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軟實力之父:習近平未參透軟崛起

2013-12-23  TCW  
 

 

中、日、韓的新一代領導人,至今上任最久的才剛滿一年。十二月中,受邀訪台的「軟實力之父」奈伊(Joseph Nye),接受本刊專訪時評論:他們都是「追求轉型的領袖」。

奈伊回溯,去年十二月以來,南韓總統朴槿惠、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及習近平,先後接下最高領導人職位。至今,日本的改變最大,國際觀察家都認為,安倍似乎能使「日本再起」。

奈伊觀察,安倍的確展現新氣象,「三支箭」的經濟政策射出今年成長率超過三%的成績,他走訪東協、拓展外交,再加上克服稻農阻礙,加入自由貿易談判等,顯示安倍具備大視野,願意大變革。在奈伊眼中,這種類型的領導人志高膽大,追求轉型性(transformational)目標,且通常善於辭令、極具啟發力,很容易就會號召到熱血民眾跟隨。

談馬英九:審慎特質適外交

朴槿惠也有這種很快能建立信任機制的特質。奈伊表示,她幾乎是一上任就面臨北韓政權轉移的緊急局勢,加上夾在中日之間,她的選擇不多,卻努力釋善意,持續推動既有的南北協議,恢復信賴基礎。

此外,奈伊對習近平的看法是:思想前瞻,雖稱不上大膽,但勇於提出「中國夢」願景:以大陸為中心,向亞洲開展,以創合作共贏。不過他認為,中國還沒參透怎麼「軟崛起」,才會一面拉攏各國建立緊密關係,另一面卻威嚇鄰國主權,導致東亞海面不太平靜。

像是十一月底,中國逕自宣布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納進歷史恩怨之源的釣魚台諸島,招致各國不滿。奈伊認為,中國的決定本身並沒有錯,但自行其是的方式會讓鄰國誤會它的動機。「就一個動輒影響區域和平,卻又想主導形勢的國家而言,作為要大膽,但身段要更柔軟。」

至於台灣,奈伊舉拜會總統馬英九時的心得為例:雖然他傾向是專注國務運作的「事務型(transactional)領袖」,但是在處理複雜微妙的外交關係時,這類領導人具備的審慎觀望特質反而更是時勢所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0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