啟動類似過程,主要是派出談判團隊將向全國各地、商會、智庫和相關行業領袖進行咨詢,拿出最有利於本國的方案。
接著,三國的貿易代表將拿著各自的方案坐下來面對面協商,這個過程有可能是幾個月,也有可能持續數年,中途各方決策層將不斷調整談判方向和主要任務,確認已達成的共識,一旦談判代表們達成一致,方案將被發回各自國家的立法機構投票通過。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神奇柴油技術革命能挽救柴油車嗎
4月25日,德國博世集團首席執行官福爾克馬爾·登納宣布,一項具有決定性突破的柴油機動車尾氣排放技術可以大幅降低柴油車的氮氧化物排放,即可達到實現2020年開始生效的氮氧化物排放最低值要求。
登納在博世年報的新聞發布會上一改平日低調風格,慷慨激昂地說:“今天我們希望徹底結束關於柴油機終結的討論。”他甚至還使用了“革命”這個字眼。
作為世界最大的汽車供應商的負責人,登納高調說出這番話的理由自認為是非常充分的。據介紹,博世的新技術是通過人工智能軟件,讓空氣管理系統快速對駕駛員駕駛方式做出反應,並結合精心設計的柴油噴射系統和智能溫度控制系統,最終讓柴油發動機的平均氮氧排放只有2020年開始實施的規定排放限值的十分之一。在實際駕駛排放測試(RDE)中,其氮氧化物排放最低可至每公里13毫克,遠遠低於今年9月即將生效的歐盟最低排放標準每公里168毫克。
其基本原理在於提高過低的尾氣溫度,尤其是在城市交通中,道路堵塞、等待紅綠燈、低速駕駛都是讓尾氣溫度過低的因素,而氮氧排放減少的關鍵是讓尾氣溫度至少不低於200攝氏度。該項技術不需要增加新的配件、對車輛性能的影響微乎其微,全部成本不到100歐元,並且能夠立刻批量生產、投入使用。
為了消除公眾對這項新技術是否名副其實的懷疑,博世公開進行了駕駛測試,同時使用規範的檢測儀器,面對不斷用批判視角追問的記者,登納則表現得從容自信。公眾對此能做出的初步判斷是,在德國“柴油車尾氣門”醜聞持續發酵了兩年半後的今日,博世集團的掌門人應該不會冒著本人職業和公司聲譽的風險,去大膽誇大新技術的功效。
其實眾人更感興趣的問題可能是:為何聽起來並不複雜的技術,要選在這個當口才公布?為何博世能幹的工程師們沒有一開始就把聰明才智用在尋找光明正大的解決方案,而將自己卷入柴油門的醜聞中?對此,博世交通業務的負責人回應稱:“我們只想公布完全成熟的技術。這需要上百次的試驗。”據稱,這項新技術的真正突破是幾個月前才實現的,而過去的四年里有上百名工程師在各種細節上付出了無數的勞動。
通常情況下,汽車供應商類似的研發是和其客戶即汽車生產商共同進行的,並且由汽車生產商亮相公布新車型和新技術,供應商一般站在幕後。雖然博世同時正和不同汽車生產商就這項技術的使用進行商談,但此刻的確顯得急於表現了。這次反常規的做法一方面體現了博世的自信心,而另一方面則說明,該公司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這個壓力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2015年9月開始發酵的德國柴油車尾氣醜聞毫無疑問對汽車供應商產生了影響。目前博世作為供貨商是否對生產商尾氣系統作假知情或者主動參與其中,還在調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博世從2001年起就為汽車生產商如大眾、保時捷、奧迪、奔馳和歐寶等開發發動機控制裝置,在這個裝置中有一個軟件不僅監控發動機的點火和柴油噴射,還監測和控制尾氣排放情況,專家們還發現了該裝置有掐斷尾氣凈化的功能,以及能夠識別車輛處於測試狀態的軟件。博世在這個裝置中發揮的作用尚無定論,但是目前斯圖加特檢察院正在對8名博世員工進行調查。而且除了已知事件,檢察院現在還在調查,博世是否為菲亞特、福特、現代和通用汽車等提供了欺騙軟件。不論如何回避和否認,博世企業的聲譽正進一步受到挑戰。
其二,柴油車需求在歐洲大幅減少。博世在柴油技術上是全球市場的領頭羊,柴油車業務為博世集團帶來了最大的銷售額和最高利潤,博世的柴油車業務在全球有5萬名員工,其中歐洲占有一半。由於歐盟引入了實際駕駛排放測試和更為嚴苛的排放標準,汽車生產商不得不通過成本較高的SCR系統(選擇性催化還原技術)來減少尾氣的有害物質排放。但是出於成本考慮,汽車生產商不願意在低端、小型車型配置SCR系統,因此部分轉向生產電動車或者汽油車。目前博世在歐洲損失的柴油車業務還能在中國等市場上彌補過來,但這一狀況不一定能維持到2018年下半年。
其三,德國政府和公眾一直在激烈討論禁止柴油車的議題。3月份,德國聯邦行政法院終審判決,裁定德國城市有權實施柴油車禁令,以減少空氣汙染。這項裁決進一步掃清了柴油車禁令的法律障礙,或將在德國各城市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博世的擔憂在於,柴油車一旦退出,作為汽車供貨商受到的損失要大於汽車生產商。因為後者可以根據市場需求銷售汽油車、混合動力車以及純電動車,而博世在柴油噴射系統、機械和工具等方面的數十億投資無法輕易轉向汽油車。在不輕易放棄柴油車業務的壓力下,博世寄希望用技術創新來進行自救,因此在這個時候急於為柴油車的各種汙名平反,如汙染空氣、尾氣檢測容易作弊、排放技術改裝成本高等。
德國汽車生產商對於這項創新持友善態度,如寶馬公司,畢竟它們在歐洲銷售的一半車輛是柴油車。戴姆勒公司總裁蔡澈也表示:“最新的柴油車並不是未來混合動力的麻煩,而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戴姆勒公司認為,對於高端車輛,柴油的未來絕對是光明的。另外,從歐盟減排目標來看,如果沒有能耗相對低的柴油車,汽車生產商無法達到歐盟規定的碳排放目標。因此在汽車生產商眼里,柴油車不應短期內被輕易替換,在未來也不應被放棄。
有德國媒體和行業專家認為,目前在公眾中展開的關於禁止柴油車的討論開始脫離事實依據,缺少理性的聲音。而博世宣布的這項新技術為理性的討論提供了新的論點和論據。也有汽車專家對“突破”和“革命”這樣的定性持保留態度,他們承認該技術是一項創新或者說技術改進,它對未來棄用柴油機轉向電動交通之前的過渡期具有吸引力,但它能否重新贏回消費者對柴油車的信任還是個未知數。需要特別指出的是,2017年德國小汽車保有量為4580萬輛,其中32.9%為柴油車,而汙染較大的老舊型號柴油車占比70%以上,大約1500萬輛。博世新技術並無法改變老舊車型的排放狀況,針對如此龐大數量的舊車,並沒有汽車配件商和生產商提出可行性的舊車改造技術方案,其主要原因歸根結底還是德國汽車行業並非真正願意集中精力進行新能源汽車的轉型,氣候目標也並非他們的核心關切。
對於政策制定者和汽車生產商而言,博世的技術也意味著新的壓力。因為如果按照博世的說法,新技術可以運用到其他發動機和大型車輛上,那麽目前通行的以及為未來數年規定的排放限值顯然太高。生產商和立法機構必須面對現有計劃和政策做出較大調整的問題,關於柴油和柴油車禁行的議題或將進行重新評估。在新一屆德國政府的聯合執政協議中,新政府強調在氣候保護和能源轉向領域,應放下意識形態之爭、堅持“技術開放”的態度。博世這項新技術的公布將初步檢驗新政府對執政綱領的兌現能力。
姑且不論博世“神奇柴油技術”的革命性究竟如何,它出現的意義不可小覷。
首先,德國過去兩年在減排和交通能耗上的成績可以說不及格:官方表態2020年氣候目標幾乎無法實現;交通領域能耗不降反增,長期成為耗能和排放大戶。德國電動汽車發展速度緩慢,如果放棄能效相對較好的柴油車,完全依賴汽油車和電動交通,那麽作為最高目標的減排更是遙不可及。
其次,面對新能源車的沖擊,德國傳統汽車工業面臨艱難選擇。博世新技術提供了一個新選項,在不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下,可能保證德國傳統汽車工業的未來發展,但同時也意味著將制約德國柴油車禁令的推行。
第三,據博世稱,新技術通過人工智能還可以進一步提高其功效。在可預見的未來,運用該項技術的柴油車將對新能源汽車再次形成競爭趨勢,在良性競爭狀態下,不論是柴油車還是新能源車,都將在壓力之下優化各自性能,這對消費者和環保及氣候保護行為具有積極意義。由此可見,盡管未來屬於電動汽車,但柴油車時代的終結並非指日可待。
(作者系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
挽救破產企業 德勤「清盤王」有秘訣 「擺平各方利益最重要」
1 :
GS(14)@2011-01-09 15:54:28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20&art_id=14836622
《人物專訪》佑威國際( 627)、福記( 1175)、金至尊( 870)等本港上市公司破產,經常都見到德勤企業重組服務亞洲區主管合夥人黎嘉恩及其團隊,獲委任為臨時清盤人,令他成為問題企業的「公司醫生」,將企業「復活」。黎嘉恩化腐朽為神奇,秘訣就是懂得擺平各方利益,「將冇可能變成有可能」。 記者:周燕芬
要懂得擺平各方利益,就要摸透利益集團性格,知道誰最想間企業「永不超生」。黎嘉恩指,小債權人往往是「第一個告你,逼你還錢,佢亦輸得起,逼大債權人買起小債權人啲債」;反而大債權人不會亂告人。
有抵押債權人因為已持有企業的抵押品,對方因此不欲浪費太多時間等候企業重組,反而希望企業早日破產清盤,「第一個逼你埋牆角」。而沒有抵押的債權人,則可謂與公司同坐一條船,真是「對得越好嘅人對你越差」。
要摸透誰最想公司死
還有,第二大股東往往會「睇大股東點死」,冀公司破產先賺一筆,待白武士拯救公司;而大股東遇上白武士,自然希望將上市公司賣多個錢。面對利益集團角力,黎嘉恩無奈說,作為中間人的企業重組顧問,很多時候會兩邊不討好。
如何處理眾多不同利益,他點出關鍵:大家都認同「有一樣嘢好過冇一樣嘢」。每個人都想在企業破產或重組過程中得到最多錢,但要讓他知道幻想是不可能發生,向他分析最好的選擇。他又表示,這份工要有很好的耐性,因為案件動輒長達多年。
要將企業重組,起死回生,他認為要周身刀,把把利。包括談判和表達技巧,給人穩重感覺;做人要正規,因會出現好多誘惑,如有人用錢收買;財務和法律知識要足夠,並需要知道問題所在,當然亦要勤力。
清盤個案吸引投行注意
原來處理破產清盤個案,不時會吸引到投資銀行家注意,主動接觸了解。他解釋,因為破產公司一旦重組成功,公司發行的債券將價值回升,債券有價;有時投資銀行亦會帶同客戶,對破產上市公司的「殼」感興趣。
被問及眾多處理個案中,哪些最煩,他認為每宗個案也有其煩處,只要是有利益衝突的地方,無論是大公司或細公司,均可以十分複雜;有時 3、 4年也未必處理完畢。
作為臨時清盤人,其收費是按照工作時間而釐訂;他指能否重組成功才是問題的關鍵,而非收費金額,業界便曾出現爛尾事件,因為公司重組不成,甚至欠下臨時清盤人服務費用未能繳付。
2010首 11月破產數據
*破產令數目為 8552宗,相當於 09年的 52.9%
*發出的強制清盤令為 398宗,相當於 09年的 69.5%
2 :
GS(14)@2011-01-09 15:54:44投資活躍
內地企業重組料增
2011年01月05日
去年本港破產個案顯著減少,德勤企業重組服務亞洲區主管合夥人黎嘉恩表示,去年的破產個案主要涉及股東爭拗、管理不善和賬目詐騙。而提出要將企業破產的人,往往是「對得越好嘅人對你越差」。
他分析指,去年本港企業破產個案並非經濟環境因素促成,反而是涉及賬目問題,企業內部出現詐騙行為;又或是經營不善,業務過度擴張;以及股東內部出現爭拗或爭話事權。
內地破產個案亦不多,因為法庭並未有普及應用,出現問題企業多會進行重組。
他預期,今年香港企業破產個案不多,企業重組活動保持平穩;反而內地因投資活躍,要求企業重組的活動將持續上升。
3 :
GS(14)@2011-01-09 15:54:59工作繁重
業界一哥嘆搵命博
2011年01月05日
黎嘉恩能夠在破產市場建立江湖地位,做出一哥成績,當然得來不易,他更揚言有今日的成果,「係搵命博!」
去年聖誕節( 12月 25日),他要飛返內地, 28日又要飛往韓國,出席一破產個案中的韓國債權人會議。假期都用盡,搞到日日做到無停手,因為作為重組部門主管,他要參與整個重組過程,每個步驟都不容有失。
可以想像,經他批核的事情特別多,扣除垃圾電郵,每天要閱覽 300個電郵,需要回覆的電郵亦有 100、 200個。訪問期間,他亦不停手回覆電郵,處事相當認真。
黎嘉恩望着手中的 Blackberry,他感嘆道, Blackberry對他而言等於「痛苦」。
4 :
Wilbur(1931)@2011-01-09 22:10:16作為臨時清盤人,佢地最想間公司半死不活
收得一日fee得一日
係外國,清盤人只需要遇到2-3間超複雜破產case
就可以夠退休
好似做緊lehman brothers o個間 Alvarez & Marsal
我相信d partner接到間case之後,
第一時間去左換車換樓...
5 :
reference(1610)@2011-01-09 22:19:344樓提及
作為臨時清盤人,佢地最想間公司半死不活
收得一日fee得一日
係外國,清盤人只需要遇到2-3間超複雜破產case
就可以夠退休
好似做緊lehman brothers o個間 Alvarez & Marsal
我相信d partner接到間case之後,
第一時間去左換車換樓...
所言甚是.
個人經驗, 佢地很多時候拖慢重組進度, 以上單news當膳稿睇算.....
6 :
亞力士(1473)@2011-01-10 00:28:36仲有除左政府 佢地係最快收錢個個 d公司比佢地劏完 仲邊有錢還
7 :
GS(14)@2011-01-10 21:01:576樓提及
仲有除左政府 佢地係最快收錢個個 d公司比佢地劏完 仲邊有錢還
他們就是控制住D資產,所以多多錢都可以拿到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