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聚美優品被低估的一張「底牌」 知識海盜

來源: http://xueqiu.com/1306532281/32449653

自從$聚美優品(JMEI)$ IPO上市後,關於聚美估值高低的爭論就開始充斥了雪球,多空雙方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雖然很多評論包含了一些追漲殺跌的情緒在里面,但大部分評論確實有一定道理。不過我覺得對於一個無法直接準確找到估值模型做比對垂直的B2C來說,與其從財務角度探討估值或生拉硬拽的找其它電商公司做對比,真的還不如從產品層面好好分析一下聚美。

廢話不多說,轉入正題,一提起$聚美優品(JMEI)$ ,立刻就會令人想到很多類似的電商公司,例如:$唯品會(VIPS)$ ,屈臣氏($和記黃埔(00013)$旗下化妝品零售和制造品牌),然後捎帶腳想起$京東(JD)$$阿里巴巴(BABA)$$當當網(DANG)$ $蘇寧雲商(SZ002024)$ 這兩位局外人就姑且先不提了 。當IPO這個字眼從聚美的新聞流消失後,聚美的命運(就是指股價)立刻就和這些公司關聯了起來。但聚美跟這些零售平臺相比卻多了一張牌,那就是聚美的口碑中心,一個被廣大投資者和眾多機構忽略的大殺器。

(很早就想寫這篇東西了,但是一直沒抽出時間來,所以忍不住說廢話,得克制一下,下面直接上各平臺的評論截圖!)

隨便選一款中度熱銷的產品(歐萊雅清潤葡萄籽精華膜力水),我們先不看銷量和價格,先看評論的黏度,還有作為流量入口的引力

先上天貓的評論圖



評論首頁共計20條評論,20條評論共計1020個字,平均每條評論51個字
其中5條評論包含圖片,20條評論共包含11張圖片,平均每條評論0.55張圖片

接下來來看下該商品在京東的評價情況:




額。。。[吐血]介於京東的投資者可能會看到這篇文章,所以出於個人人身安全考慮,就不計算了


再來一張自稱是聚美優品殺手唯品會的評價截圖

遺憾的是,歐萊雅在唯品會上的共38種商品中並沒有我們選定的商品(歐萊雅在聚美優品上的商品共計145種,有點替唯品會著急[滴汗]

更為尷尬的是,唯品會上38種商品竟然全部沒評價,好歹唯品會上一些其它的商品還有一條官方制作的評價。看來只能跳過唯品會了[攤手]



最後來看下聚美的評論截圖





乍一看聚美優勢並不大,不過要註意,聚美有精品報告標簽的評論都人工加精或者通過加精算法推選出來的,這從根本上保證了首頁評論的質量,而且聚美的評論都是可以點擊進去的,點擊進去後都是一個個帖子...有點欺負天貓和京東的感覺


評論首頁共計19條評論,19條評論共計8560個字,平均每條評論約450個字
其中14條評論包含圖片,19條評論共包含122張圖片,平均每條評論包含6.4張圖片

我們回過頭再看來下天貓的數據:

評論首頁共計20條評論,20條評論共計1020個字,平均每條評論51個字
其中5條評論包含圖片,20條評論共包含11張圖片,平均每條評論0.55張圖片

單比數字就相差了將近10倍,如果再對比評價內容的話……可以很明確的講四在口碑評論這塊,天貓確實輸給聚美了


再對比一下該商品在四大平臺的其它數據:



從上表可以看出天貓在美妝這塊跟聚美相比幾乎毫無優勢,而京東依靠其燒錢虧損的戰略在價格上面存在一定優勢。至於唯品會,我只能呵呵了(不禁讓人懷疑的是,唯品會根本沒有打算跟聚美在美妝這塊競爭,所謂的競爭只不過是為了提高估值而做的宣傳)

另外需要一提的是聚美優品上所有歐萊雅的產品都是自營而且由中國化妝品真偽碼聯盟防偽體系保障的,我們姑且不去討論這個體系的保障力度有多大,但是顯而易見的是在歐萊雅這個品牌上,聚美在真偽這塊並不吃虧,甚至有一定優勢

介於篇幅,在這里就不比對更多樣本了。我想說的是,個人認為口碑評價將是未來電商發展的一塊兵家必爭之地。因為在線上線下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可以方便的獲取商品的口碑評價已經成為了線上電商的一個絕對優勢,跳出線上線下這個圈子,在消費前先獲取並閱口碑評價已經成為了大家的習慣,所以標題冒昧的將口碑評價稱為“底牌”,而且個人認為這張底牌將幫助聚美在將來的競爭上取得很大的優勢

(最後意淫一下,等到如馬雲所說的房地產被電商搞垮的那個時代,租金驟降,線上電商的成本優勢消失的時候,口碑評價這張底牌到底能幫助聚美優品走多遠?聚美優品最後會變成多大呢?)

看完記得給關註哦[鼓鼓掌]http://xueqiu.com/130653228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387

聚美優品被低估的一張「底牌」 知識海盜

來源: http://xueqiu.com/1306532281/32449653

自從$聚美優品(JMEI)$ IPO上市後,關於聚美估值高低的爭論就開始充斥了雪球,多空雙方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雖然很多評論包含了一些追漲殺跌的情緒在里面,但大部分評論確實有一定道理。不過我覺得對於一個無法直接準確找到估值模型做比對垂直的B2C來說,與其從財務角度探討估值或生拉硬拽的找其它電商公司做對比,真的還不如從產品層面好好分析一下聚美。

廢話不多說,轉入正題,一提起$聚美優品(JMEI)$ ,立刻就會令人想到很多類似的電商公司,例如:$唯品會(VIPS)$ ,屈臣氏($和記黃埔(00013)$旗下化妝品零售和制造品牌),然後捎帶腳想起$京東(JD)$$阿里巴巴(BABA)$$當當網(DANG)$ $蘇寧雲商(SZ002024)$ 這兩位局外人就姑且先不提了 。當IPO這個字眼從聚美的新聞流消失後,聚美的命運(就是指股價)立刻就和這些公司關聯了起來。但聚美跟這些零售平臺相比卻多了一張牌,那就是聚美的口碑中心,一個被廣大投資者和眾多機構忽略的大殺器。

(很早就想寫這篇東西了,但是一直沒抽出時間來,所以忍不住說廢話,得克制一下,下面直接上各平臺的評論截圖!)

隨便選一款中度熱銷的產品(歐萊雅清潤葡萄籽精華膜力水),我們先不看銷量和價格,先看評論的黏度,還有作為流量入口的引力

先上天貓的評論圖



評論首頁共計20條評論,20條評論共計1020個字,平均每條評論51個字
其中5條評論包含圖片,20條評論共包含11張圖片,平均每條評論0.55張圖片

接下來來看下該商品在京東的評價情況:




額。。。[吐血]介於京東的投資者可能會看到這篇文章,所以出於個人人身安全考慮,就不計算了


再來一張自稱是聚美優品殺手唯品會的評價截圖

遺憾的是,歐萊雅在唯品會上的共38種商品中並沒有我們選定的商品(歐萊雅在聚美優品上的商品共計145種,有點替唯品會著急[滴汗]

更為尷尬的是,唯品會上38種商品竟然全部沒評價,好歹唯品會上一些其它的商品還有一條官方制作的評價。看來只能跳過唯品會了[攤手]



最後來看下聚美的評論截圖





乍一看聚美優勢並不大,不過要註意,聚美有精品報告標簽的評論都人工加精或者通過加精算法推選出來的,這從根本上保證了首頁評論的質量,而且聚美的評論都是可以點擊進去的,點擊進去後都是一個個帖子...有點欺負天貓和京東的感覺


評論首頁共計19條評論,19條評論共計8560個字,平均每條評論約450個字
其中14條評論包含圖片,19條評論共包含122張圖片,平均每條評論包含6.4張圖片

我們回過頭再看來下天貓的數據:

評論首頁共計20條評論,20條評論共計1020個字,平均每條評論51個字
其中5條評論包含圖片,20條評論共包含11張圖片,平均每條評論0.55張圖片

單比數字就相差了將近10倍,如果再對比評價內容的話……可以很明確的講四在口碑評論這塊,天貓確實輸給聚美了


再對比一下該商品在四大平臺的其它數據:



從上表可以看出天貓在美妝這塊跟聚美相比幾乎毫無優勢,而京東依靠其燒錢虧損的戰略在價格上面存在一定優勢。至於唯品會,我只能呵呵了(不禁讓人懷疑的是,唯品會根本沒有打算跟聚美在美妝這塊競爭,所謂的競爭只不過是為了提高估值而做的宣傳)

另外需要一提的是聚美優品上所有歐萊雅的產品都是自營而且由中國化妝品真偽碼聯盟防偽體系保障的,我們姑且不去討論這個體系的保障力度有多大,但是顯而易見的是在歐萊雅這個品牌上,聚美在真偽這塊並不吃虧,甚至有一定優勢

介於篇幅,在這里就不比對更多樣本了。我想說的是,個人認為口碑評價將是未來電商發展的一塊兵家必爭之地。因為在線上線下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可以方便的獲取商品的口碑評價已經成為了線上電商的一個絕對優勢,跳出線上線下這個圈子,在消費前先獲取並閱口碑評價已經成為了大家的習慣,所以標題冒昧的將口碑評價稱為“底牌”,而且個人認為這張底牌將幫助聚美在將來的競爭上取得很大的優勢

(最後意淫一下,等到如馬雲所說的房地產被電商搞垮的那個時代,租金驟降,線上電商的成本優勢消失的時候,口碑評價這張底牌到底能幫助聚美優品走多遠?聚美優品最後會變成多大呢?)

看完記得給關註哦[鼓鼓掌]http://xueqiu.com/1306532281

另外歡迎大家到知乎回答:http://www.zhihu.com/question/2634115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568

屌絲的逆襲&透明的底牌

來源: http://xueqiu.com/2552920054/32685831

本文為神農投資總經理陳宇先生在第十屆北京國際金融博覽會雪球論壇演講全文,已經陳總審閱。    #金博會雪球論壇#

   @神農陳宇 :雪球財經的各位同事,在座的各位球友,大家好。非常高興可以跟大家分享。了解我的朋友大家知道我有兩個工作履歷,以前是在0024招商地產任董事會秘書,到2007年,之後在重陽投資。回京以後創立的神農投資,一直從事基金管理工作。

    今天這個場合講什麽,我特別考慮了一下。我想還是給大家講故事。我今天的打扮,大家看出來了,就是專門來講故事的。講三個故事給大家。

    第一個故事很應景,可以說我接觸的,也是直接參與資本運作的第一個上市公司的故事。在2001年11月,我成為了招商地產的董事會秘書。那個時候的股市市場氣氛和今天還頗為相似,其核心特征就是莊股橫行。我趕巧在莊股橫行的尾聲的時候出任了這家公司的董秘。

    當時的招商地產有一個非常屌絲的名字,叫做蛇口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我在12月份擔任的董秘。

    這張圖片是非常美的,0024已經屌絲逆襲,搖身一變為招寶萬金,著名的房地產上市公司。這張圖片是現在蛇口的太資廣場。經過十三年以後,這家上市公司也成功逆襲了。

    我當董秘的時候,就是這個圖形開始的那一天。在102塊錢那一個月,我辭職了。我們今天講的故事就是圍繞著公司從底下一直上去的過程。

    我們看一下上市公司的公告。在2001年,這家上市公司的總股本只有4億7,A股的總市值只有33億。我去的時候,我當董秘,拿到股東名冊一看只有三家公募基金,現在都不太知名了,當時只拿了100多萬股,其他的股東名冊上全是散戶。當時股價是11塊錢,我去了以後就發行可轉債。最近招商地產又發布公告,要發布一次80億的可轉債,我預祝它成功。

    很不幸,02年轉債發行失敗,2003年,可轉債轉配股。因為2002年的市場太差了。2003年,我們已經決定要加強上市公司的投資者關系。將來上市公司是要融資的,是需要錢的。要想融資怎麽辦呢?就必須有群眾基礎。要做好群眾基礎,就要做好投資者關系。在7月份,我們舉辦了國內上市公司的首家分析師年會。同年,2003年,大股東也增持了17%的股權。

    從公告可以看到,公司陸續在深圳、上海、北京和蛇口以外的深圳區域參與拍賣土地,並開始資產運作,開始置出資產,出售了招商石化的股權。這一年,我們的股價並沒有什麽變化。過了兩年,還是11塊錢,股票的市值也沒有變化,還是36億。在這個時候,博時、安信、安順已經開始買進了,增加到四五百萬股。凈利潤也沒有太大的升幅。

    2004年,股票更名為招商地產,土地儲備激增,上市公司強烈表示要全力以赴向全國發展,成為全國性的房地產公司。與此同時,博時基金開始加倉到1000萬股。如果有老股民的話,可能有印象,2003年,是五朵金花,當年長安汽車被爆炒,博時基金因為投資長安汽車非常成功,成為當年的基金王中王。

    在同年年底,開分析師年會,券商的分析師年會不邀請上市公司,我主動要求報名參加。我就講了一個問題,我就問他們有沒有發現房地產上市公司的經營在快速上漲。未來有可能出現持續的爆發性增長階段。但是,股價卻一直沒漲,還跌了。市值縮水到30億,是不是很好的機會。肖華聽進去了。回去以後他們就買到1000萬股。在1月1號給我打電話,問我有沒有興趣到博時基金去。1月1號上午我就到了博時基金。公募基金的基金經理很勤奮,休假的時候全部到場,我又把這個故事跟他們說了一遍。之後招商地產狂漲,基本翻番。社保基金進入流通前十。

    2005年,開始股改,大股東宣布增持5%。大股東在前面已經增持了,這次是大股東二次增持。我特意寫了一份報告,建議所有的上市公司高管全面增持招商地產的股票。包括我在內,那個時候也沒多少錢,獎金都買了招地的股票,我買了2萬股,成本是6塊錢左右。後來漲到每股102塊錢。這一年,公司在區外大幅度擴張,凈利潤開始爬坡。從4億2增長到5億6。很有意思的事情,凈利潤只增長了1億,但市值去從30億漲到了110億,大幅度增長了70億。與此同時,社保開始排名在前十名,數量不斷增加,持股數達到1000萬的級別。

    2007年,向大股東非公開發明股票,股票躥升,凈利潤從5億漲到11億,A股市值漲到360億,最高時達到630億。A、B股市值加起來有將近800億。股價年內最高102塊。凈利潤增長了7億左右的水平,市值增長了整整600億。

    再看一下這個故事。在我們入職的階段,2001年,股市暴跌。一家公司的凈利潤沒怎麽增長,而它的土地儲備和行業未來的趨勢在增強的情況下,股價會一直不漲。在股價一直不漲的過程中,善於基本面挖掘的投資人開始逐步買入。從公告可以明確看出有兩類,一類是內幕知情者,無論是大股東,還是上市公司高管,都在一路增持,我們是6塊附近買的。大股東在這個水平線上不斷增持。公募基金也被我們請進來了。社保不斷的增加。之後,上市公司的利潤如期的開始增長,剛好牛市來臨。這個時候,投資人一路追買。最近有一點小苗頭,緊接著開始出現類似於無腦蒙面買入階段。

    當大幕落下以後,上市公司的凈利潤雖然還在高位,但股價會出現這樣可怕的下跌。很不幸的是,公募基金最後也完全沒有脫身。到2007年末的時候,廣發、華夏和鵬華還分別持有3000萬、800萬和600萬股,尤其是廣發持有3000萬股。從高點的100塊錢一股,35個億,跌到年中,一半腰斬,就折掉了18個億,我印象中是基金經理下崗。

    給大家講這個屌絲逆襲的故事,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公開信息。我發現很多人非常喜歡看K線,聽小消息,但忽略公開信息。以我當董秘這麽多年的親身體會,公開信息的含金量非常高。大家從企業的年報持續公開的信息披露當中可以很切實地捕捉到這個上市公司的發展態勢,以及內心動機的驅動,都想賺錢。不要忽視這一點。

    到了今天,當年估價暴漲一下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最終招商地產的凈利潤確實漲到了40億,但市值還在280億的水平上。現在應該是6、7倍的市盈率。這就是股市的特點。人性會被遠期的遠景所放大。大家看到這個實例要有所思考。

    下面講第二個故事,我把它叫做透明的底牌。回顧一下股改的時候。

    我想問大家,股改的時候,哪家股票或者是權證漲得最好?2006年、2007年,誰賺得錢最多?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答案。

    2005年4月29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於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尚福林主席在上證報公開發表言論說“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們印象很清楚,十年前的事,沒有想到大家開始都不相信。大家都不相信黨,不相信主席,覺得事情越糟越砸了,股市還跌了。

    在4月29號發布以後,6月10號,中國股改第一股三一重工就推出了。當時股改方案非常慷慨,每10股送3.5股派8元現金。我在當天專門飛到長沙,自費考察,場面非常熱烈,李谷一獻歌。門口是特警和警犬。獻歌完了以後,還有九人鼓樂演奏。當然了,99%的投資人通過了這個股改方案。三一重工在股改方案停牌前一天的收盤價,到2011年,漲了38倍。即便是到2007年6月24日的頂點上,漲了18倍。我為什麽舉這個例子?大家現在睜大眼睛看,總是有吃螃蟹的人。當一個重大的政策,趨勢性的改變發生的時候,大部分平庸的人是躊躇的、猶豫的、害怕的,不敢嘗試的。但是,總有非常睿智的人,通常是上市公司里管理機制非常靈活、決策相當準確、行動力強的公司把握這個機會。三一重工,大牛股、好公司,第一個螃蟹,馬上就做。雖然股改的代價很高,但很快,股價賺18倍。

    我們接下來看下一個是誰捕捉到這個機會。過了4個月以後,萬科作為A+H的股改第一股推出了股改方案,這個方案是創新性的,是宋認沽權證,而且只送9個月的認沽權證。百慕大認沽權證,很有意思。自打它停牌,到2007年頂點,萬科漲了16倍。很有意思,都是牛逼的人幹牛逼的事。

    萬科的這個股改方案是非常有意思的。他們這個團隊光研究這個股改方案,出的報告據說有上百頁,各種報告測試,最後推出了這個方案。大家都知道萬科的股權結構,大股東沒拿多少,管理層又不希望別人進來,沒得送。那個時候,大股東又不願意買。於是就出了一個絕招,認沽權證。我們現在都知道萬科的業績會越來越好,而且是爆發式增長。出一個認沽權證,就是廢紙一張。可是在那個時點,廢紙一張送給投資人,投資人還滿心歡喜。這就是優秀的管理團隊算計資本市場的典型戰例,非常好,大家都很滿意。

    在學習了萬科的方案以後,我就設想了一個方案,招商地產,先10%攤薄,送3份認購權證加兩份認沽,認沽行權價格為前20天的均價。公司管理層明確知道這個行業爆發式增長,我們都買了股票,我們確認明年、後年的凈利潤增長是翻番再翻番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完全敢於發行認購權證。而投資人不知道,或者是投資人猶豫和害怕。這個時候,認購權證出來了以後,價格會非常低,但杠桿非常強。我10塊錢的時候發認購權證,如果1塊錢1份證,將來一股股價漲100塊錢,一個權證就可以漲幾十倍。公司員工就可以放心得買,又不用交稅。上市公司還能融資,而且大股東不花錢。這是一個非常完美的方案,但沒有實行。最後老老實實的送了2股,這就是國有企業的特點,不如民營企業的動作快。

    最牛逼的方案終於出臺了,五糧液這家上市公司出臺了方案。送認購和認沽,跟我的設計方案是一模一樣的。這是認購權證上市頭幾天的走勢,1塊7開盤,打到1塊2。當時我急忙下單,1塊2滿倉都買了。當天就漲到1塊5收盤。我們看它的股改方案,設計得非常好。

    與此相對應,茅臺股的方案和萬科是一樣的,而且更老實,每10股送14.75的現金,再送股,再送認沽權證。五糧液和它的同行卻送了認購權證。這是投資人行為學講的,茅臺絕對是一家負責任的好的上市公司,而五糧液是一個某種程度上的聰明人。可是,當一群有想法的又有能力的人站在想把股票炒高賺錢的角度的時候,聰明人就變成大好人。

    權證上市了以後,我猜測可能為了使更多的人能夠便宜買入,五糧液在8號公告了低於預期的年報。在茅臺凈利潤上漲36%的同比情況下,五糧液的凈利潤還較上年同期減少。我們那個時候都知道茅臺和五糧液在酒市場根本沒有大的區別,後來才有的,居然還減少了。股價壓在那里,而權證基本沒有上漲,漲了百分之幾十而已。僅僅過了13天,季報出來以後,就開始恢複性增長,五糧液開始恢複增長32%。又過了一個月,五糧液啟動全面收購旗下原來大家認為關連交易跑冒滴漏的資產,啟動整體上市。到了年底,五糧液恢複了凈利潤大幅度增長47%,同年茅臺還是老老實實的增長30%,這就是上市公司的動機驅動下的特質。

    看一看五糧液認購權證是怎麽漲的。從上市當天最低價格1.2元,一直漲到51元。在短短的兩年時間里,高點漲了43倍。這個例子,鮮血淋漓的告訴大家,要想賺錢不是那麽難,好好讀上市公司公告,好好想上市公司公告背後利益的驅動。

    希望大家多看公告。後面這個例子是拍電影《一九四二》的華誼兄弟,也是我們買的。現實騰訊入股,後來有高管17塊錢左右在減,減了以後,不就就授予高管14塊錢的認購權證。17塊錢高拋了以後,等於底下又買進來了,是明確的買入信號。接著股價就跌到12塊錢,因為《一九四二》很失敗。過去三年,電影行業的複合增長是40%,華誼兄弟占比25%,是龍頭老大。與此同時,排片上看,華誼兄弟還有《十二生肖》和《西遊降魔》,在12塊錢這個點,我們全力買入,三分之一都是我們買的。之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漲了將近7倍。

    我只是想說,十幾年以來,我的親身經歷可以看到,華爾街的遊戲周而複始,人性永不變。中國股市總有機會,只不過是隔一段時間才發生。用心的去讀上市公司的公告,可以看到透明的底牌。

    謝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陳總的發言。下面有10分鐘的問答環節。

    提問:我是經常關註您的微博,看您是太極拳的愛好者。我的問題是您怎麽從太極拳里悟到了和股市的關系。

    陳宇:太極有一本書,是陳鑫在一百年前寫的《太極拳圖說》,這是本地道的武功秘籍,講究的是五陰五陽,陰陽和合。對於純陽無陰、或者是純陰無陽,用在股市上的說法是極端看多和看空的,是非常忌諱的。大多數時候,太極拳都是在以一種看似很柔和勻速的速度在運動,只有在它發現對手重心失去了,露出顯著破綻的時候,突然之間的加速。我們在投資的時候也是這樣,大機會,五年、十年總有。大部分的投資人會消散你的註意力,在追漲殺跌這種小事情上。同時,還容易犯要麽是死多,要麽是死空這樣的事。柔和一點,在真正的大機會上,非常安全的時候,兩條腿跳上去幹。

    提問:您現在公司的投研體系和風險控制的情況,能不能大概介紹一下。

    陳宇:我們的投研體系在目前的狀態下是跟彼德林奇的思路有一點相似。每一個投資人的投研體系都要和自身的資源和能力、特點相匹配。巴菲特這個人是數學成績非常好、家庭背景非常好,性格比較內向、不太善於和別人打交道的人。他采取的是類PE類的深入的長期持有的、重倉集中買入的投資策略和研究體系。他只在他的能力圈里幹。彼德林奇是一個沒有任何家庭背景,早年喪父,靠給別人當球童掙一點小費,他大學期間上的主要課程都是歷史和哲學系的。這就使他的能力結構和人脈資源上完全和巴菲特不一樣。他要幹的是公募。因此,他采取的是強邏輯分散持倉的做法,這一點和王亞偉是相像的。我們的投研體制的配置也是和這個思路一脈相承的。

    提問:上市公司的行業還是很重要的,如何識別社會大趨勢。

    陳宇:每次做投資,關鍵是要抓住當時的時代主流。我們回溯看過去十幾年里股票漲得好的,三個方向是最主要的,一個方向是老百姓的錢去哪兒了,老百姓的錢在過去十幾年里主要買房了。所以房地產上市公司以及房地產相關的產業鏈上的上市公司都是狂漲的。二是政府的錢幹嘛去了?都去做基建了,鐵公雞上下一條線的,全部漲得非常好。老外的錢幹嘛了呢?過去主要是買低端制造業的產成品,在相互公開的完全競爭下,沒有太大的毛利。在產業鏈上有定價權的,包括港口、集裝箱、中國船舶,都是暴漲的,包括上遊的有色、資源類的產品都是暴漲。

    最近這些年,完全變了。最近幾年漲得最好的股票和過去十年漲得最好的股票,完全不同的行業。我們看到新的時代到來了。新的時代,老百姓不再花錢買房了。我們這些人不買了,買夠了,大眾的消費在升級。在未來十年,看得清楚的,老百姓的錢會主要花在和健康相關的領域。這是一條主線。

    第二條主線,政府的錢花到哪兒去了?已經不強調GDP了,政府的錢主要花在維系執政和國家安全上。今年的軍工股暴漲。去年網絡安全股暴漲。再往前推一點,大華股份和海康威士漲了幾十倍。所以我們看到新的時代,政府的錢主要花在維系執政和國土安全上。所以安全。

    第三,老外的錢買什麽?老外在買我們的襪子嗎?不再買了,現在買越南人和柬埔寨人的襪子,比我們更便宜。老外買我們的電子類的、信息化的產品。為什麽要買這些產品?當然,還包括高鐵。是因為只有中國才有現在全球爆發的最大的消費品市場,只有中國才能夠一口氣幹上萬公里的高鐵。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口氣賣掉幾千萬部的小米,一口氣建上萬公里的高鐵,這就具有了產業中的規模優勢。規模優勢在產業升級的時候最為重要。因為只有規模優勢,才有研發優勢。德國人為什麽要把技術賣給我們?日本人為什麽要把技術賣給我們?就是因為他們沒辦法進行研發的再投入了。中國人把他們的技術買進來,建一萬公里,銷售收入10%,再投入研發,兩年之內就把他們幹死了。我們現在要看到這三條主線,大家去做就夠了,做一個電商,做個安全,再做個電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473

在線旅遊業價格戰背後:揭秘攜程、去哪兒資本戰的底牌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761

本帖最後由 港仙 於 2014-11-24 11:25 編輯

在線旅遊業價格戰背後:揭秘攜程、去哪兒資本戰的底牌

作者:一舉鯨濤
作者導語:去哪兒從平臺走向OTA,OTA攜程則走向平臺化,已是不可逆的方向。雖然通過融合跨界,雙方的業務模式更加類似,彼此團隊對未來趨勢的理解也在伯仲之間,但是雙方差異仍然非常巨大,特別是在基因與資金層面。價格戰背後,已是包含庫存與渠道資源的總體戰,而這與資本息息相關。兩強的決戰,也帶動了中國在線旅遊創業投資生態圈的發展與茁壯,近而影響了中國旅遊業的未來格局。


價格戰成為戰術,資本戰才是戰略全貌


價格戰從未缺席中國在線旅遊領域。隨著旅遊市場規模被證明快速向上,新進入業者挾帶的可燒資金也逐步放大,競爭激化下,價格戰的打法也逐漸細致。


價格戰終極會引導到價格一致,不過,即便不同平臺的C端提供同樣的價格,同樣的價格可能來自不同的做法。以酒店為例,如果用孫子兵法的邏輯來說:“下兵之策”是在酒店(C端)直銷價的基礎上立減、返現、紅包、讓傭...,這種單純的讓利會耗費大量的現金與傭金收入;“上兵之策”是通過B2B或是切房取得房源,這種方式可以降低單間夜成本,雖然賣的價格一致,但成本低盈利更多,這部分還可以通過自身的收益管理組合做得更細化。

  

“上兵之策”是以價格戰術為表象的資本戰略,可以進行長久的消耗戰。如前述在線旅遊機票/酒店的平臺格局現況(參見拙作《攜程VS去哪兒,刀刀見血的B端暗戰》與《機票分銷供應鏈暗變湧動,攜程和去哪兒提前對決》),價格戰沖擊的不僅C端平臺,同時也會帶動整個生態圈盈利下滑,因此有利於高資金企業對生態圈中需要錢的企業進行投資,特別是其中高墊資成本的企業。當資本順著價格戰進入供應鏈,除了釜底抽薪掌握資源,還能為投資方與供應商(被投資方)帶來雙贏的財務收益。

  

不過,資本戰仰賴總體的資金實力,這時企業擁有的直接資金與間接資金(能快速變現的資金),就變成交戰時的重要籌碼。


四大旅遊中概股總資金實力大起底


這里的總資金實力,是依各公司財務報表加總直接資金與間接資金所取得的資金量。目前推估攜程可掌握資金超過200億(人民幣),分別約是去哪兒、途牛、藝龍的12倍、8倍、11倍,與競爭者差別頗大(見表一)。



                     資料來源:各公司財報


* 現金為財報項目的Cash and cash equivalents + Restricted cash + Short-term investment(去哪兒加計Funds receivable),為標準一致,途牛與藝龍已公告季報,但本表數據依各公司2014年二季度季報定。


* 可交易股權的市值換算方式,是依2014年11月21日美國股市收盤價,攜程82.8億美元,途牛7.2億美元(數據來自Google Finance);美元對人民幣換算為1:6。


直接資金:這里直接資金指的是現金,以及能隨時變現、高流動性的約當現金,有利於公司因應市場變化,快速進行投資或收購。企業凈利潤或凈虧損最後也會影響現金,但體現較為複雜,這里並不合並計算。但今年在線旅遊公司競爭激烈,預計各公司盈利能力會比2013年差,特別去哪兒上半年已虧損6.03億(去年全年虧損1.87億),推估下半年還會加劇,僅存17.82億的現金,現金耗盡不僅無法對生態圈進行投資,還需向股東再融資,在資本戰的對峙中會很被動。


間接資金:這里間接資金指的是,在不影響獨立經營的前提下,通過與戰略夥伴股權交易,所能取得的資金與戰略資源(這類資金的量最龐大)。由於戰略資源(如Priceline與攜程、攜程與途牛的合作)的價值很難量化,為嚴謹計算,這里就只以計算通過股權交易能取得的資金市值,像Priceline投資攜程是以市值溢價算,溢價的部分在此忽略。在不影響獨立經營的前提下,一般公司能戰略性交易/換股的股份以不超過30%為宜,這里的計算就以30%為基礎。


計算美國上市的四間中國旅遊企業可以發現:攜程扣除Priceline的10%持股,約還有20%的股份可以作為間接資金;途牛扣除攜程約5%持股,約還有25%的股份可以作為間接資金。去哪兒跟藝龍已分別被百度及Expedia控股,這類公司增發釋股取得間接資金的難度比較大,一方面因為本身沒有董事會的決定權,必須經由控股母公司決定;另一方面,除非百度、Expedia決定放棄去哪兒、藝龍的經營權,否則會阻礙戰略夥伴的投資意願,但即便百度、Expedia願意拋股,拋股利益也是歸屬母公司,與被投資的子公司無關,無助於壯大資金規模。


錢不是萬能,但可以帶來機會


在理解價格戰術的表象後,還可以從兩個方面挖掘資本的影響力,這對預期去哪兒跟攜程的捉對廝殺,甚至在線旅遊的格局轉變上,有重大的幫助。


寸金“能”買寸光陰:最明顯的例子是攜程在B2B領域的相關投資。B2B領域是資源的概念,可以細化成B2B平臺(資源的廣度)與B2B批發商(資源的深度)。雖然旅遊資源大體是供過於求的,但是特定範疇的旅遊資源則是稀缺的。比如在高星酒店領域中,酒店的客房庫存本身不稀缺,但是酒店願意釋放的低價庫存本身是稀缺的;再從組團遊領域來看,一般旅遊目的地的低價機票處於稀缺。


價格戰一般也容易使C端平臺與B端批發商處於對立的態勢。如果能以投資化解這個問題,能更快速為平臺商戶打通批發商的低價產品,並以自身流量與資源輔助B2B平臺擴大業務範圍,就更能打造雙贏的合作關系。這類合作上,攜程通過華遠與酒店B2B領域的投資,走得非常靠前。


資源上的孤立戰爭:在線旅遊業是流量與資源的遊戲,價格戰背後是將消費者需求打造成自己生態圈的閉環。攜程通過C端(同程、途牛等)的投資,綁定了消費者的需求出口(根據公開信息,途牛與同程的現付酒店都使用攜程資源);同時通過B端的投資,裂解競爭對手的低價產品閉環,兩者都能大幅削弱去哪兒作為平臺的渠道價值。


孤立戰術基本違反企業多渠道最大化銷售的商業邏輯,所以原則上不需要做得很徹底,做得徹底也違反被投資對象的分銷利益。對攜程來說,基本上只要保證去哪兒不會有最低價,至少不會是唯一的最低價,同時在庫存的使用上攜程優先,並且適當的在競合中順水推舟即可。攜程既有的服務體系,理論上要做好其它該做的事。近期如家集團下架去哪兒,應該可以理解為這部分的成效。


200億到400億的杠桿影響力

  

資本戰能積累的戰力,基本體現在對被投資公司的影響力。對被投資對象控股固然可以有絕對的影響力,但也可能因股權稀釋而讓創始團隊喪失動力。

  

對於攜程如何最大化戰略效果,可以參考該公司CEO梁建章的發言,近年梁曾多次提到積極投資好的創業團隊,但不強調控股,僅僅是“財務投資”。但值得註意的背景是,以今年二季度來說,推估攜程一個季度能銷售的機票與酒店的人次,各超過1000萬的量級,三季度甚至可能逼近或超過2000萬,如此龐大的量級以及所衍生出的細分市場需求,足以打造一個巨大的閉環生態圈,覆蓋到所有被投資公司(所謂攜程系)的資源。這個龐大需求的創造與滿足,足以讓攜程以不控股的“財務投資”發揮控股般的影響力。

  

同程與途牛就是很好的例子(外傳攜程投資同程30%,投資途牛不到5%,對雙方都不控股)。如果不控股就能發揮控股的影響力,攜程手上的200億相當於可以發揮400億以上的杠桿價值(原本要控股必須要有50%以上的股份,現在只要20%到30%即可,相當於2倍的杠桿)。

  

相對於攜程,去哪兒CSO趙軼璐曾表明,去哪兒網不做財務投資,只做戰略投資,首個投資案則是與中國市場無涉的東南亞打車應用GrabTaxi。雖然不清楚去哪兒的資本戰略是因為被攜程在中國孤立被迫所致,還是真正認為控股才能發揮影響力,但從這個角度來看,去哪兒在資金有限的前提下,應對攜程的杠桿施力將面對更大的挑戰。


“攜去”資本戰牽動旅遊創業圈資金熱情


在攜程走向平臺化,去哪兒走向OTA化的過程中,雙方的資本戰略也影響了在線旅遊業的創業方向。資金有限,去哪兒目前的投資較為單調;但從年報與公告來看,攜程這兩年在各個旅遊細分市場投資了多個項目,這些外部資本戰略與內部創業機制結合,快速的以平臺化形式深化了在細分市場的布局,同時也牽動了風投與私募對旅遊創業圈的資金熱情(表二),並帶動了產業變現要求與洗牌速度。攜程與去哪兒最後的勝敗也許並不重要,中國的細分市場創業者已在這場資本戰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取得了國際水平的競爭力。(來自虎嗅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544

「外國勢力」揭A股底牌


2015-07-16  NM

過去一星期,股民不會忘記:

上週三港股隨A股插水二千點,翌日V形反彈再企番穩,完美演繹一次「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

香港股市,成也A股、敗也A股。

A股「暴力救市」,已淪為國際笑話。其一舉一動,「成功」提升至國際層面關注。

本刊找來多位知名的國際投資者及學者,剖析A股及港股走勢。其中著有《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漫步華爾街)》的投資大師Burton G. Malkiel,回覆本刊指:「A股會繼續波動。」

而有「末日博士」之稱的投資者Marc Faber(麥嘉華)亦揚言:「A股已見頂。」就算港股亦無大升誘因。

著有四十年來最暢銷股票書《漫步華爾街》、現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的Burton G.Malkiel,近年亦有研究中國經濟。他接受本刊訪問,認為A股未來將繼續波動,「A股的暴跌,需要以過去幾個月暴升的角度來理解。即使跌至近日低 位,A股仍比過去一年大幅上升。和所有高增長的新興市場一樣,不論有無政府干預,A股未來將繼續波動。我認為中國應逐漸向外國投資者開放市場,這有助中國 成為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

至於「末日博士」麥嘉華,於一個多月前己警告A股會回落,跌幅達三至四成。當時「大時代」還在瘋狂上演,話音未落,A股突然崩圍,現只靠中央「暴力」撐 住。本週一,身在泰國的麥嘉華接受本刊記者電話訪問,認為A股不會再大升:「A股已經見頂!即使不會回落到今年低位,但往後只會繼續打橫行。」他指六星期 前,已把手持的一隻中國保險股放掉。

外資卻步

其實麥嘉華在去年中,A股這趟最後升浪前,已建議投資者買A股。他說:「中國樓市見頂,國內人把錢由樓市轉去股市,加上過去外資手上的A股比例一直偏低, 亦開始進入中國市場,之後A股一直升,但最後變得太投機性,過分槓桿,令股價直線上升。」最終政府出手去槓桿化觸發A股大跌,「外資已看到中國出現信貸泡 沫,加上中國經濟放緩,他們現在投資中國會特別小心,寧投資歐洲、美國、日本,但中國呢?現階段興趣不大。」在股災影響下,麥嘉華亦肯定地指人民幣難逃貶 值命運,「雖然中國政府唔想,但經濟疲弱,他一定要讓貨幣貶值。」麥嘉華是著名經濟學家,他曾定居香港,對中港股市素有研究。他深信「逆向投資論」,故被 傳媒冠上「末日博士」的稱號。當眾人認為香港股票現價抵買,他認為港股價格只算合理,「唔可以話平,只係合理。但我看不到港股有大升的誘因,我手上只有少 少港股。」他認為硬要現階段投資中港股票,可選銀行股或賭業股,「我當然知道銀行的問題所在,但他們的股價真的一點都不貴,另外就是賭業股,已經跌到一個 可買入的水平。」

持美元自保

本週一,希臘與歐盟達成新的債務協議,但麥嘉華認為不是真正解決了問題,「情況就像是kick the can down the road(拖延時間)。」另一方面,他認為美國經濟根本未完全復甦,問題多多,故很懷疑今年九月,美國是否會如期加息。他指全球經濟將會下滑,現時各地都 出現泡沫。哪究竟投資者如何自保?麥嘉華說:「其實我不喜歡貨幣,但可以說美元已經再無下跌空間、歐元超賣,日圓亦會向上升,雖然不會大升。而我較喜歡貴 金屬,好像金和銀。」過去內地政府,一直希望將A股搬上國際舞台,惟過去幾星期「暴力」救市,將A股制度荒謬之處,赤裸表露出來,最終憑此登上「國際頭 條」。有買了A股的外國基金經理呻:「以為A股有好大發展空間,但中央亂出招後,資金被套住了!」最新發展,是千多隻停牌避難的股票,陸續復牌,但理由千 奇百趣。如廣州發展(600098),因計劃收購一間公司而停牌,但翌日發現原來「對方主管不同意」,於是復牌。海潤光伏(600401)因公司涉及重大 事項停牌,經一天核實後,發現搞錯,重大事項原來「屬日常經營業務」,於是又復牌。

規則亂來

原來部分在香港有業務的內地券商,亦一樣亂咁來。一名不願透露身份的建材貿易公司老闆,透過招商證券持有四千多萬元人民幣A股,他向本刊投訴,上週無啦啦 「被斬倉」,他憶述:「我以往用現金投資A股,去年底被券商建議,透過一比一融資(孖展)來買股票,於是以二千萬本金借二千萬元。結果,卻是噩夢的開 始。」他透過孖展炒A股約半年,股票價值由四千萬升至約四千四百萬元,到七月初股災爆發,開始虧蝕,「我在七月七日晚收到信息,我的戶口保證金額跌至 115%水平,穿了120%的平倉水平,證券行叫我明天(八日)開市前存錢(補倉)就能避免斬倉。」他翌日早上八時四十五分透過網上銀行轉賬,跟着發現在 招商的網上證券戶口,竟然不能登入,緊接經紀致電向他表示,他的貨已自動排隊進行平倉。事有蹺蹊,他親自跑到深圳證券行,發現有眾多散戶同樣在現場排隊: 「很多人都是來跟進賬戶的錢,但只得兩個職員招呼,未排到我,在大約十時三十二分經紀告知,我已經被平倉。」因此他蝕了一千八百萬元。經翻查賬戶,顯示他 的存款在十時四十五分才到賬。他質疑券商有阿爺指示,預知股市會反彈,所以斬他們倉令股市跌得更深,趁機撈底:「很多朋友在這次自動平倉中,蝕了數百萬至 數千萬元。為什麼當日會有大戶,在每隔十五分鐘就掛出大量買盤?我們這些散戶卻只能被平倉?」他決定停用招商證券的賬戶,「在內地就算投訴追究都無用,不 靠譜!」

A股改革倒退之路

港股也回購

所謂「水退就知邊個冇褲著」,有外資銀行家透露,上週不少大戶被call loan: 「我班內地客,一般用藍籌股去做抵押,再炒中細價垃圾股。可以借到七成,講緊金額係以千萬計。唔好話垃圾股跌到一仆一碌,當日藍籌都跌,被追孖展,唔夠錢 就要斬倉。」記者亦翻查這幾個月資料,發現在大牛市、股價近頂期間,有上市公司大股東,把股票抵押借錢。賣減肥茶的碧生源(926),大股東兼主席趙一 弘,於五月中公布抵押九億多股,佔已發行股份一半,部分表明用作增持公司股票。當時股價約一元,但股災日該股股價一度跌至六毫半,下跌三成多。「通常當股 價下跌兩、三成,就要補倉,如果再跌多啲可能被斬倉。」一名行內人說。不過碧生源在股災翌日即發公告,宣布「盈喜」,指預期淨利潤會上升超過一倍,其股價 其後V形反彈,避過一劫。至於近年狂發永久債券(perpetual bonds)、部分息率高達九至十二釐的恒大地產(3333),亦於大跌日斥資十四億元回購股份,翌日再加碼一點五億元。上週三多達五十間香港上市公司進 行回購,其中最大規劃是海通證券(6837),宣布斥資二百多億,回購公司A、H股票。上週該股被主要股東大手拋售,套現六十八億元。而內險公司如中國財 險及中國人壽等,都承諾不減持公司股票。上市不久的廣發證券(1776),上週甚至發公告指旗下員工「眾志成城」,自願籌十億增持公司股票。不過,大部分 企業的「不沽貨」聲明,只維持半年,「禁售期」過後股價會否打回原形,是為隱憂。而不少公司利用出售購股權計劃,顯示管理層對公司的信心,但他日購股權被 行使,不但影響股價,亦攤薄每股盈利。到了水退的時候,便知邊個「無褲著」。

波動市策略

要在波動市中搵食,可以參考楊國佳的玩法。家族擁有數百億元工廈、商廈及地鋪作收租的工廈小王子楊國佳,由於每月有穩定租金落袋,從金融市場搵食才是他 「正職」,六月底因要返加拿大巡視當地業務,預先與投行高盛簽訂兩張睇淡式結構產品decumulator,相關股票仍是他鍾情的平安保險(2318)和 中石化(386);上機前他說:「個市基本因素唔係好,所以我同佢玩decumulator。」當他在加拿大公幹時,港股已發軟蹄,其平安保險 decumulator即發揮跌市有錢賺本色,條件是如平保股價低於$119.658,楊國佳可以每股$140.8407沽貨,他在加拿大時,平保股價 在$105徘徊,即每日可賺$35,848,但平保股價後來跌穿knock-out(中止)價$101.332,這張合約便玩完,然而七月初返港,股市出 現崩圍,及至上週三暴跌二千點時,他當時說:「我有好多浸decumulator之前做落,家陣咪係咁掟貨囉。」

他預期股市未來會再升到你唔信,然後再跌鑊更甘,「我收到料有好多外資鬼佬揸咗好多option(期權),班友想刀仔鋸大樹,用少少premium期權 金,個市大升就大賺一筆,就算跌咪輸粒糖。大鱷一定會推番個市上去,如果唔係邊有大茶飯吔。」然而市場上到底有多少期權在活躍交易難以估量,期權由發行商 開盤,銀行只作為中間人,透明度低,在市場波動(volatility)時產生放大效應。楊國佳特別提到股神畢菲特最近在年報上提及Volatility is far from synonymous with risk. Popular formulas that equate the two lead students, investors and CEO astray.(意謂波動不等如風險,坊間把兩者畫上等號是誤導學生、投資者甚至企業行政總裁)「家陣經濟係唔好,除咗公用股可以之外,其他公司冇乜實質 增長可以穩定咁向股東派吓息,個市谷上谷落只係虛火,純粹資金主導,放啲資訊出來炒,我自己都『十五個吊桶』——七上八落呀。」他還預計股市大冧後,會反 映在實體經濟之上,即使自己有物業收租也難保不會殺埋身,「到時啲租客冇生意,唔係個個好似過氣港姐譚小環開魚蛋檔,日日有咁上下現金流先頂得住租金,頂 唔住嘅租客隨時退租或要求減租,到時我都蛇見硫黃腳仔軟o架!」

短期睇淡 長線不差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名譽教授,曾獲邀到中國,出任經濟改革開放顧問的鄒至莊教授,回覆本刊指:「現在(上證指數)的P/E ratio大約19。從股票的基本價格看是不高的。上海股市的P/E ratio過去波動很大。在2007年P/E ratio高至70。在過去十年的P/E ratio常比19高。現在買進是值得的,當然幾個月後,股價可能還會下降。但是從長遠投資的觀點看,現在買進上海的股票是不會虧本。」至於奧地利學派的 美國經濟學家、現為Mises Institute資深學人的Dr. Mark Thornton則認為,內地股災可能會持續。他向本刊指:「中國政府採取了巨大措施,令股市產生泡沫並屹立不倒,但市場改革令人非常失望。政府干預是市 場改革的對立面,市場要反映現實,就需要自由地上升和下跌。今次措施強大而顯著,但內地股災已經發生,並有可能持續,因為金融嚴重失衡,加上不良債務將會 影響貨幣政策、國有銀行和政府的GDP目標。我預期有更多的措施例如減息、強制回購等。未來幾年,中國股市將有顯著的動盪,但隨着中國中產階級的重要性冒 起,我預期中國長遠仍是世界經濟強國樞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341

揭「啤殼集團」底牌


2015-10-22  NM


香港股市陰晴不定,但近日上市的創業板新股,卻一枝獨秀,如建築股應力控股(8141)及立基工程 (8369),首日掛牌就升幾十倍。本刊調查發現,連同這兩家公司,一年多內竟有七間建築公司上市,大都是配售。巧合地,保薦人都是一間叫大有融資的公 司。當中的法律顧問,又大都沿用律師龍炳坤。就連請的獨立非執董,來來去去都是同一批人!年薪最平十二萬。這些公司無論性質、重組過程、盈利模式,都很相 近,猶如「啤」出來。市場人士指出,「啤殼集團」有首腦、有班底,通常出公海摸着酒杯底搵老闆。而建築股無甚固定資產,殼夠乾淨易賣出,一賺兩億!如此明 目張膽的行徑,已引起了證監會注意。

近日證監會主席唐家成,以及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皆表示非常關注「啤殼」情況。過往,一間公司要上市,成本不菲,尤其律師及保薦人,收費過千萬, 故有資格上市的公司,皆屬行業龍頭,集資額不會低,盈利還有番「咁上下」。不過,近年玩法已經改變,只因殼股有價,價錢還要是二至五億。一名中小型租務公 司老闆向本刊透露,曾有中間人向他招手,出資讓他上市,「有人約我上遊艇出到公海咁滯,搏無人聽到,摸住紅酒杯,話幫我出埋錢。佢哋有團隊一條龍去搞,到 賣殼時才七三或者六四分賬。如果最後上唔到市,只需俾番一半行政費。」

大有七子上市

簡單而言,一經上市,就是「小本生大利」的生意。掛牌期間,股價還高高低低,把握到時機賣股就是贏家。本刊循這一年上市的新股追查,近日升幅最誇張的非立 基控股莫屬。立基配售價每股0.25元,曾大升五十八倍。收市報5元,仍升了十九倍!收市前一分鐘,更有人大膽掛出14.88元盤價。除了立基外,另外幾 隻新股表現一樣亮麗,如應力控股及豐展控股(8248),首日掛牌都大升廿多倍,令市場人士側目。比較起來,這些股票竟有共通點,包括:以配售形式(即不 發新股)上市、同為建築股、而保薦人都是大有融資。過去一年有多,共有七間建築相關的公司上市,均由大有融資擔任保薦人(被稱為「大有七子」),實力可謂 超乎同行。這間大有融資的股東為蕭永禧、黎家柱及李瑞恩,寫字樓在金鐘海富中心。去年中大有融資想替一家叫創新家具國際的公司申請上市但被駁回,更被港交 所公開「貼堂」。其保薦的公司,質素似乎相當參差。

同一間律師樓

本刊試圖追查這些公司的其他共同點,挖出背後團隊,結果再發現這七家建築股中,竟有三間,包括震昇工程(2277)、KSL Holdings(8170)及朝威控股(8059),都由一家叫龍炳坤、楊永安的律師行擔任顧問。這間律師樓近年「戰績彪炳」,早前股價爆升的宏基集團 (1718)及前進集團(1499),兩隻建築股都由其負責擔任法律顧問。這家律師樓在中環怡和大廈,龍炳坤報住豪宅貝沙灣。再翻閱年報,巧合的是,多間 由龍炳坤負責的上市公司,非執董幾乎是同一班人。名字出現得最多的叫林誠光,資料顯示他分別擔任「大有七子」其中三間的獨立非執董,另外他又擔任冠輝保安 (8315)、金彩控股(1250)等多間上市公司非執董。這幾間公司都是由龍炳坤擔任法律顧問,兩人可謂合作無間。林誠光是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教 授,本刊致電其辦公室,問他為何一次過做這麼多間公司非執董,他最初說:「唔……我不願回應。」但聽到記者質疑這些公司有「啤殼」之嫌,他十分緊張地回應 指:「佢哋係非常正當的公司,經過聯交所審批,我作為學者、教授,係俾知識佢哋啫!」林誠光現擔任七間上市公司非執董,每間年薪只是十二至十五萬不等,但 小數怕長計,年薪可達百萬!除林誠光外,一個叫何昊洺的名字,亦分別擔任剛上市的四間「龍氏」處理的建築股旗下非執董;羅耀昇及陳仲戟,亦多次出現在龍氏 負責的新股非執董名單上。

部署賣殼

而這些公司的股票公眾持有人,又大多恰恰是百多個,剛好符合港交所的一百人要求。一名市場人士說:「港交所淨係要求一百個公眾股東。佢哋會唔會咁得閒,同 你搵一千個人嚟呢?」如立基控股,三點二億股股份中,只合共分予一百一十二位人士,而當中九成九以上由二十五位承配人接貨。股票一上市後,原形畢露。 KSL Holdings上市後,便被證監會指其股權高度集中。港交所對創業板公司的上市要求較鬆,無須盈利記錄,過去兩年透過經營業務所賺的淨現金流入最少兩千 萬。而這些公司剛好達到要求,不過多也不會少。市場人士指,「啤殼集團」通常一條龍運作。玩法是團隊會安排好人頭及所需程序;庄家會圍飛嘜高股價賺錢,再 散貨,上市初期先賺一浸;日後成功賣殼,再賺殼價兩億。背後團隊「雙重享受」,賺兩次錢。事實上,部分過了半年禁售期的新股,已賣股部署賣殼。震昇工程大 股東,今年先後配售及減持公司共二成四股份。

啤殼新股陸續有來

本刊再翻查港交所文件,發現尚有四間建築公司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打算在創業板上市,包括德運控股、滿築控股、Fraser Holding及迅達物流。當中有三間又是由大有融資及龍炳坤、楊永安律師行負責。其中訊達物流,由龍炳坤與興業僑豐擔任保薦人,但公司的非執董都是同一 班底。打開他們的文件,發現「平民」味道甚濃,做地基工程公司德運控股、股東劉偉楷報住青衣灝景灣。公司一○年才成立,過往只完成了四十多單工程,連同工 人只有一百個員工。另一間迅達物流,主要用中型貨車運送建築材料,主要資產包括有四十五架吊臂車及二十四架夾斗車。記者登入其網站,網站尚在「under construction」,阿媽說過:「小時唔讀書,大時做運輸。」但在現時的上市制度下,只要「砌」夠現金流就可以上市,做運輸一樣可以「出人頭 地」。一名建築行內資深人士:「好多建築公司都係茄喱啡!平時搵唔到錢o架。同你講,好多建築商平時的毛利只有百分之三,有人同佢講一次過賺幾億喎,仲唔 仆到去?搵建築商最好,我哋無乜資產o架咋,賣殼時乾淨利落。」他指要搵收入很容易,「點砌呢?呢行生意多數價低者得,佢哋係咁用低價搶標,甚至蝕住嚟 做,一單生意蝕一千萬,賣咗殼,乜都返嚟啦。我哋都好嬲呀,生意俾佢哋搶晒。」他說由於很多建築商都搵二判去做,故出蠱惑更容易,「你二億接單嘢,你話一 億七判俾二判,你表面咪賺三千萬囉,但其實二判係蝕住做o架。」

庄家出資上市

本週一,記者前往龍炳坤及楊永安位於怡和大廈的辦公室,接待處上方竟掛滿近百間公司的名牌,當中包括近日上市的公司。秘書指兩人外出開會,之後會回覆,但 截稿前仍未回覆。事實上,龍、楊包辦上市一條龍,除了擔任法律顧問,一二年多間在香港沒有業務的內地公司來港上市,兩人會借出公司地址予這些上市公司掛 單,如中盛資源(2623)、深圳中航(161)及江晨(1069)等。翻查公司註冊處資料,兩人早年還成立秘書公司,為經手上市的公司提供秘書服務,滴 水不漏。近年在創業板上市的公司愈來愈多,一○年只有七間,今年年內已經有二十七間,另外還有近三十多間在排隊,當中大部分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公司。事實 上,港交所向創業板公司收取的費用,因應該公司市值計算,但最貴都是每間收二十萬,似乎港交所為「交數」,懶理上市公司質素。證據確鑿的話,會否做嘢呢 又?

啤殼一條龍

撰文:梁佩均攝影、攝錄:陳浩樂資料:黃詠茵插圖:劉志誠[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154

揭富豪鋤D會交易底牌


2016-01-06  NM

以彤叔為首、在富豪圈子無人不識的「鋤D會」,最近再度活躍起來。這一轉牌局,賭枱換成金融市場,「注碼」累積超過八百億元,亦是「鋤D會」成立以來,最大的一鋪牌。牌腳之一,恆大(3333)主席許家印,先以一百二十五億元(港元,下同)向劉鑾雄(大劉)的華人置業(127)買入物業,又再以超過四百億元,向主持牌局的彤叔接班人、新世界(17)主席鄭家純(純官)接貨;閃電手前後不到兩個月。 鋤D從來是「零和」遊戲,但今次幾位牌友都能各取所需。一名「鋤D會」牌友道出箇中玄機:「生意人,無恩無仇,大家眼中只有利益!唔排除係對數,私人欠嘅利息,用公司錢支付。」鋤D腳牌面、牌底,原來盤算的是兩條數。 過往牌局的大佬是純官,但今次主角卻是許家印。三位主力牌友加上「戥腳」的中渝置地(1224)主席張松橋,由去年六月開始埋枱,注碼一鋪比一鋪大。到十二月,牌局進入高潮,一個月的交易注碼已超過五百億元。玩足半年,四名牌友均笑逐顏開。這場看似沒有輸家的牌局,究竟玩的是什麼把戲?揭開各牌友的牌底,便一清二楚。 谷資產借錢許家印 牌面許家印是今次賭局下注最多的人,其旗艦恆大地產先後斥資超過七百億元,向三名牌友,買入多個內地地產項目及香港商廈。同時,於十二月,向純官及張松橋等人發行十五億美元的永久證券,即變相由二人幫許家印找數。 牌底恆大出名債台高築,單是一年內要償還的負債便達一千多億元人民幣,但仍大灑金錢,看似不合理,但這正是恆大及許家印賴以生存及慣用的伎倆。去年,恆大一邊做「大花筒」,另一邊密密吸水找數。年初先發行十億美元,利息高達十二釐的票據。五月底,再以每股$5.67配股集資四十六億元,較當時股價大折讓達一成八。之後再於內地瘋狂舉債,吸水四百億人仔。恆大全年合共吸水近六百億港元,而向牌友購入的資產,大部分都可以分期付款,只需給首期,絕對夠找數有突。有基金經理表示,許家印向純官買資產,不但可以分期,更獲純官幫手科水,交易手法屬市場罕見。「通常都係賣出街冇人要,或比市價高嘅資產,先會咁做。」他表示,恆大買入資產,動機是讓公司在內地借「平錢」。「依家內地發企業債,息口只係五釐幾,但總發債額唔可以超過淨資產嘅四成。恆大將買返來嘅項目放入內地公司,谷大資產,用來借平錢。同時,又再用香港上市公司發債。買一百元嘅嘢,隨時可煲大兩倍。」另外,有資深會計師表示,恆大瘋買資產是「冇得揀」,「公司公布的負債比率(淨負債除以股東應佔權益)不到百分之九十,但其實撇除永續證券等,恆大真正嘅負債比率接近百分之七百!年年債冚債,如果佢唔繼續吹大個波(生意),收入冇增加,就好難再發債。」他表示,近年恆大不斷發永續(永久)證券(perpetual securities)吸水,因為永續證券在資本賬上,是計入權益,而不是債務,故不會泵大其負債比率,而永續證券需要有資產抵押。「一般永續證券不會有固定派息,但恆大十二月發嘅業績報告卻寫明派息率及派發日期,明顯係債,不可以放入權益,咁樣偷雞法,小股東要留意下次公布嘅全年業績。」 要錢唔要貨鄭家純 牌面坐在許家印對家的,主要是純官。去年十二月初,許家印先以一百六十多億元,向新世界中國買入武漢、惠陽、海口的地產項目權益。月底,再加碼,斥資二百四十多億元,向新世界中國及周大福企業,買入貴陽、成都、青島、上海及北京多個內地項目。同時,新世界發展及新世界中國合共認購恆大發行的九億美元永久證券,利息高達九釐。 牌底兩次出售項目,市場普遍認為作價優厚,明益純官。事實上,第一次出售資產,三個項目均以高溢價出售,其中武漢及海口項目的溢價分別高達3.54倍及81%,新世界中國料淨賺五十四億六千萬元。第二次交易,貴陽項目溢價亦高達49%,而新世界發展從交易中可獲得的收益淨額近十五億元。即係唔使辛苦賣樓,即時有錢回籠。一名純官的朋友指:「純官一向急躁,一直不滿意新中賣樓嘅速度,團隊唔夠效率。幾年先做一個project,但恆大幾個月已做一個。自己賣要賣咁耐,寧願好價賣俾人。」根據新中一五年年報,截至去年六月底,純利三十三億元,按年下跌28.6%。交易後,本週一新中連同新世界發展(17)停牌,傳出私有化。而恆大截至去年六月底的中期業績,純利升近33%至九十四億元人民幣,拋離其他內房股。恆大高價幫新中接貨,正中純官下懷。而純官買入的永續證券,原是七釐息的可換股證券,不到一星期,卻改為九釐息的永續證券,可見純官終於「醒番鋪」,不再上身,寧願每年「印印腳」,收取十億元高息。 候機再攞番劉鑾雄 牌面同樣坐在賭枱的,還有大劉。去年七月及十月,華置先後透過出售內地項目予恆大,收取八十多億元。到十一月,再以天價一百二十五億元,向恆大出售灣仔美國萬通銀行大廈,呎價逾三萬六千元,成交價及呎價均創下香港商廈交易的最高紀錄。三次交易,華置合共套現超過二百億元。 牌底去年大劉先後購入The ONE商場、皇室堡等華置物業,公司大派特別股息,令大劉近乎半價取得數百億資產。以大劉一貫伎倆,數年後高價即回華置亦不出奇。此招許家印便曾效法:一一年內地樓市低迷,華置斥五億美金買入恆大一個項目,翌年以同價轉售予日本基金,去年恆大再以五點五億買回。雖然蝕錢,但恆大在此期間變相有「應急錢」,最終項目亦落回手中。似乎睇淡寫字樓市道的大劉,售後仍租用萬通大廈寫字樓,隨時做回大業主亦說不定!大劉亦好「息」,自恆大上市,大劉一直是恆大債主。一○年大劉曾認購恆大七億五千萬美元優先票據,年利率達一成三;當年供樓息口一釐不到。去年票據期滿,計落大劉賺息已袋十六億港元。去年初,恆大發行十億美元票據,市傳大劉食髓知味再認購五億美元。你來我往,大劉深知許家印有幾多「斤兩」,一名富豪好友指:「富豪間都熟知恆大盤數,知道中短期唔會出事,加上有地做抵押,收下高息好放心,但長遠就難講啦!」 戥腳抽水張松橋 牌面去年六月,恆大以七十億港元,買入張松橋旗艦中渝的重慶項目。十二月,中渝出資一億七千萬美元,認購恆大永久證券。 牌底這單交易宣布之時,恆大剛以大折讓價完成配股,集資四十六億元。而恆大買中渝項目的交易作價,不但高於這集資額,甚至遠超當日中渝的五十多億市值,作價高得過分!在鋤D會中,張松橋往往只是「戥腳」角色,普通「D腳」一名,大劉也只是叫他的花名「阿春」。但憑其圓滑及靈活頭腦,近年榮升「核心成員」。去年初,他以五十一億元購入山頂何東花園,令富豪界嘩然;有朋友支持,唔難找數。牌局沒可能永遠只有贏家,沒有輸家。有基金經理表示,「鋤D會」成員背後只想合力「撐住」恆大這個「巨棚」,「當初恆大上到市,都係全靠鋤D會嘅友好出錢出力,如今可說是同坐一條船,無論恆大擴張有幾急,負債有幾高,都冇人想條船沉!」然而,這條船沉時,先知先覺跳船的一樣是這批富豪,屆時小股東就自求多福吧! 撰文:黃菲菲攝影:財經組攝錄:財經組資料:黃詠茵插圖:劉志誠[email protected]

以 彤叔為首、在富豪圈子無人不識的「鋤D會」,最近再度活躍起來。這一轉牌局,賭枱換成金融市場,「注碼」累積超過八百億元,亦是「鋤D會」成立以來,最大 的一鋪牌。牌腳之一,恆大(3333)主席許家印,先以一百二十五億元(港元,下同)向劉鑾雄(大劉)的華人置業(127)買入物業,又再以超過四百億 元,向主持牌局的彤叔接班人、新世界(17)主席鄭家純(純官)接貨;閃電手前後不到兩個月。

鋤D從來是「零和」遊戲,但今次幾位牌友都能各取所需。一名「鋤D會」牌友道出箇中玄機:「生意人,無恩無仇,大家眼中只有利益!唔排除係對數,私人欠嘅利息,用公司錢支付。」鋤D腳牌面、牌底,原來盤算的是兩條數。

過往牌局的大佬是純官,但今次主角卻是許家印。三位主力牌友加上「戥腳」的中渝置地(1224)主席張松橋,由去年六月開始埋枱,注碼一鋪比一鋪大。到十 二月,牌局進入高潮,一個月的交易注碼已超過五百億元。玩足半年,四名牌友均笑逐顏開。這場看似沒有輸家的牌局,究竟玩的是什麼把戲?揭開各牌友的牌底, 便一清二楚。

谷資產借錢許家印

牌面許家印是今次賭局下注最多的人,其旗艦恆大地產先後斥資超過七百億元,向三名牌友,買入多個內地地產項目及香港商廈。同時,於十二月,向純官及張松橋等人發行十五億美元的永久證券,即變相由二人幫許家印找數。

牌底恆大出名債台高築,單是一年內要償還的負債便達一千多億元人民幣,但仍大灑金錢,看似不合理,但這正是恆大及許家印賴以生存及慣用的伎倆。去年,恆大 一邊做「大花筒」,另一邊密密吸水找數。年初先發行十億美元,利息高達十二釐的票據。五月底,再以每股$5.67配股集資四十六億元,較當時股價大折讓達 一成八。之後再於內地瘋狂舉債,吸水四百億人仔。恆大全年合共吸水近六百億港元,而向牌友購入的資產,大部分都可以分期付款,只需給首期,絕對夠找數有 突。有基金經理表示,許家印向純官買資產,不但可以分期,更獲純官幫手科水,交易手法屬市場罕見。「通常都係賣出街冇人要,或比市價高嘅資產,先會咁 做。」他表示,恆大買入資產,動機是讓公司在內地借「平錢」。「依家內地發企業債,息口只係五釐幾,但總發債額唔可以超過淨資產嘅四成。恆大將買返來嘅項 目放入內地公司,谷大資產,用來借平錢。同時,又再用香港上市公司發債。買一百元嘅嘢,隨時可煲大兩倍。」另外,有資深會計師表示,恆大瘋買資產是「冇得 揀」,「公司公布的負債比率(淨負債除以股東應佔權益)不到百分之九十,但其實撇除永續證券等,恆大真正嘅負債比率接近百分之七百!年年債冚債,如果佢唔 繼續吹大個波(生意),收入冇增加,就好難再發債。」他表示,近年恆大不斷發永續(永久)證券(perpetual securities)吸水,因為永續證券在資本賬上,是計入權益,而不是債務,故不會泵大其負債比率,而永續證券需要有資產抵押。「一般永續證券不會有 固定派息,但恆大十二月發嘅業績報告卻寫明派息率及派發日期,明顯係債,不可以放入權益,咁樣偷雞法,小股東要留意下次公布嘅全年業績。」

要錢唔要貨鄭家純

牌面坐在許家印對家的,主要是純官。去年十二月初,許家印先以一百六十多億元,向新世界中國買入武漢、惠陽、海口的地產項目權益。月底,再加碼,斥資二百 四十多億元,向新世界中國及周大福企業,買入貴陽、成都、青島、上海及北京多個內地項目。同時,新世界發展及新世界中國合共認購恆大發行的九億美元永久證 券,利息高達九釐。

牌底兩次出售項目,市場普遍認為作價優厚,明益純官。事實上,第一次出售資產,三個項目均以高溢價出售,其中武漢及海口項目的溢價分別高達3.54倍及 81%,新世界中國料淨賺五十四億六千萬元。第二次交易,貴陽項目溢價亦高達49%,而新世界發展從交易中可獲得的收益淨額近十五億元。即係唔使辛苦賣 樓,即時有錢回籠。一名純官的朋友指:「純官一向急躁,一直不滿意新中賣樓嘅速度,團隊唔夠效率。幾年先做一個project,但恆大幾個月已做一個。自 己賣要賣咁耐,寧願好價賣俾人。」根據新中一五年年報,截至去年六月底,純利三十三億元,按年下跌28.6%。交易後,本週一新中連同新世界發展(17) 停牌,傳出私有化。而恆大截至去年六月底的中期業績,純利升近33%至九十四億元人民幣,拋離其他內房股。恆大高價幫新中接貨,正中純官下懷。而純官買入 的永續證券,原是七釐息的可換股證券,不到一星期,卻改為九釐息的永續證券,可見純官終於「醒番鋪」,不再上身,寧願每年「印印腳」,收取十億元高息。

候機再攞番劉鑾雄

牌面同樣坐在賭枱的,還有大劉。去年七月及十月,華置先後透過出售內地項目予恆大,收取八十多億元。到十一月,再以天價一百二十五億元,向恆大出售灣仔美 國萬通銀行大廈,呎價逾三萬六千元,成交價及呎價均創下香港商廈交易的最高紀錄。三次交易,華置合共套現超過二百億元。

牌底去年大劉先後購入The ONE商場、皇室堡等華置物業,公司大派特別股息,令大劉近乎半價取得數百億資產。以大劉一貫伎倆,數年後高價即回華置亦不出奇。此招許家印便曾效法:一 一年內地樓市低迷,華置斥五億美金買入恆大一個項目,翌年以同價轉售予日本基金,去年恆大再以五點五億買回。雖然蝕錢,但恆大在此期間變相有「應急錢」, 最終項目亦落回手中。似乎睇淡寫字樓市道的大劉,售後仍租用萬通大廈寫字樓,隨時做回大業主亦說不定!大劉亦好「息」,自恆大上市,大劉一直是恆大債主。 一○年大劉曾認購恆大七億五千萬美元優先票據,年利率達一成三;當年供樓息口一釐不到。去年票據期滿,計落大劉賺息已袋十六億港元。去年初,恆大發行十億 美元票據,市傳大劉食髓知味再認購五億美元。你來我往,大劉深知許家印有幾多「斤兩」,一名富豪好友指:「富豪間都熟知恆大盤數,知道中短期唔會出事,加 上有地做抵押,收下高息好放心,但長遠就難講啦!」

戥腳抽水張松橋

牌面去年六月,恆大以七十億港元,買入張松橋旗艦中渝的重慶項目。十二月,中渝出資一億七千萬美元,認購恆大永久證券。

牌底這單交易宣布之時,恆大剛以大折讓價完成配股,集資四十六億元。而恆大買中渝項目的交易作價,不但高於這集資額,甚至遠超當日中渝的五十多億市值,作 價高得過分!在鋤D會中,張松橋往往只是「戥腳」角色,普通「D腳」一名,大劉也只是叫他的花名「阿春」。但憑其圓滑及靈活頭腦,近年榮升「核心成員」。 去年初,他以五十一億元購入山頂何東花園,令富豪界嘩然;有朋友支持,唔難找數。牌局沒可能永遠只有贏家,沒有輸家。有基金經理表示,「鋤D會」成員背後 只想合力「撐住」恆大這個「巨棚」,「當初恆大上到市,都係全靠鋤D會嘅友好出錢出力,如今可說是同坐一條船,無論恆大擴張有幾急,負債有幾高,都冇人想 條船沉!」然而,這條船沉時,先知先覺跳船的一樣是這批富豪,屆時小股東就自求多福吧!

撰文:黃菲菲攝影:財經組攝錄:財經組資料:黃詠茵插圖:劉志誠[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124

歐洲擴大QE 央行掀底牌

2016-03-21  TWM

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在三月十日會議上,意外宣布多種政策工具,強行加大寬鬆;不僅擴大資產購買計畫的規模,也下調歐元區主導利率至零,歐元區隔夜貸款利率和隔夜存款利率也分別降至0.25%和負0.4%。過去幾年,央行政策都是市場強心劑,但經濟久未起色,市場難免認為央行已經「沒招了」,德拉吉坦率地說,歐洲央行今天的決策就是對這種質疑,最完美的回應了。

It allows me to address the other two sources of pessimism as far as central banks are concerned. One is, “Central banks have no ammunition left. Central banks have no policy instruments.” But I think the best answer to this is being given by our decisions today. The third source of pessimism is, “Yes, you are willing to act; yes, you have ammunition. But no matter what, it's going to be ineffective.” We have plenty of data, from growth, to easing financing conditions, to what happened to the credit flows in the euro area since we started taking these measures. So all this was transmitted into a growth recovery.

這讓我想提及另外兩種擔憂央行能力的悲觀想法。一種是,「央行沒有子彈,央行沒有其他政策工具了。」但我想歐洲央行今天的決定,已經給了這個疑慮最好的回答。

另一種悲觀的來源是,「是,你願意行動;是,你有子彈。

但無論如何,這些終會失效。」從開始實施這些手段以來,我們有很多數據,從經濟成長到寬鬆融資環境,甚至到歐元區的信貸流動(都有改善)。

所以,這些都轉變為經濟復甦的動力。

看懂關鍵字

ammunition /amjˋnɪʃn/(a.)

彈藥、軍火

例句:

A good supply of ammunition is important at war.

戰爭時充足的軍火供應很重要。

transmit /transˋmɪt/(v.)

傳送

例句:

There must be a better way of transmitting energy.

一定有更好的傳送能量方法。

撰文 / 蔡曜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205

東京房市新迷你泡沫 攤底牌時候到了 富人猛買新屋避稅 郊區住宅卻賣不動

2016-05-16  TWM

負利率和富人避稅,使得東京公寓大樓的價格不斷走高,甚至超越二00七年的迷你泡沬期,但瓦解的徵兆浮現,泡沫已近尾聲。

東京公寓大樓的價格不斷

走高,已經逼近二00 七年的迷你泡沫期。東京二十三區的新建大樓,價格漲到每平方公尺百萬日圓;也就是說,七十平方公尺(約二十一坪)的新屋就要價七千萬日圓以上(約二一00萬元新台幣),對一般家庭來說,擁有一戶新房簡直遙不可及。

事實上,這樣的價格,已經超過0七年的迷你泡沫期。

根據不動產經濟研究所的資料,首都圈(東京都和鄰近三縣)新建公寓大樓整體的每戶平均價格,0八年至一二年間大致維持在四五00萬日圓上下;一三年度起上揚,一五年度達到五六一七萬日圓,年增率達到一0.四%。東京都二十三區一五年度的新屋均價,則比前一年漲一三.四%,為六八四二萬日圓。

拜房價走高之賜,日本五大綜合不動產業者的公寓大樓部門獲利均轉好。一五年度第三季為止,各公司的住宅部門營業利益率約一二.九%,較前年同期成長一.四個百分點。主因在於,富人購買高價的物件。

三月公告的住宅地公告地

價中,全國最高價落在東京都千代田區的番町一帶。東急不動產正在這裡推案子,平均每坪要七七0萬日圓,每戶要價二億到六億日圓左右,但「幾乎不必打廣告,只靠當地的看板就賣掉了。」

遺產稅調高

富人抱現金不如置產

自從一五年一月遺產稅增

稅以來,越來越多富人覺得與其抱現金,不如購屋。出於節稅目的而購屋的人,資產評估額都以幾千萬日圓為單位在減少,節稅目的幾已達成。一般認為,新建公寓大樓價格還會走高,瑞穗證券公司資深研究員石澤卓志說:「應該還會上漲兩年,只是上漲幅度減緩。」不過,房市已有一些警訊出現。觀察一般受薪家庭容易下手的郊區家庭武住宅,可以發現異狀。郊區物件由於地價便宜,房價總額中,建築物的建設費用占比較高,建材漲價導致售價上漲,超出消費者的購買力,銷售狀況自然不好。

一五年度,首都圈公寓大樓發售戶數比前一年度減少一四.

四%,成為三萬八一三九戶,0九年以來首度跌破四萬戶。

房地產銷售惡化的訊號,從廣告也可以看出來,其中之一是「雙重價格廣告」的復活;也就是在先前的售價上打叉,同時標示打折過後的新售價。這是家電量販店常用的手法,但房地產業者很久沒用這一招了。因為新大樓推案到一半卻降價求售,勢必會引來已經購買的顧客抗議。

一般來說,就算銷售狀況不佳,通常也以附贈家具等方式促銷,盡量避免直接降價。

既降價,還公然打廣告,就證明了銷路大有問題。之前普遍看到這種現象,是在迷你泡沫破滅的0八年,這種廣告手法可說是打價格戰的前兆。

另一方面,負利率政策的影響又如何呢?

在投資用公寓大樓的部

分,影響很大。各報總是刊滿投資用大樓的廣告,由此可見其活絡。但專門銷售整棟投資用公寓大樓的Dear Life社長阿部幸廣認為,「民眾一旦習慣於負利率,期待報酬率會漸漸下滑,價格會漸漸上漲。」

負利率效應

不動產價格上漲難以持續

根據不動產鑑價中常用的

「租金報酬率還原法」,不動產價格可以用「不動產的租金報酬除以期待報酬率」推估。由於負利率政策會讓分母期待報酬率下滑,將會導致不動產價格上漲。

不過,日生基礎研究所主任研究增宮守認為,「只因為低利率,就讓不動產高價正當化的狀況,不會永遠持續下去。」首都圈的出租住宅,二月的每戶平均租金已連續五個月下跌,到達八.五二萬日圓(較前一年同月減少一.六%)。「在投資用住宅的部分,租金沒漲;在自用住宅的部分,購屋者的所得沒漲,假如只有不動產價格繼續在漲,那就是泡沫了。」他提出警告。

辦公大樓市場的泡沫不斷

膨脹,終究會瓦解。雖然不少人認為,上次的迷你泡沫,與利率一再創下歷史新低點的現在,情勢並不相同,但大家確實已意識到,可以算是新武的這個迷你泡沫,正進入攤底牌的階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177

【獨家】美國WTO掀底牌:拒絕12月自動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美國拒絕在12月自動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在當地時間14日的世界貿易組織(WTO)貨幣貿易理事會正式會議上,當中方提醒各方《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下稱《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a)規定將在2016年12月11日到期後,美方首次對中方的聲明作出回應。

美方提出:其一,到期並不意味著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自動授予;其二,中國市場經濟改革尚未達到預期,特別是在鋁業和鋼鐵行業,還存在著產能過剩等問題。

早有端倪

另有海外媒體也報道稱,一位WTO官員表示,美國不會像中國要求的那樣,在12月11日自動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實際上,此種反應早有端倪。今年第一財經記者在日內瓦獨家采訪美國駐WTO大使鵬克(Punke)期間,他就簡單幹脆地對記者表示,不覺得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是可以自動(automatic)獲取的,他還稱,美國做出決定,並不基於日歷上特定的一天。

而在6月初來華出席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S&ED)期間,美國財長雅各布•盧在清華大學的一場論壇上,被問及是否他認為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可以“自動獲得”時,他回答:“市場經濟地位並不是一種自動認可的地位,這將取決於美國商務部進行的分析和評估。”

那麽,《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a)規定到底是怎麽規定的?

該規定指出,在根據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1994第6條和《反傾銷協定》確定價格可比性時,該WTO進口成員應依據下列規則,使用接受調查產業的中國價格或成本,或者使用不依據與中國國內價格或成本進行嚴格比較的方法:

(i)如受調查的生產者能夠明確證明,生產該同類產品的產業在制造、生產和銷售該產品方面具備市場經濟條件,則該WTO進口成員在確定價格可比性時,應使用受調查產業的中國價格或成本;

(ii)如受調查的生產者不能明確證明生產該同類產品的產業在制造、生產和銷售該產品方面具備市場經濟條件,則該WTO進口成員可使用不依據與中國國內價格或成本進行嚴格比較的方法。

(d)一旦中國根據該WTO進口成員的國內法證實其是一個市場經濟體,則(a)項的規定即應終止,但截至加入之日,該WTO進口成員的國內法中須包含有關市場經濟的標準。無論如何,(a)項(ii)目的規定應在加入之日後15年終止。此外,如中國根據該WTO進口成員的證實一特定產業或部門具備市場經濟條件,則(a)項中的非市場經濟條款不得再對該產業或部門適用。

上述規定簡言之,即由於《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a款規定,WTO成員對中國企業進行反傾銷調查確定相關產品價格和成本時可有兩種選擇:一種是采用中國的成本和價格,一種是可以不使用中國成本和價格。

如被調查中國企業能證明其所處行業符合市場經濟條件,WTO進口成員就應用中國的成本和價格;如果中國企業不能證明所處行業具備市場經濟條件,WTO進口成員就可以不用中國的成本和價格。

同時,第15條d款規定,如果某WTO成員認定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則整個a款終止。在任何情況下,a款下第二種情況a(ii)在中國入世15年後終止。這也成稱為“日落條款”。

中方在7月14日的會議上提醒,在12月11日之後,WTO成員應停止對中國使用那些“替代國”反傾銷調查措施,並以中國企業所上報的價格和成本為基礎,定奪傾銷幅度。

中方還敦促那些仍然在使用“替代國”做法的國家及時停止這樣的做法,以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首次陳述為何拒絕

第一財經記者獲悉,美方在應答中首次陳述了兩條為何拒絕自動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原因,中方在隨後也對其進行了駁斥。

美方表示,首先,《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a)(ii)並不要求各成員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在《中國入世議定書》中寫得十分清楚,市場經濟地位完全基於評估“既成事實”,並要考慮每個成員的國內規則。

具體而言,《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a)(ii)規定,只有一個成員的國內法能夠確認中國是市場經濟,那麽第15條(a)才會全部到期。這不同於《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a) (ii)的到期。因此,該到期不能自動要求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承認。

其二,美方表示,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尚未達到期望,特別是在如鋼鐵,鋁等行業,中國存在產能過剩和供大於求問題。

中方:終止“替代國”做法

對上述美方表態,中方回應稱《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a)(ii)到期並不要求成員自動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然而該到期要求各成員消除對中國在反傾銷調查中所使用的具有歧視性做法的法律基礎。

那些在到期日之後仍使用上述替代國做法的國家將違反《WTO反傾銷協議》,且這一問題跟過剩產能問題沒什麽關系。

此前,中方在S&ED期間,多次敦促希望美方如期落實《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規定的承諾。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張向晨在6月6日S&ED期間的吹風會上曾轉述中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在替代國問題方面的關切,高部長還在談話中,表達了中方對美方在對華貿易救濟調查中價格方面使用替代國價格做法的關切。他表示第15條“日落條款”同市場經濟地位無關。中方要求的是,美方按期取消反傾銷替代國做法,希望美方如期履行條約義務,作出正確對選擇。

歐盟:將遵守承諾

目前與美國不同的是,歐盟方面明顯選擇了同中方更加合作共贏的態度。

7月13日,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在北京表示,為應對產能過剩問題,將設置中歐鋼鐵工作組對數據進行確認和檢測,同時歐盟將在7月20日開會討論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

同時,容克在同中方領導人會見時,均表示歐方將遵守承諾,認真討論如期履行《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承擔的義務。

不過歐方的態度也同法規中“但截至加入之日,該WTO進口成員的國內法中須包含有關市場經濟的標準”這一重要規定有關。比利時VBB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歐盟貿易法專家百里斯(JeanFrancoisBellis)在30余年內參與了數百起歐盟反傾銷反補貼案件。他曾在去年歲末的一場歐洲議會關鍵的聽證會上指出,在簽署該協議時,歐盟並沒有在國內法中對市場經濟標準有定義,且時至今日,歐盟也沒有。

“所以歐盟應該對此感到慶幸,中國從來在這方面沒有正式提出過質疑。”百里斯強調,“重要的一點是,即便是歐盟所提出的有關市場經濟地位的5項標準,哪個也不是正式法律文本里的。”

百里斯所揭示的,是實際上中國可以以歐盟在中國入世前沒有關於“市場經濟地位”標準的國內法為由,要求歐盟全部放棄《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a)款的權利要求。

百里斯解釋稱,之所以出現國內法的提法,是因為這本身是中美談判隊伍之間的雙邊談判結果。需要註意的是,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在“市場經濟地位”方面是有長期國內法存在的。

目前歐盟委員會已經就此問題作出了進一步的戰略準備。在6月22日,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與歐盟委員會通過了一項聯合戰略文件,題為“歐盟對華新戰略要素”,該文件為未來5年內的中歐關系做出了籌劃。

在提及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時,上述文件指出,在“《中國入世議定書》中的某些條款即將到期的背景下,歐盟委員會正在分析是否應當在2016年12月之後對華改變反傾銷調查方式,並將在2016年下半年返回(討論)這一議題”。

歐盟委員會還在文件中提到,進一步加強歐盟貿易救濟措施的效力關鍵在於迅速通過歐盟委員會在2013年4月所提出的貿易救濟措施修正草案。

5月12日,歐洲議會在斯特拉斯堡通過了一項決議案,以中國不符合歐盟所設定的五個市場經濟認定標準為理由,強烈拒絕“單邊向中國在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讓步”之外,還呼籲歐盟采取反傾銷措施。

該決議案最終出現以546票贊成、26票反對和77票棄權的結果,呼籲歐盟在“不違反WTO國際法”和“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並采取反傾銷措施”之間尋找平衡並給出提案。

不過由於歐盟特殊的權力機構設置,歐盟委員會本身傾向於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2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