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軟實力稱霸 新科技4騎士誕生

2012-4-23  TCW




美股創新高,台股就一定跟進?今 年三月,美國那斯達克(Nasdaq)指數創二○○○年底來新高,但台灣電子股指數卻一路走低,較去年高點還有逾一成跌幅,離金融海嘯前高點跌幅則近二成 五!

台美股市不合拍PC概念股式微,台股卻沒轉型

過去,台灣電子股與美股高度連動,為掌握「美股概念股」動向,當時法 人、散戶甚至熬夜看美股盤。但這項規則卻在最近幾年被打破,財經媒體網站CNN Money一月份指出,過去帶領美國科技股四騎士是:英特爾(Intel)、微軟(Microsoft)、戴爾(Dell)和思科(Cisco),他們在 九○年代「喊水會結凍」,隨個人電腦成長,英特爾負責處理器、微軟主導作業系統、戴爾生產個人電腦、思科則負責網路通訊,而這四騎士主導過去二十年台灣電 子五哥與相關族群的輝煌年代。

但如今驅動科技成長的主力不再是個人電腦,而是手機、平板電腦、雲端運算,「新科技四騎士」誕生:蘋果 (Apple)、Google、亞馬遜(Amazon)及IBM(股價漲幅見下圖),這四者強項集中在雲端運算和行動通訊。來看一個關鍵數據,從○八年到 今年三月底,蘋果市值成長二一九%,但微軟、惠普、戴爾等股價漲幅卻仍是負的。

新四大騎士裡,沒有一家靠硬體生產,全靠軟體實力稱霸一 方。例如蘋果帝國主要靠App store的軟體來構建;Google則壟斷網路搜尋的最大獲利;亞馬遜的網路零售業務每年成長至少三成,將實體零售巨人沃爾瑪逼到連續九季單店營收衰 退;而IBM的雲端服務則是無人能及。

也許有人質疑,蘋果、Google過高股價,造成那斯達克指數失真,應以道瓊工業指數來看看美國景 氣才準?但其實,道瓊工業指數今年四月創下○七年底以來新高,對應當時,台股指數現在應有九千五百點水準。也就是說,以大盤全體個股來看,台股仍遠遠落後 迭創新高的美股。

台股不只落後美股,包括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國股市,今年股價指數都創新高,連飽受歐債衝擊的德、英 股市都遠優於台股,少數比台股弱的僅法、義、西班牙、希臘等歐債國!

台股為什麼獨弱?台陸連動增強出口高度仰賴中國,跟著漲不動

根 據摩根士丹利統計,台灣GDP約六成二靠出口,出口的兩大動力則在中國、美國,但既然美國景氣不差、東南亞等新興市場景氣熱絡,中國經濟趨緩對台股的衝擊 相對變大,證諸去年大陸A股也創下十年新低,對台股的孱弱走勢相仿。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二○一○年曾報導,台灣對中國的出口金額占台灣GDP比重達一四.三%,居世界第一,甚至比第二名的南韓還多出三.九個百分點。相較 之下,歐盟對中國出口金額僅占其GDP一%,美國對中國出口更僅占其GDP○.五%,換言之,就算中國市場出現大變動,歐美經濟所受傷害也相對較低,這就 是為何去年底中國經濟降溫、總理溫家寶甚至下調經濟成長率之際,美股仍持續創新高的原因。

與台股相同命運的還有香港股市,雖然港股國際化 程度極高,但因掛牌公司多半以中國內陸市場為腹地,因此也受中國經濟好壞衝擊,港股目前也仍回不去二○○八年七月金融海嘯發生前的高點,表現跟台股幾乎如 出一轍!

再來看看台灣的最大競爭對手南韓,雖然南韓也大量出口至中國市場,其出口占南韓GDP比率僅較台灣少四個百分點,但同時,南韓企 業並未放棄中國以外市場,譬如其全力搶進美國訂單,包括三星拿到蘋果手機晶片訂單、現代汽車在美國市占率提高等,因此南韓KOSPI指數跟美國景氣連動也 不小,也早在去年,跟隨美股腳步創下歷史新高。

若台灣轉型速度不夠快,繼續戀棧台股的獲利空間有多大?

【延伸閱讀】科技4 騎士漲幅新組合是舊成員3倍 ——近3年股價漲幅比較

OLD-平均漲幅85.9%思科 37.7%戴爾 90.7%微軟 91.8%英特爾 123.5%

NEW-平均漲幅251.8%Google 92.6%IBM 123.1%亞馬遜 194.3%蘋果 597.3%

註: 計算時間為2009/3/6(美股落底起漲)至2012/4/12資料來源:Google finance 整理:蕭勝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87

資產增值術》屈就低薪磨實力 錢滾錢富足退休 菜販之子脫貧成有錢有閒快樂投資人

2012-10-29  TWM
 
 

 

從菜販之子到成為國內投信界知名的基金操盤手,這些年來,陳冠升始終貫徹管理時間與金錢流的理念,讓他在四十三歲那一年,不靠勞保年金,已退休無虞。

撰文‧林心怡

走進陳冠升六十五坪的住宅,映入眼簾的是大片落地窗外的水岸景觀,「這裡視野很好,人的心情自然也會好。」望著窗外無敵的河岸景觀,眼前這位昔日菜販之子,臉上浮現一抹自豪的微笑。這棟「輕豪宅」是他的工作室,也是家人度假的好地方。原來,陳冠升在北市中山北路還有一棟自宅,今年不過四十四歲,就已累積數千萬元的身價,過著優閒的半退休生活。閒暇之餘,定期在投資理財網站「財子學堂」發表投資觀點。

「不論工作、理財還是投資自己,我都很願意花時間去做,總是抱持著想辦法突破困境的精神,貫徹執行。」去年才正式離開投信業的陳冠升表示,他從年輕時就懂得善用時間自我成長,建立正確的理財觀,來累積財富,如今,早已賺足一生無虞的「終身俸」。

不短視近利 工作量倍增當成累積專業陳冠升老家在新北市蘆洲,一家人全靠父親賣菜為生,讓身為長子的他從小就體會到賺錢的辛苦。一九九四年退伍後,陳冠升在中信證券(目前的KGI證券)找到第一份工作,從月薪三萬八千元的研究員做起。「我一開始很菜,不懂股票投資,常被主管嫌棄,讓我一度很沮喪。」為了在工作上有所表現,陳冠升相當努力,在研究精神上,他受到研究所論文指導教授賴景昌的影響很深,認定「做研究」除了要找對方向,還得積極不怕繁瑣。因此,不論是一個月拜訪十五家公司,還是拜訪報告與月刊的撰寫,他都比一般同事認真。

後來,陳冠升因仰慕統一投信副總洪啟銘的功力,而接受低薪轉換職場。「當時很多人會覺得我很傻,但我心想,如果可以被大師調教變得更強,何必這麼短視近利?」陳冠升新的工作量是一般研究員的兩倍,負責觀察電子與金融業近百家公司。

「我記得當時還曾經勤跑公司太操,流過好幾次鼻血呢。」陳冠升笑著說。雖然在統一投信僅待了一年,但那段時間的歷練讓他專業功力大幅提升,而勤於拜訪公司努力耕耘,也讓他累積了不少有助於事業的人脈。

除了在本業積極發展,喜歡廣結善緣的陳冠升,也總是利用機會與媒體建立良好的關係,並撰寫有關上市櫃公司與產業的分析稿。陳冠升透露,當時自己不僅是單純想賺錢,也是希望藉此經營自己的「品牌」。

在金錢流的應用上,陳冠升的消費習慣並沒有隨著薪資扶搖直上而擴大,反而每月扣除孝親費一萬元與六千至一萬元不等的開銷外,幾乎都把錢存下來。陳冠升說,積極儲蓄加上當兵存的二十萬元,以及結婚收禮盈餘三十萬元,工作兩年多他就存到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元了。

即使一開始資金有限,陳冠升學會「團購投資」,積極獲取財富增值機會。「我還記得一九九四至二○○○年,台股走多,尤其未上市盤商很熱,我就與友人合資,投資當年還未上市的股票華碩、英業達、廣達、華邦電等,都是讓我資產翻倍的標的。」除了積極投資,陳冠升也懂得「置產」來鎖住獲利。二十八歲就結婚的陳冠升,為了省錢,夫妻倆不但搬回蘆洲老家的頂樓加蓋與父母同住,每天上下班也以騎摩托車共乘代步。陳冠升回憶,工作地方離住處遠,總是清晨六點半就出門,「還記得那時老婆總是睡眼惺忪,我怕她坐在機車後座恍神危險,就用平日練國術的腰帶將兩人綁在一起。」不追求享受 省吃儉用買房、還房貸省吃儉用了兩年,存到頭期款,才以八八五萬元,在北市中山北路的中古大廈買了一戶三十八坪的住宅,如今這戶房子市價已漲到二千六百多萬元。當時為了加速還清房貸,陳冠升消費更為節省,還曾在上鄭弘儀主持的財經節目時,被意外發現戴的手錶竟是股東會紀念品。陳冠升笑說,當時節省的程度偶爾被虧,但他仍貫徹著要把錢花在「增值資產」的信念。例如二○○○年時,儘管還有房貸,但仍因看好當時尚未上市的宏正科技,投資近三百萬元布局;五年後,讓他進帳三百多萬元。

曾在股海幾經風浪的陳冠升認為,年輕時,掌握時間投資自己與投資標的,中年後才有機會「歡呼收割」。他建議,在投資理財上,要懂得「靈活應變」,不該執著於趨勢已變差的投資商品,期待「奇蹟」。

就像過去景氣好時,很多人會認為投資股票基金比較好賺,但這幾年來全球金融風暴的系統性風險提高,就該提高保守型或抗通膨性資產。他目前資產的配置,主要分布在房地產及澳幣定存,其中澳洲房地產每年都有七%的租金收益率,台股持有比重相對較低。

不墨守成規 市況有變就要靈活轉移標的又如先前他把手上虧損三分之一的台股基金贖回,在○九年轉移置產標的,在三重重劃區內買進當時六十五坪,每坪三十二萬元、總價約二千多萬元的新成屋。短短兩年,目前該房子附近開價已達每坪五十萬元,市值達三千多萬元,獲利已達千萬元。

針對時下許多「窮忙族」總是身陷「錢不夠用」的煩惱,陳冠升以過來人的經驗建議,年輕人累積財富前,先要透過效率化的工作與累積人脈儲蓄資產,降低不必要花費,累積「投資本錢」,先布局在增值性的資產上,確實做到「持續追蹤」、「嚴設停損」,才能以「賺多賠少」的方式加速累積財富。

「健康也是『財富』的一種,都需要經營與設立停損點。」陳冠升笑著說,○六至○七年忙碌工作,曾讓他飽受痛風之苦,「尤其當我驚覺身邊不到四十歲的朋友就有糖尿病,就開始調整作息;我每天做好飲食控制、運動兩小時,早上練國術,下午勤健走,健康恢復了,工作與理財更得心應手。」「越懂得把經營工作、金錢、健康效率化,且懂得危機處理的人,越能提早享受金錢無虞、從容『做自己』的快樂人生。」陳冠升很滿意自己半退休的生活,也期待他的經驗,能啟發嚮往財富自由的年輕人。

陳冠升

出生:1968年

現職:富傳金融資產管理執行長經歷:第一金投信部投資主管、台灣工銀投研處主管學歷:中興大學經濟系、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力行七個好習慣 打造無虞退休生活──陳冠升的「二流管理」心法

時間流管理

1.

向成功者學習,

建立導師系統

在向成功者學習之前,最好先做好功課,否則所得到的答案可能只是皮毛。

2.

規律運動

保持健康

保持清淡飲食,每天早晚各撥一小時,練國術與健走養生,才有能力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3.

花時間投資自己

找到有熱忱的行業持續加強專業,本薪就有機會三級跳,還有機會同時增加業外收入。

4.

製作自己的

賺錢筆記

拜訪上市櫃公司或做好研究後,把有潛力的公司寫成投資報告書,並且隨時追蹤,作為壓箱寶。

金錢流管理

5.

增加業外收入,

強迫儲蓄

延遲消費欲望,存下一半或三分之一的薪水,甚至把業外收入當成日常開銷。

6.

把錢花在

增值資產上

投資股票、基金、房市等增值資產,即使現在房價過高,仍應努力賺錢、存錢,等待房地產修正後再進場。

7.

做好風險控管的

資產配置

不要執著於趨勢已由多轉空的資產投資,要有靈活變通的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394

百歲醫生郭金塔過世 家族金融實力傲人

2012-12-10  TWM
 
 

 

台灣的百歲醫學博士郭金塔先生過世了,這位無論在醫界、商界都令許多後輩景仰的老先生,雖然是百歲高齡過世,仍然引人懷念無限。

在過去醫療資源貧乏的年代,郭金塔在台北圓環開設「郭外科醫院」,後來才跨入商界;過世前仍是新海瓦斯名譽董事長,而他的岳父是北企銀(永豐金控的最前身)創辦人,家族目前仍是永豐金大股東。

即使年屆高齡,但這位老人家始終活力十足,四處聽演講,聽完之後第一個舉手發問,他因此與《今周刊》發行人謝金河結為忘年好友;此外,他也是扶輪社之「寶」,積極參與各式社會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因為郭金塔的過世,也讓外界見識到郭氏家族在商界的影響力,其中最醒目的,是他的長女、也是前台新票券董事長郭蕙玉,與她任職彰銀董事長的夫婿陳淮舟。此外,他的長子郭瑞嵩則娶了吳火獅的長女吳如月,郭家除了是永豐金的創始股東,也持有台新金控、新光金控的股票,金融實力傲人。

七月時,郭金塔才在家人與政商聞人齊聚下,於國賓飯店慶賀百歲壽誕,眾人對郭金塔樂觀開朗的養生之道還津津樂道;但半年不到,郭老先生就辭世,留給後輩無限懷念。

(劉俞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094

打造一支實力強悍的創業團隊!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3025.html

在你古靈精怪的腦裝裡,早就囤積了五花八門、足以衝擊業界的瘋狂想法? 先別急,在大撈一筆前,不妨放慢你的腳步,找幾位志同道合、滿腔熱血、願意為夢想犧牲、赴湯蹈火的好夥伴吧!

創業的第一步:找到共同創始人

創始人是一家公司的骨幹、創意的源頭,他們願意承擔風險、攜手共渡難關,他們對改變世界有著滿腔的熱血,上刀山、下油鍋也在所不惜,然而,在挑選最佳共同創始人(合夥人)人選前,你最好先睜大眼睛,若你的人選中包含下列特質:將辭職或換工作成天掛嘴邊、要求在5點前下班照料家人、不願承擔風險、抱怨起薪薪資,再次建議你千萬得再三考慮,相信我,他們早已心繫別處,這對一家創業公司是不會有任何幫助的。

你要做的是集結出一支超強的夢幻隊伍,就像組一支哈林籃球隊 (Harlem Globetrotters) 一樣,你和合夥人就是 Larry Bird 和 Michael Jordan,你開公司的目的不是為了廣結善緣,而是要跨出新的一步。

創始人的數量以2人為佳,最好維持在4人以下,這樣一來股利大餅才不至於過度分散,創始人在公司獲利後必須得到應有的報酬,以慰勞他們為公司疲於奔命下所犧牲的社交活動、親情、友情和健康,然而,創始人的股權在公司進行籌資和發行股票後,通常會降至原先的40%甚至更低。

你的合夥人必須有著易於相處的特質,創業就像是結婚一樣,假如你離婚了,必然會對公司造成傷害,到頭來你可能還會錯失良機、友情破裂,我也不太看好夫妻檔或情侶檔的合夥人模式(以他們同屬一國的情況來說,想要抱怨或申訴根本是白費力氣,要是沒上演一齣有如連續劇般高潮迭起的劇情,想把其中一人趕出公司,簡直比登天還難)。

若你想和死黨一起創業,那麼你最好先作好心理準備,因為你們最終必定會反目成仇,至少,你們原有的社交模式將徹底瓦解,因此我的建議是:最好找個你在工作領域中熟悉也信任的人作為創業夥伴,你們可能偶爾會約出來聊幾句,但還稱不上是「死黨」。

創始人中,至少要有一人對「產品」專業技術上有徹底的認知,還要有一位信心十足的成員擔任領導人、發言人或行銷人員(他們有著能勝任銷售總監和CEO的氣質),但可千萬別只因為某人擁有某向「商業技能」就將他列入創始人人選之一。

我個人較傾向公司創始人同時兼CEO的模式,畢竟創始人對自己公司的熱情是不會輸給其他人的,再來,我偏好由對產品和科技有相當程度認知的人擔任創始人,少了產品或科技的知識是無法成為一位全能CEO的,更讓你難以取得客戶、產品使用者和投資人的信任和尊重,況且,現在也沒有一家企業能完全和網絡切割!

另外,想讓自己縱橫商場並非難事,你只需要和大量的客戶取得聯繫就行了!我建議可以先從對公司最不利的客戶下手,時時抱著無畏無懼的氣魄(就像當初公司集資的時候那樣),大膽地豁出去吧!等到尋獲商場知己的那天,所有問題都將水落石出,公司在經過歷練後也有了新的風貌,自信當然也就跟著提升了!

制定遊戲規則

在分享股份利潤方面,採取平均分配法所引發的爭議和負面觀感相對會比較少,因此建議最好先以均分法起草,再以個人的貢獻度和加入時間為方向加以修改,記住一點:風險愈高,得到的報酬也該愈高。

記得在處裡股權和員工認股權時都要以當初設定的「員工認股權協議」(vesting agreement)為準,這點絕無例外!「員工認股權協議」能讓你依當初協定的內容分配股利,協議中聲明獲利者必須在公司待到一定時間才能享有報酬,網絡上到處都有相關資訊,你可以隨時上Google搜尋員工認股權協議的範本,在矽谷,一份典型的員工認股權協議會是一個長達5年(4年獲利期+1年空窗期)的協議,你可以預先設定好配額,但在第一年內你不會有任何收穫,一年後,你將獲得25%的股份,之後每個月可享有1/36的利潤,直到協議到期或配額見底,你之所以要在創業前制訂這個規則是因為:第一年是創始人最有可能翻臉走人的高峰期,而根據這項協議,他們的出走將使他們一無所獲!這或許聽來有些殘酷,但確實是一個防止公司資本額波動的金鐘罩,同時也保障了其他真正為公司打拚員工的權益,畢竟,若一個創始人連單單為公司奉獻12個月的承諾都無法辦到,那也沒什麼好說的!

另外,請確保在招攬投資人之前就先行使你的「員工認股權協議」,別等到集資籌款後才開跑,否則投資人很可能要求你將時程重新歸零,因為就連一間大公司也得花上至少3~6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在集資籌款上。

在僱用長期員工時,記得要將「聘僱用協議/契約」的內容講清楚,以免最後公司的智慧財產遭濫用,你還得再掏錢把自己的心血贖回,你也可以先將薪水設定為 0 (因為公司也確實一毛錢都沒有),但同時也訂定條款,讓公司在未來獲利時提供一份合理的薪資報酬,如此一來,你便可跳過和員工交易公司頭銜、職務、薪資的問題,這招算是一個小撇步,相信我,我看過太多創始人毀在這一步,他們過度追求一份保險的財務數據,最終落得寸步難行的下場,建議你別太專注在這個小地方上,試著理性思考,對你最有利的是你的股份,而非薪資。

在公司進行合組時,記得隨時把「創始人權益」帶在身邊,千萬別心血來潮地又和其他人制定了超出當初「員工認股權協議」條款以外的協議,這樣即使公司賺了錢,你很有可能還得掏一大筆錢把股份買回來。

僱用對的人才

僱用比你聰明的人、給他們一份優渥的薪水會是個好方法,網羅那些擁有PhD頭銜:「貧困poor」、「求知若飢hungry」、「有強烈動機driven」的人才,並時時獎許他們;在僱用新人時最好精挑細選,汰除不適任員工則要眼快手明,比起經驗老道的外來客,我反倒偏好僱用一個機靈、有技術、懷抱熱誠、好學、為人隨和的24歲年輕人擔任副總裁,你可以先讓他們從職位不高的工作做起,再依工作表現提拔他們,這能替公司省下不少麻煩。

一家企業通常會依公司當前的市場價值制定認購權證,給予員工認股權,如此一來員工就不必被課稅,也能獲利,但這也依據不同國家的課稅標準會有所差異,因此在制定標準上也會因地而異,然而,只要你能擔保,讓大家在未來的流動性風險危機下都能分一杯羹就準沒錯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164

《幕後觀察》市場小、經費少就做不出好節目?這場超級大秀看見台灣軟實力優勢

2013-04-22  TWM
 
 

 

「我是歌手」創下收視佳績的同時,也引來網友筆戰,討論賽制是否不公。

看在台灣知名節目製作人眼裡,看到歌手認真的態度,觀眾從中得到滿足,收穫就十分豐碩。

只是未來台灣是否還能繼續產出這樣征服兩岸的歌手,恐怕有待觀察。

撰文‧孫蓉萍

大陸湖南衛視「我是歌手」歌唱比賽,不僅內容引起兩岸人民熱烈討論,比賽結果出爐後,賽制也引起爭論。例如,不是只由評審決定分數,更有五百位觀眾參與投票,讓人覺得愛國情緒會主導比賽結果。

賽制引起比賽不公爭論

「超級偶像Super Idol」、「百萬大歌星」等綜藝節目的製作人薛聖棻,對於製作選秀節目很有心得。他認為,「我是歌手」製作單位把觀眾請來現場,而且客觀地取樣,依男女、職業、年齡層等區分,已經先排除某人粉絲霸占場子,導致結果一面倒的可能性;五百人的規模,可說已具參考價值。

他說:「素人選秀時,歌手是用他的技巧去爭取大多數評審的認可,這是技術的檢定考試。但是職業歌手參加選秀比賽,其實是在詮釋這首歌,用這首歌說故事。觀眾在意的是,他留下多少讓大家念念不忘的歌曲表現;歌迷其實就是想聽他唱歌,用歌聲說故事,並且透過網路百看不厭,名次其實只是其次。」常擔任選秀節目評審的音樂創作人黃國倫認為,素人選秀需要有專業評審,因為他們才能看到素人的潛力與未來性,由觀眾來評斷,可能有很多遺珠之憾;但是一位歌手在市場上紅不紅,事實上是由消費者決定的。所以由職業歌手參賽的「我是歌手」,比賽結果由觀眾決定,「無可厚非而且言之成理,」並且「這個節目用觀眾的眼睛檢視歌手,以前觀眾沒有這個權力,所以這個方法很有趣。」黃國倫說:「這五百人就像是濃縮的小市場,也可以說是市場在決定這些人的去留。觀眾其實不十分在乎歌手的基本功,歌手在舞台上,可以讓大家一起揮手來贏得群眾,也可以用有共鳴的歌來贏得群眾,甚至做伏地挺身!觀眾或許不確定歌手的音準,但他絕對知道自己high不high、喜不喜歡、爽不爽,有沒有引起共鳴。」因此,這五百位觀眾選出來的,是不是一位真正的歌王並不重要,因為唱歌認真就能感動人,每個人都有兩把刷子,只是看那天狀況好不好;況且,得到「歌王」的稱號,也不表示消費者就都會去買他的唱片。

也有人質疑雙人組合與單一歌手競爭,是否不公平?薛聖棻認為,如果原本就是一個團體,卻為了參加比賽而刻意拆散,反而很尷尬。黃國倫則認為,「兩人天生就有優勢,容易互動、擦出火花。」而且一開始節目的遊戲規則就是接受團體參賽,大家也就沒話說。

至於「羽泉」中的胡海泉身兼主持人是否恰當?薛聖棻認為,主持又要唱歌,反而有雙重壓力,更何況他的主持還常被吐槽。對於有人質疑評審制度不夠透明,薛聖棻因為製作選秀節目的經驗豐富,所以一開始就會非常小心設計賽制,不讓人有任何黑箱操作的聯想,投票後會立刻公布結果,避免造成誤解。不過他笑說:「即使如此,還是會被罵不公平,因為有些粉絲支持的人沒拿冠軍!」任何賽制都會引起各種不同的反應。

事實上有沒有內幕、公不公平都不是重點,因為大家都是贏家!歌手因此聲名大譟,商演活動接不完,觀眾更從中得到感動。

雖然「我是歌手」節目呈現方式是購買韓國的版權,但它的紅火,台灣也與有榮焉。薛聖棻說:「一九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在全亞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當時的流行歌曲都是經典,演唱的歌手也成為『我是歌手』節目中重點邀請對象。現在大陸許多製作人約四十歲上下,他們是看台灣綜藝節目、聽台灣流行音樂長大的;對他們來說,這是非常可貴的娛樂資源。現在他們能主導節目,就會把記憶資料庫中的資源取出來。」要製作出好節目 首先要具備的是能力台灣長年來,培育出流行音樂的軟實力,也創造出周杰倫、蔡依林等超級明星。儘管預算規模不如對岸,薛聖棻認為不必妄自菲薄,就像「我是歌手」版權來自韓國、「中國好聲音」則出自荷蘭,這兩國也不見得是超級大國。「我在淡江大學教書時,看到許多非常優秀的同學,即使讀商學系,對傳播工作卻很有想法,也有很強的表達力。」他認為,能用低預算製作出好節目,才真正厲害,首先要具備的應該是能力。

市場規模遠不如中國的情況下,政府如果能加速政策的開放,也對軟實力的發展有益。例如電影或體育性節目常見的商業置入性行銷,台灣遲至去年才通過草案,有條件鬆綁;而且,等到法案真正開始執行,企業可能都已經選擇到大陸立足了。

台灣民眾對於決賽結果不滿,並引發不公爭議,黃國倫認為這個節目就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實境秀,「綜藝節目就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就這麼過了一生,認真就輸了。」不過,對於台灣如何繼續發揮軟實力的優勢,需要各界認真思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71

Google軟實力 靠「開心一哥」打造

2013-05-27 TCW
 
 

 

他在Google的員工編號是一○七號,幫助Google建立第一個移動搜尋服務。然而,讓他聲名大譟,兩度登上《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頭版,受邀柏林世界和平節、白宮、聯合國與TED大會發表演說,不是因為電腦科技專業,而是他五年前轉戰人力資源部門時,規畫的一系列情緒管理課程。

他,陳一鳴,Google創辦以來第一位從工程師轉調人力資源(HR,Human Resource)部門的員工,也是Google首位擁有「開心一哥」正式職稱的人。二○○八年,他決定從工程師轉調HR,參與新成立「Google University」小組,規畫「搜尋內在自我(Search Inside Yourself)」課程。七週、二十個小時的內容,短短一年,就成為Google內訓課程最受歡迎的一門課。

有趣的是,「開心一哥」的故事,卻是從一個從小不開心的男孩說起。

十二歲自學寫程式》應徵Google,五分鐘就錄取

他出生於新加坡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商人、母親是家管,從小是資優生的他,智商一百五十六也體現在求學過程中:十二歲自學寫程式,十五歲便獲頒新加坡全國性學術獎,最後,進入新加坡理工翹楚的南洋理工大學就讀。

工作時,他把履歷e-mail到Google應徵,五分鐘之內被錄取,創該年錄取速度最快紀錄。他成了Google創始時少數華人員工,負責建立Google最早的行動裝置搜尋服務。

聰明的小孩多有早熟傾向。「同齡孩子在想電動怎麼破關,我想的是,越南和柬埔寨陷於戰爭中的苦難,」陳一鳴回憶,與同儕沒有溝通話題,間接也讓他陷入社交障礙,他更加不快樂。

三十三年不快樂》治內向,逼自己攀談名人

理性世界中,他是常勝軍;感性空間裡,他卻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我自然而然就是不快樂。表現好也無法讓我滿足!」他這樣形容三十三歲以前的自己,社會成就再好、進到世界第一流大企業、擁有美滿家庭,依舊無法解除禁錮多年,容易陷入「沮喪(depress)」情境的慣性。

本以為,0與1的電腦世界是他可預見的線性職涯,卻在三十三歲大轉彎。一日午後,一個靈感來襲:「我想創造世界和平,想讓生命改變,那就要行動。」這是從小徘徊於心的念頭,但卻因世俗眼光一直選擇安穩;他清楚,要不一樣,就要打破慣性,與人們建立新關係,影響力才會傳播出去。

他決定從與陌生人交陪開始,而且從最難的名人做起,這對於從小內向的他,是一大挑戰。

這個機會在二○○三年來到。那天,走在辦公室迴廊的他,見到警員與數名彪形大漢在Google總部內徘徊,他立即意識到一定有名人來訪,便衝到入口長廊等候。來訪者是美國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先深呼吸一口氣,他跑上前要求合照,沒想到卡特爽快答應。這個小動作,是他「開心工程」的起點。

嚴肅個性逐漸融化,他只要一聽聞知名人士將參訪,如美國前第一夫人希拉蕊(Hillary Clinton)、達賴喇嘛、名演員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等來到Google,他就刻意等候並請求合照。截至目前,已累積與逾兩百位名人合照,並將合照貼在辦公室牆外。

十次拜訪請來EQ專家》開心企畫讓公司上下瘋狂

驚奇的大膽舉動,讓每個經過長廊外的Google員工看見時,都發出會心一笑。連Google執行長舒密特(Eric Schmidt)都形容:「陳一鳴現象是Google幽默企業文化最活生生的寫照。」他發現一個小行動,帶來很大的開心磁場效應。

原本只是偶爾「搞笑」,但「不務正業」越做越大,慢慢的,「搞笑、製造開心」成了他的代名詞,也讓他意識到「快樂傳播」是他真正想做的,他開始思考「開心移轉」的可能。

二○○七年,當同事絞盡IQ,替下一波狂潮寫程式,他則邀請EQ(情緒智商)專家到Google演講,開始規畫「搜尋內在自我(Search Inside Yourself,簡稱SIY)」一系列課程。

受邀對象包括禪師諾曼.費雪(Norman Fischer)、「社會靜思心靈中心」創辦人米拉貝.布許(Mirabai Bush),以及將禪宗靜觀應用在醫療上的先驅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還有暢銷書《EQ》作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

不下十次拜訪及陳述理念,打動專家們願意投入他的「SIY」規畫。隔年課程出爐,深受同事們歡迎,也吸引人力資源部門,號召他加入Google教育課程研發,他成了Google成立以來,第一位從工程師轉任人資部門的員工,「SIY」課程成了最受歡迎的一堂課。

以往,Google人資訓練課程,著重硬實力訓練,像是「談判課」、「經濟學」等,但這兩年,他規畫的「找尋內在自我」軟實力課程躍升為最。七週二十個小時課程,一年僅開四期,卻每堂爆滿。

為什麼這些課,能讓Google員工埋單?

「工程師也能教EQ」是關鍵。情緒管理早在十多年前,因《EQ》一書熱賣而廣為人知,然而,傳統人資教導概念時,著重於「What」的闡述,總引來理性腦袋的工程師疑問:「是啦,你說得是很好,不過EQ能幫我做什麼?」

兩分鐘法則瓦解心防》善舉數據搞定理性工程師

理工背景的陳一鳴從「How」下手,運用工程師語言,例如:善用數字。傳統教法是:「EQ能讓你成為更出色的領導人。」但他說:「高曼(《EQ》作者)資料分析證實,讓傑出領導人脫穎而出的關鍵特質中,高達百分之八十到百分之百就是EQ。」

他不泛泛談EQ有多好,而是透過大腦神經系統研究等科學證據,讓工程師相信,EQ也可以透過訓練增強。

他舉例,當受過一萬小時以上禪修訓練的資深禪修者,聽到負面聲音,例如,女子尖叫,大腦中主管情緒的杏仁核(大腦的衛兵,一直不斷的掃描對我們生存有威脅的大小事)活動較低,新手禪修者較活躍。以科學實驗讓工程師相信,抽象概念也可按圖索驥,進而打開心門願意嘗試。

又例如,他常跟同事們開玩笑:「兩分鐘最適合我們,因為幼兒和工程師的專注力極限就是兩分鐘。」「我稱之為『超容易法』,沒有目的的坐著每天兩分鐘,享受『單純的存在』就好了,讓快速轉動的腦袋、生活『煞車』一下。」

他以自身為例,讓工程師們相信,「像我這樣極度內向、靠大腦工作的工程師都訓練得來,大家一定也沒有問題的。」

網路新秀臉書興起,一向以創新為理念的「老大哥」Google也遇到挑戰,亟欲突破讓工作壓力升高;同時,需要更多社交能力,才能打破業務框架,而社交能力正是EQ課程中最重要一環,也是打動這群理工天才的最大內驅力。

《EQ》作者高曼、也是該課程規畫團隊成員,第一次到Google上課演講時,就驚訝參加課程員工之多。「在這個知識分子堡壘,我對這場演講其實有點惴惴不安,不知道這一板一眼的資訊工程公司,是否有人有興趣聽軟實力的主題。所以抵達演講廳,也就是Google總部最大場地時,我驚訝的發現場地大爆滿,人群都擠到走廊上。顯然大家非常有興趣。」他在書籍序文中闡述。

一門課讓開心擴散》內向男人,找到快樂秘方

為了讓更多人理解「搜尋內在自我」,將開心擴散到全世界,他也將課程濃縮成書籍《Search Inside Yourself》(中譯書名為,《搜尋你內心的關鍵字》)。一年間已銷售二十二國版權,一上市在美國網路書店亞馬遜(Amazon)獲四顆半星好評。

「每人都有一個快樂設定點,很多人認為是固定不變的,但從我和其他人經驗看來,是能靠刻意訓練來改變的。」他分析,「我真正關心的是同事的快樂,所以課程教導才讓我這麼興奮。」這個從小就不開心的工程師,在幫助他人快樂的過程當中,也找到自己快樂的源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46

政府積極扶植銀行實力 購併、另闢戰場 馬來西亞變身亞洲金融重鎮

2013-06-17  TWM  
 

 

亞洲金融風暴十五年後的現在,馬來西亞不僅已恢復昔日活力,二○一二年吉隆坡更超越英國倫敦,一躍成為全球第六大IPO市場,一座有別於香港、新加坡的亞太新興金融重鎮,儼然成形。

撰文‧葉揚甲

你對馬來西亞的印象是什麼?除了觀光、房地產熱,你還舉得出什麼強項?

勤業眾信統計,二○一二年全球IPO︵首次公開發行︶市場,吉隆坡交易所超越新加坡、上海,甚至是倫敦交易所,成為全球第六大IPO市場,募資金額高達二二一五億元。這個數字,為台灣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同期間合計募資二四五億元的九倍之多。

亞洲風暴啟動銀行整併潮

大馬金融環境不存在惡性競爭這是大馬政府積極培育金融實力的成績顯現。馬來西亞這個亞洲金融風暴的重災區、每人年均所得只有台灣二分之一的國家,究竟是如何在不到十五年時間,就成為亞洲新金融中心呢?

當《今周刊》採訪團隊踏上馬來西亞,這塊曾經被亞洲金融風暴摧殘到銀行系統全面瀕臨崩壞的土地,我們卻發現,從一走出飛機通道開始,到離開海關,再到落腳處前的捷運上、道路旁,眼光所及幾乎全是馬來亞銀行︵Maybank︶與聯昌國際銀行︵CIMB︶的LOGO。這兩家在馬來西亞市值分居第一、二名的銀行,到處可見其企業標誌或廣告,深植人心的行銷方式,大概不會輸給韓國三星。走在吉隆坡街頭,彷彿走進了金融重鎮。

「台灣金融類股占指數權重約一六%,共七十二家銀行;而在吉隆坡指數高達三四%的金融企業,卻只有八家銀行。」工作地點位於新加坡的摩根馬來西亞基金經理人黃寶麗說道,政府主導的大型整併,成為馬來西亞金融強盛的一劑猛藥。

「其實,亞洲金融海嘯發生前,馬來西亞的銀行也不少。」一位在嘉美克清真寺 ︵Masjid Jamek︶附近銀行區上班的年輕女穆斯林,在說話的同時,仍然沒有放慢腳步地走向馬來亞銀行總部大樓前,那段頗為氣派的電動手扶梯,空氣中似乎有種分秒必爭的氛圍在她周遭,看到這種倉卒的模樣,的確有幾分與香港中環的相似感。

聯昌七年七樁購併

金融服務輸出遍及十七國

從現在一棟棟高聳入雲的金融大樓,實在很難想像九七年時銀行業的慘況。富達馬來西亞基金經理人郭玉蘭表示,亞洲金融風暴觸發馬來西亞當地一連串的整併潮,起先是財務狀況有問題的金融企業併入銀行,之後則是銀行與銀行間的合併。從那時候起,馬來西亞的銀行家數從高達三十家,一路慢慢減少,最終呈現目前八家的局面。

回頭看看台灣,台新金購併彰銀的案子一拖就是七年,而且最後竟然還無法達到雙贏的局面,讓外界著實摸不清台灣政府對於金融業到底是抱持什麼想法。

然而,從○五年到一二年,同樣七年的時間,馬來西亞的聯昌集團,卻能靠著幾乎一年一購併的策略,讓集團業務得以在大馬以外的國家,迅速開枝散葉。這段期間內,聯昌銀行集團的市值,也從四百多億元膨脹到六千億元,對比﹁台灣金控獲利王﹂富邦目前約三千八百億元的市值,聯昌不僅後來居上,現在甚至還超出富邦許多。

聯昌國際銀行集團總裁納西爾拉薩︵Nazir Razak︶接受訪問時指出:「為求擴大經濟規模,跨出馬來西亞的國界,絕對是現今銀行業不得不採取的策略。所以聯昌在○五年展開一連串的購併,收購對象包括馬來西亞、印尼與泰國的銀行,另外,還有一家新加坡的證券商。」聯昌這七年間共有七樁主要的購併案,收購總價高達一四五八億元,其中最讓金融界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一二年買下蘇格蘭皇家銀行︵RBS︶亞太區投資銀行部門,在這樁收購案後,聯昌更一躍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投資銀行,涉足的國家增加到十七國。

聯昌能夠成長得如此迅速,納西爾試圖從事後的角度來解釋,「在過往的幾次重要關頭,聯昌確實都做出了正確的決策。」無論如何,七年爆發式的成長軌跡,他認為還只是個開端。

定位與策略明確

獨創伊斯蘭商業銀行模式

或許聯昌的成功關鍵,納西爾已經說得很明白,就是到國外另闢戰場。

一位在吉隆坡金融界打滾將近二十年的專家卻認為,聯昌集團的成功,絕對比想像中要來得難以複製。例如,聯昌在香港、韓國及台北,僅設有投行部門,專門提供給特定客戶證券研究的服務(註:出具投資建議報告),而不設立商業銀行或者證券經紀商,因為沒必要吃力不討好;即使是市場很肥的中國,聯昌目前亦只有在上海設立辦公代表處,畢竟在與資產以兆為單位計算的中國銀行業競爭之前,還是要想清楚哪種方式,最能夠吸引適合自己的客戶,或許這才是真正的關鍵。

清楚自己的定位、又知道客戶需要的是什麼,甚至在腦海中模擬競爭對手可能會出的招式後,聯昌才有可能每一著棋都下得如此精準。聯昌集團無疑是馬來西亞整個金融行業具體而微的縮影。

馬來西亞台灣商會執行祕書鄭添丁表示:「若不算華人主導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應該是東協國家中,最適合台灣企業進駐的國家,因為這裡華人多,可用中文溝通,越南、緬甸或是印尼,反而不太方便。」但是記者實際在馬來西亞搭計程車、到便利商店買飲料,或者在銀行櫃台前想詢問關於伊斯蘭債券的訊息,幾乎沒有碰到看起來會講中文的人,即使是吉隆坡地標雙峰塔前最繁榮的購物中心陽光廣場,裡面熙來攘往的人潮,大多還是以馬來人為主。

這些信奉伊斯蘭教、為數眾多的馬來人,讓馬來西亞金融業獨創出符合伊斯蘭教義的商業銀行。

第一金馬來西亞基金經理人高君逸說:「伊斯蘭教派主張四海之內皆兄弟,按教義是不得有借貸行為,不過,馬來西亞金融業卻克服了這個難題。伊斯蘭的金融模式,可在不違背信仰的前提下,為信奉伊斯蘭教的客戶服務。」全世界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口,目前粗估接近十六億,而大部分的穆斯林又以中東與亞洲為兩大本營,就地理位置觀察,馬來西亞可說是位於「伊斯蘭國度」的中心。「除伊斯蘭銀行外,馬來西亞更率先全世界發行伊斯蘭債券︵Sukuk︶,該國發行量占全球總量的六四%。」高君逸補充。

根據台灣經濟新報的資料,馬來西亞所發行的伊斯蘭債券金額,從一一年的四千三百億元,倍增到一二年的九一二○億元。若按這樣的趨勢成長,馬來西亞政府自詡為伊斯蘭金融中心,的確是名副其實。

伊斯蘭金融業的快速發展,或許是馬來西亞能夠順利站上國際金融舞台,強而有力的後盾。

福利優渥吸引人才

金融業薪資趕上國際投行水準諷刺的是,掐住東亞海域咽喉、擁中國十三億人口為腹地的台灣,地理位置優越不輸馬來西亞,況且,台灣早在一九九五年就已高喊「亞太金融中心」,照理說,起跑得早、又沒有被亞洲金融風暴重創,現在的發展,先別說香港,至少應該也能與天然資源貧乏、幅員狹小的新加坡較勁才對,可惜,現狀與理想差距實在太遙遠。

「馬來西亞金融業的待遇與福利都很不錯,與新加坡已經相差不遠!」年齡不到二十八歲、就職於馬來亞銀行的黃小姐說道。

這位手中握有台灣名校畢業證書的年輕華裔,其實與很多優秀的七年級生條件相同,只不過,她的年薪在兩百萬元到三百萬元之間。這樣的薪資水平,足以與國際外資投行相提並論,在台灣這筆錢,甚至可以請到三位月薪四萬元的名校商學院系所高材生。

更讓人氣餒的是,對於年資較淺、月薪落於四萬元到七萬元的台灣本土基金經理人來說,恐怕還得努力「衝刺」當年度績效排名,或許才有可能達到與之相同的水準。

聽到台灣本土基金經理人的這般「待遇」,黃小姐不禁輕嘆:「這樣真的還滿少的!」當記者追問,當年是否曾考慮在台灣金融業覓職時,她說:「有被找過,但最後並未去面試,而薪水的確是考量因素之一。」顯然,當初她的抉擇相當正確,畢竟台灣低薪的環境,迫使金融人才外逃,早已不是新鮮事,「如果台灣金融現狀不改變,當然可以選擇離開。除英文要好之外,最好還要有CFA︵美國特許財務分析師︶,這張證照不僅在新加坡備受重視,在馬來西亞同樣是超級重要!」她強調。

對於馬來西亞金融業的優異表現,大馬政府似乎仍然不滿意。

一一年十二月,馬來西亞中央銀行再推出《二○一一?二○二○年金融領域大藍圖》,希望經由政府的主導下,讓金融領域能夠以每年八%到一一%的速度成長;一二年,馬來西亞首相納吉布︵Najib Razak︶親自主持一項耗資兩千五百億元,名為「敦拉薩國際貿易中心」︵TRX︶的金融開發計畫,企圖將吉隆坡打造成一座有別於香港、新加坡的金融城市,國際金融機構若是進駐該地,所得稅即可減免十年。

姑且不論成敗,至少馬來西亞敢改革、敢讓利,還有,口號喊出就有做得到的氣魄,這些都值得台灣借鏡。

一分鐘看馬來西亞

首都:吉隆坡

官方語言:馬來西亞文

國家領袖:首相納吉布 拉薩(Najib Razak)

人口:2886萬

面積:33萬平方公里

民族: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原住民GDP:3035.27億美元人均GDP:10304美元納西爾拉薩(Sri Nazir Razak)

出生:1966年

現職:聯昌集團董事總經理兼行政總裁經歷:《歐元雜誌》2012年最佳貢獻獎學歷:英國劍橋大學發展經濟學碩士

要當亞洲金融中心

馬來西亞比台灣更有實力

馬來西亞

2012年IPO募資金額新台幣2215億元2013年亞洲商業展望第4名亞洲金融海嘯前高點至今股市漲跌幅 76%

台灣

2012年IPO募資金額新台幣245億元2013年亞洲商業展望第13名亞洲金融海嘯前高點至今股市漲跌幅 —19%資料來源: 經濟學人企業組織、勤業眾信

馬來西亞與台灣

兩地銀行業財務比較

台灣 項目 馬來西亞

746億 資產規模(美元) 512億0.49 資產報酬率(%) 1.13 8.56 股東權益報酬率ROE(%) 16.74 註:2012年資產排行前十大銀行平均數據資料來源:香港《亞洲週刊》

大馬金融茁壯的啟示

對於銀行家數過多的難題,台灣政府必須擔起振衰起敝的責任經理人郭玉蘭 操盤基金:富達馬來西亞

看法:

拜亞洲金融風暴之賜,馬國開啟一連串的銀行整併潮,造就出目前大馬金融業相對健康的競爭環境。

經理人黃寶麗 操盤基金:摩根馬來西亞

看法:

馬國沒有台灣Overbanking(銀行家數過多)的問題,在經濟看俏之下,該國銀行貸款需求成長強勁。

經理人高君逸操盤基金:第一金馬來西亞

看法:

台灣銀行業呈現高度競爭的不良環境,若能開放更多元的金融性商品,將有助於提升競爭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66

兵法今用(2):隱藏實力 梁隼

http://notcomment.com/wp/?p=5180

孫子兵法我地就聽得多,咁有無聽過孫臏呢個人?無都唔出奇的,因為孫臏好有可能唔係真名來的。

係呢度順便拋一拋書包,古代有一種叫臏刑的刑罰,簡單黎講,即係敲跛對腳咁上下。

講番正題,呢位孫臏其實係一名有料之人,佢都寫過本《孫臏兵法》,可惜同佢祖上孫武(即是孫子)就天與地既際遇了。

孫子兵法就勁到鬼佬都要學,孫臏兵法就一早唔知去左邊,依家搵得番既都係考古出土殘卷,唔好話鬼佬,我地炎黃子孫一係當左佢係孫子,一係唔知佢係乜水,真夠可憐。

不過佢有部份兵法都留存至今,而且仲幾有用,尤其係辦公室裡面添。唔信?就舉幾個例子大家知。

裝瘋逃罪

話說古代有個高人叫鬼谷子,從緃橫家(即係外交學)的創始人,佢其中兩個徒弟,一個就係主角孫臏,另一個叫龐涓。

呢位龐涓無野叻,只係比孫臏早下山,所以一早被重用。後來孫臏都下山求官去,第一時間梗係諗住熟人介紹易辦事啦,就搵龐涓幫手射番一官半職啦。

點知龐涓唔知係忌才定點,倒番轉陷害孫臏,先前講到個臏刑就係屈佢想過底齊國,所以敲跛佢雙腳等佢走唔倒!

好彩孫臏都唔傻,一於扮傻扮瘋,等龐涓以為佢傻左,留係度都蹝米飯所以先放佢去齊國。

 

呢個故仔話俾我地知幾樣野

  1. 你求人介紹工作,都要睇下對方係咩野人,如果覺得對方都係符符碌碌咁係入面HEA住做就免了,容乜易入到去做得太好搞到朋友都無得做架!
  2. 千祈唔好諗住最高峰時期求退,唔係老細一個屈尾十整臭你個名等你留職不得,過底不能就無謂啦!
  3. 無論如何,都要留D藉口位等老細覺得,你走左都唔係咩野損失,等佢心諗我搵個勁D黎可能仲好呢,大家好來好去嘛!

 

這裏有人整理了《孫臏兵法》的殘卷,有興趣的話可以一讀:

http://club.ntu.edu.tw/~davidhsu/New-Davidhome/05-david-book/DAVIDBOOK/CHINESE/001david-new-book/SUNBINBF.pdf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338

有實力,也要有穿衣力

2013-12-16  TCW
 
 

 

即將進入年底績效面談的季節,你是否常覺得,自己的實力並沒有完全被看見?明明,跟同儕相比,「自己能力、經驗不比別人差,但老闆升遷為什麼從不考慮我?」

或是,「老闆好像特別喜歡帶他出去談生意,我明明比較會講,為什麼不找我?」

往往,老闆不說的、客戶不告訴你的,就是決定我們職場的隱形競爭力||穿衣力。聽起來很抽象,但歐美職場穿搭聖經《穿出成功》(Dress for Success)針對全美兩百家企業調查顯示,七八%的主管會因員工穿著不得體,對其升遷持保留態度,但有三五%的主管,不會坦白告訴你,你的外表形象看來難以擔當重任。

穿對衣服,能幫我加速成功?45秒好印象,相當於2小時的賣力簡報

穿衣的影響有多大?

如果,簡報是聽得到的溝通,我們可能要花兩小時才能說服對方。

但根據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A. Ladins)研究,隱性、沒有聲音的外表,卻能讓對方在四十五秒內,就判斷你是否是同一類人,決定喜惡。

這不僅是快一百五十九倍的效率問題,如同諺語所說:「你永遠沒有第二次機會,去塑造人們對你的第一印象。」這是心理學中的「首因效應」(Primacy effect),即人們很容易先入為主。簡報失敗,你可以再提,但是,第一次給人不好的外表形象,你花上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都難扭轉。甚至,處理不好,它會削弱自己的實力,讓你的職涯呈現負向循環。

這是辦公室內常見到的例子。《穿出成功》作者、被《時代》(TIME)雜誌譽為世界第一位衣櫥工程師的約翰.莫洛伊(John T. Molloy)觀察,許多人總喜歡把自己打扮得像孩子,還因為被人說「看起來年紀小」、「看起來像剛畢業」而開心,因為這代表著自己可以少負責任、換取更大的包容空間。

但隨著時間過去,明明自己的實力不差,卻總是升不了官,原因可能是老闆也定位你是「小朋友」。當老闆遲遲不肯交付重要任務,後續,你也開始懷疑自己真的不如人,越來越缺乏自信。日復一日,本來有實力的自己被局限在一身不合宜的裝扮裡,開始走向負向循環。職位和薪水,因此十年如一日。

有了實力,我還要靠外在取勝?職場更嚴峻,隱形競爭力能搶到舞台

有實力,就該透過穿衣力,讓所有人看見。現在,這個議題變得更重要,原因有三:

跨界合作的需求大增。當做網路的騰訊跟汽車業合作、Google與五月天樂團攜手,你交手的人都不再是老同事,對方沒有時間好好了解你,甚至名片上再也沒有組織名稱為你背書時,讓人第一時間就願意放下戒心,成為必修課。

企業都在重新定位。穿衣,是讓外界看到你新定位的最快方式。今年九月,《新聞週刊》(Newsweek)發布一紙新公文,禁止所有員工在公司穿著牛仔褲、球鞋、運動服、露趾涼鞋等,若員工違反規定,公司有權要求返家更衣。

原因很簡單,當媒體市場逐漸萎縮,公民記者與部落客紛紛出現時,新的穿著設定,才能讓員工與部落客做出專業區隔感。

同理,回到台灣也是一樣。當你的公司開始做文創品牌,但員工穿著沒設計感,只會顯得表裡不一,難以說服人。「如果你賣的是時尚產品,像手機,就不該只是一成不變的長直髮和黑西裝外套,」造型師陳孫華說。

三,領導風潮正在改變。職場管理邏輯的變化,其實也會影響穿著。《穿出成功》一書在一九七五年出版,改變百萬人穿衣觀念時,女性才剛在職場出頭,要表達自己有能力與男性抗衡,所以主張穿著有墊肩,甚至是要深色褲裝,女人味越少越好。

但現在,柔性領導當道,臉書營運長桑伯格(Sheryl Sandberg)頭髮維持在肩上,削減女強人的威脅感,在她的自傳《挺身而進》(Lean in)一書封面中,穿的是有親和力的白色上衣,而不是代表專業性的深色套裝,像是告訴其他人,「一起來跟我合作與分享吧,我很願意傾聽。」而這正是團隊合作時代中,最需要的軟性能耐。

多數人都是把穿著,當作一種自我表達、讓自己變美的方法,但桑伯格已經把穿著變成跟老闆、客戶,與所有人說話的隱形溝通工具。

花錢治裝,我就能穿出成功?還要完美演繹「八二法則」、「黃金三角形」

不僅是她,在後續個案中,我們看到越來越多年輕職場人,發現穿著的溝通力量。「八二」、「七三」黃金比例的穿著,是最常聽到的論述(詳見文第八十六頁、九十頁),他們用八成比例迎合專業的穿著需求,再利用另外兩成,去表達自己的差異化與想法,讓老闆接收到,「我們跟公司是一起的」、「但我比其他人更創新」等訊息。

一旦公司有創新的任務要指派,實力已經準備好的他們,就能先搶到舞台。

好的穿衣術,是透過衣服,把你想說的事情說到位。

簡報溝通時,我們要想清楚自己能說什麼、目的,以及對方想聽什麼。而成功的穿著,就是沒有聲音的簡報溝通術,在穿衣前,也要有「黃金三角形」的決策流程。

第一點:了解自己。看懂自己的身型限制,適合與不適合的顏色等,才能夠「隱惡揚善」。

第二點,想清楚目標。每個溝通都有目的性,陳孫華認為,單單簡報就有太多選擇,「談願景的簡報會議,要更西裝筆挺點,但是如果是去提案一個創新行動方案,可以外套拿掉,捲起袖子,」因為,前者的目的是要大家信任你,後者的目的,則是要大家跟隨你一起改變行動。

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在總統夫人時期,總以裙裝亮相,但是當她成為國務卿後,幾乎很少再看她穿過裙子。她除了意識到身分的轉換,更明白當前的目標:證明自己已經不是「誰的夫人」,而是一位能和男人平起平坐、同樣能幹的政治人物。

第三點,判斷情境,以及對方如何看你。就像說話時,為了避免各說各話,兩者溝通產生落差,人必須依照對方的年齡、身分,改用簡單字詞或台語,並透過回應、點頭,確認訊息是否被正確傳遞。穿衣也一樣,必須確認你面對誰,再決定能對對方起作用的服裝。

這道理聽起來很簡單,但富邦人壽超級業務員陳鏡平經過了十年的教訓才領悟。

原本,陳鏡平都是穿著黑色與深色套裝去談客戶,但她發現,這個穿衣策略對婆婆媽媽們奏效,因為後者不懂這領域,深色套裝會顯得有權威感,然而,她卻遲遲攻不進以「三師」(律師、醫師、會計師)為主的專業客戶。當對方根本連聆聽的機會都不給她時,她才發現,自己從未以客戶的眼光,回頭來看自己。

原來,這些三師客戶的部屬,平常的穿著就是黑色套裝,而這些客戶看多了保險業務員,陳鏡平的穿著根本沒有差異化,只給人又來賺錢的形象。她心念一轉,勇敢選擇不同色系的服裝,顯得從容不迫,散發「不一定要賺這筆錢」的訊息,反而讓高資產客戶放下戒心,讓她有機會展現保險專業。現在,陳鏡平有七成客戶,都是年所得超過三百萬元的三師族群。

同理,如果你今天要去做個創新簡報,而且還有其他公司的對手一起競爭,只穿毫無變化的西裝,怎能讓對方信任你有跳出框架的方案?而跟對手相比,是否自己根本沒差別?

看透對方怎麼想你這件事情,真的不容易。但至少積極的管理,可以不讓裝扮從加分變成扣分。

二○○四年,美國家政女王瑪莎.史都華(Martha Stewart)因內線交易被告上法院時,無論她如何辯解,都敵不過手邊一只愛馬仕柏金包的影響力。她沒想清楚,大眾對她的設定,就是一般家庭主婦的形象,所以一旦她搭配起主婦無法負擔的柏金包時,這個畫面顯得格外突兀,因而改變陪審團的決定。最終,史都華被判入監服刑五個月。

同理,如果你希望與對方達成和解,若判斷對方已經對你充滿敵意,一身黑的全套西裝,只會讓人防衛心更重。跟老闆績效面談前,已經知道對方認為自己自信不夠、欠缺表達力,若還穿著鬆垮不合身的襯衫,只會再讓老闆聯想自信不夠的源頭,可能是對自己了解不夠。

失敗的穿著,很可能就是三角的點之間出現太大落差。

如果,只把第一個點想透,只看到自己的身材優點,總是穿著迷你裙跟高跟鞋,你的老闆只會覺得你美,但卻沒辦法溝通到你也值得信任的訊息,而無法成為升官的工具。

如果,只想到第二與第三個點,但是卻穿了讓自己缺點都顯現的衣服,會讓人聯想你的自覺力太差,根本不可能妥善應用身邊的資源。

如果,第一個與第二個點想清楚,但卻誤判對方怎樣看你的情境,還會適得其反。如奇士美化妝品總經理李琳媛,就因為第一次拜訪日本總公司時穿了一件粉紅色套裝,自此被冷落,直到五年後才扭轉局面。原來,她希望用粉紅色讓對方放下戒備感,但不知道對方還對自己的能力心存遲疑,粉紅色,反而更強化了她小女孩的刻板印象。

好的穿著,就是在黃金三角中,找出最大共通點,甚至透過穿著,去縮減你的目標跟對手的距離。以李琳媛為例,她掌握住希望和對方平等對話的目標後,若能進一步想清楚對方的疑慮——自己是家族第二代,專業尚未被驗證,那麼第一次見面時,她就會透過更正式的深色套裝,建立信賴感。

我都埋首電腦前,也要注重穿著?老闆會透過衣服,評量員工判斷力和企圖心

穿對衣服,聽來不易,但只要我們開始有意識到,穿衣其實是雙向、有來有往的互動溝通,改變,就能自此開始。

你可能會問,自己只是內勤人員或是工程師,只需要跟文件表格與電腦溝通,還需要穿著溝通力嗎?事實上,大老闆還是習慣把此當作一個評量工具,來評斷你。

例如自覺力。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認為:「一個人成為將才的第一個關鍵,在於他對自己的了解程度:明白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而穿衣就是一個人自我了解度的展現,因為知道自己的優、缺點,所以能夠隱惡揚善,選擇合適的衣服。台灣萊雅人力資源部總經理郭秀君每次看到新鮮人,穿著像是「爸爸的西裝」來面試,都會讓她懷疑對方是否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又比如判斷力。「要穿得恰好是滿難的,這要慢慢才能拿捏得準,」杜書伍認為,一個人的穿著是否得體,反映出他出門前是否想清楚所有細節,這最終也將反映在工作的效果上。如果連兩種裝扮間的細微差異,都能正確判斷,面對複雜的人事就能拿捏精準、不會出問題,「這才是人勝出的關鍵。」

最後是企圖心。在金融業界以穿著講究出名的瑞士銀行董事總經理陳允懋就主張,「就像發言要舉手,你想升官,你就該讓自己變得有主管樣,讓我看見!」包含襪子顏色,都是他評估員工是否能打點細節的觀察指標。

撇除老闆怎麼看我的考量,穿衣力帶來的好處很多,不僅幫助你的實力被看見,對外,你會有更多掌握大局的自信。

就像康和投顧董事、基金界最年輕的董事之一黎奕彬,在週一董事會議的日子,面對長輩,他以傳統西裝應戰。到了週二至週五,對外拜訪客戶時,要在金融業的「西裝大軍」中做出差異化,他會針對對方所處的產業、年齡甚至性別,設想對方能接受的「變化」尺度。入門款,在襯衫與袋巾上選擇粉紅、桃紅色系;進階版,則可能加進多色條紋的袖釦、紅條紋的襪子,甚至是紅、橙色的褲子,讓對方留下印象。

「像見嚴長壽或嚴凱泰,雖然都姓嚴,但從背景判斷,見前者我一定穿英式西裝、牛津領襯衫,後者一定是義大利式尖領外套。」

若會議目的一變,他必須向對方提出不滿時,他會把所有有色彩的配件都收起來,和平常做出區隔、扭轉會議氣氛。

在黎奕彬的眼中,實力跟外表會出現正面循環。穿著,不僅能讓客戶埋單,還能拿到更多場合的主導權。

最後,你可能會問,為什麼臉書創辦人佐伯格(Mark Zuckerberg)總以帽T示人、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怎麼穿都是同一套衣服亮相,但他們卻同樣這麼成功?

難道我不能學賈伯斯「做自己」?九九%人是無名小卒,當然要包裝自己

「因為他們已經是『Somebody』(大人物),而且他們沒有老闆!」形象顧問陳麗卿說,這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不須衣裝」:第一種,像賈伯斯般,已經靠能力成名,毋需向老闆溝通自己,因為名氣就已經是最好的外衣。另一種則是Nobody(無名小卒),「但世上九九%的人都在從Nobody變Somebody的路上,只要世上還有人不認識你,就要想辦法包裝自己,」陳麗卿說。

「你可以不重視形象,但別人都已經在做了。」哈佛商學院教授蘿拉.羅勃茲(Laura Roberts)說。如果你也同意,穿衣力是必備的溝通工具,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先認識自己。別急著買名牌與問專家,因為你應該是這世上最了解自己優缺點的人,花點時間好好在鏡子前端詳自己,網路與坊間書籍有太多資訊會告訴你,如何藏住缺點、彰顯優點。

然後,打開衣櫥時,同時想一下,自己想要透過服裝對大家「說」些什麼。如果,你不想「說」些什麼,當然也可以。衣服,只是溝通工具,要不要用它,何時用它,一切,應該操之在你。

當我們更早一步習慣駕馭這個隱形工具,在四十五秒鐘決勝負的形象戰中,你就能比其他人更早展現出實力,在職場上,先馳得點。

【延伸閱讀】

《他們,穿出創意與領導!》

推特創辦人╳多爾西 《GQ》和《彭博商業週刊》評為「矽谷最會穿型男」。推特上市後,創業家形象必須轉型讓華爾街信賴,其淺灰色穿著具現代感,西裝只扣上面一顆釦子,兼顧新創企業家行動力及掌控大局的形象。

臉書營運長╳桑伯格

《富比世》評選最時尚權力女性之一。單件式洋裝合身俐落、用色典雅,加上中長度鬈髮,讓她身為領導人的親和力加分。

Burberry執行長╳亞倫德

《富比世》評選最時尚權力女性之一,被蘋果挖角出任資深副總裁。風衣和褲裝給人充滿行動力的印象,寬腰帶凸顯腰線、波浪頭髮,以及涼鞋,加強女性領導的柔性優勢,成功掌握剛柔並濟。

《他們,穿出高度與細節!》

雅虎亞太區董事總經理╳鄒開蓮權威感的中性色,方便專注在公事上;高質感羊毛外套配上休閒款式,很符合活力、年輕網路產業中高階主管的形象,用大耳環表達個人風格,透露出開明作風。

名建築師╳陳瑞憲合身改良式獵裝,休閒中透露出文人氣息的質感,運用領結傳達設計人的創意。

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直條紋本身就是有速度感的符碼,加上銀色領帶、深藍西裝是Luxgen的代表色,看得出在替自己汽車品牌說話,很稱職的代言人。

【延伸閱讀】

78%的主管會因員工穿著不得體,對其升遷持保留態度。--歐美職場穿搭聖經《穿出成功》

96%主管認為,一個員工若懂穿著,將比其他同事擁有更多升遷機會。--歐美職場穿搭聖經《穿出成功》

人決定是否和眼前的對象接觸溝通,55%取決於穿著、打扮,38%來自肢體語言、禮儀,僅7%來自談話內容。--語言學家麥拉賓(Albert Mehrabian)

98%美國上班族認為,無論美醜,有穿西裝外套的人,都比沒穿外套的人,職級高出一等。--歐美職場穿搭聖經《穿出成功》

【延伸閱讀】失敗形象指標越多,小心暗地被打槍!

□1.常被說「你看起來很累」?□2.趕著上班,常頭髮沒梳好、素顏,甚至衣服沒熨燙就出門?□3.明明已經工作多年,卻常被問「你畢業多久了?」□4.常覺得自己像隱形人,別人看不到你的存在?□5.當同事或老闆跟你說某人的高見,你卻發現你早就說過了?□6.會議上,你說話常被打斷?□7.常有人問你:「你不開心嗎?」□8.別人常拿你的外表開玩笑?□9.別人常把部屬(後輩)誤認為你的主管(前輩)?□10.用完餐,明明你是主人,服務生卻將帳單拿給客人?

整理:郭子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73

軟實力之父:習近平未參透軟崛起

2013-12-23  TCW  
 

 

中、日、韓的新一代領導人,至今上任最久的才剛滿一年。十二月中,受邀訪台的「軟實力之父」奈伊(Joseph Nye),接受本刊專訪時評論:他們都是「追求轉型的領袖」。

奈伊回溯,去年十二月以來,南韓總統朴槿惠、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及習近平,先後接下最高領導人職位。至今,日本的改變最大,國際觀察家都認為,安倍似乎能使「日本再起」。

奈伊觀察,安倍的確展現新氣象,「三支箭」的經濟政策射出今年成長率超過三%的成績,他走訪東協、拓展外交,再加上克服稻農阻礙,加入自由貿易談判等,顯示安倍具備大視野,願意大變革。在奈伊眼中,這種類型的領導人志高膽大,追求轉型性(transformational)目標,且通常善於辭令、極具啟發力,很容易就會號召到熱血民眾跟隨。

談馬英九:審慎特質適外交

朴槿惠也有這種很快能建立信任機制的特質。奈伊表示,她幾乎是一上任就面臨北韓政權轉移的緊急局勢,加上夾在中日之間,她的選擇不多,卻努力釋善意,持續推動既有的南北協議,恢復信賴基礎。

此外,奈伊對習近平的看法是:思想前瞻,雖稱不上大膽,但勇於提出「中國夢」願景:以大陸為中心,向亞洲開展,以創合作共贏。不過他認為,中國還沒參透怎麼「軟崛起」,才會一面拉攏各國建立緊密關係,另一面卻威嚇鄰國主權,導致東亞海面不太平靜。

像是十一月底,中國逕自宣布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納進歷史恩怨之源的釣魚台諸島,招致各國不滿。奈伊認為,中國的決定本身並沒有錯,但自行其是的方式會讓鄰國誤會它的動機。「就一個動輒影響區域和平,卻又想主導形勢的國家而言,作為要大膽,但身段要更柔軟。」

至於台灣,奈伊舉拜會總統馬英九時的心得為例:雖然他傾向是專注國務運作的「事務型(transactional)領袖」,但是在處理複雜微妙的外交關係時,這類領導人具備的審慎觀望特質反而更是時勢所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0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