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日本股市能告別失去的20年麼(13年2月23日老文) 分析師徐彪

http://xueqiu.com/3940429450/24336750
作者按:1990年2月,日本股市見頂38957點。從此之後,在漫長的20多年時間裡,日經225指數為代表的日本股市歷經風雨而不改熊市本色。信息技術革命引發全球科網泡沫,日本熊市;科網泡沫破滅,日本熊市;美國吹大房地產泡沫成為全球需求的發動機,全球資本市場出現大幅上漲,日本股市不緊不慢地跟著溫和上漲;美國房地產泡沫破滅,日本股市暴跌;後金融海嘯時代,全球股市報復性上漲,日本股市居然走出一個長達四年的箱體。就這樣,憑藉堅持不懈地進一步退三步,投資日本股市等同自殺已經成為全世界投資者的堅定信仰。但是,從安倍經濟學登堂入室之後,短短一個多季度時間,日經指數漲幅逾30%,向前看,這僅僅是過去這些年無數次熊市的反彈的重現,還是未來宏觀牛市格局的開始呢?這一次,日本股市有望告別「失去的20年」麼?

安倍晉三上台後,短短幾個月時間裡,日本出鏡率之頻繁,頗有點三流明星鏡頭前搶戲的刀頭舔血風範。經濟領域干預日元匯率干預央行政策,引發歐洲嘮嘮叨叨吐槽不斷,引發G7和G20會議就匯率問題吵成一團。地緣政治與軍事領域揪住釣魚島不放加劇中日摩擦,引發地區局勢持續緊張。有趣的是,如果大家有時間去翻翻外部報告,你會驚奇地發現全球各大投行對日本股市的看法出奇一致:日元貶值日本股市上漲將是未來的基調。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從沒聽說過有看好股市不看好經濟基本面的投行邏輯。換言之,如果我們想探討清楚未來日本股市的未來,首先離不開經濟基本面的分析。

日本經濟這艘大船,到底會何去何從呢?

在經濟學研究領域,有一種看法是長期經濟增長由供給決定,短期經濟增長由需求決定。我無意去參與學術辯論,只想強調一點:資本主義這種生產方式,以資本為核心,只要有需求就有市場,有市場就能擴張。他和以土地為核心的封建經濟模式差別巨大,因為土地供給最終是剛性的,而資本供給有邊界但剛性較弱,至少貨幣政策的些許變化就能帶來較大影響。所以呢,當我們討論日本經濟出路的時候,實質上是在尋找新的需求來源。這時候有兩種不同的思路,一種從技術進步想辦法,大家可以把上世紀90年代美國的例子搬出來,信息技術革命嘛,基本上技術革命可遇不可求。一種腳踏實地從三個部門加槓桿入手想辦法擴需求,進入21世紀以來,絕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是這麼幹的。要麼你政府舉債花錢,對應著政府債務大幅增長(08年後美國為代表)。要麼你企業部門舉債花錢,對應著企業部門加槓桿擴產能(轉型前的中國為代表)。要麼你住戶部門舉債花錢,對應著住戶部門加槓桿(08年前美國為代表)。2001年美國經濟蕭條,格林斯潘老人家大幅下調利率,輔以一系列寬鬆的金融監管措施,通過催生房地產泡沫的方式領著住戶部門高高興興地加槓桿,不僅走出了困境還開啟了一輪繁榮。2008年金融海嘯,美國人和歐洲人都被浪頭打的七葷八素。但是大家的應對措施差距極大。歐洲老表們開始勒緊褲腰帶過苦日子,一不小心掉落債務危機中。美國堂兄咬牙繼續過好日子,政府債務規模持續擴張,相比歐洲國家,過去幾年美國的表現堪稱搶眼。不同的路線選擇,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以3-5年的週期視角看問題,凡是在加槓桿方面想辦法並且取得成效的,最終經濟增長都不錯。凡是遠離加槓桿的,最終經濟增長都掉到泥坑裡去了。

所以呢,日本經濟想重振雄風,最終需要從三個部門加槓桿處想辦法。

我們先看政府部門,說到日本政府加槓桿,就離不開日本債務問題的分析。1992年以前,基本上日本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同步增長,一望便知處於良性的增長中。1992年以後,收入曲線掉頭向下,支出曲線依然我行我素向上走。你說,日本政府債務能不跨越式增長麼?舉例而言,1990年日本政府的稅收收入為60.1萬億日元,經過20年,非但沒有增加,反而逐步下降到2010年的40萬億日元出頭,屬於典型的造血能力缺失綜合症。造血能力缺失是有後遺症的,政府高度依賴舉債度日只是症候之一。以2012財年為例,日本政府總收入46萬億日元,總支出90萬億日元。如果有誰支出高達收入兩倍,早晚得破產,這是常識,但是常識遭遇政府特例時,往往要失效。還是拿2012財年說事兒,68萬億基本支出,22萬億還債。也就是說,每年支出的一半需要靠借,借來的錢中一半用於還債,一半用來花。百分之兩百多的負債率,每年如此巨大的赤字缺口,為啥日本政府債務大廈還不跨塌呢?因為利率之低簡直令人髮指,一年期國債收益率是0.1%,10年期0.8%,30年期國債收益率也沒有超過2%。。我們可以想像的出,發達國家對於低利率環境的依賴程度到底有多高。宋鴻兵同志曾經發明過一個詞:利率火山。咱們給日本債務做個情景分析,大家應該對「利率火山」會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國債平均利率如果提升至4%,每年支出的利息將高達GDP10%!要知道,正常來說,國家財政收入佔GDP的比例才15-20%。為何會有如此之低的國債利率呢?因為日本這個國家,長期通縮。通俗理解,你把錢所在箱子裡,會越來越值錢。你瞧,這就是惡性循環:通縮—經濟很差—國家可以用很低利率去借錢—錢越借越多—經濟還是很差—還是通縮。惡性循環有辦法打破麼?有的,你也來一場中國式四萬億刺激,把惡性循環變成良性循環:「一次借很多錢--政府支出增加—經濟復甦—走出通縮—政府收入開始增加—逐漸減少政府支出」。估計有人會擔心,你通脹率上來後,如此高的負債率可怎麼辦?很簡單,一個字:賣!你別看日本政府成天借錢,這老小子口袋裡私房錢不少,OECD曾經計算過各個國家的淨債務(債務總額減去政府手中的各種金融資產),日本淨債務佔GDP的比例頓時大幅回落至135%,和美國80%相比,和意大利101%相比,似乎也相差不遠。

接著看企業部門。說到日本的企業部門,的確令人頭疼。因為,過去幾十年時間裡,日本企業部門基本上是被當成反面典型來看待的。1992年泡沫破滅之後,面對經濟困境,日本央行悍然啟動量化寬鬆,說起來,美聯儲只能算日本央行的徒弟。但是呢,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或者說在將近20年時間裡,日本央行始終只搞量寬,不搞有毒資產收購計劃(聯想起上世紀末中國成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剝離壞賬,聯想起08年美聯儲清洗企業部門資產負債表大幅擴張資產總規模,真是形成鮮明對比呵)。可憐的企業部門只能靠自己慢慢填窟窿,用術語說叫漫長的去槓桿。

世界銀行發佈的數據顯示,一直到2005年,企業部門填窟窿的行為一直持續到2005年附近。現在回過頭看看,日本的確算倒霉孩子。病去如抽絲這一抽就是十幾年,剛能下床走路,經濟步入了正增長區間,準備開啟新時代的時候,金融海嘯這個惡客不請自來。沒走兩步路呢,又遇上急性感冒。當然,08年這輪和92年不同,上次日本是當事國,這次日本是被波及的外圍國家,所以休兩天也便沒事兒了,體現在企業部門資產負債表上就是不良率已經基本穩定下來。這麼兩輪折騰下來,眨眼間時間已經到了2013年,到了現在。

雖然全世界都在拿日本老齡化說事兒,雖然全世界都在拿日本失去20年說事兒,雖然哪怕日本本國老百姓都不相信會有新一輪復甦。安倍晉三站在首相府俯瞰窗外的時候,卻心潮澎湃,沒有人知道,或者很少人注意到,擺在日本面前最大的障礙—企業部門修復資產負債表的進程已經基本結束。日本工業企業又到了可以輕裝上陣的時候,再加一輪槓桿指日可待。

當然,企業部門加槓桿不是過家家,說加就能加。它需要幾個條件:

1,需求條件,私人資本拿出錢來開公司不是做慈善的,不賺錢的事情誰肯做?需求從兩處來,要麼國內要麼國際,國際方面中國是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國(比第二名多出大約20-30%),美國次之,歐盟第三。2012年以來由於釣魚島紛爭,中美進口日貨的規模迅速縮小,月度數據甚至顯示,美國已經超越中國成為日貨的第一大需求地。總體來說,中日搞摩擦,外需想有大起色,恐怕比較難。數據也基本印證這一點,2012年大部分月份裡,日本出口額都處於單月同比負增長。外需靠不住,那就只能邊貶值邊啟動內需,日元貶值的討論已經很多,這裡不再贅述。內需從哪兒來呢?這個取決於住戶部門。一般來說,東亞居民喜歡存錢,這是天性。這些人只會在兩種情況下增加消費:通脹起來的時候和房價起來的時候。安倍同志施壓日本央行出台2%目標,便是打得通脹倒逼消費的算盤。能不能成,我們可以觀察。但一般來說,通脹系統性起來,離不開產出缺口上行,一個蛋生雞還是雞生蛋的問題冒出來了:經濟起來—產出缺口上行—通脹上行—經濟繼續上行。誰來點火呢?無他,唯政府爾!安倍同志深諳此道,早早準備好一份20萬億刺激計劃,2013年新年伊始,便開始實施。總的來說,至少第一步所需的需求似乎已經有了著落。

2,低利率條件,就是你在搞經濟刺激的同時,最好把資金價格死死壓在地板上。打個比方,你有一家企業,正準備去銀行貸點錢,然後把產能擴一擴。到銀行一問,傻眼了。貸款利率從2%上升到了4%,這時候你會怎麼辦呢?至少會遲疑半天,也不排除掉頭就走的可能。低利率環境靠無所不能的日本央行,到2013年底,購買101萬億資產。2014年開始,每月購進13萬億日元金融資產。寫到這裡,,筆者不禁將日本央行形象與《機器貓》裡那個胖乎乎的小叮噹聯繫起來。有麻煩?沒問題,小叮噹給你來解決!

3,資產負債表良性的條件,這點已經具備,也有詳盡的數據支持,這裡不再囉嗦。

好了,日本企業部門加槓桿這事兒,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最後看住戶部門,日本住戶部門最大的問題不是能否加槓桿的問題,大家都知道,東亞國家的儲蓄率普遍比較高,日本堪為全民存錢的典型。真正困擾住戶部門的是勞動人口占比,如果我們把15-64歲的居民當成勞動年齡的話,1992年見頂69.89%,一直下行到至今的63.33%。

之所以提勞動人口比例,是因為有一種擔心:未來某一時刻,企業部門開始動手加槓桿,熱火朝天地擴大生產規模,招人啟示貼出去後,等半天,竟然招不到人!擔憂會不會成真呢?還是要看數據。確切的說,是看看失業人口這個大池子,到底有多深。拿失業率這個指標來看,基本上,還是處於歷史高位,到2012年11月份為止,失業率依然維持在4%。1992年泡沫破滅之前,失業率的中樞大概一直維持在2%左右。哪怕回不到歷史均值,僅僅下降至3%,也會帶來比較顯著的增量勞力。結論:大概率來說,住戶部門不會拉後腿。

最後大概可以做個總結,很多人對安倍經濟學不屑一顧,認為日本經濟在老齡化的困擾下,是沒有出路的。既然日本經濟已經沉沒了20年,就還會繼續沉沒下去。我們也不能說這種看法一定錯,畢竟在任何領域,技術分析(相信趨勢會繼續,相信歷史會重演)都是有存在價值的。只不過呢,當我們抽繭剝絲般把日本政府部門、企業部門和住戶部門的情況一一細數之後,對日本經濟的狀況和未來有了一些不同以往的看法。甚至,我會不自覺的想,安倍晉三還真是個幸運的混蛋右翼政客,安倍背後一定有一個眼光不錯的經濟智囊團隊。2006-2007年前,無論誰來搞這套東西,都不會成功,因為企業部門的資產負債表修復尚未完成。金融海嘯後的最初幾年,無論誰來搞這套東西,也不容易成功,因為全球需求維持在低谷,而日本又是一個典型兩頭在外的經濟體。唯有現在,歐洲正從債務危機中走出來,美國住戶部門資產負債表修復接近尾聲,中國經濟開始復甦。定性的考慮問題,2013年甚至可能成為金融海嘯後全球需求增速變遷的轉折年份。與此同時,日本國內企業部門修復資產負債表已經結束,去槓桿的壓力史無前例的低。更重要的是,日本特殊的政治生態擺在那裡,換首相比流行樂壇換當紅歌手還要頻繁。有人說個笑話,說中國財政部長一個任期還沒結束呢,就接到六個不同日本財長寄來的明信片問候。這種生態決定了時間不在政治領導人一邊,無論誰上台,要麼ALL IN,要麼FOLD。從這個角度看,安倍晉三算是不錯的賭徒,他在正確的起手牌正確的籌碼結構下,悍然選擇了ALL IN。當然,任何起手牌都有可能贏也可能輸,唯一的差別是概率不同。籌碼離手後,輸贏已經跟牌手沒有關係,靜候結果才是唯一有意義的選擇。作為投資者,等回調後買點投資日本股市的QDII基金,小賭怡情也是不錯的選擇。

然後,我們用一句話來預測日本經濟:「這次,或許真的不一樣」

最後,我們用一句話來預測日本股市:「這次,或許真的能告別失去的20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597

黃金的短期、中期和長期分析(13年04月20日老文) 分析師徐彪

http://xueqiu.com/3940429450/24349998
作者按:在經歷大幅下跌後,本週出現了史無前例的詭異一幕。投行大大鱷們紛紛看空黃金價格,一片調低評級的喧囂中,東南亞老百姓卻掀起一輪黃金搶購的浪潮。金條賣斷貨的比比皆是,各家銀行零售客戶經理們忙著指導客戶們如何去搶購黃金。筆者甚至三番五次收到銀行的提示性短信:如果你買不到金條,可以來銀行購買實物金並申請提金。在這場看不見的觀點衝突中,究竟誰會勝出?邏輯邏輯來說話,讓我們沿著短期、中期和長期三條不同路徑去分析金價未來可能的走勢。

4月12日,黃金大跌逾4%;4月15日,黃金大跌逾9%。從上週開始,通覽全球貴金屬評論,幾乎所有文章在評論黃金時都會不忘加上那麼一句話:貴金屬十年牛市已經結束。這是真的麼?茲事體大,俺向來比較反感那些單純看圖說話的人,「一根陽線結束熊市、三根陽線迎來牛市」基本上就是他們最喜歡干的蠢事。今天,俺嘗試著做一些有益的探討,從短期(取決於事件性衝擊)、中期(取決於歐美貨幣政策)和長期(取決於全球秩序格局演變的方向)三個方面入手,去分析黃金走勢問題。

第一步先關注短期,也就是說為何短期黃金暴跌?比較公認的說法呢是三個原因共同導致大跌:SPDR大幅持續減倉、各大投行紛紛看空金價以及塞浦路斯擬出售40噸黃金。應該說,這是比較貼近真實的解釋,塞浦路斯售金打擊預期,投行看空打擊預期,SPDR減倉(不排除投行們看空的同時自營也在賣出)改變當期買賣盤。三者齊聚一堂的時候,短期暴跌趨勢成型,電子止損盤和手工止損盤又進一步放大了盤中下跌的幅度,簡言之出現了嚴重的踩踏事件。基本上,看起來這個解釋很完美,是不是就可以下定論了呢?且慢。俺的習慣是在尋找短期促發因素的時候,做個橫向比對。啥叫橫向比對呢?就是你去看黃金的同時,瞄一眼其他風險資產。不看不知道,一看傻眼了。原油、銅、鋁、鉛。。。。都在暴跌!SPDR減倉、投行看空以及塞浦路斯售金可以解釋黃金為何跌的最多,但絕對無法解釋幾乎所有金屬大類品種都出現暴跌。到底是哪只黑手引發風險資產的整體回調呢?我們繼續翻新聞,忽然間,一則信息闖入眼簾:「貝盧斯科尼宣佈參選意大利總理」。俺心頭一震,就是它了!搞半天,意大利又要開始鬧妖蛾子。新聞說的還是比較含蓄:「在意大利組閣遲遲無法成功後,民眾對於貝爾薩尼陣營的支持率大幅降低。而貝盧斯科尼方面卻大有扶搖直上之勢。而一旦其真的在二次大選或聯合組閣後獲得更多選票及話語權,意大利政局料將掀開新的篇章。而這對於歐元區的緊縮進程和凝聚力,或許不會是一件好事。」一旦老貝同志重新上台,何止「不會是一件好事」!過去這三年裡,歐洲每一次出現統一進程的倒退,歐洲每一次出現反緊縮的浪潮,都會引發同樣的結果:歐債危機升級。這一次,能例外麼?無論是否能逃脫開倒車=危機升級的怪圈,至少市場情緒會擔憂局勢惡化,擔憂溢出至風險資產上,引發大範圍的下跌。更麻煩的是,如果僅僅因為SPDR減倉、投行看空以及塞浦路斯售金,基本上負面影響短期就能結束。但現在多了一個意大利政局巨變,很可能未來一個季度風險資產走勢都將處於歐債危機升級的陰影之下。只要老貝同志政治上升勢頭不變,不僅貴金屬恐怕工業金屬都會承壓。

除去歐債危機進程,歐美貨幣政策同樣是影響中期金價的關鍵性變量。

估計剛說完這句話,就會有人提意見,憑啥只看歐美不看日本和英國?原因很簡單,每個國家央行貨幣政策溢出效應是不同的,其影響力也各不相同。我們可以做個對比,把歐洲央行、日本央行和美聯儲擺在一塊,大家都貼大字報說從明天開始收縮資產負債表。基本可以確定,美聯儲聲明對市場的打擊最嚴重,歐央行次之,日本穩坐末位。這種事情紅口白牙講可不行,得拿出證據。那麼,到底用什麼變量來衡量其溢出係數呢?很簡單,全球儲備貨幣蛋糕的佔比。2012年年底IMF數據顯示,美國佔比最高34.42%,歐元次之13.31%,日元僅為區區2.19%。所謂道理越辨越明,定性分析需要定量分析支撐,在取數據之前,俺也只是模糊地知道三者重要程度的差別。但是看到數字,基本可確定,美聯儲政策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接下來,我們重點看美聯儲。美聯儲的態度如何,看最新FOMC會議紀要。4月10日,美聯儲提前於北京時間21:00公佈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3月份會議紀要,紀要顯示美聯儲內部對QE退出時間存在明顯分歧,但總體上,資產購買將於2013年結束。如果不看會議紀要的話,最近美聯儲連續有重磅級官員出來發表意見:

亞特蘭大聯儲主席洛克哈特說現在考慮削減QE為時尚早,但2014年經濟情況可能允許放緩購債速度;達拉斯聯儲主席費舍爾說應該在5月或6月會議上開始減少資產購買,並希望美聯儲在年底前停止購買抵押支持債券;費城聯儲主席查爾斯普羅索說應該逐漸減少購債,並在年底前徹底結束;波斯頓聯儲主席羅森格倫說若經濟復甦符合預期,可能年底撤出債券購買計劃;

粗略統計下來,大家的發言都離不開「減少購債」這個關鍵詞,唯一不同在於何時減少何時停止。從這個角度看問題,可以確定美聯儲貨幣政策對黃金的支撐將逐漸減弱,唯獨無法確定靴子何時落地。

總結一下中期美聯儲貨幣政策變量的影響:偏空。

最後需要看黃金的長期關鍵變量:全球秩序格局。

黃金價格是國際貨幣秩序混亂程度的溫度計。1970-1980年間,黃金從35美元最高上漲至834美元,這一期間,恰好是佈雷頓森林體系坍塌、石油美元體系建立的過渡期。從一種體系向另一種體系過度,混亂是必然的副產品,於是金價暴漲。1980-1999年間,是石油美元單級體系如日中天的20年,黃金價格始終在成本線上下掙扎,歷經經濟榮枯週期、貨幣鬆緊週期而始終維持熊市格局。1999年,歐元誕生,美元第一次面臨強有力的競爭。全球儲備貨幣市場蛋糕就那麼大(100%),兩強競爭導致系統不穩定性上升,黃金終於迎來了春天。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歐美央行疲於應付,美國被迫開啟戰略收縮。大家忽然發現,以金磚五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和以歐美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力量對比正在發生令人擔憂的變化。一方欣欣向榮,持續高增長。一方持續萎靡,在去槓桿的泥潭裡掙扎,所謂秩序,無論經濟秩序還是政治秩序,都建立在相對穩定的力量對比格局上。歐元誕生,改變了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的力量對比,導致體系穩態水平下降。金融海嘯重創歐美經濟,改變了美元歐元對其他主要貨幣的力量對比,體系穩態水平進一步下降,金磚五國高調要求國際貨幣體系改革。體現在地緣政治格局上,最顯著的變化來自美國戰略調整。2008年至2011年,整整三年時間裡,美國依然希望維持金融海嘯前的戰略攻勢:第一步拿下伊拉克(已經完成),第二步圍堵中俄進軍阿富汗,第三步解決伊朗問題最重全面掌控中東。所以2009年,哪怕剛剛經歷了慘痛的經濟崩潰,奧巴馬頂著壓力悍然宣佈增兵阿富汗。國際地緣政治角力從來都是力量的平衡而非意志的平衡。美國人的想法的確很豐滿,但現實向來很骨感。沒有實力支撐的戰略進攻最終被證明是蹩腳之極的選擇,2008年至2011年間,美國在最關鍵的朝核、伊核、巴以問題角力中,幾乎全面處於被動狀態。國際社會看到了「一超」的慘狀,感受到現行國際秩序搖搖欲墜的現實,開始被迫採取防禦措施。政治和經濟從來都是雙生兒,折射到全球儲備調整上,美元佔比一路下滑,全球央行紛紛從黃金淨賣出方轉變為黃金淨買入方。

雖然歷史沒有如果,在碼這篇文章的時候,筆者還是忍不住想:如果沒有出現那件轉折性的事件,我們或許還在享受黃金每年逾百分之十的穩定上漲。但是,歷史從不回頭,也從不停留,他永遠只是冷冰冰事實的載體:2011年隨著奧巴馬宣佈拉登被擊斃,美國戰略收縮正式拉開序幕。

2011年5月1日,美國宣佈擊斃拉登(大家設想一下,十多萬北約部隊駐紮阿富汗的藉口是啥?打擊恐怖主義,抓捕拉登。拉登被擊斃的消息一旦公諸於眾,也就到了該考慮兌現撤軍諾言的時候),原油再次體現出最講政治的一面,一週暴跌14.7%。6月,美國開始醞釀阿富汗撤軍。7月,奧巴馬總統宣佈將於2011年年底前從阿富汗撤軍1萬人。同年5月至10月,原油價格從114美元最低回落至75美元。

對於國際社會而言,美國戰略收縮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這取決於美國人把拳頭縮回來後做什麼,如果是為了伸出雙臂擁抱對手取得妥協,當然是好事。如果縮手是為了更好地揮拳出擊,自然是壞事。因為,美國還是那個美國,哪怕經歷了慘烈的金融海嘯,它依然是地球村裡現存唯一的超級大國。當這個龐然大物主動從泥潭中拔出雙腿,開始凝聚力量在幾個主要區域出擊的時候,會發生什麼呢?很簡單,短短一年時間裡攻守互易。

2011年 3月,「阿拉伯之春」蔓延至敘利亞。進入下半年,國際社會的干預逐漸增多,包括全國委員會、革命委員會和自由敘利亞軍等等許多組織的敘利亞反對派逐漸形成。 2011年11月,阿拉伯聯盟外長在開羅召開會議,決定對敘利亞實施經濟封鎖,並於當月中旬中止敘利亞的成員國資格。至此,考慮到敘利亞與伊朗的特殊關係,美國戰略調整後的意圖首度顯現。2012年年初,異常嚴厲的對伊封鎖法案出爐,伊朗面臨史無前例的石油禁運。

伴隨美國在中東地區針對敘利亞和伊朗展開一系列的圍追堵截,中俄為首的現行秩序挑戰派戰略騰挪空間逐漸減少,以往那種美國全面出擊卻處處掣肘的局面結束,戰略態勢一下子回到了不利於多極化的局面上來。黃金永遠是全球格局混亂程度的溫度計,多極化趨勢出現短暫回擺的同時,貴金屬也揭開了長期調整的序幕。

當然,任何問題都總是存在不同看法,我們認為全球秩序格局是長期關鍵性變量,很多人認為美國政府的態度才是關鍵性變量,比如說這兩天,不少人都在談論美國政府帶領或者默許投行們做空黃金的可能性。歷史上,美國人沒少幹干預黃金市場的事情。1968年,約翰遜總統為了維繫岌岌可危的黃金美元比價,悍然拋售9300噸黃金,短期當然是市場大幅波動,但是很快,在市場力量面前,約翰遜同志敗下陣來。美國人最終也未能阻止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坍塌。歷史,是有規律的。過去半個世紀黃金的長期趨勢,幾乎完美地詮釋了啥叫規律至上。讓我們回到規律的軌道上來,繼續分析眼前的國際局勢。過去十年的地緣政治格局演變基本上可以用兩個階段來概括:

第一階段是美軍全球擴張階段,由於實力與戰略目標無法相匹配,所以從形式上看在不斷擴張,但是從結果上看不斷在失敗。上週人民日報嘲笑某個國家花了幾萬億美元,打了場勝而不利的伊拉克戰爭,說的就是美國。更倒霉的是,美國人前腳剛從伊拉克泥潭中拔出來,後腳又踩進阿富汗泥潭。

第二階段是美軍全球收縮階段,由於實力與戰略目標相匹配,所以從形式上看在不斷收縮,但是從結果上看在不斷在勝利。從封鎖伊拉克原油出口,到點燃敘利亞危機,中國和俄羅斯為代表的新生派力量在中東步步後撤。

俗話說的好,狗狗急了會跳牆,兔子急了會咬人。向前看,有價值的問題是中俄步步後撤的底線到底在哪裡?或者換一個角度說,敘利亞和伊朗的底線到底在哪裡?美國人可以掐死伊朗的原油生命線,美國人可以通過阿盟不斷給錢給人支持敘利亞反對派。但是,當伊朗國內經濟難以為繼的時候,當敘利亞國內秩序即將崩潰的時候,伊朗和敘利亞一定會做出反應。敘利亞最凶悍的反擊措施當屬把周邊阿拉伯國家都拖下水,大家一起亂成一鍋粥。伊朗最凶悍的反擊措施當屬直接來個核爆。無論出現哪種結果,都會直接衝擊中東現有的秩序框架,前者影響穩定性,後者直接顛覆現有框架。中東是全球秩序格局的支點,一旦大事發生,都會令全球秩序格局在短時間內陷入混亂狀態。我們無法確信中東局勢會走向何方,但我們可以確信平衡正在距離攤牌點越來越近。

經過短期、中期和長期的分析之後,我們大概需要做一個傾向性的判斷。

當然,從方法論的角度看,在得出結論之前,我們需要把短期、中期和長期的權重做個劃分。就是說呢,如果地緣政治分析顯示黃金應該看漲,但是中期和短期分析全部趨空的時候怎麼辦?很簡單,我們就應該逢跌逐步加倉。如果地緣政治分析顯示黃金應該看跌,那麼中期和短期分析全部看多應該怎麼辦?很簡單,我們應該逢上漲逐漸賣出。最難的還不是我們分析的這種狀況,而是眼前的情形。甚至可以這麼說,我們從來沒預想到如此複雜的局面。

從短期看,市場情緒宣洩到極致後,我們能觀察到黃金價格四小時線、日線、月線全面超賣。當然,全面超賣也沒什麼,但是如果你有空把RSI指標翻出瞄一眼,就會發現全面超賣這個評語是不對的,至少也是不全面的。真正合適的描述語句應該是「極度超賣」,無論日線、周線還是月線RSI全都抵達了過去十年最低位置。如果僅僅就技術指標而言,無論趨勢壓力還是指標低位,似乎都支持牛市已經結束。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短期內任何事物發展到極致之後,反向運行的概率都要大於正向。短期貴金屬價格也不例外,歷史上每一次日線、周線和月線全面進入極度超跌區間後,無一例外都出現了顯著反彈。這次也不例外,反彈5-10%算小菜一碟,10-15%也只是等閒事。

從中期看,比較確定的是未來一段時間裡應該是趨空的。至少在美聯儲何時減少甚至停止購債明朗之前,至少在歐洲債務危機是否會遭受意大利局勢狙擊的局面明朗之前,中期關鍵性變量給出的答案是一個字:空。

從長期來看,比較確定的是在比較短的未來裡,中東局勢將迎來一個臨界點。跨過這個門檻,如果是歐美勝出,大概率是現有全球秩序被極大強化,黃金步入真正意義上的熊市。如果是美國失利,大概率是多極化進程陡然加速,新秩序逐漸取代舊秩序,在新穩態達成之前,黃金重新趨勢性上漲。無論最終博弈的結果是利於多極化還是不利於多極化,都會出現一個短暫的混亂期,屆時黃金有望出現一輪非常像樣的反彈。

總結:「短多、中空,長期不明」,這就是我們對貴金屬的看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6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