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匯源果汁如果被廣藥收購,它將失去投資價值。 心燈永續William

http://xueqiu.com/9273139325/23349552
$匯源果汁(01886)$ 《信報》引述消息指,匯源(01886.HK)大股東兼主席朱新禮正籌劃出售所持股份,潛在買家包括廣州藥業(00874.HK),估計涉資25億元。

匯源這個被收購的事, 我分析一下可能性啊。 我一直奇怪匯源果汁這麼缺錢,那裡來的4個多億砸央視廣告.?從這個點來突破,這次被收購的可能是很大的了,是不是廣藥再說了哈。

廣藥2012年的業績是真的很好,而且公司已經開始發力飲料市場。王老吉終究是涼茶不完全是飲料,廣藥在飲料產品結構上比較單一,如果能把匯源果汁收購下來,那它做飲料的老大就有可能了,而且可以借此消滅加多寶(臥塌之下,豈容他人酣睡哈),我這裡說句吹牛的話哈,再過兩年,加多寶也快消失地無蹤影差不多了。

而朱新禮在果汁營銷上的確太外行,多年來背著這個匯源果汁的包袱,他還是力不從心了,而且都已經成了朱的心病了。這個匯源果汁的營銷一直搞不好,東西比娃哈哈有營養又健康品質又好,但就是賣不過娃哈哈,這裡面是什麼原因?匯源要思考,也許朱就是一個農民,營銷這個時髦的事他真的是沒有這個天份,也是吼,術業有專攻嗎。這次如果能賣掉匯源果汁,他也就可以輕裝上陣專心上游果園了。當然賣掉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無可奈何啊,人生有時就是如此啊,那就隨它去吧,看來朱是等不起也不想等到果汁市場真正崛起的那天了。

朱敢砸4個億在央視廣告上,我分析應該是朱和廣藥已經談好了收購事宜,朱背靠大樹,金主廣藥提供資金,朱當然敢砸錢了。

廣藥收購對匯源果汁是短期利好,長期來說對匯源果汁是利空。看好匯源果汁是因為看好朱的果園會裝入上市公司,它的果園值錢。現在如果被收購,匯源果汁只有渠道了,這等於什麼也沒有了哈[滴汗]。但因為匯源果汁本身是被低估了,所以借收購利好,價值回歸一下也很正常 的。

這個變故,後面的發展可能是匯源上游果園資產包裝上市,朱一定會在資本市場圈錢的。這個叫匯源果汁的就真的沒有什麼投資價值了,如果不是因為朱新禮的果園有些吸引力,匯源果汁就是一個融資平台,是來圈錢的,不是為投資者創造價值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869

智利銅礦正在失去吸引力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3713

受勞動力成本上漲和生產率低下的拖累,智利的銅礦業正在喪失競爭力,而美國和加拿大的生產力優勢和頁岩革命帶來的低電價。正誘使全球主要礦業巨頭正考慮撤離智利山區的礦山轉而投資北美尋找機會,

過去數十年中智利一直是全球最大的銅礦出產國,1976年智利組建了國有銅礦公司Codelco,以豐富的資源儲量和廉價的勞動力吸引全球主要礦山投資當地的銅礦。

但是現在礦業公司的開採成本正迅速上漲。投資新技術開採潛在的儲量提高了成本,礦區電力和海水淡化成本居高不下。而由於生產效率低下,智利一些地區的單位勞動力成本已經高於美國。儘管美國有嚴格的礦區開出環境要求,但是頁岩天然氣潮能為銅礦提供低價的電力供應。

包括必和必拓,英美資源集團和智利安托法加斯塔公司高管均認為,智利在全球銅礦開採市場的競爭力正在下降,北美可能將成為受益者。

安托法加斯塔首席執行官 Diego Hernandez 說:

「我們認為北美將再次成為銅礦領域有競爭力的地區。」

英美資源集團銅礦部門負責人 John MacKenzie 認為,美國礦產的高生產率和工業建設能力使得當地變得有競爭力。

「對我們而言最大的挑戰是,智利能否保證生產率提高能批評反應我們在當地薪酬水平的提高。在智利許多地方的生產率只相當於美國的三分之一,智利很多地方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

必和必拓的研究顯示加拿大的生產效率遠高於智利,而現在美國的採礦業成本也低於智利。

必和必拓基礎金屬部門主管 Peter Beaven說:

「在美國給運礦卡車司機的年薪是60,000美元,而在智利要達到70,000美元;美國的電費是每千瓦時3-5美分,在智利高達15美分;此外美國有大量可供使用的淡水,而在智利必須通過海水淡化獲得「。

野村證券分析師 Patrick Jones認為,頁岩氣革命對電價的影響「對美國吸引礦業投資而言是一個累進的正面因素,而環境和監管的許可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他認為在美國一個礦場投入生產可能需要長達10年嚴格監管審批過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376

頁岩革命令WTI失去基準價定價權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3794

頁岩石油潮在金融市場也引發了一場革命,它終結了西德克薩斯州中質量原油(WTI)在原油期貨市場的30年的霸主地位。

第一次包括來自對沖基金和石油公司的交易員,開始更多的使用歐洲布倫特原油期貨,對沖或者投機油價的走勢而不是下注美國WTI原油。

3月份CME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和倫敦ICE期貨交易所的數據均反映了這個新趨勢。

曾經現貨原油價格以歐洲布倫特作為基準,但是自1983年紐約商品交易所推出WTI以來,由於美國原油市場的深度和流動性,投資者開始更為青睞WTI作為原油市場標竿。

而美國頁岩石油革命導致北達科他州等地產量大增壓低了美國石油價格,在WTI交割地俄克拉馬州Cushing的原油儲量達到5000萬桶。過去3年WTI對布倫特原油價差在5美元至28美元的之間。

在Pimco管理250億美元大宗商品投資的基金經理Mihir Worah說:

過去兩年內在過去宏觀經濟和通脹進行判斷前,我們一直把布倫特作為全球原油基準,徹底無視WTI的變化「。

3月份紐約商品交易所和歐洲ICE的布倫特期貨交易合約超過1400萬份,而同期WTI交易合約為1310萬份。而在2008年3月有1780萬分WTI合約交易,布倫特石油合約僅為570萬份。

一些官方機構也開始參照布倫特預測能源價格走勢。美國能源信息局(EIA)去年放棄WTI改用布倫特作為油價參考。沙特從2009年開始停止使用WTI作為向美國出口原油的計價標準。

2012年道瓊斯-瑞銀大宗商品指數把布倫特納入其中,這使得更多追蹤指數的投資者青睞使用布倫特。

摩根大通資產管理部門大宗商品部門主管Peter Kocubinski說:

「過去我們不一定需要把布倫特作為核心資產持有。現在布倫特進入了指數,我認為其他人將和我們一樣對提高布倫特持有量有興趣」。

布倫特更受歡迎將提振美國洲際交易所(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因為它的英國子公司ICE Futures交易最受市場歡迎的布倫特合約等能源期貨產品為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62

曾經擁有的巨大財富一夜之間全部失去,是怎樣的經歷和感受?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156.html

昨天碰巧遇到一個朋友,非常巧,曾經在大學裡在同一時間段住在同一個宿舍樓(不是同系,當時不認識),同樣因為遭遇911以後的納指崩盤,從意氣風發到失意潦倒,負債纍纍。

他的經歷很傳奇,因為去美國短期出差,偶遇一個創始公司的創始人,相見雖短但是想談甚歡。結果回國後意外收到了來自美國的很有誠意的offer,邀請加盟一起創業。於是他去了美國,然後公司上市,上市當日他的期權就翻了7倍多,出任公司總架構師,一年飛行累計50萬英里,跑遍全球各地,26歲坐擁數千萬美元的資產。他自己說當時只覺得自己就是天選之人,自信空前。

我的經歷和他有些類似,只不過是在國內。某次業界會議上認識了一個朋友,被邀請一起創業,兩年年之內營業額過億,每個月飛行距離繞地球一圈。後來賣了公司,還繼續創業,從0開始,5個月拿到第一輪投資,緊接著第二輪投資意向基本談定。

然後納指就崩盤了。

他的經歷是,股票全砸手裡了,當時他在美國還通過槓槓,炒了一大批股票,全是互聯網股,後來包括他自己公司的股票,都一路狂瀉,他最多的一天,一天之內斬倉50萬美金,點sell的鍵手指都快點斷了。最後的結果是,他賣光自己的一切,還負債10萬美金,當時他的朋友都勸他直接回國得了,反正美國佬無法到中國追債。但是他繼續留在了美國,後來入職大公司,打工掙錢,陸續還清了欠債,最後回國。現在在國內某巨頭外企擔任合夥人級別的管理職位。

我遭遇的是,投資人倒閉,合同上確認陸續到位的投資款嘎然而止,但是公司的現金支出已經隨著擴張急速拉高,我不得已花光了手上的錢,還四處問朋友舉債,最後不得不公司關門,負債百萬。後來開始努力打工,還錢,最終還完了。

關於我當時的感想和經歷,大約在最孤獨的時刻是什麼?這個答案中大略說過一些。

總得來說,和他聊下來,大家都差不多,無非是痛不欲生,每天在自我麻醉和自我反省中反覆煎熬,竭力想去抓住一些哪怕微不足道的精神支撐。

但是說句老實話說,除非自己真正經歷過這些,否則這樣的體會是不可能通過言傳所體會到的。至多給大家聊做一些談資和故事。

未曾經歷過的,是無法真正體會當時的心境和狀態的。而經歷過的,恐怕以後看待生活和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會產生很大的不同。

聊到最後,我們都同意,這樣的觔斗,恐怕也是一件幸事,因為畢竟發生在我們年輕的歲月裡。如果是中老年的時候再栽一個這樣個觔斗,恐怕是很難從坑裡再爬起來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10

日本股市能告別失去的20年麼(13年2月23日老文) 分析師徐彪

http://xueqiu.com/3940429450/24336750
作者按:1990年2月,日本股市見頂38957點。從此之後,在漫長的20多年時間裡,日經225指數為代表的日本股市歷經風雨而不改熊市本色。信息技術革命引發全球科網泡沫,日本熊市;科網泡沫破滅,日本熊市;美國吹大房地產泡沫成為全球需求的發動機,全球資本市場出現大幅上漲,日本股市不緊不慢地跟著溫和上漲;美國房地產泡沫破滅,日本股市暴跌;後金融海嘯時代,全球股市報復性上漲,日本股市居然走出一個長達四年的箱體。就這樣,憑藉堅持不懈地進一步退三步,投資日本股市等同自殺已經成為全世界投資者的堅定信仰。但是,從安倍經濟學登堂入室之後,短短一個多季度時間,日經指數漲幅逾30%,向前看,這僅僅是過去這些年無數次熊市的反彈的重現,還是未來宏觀牛市格局的開始呢?這一次,日本股市有望告別「失去的20年」麼?

安倍晉三上台後,短短幾個月時間裡,日本出鏡率之頻繁,頗有點三流明星鏡頭前搶戲的刀頭舔血風範。經濟領域干預日元匯率干預央行政策,引發歐洲嘮嘮叨叨吐槽不斷,引發G7和G20會議就匯率問題吵成一團。地緣政治與軍事領域揪住釣魚島不放加劇中日摩擦,引發地區局勢持續緊張。有趣的是,如果大家有時間去翻翻外部報告,你會驚奇地發現全球各大投行對日本股市的看法出奇一致:日元貶值日本股市上漲將是未來的基調。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從沒聽說過有看好股市不看好經濟基本面的投行邏輯。換言之,如果我們想探討清楚未來日本股市的未來,首先離不開經濟基本面的分析。

日本經濟這艘大船,到底會何去何從呢?

在經濟學研究領域,有一種看法是長期經濟增長由供給決定,短期經濟增長由需求決定。我無意去參與學術辯論,只想強調一點:資本主義這種生產方式,以資本為核心,只要有需求就有市場,有市場就能擴張。他和以土地為核心的封建經濟模式差別巨大,因為土地供給最終是剛性的,而資本供給有邊界但剛性較弱,至少貨幣政策的些許變化就能帶來較大影響。所以呢,當我們討論日本經濟出路的時候,實質上是在尋找新的需求來源。這時候有兩種不同的思路,一種從技術進步想辦法,大家可以把上世紀90年代美國的例子搬出來,信息技術革命嘛,基本上技術革命可遇不可求。一種腳踏實地從三個部門加槓桿入手想辦法擴需求,進入21世紀以來,絕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是這麼幹的。要麼你政府舉債花錢,對應著政府債務大幅增長(08年後美國為代表)。要麼你企業部門舉債花錢,對應著企業部門加槓桿擴產能(轉型前的中國為代表)。要麼你住戶部門舉債花錢,對應著住戶部門加槓桿(08年前美國為代表)。2001年美國經濟蕭條,格林斯潘老人家大幅下調利率,輔以一系列寬鬆的金融監管措施,通過催生房地產泡沫的方式領著住戶部門高高興興地加槓桿,不僅走出了困境還開啟了一輪繁榮。2008年金融海嘯,美國人和歐洲人都被浪頭打的七葷八素。但是大家的應對措施差距極大。歐洲老表們開始勒緊褲腰帶過苦日子,一不小心掉落債務危機中。美國堂兄咬牙繼續過好日子,政府債務規模持續擴張,相比歐洲國家,過去幾年美國的表現堪稱搶眼。不同的路線選擇,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以3-5年的週期視角看問題,凡是在加槓桿方面想辦法並且取得成效的,最終經濟增長都不錯。凡是遠離加槓桿的,最終經濟增長都掉到泥坑裡去了。

所以呢,日本經濟想重振雄風,最終需要從三個部門加槓桿處想辦法。

我們先看政府部門,說到日本政府加槓桿,就離不開日本債務問題的分析。1992年以前,基本上日本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同步增長,一望便知處於良性的增長中。1992年以後,收入曲線掉頭向下,支出曲線依然我行我素向上走。你說,日本政府債務能不跨越式增長麼?舉例而言,1990年日本政府的稅收收入為60.1萬億日元,經過20年,非但沒有增加,反而逐步下降到2010年的40萬億日元出頭,屬於典型的造血能力缺失綜合症。造血能力缺失是有後遺症的,政府高度依賴舉債度日只是症候之一。以2012財年為例,日本政府總收入46萬億日元,總支出90萬億日元。如果有誰支出高達收入兩倍,早晚得破產,這是常識,但是常識遭遇政府特例時,往往要失效。還是拿2012財年說事兒,68萬億基本支出,22萬億還債。也就是說,每年支出的一半需要靠借,借來的錢中一半用於還債,一半用來花。百分之兩百多的負債率,每年如此巨大的赤字缺口,為啥日本政府債務大廈還不跨塌呢?因為利率之低簡直令人髮指,一年期國債收益率是0.1%,10年期0.8%,30年期國債收益率也沒有超過2%。。我們可以想像的出,發達國家對於低利率環境的依賴程度到底有多高。宋鴻兵同志曾經發明過一個詞:利率火山。咱們給日本債務做個情景分析,大家應該對「利率火山」會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國債平均利率如果提升至4%,每年支出的利息將高達GDP10%!要知道,正常來說,國家財政收入佔GDP的比例才15-20%。為何會有如此之低的國債利率呢?因為日本這個國家,長期通縮。通俗理解,你把錢所在箱子裡,會越來越值錢。你瞧,這就是惡性循環:通縮—經濟很差—國家可以用很低利率去借錢—錢越借越多—經濟還是很差—還是通縮。惡性循環有辦法打破麼?有的,你也來一場中國式四萬億刺激,把惡性循環變成良性循環:「一次借很多錢--政府支出增加—經濟復甦—走出通縮—政府收入開始增加—逐漸減少政府支出」。估計有人會擔心,你通脹率上來後,如此高的負債率可怎麼辦?很簡單,一個字:賣!你別看日本政府成天借錢,這老小子口袋裡私房錢不少,OECD曾經計算過各個國家的淨債務(債務總額減去政府手中的各種金融資產),日本淨債務佔GDP的比例頓時大幅回落至135%,和美國80%相比,和意大利101%相比,似乎也相差不遠。

接著看企業部門。說到日本的企業部門,的確令人頭疼。因為,過去幾十年時間裡,日本企業部門基本上是被當成反面典型來看待的。1992年泡沫破滅之後,面對經濟困境,日本央行悍然啟動量化寬鬆,說起來,美聯儲只能算日本央行的徒弟。但是呢,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或者說在將近20年時間裡,日本央行始終只搞量寬,不搞有毒資產收購計劃(聯想起上世紀末中國成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剝離壞賬,聯想起08年美聯儲清洗企業部門資產負債表大幅擴張資產總規模,真是形成鮮明對比呵)。可憐的企業部門只能靠自己慢慢填窟窿,用術語說叫漫長的去槓桿。

世界銀行發佈的數據顯示,一直到2005年,企業部門填窟窿的行為一直持續到2005年附近。現在回過頭看看,日本的確算倒霉孩子。病去如抽絲這一抽就是十幾年,剛能下床走路,經濟步入了正增長區間,準備開啟新時代的時候,金融海嘯這個惡客不請自來。沒走兩步路呢,又遇上急性感冒。當然,08年這輪和92年不同,上次日本是當事國,這次日本是被波及的外圍國家,所以休兩天也便沒事兒了,體現在企業部門資產負債表上就是不良率已經基本穩定下來。這麼兩輪折騰下來,眨眼間時間已經到了2013年,到了現在。

雖然全世界都在拿日本老齡化說事兒,雖然全世界都在拿日本失去20年說事兒,雖然哪怕日本本國老百姓都不相信會有新一輪復甦。安倍晉三站在首相府俯瞰窗外的時候,卻心潮澎湃,沒有人知道,或者很少人注意到,擺在日本面前最大的障礙—企業部門修復資產負債表的進程已經基本結束。日本工業企業又到了可以輕裝上陣的時候,再加一輪槓桿指日可待。

當然,企業部門加槓桿不是過家家,說加就能加。它需要幾個條件:

1,需求條件,私人資本拿出錢來開公司不是做慈善的,不賺錢的事情誰肯做?需求從兩處來,要麼國內要麼國際,國際方面中國是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國(比第二名多出大約20-30%),美國次之,歐盟第三。2012年以來由於釣魚島紛爭,中美進口日貨的規模迅速縮小,月度數據甚至顯示,美國已經超越中國成為日貨的第一大需求地。總體來說,中日搞摩擦,外需想有大起色,恐怕比較難。數據也基本印證這一點,2012年大部分月份裡,日本出口額都處於單月同比負增長。外需靠不住,那就只能邊貶值邊啟動內需,日元貶值的討論已經很多,這裡不再贅述。內需從哪兒來呢?這個取決於住戶部門。一般來說,東亞居民喜歡存錢,這是天性。這些人只會在兩種情況下增加消費:通脹起來的時候和房價起來的時候。安倍同志施壓日本央行出台2%目標,便是打得通脹倒逼消費的算盤。能不能成,我們可以觀察。但一般來說,通脹系統性起來,離不開產出缺口上行,一個蛋生雞還是雞生蛋的問題冒出來了:經濟起來—產出缺口上行—通脹上行—經濟繼續上行。誰來點火呢?無他,唯政府爾!安倍同志深諳此道,早早準備好一份20萬億刺激計劃,2013年新年伊始,便開始實施。總的來說,至少第一步所需的需求似乎已經有了著落。

2,低利率條件,就是你在搞經濟刺激的同時,最好把資金價格死死壓在地板上。打個比方,你有一家企業,正準備去銀行貸點錢,然後把產能擴一擴。到銀行一問,傻眼了。貸款利率從2%上升到了4%,這時候你會怎麼辦呢?至少會遲疑半天,也不排除掉頭就走的可能。低利率環境靠無所不能的日本央行,到2013年底,購買101萬億資產。2014年開始,每月購進13萬億日元金融資產。寫到這裡,,筆者不禁將日本央行形象與《機器貓》裡那個胖乎乎的小叮噹聯繫起來。有麻煩?沒問題,小叮噹給你來解決!

3,資產負債表良性的條件,這點已經具備,也有詳盡的數據支持,這裡不再囉嗦。

好了,日本企業部門加槓桿這事兒,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最後看住戶部門,日本住戶部門最大的問題不是能否加槓桿的問題,大家都知道,東亞國家的儲蓄率普遍比較高,日本堪為全民存錢的典型。真正困擾住戶部門的是勞動人口占比,如果我們把15-64歲的居民當成勞動年齡的話,1992年見頂69.89%,一直下行到至今的63.33%。

之所以提勞動人口比例,是因為有一種擔心:未來某一時刻,企業部門開始動手加槓桿,熱火朝天地擴大生產規模,招人啟示貼出去後,等半天,竟然招不到人!擔憂會不會成真呢?還是要看數據。確切的說,是看看失業人口這個大池子,到底有多深。拿失業率這個指標來看,基本上,還是處於歷史高位,到2012年11月份為止,失業率依然維持在4%。1992年泡沫破滅之前,失業率的中樞大概一直維持在2%左右。哪怕回不到歷史均值,僅僅下降至3%,也會帶來比較顯著的增量勞力。結論:大概率來說,住戶部門不會拉後腿。

最後大概可以做個總結,很多人對安倍經濟學不屑一顧,認為日本經濟在老齡化的困擾下,是沒有出路的。既然日本經濟已經沉沒了20年,就還會繼續沉沒下去。我們也不能說這種看法一定錯,畢竟在任何領域,技術分析(相信趨勢會繼續,相信歷史會重演)都是有存在價值的。只不過呢,當我們抽繭剝絲般把日本政府部門、企業部門和住戶部門的情況一一細數之後,對日本經濟的狀況和未來有了一些不同以往的看法。甚至,我會不自覺的想,安倍晉三還真是個幸運的混蛋右翼政客,安倍背後一定有一個眼光不錯的經濟智囊團隊。2006-2007年前,無論誰來搞這套東西,都不會成功,因為企業部門的資產負債表修復尚未完成。金融海嘯後的最初幾年,無論誰來搞這套東西,也不容易成功,因為全球需求維持在低谷,而日本又是一個典型兩頭在外的經濟體。唯有現在,歐洲正從債務危機中走出來,美國住戶部門資產負債表修復接近尾聲,中國經濟開始復甦。定性的考慮問題,2013年甚至可能成為金融海嘯後全球需求增速變遷的轉折年份。與此同時,日本國內企業部門修復資產負債表已經結束,去槓桿的壓力史無前例的低。更重要的是,日本特殊的政治生態擺在那裡,換首相比流行樂壇換當紅歌手還要頻繁。有人說個笑話,說中國財政部長一個任期還沒結束呢,就接到六個不同日本財長寄來的明信片問候。這種生態決定了時間不在政治領導人一邊,無論誰上台,要麼ALL IN,要麼FOLD。從這個角度看,安倍晉三算是不錯的賭徒,他在正確的起手牌正確的籌碼結構下,悍然選擇了ALL IN。當然,任何起手牌都有可能贏也可能輸,唯一的差別是概率不同。籌碼離手後,輸贏已經跟牌手沒有關係,靜候結果才是唯一有意義的選擇。作為投資者,等回調後買點投資日本股市的QDII基金,小賭怡情也是不錯的選擇。

然後,我們用一句話來預測日本經濟:「這次,或許真的不一樣」

最後,我們用一句話來預測日本股市:「這次,或許真的能告別失去的20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597

一張圖解釋美國股市如何失去動力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386

美國股市目前正在從歷史峰值回落,但仍然處於高位區間。而這背後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帶動美國股市走高的股票數量越來越少。

瑞銀策略師Julian Emanuel用一張圖表闡述了美國股市的這一問題:

「目前的大背景是,標普500指數依然處於接近歷史高點的水平,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中,『強勢』上漲的股票數量卻處於下降中。」

下圖中深色走勢線代表紐交所上市的股票中收盤價高於其200日均水平的股票數量,很顯然,這類股票的數量在下降。

但與此同時,這些股票的200日均水平值是處於上升趨勢中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722

失去鮑爾默微軟走到十字路口?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099

微軟昨天宣佈鮑爾默將在1年內退休,儘管微軟股價大漲7%表明市場對此歡迎。但是微軟卻面臨著大佬走後無人可用的窘境。

鮑爾默是那種個性張揚,激情充沛,又活力四射的CEO。他能從會場後一直跳到台前,口中高呼 「Come On」 ,然後氣喘吁吁地一字一頓指著微軟的招牌高呼: I Love This Company。

但誰都無法否認鮑爾默2000年正式接管公司後,微軟變得越來越保守遲滯。和10年前一樣這家軟件巨頭仍然在依靠Windows,Office等桌面軟件賺錢,錯失了社交媒體,云存儲等一個個互聯網新趨勢。

但面對困境微軟董事會並沒能做表現出商學院案例中那種「快刀斬亂麻」的換人決定。

NYT援引消息人士報導稱,在轉型問題上微軟董事會已經討論了近10年,辯論激烈程度在2010年到達頂峰。

巨大壓力下幾個月前鮑爾默本人建議董事會應該正式考慮CEO繼任人選問題。

鮑爾默和董事會討論了下任CEO應該具有的品質,並在微軟內部和外部評估適合的候選人。

在週五宣佈離職決定前的18-24個月時間裡,鮑爾默本人曾親自會晤了數名外部企業高管,而這些人都有著變革大公司的經驗.

但是恰恰是因為鮑爾默對微軟太重要,以及他強烈希望張揚自我的個性,導致微軟沒能培養出合適的CEO候選人。

比如此前負責Windows部門的Steven Sinofsky由於與鮑爾默的摩擦,去年宣佈離開微軟。本週Sinofsky宣佈加入風險資本投資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

 哈佛商學院教授Joseph L. Bower說:
「尤其是對鮑爾默這樣實際上的微軟創始人而言,離開幾乎就是死亡。」
「微軟的CEO和董事會必須要要有一個非常成熟的關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56

失去鮑爾默微軟走到十字路口?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099

微軟昨天宣佈鮑爾默將在1年內退休,儘管微軟股價大漲7%表明市場對此歡迎。但是微軟卻面臨著大佬走後無人可用的窘境。

鮑爾默是那種個性張揚,激情充沛,又活力四射的CEO。他能從會場後一直跳到台前,口中高呼 「Come On」 ,然後氣喘吁吁地一字一頓指著微軟的招牌高呼: I Love This Company。

但誰都無法否認鮑爾默2000年正式接管公司後,微軟變得越來越保守遲滯。和10年前一樣這家軟件巨頭仍然在依靠Windows,Office等桌面軟件賺錢,錯失了社交媒體,云存儲等一個個互聯網新趨勢。

但面對困境微軟董事會並沒能做表現出商學院案例中那種「快刀斬亂麻」的換人決定。

NYT援引消息人士報導稱,在轉型問題上微軟董事會已經討論了近10年,辯論激烈程度在2010年到達頂峰。

巨大壓力下幾個月前鮑爾默本人建議董事會應該正式考慮CEO繼任人選問題。

鮑爾默和董事會討論了下任CEO應該具有的品質,並在微軟內部和外部評估適合的候選人。

在週五宣佈離職決定前的18-24個月時間裡,鮑爾默本人曾親自會晤了數名外部企業高管,而這些人都有著變革大公司的經驗.

但是恰恰是因為鮑爾默對微軟太重要,以及他強烈希望張揚自我的個性,導致微軟沒能培養出合適的CEO候選人。

比如此前負責Windows部門的Steven Sinofsky由於與鮑爾默的摩擦,去年宣佈離開微軟。本週Sinofsky宣佈加入風險資本投資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

 哈佛商學院教授Joseph L. Bower說:
「尤其是對鮑爾默這樣實際上的微軟創始人而言,離開幾乎就是死亡。」
「微軟的CEO和董事會必須要要有一個非常成熟的關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74

展望俄羅斯:失去的數十年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039

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一直未能改變其能源依賴型的經濟結構,這讓俄羅斯未來數十年或將陷入經濟低增長期,威脅著其快速崛起的經濟地位。

Business Insider報導,俄羅斯經濟部在週四出乎意料地將截至2030年的經濟增長率下調至2.5%,這遠遠低於普京當政初期的超過7%的增長率。

俄羅斯央行第一副總裁Alexei Ulyukayev承認,「在上述時期內,俄羅斯經濟增長的速度將低於全球經濟增速。」

今年俄羅斯官方預期的2013年經濟增速僅為1.8%。但對俄羅斯政府來說最頭疼的是,經濟增速的緩慢不僅是因為國際因素,更植根於國內。

俄羅斯經濟面臨很多棘手的問題——人口數量下降,美國頁岩氣的威脅,政府國防預算的膨脹,等等。

同時,私有商業部門的不景氣,司法體系改革的失敗,勞動生產率的低迷,都讓上述一系列問題更加嚴重;這使得俄羅斯在成為能源製造國的道路上步履蹣跚。

經濟學家們表示,俄羅斯今年經濟的不景氣也是由於這些因素損害了投資環境。

Capital Economics的新興市場首席經濟學家Neil Shearing表示,經濟部對經濟增速的調整是「政府認為經濟問題是結構性而非週期性的最清晰的信號」。「如果政策上沒有大的改動,我們甚至懷疑俄羅斯會從世界上增速最快的經濟體之一變成增速最慢之一。」

經濟部門的預測使得普京期望俄羅斯到2020年成為世界上前五大經濟體的目標淪為笑柄,也讓俄羅斯作為金磚四國之一的地位受到了質疑。

俄羅斯國立高等經濟大學(HSE)10月份對21位頂級經濟學家的調查問卷顯示,除了達成2013年經濟增速為1.6%的共識之外,經濟學家們還預期到2022年俄羅斯每年經濟增速都會在3%以下。

俄羅斯國立高等經濟大學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Sergei Smirnov表示,「即使是3%這個我們覺得低得不能再低的增速,現在看起來也很難達到。」

他表示,十年緩慢的增速意味著從2013到2022這十年中經濟總增速為29%,這是對政府在10年中將經濟翻倍的目標的大大的嘲諷。

在通脹問題上一直持鷹派態度的俄羅斯央行,儘管仍保持基準利率在5.5%不變,但也在週五對俄羅斯增長前景發出了警告。「由於投資活動低、外部需求恢復緩慢,央行預計俄羅斯中期內經濟保持低增速。」

IMF十月份警告俄羅斯,由於俄羅斯投資環境差,除非採取更多改革措施,否則中期內經濟增速不會超過3.5%。但IMF表示,如果有更多改革措施出現,俄羅斯中期內經濟增速可以達到5.0%。

普京的名望是建立在為經歷了90年代水深火熱的俄羅斯人帶來了繁榮的基礎上。根據IMF數據,自從2000年以來,俄羅斯人均GDP從OECD國家平均水平的33%增長到了55%。

不過截止到2008-2009年金融危機前,俄羅斯的經濟都是被兩個因素一次性拉動的:一是高得不尋常的石油價格,二是前蘇聯經濟體制改革帶來的增長釋放。但是如今,這兩個因素的作用已經到此為止了。

IMF預計俄羅斯2013年經濟增速1.5%,2014年3%。俄羅斯政府可能不願聽到的是,IMF表示,俄羅斯通脹和就業率高企,經濟已是全速運行。IMF在一份報告中表示,「經濟中剩餘能量的釋放和上漲的石油價格帶來了俄羅斯年均5%以上的增長,但是這無法複製。」

為避免激化目前在萌芽階段的反對運動,俄羅斯當局希望維持最大程度的經濟穩定,普京將起碼任職到2018年,甚至2024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530

麥肯錫:中國金改會使信託業五年內失去四成收益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516

麥肯錫與平安信託聯合發佈的《中國信託業發展研究報告(2013)》預計,因中國政府加快推進金融改革導致行業收入來源減少,國內投資信託業將在五年內收益銳減,相當於失去40%的預期收益,傳統以私募投行業務和通道業務為主要業務模式的信託業將面臨轉型挑戰,平台通道業務或將五年內逐步消亡。

中國信託業是僅次於銀行業的第二大金融產業,其大多數收入來自為風險較高的借貸者融資,以及幫助銀行和其他機構購買因監管因素而無法投資的資產。

研究還預計,約90%的信託業收入面臨長期風險,目前的收入來源將隨著中國開放國內金融市場而瀕臨枯竭,因為市場自由化將允許投資者購買多種資產,使高風險的借貸者得到更多的融資渠道。

研究稱

現在還不清楚這會給信託公司造成多大的收入缺口、會影響多少利潤。

麥肯錫主管 Stephan Binder認為,中國信託公司必須調整戰略,轉變為高盛那樣的金融機構,專營投行、私人財富管理和替代性資產管理業務。

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中國信託資產規模達10.13萬億元創新高,同比增長60.3%,但環比增速已連降3個季度,新增信託資產規模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

三季度數據公佈後,中國信託業協會專家理事周小明指出:

自2012年下半年開始,「泛資產管理」政策日益削弱了信託行業的制度紅利,加上金融自由化的改革取向和經濟下行週期的開始,使私募融資市場呈現出需求遞減、風險遞增、競爭加劇的中長期趨勢,由此也動搖了信託業私募融資信託經營模式的市場基礎。這就是今年以來信託業增速明顯減緩的根本原因。

周小明認為,信託行業未來的轉型之道不外乎有三種形式:

一是基於私募投行定位的業務優化;二是基於資產管理定位的業務轉型;三是基於財富管理定位的業務轉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