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私密會面 揭開董監事改選序幕 蔡衍明單刀搶國票金已成定局
|
|
即將在六月舉行董監事改選的國票金,去年底盛傳多方人馬有意角逐。隨著旺旺集團主動向金管會與國票金報備持股達五.八八%,主角終於躍上台面,也為改選掀起高潮。
撰文‧吳美慧
農曆年前的兩段場景,提前掀起國票金今年董監事改選大戲。在大部分的人準備過年時,財政部透過管道與旺旺集團高層私下接觸。
同一時間,旺旺集團亦同時向金管會與國票金申報,表示已經透過蔡衍明父子所主導的海外公司,持有國票金達五.八八%股權,並準備問鼎國票金董事席次。蔡衍明成為今年國票金董監事改選的主角,他有何目的?國票金經營權可能變天嗎?
三年前,在激烈的選戰下,國票金形成洪三雄、美亞黃春發以及耐斯集團陳哲芳兩方對峙局面。今年改選,新加入旺旺集團與財政部角逐,五股勢力較勁下,誰會勝出?在誰也不願意退讓下,國票金今年董監事改選絕對很有看頭。
據了解,財政部與旺旺集團會面的重點有兩個,一是官方「適度」的表達,為避免黃、陳兩派人馬爭奪股權越演越烈,未來恐成燙手山芋,會「插手」國票金董監事改選,並取得一定的董事席次。另一個重點則是,希望旺旺集團能在今年國票金董監事改選,表態支持官股。
根據內部人透露,旺旺集團高層在此次會晤上,極力撇清蔡衍明與陳哲芳的關係,清楚說明不會和陳哲芳連手入主國票金。
同時為了「劃清界線」,主動向金管會與國票金報備,表示到農曆年前,已經持有國票金近十四萬張股票,持股五.八八%,證實了旺旺集團會在國票金「插一腳」的傳聞。
以旺旺集團持有的國票金股票張數,若加上徵求委託書,以及在官股的支持下,不僅確定可以進入國票金董事會,甚至還有機會拿下二到三席,成為國內少數食品業跨足產險與票券業的集團。
事實上,生產米果起家的蔡衍明,買進國票金並非為了擴張金融事業版圖,而是配合政府有意入主國票金董事會,解決黃、陳兩派大股東紛爭而來。
知情人士指出,蔡衍明若有意購併,一定會拿下超過五一%的股權,此次透過海外公司持股國票金五.八八%,顯然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會成為經營權爭奪戰的其中一方,今年董監改選登場時,便會表態支持官股。
令人不解的是,已經夠複雜的董監事爭奪戰,半路還殺出財政部這個程咬金,而且還是「高價介入」。讓股價已經上漲三成的國票金,過去一個月在官股高達十五,七萬張的強力買盤下,股價從每股十三元,拉高到十七元。也使得原本一樁單純的董監事改選,頓時複雜許多。
|
国内车市下滑成定局 豪华车市独善其身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03065240546/
整体下滑的中国车市上,豪华车市有望成为今年唯一的亮点。
与往年不同,今年车市的年终"盛宴"——广州车展上,国内更多的车企老总对于明年车市预期"噤若寒蝉",这与往年的兴致盎然形成鲜明对比。
全年车市已近尾声,3%左右的同比增幅是绝大多数业内专家、企业高管对车市的判断。与前几年动辄30%以上的增速相比,下滑幅度明显。
但是,豪华车市依旧保持较高增速,成为车市下行通道中唯一仍保持上升势头的细分市场。根据豪华车制造企业的统计,今年1~10月份国内高档车市场的同比增速为37%,是乘用车市场增速的将近4倍。
高档车的整体规模有望从去年70万辆,扩大到今年93万~95万辆左右。"到年底最后两个月,各个品牌都在使劲把量推高,可能增速还会更快,市场规模也会更大。"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执行副总经理张晓军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分析道。
猛增的势头在广州车展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相对于大众化车型的冷清,豪华车集中的展馆人头攒动、热闹不已。
据媒体报道,车展开幕两天内价值百万以上的豪华车售出12辆,售价420万元的阿斯顿·马丁已被下订单。
保时捷、法拉利、玛莎拉蒂等多个品牌皆推出了首发新车,其中不乏新保时捷911、法拉利458敞篷、玛莎拉蒂GranCabrio等多款重量级豪车。
标价1.5亿元的劳斯莱斯套餐再次登陆广州车展,足见中国市场对于顶尖奢华豪车的需求依旧旺盛。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康思远认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中产阶层的壮大和兴起,也使私人消费和汽车消费有一个消费升级,越来越多的人会趋向于购买高档产品和豪华品牌。
业内人士认为,高档车今年大放异彩,部分得益于这一市场刚刚起步。张晓军便向记者坦言,从奥迪的统计来看,销量的70%到80%都是换购用户,也就是把已有的中高级车升级为豪华车,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因此,高档车具有较强的刚性需求。
"从豪华车类别作为高档车的细分市场来看,中国豪华车市场占有率在7%左右,美国市场可能是这个数字的两倍,其他一些国家可能更高。这很容易看出,中国豪华车潜力仍然是毋庸置疑的。"康思远预测道。
奔驰汽车同样将在华同比36%的增长速度归功于中国汽车市场消费升级的趋势加快。
豪华车的刚性需求给几乎每一个汽车制造商的业绩报表添上了浓重的一笔。沃尔沃汽车中国经销业务总裁兼CEO Richard Snijders表示,今年沃尔沃在中国市场销量将从去年的3万辆出头增长至4.8万到5万辆;而明年销量则有望实现高达40%~50%的增幅。
根据沃尔沃汽车之前的战略目标规划,2015年在华销量将达到20万辆,到2020年将年销量增至80万辆,并向豪华车龙头宝马、大众奥迪和戴姆勒奔驰挑战。
而更为小众的捷豹路虎汽车,今年前10个月在中国销量达到32143辆,同比增长60%,其中,路虎销售了27761辆,捷豹销售了4382辆。
不断攀高的销量使得身处其中的厂商们对于明年车市的预期普遍乐观。张晓军认为,按照现在的情况,明年车市会有一个相对比较高的增速,特别是高档市场。
"现在明显感到这几年来高档车所占的比重在整体乘用车市场里比较大。在中国去年是6%,整个细分市场里高档车占6% ,今年会提高。现在全球平均是10%,欧洲20%左右,这说明高档车市场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张晓军如是说。
看到市场机遇的同时,不少豪华车企业也开始居安思危。"明年的市场会有增加,但是不会像以前发展得那么迅猛。"捷豹路虎中国销售及售后服务运营执行副总裁罗伯逊表示,捷豹路虎设定了现实的,但又颇具野心的目标,原则是不跟宝马、雷克萨斯、奥迪、奔驰等品牌去做量的比较,会继续做大高端小众市场。
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豪华车企加速建设本地化工厂。一汽-大众奥迪佛山新工厂、宝马第二工厂纷纷于下月初小范围试生产。捷豹路虎也在抓紧报批合资项目。
但与此同时,豪华车企业在为未来的市场饱和做准备。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销售副总裁陆逸告诉本报记者,宝马是"一只眼睛看到机会,另外一只眼睛看到风险,随时协调战略"。
宝马集团在广州车展期间宣布,未来会将国产宝马5系长轴距版用于出口。在这个全球最大的豪华车企业眼中,中国即将慢慢变成向全球输出产品的生产基地。
中国市场与全球车市越来越融合,竞争必将日益激烈。
刘霞
增速放緩、品牌受損、失寵資本 攜程衰落已成定局?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8/01/230548.html對攜程而言,2012年流火7月正變作黑色7月。
騰訊科技今年6月曾撰文《攜程笨重之殤:增長神話破滅失團購無線良機》,揭露攜程在線旅遊霸業正遭到對手們的蠶食,利潤增速放緩。
而到7月,攜程發佈的2012年第二季度財報後,潛在的後遺症開始集中顯現,接連而來的陰霾朝攜程襲來。
糟糕的業績、品牌形象受損、增速愈加放緩、不再受資本所寵、股價大跌、市值縮水,一時間,黑云壓城城欲摧,各種攜程衰退論發酵,蔓延。
3年前,據艾瑞統計,攜程營收市場份額超過五成,壟斷優勢明顯。當時,攜程創始人之一梁建章說:「攜程進入了這個看不到天花板的產業,只有開始,沒有結束。」
3年後,攜程看起來結結實實的撞在了天花板上。和身後追趕者相比,這位昔日在線旅遊霸主的江湖地位不再高不可攀。
更有人斷言:隨著攜程的價格戰開打,利潤將受到衝擊,今年年內,攜程或到生死存亡關頭。
攜程到底怎麼了?是行業變了天,遭遇後來者搶食?還是自身戰略戰術錯誤?抑或是企業靈魂人物出局,使它難以走得更遠?
而透過攜程衰退陰霾,我們得出啟示:互聯網領域,所謂的壟斷優勢,僅僅是一個脆弱的概念。
多事之秋:從「寄死老鼠」到「資本失寵」
2012年6月,一位用戶在微博上控訴攜程服務:隨意更改行程,根本不商量;酒店以次充好,甚至不能洗熱水澡;肆意增加自費和購物項目,哄騙威脅。
對此投訴,攜程一位員工在微博上威脅說,要給該用戶「寄死老鼠」。此事一度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
據悉,目前,該名攜程員工已被開除。但這一風波,被對手們反覆傳播,一個月後,更是成為攻擊攜程品牌誠信度的砲彈。
7月24日下午,去哪兒網辦公室,藝龍COO謝震親臨現場指責攜程不誠信,酒店團購業務作假。
「攜程頁面顯示的酒店團購數量遠高於酒店後台顯示的出售房間數量。前台顯示300多,後台只顯示70多。」謝震說,攜程甚至將未成功預付的訂單也算作團購成功的單數在頁面上顯示。
除了謝震外,去哪兒網相關人員向騰訊科技展示了攜程寄死老鼠、團購作假的截圖、文字、視頻等證據。同程網創始人兼CTO馬和平當天專門從蘇州坐了5個小時高鐵,趕來參戰。而傳統的上游渠道國航、海航和首航等均加入戰團。
近年來,攜程和競爭對手四處交惡,包括上游酒店、去哪兒網和新興的App等,而十餘家對手聯合指責攜程在業內尚屬首次。謝震宣稱,目前已將相關證據提交給工商部門,並進行了公證。
對此,攜程公共事務部負責人告訴騰訊科技:「於攜程團購業務作假的指責,主要因各網站對團購統計方法不同,攜程原意是留給客戶充裕的時間付款及確認酒店房間,導致數據呈現方式有差異。」
截稿前,攜程已將團購網站售賣數字改為已付款訂單數字。但攜程的品牌形象已受到一定影響。
除了品牌形象受到影響外,攜程在資本市場也頻遇波折。
2012年6月14日,攜程拋出3億美元回購股票,以提升投資人信心,但資本方並不買單。
一個月後的7月17日,攜程被剔除納斯達克100指數範圍,資本市場裡,攜程股票已不再據有高成長性的殊榮。
隨後,花旗、高盛給予攜程股票「賣出」評級,攜程目標股價也不斷被調低。
7月25日,攜程發佈財報,其利潤增幅同比下滑55%。當天,攜程股價下跌12%,位居中概股下跌榜單首位。
衰退論背後:盈利能力趨弱
經過7月多事之秋,「攜程難題、攜程困局」等類似論調在業內蔓延。
據財報顯示,自2011年第三季度,攜程的營收、運營利潤和淨利潤均達到最高點後,截止今年第二季度,攜程季度營收增長幅度較低,而運營利潤和淨利潤則連續三個季度減少,淨利潤同比增長幅度連續8個季度下滑,整體盈利能力減弱。
圖為攜程近三年來的營收走勢圖(騰訊科技配圖)

圖為攜程近三年來的運營利潤走勢圖(騰訊科技配圖)
圖為攜程近三年來的淨利潤走勢圖(騰訊科技配圖)
實際上,雖然高增長時代結束,但攜程的盈利能力在行業內依然最為堅挺。
2012年第一季度,攜程淨利潤2700萬美元,而同期的行業第二名藝龍淨利潤190萬美元,前者是後者近14倍。即便到第二季度,攜程淨利潤雖然下降,仍然高達1900萬美元,是藝龍的近10倍,並且毛利率依然高達75%。
一位攜程高管表示:「當前的唱衰攜程論本質上有點過激,攜程的資源優勢仍然明顯。主要是攜程整體盤子大,增幅很難一直持續增長,相反藝龍的利潤整體基數小,增幅的數字就較為漂亮。」
但近年來,對手藝龍確實通過團購、優惠券返利等低價格、低利潤策略從攜程口裡成功奪食。
兩年前的2010年,攜程在中國在線旅行預訂市場份額為51.6%。而易觀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第二季度,攜程份額降到41.8%。
「攜程輸在了低端市場的搶奪上,團購、促銷讓利等步伐沒有邁出去,這給了藝龍、去哪兒等機會。」上述攜程離職高管對騰訊科技如此強調。
沒有主人的公司?霸主地位還能坐多久
在攜程已露出高增長的神話破滅的苗頭之際,攜程的高管們並非沒有應對。
近兩年,新上任的范敏率領攜程積極轉型,攜程自身戰略定位變得越來越重,包含酒店、機票、度假、美食、商旅等,並建設超大型呼叫中心,投資線下酒店和旅行社,可謂多領域全面開花,這讓其難以迅速果斷的邁出步伐。
有觀察家認為,議價能力減弱和公司核心靈魂人物的出局或是攜程發展路上的問題根源。
1999年,梁建章與季琦、沈南鵬、范敏共同創建了攜程。季琦任總裁,梁建章任CEO,沈南鵬任CFO,范敏任執行副總裁,人稱「攜程四君子」。
如今,季琦和梁建章都退出攜程,而沈南鵬主要精力則投入到投資領域,四君子僅剩下范敏一人。
「范敏原來只是攜程的副總,攜程的真正主人隱退後,攜程的核心靈魂已失。」上述觀察人士如此說道。
一位離職的攜程員工表示:「攜程整體管理機制已沿用多年,高層思想保守、老化,對新環境反映較遲鈍,很多業務因為溝通不暢而貽誤戰機。而且,激勵制
度對人才吸引力有所下降,導致部分人才流失,而藝龍、去哪兒、騰訊、淘寶、眾多移動App競爭對手們發力蠶食時,又沒有及時推出有效的狙擊之術。」
有媒體也撰文稱,攜程之困則是因為創始人紛紛離開之後,其經理人雖還算優秀,卻沒能讓這家公司保持一種飢餓的狀態,輕視了這個行業的新變化與對手。
攜程四大業務中,主營業務酒店、機票開始萎縮無力,新發力的旅遊和商旅業務卻還使不上勁。
自2003年上市以來,攜程在在線旅遊的霸主座椅上穩坐近十年,然而近幾年來,攜程市值不斷縮水。
截稿前,攜程股價13.13美元,市值18.83億美元;對比藝龍股價12.1美元,市值4.15億美元,近五年間,市值從攜程的1/14,上升到
1/4。而去哪兒2009年估值1億美元,2年後的2011年被百度3.6億美元注資成為第一大股東後,其市值估價約為7-8億美金。
在分析師看來,藝龍和去哪兒的業績仍呈現增勢,而攜程則處在被動的防守,呈下滑態勢。
儘管攜程作為行業先入者仍然一定會有龐大的優勢,但這不是絕對和永遠。這位在線旅遊領域霸主還能在寶座上坐多久?兩年?三年?
一i美股分析師撰文直言,一年後,攜程就將淪為和藝龍、去哪兒網三足鼎力。
被動的價格戰 年末或到生死關頭
攜程以前的壟斷日子太過舒服,現在卻不得不搞價格戰。因為,如果不搞價格戰,其份額可能會繼續流失,尤其是在低端酒店領域。這對於攜程來說是長痛,是真正的危機。
攜程價格戰具體包含兩部分:團購和5億美元促銷,重心則在利潤空間大的酒店預定領域。今年6月份,攜程意識到團購的威力,被動採取跟進策略,大力殺入團購,以接近零利潤低價策略以求亡羊補牢。與此同時,又打出5億美元促銷的重拳。
業界認為,和此前京東商城大促銷類似,攜程的5億美元促銷,更多的是一種優惠券的形式,不會過多損傷自家利潤。
「攜程的5億美元應該不需要花錢,或者說自己花少部分錢?」有人如此質疑。
攜程官方回應稱:5億美元使用的是攜程的自有資金,是真金白銀的投入。據瞭解,攜程5億美金結構是營銷費用,包括但不限於酒店抵用券,團購,酒店促銷等,沒有具體使用時間計劃,將依據市場的情況逐步使用。
實際上,攜程本質上是分銷渠道,是零售商,必然會打價格戰。但和家電、製造業的價格戰不同,家電產品從上市開始就不斷降價,渠道商可將價格戰的成本轉移到上游企業,但酒店運營成本比較固定,攜程很難把價格戰的成本轉移到酒店供應商身上。
價格戰歷來是「殺人一萬自損八千」,此舉必然將降低攜程的銷售淨利潤,這對運營利潤和淨利潤已連續三個季度減少的攜程而言十分不利。
攜程豪言「三年不盈利,投入5億美元促銷,用6個月時間打敗對手。」攜程一員工透露,此次價格戰攜程下了狠心,並不惜以犧牲利潤、股價下跌為代價。攜程希望借此重新搶回份額,重建市場秩序,屆時攜程利潤率將恢復。
「當價格戰持續6個月到1年後,也就是今年第四季度到明年第一季度,如果攜程的財報業績和股價還是如同現在這麼糟糕,那就是攜程的生死存亡時刻了。」而那時,現金流也將成為攜程的另一大難題。
截至2012年6月30日,攜程手頭現金還有8.31億美元,但此前攜程拋出3億美元回購股票,隨著攜程5億美元價格戰的開打,利潤率再度下滑,現金流或受到一定程度衝擊。
但有分析師認為,價格戰對攜程有利。「攜程價格戰的目的是消滅眾多的地方旅遊酒店預訂網和預訂中心等市場份額的蠶食者。等到這些中小企業死去,攜程市佔率提升,促銷費可在半年內收回。」
此外,價格戰也能使得消費者獲益,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得以刺激鞏固,也將給攜程帶來更多的利潤和更大的市佔率。照此推理,攜程一年後將迎來巨大轉機。
但攜程的價格反擊戰能成功嗎?
攜程副總裁湯瀾對媒體透露,直到今年年初,攜程才做出打價格戰的決定。可見,攜程價格戰倉促出擊。
這場在線旅遊發展史上最大規模的價格戰能否成功,不僅關乎攜程攻打對手的成敗,也成為攜程保障現金流,維持發展的關鍵,且看攜程未來如何變陣?
宋衛平重返綠城幾成定局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5479

5月23日,宋衛平在新聞發布會現場。 (新華社記者 王定昶/圖)
五個月前,綠城教父宋衛平曾公開稱贊,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是他最理想的接班人,並將綠城掌控權交割給孫。五個月手,狗血劇情來了:宋衛平突然反悔,欲重回綠城。
“不管是從企業運營,還是資本市場的認可度,甚至從商業道義上講,宋衛平都不適合再回綠城。我們希望他能知難而退。”融創中國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高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
不過,《證券時報》得到消息,在10月底的幾輪談判後,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已經同意宋衛平重返綠城,方式則為溢價回購股權。而宋衛平方面的人士還透露稱,孫宏斌給了宋一個“極其寬松的付款條件”,和一個“很不過分的要價”。
11月6日晚間,孫宏斌在微博上首度開腔回應,“年紀大了點後,希望多做些雙贏的事,少做些一贏一輸的事,不做雙輸的事。實在做不到,就保護你的員工的權益,保護股東們的利益,保護家人的平安幸福,支持你的朋友們。不做好人,不做壞人,做人。”
房地產行業最大並購案
5月22日,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01918.HK)發布公告,融創中國以62.98億港元收購綠城中國24.313%股份。扣減2.84億港元的派息,融創中國實際支付金額為60.14億港元,每股實際代價為11.46港元,較綠城中國前一日收盤價7.69港元/股溢價49.02%。雙方交易的最後截止時間是2014年12月底。
交易完成後,融創中國持有的綠城中國股份與九龍倉相同,均為24.313%,並列為第一大股東。宋衛平和另一位創始人壽柏年仍持分別持有10.473%和8.086%的股份。
孫宏斌還被委任為綠城中國董事會聯席主席,雙方約定到2015年3月份宋衛平改任綠城中國董事會名譽主席後,將由孫宏斌一人擔任董事會主席。
在孫宏斌執掌綠城的短短100多天時間里,綠城業績有了明顯提升。11月6日綠城發布的十個月未經審核營運數據顯示,綠城十月實現銷售5328套,面積約83萬平方米,銷售金額約159億元。
此外,前十個月綠城合計實現銷售面積288萬平方米,銷售金額約584億元,另有已簽署認購協議但未轉為銷售合同的金額39億元。而整個上半年,綠城完成的銷售面積僅有124萬平方米,銷售金額僅為305億元;也就是說,孫宏斌帶領下的4個月內,綠城的業績幾乎等於上半年6個月數據。
業績如此迅速的增長,大環境的變化是一方面原因。7月底杭州逐步宣布取消限購,限購松綁和底房貸新政雙重刺激下,全國多地樓市出現回暖跡象。
另一方面,不可忽視的原因來自孫宏斌的經營理念,據界面報道,與宋衛平不計成本打造苛刻產品的理想化情結不同,孫宏斌是一個更純粹的生意人——融創一向以市場為導向隨行就市,他們所有的產品設計都服務於銷售團隊,緊密對接客戶,因而有精準的市場定位——瞄準了中國核心城市中產和新富階級的改善型住房需求。
孫宏斌掌握綠城後,便開始采取降價促銷的策略。在今年上半年,綠城除1月的銷售均價為20495元/平方米外,其余5個月的銷售均價全部超過22000元/平方米。孫宏斌接手銷售後,綠城在7、8、9三個月的銷售均價都為2萬元/平方米左右,到10月份,均價來到19107元/平方米。
這種降價策略恰恰成為宋衛平欲重返綠城的理由之一。據媒體報道,自大幅降價以來,綠城不斷出現老業主維權糾紛、拉橫幅抗議事件。供貨商、合作方也都頻頻向其投訴。宋衛平對媒體表示,這對視綠城品質為生命的他來說,實在無法忍受,因此毅然決定回歸。
不過,《證券時報》報道分析認為,真正讓宋衛平改變初衷決定重回綠城的,主要還是市場形勢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從下半年開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松綁調控,尤其是9月30日信貸新政的放出,更進一步加速了市場的回暖。同時,孫宏斌治下的綠城,依靠融創團隊強大的營銷能力,綠城7月份—10月份的銷售情況也迅速轉暖。
不想賣了
宋衛平能否順利回歸,取決於收購協議的規定和當事方也就是孫宏斌的態度。
據前述《21世紀經濟報道》消息,5月22日融創收購綠城股份的公告里假設了一些在收購過程中可能出現問題的先決條件,但並未提到假如合同任何一方提前終止履行協議有何約束條件和懲罰條款。
據知情人士透露,在孫宏斌與宋衛平簽訂的具體收購協議中,沒有設置合同任何一方主動提出提前終止履行協議的懲罰條款。融創中國法務部和董事會成員當初看到文本草案後,表示了明確的反對態度,但孫宏斌仍力排眾議堅持不設置違約條款。理由是,宋把他當兄弟,既然是兄弟,就沒有必要加這個違約條款。
一位諳熟並購法律實務的律師表示,“上市公司之間的重大交易協議,不設置違約條款基本不可能,因為沒有違約條款的合同很容易被公司內部的法務和董事會否決。如果確實沒有,也不影響合同的效力,在缺乏違約條款的情況下,只能依靠合同法和民法通則的相關規定來處理。”
該律師稱,“法律上有一個合理預期和信賴利益的原則,簡單說是簽約時候的合理預期是可以被支持的,而基於對交易對方的信賴而采取的行動,預期利益不能實現,也有可能去提起主張。”
知情人士透露,孫宏斌的風格是,不會把違約條款當成商業交易的重要籌碼。所以,對於宋衛平提出提前終止履行協議,孫宏斌只要了原有投資額的合理溢價。那麽,剩下的問題是,宋衛平要趕緊去找錢。此前融創方面支付的收購款,大部分已經被宋衛平投到了新項目上。
受高層可能再次換血消息影響,11月6日,綠城中國股價盤中曾下跌5.72%,最終報收於8.24港元/股,較前一個交易日下跌3.74%,位列當日港股跌幅榜第11位。
日本意外又衰退 推遲消費稅或成定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777

日本GDP與彭博預期差值達到12個月來最大
日本第三季度實際GDP初值年化季率萎縮1.6%,預期增加2.2%,前值向下修正至萎縮7.3%,創下2011年3月日本海嘯地震以來最差值。經濟的反彈速度慢於預期,這很可能會促使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推遲第二次上調消費稅的時間。
日本經濟財政大臣甘利明在隨後的講話中稱,日本第三季度GDP萎縮的最大因素是庫存調整。 消費稅上調的影響比預期要大。是否推遲消費稅的決定將由安倍作出。避免通縮是當前最重要的事情。 安倍可能將在明天或稍後作出決定。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顧問Honda表示,被日本三季度GDP數據“震驚了”。
據華爾街見聞實時新聞:
日本第三季度實際GDP初值年化季率-1.6%,預期+2.2%,前值-7.1%修正為-7.3%。
日本第三季度實際GDP初值季率-0.4%,預期0.5%,前值-1.8%。
日本第三季度GDP平減指數初值年率2.1%,預期1.9%,前值2.0%。
日本第三季度名義GDP初值季率-0.8%,預期+0.4%,前值-0.2%修正為-1.0%。
日本第三季度消費者支出初值季率0.4%,預期0.8%,前值-5.1%修正為-5.0%。
日本第三季度企業支出初值季率-0.2%,預期0.9%,前值-5.1%修正為-4.8%。

GDP數據按季度環比萎縮0.4%,法國興業銀行預計低於0.5%的增長足以使日本政府推遲二次加稅。
占日本經濟比重60%的私人消費數據較上月僅輕微上升0.4%,顯示4月份加稅的負面影響仍在持續。
受4月份消費稅稅率從5%提高至8%影響,家庭和企業的需求放緩,導致4-6月份當季日本經濟一度萎縮7.3%。
第三季GDP數據已經被普遍認為是安倍決定是否將消費稅率由當前的8%上調至10%的關鍵因素。上周安倍經濟顧問本田悅朗稱,為了確保能夠終結通縮,消費稅上調時間需要延後18個月至2017年4月。
日本外務省新聞秘書Kuni Sato於周日(11月16日)宣稱,該國首相安倍晉三在全球20國集團(G20)會議上表示,在日本政府是否應當按部就班地在2015年再次上調銷售稅2個百分點至10%這一問題上,他正在等待即將於周一發布的日本第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初值數據。
日本股市日經指數近日漲至七年新高。許多市場參與者尤其是外國投資者,拋售日元以對沖手中的日股持倉,如果消費稅確定推遲將利好日本股市,同時對日元形成進一步拋壓。
本次不及預期的GDP數據公布後,日本股市出現了大幅下跌,而日元短線走低後轉而上漲: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一季度勉強“保7”,政策進一步發力幾乎已成定局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107
【投行觀點】瑞銀中國經濟評論:一季度勉強“保7”,政策進一步發力幾乎已成定局
來源:瑞銀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瑞銀集團的關聯機構)作者:汪濤 特約首席經濟學家 胡誌鵬 CFA 經濟學家
報告摘要: 一季度工業生產增速創2009年以來新低
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從去年四季度的7.3%放緩至7%,符合市場預期,但季調後的GDP環比折年增速由去年四季度的7%左右放緩至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也下滑至6.4%、創6年新低。主要經濟指標(工業生產,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都有所回落,顯示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
兩大增長“引擎”步履蹣跚
基建投資和消費仍不足以緩沖房地產結構性下滑和出口波動。雖然從去年開始決策層已陸續放松了各項房地產政策,但房地產活動鮮有起色,抑制了工業品需求和重工業生產、加劇了產能過剩,並拖累了制造業投資。
穩增長政策有望支撐二三季度實體經濟活動
4月以來高頻數據表現仍然偏弱,考慮到地方政府融資難度加大,基建投資強勁增長的可持續性存疑。將於月底舉行的中央政治局和國務院會議將為二季度宏觀政策定調,我們預計政策基調將進一步釋放寬松姿態以提高政策靈活性、加大支持力度。二季度GDP同比增速有望略微改善至7.1%,但寬松政策可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房地產結構性下滑的拖累,預計年內經濟複蘇的可持續性較差、起伏在所難免。因此,我們維持全年GDP增速放緩至6.8%的預測不變。
實體經濟下滑與當前股市繁榮形成了鮮明對比
目前股市背後的支撐因素包括原材料價格下跌,市場對寬松政策的預期(特別是流動性支持和降息)、結構性改革、修複資產負債表客觀上需要牛市的支持等。此外,雖然經濟增速下滑,但就業市場和金融領域沒有出現較大問題,再加上緩和金融風險的政策措施提振了市場情緒,從而推動市場風險溢價下行、股票估值修複。雖然這些因素都有其合理性,但在企業盈利和資產負債表質量沒有顯著改善的情況下,股市繁榮的可持續性存疑。
報告正文: 一季度工業生產增速創2009年以來新低
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從去年四季度的7.3%放緩至7%,創2009年一季度以來的新低,符合市場預期(彭博調查均值7%,瑞銀預測6.9%)。季調後的GDP環比折年增速由去年四季度的7%左右放緩至5%左右。
一季度成功守住7%的背後不乏疑點。GDP中的三大產業增加值一季度同比增速都較去年四季度回落了0.5個百分點以上、與整體增速僅回落0.3個百分點不符。季度GDP歷史數據調整是可能的原因之一,有待統計局進一步披露。
雖然服務業增長相對堅挺,但傳統的制造業、房地產和建築業都明顯惡化。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築業)增加值從7%大幅下滑至6.4%,嚴重拖累了整體經濟。工業生產的惡化尤為顯著,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從去年四季度的7.6%下滑至一季度的6.4%,其中制造業從8.5%下滑至7.2%、公共事業由3.3%下滑至2.3%、采礦業從3.7%下滑至3.2%。3月份工業增加值增速更是由1-2月的6.8%放緩至5.6%、創6年來新低(彭博調查均值7%,瑞銀預測6.6%)。
實體經濟滑坡也進一步加劇了通縮壓力。作為經濟整體通脹水平的度量,一季度GDP平減指數由上季同比增長0.4%轉為同比下跌1.1%,CPI同比增速從去年四季度的1.5%回落至1.2%,PPI同比跌幅也從上季的2.8%擴大至4.6%。
兩大增長“引擎”步履蹣跚
房地產下滑依然是實體經濟最大的拖累。雖然3月份房地產銷售同比跌幅從1-2月的16%收窄至1.6%,但一季度整體來看,同比跌幅由去年四季度的5.7%進一步擴大至9.2%。3月新開工同比大跌19.5%,一季度同比跌幅從去年四季度的14.4%擴大至18.4%。竣工面積也從去年四季度的同比增長4.6%轉為同比下跌8.2%。在這種情況下,3月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速從1~2月的10.4%回落至6.5%、一季度徘徊在8.6%的低位,而土地購置面積3月和一季度分別同比大跌35%和32%。
雖然從去年開始決策層已陸續放松了各項房地產政策,但房地產活動鮮有起色,驗證了市場基本面的疲弱並非政策所能扭轉。如我們此前所強調,房地產市場目前已面臨結構性供需失衡,寬松政策只能緩和、但幾乎無法扭轉目前的下滑(參見《地產泡沫之憂:政策放松能否扭轉局面?》)。
房地產建設活動下滑顯著拖累了工業品需求、加劇了產能過剩,這不僅抑制了重工業生產,還進而拖累了采礦業和制造業投資。采礦業投資3月份同比再跌5%、一季度同比跌4%,3月份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速也從1~2月份的10.6%進一步放緩至10.3%、一季度從去年四季度的12.7%下滑至10.4%。
外需獨木難支。在1-2月同比增長15%後,3月出口同比大跌15%。如此前所述(參見《寒流不期而至,解讀尚需謹慎》),盡管3月美國經濟有所滑坡、但歐洲和日本形勢繼續向好,G3經濟體基本面總體保持穩健,且春節假期之後出口波動通常較大,因此投資者不應過度解讀3月中國出口數據。不過一季度整體來看,以美元計價的名義出口同比增速的確從去年四季度的8.6%下滑至4.9%,實際出口量同比增速也從8%回落至5.5%。出口波動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紡織、設備制造業等出口導向型行業的生產和投資。
基建投資帶來微弱緩沖,消費略微放緩
3月基建投資保持堅挺,同比增速從1-2月的20.8%回升至24.5%、一季度同比增速去年四季度的19%升至22.8%。最近財政撥款加快(1-2月同比增長10.5%)、中長期企業貸款穩健增長(去年11月以來已累積新增2.3萬億,其中一季度新增1.48萬億,同比多增36.1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撐了基建投資。但基建投資增速加快仍無法完全抵消房地產和制造業投資放緩,3月整體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從1-2月的13.9%進一步下滑至13.2%,一季度同比增速從去年四季度的14.7%下滑至13.5%。
消費也有所放緩、不過相對穩健,3月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速從1-2月的10.7%回落至10.2%,一季度同比增速從去年四季度的11.7%放緩至10.5%(實際零售額同比增速也從10.7%放緩至10.1%)。前期油價下滑拖累了石油制品銷售額,通訊器材銷售也有所放緩。不過,家具、建築及裝潢材料、家用電器和汽車銷售增速意外地保持堅挺。盡管工業和房地產活動下滑,居民實際收入繼續穩健增長,這是支撐消費相對穩健的關鍵因素。
更多穩增長政策“箭在弦上”
總體來看,一季度數據顯示基建投資和消費不足以緩沖房地產結構性下滑和出口波動,導致內需和實體經濟活動顯著惡化。更令人擔憂的是,4月以來高頻數據表現仍然偏弱。此外,考慮到地方政府融資難度加大、新增信貸中較大比例用於債務還息、PPP模式短期內可能難以有效彌補融資缺口,基建投資強勁增長的可持續性存疑。
雖然近幾個季度實體經濟活動不斷下滑,但勞動力市場尚未呈現太大的壓力(調查失業率5.1%、一季度城鎮新增就業320萬人)。盡管如此,決策層仍應警惕經濟增速下滑所導致的企業經營環境惡化、債務負擔加劇。雖然去年底至今決策層已陸續出臺了一些寬松政策,但目前來看尚不足以抵消整體經濟增速的下滑。
貨幣政策方面,雖然央行在2月份降準、並在3月份再次降息,但實際利率較去年四季度進一步攀升。此外,雖然人民幣貸款3月份穩健增長1.2萬億、符合我們的預期(瑞銀預測1.18萬億,彭博調查均值1.04萬億),且在一季度新增3.68萬億、同比多增6018億元,但去年以來“表內強、表外弱”的格局繼續。3月份新增銀行承兌匯票和信托貸款均出現收縮、新增委托貸款規模有所回落。這導致3月新增社會融資規模降至1.18萬億、低於市場預期,一季度新增4.61萬億、同比少增8949億。因此,社會融資規模余額(剔除股票融資)同比增速從2月的14.4%回落至3月的13.3%。我們估算的信貸擴張度(季調後3個月移動平均的新增信貸占GDP比重)也從去年四季度的21.6%回落至20%。雖然一季度股票融資同比躍升85%至1808億元,但規模尚小(占社會融資規模余額的比重不到4%)、遠不足以影響整體格局。
因此,為了緩和下行壓力、保證經濟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決策層需要出臺更多寬松政策。將於4月底舉行的中央政治局和國務院會議應會回顧一季度經濟運行狀況、為二季度宏觀政策定調。我們預計政策基調將進一步釋放寬松姿態以提高政策靈活性,加大財政政策支持力度(包括通過政策性銀行加大信貸支持)、進一步放松貨幣政策。如我們此前所述(參見《開局乏力促更多政策出臺》),未來可能出臺的政策包括:加快重點基建項目建設,再次降息並增加流動性支持(包括再次降準),鼓勵地方政府大量購買商品房作為保障房房源,加快有利於增長的改革,以及擴大地方政府債務置換規模。另外,央行可能會以政策性銀行改革的名義為後者註資、並降低其融資成本,使其能為基建和公共服務提供更多信貸支持。
在上述政策當中,加快基建項目建設和放松貨幣政策的推進阻力小、見效快。因此我們預計在未來幾個月里,決策層將:1)加快鐵路、城市軌道交通、水利、環保、能源與公共事業等領域重點基建項目建設,同時加快財政資金撥付、推動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擴大對這些項目的信貸支持;2)繼續降息、降準,並進一步放松貸款額度和貸存比等信貸投放限制。
以上措施如短期內到位,則有望從5月份起給實體經濟活動帶來支撐。鑒於此,我們仍然預計二季度GDP將環比好轉、同比增速略微改善至7.1%。但如上文所述,我們認為寬松政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房地產結構性下滑的拖累,經濟複蘇的可持續性較差、起伏在所難免。因此,我們維持全年GDP增速從2014年的7.4%放緩至6.8%、2016年繼續下滑至6.5%的預測。
實體經濟下滑與當前股市繁榮形成了鮮明對比。目前股市背後的支撐因素包括對寬松政策的預期(特別是流動性支持和降息)、結構性改革、修複資產負債表客觀上需要牛市的支持等。近期的降息和原材料價格下跌也有助於改善部分行業的利潤率。此外,雖然經濟增速下滑,但就業市場和金融領域沒有出現較大問題,再加上緩和金融風險的政策措施提振了市場情緒,市場風險溢價下行、推動股票估值修複。雖然這些因素都有其合理性,但在企業盈利和資產負債表質量沒有顯著改善的情況下,股市繁榮的可持續性存疑。
|
阿里巴巴和神州專車戀愛不結婚?因出行市場已定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12/155143.shtml
導讀 : 盡管滴滴不會占據全部市場,但已成為事實上的寡頭,出行是一個穩定的市場,短期內很難再有變動。
4月11日消息,神州專車的運營主體神州優車股份有限公司與阿里巴巴(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結成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合作範圍十分廣泛:電商(阿里旅行)、LBS(高德地圖)、大數據、雲計算(阿里雲)、智能汽車各個方面。不過值得註意的是,阿里巴巴表示,其目前在神州優車沒有股權。就是說,雙方只是業務層面的合作,而不是資本層面的合作。
眾所周知,業務合作每天都在不同互聯網公司之間發生,與阿里巴巴這一商業巨頭達成業務合作的公司多如牛毛,因此如果只是合作,並不是太值得關註。當然,過去阿里巴巴還有不少“戰略合作”的背後實際上是低調投資了,比如阿里巴巴與魅族“戰略合作”,實際上是阿里巴巴投資了魅族,類似的情況還不少,所以阿里巴巴的許多“戰略合作”還是值得關註的。問題是,這次阿里巴巴明確表示,其在神州優車不占股份。
我倒認為,阿里巴巴不投資神州專車,倒不是傳言中的“涉及競業禁止”,更可能的原因是,阿里巴巴現在並不需要投資神州專車。
第一,出行服務市場已定局。
盡管現在神州租車、易到用車、Uber都還在運營之中,但自從滴滴和快的合並之後,就已經形成“寡頭”格局,即眾所周知的7-2-1格局。
中國IT研究中心(CNIT)的《2015年中國移動出行應用市場研究報告》報告顯示,截止到2015年6月,滴滴專車(含一號專車)占據中國專車服務訂單量市場份額的80.2%,第二名Uber的服務訂單量占市場份額的11.5%。
如果你認為這個數據不可信,再援引一份來自艾瑞機構的數據。艾瑞咨詢《2016年中國移動端出行服務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全年數據顯示,滴滴專車(快車)用戶覆蓋數量占比高達88.4%,同時在中國專車(快車)移動端出行服務行業中,滴滴專車(快車)日均訂單量占比達到84.1%,占據了絕對的行業領導者地位。
因此,滴滴、快的合並之日,就是中國出行市場定局之時。當然,這並不代表兩者全部瓜分了市場,Uber在高端和外籍人士中,神州在商務和高端人士中,都還有一定市場份額,並且短期內滴滴也不會去搶奪余下的市場——如果這個市場沒對手了,涉嫌壟斷也不好玩了,Uber和神州專車是滴滴要“感謝的競爭對手”。況且,神州打“安全”牌,Uber打“逼格”牌,還是有一些市場擁躉的。還有,如果市場上只有滴滴,用戶選擇更少,對行業來說並不是好事。
盡管滴滴不會占據全部市場,但已成為事實上的寡頭,出行是一個穩定的市場,短期內很難再有變動。對於阿里巴巴來說,投資一個只占有小部分市場的團隊,且看不到短期內逆襲的希望,著實意義不大。
第二,阿里巴巴不需要出行服務。
從阿里巴巴的角度來看,當初投資快的有三個原因:
1、布局考慮,在共享經濟和出行服務市場卡位。現在這兩個領域都過了巨頭布局的時刻了,對這兩個市場而言,現在不是播種而是收割的時刻。
2、AT大戰的結果,阿里和騰訊過去幾年一直是針尖對麥芒,阿里投蘑菇街騰訊投美麗說、阿里投美團騰訊投點評……騰訊投滴滴阿里投快的,偶然中的必然,不過在滴滴和快的合並之時開始,阿里就將出行市場拱手讓給騰訊了,說是說阿里和騰訊一直都一起支持滴滴發展,但從業務都能看得出來,滴滴已落入騰訊勢力範圍,縱使是獨角獸也很難做到在兩個競爭激烈的巨頭之間左右逢源。
3、移動支付場景拓展的需要,當初出行服務被視作是培育移動支付的經典場景,騰訊投滴滴推微信支付,阿里投快的推支付寶錢包。現在支付寶錢包已經做成了,再也不需要用出行這個場景來推了,支付寶還有更多新興和殺手級場景可選擇,比如零售、餐飲。反過來看,出行服務的價值亦不再只是當初“打車App”的一個場景,它是一個剛需市場,是一個交通服務市場。
交通服務市場與阿里巴巴有合作契機嗎?自然有,並且非常大,阿里在大力做雲計算、大數據、金融、智能汽車這些業務,它們均與出行、與交通可以關聯起來,已有業務比如高德、去啊,與出行同樣聯系密切。但因為這些原因就去投資神州,可能性很低。一是沒必要,合作就可以了;二是投資意味著“排他性”,投資了一家出行服務,其他出行服務自然就被排開了,阿里巴巴其實更希望能與滴滴等多家出行服務保持合作機會——這又要看滴滴和騰訊之間,滴滴能否強勢到可以保持中立。
第三、神州專車對阿里來說進入時間太晚。
如果說是財務投資,阿里巴巴只是為了財務回報考慮,那麽現在又許多優質標的可選擇,現在進入神州專車或許不是好時機。因為神州專車去年1月28日推出後已先後完成兩輪融資:7月1日完成2.5億美元的A輪融資,9月17日再完成5.5億美元B輪融資,神州專車用8個月的時間拿下8億美元融資,估值達35.5億美元。
對於阿里巴巴而言,現在C輪進入是一個較高的價格,如果真如傳言中說的是投資30億,比當初投資快的的錢還要多。更為關鍵的是,投資短期內難以套現,滴滴快的上市就在今年或者明年,這會給其對手帶來進一步的壓力。因此,從財務投資角度來看,阿里巴巴現在進入神州專車晚了一點。
土豪的阿里巴巴過去投資一些業務似乎並沒有上述這麽多考慮,看中就投、有錢任性,但是30億則不是小數目——要知道阿里巴巴在關系到其O2O戰略成敗的“阿里口碑”上,投資的是60億元,相對而言,30億並不是小數目,用來投資出行服務,對於阿里巴巴來說,或許還是貴了點——並且買單的理由,還不夠充分。
微博@互聯網阿超 微信 羅超(luochaotmt)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羅超,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蘇寧入股國米成定局 明天將公布收購細節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3490.html
記者 關健 發自上海
兩個月的傳聞之後,1908年創辦的國際米蘭足球隊即將迎來其俱樂部歷史上首個中國大股東。
5日下午,《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蘇寧方面核實此事,但對方並未透露具體消息。目前能確定的是,明天下午蘇寧將在南京就此事召開發布會,“連發布會議程我們現在都不掌握,”對方說,雙方保密工作按要求做的很好,不方便對外透露具體入股比例等細節。
這個傳聞至少在今年4月份就已經在網上出現,當時《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向一位蘇寧內部高層人士求證,對方模糊地表示,類似的網上消息一般都不會是空穴來風。可以肯定的是,張近東是一位球迷,他不久前買了江蘇舜天。
至於入股比例,目前傳聞最多的是68.5%,將近七成。羅馬體育報、天空體育等意大利體育媒體6月1日也對此進行了報道。但國米前主席、現任榮譽主席的莫拉蒂本周在接受意大利當地媒體采訪時還說,托希爾(國米現任主席)和蘇寧在談的是30%股權。
如果蘇寧的確收購國米的70%左右股權,將成為第一家掌控歐洲豪門話語權的中國企業。去年萬達掌門人王健林入股歐洲新貴馬德里競技,也只占股20%左右。
正在意大利備戰今夏歐洲杯的訓練基地科維爾恰諾考察的中國足協主席蔡振華稱,“在我看來,蘇寧和國米這次合作非常重要,它可以連接到中國和意大利足球最重要的俱樂部之一。”
從2005-2006賽季開始獲得意甲五連冠、並在2010年成功登頂歐冠之巔,開創第二段“大國際”時代後,國際米蘭開始出現低迷的蟄伏期。受困於財務壓力,此前近20年不斷為球隊輸血的主席莫拉蒂忍痛將大部分股權賣給印尼人托希爾,顯然,後者目前也面臨同樣壓力。
蘇寧方面相對則顯得順風順水。自上周剛剛把體育業務從文創板塊拆分出來,成立獨立的體育集團後,蘇寧目前已經形成了電商、置業、投資、金控、文創、體育六大集團。拆分體育獨立運營的目的再明顯不過,這是一個被蘇寧看好的潛力業務。
對於急需利用歐洲杯時機補充新援、調整財務結構的國米而言,此前舍得花5000萬歐元買入球員特謝拉的蘇寧,對其9月份新賽季到來前的轉會市場將是一個重大利好。
“世紀離婚”成定局 市場關註後市影響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3265.html
某基金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此次英國脫歐投票結果略微超預期,民意調查和賭博公司賠率來看並沒有預期脫離歐盟,因此全球金融市場出現了激烈的波動。其認為,從經濟直接角度講對中國經濟影響並不大,對中國股市從邏輯上影響也不大,但短期全球動蕩對心里因素產生影響,因此A股受到短期波及也可以理解。
股市表現波折
英國退歐事件是世界經濟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業內人士認為,英國第二次全民公決退歐,以公民表決以51%的微弱優勢達成,這是長期矛盾累積爆發的結果。過去幾年來歐盟一直在推進融合的經濟政策,使得各個國家話語權越來越少,而英國在歷史上獨立自由的民意傳統與承擔責任的過重使得國民對歐盟越來越不滿,故矛盾長期累積後終於爆發。
“走向分裂後,短期對英國、歐洲乃至世界都不利,使得世界往越來越動蕩的方向發展。”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英國的脫歐有可能引起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等傳統南歐自由國家隨後的表決,英國脫歐不是短期穩定的開始,而是未來中長期動蕩的開始。
中國資本市場方面,因為香港與英國聯系相對緊密,相關H股巨幅下跌,匯豐控股(0005.HK)的暴跌更是帶動了H股下跌的走勢。
時機資本(Skybound capital)首席投資官壽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市場情緒受到退歐影響,使得大家更願意選擇避險資產從而引發日幣狂走,黃金價格上行。在港經營業務以及中資在港設有分行的港股券商,過去兩周股票價格回暖明顯。今天稍有些獲利回吐,但主要標的回吐不多,如國泰君安國際(1788.HK),海通國際(0665.HK)等跌幅皆遠遠小於大盤。
最近兩周股市回暖不少,H股比A股波動更大。“不管結果如何,就算留歐也是利好出盡,所以大家找機會都要走一點也正常。” 壽祺認為,H股雖有波動,滬倫通等後續利好因素仍對H股存實質利好影響。
某基金行業人士對記者表示表示,從歷史經驗來看,A股受全球事件影響的持續性並不強,市場經過短暫波動後會按照其原有軌跡去運行和波動,因此沒必要因為英國是否脫歐而將A股原有的投資策略進行根本的逆轉與改變。
未來如果民粹主義和保守主義勢頭上升,全球可能略顯動蕩,對所有國家可能都是負面影響。”上述基金人士對記者稱。
“由於A股市場並不是完全自由資本進出的市場,因此中國股市負面因素比整個歐美乃至整個亞太市場都小很多。跟出口相關的加工制造業企業下跌幅度相對較大,但另一方面黃金板塊的暴漲使得如紫金礦業、中國黃金等股票存在一定亮點。”王紅英對記者表示。
避險資產遭瘋搶
中午時分主張脫歐的表決領先後,全球的股市都瘋狂下跌,包括股市、匯率、英鎊暴跌、大宗商品尤其有色金屬、原油價格都在下跌。英鎊最大跌幅超過10%,原油從50美元跌到48美元,銅也有近百美元下跌幅度。脫歐使整個資產定價市場的風險情緒急劇上升,對整個大類資產都起到了負面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全球避險情緒的高漲,使得傳統避險貨幣如日元、瑞士法郎等產生將近6%的上漲幅度。傳統黃金上漲將近100美元,此幅度在歷史上僅發生過一次。王紅英認為,這恰恰說明英國退歐使得市場對歐洲乃至全球動蕩的擔憂達到極點。
“大宗商品和其他貨幣其實一樣,歸根結底是美元問題,而並不是獨立於每一個資產本身的問題。”壽祺表示,美元問題是避險資產問題,因為實際風險上升,市場希望降風險,所以選擇避險資產,也就是日元、黃金以及最大類的美元。資金沖向美元,直接市場反映的是不論其他幣種或是大宗商品等以美元計價的資產下跌。
“日本央行本來就是幹預匯市比較積極的央行之一,這一輪避險過程中日元更是成為了大家趨之若鶩的標的資產。”壽祺對記者稱。
市場需關註後期影響
上證指數受退歐影響產生一定幅度的下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將帶來更強的市場聯動性。王紅英認為,A股市場雖短期看下跌幅度不大,實則中長期來看影響深遠,退歐對整個中國經濟的複蘇帶來了更深層次面的負面影響。
在他看來,另一方面中國股市沒有跟歐美股市暴跌的主要原因是2014年以來進行了供給側改革以及一帶一路的政策導向。“一帶一路主要在西亞、東南亞有所突破,另外中國具有特色的及有相關把控的股票的上市公司對今天整個國家的穩定起到了支撐作用。”王紅英對記者稱,全球在融合之後由於經濟不景氣,利益的紛爭,矛盾是激化的,因此全球走向分裂可能存在一定趨勢。
貿易方面,不同於以往僅使用一個歐盟標準,英國脫歐使得中國在貿易環節上多了另外一層標準。王紅英告訴記者,英國脫離後中英貿易需按照英國規則運行,增加了貿易成本,短期會影響貿易的結算和運輸,為中國出口帶來負面影響,包括前期中國在英國的投資。同時,英國短期經濟的走向不明確,匯率和股市的暴跌也會帶來負面的投資影響。
王紅英表示,英國脫歐事件雖會有負面影響,但不會帶來類似2008或1997年的金融危機。即便英國退歐,英國政府和歐盟的協調以及和世界其他國家關於財政貨幣政策的統一的行為也會有一定協調機制,市場在短暫的暴跌後會趨於穩定,但世界經濟的同步複蘇會受到事件影響,可能會延時。
因為英國的退歐,非美貨幣的暴跌和非美國家經濟可能進一步走向複雜的疲軟狀態。“美聯儲可能會延遲自身的加息進程,對全球資產市場價格的穩定起到一定作用,其他國家或許也會采取降息措施提供流動性,維持大類資產市場的穩定。”王紅英對記者稱。
網約車的生意成定局,“網約房”也要爆發? | 每日黑馬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5/157942.shtml
網約車的生意成定局,“網約房”也要爆發? | 每日黑馬
常皓靖
今年6月,國內的短租市場終於有了個大動靜,途家網和螞蟻短租宣布合並。
同為共享經濟的產物,滴滴出行和優步中國的“閃婚”代表著出行市場格局已定,而同為“共享經濟”屬性,在線短租卻一直不溫不火,沒有巨頭。今年6月,國內的短租市場終於有了個大動靜,途家網和螞蟻短租宣布合並。
螞蟻短租成立於2011年,當時國內的短租市場以求醫、求學等過渡性需求為主,所以平臺上有70%的房源都是合租房。直到2014年,這才發生了改變,受到旅遊人群青睞的精品房需求猛增。也正因此,螞蟻短租開始只面向休閑旅遊人群,提供整套房屋。
2015年,共享經濟在全球範圍的爆發,國家也出臺多部鼓勵短租行業發展的政策,多個短租平臺得以迅速發展,比如螞蟻短租、小豬短租、木鳥短租等。
據網絡公開數據,在截止到2016年第二季度的垂直類短租APP下載量排行中,途家網最高,占到了1884萬次,住哪兒、Airbnb、螞蟻短租分別位列第二、三、四名。螞蟻短租CEO申誌強認為,短租市場的競爭是由房源、技術、服務品質三方面決定的,而螞蟻短租正是從這三方面發力的。
房源方面,主要依靠口碑。據申誌強所說,目前螞蟻短租總房源為30萬套,覆蓋了300多個城市及旅遊目的地。
技術方面,螞蟻短租推出了螞蟻助手。房東可以通過它接收到房客的在線咨詢和訂單,管理自己的房子。
服務品質方面,為了取得用戶的信任,螞蟻短租推行了房東、房客的實名認證制度,和芝麻信用合作進行信用懲戒,還會派工作人員對房源進行實地核驗與拍攝,確保房源信息的真實可靠。
以下為i黑馬與申誌強對話精選:
i黑馬:你預估短租市場是個多大的市場?
申誌強:來自騰訊研究院的報告顯示,2015年國內旅遊住宿市場規模為5000億元,而在線短租市場的潛在市場規模為500億。根據往年的增長率來看,國內自由行的旅遊住宿市場規模在2018年會接近700億元。
i黑馬:你認為短租市場發展到了怎樣一個階段?你預計短租市場什麽時候會迎來爆發期?
申誌強:現在短租市場已經過了培育期,但還屬於比較前期。我判斷,短租行業即將迎來快速增長或爆發式增長的階段。
i黑馬:螞蟻短租是基於什麽樣的考慮並入途家的?並入途家後,雙方是怎樣展開合作的?未來的發展規劃是什麽?
申誌強:螞蟻短租與途家有著相同的經營理念,也都很看好住宿分享市場前景。合並後,我們雙方核心團隊架構保持不變,並將保持各自的品牌和業務獨立運營。同時,途家及股東會為我們導入更多資源,雙方品牌保持獨立運營,因此業績目標也相對獨立。8月5日的數據,合並後,螞蟻短租的日訂單量達到10000間夜,為合並前的5倍。
i黑馬:途家並購螞蟻短租是否意味著拉開了行業整合的序幕?
申誌強:途家與螞蟻短租的合並對整個短租行業意義重大。我同意羅總之前接受媒體采訪時的觀點,無論是合並還是資本整合,本質上還是要滿足市場的需求,消費者的需求。要真正實現分享經濟所謂邊際成本趨於為零的商業模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黑馬檔案
公司:螞蟻短租
CEO:申誌強
所在地區:北京
所屬行業:旅遊
融資狀況:並入途家
[本文作者常皓靖,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螞蟻短租
網約車
贊(...)
分享到: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