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富邦近亿骗贷案遭调查:名表现金行贿13名员工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90108/02385730306.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109

浙江天量騙貸案細節

http://news.hexun.com.tw/2011-05-23/129868020.html

 2011年3月28日,歸案一年有余的浙江之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之俊集團)法定代表人、“之俊系”控制人何誌軍,出現在杭州市中級法院的審判席上。

  據公訴方杭州市檢察院指控,何誌軍涉嫌三宗罪:抽逃出資罪、貸款詐騙罪和偷越國(邊)境罪。案件至今尚未宣判。

  五年前,為逃法律罪責,何攜偽造的臺灣居民往來大陸通行證,從上海出境,陸續潛至新加坡、臺灣、馬來西亞等地。在他身後,是“之俊系”已被掏空的逾百家關聯公司,留給相關銀行11.79億元的資金漏洞。

此涉案資金規模,為建國以後浙江經濟案件之最,關聯銀行一度噤聲。直到何誌軍出逃五個多月後,牽連最深、虧空達6.95億元的交通銀行(601328,股吧)杭州分行方才向警方報案,要求對其立案偵查。

  從頭梳理其商海沈浮,呈現出一位民營企業家起家、擴張至傾覆的生存樣本:早期積累財富,後與官僚結盟逐利,卻致落空;借“中間人”大攬項目,未料泥足深陷;最後泡沫將破,移資境外,逃亡天涯,最終也未能脫離法網。

  而此案所涉之眾銀行,並非全為“惡意騙貸”的無辜受害者。案件背後,相關銀行人士失責可察。在監管制度缺位和內部人約束缺失之下,何誌軍以銀行為自家“血庫”,大行資金騰挪之法。

  其受審只是開始,隨著案件推進,對關聯人物的問責亦需繼續。在政、商仍是主輔關系的當下,善於此道的何誌軍獲得諸多“關系項目”,最後皆成反諷之作:這些項目無一獲利,多成虧損。

  官商“關系項目”

  生於1962年的何誌軍為浙江富陽市人。上世紀90年代初,何由國企職工下海經商,從事五金生意,並在1992年成立富陽富春江工具廠,後又成立配套的貿易公司,由此完成積累。

  1995年,何誌軍註冊了與名字諧音的之俊集團,重心逐漸轉至杭州並開始涉足房地產開發、小型水電站和旅遊開發等多個領域。

  2000年初,何與浙江省臨安市政府簽訂協議,在該市修建華光潭水電站。此項目為省級重點工程,預計工程總投資5.7億元。但在浙江省電力公司以“水電站建設須由電力公司和臨安市共同開發”為由強硬反對下,臨安市政府解除了與之俊集團簽訂的合同。

  鎩羽水電站項目後,何誌軍開始插手臨安市另一工程。此前1998年4月,代表臨安市政府出資的臨安交通實業開發總公司(下稱臨安交通)與溫州藍 光實業有限公司(下稱溫州藍光)簽訂協議合作建設臨安02省道,該道路為安徽黃山至杭州的浙江段,總長約82公裏,預計總投資約5.3億元。

  該項目由溫州藍光出資4000萬元,臨安交通出資2000萬元,註冊成立臨安藍光公司(下稱臨安藍光)。按照協議,項目建成後臨安藍光將取得25年的道路收費權。

  工程開工一年多之後,至2000年2月,臨安02省道在一期工程(46公裏)即將竣工時,建設資金吃緊。這時何誌軍找到溫州藍光總經理吳煥雷,要求溫州藍光退出,將股份轉讓給之俊集團,為吳所拒絕。

  這場爭奪以何誌軍的勝出告終。2002年3月,在臨安市政府主要領導的要求之下,溫州藍光被強行退出。同年3月14日,吳煥雷等三人被警方以涉嫌“虛假出資、抽逃資本金”為由刑拘後逮捕,但在被關押一年後,此案以不起訴作結。

  隨後,何誌軍控制的臨安順達交通實業有限公司(下稱臨安順達)接手該項目,並獲得道路經營權,持股比例則陸續增至93.3%。

  失去項目後,吳煥雷將臨安市政府告上法庭。蹊蹺的是,在這起持續數年的官司中,為後者埋單的卻是何誌軍。在這起官司中,何誌軍僅支付給一名律師 的“咨詢費”就達1400萬元。另外相關材料顯示,臨安市警方將吳煥雷關押時,何還曾通過臨安順達支付給辦案機關15萬元辦案費。

  吳煥雷及其家屬,由此舉報臨安市政府部分官員涉嫌貪腐。但2009年4月,因涉嫌虛假出資罪,吳煥雷再次被臨安警方拘留,當年10月被臨安法院判處有期徒刑兩年。

  但奪路成功並投入巨額建設資金的何誌軍,未料面臨虧損。2003年11月,何誌軍在項目竣工後宣布退出。據相關知情人士稱,原因之一是當年8 月,浙江省高級法院裁定溫州藍光協議有效,即路權歸溫州藍光所有,如果何誌軍不放路權,對臨安方面將不利;其二,何的資金亦出現問題,臨安方面要求其主動 退出。

  該項目並非何投資虧損最大的項目,但卻是推動其不斷循環獲取貸款的重要一環。期間他結識了一位中間人,並由此介入民企難以涉足的水電站發電項目。

  這位中間人即律師蔡巖。蔡巖為北京尊德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與何誌軍同齡,出身幹部家庭,長袖善舞廣有人脈。2001年,在臨安公路項目上,蔡巖以律師身份處理臨安市政府的官司,與何誌軍結識。

  2003年,在臨安02省道項目上出局後,“之俊系”面臨嚴重的資金壓力。適逢各地水電站改制,在這輪“國退民進”中,何誌軍大量收購水電站項目,以期快速倒賣套現。

  在這些交易中,在蔡巖的協助下,何成功拿到眾多項目,而每個項目的“中介費”均以千萬元計。

  2003年3月,之俊集團以2.85億元的價格受讓江西上饒市大坳水電站。上饒方面稱此為當地最大一宗國有資產產權交易,在十余家實力雄厚的公司中,之俊集團最終獲選。在這起收購中,何誌軍支付給蔡巖中介費1500萬元。

  據何誌軍供述,此後,其還收購了四川流攤壩水電站、上海大坳水電站、衢州塔底水電站、江西廖坊水電站等多家大型水電站,介紹人均為蔡巖,為此支付中介費近億元。

  蔡為何介紹項目,亦為其處理數起法律糾紛。2002年左右,上海市公安局立案偵查何誌軍控制的上海展鉞公司涉嫌抽逃出資案。在經蔡介入後何誌軍脫身,後者為此支付3800萬元“咨詢費”。

  “騙貸”流水線

  但上述水電站收購項目卻因貸款成本過高、水電站投資成本上升等原因,至2004年,使“之俊系”虧損愈發嚴重。

  “他以高額利息的銀行貸款,投入到低收益的項目中,這種經營方式註定失敗。”之俊集團的一位原企業中層評價。

  據檢察機關指控,2003年初至2006年8月,“之俊系”已無履約能力,但何誌軍仍指使公司人員編造虛假財務報表、偽造工業購銷合同、修改審計報告復印件,先後騙取多家銀行貸款共計13.1億元,造成銀行貸款11.79億元的虧空。

  這與何的供述相符,其稱2003年“之俊系”貸款到達頂峰,達25億元,銀行開始壓縮旗下各公司的貸款,這時他一邊變賣資產,一邊繼續采取各種手法獲得貸款以償還銀行的前期貸款。

  而據何誌軍自己供述,早在2000年臨安公路項目上,關於一筆5000萬-7000萬元的貸款,“我提供的是虛假材料,雖然不是銀行指使的,但是銀行是知道的,他們知道我提供的是假材料。”

  “之俊系”關聯企業達140余家,多數是以何的親友、公司員工的身份註冊成立。在他的掌握下,企業被分門別類,各司其職。

  關聯企業被按功能分為投資公司、項目公司、融資公司、走賬公司四類。這些公司各自的功能是投資公司進行對外控股、投資(包括之俊集團、凱利達控 股、杭州西亞控股等);項目公司負責實業項目(包括各水電站、醫院、旅遊公司);融資公司則不做具體業務,其職責是申請貸款,為“之俊系”的其他公司輸血 (包括安泰公司、晨興公司);走賬公司意在為資金調度時逃避監管,同時起到資金存放服務的作用(有富陽振邦公司等)。

  由於2003年後,銀行逐漸嚴控“之俊系”的貸款,通過投資公司、項目公司等多次抵押的初級騙貸方式已不可行,何開始把融資公司、走賬公司推向前臺。

  《財經》記者獲悉,在企業的貸款到期前,“之俊系”資金調度(資金組)的負責人會告知各公司的還款時限、金額和利息。再由何安排融資公司的人具體操作。

  首先融資公司提供一套企業財務報表給銀行(在“之俊系”內部被稱作B賬,真實的財務報表則稱為A賬),該報表數字都經過會計更改,一般都是做大各類資產、偽造銷售收入、凈利潤等。

  據“之俊系”旗下西亞公司的財務人員王成福供述,在西亞公司2005年的審計報告中,其將部分對公司不利的審計結論刪除。王只是參與修改的財務人員之一。

  待銀行審核通過後,因貸款名義是實業經營、貿易投資等,與實際用於還貸並不相符,這時走賬公司介入,首先將貸款資金打到走賬公司,之後再以背書 的方式(票據持有人在票據背面批註簽章,將票據轉讓給他人),劃撥到需歸還貸款的各公司賬戶中。以使“之俊系”的運作鏈條不至中斷。

  這其中,走賬公司扮演著資金過渡、掩護的角色。

  除了直接騙取貸款,“之俊系”的銀行承兌匯票在貼現後,亦是通過類似管道流轉。而“資金組”的作用亦舉足輕重。

  這套因銀行工作人員失職,何誌軍和旗下企業負責人、財務人員共同鑄就的“騙貸”網絡,持續時間六年之久,達20余次,涉及資金以十億計,期間無一失手,直至何出逃後,才曝光於世人。

  信貸風險失控

  按照國內銀行貸款審批制度規定,貸款的發放需遵循審貸分離、逐級審批的原則,企業申請貸款時,需提供上年度財務報告、貸款用途、項目購銷合同等 資料,銀行對其進行信用等級評估後,再交由風險部門進行風險考評,這期間,包括對企業提供的各類資料真偽的核查,和對企業運營狀況的盡職調查。最後,再交 予審批部門審查批準。

  根據貸款數額大小,由不同等級的分支機構進行把關,數額小由下級支行審批,數額較大則需遞交上級分行審批,甚至由總行直接參與。

  貸款發放後,銀行仍需對企業經營情況、貸款用途進行追蹤調查,以掌握借款人的資信和企業實際運營情況,杜絕信貸風險。

  頗具意味的是,銀行的上述嚴格規定在“之俊系”身上,卻付諸闕如。

  據司法材料,11.79億元的貸款虧空涉及杭州地區交通銀行、中國銀行(601988,股吧)、建設銀行(601939,股吧)、工商銀行(601398,股吧)和廣東發展銀行旗下各分行或支行。

  其中交通銀行貸款虧空最大,達6.9億元,涉及浣紗支行、杭大路支行、高新支行等三家支行,僅浣紗支行一家就有3.8億元未歸還。

  另外中國銀行貸款虧空2.87億元(2.22億元貸款和6500萬元承兌匯票),工商銀行虧空1.365億元,建設銀行虧空4795萬元,廣東發展銀行虧空2000萬元。

  與上述巨額虧空成鮮明對比的是,2003年後,“之俊系”旗下公司幾乎無任何利潤。

  據司法材料,2003年8月,之俊集團向交通銀行浣紗支行申請了1.13億元流動資金貸款,提供給銀行的部分企業財務數據是:無形資產3076 萬元,銷售收入3.3294億元,銷售成本2.6346億元,凈利潤3641萬元。而企業同期的真實會計數據則分別為,無形資產0萬元,銷售收入0萬元, 銷售成本0萬元,凈利潤55.83萬元。

  這只是大量“騙貸”行為的其中一例。“之俊系”旗下包括西亞公司、凱利達公司、中集公司等近十家公司,用同樣手法獲取巨額貸款。

  2003年至2006年三年時間,何誌軍共向銀行騙貸13.1億元,其間他通過售賣上海之俊大廈歸還了1億多元的貸款。

  銀行則對此多有失察乃至“主動”失職。

  杭州敬業會計事務所負責人李宏森稱,其所提供的“之俊系”旗下西亞公司2003年-2005年的年度會計審計報告,曾明確提及公司貸款量大、股東變更頻繁、關聯企業較多等特點,但西亞公司之後貸款並無影響。

  雖然相關審計報告被部分修改,卻從未有銀行工作人員到律所查證審計報告的真實性。

  司法材料顯示,涉案銀行的具體信貸負責人、關聯人員雖辯稱按正常貸款程序辦理,但仍存在重大失職行為,包括未審查貸款的審計報告原件、增值稅發票、購銷合同的真偽,亦未監管貸款的真實去向。

  追責未了

  據何誌軍供述,其13.1億元的銀行貸款主要流向四處:包括項目投資和公司經營開支,支付銀行前期的貸款及利息,支付給蔡巖逾億元的中介費,以及轉移至境外的數千萬元資產。

  《財經》記者曾數度試圖與其接觸,均未得回應。

  2005年下半年,“之俊系”財務狀況持續惡化,何誌軍已預感不妙,曾對身邊親近人士透露,由於企業可能馬上崩盤,他將隨時出境。

  據司法材料,為何誌軍及其家人辦理移民(出境)手續、資產轉移提供服務的,主要有兩人,一是原瑞士銀行新加坡分行副董事、現任上海證大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助理的吳元青;另一為新加坡籍人陳偉今。

  此番何誌軍被訴,陳偉今因涉嫌提供偽造、變造的出入境證件罪、偷越國(邊)境罪同列被告席。

  吳元青與陳偉今、蔡巖兩人相熟。2005年中,蔡巖將吳介紹給何誌軍,彼時吳還是瑞士銀行新加坡分行副董事,其工作內容之一即是為內地富豪客戶打理資產。陳偉今並無固定職業,收入來源則是為客戶辦理移民。

  據長期從事金融、外匯研究的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從境內將資產轉出境外,多是走三種渠道,一是通過地下錢莊;二是通過在境內尋找在境外有資產,同 時需要人民幣的人;三是通過私人銀行:“多數外資私人銀行可有類似資產‘置換’的服務,比如,將資產存入這家銀行的國內業務賬戶中,最終資產可以體現在這 家銀行其它國家的分行的戶頭上。”

  2005年,何誌軍借理財名義希望在境外的銀行開立賬戶,通過吳元青,何以妻子的名義在瑞士銀行新加坡分行順利開戶,並轉入300萬美元。

  期間,何妻、子均辦好新加坡移民手續。

  司法材料顯示,2005年-2006年間,陳偉今為何誌軍提供了包括中國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偽造的境外護照(通行證),各收費2.5萬到10萬美元不等,並協助何誌軍轉移1700多萬元人民幣資產至境外。該部分資金後由何投資到美國的礦產開發中。

  當一切具備,2006年7月5日,何誌軍以姓名為“王千祥”的臺胞證,從上海浦東機場出境並一去不回。

  在此之前,為檢驗護照(通行證)的可靠性,他曾要求陳偉今陪同,進出境外三回。

  讓人喟嘆的是,2005年後,“之俊系”的循環“騙貸”行為,已成為公司高層中公開的秘密,但未有人制止。據何誌軍歸案後供稱,包括“之俊系”旗下主要公司凱利達公司原法定代表人徐小平等人,在離開公司時,以向上級部門舉報為要挾,從何誌軍處獲得過千萬元資產。

  而在何落網前,“之俊系”主要負責人黃寅、吳相榮、李智慧及相關財務人員也因牽涉案件被判刑。

  由於案情重大,2007年7月,公安部下發B級通緝令,並聯合國際刑警組織,對何誌軍全球通緝。

  2010年1月,潛逃三年多的何誌軍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落網,隨後被引渡至國內。

  在2011年3月18日的庭審現場,何誌軍對其涉嫌抽逃出資、偷越國(邊)境的指控並無異議,但對貸款詐騙罪予以反駁:“沒有惡意騙貸,都是用於公司經營上,貸款申請材料也是按照銀行的要求提供。”但何並未對“銀行的要求”作出具體解釋。

  相關銀行通過民事訴訟途徑,獲得抵押資產拍賣而受償21475.48萬元,最終實際損失達96464.12萬元。

  據杭州市司法系統人士透露,在何被緝拿歸案後,隨著對其案件的清理,或將有涉案銀行的相關人士被問責。《財經》記者接觸多位被警方約談的銀行工作人員,問及當年貸款細節,對方諱莫如深,均予以回避。知情人士稱,責任人中,目前僅有少數人被記過。

  本刊實習生陳竹沁、宋海濤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90

男子買玉片自製古董騙貸10億專家曾估價24億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9/1065306.html

 
 

起巨額貸款詐騙案透露出驚天秘密: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楊伯達等5名頂級鑑定專家,為騙子自製的"金縷玉衣"開出24個億的天價評估。

建行兩位行長由此輕信了騙子的經濟實力,發現被騙貸6個多億後不但未報案,還繼續為其違規提供資金4個多億,導致銀行最終損失5.4億多元。

經過三個月的努力,記者翻閱350多本卷宗,聯繫到當時的鑑定專家深入採訪。他們承認,評估時大家連"金縷玉衣"的玻璃罩子都沒打開,只圍著走了一趟,"過程不太合規矩"。

富豪騙貸10個億為洗錢和蒙蔽銀行

買玉片自製"古董"

隔玻璃看"金縷玉衣"

案情

富豪自製"金縷玉衣"頂級專家評估出24​​億天價

在"中國400富人榜"中,華爾森集團總裁謝根榮一度名列第163名,資產6.2億元。但沒人知道,這些錢是從銀行騙來的。

2000年9月,謝根榮偽造555份房貸合同,以假按揭的方式從建設銀行騙貸6億多元。但謝根榮不傻,他早早為自己留下後路。本世紀初,媒體突然開始報導一位叫謝根榮的"古董收藏家"。

在謝根榮貸款詐騙案的捲宗中,有一份證人牛福忠的證言。謝根榮的一審判決書中摘錄了其中的一部分:謝根榮有兩件"古董",一件是"金縷玉衣",一件是"銀縷玉衣"。其實,兩件"玉衣"是我用他給的玉片穿出來的,不值錢。他堅持要我找專家給這兩件"玉衣"做評估,我就找了原中國收藏家協會秘書長王文祥。王文祥又找了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楊伯達等4位專家,一起給"玉衣"作出評估報告,評估價24億。謝根榮給了專家幾十萬的評估費。

買"文物"意在洗錢

貸款變成公司"古董"

對此,華爾森集團財務人員蔣某某稱,集團的資金使用權由謝根榮掌握,審批只是個形式。謝根榮從公司拿走的現金,後來董事會決議以公司名義收購謝根榮手裡的古董沖賬。

時任華爾森集團執行總裁的郎某為謝根榮的行為作出更明了的解釋:買文物的用意就是向外洗出大量的現金。

這樣一來,資金相當於做了個"乾坤大挪移",從銀行騙來的貸款變成"古董"放在公司,而"買古董的若干個億"不會給其他的古董商,自然會到謝根榮個人的兜里,成為乾淨的錢。

涉嫌騙貸被行長發現古董專家簽字成"擋箭牌"

買"古董"更重要的用途在後頭。

2002年底,建設銀行某支行行長顏林壯和副行長趙峰憑藉經驗,發現華爾森集團在騙貸,為此找謝根榮談判。

謝根榮先向銀行提供了造假的企業財務報表等材料,然後領著顏林壯等人參觀了專門用來存放兩件"玉衣"的"根榮陳列館"。

謝根榮指著一件"金縷玉衣"對顏林壯說:"全世界只有兩件,專家已經做過鑑定,市場估價24億。它在這兒,我還能賴著你們區區幾個億不還?集團只是一時資金周轉困難,只要我們通力合作,還清貸款肯定沒問題。"說完,謝根榮出示了有5位國內頂級古董鑑定專家簽字的評估報告。

頂級專家的集體簽名,讓顏林壯和趙峰相信了謝根榮,覺得即便他有騙貸嫌疑,但華爾森集團畢竟還是一個非常有實力的企業,不會欠貸不還。另一個問題是,當初按揭貸款是顏林壯批下來的,如果騙貸的事情暴露,作為行長的他烏紗難保。

銀行行長被"蒙蔽"再次提供資金4.56億

顏林壯最終做出錯誤決定:瞞住上級,通過開具銀行承兌匯票的方式為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幫企業發展起來,把問題"消化"。

後經法院查明,這部分的累計金額達4.56億元。被抓後謝根榮曾滿不在乎地對民警說,那段時間光請客吃飯,他就花了3000多萬。

最終,審計署在審計建設銀行北京市分行時發現問題。2008年3月,謝根榮、顏林壯等人被抓。至案發時,謝根榮騙貸的錢有5.4768億餘元無法歸還。

謝根榮一審被法院以貸款詐騙罪判處無期徒刑。"被評估報告蒙蔽了雙眼"的顏林壯和趙峰,因犯違法發放貸款罪、違規出具金融票證罪被法院分別判處有期徒刑20年和19年。

謝根榮一審獲刑後上訴到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目前二審仍在審理當中。

當事人

●中間人牛福忠

年過六旬,現為北京中博雅文物鑑定中心鑑定委員會主任,自稱是國家文物局泰安培訓中心客座教授、北京電視台《天下收藏》欄目特聘鑑定專家

玉片買下來以後確實是我幫著穿成"玉衣"的

法制晚報(下稱FW):謝根榮為什麼要做"金縷玉衣"和"銀縷玉衣"?

牛福忠:他不是有個"根榮陳列館"嘛,搞收藏唄。

FW:"玉衣"是謝根榮買來玉片找人做的,自然不是古董。明明不是古董,為什麼還要當古董去評估呢?

牛福忠:咳……他當時找我評估,我說評估不了,我哪兒懂啊。他非要評估,我就找了王文祥。其他的專家我也不認識,都是王文祥找的。

FW:如果"玉衣"本身不是古董,那它的價值就是那些玉片價值的總和。一堆玉片居然價值24個億,您是否覺得過高?

牛福忠:這你得問那幫專家去,是他們在評估報告上籤的字,呵呵……

FW:"玉衣"的評估價是24個億,那謝根榮是花多少錢買來的玉片呢?

牛福忠:肯定沒花24個億,買的時候不可能那麼多錢。他哪有那麼多錢啊。評估價只不過是專家說的。這東西按照24億賣,肯定沒人要。

FW:那些玉片是從哪兒來的?

牛福忠:都是謝根榮從他浙江老家找的,具體怎麼弄到手的我就不知道了。玉片買下來以後,確實是我幫著穿成"玉衣"的。

FW:那些玉片是古玉嗎?

牛福忠:咳……有的是,有的不是。但玉肯定都是真玉。專家說是古董,那就是吧。雖然我懂點兒,但沒人家專家那麼懂。

如果是專家,都得往評估報告上簽字。我不是專家,就沒簽。

FW:現在"玉衣"怎麼處理的?

牛福忠:我不知道。

FW:謝根榮給專家評估費了是嗎?

牛福忠:對。當時我在場,錢給了王文祥,他們怎麼分的就不知道了。

●鑑定專家王文祥

王文祥,現已七旬,據媒體報導曾擔任過中國收藏家協會秘書長,現為世界書畫藝術家聯合會主席、世界收藏家協會副主席兼中國總會會長、世界文物藝術品鑑定評估委員會主任

主要是靠眼睛看然後一起商量了一下

接受記者採訪時,王文祥稱當時是牛福忠找的自己,之後自己找了其他的專家。

王文祥承認,當時謝根榮已經表示過,“金縷玉衣”、“銀縷玉衣”是他買來零散的破碎玉片穿起來的。“但是,我們覺得玉片零散著,將來很可能被丟棄。能把市場上這些容易丟棄的玉片收集起來,用金線穿成'玉衣',對國家來說是個貢獻,算做了一件好事。”王文祥說。

王文祥也承認,“當時評估沒走太複雜的程序”,“主要是靠眼睛看,然後一起商量了一下”。

對於24億元的評估價,王文祥說,這是著名歷史學家史樹青老先生提出的價值,“我們沒有那麼仔細去看”。

王文祥稱,評估報告是他歸納了大家的意見,之後落筆起草的。但謝根榮只給每人一萬多元的費用,不是牛福忠作證時說的“幾十萬元大家分”。

“鑑定後,我們特別叮囑謝根榮,這東西不能去交易,否則犯法。我認為,只要文物不上市場,專家簽字談不上什麼風險,這是學術自由。”王文祥說。

●鑑定專家楊伯達

現已八旬,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大家就在玻璃櫃子外面走了一趟看了看

楊伯達告訴記者,鑑定之前,他對華爾森集團一點也不了解,到現場才認識了謝根榮。

楊伯達承認,鑑定過程確實不太合乎規矩。

“說老實話,就幾十分鐘。鑑定時沒有開櫃,大家就在玻璃櫃子外面走了一趟看了看。因為隔著玻璃,看時也不方便。”楊伯達說。

楊伯達告訴記者,如果是鑑定故宮博物院裡的文物,肯定不能光看,必須要“上手”。而那次,“玉衣”一直沒從玻璃櫃裡拿出來,專家們也沒要求開櫃。

“反正史樹青在嘛,他是文物鑑定界的大家,我當時是在他領導下的。”楊伯達說,由於當時沒有舉手錶決的過程,於是自己就隨了大流,別人怎麼說,自己也就怎麼說了。

最後,大家在評估報告上簽了字,吃了頓飯就走了。

當楊伯達從記者嘴裡了解到,評估報告成為之後謝根榮從銀行騙錢的工具時,表示很驚訝。

“我沒把它當成鑑定活動,而是當成一種友誼活動,是客串性的。他們請你來,給你一點鑑定費,你同意他們的意見就完了。”楊伯達說,鑑定時,謝根榮沒說過他的意圖,他也沒想到評估報告會被非法利用。

楊伯達說,臨走時謝根榮每人給了一個信封,可能裝了萬把塊錢。“我現在不再參與這些活動了,在家埋頭寫書。”楊老說。

包括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在內權威人士出具評估報告

記者揭秘當時鑑定內幕五位專家評估出24​​億

這個鑑定是比較隨便的算是幫朋友一個忙

記者採訪李勁松老人時,告訴他謝根榮利用評估報告矇騙銀行,導致損失5.5億後,老人傷心地哭了,一個勁兒地說“沒想到”,表示自己一定會吸取教訓,深刻反省。

“那家公司的老闆說讓大家鑑賞一下,看看他的家產值多少錢。大家一聽是'金縷玉衣'都很感興趣,畢竟也是個學習和交流的過程。”李勁松老人回憶道。

“當時,有的人仔細看了,有的沒有。真正的評估鑑定程序是怎樣的,沒有國家規定。但專家們應該反复地研究。”李勁松稱,“而這個鑑定是比較隨便的,算是幫朋友一個忙。大家就是聚一聚、坐一坐、走一走、看一看,證明這個資產的價值。史老是大權威,史老說這個價值是很高的。史老說的話,我們是很尊重的。”

“評估是專家們個人的看法和觀點,評估價值只是一個參考。專家意見只是代表個人。評估價值是一個認識問題。”李勁松說。

謝根榮當時的承諾也讓專家放鬆了心態。李勁松說,謝根榮當時稱“玉衣”是他的寶貝,絕不會賣。

李勁松認為,既然是家產,評估多少個億都無所謂,只證明這是他的財產而已。

李勁松說,專家們最後還囑咐他好好珍藏,並一再強調不准到市場上流通,也不能拿去抵押。

當記者提到,牛福忠曾說有“幾十萬評估費”的時候,李勁鬆發火了,堅稱謝根榮只給了每個人幾千元車馬費。

“他有什麼根據呀?如果是評估,都要開收據,他有收據嗎?”李勁松說,估價之後,王文祥起草了評估報告,寫著這個文物是什麼時代的、什麼玉石、評估價值多少錢。

李勁松稱,因為都是朋友,那天就比較隨意,並沒有按規矩要評估費。那幾十萬元是不是被中間人拿了,自己就不知道了。

●鑑定專家楊富緒

年近八旬,中國寶玉石協會原副會長、北京大學寶石鑑定中心主任

那種情況下就是最權威的人說了算

楊富緒告訴記者,按照常規,玉石鑑定程序有大約30個步驟,如稱重、收樣、手摸、儀器檢測等。

楊富緒說,對於玉石的鑑定,應該一片玉一片玉地檢測。要確定材質、成分和工藝,需要儀器檢測,包括X光機、紅外光譜、電子探針等大型儀器。

“但那次鑑定,玉衣在玻璃罩子裡,只能肉眼看。那種情況下,就是最權威的人說了算。”楊富緒說。

“當時史老在,跟他相比我就是打雜的,史老說什麼就是什麼了。他是一把手,我們哪能不聽史老的。”楊富緒說。

但楊富緒承認,當時兩件“玉衣”的估價偏高。

“那次鑑定之後,我也想過,這是乾嗎呢?這麼高的價。”楊富緒說。

楊富緒告訴記者,雖然他不知道後來謝根榮利用評估報告到銀行騙錢的事,但在那個時期,用這種方法去銀行弄貸款的大有人在。那種事評估費用很高,知名大師看一看就是幾萬,但不見得有科學的依據。

“我在報告上簽了字,我也有一定的責任。”楊富緒告訴記者。

延伸採訪

業內流行“不打假”按評估價值收費

潘家園古玩城一位老闆透露,如今業內流行“不打假”。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收藏家告訴本報記者,在鑑定界,如果一位名家已經開出了評估報告,其他同行通常不會“拍磚”,都是聽之任之。

而在鑑定​​界,目前有這樣的做法:先口頭告訴你,你的玩意兒是真的,價值連城,之後再向你伸手要“鑑定費”,數額相當於他說出來的評估價的一定比例。你只有給夠了錢,鑑定師才給你開書面的評估報告。

採訪過程中,受訪的鑑定專家李勁松也證實:按照慣例,評估費是評估價值的1%到5%。

“比如,你的東西可能只值幾百塊錢,但他告訴你值20萬。然後要求你按5%交鑑定費,也就是1萬。有些心眼活的人就交了。”一名不願具名的收藏家告訴記者,“這樣的話,一個不值錢的物件一下子價值20萬元,除去交1萬元鑑定的費用,賣出後還可以淨賺19萬。這樣的話兩方都有便宜,如果沒有鑑定師開出的評估報告,你和誰說你的東西值20萬,也沒人信。”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周京南曾對媒體有過解釋:文物的收藏鑑定確實有這種尷尬的現象,哪怕一些權威機構、一些權威大師也有“打眼”的時候,而不同專家有時觀點不同難分對錯,對此也很難有非常嚴格的規範。

《人民日報》海外版:老來天真性更直

記者採訪中幾名專家均表示,當時大家的意見都是隨著“史老”的。當時的鑑定界,史樹青是最大的權威,他說“玉衣”是真的,值錢,大家就都認同了。

記者試圖聯繫史樹青,但遺憾地了解到,老人已於2007年因心臟衰竭去世,享年86歲。

由此推斷,為“玉衣”做鑑定時,老人已經八十出頭。記者從《人民日報》海外版找到一篇紀念史樹青老人的報導,其中一段耐人尋味:

(史老)年紀大了,反而像個小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史老夫人說,他對越王勾踐劍的事就老大不開心。去年4月,史老在大鐘寺地攤上發現一把青銅劍,他認為是越王勾踐劍,當即買下。後來有的專家認為是假的,博物館不收,史老的老伴和女兒也認為是假的,只值200塊錢。為了這事,史老寫了一首詩,把自己比作春秋時期多次獻和氏璧不成的卞和。看到史老有點生氣的樣子,他的老伴對他說,不爭論,不爭論,身體要緊。老伴說,史老心臟不好,去年住了半年的院。

這段文字,《人民日報》海外版的編輯所擬小標題為:老來天真性更直。

經濟大案

●經濟案件判決書枯燥文字的背後隱藏著驚人秘密●紛繁複雜的經濟現像中有商界世故人情

●“遊走”在法制與經濟之間,以法制的視角解讀經濟,關注國內外知名企業,關注社會民生

A08、A09撰文/記者付中閆新紅實習生王曉飛

★本欄目稿件將在北京新聞廣播《警法在線》欄目互動播出

欄目主持人:付中

●鑑定專家史樹青

著名歷史學家和文物鑑定家,曾任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大學考古系研究生導師、中國收藏家協會會長,以考古鑑定馳譽中外

●鑑定專家李勁松

年近八旬,中國寶玉石協會原秘書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07

青島港暫停礦石出港 調查貿易融資騙貸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2856

據英國《金屬導報》(Metal Bulletin)報導,青島港上週開始專項檢查,調查通過重複質押倉儲收據獲取貿易融資的行為。同時, 有業內人士對路透社表示,青島港現已中止鋁和銅的出港。該調查將打擊本已低迷的礦石市場。調查結束後,一些外資銀行可能會停止為中國企業進口大宗商品提供融資。 

英國《金屬導報》稱,青島港上週即已暫停礦石出港。青島港是中國第三大外貿港,也是鐵礦石、鋁、鋁土礦、煤炭的重要吞吐港口。目前,貿易商、倉儲公司、以及銀行都在觀察調查進程。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文章中有提到,過去幾年,重複質押倉儲收據獲取貿易融資成為國內影子銀行的重要一環。有貿易商利用同一批礦石,在多家銀行獲取貸款。

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稱,青島港實際在港礦石數量低於應有礦石數量。該人士稱,此前得到的消息是鋁和銅的缺口分別未8萬噸和2萬噸,但真實缺口可能更大。 「這些礦石要麼是不在青島港,要麼根本就沒有 -- 有些文件被反覆使用了三次。」

「銀行非常擔心他們貸款會有損失,」一位在新加坡的倉儲公司員工告訴路透社。

消息人士告訴路透社,一旦調查結束,礦石市場前景堪憂。許多西方銀行都會停止為中國企業進口礦石提供融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945

青島港騙貸案外資行風險敞口高達5億美元 中資行更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7881

隨著青島銅融資調查的深入,媒體曝出外資行在青島港騙貸案中的敞口高達5億美元,而中資行的風險可能更大。德誠礦業的涉案金額在45億美元左右,其中大部分貸款來自中資行。 據《華爾街日報》,渣打銀行上周公布,該行在青島港共有2.5億美元敞口,不過該行CEO Peter Sands稱這一金額目前上不確切,涉及到多個客戶、多個工具和多個敞口。 今年6月,青島港對可能存在的銅、鋁等金屬重複抵押問題展開調查,在大宗商品市場引發軒然大波。青島德誠礦業因為涉嫌重複質押騙取貸款而浮出水面。外資銀行方面表示,他們正在積極調查商品融資調查事件的程度和範圍,判斷業務中是否有一份抵押品騙取多份貸款的情況。 此前,另一位常駐新加坡的知情人也表示,渣打已經停止了融資業務。“這是正式的(渣打)官方行為。當前,他們不再對金融融資業務滾動操作,同時還停止新的融資交易。”這位知情人主要開展現貨銅貿易,並負責將這些貨物發往中國。 其他在青島港上存在敞口的銀行還有荷蘭ABN Amro銀行、法國巴黎銀行、法國外貿銀行、美國花旗銀行。外資行的風險敞口至少在5億美元。 不過,中資銀行的敞口可能更大。《華爾街日報》援引一家大宗商品公司交易員的估計稱,德誠的涉案金額在45億美元左右,其中大部分貸款都來自中資銀行。 不過,目前國際銅價已經走出了青島銅融資調查的陰影,過去兩周,倫銅累計上揚7%,反映出市場對於中美制造業回暖帶的樂觀預期。且許多市場人士認為,青島港重複質押只是個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858

渣打銀行針對青島港融資騙貸事件啟動法律程序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9186

針對此前青島港融資騙貸調查事件,渣打銀行已經在香港開始對大宗商品交易公司德誠礦業開啟法律程序。這也是首起在香港公開的青島港相關融資騙貸法律起訴。 德誠礦業是青島港大宗商品融資騙貸調查事件的中心,此前因涉嫌利用同一批金屬庫存重複騙取融資貸款而遭到調查。 渣打銀行發言人表示,“我們確認已經在香港開始了針對德誠礦業(德正資源子公司)總裁陳基鴻啟用法律訴訟程序。” 據《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表示,渣打銀行申請3600萬美元賠款,作為其對中駿資源4000萬美元貸款工具的一部分。中駿資源是陳基鴻旗下位於新加坡的子公司。 近幾年,外資銀行向德正資源一類的中國大宗商品交易商貸款數十億美元,通常是以銅、鋁等金屬庫存作為抵押品,即俗稱的銅融資等。目前外資行表示,他們懷疑這些貸款中存在用同一批庫存騙取多筆融資的詐騙現象。 6月,渣打銀行估算在青島港事件上共計有2.5億美元的風險敞口。 此前,中國中信集團旗下中信資源6月上旬表示,官方對若幹存放在青島港的鋁和銅產品的調查或會影響該集團。該集團的進出口商品業務擁有若幹存放在青島港保稅倉庫的氧化鋁和電解銅。中信資源稱,已在今年6月3日就該集團的氧化鋁和電解銅向青島法院申請並取得查封令。青島港的有關單位已收到通知協助執行該集團的氧化鋁和電解銅的查封令。 另外,由中國工商銀行控股的南非標準銀行也針對可能“失蹤”的青島港鋁庫存正式開始尋求法律程序予以保護。 南非標準銀行表示 ,其所屬集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保護其在青島港庫存的商品資產,啟動法律程序僅是其中的一部分。該銀行在相關事件中的風險敞口約合1.7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206

渣打銀行針對青島港融資騙貸事件啟動法律程序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9186

針對此前青島港融資騙貸調查事件,渣打銀行已經在香港開始對大宗商品交易公司德誠礦業開啟法律程序。這也是首起在香港公開的青島港相關融資騙貸法律起訴。 德誠礦業是青島港大宗商品融資騙貸調查事件的中心,此前因涉嫌利用同一批金屬庫存重複騙取融資貸款而遭到調查。 渣打銀行發言人表示,“我們確認已經在香港開始了針對德誠礦業(德正資源子公司)總裁陳基鴻啟用法律訴訟程序。” 據《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表示,渣打銀行申請3600萬美元賠款,作為其對中駿資源4000萬美元貸款工具的一部分。中駿資源是陳基鴻旗下位於新加坡的子公司。 近幾年,外資銀行向德正資源一類的中國大宗商品交易商貸款數十億美元,通常是以銅、鋁等金屬庫存作為抵押品,即俗稱的銅融資等。目前外資行表示,他們懷疑這些貸款中存在用同一批庫存騙取多筆融資的詐騙現象。 6月,渣打銀行估算在青島港事件上共計有2.5億美元的風險敞口。 此前,中國中信集團旗下中信資源6月上旬表示,官方對若幹存放在青島港的鋁和銅產品的調查或會影響該集團。該集團的進出口商品業務擁有若幹存放在青島港保稅倉庫的氧化鋁和電解銅。中信資源稱,已在今年6月3日就該集團的氧化鋁和電解銅向青島法院申請並取得查封令。青島港的有關單位已收到通知協助執行該集團的氧化鋁和電解銅的查封令。 另外,由中國工商銀行控股的南非標準銀行也針對可能“失蹤”的青島港鋁庫存正式開始尋求法律程序予以保護。 南非標準銀行表示 ,其所屬集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保護其在青島港庫存的商品資產,啟動法律程序僅是其中的一部分。該銀行在相關事件中的風險敞口約合1.7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207

青島港騙貸事件打破市場格局 高盛倉儲部門將進入中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1778

高盛下屬的倉儲業務部門正在謀劃首次進入中國,青島港融資騙貸事件曝光令原先的市場格局出現了洗牌機會。 路透援引消息人士報道稱,高盛下屬的金屬倉儲部門Metro International Trade Services倉儲公司,正在謀求在上海或者其他有保稅倉庫的城市設點。 路透消息源稱,與其他國際倉儲公司在中國尋找代理不同,高盛將直接管理在中國這部分業務的運營。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銅、鐵等基礎金屬的消費國,包括嘉能可、托克等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商都已進入了中國的倉儲行業,高盛進入中國意味著競爭將更趨激烈。 6月份青島港融資騙貸事件,暴露中國倉儲行業不規範操作,這為高盛這樣的新“玩家”進入市場創造了條件。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曾詳細報道,青島德誠礦業用同一筆鐵礦石,在四家不同的倉儲公司分別出具倉單,然後利用銀行信息不對稱的漏洞,去不同銀行重複質押騙取貸款。 騙貸事件涉及到外資銀行包括渣打、花旗、南非標準銀行,被騙取的貸款總計將近10億美元。 事件曝光後,渣打銀行直接叫停新客戶的“庫存質押融資”業務,並要求倉庫緊急清點庫存,確認抵押物真實性。 一位中國貿易商告訴路透:“醜聞極大的改變了倉儲業務市場,使用第三方不再是一個可行模式。” 自青島港倉單騙貸事件曝光以來,中國地區已有超過10000噸的銅轉移進入金屬倉儲公司C Steinweg,這相當於上海保稅區倉儲庫存的五分之一,接近LME全球銅總庫存規模。而這家有167年的荷蘭倉儲企業正是一家不通過中國本土代理,直接控制倉儲業務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88

花旗VS Mercuria:對決青島貿易騙貸案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3865

青島港, 金屬融資, 花旗, 渣打, 德誠礦業

青島港金屬融資騙貸案還在影響外資行和交易商,他們不惜采取法律手段盡量減少中國政府調查騙貸案可能產生的損失。為追討逾2.7億美元的相關金屬融資還款,花旗正與瑞士交易商Mercuria對簿公堂。渣打也在香港提起訴訟和索賠。

《華爾街日報》了解到,相關法庭文件顯示,花旗向Mercuria追討青島和蓬萊港所存金屬的預期售賣應付款,涉及金屬價值超過2.7億美元。花旗認為,青島港調查結束,作為提供融資的銀行,花旗有權得到Mercuria提前付款。

但Mercuria辯稱,目前缺少足夠的青島港相關信息,不足以向花旗付款,應負擔一切青島港存儲金屬相關風險的是花旗,不是Mercuria。

花旗近期季報稱,截至今年6月底,花旗向在中國港口儲存的金屬提供了約4億美元融資,其中約有2.85億美元的金屬融資與青島和蓬萊港口有關。

不過,花旗稱,這些涉及騙貸調查的融資占花旗集團企業貸款組合的比例不到1%,且在第二季度的財務數據中並無損失。

另一家外資行渣打則是因為青島港騙貸調查業績受連累。

今年上半年,渣打香港區稅前盈利8.68億美元,同比減少16%。盈利下滑主要源於,渣打香港要為青島港的涉事貸款做出1.57億美元的大額撥備,貸款減值同比大增1.33倍,拖累了利潤增長。

今年6月初,青島港被曝出發生大宗商品融資詐騙案件,案件的主角是以德正資源及其子公司德誠礦業為核心企業的“德正系”。因涉嫌利用同一批金屬庫存重複騙取融資貸款而遭到調查,多家銀行牽涉其中。

《華爾街日報》上月文章稱,青島港騙貸波及的外資行風險敞口超過5億美元。

青島港, 金屬融資, 花旗, 渣打,德誠礦業

目前,已有多家中外資銀行宣布起訴案件主角德誠礦業。

根據7月8日在香港高等法院提起的訴訟,渣打集團起訴德誠礦業所有人陳基鴻,索賠3560萬美元。南非標準銀行7月10日表示,該行已啟動法律程序,以保護存放在青島港價值1.7億美元鋁材的權益。

《中國經營報》了解到,近日匯豐控股和荷蘭銀行均已向青島港金屬貿易融資詐騙案關鍵人物陳基鴻提出起訴。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工行近期也向法院申請對涉及此案的信用證實施拒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582

青島港騙貸案余波:嘉能可旗下倉儲商索賠5840萬美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064

六月初的青島港騙貸案至今仍然余波不斷。

嘉能可旗下倉儲運營商Pacorini 起訴青島港,索賠5840萬美元。據青島港周五在港交所公布的文件顯示,Pacorini已向青島港大港分公司和青島鴻途物流有限公司分別提起訴訟。

在第一起訴訟中,Pacorini指控大港分公司和鴻途物流拒絕交割8085噸鋁錠,導致其受到損失。這些鋁錠按照市面價格價值1.201億人民幣,被告應該以實物或現金的形式賠償其損失。

在第二起訴訟中,Pacorini指控打工分公司和宏圖物流拒絕交割112731噸礬土(氧化鋁礦石),並要求被告賠償3889萬美元損失。

青島港表示,Pacorini訴訟中所提到的存放在大港分公司的貨物是由第三方公司鴻途物流所有。這些貨品如今因涉嫌犯罪活動,已經被政府查封。青島鴻途公司正在接受欺詐調查。

青島港聲明稱:“考慮到大港分公司與Pacorini並沒有合同關系,後者的起訴是不合理的。”青島港補充稱,將“強烈反對”該則指控。

6月初青島港騙貸案浮出水面之後,不僅引起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大幅震動,而且該案已經引發渣打銀行、匯豐銀行和Mercuria等國外機構起訴追債,這些公司在該案中的風險敞口已經達到9億美元。

此前,中信資源已經向青島港提起訴訟,要求其賠償貨款損失約1.08億美元,約6.65億元人民幣。中信資源指控稱,因青島港相關方不向中信交付223270噸砂狀冶金級氧化鋁和5004噸電解銅,致使中信由於無法處分標的貨物而遭受嚴重損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1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