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雙率都欠佳 人民幣存款難爆發

2012-9-10  TCW




談了兩年多,央行總裁彭淮南趕在八月最後一天,宣布簽訂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這一班人民幣直通車啟動後,台灣銀行體系新台幣三十三兆元存款,會被大量轉為人民幣嗎?

答案是,不會。

人民幣存款開戶潮,還言之過早。備忘錄簽訂後,快則六十天後,慢則年底,國內銀行才能開辦人民幣業務,而且初期開放時,央行可能會對人民幣存款與匯款設限。

以投資貨幣而言,人民幣存款擁有高利率及升值的雙重吸引力。然而,相較於中國境內存款利率約三‧五%,國內外匯指定銀行的人民幣存款牌告利率預料跟香港相 近,很難超過二%,和新台幣定存利率差不多。況且,銀行收一堆人民幣,但能夠投資或融資的途徑有限,銀行收益不高,連帶能付給的利息就難以提高。

既然利息難賺,人民幣的吸引力主要還是看匯率走向。二○○五年匯改以來,人民幣這六年來持續升值,今年卻趨於貶值,澆了投資人一盆冷水。無論是利率或匯率,短期內人民幣存款吸引力相當薄弱。

「香港就是最現實的寫照。」交通銀行台北分行協理林志盛指出,正因人民幣趨勢看貶,香港人民幣存款從高峰的六千多億元下降以來,就一直沒回升,到今年七月底,香港人民幣存款總額為五千六百多億元。

轉存對新台幣匯率衝擊小

從香港經驗來看,人民幣替代其他貨幣約占一成。若比照香港經驗,目前新台幣總存款三十三兆元,有一成轉為人民幣,估計金額將達新台幣三兆元(約合人民幣六千多億元)。

香港花了七、八年時間,人民幣存款總額才達到五千六百多億元,但富邦金控預計,台灣腳步較快,估計一至兩年內,國內人民幣存款就會追上香港,原因是一般民眾有資產配置需求,加上台灣對大陸每年貿易順差達七百億美元,人民幣存款累積的速度會比香港來得快。

長期而言,當人民幣存款變多,吸納國內過剩的資金,反而有助拉高市場利率。至於匯率,即便民眾大量轉存人民幣,但僅有一部分屬於新台幣轉存,另一部分是現有外幣存款轉成人民幣存款,因此,對新台幣匯率的衝擊不會太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369

誰動了我的8000萬存款?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0044.html

8000萬「存款」的不翼而飛,正將一家國有大行的東部某支行推上風口浪尖。

日前,有知情人士透露,今年9月,同屬地的一家上市公司旗下子公司,在上述國有大行東部某支行連續兩次存入共8000萬元存款,然而一個多月後,該公司利用網銀查看賬戶時,卻發現該賬戶資金僅餘1萬元,巨額存款神秘失蹤。遂報警。

記者從當地金融監管部門瞭解到,最近上述國有大行相關分行為處理該事已經有所行動,事件已經有當地相關政府機關介入調查。

這已不是記者第一次接觸類似案件。就在今年中,該行另一家支行還曾發生過一起類似的糾紛。

銀行支行負責人屢被爆出與「存款」有關的各類糾紛,且多數案件撲朔迷離,儲戶與支行負責人又各執一詞,前者通常稱「存款被挪用」,後者則認定是「委託理財」。無論事件背後是單方面的無辜,還是某種情境下的默許與合謀,一部分資金在銀行支行機構負責人的操作下,在銀行體系外循環卻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誰動了8000萬?

今年9月25日,前述上市公司子公司在一家國有大行東部某支行開設了企業一般賬戶,並於當天存入現金5000萬元,因為是T+3模式,該賬戶應該在9月28日正式啟用。

後因9月29日臨近「十一國慶」假期,賬戶順延至10月10日方才啟用。兩週後的10月25日,該公司財務負責人前往該大行支行查賬,支行拖延未予查實,同時告知該負責人,如果再向賬戶存入3000萬元,存款利率水平將提高一倍。

於是,該負責人再次存入3000萬元現金,至此賬戶存款合計應達到8000萬元。10月26日,該負責人用網銀查賬,卻發現賬戶餘額只剩1萬元。

次日,該負責人急忙趕往銀行瞭解情況。一番爭執後,該銀行當天歸還了1800萬元,但未告知之前的款項全部劃向何處,也未告知剩餘的6200萬元何時償還。

該負責人對銀行的處理很是不滿,之後數次溝通未果。11月3日,該公司決定報警。據前述知情人士稱,目前當地警方已介入調查。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該公司這筆巨額存款會選擇在9月末存入銀行,其中中間人(資金掮客)的作用不可忽視。為該國有銀行支行沖季末存款,利息較一般存款高不少,正是在中間人的撮合及高息利誘下,才有了上述糾紛。據知情人士稱,該中間人目前已被警方刑拘。

被刑拘前,中間人給上述公司負責人發過幾條短信。根據知情人士向記者提供的短信內容,中間人承認銀行讓他做了個假的印章。若事情果真如此,8000萬巨款被轉走,「早有預謀」的成分似乎大於偶然。

前述知情人士向記者提供了該賬戶的網銀轉賬記錄佐證其說法。該記錄顯示,資金存入銀行當天(9月25日)即被轉走,但轉賬未發生任何手續費。

按照銀行的通用規定,企業一般賬戶轉賬資金,需扣除轉賬手續費,但網銀轉賬沒有相關手續費的扣除記錄,且一次轉移完畢。照此推理,若是儲戶本人行為,銀行通常會從賬戶中扣除該筆轉賬手續費。

事發後,該企業曾用1000萬元進行轉賬測試,確實產生了手續費,前述知情人士稱,並表示公司從未在該銀行購買轉賬支票,網銀明細同樣可以證明這一點。

目前,當地有關部門在對案件進行偵查,事件的進展和真相目前尚難得知。但知情人士稱,上述公司代理律師和銀行已經進行了多輪溝通,目前6200萬仍未償還。

  儲戶無辜還是共謀?

事非偶發,記者此前也接觸到兩起類似案件。

一起發生在浙江金華,目前當地一家醫藥公司仍在為5年前的一樁舊案奔走。事情要從2007年說起,當年初,該醫藥公司負責人陳天民多次收到當地一家上市銀行分理處主任壽某的請求,將公司存款全部存入其分理處,完成其吸儲任務。

但由於該醫藥公司地處開發區,辦理公司財務結算交通不便,故未予同意。

此後,該醫藥公司旗下開始組建一家賓館,由於賓館建設和裝修馬上開始,包括醫藥公司和其他股東的股本金陸續到位,加上向當地一家地方銀行的貸款,一共沉澱資金接近1000萬元。

彼時,壽某的丈夫劉某就在該醫藥公司上班,通過丈夫迅速得知此事的壽某,再次找到了醫藥公司負責人陳天民,經過再三懇請,陳天民同意將800多萬元存入該分理處。陳某代理律師向記者出示了800多萬元轉到陳天民在該分理處新開設賬戶的相關證據。

時隔半年之久,據上述醫藥公司人士稱,2007年6月,在醫藥公司工作的劉某利用工作之便,以銀行卡升級更換磁卡為由,掌握了陳天民的銀行卡,而壽某之前已獲取陳天民的銀行卡密碼。

此後,根據上述律師提供的證據,壽某分別將850萬元打入「鄭捷」等多人賬戶。根據鄭捷證詞,壽某借款給他,利息較高。

但壽某對此的說法是,應陳天民請求幫其介紹客戶,賺取高額利息。雙方各執一詞,5年過去了,相關部門仍遲遲未下結論。

另一起案例是今年早些時候,本報記者曾報導的涉及工行某支行負責人挪用900萬存款的案件。案情與上述浙江金華案件相似,儲戶張菊花900萬元存入上述工行支行後,發現資金被轉走。上述工行支行負責人承認將900萬用於發放高利貸,投向了房地產等領域無法收回,但堅稱是張菊花主動將銀行卡和密碼給了他,讓其代為理財。

據記者獲悉,相似的報案四年後,截至目前,相關機構也未對該案給出確切結論。相關代理律師仍在奔走尋找證據,但資金是否可以追回仍不得而知。

紛繁的利益面前,儲戶究竟是無辜還是一定程度上與銀行形成共謀,或許只有當事人才清楚。

 存款的體外循環

拋卻上述錯綜複雜的案情,一個明晰的事實是,存款在銀行外循環,正成為部分銀行支行負責人在風險口上掘利的慣用手法。

幾種可能的利益線條,一個是儲戶主動要求銀行「代為理財」,一個是不知情的資金被挪用,也或者是錢存入銀行後,在儲戶告知銀行人員密碼等形式下,銀行支行負責人利用廣泛的人脈和銀行的信用背書「運籌帷幄」,坐收資金使用利差。

南通一家股份行信貸負責人告訴記者,這種銀行存款的體外循環,始於過橋墊資,「貸款資金到期後,如果續貸,一般需要先還後再貸出,也稱為還舊借新。在還款和新的貸款下來前,中間往往會有10天甚至更長的過渡期,這個過渡期就提供了生財機會」。

據他介紹,掌握著企業貸款信息的銀行支行負責人,有機會幫助貸款企業介紹一筆資金,用於應對這個過渡期,也就是過橋。

作為中間人,收益總是有限,長期介紹做過橋生意的支行負責人們,有的膽子大一點,就可以有新生意。

「前兩年,銀行貸款收緊得厲害,民間資金成本很高,本來短期做過橋的生意,變成了長期有獲利空間的買賣,於是支行負責人的上述中介生意和短期挪用,就變成了代客理財的長期生意。」上述股份行信貸負責人稱。

於是,存款在銀行體外循環,也就不是新鮮事兒了。然而,根據商業銀行的員工規範,任何集中的代客理財均被視為違規,然而巨額利潤下鋌而走險者不乏其人。

事實上,一些支行負責人自己就是一個大客戶經理,在擁有廣泛資源的同時,業績導向的銀行也在權力上給其開了小灶。

記者曾接觸過一家股份行某縣級市支行行長。據他介紹,在該縣級市還沒有建成支行時,他就被分配來做業務,現在全支行的主要客戶全部集中在他手上,一個人做了大半個支行的業務,「擁兵」當然「自重」,這種現象並不鮮見。

「我認為現在很多股份制銀行做的條線化改革,對公業務集中到分行,支行做零售的調整,或許可以在體制上約束支行負責人。」上述股份制銀行信貸負責人稱。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233

保護存款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30324/18205014

失驚無神,股市大跌,主因係一個微不足道嘅國家塞浦路斯受歐盟所逼,向全國銀行存款徵收存款稅所致。存款在銀行,好多國家會向存戶徵收利息稅。香港在1950至1960年代,就有利息稅,於是大量離岸美元流往新加坡,造就新加坡成為亞洲美元中心,與香港爭奪金融中心地位。後來夏鼎基發覺利息稅對政府收入嘅貢獻甚少,於是廢除之,香港先至挽回競爭力,與新加坡互爭雄長至今,情況就如唐英年廢除遺產稅,曾俊華廢除葡萄酒稅,呢三次「廢除」,對香港經濟增長起了歷史性作用。
利息稅嘅影響尚且大到咁,何況直接向存款徵稅,邊會有人甘心繳付㗎?特別係一生積蓄嘅小存戶、小市民㖭。歐盟與塞浦路斯政府起初以為存款稅相等於富人稅,懲罰俄羅斯大戶、大鱷,一刀劈落去,不了解到受創最大嘅係小存戶,啲政府政策話事人簡直係蠢蛋,好難想像佢地係自歐美精英名牌大學畢業,政治經驗豐富嘅人物。
金融M本來見慣風浪,以為有乜嘢我未見過?今次都俾塞浦路斯嚇咗一驚,感嘆「精英」害人,殃及全世界股市,可能引起世界性回響──不信任銀行體系。猶記得1983年港元實施聯繫滙率之前,港元大跌,香港人慌忙搶購糧食廁紙,曹仁超屋企人就是如此。金融M有感而發,對左丁山講:「從電視見到塞浦路斯人擠提ATM機,你有乜感覺?」左丁山其實亦問過幾位朋友有乜感覺,綜合嘅答案係:(一)從銀行提款三數萬元放在家中或寫字樓夾萬,以防萬一;(二)買番個金幣傍身(按:近日金價受塞浦路斯局勢刺激而上升);(三)在其他地區嘅銀行開存款戶口,分散存款風險;(四)在銀行開設戶口前,先查閱其資產負債表及銀行所在國家/地區之公債與GDP比率,避開高槓桿國家。金融M聽了為之失笑:「你估所有存戶都識得country risk analysis嘅咩,攞嚟講!」普通存戶確係唔識嘅,越戰結束後,越南充公南越人民在外資銀行嘅存款,有越南船民逃出後,向法庭申訴,結果花旗銀行只係發還佢地存於新加坡花旗嘅存款,存於西貢(今胡志明市)花旗之存款,就化為烏有!(按:當年在西貢開戶口,可選擇戶口之所在地,不少東南亞人民來香港開設ACU(Asian Currency Unit,即亞洲美元)戶口,存款於新加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77

「餘額寶」會衝擊銀行存款嗎? solon8

http://xueqiu.com/6788319922/24498709
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寶打造的「餘額寶」相當於「支付寶+貨幣基金」。它並不高深複雜,其本質是不過是讓支付寶用戶購買了一款貨幣基金,使其不但能獲得貨幣基金投資收益,同時餘額寶內的資金還能隨時用於網上購物、支付寶轉賬等支付功能。

查看原圖
但就是這樣一款並不複雜的產品,自6月中旬推出以來,如何能如此迅速的發展,它的成功基因是什麼?潛在的規模會有多大?大規模發展後的瓶頸又來自哪裡?會對銀行存款造成多大的衝擊?

「餘額寶」的成功基因

「支付寶」強大的平台資源。金融產品同質化程度高,複製成本低,因此平台和渠道就成了影響一個產品規模的重要因素。支付寶作為國內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擁有超過8億註冊用戶,日均交易額超過45億,假設每筆交易的周轉時間為5天,則平均沉澱在支付寶內的資金規模就超過200億。支付寶龐大的客戶資源和資金沉澱給了「餘額寶」巨大的發展空間。

此外,支付寶的優勢還在於提供其他平台無法給予的便捷性:雖然一般貨幣基金也可以做到T+0贖回,但必須等到當天收市清算後資金才能到賬。但支付寶利用自身信用中介的職能,可以讓客戶做到餘額寶賬戶實時消費和向支付寶賬戶轉賬,這是一般貨幣基金無法提供的服務。

快速歸集短期、小額的支付類資金。截至6月底,「餘額寶」規模大約66億,客戶規模250萬,戶均餘額2600元(編者註:據7月15日《中國證券報》報導,目前「餘額寶」規模或已超過100億,客戶規模或超過400萬)。支付寶可以讓客戶做到餘額寶賬戶實時消費和向支付寶賬戶轉賬,相對一般理財產品和貨幣基金流動性具有優勢。同時,互聯網的便捷性、批量性和延展性使得該類資金能夠快速歸集,快速上規模。「餘額寶」的資金屬性主要是:短期(3個月以內),金額較小(萬元以內)資金,目前主要是用於支付的結算資金。

產品定位差異化:高流動性+較高收益。「餘額寶」的競爭對手主要是銀行存款和貨幣基金等理財產品。與活期存款相比,「餘額寶」收益水平優勢明顯,但在支付結算和取現等方面有所不足;與定期存款相比,「餘額寶」的收益水平相似(一年期),但便捷性和靈活性較強;「活期寶」是光大銀行的一種具備較高流動性的理財產品,以5萬元為起點,用戶可以隨時進行支取、轉賬和消費,收益率水平約為2.5%,招行的「日日金」、興業的「現金寶」均為此類產品。與「餘額寶」相比,「活期寶」具備更便利的應用,但起點較高;常規理財產品適用於比較注重收益水平,但對資金流動性要求較低的客戶。「餘額寶」與銀行各類產品相比並沒有絕對的優勢,但卻有差異化的產品特徵,這為其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土壤。

查看原圖
「餘額寶」的發展空間測算

「餘額寶」的潛在空間超千億。我們預測未來「餘額寶」的潛在規模達到2000-3000億,主要從兩個維度考慮。

維度一:替代性產品規模

(1)、由於餘額寶本質是一種貨幣基金,但便捷性要優於一般貨幣基金,因此既有支付寶使用習慣,又進行貨幣基金投資的客戶將成為餘額寶的潛在客戶。中國目前貨幣基金的總規模大約3600億,假設其中有支付寶使用習慣的客戶佔20%,則有720億貨幣基金存在轉為「餘額寶」的可能。

(2)、中國居民活期存款餘額約16萬億,其中有部分對收益較敏感,且流動性需求稍弱的客戶有可能成為「餘額寶」的潛在客戶。而且支付寶作為國內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擁有超過8億註冊用戶,日均交易額超過45億,全年交易額達到1.6萬億,佔到中國2012年居民消費額的8.6%。隨著支付寶應用進一步普及,「餘額寶」的流動性水平會進一步提升,預計未來「餘額寶」對活期存款的替代規模在千億以上。

維度二:「餘額寶」在支付寶平台的滲透深度

目前支付寶的註冊用戶達到8億,假設其中10%為活躍客戶,則「餘額寶」的潛在客戶可以達到8000萬,單戶餘額與目前水平一致(戶均餘額2600元),則「餘額寶」的潛在規模約為2100億。

綜合這兩個維度,我們認為「餘額寶」中短期的增長空間大約在2000-3000億。

「餘額寶」大規模發展後的瓶頸

缺乏信用優勢,難吸引大額資金。目前餘額寶戶均餘額2600元,更多客戶會是處於嘗試的角度。大額資金存放更多會考慮「安全」,銀行背後有政府的信用擔保,多年經營的信用積累,這是支付寶無法比擬的。「餘額寶」未來大規模發展必須突破的瓶頸:如何吸引較大額資金、較高端資金。

從本質上,「餘額寶」與銀行負債業務相比,在產品(銀行具有牌照和產品設計優勢,而「餘額寶」來自第三方產品嫁接)、風控(銀行自身就具有多樣化的資產業務,風險識別能力強,且有資本和撥備優勢)和信用上都沒有顯著的優勢,而更多依靠平台優勢提升傳統金融產品的靈活性。因此,我們認為「餘額寶」對銀行負債業務不會有質的衝擊。

上規模後,流動性管理壓力會明顯上升。「餘額寶」的流動性風險首先受制於貨幣基金的流動性狀況,短期大額贖回和貨幣基金流動性管理不當都有可能導致「餘額寶」出現流動性風險,如去年天貓「雙十一」活動單日交易額就超過200億,大額被動贖回勢必給流動性帶來一定衝擊。

一旦「餘額寶」發展到一定的體量,流動性管理壓力會明顯加劇。「餘額寶」內資金可隨時在天貓和淘寶上進行消費,但貨幣基金每日收盤後才能給與「餘額寶」結算,這期間實際是支付寶為貨幣基金進行了信用墊付,如果貨幣基金無法按時與支付寶進行交割,支付寶則面臨頭寸風險。目前支付寶的日均交易額大約為45億,假設每筆交易平均周轉時間為5-7天,則支付寶的沉澱資金也僅有200-300億,一旦「餘額寶」發展到一定的體量,支付寶自身就很難應付流動性危機的衝擊。上規模後,「餘額寶」必須保留較大規模的備付資金,但這就會對「餘額寶」的收益和流動性產生影響。

相比之下,銀行的資金體量要遠高於支付寶,並且有著完善金融體系相互支持的流動性保障 (央行──大型銀行──中小銀行);抗衝擊的能力也遠高於前者。

收益的波動性。「餘額寶」收益掛鉤貨幣基金收益,而貨幣基金收益會隨著市場情況波動,甚至有出現虧損的可能。相比銀行存款收益的確定性偏弱,這對於要求極高安全性和流動性的客戶顯然不具吸引力。

銀行的競爭和反制。銀行「活期寶」類產品在風險和流動性兩方面都優於「餘額寶」,收益水平與「餘額寶」相似,只是由於有起始金額(一般為5萬元)較高,使得一些小額資金無法購買。如果「餘額寶」的發展衝擊到銀行存款,銀行可以通過放鬆起始金額限制降低餘額寶對客戶的吸引力。

查看原圖
結論:對銀行存款衝擊有限

通過對「餘額寶」商業模式和產品優勢和劣勢的判斷,預計「餘額寶」近期會迅猛增長,從零增長至百億、乃至千億元;但在千億級別後會面臨瓶頸,增速放緩,對銀行存款的衝擊會十分有限。未來對銀行衝擊最大的會是「阿里金融」和「騰訊金融」這類互聯網的平台公司。

(本文作者戴志鋒是海通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劉瑞是海通證券銀行業分析師。文中所述僅代表他們的個人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317

1、存款利率的決定因素 Tess

http://xueqiu.com/6920515637/24548217
這篇文章是我關於銀行業系統分析的一部分,因為懶惰的緣故,文章尚未寫完,這裡只是為了爭論而貼上來一部分。

先對存款利率進行分析,本部分假定所有的管理費用都用於獲取低成本存款,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確的,因為在我國,關於存款的競爭是主要的競爭,而且許多銀行在此方面有考核指標。但是並非所有銀行都是如此,譬如民生銀行的管理費用就有很大一部分用於貸款領域,因為民生銀行對更小的客戶服務,人均貸款額度較低。對此,我們只在適當的時候指出,但是如果沒有指出,則默認任何高於平均水平的管理費用是為了低成本的存款而產生的。

如果我們取2012年的存款利率與2012年的總資產,則可以得到下圖。
查看原圖
我想上圖其實非常容易理解,那就是存款利率基本上是與銀行的規模呈反比的,規模越大,存款利率越低。因為經濟學上認為存款的個人成本主要是皮鞋成本,銀行規模越大,意味著網點越多,越多人到達銀行的距離就越短,皮鞋成本就越低,因此居民就更樂意去這些銀行存款。

當然,這些銀行中有極個別的例外,那就是農業銀行,招商銀行,和寧波銀行,這三家銀行的存款利率低到與他們的規模不相符,但是只要看看他們的管理費用率就很明白,他們的管理費用率要遠高於其他銀行。

拿農業銀行為例,其存款利率比其他三家大銀行的利率平均低0.17%,但是管理費用率高0.49,因此實際上農業銀行獲取這些低成本存款是得不償失的。以招商銀行為例,其存款利率比同規模的浦發興業民生中信低0.31%,其管理費用要高0.24%,可見其優勢僅有0.07個百分點。但是民生銀行的高管理費用主要用於貸款段,如果我們去掉民生銀行,則招商銀行的存款利率比另外三家銀行低0.25%,但是管理費用比其他銀行高0.35%。如果以寧波銀行為例,其存款利率比南京銀行低0.31%,但是其管理費用高0.45%。

因此通過上述研究表明,銀行的存款利率實際上主要與銀行業的規模有關,如果試圖通過加強管理來獲得低成本存款,實際上是得不償失的。即使在對獲取存款有優勢的時期,寧波銀行和農業銀行也不能靠存款利率的降低收回存款成本,而招商銀行也只有微弱優勢。

如果我們拋掉這三家靠提高費用獲取低成本存款的銀行,那麼我們可以得到下圖。
查看原圖
我們看到,存款利率與銀行規模的對數呈現相當好的一致性,因此,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確認,大銀行在獲取存款方面具有小銀行不可比擬的優勢。當然,其中存在一些存款利率相對於規模來說顯得較低的銀行,特別是浦發和北京,這兩家銀行的管理費用較小,但是存款利率同樣較低,顯示其在獲取存款方面具有一些其他銀行不可複製的能力,而平安,光大,民生三家銀行則在獲取存款方面具有與其規模不相稱的劣勢,顯示其可能存在一些依靠提高利率拉存款的行為,甚至可能存在一些見不得人的秘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896

【方舟評論】取消存款利率管制,拆除計劃經濟殘餘

http://www.infzm.com/content/92845

計劃經濟不是一天建起來的,拆除起來也遷延日久。央行宣佈,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算起來,是改革開放第35個年頭了,距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利率市場化改革,也已20年,終於實現了貸款利率市場化。行百里者半九十,更艱難的存款利率市場化還在前頭。

這個時候讓貸款利率市場化,部分回應了市場與輿論的壓力。在最新公佈的2013年《財富》500強榜單中,中國大陸有89家企業上榜,其中8家為國有控股銀行,加上非國有控股的民生銀行,9家商業銀行佔據了大陸上榜企業利潤總額的55.2%,且利潤率都在20%以上。可見,在國有商業銀行面前,連「三桶油」等行政壟斷企業都顯得弱爆了。實體經濟艱難度日,這種躺著把錢掙了的牛氣確實讓人無語。是該拿國有銀行開刀了吧?

央行利率市場化的基本路徑,是始終保持對貸款利率與存款利率的非對稱管制。相對於存款利率管制,貸款利率管制取消得快、取消得多。2004年取消了貸款利率上限,讓國有銀行將權力壟斷租金應收盡收。本次取消了貸款利率七折下限,至少短時間內對國有銀行的盈利是沒有影響的,因為目前商業銀行貸款利率下浮佔比僅為10%,下浮幅度一般也在10%以內。這種路徑背後的邏輯是,確保國有銀行的盈利能力,以「維護金融穩定」。

因此,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利率市場化決定性的一役還沒有打響呢。構成國有銀行收入及盈利主要來源的寬幅存貸利差,被人詬病已久,其所附麗的存款利率管制,本質上是以存款人的錢來補貼國有銀行。不過,監管者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我表面上保的是國有銀行,實際上保的是金融穩定。金融穩,經濟穩;經濟穩,天下穩,儲戶的犧牲是必要的、值得的。

可難道儲戶只有做犧牲的份了?企業對銀行貸款的競爭,必然會倒逼銀行對存款的競爭,意味著在貸款的市場利率被推高之下,存款的市場利率也必然會被推高。當存款的市場利率遠遠高於管制利率時,這部分無主利差歸誰呢?在市場競爭之下,真實的存款利率會通過以下方式表現出來。

一是每年年終各銀行為了確保存貸比的合規要求,為了拉存款而無所不用其極。你手裡有大筆現金就爽了,只要放過12月31日,銀行就給你一大筆利息,日息甚至高達0.3%-0.5%。那些大型壟斷國企的負責人或財務部門可能又多了一項尋租的機會,企業的錢只要在賬上走一走,沒有任何風險,就可以日進斗金。

二是這些年來銀行推出了許多年化利率可達8%-9%甚至兩位數的理財產品,遠遠高於存款的管制利率。一般只有信託產品才有這麼高的收益率。存款利率管制催生了信託業的畸形繁榮。政府對房市調控,令房地產企業從銀行貸不到錢,直接融資也不容易,就打包一些優質資產;地方政府需要錢大搞基建,沒法直接發債,就把土地資產注入投融資平台。這些資產讓信託公司做成理財產品,然後通過銀行渠道分銷出去。

你不讓銀行向某些行業發放貸款,銀行就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放出貸款。這些屬於銀行的表外業務,不屬於傳統的存貸款業務,規避了準備金計提和資本監管要求。這幾個月炒得火熱的影子銀行風險之一,即在於此。如果地方政府普遍出現債務償付困難,令總額超過十萬億的地方債引爆,該影子銀行的風險就會爆發。這種風險至少是局部性的,有可能是全局性的,不可不察。至於儲戶面臨的額外風險就不必說了。

三是從供給面來看,存款的利率管制催生了民間借貸的異常火爆,資金總是向回報率高的地方流動,此為影子銀行風險之二。新近顯形的神木民間借貸崩盤再一次提示了這種風險。這種風險雖然是局部性的,但帶來社會穩定方面的問題卻不容小覷。

一言以蔽之,本為保金融穩定的存款利率管制,其催生的影子銀行反而成了金融穩定的巨大威脅!既然存款利率管制的基本理由越來越趨於無的放矢,打響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自由最後一役的時機也就越來越成熟了。

當然,必須認識到利率市場化不僅僅是一個金融自由的問題,甚至也不僅僅是一個經濟自由的問題。常說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其實金融市場對法治的要求更高,金融合約的擬定與交易尤其需要市場對法律與政府行為的穩定預期與信心。利率市場化與金融自由意味著拆除計劃經濟殘餘,內在呼喚公共治理與司法體系的相應改革。在這個意義上,利率市場化絕不是央行一家的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302

【新政觀察】二十年糾結 存款保險從起點再出發

http://www.infzm.com/content/93441

編者按:種種跡象表明,推出存款保險制度或將成為金融領域下一個具有實質性突破的改革措施。這項在全世界大部分國家都已建立的金融「防火牆」制度,在中國已歷經二十載沉浮,數次加速,又數度擱置。政策遲遲難推,既有頗為微妙的部門分歧,又受制於欠缺頂層設計的監管協調之困。

為此,南方週末經濟板塊本期特刊發一組文章,記錄此中的政策變遷,以及贊成者、反對者的不同思考。

脆弱的信心崩潰了,存在銀行裡的錢也會有去無回。

一個個營業部,擠滿了情緒激動的人群。人們高聲叫嚷著,取出存款,所有存款。

這是1997年的海南,中國金融史上一場並不久遠的噩夢。

噩夢在此後數年間接二連三地降臨。海南發展銀行、威海市商業銀行、鄭州城市合作銀行、汕頭市商業銀行等陸續發生大規模擠兌。

最終是國家出手。自1997年以來,在中國的11起重要的金融機構市場退出中,除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外,其他機構的債務清償都由國家兜底——人民銀行被迫以再貸款名義提供資金。

然而,這種國家信用背書的制度,即「隱性全額存款保險」制度之下,代價慘痛,央行亦難堪重負:

公開數據顯示,自1998年至2003年以來,中國有三百多家金融機構關閉破產,兌付自然人的債務超過1700億元。央行對這些即將關閉的金融機構被迫發放的信用貸款顯然收回無望。

不過,如果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測算結果顯示,可節約央行的再貸款資金五百多億元。

全世界大部分國家都選擇了這種制度。1933年,一場銀行危機後,美國建起了世界上首個全國性存款保險機構,很快就被各國效仿。國際存款保險機構協會的統計顯示,目前已有111個國家(地區)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而金融穩定理事會的24個成員國(地區)中,絕大多數都已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缺席者是南非、沙特阿拉伯和中國。

存款保險,顧名思義,是為儲戶的存款提供的一種支付保障,銀行繳納一定額度的保費,為特定範圍存款賬戶購買保險。一旦銀行面臨破產倒閉,將由存款保險機構向存款者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這樣能迅速、有效地處置問題銀行,降低處置成本。

事實上,在中國,遲遲未能破冰的存款保險制度已醞釀近二十年之久。

「之所以遲遲未能推出,主要受阻於三方面爭議。」中投公司副總經理謝平在《中國金融改革思路:2013-2020》一書中寫道,其中之一即是,人民銀行、銀監會和財政部都想成為存款保險的主管部門,「這既有認識分歧,也有一定程度的『部門權力之爭』」。

而另兩項爭議,則是存款保險機構與銀監會的監管功能、人民銀行的金融穩定機制的協調與銜接問題。

回顧存款保險二十年來時路,堪稱觀察中國式決策的樣本。數次加速,又數次擱置,背後折射的是頗為微妙的部門利益圖譜,以及在此基礎上所建立的、欠缺頂層設計的監管協調機制之困。

存款保險再提速

這是數年之後,相關部門負責人的再度密集公開表態。

2013年兩會上,央行行長周小川破例留任,因政府換屆暫緩的存款保險制度改革得以「無縫銜接」。種種跡象表明,推出存款保險制度或將成為金融領域下一個具有實質性突破的改革。

2013年2月的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會議,將存款保險制度視作「今年三項改革重點內容之一」。5月發佈的《金融穩定報告》措辭亦十分急切,「當前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各方面條件已經具備,實施方案經過反覆研究和論證,各方面已形成共識,可擇機出台並組織實施」。

所謂的共識是指,推出存款保險制度是完善市場化的金融機構「退出機制」,也為下一步民營銀行的設立做好準備。功能完善的存款保險制度如同一道防火牆——在事前防止銀行遭受擠兌,並阻斷風險向其他銀行和實體經濟傳導。而這項制度,也將成為監管機構的審慎監管、央行「最後貸款人」之後金融安全網的最後一道防線。

當月,發改委發佈《關於2013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罕見地單獨列出了存款保險改革的具體要求,並指明由人民銀行、銀監會、財政部等部門負責。

這是數年之後,相關部門負責人的再度密集公開表態。

央行上海總部副主任凌濤在2013年6月末的陸家嘴論壇新聞發佈會上公開表示,人民銀行會同各有關部門已基本達成共識,就存款保險制度的組建積極做好有關準備工作。

一週後,《中國日報》報導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前央行副行長吳曉靈在上海參加中歐商學院活動時更直言,在歷經多年討論之後,中國可能在2013年底提出存款保險方案。

央行行長周小川也於2013年7月份發表署名文章稱,將推進存款保險制度建設,為小型金融機構創造公平競爭環境。

一位曾參與央行存款保險內部論證會的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央行2013年曾召開數次內部論證會,邀請與央行觀點一致的專家學者參與討論。

上述人士稱,用以明確存款保險制度基本功能和組織模式的《存款保險條例》內部論證已經完成,現在需要爭取全國人大和國務院法制辦的支持。「人大這邊是屬於比較支持存款保險條例的,很看好這個。法制辦那邊態度還不是很明朗。」

另一位接近央行的消息人士則稱,存款保險制度已「塵埃落定」,「流程已走完,年底前就會公佈」。

方案浮出水面

數位接近央行人士證實,央行上報的方案是,將成立存款保險基金,由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存款保險處託管。所有存款性機構將強制參保。每個銀行賬戶的保險上限設置為50萬元還是更多,還沒有定論。

存款保險制度在此時再度加速,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原因有三。

一是,美國存款保險制度在這次金融危機中被證明是有效的。2008年,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連續出台多項臨時性措施,緩解因流動性壓力而可能導致的償付危機。當年還先後救助、處置了超過22家大型金融機構,包括向花旗銀行的不良資產池提供擔保和處置華盛頓互惠銀行。

「美國倒了上百家銀行,沒有一家出現擠提。如果沒有存款保險制度,美國這次肯定不會這麼消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魏加寧說。

二是,經過此前五年的信貸擴張,金融系統性、區域性風險集聚,而溫州、鄂爾多斯等地民間借貸風險頻發,並已經從民間向銀行系統蔓延。

三是,利率市場化改革提速,加之「金十條」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機構。而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被視為放開民營資本准入、利率自由化的先決條件。未來銀行產權多元化,規模也不一樣。利率市場化後,會真的有銀行破產。

而據數位接近央行人士證實,央行上報的方案是,「考慮到新設一個存款保險機構,行政成本比較高,過程也比較久」,將成立存款保險基金,由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存款保險處託管。所有存款性機構將強制參保。

據一位接近方案設計的人士稱,每個銀行賬戶的保險上限設置為50萬元還是更多還沒有定論。若為50萬元,則已覆蓋約99.5%左右的賬戶。

上述人士還稱,以中國政府推進存款保險制度的壓力之大,存款保險基金很可能最終將承諾保障受保賬戶的本金安全。另外,存款保險基金來源是向商業銀行收取的保費。可能的方案是,經過20年逐年積累,保費池子達到6000億-7000億元的水平,此後停止收取存款保險。

「基金規模太大將面臨貶損,基金管理人可能不具備匹配的管理能力。基金規模太小,又不一定能夠防範足夠大的局部性金融風險。」上述人士稱。

至於對商業銀行實際利潤的影響,上述人士認為,這取決於保費費率。他稱很可能在5-10個基點之間。「總體上講,應該是一個比較溫和的費率。有20年的耐心把基金池子弄起來,費率應該是不高的。」

「如果一開始存款保險費率定得非常低,對商業銀行是有利的,但是對基金來說太慢了。基金還沒弄好,風險已經爆發。但存款保險費率收得太高,銀行不一定能承受。」上述人士說。

此前,據申銀萬國的測算,在8-12個基點的費率下,存款保費的徵收將給上市銀行2009年的淨利潤帶來約4-7個百分點的負面影響。

二十年輪迴

最早倡議在中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人士之一魏加寧回憶,最大障礙來自四大國有銀行和監管層。

關於存款保險的官方表述最早可追溯至二十年前。

1993年12月,《國務院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要建立存款保險基金,保障社會公眾利益」。四年後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再度提及存款保險,不過,與現在全部存款性機構參保不同,那時的思路是要研究和籌建「全國性中小金融機構的存款保險機構」。

也就在這一年,中國農村發展信託投資公司、中國新技術創業投資公司宣告關閉。此後數年,金融機構風險頻發,儲戶心理恐慌加劇。

當年年底,央行成立了存款保險課題組,時任中國人民銀行監管二司司長的劉士余開始帶隊做基礎性的理論研究。一位老央行工作人員回憶,他們開始介紹、翻譯美國存款保險公司的經驗,並著手研究國內銀行業現狀,包括調研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特別是存款結構,還做了很多預案分析。六年後,課題組起草了一份題為《構建中國存款保險體系的若干思考》的報告。此後草擬的存款保險方案的總體框架,正是以該報告為藍本。

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回憶,人民銀行真正積極推進存款保險,是2003年銀監會從央行分拆出來以後開始的。2004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存款保險處掛牌。這之後,據人民銀行前副行長蘇寧回憶,工作重心從理論研究、模式比較轉向制度設計階段。

在此之前,關於是否有必要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話題在央行內部爭議很大。最早倡議在中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人士之一魏加寧回憶,最大障礙來自四大國有銀行和監管層。當時在儲蓄存款市場佔有率高達70%的四大行以國家信用為後盾,認為不可能出現倒閉。而人民銀行有人擔心設立存款保險制度會引發道德風險,因此態度比較慎重。

2005年《中國經濟週刊》的一篇評論亦可看出當時另外一些憂慮:如果由商業銀行按存款額度和自身的風險程度來繳納,這對資本充足率尚未達標(中行建行因注資除外)、目前又處於股份制改革關鍵時期的國有銀行來說,無疑是病中加壓甚至雪上加霜。

國有銀行曾一度持消極否定態度。一位前央行金融穩定局人士回憶,大銀行不願意幹。「有些銀行甚至說得很直白,我要是倒了,你也賠不起。我要是不倒,就是白交保費,拿錢保小銀行,純粹是做貢獻。」上述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說得也是有道理的。在國外,大銀行也是牴觸的。」

金融危機後,關於四大國有行是否加入存保制度的爭議逐漸消散。

在金融危機中,「大而不能倒」的傳說破滅。受金融危機衝擊倒閉的美國美聯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資產規模約在三四千億美元以上,體量只略小於交通銀行,比其他股份制銀行都大。

而在中國現有的體系內,一旦銀行碰到危機,處理起來缺乏必要的事前資金積累,所有處置措施都由臨時個案來決定,需要各級政府、司法部門、監管機構的臨時合作,拖延了處置時機,大大增加了處置成本。

「除了維護系統穩定,從講政治的角度來講,這些大銀行也慢慢理解了。」上述央行人士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說,「大銀行如果沒有國家信用支撐,沒有幾次國家注資、改制,能有今天嗎?大銀行做點貢獻也是應該的。」

「我覺得這項制度推開,對我們金融體系的健全,特別是小的金融企業的健康成長和救助,是一個非常好的政策。」時任中國建設銀行黨委書記的王洪章2012年時曾公開表示,「建設銀行過去叫大銀行不能倒,但現在也很難說,所以我們對這項政策是非常歡迎的態度。」

三次擱置

技術問題早已解決,剩下的只是政治博弈。

存款保險制度在中國,曾經歷三次加速,又經歷三次擱置,原因各不相同。

2005年,存款保險制度距離落地幾乎僅有一步之遙。

2004年,在國務院有關領導督促下,存款保險制度的推進工作明顯加快。12月初,《存款保險條例》起草工作展開。一個月後,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透露,存款保險制度已有初步方案,待成熟後報國務院審批。而據當時媒體報導,2005年3月,央行牽頭的存款保險制度設計方案已經獲國務院原則性批准,由央行金融穩定局負責具體組織實施。該報導援引央行研究局人士消息表示,存款保險制度的有關具體步驟可能在2005年下半年進入會簽,預計年內實施的可能性很大。

此後卻再無音信。魏加寧認為,這一次擱置,錯過了2007年這個最好的時機。「當時經濟增長勢頭很好,企業盈利在上升,銀行包袱甩了,不良資產被剝離,國家財政收入也在上升。但是很遺憾。」

據瞭解,這一次耽擱的原因是,銀監會認為當時農信社特別困難,需要將其納入特別考慮。

一位接近央行和銀監會的人士回憶,銀監會的藉口是「農信社怎麼辦」,「但心裡想的卻另有其事」。

央行方面提出存款保險應具備三大功能:理賠、資產處置和輔助監管功能。「央行提出這個之後,銀監會不干了。」上述人士稱。銀監會方面對於前兩項職能並無異議,但認為第三項「輔助監管職能」將涉及「監管權之爭」。

一位央行人士回憶,2006年8月,人民銀行曾派時任金融穩定局副局長的張健華去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工作考察半年。美國方面很重視,安排張從監管部門、研究部門、國際部門,到下面的接管、清算部門都挨個轉過,甚至還讓張健華跟著去現場檢查銀行。

這輪考察的最大體會是,存款保險制度若想真正發揮作用,功能必須相對完善,需要附加監管或及時糾正功能,單一的「付款箱」(paybox)模式絕對不適合中國。

一個經常被拿來做反例的例子是,2008年英國北岩銀行遭受擠提,宣告了「付款箱」模式的徹底失敗。

北岩銀行被擠兌時,被監管機構認為仍具有清償能力,資本超過監管要求,貸款質量良好,但它卻成為英國銀行業近150年歷史中第一家由於擠提而被政府接管的銀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受到流動性的衝擊。但英國「付款箱」式的存保制度,只負責事後埋單,無法起到維護公眾信心的作用。

「我們國內有些部門就希望存款保險機構辦成paybox形式。因為這樣不涉及監管權的劃分。」上述央行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該央行人士回憶,2005、2006年,央行幾乎解決了所有技術層面的問題,「把該研究的問題都研究了,比如存款搬家,大機構到底參不參保,是最簡單的費率還是差別化費率,差別費率怎麼計算,是按很複雜的公式計算,還是分簡單的幾檔去計算。當時農村信用社特別困難,2007年的時候又對農信社的問題單獨研究過一次。」上述人士說,「領導人最後的拍板,就屬於政治博弈了。」

存款保險的再度推進則到了2008年。

2007年初,人民銀行和銀監會會同發改委、財政部、中編辦和國務院法制辦成立了專題小組,具體負責存款保險制度實施方案的設計和《存款保險條例》的起草。

據一位多次參加央行專家座談會的學者回憶,2008年夏天,在一次央行關於存款保險的座談會上,時任央行副行長的蘇寧曾講「這是最後一次會了」。當時座談會邀請了對存款保險制度持反對態度的一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和社科院金融所王國剛,還請了兩位來自地方上的同樣持反對意見的年輕人。

「那次會的意思是,把不同意見的人都請來了,把你們的意見反映上去,然後我們就可以收官了。」上述學者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此後央行相關負責人亦出面表態。2008年11月28日,時任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的張健華說,「有關部門已經基本上達成一致了,到今天為止,我可以正式地跟大家說一下,已經給國務院上報了這個方案,但是什麼時候能出呢?咱們保守一點明年肯定能出了吧?我希望中國存款保險制度能盡快出,但是前期並不一定搞得特別獨立,有可能還是和中央銀行保持密切聯繫,因為存款保險還需要中央銀行的大力支持。」

一位參與推動存保制度的央行人士回憶,那時候各方面的態度都差不多達成一致了。「有一段時間已經協調得差不多了。銀監會也並不是說堅決反對這個制度,核心仍是機構主導權的問題。」

然而期待再度落空。

這次是因為金融危機。2008年底次貸危機襲來,政府高層擔心在這個時候推存款保險,可能會釋放一種國家信用撤離的信號,造成大家對銀行業的不信任,引發系統性風險。

反對者陳述的理由是,國外建存款保險是從無到有,做的是加法,能接受。而中國是從有(國家隱性擔保)到無,是做減法。

上述央行人士回憶,人民銀行還特地向領導層做了解釋,認為這個擔心沒必要,技術上很容易解決。比如,推出存款保險制度,但承諾全額保險。事實上,金融危機期間,美國、英國,以及已經建立存保制度的亞洲國家,大多實行臨時性的全額保險。「搞兩年,過渡一下,正好把存款保險制度建立起來了。」

「但領導人考慮的角度可能更高一點,」上述人士回憶,「金融危機來了看不準,不知道存款保險在金融危機下的影響,看不準於是又放下了。」

2010年後,存款保險方案推進程序再度啟動。但據一位接近央行人士稱,此後又因政府換屆而延緩。

尋找更超脫的方案

「金融危機的影子已經很明顯,所以現在更應該出於公心把方案設計得更萬全。」

除了存款保險機構「及時糾正」或「前置介入」引發的監管權之爭,眼下雙方的分歧還包括,由央行主導的《存款保險條例》和銀監會主導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破產條例》本應作為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的一個整體,但由於立法資源有限,兩者究竟是同時立法,先後立法,還是只取其一?

上述參與央行內部論證會的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人民銀行曾邀請全國人大、國務院法制辦列席內部論證會。後者提出的建議是:你們立法要想通過審批,必須更講策略。要讓每個人都能接受,而不是覺得在爭權搶利。

上述人士稱,央行態度因此有所轉變。過去是排斥破產條例,現在則只表明優先存款保險立法的態度。

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談及,多年來,人民銀行與銀監會一直處於微妙的角力關係之中。

「過去十年,銀監會老想幹宏觀調控的事,央行老想把監管拿回來。雙方都沒有定好位。」一位接近央行和銀監會的學者評價說。2004年,銀監會曾下達電話指令,要求銀行停貸三天。2009年又拚命催貸。

而人民銀行此次的存款保險方案——成立基金,由央行託管,並被要求賦予輔助監管職能——也被外界解讀為實質上的擴權之舉。

「存款保險的建立,涉及幾千億資金由誰管。每個部門都把幾千億資金看做是自己部門利益跑馬圈地的地方。大家都想搞。」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說。

事實上,2005年的那版方案中,央行還傾向於成立相對獨立的存款保險公司,以市場化法人的形式進行運作。在上述方案中,存款保險的啟動資金可能主要來自財政部和央行,並將逐步建立存款保險的保費徵收機制,之後的來源主要包括財政和央行資金、保費收入、保費的投資收益。

一位曾參與存款保險方案設計的央行人士認為,考慮到成立機構行政成本高、週期長,現在的基金模式可能只是過渡方案,未來應該會成立獨立性更強的機構。但在成為像美國的聯邦存款保險公司那麼大、強勢的機構之前,中國的存款保險公司不是依附於央行,就是依附於銀監會,「這是肯定的」。「人民銀行和銀監會本身已經有這麼大的溝通成本,再加上第三方機構,溝通協調難度更大。」

魏加寧並不認同。他認為,諸如機構如何設置、資金來源等問題,屬於基本框架,「一開始就不能搭歪,不然部門利益就摻進去了」。他說,這無異於「分兩步跨過同一條河流」,「現在弄成基金,以後若是分離出來還要打架」。

一種市場觀點認為,存款保險基金應放在銀監會下面,理由是保護存款人合法權益本身是銀監會的職責,而且能更瞭解監管信息,從市場准入、日常監管到問題處置、市場退出進行全過程監督。缺點則是監管部門可能掩蓋監管失誤,把監管失誤造成的問題用基金埋單。

反對者則認為,存款保險基金由央行託管,理由是基金不足時,央行可以提供流動性;與央行最後貸款人配合,大家更有信心;與證券業、保險業不同,銀行業作為金融業絕對主體與金融穩定關係重大。缺點則是,職責容易混淆,本來央行能救的,結果讓存款保險埋單,或者本來應該存款保險出的,卻讓央行再貸款救活了。

魏加寧認為,更優的方案應該是,央行、銀監會、存款保險機構,三者分離,互相制衡、監督。監管機構的審慎監管、中央銀行的最後貸款人以及存款保險,構成金融安全網的三大支柱。他認為,「監管權」其實可以分為檢查權和處罰權。關於檢查權的協調,三家機構的職責重點並不相同:監管部門主要檢查金融機構是否違法違規,中央銀行主要檢查財務狀況和流動性狀態,而存款保險機構主要檢查存款人信息是否完備。而實踐中,中央銀行和存款保險機構可以委託監管部門代理檢查,或提出信息共享。

至於行使處罰權的手段,也各不相同。監管部門可以進行行政處罰或追究法律責任,中央銀行則通過接觸清算合同或進行信息披露,存款保險機構則通過提高費率等形式。

「違法違規則銀監會管,出現流動性問題則央行救,資不抵債則由存款保險處置。」魏說。

至於啟動資金,魏加寧建議,由於存款保險首先具有公共職能,所以財政應該出1/3;再者存款保險分擔央行再貸款的負擔,所以央行出1/3;然後又事關商業銀行自身,所以銀行業協會出1/3。由於中國銀行業協會資金來源有限,可由匯金減持國有股變現後注資。

在魏加寧看來,如果以部門牽頭推改革,「容易出現把自己部門的利益塞進去」。他建議,推動金融改革應該成立一個跨部門的金融改革委員會。

「金融危機的影子已經很明顯,所以現在更應該出於公心把方案設計得更萬全。」一位接近央行和銀監會的學者說。

鏈接:存款保險制度模式的國際經驗

加拿大存款保險公司總裁R.N.羅伯遜曾在2005年人民銀行舉辦的大連「存款保險國際論壇」上提出,按照國際經驗,存款保險機構分為 「付款箱」型、「成本最小化」型和「風險最小化」型三類。

「付款箱」是指僅負責「埋單」,沒有權力對參保機構進行干預。「成本最小化」型是指,儘管它很可能沒有權力關閉一家銀行或干預其事務,但是有權參與並瞭解銀行的全面信息,一旦銀行倒閉,將有權決定如何更好處置倒閉銀行的資產和負債。「風險最小化」型則具有最廣泛的權力,既有完善的風險處置職能,又有一定的審慎監管權。

新加坡、荷蘭等中小型經濟體或者長期未發生大規模金融風險的國家主要採取「付款箱」型。美日等大型經濟體存款保險制度主要採取「成本最小化」型和「風險最小化」型。

在美國,與監管當局平起平坐的存款保險公司甚至有權在銀行資本充足率低於2%時下令關閉。而功能最為齊全的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模式。(樊殿華 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639

上市銀行平均存款及成本探源 處鏡如初

http://xueqiu.com/9226205191/25366810
金融脫媒進度加速的情況下,上市銀行的攬存能力及攬存質量對盈利的作用更加重要。在存貸比75%的監管條款下,報告期末存款失真嚴重,平均存款更有意義。
   一、2013年上半年上市銀行平均存款增長情況
查看原圖    興業2012年以來逆天的業績與其一枝獨秀的存款增長存在著驚人的一致性,南京、寧波兩家體量較小的城商行增速較快,民生、中信、華夏、招行平均存款相對增長迅速,超過20%,四大行體量寵大,增速較慢,中行受海外網點影響,屈居末端。
    二、2013年上半年上市銀行存款成本同比均有所下降
查看原圖
  存款成本是存款質量的一個重要標誌, 降息背景下,16家上市銀行存款成本均出現下降,中行降幅達26個基點,北京銀行下降23個基點,華夏、平安、中信、南京、寧波等的也下降明顯,浦發、工行、招行下降較慢。
    三、存款成本轉入管理費用的比較
   用利息支出來直接比較存款成本已有相當大的侷限性,再對比一下成本收入比的變化。

查看原圖興業、農行、民生、中行、華夏、寧波6家銀行成本收入比下降超過1個百分點,平安、南京、北京、中信4家銀行則上升0.2-0.8個百分點之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665

銀行面試官:你父母能拉到存款嗎

http://www.yicai.com/news/2013/11/3095256.html
期,多家銀行展開了一年一度的應屆生招聘「海選」。記者調查發現,由於臨近年底,伴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銀行業內競爭加劇、銀行業與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競爭展開激戰,銀行對存款的需求也隨之進入虎狼之爭的局面,這些都反映到了招聘會上。連日來,多位網友在網上吐槽,稱目前多家銀行除了排查「社會關係」,有銀行的招聘面試官竟直問:「你父母能拉到存款嗎?」

沒有「吸儲」背景受「鄙視」

記者在銀行業內調查發現,由於臨近年底,在同業競爭和互聯網金融的雙重衝擊下,銀行員工拼爹拼媽拼親戚甚至拼男友的情況愈演愈烈。有業內人士甚至表示, 有些公開招聘只是走走過場,打打掩護,只要人才能拉到存款,就是最大的「特長」。

網友「棉花crypto」表示,銀行的筆試面試,有一家銀行問父母幫忙也拉不到存款怎麼辦,「回答含糊的話會進一步問除了簡歷上的父母外還認識誰能給你存款。」

另一位網友「幸福萱萱豬」也表示,「銀行面試官讓我三個月拉150萬元存款才錄用我。」

有網友甚至直接將銀行面試題發到了微博上:「這次你面試的是客戶經理崗,那如果你入職了,你有沒有信心在3個月到半年的時間達到日均3000萬的存款?」該微博引起了多位網友的關注並轉發留言,其中,一位網友稱:「被南昌銀行赤裸裸的鄙視,問我社會資源,我說廣州有些親戚,面試官(問):就這些?」

除了網友在網絡的大吐槽,連日來,多名參與過銀行面試的畢業生也向本報記者反映,他們都多多少少在銀行系統的面試中被問及過「酒量如何」、「有無女朋友」、「父母家庭背景」等一系列問題。

一位廣州某高校的大四學生小雨(化名)告訴記者,他上月參加了兩家銀行的面試,其中,一家國有大行的面試官直接上來就問:父母能不能拉到存款。

事實上,從今年6月以來,銀行就陷入了流動性緊缺的局面。某國有行天河一家網點的理財經理告訴記者,目前,銀行對員工的攬存要求越來越高,「如果家裡沒點關係,實在是難以完成任務。」

行業現狀

銀行業利潤下滑存款流失

縱觀剛剛落幕的三季報,幾乎所有的銀行淨利潤增速都比去年同期出現了下滑。銀行的存款也出現了大幅流失,數據顯示,10月前27天中,工農中建四大行新增貸款僅為930億元,同期存款流失高達12900億元。據瞭解,由於存款大量流失,導致銀行吸存力度進一步加大,流動性壓力導致月末、年末實體層面流動性緊張。

某城商行個人業務的相關負責人張先生表示,隨著利率市場化的進一步推進,銀行利差進一步縮小,因此如果單靠高回報的存款或者理財產品攬儲,將加大銀行的負債水平。「如果員工能有個人實力拉回存款,則能很好地解決相關問題,對於分支機構來說,存款越多,整個支行的年終大收益也會增多。」

「真正壓力大的時候應該是12月。」一股份制銀行業務經理高先生(化名)告訴記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306

歐美儲戶的未來:為存款付錢?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067

美國經濟仍處於弱復甦階段,失業率居高不下,然而美聯儲用於刺激經濟的常規工具早已耗盡。

現在,美聯儲正在考慮一個政策變化,這將使得銀行向儲戶徵收負利率。

美聯儲掌控短期利率。在經濟蕭條時期,美聯儲可以削減利率以帶來更大的投資和增長。但是美聯儲不能使利率為負,因為這樣的話人們就會把錢取出來而不是等著它隨著時間慢慢貶值。這樣限制美聯儲能力的情況被稱為「零利率下限(zero lower bound)」。

在最近幾週,經濟學家在討論如何實施負利率的同時又阻止人們囤積現鈔。經濟學家Miles Kimball已經在考慮創造一種電子貨幣,並且使其和紙幣之間存在一種兌換率。其他經濟學家則在考慮完全廢除紙幣。

歐洲央行最近在考慮對銀行存款實施負利率。這樣的政策是否能實施尚不明朗,但它已經在歐元區內銀行引起了一陣恐慌。

這些想法的目的是讓期望存款等於期望投資。現在,要實現這樣的想法需要一個負利率,但是鑑於它並不能發生,存款太高和投資太低導致了我們在過去幾年看到的疲軟經濟增長。

薩默斯在他那次著名的IMF講話中提到了更大的隱患,即美聯儲困於利率零下限的情況可能成為常態。當這幾年下一次經濟蕭條出現時,利率只會比0高一點,使得美聯儲恢復經濟的能力受到極大限制。不久聯儲又會發現其困於利率零下限。

然而,美聯儲的政策變化可能會帶來存款負利率,並得以試驗利率零下限的力量。

美聯儲正在考慮在未來幾個月逐漸縮減資產購買計劃,但是FOMC十月會議透露它在這樣做時也希望提供另一個刺激的方法。一種方法是下調付給銀行的超額準備金利率,從0.25%到0%。數家美國銀行已經警告美聯儲,如果這樣的變化發生,它們會開始向儲戶收取負利率。

銀行表示,這樣做是收支平衡的必需,因為他們必須支付一定金額的存款保險費用。在0.25%利率下,銀行表示他們正好收支平衡,但是利率的下調會讓他們入不敷出,因此迫使他們執行負利率。

這樣的變化可以檢測是否正如很多經濟學家預期的那樣,負利率導致大量資金的取出。比如說在-0.25%利率時,存款人是否會取出大量錢並冒險儲存在家裡尚不明朗。利率更低時,他們也許會這樣做,但是-0.25%的利率也許不足以讓他們把錢都囤在家裡。然而,沒人知道事態會怎樣發展。

這種不確定性是美聯儲主要關心的事情,也是其為什麼沒有將利率削減至0以下的原因。美聯儲希望不惜任何代價防止大量銀行中存款取出的現象。而為了阻止這種情況發生,美聯儲也許會建立一個單獨的機制,在部分準備金上給予銀行一些利息來抵消存款保險費用,從而避免銀行對存款人收費。美聯儲也有可能將利率保持在0.25%,然後選擇一個不同的刺激手段,如降低失業率門檻。

對於大眾來說,這意味著他們很快將面臨兩個選擇:要麼看著他們的錢慢慢變少,要麼取出他們所有的存款然後另尋他處儲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