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也來說說「最低工資」 Jay

http://hk.myblog.yahoo.com/jay_cwc/article?mid=1658

無可否認,最低工資之下,低技術工種同文職的月薪差距係接近了,令人反思究竟學歷與金錢回報的關係。

 

我唔知報導者是否有心定無意,行文間嘅感覺是「讀咁多書都無用,不如做保安、清潔,横掂大家待遇差不多。」

 

工作了多年,回頭看自己的工作經歷,我覺得是頗失敗的:無長遠規劃、jumpy、薪金掛帥,所以到現時都係small potatoes。好多時一些看上去不太好的工作,原來郤是一個機會給自己磨練,現在可以說是當旺。

 

無疑,低技術工種薪金是上升了,但另一方面,這些工種有前景嗎?待應還好,但洗碗、掃地等工作有進升途徑嗎?

 

有人會反駁,文職又不見有甚麼所謂的前途喎!我承認,現在社會可以給人「上位」的機會是少了,但並不等於無。工作不同讀書,考試合格便可以升lev,又或者有一個model answer或特定途徑給我們怎樣做。

 

要 發圍,唔係等,好多時看本身有無爭取過。做文員、工程師、測量師也好,做好工作本份可以上位?咪傻啦,僱主只睇你有否利用價值,有嘅咪用高薪或高職位留 你,無嘅就「多你一個唔多,少你一個唔少」。有人做文員得個七、八千一個月、有人可以幾皮嘢,分別係邊?在於你係公司入邊有幾重要!

 

我 估每個打工仔都會有請病假的時候;你可以留意下,當你請病假時,公司的運作有無大影响。就拿自己為例,公司需不時出release,而我是team中唯一 負責呢個過程嘅打工仔,當中所用嘅code同步驟只有我自己先識;所以我放假時會對個team有影响,尤其個人要出release。(我唔係想講我對公司 有幾重要,而係想比個事例大家;況且,我阿head 開始請教我怎去出release,甚至有陣時可以代我做添,所以我都要諗諗辦法)。

 

若果你平時只是一位負責輸入data的文員,我實在找不到理由你與初畢業的學生有什麼分別。相反,除了輸入data,原來你也兼負公司成盤會計嘅「文員」,咁你咪多左一種剛畢業或者有經驗文員嘅優勢,可以吊高嚟賣!

 

回說洗碗、掃地等工種,能嗎?唔係無可能,係機會細好多。

 

資本社會下,僱主都係向錢看,所謂的「良心僱主」只係對比下嘅一種產物。邊個可以幫我賺多d或者慳多d,佢就會越重要。我唔係鼓吹擦鞋,係想話比大家知要適當讓僱主知你係公司嘅重要性,除左有料外,要讓人知先得。

 

其實機會唔止限於文職,基層都有,視乎你有無途徑比你sell自己、你有無去證明自己嘅身價,一切其實都係銷售技巧,只不過唔係貨係你自己咁解啫!

 

說回學歷,學歷只係一張入場劵,去邊?去一個機會多點的工作場所,入左場之後,其功能已經報廢;

 

當初我都會想去讀個master,但後尾就將佢推遲左。因為現實上無一個好大嘅誘因需要用到佢;在我來說,除非為左增進人際關係及學多d嘢外,master 只不過係用錢買回來的一張紙。

 

大學生人工不前,最大原因是學歷上嘅QE造成;甚麼top-up degree、副學士、HD,供應一時大量出現,我想懂點經濟學都知咩叫供需曲線,多左供應叫價力自不然低。要搵得多,咪又回到我上面所講 --- 你如何去sell 自己的獨特及重要性。

 

若你只要求安穩,就要面對現實 --- 工資龜速增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45

最低工資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ckm001/article?mid=49654

香港的法定最低工資條例,已經在本月一日起實施,首個法定最低工資水平是每小時28元,殘疾僱員同樣受到法定最低工資保障,但亦有權選擇進行 生產能力評估,從而釐定他們應有的薪金水平。本來設定最低工資的原意是為了保障低下階層勞工之薪酬,維護低層勞工之尊嚴,並維持低收入人士的生活水平,令 社會更和諧,當勞工薪金上升,也普遍帶旺了各類消費行業,有效提升內需。

但根據近幾天的新聞報導,原來最低工資實行後問題多多。第一是計算最低工資的方法,如果一個工人每天工作9小時,一個月工作26天,有4天假期,以 最低工資28蚊計,每個月月薪就是$28 x 26 x 9 = $6552,不過原來月薪計算的員工,假期都要當有薪計,如果月薪是$6552,時薪只是$28 x 26/30 = $24.3,咁僱主要將月薪加到$5824 x 30/26 = $7560,先合乎最低時薪28蚊的法例規定,那位員工的月薪由$6552加到$7560,加幅15%,當然開心,不過僱主的經營成本就會立即增加,而且 市面上有許多可有可無的工種,例如學徒、暑期工、初級文員等將會消失,其工作會被熟手員工補上,這個最低工資更會帶來連鎖效應,基層勞工工資上漲,工頭、 店長、主任、經理等等,唔大叫加人工先至奇怪,現在法例只保障時薪,但無保障有薪假期與飯鐘錢,許多勞工好可能會由月薪制轉到時薪制,低收入勞工又再變相 被歧視,僱主為了節省成本,只有將兩個熟手工人代替三個生手,未來大量低收入工種或會消失,令低下階層失業問題更加嚴重。最低工資法例問題多多,呢鑊嘢真 係有排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14

大快活與最低工資 PARTIPRAL 派得好

http://partipral-hk.blogspot.com/2011/05/blog-post.html

我以為係舊聞黎, 做乜呢兩日又翻炒? 由於大家樂同大快活相似度極高, 雖然此文屬炒冷飯之作, 但都可以俾個機會大家探討下究竟最低工資對大家樂/大快活影響會有多大.

大家樂2009/2010全年員工人數/開支: 15,000 / 1,186,422,000
大快活2009/2010全年員工人數/開支: 4,400 / 424,155,000

用最粗略既計法, 大家樂員工平均每人每月賺 $6,600; 大快活員工平均每人每月賺 $8,000. 若以每月做28日, 每日做10個鍾, 時薪$28計, 實施最低工資制度下兩者每個員工每月薪金應該最起碼提升至$7,840.....

咦? 提升? 無錯, 大家樂要提升員工月薪至$7,840的話, 才能付合最低工資的要求, 總成本計會增加19%, 即由原本既11.8億提升至14億, 相差2.2億, 正正附合篇新聞入面大家樂主席陳裕光既說法!

而大快活又點呢? 原來根本大快活員工平均月薪早在最低工資要求之上! $8,000 vs $7,840! 新制度實施下, 對大快活既影響可能只係極微不足道!

呢個計算雖然係極粗略, 可能會有好多不足之處, 所以我唔敢講話100%準確, 但我估計實際上出現的誤差唔會太大. 大家樂要因為最低工資而出盈警, 係合情合理的, 因為佢地原本員工開支的確不付合最低工資要求; 但大快活呢? 其實所受既影響只會非常輕微, 原因係佢地一早因為員工成本已經犧牲左部份盈利, 以往大快活俾投資者既形象係營運能力較差 (事實上亦可能係), 但依家反而因為咁, 將來因為最低工資而出現既盈利反差會較細.

當然, 我都唔相信最低工資既立法會永遠整死大家樂, 理據來自最簡單既日常觀察 - 小弟住果附近本來有一間大家樂 + 4間茶記, 但今年2月已經有兩間茶記同時執左笠, 而大家樂就繼續日日逼到爆. 最低工資既實施只會加快汰弱留強, 大企業響最低工資制度下既優勢長遠來講理論上只會越大. 生意做多左, COVER到基本開支 (員工成本) 既機會又大番, 即係最後又會將最低工資既影響完全消化.

自己重倉大快活, 最低工資的問題早已考慮而沒有憂慮, 所持理據亦源此以上數據及理念.今日借此機會再講多少少, 純粹係周日閒聊之作, 亦藉此提醒下大快活股東, 唔好因為最低工資問題而沽貨.

其實最低工資對大快活/大家樂既影響無人會今日先知, 投資市場係具前曕性的, 最低工資通過之日 (舊年7月?) 市場早已將此消息消化哂, 要等今日先講最低工資對兩者的影響其實會太後知後覺. 所有人都知既資訊, 價值幾乎等於零的道理就在於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92

告別低工資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63796&time=2011-05-29&cl=115&page=all

工資持續上漲,使「中國製造」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最新的警告來自波士頓諮詢公司,其2011年5月5日發佈的報告預計,未來五年,隨著美國和中國工資差距逐漸縮小,人們會看到美國市場越來越多的商品將是「美國製造」。

  相比之下,印度將會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提法,則是出現已久。越南、緬甸、柬埔寨等東南亞低勞動力成本國家,也正趁中國面臨招工難之機,抓緊招商引資。

  近年來製造業工人工資的快速上漲,正逐漸改變30年來中國經濟賴以高速增長的基礎——大量廉價勞動力。相對資源稟賦的變化,在帶來轉型陣痛的同時,也尖銳地提出一個無可迴避的問題: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還能維持多久?

  「我沒那麼悲觀,低端的勞動力密集型企業有可能轉移,但轉移的速度和力度都可能比大家想像得小。」花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

  現實情況是,未來幾年,中國一方面會面臨人口老齡化、勞動人口占比見頂回落、工資趨勢性上漲的壓力;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大國規模效應、產業鏈完整、基礎設施優良等優勢將繼續存在。

  在工資水平逐步抬升過程中,中國經濟能否繼續保持強勁的活力,製造業能否繼續保持在全球的競爭力和吸引力,關鍵有二,一是勞動生產率提高能否同 步甚至快於工資增速,二是製造業能否從產業鏈的低端上升至中高端。這一連串問題的解答,也關係到中國能否實現「十二五」期間經濟增長和居民收入增速同步的 目標。

告別低工資時代

「非熟練工人的工資穩定了大概十年,這是不正常的」

  「每次報價,客人都把我罵得要死。有一次我剛報價,客人就說,你從2010年初到現在已經漲了32%。」在浙江寧波設立兩家工廠的台灣玩具企業 Lovely Creations的一位負責人陳小姐深感無奈。她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從去年至今,工資和原料成本都上漲30多個百分點,如果不加價,「拿什麼付員 工薪水和材料款?」

 這是一個全局性的難題。山東費縣大昌紡織有限公司面臨同樣的挑戰。該公司區域經理高永傑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因為工資上漲,每米布得加價10元多,工資在布料漲價中佔了30%,「年輕人不願意幹,現在只有35歲到45歲的還能幹下去,都是從建廠初期就一直在的人。」

  過去30年,源源不斷供給的廉價勞動力,是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動力,也是東部沿海「世界工廠」模式成功的基石。目前,基石正被侵蝕。

  在Lovely Creations的陳小姐看來,整個大改變始於2010年春末夏初的富士康事件。「整個局勢開始失控,工人一直要求加工資」,到2010年末續簽勞動合 同時,工人按照當地政府規定的工資漲幅自己算,「非要加到足額,不然不簽合同」。該公司在寧波的兩家工廠1997年投產,迄今已近15年。

  2010年,幾乎全國所有省份都上調了最低工資。今年一季度,又有13個省份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20.6%。截至3月末,全國月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是深圳市,為1320元。

  然而,只付最低工資是不可能招到工人的。東莞金鑫照明集團總經理助理杜春林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最低工資20%的漲幅,放大到八小時之外和 節假日的加班費後,倍數更大;工作日中的加班,小時工資是最低工資的1.5倍,週末加班是2倍,法定節假日則是3倍,「一個月算下來,人均工資2000元 -3000元。」

  最低工資上調對企業的影響,還包括按照最低工資計算的社會保險相應提高。

  連續的工資上漲導致企業經營困難。浙江友邦集成吊頂公司的一位負責人介紹,嘉興有大約五六百家集成吊頂企業,大部分沒有自身品牌和高端資源,小企業尤其被動,「從去年開始,陸續傳來企業倒閉的消息,估計約10%的企業都幹不下去了。」

  4月26日,中國美國商會發佈的2011年《美國企業在中國》白皮書稱,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勞動力短缺的挑戰,已經成為許多美國在華企業的首要任務。71%的受訪企業認為,工資上漲造成負面影響或重大損害。中國南方的一些美資企業,工人工資漲幅超過50%。

  白皮書認為,勞動力成本及工人離職率上升等問題,削弱了中國保持經濟快速發展,以及保持全球競爭優勢的能力。

  全國範圍內工資快速上漲,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多年來工資漲幅低於勞動生產率提高所致的補償性上漲。野村證券對工業企業勞動生產率的估算顯示,1994年-2008年,勞動生產率年增速20.8%,同期製造業工資年漲幅僅13.2%。

  中國美國商會會長孟克文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非熟練工人的工資穩定了大概十年,這是不正常的。

  本輪工資上漲中,非熟練工人工資漲幅更大,與熟練工人的工資差距逐步縮小。沈明高認為,在工資上漲的開始幾年,補償性上漲肯定會出現,而且勢頭會比較猛。

  這一勢頭可以從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的高速增長中看出。今年一季度,農民工資性收入在去年增長17.9%的基礎上,繼續提速,增長18.9%。

  生活用品以及服務消費價格上漲,也需要工人工資相應提高。「生活物資漲得厲害,工人讓我去超市繞一圈再談工資。」Lovely Creations的陳小姐說。

  「十二五」期間,中國政府提出了「雙同步」的目標,即居民收入增速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者報酬增速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

  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這意味著到2015年,在中國的用人單位需要為新增勞動力成本再支付1.5萬億美元(約合9.8萬億元人民幣),工資持續增長將使勞動力成本佔GDP的比重增加1倍,從目前的15%提高到2015年的30%。

人口紅利消失中

舊的比較優勢沒了,新的比較優勢尚未展現。中國會不會這樣?

  日復一日的工資上漲,許多原本希望盡快熬過寒冬的企業日感前途渺茫。「工資上漲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變化,根源是人口結構變化。」中國美國商會會長孟克文說。

 4月28日國家統計局公佈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印證了此前研究者關於人口增速下降、老齡化加速的預測。2000年以來,人口年均增長率為0.57%,比1990年-2000年低0.5個百分點,人口增長率迅速下降。

  其實,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比預期的還要快。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點,0歲-14歲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個 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上升1.91個百分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認為,公佈的數據確認了中國已經越過「劉易斯拐點」,人口紅利窗口期即將關閉。

  分析人口紅利的關鍵指標是人口撫養比,即0-14歲的少兒和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佔15歲至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20世紀70年代以 來,中國少兒撫養比大幅下降,老年撫養比緩慢上升,總撫養比持續下降。這意味著更多的人進入勞動大軍,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持續動力。

  然而,未來幾年,局面將發生逆轉。最新的人口結構數據顯示,中國的總人口撫養比為34%,少兒撫養比為22.3%,老年撫養比為11.9%。而此前聯合國的預測是,到2015年中國少兒撫養比為27%,老年撫養比為13%。可以看出,中國的少兒撫養比下降速度早已明顯地快於聯合國的預測。

  巴曙松認為,老齡化的嚴重程度和後備勞動力的緊缺程度,實際情況都遠比預測更嚴重,預計中國勞動人口存量將於2015年前後開始下降,即確認人口紅利的消失。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預測,中國的人口撫養比將在2013年達到最低點,然後上升,人口紅利喪失。

  華泰聯合證券宏觀分析師陳勇認為,這意味著,單位勞動年齡人口所創造的生產力需要不斷提高,才能彌補人口年齡結構變化所隱含的損失。

  蔡昉擔心,中國會出現「舊的比較優勢沒了,新的比較優勢尚未展現」的局面。由於勞動力短缺、成本上升,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比較優勢將喪失;而 中國當前人均GDP為4000美元,意味著資本積累不夠,加上技術創新有限,資本密集或技術密集型產業都無優勢,因而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

  勞動力供需趨緊、工資成本上升,將是中國的長期趨勢。企業已經感受到招工難和工資上漲相互纏繞的衝擊。《美國企業在中國》白皮書稱,從領導人才 到項目管理者再到熟練技術工人,中國的短缺程度與亞洲其他主要國家相比要更為嚴重,已經對中國吸引新投資以及在華企業的業務擴張形成阻礙。

  不過,國泰君安宏觀分析師汪進認為,撫養比持續回升並不代表中國的勞動力年齡優勢已經喪失。中國特殊的年齡結構,使得現階段中國撫養比遠低於當年日本或韓國撫養比的最低點,即使未來五年撫養比上升,中國撫養比仍處於較低水平。

離開中國嗎?

勞動力成本只是企業決定在哪裡設生產基地的多個因素之一,此外,基礎設施、監管、稅收、勞動力市場靈活性、上下游產業鏈的完整性,都非常重要

  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中國將不再是富有吸引力的製造業基地嗎?

 波士頓諮詢公司的高級合夥人Harold L.Sirkin預計,中國工資將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長,加之人民幣持續升值,再考慮美國工人相對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到2015年,中國製造業的淨勞動 力成本將與美國的水平相當,「未來五年,在美國銷售的企業會減少在中國投資,大家將看到越來越多的產品是美國製造。」

  Sirkin算了一筆賬,考慮美國相對較高的勞動生產率,上海等地工人工資,僅比美國一些人力成本低的州便宜30%。由於工資在總成本中佔約 20%-30%,甚至在考慮庫存和運輸之前,中國製造只比美國便宜10%-15%;若考慮這些成本,中國產品的總成本優勢會降到個位數,甚至完全被抹掉。

  他認為,美國的密西西比州、南加利福尼亞州和阿拉巴馬州等,有望成為供給美國市場的低成本製造業基地。

  不過,沈明高與之看法不同,他稱,2008年中國製造業勞動力成本僅為美國的8%,即便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長,達到美國的水平也需要較長時間。

  在中國外貿企業中佔比相當高的港資、台資企業,更多地把目光投向東南亞國家。去年6月,富士康國際董事長兼行政總裁陳偉良稱,在考慮將部分廠房搬到內地北部的同時,也考慮搬往印度和越南。

  「去其他成本更低的地方,差不多是必須的。」香港裕元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投資者關係總監岑立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對於做OEM代工生意的 企業,關鍵是看客戶的需求,有的客戶要求一定要找成本更低的工廠,有的則重視產品質量和對交貨時間的控制。「具體什麼時候轉移,要看中國工資上漲以及人民 幣升值速度有多快。」

  裕元集團是全球最大的品牌運動鞋製造商,為耐克、阿迪達斯等多個品牌代工生產,目前有約50%的生產規模在中國,打算在越南、印尼、柬埔寨等地投資設立工廠,逐步降低在中國的產能比重。

  江蘇華芳集團毛紡織染有限公司銷售經理楊光擔心,東部沿海勞動力密集型的企業要往中西部遷移,或者「將來要發展東南亞,他們勞動力更便宜。」

  東南亞的真實情況如何呢?

  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2010年8月的調查顯示,2010年二季度,泰國熟練工人工資的中位數是258.16美元/月,半熟練工人是229.81美元/月,非熟練工人是183.85美元/月。2011年1月1日開始,泰國最低日工資平均上漲6.7%。

  越南、柬埔寨、印尼等國的勞動力更便宜。國際勞工組織統計顯示,從購買力平價看,越南工人工資是85美元/月,印尼是148美元/月。柬埔寨服裝製造商協會(GMAC)規定,2010年10月1日至2014年,柬埔寨紡織、服裝和製鞋企業的最低月工資為61美元。

  按照當前匯率算,深圳最低月工資折合約190美元,企業實際需要支付的工資則會超過350美元。

  由於數據的侷限性,關於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工資成本的比較並不十分嚴謹。但基本可以看出,僅就薪資水平看,東南亞部分國家比中國更有優勢。

  不過,渣打銀行中國經濟學家王志浩強調,勞動力成本只是企業決定在哪裡設生產基地的多個因素之一,此外,基礎設施、監管、稅收、勞動力市場靈活性、上下游產業鏈的完整性,都非常重要。

  今年初,為蘋果等多個品牌手機提供原件的台灣勝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越南的工廠開工建設,預計投資1.5億美元。該公司財務部副理暨代理發言人李榮興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說,越南的薪資的確更便宜,但越南有自己的問題,主要是基礎設施不像大陸這麼完善。

  台灣Lovely Creations玩具公司對於是否去東南亞設廠比較猶豫,陳小姐主要擔心產業鏈,因為做玩具用料複雜,「如果當地其他材料的配備跟不上,做起來反而比較麻煩。」

  沈明高認為,由於基礎設施不夠完善,且國家規模較小,越南、柬埔寨基本沒有能力吸引某個行業產業鏈的整體搬遷,如果只是產業鏈的某一段轉移過去,對於企業會有其他不便和困難。

  此外,多家企業反映,部分東南亞國家的生產效率不是很高,未必能滿足交貨快、產品質量高的要求。

  Lovely Creations的陳小姐介紹,已經有玩具製造的同行去了越南和柬埔寨,但中國60天做完的訂單在那邊可能要做120天。玩具生產有季節性,一旦誤了時間,最後不得不走空運出口,「運輸費用比省下的工錢還多」。

  美銀美林證券中國經濟學家陸挺認為,部分低工資的東南亞國家還有一些其他問題,如經濟或政局不穩,今年2月越南盾貶值10%,且罷工比較嚴重。

  短期內,預計中國不會出現製造業工廠大規模的外遷。一季度,渣打銀行對80家出口企業進行調查,包括珠三角的香港製造商58家,上海周邊的台資 企業9家,以及13家位於重慶的企業。接受調查企業中,僅有6家企業因為工資上漲考慮離開中國,其中,珠三角4家,上海周邊和重慶各1家。

  王志浩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考慮離開中國的主要是紡織企業,以及一家製鞋企業。

  低勞動力成本並非企業去東南亞國家投資的惟一原因。台灣勝華科技的李榮興說,主要還是跟著下遊客戶走,在越南有客戶,所以考慮在那邊建廠。

  浙江華立集團是泰中羅勇中國工業園區的中方合作者,2006年進入泰國市場。該公司駐泰國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目前泰國工人薪 水基本與江浙地區差不多,加上交通補貼等,約合人民幣2000元-3000元/月,但企業為工人支付的保險之類的費用比國內低三成多,國內企業應支付各類 保險費用大概佔工資額的40%-50%,而泰國企業僅需支付5%-10%。

  目前,已有31家企業入駐泰中羅勇工業園區。上述浙江華立集團駐泰國負責人認為,前往泰國投資的中資企業的直接動因有多種,包括希望原產地多元化,規避貿易壁壘;或者出於企業國際化需要,開拓當地或區域市場;或是著眼於利用當地的資源。

中西部緩衝帶

不能只看東部沿海和中西部的名義工資差異,還要比較勞動生產率高低,再考慮交易成本、流通成本,去中西部並非所有企業的優選

  東南亞國家各有優劣勢,但短期內尚不至於引致中國東南沿海企業大規模外遷。

銀河證券策略分析師秦曉斌認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人力成本更低的國家或地區轉移,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中國應利用東中西部經濟結構的階梯特點,通過部分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的轉移,來替代向國外轉移。

  與東部沿海相比,中西部勞動力成本略低。不過,兩者差距已逐漸縮小,而工人更願意留在離家更近的地方。

  更多的企業選擇遷到中西部,而不是離開中國。渣打銀行調查的9家上海周邊的台資企業中,有8家企業打算在中國境內建立多元化生產基地。

  總部位於溫州的人民電器集團西北辦事處副主任周仕昆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該公司已經在南昌、河南建了生產基地。

  周仕昆說,工資略低只是在中西部建廠的原因之一。很多溫州企業願意到中西部,最大的原因是土地更便宜,當地有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而且產品在中西部有銷售,交通也更便利。

  江蘇華芳集團毛紡織染有限公司在安徽和新疆建了工廠,銷售經理楊光說,去新疆是因為靠近棉花產地。

  目前看來,原材料來自中西部、或者產品在中西部有銷售的企業,轉移到中西部生產的意願更強。

  對於原料和市場兩頭在外的企業,則需仔細斟酌。來自全國箱包名市、浙江平湖市的新秀集團有限公司的單付健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生產箱包的企業不願意去中西部,因為生產原料多數是進口,產品主要銷售到國外,西部市場需求小,而且箱包很佔空間,運輸成本高。

  新秀集團在四川瀘州新建了一家工廠,在享受當地較低工資的同時,還兼顧運輸成本。「可以通過長江運出來。」單付健說。

  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復旦大學教授彭希哲認為,目前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是向中國內陸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未來五年還會有機會,但之後可能會向印度、越南轉移。

  不過,沈明高提醒企業,不能只看東部沿海和中西部的名義工資差異,還要比較勞動生產率高低,再考慮交易成本、流通成本,去中西部並非所有企業的優選。

中國製造如何轉

人口紅利在消失,但國民收入和需求也在上升。主動地進行創新和產業升級,還是被動地進行轉移,中國的製造業企業面臨艱難抉擇

  多位分析人士認為,儘管人口紅利正在逐步消失,未來數年,中國製造業的優勢仍將保持。「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國有大國優勢,產業鏈非常長,這是東南亞國家難以比擬的。」沈明高稱。

  中國美國商會會長孟克文認為,部分依賴低勞動力成本的企業會轉移出去,但其他領域很難,如筆記本電腦生產商,這個行業勞動力成本所佔比重很少,且非常依賴中國的供應鏈。

  此外,中國還有龐大的國內消費市場。陸挺說,內需市場是很多企業留在中國的主要原因,即使是原來做外需的企業,也可以轉向內需,越南或柬埔寨的內需則要少得多,之後再想回到中國也不容易。

  波士頓諮詢公司的報告也認為,儘管在美國銷售的企業會減少在中國的投資,但中國仍然是較大而且重要的製造業基地,因為供給中國國內市場的投資仍將繼續。

  《美國企業在中國》白皮書顯示,接受調查的350家企業中,有61%的企業是在中國生產、採購,並供應中國市場,僅供應美國市場的企業佔10%,供應中國和美國以外市場的佔8%。

  「十二五」規劃提出,未來五年要進一步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逐步使中國國內市場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無疑,中國已具備人口眾多這個第一要素,第二要素則是居民收入和實際購買力的提高。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工人工資上漲,對中國競爭力不完全是壞事。

  王志浩認為,除非中國政府突然改變勞動力市場監管,讓工會更強勢,三倍提高最低工資等,中國才會失去優勢。只要法律和監管仍然是市場友好型的,更高工資並不是最需要擔心的。

  目前,中國製造業投資仍繼續增長。對於很多企業,中國仍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2010年,為耐克、阿迪達斯等品牌代工的香港裕元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在中國增加了15條生產線。今年,台灣勝華科技有限公司在東莞松山的新工廠正在建設中。

  人口結構的趨勢性變化,雖然短期內不致對中國帶來致命衝擊,但已是變化的開端。春江水暖鴨先知,中國製造業正著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為保持競爭力贏得時間。

  部分企業已經主動向產業鏈高端攀升。台灣Lovely Creations玩具公司短期內並不打算去東南亞和中西部新設工廠,但會「稍微調整產品方向」,多做稍微高檔、特殊的、專利授權的產品。

  「靠低工資取勝的訂單現在都不太有優勢,甚至很虧本。」陳小姐說,如果產品設計能力較強,能做高單價的產品,就能生存下來,否則就會被淘汰。

  浙江友邦集成吊頂公司也被迫去創造更多品牌附加值,通過創新來消化成本上升。「友邦從一開始走這條路,跟很多大牌合作,因此受這輪加薪風波的影響不大。」其負責人稱。

  機器設備進口和投資的新趨勢,是人口結構變化倒逼製造業升級的佐證。2010 年下半年開始,中國機床設備進口井噴式上升,超過美國成為日本海外機床訂單的第一大來源國;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也從前期的不到30%上升至35%。

  興業證券分析師盧燕津認為,「勞動力成本上升」和「製造業投資加速」並存,表明中國也正在經歷韓國20世紀80 年代末,人口拐點倒逼製造業升級的階段。1986年至1990年,韓國機械設備進口增速出現了台階式的上升,同期,設備購置在整體固定資本形成中的比重也 顯著上升。

  沈明高認為,提高勞動生產率對於中國非常關鍵,「提高不了,企業就會走。」他測算,過去10年,中國製造業勞動生產率每年大概提高10%,如果考慮CPI年增長4%,那麼企業可以承受約14%的名義工資上升。

  本刊記者王長勇、特約作者倪軼容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80

工資漲三成 粽子企業仍缺人手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3/1NMDAwMDI0MjU1NA.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42

基本工資害了弱勢勞工?

2011-8-1  TCW




Q:基本工資漲到多少才能保障弱勢勞工?

A:基本工資不能保障弱勢勞工,它只會讓弱勢勞工更難找到工作。

要理解箇中原因,須先弄清兩個概念:一是市場競爭只存在買者與買者間,或賣者與賣者間,買者與賣者間不會競爭;二是市場競爭不會消失,只會改變形式。

勞力的價格—也就是工資率,是由勞力市場供求決定的。每個勞工出售勞力的價格,不會比其他同質勞工要高,否則沒有雇主會雇用他;雇主購買勞力的價格,不會比其他雇主出的價格要低,否則就雇不到勞工。

因此,競爭是發生在勞工彼此之間,或是雇主彼此之間,而不是勞工和雇主之間。一般人認為勞工薪資高低,是由勞工和雇主間的競爭,也就是雙方「議價能力」決定的,這是錯誤概念。

在不受干預的勞動市場,生產力較低、或缺乏經驗的勞工可要求較低工資,這是他用價格競爭來彌補他生產力較低或缺乏經驗的弱勢。唯有這樣,他才能和其他有較高生產力、更有經驗的勞工競爭時,得到工作機會。

例如,流行樂團披頭四還沒成名時,曾在德國漢堡一家夜總會表演,酬勞非常低。表面上他們很可憐,但唯有如此,當時還沒成名的披頭四,才可能在和眾多已成名的樂團競爭時,得到表演機會。如果當時的披頭四,要求和已成名樂團同樣的酬勞,哪家夜總會肯請他們呢?

如果政府認為未成名的披頭四酬勞太低,規定夜總會必須付基本工資,結果如何?答案是夜總會將改找更有經驗、更能吸引客人的樂團來表演。因為當時披頭四沒經驗又沒吸引力,要和其他樂團競爭表演機會,唯一優勢就是收取較低酬勞,而基本工資卻正是剝奪了他們這個優勢。

這就是基本工資的後果:讓那些生產力較低、沒有經驗、學歷不高的勞工,無法再用「低工資」來和那些生產力較高、較有經驗、高學歷勞工競爭,這就讓這些弱勢勞工更難找到工作。

其次,基本工資不允許弱勢勞工用低價競爭,他們不會束手待斃,他們會透過價格以外的方式和其他勞工競爭工作機會。這些非價格競爭方式,可能是向雇主送禮,或攀關係走後門、賣弄姿色、考各種證照、忍受更差工作環境、超時工作、沒勞健保等方式。

換句話說,基本工資不允許勞工用價格競爭,他們會改以非價格方式來競爭工作機會,這不但讓勞工付的代價更大,對雇主也沒有好處,因為雇主是寧可用低薪來雇這些勞工的,這是一個雙輸局面。

因 此,「賣者只和賣者競爭」、「競爭不消失,只是轉變形式」,這兩個概念就說明基本工資並不能保障弱勢勞工。經濟規律從來不會因政府一紙命令而移轉的。經濟 達人歡迎讀者提問:http://www.bwnet.com.tw/Dr.A/E-mail:[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77

華商挑戰南非集體工資談判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2-23/100341786.html

 沒有唐人街,但紐卡索(Newcastle)無愧於南非「華人紡織城」這一稱號。這座 位於南非西北部的城市,上世紀末隨著華商的到來而興起,如今擁有製衣企業約60家,每天生產成衣至少18萬件,供給南非當地市場。工廠以華人企業為主,雇 工6500人左右,約佔紐卡索工業總就業人數的三分之一。

  然而,紐卡索華人製衣廠的利潤空間,近年來被中國和東南亞的出口大大擠壓;愈演愈烈的勞資衝突,更把他們推入存亡絕境。

  「現在方方面面的政策都對我們不利。南非政府似乎給我們一個信號:你們可以結束回家,Game Over(遊戲結束)。」一位1992年從上海來到紐卡索的女工廠主對財新《新世紀》說。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大批台灣和大陸的華商先後來到紐卡索,開設了數十家工廠,使這裡成為南非紡織製衣業最集中的區域。按官方統計,南非全國有製衣企業1100家左右,加上地下工廠,總數可能接近2000家,紐卡索就集中了南非約3%的製衣廠。

  紐卡索的華人製衣廠,眼下正引起南非舉國關注。此前它們身背「血汗工廠」的惡名,現在更成為「違法先鋒」,被指控拒絕支付合法薪酬而面臨巨額罰 單。2010年秋天,華人製衣廠與執法人員發生對抗,以集體關門威脅。為徹底推翻南非全國製衣業勞資集體談判委員會(National Bargaining Council for the Clothing Manufacturing Industry,下稱勞資委員會)的管轄,五家華人製衣廠今年又發起針對勞資委員會和南非勞工部長的起訴,案件預計明年1月開庭。

  如能勝訴,這將在製衣業這一局部,改變南非重要的基礎經濟制度,也是華人在南非參與政治的一大步。但是,並非人人都懷著勝利的信念,製衣業夕陽隱現,不少華商已計劃抽身離場。

  「原來我們自豪地介紹,紐卡索是最大的加工基地,現在變成違法亂紀最集中的地方了。」1990年從上海來到紐卡索的工廠主老劉說,「苦幹20年後得到這樣一個結果,我們懵了。」

勞資委員會的罰單

  阿爾伯特(Ferdie Alberts)在當地負責招商引資已20年。當地華商說,無論台灣商人還是大陸商人,都是阿爾伯特帶進紐卡索的。阿爾伯特向財新《新世紀》記者回 憶,1993年,當地一家國有鋼鐵廠宣佈私有化,六個月內裁員7000人,七八百間房屋空置。「我們必須做點什麼。因為被制裁,我們可求助的對象有限。台 灣商人的到來實際上開創了這個產業。」阿爾伯特說。

  1994年前,南非因種族隔離制度遭國際制裁,於是制定了許多優惠政策吸引外來投資。當時正逢台灣製造業成本上升,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向外遷 移。大批台商企業來到南非,帶來了紡織、印染、製衣一條產業鏈。如今,紐卡索城裡老工業區一半以上的物業都由黃皮膚的華商擁有,城外馬達德尼區黃街上的新 工業區,大部分廠房也都被華人工廠主租賃。

  早期來的台灣商人賺得盆滿缽滿,產品不僅供應南非本地市場,還出口到歐美。老劉回憶,紐卡索紡織業鼎盛時有70家台資毛衣廠。

  情況在2000年後逆轉。原因之一是蘭特劇烈升值,其次是2000年開始生效的美國《非洲增長與機遇法案》——這一法案給予南部非洲成衣出口到美國免關稅的優惠,但關於面料來源的具體限制,又將南非置於相對不利的局面。

  此後,紐卡索的華人製衣業發生了幾大變化:成衣取代毛衣,內銷取代外銷,大陸廠商取代台灣廠商——紡織成衣業門檻並不高,之前打工的大陸人攢夠了錢和經驗,開始經營自己的工廠 。

  「這邊大陸人都是這樣,打工、籌錢、開工廠。有設備,有單子,就可以生產。」開廠一年的葉先生說,他打工五年,錢沒寄回家,2010年9月自己弄了一條生產線,雇15個工人,到現在投入20多萬蘭特(約合18萬元人民幣)。

  不料,剛剛起步的葉先生還沒嘗到多少甜頭,便因未向工人支付合法薪酬遭到巨額處罰。他向財新《新世紀》記者展示了剛剛收到的、來自勞資委員會誇 祖魯-納塔爾分部的一張罰單。這張罰單顯示,從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5月31日,他應付罰金26.4萬蘭特。補足工人工資的差額是主要部分,共 計17萬蘭特,其他還包括集體談判委員會會費、工人各項福利金等,以及總額25%的罰金。

  這是目前紐卡索製衣廠都要面對的頭號問題。

勞資紛爭是與非

  勞資集體談判委員會是南非獨特的工資制度,適用於多個行業。全國製衣業勞資委員會依據1995年《勞動關係法案》註冊成立,有22名代表,分別來自六家各地僱主代表協會以及南非製衣和紡織工會(South African Clothing and Textile Workers Union,SACTWU)。委員會每年召集,進行行業薪酬的集體談判,結果向社會公佈。

  集體談判制度的建立,是為了保護在勞資關係中處於弱勢的單個工人,也是強勢工會的典型產物。談判決定的薪資水平具有法律效力,委員會還負責監督全行業企業執行。

  紐卡索被歸為非都會地區(Non-Metro Areas),薪資水平要低於都會地區(如東開普省)。但是,紐卡索的華人製衣企業一致抱怨,談判委員會計算工資差額的方式過於草率,有失公允。

  葉先生收到的罰單顯示,他的工廠付給兩類工人的合法週薪分別應該是489蘭特和418蘭特,但他只支付了310蘭特和200蘭特。事實上,由於 給工人支付的薪酬低於合法水平,紐卡索大部分華人製衣廠都收到了巨額罰單。製衣廠規模越大,工人數量越多,收到的罰單也就越高。紐卡索紡織與製衣行業協會 (下稱紡織協會)會長嚴榮華的罰單金額高達400萬蘭特。

  據紐卡索華商會(Newcastle Chinese Chamber)主席、台商劉權毅介紹,企業如果認為罰金不合理,可以請代表仲裁。「很多時候他們會把金額做到最高,然後退一步來解決問題。但即便減半,被罰的人也做不下去。」

  照劉權毅的說法,截至今年年初,南非全國1058家製衣企業中,共有562家未達到法定薪酬標準,這些廠商被統稱為不合規廠商。

  紐卡索大部分收到罰單的製衣廠主都和葉先生一樣,沒有認罰。2010年秋,勞資委員會對罰單申請強制執行,先是上門登記和評估資產價值,然後沒收資產,最後將對這些資產公開拍賣。

  但警察的執法行動,遭遇了紐卡索華商的集體抵制。據當地媒體報導,當警察上門對一家名為「Wingtong」的華人製衣廠執行沒收時,所有華人廠商都停業聲援。不願失去工作的工人站在僱主一邊,他們跳上工作台示威,威脅要燒掉警官和談判委員會的辦公室。

  今年9月底,勞資委員會再次行動。一方面,繼續申請沒收華人製衣廠的資產,發出拍賣通知;另一方面,9月29日,談判委員會聯合紐卡索警察局、 移民局、工會進行了一次聯合執法,突擊檢查12家中國紡織廠的非法雇工。這次行動中,有6名中國籍勞工和40名其他國籍的勞工,因工作簽證問題被拘留。

  對華商工廠開展的查抄行動及中國籍勞工的被捕和超期羈押,引發兩大華人商會組織紐卡索地區全部華人廠商停業兩天,以示抗議。華人社區認為,談判委員會對中國企業選擇性執法。「不合規廠商佔行業一半,紐卡索有60家,為什麼不查別的廠商?」嚴榮華說。

  當地移民局官員姆基茲(Dumisani Mkhize)對此予以否認。他說,地方移民局有權隨時根據舉報,對任何可能有非法移民問題的工廠或住宅進行執法。

發起訴訟戰

  華人廠商持續承壓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六七月間華商會發起了針對勞資委員會的訴訟。原告是來自台灣、香港、青島的五家製衣企業,以及今年8月註冊成立的製衣與紡織企業聯合會(United Clothing and Textile Association,UCTA)。這起訴訟預計將於明年1月開庭。

  劉權毅是這起訴訟的核心人物。他是紐卡索市名為「Federal Congress」的少數黨派黨員,是上一屆市議員。3月以來,他的工廠共遭到五次查抄。

  「最終目的很簡單,就是讓法院認定談判委員會對我們沒有管轄權,罰單就不成立了。談判委員會像一條八爪魚,開出的罰單就像一條條觸手,繞在脖子上讓你沒法呼吸,與其一個個斬斷觸手,不如把它的頭拔掉。」他說。

  「這對它們有非常大的殺傷力,一旦成功,談判委員會就從非都會地區被趕出去了。我們認為,近期針對紐卡索的行動是一種反撲。」嚴榮華說。

  為紐卡索招商引資的阿爾伯特也認為,當前經濟環境下,勞資委員會「可以被稱為過時的制度」,「勞資談判的自主權應該下放到基層。這些企業收到一紙傳真,就說這是最低工資,你就該付這麼多錢。他們不是談判的一部分。談判委員會裡頭只有工會和一些非常大的公司」。

  大廠商認為,小企業在薪資上不合規,構成了不正當競爭。而讓劉權毅覺得不公平的是,小廠商的利益在薪資集體談判中並沒有被代表。大廠商被小廠商搶走不少生意,有意藉機排擠後者。此外大廠商更有機會獲得政府補貼。

  「消滅小僱主,它就變成只有工會和大型僱主之間才能玩的遊戲。」劉權毅說,「我們的訴求是爭取一個合理環境,讓企業可以繼續經營下去。」

  這並非華商會首次挑戰勞資委員會的權威。七年前,當勞資委員會將管轄權擴大到非都會地區時,華商會首次將其告上法庭。官司無果而終,但在工會和勞資委員會的稽查、以及蘭特升值的雙重壓力下,當時華商會主席開辦的諾瓦製衣廠(Nova Clothing)關門歇業。

  此次同時被起訴的,還有南非勞工部長。劉權毅解釋說,勞工部長在2010年將勞資委員會的管轄權延長到2014年,涉嫌侵犯憲法權力。

  「憲法規定人民有自由集會的權利,自由參加組織的權利,談判委員會沒有經過我們同意,我們(非都會地區)就被迫參加。」他說。

  但自從發起訴訟,紐卡索地區的兩大華商組織——華商會和紡織協會——便出現了較大分歧。「第一,我覺得不要去挑戰勞工部長;第二,五家原告身份欠考慮,不能全是華人的,全部在紐卡索地區。」嚴榮華認為華商會的策略過於激進。

  這起訴訟得到了南非一個私人信託的支持,可能的政治化傾向也讓嚴榮華覺得不安。「劉主席是政治家,我們是企業家。他有興趣和時間,我們沒有。我 們的態度是走,他的態度是打個翻身仗,徹底改變南非政治生態。」嚴榮華進一步說,「我是打個問號:仗沒打完,物力財力已經耗得差不多了,誰來給你補償?為 了政治上的考慮,被人利用都有可能。把華人的經濟行為政治化,不是我想看見的。大象打架,踩死的是小草。」

  華商會對紡織協會與工會和勞資委員會簽署的協議,也表示不解。根據這份分三步走的協議,華人廠商須在今年4月達到法定薪酬的70%,12月達到90%,2012年4月達到100%。

  劉權毅認為,這份協議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2010年合法薪資上調到489蘭特,紐卡索工人的薪資約為250蘭特-280蘭特,「每個人都沒有 能力達到合法薪資」。嚴榮華也承認,這份協議僅僅是為了對南非法律表示尊重,華人廠商滿足70%的條件很困難,更沒有能力完全履行100%的承諾。

  儘管存在不同意見,華商會和紡織協會仍努力一致對外。

紡織業夕陽已現

  紐卡索製衣廠面臨種種困難,根本原因是當地企業面臨的國際競爭形勢。

  「價位不由我們決定。發單公司給你每件衣服三元錢,你說不能做,它就拿到印度和中國去做。競爭不限於南非,是國際化的。」嚴榮華說。

  2002年以來,南非成衣業受中國出口的衝擊非常大,這也是兩國貿易摩擦和工會及本土企業反華情緒的重要落點。南非商店的服飾標籤上,最常見的是「Made in China」。南非本地媒體SABC報導,2004年南非紡織品的86%都從中國進口。

  2006年,中國承諾,自當年9月28日至2008年12月31日,主動限制31種紡織品的對南出口。但限額期間,南非並未推出有力的政策鼓勵本土製衣業的發展,而且來自其他國家的出口迅速補位,南非本土紡織業進一步萎縮。到期之後,中國對南非出口又大幅增長。

  劉權毅說,2010年,南非成衣約有三分之二是從中國大陸進口的,其他的自來印度、巴基斯坦、緬甸和越南。

  在價低質優的進口產品打擊下,南非本土製衣企業的市場和利潤空間都大幅縮減。一位滬籍女工廠主說,相對於至少耗時一個月的海運,快至一週的供貨時間已成為南非本土惟一的競爭力。

  但強勢的工會和勞資委員會,仍推動工資連年上漲。製衣業合法薪酬的漲幅這幾年均超過10%,2004年以來從每週270蘭特左右上升到490蘭特左右,2011年最新達成的合法週薪,又增加了45蘭特。

  與此同時,勞動效率卻並沒有同步增加。「這邊是計時制不是計件制,一刀切,不管好壞,多的可以鼓勵,少的不能懲罰。勞動生產率很難提高,導致我們缺乏競爭力。」嚴榮華說。

  「單純的按件計酬在南非是不合法的,開除工人也很難,要下四次警告,之後還要召集第三方參加的聽證會。照現在本地的產能,要100%依照合法薪酬去付,工廠活不下去。」台商阿樂說。

  此外,在南非製衣業的產業結構中,頂端是百貨商店和連鎖店,中間是採購商,像華人製衣廠一樣的代工廠處於最底層,無法獲得定價權。

  「你的皮膚不是這種顏色。語言也有問題,關係也有問題。」包括老劉在內的企業主說,華人紡織企業無法打入產業鏈高端。據華人工廠主的估算,如果進入到採購商的領域,所需資金至少是千萬級別,承擔的風險也大得多。

  在這些壓力下,不是所有企業主都像劉權毅一樣,熱切地投入這場試圖改變小製衣企業經營環境的訴訟。一位工廠主形容說,紐卡索的製衣企業從2009年就在勉強維持。越來越多的企業主用「接近尾聲」來形容這個產業。

  更令製衣廠主沮喪的是,由於製衣業難以給出有誘惑力的薪水,南非年輕人不再願意進入這個行業,他們更願意到大都會去尋找機遇。

  「近兩三年,資方已經找不到人了。我有200多部機器,只有50個人在用,大半都放著生鏽。」阿樂說。

  許多企業主抱著一面盡力敷衍,一面尋機收縮,最終撤退或轉移至其他非洲國家的想法。「客觀地說,企業沒有遵守法律,政府要關掉你也沒有錯。可你 沒辦法達標。進口衝擊南非,南非的生產效率不適應競爭了。」前述女工廠主說,轉移和撤走也不容易,需要幾十萬蘭特的遣散費,很多工廠陷入開不得也走不得的 境地。

  南非人也意識到,紐卡索紡織成衣業的黃金時代已一去不返。「我看不到南非製造業的前途,我們無法和其他生產力更高、工資更低的區域,如越南和孟加拉相比,後者的勞動力成本如此之低,而訂單報價相同。」阿爾伯特說。

  在評論企業家們對投資環境的看法時,南非重要的政治力量——工會聯盟(COSATU)一位官員說,「他們因為勞動法不想來南非投資。這不是秘密。一些人甚至公開呼籲,希望來之前先降低法律門檻。」

  COSATU另一位官員則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工作要通向尊嚴,而非繞道而行。要人們接受奴隸般薪水的工作,接受犧牲尊嚴、無法改善生活的工作,這是不正常的經濟。不能那麼搞。」他辦公室的牆上,掛著切·格瓦拉的畫像。

  但現實是棘手的。由於過去數年來行業一直在裁員,2011年10月,就在談判委員會突擊紐卡索華人工廠的同時,製衣和紡織工會破天荒第一次與僱 主們達成了降薪協議:新工人最低週薪將是427蘭特,較之前水平降低了30%。僱主們承諾在三年內增加5000個新崗位,但不能開除舊員工僱傭新員工。

  「紐卡索的失業率高達54%-56%。如果它們被擠出這個行業,還有什麼地方能吸納這6500人的就業?」對阿爾伯特的這個問題,他自己和其他人都無法回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61

深圳「史上最牛工資」原委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1-06/100346358.html

國家審計署日前完成的一項專門審計,將深圳市租賃管理服務中心(下稱深圳租賃中心)「史上最牛工資」的名聲坐實。

這個處級事業單位 ,按照深圳市人事局核准,自2009年10月1日起實施績效工資制度,月人均收入總額最高不超過14608元,折合年人均最高約為17.53萬元。但審計核實,該中心2009年和2010年分別發放稅前薪酬總額1965.57萬元和1834.33萬元,人均32.76萬元和30.57萬元。其中,主任層級(處級)、科級及一般員工年均稅前薪酬發放額分別為63.53萬元、35.87萬元和27.27萬元,其中,最低22.93萬元、最高74萬元(中心主任)。

如此高薪背後,是這家事業單位掌管深圳市級百億政府物業的事實。財新《新世紀》調查發現,政府物業的監管漏洞由來已久,「最牛工資」只是千億資產規模的政府物業管理亂象的冰山一角。

「最牛工資」

深圳租賃中心前身為1992年成立的深圳市住宅開發租賃公司,由深圳市住建局投資創辦,註冊資金1000萬元,主要負責出租住宅區(含商住大樓)的開發、經營與管理,以及經營與管理住建局的出租住宅和商業用房。1998年完成企轉事業單位,改名為深圳市住宅開發修繕租賃中心,並於2008年7月深圳市事業單位制度改革之際,與深圳市國土房產物業管理服務中心合併而成。

此次國家審計署對該中心的審計調查,源於一年前 「史上最牛工資」的網絡事件。2010年12月22日,署名「民不潦生」的網友在天涯論壇以貼圖形式,曝光深圳租賃中心的薪酬表單,披露中心員工年均薪酬最高達68萬元,最低25萬元。薪酬體系主要由「國家規定工資」「津補貼」和「按年開支項目」等構成。

「史上最牛公務員工資」網帖不脛而走。深圳租賃中心很快回應稱,被曝光的薪酬表單只是內部討論草案,已被中心領導否決,並對表單中的「正式員工工資」等數額表示質疑,稱與實際情況出入較大,「存在造假行為」。

但「民不潦生」隨後相繼公開了該中心《日常支出統計表(綜合科)》《2011年收入徵收計劃表》等數據圖表。其中顯示,2011年預計總收入7236萬餘元,其中,「自有物業」收入1737萬元。日常支出統計表則顯示,截至2010年底,這家事業單位的正式員工58人。但按該中心的日常支出統計,在2010年前三季度支出總金額達到3619萬元。支出中,僅「退休員工節日費」一項中,一年就高達1809.6萬元,還有約63萬元的服裝費支出。

至此,作為深圳租賃中心上級主管部門的深圳市住建局終於通過相關媒體承認,市住建局正針對此事展開調查。隨後國家審計署介入此事,展開調查。

審計調查印證了網絡披露的大部分事實。審計報告指出,深圳租賃中心的收入來源構成,主要包括按照不超過2%的固定比例從政府物業租金收入中計提的業務費、維修費,以及「自有物業」收入,預算總收入與披露相合。

報告還提及,自2008年7月成立至2010年末,租賃中心將443.69萬元「自有物業」租金收入截留至工會賬上,其中,216.06萬元以工會補貼名目發放至個人,其餘以文體活動費等名錄列支。

深圳租賃中心主任朱文芳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稱,該中心「本身不是公務員單位,而是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因此「不存在濫發工資情況」。她稱,事業單位包括財政全額撥款、財政部分補貼、經費自理等分類。其中全額撥款等類別的事業單位,需要政府對其收入進行全面監管,但經費自理類事業單位,要區分於管轄範疇的。「我們跟審計署做了情況說明。」朱文芳說。

但審計部門的調查報告特別指出: 「因地方財政及國土房產主營部門未對其『自有物業』進行資產清查和產權認定,導致應作為國有資產管理的所謂『自有物業』收入變成了該租賃中心為員工發放高工資、高福利的來源。」

「自有物業」

作為直屬深圳市住房建設局管理的經費自理事業單位,深圳租賃中心承擔著深圳市本級政策性住房及保障性住房的租賃、維修、管理等職責。截至2009年底,深圳已建各類政策性和保障性住房26萬套,佔全市住房總量的6.2%,減去其中房改後變成完全個人產權住房的9萬套,其他政府產權的保障性住房17萬套。

租賃中心徵收業務收入表顯示,其目前收入結構主要包括住房專項基金、國土基金、中心業務計提及其他。在2011年,住房專項資金中總計提預算收入達到3010.32萬元,而國土基金計提預算收入也有1773萬元。

除此之外,這個不足60個正式編制的事業單位,還從「自有物業」出租等獲得不菲收益。

朱文芳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所謂「自有物業」,分為政府託管物業和單位自購物業,「這是內部的一個分類」,至於其產權歸屬,上級主管部門自有界定,她「不便描述」。

租賃中心「自有物業」是其前身早些年在市場上以貸款形式投資購買,並作為整個管理經費的補充存在。「當時租賃中心前身還是公司形式(即是深圳市住宅開發租賃公司)。」朱文芳解釋稱,投資資金來源於原公司盈利部分。

但負責深圳市政府物業資產管理的深圳市財政委對此回應稱,無論是公司購買還是政府購買的,因公司為政府全資投建,產權仍歸屬國有,「不管什麼形式,肯定是動用政府資源和政府資金購置的物業」。在審計調查過程中,審計署亦將其明確界定為「國有資產」。

「國有資產」變成「自有物業」,如審計署所言,與政府物業資產清查和產權認定不清有關。因涉及規模龐大,「截至目前,全市還沒有一家單位和部門能給出一個準確的政府物業資產統計總數。」一位接近深圳政府內部事務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而根據2007年全市資產清查的結果,行政事業單位所佔有的政府物業資產,70%以上沒有辦理產權證。來自深圳紀委的初步調查也顯示,深圳全市有711萬平方米的政府物業資產未辦理產權登記。

一位接近國土部門的內部人士透露,正是在政府物業家底不清、產權不明的背景下,早期規劃的時候,部分政府物業,包括一定規模的樓宇、沿街店舖等資產,被相關部門以給員工分福利的形式「佔為己有」,形成「自有物業」。而事業單位改制後,其管理的資產因產權模糊未納入政府管理,從而被相關部門以發放員工福利的名義歸入「私賬」。深圳租賃中心所謂「自有物業」即屬於此類。

這位人士透露,深圳租賃中心的物業,大多分佈於羅湖東門、福田華強北等黃金地段的繁華商區,「規模不大,但段位較佳,租金回報高」。朱文芳也承認,該中心「自有物業」多為黃金商業地段的沿街商舖,但不願透露其具體規模。 而審計署的調查也未披露。

可知的是,這些「自有物業」收益巨大。深圳租賃中心徵收業務收入表顯示,2011年來自「自有物業」的收入達1773萬元,其中「自有物業」租金收入900萬元,物業管理費、停車費收入693萬元,其他收入180萬元。此外,代扣代收水電費收入700萬元。這些收入佔到該中心當年預算總收入約四分之一。

政府物業亂賬

「按照規定,所有(政府)物業資產都應納入財政預算管理。」深圳市財政委預算處處長代金濤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表示,但在實踐中,經費自理事業單位確實有特殊之處。

所謂經費自理事業單位,指單位運用一定政策資源獲得收入,其正常經費開支由單位的正常收入支付,財政不另行安排經費,單位實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且主體業務不以盈利為目的。

由於這些單位需為員工繳納養老保險年金等,地方政府也曾給過其增加收入的補貼政策。深圳市財政委承認,這是造成租賃中心濫發工資的一個主因。「但不能過於強調這種特殊性,從而使差距過大。」代金濤稱。

國家審計署在報告中表示,對深圳市租賃中心濫發員工薪酬問題,除了應責成相關部門對租賃中心的工資收入進行核准糾正,更應明確界定租賃中心管理的物業資產的權屬,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管理,責成租賃中心足額上繳國有資產經營收入。

按官方定義,政府物業資產包括政府投資形成的房屋建築物、社區配套物業等不動產。按深圳市財政部門掌握的最新數據,截至2006年底,全市行政事業單位政府物業資產3737萬平方米,如按10000元/平方米價格估算,價值就達3700多億元。而這並未包含2006年後增加、增值的部分。

深圳市財政部門早已打算對常年投資形成的各種政府物業進行徹底清算核查。2009年的一次摸底分析中,深圳市財政委曾將政府物業分為四類統計:一是主要被行政事業單位用於辦公的用房,據入賬數據可查約77棟;二是以科教文衛體為主的公共事業類物業,這部分入賬數量為1346棟,其中部分由委託管理企業佔有使用;三是由住房基金建設的社區配套類,其中就包括了規模巨大的保障性住房,這部分產權歸屬於住建局;第四,即是歸屬於區政府物業管理機構的,由開發商建設社區配套物業。

但這項摸底核查後來不了了之。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到,深圳高達數千億資產規模的政府物業分別歸由市級或區級的規模、名稱不一的2000多家行政事業單位管理,作為監管機構的深圳市財政委,只是在行財處設了一個資產管理組,從事具體管理工作的只有兩名工作人員。

而因賬外資產大量存在,不同職能部門提供的清查核算數據常常「相互打架」。比如,在對深圳市本級行政事業單位佔用房屋建築物核實清查過程中,深圳市國資委2007年給出的數據是655萬平方米,而相關財政部門的清查數據則是2400萬平方米。

在一筆亂賬之下,像深圳租賃中心這樣持有和管理著大量政府物業的部門,很容易「借雞生蛋」,其問題甚至超出審計報告所涉及的「自有物業」。

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中發現,因程序不公開,缺乏規範性監管,政府物業出租過程中,以低租金出租給關聯機構或個人,再倒手高價出租的「二房東」現象相當普遍,差價部分即進入相關人員私人腰包。由於沒有執行「收支兩條線」的規定和有效監管,房屋出租等資產收入未及時上繳財政專戶的情況也很多。

而2007年深圳市政府專門進行了一次違規佔用政策性用房的清退工作,其中發現,「6000多套中有1000多套存在違規嫌疑」,比例之高令人乍舌。

代金濤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自租賃中心濫發工資事件爆發後,深圳市政府開了很多次會,催生了很多財政管理辦法,包括事業單位績效工資的新規定,以及《深圳市經費自理事業單位預算管理暫行規定》等。「目前針對政府資產摸底工作,即全市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數據採集已經展開。」代金濤說。

但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對於深圳租賃中心的處理,除了將其納入市財政統一預算,相關部門對其兩年濫發工資的處罰,僅僅是把2008年改制後該中心主任仍從市財政領取的2萬元薪水予以收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05

大陸工資明年加1倍 追過台灣大學生起薪

2012-5-28  TCW




中國大陸超過十億人口的勞動市場,工資要升要降,誰能拍板決定? 中國政府、美國政府,還加上一個全中國民營員工數最多,出口金額比重中國第一的郭台銘。

與美國、中國政府往來密切的郭台銘透露,調漲工資這件事情,不完全是他一個人的想法,雙邊政府也有同樣的「默契」。

「我到明年的八月,逐漸要再加一倍,現在的工資。」

五月十六日,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第一次見到美的集團董事長何享健,坐定碰了幾次紅酒杯後,他淡定的拋出了這句話。聽在何享健的耳裡,卻是一驚!

追平台灣基本工資不夠陸廠明年還要調薪,鴻海在想什麼?

五月十日,鴻海集團舉行上海總部動土典禮,是這個集團進軍中國二十多年來,第一次在當地蓋「非工廠」的建物;郭台銘不僅親自主持,還宣布中國富士康員工的 薪水,到年底要追平台灣的最低工資(新台幣一萬八千七百八十元,約合人民幣四千元),暗示未來七個多月裡,以含加班費在內的全薪約人民幣三千元計算,富士 康將有約三成的調薪空間。

何享健在廣東以「善待員工」聞名,美的現在薪資水準還略高於富士康。今年第一季,美的毛利率站上二○%,對照起鴻海毛利率跌破七%,美的有實力再漲工資。然而明年下半年薪資比現在再漲一倍?何享健聽了也不由得心裡一沉,皺起眉頭。

這時候,聯華神通集團董事長苗豐強插進來補了一句,對著何享健打趣說,「你的薪資,是被老郭弄高起來的!」何也戲謔的回說,「他搶我的人嘛!」引來滿桌子人一陣大笑。

今年二月,富士康才剛調薪一○%,是近兩年來,該集團第三次的大幅調薪。普通工人基本薪資站上人民幣二千二百元(約合新台幣一萬零三百四十元,包含如台灣 的勞健保、年金的「五險一金」,但不含加班費),比起二○一○年連續跳樓事件前、人民幣九百元的月薪,足足增加了一‧四倍。

但這對郭台銘來說,似乎還不夠,他告訴何享健,明年下半年薪資再調一倍,光是底薪就有人民幣四千四百元(約合新台幣二萬零六百八十元),再加上加班費,很容易就叩關人民幣五千元(約合新台幣二萬三千餘元),甚至超越目前的台灣大學畢業生起薪二萬二千元。

不管是新台幣、人民幣,富士康在中國超過一百一十萬員工,花出去的都是白花花的銀子,郭台銘打的到底是什麼算盤?

算盤一:創造中國中產階級「內需市場只靠頂級客層,不健康」

郭台銘一說要漲工資,立刻就有人打趣,「那你變成公敵啦!」他馬上就回答,「你們喔!怎麼看這個事情,真的講,你們一點都看不明白!」他接著大聲說道,「中國內需市場沒有中產階級,甭談!」

「你問一下那個味全,不是味全,魏家,那個康師傅(牛肉麵),全中國賣得最好的是龍華園區,二十萬人去吃,我連我自己去吃都要等一個半鐘頭。那個麵只要煮出來,只要下出來,就進肚了。我有時候肚子餓說叫我秘書去買碗麵,總裁都要排隊,一個半鐘頭才能吃。

他(頂新國際集團副董事長魏應行)有次看到我就說喔,謝謝你!在我廠區裡面開,又沒有人家(指鬧事者)來找他,又沒有公安,因為廠區裡面很單純,閉著眼睛 印鈔票就好了!連那個尹衍樑 (潤泰集團總裁),在我們那邊開個大潤發,啊,開印鈔票一樣(眾笑,乾杯聲此起彼落)。」

郭台銘語畢,在大陸經營餐飲事業有成的南僑集團會長陳飛龍立刻舉杯,「我們這裡好幾個餐飲業啊!我們敬敬(郭)啊!」又是一陣歡笑碰杯聲。

從深圳龍華廠的一碗牛肉麵,郭台銘看到中國勞工薪資調漲以後,在消費能力上井噴式的爆發力。

「穩增長、促民生、調結構、擴內需,這十二個字,我現在全部在做,」郭台銘「我明年就是加班(時數),到明年七月一號,我就降到三十六小時。那我答應了工 會,你加班減少但是收入不減少,所以我一定要達到這個(調薪)。」「中產階級如果未形成,只靠頂級(客層),是不健康的。」

通路布局瞄準中國內需市場的苗豐強附和,「他(郭)這個薪資調,中國調是對的。因為中國現在有這個條件,真的是可以往上調,但是要有人帶頭。」

郭台銘一聽趕緊補上一段說,「大家水漲船高,這樣中國的中產階級才會產生,這時候內需市場才會開始,美國也支持。美國希望你工資調越漲越好, Wal-Mart董事長 (Michael Duke)講嘛……大家買,東西就貴。」

算盤二:寧升工資不升匯率「升工資,人們普遍得到好處」

「美國副助理國務卿(此指月前訪華的波斯納),管人權跟勞工事務,在不到一個月前來看我,他跟希拉蕊也訪問,後來回去一個禮拜又跟希拉蕊訪問北京,就是歐 巴馬的一個好朋友,是全世界勞工聯盟組織的創辦人,也是個律師。……我說好,你來看我工廠,我讓你來看。他很高興。看完工廠以後,我跟他有一個小時座談, 那當然他也是希望中國(漲工資、升匯率),當然美國是間接的push(推動)中國,他壓迫中國兩個,一個升工資,一個升匯率。」

「對我來講,我寧可升工資,不要升匯率。我跟中國的中央領導有一些人在談,他們也同意,不要升匯率,升工資。因為升匯率呢,是少數人得到好處。升工資呢, 是普遍得到好處。所以我有美國跟大陸的中央,同意讓我帶動中國工資。所以,最近呢,哈佛business school(商學院)要來,暑假要我這邊住一個月做case study(案例研究),整個案子,把他做一個study。」

而以鴻海去年的年報分析,製造部分的總用人成本,占總銷售成本新台幣三兆一千八百億元的比重約為三‧九一%,「我是覺得喔,人工工資對你整個營運成本占的不大,占的是你高階(主管薪資)跟所有你的環境成本(如產業供應鏈等),」郭台銘解釋。

「那個工資喔,中國已經到了不應該再拿工資做為輸出的要件,而且現在年輕人也不喜歡進工廠,所以現在(工廠)應該走管理、走軟件、走控制啊!一定要走自動 化。」郭台銘五月中在上海曾說,未來五至七年內將導入一百萬台機器人,除減少用工人數,也提高人力素質、改善薪資。 算盤三:找新成長動能「製造轉商貿,是很重要的一條路」

眼見富士康深圳工資不斷上漲,鴻海集團其他地區的員工也開始要求比照辦理,「我在越南有很大的投資,很大,將近一萬人,在河內;我在廣西也有投資。現在, 越南工人要求跟廣西的一樣,所以越南我也在調。因為大家上網,資訊你不能block(封鎖),所以越南工資現在也漲了。」「台灣現在……其實工業總會是沒 有道理(編按:工總已表達反對基本工資調漲),基本工資漲,但是外勞你脫鉤就好了嘛!」郭台銘認為。

工資一步步調升後,就帶出鴻海的下個大目標:中國內需市場。「這是我們公司很重要的一條路,」提到五月十日「從製造轉商貿」的轉型計畫,郭台銘這麼說。

如果從二○○一年鴻海集團旗下廣宇入股3C賣場賽博數碼計算,郭台銘布局中國內需通路已超過十年,又陸續發展出家電商場、線上購物等五種不同類型的通路(見上表),但經營績效遠不如電子製造本業。

巴克萊(Barclays)分析師楊應超認為,鴻海缺乏通路管理經驗、規模也不夠大,因此經營狀況多處於小幅虧損。如果能利用轉型商貿的機會,投入更多資源並整合,先以損益兩平為目標。

雖然郭台銘沒有明確定義「商貿」的具體內容,但未來鴻海集團從製造生產,一路到銷售通路包辦的決心,已可窺見。

市場也傳出,郭台銘的目標是「當客戶的客戶」,也就是它不僅要替蘋果生產,還要幫蘋果在中國賣產品,賺內需財。鴻海今年營收將挑戰三兆八千億元,與去年相比,成長率放緩到一○%至一五%。找到下個成長動力,與調漲工資一樣,都是必要趨勢。

只不過,郭台銘這一套先養雞,再殺雞的策略 (先調漲薪水創造中產階級,再吃內需通路商機),能不能在通路消費市場複製製造業的成功,還有待長時間的考驗。

【延伸閱讀】鴻海中國員工薪資水平 今年底就追上台灣

2010年6月鴻海第1次調漲漲幅33%薪資5,640元

2010年10月第2次調漲漲幅67%薪資9,400元

2012年2月第3次調漲漲幅10%薪資10,340元

2012年年底即將第4次調漲鴻海基本工資今年底鴻海薪資將漲82%,薪資18,800元,追平台灣基本工資18,780元。

2013年下半年台灣基本工資2013年下半年,鴻海薪資將進行第5次調漲,預計漲10%,達20,680元,將直追台灣大學畢業生22,000元薪資。

註1:鴻海基本工資以富士康深圳正式員工為例,並以人民幣兌新台幣匯率4.7:1計算註2:台灣基本薪資預估值,是依勞委會主委王如玄今年4月公開承諾,基本工資至少會調高至19,000元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工商時報》、各媒體 整理:陳筱晶

【延伸閱讀】鴻海5大中國通路布局,都不成氣候

3C大賣場:鴻海集團旗下通路-賽博數碼:小賺廣宇轉投資,中國約34家門市,去年賽博數碼貢獻廣宇獲利為5,635萬元最大對手-百腦匯:大賺中國目前22家門市,今年預計再開3家,去年獲利約12億元

小型電器連鎖店:鴻海集團旗下通路-萬馬奔騰:失敗原訂今年展店1萬家,但目前僅不到300家,其中至少20家陷入虧損而計畫關閉最大對手-無類似賣場

電子商務:鴻海集團旗下通路-飛虎樂購:失敗B2C營運成績不如預期,將轉型為3C電子商務平台最大對手-京東商城:市占逾半中國最大B2C電子商務平台,去年營業額約1,400億元

零組件商場:鴻海集團旗下通路-敢創數碼:小虧主要在江浙布點,中國共130家,去年虧損9,831萬元最大對手-迪信通:市占第一中國最大手機專業賣場,中國逾2千家門市,2011年營業額成長35%

家電大賣場:鴻海集團旗下通路-萬得城:持續擴點中與德商麥德龍合資,目前共7家,因持續投資擴點,去年中國區營運仍有赤字最大對手-蘇寧電器:大賺中國市值最大家電零售業者,去年淨利潤約225億元

註:此表幣別為新台幣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聯合新聞網、《蘋果日報》、鉅亨網、《工商時報》、《電子時報》、廣宇財報等 整理:陳筱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26

煤炭現十年不遇寒潮 山西國企停發績效工資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20/zMNDE3XzQ1NzgzMQ.html

「怎麼少了三分之一?」6月18日下午,看著剛打入卡中的5月份工資,山西焦煤呂梁某分公司員工劉浩(化名)頗為不解,在單位裡一打聽,同事工資也大多打折,少則幾百元,多則千餘元。

劉浩公司的情況絕非孤例,而是山西乃至全國煤炭行業的寫照。而其背後,更反映了宏觀經濟的顯著失速。

今年以來,宏觀經濟寒意持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消費品零售總額三大指標增速總體均呈下降態勢。

發電量的增長速度也隨之回落到個位數,相比去年同期兩位數的增長,明顯墜入低谷,尤其是佔發電量八成以上的火電,今年4、5兩月甚至分別出現了0.4%和1.5%的同比負增長。

以發電為主要用途的煤炭,出現庫存上升。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作為國內煤炭市場風向標的秦皇島煤炭庫存量已達940多萬噸,全國重點電廠存煤9313萬噸,同比增長了48.3%,可用28天,兩項指標均為歷史最高水平。

煤 炭價格也自5月起再度下跌,至 6 月中旬出現加速下跌態勢。環渤海動力煤綜合平均價格(5500大卡)由4月25日的787元/噸,持續下跌至6月13日752元/噸。中國(太原)煤炭交 易中心現貨交易數據顯示:5月平均成交價格為757.2元/噸,比4月下降5.66%。

一名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微博)》表示,為了應對慘淡的銷售形勢,山西多家大型煤炭國企已停止發放獎金等績效工資,更有甚者開始打折發放工資。

面臨日益嚴峻的形勢,多家煤企喊出了「量價齊保」、「保增長、保市場」的口號,並各出奇招,應對這波十餘年未見的「寒潮」。

從「電求煤」到「煤求電」

蘇經是山西某大型煤炭國企華中片區的業務經理,過去十年,甚至更長,蘇經在集團總部就可以辦公。同客戶吃飯,他總是最後一個才到,席間從不主動舉杯。

「以往請客埋單的總是下游用戶,他們求著買煤,多少都行,質量差點也不敢吭氣。」蘇經告訴記者。

但從2012年初開始,他失去了這樣的優越感。這一改變來得太快,他自己都極不習慣。

「現在我們甚至要排隊請下游用戶吃飯,希望他們能多買我們一些煤,或者按照年初計劃,提高執行率。」

從今年3月份起,蘇經開始常駐華中一家電廠。這段時間他總是飯局的發起者,在酒桌上頻頻舉杯拚命喝酒。

與談判桌不同,酒桌上的規矩是,誰先提議乾杯,誰便失去了主動權,這也意味著業務員和他的公司失去了談判優勢。

但即使是拉下臉來陪客戶吃飯,工作還是不好開展,因為排隊等著請電廠吃飯的煤企和經銷商很多。「這些情況領導也瞭解,我們常駐客戶廠裡,眼睜睜看著存煤不降反升,能答應收點煤都是靠以前的一點面子。」

像蘇經這樣奔波在外的山西國企業務經理,不在少數。

「大部分銷售經理都在外地跑業務,個別在太原的也只是短暫停留。」6月19日,山西焦煤銷售公司一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

據其介紹,以往公司的合作意向訂單都是一月一簽,訂單快到期時,用戶會主動上門續約。但現在訂單是一天一簽,且隨時有爽約的可能。

一個更為嚴峻的事實是,即使雙方在年初簽訂了購銷合同,在目前這種情況下,合同不能按計劃執行,煤企也沒有辦法。

慘淡的煤炭行情,也讓過慣苦日子的電廠,迎來難得的風光。截至目前,全國重點電廠電煤庫存平均可用28天,而電廠的正常存煤一般為7~14天的可用量。

據山西一名業內人士介紹,山西電廠的電煤庫存有的已經達到30天以上,這在以前根本無法想像。

但 對於一直虧損的電廠來說,積壓數量眾多的電煤也不是長久之計,於是他們開始有意識地減少電煤採購。據山西焦煤一名長期和電廠來往的員工透露,從3月開始, 電廠開始挑剔煤炭的熱值、灰分、含硫量,不達要求的堅決不要;後來又開始嚴格控制運輸損耗;最後嫌價格太高,幾次降價後,電廠乾脆告訴他,不收了。

「也不是我們不收,場子裡存煤還很多,用量又少,如果一味地進煤,對於我們虧損企業來說,會壓住很多資金。」山西某電廠燃料科負責人說,這是眾多煤炭下游用戶的普遍心態。

煤礦減少工時

一方面要儘可能削減開支,一方面卻是絲毫不減的任務。作為經濟下滑終端體現之一的煤炭行情,如果沒有新一輪政策刺激,僅靠市場正常運行,回暖所需時間太久,因此煤企只能靠自己來應對這場危機。

然而,他們所能做的並不多。

在山西焦煤集團銷售總公司政工部部長毛曉阜的記憶中,煤炭行情上一次如此慘淡,還是1998年金融危機之時。對於此次低谷,毛曉阜並不樂觀。此前業內估計9月行情將有所好轉,但毛曉阜認為「會持續到明年,甚至更久,企業必須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毛曉阜所說的「持久戰」態勢,已在山西煤炭行業內顯現。

6月19日上午,太原某煤礦負責人告訴記者,該煤礦庫存已達到10萬噸上限,再賣不出去,挖出來的煤都無處可放,時間長了就會影響品質。無奈之下,該煤礦將每週單休改成了雙休,變相減少礦工的下井次數。

本報記者從相關人士處獲悉,呂梁某國有煤礦也已經開始實行類似政策,但為了安撫職工情緒,該煤礦將其中一天的休息時間,改為學習安全生產。

在毛曉阜看來,這也是企業應對危機的無奈之舉。據其介紹,該集團已經儘可能地減少開支。比如以往用集團總部會議室開會,每次都得上萬元的租賃費用,現在除非大型的會議,一般都在自己樓內召開。據毛曉阜估算,單就會議一項每年就能節省近20萬元。

除此以外,更多的煤企選擇了減少發放福利獎金等來削減開支。上述煤企員工劉浩告訴本報記者,他們公司領導說未來幾個月的工資發放只少不多,甚至可能會更低。

讓利保市場

面對市場地位的轉換,煤企似乎多了些悲涼色彩。

本報記者在山西省國資委6月的一份內部文件中看到這樣一段話:「我去南京,你們抓緊去山東、東北、華北等地,要徹底轉變觀念,恪守誠信,胸懷大局,做好新一輪的量價互保工作……」

對 於煤炭企業而言,在煤價和煤炭銷售數量明顯下滑的時候,更重要的營銷工作可能就是保市場。山西焦煤集團在一份關於「多措並舉應對危機」的文件中就提到, 「山西焦煤煤炭銷售總公司建立駐區入戶制度和領導幹部包區聯戶制度,要求區域市場公司營銷員全部駐進用戶區廠。根據業務專長安排分管市場公司的6位副總駐 區域市場公司包區聯戶,檢查營銷員日常工作。」焦煤營銷的基本原則就是「讓利不讓市場」。

該集團另一份文件中稱:「5月底,該銷售公司班子成員兵分4路,互道珍重、囑平安,行色匆匆地分赴各煤炭重點用戶單位,接洽煤炭銷售事宜,應對經濟下滑對煤炭市場帶來的衝擊。」

互道「珍重」、「平安」,此情此景,不免讓人想起戰士出征時的悲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